选煤厂煤泥水处理问题及对策

2024-10-22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问题及对策 篇1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问题及对策

煤泥水处理在选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煤炭分选的效率, 直至造成选煤过程无法进行。因此, 如何解决并防止循环水浓度偏高的问题一直是选煤厂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1、循环水浓度偏高的原因

整个选煤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造成循环水浓度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选煤工艺流程本身的原因, 也有煤质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煤质方面众所周知, 煤泥的沉降速度与煤泥的粒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粒度越细, 沉降越慢。而煤泥的粒度与煤质有关。根据实践经验可知, 一般无烟煤的煤泥粒度特别细(如山西晋城地区的无烟煤煤泥粒度-0.074mm 含量近80%)。粒度细对循环水浓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粒度越细, 煤泥分选就越需要高效高选择性的浮选设备。否则对于同一种 煤质要求同一个灰分来说, 效率低选择性差就意味着浮选精煤的产率低, 即同样多的煤泥其浮选尾煤量多, 尾矿处理的负荷加重, 从而使循环水的浓度提高。? 粒度越细, 则煤泥沉降速度越慢, 对相同直径的尾煤浓缩机来说, 其溢流中细颗粒含量相对多。而这些细颗粒一直在系统中循环, 不断积累。所以,对整个煤泥水处理系统来说, 相当于进入系统的煤泥多, 排出系统的煤泥少, 始终处于不平衡状态, 高灰细泥在系统内的积聚不仅影响选煤厂其它环节的分选效果, 而且污染精煤。对循环水浓度影响较大的另一个煤质因素是泥化现象。一般易泥化煤中都含有高岭土、伊利石、蒙脱石等, 其遇水迅速? 溶碎?, 且灰分非常高, 沉降速度特别慢。

1?2? 工艺系统及设备方面

工艺流程对选煤厂的煤泥水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煤泥水处理系统必须保证煤泥(包括煤和高灰泥质等其它成分)有足够的沉降时间和合理的排除途径。就减少循环水中细颗粒含量来说, 直接浮选工艺要比浓缩浮选和半直接浮选有明显的优越性, 因为直接浮选是在低浓度下进行的, 同时由于其在水中浸泡时间短, 表面比较新鲜, 可浮性好, 其浮选无论在效果还是在深度(主要指粒度)上都是比较理想的。

浮选产品(包括精煤和尾煤)的脱水设备又是影响循环水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是控制煤泥水系统中排出固体颗粒的把关设备, 因此其工作性能(尤其是回收粒度下限)对循环水浓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 尽量做到精煤和尾煤全部由压滤机回收。1?3? 管理方面

同样的煤质、选煤工艺流程和设备, 管理不同其 效果也会完全不同。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1)浮选精煤脱水设备的管理: 如部分选煤厂的真空过滤机处在非常不正常的工作状态, 几乎不能脱水或卸饼比较困难, 圆盘上厚厚的精煤一直在过滤机上打转, 由此造成过滤机的滤液中精煤含量大。这部分精煤不能及时排出, 不仅降低精煤产率, 而在煤泥水处理系统中循环, 严重影响循环水浓度。

(2)浮选尾煤处理的管理: 许多尾煤处理设备处

在不能工作状态或即使完好也不工作, 致使尾煤的回收仅靠尾煤浓缩机, 造成循环水浓度增高, 并不得不大量外排煤泥水。2? 解决方案

煤质本身特性是难以改变的, 但应该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尽量减少煤泥量和泥化程度, 如改变采煤方法、尽量减少运输环节和过破碎程度、缩短煤炭在水中的浸泡时间等, 从而降低煤泥水处理的负担和费用, 使循环水浓度降低。在可能的情况下, 尽可能使用较大直径的尾煤 浓缩机以增加煤泥的沉降时间, 尽量采用直接浮选,选用回收粒度下限低的煤泥回收设备(如压滤机), 争取做到煤泥水全部压滤和煤泥全粒级回收。各配套设备应有足够的处理量。必要时可以不定期向尾煤浓缩机中加入絮凝剂, 以加速沉降, 对降低循环水浓度来说效果非常明显。在管理方面, 要认识煤泥水处理的重要性,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应及时检修设备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同时加强落实各岗位责任制。3? 结束语

选煤是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基础, 又是搞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煤泥水处理是整个选煤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处理得好不仅可以回收资源, 增加精煤产率, 而且减少污染;否则不仅不能减轻资源浪费, 而且不得不外排煤泥水, 污染环境。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煤泥水处理的重要性, 及时采取措施, 争取做到选煤厂? 洗水一级闭路?。4? APN18S6 压滤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APN18S6 型压滤机特点为: ? 压滤循环速度快。每个循环仅需 10min 左右, 由于周期短, 加大了处理能力。? 根据入料情况, 可用多种方法迅速调整产品水分, 由于增加了挤压和吹气过程, 产品水分明显下降。? 采用专用隔膜泵给料, 提高了压滤机工作效率。该泵具有低压大流量给料和高压小流量给料两种功能, 满足了 APN 压滤机快速成饼和高压快速过滤脱水的双重要求。?滤布表面光滑, 易于滤饼脱落, 纤维耐磨, 韧性好, 使用寿命可达5 个月。?压滤过程不会出现喷浆现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 PLC 控制, 检测元件少, 不仅方便维护, 而且大大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随机配套T?H 公司产专用助滤剂添加装置, 确保了产品水分的进一步降低。但在使用中曾出现过以下几个问题: ? 该机液压系统设计较为完善, 为防止隔膜泵频繁工作造成液压油温太高, 在油回路上安装了风扇冷却器, 由于冷却器旁路回油并入冷却器回油管, 增大了冷却器回油阻力, 曾有一台压滤机出现冷却器壳体开焊问题。? 压滤机滤板中心钢板骨架为国内生产, 现场组装, 滤板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漏风、漏水现象。? 移动板滚轮采用左右侧双滚轮形式, 左、右侧油缸伸缩时不可能完全同步, 滚轮轴承容易损坏。故将双滚轮改为中心单滚轮, 并增大了轮径。通过改造, 这几个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并取得了较好效果。5? 使用效果

压滤机正常投运以来, 运行情况良好, 处理量及滤饼水分均达到了设计指标, 滤饼脱落顺利, 滤布不粘饼, 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高效, 单循环时间450~ 700s, 折合处理量 25~ 30t?h, 滤饼全水分为22%~ 28% , 无论从产品质量及处理量均满足了生产要求。由于细煤泥处理量的提高, 全厂工艺系统运转达到了良性循环, 洗水浓度由过去 180g?L, 下降到 30g?L 以下, 基本实现了清水洗煤, 确保了云岗矿生产原煤全部入选的顺利进行。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问题及对策 篇2

目前国内外的煤炭分选方法, 主要以重介质分选、跳汰分选、浮选等工艺方法实现, 这些方法都是以水或水的混合物为介质。通常重介质选煤入选1t原煤需0.7t的水, 跳汰入选1t原煤需2.5~3m3的水。原煤在开采、运输、加工过程中使煤粉量增加, 煤粉在分选过程悬浮于介质中而形成煤泥水。

煤泥水性质复杂, 其所含煤泥粒度、浓度、质量各不相同。有的接近于精煤, 而有的尾煤泥粒度却极细、灰分偏高, 黏度偏大, 能稳定地悬浮在水中并大量积聚, 难以用常规的沉淀回收和脱水设备处理, 使得煤泥水处理的工艺环节变得复杂。如若煤泥水处理不当, 浓缩机溢流水浓度将增大, 无法满足系统回收循环使用的需要, 只能排放高浓度的煤泥水和补充清水来维持生产, 导致浓缩设备大量“跑粗”, 同时容易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环境污染严重等不良后果, 因此在选煤系统中需对煤泥水进行处理, 将循环水及不同品质的细粒产品进行分离及回收, 最终达到洗水闭路循环的效果。

2 煤泥水处理工艺流程分析

经过分选作业后, 除原煤的精选作业外, 就是产品的脱水及煤泥回收等作业, 下面介绍常用的煤泥水处理工艺流程。

2.1 粗煤泥分选

由于现有很多选煤厂因开采量的增大而导致煤泥增多, 从而使煤泥水负荷随之增大, 入浮煤泥量的增加使得浮选的效果明显降低, “跑粗”现象严重。通过粗煤泥回收, 可使选后产物脱水, 同时回收质量合格精煤产品, 使之不进入煤泥水中, 回收粒度分界一般取决于重力精选方法的有效分选下限, 一般为0.8mm~0.3mm。简单的不进行浮选的煤泥水处理工艺原则流程如图1所示。

类似的原则流程在很多的选煤厂中都有采用, 多数应用于动力煤选煤工艺中, 对于此类流程, 设备对粒度的要求是研究重点。

脱水筛—斗子捞坑粗煤泥回收流程适用于主选设备分选下限较低的情况, 不适用于细粒煤泥含量大的情况;能很好地保证浮选的入料上限, 但局部有循环量;因该流程在管理上较为方便, 使用可靠, 经验丰富, 所以应用较广范。

脱水筛—捞坑—旋流器粗煤泥回收流程可用于离心机筛缝较宽、浮选上限要求较严的选煤厂。煤泥回收系统中循环煤泥量极少, 能防止细泥积聚且能有效的防止粗颗粒物料进入下一道工序。

TBS粗煤泥回收流程适用于粒度为1.5mm~0.25mm, 浓度为40%~60%的煤泥水处理工艺。此流程能够取代其它粗煤泥分选设备, 如螺旋分选机、小直径煤泥重介质旋流器等, 可从浮选尾煤中回收精煤。

2.2 细煤泥分选

所谓细颗粒煤泥水就是那些水力分级设备产生的溢流。这部分煤泥水处理的原则流程有浓缩浮选流程、直接浮选流程和半直接浮选流程3种形式。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 选煤厂沿用的煤泥水处理流程基本上是浓缩浮选流程, 其工艺流程见图5。经过分级的煤泥水经过浓缩机浓缩后, 高浓度的底流去浮选, 添加清水稀释后浮选, 而低浓度溢流作为循环水使用。由于该流程容易形成细泥积聚细泥不能从系统中排出, 增加了细泥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 从而使系统中循环煤泥越来越多, 循环水浓度增大, 严重影响分选效果, 水量不易平衡, 无法实现洗水闭路循环。为解决洗水浓度过高、浮选补加清水过大的问题, 许多选煤厂在不改变浓缩浮选工艺流程的基础上, 采用底流大排放的办法, 这是一条既经济又方便的煤泥水处理途径。

直接浮选流程是指精煤脱水筛筛下物经水力分级后, 不加浓缩, 直接进入浮选系统, 其工艺流程见图6。该系统取消了浓缩作业, 简化了工艺流程;煤泥与水的接触时间缩短, 提高了煤泥的可浮性和选择性;同时解决了较细煤泥在系统中的循环, 提高了分选效果。但这种流程并非适用于每个选煤厂, 它适合于在浮选前有适当容积的缓冲池、浮选尾煤彻底澄清、细泥含量少脱水作业区用水量易控制的系统中。

半直接浮选流程介于浓缩浮选和直接浮选两种煤泥水处理流程之间, 综合了它们的长处。其工艺主要有两种类型:分级设备溢流不全浮选流程和分级设备溢流不全浓缩流程, 两种类型流程见图7和图8。

分级设备溢流不全浮选流程中, 浮选的入料浓度高于直接浮选, 利用降低选煤厂生产成本;取消了浓缩设备, 使选煤工艺流程简化但由于有一部分含细泥的溢流返回主选作业, 容易产生细泥循环现象, 影响分选效果。分级设备溢流不全浓缩流程中, 因分级设备的溢流分出一部分直接去浮选, 从而有一部分细泥不参加系统的循环, 通过调节分流量的大小, 可实现系统的煤泥平衡, 另外其入浮浓度可根据需要灵活操作;由于系统并没有取消浓缩作业, 因而工艺环节较复杂, 并仍有一部分细泥在循环中不断泥化。

2.3 极细粒煤泥水的处理流程

极细粒煤泥水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煤泥厂内回收流程及煤泥厂内、厂外联合回收流程。

目前大多数选煤厂都采用煤泥厂内回收流程, 此流程可实现洗水闭路循环、煤泥厂内回收。当浓缩机出清水、回收的煤泥要有合适的去处时可采用此流程。煤泥厂内、厂外联合回收流程常见于北方的老选煤厂, 根据冬夏季节的不同, 采用合适的处理工艺。

3 选择煤泥水处理流程的原则

采用哪一种煤泥水处理流程, 需结合选煤厂入选原煤煤质情况、设备的综合管理体制、投资及运行成本等各因素综合考虑。在选择煤泥水处理流程时, 不论是处理粗煤泥水, 还是处理细煤泥水及极细煤泥水, 都可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作为选择的依据:

(1) 尽量避免工艺流程中细泥在洗水中积聚。

(2) 尽量减少各生产环节产生次生煤泥数量, 防止煤的过粉碎, 以减轻煤泥水系统的负担。

(3) 充分利用絮凝剂和高效设备去澄清洗水及回收煤泥, 以实现煤泥水固液比较彻底的分离。

4 总结

煤泥水处理系统几乎涵盖了整个选煤厂的工艺环节。选煤厂的各环节的经济指标、产品的质量指标、分选效率、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都与煤泥水处理系统有很大关系。当前, 选煤工作者应当就如何简化流程系统、提高处理效率、充分实现洗水闭路循环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博, 黄阳全.煤泥浮选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1.

[2]李树林.选煤厂煤泥水处理系统工艺研究[J].工艺与技术, 2013, (15) :118-119.

[3]纪鸿, 刘文丽.煤泥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探析[J].煤质技术, 2013, (5) :63-66.

[4]谢广元.选矿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

[5]蔡璋.选煤厂固一液、固一气分离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2.

[6]吕一波, 康文泽.分离技术[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

降低煤泥水药剂单耗 篇3

王安磊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 二塘选煤厂,贵州 六盘水 553000)摘要:针对尾煤泥药剂单耗居高不下的问题,二塘选煤厂通过完善药剂制备系统和添加制度并进行药剂指导实验,加强药剂监督、药剂管理,加强员工管理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药剂单耗,使聚丙烯酰胺、硫酸铝吨煤单耗分别下降了0.019Kg、0.03Kg,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词:尾煤泥;加药系统;药剂消耗;药剂制度;药剂管理;经济效益。1 概述

二塘选煤厂尾煤处理系统采用尾矿两段浓缩、压滤联合工艺流程。尾煤泥加药系统包括浓缩沉淀加药系统和压滤助滤加药系统,浓缩沉淀加药系统通过添加凝聚剂硫酸铝和絮凝剂聚丙烯酰胺两种溶液加速沉淀,压滤助滤加药系统通过添加硫酸铝溶液加快过滤。2013年聚丙烯酰胺单耗达0.06kg/t(入洗原煤)左右,硫酸铝单耗达0.15kg/t(入洗原煤)左右,循环水浓度始终保持在10g/L左右,影响了产品脱介效果。

2014年年初选煤厂相关人员召开了降低煤泥水药剂单耗的专题会议,通过分析原因,制定和落实相关措施,近一年来二塘选煤厂在控制药剂单耗、降低循环水浓度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2 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并结合车间相关员工的日常观察所得经验,通过深入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药剂制备不合理。在药剂的制备过程中,采用简易的加药机进行溶液的制备,边制边转移。既无法保证配比溶液的浓度,又无法保证将溶液搅拌均匀,影响药剂使用效果。(2)药剂添加不合理。在浓缩沉淀加药过程中,一是只凭现场经验进行调节,或盲目通过加大药剂量进行调节,缺乏药剂实验的指导;二是不能够及时按煤质情况和单双系统生产变化,及时调整加药量以及加药方式;造成了循环水浓度的上升,以及药剂消耗的极大浪费。在压滤助滤加药过程中,硫酸铝溶液添加量过于粗放,药剂效果不明显,不利于提高药剂效果和控制药剂用量。

(3)药剂管理不规范。每次入厂药剂约有几十吨,统一堆放在加药机旁的空地上。由于地面潮湿,部分药剂受潮结块。且未执行“先进先用”管理原则,造成了更严重的药剂浪费现象。

(4)管理培训不够。实际生产中存在的员工缺乏专业性培训,责任心不强,选煤厂精细化管理松懈也是导致药剂消耗较大的一个因素。(5)部分药剂质量不合格。入厂的部分聚丙烯酰胺药剂存在杂质和结块现象,袋装硫酸铝药剂不足量。不合格的药剂直接影响了药剂溶液的使用效果和配比浓度。3 降低药剂消耗的措施

3.1 完善药剂制备系统,保障药剂浓度和药剂功效 选煤厂配合450万吨扩能技改需要购置了3台自动加药机(浓缩系统两台,压滤系统一台),自动加药机可以按设定的配比浓度准确配比出浓度,并且在搅拌均匀后才开始转移。且使用方便,只需在加药箱内加满药,便可维持几个小时的药剂用量。与原有加药机相比,既提高了药剂使用效果,又大大的节省了加药岗位工的体力。3.2 完善药剂添加制度,降低药剂消耗

合理的药剂添加制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剂浪费,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是降低药剂消耗的重要手段。

(1)在开车过程中浓缩加药岗位工及时与调度联系,按调度及煤质科提供的煤质资料,结合现场煤泥水与药剂溶液反应情况,及时调整加药量。

(2)当主洗单双系统切换时,加药岗位工及时调整加药量,减少药剂的浪费。

(3)在压滤助滤加药时,应根据入料的性质,及时调整加药量,合理添加硫酸铝,尽量减少多加药的状况。3.3 定期进行药剂实验,找出最优点

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车间技术人员定期开展药剂实验,探寻添加药剂的一般规律。

(1)定期进行煤泥水与药剂溶液的反应实验,找出最优加药浓度和添加量,及时调整加药方式和加药比例。

(2)长期实践说明:在浓缩沉淀加药过程中,当入洗煤灰分较低时,宜采用反加药模式,即先加聚丙烯酰胺,再加硫酸铝;当灰分较高时,宜采用复合加药模式,即在反加药的基础上再加一股药剂溶液。加药比例为聚丙烯酰胺:硫酸铝=2:1,配比浓度为聚丙烯酰胺0.8‰-1‰,硫酸铝为1.5%-2%。

(3)在压滤助滤药剂添加过程中,一般灰分较低时,粗颗粒较多时,每槽煤泥(核定为16.8吨)需添加16kg硫酸铝;灰分较高时,粗颗粒较少时,每槽煤泥需添加32kg硫酸铝。

3.4 规范药剂管理,杜绝管理浪费

(1)使用药剂时严格执行“先进先用”原则,杜绝药剂的积压变质。

(2)一次性购入药剂量减少至月度用量,用完再购进。(3)在药剂堆放处修筑水泥墙,防止地面积水渗入药剂内,导致受潮结块。

(4)严格控制因运输、卸载和添加过程中造成的药剂浪费。

3.5 加强职工专业性培训,提高职工责任心

(1)制定学习计划,做到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手并重,将关键指标(药剂单耗、循环水浓度等)达标情况纳入月度考核。

(2)要求岗位职工增强责任心、多巡岗,多思考,多记录,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汇报。

3.6 加强对入厂药剂的管理,保证药剂质量合格

药剂质量的合格是加药系统的先行条件,其直接决定着药剂溶液与煤泥水的作用效果。为确保入厂药剂质量的合格,一是入场验收药剂时,由专人进行抽样检查,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产品立即汇报和联系厂家处理;二是供应科在领料过程中,严格要求厂家对产品进行审查,确保入厂药剂质量的合格。取得成果及经济效益

二塘选煤厂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着手,通过对工艺、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对可能造成药剂浪费的原因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降低了药剂消耗,并且将循环水浓度由2013年的10g/L降到了2014年的6.8g/L,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现从直接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表1所示为二塘选煤厂采取措施前后的药剂消耗对比情况。

表一 采取措施前后药剂消耗对比

时间 聚丙烯酰胺单耗(kg.t-1)硫酸铝单耗(kg.t-1)一季度 0.062 一季度 0.18 采取措施前 二季度 0.060 二季度 0.14 2013年 三季度 0.059 三季度 0.16 四季度 0.059 四季度 0.13平均单耗 0.060 0.15 一季度 0.047 一季度0.11 采取措施后 二季度 0.034 二季度0.12 2014年 三季度 0.042 三季度0.13平均单耗 0.041 0.12

由表一可知,采取措施后,聚丙烯酰胺、硫酸铝吨煤单耗分别下降了0.019kg、0.03kg。聚丙烯酰胺每吨15000元,硫酸铝每吨1680元,按每年入洗原煤240万吨计算,单在尾煤泥处理系统药剂消耗方面,选煤厂可以节省资金80.5万元/a,经济效益明显。参考文献

企业坏账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一、坏账及坏账准备

坏账是指已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由于已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不可能产生现金流,其已不符合资产定义,故应将其及时从资产中剔除,转作损失、费用处理掉。否则有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对于坏账的确认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而根据坏账的定义,一般认为有确凿证据或明显迹象表明已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即为坏账。在商业信用比较发达、信用比较有序、经济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坏账产生的原因通常为:(1)逾期账款数额太小而不够用以支付收款费用;(2)未清偿的数额源自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分歧,为了保持与该客户的良好关系而将此部分记为坏账。由此可见,在通常情况下,因坏账而造成的损失应小于收账费用或因放弃某笔应收账款而造成的损失,或应小于这两者之和。此外,当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应确认为坏账。在判断一项款项是否应转作坏账时,应看其是否具有以下特性:(1)债务关系已成立;(2)债务人已知;(3)金额确定;(4)债务被认为不能收回。其中,债务关系已成立,也就是说在业务发生时记账是否正确,有否将不属于债务关系的款项支出列作应收账款。如果是这样,则其发生时即注定其不能收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坏账”。如地方兴建大型项目或其他种种原因向企业的“集资”款。对于这样一类款项的处理,我们认为可以分以下两种情况:若将来建成后能拥有产权的,应作为对外投资处理;若将来不能拥有产权,则相当于赞助费支出,在支出发生时,即应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而不该放在应收账款中反映,否则只会成为永远收不回的陈年老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类似款项常年挂账的不在少数。因此,严格规范应收账款核算内容不可忽视,以免造成日后不应是坏账的“坏账”。

坏账准备则主要是针对有可能收不回的即有疑问的应收账款,按照谨慎性原则而计提的一种损失准备。需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应具有以下特性:(1)这笔可能收不回的账款的债务人未知,即不确知;(2)不能收回的金额是估计值,即尚未确定。

由此可见,坏账和坏账准备是有区别的:(1)处理的对象(即应收账款)的性质不相同。前者是针对那些债务人确知、收不回金额确知的、已不具备资产性质的“应收账款”;后者是针对可能收不回的应收账款,到底是哪一笔,金额是多少均不确知。(2)它们所遵循的会计核算原则不同。应确认为坏账的应收账款,若不及时转作坏账损失处理,则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而对可能收不回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遵循的是谨慎性原则。[!--empirenews.page--] 然而我国有关会计制度似乎对坏账及坏账准备未加严格区分。在《股份制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财会字〔1999〕35号,以下简称“35号文”)中规定: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收回,其他情况不能全额提取坏账准备。也就是说,有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可计提100%的坏账准备。这样规定虽然对有关会计报表的最终结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我们认为这有悖资产定义,也与我们上面所讨论的“坏账”与“坏账准备”的性质和特点不吻合。既然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收回,即已不具备资产性质,为什么不将其转作坏账损失,从资产总额中剔除呢?此外,“35号文”中又提到: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司预付账款已不符合预付账款的性质或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这与上面的规定存在同样的问题,既然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不再具有资产性质,即应及时转作损失费用处理,而将其转入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意义何在?

二、我国关于坏账的界定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1993年开始实施的《两则》、《两制》中对坏账的界定标准是:(1)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仍然收不回的款项;(2)债务不逾期未履行偿债超过三年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对于其中的第(1)点,完全符合国际公认“坏账”定义。至于第(2)点,则是考虑到当前中国企业的现状,许多企业账面应收账款常年挂账,是事实上的“死账”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作出此项规定。就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此项规定的意义是积极的,但以“三年”为标准显得有些武断,由此而造成的消极影响将在下面讨论。

但是,由于并未对符合坏账定义而又不转作坏账的情形作出硬性规定及相应的处罚措施。因此许多企业,不仅不对符合标准(1)的应收账款按规定程序转作坏账损失处理,更不用说符合标准(2)的应收账款了。据我们审查的30家企业(均为国有企业)中,截止去年底,有10家企业三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的比重在60%以上,其中最高一家达82.87%.同时,该家企业中已有确凿证据或明显迹象表明收不回但仍未处理的应收账款占三年以上账龄应收账款的51.7%,可见“应收账款”的失实到了何种地步。

究其因,主要有:(1)报批程序复杂、环节多、相当麻烦,而且由于是陈年老账,责任人往往难以查明或追究。(2)管理当局(厂长、经理)往往注重利润指标。(3)国家担心国有资产的流失。对于符合坏账界定标准的应收账款的核销同时又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按《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国有企业在核定坏账时,应报经主管财政机关批准,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需通过董事会审批或由CPA查账认定。此后,财政部在1997的《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又强调:企业坏账损失的处理必须严格遵循国家规定。对超过三年的应收账款,不得擅自列作坏账损失,特别是债务人临时账务状况恶化或由于经济秩序混乱互相拖欠造成的三年以上应收账款,一律不得作为坏账损失核销。[!--empirenews.page--] 我们认为,国家作出上述有关规定的初衷是积极的,但是,它与会计目标——提供真实、公允、相关的会计信息相悖,导致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严重不实,而且也不便于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现行规定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国有企业对坏账的认定、核销必须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在地方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当地国有企业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很可能为了地方短期利益或政绩而不能客观地审定批准坏账的核销。“应收账款”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改观。新修订的《会计法》规定企业必须如实核算费用和损失,而且企业的最高管理当局必须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若仍由财政部门审批认定坏账核销,会使企业管理当局“无故”违反《会计法》。

2、以“三年”为标准进行界定显得缺乏科学依据。欠款企业可能会故意拖延至三年以上,等待被核销;而债权企业则会以“三年”为警戒线,认为三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尚属正常,不用彻底清理从而放松对其的管理,而当超过“三年”这个警戒线时,再去关注,往往为时已晚,款项收不回往往已成定局。或因负责该应收账款发生的责任人已调离而无法追究其责任,或欠款单位已破产。

3、由于应收账款部分不具有资产性质,更多部分不符合流动资产的特性(一年内变现),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仍采用国际通行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已失去实际指导意义,不仅如此,还会误导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改进建议

针对目前坏账损失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坏账的认定由CPA查账时根据坏账的定义,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以确定。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1)由于CPA的地位超然、独立,以及查账工作的全面、彻底,有可能而且有能力比较客观、公正地判定哪些应收账款应转作坏账损失。这样可以避免由主管财政部门或董事会、股东大会、管理当局认定时的一些弊端。(2)由于由受托查账的CPA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认定坏账,而没有一个统一的年限标准,这样债务人就难以有意拖延年限而钻国家的“政策空子”。为了减轻CPA的工作量及审计风险,必须规定企业必须遵循“坏账”的定义,对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应收账款应及时予以处理和揭示,并规定对那些明显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疏忽或出于某种目的不予揭示或处理的应收账款达到一定金额或比例时,应按《会计法》有关条款对其进行处罚,并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样,促使企业管理当局必须时刻关注对应收账款的分析和管理,尽可能地避免坏账。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际核销坏账与理论上界定坏账之所以未能一致,是因为国家担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资产的巨大流失。如果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完全没有必要有此担忧。对不具备资产性质的应收账款在账面上核销是为了如实反映企业资产、收益情况,并不意味着从此放弃了对该款项的追索,同样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对责任人责任的追究。

3.加强有关责任人的离任审计。我国离任审计目前主要是针对单位或部门负责人,而应收账款的发生往往与销售一线员工直接有关,针对销售员工作变动比较频繁的特点,平时即应对应收账款进行审计和追究责任,对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也应注意销售收入指标及货款回收指标的综合平衡。[!--empirenews.page--]

4、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适当分离。从1993年实施《两则》、《两制》至1999年底的第35号文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中有关坏账损失及坏账准备的规定,似乎总在“提供真实、可靠会计信息”与“考虑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这两个目标之间摇摆不定。事实上,这两个目标是难以在同一财务会计体系下达到平衡的,可以分别由财务会计及所得税会计来达到其各自的目标。我国于1994年即出台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规定会计利润可以与纳税所得不一致,从而使得长期以来会计围着财务制度、税法规定团团转,而失去其应有独立性、科学性的弊病略有改观。但目前会计制度(包括有关补充规定)、财务制度、税法各自的功能界定仍模糊不清。长期以来,我国财务与会计不分,因此,往往认为财务制度的规定也就是会计处理时应遵循的规定。从当前有关税法的内容看,绝大部分就是财务制度的翻版,事实上,财务制度起着税法的作用。这就导致会计人员总是以税务部门的规定为“准绳”进行会计处理了。因此,从理论上理清会计核算处理有关规定(会计准则、制度、有关补充规定)及税法(应将财务制度体现在税法中,而取消单独的财务制度)的功能非常必要。这样会计核算完全按照真实、公正的原则,对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应收账款进行核销及对可能收不回的应收账款则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而不必受税法的限制。为考虑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则可于交纳所得税时按税法规定(如必需有确凿证据证明是坏账时,才能核销或计提坏账准备均有一个统一的比例)进行调整。

5、严格按照流动资产的定义,规范“应收账款”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问题及对策 篇5

在施工班组进行单体构筑物施工的前期,务必确保施工员在现场管理的投入量,且在施工班组施工时定期做好交底工作,使施工人员完全理解施工内容和施工要求,避免出现返工的情况;且固定的施工工序,尽量采用相同的班组施工,不同单体建筑物的施工时序尽可能合理安排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采用平行推进的方式实施,使各个工序的班组尽快掌握工程特点,确保工程质量。

3.2加强设计和施工各口径衔接,确保施工进度

在各单体构筑物施工时,现场管理人员务必同时查阅结构、建筑、电气、工艺等专业相关图纸,对各专业交叉区域存在的问题应提前协调解决,必要时及时征求设计单位意见解决好前期专业衔接问题。之后,在保证主体结构问题已解决的情况下,及时梳理各构筑物的预埋件、二次浇筑工作,对于二次浇筑工作量大的构筑物,务必充分考虑材料吊装场地、物料运输道路以及临时作业配套脚手架等前期配合工作,以便适应污水处理工程单体构筑物无法通过大量增加施工人员来实现进度提升的特点,确保工程进度。

3.3做好前期经济分析,提高效益风险抵抗力

施工前期做好工程经济分析,注意制定控制多发的零星工程量的成本控制程序,确保工程合理利润率不被压缩、蚕食;另一方面是提前预判如湿地滤料等大规模的材料和设备采购发生的资金需求量,避免出现大笔现金流发生,使工程遇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同时降低因提早支付货款导致财务净现值大大减少的财务风险。综合制定财务风险预防措施,并落实相应的施工组织管理措施,提高企业项目效益风险抵抗力,确保企业效益目标顺利实现。

4结语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问题及对策 篇6

1 煤泥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章村矿选煤厂压滤车间设有3台压滤机, 总压滤面积850m2。浓缩设备为2台NG-30型耙式浓缩机, 沉淀面积1413m2, 浓缩机入料为精煤与中矸分级旋流器的溢流, 分级旋流器的底流由两台高频筛进行粗煤泥回收。

(1) 原煤煤泥中超细粒多, 脱水难, 压滤机处理效率低, 完成一个工作循环需50—60min, 循环时间随入料性质变化波动较大, 导致煤泥水系统能力不足, 多次出现堵塞, 循环水浓度高等问题, 甚至导致压耙子。

(2) 煤泥不能全部回收, 部分煤泥排入沉淀池, 不仅造成资源损失, 而且污染了周边环境。

(3) 加药环节不易控制, 溢流水发灰发白, 高粘度煤泥水胶体性质显著, 煤泥水絮凝沉降效果较差。

(4) 精煤煤泥分级旋流器组分级效果较差, 溢流灰分60%左右, 溢流量较大, 带走部分低灰粗煤泥, 底流中, 细粒级较多, 底流灰分37%, 掺入末精煤, 使末精背灰严重。

(5) 章村矿选煤厂高密度分选要求悬浮液密度达到1.8g/cm3, 悬浮液中煤泥含量不得超过15%, 这时, 悬浮液易脱稳, 悬浮液中一直有较多的超细粒来维持稳定性。

2 对煤泥水的分析实验

2.1 精煤泥分级旋流器工况分析

改造前章村矿选煤厂精煤旋流器组是FX350-GJ*8型, 对精煤泥分级旋流器组进行试验, 试验发现, 底流灰分较高, 粗精煤泥经过高频筛脱水, 在离心机中掺入末精煤, 作为精煤销售, 较高的灰分使末精煤背灰严重, 产品质量难控制, 总煤泥量增大时, 灰分易超标, 这时如果通过降低分选密度对粗精煤泥进行背灰, 进一步降低了产品质量稳定性, 且造成中煤带煤损失, 不科学不合理, 要把底流灰分降下来, 必须增大分级粒度, 根据我矿高变质无烟煤密度大的特点, 要增大分级旋流器的分级粒度, 又要降低溢流中粗粒级含量和溢流浓度, 可考虑更换较小溢流口的大直径分级旋流器, 采用多种直径可人工更换的底流口, 解决了磨损和堵塞问题, 又可根据生产实际, 做到灵活控制分级粒度。

2.2 絮凝沉降药剂的选择及投药量的确定

章村矿选煤厂浓缩机溢流水经常发灰发白, 肉眼可以看到里面含有灰白色的微粒, 这些微粒是矸石在洗选过程中遇水泥化产生的, 沉降困难, 与水易形成稳定的胶体分散系, 增大了循环水的粘度, 使循环水作为喷水效果较差, 混入稀介进入磁选机后易导致细泥积聚, 粘附堵塞磁选槽, 我矿生产实际中, 在排除磁选机入料浓度和粗颗粒影响时, 多次发生磁选机回收困难问题, 导致生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多采取补加大量清水并磁选机打倒转清理磁选槽措施。为解决煤泥水絮凝沉降困难问题, 章村矿选煤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发现我矿宜采用阴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 在煤质较好, 泥化不严重时候, 单独投加PAM-1200效果较好。

试验中, 先加入1ml质量分数10%的卤粉, 充分混合, 再加入2ml质量分数0.15%的PAM充分混合, 能迅速形成大絮团, 快速沉降, 上层水清澈透明, 当微细颗粒增多时, 这是最佳的药剂制度。

2.3 煤水分离剂的使用

我矿煤泥水亲水性极强, 压滤难, 能否通过改变煤泥表面性质以降低其亲水性, 缩短压滤循环时间, 理论上是可行的, 我们采用了煤水分离剂对煤泥进行疏水处理, 效果良好, 针对性强, 循环时间缩短至50分钟左右, 对煤水分离剂进行经济效益测算, 按煤泥现价150元/t, 加工费为60元/t计算。药剂单价8200元/t, 每月新增药剂费用12.3万元, 加药后每月多产煤泥6450吨, 价值96.75万元, 可多增加利润96.75—60×0.645-12.3=45.75万元, 经济效益显著。煤水分离剂的使用减少了煤泥粘滤布问题, 煤饼粘度降低, 易脱落, 加快了捅板效率。

3 压滤能力核算

章村矿选煤厂, 去年入洗原煤123万t, 预计今年入洗量将达到150万吨, 以平均每月入洗12.5万吨为例, 原煤原生煤泥含量为22%, 不考虑次生煤泥和精煤产品带泥, 可粗略计算出平均每月原煤煤泥总量2750吨, 平均每天产生煤泥916吨, 我厂经过对2台KM300/1600改型, 增加了滤板, 加大了处理能力, 现型号为KM350/1600, 目前总压滤面积达到950m2, 每天可处理415吨煤泥, 还有500吨左右的缺口, 按现有压滤机单位面积处理效率计算, 需增加1084 m2的压滤面积, 根据现场实际, 可考虑采用3台面积400 m2的压滤机, 可增加1200m2的压滤面积。

4 煤泥水处理系统工艺的改造与完善

4.1 浓缩压滤系统改造

(1) 新增3台压滤机及配套设施, 在原压滤车间的西侧新增3台KM400/1600型压滤机, 增加了2台搅拌桶, 及相应的上料系统, 使压滤车间总压滤面积增大到2150 m2。新压滤机运转良好, 目前每天煤泥产量约950吨左右, 回收了全部资源, 实现了洗水闭路循环。

(2) 对2台压滤机进行改型, 共增加100 m2的压滤面积, 根据我矿煤泥水特点, 取消了部分隔膜, 降低了材料消耗, 减少了维护量。

(3) 增加了自动加药系统, 增强了絮凝剂溶解效果, 使药效充分发挥, 有利与煤泥水沉降, 降低了循环水浓度和粘度, 减轻了磁选机负担。

4.2 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

(1) 将FX350-8型精煤分级旋流器组更换为FX710分级旋流器组, 提高了分级精度, 降低了溢流中粗粒级含量, 底流浓度提高, 细粒级减少, 底流灰分降低至29%, 提高了末精煤质量, 避免了过分背灰引起的中煤带煤问题。

(2) 铺设浓缩机至中矸煤泥桶的管道, 同时增设管子到精煤泥桶并在管子上设置阀门, 这样充分的利用了现有的粗煤泥回收系统, 提高了煤泥水系统的灵活性。

5 小结

通过增设压滤机, 增加煤泥水系统的处理能力, 实现了洗水闭路循环, 完善药剂制度, 采用新药剂, 不但提高了喷水脱介效果, 而且提高磁选机脱泥效率, 减轻了磁选机压力, 提高了悬浮液的稳定性, 使我矿的高密度洗选环境得到改善。

摘要:章村矿选煤厂煤泥水系统存在的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煤泥水, 核算压滤能力, 采用增加了压滤机数量等措施, 提高了煤泥系统处理能力, 实现洗水闭路循环。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问题及对策 篇7

摘要: 通过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的介绍和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现状分析,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关键词:水资源;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目前, 我国水资源形势比较严峻, 一方面,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300m3, 属13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另一方面,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06年, 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 Ⅰ~ Ⅲ类, Ⅳ、Ⅴ类, 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 和28%。我国城市水环境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在2005年监测统计的5个城市内湖水质全部为Ⅴ类和劣Ⅴ类, 其中昆明湖和玄武湖为Ⅴ类水质, 西湖、东湖和大明湖为劣类水质。同时,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 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55.3%。因此, 作为城市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

近年来, 在我国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从1998 ~2006年,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由266座增加到937座;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136万t增加到6360万,t增长了5倍多;实际污水日处理量也从29亿t增加到163亿,t 其中日处理生活污水由20亿t增加到130亿t(表1)。我国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也由10.3% 上升到43.8% ,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地表水环境, 尤其是城市水环境。

表11998~ 2006 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概况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2006年, 我国共有污水处理厂937 座, 设计处理能力6360 万t /d, 当年共处理污水163 亿,t其中处理生活污水130亿,t 占79.8%。污水处理厂最多的省是江苏, 共有154座, 其次是山东和广东, 分别为104座和84座;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省是广东, 达到701万t /d, 其次是江苏和山东。2006年,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为43% , 同比上年增加了5.3%。其中, 北京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最高, 为89.3% , 其次是上海、天津, 分别为77.0% 和73.9%。而广东虽

然污水处理能力最大, 但由于其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量全国第一, 致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4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 宁夏、云南的污水处理能力在全国仅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但由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小, 因此,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排在全国前5位, 超过江苏和浙江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大省。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存在问题

3.1 总体处理能力偏低, 地区分布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很快,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也有较大提高, 目前达到43.8% ,已经超过墨两哥(2005年数据)和土耳其(2004年数据)等国家, 但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德国, 瑞士、英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都超过90% 以上,我国近邻的日本和韩国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了67.0%和78.8%。

截止2006年底, 我国335个地级市中, 只有243个城市建有不同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仍有92个地级市在其辖区内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因此, 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事业任重而道远, 要实现十二五期末主要污染物同比下降10% 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我国目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 今后我国仍需要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财政投入。对于东部发达地区, 地方政府在充足的财政收入中一定要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步伐, 改善城市水体环境;而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国家要在财政上给予政策性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污水处理率, 从而实现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平衡发展。

4.2 拓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

长期以来, 我国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系统一直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 大多是政府收费, 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 政府在污水处理投资、建设、监管中完全是一肩挑, 这就使得我国污水处理事业发展进程不快, 效率低下。因此, 应尽快实现利用市场机制, 引入符合行业特征、有限且有效的竞争, 改变原来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体系,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运营主体企业化和运行管理市场化, 这样必将拓宽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投资渠道, 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目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BOT、TOT 模式已在部分地区开展, 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但随着政策制定和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这种模式应该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4.3 提高污水和污泥的资源化程度

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就成为了资源, 如果直接排入水体而不进行有效利用就是一种浪费, 尤其是干旱、半干旱的缺水地区。因此, 一方面, 政府要建设分类供水系统, 为实现中水回用建立基础, 另一方面, 要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 采取经济手段鼓励中水回用, 防止浪费。同样, 对于污泥也要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来鼓励和支持污泥回用, 加大对污泥处理的研究力度,做到保证污泥得到有效处理, 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最大限度地利用污泥, 变废为宝, 实现污泥利用的资源化。

4.4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要规模适度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要立足实际情况, 规模适度建设。规模过大, 一次性资金需求过大, 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工程建设周期长, 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能尽快产生效益;规模过小, 既满足不了当地的污水处理需求, 又形不成规模效益。因此, 建设污水处理厂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水平上, 这样才能运行成本最低, 从而取得最佳效益规模。据研究, 超过30万t/d处理能力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就不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了, 相对而言, 小型(< 1万t/d)和规模为5~ 20万t/d 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效率较好。

参考文献: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问题及对策 篇8

广东省作为劳动争议案件收案数一直居全国首位的省份,全省法院一向高度重视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和调研工作。今年1月1日、5月1日先后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作出了一些新规定,使我省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剧增,并导致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和程序衔接的困难。面对上述严峻形势,我院主管院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对已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及即将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适时出台有关指导性意见,以统一全省劳动争议审判的司法尺度。随后,调研组分赴东莞、深圳、佛山等劳动争议案件较集中的地区,与当地两级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工会及商会的代表进行了座谈,形成了有关调研报告。同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经过充分论证,并在广泛征求我省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与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6月23日联合下发了《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对于我省企业及劳动争议审判工作的影响

(一)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下,珠三角地区从事订单生产的企业确实面临很大的经营困难

《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实施后,企业、劳动者、学者对《劳动合同法》的看法存在较大差距,对有关条款利弊的争议不断,并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据国内外媒体报道,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外资企业所得税从15%增至25%、人民币升值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东莞等地有上千家鞋厂倒闭,万余港企面临关闭。一方面,《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确实有利于劳动者,该法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劳动者的维权热情。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历史欠帐(如拖欠加班费)积压较多的情况下,又不得不承受加工企业市场利润大幅减少的客观形势,使一些企业的经营无以为继。一些企业为把企业成本和责任压到最小,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采取“工龄归零”、劳务分包等措施规避该法有关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规定。

(二)全省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明显

《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我省劳动争议呈大量化、尖锐化、复杂化趋势。2008年1-6月全省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是去年同期的3倍,已达到去年全年处理总数的107%,而全省法院上半年新收劳动争议案件39767件,同比增加了24338件,增幅达157.7%,特别是珠三角部分地区出现案件“井喷”。珠三角地区上半年新收38381件,同比增长 160.1%,案件数量占到全省的96.5%。东莞、深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和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应对激增的劳动争议案件,珠三角地区劳动仲裁与法院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达到极限。据统计,截止2008年6月15日,东莞市人民法院新收劳动争议案件8200宗,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5473宗,同比增长200.7%。截止2008年6月,深圳市六个基层法院共受理案件18999宗,比 2007年同期增加了13033宗,同比增长218%。其中宝安法院收案10820件,而去年同期仅收案1790宗,今年收案数是去年同期的604倍;龙岗法院收案5309宗,同比去年增加了294.7 %,劳动争议案件在民事案件中的比例增加了268%。由于上述两部法律实施后,劳动争议案件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劳动争议审判案多人少的局面将更加突出。大家分析认为,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合同法》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提高了用人单位用工成本。而大多数用人单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及人事管理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一些法律从业人员的鼓动,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将猛增,请求的金额也将大幅度提高。案件主要集中在追索加班费和社保金。据称,仅深圳龙岗一区,多年来拖欠的加班费如数计付将达80亿元左右。这也是造成企业主和基层组织对新法有抵触的原因之一。

第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新法实施前,劳动争议仲裁采取按申诉的金额比例收取一定的仲裁受理费和仲裁处理费,与法院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费相比,劳动仲裁费金额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的权利。新法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这可能使劳动争议仲裁数量进一步增加,而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也必然随之增长。

第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虽然规定了对于部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裁终局”,但所适用的案件范围较为狭窄,同时又赋予了劳动者起诉权和用人单位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权。不仅难以达到减少进入诉讼程序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目的,反而增加了中级法院直接审查劳动仲裁裁决的工作。

第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仲裁审理期限进一步缩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可能出现无法在法定期限内审结的情况。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未在法定期限内立案、裁决的,当事人即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这将造成部分劳动争议案件因劳动仲裁委员会超期未处理或不予受理而直接起诉到法院,从而增加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

(三)群体性劳资矛盾增加,维稳工作面临挑战

《劳动合同法》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部分企业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实施前就已开始采取一些规避法律的措施,如批量裁减老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改变工资结构、降低工资标准等。同时,《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由于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成本增加,许多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因经营困难而倒闭或转移财产负债逃匿。用人单位的这些行为势必进一步激化劳资矛盾,造成群体性纠纷的发生。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后,2007年第四季度至2008年1月共四个月中,龙岗区劳动局已受理了重大劳资纠纷(即群体性纠纷)394宗,与2006年全年总受理的重大劳资纠纷398宗已基本持平。其中《劳动合同法》实施后,2008年1月就已受理172宗。在东莞市虎门镇,一些非法的法律从业人员利用新法出台的机会对劳动者进行一些不实的鼓动,甚至在散发的传单里篡改《劳动合同法》有关条款,造成部分劳动者对相关法律规定的认识产生偏差,在其要求不能得到全部满足时,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引起大量群体性罢工或上访。

二、《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有待进一步明确 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案件,法院是否应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一直存有争议。我们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判断涉及的还是一个综合的价值判断问题,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法律规定不明确时应对法律作出对劳动者有利的解释;第二,充分认识目前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和司法权的局限性,对于涉及改革过渡阶段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遗留问题,不宜由法院解决;第三,在特定争议同时涉及私权和公权,并具有双重救济途径时,应促使当事人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救济方式。

1、如何界定社会保险争议的范围?

一直以来,在劳动争议审判实践中,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社会保险费的缴纳问题产生的争议,是属于劳动争议还是行政争议,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该类争议属于劳动争议,理由在于:首先,因不交、少交或迟交社会保险费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并不包括行政机关,而行政争议的当事人必须是行政机关和用人单位;其次,劳动者对社会保险的享有是《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权利,并构成劳动合同的当然内容,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履行劳动合同产生的纠纷应属于劳动争议;其三,《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条第(二)项明确规定,因执行国家有关保险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第三十八条、《广东省失业保险条例》第四十四条也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该保险事项发生争议的,按劳动争议处理。另一种观点认为,该类争议属于行政争议,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责令用人单位缴纳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理由在于:首先,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本质上属于行政行为,是国家为公共利益而利用公权强制进行的一种征收,与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并无关系;其次,《劳动法》第一百条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六条均明确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是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应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缴纳;其三,更重要的是,该类案件通过劳动争议途径解决存在操作上的困难,由于社保费是否允许补缴及缴费数额和年限等保险事项的决定权均在劳动行政部门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法院的民事判决既然实际上要经过他们的确认,则很难具有确定性,且法院在作出判决后难以执行;其四,我国社会保险险种的开办时间和强制投保范围在各地均有不同,各地对此执行的政策也各不相同,导致社会保险法规在一些地区并未完全贯彻甚至存在数额巨大的历史欠帐,而这种状况不可能通过法院的民事判决来解决,最终还是要有靠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加强行政管理来处理。

2003年以前,我省各级法院一直将该争议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但经几年实践,发现由于社会保险费缴纳事项的最后确定权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导致民事判决很难具有确定性和可执行性。而且,各地有关此类政策遗留问题很多,单纯依靠法院通过民事判决的形式来严格执行社会保险法律,法院力有不逮。出于这种现实考虑,各级法院按2003年全省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的精神,逐渐不受理此类案件。目前,虽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一款第(四)项明确将社会保险争议纳入劳动争议范围,但并未明确社会保险争议的范围。实践中,劳动者既有直接向用人单位追索社会保险费的,也有向用人单位追索因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社会险费导致的损失的,法院宜对社会保险争议的范围予以合理限制。而且,鉴于社会险费的缴纳具有很强的行政性,缴费的最终核定权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保证司法判决的可执行性,也不宜将所有社会保险争议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

2、非法用工争议是否完全纳入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范围

在我国,由于《劳动法》对劳动关系主体作了特殊的限定,实质上出现了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二元立法体制,类似于我国合同法统一之前将民事合同与经济合同相区分的立法体制。《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中的用人主体必须是单位,即企业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经济组织,排除了自然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对于自然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只能称之为雇佣合同,必须适用《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规范,而不能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这种因合同主体导致的差别绝不是理论意义上的,在司法实践中有重大的意义,如两者在诉讼时效、诉讼程序、合同解除、受雇人因工作受伤的赔偿范围等方面均有重大的不同。

这种二元立法模式将本质相同的合同区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和诉讼制度,极易造成审判上的混乱。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区别于典型的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的用工形式,最常见的有两类:一是无营业执照但以企业形式进行经营的经济组织与受雇人员形成的法律关系,二是无建筑从业资质的实际施工人(施工队、包工头)与受雇人员形成的法律关系。由于上述用工主体未经工商登记,劳动行政部门称之为非法用工关系。对于因所谓的非法用工关系发生的争议是否应界定为劳动争议,在实践中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意见认为,上述非法用工关系应属于雇佣关系。首先,《劳动法》第二条已经限定用人单位必须是个体经济组织、企业,而法律上的个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应是经合法工商登记并持有营业执照的民事主体。非法用工主体既不能构成用人单位,其与所雇人员之间就不能构成事实上的法律关系。其次,依据现行法律,无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或企业发生的民事行为应由其出资人直接承担法律责任,即其行为只能视为出资人的行为。由于非法用工主体的出资人一般是自然人,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用工关系当然属于雇佣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非法用工关系应属于劳动关系。首先,无营业执照进行经营的非法用工主体虽然形式上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条件,但实质上已构成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的实体要件,我们在审判中应依据其实质要件判别是否构成用人单位。其次,非法用工主体由于违反工商登记的规定,理应受到行政处罚,但行政违法行为不应影响到其民事行为的效力,两者应区分开来。其三,劳动者作为非法用工关系中的相对方,并不存在任何过错,不应因非法用工主体的违法行为而导致他们不受《劳动法》的保护。

在审判实践中,主要是考虑《劳动法》给予了劳动者更多的权益保障,如仅由于形式上的差别导致适用不同的法律,会产生诸多的不公平,同时考虑劳动行政和仲裁部门坚持不承认非法用工关系能成为合法的劳动关系的态度,各级法院在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中适当将部分非法用工关系纳入劳动关系中,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我院将非法用工主体的出资人属于用人单位的非法用工关系和涉及建设施工工伤事故的非法用工关系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如在2002年制定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六条规定:“未经工商登记的企业与其所雇佣人员因用工关系发生纠纷,出资人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用人单位的,该纠纷应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第二十七条规定:“建设工程的分包人挂靠承包人,并以承包人名义承接工程的,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分包人和承包人共同承担劳动者的工伤待遇。承包人违反《建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对建设工程进行转包或分包的,劳动者的工伤待遇可由转包人、分包人和承包人共同承担。”深圳中院进一步确立了一种标准,只要非法用工主体招用人员在七人以上的,比照劳动争议案件处理。

对上述问题,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三条作了明确,即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职业病的,按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从立法目的来看,既然对于非法用工关系中所涉工伤已由行政法规明确按劳动争议处理,其他纠纷按理也应按劳动争议处理。但是,2004年5月1日实施的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责任”,实际上认为建设工程施工中的非法用工关系为雇佣关系,不能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以后出台的《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四条明确将非法用工关系纳入该法调整范围。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如下争议:是否将所有非法用工关系均作为劳动争议处理?如将上述非法用工关系全部纳入劳动争议处理范围,有关诉讼主体如何列明,其法律关系如何确定?

3、退休人员就业、外国人非法就业、外国机构非法招用等特殊用工关系是否纳入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

我省一些地区的法院受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思维方式的影响,将以上不合法的劳动关系均作为雇佣关系处理,实际上损害了上述特殊用工关系中受雇人员的利益。我们认为,《劳动法》及相关行政法规明确禁止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但并未禁止用人单位在不损害劳动者健康的前提下招用已达法定退休年龄或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因此,为充分维护退休再聘人员的合法权益,在法律、行政法规未有明确规定之前,宜将该类用工关系按劳动关系处理。但对于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时的经济补偿问题,可参照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请示〉的复函》的规定处理,即对于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除非其与用人单位已就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时的经济补偿问题作出特别约定,否则双方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时不适用《劳动法》第二十八条有关经济补偿的规定。目前,由于《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即终止,对于上述用工关系的处理有必要进一步厘清。

至于外国人在我国就业产生的用工关系,我们认为,亦应按劳动关系处理。外国人无就业许可证在我国境内就业违反了《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五条、《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及《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因此,根据《劳动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应认定相关劳动合同无效。对于就业期间的报酬,可参照合同约定处理,但同时应建议公安机关对双方当事人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原有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但尚无配套规定,使裁审衔接问题大量出现。同时,由于立法本身存在一些较原则和不够明确之处,在某些方面欠缺实际操作性,造成劳动争议案件处理难度的加大。

1、裁审衔接问题

(1)大量劳动争议案件可能未经实质仲裁就涌入法院。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对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法定期限内未立案、未审结或不予受理的案件,当事人可向法院起诉。鉴于当前劳动争议仲裁委的力量不足,有的地方劳动仲裁委为避免积案较多的情况出现,可能会利用该法条,采取审限内不立案或不予受理的措施,分流部分案件到法院。这就造成很多案件可能未经劳动仲裁的实体裁决即进入诉讼程序,不仅削弱了劳动仲裁及时确定案件事实、调解解决劳资纠纷的作用,也增加了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加重了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难度。对此有必要敦促劳动仲裁部门尽可能地作出实体裁决,并就未经实体裁决即诉至法院的案件的程序衔接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2)涉及破产程序、督促程序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程序不明确 根据《破产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劳动者对管理人列出的工资、经济补偿金、医疗费用等劳动债权清单提出异议,管理人不予更正,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起诉。但在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做法不一:有的法院对该类劳动争议案件直接受理,但有的法院要求劳动者先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如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就劳动争议事项可否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实践中存在两种理解,有必要进一步明确。

(3)关于终局裁决的判断标准有待明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对申请仲裁请求涉及数项时是合并计算还是分别计算终局裁决数额标准,未作出明确规定。在实践中,由于多数劳动争议案件均涉及多项请求,对该法律规定的理解有待尽快明确。

2、法院内部程序的衔接问题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虽然规定了对于部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裁终局”,但又赋予了劳动者向基层法院的起诉权和用人单位向中级法院的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权。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同时提起相关诉讼,则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在诉讼程序上的衔接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

审判实践中,如劳动者不服终局裁决向基层法院起诉,而用人单位则向中级法院提起撤销之诉,会导致两级法院实质上审理同一案件,不仅浪费审判资源和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可能会出现互相冲突的处理结果。而且,从法理上讲,既然允许劳动者对终局裁决起诉,则意味着终局裁决是附条件生效,即只有在劳动者不起诉的情况下才生效。如劳动者不服终局裁决而起诉,则终局裁决并未发生法律效力,用人单位申请撤销终局裁决已无必要。

3、新旧法的适用衔接问题

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的申请仲裁时效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天,《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则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的申请仲裁时效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裁两审”的处理体制,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则将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体制变更为部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其余劳动争议案件仍实行“一裁两审”。为保证新法的顺利贯彻实施,妥善解决新法实施前发生而在新法实施后受理案件的处理,有必要明确是以“案件受理时间”还是“争议发生时间”为适用新法的标准。

(三)《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应经职工讨论,但我省中小企业普遍未设立职工代表机构或工会,实践中对未经民主程序制定的内部规章如何处理?

2、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两倍工资,但劳动者故意不签劳动合同的,如何处理?

3、《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未及时足额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而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未及时足额支付加班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应对因此产生的合同解除潮及经济补偿要求?

4、追索加班费应否有时间限制,如何把握才合理合法?根据目前的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申请仲裁时效在合同存续期间不起算,则加班费的追索期可能长达十几年。但在实践中,由于近十年用工制度的变化,要求用人单位证明某一劳动者十年前的工资待遇,显然对用人单位过于苛刻,且存在认定事实上的困难。

5、《劳动法合同法》第十四条不仅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续约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还规定对已经连续两次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者提出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是对《劳动法》的重要修改,是用法律手段引导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而达到减少劳动合同短期化、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目的。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往往通过使劳动者“工龄归零”;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等行为,以规避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义务。对于上述规避行为,如何处理?

三、有关建议和对策

(一)在调研基础上,应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以统一全国的司法尺度 《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原有法律规定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且立法本身又存在一些不够明确之处,而目前也无相关的司法解释或实施细则,造成劳动争议案件处理难度的加大。由于审判人员对法律理解的不同,同一类型的案件,不同地区、不同法院,甚至不同法官裁判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从而使当事人无所适从,不利于对劳资双方矛盾的解决,也不利于法院“定分止争”作用的体现。

(二)进一步明晰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

1、为充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司法裁判的可执行性,应进一步明确界定社会保险争议的受理范围。建议规定以下争议均应按劳动争议处理:(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发生的争议;(2)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失业、生育、医疗待遇和赔偿金的争议;(3)劳动者以用人单位降低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工资标准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损失的争议。

2、劳动者与非法用工主体产生的争议应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理由在于:首先,既然非法用工主体已符合用人单位的实质要件,而适用《劳动法》又可给予劳动者更多的法律保护,故可将事实劳动关系与行政违法行为分别处理;其次,由于雇佣或劳务合同目前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而劳动合同的规定较为明确具体,为审判的方便,有必要将该类案件纳入劳动争议案件;其三,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二元立法体制本身就不科学,既然两者并无本质区别,应在司法中尽量压缩雇佣关系的范畴,以矫正这一立法缺失。其四,既然《工伤保险条例》、《劳动合同法》已先后将非法用工关系纳入了调整范围,在审判实践中将非法用工争议作为劳动争议处理是符合现行法律精神的。同时,建议进一步明确相关主体的诉讼地位:(1)劳动者与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因用工关系产生争议的,应当将该单位的出资人列为当事人。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还应当将被借用营业执照的一方列为当事人。(2)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作为实际施工人的自然人与其非法招用的劳动者产生纠纷,劳动者起诉的,应将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被告,并可视案情需要将施工的自然人、转包人、违法分包人列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

3、对于退休人员聘用、外国人非法就业、外国机构非法招用等案件是否纳入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范围,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建议规定:(1)用人单位招用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可按劳动关系处理。用人单位招用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应按雇佣关系处理。(2)外国人、港澳台地区居民在中国内地就业产生的用工关系应按劳动关系处理。外国人、港澳台居民未依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的,应认定有关劳动合同为无效劳动合同。外国人、港澳台地区居民已经付出劳动的,由用人单位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3)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港澳台地区企业未通过涉外就业服务单位直接招用中国雇员的,应认定有关用工关系为雇佣关系。

(二)解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裁审衔接、法院内部衔接、法律适用衔接问题

1、建议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劳动者对管理人列出的工资、经济补偿金、医疗费用等劳动债权清单提出异议,管理人不予更正,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起诉。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是中级法院的,中级法院可以指定基层人民法院审理上述案件。

2、建议明确规定督促程序终结后,劳动者应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起诉。主要理由在于:首先,劳动者在督促程序终结后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起诉符合劳动争议处理的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作为劳动争议处理的特别程序法,既然已明确规定先行仲裁的原则,劳动者在督促程序终结后,理应先申请仲裁而不是直接向法院起诉。其次,如相反理解会导致大量案件规避劳动仲裁程序而直接进入法院。由于大部分劳动争议纠纷属于欠薪纠纷,而《劳动合同法》允许被欠薪的劳动者可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如督促程序终结后,劳动者均可直接向法院起诉,实际上导致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完全可以利用督促程序,规避先行仲裁原则。

3、由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对申请仲裁请求涉及数项时是合并计算还是分别计算终局裁决数额标准未作明确规定,建议明确界定为分别计算。主要理由在于:从语法角度来看,该规定列举的各类请求之间使用的是顿号,可见各类请求项目是并列的,应分别适用终局裁决的数额标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此种理解有利于实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立法目的。实现裁审案件的分流、减少劳动者维权的诉讼成本,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如合并计算的话,目前的大部分案件仍要适用“一裁二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不利于及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由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本身在实务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终局裁决,如劳动者不服向基层法院起诉,而用人单位则向中级法院提起撤销之诉,会导致两级法院实质上审理同一案件,不仅浪费审判资源和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可能会出现互相冲突的处理结果。建议明确规定:(1)劳动者就终局裁决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的规定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裁定终结诉讼。但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对用人单位的抗辩应一并处理。(2)劳动者起诉后撤诉或因超过起诉期间被驳回起诉的,用人单位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3)中级人民法院在受理用人单位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后,或基层人民法院在受理劳动者对于终局裁决不服的案件后,均应在开庭审理前审查是否同时存在撤销仲裁之诉和劳动者不服终局裁决的起诉,以便两级法院就有关案件进行协调和沟通。

5、由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和当事人诉权作出了新的规定,为保证新法的顺利贯彻实施,妥善解决新法实施前发生而在新法实施后受理案件的处理,建议明确规定2008年5月1日后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但对于2008年5月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有关仲裁时效和起诉权的规定仍适用《劳动法》。这样规定,避免出现新法实施前已超过仲裁时效的案件在新法实施后又重新获得时效,较好地诠释和实现了立法的原有意图,体现了公平原则。

(四)解决《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1、对于未经民主程序制定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要慎重对待。目前,我省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山寨工厂”、家庭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而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采取“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对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情况区别对待,即对于此前未经民主程序制定的企业规章制度可以作出特别规定,而对此后未经民主程序的企业规章制度原则上认定无效,这种区分符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建议明确规定:(1)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虽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但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2)《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的,原则上不能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但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劳动者没有异议的,可以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

2、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现实生活中既有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也存在某些劳动者无理由拒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从立法本意来看,《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支付2倍工资的情形理应是指第一种情况。如不加区分,可能会引导鼓励一些劳动者拖延或故意拒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以获取2倍的工资。建议明确规定:(1)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签订劳动合同事项协商不一致,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2)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足一年,用人单位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与劳动者未能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原因完全在劳动者,且用人单位无过错的,用人单位无须支付两倍工资。但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3、为尽量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建议对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支付加班费、未缴纳社会保险费解除合同并请求经济补偿的权利进行合理限定。一直以来,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加班费计算基数很难确定,我省珠三角企业拖欠加班费的现象较普遍,如果不区分《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状况,一概允许劳动者以企业不支付加班费为由解除合同并请求经济补偿金,可能会导致劳动关系的极不稳定。另一方面,社会保险费的缴纳特别是养老保险费的缴纳问题欠账较多,且社会保险账户在短期内尚无法实现自由转移,再加上社会保险费缴费的工资基数是变动且滞后的,如在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或欠缴社会保险费的情况下,一律认定劳动者享有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可能引发大量劳资纠纷,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建议明确规定:(1)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未及时足额支付延长劳动时间劳动报酬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除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不予支持。《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2)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未按当地规定的险种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未按当地规定的险种为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但经济补偿金支付年限应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计算。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或欠缴社会保险费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4、加班费的计算基数、举证责任及追索期间急需进一步明确。目前,劳动者追索加班费的案件占很大比例,而加班费的计算占用了审判人员的大量时间。建议明确规定:(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然未书面约定实际支付的工资是否包含加班工资,但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已支付的工资包含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和加班工资的,可以认定用人单位已支付的工资包含加班工资。但折算后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2)劳动者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奖金、津贴、补贴等项目不属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从其约定。但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3)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用人单位否认有加班的,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未加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以已经劳动者确认的电子考勤记录证明劳动者未加班的,对用人单位的电子考勤记录应予采信。(4)劳动者追索两年前的加班工资,原则上由劳动者负举证责任,如超过两年部分的加班工资数额确实无法查证的,对超过两年部分的加班工资一般不予保护。

上一篇: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下一篇:领导班子建设调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