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构建

2024-05-08

教学内容构建(共12篇)

教学内容构建 篇1

新课程改革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挖掘教学亮点,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亮点,改变传统教学枯燥、烦琐、说教的现象,使其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流动的过程,而兴趣又是情感的煽情激发产生的,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煽情导入是这一节课必不可缺少的。对于情感导入,无论是激发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去探究,产生的求知欲望就十分强烈。一般来说,煽情导入,因材因人而异,可以一个故事、笑话、情景、几个问题、一则新闻等作为导语,或开门见山,或破题导入,或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兴趣。

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感悟课文,而是先播放课件《忏悔录》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十分孝敬的儿子辛苦在外,最大的愿望是让体弱多病的父亲过上幸福的日子,但结果却让父亲连吐了七口血,为什么呢?原来他为了更多更快地赚钱,竟然去偷车,结果身陷囹圄。最后儿子叹出了一句话:“不义之财再多,得不到亲情的怜惜;再多的钱,都比不上能依偎在亲人身边相守的日子。”看了这个画面,同学们感慨万分,唏嘘嗟叹,入情入境。我又趁势动情谈起我父亲早年为我姐弟三人的读书东奔西忙,压弯了脊背的情景,当我吟起《老父亲》“……假如生命能有轮回,就让我给你捶捶不再挺拔”,情绪激动,潸然泪下,此情此刻,学生们深深感动,有的低声抽泣。然后我抓住情感流露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与亲人相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许多同学纷纷举手,畅所欲言,情感真挚,不用说学生很快地将情感融入新课文角色之中。

二、纵横比较,启发学生省悟,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大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昂首前进”。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致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致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慎独能力,使学生自省自悟,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汲取各种高雅优质的养料,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产生正面的核心价值,自我提升品德修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开发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纵横比较,触类旁通,发散拓展,或结合社会现实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思省悟,理解文章揭示的社会本质或底蕴。

例如,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忍不拔、身残志坚的精神品格,我引用媒体报道的两个社会现实事例与海伦·凯勒形成正反比较:一位是因车祸被截肢的女孩,以顽强的意志,自学完成高中学业,考上北京大学;另一位是躯体健全,大学成绩优异,甚至因种种奖励而被免试留校的学生,别人忙于写毕业论文,忙于找工作,他却闲了下来,在无聊的时间里尝试赌钱,结果债台高筑,走上抢劫的犯罪道路,埋葬了花样年华。通过正反对比,学生陷入深思——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社会价值观应该怎样?从而对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精神由衷敬意,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三、创设探究氛围,注重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其实,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探究性,也是师生共同质疑探索的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低年级学生发言越热烈,高年级的学生发言越少越沉闷。这种现象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违背。因此,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在双向交流,或生生互动,各抒己见的探究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优生更能发挥特长优势,后进生不会因观点错误而受到冷嘲热讽产生“恐惧”,每个学生切实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社戏》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文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含意,我先放映雷州乡村孩子看雷州戏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在看戏时,小朋友神情、举止以及心理活动等,同学们顿时议论开了。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我”与小伙子们在鲁庄看戏的过程、心理活动以及偷豆时的心理,然后提问,大家是否看过戏、偷过豆吗?你的感受与“迅哥儿”有什么不同?请举手发言。生1:我看过雷州戏,与小伙伴偷挖农户的番薯与迅哥儿的情形基本一样;生2:我看过雷州戏,但我没有偷东西,只是我与弟弟缠着妈妈要买豆腐脑喝,结果给妈妈骂了一通,拧了耳朵。

……

同学们各抒己见,乡土气味浓郁,幼稚的脸上写满得意的情形,气氛十分活跃。在愉悦情境中,他们掌握了知识,理解了原文句子的含意,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利用名著典故诗词,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

一般来说,中外古典名著、典故、诗词、历史故事大多是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是各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外古典名著都是进步的思想、完美的艺术和感人趣味的故事的有机结合体,诸如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战争与和平》等;那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大都是音韵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具有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揭示深奥哲理等作用,诸如我国的唐宋诗词、鲁迅的杂文、印度泰戈尔散文诗、俄罗斯高尔基诗歌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从所教的课文出发,适当地外延,适时地选用一些中外名著、典故、诗词、名言警句等为沉闷的课堂增设亮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的人文画意,甚至补充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不足,起到画龙点睛、温故知新的作用。

例如,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我适时讲了安徒生另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学生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情绪高涨,上课的疲惫与沉闷一扫而光,同时又让学生经受了一次“爱”的教育,沐浴了一次“爱”的洗礼,享受了文学名著的魅力。讲胡适《我的母亲》,我引用《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的典故;讲《斑羚飞渡》,我引用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名言“彩虹总在风雨后”……

可见,利用名著典故诗词教学,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可最大限度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视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涉猎课外书籍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构建了高效的课内外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为课堂教学创设亮点,需要我们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寻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亮点”,不囿于条条框框,人云亦云,或自我狂言狂妄,走入教学死胡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学习现代化教学理论,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具备亮点教学的人文库存,注重学法创新,把握亮点教学的度和量,避免喧宾夺主,才能创设亮点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让“亮点”成为“亮点”,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就会水到渠成。

教学内容构建 篇2

2014年5月20日下午,很感谢青阳中心园给我们这次机会,让我们能到现场观摩市级音乐比武活动,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为晋江学前教育这片沃土添枝加彩,让幼儿园教师同台竞技、各显特色。为广大教师搭建了展示、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

虽然只听到了三节音乐活动课程,但通过观摩活动,看到了每位教师潮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教学。我们与其说坐在下面听课,不如说是在欣赏,我们以敬佩的心态去聆听、去学习。在本次比赛中采取现场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学内容选取《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领域活动指导》中“音乐活动(大班)”,参赛教师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音乐教学风采。

活动中我看了几位老师展示的音乐游戏:《加沃特舞曲》《老鼠今天真快乐》,《狮子王进行曲》等,结合许卓娅教授所讲述的音乐游戏化教学,看到她们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精彩讲堂,用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感染了孩子,也感染了我。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关注的每一位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学习,得到快乐,是多么的和谐!

教学内容构建 篇3

关键词:构建主义 数学实验 教学平台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系为培养目标,将构建主义思想融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建立三级教学模式下的数学实验教学平台。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归纳能力和推理演绎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医学数学实验课程的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学建模竞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数学实验课程也逐步走进高校,而作为医学院校来说,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有的院校甚至将数学实验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开设的专业一般也是设置在学习较多数学知识的生物工程专业或是信息管理专业。目前,在开设的数学实验课程中,也存在教材不规范、课程没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生实习地点不完善等。而对于学生们而言,在进行数学实验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主动性、创新意识

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对学习的医学知识非常重视,能够主动学习并认真听课,而对于数学实验课程等数学类专业教育课程,本身重视程度不够,本身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在上课的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没有主动去寻求问题的解答,探索数学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办法等意识。没有将数学的问题建立模型,去用数学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很难参与实验,因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较弱。

2.实践应用能力弱,缺乏专业性指导

数学实验是借助计算机和数学的软件解决实际应用领域的复杂数学问题,而一般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数学实验的实验室,只是在上课时间进行练习。也有的院校将数学实验的课程作为数学建模竞赛的准备课程,重视竞赛,而轻视课程本身的建设,同时主要针对数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而对于非数学相关的专业,开设的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造成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薄弱,缺乏广泛的平时操作基础。学生本身在课后的练习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教师给予专业性的指导。

3.团队协作能力弱

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多数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数学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分工,合作完成一项数学实验的过程。但通过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团队的协作能力较弱,有些同学存在侥幸心理,依赖其他同学操作,组员之间也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实验的结果不理想。

二、构建主义在数学实验课程中的作用

将构建主义应用到数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设置问题情景、建立符合学生学习的数学模型,构建慕课形式的自主学习平台,利用团队协作,建立学生兴趣小组,构建学生会话讨论场景、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增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从课上、课下和参加竞赛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等。

三、数学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为改善数学建模的教学效果,我校探索出符合本校特点的适合新建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系的数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本身基于课程建设体系,提出以下构建思想:

并且以此为契机,创建基于构建主义的课程三级教学平台,具体平台体系具体如下:

1.公共数学课程讲数学实验课程内容的渗透及专业性课程教学

第一级教学体系,将数学实验的课程渗透到公共基础数学课程中,将数学实验融入到与数学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

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可相应引入数学的软件,介绍软件对其的验证和计算。Matlab软件和Mathematica软件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基础课程中仅仅是理论课程的介绍,以此基础上,在课程中增加一节教师操作实习课程。虽然同学们对软件解题和验证不能够完全理解,但能够激发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过程中复杂的计算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几步就可进行解答验证,增加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理论课程中,介绍一些数学问题的应用。如傅里叶级数的应用,可用作信号处理,如卫星图像信息、数字通信信息等技术等,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有趣,提高授课效果。

数学实验作为专业课程加入到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管理专业中,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们的层次水平,按照国防科技大学制定的六个层次的实验进行教学。进行基础性数学实验、研究性数学实验、应用性数学实验、拓展性数学实验和综合性数学实验。将教学内容由简单的基础引入,介绍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基本命令。验证性实验是通过教师演示,介绍专业的数学软件如何在解决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或统计学相关问题分析,增强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研究性数学实验,引入构建主义的思想,注重学生自主操作,这部分授课首先由学生讨论分析,建立简单的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的结果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及缺点。从应用性数学实验阶段开始,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并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设立小组,通过小组间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并整理思路,设立实验步骤,确立相关实验方向并验证其实验的可行性。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根据其实验的内容进行总结讨论,加以引导,并扩展思维方向,将数学的问题引入到生活中可涉及的各种问题中,如图书馆建造面积合理分配和太阳阴影面积计算等。

2.广泛开展数学实验课外活动,讲座、培训、兴趣小组、案例分析讨论,参与教学竞赛

在课后,开展广泛而丰富的课外活动,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数学建模社团,社团成员每周固定举办丰富的关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相关的活动。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和教授进行讲座,不仅介绍关于数学实验课程相关的内容,也根据同学们的需要,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介绍相关软件的用法和各种计算机程序的介绍。成立兴趣小组,在建模社团中,几个人自愿组合分组,按照建模小组的要求,一般小组分3~4个人,每两周由社团老师分配给学生们一个案例,首先各个小组组织讨论案例解决方案,并制定实验步骤,明确个人在小组中的分工。在锻炼同学们的协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相互之间的沟通“会话”的能力。在小组中同学们的主动性和互动能力均得到提高,由教师引导转变为学生自主设计,并最后根据设计出的实验,由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进行汇报演讲。这样也锻炼出学生们的临场发挥能力并通过汇报,由全体小组人员讨论该方案的优缺点。这种教学的方式,引入同学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并提高其竞争的意识,增强同学们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在这里起到适当的引导的作用,根据情境,对问题加以引导,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内容是否合适,实验的步骤是否有遗漏,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建模竞赛锻炼同学们的实战能力,通过实战演练,增加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其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比赛中,增加学生们的荣誉感,踏实的工作精神,对所学知识的协调运用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及小组成员之间信任能力等。

3.课后构建答疑互动平台及自主学习平台、数学实验专门的机房建设

组织教师建立课后QQ群,每周三周六由教师上线进行答疑解惑。并参与建设自主学习平台,构建出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层层递进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中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尽量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同学们理解更加通畅,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到学习平台中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平台的学习,增强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往的数学实验课程都是在统一的计算机机房授课,没有专门机房可供同学们进行练习,学生只在上课的一两个学时中熟悉数学实验课程,为了更好的使同学们在数学实验课程中得到锻炼,我校专门申请专项基金,组建一个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机房。这样可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练习和数学建模竞赛期间使用。

数学实验课程是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将构建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构建意义”加入到数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充分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应用问题能力。通过数学实验课程的三级教学平台的构建,使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为打造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09):5-8.

[2]左建军,薛朝奎,陈玉霞.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6,(01).

[3]张东妮.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64-65.

[4]吴晓.大学数学中的数学实验教学[J].大学教育,2014,(05):116-117.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 篇4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尽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本着什么原则进行有着不同的认识, 但在内容选择时都能够灵活应用。通过讨论发现, 部分教师对原则和依据的关系理解比较模糊, 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依据是指根据, 在这里是指教学内容是根据什么进行选择;而原则是指在依据的条件下所需要遵守的事项, 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把握的规定与准则。

《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 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所制订的纲要式的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紧紧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的要求, 具体规定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范围、体系、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等, 是选择教学内容的直接依据。此外, 应根据体育教学规律选择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葛春林, 2007) 。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操作过程

(一) 基于原则筛选内容的思路

运用相应原则选择教学内容, 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其优选程序如图1所示:

1.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进行一级筛选, 初选能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

2.根据健身性的原则、终身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以及趣味性原则进行二级筛选, 这些原则在运用时体现平行性。删除健身性不强的内容, 如棋牌、智力游戏等, 删除不利于学生今后从事的内容和学校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内容, 并挑选出具有趣味性的内容。

3.依据效能性原则进行三级筛选。经过前面两个程序的挑选后, 所选出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本校校情、学生身心特点进行进一步综合考量。

(二) 教学内容选用的过程

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 在选用体育教学内容时, 要有整体的眼光, 在课程目标体系中, 从上至下依次选择。 (见图2)

1.水平阶段教学内容的选择

对于各水平阶段学生应精学的内容, 大部分教师的理解都较为透彻, 很多教师针对水平一至水平三的宏观层面, 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在此, 笔者综合王兴发等9位教师的观点如下:

(1) 水平共性:无论哪个年级, 都要以跑跳投为主, 都要广泛学习基本运动和游戏。

(2) 水平差异:第一, 针对水平一的学生, 应以兴趣引领, 将教学内容游戏化, 以表现自我的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 如, 在投掷项目的练习中, 可以设计投纸飞机、小沙包等。第二, 水平二的学生是以学习、发展为目的, 且以学习基本运动和发展体能、游戏、简单的运动技术为主, 如, 投掷垒球的教学或游戏投靶。第三, 对于水平三的学生, 主要目的是提高、拓展, 以发展学生速度、柔韧和灵敏素质为主, 主要选择加速跑、跳远、体操、武术和球类项目, 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掌握1项~2项健身技术。

因此, 在选择水平教学内容时, 首先要考虑其共性, 即学科教学特质, 在这个基础上去选择符合每个水平段的内容。

2.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大家的讨论来看, 教师们对单元的类型和单元长度认识有一定的分歧。

(1) 关于单元类型上认识的分歧

第一种认识是“活动单元”。如, 将各种姿势的走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第二种认识是“情景单元”。创设一个情境即为一个单元, 如, “小动物智斗大灰狼”等。第三种认识是“项目单元”。一般是以教学单项为一个内容, 如, 跳远、跳高等。第四种认识是“技能单元”。以某一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构成的教学单元, 如, 前滚翻等。

(2) 关于单元的长度认识上的分歧

第一种观点是单元长度不宜过长, 如2课时~3课时即可。第二种观点是单元的长度视项目而定, 如针对水平二学生的前滚翻教学单元, 5课次后即可进行考核。而对于跑的单元, 则要达到8课次~9课次。第三种观点是单元的长度要长一点, 如个别教师认为, “单元长度以一个月为宜, 一学期5个月, 学习4个~5个内容, 应该比较合适。”

小学的单元类型有哪些?其长度大约几课时较为合适?笔者认为, 把若干节课组成一个单元,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 要考虑两个因素, 其一是采用什么教材, 其二是采用什么主题。这里讲的采用什么主题主要是指实际使学生得到发展的领域是什么?在教学中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 在设计一个单元的内容时, 既要考虑教材, 又要考虑主题, 两者是难以分离的。在此, 可以根据所考虑的重点的不同, 作如下分类:第一, 在单元构建时, 以考虑主题为主, 考虑教材为辅, 所设计的教学单元称之为主题单元;部分教师在单元构建的过程中, 以考虑教材为主, 考虑主题为辅, 这时设计的教学单元称之为教材单元, 即活动单元、情境单元、项目单元和技能单元。

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把教学单元分为两类, 即主题单元和教材单元。对于单元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一般为1课时~3课时、中高年级一般为3课时~5课时。

(三) 单元内教学内容应灵活搭配

大多数参与讨论的教师认为, 应该对单元内的教材内容进行搭配, 并提出了较好的建议, 如, 可以在短跑教学中适当搭配一些跳跑内容, 或者是游戏等;但是, 也有个别的教师认为, 不需要进行任何搭配。

构建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课堂教学 篇5

清镇三中 蒲元凤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

一、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已。”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

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成功。

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学会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

构建作文教学新课堂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80-01

1.模仿佳作,为学生搭建能力培养的平台。

学生作文,多半从模仿起步。钱梦龙老师在《一条读写结合的“链条”》中介绍说:“模仿是一种以课本为范本的以读带写的训练,典范的课文正是作者对‘怎样写的一种最直观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在模仿中仔细揣摩是有好处的。”如何有层次地进行模仿训练呢?

(1)模仿优美语段,课内材料是学生最方便的范本。

优美语段,要么以其新颖的形式让人赏心悦目,要么以其所用修辞的贴切、生动倍受读者关注;要么以其所用关联词的前后层次、逻辑体现它丰富的内涵、哲理,让人玩味、咀嚼。一篇学生习作,或许就因为一两个优美的语段而出彩了。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从模仿优美语段入手,课内材料是最方便的范本。

(2)模仿成功写法,优秀范文是学生的营养之源。

课本中的优秀范文,要么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如吴晗的《谈骨气》;要么借物喻人,托物抒情,如杨朔的《荔枝蜜》;要么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篇稚嫩的习作,或许会因为学得了名家的只鳞片爪而略显思想的层次。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可以从模仿名作的写法入手,它是学生作文的营养之源。

(3)模仿创新形式,课外阅读,我们要汲其精华。

为了寻觅创新的好文章,我们可以把目光伸向课外阅读。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时遇到的好文章推荐出来,老师自己也抓紧时间看文章、推荐作品,每堂作文课就成了学生们享受作文大餐的好机会。如《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中就有好些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个性特征、极具创新意识的全国各地中考满分作文。这些作文,并非毫无瑕疵,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听一听,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接着,聪明的学生们就会在各种月考、质检考试中巧妙地模仿。

2.自改作文,为学生寻找能力迁移的支点。

(1)合理分组,制定“章程”。

根据合作学习异质分组的原则,班级里的学生分出四人小组,各小组都是异质分组,各小组间是同质的。自改作文前,先向每一位学生发一份作文批改符号表,并向学生解释清楚每一个符号的含义。如,错字用“□”号标出来,各种病句分别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好句好段用“ ”等。制定好了操作规程,学生们的自改工作就可以开始了。

(2)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每个小组四个人,每节课只要负责改四篇他们自己的作文即可,先由作者将事先用复写纸抄好的作文分发给组内成员,然后作者轻读作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碰到上下文承接不当,用词不当,标点不妥或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就各自用铅笔做上记号,然后继续读下去,再依次对作了不妥记号的地方进行眉批并修改,错别字由一个学生负责改,标点符号由另一个学生负责改,病句由第三个学生负责改。然后组内成员碰头,看看还有无“漏网之鱼”,最后经过整合,放眼全篇,关注篇章结构,立意构思。实践证明,通过自改、互改作文,学生们对作文各种缺点错误更明了了,也更注意自己在写作时不犯类似的错。

3.互动交流,让学生踏上能力提升的阶梯。

(1)七嘴八舌,改出佳作。

小组里的四篇作文,都是作者自己读,大家想,各自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法,议一议,辩一辩,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最后推荐出一篇组内佳作,拿到班上交流。教师要浏览一下修改情况,选出某些方面有代表性的两三篇作文,用幻灯投影出来,让作者和修改者互动交流、各抒己见,并在班上进行集体点评,点评作文,也点评同学们的修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 篇7

一.转变观念, 树立开放的阅读教学理念

1、树立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 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 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等, 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中自由地学、思、疑、问。作为组织者的老师, 则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之中, 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创新的兴趣。

2、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阅历以及个性气质都存在差异,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时, 理解了课文后,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同学们各抒己见:狼鹿不可分也;人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生物界的平衡不许要人来插手;今天餐桌上摆的是动物, 明天餐桌上摆的将是人类自己等等一些精辟而又深刻的观点。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创造意义。

3、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促进作用。教师作为文本和学生的中介, 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 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 但却不能取代学生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感受, 而是应该通过组织课堂教学, 在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考的深入, 感受和体验的加强。教师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努力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 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 激活思维和想象。

二.精心设计, 实现开放的阅读教学

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的设计要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 体现在内容的取舍性、过程的研讨性、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

1、内容的取舍性。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 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 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施教, 突出一个重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 要从整体入手, 精心设计教法, 引导学生精读细析, 努力开拓思路;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 快节奏过去。 (1) 突破一词, 教活一课。有些课文中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如能准确地把握它们, 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如《泊船瓜洲》中“春风 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不仅展示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恋。确实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 (2) 抓住一句, 串联一篇。一篇课文是由诸多优美的句子连缀而成, 它们在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 而是有主有次。那些重要的句子常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一夜的工作》中“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这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点明了中心。阅读时, 紧紧围绕这句, 体会哪些语句写了总理工作劳苦, 哪些语句写了总理生活简朴, 就可以理解整篇文章。 (3) 精学一段, 带会几段。有的课文几个段落的结构及语言表达方式基本一致, 教师应集中力量, 精心指导学生学习一段, 教给学法。如《索溪屿的“野”》这课, 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山是野的”这段之后,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法自主学习后面的段落,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过程的研讨性。开放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活动, 应将讨论、争议等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 针对“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 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一问题, 学生产生了异意。这时把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为两组, 让他们展开辩论,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提高认识, 既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 激励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

教学内容构建 篇8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我们语文教师受自身求学经历的影响, 觉得学教材就是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其次就是从读写结合入手, 把对文本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指导。这种教学法是对阅读教学法的曲解。笔者认为阅读是以准确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 阅读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 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 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笔者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笔者对课内课外文本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对于课内教材的探究课, 教师的主导性多一点, 主要是教师设计开放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有方向地探讨, 这种做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注重探究方法的授予, 为学生的课外自行探究提供思维参照;而对于课外阅读教材的探究课, 学生的主体性则大大突出, 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

下面就教学实效性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巧设问题导学生, 不搞“一言堂”

就目标的达成意识而言, 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教师根据自身对文本的解读, 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设计出难易适当、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设置注意难易度, 由浅入深。同时, 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的瞬息变化, 适时调控, 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道路。

在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之后, 笔者通常运用以下方法设计问题, 问题解决了,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

(一) 从主旨出发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对文本纲要性知识进行讨论分析, 主干问题解决了, 枝叶性问题往往随之而解, 优化了课堂结构。

如教《醉翁亭记》时, 可以如此设问:“作为一个被贬之人, 何来之‘乐’?”这个问题思考空间很大。在对这一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对话中, 师生引出并解决了如人物形象品析、写景、涵咏品读等一系列很厚重的问题, 最后得出结论: (1) 游人之乐; (2) 太守之乐; (3) 禽鸟之乐……由浅入深地体会写作特色。

(二) 站在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问题

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些比较阅读型题目, 促使学生回顾旧学, 结合新学, 融会贯通, 完成知识迁移。

教《爸爸的花谢了》一文时,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动机, 可联系冰心的《荷叶》中雨后荷叶的意象, 启发学生思考家庭亲情伦理道德对于成长的作用。在对两篇文章比较探究中, 学生发现了问题:所有的爱中, 唯有亲情最朴实最无私最博大。在与旧知比较中, 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 站在能力提升的角度设计问题

在解决教材的知识传授之余, 笔者常以某一关键词或关键内容切入进行拓展延伸, 引出其他相关联的有深度的问题的思考。这类提问, 可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 促进他们多维度解读文本, 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如教《谈生命》时, 我以“生命像什么”为关键点, 发散引申出其他值得探究的问题: (1) 为什么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 我要说生命像什么? (2) 该如何理解生命的比喻义, 诸如流水、小树?借助问题, 师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理解了《谈生命》的内涵,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有些问题虽然答案就在课文里, 但不去寻找是不知道的, 因此也是离不开探究的。就初中生而言, 能从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是必须的, 虽然是浅层次的探究, 却也是深层次探究的基础。

总之, 一节课围绕着主干问题对课文进行品读, 能让学生读得有趣、想得自由、悟得充分, 然后师生交流评价, 使得语文课堂上人人有话说成为可能, 也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师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二、注重教学实效, 避免形式主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初中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 在进行抽象思维时, 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因此, 在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时, 就不能单调地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 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 去体会, 去发现。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采用了多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这本是值得提倡的, 但有些教师却过分追求形式, 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有一老师教《变色龙》时, 开始就让学生讨论分角色朗读, 这样讨论朗读反反复复折腾了一节课, 也没见得有什么效果。像这样的文章, 宜着重以指导学生揣摩领悟时代背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意义。

又如多媒体的使用。新课改之初, 凡是公开课均被要求用多媒体, 没用多媒体“一票否决”, 造成教师的误解。后来用课件也成了一些教师的习惯, 没课件就没法上课了。课件设计得很丰富, 教师忙着操作电脑鼠标, 学生一个劲地盯着屏幕, 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的板书。这样的课, 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学生似乎兴趣盎然, 学到了很多知识, 其实整节课学生都好像在看电影, 根本没有一点思考的时间, 更不要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了。

三、避免只读课本, 重视课外阅读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 如果仅仅依靠课内文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 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初中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 对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 正确区分精读与泛读, 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 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如果仅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却没有考虑到阅读的物质前提, 阅读也就成了空谈了。面对农村中学文化氛围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 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如果觅书过程艰难, 很多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殆尽。为此, 应集众人之力量, 上则建议学校完善图书馆建设, 下则设置一个班级图书角, 让阅读教学成为有源之水, 让学生的阅读愿望有地方实现。另外我们知道“开卷”未必都有益, 因此, 设置图书角时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品味。既要热情地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又要教育学生拒绝“毒品”的诱惑, 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延伸的需要去设计课外阅读目标, 初中学生知识积累有限, 认知思维能力不够, 所以要求不宜过深过难, 应切合学生实际。问题要多样化, 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可自行组合小组,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如名著《水浒传》导读, 笔者以李逵为切入点, 在分析了李逵形象特征后, 给学生设计了《李逵与鲁智深性格异同》这一延伸课题。让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 通过各种阅读渠道查看有关《水浒传》中重点写李逵与鲁智深的章节, 并在课外与小组成员讨论, 得出李逵的鲁莽单纯、疾恶如仇的性格与鲁智深行侠仗义、粗中有细的性格截然不同, 并能简要引述相关情节。如果设计成《从李逵这一形象看〈水浒传〉的人物刻画艺术》, 则让学生摸不着边际, 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因此,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我们要做的是最可能实现的, 而不是最有价值的。当然, 也可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阅读取向。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阶段性检查。及时督促, 及时鼓励,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实质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从而达到共识、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才能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 才能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构建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9

一、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二、教师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

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介绍“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有条件的可播放有关“神舟”5号升入太空的录像片断,提出问题,课文是怎样记录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让学生自读课文,因课文较长,应保证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并提出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怎样描写的,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可指名学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在自学课文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着重描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们为“神舟”5号航天飞船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送行的人中有“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气氛表达出来,体会人们为“神舟”5号航天飞船送行时的无比激动的心情,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来体会航天员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情

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

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五、课堂提问重评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不绝于耳,无论是答了几个问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教师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翘起大拇指,称之“真好”“真棒”;或者兴师动众,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教师死守事先写好的教案,当学生的回答进入“教案的套路”后,教师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是夸奖,又是板书。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篇10

一、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人都有多种不同的智力, 只要有良好的后天教育环境, 就都可以发展多方面的才能。该理论强调每种智能都同样重要, 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 不存在所谓的“笨”学生。学习成绩只是智能发展中一个方面的表现, 而儿童的发展领域是多方面的, 有的擅长于音乐、舞蹈, 还有的孩子擅长于数学推理……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就必须以儿童为中心, 了解每个孩子的能力和特质, 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展现专长和兴趣, 教师应采用不同途径来增强或补充孩子的专长和不足的智能。在不同智能领域中, 各有所长的孩子, 都能获得自主性, 并得到他人的尊重。教师要对阅读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发展进行详细地研究, 从而制定出阅读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所倡导的教学新理念而提出的, 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强调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话特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阅读活动本质上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体验创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打破长期概念化阅读教学模式。教学基本要点概念化分析从文本中转向学生的自主的经验和创造性理解, 建构出来的主要经验活动促进学生实现文本意义的崭新的自我构建。

如何顺应文本内部的情感体验的线索, 激发学生相应的经验, 实现强烈的情感共鸣, 达到和谐共振艺术的位置?师为主导, 生为主体, 课文为中介, 三者如影相随, 因体验起, 为体验终。现代阅读理论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层次。教师可以在这三个层级中具体实践体验式阅读教学。在一篇文学作品的体验教学中, 学生的体验呈现出由浅人深的层递性, 由初级的情绪体验到情感的共鸣。

三、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 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改变着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 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分析、整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人们必须掌握的, 它与听、说、读、写、算同等重要。我们从实验的准备期开始, 并在实验的整个进程中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领会课改精神实质,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学观、知识观, 优化教学理念。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已经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这将彻底消除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错误认识, 能把更多的目光自觉地投向学生的发展上来。课外阅读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培养学生语言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打破了课外读物“随机论”, 明确了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巨大作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 明确自己的角色,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有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新理念培训, 加强实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重要意义的了解, 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提高与本学科整合的水平。教学理念影响着师生关系, 决定着教学行为, 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理念的更新是实验开展、新模式构建的先决条件之一。

教师应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使其通过教学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以主动学习为指导, 运用多媒体手段, 构建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深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在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倡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阅读、使用阅读期待、阅读反射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摘要:随着教改的深入, 阅读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广大教师应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围绕三个方面对阅读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出了本人的一些见解。

教学内容构建 篇11

关键词:教学内容;有效选择;自主学习

近些年来,新课改的推动力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我们的课堂也随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倡导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是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因此,构建高效自主学习的课堂,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宗旨。自主学习不是单纯性地让学生自己看教材、看书本,交流讨论,做作业,教师完全淡出课堂,这种没有相应教学内容指导和具体要求的课堂无异于是放任学生自流,是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有效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在关注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必须关注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不仅是编者编写教材时的主要工作,同时也是师生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教科书只能从一般要求和共性的角度提供基本内容,不可能全面反映所有学生的特殊情况和个性特点。教师要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规律等方面出发,在书本一般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调整和组织针对性较强的辅助内容进行教学,才能适应学生需要,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构建高效自主学习课堂呢?

一、以课标为依据,准确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又是为实现课程标准服务的。因此,我们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首先必须分析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大州和大洋》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据此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概括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并能在地图上识别它们。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洋、海和海峡。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并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位置,海洋对人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深入钻研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材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首要选择,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曾几何时,公开课选手纷纷丢弃教科书,费时费力地寻找课外资源,有时其内容根本不如教材中的内容贴切、合理,与其这样舍近求远,不如好好利用手上现存的教材。因此,合理运用教材内容,深入解读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是提高课堂实效之本。当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师要做到“活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融入进去,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和改编,选取更有效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将教材充分地激活,设计出鲜活生动而又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教学内容和演绎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红松之乡》教学中,我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认真解读、深入钻研、合理把握,按照小兴安岭成为红松之乡的原因、红松之乡的森林资源丰富、过度采伐以及合理开发(吸取教训)这样一个逻辑顺序进行教学,这样整合使教学内容既有系统性,又合乎学生思维逻辑,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讲授小兴安岭成为红松之乡的原因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小兴安岭的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从材料和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讲授林木的过度采伐时,我搜集补充了大量教材之外的图片和材料:林木资源的废弃和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过度采伐的危害,从而正确地认识到我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充分了解学情,有效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程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学情出发。部分老师备课也会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这说明我们教师对了解学情的重要性,或多或少是有所认识的。大教育家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大体强调的也是根据学情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那如何根据学情,有效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呢?(1)以学生已有的兴趣、动机确定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来确定教学内容。(2)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到目标的基础,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积极主动、有效地吸收和运用。这样的教学内容确定是在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和能力水平之上的,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了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3)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倾向确定教学内容。(4)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确定教学内容。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以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再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设置“爸爸去哪儿了之黄土高原”的情境,先用一系列图片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然后用小主人公们的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地表会这样呢?哪些行为会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危害?有什么防护措施?)贯穿全课,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对问题的探究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课堂充满了轻松、愉悦、高效的氛围。

当然,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构建高效自主学习课堂还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学科特性等。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参照教材,还要关注学生,因此我们要深入研读课标、教材,研究学生,选择有效教学内容,让我们的课堂充实、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新民.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12).

教学内容构建 篇12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人情味儿”.实践证明, 只有在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课堂充满和谐, 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1. 从关爱学生到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教育就是爱, 爱就是教育.爱学生, 就是要用精湛高超的教学水平、教育艺术, 在学生心里播下对老师、对学科的爱的情感.当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时候, 你的话语就自然亲切温馨, 目光就自然会变得满含信任, 举手投足都会变得优美动人!师生之间才会亲密无间, 教学相长;师生浸润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博大的氛围中, 师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彼此接纳, 放飞囚禁的情愫.

2. 从尊重学生到欣赏学生

比如数学课上有的同学做题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 从心理上消除其对数学题的恐惧感, 给课堂增加一些和谐气氛.不轻易做主观臆测的批评, 嘲笑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及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问题提出的答案, 不管对与错, 首先应肯定, 然后分析, 对答错的同学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答案时, 教师要肯定.尤其是对学生提出的特别简单的方法要大力表扬、提倡, 给他们充分的展示空间.

3. 从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须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 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合作表演节目, 合作发明创造等,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做到取长补短, 求得同学间的“和谐”, 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二、和谐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中学数学教材知识性强, 因此, 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讲知识的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是看得见, 摸得着的科学, 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可以学到数学, 从数学中可以学会生活.同时要创设好问题情境, 提供诱因,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1. 从现实的问题入手, 激发学生的需求

在苏科版八年级一次函数的应用这节课中, 课前引入现实的问题情境, 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了35 km后, 然后在高速公路上以105 km/h的速度匀速前进. (1) 写出这辆汽车的行驶路程s (km) 与它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间t (h) 之间的函数关系, (2) 当这辆车上的里程表显示行驶了175 km时, 求出它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

这里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当他们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去讨论, 这个问题怎么做?怎么想啊?教学内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进行下面的学习, 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体会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2. 从“有意思的问题”入手

数学课是枯燥无味的, 所以教师要经常用这样的语言启发学生“这道题我不讲, 谁会做?”“谁想再试一试?”“谁有更好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把更好更多的方法和想法说出来, 合理有效地完成了启发式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比如, 在讲二次函数时有些特别抽象复杂的经济问题, 都是一个经理应该思考的问题, 这时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 教师启发学生说:“如果你是经理你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下面请某经理来策划一下.”这样学生一下来了兴趣, 争着当经理, 抢着答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又如, 在遇到交警断案问题时, 让学生当交警, 遇到收费问题时, 让学生当收费员等.这种沟通拉进了师生的距离,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课堂和谐、融洽, 活而不乱.

三、教师的幽默语言艺术是和谐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 使听者感到舒服, 发生美感, 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幽默诙谐的语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悦的感觉, 保持大脑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紧张和疲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使气氛立刻轻松起来, 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如在讲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时, 经检验有增根, 原方程无解, 教师补充一句“此方程是独生子”, 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 记住了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幽默语言的使用, 不仅是兴奋剂, 还是催化剂, 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 使学生具有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上一篇:分层次教学尝试下一篇:多目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