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学平台会计基础

2024-08-14

构建教学平台会计基础(精选10篇)

构建教学平台会计基础 篇1

会计基础课程内容具备复杂和体系性等特点, 对刚接触专业基础知识中职生来说, 其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 会计基础知识接近空白。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以及基础操作方法等内容都难以理解,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进行简单叙述, 而不注重学生实践。学生很难体会所学课程实际存在的价值和作用。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 就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 搭建一个高效的教学平台,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性学习,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会计基础有效性教学平台的总体构建

1. 构建多元素辅助教学系统

会计教师是教学系统的核心成员, 但不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唯一元素。在教学平台的搭建过程中, 要构建多元素的辅助性教学系统, 其也是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元素。辅助性教学系统的构建可为日常教学提供一个有机、开放的辅助性教学平台, 各内部元素相互作用, 充分体现了会计基础教学的高效性。有序地建立起多种辅助教学系统,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性平台

在会计教学有效教学平台的构建中, 要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原则, 教学平台的构建其目的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选择机会, 让学生能充分应用有限时间学习, 对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进行选择。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自身学习特点等要素, 并创造条件适应这些要素,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价值,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兴趣爱好, 启发学生学习思维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综合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质和专业知识, 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会计基础有效性教学辅助性教学平台构建

1. 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 传统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在会计基础教学平台的构建中, 搭建具有现代特色的网络辅助性教学平台非常必要。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材料, 并自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制订学习计划, 加快学习进度。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立后, 教师可借助这个平台完善会计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授课计划、课程简介、教学讲义等, 通过网络平台设置有意义的作业, 在作业完成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修改。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对作业进行提交, 并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让教学富有了现代色彩, 改变了传统纸质作业交流的方式, 学生可合理安排自主学习时间, 在作业提交规定时间内自由地完成练习。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突出优点是, 学生遇到困难时可直接在线向教师提问, 且作业不会丢失, 可供学生随时复习和参考。有效提高学生对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 规避了纯理论式课堂教学的枯燥感,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2. 构建模拟实践平台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 理论的学习并不能达到预期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环节,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实践环节都是不能少的。在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构建模拟实践教学平台, 将课堂理论教学进行延伸和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模拟实践平台的主要实践内容是提供某公司实际经济业务资料, 要求学生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填制报表全面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掌握会计专业核算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会计实务的理解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在模拟实践平台的构建过程中, 要求结合实际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结构, 反复修改和订正实验教材, 不能使实践内容脱离教学大纲, 实验教材中应该包括从原始凭证识别, 到会计报表形成的整个会计操作程序, 形成会计信息系统性实验过程。让学生在模拟实践平台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实战演练, 平台的构建中还要注重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两种实践模式。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实践体会, 回忆操作流程, 切实提高学生会计学习的各方面知识。

三结束语

会计基础是财会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专业知识, 而且对于学生日后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 会计基础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注重的问题。

摘要:会计基础是中职会计教育的重要课程, 它的课程性、实践性、操作性强度比较大, 对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 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本文主要对沈阳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中职会计教育的教学平台构建展开讨论, 探析会计基础教学平台的构建方案, 从而完成高效性会计基础教学任务。

关键词: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平台,构建

参考文献

[1]陆洁.生活化教学模式在五年制高职《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2]邹春梅.解读《会计基础》课程标准,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 2010 (14)

[3]任春华.浅议如何在《会计基础》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J].金色年华 (下) , 2012 (12)

中职基础会计教学 篇2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仅仅掌握理论,会做一些题目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课本上模式化的经济业务和现成的答案,真正的经济业务是多种多样,不会有一模一样的。而基础会计的教学难点在于概念的细分化和理论的不易理解。因此,笔者在讲解理论时,总是结合大量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真正掌握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学习是为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练习册,那么这样的学习不会有任何效果,也无法应对毕业之后的工作。比如,在基础会计中,学会做会计分录是重点之一。

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向学生演示用ppt做成的课件。将会计账户的分类和逻辑关系向学生们进行讲解。在学生对此有了明确的系统认识之后,尝试将每一个会计账户都向学生做大致的讲解,然后每个账户讲解完毕之后随机出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做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较快的掌握会计账户的用法。比如,借方和贷方应各记什么内容,借贷方表示增加还是减少,期末余额应记在哪一方等等。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于账户的直观印象会加深,也就为下一步学习做会计分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账户讲解完毕之后,要向学生讲解如何做会计分录。这时学生还只是了解了账户的作用和概念,还不会具体应用。有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容易将某些账户混淆。这时,如果还是讲解理论学生已经很难理解了。

笔者会大量使用实际的经济业务来向学生讲解如何做会计分录,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每一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上做题,每一个学生也都会被提问到。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会大大增强,每个人都会紧张起来,积极思考,抓紧时间做好练习,以便在老师提问时能够回答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练习之后,学生们的熟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时,教师可以从主导地位转为辅助地位。比如,可以将某企业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实际业务作为题目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教师只是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知识点的应用,其他的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每节课查看一下学生的进度和他们出现的问题。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在班级内部解决大部分的学习问题。在时间到期时,分阶段讲解习题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对照检查,如果有错误,首先让学生自己查找原因,并用课堂上学过的方法,比如红字冲销法等进行纠错。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学生都会出现错误的地方应着重讲解,并且让学生重复做此类习题。笔者还会在课下与学生交流,找到之所以大量出错在某一方面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能够很好的提高自己的实务操作技能,从而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由于基础会计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门课程,因此,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他们是否能学好这门课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会技能和文化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在走出校园之后,没有老师会天天监督他们上课、自习等等。但是工作的内容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今后必将被社会淘汰。以笔者的经验来看,班级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自律性很强,愿意主动学习,喜欢提问,基本不用教师催促。而其他学生多少都有些惰性,有些学生在教师的督促下能够学习。还有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几乎从不主动学习。笔者班级里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一个学期结束了,笔者发现他们的课本几乎和新书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鉴于以上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重点之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长期的督促与指导。此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师生之间的信任和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许多学生认为这是老生常谈了,在开始时并不以为然。但是笔者给学生的预习和复习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他们的任务具象化了,也就有了具体的目标,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压力。因为老师这节课布置的,必定是下节课要提问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比让他们漫无目的的看书要有效得多。笔者发现,问题越具体,学生们看书就会越仔细,提出的问题也会很有针对性。在看书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的问“为什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东西。比如,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有些学生弄不明白为何企业的资金中还包括负债资金。

如果只是泛泛的看书,不会清楚的弄明白这其中的会计原理。在学生向笔者提问时,笔者并没有马上回答问题,而是要求他们仔细看书和例题。在第二天,就有学生打电话给笔者,说自己已经明白了这个问题。在当天的课上,笔者要求这个学生向全班讲解负债资金,他利用自己在图书馆查阅的其他材料,结合课本向其他同学讲明了这个知识点,非常流畅清晰,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这样,学生自己通过有目的的预习就知道了负债类资金是企业因生产需要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复习的过程是指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不能够抄书,这样的练习不会有任何作用。

相反,笔者要求学生先把课本里的知识点复习一遍,再去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不要看书,实在不会的习题才可以参考书本。这样,学生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应当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第一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89-103

[2]郑军.会计教学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第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64-78

构建教学平台会计基础 篇3

关键词:高职会计,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应用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 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 对后续的课程学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实践教学是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真正理解、消化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从而缩短课程与岗位之间的差距, 真正实现工学结合、达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因此, 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对《基础会计》教学的问卷调查。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 课程所涉及的原理和方法是学习其它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 也是经济及管理各专业必修课的专业基础课。但即便是这样一门重要课程, 一直都没有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笔者对某校经贸系的2006、2007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数100人。反馈结果如表1。

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 有82%的学生认为基础会计还是重要的,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 虽然有这么高比例的同学重视基础会计课, 但只有31%的同学是喜欢这门课的, 30%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愉悦感。有12%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 79%的学生要加大校外实习、见习时间, 21%的学生自认为已掌握了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很显然, 虽然大多数学生有学好这门课的意愿, 但是客观上却没有学好这门课的信心和兴趣, 这就产生了一种主观意愿和客观行为上的矛盾。那么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矛盾的产生呢?从学科特点来看, 《基础会计》概念相对抽象, 内容比较枯燥, 结构比较严谨, 而这显然不符合我们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效率十分低下的主要问题。

(二)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实践教学滞后, 加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传统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阶段进行的, 理论学习不扎实, 到实习时也就谈不上用理论来指导实习训练。

2.实践内容涉及面窄。

从目前许多学校现有的会计实训内容来看, 涉及的内容往往只是某类企业某一月份的经济业务。实习的要求只是将这类企业的经济业务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然后登账、对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 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会计的核算功能是体现出来了, 但是会计的另一大功能——监督却完全被置之脑后, 而且对于会计核算来说, 核算只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最终目的, 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核算数据来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实训, 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 而没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过程仿真性较差。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缺乏一种仿真的模拟环境, 实习资料大多是虚拟的或打印的黑白样式, 尤其是原始凭证, 学生很难得到填制真实凭证的机会, 因此学生对部分凭证的填制较为生疏, 一旦离开教师的讲解, 面对大量的凭证、账薄、报表和形形色色的经济业务, 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4.实践方式粗放, 形式单一。

现行的会计实训方式一般都是先根据某一企业某一月份的经济业务资料到“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账务处理, 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实训, 然后到“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电算化会计实验室”熟悉某一财务软件的操作, 最后是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演习, 整个实训阶段都是一个老师带五六十个学生, 很难起到真正的指导和监督作用;而且实训方式设计也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 实训方式粗放、形式单一, 实训的目的很难达到。

5.学生的顶岗实习困难重重, 难以保证学习的质量。

一方面, 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加大, 怕学生实习干扰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和生产经营, 甚至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商业秘密, 一般情况下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不能亲自动手处理实际经济业务, 难以保证学习的质量。因此, 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变成认识实习, 主要明确会计工作职责和任务, 真正的操作能力提高难以实现。

6.实践环节忽视基本技能训练。

在《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 例如点钞、装订凭证、装订账簿等等。

二、加强《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立身之本。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加强职业院校探索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的培养,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二) 《基础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会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流程。其中基本知识包括记账的规则、会计科目、账户、账薄等;基本技能包括凭证的填制、装订、账薄登记、过账、结账、报表编制等;基本流程包括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这些内容理论性强, 知识点多而散, 具有记忆性强、操作性强、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少的特点。因此, 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实训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有利于日后专业课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 利用“干中学”, 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三) 开展实践性教学, 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

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求, 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随着经济全球化, 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内容越来越复杂, 高职学生仅仅依靠学校阶段的学习难以全面掌握会计领域的全部内容, 由于他们学历低、又没有实践经验, 根本没机会接触企业的全盘经济业务。因此, 既要重视会计基本理论教学, 又要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尤其要培养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凭证或其他凭据登记账簿;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这是作为会计人的起码职业能力要求, 也是《基础会计》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的。

2.掌握基础会计综合技能。

主要包括书写与计算技能, 如数字、文字书写和珠算、小键盘快速输入技能;利用计算机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技能;利用财务软件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技能等。

(二)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及主要内容。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为指导思想;突出会计职业教育特色,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校内实训室、会计服务部及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 以工学结合为有效途径, 实现课程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有机结合, 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其体系设计如下图所示:

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内容、方式及时间安排如下表2:

四、提高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 “走出去、请进来”,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实务能力, 培养“双师型”教师, 是扎实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实践教学对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 创造机会鼓励教师接触实践。要想传授学生的实践技能, 教师必须首先投入实践, 亲临企业参与会计操作,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对此,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有计划安排会计教师到大中型企业、会计事务所进行专业实践, 了解和熟悉实务工作,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鼓励会计教师加强与银行、工商、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的联系, 收集资料, 作为教学案例或实验材料, 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数据。鼓励教师参加全国会计职称、技术资格考试, 成为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很强的实务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 可聘请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或聘请退休的会计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践顾问, 并进行指导, 增加学生实验的现场真实感。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 “注重实用”, 编写实践教学精品教材。

要想实践教学有章可循, 必须编写实践教学教材, 这是有计划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为使实践教学教材紧跟会计准则、税务法规和会计实务的发展步伐, 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教材的编写必须与会计证内容相结合, 与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 体现工学结合思想。力求体系合理, 又注重实用。邀请企业会计专家直接参与本教材的编写, 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教材设计突出会计职业实践能力, 在体系的编排上力求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 通俗易懂、循序渐进;既把理论和技能方法准确地阐述清楚, 又注重教学案例与实际训练,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以赛促训, 以训强技”, 实现“课证赛”一体化。

会计专业应积极参与并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 “以赛促训、以训强技”。如财会信息化竞赛、会计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综合计算技术竞赛、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竞赛、珠算、点钞竞赛等, 将竞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有效手段。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综合计算技术及会计从业资格等技能考核, 既提升了技能水平, 也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四) “分组轮岗制”, 把竞争机制引入实践教学。

在分角色扮演的财会实习中, 以四到五人为一组, 分别扮演出纳、会计、制单、审核及主管等角色, 协调有序地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 并定期进行轮换, 每位同学履行不同的岗位, 并确定其基本职责。通过会计角色的扮演, 让学生亲身体验会计工作全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各岗位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另外, 又可以各小组为单位, 进行竞赛和评比, 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好胜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分阶段选出准确、规范、美观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 让学生享受自己的成果, 让其他学生学习, 激励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五) “校企结合”, 创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 是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 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是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方向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创新, 通过“校企结合”的办法, 构建开放的校外实践基地。一是派教师到企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顶岗和社会实践,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二是与行业的知名企业建立依存关系, 充分利用教学科研资源优势, 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实习, 开展会计情景教学, 这样对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也有促进作用;四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或来校讲学讲座,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的针对性。

(六) “正向激励”, 加强校外实习的管理。

通过校外实习, 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增加了对于会计专业的感性熟悉, 强化了职业观念。为了保证实习质量, 需要预先制定实习指导书, 对实习目的、实习要求与实习进度等做出具体的规定, 让学生参照相关标准, 有目的、有预备地进行实习。实习结束时, 要求每位学生提交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教师要认真考核学生实践课程的完成情况, 由指导教师根据实践课程的完成情况, 按五级分制评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实习成绩评价宜客观公正, 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面向2l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毛慧华.浅议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8

[3].史静华.基础会计实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 2008, 7

[4].秦少卿等.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规范研究[J].会计之友, 2006, 4

基础会计教学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会计教学;思维能方

一、有关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

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教学法)。这种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把学习者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这种方法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从遭遇到的“问题”开始的,当个人发现问题时,首先将个人通过观察所得的信息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对于该问题的知识相结合,奠定个人推理的基础,再以演绎、归纳和价值判断的方法进行推论。

二、基础会计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注重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指教师在开始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而巧妙地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积极开动脑筋,启迪思维。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引入方法,如可以采用“提问式”、“举例式”、“复习式”、“行为引导”等,充分组织好每次课程的教学导入,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带着问题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会计教学中,要想巧妙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将其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矛盾因素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当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可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孕育新知识,使学生在“温故”中知新,来激化认知冲突。

(三)组织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为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和多角度的范例,因为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不仅依靠课堂教学,课后还可以重读案例、讨论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案例教学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中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培养思维能力的策略。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已经被广泛采用。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其授课对象是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专业课知识还是一片空白。这时,案例法的采用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广泛搜集各种资料,最好是通俗易懂、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案例的选择应附有简单的说明,主要包括案例的选择目的、专家对案例的思考评论以及案例存在的不足等。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操作,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了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疑难问题解析

每一章内容讲授完毕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本章的理解和认识写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或有待进一步理解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写出自己知道什么、希望知道什么以及想学习什么。根据学生递交的问题清单,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解答,逐步澄清和淘汰每一个问题。最后,教师留出1到2个本章的难点问题或关键问题,并留出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强调学生充分发言,教师重点启发,对关键点及时提示,指导学生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课程只是会计专业的入门基础课,能够说明问题即可,千万不能过深,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增加学生更多的疑惑。

(五)记录学习所得

记录学习所得是将学习的知识串联、分类和评论的最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记录笔记、索引卡片、写内容提要和大纲或者其他的概要,这种抓住课本章节中的关键点或信息点的训练策略对于学生来讲将会长期受益。学习内容结束之后,还应该要求学生针对学习的内容以最简单的文字表述出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

(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培养思维能力最有效的工具。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写作,掌握自主学习、自主获取资料、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多,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计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而教学课时却往往偏少。此外,会计法规及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会计知识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很可能不再适用。因此,在会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八)改革成绩考评方式

受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社会考试的影响,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考核也偏重于知识点的掌握而非技能的训练。各种配套习题、期末考试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题型,这些题型中除分析说明、问答题中有很少比例属于综合能力的训练外,其他题型基本是知识点的训练和考核。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必要对现有的“一张期末考卷定全局”的成绩考评方式进行改革。可以采用课程论文、小组作业、课堂表现以及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方式,加大过程教学考核所占分数比例,压缩期末考试所占的分数比例,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敏,陈波.浅议《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09).

构建教学平台会计基础 篇5

一、“一个中心, 三步走”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1.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 一手拿教材, 一手拿粉笔, 对照PPT课件, 向同学们讲授会计学的基础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任务, 在授课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去掌握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 变“先理论后实践”为“寓理论于实践”。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基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会计概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等理论知识;第二部分则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实务操作内容。教师在授课时, 往往会根据教材顺序先讲会计理论知识, 再讲实务操作, 又由于第一部分会计理论知识是《基础会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教师会花大量的课时讲授这部分内容, 等到上第二部分实务操作时, 通常是让学生填几张会计凭证、登几页账簿、看一眼报表便草草了事了。这种先理论后实践,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往往是第一部分理论知识还没讲完, 就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望而却步了。事实上,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可以应用到具体会计工作中的, 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如能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让学生在做中学会计理论, 寓理论教学于实践教学中, 必将使会计课程变得有声有形,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爱上本专业。

二、“一个中心, 三步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 第一步:

我要做会计。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基础会计》上课伊始, 教师如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向往, 必将为之后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三步走”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我要做会计的职业热情。

对于刚进入高校进行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 会计究竟是怎样的一份职业、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是怎样、有哪些岗位分工、学了会计有什么用等问题都尚未深入思考过, 所以教师在第一堂课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让学生对会计职业有个感性的认知。

(1) 参观校外 (内) 会计实训基地, 了解会计工作流程。教师与校外会计实训基地的企业取得联系, 征得对方同意后, 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财务部门, 请财务部人员介绍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岗位分工、常用的业务流转单据, 使同学对会计职业有个直观的印象。如果无法去企业实地参观, 也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内仿真实训基地, 观摩高年级学生进行的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 了解会计工作基本流程。

(2) 展示会计实物, 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参观校外 (内) 会计实训基地, 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初步印象, 教师可以问学生:“财务部主要有哪些岗位, 基本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这时, 学生会告诉教师, 财务部有财务经理、会计、出纳等岗位, 主要工作就是把企业各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在会计专用簿记上。然后, 教师再进一步问学生:“在实训基地, 看到了哪些会计专用簿记?”在学生回答的同时, 教师可以把空白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发给学生。由于在参观实训基地时, 学生已经初步地看到过企业财务人员编制的凭证、账簿、报表, 所以当教师把空白的凭证、账簿、报表发到每位同学手上时, 学生就会很好奇地问:“如何填这些单据?”这时候, 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 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 学生们能够习得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会计职业技能。这样, 学生们就更加坚定了要学好《基础会计》课的信心。

(3) 介绍会计职业愿景, 进行会计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 所以教师在开堂课时除了采用上述方式让同学了解会计工作基本流程外, 还应向学生介绍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计划和会计职业的发展愿景,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 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个系统的了解, 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 第二步:

我来做会计。当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财务部门、向同学展示凭证、账簿等会计实物以及介绍会计职业发展前景后, 学生会对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 这时“三步走”的第一步之“我要做会计”就圆满完成了使命, “三步走”的第二步之“我来做会计”便启动了。“三步走”的第二步就是教师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依据设置教学任务, 让学生通过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学习如何做会计核算工作, 同时在教学中突破原学科知识体系, 将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以及借贷记账法的理论知识放在记账凭证中介绍, 让学生边做会计实务边学会计理论, 学做合一。在这个阶段, 教师充当会计师傅, 学生则成为会计学徒, 师傅引领学徒学做会计工作。

(1) 填制原始凭证。传统的教材先介绍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 再介绍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而在介绍会计分录的编制时, 仅以文字表述经济业务, 缺少原始凭证这类鲜活的单据, 所以学生即使学完了会计分录的编制, 看到支票、销售发票等原始凭证, 还是不知道这些原始凭证代表的业务内容, 而且还会觉得分录的编制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由于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凭据, 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 所以在教同学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前, 应先让同学看一看、填一填、审一审原始凭证。通过看、填、审, 了解什么是原始凭证以及原始凭证代表的经济业务。

教师可以把常用的原始凭证如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销售发票、收据、借款单等印发给同学, 请同学们亲手填一填这些单据, 然后交叉审核所做的原始凭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不仅学会了如何填制原始凭证, 也明白了原始凭证代表的业务内容。比如, “现金支票”这张单据代表的含义就是“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 “销售发票”代表的含义就是“企业销售货物给某单位”。而且, 大一学生尚未学习《税法》课程, 对“销售商品会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采购商品涉及增值税进项税”觉得很难理解, 而学生在填制销售发票时, 不仅要填商品销售金额, 还要根据税率填写增值税税额, 这样通过一张销售发票的填制, 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企业销售商品涉及增值税, 采购商品涉及进项税, 为购销业务账务处理的授课埋下伏笔。

(2) 填制记账凭证。当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知晓了各种原始凭证代表的业务内容时, 教师告诉学生, 原始凭证只是证明某项业务发生的凭据, 会计人员要根据原始凭证把这项经济业务用会计语言记录下来, 也就是填制记账凭证。由于在“第一步———我要做会计”时, 教师已给同学看过空白的记账凭证, 同学通过参观会计实训基地, 也已知道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就是填制凭证, 所以, 等到此刻学生早已摩拳擦掌, 准备填制记账凭证了。

(1) 以一张记账凭证的填制引入会计要素、科目及借贷记账法等会计学基础知识。当学生跃跃欲试地拿出记账凭证准备填写时, 他们会发现记账凭证上有很多陌生的名词, 如“借”、“贷”、“科目”等。这时, 教师就因势利导地引入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等会计基本概念。把理论知识放在这个环节介绍, 是因为学生此时已经知道要成为一名会计人员, 必须要会填制记账凭证, 而要填制记账凭证, 必须学习这些基础知识, 这样就把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老师“要我学”转化为学生自发的“我要学”。

(2) 以一个故事介绍会计要素、科目及借贷记账法等会计学基础知识。为了避免会计理论知识的晦涩难懂, 教师可以以学生创业开公司为故事蓝本, 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会计理论。故事情节具体设计为“筹资成立公司→采购商品→卖出第一批货物→计算第一笔业务的利润”。通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学生们会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有一个非常感性而深刻的理解。然后教师再问问学生, 故事中的这家公司拥有哪些资产?学生会说, 有钱、商品。这时, 教师再进一步告诉学生, 会计学上把企业存在银行的钱称为“银行存款”, 把放在仓库里准备销售的商品称为“库存商品”, 这种对会计要素所做的进一步分类就是会计科目。最后, 教师可以以故事中的几笔经济业务为例, 介绍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也就是如何用“借”和“贷”表示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影响。

(3) 以各业务循环的记账凭证单项实训学习如何编制会计分录。教师按照资金运动过程, 把企业经济活动分为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的形成和分配五大类, 对每一类经济业务准备相应的原始凭证,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比如, 在学习材料采购的记账凭证填制时, 教师可以先发给学生一份资料, 资料中只有一张采购发票, 请学生填制记账凭证;然后再发给学生另一份资料, 资料中既有一张采购发票又有采购当日向供货单位付款的转账支票存根联, 请学生填制记账凭证。通过两份资料的对比以及记账凭证的填制, 学生们就较容易理解教材中所述的“采购货物, 货款暂欠”和“采购货物, 货款已付”两种情况下不同的账务处理。考虑到学生刚开始学习借贷记账法在经济业务中的应用, 所以建议按业务类别组织记账凭证的实训, 即此次课安排筹资业务的记账凭证实训, 下次课安排采购业务的记账凭证实训。

(3) 登记账簿。会计账簿种类繁多而且填制要求比较严格, 仅靠教师的讲授, 学生即便能够记住账簿的类别, 也很难记住具体的登账规则, 所以教师应把实务中常用的账页发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登记账簿。当然每种类型的账页只需发一至两张供每位学生练习即可。比如, 教师可以选取记账凭证实训中做过的某一张提现的记账凭证, 请学生在银行存款 (或现金) 日记账上登记。在学生填制账簿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假设不同的登账情境, 比如, 登账时出现了跳行怎么办, 或是账上的金额写错了怎么办?这样, 学生在一个个模拟情境下, 边做边了解账簿的具体种类, 边做边学账簿的登记规则。

(4) 编制会计报表。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张某公司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的期末余额表和一张损益类会计科目本月发生额表, 请学生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学生在编制过程中, 就会发现有个别会计科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报表项目不一致, 比如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列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这些会计科目, 于是学生就会通过查阅教材、相互讨论, 发现原来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资金是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这三个会计科目的期末余额总和填列的。就这样, 学生边编制会计报表, 边了解报表的基本结构, 边自行总结出报表编制的方法。

3. 第三步:

我会做会计。在“第二步———我来做会计”的实践教学中,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基础会计, 所以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报表的编制均以单项实训为主, 业务并不连续、完整。第三步之“我会做会计”, 即安排一至两周时间, 利用一套仿真的企业资料, 让学生以企业财务人员的身份进行“实际工作”, 完成从建账到编制报表等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工作, 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有个明确的认识, 提升综合技能。

在这个步骤中, 教师先深入企业收集经济业务的原始资料, 在此基础上, 结合《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 编制一套涉及筹资、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某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资料。然后, 让学生组成项目组, 每个项目组就是企业的财务部门, 小组成员分别担任财务部出纳、制单、审核、记账、会计主管等角色。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 完成从为企业建账、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至编制会计报表等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工作。通过角色模拟, 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财务部门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同时通过对某企业证、账、表的高仿真综合实训, 使学生具备会计工作的操作技能。

教学实践表明, 在《基础会计》授课中,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分“三步走”的实践教学模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实践操作, 学生既掌握了会计工作的职业技能, 又对会计理论有了更充分的理解, 为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分“三步走”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寓会计理论教学于实践教学中, 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建华.《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研究.财会月刊, 2011;36

[2].邓亦文.《基础会计》分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财会月刊, 2011;3

构建教学平台会计基础 篇6

为直观描述目前国内 应用型本科会计理论性内容教学的情况,本文以《基础会计》为例,选取了五本相关教材,对其内容结构进行统计 ,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所选的五本《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安排来看,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理论知识,包括会计的研究对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等式、 会计科目与账户和复式记账法等内容; 第二部分是实务操作的理论部分,包括证账表、业务核算和核算程序三个方面; 第三部分是相关知识的拓展,包括账项调整、财产清查、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规范等内容。

二、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进行。目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是两本教材, 一般都是先把理论教材从头到尾讲解一遍, 然后安排最后的两周开始手工实践。 学生学完了理论知识之后,已经快到期末,开始实践的时候, 前面的理论知识有些已经忘记, 期末又要准备其他课程的考试, 对忘记的知识教师还得重新讲解,课时又紧张, 实践的效果很不理想。

(二)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密切结合。在传统的会计理论教学中,对于会计凭证、 账簿和会计报表的讲解不够重视。所以实践课程开始时,学生对原始凭证看不懂, 对记账凭证不会填, 对不同的记账凭证登记什么格式的账簿不清楚, 对报表更是不清楚怎么编制。

(三)理论知识在学生实践中表现出不足。 笔者在长期的会计实践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好, 影响了对实践操作的理解。 这说明在理论教学中, 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需要适当补充给学生。

三、《基础会计》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 基础会计 》 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目前的先讲理论 教材,再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建立基本概念逻 辑和会计专业 的思维方 式,不能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导致后续会计课程学习的困难。 本文认为《基础会计》的教学,应该把理论教学 和实践教学的 内容进行整 合,对教学内容进行 逻辑重构 ,合理安排授课顺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具体整合如图1所示。 按照逻辑循序, 在学习一门课之前,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门课学什么,也就是第一个模块讲解的内容,会计主要是以为利益相 关者提供会计 信息为目标;第二个模块解释这些会计信息的来源;第三个模块讲解如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第四个模块讲解形成的信息如何对外输出。 通过四个模块把《基础会计 》的内容通过逻 辑顺序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 解,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 同步进行实践操作, 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一)会计的目标 。 模块一只需要讲解两个问题, 一是会计的内涵是什么,二是提供哪些信息。

1.会计的内涵 。 通过对会计发展史的简要分析, 以及对会计涵义不同观点的分析,得出目前公认的观点,会计是提供会计信息的工作系统,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前提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

2.提供哪些信息 。 信息的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侧重点不同, 要指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投资者 (关注盈利能力),债权人(关注偿债能力), 企业管理者 (关注资产运营能力),税务部门(关注纳税情况)等。 下面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会计工作者从哪得到这些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来源 。 模块二讲解会计对象和原始凭证的内容, 从会计对象引出实践操作的第一个步骤, 即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取得。首先,教师把企业的全貌展示给学生, 利用多媒体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N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经济业务, 展现资金在供产销阶段的运动过程, 然后给学生讲解我们会计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所以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也是会计信息的来源, 而原始凭证就是这些经济业务的书面证明, 信息的真实性取决于原始凭证的真实性。 其次,以图片、动画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企业供产销三个阶段的主要原始凭证, 如借款单、发票、银行结算凭证等。 同时, 把以后实习要用到的原始凭证发给学生 (N企业一个月的原始凭证), 把原始凭证的组成要素、 审核要求讲解给学生, 使学生把经济业务和单据票据联系到一起。 用问题导向法向学生提问,如此多的经济业务,如何去记录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为了能全面准确地记录这些经济业务, 就需要我们对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整理, 由此引出第三个模块的内容,即会计信息的加工。

(三)会计信息的加工 。 会计信息加工是《基础会计》的重点内容,可以从信息的分解、 信息的初步形成和信息的整理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1.会计信息的分解 。 企业的经济业务是错综复杂的, 为了能详细地提供信息,必须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分出的每一类称为一个会计要素 (讲解会计六要素的理论知识)。对每一个会计要素进行更细的分类, 分出的每一项称为会计科目,此时,可以展示原始凭证, 引导学生找出原始凭证中包含的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 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展示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增减变动,例如, 现金的存取,原材料的采购、入库、发出等, 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把一个月内每一个科目的增减变动全部反映出来?只有全部记录下来,记录经济业务增减变动的载体就是账户 (讲解账户的相关内容)。

2.会计信息的初步形成 。 账户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 下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进行记录。 记录是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 现在应用的记录方法是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 也是目前通用的记账方法(讲解借贷记账法)。 如何按借贷记账法把原始凭证中的信息记录到账户中, 首先要把原始凭证翻译成会计语言,即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记录在记账凭证上的, 而记账凭证作为会计分录的载体,有固定的格式和填制要求 (讲解记账凭证的理论知识)。 发给学生记账凭证, 引导学生按资金运动涉及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教师讲解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填制规则, 并且把原始凭证附到记账凭证后面, 把填制好的记账凭证按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进行整理。

3.会计信息的整理 。 如何通过分散的记账凭证集中反映会计信息,就需要形成记账凭证的集合(账簿)。 将记账凭证上零散的会计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就是登记账簿的过程。 把各种形式的账簿发给学生, 介绍账簿的种类、结构、用途和各种账簿的设置原则和登记规则。 让学生根据之前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账。 其中可以穿插讲解各种账务处理程序, 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已不太重要,让学生明白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应用对象即可, 当学生登账出现错误时,讲解错账的更正方法。

4.会计信息的最后加工 。 到会计期末,N企业需要对财产进行清查、进行对账与结账。 此时, 先讲解财产清查、对账与结账的理论知识,然后指导学生完成对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结账的实践操作。

(四 )会计信息的输出 。 会计信息的输出是通过编制会计报表完成的。 先讲解会计报表的内容、结构和编制方法等理论知识,然后 ,由学生根据自 己账簿上的信 息来完成报 表编制的实践活动。 报表编制完成之后,简单介绍如何对外报送。 这样就完成了从凭证、账簿到报表的整个会计循环过程,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以后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基础会计》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一 )通过知识融会贯通 ,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四个模块的安排, 把各个知识点之间通过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循环程序贯穿起来, 使学生围绕着 会计操作流程 学习理论知 识,在“如何处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登记账簿”的问题引领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 )通过师生课堂互动 , 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互动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只讲解枯燥的理论课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通过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思考,培养明辨性思维。在每学习完一个理论知识之后, 针对如何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提出一个有争议或有待于进一步理解的问题, 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后, 选取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这样既可以补充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 又可以帮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五、结束语

构建教学平台会计基础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研究背景

早在2002年年底,教育部就制定发布了教学评价的新方案,评价的功能在于导向、激励和发展,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评价方法要多样化。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部署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 2014—2020年) 》的相关规定,指明了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顶岗实习与学做合一。这些政策规定都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众所周知,会计专业在技工院校开设的众多的工科类专业中属于弱势专业,教学工作质量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基础会计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师角度看,在技工院校招生逐年困难的情况下,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却呈上升势头,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数量呈现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合班上课现象普遍存在。从教学角度看,基础会计这门课大都安排在第一学期,课时量较多,学生缺乏基础,普遍厌学、学习自主性差,教学难度很大。再从管理角度看,技工院校开设会计专业时间普遍较短,教学管理经验不足,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现有传统的老师听课评教方式和学生打分评教方式不能体现基础会计教学的目标和特点,评价指标也不完备,评教结果不公平、不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以上这些严重制约了会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尽快构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指导思想

开展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能随意为之,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指导思想,即: 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秉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还要突出会计专业教学特色等。

2.1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基础会计教学工作就是会计基础知识的传授,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标准也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这些知识。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是双师型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是学生技能学习的师傅。教师的任务要从 “教会知识”转变到使学生 “掌握技能”,这才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2.2秉持科学合理的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符合公认的客观标准,更要考虑到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特点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指标要求太高,可望而不可即,会打击教师的上进心; 相反,又会丧失指标的先进性。在设计上,一部分指标要定的高些,让教师有一个奋斗目标; 一部分指标水平适中,让大部分教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享受成功的快感,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指标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对教师的行为有明确的激励、引导作用,并能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支持,使之成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航标和动力。

2.3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检测和鉴定作用,其关键在于能否顺利执行实施。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合适,分值和权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结果。选择的评教指标要尽可能地覆盖评价的内容,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有代表性,繁简适当,突出重点。过于复杂,不利于掌握和操作; 过于简单,评价出的结果往往有争议,体现不出公平公正。从多年评教的经验看,一级指标最好不要超过10项,每个二级指标以5 ~ 10条为宜,这样构建的评价指标既顾及到了评教的质量和效果,又考虑到了操作的方便和效率,为大家乐于接受。

2.4突出会计专业教学特色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入门课,通过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旨在提高学生对会计实际工作的操作能力。不论就学科的性质、内容而言,还是从学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来看,基础会计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评教中,不仅要关注老师在传授会计知识方面的努力,更要关注老师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把会计操作技能教学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并列为重点,赋予较高的分值和权数, 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构建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体现出鲜明的学科个性,突出会计专业的教学特色。

3全方位、多角度、两级梯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就是以走进会计、掌握会计、挑战会计的思路,采用项目 ( 模块) 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式,以典型项目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把会计理论与实践、 教与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操作水平。所以,设计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必须符合基础会计学科专业教学特点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衡量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质量高低,要从项目设计、任务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实训指导、教学素养及教学效果七个方面检测,构建评价标准的一级指标体系。

3.1项目设计

基础会计采用项目设计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对会计岗位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划分项目 ( 模块) 。基础会计项目设计包括综合项目设计和单个项目设计两个二级指标。综合项目设计就是根据会计工作全面、系统、连续的特点,设计一个贯穿各个会计工作环节、 涵盖整个会计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主要用来训练学生会计岗位综合能力。单个项目设计主要包括会计书写、凭证编制、建账、记账等基本技能项目设计,属于子项目,用来训练学生的单项职业操作能力。在制定这项评价指标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

( 1) 综合项目设计: 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覆盖性,能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岗位职业操作能力。

( 2) 单个项目设计: 主要看每个项目是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任务目标、操作要求是否明确、清晰。

3.2任务目标

先设置情景案例,再由情景案例导出任务目标,这样制定的任务目标,便成了基础会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任务导向课程教学观的体现。任务目标是否符合基础会计教学大纲和企业会计工作实际要求,是否做到全面、明确、实用,成为衡量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基础会计每个任务目标又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社会目标三个方面,是考核的二级指标。在制定这项评价指标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

( 1) 任务目标是否是从知识、能力、社会三个维度设计。

( 2) 知识、能力、社会目标是否明确、恰当、可行, 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3.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任务目标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创新过程。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 1) 情景创设。情景设计是否具有创意,是否与教学任务相衔接。

( 2) 职教特色。是否体现出 “做中教”、 “做中学”、 “学中做”,讲练安排是否合理。

( 3) 参与程度。学生是否自主探讨问题,有无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活动等。

( 4) 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何,能否胜任会计工作。

3.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基础会计教学主要运用任务导向教学法,包括任务分析法、任务引导法、任务操作法。除此之外,还要运用到角色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是否恰当,这些都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制定这项评价指标时,从两个方面设计:

( 1) 是否能够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正确、熟练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 2) 是否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5实训指导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实训课时占到30% 以上。因此,对教师实训指导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在制定这项评价指标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设计:

( 1) 示范指导方面: 指导老师讲解会计操作知识是否明确、清晰,操作示范动作是否规范、正确。

( 2) 巡回指导方面: 指导老师是否坚守岗位、责任心强? 指导方法学生能否理解和接受,实习秩序是否良好。

( 3) 实训讲评方面: 是否做到及时对实训操作过程进行讲评。

3.6教师素养

教学素养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达成的基本素养,教学素养的高低也能体现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制定这项评价指标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设计:

( 1) 仪表是否端庄大方,教态是否端庄、自然、亲切。

( 2) 语音是否标准、生动、准确,是否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

( 3) 书写是否规范、美观。

3.7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要看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效果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任务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制定的任务目标是否合理及教师素养高低的标尺。因此,这项指标赋予的分值应该最多,权重应该最大。它一般由三个二级指标构成:

( 1) 知识是否掌握。包括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是否熟悉掌握,知识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 2) 能力是否形成。表现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3) 社会目标是否实现。包括是否热爱会计职业,能否遵守会计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能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做到廉洁奉公,依法做事等。

4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对基础会计这门课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十分慎重和细致的工作,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实施操作时应注意两个问题。

4.1要以客观评价为主,主观评价为辅

主观评价也就是授课老师自己对照评价指标进行自我打分、自我结论。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形式,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体现出教师素养的高低。但这种评价方式,主观意识过强,评价结果公信度不高。客观评价也就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这种评价方式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在实施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要以客观评价为主,主观评价为辅,两者结合运用较为理想、妥当。

4.2要以量化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

定量评价指标是用数据量化的,考核结果具有可比性性和公平性; 定性评价指标则是用文字描述,比较模糊、笼统,操作中易带有主观倾向,教师对考核结果缺乏认同和信服。在构建的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是可以量化的,也有些指标不易量化。如教学方法选用是否恰当,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培养程度如何等。但量化指标毕竟要比定性指标进步多了,所以,要尽可能地细化定性考核指标,按照等级制定评分标准和依据,每个等级也可对应一个分数段或固定分数,尽可能地让定性指标 “量化”, 降低定性评价中的主观偏误风险。以量化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两种方式联合使用,从而实现评教结论相对公平、 公正。

5结论

构建教学平台会计基础 篇8

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 有或重理论轻实践、有或是重实践轻理论, 或两者没有有机结合, 成系统、统一、实效性强的教学模式。对于从未有过任何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 首先要让学生听懂课, 其次要让学生愿意动手做, 最后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财会专业人才。因此, 研讨系统性强、模式清晰、实用度高的教学模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涵义

在“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 “知识”指的是课堂理论教学;“技能”指的是学生所掌握会计实践技能;“证书”指的是本课程相关证书,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实操师证书”。通过“知识、技能、证书”三个环节滚动循环渐进, 稳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系如下图1 所示。

2 “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2.1“知识”指的是《基础会计》的课堂理论教学, 其具体理论体系如下图所示 (具体课程安排可根据实际课时数进行分解) 。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过程中简单定义、特征、性质的讲解会显得有些枯燥, 也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应融入更多的解释内容并结合实际生活的事物进行启发式的讲解。如, 在对借贷记账法进行讲解的过程, 从会计要素这一章就应该引导学生每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六大要素的如何变动;在说到会计账户时, 同一笔经济业务就需要说出引起具体账户的名称, 如此启发式引导, 学生在学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时, 就可以形成习惯性的思考, 有助于本门课程重难点的突破。

2.2“技能”指的是学生掌握会计实践技能;利用课堂教学穿插单项模拟实训, 教师演示并全程指导;全部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实训, 并和校企合作单位密切配合, 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真正实现边学边做、“学做一体化”。

2.3“证书”指的是通过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 考取和本门课程相关的证书, 达到具备从业的资格,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3 “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

“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不再是一卷定终生。采用学习效果的全过程考核, 在考核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无忧会计从业考试题库的实际操作来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而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重点训练, 结合单项和综合实训操作巩固了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 提高了学生对实际财会业务及流程的综合掌控及运用能力;同时, 在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坚持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 坚持过程重于结果原则, 学生三环节中有任何一环节不合格, 本门课程即为不合格。具体构成如下:

平时成绩权重占30%, 依据:出勤率10%+ 课堂测试10%+ 课后案例解答10%;

理论考试占30%, 期末考核采用笔试+闭卷的形式;

实践操作占40%, 其中平时参与单项技能实训的成绩及学习态度的考核占20%, 期末实训考核成绩的占10%, 校外实习成绩打分占10%。

通过对学生进行分三阶段、全方位的能力测试, 从而能够客观、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财会基础专业技能, 而且这种考核评价伴随老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能够使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成果, 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努力学习。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 现有的教学成果表明:通过上述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形式变的更加多样,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模式来对学生进行会计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 更利于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而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全方位的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质素, 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 “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优点

4.1 理论知识扎实、够用。

《基础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 但整个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中也是重要的基础。会计理论也同样来源于会计实践的总结, 是对会计实践的进一步提升。《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讲好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并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在“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强调理论教学, 并配套仿真模拟题库, 通过练中学, 学中练, 随时进行检测, 大大减少单纯老师主体的理论讲解的枯燥感, 通过此种模式, 学生可以扎实掌握基础会计的核心知识。

4.2 实践教学内容丰富、真实。

基础会计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是为了单一的巩固和理解理论知识, 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引导, 实践通常是片面的集中在机械地模仿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及编制报表上, 学生都在忙于计算各种实训数据, 并反复逐一校对具体填列格式, 反复练习会计核算技能, 使得学生在实训课上感觉很是被动, 从而感到在上会计“动手”课, 并不能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容易磨灭学生的积极性。在“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 不仅有仿真度很强的单项和综合实训, 还配合有一个月的代理记账公司实习, 仿真和真实的实训结合, 先通过基本单项技能的训练的铺垫到综合实训的巩固提高, 再通过真实的校企合作单位实训, 让学生有从事会计工作的成就感, 找准学习的方向, 因此实践时学生不仅停留在仿真的数据状态, 真实会计世界也有一定的实践, 通过仿真、真实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将会有质的变化, 有助于学生较为容易取得与之相关的技能证书。

4.3 学习效果综合测评体系完备、系统、科学。

对学生的学习收获采用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是不科学、不系统、不完备的。在“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中, 基于全过程的考核, 学生全过程参与, 必须各个环节全过程参与并取得合格成绩, 本门课程的考核才合格, 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 学过、练过即得较易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从而具备《基础会计》的基本技能。

5 结语

在《基础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中, 把理论、实践及证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 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第一本职业证书也是走上会计岗位的基本条件, 在教学中也引起了授课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会计教学中注意从业资格证的知识的渗透。此教学模式中, “知识、技能、证书”并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有机整合, 根据各高校的具体课时安排和任务要求适时调整, 实用度高。另外, 此模式还应该加强了专业学生的真实企业实践, 使学生对会计工作产生直观的认识, 通过企业实习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会计工作中的流程和重点, 把知识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从而促进对这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 同时也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摘要:由于《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学生碰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学生在接触财会专业之前并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 对于初学财会的学生而言, 《基础会计》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理论抽象难懂、核算复杂多变, 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结合高职专业教育的现状和教学工作中的相关经验, 提出“知识、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达到“真实应用”的目的, 希望对后续《基础会计》的教学有所帮助, 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知识,技能,证书,教学模式,基础会计

参考文献

[1]袁良荣.优化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 2011 (3) .

[2]宋士显.“课、证、训、赛”四维融合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J].理论纵横, 2014 (13) .

构建教学平台会计基础 篇9

【关键词】中职卫校 非会计专业 会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55-02

基础会计作为中职卫校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桂林市卫生学校专门为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教材内容选择不合理,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落后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的进程。如何结合专业特色,提升基础会计教学效果,是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药品营销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中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笔者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桂林市卫生学校2015级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开展调查,并随机抽取12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一是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会计课程,通过学习希望达成的目标;二是学生对目前教学内容设置的满意度及建议;三是学生对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及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四是学生对考核方式的认可度;五是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跟学生的座谈是在轻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喜欢的教师类型、喜欢的学习形式、学习困难的原因等方面。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7分,有效回收率为98.24%。

(一)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会计课程,通过学习希望达成的目标。中职生思想意识活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调查发现,66.21%的学生觉得有必要开设会计课程,对学习会计课程有一定的兴趣。89.32%的学生认为要完全掌握账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难度较大,希望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渠道和方法,进而能够看懂并有效使用会计信息。

(二)学生对目前教学内容设置的满意度及建议。调查发现,78.8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侧重于会计信息的生成,对如何在营销中运用会计信息则知晓不多。76.65%的学生更喜欢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会计知识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由此可见,该校侧重于会计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会计知识与专业融合度还有待提升。

(三)学生对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及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卫校会计课程仍采用教师课堂讲解的教学方法,教师居于主导地位。63.61%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会计学的枯燥、乏味,甚至于产生厌学情绪,他们更希望在轻松、开放的课堂内,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生对考核方式的认可度。中职卫校对学生会计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一般设有三个指标:作业、提问和期末笔试成绩,且期末笔试成绩占绝对比重。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突击性学习。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法宝,只进行笔试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考核方式应多元化,要多注重过程考核,如课堂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对加小组讨论、是否敢于作小组讨论的总结性发言等,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更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调查发现,82.64%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或不满意。结合中职卫校会计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不难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较低的原因。

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策略

(一)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是从事具体的财务会计工作,而是在医院、药厂、医药公司或药店从事营销方面的工作。因此,中职卫校药品营销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设为: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渠道、方法,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及所蕴含的信息,初步具备将会计学知识与实战相结合,有效提高营销技能。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中职卫校的药品营销专业不开设会计学的后继课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为32学时,应围绕教学目标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在向营销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基础知识之前,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理财小知识,让其了解“会计”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次,围绕会计报表的理解和使用,采用倒推的方式学习各个知识点,将财务报表的分析作为重点。最后,针对中职卫校的药品营销专业,添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如增加与销售环节密切相关的报销业务、税务处理、本量利和应收账款分析等内容。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课时安排上,可适当增加技能课时数,理论与技能课时相应调整为24学时与8学时。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刚步入中职学校的药品营销剂专业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加上其本身是一类比较抽象的学科,超越了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会计的兴趣,学习的难度就更大,老师难以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应由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式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课堂,用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示繁杂、抽象的会计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指导学生学习。例如,在给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介绍财务报表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某一医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采用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公司的盈利质量、存货、应收账款、销售前景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营造开放式的课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改进课程教核方式。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应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不易测量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运用。笔者建议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占65%,期末笔试成绩占35%,作业、课堂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实操的演练、案例分析报告等都视为平时成绩的构成部分,这样的构成及配比可以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根基牢固了,课程内容自然就掌握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中职卫校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年轻教师居多,大部分教师大学毕业直接参加工作,从高等院校到中职卫校,几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往往只具备传授一些理论知识的能力。再加上在中职卫校的大环境背景下,教师外出进修、参与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少,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会计教学效果。为了改变会计教师理论知识强实践经验不足的状况,中职卫校应有计划、有安排地让教师定期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不断更新会计教育理念。对于会计的新政策、新制度要经常性地学习。通过多种学习与交流,教师掌握了最新的会计动态、最新的应用技能,会计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钢.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2010(17)

[2]肖含,张民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思考—基于专业定位视角[J].新课程研究,2014(3)

[3]王盈盈.管理类专业财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财会通讯,2011(2)

构建教学平台会计基础 篇10

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核算、反映、监督各类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也是加强财政“双基”建设, 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加强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 财政部曾先后印发多项制度规定, 对规范岗位设置、严格资金拨付程序、建立健全内控机制等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相关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但上述制度规定相对分散, 且在一些地方未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比如财政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到位;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财政专户管理不规范, 等等。针对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有必要将分散在众多单项制度中的规定进行整合, 同时结合新情况、新问题, 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性制度, 以指导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 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工作内容、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 《规定》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包括六个方面, 即明确岗位职责分工,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账户管理;严格财政资金收付、调度管理, 加强会计监督;及时组织会计核算, 全面、准确反映预算执行;规范印章、票据和会计档案管理;其他基础性工作。相应地, 《规定》明确了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包括六类基础工作岗位, 分别是账户管理岗位、资金调度岗位、审核岗位、支付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和监督管理岗位。

在规范账户管理方面, 《规定》明确账户管理的对象既包括财政部门开设的账户, 也包括预算单位开设的账户。为此, 《规定》在账户管理方面对不同类型的账户管理分别作了明确要求, 重点在财政专户开户银行选择, 财政专户开立、变更、撤销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如《规定》明确要求“选择财政专户开户银行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综合考量银行资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情况、内部控制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等因素确定, 严格规范选择开户银行的审批程序, 建立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 有条件的应通过招标方式确定”, 等等。

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发挥信息系统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方面, 《规定》明确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规定, 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流程, 将所有资金收付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在确保资金安全性、规范性、流动性前提下, 加强财政资金调度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同时, 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定期分析资金结构和收支变动情况, 预测资金流量。《规定》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开具支付凭证, 并对无纸化支付方式下有关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凭证使用管理等作出相应规定。

在加强对账管理方面, 《规定》明确了对账主体、对账方式和对账内容, 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对账制度, 采取网上对账、交叉对账、后台对账等方式, 确保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同时, 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内部国库机构要与业务管理机构核对资金账等;上下级财政部门要核对资金账;财政部门要与本级各预算单位核对资金账等, 与征收机关核对资金账, 与同级人民银行国库核对资金账, 与财政专户开户银行通过后台对账方式核对专户资金账, 有条件的地方要与开户银行的上级单位核对专户余额账。”

上一篇:中石化海外并购下一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