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生产内容

2024-10-07

专业生产内容(共11篇)

专业生产内容 篇1

在高职教育中,数学是服务专业课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职业院校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日益深化,很多教师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是仍然不令人满意。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院决定从学生出发,数学教师积极听取专业教师建议,将数学与专业课内容进行整合。

1.学生数学课堂无兴趣,教学质量不尽人意

1.1生源问题,学生基础差异较大

由于我院属于民办院校,招生、录取学生工作要排在其他公立专科院校之后,导致生源质量较差。部分同学高考是靠着语文、英语成绩考上来的,数学基础几乎为零。例如不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二次根式不会化简;有的甚至分式加减的通分都弄不明白。通过计算统计学生高考数学成绩,数学及格率不到5%,大部分同学的成绩均在40分左右。

1.2学生学习兴趣低,开始抵触数学

经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开学时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同学从初中开始已经放弃学习数学,而且有部分学生抵触数学、抵触数学教师,认为学习数学没有丝毫用处,他们到这里仅仅是为了学习专业技术来的。这样一来,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不太乐观。

2.数学课程与专业课整合的意义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际著名数学教育权威费赖登塔尔的“教学实现”教学思想提出了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他认为[1]:数学教育应该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提出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我们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课本中的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枯燥的接收数学知识,即便是能够学会掌握也是非常被动的。所以我们要尽量的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用的,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抵触。这时候如果与他们的专业课内容结合在一起,找到专业课中的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他们学习专业课程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2.2突出数学的工具性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加快服务业、制造业的发展,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例如,有些汽车专家认为,现在的汽车业技术水平飞速发展,零件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就要求售后人员要掌握比以往更加先进的技术。同样,即使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现在也要求至少是大专以上的学历。所以加强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专科院校工作的重心。如何将数学这门文化基础课真正的服务于各个专业是我们当下应该深入研究的。我们从服务专业课的角度,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挖掘专业课中的数学内容。例如:针对经管系,会计和轨道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有数列、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等等;机电和汽车专业则需要解析几何、三视图、微分计算以及最重要的三角函数。两个专业都要求会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专业则需要用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三角函数、复变函数等等也是所有专业中需要数学知识最多的一个专业。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数学在专业课中还是有很多用处的。有的专业课老师有时也很无奈,由于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很多涉及数学的部分只能略讲,所以将数学内容与专业课整合起来显得十分重要。把专业课中有关数学的问题拿出来,加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的过程,突出数学的工具性。

3.数学课程与专业课整合的方法

3.1重视基础教育、优化教材内容

随着职业院校的项目课程深入,学院对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重视,各个院系也加强了对专业课和实训课的设置,而理论基础课和文化基础课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减少。学生从小认为的“主科”数学课,也渐渐的在他们心中变成了“副科”,有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有人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要想要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重塑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此外,数学教材的内容和顺序也应该进行调整和删减。以我院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为例:由于学生是初中毕业,讲授高中的数学内容,他们接受起来非常困难,2013年我院数学教研室的老师一起编写了一套初等数学教材,2014年被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内容简单、添加知识回顾、专业例题以及趣味数学部分,比起以往枯燥的教材,学生更加喜爱。但是教材仍然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我们仍然是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顺序编写的教材,使得在讲三视图这一部分的时候要等到第二年才能讲授,而汽车和机电的学生已经在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就已经开设了机械识图这门课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毫无新鲜感,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制定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授课计划,探索数学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模式。但是数学学科有其独到的知识体系,我们又不能因为专业课需要而跳跃式的学习,把数学教学内容大乱,这样不仅数学知识结构断裂,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也会降低,如何改、怎样改是我们需要详细讨论的部分。

3.2走进实训车间,提高专业知识

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学习者。我们不仅仅要结合专业课的内容编写数学例题,还要尽可能开拓自己在各个专业的领域的知识面。教师应在平时安排中去实训基地走走,看看实践教学场景和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好的深入课堂,用数学的知识和学生去讨论他们专业的课程,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教师的崇拜,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也能更好的处理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专业生产内容 篇2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 生产实习 教学内容 探讨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67-0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围绕汽车销售、使用和维修而形成的汽车后市场已逐渐成为一个富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汽车服务业的迅速的扩大,也导致了汽车服务人才的紧缺,为了满足社会对汽车服务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及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了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以培养出具有较强汽车结构理论知识及汽车服务技术的专业汽车服务人员。生产实习作为高校汽车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其教学内容如何设置及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生产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属于工学和经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课程设置覆盖面较广,对老师的要求也较高,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学校相对较少。很多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汽车方向专业为车辆工程专业,该专业偏重汽车发动机及整车结构的教学与研究,生产实习环节就以到汽车生产企业的参观及汽车拆装实践为主要内容;而其它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方向专业均以汽车检测维修实践操作为教学重点,其生产实习环节以到汽车修理厂的实践维修操作为主要内容。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侧重点在于汽车服务技术,因此生产实习的方式及内容和上述专业生产实习环节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如何确定高等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方式及实践内容,不仅是完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任务,也是目前需要大家研究探讨的教学领域。

2 生产实习教学内容的探讨

2.1 参观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实习方式的制定

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生以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为依据,参照汽车服务工程的课程设计体系,将生产实习方式定位为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参观实习分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两种。对整车生产企业的参观,以整车装配线为主;对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参观,以零件的加工设备及加工工艺为主。通过参观实习的开展,使学生对汽车产品的结构特点及生产过程有个全面的感性认识。顶岗实习,以汽车4S店为对象,通过让学生在4S店设置提供的工作岗位上进行轮流换岗实习,使其了解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需求及熟悉汽车的整个服务流程体系,更好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2.2 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及实习企业选择的合理拟定

根据现有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生产实习时间具体安排第6学期后半段,实习时间一般计划为6周,为了能够更好的体现该专业的侧重点,将安排在汽车生产企业进行的参观实习时间定位为2周,将安排在汽车4S店开展的顶岗实习时间定位为4周。参观实习企业优先选择体系完整的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参观汽车整车总装自动线的装配工艺流程、辅助装配自动线的运行情况及所有装配的辅助设备,了解汽车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其次参观汽车各种关键零件生产流水线,了解各种零件的加工设备、定位夹紧方式、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及检测装置,区分各种不同加工方法的特点及要求。顶岗实习优先选择具有成熟完整服务体系及足够接待能力的大型4S店,包含内容有:汽车的检测、维修、营销、装饰美容、二手车服务及保险理赔等方面。全方位、多岗位的实习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体验汽车服务技术的关键和核心要求。

2.3 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实践活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探索

为了最大程度提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效果,在确定生产实习方式、时间及企业以后,详细制定编写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及实习指导书。参观实习企业选定以后,通过和企业商讨具体的参观车间,在进入车间参观以前,要求指导老师及车间工作人员对实习车间的生产线布置及加工设备功能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明确参观实习目的,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以避免学生在实习中盲目性。因而在安排实习指导老师时,以讲授汽车结构及发动机课程老师为主,每个班级配备两名指导老师,以满足学生在参观实习过程中的提问及答疑。对于顶岗实习,在具体4S店确定以后,通过和4S商定具体的实习岗位,对学生进行分组轮岗实习,使得学生能够体验整个汽车营销、售后、维修及理赔服务体系中的每个工作岗位。同样在每个岗位实习开始,指导老师及4S工作人员对每个岗位的要求进行讲解。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体验,使得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更加高效直接。实习指导老师在每个岗位实习结束后,结合岗位的具體工作性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总结,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求知欲,增强对岗位核心职责的理解。

3 结语

通过分析目前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对提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及未来就业都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鲁植雄.汽车服务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陈长.汽车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报,2012,18(1):136-137.

[3]刁金香.顶岗实习学生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4):133.

[4]朱慧妍,王向丽.机械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2013(12):55.

专业生产内容 篇3

在美国, 几乎所有报团都已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 步骤就是从发展网站、手机等新媒体, 增加多媒体报道记者和视频信息内容, 以及建立适应媒体融合的统一平台等依次进行。国内报业需要加强视频内容信息的建设, 使之与传统的文字、图片信息一同汇集形成融合新闻的业务模式, 并实现多级多次售卖, 以确立报业真正成为数字内容供应商的市场定位。

以网站为基础发展全媒体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 将逐步发展成为主流媒体, 报纸和互联网以及其他新媒体进行融合是媒介形态嬗变的基本趋势。现在所有新媒体, 几乎都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从受众来讲,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 网络视频的应用仅居于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之后, 使用率还高于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 可见受众对于网络视频信息的需求。从体制来说, 传统报业不能办广播电视, 但互联网可获得开展视听业务的资质。发展网络视频信息业务的空间还很大。有了这些基本判断, 就可以为视频内容信息建设作一个基本定位:即数字报业的发展应依托互联网进行全媒体发展, 开发视频信息是报业突破纸介质传播瓶颈的重点选择。

以新闻为主导建设内容

以新闻为主导, 是建设视频内容信息的目标。首先, 报业的主要功能和核心内容产品是传播新闻信息, 在数字化时代, 社会和受众需要通过多种终端接收多种形态、多种介质的新闻信息产品, 报业需要对自己的传播方式和产品策略作出及时调整和扩张, 进入多媒体报道领域。以视频为主的多媒体内容呈现方式, 有利于新闻快速、直观地发布, 彻底改变报业只提供平面形态的内容产品的模式。其次, 报业建设视频内容信息有别于门户网站的拷贝、集纳模式, 也有别于视频分享网站的娱乐、社交模式, 而是以原创新闻信息为主、以立足本区域的新闻报道和社区交流为主, 是对现有新闻信息产品结构的丰富和完善, 也是对新闻信息产品链的延伸和联结, 是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建设视频新闻信息的核心是引导和满足受众需求。如何引导受众需求?前提是以正面宣传为主, 重点是提高传播效率和传播覆盖率。从传播效率来说, 对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 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最快速地发回视频图像并进行滚动报道, 公开和还原事实信息, 先声夺人。报业的视频内容传播在这方面比电视台传统的整点播报方式更为快捷。从传播覆盖率来讲, 报业通过多种媒体终端进行全面的信息传播, 最大限度提高信息到达率。视频新闻信息不仅第一时间发布在网上, 还发布在社区户外电子显示屏上, 还通过印刷在报纸上的二维码到达读者的手机上, 实现一次采集多级多次传播。

以技术为动力创新机制

报业以视频内容信息为重点进行跨媒体发展, 还处于探索或起步阶段,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少, 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创新机制。机制怎么创新?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 一方面制度对于技术具有规定性, 另一方面, 技术也可以对制度形成反作用, 技术进步可以深刻影响制度创新, 成为制度创新的驱动力。报业需要一个支撑集团实行数字化的内容生产、业务运营、决策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平台。从内容生产 (采编层面) 来说, 数字技术平台将数字生产能力和全媒体传播集成于一体, 是报业集团实行融合传播的生产基地、数据仓库、分发中心、互动枢纽。这样的技术逻辑和技术流程, 塑造了全媒体融合传播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流程。

数字技术平台首先是融合传播的生产基地。在这个平台上, 每一个记者都可以完成包括视频内容在内的信息的制作, 这些信息全部可直接上传集中到待编稿件库, 编辑可以从中取出各类素材进行分类加工, 任一编辑不管从属于哪一个媒体, 都可以运用工具进行多媒体编辑。这样就打破了集团内部媒体组织的限制, 实现协同式、共享式的新闻生产机制。而在过去, 集团内不同媒体的内容生产应用的是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 也形成了各自闭合的生产方式, 现在则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了数据流、信息流、业务流的整合, 实现了技术对于机制的重新建构。

数字技术平台自动生成数据仓库。既包含内容信息的“成品库”, 即已经编辑完成之后的内容信息库, 也包括为记者、编辑提供的“知识库”, 即有助于采编内容信息的相关资料数据。还将集团内容生产的全部数字资产统一存储、管理起来, 并可对受众和社会提供检索、查询、引用、购买等服务。

数字技术平台又是融合传播的产品分发中心。集团各媒体可根据各自需求, 将内容产品分发到不同终端上, 这样既可整合和统筹集团所有媒体的内容生产资源, 又可通过内容信息的多级多次发布实现产品和业务增值。同时, 受众也可进行相关内容信息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此外, 由于这一平台打通内网和外网, 可以与受众形成全时空互动, 为受众对于内容信息的接收和回馈、受众之间的交流、受众参与内容信息的生产提供技术便利和机制响应, 体现以受众为中心的全新传播理念, 集团各媒体也可以随时挖掘分析和掌握受众的信息需求, 因此还是集团融合传播的互动枢纽。

生产控制管理内容 篇4

管理学中有一条重要的格林斯特定理,他告诉我们:杰出的战略目标,还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力,方能获得成功。这是由美国企业家H-格林斯特提出的。他告诉我们:“好事办好更好,实事办好更实。”目标实现的结果如何?关键在于执行力的高低。没有杰出的执行力,再好的战略决策,也只是一句空话。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保持企业的持续、正常运转,除了领导者的把握机遇,制订正确的策略,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外,完美、坚决、杰出的执行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生产制造型企业更是至关重要。基于此结合我公司实际特编制了管理控制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生产控制管理的对象

基本对象:进度成本质量

支持对象:产能安全士气

工作对象:合理的工艺合理的工序

二、生产控制管理的要点

SOP(标准化)基础目视化管理异常问题的快速处理鼓励员工提问题各类数据的收集及登录经常召集下属开会加强沟通有一套科学、合理、快速动态相应的工作流程系统明确、协作、可考核的工作、权责分配系统适宜、通用熟悉的管理工具

三、高效的管理原则

注重成果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关注重点发挥优势建立相互信

任体制权力和责任、效益对等有快速的反应机制有积极、创新的思维方法有原则,但还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学会系统思考,找寻关键要点。

四、管理者必备技能

目标管理:决策、控制关键项目,有快速的反应、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沟通: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员工、下属要加强沟通。

人员培训:积极开展在职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技能素质。

公关能力:有效缓解压力,在第一时间内,及时解决冲突和矛盾,不定期的开展PDCA循环活动,持续改善质量(P计划 D执行 C检查 A改进)

五、有效生产力受制约的因素

成品的标准质量管理活动设备的维修保养技能水平和制作工艺材料因素工序间的配合物流的因素人的因素

六、生产技术准备

通用性再制造能力工艺流程物流能力工装、夹具的准备图纸、检验表式

七、质量观念及成本控制重点

市场观念――后工程是客户竞争观念――优胜劣汰

效率观念――高效优质

成本控制重点

综合成本20%――市场竞争、联动效益、时间价值观念、风险意识

物料/制造成本60%――设计、工艺、采购、制造、质量、物料

人工制造成本20%――工资、岗位尽可能合并合理的工艺流程

八、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原则

A牢记生产管理的实践活动均在现场(三现原则:现场、现实、现物)。

B安全第一,有效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C解决问题在现场,实事求是、全面、系统、根本的解决。

D第一时间到达问题现场。

E从降低成本的目的出发,根除各种浪费。

F质量第一,工作细致、严峻。

G敬业爱岗、谦虚诚实、积极热情、团队合作。

H具备技术特长,保持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的不断充实。

九、综合生产计划的成本内容

A正常的生产成本B加班的费用成本C外协,改变生产成本D库存的成本E缺货需求的补充成本

十、主生产计划的内容

根据交货的顺序编制主生产计划,因包括有效计划

A自制/外制的清单计划B物料的需求计划C销售需求计划

D设计的节点计划E制造的节点计划

十一、作业排序的建议

A设置切实可行的时间节点计划

B关注瓶颈作业工序

C 考虑对大批量的作业,进行批量分割。(特别适应时间差异较大的工序)

十二、现场管理的“三定”“三易”“三即”“三彻”“五统一”原则 三定:定品定位定标识

三易:易取易放易管理

三即:即时即刻即应

三彻:彻头彻尾彻底

五统一:意识目的标准定义活动

十三、生产管理工具及基本内容

A生产日报表B生产制作过程控制图

C生产作业计划D生产进度排行榜

E交接班记录F现场看板

G质量控制图H库存物料消耗记录

十四、生产控制基本内容

生产调度、生产进度控制、成台产品管理、在制品管理。

十五、生产调度三大制度

值班、会议、报告。

十六、良好工作环境的基本要素

S整理清理现场,区分有用无用和无用,把暂时无用的全部清场。S整顿要素:场所、方法、标识。三定:定品、定位、定标识

S清扫把现场的灰尘,油污,垃圾,清除干净。

S清洁整理,整顿,清扫这三项的坚持与深入,使现场保持清洁。

S素养通过前四项活动使人的素养不断提高,循规蹈矩,培养良好的道德

品质,养成对已决定的事情永远遵守的习惯。

S安全不断巡视现场,确保通道畅通,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

十七、现场管理内容

A良好的工作环境B消除不利因素

C现场解决问题D合理的组织机构

E计划、措施的现场实施F做好生产准备工作

十八、现场工作的准则

A后工序是客户B比达目标的生产计划

C彻底消除浪费D作业标准化

E持续的质量改进措施(PDCA)F积极和兄弟部门沟通

G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H制作必须的现场管理看板 I及时召开各种会议,解决实际问题

十九、在岗培训

A对员工技能,按照高、中、低差异,进行分类。

B编制完整的培训计划,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分批进行培训。

C工作的变换,对一定技能的员工进行多面手的培训。

D以老带新,在工作中进行传、帮、带。

E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定向、单技能的培训。

二十、影响制造进度的因素

设备的正常运转、制作工艺的合理性、制作标准的高低、员工的技能素质、材料供应的及时性、工序间的相互配合、完工验收的及时性、运输的及时性、员工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等等。

二十一、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营销(订单)――技术(研发新产品)――采购物流(各种材料)――质量(图纸、工艺)人事(员工管理)―――制造(需要技术部门的现场服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正常运转的相关设备、生产必须的材料、能源,有一定技能的员工)

二十二、国家的安全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二十三、团队价值准则

A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B有危机感

C肯学习,能够虚心求教

E懂得付出,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G能够坦诚相对,不搞小动作

D行动、执行、处理问题能力较强。F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编制:万小健

更关注海外内容生产的先进体系 篇5

黎瑞刚:我们和时代华纳有长时间的合作和沟通。在美国传媒界,时代华纳以前是一家非常多元化的公司,但这些年公司的路线有所调整,先是和美国在线剥离,之后又进一步把渠道方面的业务剥离,现在的时代华纳专注于内容方面——无论是旗下的华纳兄弟影业,还是电视方面的CNN、HBO和TNT,都是业内的领先公司。美剧方面,华纳的产量大概占据了美剧市场3成的比例,电影产量在好莱坞六大中也是最多的。所以说时代华纳在内容方面的实力非常强,这跟我们基金关注内容的发展战略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一直在探讨合作的可能。这次正好碰到全球财富论坛,我和华纳的CEO聊得比较多也比较深了,所以双方决定在这个场合做一个简单发布。其实之前就有一系列项目在谈,这次是一个捆绑合作,包括很多电影、电视内容。此外我也跟他们说我们很看重目前在中国蓬勃兴起的一些新内容,就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针对新观众群体的新内容。这方面我们也有浓厚兴趣,希望能有所尝试。

《综艺》:你刚才特别提到了美剧,目前中美之间的电影合拍比较多,你们会尝试电视剧方面的合拍吗?

黎瑞刚:是的,我们对此已有非常深入的探讨,在国内也已和一些制作方有所交流。当然美剧的制作模式更像电影,与中国本地电视剧大批量生产的模式很不同。但我认为这值得尝试,毕竟美剧现在对中国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很大。我关注的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把国外已有的内容产品拿到中国来发行,挣个差价。我不关心这个,做这个的人有很多。我特别关注的是把海外内容生产的先进体系、流程和机制引进中国,这才能实现我们自己文化产业的真正提升。比如我们星空华文做的《中国好声音》——大家都在买外国的节目模式,为什么很多还是做不好?有外国节目在中国有文化水土不服的原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没有真正消化别人的流程和模式,这也是主要挑战。我们现在合作的都是国际顶尖的专业公司,他们多年锤炼出的一整套运作体系是有重要价值的,这一点要承认。

《综艺》:针对新媒体的新内容,未来你们的尝试是会像之前Netflix做的《纸牌屋》那样的高端内容,还是会尝试更小型、更本土的方向?

黎瑞刚:肯定是要根据中国的环境来做内容。美国的市场环境毕竟很不一样,他们还是以收费模式为主,中国的互联网模式则是以免费为主导,所以很多美国的做法在中国未必行得通。国内的互联网现在也还是以买节目为主。当然不排除未来互联网经过更多整合,然后逐步培育起观众对高品质独家内容的付费习惯。一旦这种习惯培养起来,平台方对内容订制的需求肯定会上升,这种情况我觉得也会产生(高端内容),但这个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综艺》:东方梦工厂目前进展如何?前几天有消息说万达和梦工厂也在酝酿合作?

黎瑞刚:这个完全是没谱的事。梦工厂现在是在跟我们合作,虽然动画和斯皮尔伯格那边的真人电影是分开的公司,但两家的渊源和关系非常密切,相互之间也有投资,加上“梦工厂”这个品牌是卡赞伯格拥有的。我和卡赞伯格、斯皮尔伯格都保持了良好的沟通。真人电影现在我们还没有大规模涉及,暂时也不是我们的主方向,我们还是主要集中在动画——梦工厂在中国所有跟动画相关的业务都须经过我们来运作,这在合约中是明确规定了的。上次那个报道是个乌龙,完全是子虚乌有。为此卡赞伯格本人还跟我解释了好几次,他其实在成都论坛上当场就否认了(那个消息)。实际上,我们梦工厂的团队之前跟国内很多房地产商都有一些初步接触,只是听听想法,仅此而已。我们不排除和国内的开发商共同创意和尝试新的乐园模式,其中也包括万达,我们看好这个市场方向。

《综艺》:你说东方梦工厂目前的业务集中在动画,但你们最近也参与了一个真人电影《藏地密码》。

黎瑞刚:是,我们主要是做动画,真人电影计划逐步去做。《藏地密码》是因为我们和中影接触比较多,我和韩三平是老朋友。我们和卡赞伯格合作后,我介绍他俩认识,然后有一次韩总提到这个项目,卡赞伯格也上了心。后来我把故事梗概翻译了给他,他看完觉得不错,认为有做成商业电影的基础,大家就说一起合作,希望能做成一个系列。现在这个项目还在前期筹备,主要是卡赞伯格在负责。他正在美国物色编剧和导演,我们从一开始就要用好莱坞的创作力量来做剧本——这个片子绝不会是那种翻译一下拿到海外的中国电影,而是从一开始就按好莱坞模式运作,再拿到全球去发行。

《综艺》:就是说东方梦工厂不止是这个电影的投资方,还会负责项目的具体运作?

黎瑞刚:就投资关系而言,这个项目有中影、上影,国影基金也参与了影片投资,但具体运营工作是由东方梦工厂做。从美国过来的制作总监,也是获过奥斯卡、艾美奖提名的,现在他正在亲自负责这个项目。

《综艺》:就具体业务而言,电视这边的星空华文似乎见效最快,这是否和你之前在上海文广多年的经验有关?

黎瑞刚:个人经验是一回事,再说我之前在SMG的经验也不止是在电视,我也做过很成功的IPTV公司百视通,还有第一财经这样的媒体。至于星空这边最快取得成果,我觉得主要还是商业模式的原因——做一部电影、电视剧,最快要2-3年才能收回投资,我们东方梦工厂做的高品质动画片一般需要5-7年。而电视是快速产品,从决定投入到最后做完,几个月就可以做到。所以这是与产品属性和特点相关的。

《综艺》: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之前跟海外大传媒企业的合作很多,目前中外企业对于合作的诉求似乎有所不同——外方希望借机进入中国市场,而中方更看重借船出海,你怎么看这种差异?

黎瑞刚:我倒不这么觉得。说实话,有多少中国的合作方是真正在看海外市场呢?我想恐怕很多也还是在看中国本地市场吧!比如电影,中国市场这么大,而且仍处于刚刚被开掘的阶段,我想大家主要都还是在看这个。

《综艺》:最近两年中国公司在好好莱坞陆续进行了一些企业并购,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未来对此会有所考虑吗?

黎瑞剛:这个嘛,其他案例我不好评论。其实一直有很多案子来找我们,但我在这个行业比较久了,所以不会轻易动心。

《综艺》:因为当好莱坞的老板并不那么容易?

黎瑞刚: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吧,其实现阶段可能还说不上这个,首先还是应该考虑你买的东西是否真的值这个钱。我个人觉得这不是我们现阶段应该做的事。

《综艺》:这两年国内文化产业基金出现了很多,你怎么看基金这种形式?

黎瑞刚:至少这种形式在实际运作中是有独特优势的。目前我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在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虽然之前领导也给了我在大文广的任命,但我现在主要的工作还是在这边。

现在打文化牌的基金太多了,各种背景的都有。我们原来的文化、媒体都不开放,现在虽然慢慢放开了,但很多旧有体制因素还在,所以大家现在看到了基金的好处,似乎谁都能做,而且听起来跟金融很近,名字很好听,但实际上做基金很难,要求非常高。我们现在每天都很紧张。基金是做长线,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是很规则很专业的,对运作团队的要求也很高。忽悠几句当然容易,但我真觉得基金不是那么好做,尤其是市场化的基金,光靠说是不行的。

《综艺》:我注意到一个小细节:你们基金的英文名里用的是“China”一词,但中文名用的词却是更广义的“华人”。

黎瑞刚:这只是个名称问题——理性的投资人不会因为你名字中有哪两个字就对你另眼相看,有时候这还不是个好事情。我觉得基金应该低调,做行业背后的推手。国外很多大基金可能名字让人很陌生,大家都知道Google、Facebook,但在背后帮助这些公司起步的基金可能大多数人没听过。当然出名的基金也有,比如我们做的梦工厂很有名,灿星也越来越有名,所以现在很多人知道了我们,其中也可能有我本人的原因。但从本质上说,基金还是应专注在幕后工作上,让企业更多出现在台前。

四川广播融合内容生产云平台建设 篇6

四川广播电视台广播新大楼于2011年9月开始启用,包括总控系统、制播网络系统、制作播出业务系统、广告管理系统等全台广播业务系统,系统按12套广播节目容量设计,新的系统上线,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节目制作播出过程中的业务需求,满足了用户在内网的传统广播对制播功能需求,使得四川台在传统广播业务领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几年,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也给广播电台带来诸多竞争和挑战。四川广播电台新大楼现有的业务系统要实现编辑记者更为灵活的资料采编和制播要求,以及满足新媒体广播业务的要求,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完善。为此我们提出利用最先进的“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建设四川广播电台全媒体融合生产私有云业务平台,满足传统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业务趋势,为广播向互联网+发展奠定一个先进的技术和业务平台。通过四川电台的私有云平台的建设,实现电台从节目采集、存储、管理、发布以及监管的一体化业务系统。

1 系统结构组成

整个系统采用分层设计,分别为存储层、服务层、交互层和应用层,系统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1. 存储层

存储层提供整个系统的基础服务,采用分布式的集群存储方式,可以根据业务发展实现按需扩展。

2. 服务层

服务层提供计算服务。本项目在综合业务网搭建了电台私有云计算中心,提供统一的云计算服务。

3.交互层

交互层是本项目的业务核心层。交互层以多媒体资源为中心,构建了内容交互矩阵,而不是传统的以双总线方式作为交互中心。因为广播的业务特点,以内容为中心的交互方式,更加适合广播的实际业务。资源中心通过各个标准接口接入到业务系统。

4.应用层

应用层包括云制作、云采编、新媒体发布、融合互动等业务系统。所有业务系统围绕多媒体资源中心建设,实现共同的资源管理。

在整个系统组成中,有非常关键的两个部分,把整个电台网络连接在一起,并进行统一的管控。

安全数据交互平台:安全数据交互平台实现了制播内网和综合业务网的安全数据交互,实现按需、可控的业务数据交互,同时,又能够满足总局的相关安全规定。

统一运维监管平台:统一运维监管平台利用安全数据交互平台的连接功能,将电台制播内网和综合业务网进行了统一的监控、管理,有效的保证整个业务系统的可管可控,保证电台云平台的安全性。

2 核心业务模块组成

整个系统核心业务模块分为私有云数据中心、多媒体信息采集、核心业务系统和安全数据交互平台四大部分,业务模块组成如图2所示。

2.1 私有云数据中心

私有云数据中心是整个平台的核心。数据中心建立了一个多媒体资源存储中心,存储所有的业务数据。具有一系列的服务模块,对数据中心的内容进行处理,这些服务模块包括:

1.安全过滤模块

实现内容的安全检测,可实现黑白名单的自动内容过滤。

2.格式转换模块

实现不同格式之间的自动转换。

3.质量技审模块

对音频的质量进行审核,包括音频的格式、点平、相位等技术指标。

4.全文索引模块

实现全内容的标引项自动索引,形成全文索引库,可实现类似Baidu的全文检索。

5.内容汇聚模块

实现相关性内容的自动汇聚。

2.2 多媒体信息采集

多媒体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自动的内容抓去,这里面包括三部分内容:

1.自动抓取来自设定互联网途径的内容,包括微博、微信、RSS新闻、门户网站等,更多的源可根据需要扩展。

2.来自专业机构和系统的内容,包括音频收录、视频收录、新华新闻。

3.来自于电台编辑记者的采访稿件内容。

所有采集的素材内容,全部汇总到电台的多媒体资源中心,形成电台的内容中心信息库。各业务系统可以对资源中心的内容进行二次编辑加工,同时,也可利用资源中心进行内容交互。

2.3 核心业务系统

核心业务系统包括云制作、云采编、融合互动系统、全媒体发布系统等。这些系统都以多媒体资源为中心进行数据的交互。

1.云制作系统在记者桌面办公网络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制作系统,实现了跨网络、跨设备的节目云制作、共享、存储平台。

2.云制作系统实现了多媒体化的新闻稿件采集、编辑、组稿、播出业务。

3.融合互动系统,实现了多源多出口的融合互动,将微信、APP、听众电话和短信进行统一的互动管理。

4.全媒体发布系统包括广播新媒体APP以及专业的智能收听设备终端。让广播从单纯的FM转向为多通道多媒体发发布。

2.4 安全数据交互平台

安全数据交互平台实现了综合业务网和制播内网的安全可控数据互联,让电台私有云平台能够贯通电台的所有业务系统。

安全数据交互平台采用基于认证通道的主动数据获取技术,建立了只在内网侧开放端口,而外网侧完全不开放任何端口的连接方式。这一方式使得网络安全网关成为一堵完全无缝的墙,所有数据交换行为都由内网主机主动发起,同时,对业务前置机进行通道的三点认证,确保了前置机的身份可靠,消除了单一认证网关的单点脆弱性。冒充的前置机在外网侧无法建立任何向内网的网络连接,确保了网络层的安全。

3 技术创新

3.1 广播多源多目标融合互动系统

传统的广播互动采用点对点的方式,比如:微信→微信,新媒体APP→新媒体APP,短信→短信,微博→微博等,不能进行融合的多点互动,比如短信→微信、微博。一般来说,电台会建设多个烟囱式的孤立系统以满足单个需求。微信、电话、短信、微博、广播新媒体APP等多种业系统都只能在各自业务模块内和听众用户进行互动交流,而本系统建立了一个融合的互动系统,利用互动缓冲池,智能感应互动信息来源,自动进行格式匹配和目标接口适配,自适应调整不同源信息的展现形式,实现矩阵式的N:N模式的多源融合互动系统。

高速的交换缓存:微信、微博、短信等存在非常大的数据并发,高峰可达到每秒几千条信息,而业务系统要能够实现高并发的数据接收、低延时的转发、大数据的存储等问题。

多内容格式匹配:不同信源的内容数据格式、长度、展现形式等都不相同,系统需要实现不同格式的自动匹配、拆分。比如微博信息发到短信通道去,就需要自动的进行html标签替换,信息自动分段,图片地址自动转换等功能。

多接口协议适配:多个业务系统之间相互接收、发送的接口协议适配。同时具有协议自检测功能,能够自动发现协议方的接口升级,并进行预警。

3.2 基于Databridge的异网跨域安全监管技术的安全数据交互系统

广播综合业务网和广播制播内网是网络协议隔离的两个网络域,造成两个网络内的业务系统不能进行统一的监管监控,业务状态、系统日志、业务审计、用户鉴权等不能在一个系统内进行监管。本项目中,利用Databridge的安全数据摆渡功能,开发了两个不同安全等级网络域之间的监管信息的序列标识、封包、校验、数据交换、解包、匹配技术,实现了异网跨域的统一业务安全监管。

在一个网络内实现业务系统的监管非常简单,利用UDP、TCP、SNMP等多网络协议接收并分析各种数据,进行报警、展示等。但是在两个异网跨域的环境中,首先任何网络协议不通,不满足OSI模型二层(含)以上的要求,同时也没有RS232、RS485的数据传输通道。本系统采用的Databridge是一套基于数据电信令高速摆渡的数据交换系统,数据传输基于Databridge的电信令交换通道。

本项目中,利用Databridge的数据摆渡功能,很好的解决了在两个不同网络之间的监管信息的采集,信息时序标示,信息的协议封包,协议包的数据校验,利用Databridge接口的信息传输,协议包解包,以及监管信息的适配分析等功能,实现了两个不同隔离网络之间只用一套监管系统进行系统状态、业务流程、业务日志、行为审计等监管功能。

3.3 基于广播多业务应用的内容多维分发矩阵

广播业务实现互联网+模式,实现传统广播和新媒体广播的融合发展,是现在的业务趋势。然后复杂的网络业务系统,和广播传统的制播业务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首先是格式复杂,不仅仅从单纯音频转变为音视图文,即便是音频本身格式也非常复杂,AAC、MP3、M3U8等多种编码格式并存,同时,节目也从单一的音频,到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发展。其次发布出口更加丰富,涵盖了微博、微信、移动APP、门户网站、各种微站点等等,广播电台内部具有多种业务系统,包括采集内容包括网络内容汇聚(微博、微信、RSS、门户网站等)、新闻采编、视频编辑、音频编辑等;信息发布包括微信、新媒体APP、微博、电台门户网站等。

基于广播多业务应用内容多维分发矩阵实现多种应用和多种发布通道之间的内容多维交叉分发,构建了基于广播多业务应用的内容多维分发矩阵,实现内容的多源采集、多媒生成、多渠道分发。多业务应用内容多维分发矩阵实现多源、多媒和多出口之间的内容发布交换,同时实现内容的格式转换匹配、接口适配、内容自动存储、不同源、不同媒体形式和出口间的内容交换等业务。

4 结束语

本项目建设了四川广播全媒体融合内容生产私有云平台。传统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实现业务系统的更新,符合现在技术、业务的需求。本项目通过四川广播的私有云平台的建设,实现电台从节目采集、存储、管理、发布以及监管的一体化业务系统。改变传统广播的节目形式只有音频,发布渠道只有FM/AM的单一模式。新的私有云平台从内容上兼容音视图文的全媒体格式,从渠道上支持微博、微信、RSS新闻、新华社、编辑写稿、桌面音频制作的多源内容,从发布通道上支持微博、微信、APP、FM/AM广播多种发布形式。

参考文献

[1]聂生海.论构建央广的大媒体发展格局[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07).

探讨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内容设置 篇7

一、口译实战技能

口译实战技能分为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两类。理论知识有助于指导技能的实践拓展, 基本技能需要按功能逐步推进, 让学生逐步熟练运用, 主要分为“听力理解”“记忆训练”“笔记符号”“表达转换”四个环节。

1. 听力理解

法国著名的口译研究学者G i l e提出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公式在口译教学界得到广泛认同与运用, “同声传译=听力分析+短期记忆+语言表达+协调, 即SI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L (listening and analysis) +M (short-term memory effort) +P (speech production) +C (coordination) 和交替传译 (第一阶段) =听力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 即PHASE I:CI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L (listening and analysis) +N (note-taking) +M (short term memory effort) +C (coordination) ”。因此, 听力在整个口译环节中处于首要的位置, 教师需要在口译课程初期阶段, 强调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通过听写填空、复述、总结、摘要等, 给学生一定的口译课前热身训练, 使他们既熟悉语言环境, 又能消除紧张情绪, 进而有助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口译授课内容。

2. 记忆训练

心理学认为, 记忆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过程。相对应, 口译教学需要学生准确听辨源语信息, 这是听力理解环节;对于学生记忆“保持”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在不做笔记的前提下, 尽力记忆, 并逐渐增大练习长度。锻炼“回忆”能力, 可以提供学生较长的片段视频, 依播放顺序填空或回答较简单的问题。此外, 记忆能力的训练不能依赖简单重复的播放录音, 还必须在贮存、提取信息的环节注意提取信息的深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记忆中信息检索和提取的速度和可能性取决于记忆的激活程度, 而激活程度又取决于记忆使用的频率和使用的亲近程度。要提高对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速度, 要注意练习的深度, 即信息的处理深度, 也就是说, 只有深入而有意义的练习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提高信息检索和提取的速度。鉴于此, 口译课堂训练记忆的练习内容不能过于口语、简单, 训练材料应多取自正式的发言稿等, 测试的问题要着重录音的潜在含义。

3. 笔记符号

掌握口译笔记技巧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储存信息, 口译时快速高效地输出信息。笔记符号的训练首先要明确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信息的主旨、逻辑关系。科学掌握笔记的记录方式, 不是机械地逐字速写, 而是在理解基础之上用简单的符号、字母迅速记录关键信息的逻辑顺序, 帮助学生在翻译表达时提取所有信息, 回忆信息的全部内容。课堂上采取提问方式, 向学生表明笔记的目的, 并进行演练对比, 一组学生采用速记方式记笔记, 一组采用关键信息记录的方式, 另一组采用完全脑记。三组实验可以交换进行多次, 让每位学生自己体会不同记录方式的效果, 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 总结最佳记录方法。在训练具体笔记符号时, 教师在黑板示范如何记录笔记, 或投影笔记记录, 介绍较为常见的记录方法以及常用符号。

4. 表达转换

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实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 涉及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情感因素等多种因素。学生需要在听取信息翻译转达的过程中, 随时揣摩说话双方的用意。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当制定完整的表达评估体系, 向学生明确交际的基本要求, 主要在发音、仪态、表达的逻辑性、连贯性、多样性这些方面重点指导学生。

二、文化知识储备

为恰当处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分类讨论并结合实例解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着重英汉文化、思维、哲学和语言的对比分析, 探讨英汉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法的对照, 辅以口译实战视频, 以及学生口译练习录音讲评。并且应当依照学生水平以及专业方向, 逐渐增大话题的难度, 如提供英语实践性较强的金融外贸政治国情等话题。仲伟合教授提出口译人员的知识结构应由语言知识、百科知识、技能共同组成, 建议专业口译教学体系应开设三大板块课程: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课程、百科知识课程和口译技能课程。因此, 从实用角度考虑, 口译话题内容应紧扣学生实际水平, 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当地经济文化情况, 增加具有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景点等, 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不仅局限在英语语言技能层面上, 而是扩大到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宏观理解层面。

三、口译训练形式

口译的及时性、现场性使得学生必须在平时训练时能够适应较强的临场口译压力, 培养快速的反应速度, 积累一定的翻译经验, 为将来工作做好准备。同时, 课堂训练形式需要多变灵活, 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演练中, 不断在课外自发学习, 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可以安排若干记者会、外贸谈判、名人采访等, 模拟口译的临场气氛。口译内容可从学生自己起草做起, 逐渐转变成教师的给定内容, 最后安排临场即兴对答。学生主动创作内容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给定内容则偏向正式用语, 语言具有一定难度。另外,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即兴对答安排在不固定座位的圆桌, 利于适应临场口译时的紧张气氛。为缓解学生长期紧张训练的疲劳,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测试方式, 例如设置分组会谈口译, 并依据测试组的表现, 列出问题一览表, 附上解决建议作为课堂演练的总结。

英语专业口译这门时效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心理变化、求职需要不断做出调整, 使之成为一门专业性实用性兼具的课程, 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加强, 各国经济贸易合作不断增多, 对于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本文旨在对大学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归纳, 并提出科学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案, 从而促进学生真正掌握口译技巧, 提升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口译,课程内容,英语专业

参考文献

[1]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 .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 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探析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建设 篇8

(一) 课程内容设置中高职高专的特色体现不明显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教学活动必须体现“技能性”与“实用性”, 而目前国内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仍然重视会计理论知识的灌输, 由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等组成, 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 课程内容设置面窄

课程内容设置没有适应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 忽视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仍然按传统的课程设置, 学习的内容不全面, 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变化,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缺乏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高素质、高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多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三) 课程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课程内容不是按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 讲解和指导每个主要岗位涉及哪些工作任务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 以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来设置的, 在课程内容设置中, 知识的传输仍然是重头戏, 课程内容设置古板、缺乏鲜活性, 缺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境, 不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课程内容重复交叉

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整合, 导致一方面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出现空白;另一方面又交叉重复, 内容繁杂。比如说在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等内容上出现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在“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内容方面出现重复。

二、合理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一) 实用性原则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在财会、金融行业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课程内容设置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专业那样, 去追求太深的理论。课程内容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选择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 安排教学内容, 以实用性为原则。这样才能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 更好地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 全面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思想觉悟的懂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统计和财务软件等多方面知识并具有相应操作技能的高级会计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会计 (高职) 专业这一培养目标, 其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与之相适应, 突出全面性。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要考虑对学生其他综合方面如忠诚、守信、敬业、爱岗, 认真、负责等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懂法守法方面;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方面;基本的文化素质方面, 比如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专业水平能力,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国际化以及办公自动化高度发展的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已成为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必备条件, 是必不可少的。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建议

(一) 理论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建设是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 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 以实用性为教学特征, 以符合今后会计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抓手, 从以下几点阐述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设置。

1、理论课程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法规。

会计这个职业有着较为特殊的社会地位, 守法奉公、按章办事、遵章守纪是每一个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理念, 实时跟踪最新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如财务会计专业课, 应当按照最新颁布的国家新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讲授;在审计课的讲授中, 必须援引介绍最新的国家审计准则的内容;在《税法》中则需要介绍最新颁布的国家有关税法的内容。

2、适应企业会计岗位为目标, 兼顾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为目标, 又兼顾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内容设置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 基础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兼顾适应性, 强化实践能力和未来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企业 (公司) 会计岗位第一线技能和能力的需要进行安排, 注意理论知识的前瞻性、专业技能的适用性, 强调学以致用。

3、课程设置应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 避免内容的重复或知识点的遗漏。

对重复内容较多的课程, 与其他课程的重复部分由其他课程来讲授。如管理会计课程中有关财务分析的部分则可以放在财务管理中来讲授, 注意协调重复或遗漏。打破课程界限。教学内容的选取, 应当基于工作过程, 打破课程界限, 设计学习情境, 适当精简,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定

4、将模块式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按学科课程体系设置, 这样便于给学生打下一个比较系统的、广泛的基础知识。专业课按模块式课程体系设置, 设置可划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素质教育模块;二是专业理论模块;三是专业实践模块。根据不同模块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选择对应的课程内容, 才能保证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5、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扩大其范围, 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在短时间内, 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积累实际经验, 尽可能达到实训与毕业后的工作迅速接轨。

(二) 实践课程内容建设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其实践性, 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为此, 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内容。具体如下:

1、完善单一实践内容。

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如在传统的实践项目基础上增设审计实践项目、财务管理实践项目等。同时,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 分别设置对应的实践项目, 如在财务会计课程中根据现金流量的相关知识, 设置对应的“现金流量表编制与分析”实践项目。

2、建设综合实践项目。

单一的实践项目往往只能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 为了培养会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可以将多个单一实践项目综合起来组成一个综合实践项目, 如实训教学过程中, 将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实训内容与会计电算化内容进行集成整合。在Excel中利用MicrosoftQuery从会计软件中获取会计数据, 利用Excel软件功能辅助检索记账凭证、核对帐证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建立投资、筹资决策模型, 实现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信息技术课程的集成化实训。

3、建立职业素质实践平台。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操守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会计专业社会调查、与会计现职人员现场沟通、延请会计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参观访问会计事务所等手段来构建这样一个平台, 达成锻炼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四、教材内容建设

传统的教材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完整, 理论性太强, 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无法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展开针对性地培养。基于这个原因, 我们编写教材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 围绕会计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进行调研, 梳理实际操作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展开构思编写。教材内容还要突出对学生法律意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其次, 教材内容编写要突出会计业务中最为主要的业务核算, 掌握基本的核算原理, 帮助教师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对核心理论知识、主要实践技能的锻炼。并不断灌输参与意识、强化动手能力;再次, 实践指导教材的编写需依据会计工作岗位的不同进行分类目编写。比如专门针对出纳岗位的出纳核算指导、针对存货管理岗位的存货核算指导、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岗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指导、针对费用核算岗位的费用核算指导等。

总之, 高职会计课程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工作岗位中典型任务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为宗旨, 合理地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改变原有高职课程内容的设置, 才能找出最适合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的路子。

摘要: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专业课程教学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融“教”、“学”、“做”为一体, 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宗旨。根据就业需要定位专业课程内容, 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满足动态发展的就业市场的需要, 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为此, 文章就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探讨, 寻求更为合理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维彬, 李洁.高职教育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 .

[2]、付彬.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教育前沿, 2009 (7) .

[3]、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3 (3) .

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内容整合 篇9

一、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整合的瓶颈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合理使用媒介和积极干预媒介。媒介素养教育的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 分别指向学生对媒介的认知层面、态度层面和行为层面。[2]新闻传播理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中, 由于受到新闻专业成熟的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面向非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三个瓶颈因素的制约。

第一, 缺乏针对性的教材。目前的新闻课程教材多数是面向新闻学专业的, 并没有直接面向其他专业新闻学课程使用的教材, 这些教材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教材是在完整的新闻学课程体系下编写的, 每一门课程的教材与其他课程的教材具有明显的分工, 这就使得新闻学课程教材理论深度有余而知识面不足。由于目前高校的各专业在不断压缩课时, 非新闻专业为新闻理论课程提供的课时也较少, 一般在32学时至64学时之间, 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课时, 还要使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完成必要的新闻素养训练, 这就对新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课程地位也不同, 但是常常课时相同, 任课教师相同, 教材相同, 这就容易使用相同的教学文件, 在课程教学中不进行区分。

第二, 师资教学转型困难。由于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 一些高校在非新闻专业的新闻课程与新闻专业的新闻课程教学中存在共用师资的现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课程教学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之间形成合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且和其他课程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才培养方案对每一门课程都有着一定的预期, 但是具体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时,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脱节, 使得一些课程常常未能按照初衷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形之下, 非新闻专业的新闻课程可能无法实现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既浪费了课时, 又消解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谨性。

第三, 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教学课时得不到保障。随着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 高校里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存在课时不足的现象。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 第八学期几乎被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双选就业填满, 剩下的七个学期既要完成公共课 (英语、思政、体育、计算机、各高校特色课程) 教学, 还要完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 此外还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为了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 各专业都在不断削减专业课课时, 在此情形下, 能够分配给素质教育课程的课时就少之又少, 非新闻专业开设新闻课程时课时得不到保障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整合的原则

新闻学是一个系统的学科, 由新闻史、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三部分组成, 新闻学专业需要开设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在内的一大批课程。但是对于非新闻专业来说, 新闻类课程的课时十分有限, 要想对学生进行完整系统的新闻素养教育, 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对新闻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

媒介素养训练具有系统性, 这并非一门新闻课程所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需要将新闻学理论知识和新闻业务知识结合起来, 选取最为重要和最为实用的知识作为授课内容。同时, 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也要结合起来, 体现媒介素养对于专业学习的实用性。比如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新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不应该只是以规划教材的内容框架进行课程教学, 而是应该将新闻与广告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 《新闻学概论》在必要的新闻理论之外, 需要加入新闻采访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

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具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对于非新闻专业学生来说, 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应该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避免理论学习的无趣, 又可以增强新闻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新闻课程内容的庞杂和新闻课时之间的矛盾, 需要通过对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业务知识进行精挑细选来实现, 面对非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课程, 并不是面面俱到的, 也不要求具有深度和广度, 以适用和实用为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

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服务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针对具体专业的特点, 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新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广告学专业的新闻课程要把媒介运作、新闻与广告的关系、新闻与广告的融合和界限等方面作为课程教学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闻课程要强调新闻采写和新闻策划能力, 财经类专业要强调财经新闻业务知识, 体育专业则要强调体育新闻、体育解说等具有专业特点的知识。而对于理工类专业, 则要强调基本的媒介素养, 即媒介的运行规律、媒介的基本特征、媒介的功能和效果等方面。

三、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整合的连接点

按照前面说的, 在非新闻专业开设的新闻课程, 将已有的教材和成熟的知识体系打破, 容易产生一个新的问题, 也就是容易使得知识点的讲解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失去了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衔接, 学生在接受起来将更加困难。因此, 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整合需要寻求将知识点进行重新连接的线索。

新闻课程的案例教学得到了许多高校的青睐。按照知识

DONGNAN CHUABO学术平台———新闻教育

点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选取的案例是小案例,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只剖析案例中涉及到的一个知识点, 往往缺乏对案例的深入剖析, 案例是印证知识点的。在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案例教学展现的是大案例, 也就是说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新闻热点选取案例, 将整个案例作为讨论对象, 将其中涉及到的所有新闻理论甚至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挖掘出来, 让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掌握看似零散的知识点。

案例的选择需要结合开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精挑细选, 找到最为适合课程教学需要的案例, 并对案例的难度进行充分的定位, 使学生在解读案例时做到层层深入,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 并且要重视学生主体功能的开发。另外, 由于新闻课程的特点, 需要及时对案例进行更新, 除非非常典型的案例, 一般不能使用陈旧案例。

案例作为知识点的一个连接, 虽然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穿插连缀, 但是整个课程仍然缺乏必要的理论逻辑的支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课程教学的首尾专门拿出一定的课时对知识点目录进行梳理, 这样就可以避免案例教学带来的弊端。

面向非新闻专业学生开设新闻课程, 已经成为了当前许多高校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举措。但是, 开设课程只是大学生媒介素养训练的第一步, 如何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打破完整的新闻课程教学体系, 在实用性和辅助性的原则下筛选知识点, 根据开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知识体系, 利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 是一条值得尝试的可行性路径。

摘要:随着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些非新闻专业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新闻课程。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师资教学转型困难和教学课时得不到保障等原因, 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内容整合存在一定困难。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内容整合需要坚持实用性原则、融合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在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案例教学是重要的连接点。

关键词:新闻教学,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整合

参考文献

[1]于翠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环境和基本思路[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62-65.[1]于翠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环境和基本思路[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62-65.

模具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关键词]模具;高精度;高生产效率;低消耗;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已成为我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现代工程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作结构性改革,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大工程指导下的新课程体系。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甚至出现了“技工荒”,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目,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一、模具专业课程内容

1.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英语、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体育、形势教育。

2.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 、数控编程与加工、公差配合与测量。

3.专业课:塑料模具设计 、冲压模具设计 、模具CAD/CAM技术、模具制造工艺 、模具材料与表面热处理。

4.选修课: 音乐与绘画、中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演讲与写作。

二、模具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1.模具专业被称为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模具是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是金属加工中的帝王。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生产力,而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的代表就是“模具”。模具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生产资料的发展。早在我国商周时期就有过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汉魏以后出现的钢铁器,唐宋时期的金银器,远古人类的度量仪器,小到汤勺、钱币,大到鼎炉、编钟等制品无不闪耀着“模具”的光彩;到了现代,模具更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高科技的产品离不开模具。汽车、电子信息、电器、航空航天等行业产品,需要模具对组成它们的零件成型;微电子元器件上的芯片引脚需要模具;水轮发电机组中的数米尺寸的定、转子片也需要模具的配合。所以模具不仅能根据产品的要求制造出各种尺寸和形状零件,而且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

2.号称开启从就业到创业的第一桶金。“模具是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是黄金”.随着模具越来越深入人心,模具专业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考生的关注。在各种产品大批量生产的基础装备中,没有模具就不能实现批量生产,没有模具产品的质量就无从提高。所以说一个国家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模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模具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改革研究

1.教材内容的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校对授课所使用教材、参考书目和专业性刊物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编排,简化理论方面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及专业技能培训,增加了模具制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方面知识,更新补充了部分教学内容,制定了新的《模具材料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讲义。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系统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实用性。结合目前本专业方向的教学特点,在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改变原先的课堂教学理论知识。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原先的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对机械加工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插图多的部分,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设计辅助教学以增加直观感,改善教学效果;对于理论性、逻辑性强的部分采用传统的板书设计教学方式,以突出其理论的严整性;对实践性强的部分,以现场教学为主,加上实验操作、实训等方式,以便充分利用实验室硬件设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强化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建成模具制造实验室、模具拆装实验室、模具CAD/CAM室、塑料加工实验室等,基本能满足现场教学、开设实验和操作实训等教学要求。模具制造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慢走丝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借助于实验设备结合《模具材料与制造》课程对实践教学方面的特别要求,在专业主干课程开设前要求完成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内容,再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同时增加《模具材料与制造》实验课学时数,开设模具加工实验课,如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结构及操作,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结构及操作、电火花成型加工电参数的优化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现场教学和实验,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增加了动手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4.改进作业内容和形式,突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理论课后须进行及时复习,但是还必须结合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才能真正消化吸收,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于是我们改变了一贯偏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思考的书面作业方式,而从工程实践中直接选择题目,2人或3人一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熟悉资料查阅、制造问题分析、工艺计算、编程及加工等设计及加工过程,掌握解决模具零件制造的一般思路、方法、步骤。通过训练,真正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运用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创造能力的目的,并把作业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入综合成绩。

5.深入开展考核方法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克服传统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两部分进行评价: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占50%;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題的能力测试占50%。

四、结语

根据人才的需求,适时地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完善,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造就社会急需的实用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玮;余世浩;;《现代模具设计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优化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年01期

[2]夏克坚;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培养要求[J];机械职业教育;2002年06期

[3] 刘丹丹;;《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双语教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4]冯玮;余世浩;;《现代模具设计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优化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年01期

肿瘤专业临床教学内容改进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肿瘤专业,临床教学,检测技术

医学教育分为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 是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教育。临床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临床综合技能的重要途径, 是医学生从事临床工作之前职业训练的重要阶段, 是深化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终末环节, 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最重要阶段[1]。肿瘤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 其临床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所区别、有所创新, 这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但在现阶段肿瘤专业临床医学教育中, 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表现在学生对于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深层次发病机理机制不明确, 普通临床学科停留在形态病理学、细胞生物学时, 肿瘤学已经发展到信号通路, 分子生物学层次。如果不能对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从微观层次上深入讲解, 无疑会影响肿瘤学科的教学效果。

“只窥一斑, 不见全豹”。学生对肿瘤学之外的其它学科了解不深, 对临床工作中涉及肿瘤学之外的医学内容比较生疏, 甚至对放疗与手术治疗也所知甚少。而且临床技能不完善。由于缺乏肿瘤学知识的系统性教学, 很多带教医师对于肿瘤治疗的认识也是局限于本学科, 而对肿瘤的其他治疗方法知之甚少。由于知识的局限性, 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本学科治疗方法的优点, 有关综合治疗的内容往往讲述得较简单, 没有合理安排对综合治疗知识和技术的全面阐述[2]。

“纸上谈兵, 坐而论道”。目前的肿瘤学教学不能把阅读文献、科研动手能力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 只停留在让学生背书上的教条内容, 机械应用, 不能做到有机联系, 融汇贯通, 不能学以致用, 对患者的诊治无实用价值。

近年来, 肿瘤诊断和治疗水平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有了很大提高, 尤其是放疗、化疗和生物学治疗的快速发展, 综合治疗得以应用, 使肿瘤病人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甚至部分治愈。早在20世纪70年代, 人们就发现恶性肿瘤是一类全身性的疾病, 单用某一种治疗方法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在以后的较长时间, 肿瘤学家提出了综合治疗的概念, 迄今, 国际肿瘤学界多数学者同意综合治疗的效果在多数肿瘤中优于单一治疗。根据病人机体情况及肿瘤的类型、病期、生物学行为, 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种治疗手段, 给病人带来裨益, 这是医务工作者在治疗疾病时“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 也是广大病人最殷切的希望和要求。一个合格的肿瘤学科临床医生, 面对肿瘤病人, 不但要求对综合治疗的各种手段有较为透彻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把多种诊疗手段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以取得更佳治疗效果。因此, 在肿瘤学宫, 加强对肿瘤专业医师和学生的全面培养, 是临床肿瘤专业教学的重要途径。

1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教育互相促进

一个好的肿瘤专业医生, 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 肿瘤科医生知识结构必须跨越多门学科。仅肿瘤治疗方面, 就涉及:肿瘤分子生物学, 肿瘤分子靶向, 肿瘤生物治疗, 肿瘤个体化治疗, 综合治疗, 循征医学等等。相比较其它专科而言, 在强调本专科的深度的同时, 还需强调知识的广度, 即知识的全面性。肿瘤科医生需对影像学, 危重患者救治, 化疗及并发症处理, 危重患者预防知识全面掌握。因为现阶段肿瘤治疗已经达到微创、靶向、适形治疗的全新时期, 因此在临床教学中应系统全面地讲授肿瘤学知识和肿瘤专业临床医学教育的内容:包括肿瘤临床流行病学、肿瘤病理学、肿瘤诊断学、肿瘤外科学、肿瘤内科学、肿瘤放射治疗学等, 使医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肿瘤学的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如何能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

肿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涉及专业知识较多, 其发展前景广阔, 而发展现状尚待完善。肿瘤检测新技术涉及种类多:如前哨淋巴结活检、骨髓穿刺活检、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芯片技术, 上述技术均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且影像、化学、基因诊断均需要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最后的确认, 不能作为单独的诊断金标准[3]。但是肿瘤发病情况在遵守一定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又体现出“千人千面”的个体化特性, 在肿瘤诊断、治疗倡导个体化的今天, 肿瘤科医生需要全面熟悉和了解各项检查手段的优劣, 通晓与之对应的治疗方案, 如Her-2基因检测与赫赛汀治疗的相关性等。以细胞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切入口和突破点, 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发展, 是肿瘤专业临床教学的重点。

3 肿瘤科医生的科研动手能力与科研思维培养是重中之重

肿瘤科医生除了应该是一名优秀的临床一线医生外, 同时, 还应该是一个对分子生物学非常熟悉的科研工作者,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科研活动培养独立的医学科研思维能力并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肿瘤专业作为新兴学科, 其临床思维和传统内科学存在一定区别。如传统医学临床思维是从宏观逐步到微观, 从视、触、叩、听逐步深入到组织病理学、细胞生物学, 再至分子生物学机理, 而肿瘤专业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现阶段循环肿瘤细胞检测, 基因检测等新兴手段的兴起, 预示着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要从微观起步, 在宏观尚无征兆的时候, 肿瘤学的诊断治疗工作就已开始[4]。

当前, 治疗肿瘤疗效的新评价已从过去单纯强调无瘤生存到目前的生活质量改善, 肿瘤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治疗初现曙光, 肿瘤已进入多学科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时代, 肿瘤专业临床教学也面临全面改进和创新的时机, 如何贴近科研与临床工作实际需要, 保持科学可持续发展态势, 是我们继续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傅强, 朱超.肿瘤学研究生临床教育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3) :260.

[2]王瑞, .对临床肿瘤学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19) :177.

[3]方伟岗.恶性肿瘤转移早期检测的挑战与策略[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5) :465-467.

上一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一篇:色彩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