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内容生产

2024-07-27

电视内容生产(精选12篇)

电视内容生产 篇1

目前国内部分中小型电视台已经进入了全媒体生产发布时代,全媒体时代已经将广播电视台原有的节目生产流程进行了强行进化,在节目生产过程中除了考虑传统电视节目生产外,还需要考虑网络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在目前很多中小型电视台中,进行全媒体生产过程中除了业务流程的变化外,全媒体生产过程牵涉到和互联网的多次交互,整个系统的安全控制也变得更加困难[1]。

1 网络总体安全架构设计

全媒体内容生产网安全设计结合目前广播电视安全技术、互联网安全技术,在满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生产的业务需求下,尽可能实现安全和效率的平衡。要建设全媒体安全系统,必须对全媒体制作网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网络结构进行详细梳理,在什么环节具有安全隐患,经过对部分中小电视台节目生产环节的调查、对比、研究,可以将全媒体生产网安全按照三部分来划分,一是网络入口安全,二是网络出口安全,三是网络内部安全,按照这三个功能区进行针对性的安全设计,网络安全设计架构图如图1所示。

全媒体内容生产网是全媒体融合环境下全媒体内容汇聚、生产、发布的核心平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节目生产效率,除了网络内部的安全外,在网络入口和网络出口的安全性能和通过性能显得特别重要,下面将详细对着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2 全媒体内容生产网数据入口安全设计

全媒体生产网入口是所有外部数据资源汇聚到生产网的唯一路径,对全媒体资源入口进行安全设计至关重要,如图2,全媒体生产网入口安全设计必须考虑数据安全、链路安全。

2.1 数据安全范围

数据安全设计必须全面掌握数据源系统、数据类型、数据格式这几个信息点。

1)内容源系统

内容源系统是汇聚到生产网数据的原始地点,生产系统入口必须清楚原始系统的数据提供方式,系统需实现从内容原始地点自动获取或者自动接收其推送出来的数据。内容源一般包括: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网络电视台、手机APP、Call center、OGC、PGC、UGC、收录系统、通联回传、互联网订阅等,全媒体生产网入口必须支持上述来源获取到的数据接入,数据入口的安全设计必须支持这些数据源地址的数据接入。

2)数据类型

本文的数据类型是指视频、音频、图片、文档、信息数据这几类。视频类数据是系统中数据最大的一类数据[2],其特点是占用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大,这部分数据需要数据入口设计高带宽、大容量缓存;音频数据相对视频数据“体积”偏小,只有少量的无损音频数据会占用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总体资源消耗偏低;图片数据特点是数量多,只有少量高分辨率的图片会占用较多资源;文档数据大多较小,占用极少数资源单文档类型复杂,安全处理难度较大,特别是WORD带宏的文档、带有复杂结构和公式的EXCL数据等;信息数据交换大部分是用XML、JSON格式,这部分数据的安全需要考虑到数据入口安全设计中。

3)数据格式

全媒体环境下,数据格式种类繁多,特别是视频格式,但主流的门户或视频网站格式比较统一,但广电行业使用的主流媒体格式相对固定,表1为数据类型及格式。

2.2 数据安全设计

1)黑白名单认证

清楚了广播常用数据类型后,本文对安全进行设计时考虑上诉数据的通过性[3],在数据安全设计上采用格式验证过滤,比如白名单验证和黑名单验证两种方式,白名单方式对需要使用的数据格式进行安全认定,黑名单方式对恶意数据进行危险认定,黑名单认定的数据格式不允许通过数据安全入口。没有在黑、白名单的数据在策略许可、确认安全后允许通过数据安全入口。

2)专业杀毒软件自动杀毒

凡是通过网络入口进入生产系统的数据都必须通过杀毒软的查杀,确认安全后才能进入全媒体生产系统中。杀毒软件可选用不同厂家的杀毒产品进行多次查杀,确保数据安全。

3)数据特征分析

数据特征分析主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其次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特征分析是在数据文件封装格式完成认证以后进行下一步的安全处理,数据特征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及相应的编码格式、封装格式进行分析比对,通过对每一个数据类型的及内容独一无二的特征码进行校验对比,对视频、音频采用相关解码器进行定位解码确保数据真实性,通过分段式抽帧校验数据完整性。

2.3 链路安全设计

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还必须考虑链路的安全,链路安全常规的方式可通过冗余设计,负载均衡等技术实现,但是作为互联网与生产网的连接关键点,还必须更进一步考虑防止网络攻击,需要在链路上设计防火墙或具有IPS功能特性的安全网关等第三方硬件安全设备进行安全防护。数据链路采用异构方式连接,通过以太网络链路和非以太网络链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连接,非以太网络链路目前有三种比较主流的链路可供选择,分别是USB3.0,PCI-E,Infiniband,这几种方式是目前高清环境下相对快速的非以太链路。

1)防火墙或安全网关

防火墙是通用的安全产品,本文不做介绍。近几年,出现了针对电视台使用的专业安全网关产品,有千兆网关、万兆网关两种,随着中小电视台高清化发展,万兆网关目前是系统的主流需求。安全网关在安全的基础上必须考虑数据通过效率,也就是传输带宽,千兆网关的平均速度在60 Mbit/s,而万兆网关平均速度可以达到400 Mbit/s。所以在数据量较大的应用场景上万兆安全网关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2)非以太网传输链路

非以太网传输链路必须通过定制的传输协议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在一个系统同时采用以太网链路和非以太网结合的方式传输,安全性能大幅提高。三种主流异构链路中,USB3.0测试应用带宽为300 Mbit/s,PCI-E测试应用带宽为800 Mbit/s(根服务器总线及盘阵读写带宽有关),Infiniband测试应用带宽为500 Mbit/s(根服务器总线及盘阵读写带宽有关)。这几个数据只是笔者自行测试的数据,因此最终选用PCI-E链路和以太网来组成异构网络链路。

3 全媒体内容生产网络内部安全设计

全媒体生产网络内部安全包括系统架构安全、业务流程安全、节目内容安全、数据链路安全、系统管控安全、数据存储安全6方面来进行设计如图3所示。

3.1 系统架构安全

目前中小电视台建设全媒体节目制作网应采用NAS架构[4],便于扩展,成本较低,管理简单。全媒体生产系统采用模块化构建,后台打包合成、集群转码、集群迁移全部采用模块部署,形同的功能部署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行运行,通过监控调度管理模块进行统一调度管理。节目打包合成模块支持前台手动完成和后台自动完成,系统工程文件可保存在中心存储中,还可以保存在客户端本机硬盘上,从数据到设备都拥有安全措施,确保系统稳定可靠。

3.2 业务流程安全

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从业务流程不仅需要满足电视台节目生产,还要满足网络电视台、手机APP、官方微信、电台等节目生产,针对各个发布渠道,流程安全上必须考虑完善的审核机制,确保从内容汇聚、内容呈现、内容制作、内容发布各个步骤都有相应的安全机制,流程设计灵活和定制,可增减某些流程节点,在审核节点不通过时可以返回上一级业务节点进行操作或通过其他策略进行处理。

3.3 节目内容安全

节目内容安全处理传统的审核机制外,可以对视频、音频、图片、文档采用不同的内容安全检查机制,视频和音频通过后台技术审核或时间线前台审核,可以将内容中基于技术层面的安全隐患处理掉,图片和文字通过敏感字进行提示,同时系统生技术审核报表供审核人员查看,图片和文字通过敏感词、敏感画面进行过滤,将结果以消息的方式反馈给审核人员。

3.4 数据链路安全

数据链路安全设计采用2台中心交换机作为主备部署,交换机到每个制作客户端站点采用万兆网卡连接,交换机到后台服务器采用2条千兆以太网链路连接,网络入口通过2条万兆以太光链路连接到中心交换机,中心交换提供多条万兆、千兆以太链路和相关业务网络连接。

3.5 系统管控安全

管控安全采用专用服务器双机部署系统管理软件,可监控系统中所有设备站点的运行状态、设备上所部署相关软件的运行状态、网络流量状态、计算资源状态等,系统管控还能对节目生产流程、业务系统之间的连接配置、流程节点运行及执行进度进行监控,通过安全管控系统还能对后台打包合成、数据迁移的优先级进行调整,便于处理紧急事件,系统管控为系统管理人员提供了完善的数据支撑,帮助管理员全面的掌控系统。

3.6 数据存储安全

数据是整个全媒体生产系统的核心资源,存储数据的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通过数据库软件统一管理,保存在数据库服务器中,或单独的存储盘阵中。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大量的视音频、文档、图片、工程文件、图像序列等,采用大容量盘阵进行保存,这部分数据的安全存储有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采用2台大容量盘阵进行在线热备的方式保障安全,这种方式成本相对较低;另一种是部署集群存储来保证数据的存储安全,这种方式成本较高。这两种方式都能满足数据存储安全,可根据预算多少来进行存储方式的选择。

4 全媒体节目制作网数据出口安全设计

数据出口设计相对简单,如图4所示,数据出口按照业务需求主要包括传统频道播出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网络电视台系统、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户外大屏。传统播出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安全性较高,传输到播出系统通过PCI-E安全链路进行数据输出;媒资系统也是相对安全的系统,通过内部安全认证机制进行安全处理;到网络电视台可以通过数据入口的安全系统进行处理,经过安全网关后数据输出,还需在设定的物理链路上进行数据访问控制,只允许数据输出,不允许数据写入,从而保证数据出口安全。数据出口也预留了单独的安全出口,方便数据输出到其他有需求的业务网络。

5 总结

全媒体内容生产是一个新的内容生产形态,在节目内容来源、制作方式,发布渠道、审核方式等都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对全媒体内容生产网络数据流向的分析,对安全范围进行梳理,就可以很精确地找准安全要点,对症下药,在网络环境和使用环境更加复杂的全媒体生产域做好安全防范。

摘要:介绍了中小电视台在搭建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中,网络安全如何进行设计。通过入口安全、系统安全、出口安全这种分段式的安全设计来实现网络安全,实现生产网数据安全保护。详细介绍了全媒体生产网络入口安全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和出口安全设计,为中小电视台全媒体生产平台安全建设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安全管控方式。

关键词:全媒体,内容生产,数据安全

参考文献

[1]巫黎黎.文件安全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2]蒋云山.海量素材与非线性编辑网络文件传输系统设计[J].影视制作,2015(1):65-69.

[3]宋强.齐贵宝,曹冲,等.基于嵌入式Linux下安全文件传输系统的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0(4):397-402.

[4]池俐英.云安全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6):20-22.

电视内容生产 篇2

灵宝电视台戏曲栏目《周末大舞台》与乙方联合主办。统一所有对外宣传栏目名称为《购丰大舞台》。以宣传甲方栏目及乙方企业品牌文化、秉承着共赢、卓越、理解、信任的价值观,共同努力把《购丰大舞台》打造成,现有灵宝台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最终达到国家台节目质量为目的,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按照平等、协商、互惠、互利、职责明确等原则,达成如下合同条款。

一、栏目所用的所有宣传品,其中包括:栏目对外印刷宣传,栏目屏幕宣传,现场主背景,主持人话筒拖,报名表,选手号牌等均以《购丰大舞台》进行展示,并显示特写拉出镜头4-5次。

苹果开始进入电视内容市场 篇3

美国苹果公司开始进入电视内容市场。《日经新闻》9月11日报道称,苹果将于10月下旬上市的电视机顶盒“Apple TV”新机型将配备游戏机功能,同时推出游戏和电视剧等适合电视大屏幕的软件。电视内容产品的全球市场规模仅视频一项就被认为达到30万亿日元以上。具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苹果已将目光对准这个领域,此举或将对任天堂、索尼和微软等游戏机企业的业务拓展造成影响。

百事与可口可乐搅局乳饮市场

继可口可乐公司斥巨资收购厦门粗粮王饮品科技有限公司进军植物蛋白饮料市场之后,另一家卖可乐的公司——百事公司最近也瞄上了中国快速发展的乳饮市场。 碳酸饮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百事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纷纷布局非碳酸饮料领域。专家表示,从竞争角度来讲,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全面的竞争即将爆发。

中国3D打印迎来高速发展期

在“中国制造2025”推动下,3D打印迎来高速发展期,技术瓶颈不断突破,市场空间巨大。近日国务院专题讲座重点讨论3D打印技术,政府大力支持将进一步提升3D打印产业的发展机遇。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年中国3D打印市场仍将保持4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18年有望突破200亿元,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

天猫“双11”力推“全渠道” 联手10万家实体店

电视内容生产 篇4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

所谓三网融合, 即互联网、电信网以及有线电视网通过各自高层业务的应用, 经过技术改造后相互融合的通信业务, 其发展使政策与行业管制方面逐渐迈向统一化的趋势, 并且改变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传统媒介关系。[1]

一、广播电视新闻在三网融合下的发展现状

(一) 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优势受到限制

三网融合进程的推进和发展使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能力大大减弱, 大部分广播电视新闻的独家版权内容与原创内容在新格局的环境下面临着生产能力的大考验, 再加上各大网络运营商逐步进军并占领市场、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许可下降, 广播电视新闻生产的优势受到严重的阻碍和限制。虽然生产内容在三网融合下已逐渐以受众为主, 但仍然存在着无法真正满足终端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本来就缺少原创性节目, 创新能力又比较低, 这也加剧了三网融合给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带来的影响程度。

(二) 视频为内容生产带来新的机遇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 视频的产生不仅成了其生产内容的重中之重, 还成了各媒体业务之间竞争的热点。[2]其拥有的确定性、高效性、广泛性、直观性等特点, 让受众需求对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如今, 网络电视台已经成立了相应的视频团队, 并成了各媒体生产内容都以视频为媒介的核心, 其所带来的新信息、新模式、新载体充分地让各媒体了解到视频业务发展的可观前景。将生产内容加以整编、改良后再以视频为媒介的形式进行广泛传播, 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实力, 也很好地满足了受众们的各种需求。

(三) 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模式转变得以实现

电视、电脑、手机在现如今已经形成了三屏统一的局面, 受三网融合的影响, 在此前提下促进了超级内容供应平台的形成, 促使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发生了变化, 并逐渐成为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主要供应模式。通过超级内容供应平台所生产的内容, 除了视频内容外, 还有图片、声音等, 不再是单一的、空洞的, 而是实现了复合型以及多元化, 使受众与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链接、互动、评论的方式来展开, 其生产的内容也与当下受众所需求的个性化体验相吻合。

二、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的方法

(一) 加大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生产的内容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 广播电视新闻要想保持自身良好发展, 就必须对生产的内容进行升级和积极创新。根据不同的终端所接触的不同受众, 以及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 要细化内容分层。如今, 电视剧、新闻节目、综艺节目是所有节目类型中所占比例和竞争最大的。对于电视剧而言, 最关键的就是互动性选择和吻合各种渠道的各种版本。从剪接方面入手, 可以是:移动电视版、传统电视版、手机电视版、受众参与情节版、多种情节与结局互动版等, 充分挖掘和利用内容资源, 使其价值增量得到最大化延伸。[3]

营销能力和内容制作能力的高低是三网融合的关键, 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 我国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都是采用采、编、播的模式, 这导致节目整体综合水平较低, 优秀节目较少, 很难跟上三网融合后的竞争的队伍,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制播分离实践。从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 以两种主要的方式来体现:一是由独立的社会企业定期向广播电视新闻提供资料、元素和素材, 让制作出来的节目达到多样化的效果;另一种是把制作环节独立、分离出来进行公司化运作。通过制播分离, 来与三网融合相呼应, 给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带来更好的保障。此种竞争形势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同质化的尴尬, 播出平台与播出内容要合理配合。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适应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和形式提出的更高要求。

多媒体链接的引用是广播电视新闻为适应传播路径融合而相应变化的一种体现。现在的新闻记者在采访时, 一般都要带大量的传播设备, 不同的媒体终端采取相应的内容形式, 通过互联网把已经加工、整理好的新闻内容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使另一边的新闻播出也可以引用更多的音频、文字、图片。这充分展示了多种传播功能的综合优势, 既考虑到了其他渠道的播出信息特点, 又面对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

在广播电视新闻互动性方面, 也是一个需要创新的部分。对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来说, 受众主体意识呈现空前增长的趋势, 参与度的高低会直接决定受众的收视意愿, 使电视还不如传统的广播。然而, 三网融合给电视新闻提供了增强互动性的机会, 电视节目利用网络与受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联系。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等成了常用的热门手段, 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 让电视节目与观众实现了真正的互动。例如, 武汉广电就遵循“我们一起直播”的原则, 推出大型新闻直播节目《百姓连线》, 把广大市民请到演播现场, 通过对更具代表性和更有草根性的话题进行讨论, 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新闻互动的乐趣, 在电视屏幕下滚动播放草根新闻的常态化以及受众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不仅可以零距离地解决受众们的不同需求, 还加深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认同感。最后内容制作者通过数据库把反馈的所有记录保存下来, 为调整下一步的节目制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 对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能力的提高

在三网融合进程逐步深入的形势下, 要想提高自身的内容生产能力, 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就要提高自身的内容获取能力、内容解读能力以及对内容的整合能力。[4]要打破传统, 不受受众关系的约束, 不断超越自身原有的资源, 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内容获取的能力。在这个信息过量的时代, 对信息的解读和筛选也是很关键的。根据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提炼出有用和精髓的生产内容, 解读和发掘出信息的最终价值, 来相应的提高对信息内容的解读能力。对内容整合方面的提升就要对其排序组合上和生产内容上进行整合、加工、编排, 来促进全方位复合型目标的实现。

(三) 提升自有版权优势

如今, 随着视频网站技术的传播理念和进步的发展, 视频生产内容已迅速在市场中获得稳定的地位, 更成为当下信息行业竞争的焦点。要想长期保持不败之地并遥遥领先, 广播电视新闻生产的内容就必须具有不可替代和自身的独立性的特征,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版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有版权的视频生产能力将会是三网融合下信息行业激烈竞争的重中之重, 但是从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生产的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看, 除了几大央视节目和卫视节目外, 很多地方台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原创独有版权的生产内容严重稀缺, 整体的创新水平比较低。所以, 这无疑是广播电视新闻等信息行业一个抓住发展机会的契机。

三、结束语

在三网融合的影响下, 广播电视新闻生产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传者本位”的传统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广播电视新闻开放化、互动化的平台。[5]新闻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不仅为三网融合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后盾, 还让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得以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三网融合下的新闻实践活动要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着重点, 使“受众本位”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让三网融合进程的脚步加快, 同时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的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慧慧.“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研究[J].2012, 01 (14) :412-414.

[2]韩杨.“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5 (22) :331-332.

[3]程远丽.“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发展探讨[J].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 2015, 03 (6) :456-458.

[4]曹翼飞.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网络业务层面发展趋势研究[J].电视研究, 2012, 03 (12) :511-513.

仪式、电视与意识形态内容总结 篇5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国”/“家”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背后蕴藏的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复杂的现代性转换。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则是传统家族仪式的缺失,此结构性的空白恰好被电视所填补,因此春晚才得以成功地镶嵌到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中。

每年春晚之后媒体上骂声一片,但收视率却依然坚挺。人们这样边看边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由于除夕夜有一个结构性的仪式饥渴需要满足,这就为电视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之仪式行为的介入提供了前提。回顾春节联欢晚会这二十多年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中隐约地感觉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作者通过多重视角来透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发现了三部分的内容,即1)国家意识形态对传统民俗仪式和民间戏剧、曲艺形式的挪用;2)社会内部的危机与冲突在国家意识形态谱系中敏感而复杂的表现;3)中国电视市场化发展以及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晚会强有力的塑造。接下来的篇幅里,作者开始论证这三个方面,但彼此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而是杂糅在一起。

作者在分析02年春晚时,用“北京时间”所营造出的“天涯共此时”来描述民俗意义正在向国家意义的转换;到了06年的春晚则是通过网络电视以及各语种的国际频道进行全球直播,这进一步体现了国家意义的非领土化转化过程。

事物的变化发展必然是多种因素共同完成的,除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外,市场化与消费主义也日渐凸显。06年推出的“网络春节”致力于服务“全球华人社群”,很明显这里出现了市场的概念。06年,许多其他地方的方言小品均进入春晚,这说明了国家媒介系统从公共服务原则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产物。市场化发展的发展必然导致中央电视台的垄断地位与地方电视台的利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摩擦,例如一些有实力的地方台挑战央视春晚的地位,但往往以地方台都是为之让路作为结局,原因在于地方台不拥有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象征资源,无法取得它所占据的民族仪式的效应。在清醒地意识到无法与中央台占据的政治资源相抗衡的基础上,各省级卫视台转向建立在市场的前提下,尽其所能以“非政治化”面目实现各自不同的“非地方化”策略。(例子:上海文广与专业财经类媒体的合作;湖南卫视打造的“超女”效益)效果都十分明显。这种以“非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来表征中国的可能性及其实践,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对中央台优势地位的威胁和挑战,而国家对此则是默许乃至鼓励,原因在于它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的打造和输出,而媒介产业的全球战略正是以去地方化和非政治性为其特征的。在电视市场化的推动下,将垄断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资源转化为商业利益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失败的例子,即06年春晚关于大熊猫命名的短信投票。

作者同时对02年的春晚内容中刻意回避农民题材小品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因为当时的“三农”问题已是社会危机,而06年春晚关于农民工题材的小品则占了显著的位置和篇幅,在内容努力建构城乡之间的“兄弟”之情,力图在意识形态上缝合城乡差别。这就是社会内部的危机与冲突在国家意识形态中敏感而复杂的表现。

作者在从三方面分析论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当代社会的节日的意义已经残缺不全,但是仍然会寻找替代物,大众传媒的仪式意义正是这种替代和利用,只是内核已经不同。而春晚则是这种大众传媒仪式中的一种,它被转换为国家意识形态,并依靠所占据的位置获得垄断利益。虽然说“去政治化”的市场化娱乐及其产业蓬勃发展,但其背后仍有着深刻的政治问题。例如“超女”/“春晚”被想象成民间/官方、民主/威权、市场/国家的象征,并从中生产出“抵抗”的想象性快感,超女才会如此成功的。

电视新闻的内容创新与发展路径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 报道 理念 融合

新闻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报道新闻是电视媒体的中心任务。2014年,各级电视台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立台,坚持“三贴近”,继续“走转改”,在报道题材与报道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在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地发展以及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呈现出内容丰满、形式多变、理念更新与融合发展的新景观。

一、传播内容:重大主题活动与重大事件报道进一步创新

(一)“两会”报道面目一新

每年3月,对“两会”的报道可谓是新闻媒体宣传的头等大事。2014年,中央电视台的58个栏目、70个板块对“两会”进行了全面报道,并采用全高清设备对重要场次的活动进行现场直播,还首次运用4G技术为报道增添新活力。严肃的“两会”不等于死板的解读,2014年各电视媒体的“两会”报道既不“板”也不“硬”,运用多种手段将“硬”新闻变“软”。一方面,新闻语言淡化政治色彩、力求“短、实、新”,贴近性大大增强。从报道方式来看,由传统的说教式报道变为把新闻向观众娓娓道来,主持人的播报语态更加“接地气”。另一方面,创新报道形式,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两会”内容。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了多个形式新颖的专栏或板块,如“两会说吧”“两会微海采”等等,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体现了“民有所呼、会有所应”的互动式报道。此外,还利用当前颇受关注的大数据技术,推出“两会大数据”板块,使“两会”报道变得生动形象。

(二)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丰富多彩

“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反映国家和民族奋斗历史的爱国主义题材、海洋题材、“丝绸之路”题材等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是2014年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梦”系列报道中,央视新闻频道及《新闻联播》等重要栏目纷纷开辟专栏,延续“走基层”系列报道的采编风格,摒弃 “主题先行、实例来凑”的做法,采用“街头随机采访+讲述个体追梦故事”的形式,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特色、接地气的报道,以正面宣传的形式树立了一个个先进典型形象,有利于凝聚社会正能量。此外,各省级卫视也进一步创新报道内容与报道形式,对“中国梦”主题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报道。这些报道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使“中国梦”主题的传播不仅入耳、入眼,而且入脑、入心。

(三)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迅速及时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所在。电视新闻报道不是简单的关注,更不是集体“围观”,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蜻蜓点水,当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现场报道必不可少。2014年,全国各级电视台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每一次突发情况发生后,电视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紧握话语权,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在云南香格里拉大火、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马航失联、新疆和田地震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公信力与舆论引导力明显增强。

二、传播理念:“新闻立台”为核心,“服务受众”为主导

(一)坚持新闻立台,“走转改”常态化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立台之本。在2014年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各级电视台都更加重视新闻的选择,重点报道显现出生动的细节、有趣的现场,而不是面面俱到,改进了会议新闻程式化报道的弊端。在今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始终坚持以新闻传播规律与新闻价值要素为选择标准,坚持“三贴近”原则,除了按时按量报道会议进程外,还持续关注国内外大事,体现了国家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民生新闻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源。2014年是中国民生新闻发展的第12个年头,央视持续实践“走转改”,2014年1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在《走基层》中播出7集连续报道《蹲点日记:杨立学讨薪记》;1月14日,《新闻联播》以连续报道的形式播出4集报道,该系列报道引得许多网友称赞。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央视为其他各级电视台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各级电视台也将“走转改”常态化,将镜头对准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春运购票等百姓关切的话题上,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二)以受众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

在新媒体传播模式下,电视新闻传播变“宣传主导型”为“报道主导型”,受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电视新闻传播顺应此趋势,变得平易近人,向观众靠拢。一方面,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服务类节目,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在贴近性上下足功夫,力求投本地观众之所好。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从百姓的角度解读新闻,将新闻“故事化”。“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②

三、传播方式: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传媒合力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范围

触媒渠道的多元化使受众分流,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唯有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当中,以融合促发展,才能在资源上实现共享,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央视,自2012年起实行微博、微信、客户端“三步走”战略,全方位搭建起新媒体平台。2014年各省级卫视也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受众范围,使得电视新闻借助新媒体平台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用户黏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数量、速度、广度、深度和路径都发生质的飞跃,电视新闻传播在内容生产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多形态、多媒体传播。例如湖南卫视的《新闻当事人》、江苏卫视的《新闻眼》等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纷纷开通官方微博,采用“标题+导语+图片+视频+网页链接”的多媒体形式发布新闻,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的不足。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传播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成功地培养了大批“粉丝型”观众。在2014年的“两会”报道中,央视网也以全方位、多终端、多语种的形式深度报道“两会”,除了对重要会议活动进行视频和图文直播外,还推出了“给总书记捎句心里话”“我有问题问总理”等特别板块,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性提升,用户黏性也随之增强。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与新媒体“亲密接触”,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辟自己的新闻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谢金华:《浅析电视新闻创新“说话方式”的路径》,载《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期.

[2]鲁凯:《把新闻做成电视剧——浅谈电视新闻的“编剧思维”》,载《当代电视》2014年02期.

[3]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第四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4]“央视新闻”微信阅读数居媒体公众号首位_广告频道_央视网(cctv.com)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电视内容生产 篇7

一、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内容产生的新变化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除了基本的传递信息外, 还存在舆论引导、教育、监督的功能, 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全媒体时代的语境对广播电视新闻提出了互动性和民主化的要求, 因此,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需要对其栏目的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来源非常广, 海量的信息是提供内容的基础;其被转化为广播电视新闻的数据流, 不再受播出的限制, 而变为观众随时随地就能听到、看到的内容。

新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个性化的观点。在这种背景下, 更多强调的是信息的传播双向互动、新的视听内容;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对碎片化和快餐式的文化进行梳理, 使内容可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并且, 在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框架下,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从根本上利用好网络信息、信息技术等内容, 以极具优势的形式来挖掘新闻内容的最大价值, 就必须突破新闻内容的固定模式, 逐步变革新闻内容的生产模式, 促使节目的价值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产生

在全媒体时代,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全新的新闻模式, 呈现出新闻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新闻产品的形态也呈现多种状态的变化, 传播的渠道也发挥出传统优势。在应用中,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从根本上把握新媒体的特征, 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的传统优势, 从而使内容整合达到一个更新的层次, 实现信息的全面融合。

(一) 多元化认知跨界信息使其达到共享

以往的广播电视媒体需要进行策划和制作, 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制作出精品的新闻内容。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下为用户提供各种新闻信息的制作模式, 其信息资源有限, 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不高, 已经不适合全媒体发展的要求。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广播电视新闻的各项功能也在逐渐变化。由于受到全媒体的冲击, 广播电视新闻行业需要整合自身资源、加强自身独特性的设置以及提升自己在媒体中的竞争地位。此外, 其还要注重加强与媒介之间的跨界合作, 将其他媒体作为合作伙伴, 以衍生出更多的跨界媒体资源, 实现跨界信息的共享。

当跨界信息可以共享的时候, 有利于集中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丰富新闻节目的内容、构建新的制作模式、对新闻节目内容进行精心制作等, 并最终形成广播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二) 提高受众意识, 注重民生关怀

以往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都是政策、会议或者领导讲话, 大多是以国内、国外的大事为主, 很少有民生报道, 更少有涉及生活的。广播电视新闻对民生报道较少且热点事件不结合民众生活, 必然很难吸引受众。新媒体时代提供的新闻信息非常广泛, 其涵盖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体验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工作者需要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基础上, 提高对内容的编辑, 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以民生新闻《都市条形码》为例, 其新闻大多以民生为主, 并加入了微博、微信的互动方式, 既吸引了广大的新闻受众, 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三) 多元化挖掘受众信息, 推动价值产生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信息是一个很大的系统数据库,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利用好大量的数据, 深度分析用户信息, 从而推动新闻信息价值的产生。在全媒体环境下,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和用户之间存在共同的兴趣点。其利用电话、博客、自拍、微信等客户端提供留言信息以及上传音频和视频功能, 实现了节目与大众的互动;在新闻播报中, 插入主持人的口播语言, 可以将个性化的新闻呈现给大众, 且新闻的节奏感、逻辑性、表达节奏等更适合时代的发展;将受众话题的观点、立场做数据统计, 当受众间不同观点、立场的统计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便可作为专题或话题进行推送, 从而以数字呈现的方式把广播新闻的舆论价值和导向传递给广大受众。

(四) 全面解读, 增强媒体的权威性

目前, 我国新闻发展的时代属于全媒体时代, 新闻工作者需要加强对新闻内容的解读, 从而增强媒体的权威性。由于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中衍生了更多的标题党, 娱乐新闻也成为新闻的一道风景线。不过, 极端的娱乐新闻也会导致伦理道德的缺失, 影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广播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力是受众看重的基础, 因此, 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制作中还需要关注这些内容,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使新闻更具有权威性, 为新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新闻媒体的内容和载体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从本质上看, 内容产生才是新闻节目的核心, 渠道是内容承载的介质。全媒体时代, 新闻内容的产生需要考虑内容和载体, 只有秉承“内容为主”的发展战略, 建立以大众为核心的新闻形式, 有效地利用渠道新闻资源来推进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 才能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时代发展中突破瓶颈,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久生存、突飞猛进。

摘要:随着媒体产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已经向着多元化发展, 并逐步走进了全新的媒体时代。在新的时代, 我国广电行业正经历着全媒体的变迁,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以“传者本位”为主题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受“本位”形式的影响, 广播电视新闻面临更多的要求。对此, 需要从根本上优化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特点, 将全媒体的特点充分融入新闻媒体, 正确面对不同阶段的变化, 从而寻求有效的突围和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创新,内容产生

参考文献

[1]陈丽君.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生存策略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5.

电视内容生产 篇8

1 竞演类电视节目概述

竞演类电视节目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比赛为主要形式的娱乐性节目,参与者就某种技能展开竞赛,其最大的特点是竞技性与悬念性。竞演类节目用特定的格式与法则约束比赛,快节奏及悬念性的节目过程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确保了收视率的提高。

竞演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也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是竞演类节目的最初阶段,广东电视台举办的智力测验节目是首次尝试,后来其他电视台也进行了相关的尝试,但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竞演类节目的过渡阶段,改变了原有竞演类节目枯燥问答的形式,更加注重节目的娱乐性以及观众的参与,如中央卫视播出时间最长,播出数量最多的综艺节目——《正大综艺》,采用竞猜的形式,使节目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看性,并且经过不断的创新,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大受欢迎;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是竞演类节目的成熟阶段,节目形式更加多元化,品种繁多,门类各异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湖南卫视自2004年起举办的《超级女声》大众歌手选秀节目,风靡全国,成为最后欢迎的综艺节目,引起其他媒体的效仿,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2 新媒体时代竞演类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

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是指节目内容的创作,这种说法更适合当今电视产业的发展状况,电视节目是一种视音频产品,电视台或是节目制作公司是内容的提供者,通过节目的播放取得经济利益。下面是对新媒体时代竞演类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的相关探讨。

2.1 竞演类电视节目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是原创竞演类电视节目少。因为缺乏对电视节目模式的版权维护意识及没有相关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致使许多节目原创者利益受损,打击了研发节目的积极性,所以国内的竞演类电视节目大部分从国外引进,甚至是模仿国外节目。二是竞演类电视节目模仿成风。一类节目受到观众的喜欢,收视率较高,那么其他电视台为了抢夺收视率,会对同类资源进行开发,推出类似的节目,这种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例如,湖南卫视播出《我是歌手》以后,类似的竞演类节目层出不穷,如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等,继浙江卫视退出《中国好声音》后,湖南卫视又推出《中国最强音》,此后音乐竞演类节目在各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是大部分竞演类电视节目的质量不是很好。因为本土的原创竞演类节目很少。引进来的节目又很快被模仿,导致其整体水平的下降。许多电视台模仿节目主要是为了受欢迎时期吸引大众的眼球,但因其只注重短期利益,投入成本低,制作粗糙,不但降低了此类节目的质量,而且使观众产生了厌烦情绪,影响此类节目的长期发展。

2.2 竞演类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创新

一是进行调查分析。目前,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往往没有调查分析这一过程,不利于确定节目的可行性,关于节目的正确决策是应该建立在市场调查和受众群体分析的基础上。调查分析可以避免与其他节目的雷同,可以根据其他节目的播出情况进行取长补短,完善节目内容;在广泛征求观众意见后,分析节目的发展空间。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内容生产。电视台可以与杂志,网络等合作,广泛征求创意的作品,观众的反馈意见以及好的建议,制作出更好的节目,吸引社会资源的做法,不仅可以对好的创意素材进行开发,也可以起到宣传节目的作用。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竞演类电视节目虽然已经发展成熟,并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永葆节目的生命力。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视节目间竞争十分激烈,越来越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的发展遇到瓶颈。竞演类电视节目的崛起吸引了大量观众,掀起了新的收视高潮,本文对新媒体时代竞演类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进行解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竞演类电视节目,内容生产

参考文献

[1]张斌.电视媒体内容生产的信息视角探听[J].现代视听,2009(5).

电视民生新闻现象和内容分析 篇9

1. 民生新闻产生的背景

民生新闻的迅速发展, 与新闻的宣传性、广泛性以及覆盖率高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民生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民生新闻的迅速传播不仅是政治文明、媒介市场发展、地方媒介生存需求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电视向人际传播靠拢的重要渠道。自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后, 民生新闻一跃成为各电视媒体的宣传重点, 得到了迅速发展。而电视新闻更是通过所表现和传播的与民生相关的内容, 吸引了广大关注民生问题的受众, 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平民化和亲和力, 形成了新闻媒体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社会实践的良好作风, 契合了受众关心关注“身边事、家国事、天下事”的收视需求。同时, 新闻媒体打造的“市井百态”、“现场直播等栏目以及主持人亲切的主持风格和朴素关切、明郎的语言, 也成为受众喜欢民生新闻、促进民生新闻传播的重要因素。

2. 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

2.1 题材的新颖性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 就是传播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 关注百姓所思所想的各种问题的新闻报道。一档民生新闻栏目的成功与否, 与其所关注的对象、选择的题材以及传播内容的深广程度有深度的关系。民生新闻应防止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而忽视新闻价值这一做法, 而应以公信、权威的新闻内涵和新颖的视点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欢迎, 因此提高新闻价值, 关注百姓热点难点问题并提出方法和策略十分重要。电视媒体应对社会敏感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 对一些有关百姓日常生活琐事的报道“去粗取精”, 不仅要开拓新闻视野, 更要增加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使民生新闻题材新颖, 进一步拓宽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

2.2 栏目的特色性

民生新闻栏目主要目标是向群众解读国家出台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法规, 报道百姓生活现状及对政府的希望和自身的心理需求, 其内容普通平凡、形式千篇一律, 容易被其他栏目同质化。民生新闻必须打造栏目特色, 提高栏目质量, 以求实、有用、公平吸引受众, 并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作为栏目发展方向。民生新闻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现场感, 因此在各种新闻栏目中独树一帜, 但没有深度的民生新闻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特别是对于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题材, 因此要从百姓的视角进行挖掘, 正确解读政策法规, 从而使党的政策落实到群众中, 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3 新闻的时效性

“民生新闻”的特点是当天新闻当天采访当天播出,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百姓对身边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和各种热点问题高度关注, 但由此也使得这些新闻质量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 在题材的深度、广度上也有待深一步挖掘。因此应加强对新闻事件的深层次采访, 透过事件表象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路径, 充分体现“民生新闻”关注“民生”的宗旨, 从而使群众对事件有一个正确和公正的认识, 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同时, 提高新闻质量, 真正起到新闻的社会影响作用。

2.4 新闻的严谨性

民生新闻的栏目记者的主要社会职责是关注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状。记者在深入采访过程中, 应注意发掘热点难点问题, 并以科学严谨和公正客观的态度, 真实、准确、详实、全面、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同时新闻传播者应注重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自律性和法律自觉性, 增强法制观念, 注重新闻的严谨性, 提升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

2.5 内容的多层性

民生新闻是对百姓真实生活状态的反映, 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受众群体“民生新闻”信息需求也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在采访民生新闻时, 应拓宽采访领域, 深化采访思路, 对同民生关系密切的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时政措施等应深入采访和挖掘, 增加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容量, 保证民生新闻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实用, 建成高品质的电视新闻栏目, 为百姓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切实的帮助。

3. 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

公交移动电视传播内容的研究 篇10

公交移动电视是近年来活跃在我国大中型城市的新型移动媒体。由于公交移动电视的普及, 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公交移动电视。

虽然公交移动电视是新型移动媒体, 但是作为固定电视媒体的延伸, 它具备固定电视媒体所有属性, 并且也具有它作为移动电视媒体的特征。

从公交移动电视产生的目的出发, 一是为受众提供服务信息、新闻和娱乐等, 二是广告商等组织的赢利目的。公交移动电视的产生目的确定了它的节目定位和传播内容。

为了更进一步娱乐人民, 服务人民, 也为了更好地运作商业广告等目标, 我们必须重视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

一、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指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 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处于移动状态、时速120公里以下的交通工具上, 保持电视信号的稳定和清晰, 有人形象地称数字移动电视是“电视长了脚, 跟着大家跑”。移动电视是国际公认的新兴媒体, 它改变固定接收的方式为移动接收, 是一个重大的变革, 使电视在竞争方面拓展了空间, 有人把移动电视叫做第五媒体。移动电视可以分为三类:l、车载电视:就是我们要谈到的公交移动电视, 把机顶盒安装在交通工具上, 就能实现电视节目无线接收。2、户外楼宇电视:接收机通过安装在户外的任意一个地方的天线就可以接收电视节目。3、手持接收机:用户通过手机收看收听电视节目。

2001年, 移动电视首先出现在新加坡, 随后迅速普及到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2002年, 上海出现了中国内地第一批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 2004年, 移动电视在北京公交车上亮相。继上海、北京之后, 广州、南京、成都、沈阳等地都启动了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的目标是公交车、城铁、出租车、私家车、火车、飞机、长途汽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 另外人群密集的场所, 如楼宇、广场、医院、超市等地点。让老百姓在出行时能获取充分及时的资讯。

二、公交移动电视传播内容

在讲到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的移动性, 决定了它有流动的收视群体, 因而公交移动电视正成为人们户外最大的获取信息平台。

而公交移动电视受众最显著的特点我们不难想象, 就是数量庞大, 据简单分析数量庞大的公交移动电视受众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 受众以城市居民为主, 城市常住人口为公交移动电视传播的主要对象;

(2) 从消费层次来看, 受众以普通消费者、工薪阶层为主;

(3) 受众的职业划分, 以城市一般职员和学生为主;

(4) 受众的年龄层跨度较大, 因为公交车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工具, 因此它所面对的受众群年龄段也较广。

在详细阐述公交移动电视传播内容时, 我们也从公交移动电视产生的目的出发:

1、服务于人民受众

移动电视在服务于受众方面, 有如下内容:

(1) 新闻:乘坐公交车的受众通过观看公交移动电视可以及时快捷地了解到刚刚发生的重大的国内国外要闻。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2) 天气预报:方便人们出行。

(3) 股市行情:帮助人们投资。

(4) 交通信息:比如在交通堵塞高峰期, 人们可以通过收看或者收听公交移动电视内容来安排自己的路程, 避开堵塞路段, 防止无必要的长时间等待。

(5) 房屋租赁信息:在大中型城市, 房屋租赁及买卖信息大受关注, 因此在公交移动电视上播报该方面的信息可以方便乘客了解和掌握房屋信息。

(6) 招聘信息:如今找工作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公交车上的乘客中学生所占比率也很高, 他们面临毕业找工作, 通过公交移动电视来了解招聘信息也是很简单快捷的途径。

(7) 移动电视还具备“疏导人群, 指导避险”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 具有社会公益事业性质, 对于展现城市文化和风貌, 加强城市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 构建和谐社会, 将取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8) 交友信息:择偶也是当前年轻人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公交移动电视也可以播放各种交友信息, 增加年轻人之间的互动。

(9) 娱乐节目:乘坐公交车的过程往往是枯燥的, 所以在公交移动电视传播内容方面也可以考虑播放短片或者歌曲、相声、小品、二人转等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节目。现如今很多公交车都会定点播放系列短片, 短片内容主要涉及当前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帮助人们解答解决问题的方法, 属于生活剧。短片的内容也可以是以教授科普知识、生活常识为主的教育片, 让人们坐车过程中学习到各种生活常识。

(10) 各种广告:方便人们了解新产品。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 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关心的问题, 所以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应该侧重人们在现阶段最关心的问题, 上面我给出的公交移动电视应该传播什么内容的信息也是从当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给出的。这也说明了公交移动电视必须反映当前人们生活的热点热门信息。

2、提供商机

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人们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越发显著, 因此, 移动电视满足了特定人群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 同时抓住了一个相当庞大的人群的‘眼球’, 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 它同时还将带动商业节目及广告业务的开发。它能够通过向公交乘客传播广告信息等, 获得相应的回报。

公交车的乘客群体是一个蕴含巨大商机的受众群。公交乘客群都相当庞大, 他们花费在公交车上的时间也相对比较长。这些为移动电视的产生提供了受众土壤。而对于广告主来说, 公交移动电视的广告投放成本远远低于在本地电视台投放广告, 这为广告主在选择投放媒体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从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对象而言, 公交移动电视作为崭新的户外信息传播媒体, 不仅具有传统大众媒体的优势, 而且还有自身独特的传播优势。公交移动电视作为大众媒体的延伸和发展, 它在受众中的传播还比较兼顾公益性。

总结起来:公交移动电视对传播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以新闻资讯为主体, 辅之生活服务和娱乐类节目:重要新闻、堵车情况、正点新闻、配合公益宣传、服务信息、歌曲、相声、幽默小品等, 突出移动电视的时效性和公益性。

三、公交移动电视传播内容的改进

上面已经总结了公交移动电视传播的内容, 从这些传播的内容来看, 公交移动电视主要的特点有:

1. 频道唯一, 所有的节目都是通过一个频道来播放。

2. 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群体有移动性及收视短暂性。

3. 以覆盖面广、新闻娱乐资讯性强、兼具普通电视、广播及户外媒体广告等优势。部分系列剧以治安防范为主题, 演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向乘客介绍在家或外出时安全防范的小窍门、生活常识, 给市民以良好的借鉴启迪作用。

4. 由于公交车上噪音很大, 所以收看效果不佳。

公交移动电视内容虽然丰富多样, 但不足也很明显, 如一些节目的信息量不够大, 新闻的时效性也不强, 广告过多。根据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特点, 资讯和娱乐类的节目应该加大信息量, 新闻节目播放应该更加及时, 广告比例要适当, 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在“垄断传播”的情况下把广告“硬”塞给观众。如果播出太多的广告, 观众会产生厌烦心理, 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总的来说, 公交移动电视传播内容的形式和传统电视媒体大致相同, 但另一方面, 由于乘客注意力及乘坐时间的限制, 公交移动电视传播的内容相应的精简和浓缩, 在时间上也有较大的缩减。不难看出,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具有实力的内容制造商, 没有大量的、新鲜的内容进行更新, 传统媒介可以通过增加频道、增加版面满足受众, 而公交移动电视的单一频道使受众遇到自己喜欢节目的几率变小, 复杂的身份使得他们众口难调。经常的现象是在不同的公交车上, 不同的时段重复着相同的新闻、娱乐节目和广告, 表面看起来起到了重复传播的效果, 实际引起受众强烈的反感。这会从整体上影响公交移动电视在受众心中的地位, 形成刻板印象。因为做媒体首先要做内容, 媒介的生命力在于内容的“新”, 在于信息的及时更替, 不断起到告知、指导和娱乐的作用, 在内容上缺乏生命力的媒介最终只能被淘汰, 这一规律在传统媒介早已得到了印证。“缺乏内容”将导致公交移动电视无法吸引自己的受众群体, 无法产生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更谈不上具有舆论影响力, 这是公交移动电视的致命缺陷。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层次多样, 这就需要移动电视制作商要适应各类受众的需要。能否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满足他们, 是服务提供商需要优先思考的问题。

除上述对公交移动电视播放内容改善之外,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公交移动电视播放内容的宽度和广度, 例如, 根据地区不同, 公交移动电视的播放内容中也可以考虑地方特点、少数民族地区应该突出民族特色等。

在少数民族占很大比例的城市中, 可考虑把少数民族特色的内容加入到公交移动电视播放的内容中, 由于其服务对象 (少数民族) 的特殊性 (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居住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 , 在完成一般媒体作用的同时, 应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同时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对于外来人们也是很好的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途径。

我们建议在地方或者少数民族周边城市可增加如下公交车移动电视播放内容:

1、地方或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介绍, 从提供商机的角度出发, 可介绍一些工艺品或者是地方的特产。

2、地方或者少数民族歌曲播放。

3、旅游信息播报等。

通过公交移动电视这个新媒体充分体现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这也是本该提出来的公交移动电视播放内容的改进方案。

公交移动电视的广告其内容可以公益性社会广告为重点, 广告的类型应当有适当的限制, 不宜在公共场合做的广告最好不做, 不要为一时的经济效益而破坏整个公交电视的品牌形象。应当依据移动和流动受众短暂停留的特点制作适销对路的广告产品, 精彩的画面语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 因为消费者乘客倾向于接受有趣的、新鲜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要充分考虑受众群的接受心理, 真正优秀的广告可以让受众不觉其为广告, 而被理解为另外一种娱乐方式。

四、总结

大众传播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媒体而言, 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风格来吸引移动人群的眼球, 是公交移动电视生存的基本法则。由于其目标受众是“移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观众”, 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编排就必须考虑其不同于传统电视的特点。其内容应该短小精悍, 其中资讯类的节目要及时播出, 发挥电视直播优势, 以利于受众在乘车的短暂时间内观看到比较完整的节目, 了解到一些最新动态。

本文提出了根据地方特点来个性化地方公交移动电视播放内容的思想。随着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 公交移动电视播放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服务于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Agee, Warren.ed.Mass media in a free society.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69.

[2]Mc Luhan, Marshall.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 of Man[M].New York: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1964.

[3]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年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 2004.

[4]刘向阳, 方芳.移动电视技术及市场发展现状[J].有线电视技术, 2004 (22) :42-44.

[5]苏阳.公交车载移动电视的传播优势分析[J].新闻实践, 2004 (11) :50.

电视内容生产 篇11

2014年5月,在ZIVOO品牌发布会上,邹超推出了智能高清电视盒(智盒)、智能路由器(智由)及智能插座三款产品,正式进军智能家居市场。目前ZIVOO主打智盒,6月份进入公测,7月1日作为首批产品在京东众筹平台上线;历时20天,京东众筹正式结束,ZIVOO智盒共筹资逾20万,超过1000%完成度。

怎么想到这个项目?

邹超的愿景是科技使家庭关系更加紧密。作为一名创业者,在工作方面取得突破的同时,他感觉对家庭有些亏欠。自己早晨上班时,孩子还未起床;晚上下班回家,孩子已经睡着;自己在深圳奋斗,父母在老家无人照顾。邹超思考,是否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顺畅,关系更紧密?比如可否与异地的父母一起K歌聊天?可否与孩子一同体验社交化的体感游戏?

ZIVOO团队部分成员来自雷柏科技。2002年雷柏科技成立至今,邹超参与了整个雷柏品牌的创建。ZIVOO品牌创立时,他们已经规划了一个完整的未来蓝图,明确了大方向和大战略。

邹超此前在上市公司雷柏科技任产品研发总监,积累了多年无线消费电子产品研发经验。从行业方向来讲,他非常看好无线家庭、智能家庭。他说ZIVOO品牌的创立,是希望用好的设计、用户体验,以及布局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的智能家居系统,让大家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这款产品的特点是?

目前电视盒子趋热,很多厂商蜂拥而上,在硬件功能层面同质化严重。ZIVOO智盒的差异性在于它抛弃了传统的产品思维,除了满足传统家庭视频观看需求外,还采用深度定制的家庭游戏和家庭K歌运营模式,将家庭中的不同成员纳入统一账号平台中,并为其打造个性角色,让用户在游戏里也能享有家庭亲情的强代入感。

在交互操控上,智盒选择了全触屏遥控器,配备包括蓝牙体感手柄、蓝牙格斗手柄、蓝牙游戏手柄、3D体感摄像头、专业级麦克风等生态周边。一款名为ZIVOO Fun的智能电视App已登录App Store。

邹超认为,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智盒内容生态的打造。ZIVOO选择了众多内容合作伙伴,比如与天籁K歌合作,在电视端进行K歌比赛或K歌分享;与运动加加合作,开发基于电视大屏的体感游戏;此外还有与云知声、数码视讯等企业的合作。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要让合作伙伴将内容掌控权给到ZIVOO并不容易。但邹超认为,如果拿不到后台控制权,APK(Android安装包)后台不能打通,交互方式与支付方式会受到影响,用户体验一定不佳。天籁K歌与ZIVOO的合作就是在十分钟内敲定的,因为双方的理念一致。

这种直接获取运营权、掌控权的商业模式是基于智能电视的全新的玩法。目前智能电视的整个生态还不成熟。内容厂商既担心短期的内容产出,也担心长期的收益。邹超希望通过资本运作将整个生态打造完整。例如天籁K歌有500万的手机用户,运动加加有几百万的游戏用户,如何将壁垒打掉?如何在电视上或手机上都能实现K歌、玩游戏功能,将用户碎片化的时间无缝地连接起来?邹超希望发挥“鲶鱼效应”,与合作伙伴一同来切分这块大蛋糕。

《电视编辑学》教学内容设计研究 篇12

第一部分:电视编辑软件教学。主要在Edius和Pro里面任选一个剪辑软件进行教学实践,以edius为例,主要讲解软件的界面、基本的剪辑技巧、视频转场、视频特效、音频特效、运动视频、字幕创建和渲染输出等。

第二部分:电视片素材采集。用摄像机工具拍摄影片所需要的素材。

第三部分:电视片剪辑实践。学生们根据自己拍摄素材,利用自己所学剪辑知识对自己的影片进行剪辑实践。

第四部分:电视片评析。

2《电视编辑学》教学内容重新设计

第一部分,影视剧赏析。以往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中,由于忽视了该环节的教学,造成了创作题材的局限。通过欣赏各类题材影片,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们打开思路,开拓视野、积极主动创作出各类题材的影视剧本,另一方面通过实例讲解镜头画面和镜头衔接内容,讲解这些镜头画面是怎样为自己的影片主题和影片内容服务的,使学生们根据自己剧本和主题需要选择相应的选项和画面。镜头画面涉及的内容有拍摄高度、角度、方向,镜头画面的内部构成,镜头画面的光线和色彩组合,镜头的平衡与和谐等。镜头的衔接包括镜头的并列与序列、镜头的匹配、镜头的动作衔接、镜头的视线及镜头的轴线与跨越等。为影视剧本创作和影视剪辑实践做好理论准备。

第二部分:影视剧本创作。通过影视剧本实例讲解剧本创作写作的内容和方式,重点讲解影视剧本和文学剧本在写作方式和创作方式上的异同,并以一组影视剧本为例在课堂上做示范。

第三部分:影视剧脚本创作。首先,随意拿出一个影视剧本在课堂上进行影视剧本的创作,重点讲解剧本创作的格式和要求、影视剧本创作的技巧及影视剧本创作过程中的误区。接着让学生们仔细阅读每一组同学的分镜头脚本,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对每一组剧本创作做出点评和修改意见,任课教师再相应补充。最后,要求学生们根据教师和同学的修改意见进行仔细修改。每一组修改完毕以后再交给相关任课教师做出评析,直至任课教师找不到问题为止,这种教学课堂的设计提高了课堂活跃度,使同学们在相互批判与借鉴中巩固了本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

第四部分:电视编辑软件教学。每人选择一款编辑软件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经常用到的剪辑选项和剪辑技巧,如素材导入与管理、常用到的视频特效、渐变音效、字幕创建和输出等。剩下的在学生剪辑实践过程中用到时再分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习效率,把用不到的教学内容去掉,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剪辑软件技术其实不复杂的意识。

第五部分:电视片剪辑实践。根据前面拍摄素材和分镜头剧本创作内容,利用自己所学的影视剪辑基础知识,进行影片的剪辑实践,任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对同学们的剪辑过程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监督过程中重点监督学生剪辑过程中镜头画面是否匹配、恰当,镜头画面与镜头画面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

第六部分:电视片点评与修改。选出一组作品,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对该影片仔细观看两遍,接着让他们对每一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说出自己的观点,再由任课教师做出补充,最后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慢放、分段播放等方式对影片的修改之处全部指点到位。最后再将修改完毕的影片再次拿到课堂上播放,同样经过相同的过程,直至大家都提不出意见为止。每一组作品都有同样的点评和修改过程。这种教学课堂的设计提高了课堂活跃度,使学生们在相互批判与借鉴中巩固了本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

3《电视编辑学》课程内容重新设计后的教学效果分析

电视编辑学具体研究电视编辑所运用的文学、影像语言,声音效果的语法规律和操作技巧,还研究电视节目的心态、编排和组织技能[1]。其教学方式应按照将影视后期制作的实际情况与影视传播理论相结合,再利用编辑规律来指导实践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任课教师指导下自由组合,适当分工,完成电视节目的拍摄。学生按照任课教师指定的拍摄题材,制定拍摄方案,并撰写剧本和分镜头脚本,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实施拍摄。从开机拍摄到后期成片剪辑,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去展示自己才能和群体智慧。这样既挖掘了学生自由学习潜力、加强了人才培养质量,又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优势,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运动性疲劳下一篇:道路桥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