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内容

2024-05-12

安全生产内容(精选7篇)

安全生产内容 篇1

一、会社の安全方針

安全第一

予防を中心に全員参加

安全生産制度の建設

二、安全目標

1、重傷、死亡、爆発、火事、危険化学品漏れなど重大事故は0

2、毎年社員に安全教育訓練を100%受けさせる

3、新人社員に安全教育訓練を100%受けさせる

4、特種作業員は資格持つ確率

5、安全問題発見した場合、行動とる率は100%

解釈

1安全第一

会社の運営活動中、いつも安全を第一にして、どんな事するにも先ず安全を保証する。2、予防を中心に

会社の安全管理は予防を重点に常に安全検査を行う、安全問題発見した場合、全面改善を行って会社の安全を本質的に向上させる。

3、全員参加

会社社員の安全教育を重視して、安全生産意識をどんどん持たせるように行動をとる、社員に会社の安全管理に参加させる。

4、安全生産体系の建設

安全管理制度と安全操作規程の制定と実施を通して、安全問題発見し、改善行い、その過程の繰り返しを通して長期的な安全生産管理体制を築き上げる。

三、組織機構と職責

安全管理組織図

総経理の安全職責

1、直接会社の安全管理に責任を持つ

2、安全生産法律、法規と安全標準を徹底的に実施

3、健全な安全管理責任制(管理者、班長、リーダー、社員の職責も含めて)の建設 4、会社の実況によって、健全な安全管理制度と安全操作規程を建設する

5、会社安全生産情況によって、安全技術研究作業、最新安全技術管理方法の普及、重大

災害事故の予防と処置方案、事故応急処置予備方案などの組織と展開

6、安全管理組織機構を建設し、安全管理人員を配置し、安全管理人員のレベルを向上さ

せる

7、安全管理会議を主催し、安全生産情況を社員に通報する

8、安全生産検査を行う、安全条件を改善させる

9、安全生産を順調に

安全生产内容 篇2

在美国, 几乎所有报团都已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 步骤就是从发展网站、手机等新媒体, 增加多媒体报道记者和视频信息内容, 以及建立适应媒体融合的统一平台等依次进行。国内报业需要加强视频内容信息的建设, 使之与传统的文字、图片信息一同汇集形成融合新闻的业务模式, 并实现多级多次售卖, 以确立报业真正成为数字内容供应商的市场定位。

以网站为基础发展全媒体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 将逐步发展成为主流媒体, 报纸和互联网以及其他新媒体进行融合是媒介形态嬗变的基本趋势。现在所有新媒体, 几乎都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从受众来讲,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 网络视频的应用仅居于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之后, 使用率还高于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 可见受众对于网络视频信息的需求。从体制来说, 传统报业不能办广播电视, 但互联网可获得开展视听业务的资质。发展网络视频信息业务的空间还很大。有了这些基本判断, 就可以为视频内容信息建设作一个基本定位:即数字报业的发展应依托互联网进行全媒体发展, 开发视频信息是报业突破纸介质传播瓶颈的重点选择。

以新闻为主导建设内容

以新闻为主导, 是建设视频内容信息的目标。首先, 报业的主要功能和核心内容产品是传播新闻信息, 在数字化时代, 社会和受众需要通过多种终端接收多种形态、多种介质的新闻信息产品, 报业需要对自己的传播方式和产品策略作出及时调整和扩张, 进入多媒体报道领域。以视频为主的多媒体内容呈现方式, 有利于新闻快速、直观地发布, 彻底改变报业只提供平面形态的内容产品的模式。其次, 报业建设视频内容信息有别于门户网站的拷贝、集纳模式, 也有别于视频分享网站的娱乐、社交模式, 而是以原创新闻信息为主、以立足本区域的新闻报道和社区交流为主, 是对现有新闻信息产品结构的丰富和完善, 也是对新闻信息产品链的延伸和联结, 是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建设视频新闻信息的核心是引导和满足受众需求。如何引导受众需求?前提是以正面宣传为主, 重点是提高传播效率和传播覆盖率。从传播效率来说, 对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 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最快速地发回视频图像并进行滚动报道, 公开和还原事实信息, 先声夺人。报业的视频内容传播在这方面比电视台传统的整点播报方式更为快捷。从传播覆盖率来讲, 报业通过多种媒体终端进行全面的信息传播, 最大限度提高信息到达率。视频新闻信息不仅第一时间发布在网上, 还发布在社区户外电子显示屏上, 还通过印刷在报纸上的二维码到达读者的手机上, 实现一次采集多级多次传播。

以技术为动力创新机制

报业以视频内容信息为重点进行跨媒体发展, 还处于探索或起步阶段,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少, 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创新机制。机制怎么创新?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 一方面制度对于技术具有规定性, 另一方面, 技术也可以对制度形成反作用, 技术进步可以深刻影响制度创新, 成为制度创新的驱动力。报业需要一个支撑集团实行数字化的内容生产、业务运营、决策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平台。从内容生产 (采编层面) 来说, 数字技术平台将数字生产能力和全媒体传播集成于一体, 是报业集团实行融合传播的生产基地、数据仓库、分发中心、互动枢纽。这样的技术逻辑和技术流程, 塑造了全媒体融合传播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流程。

数字技术平台首先是融合传播的生产基地。在这个平台上, 每一个记者都可以完成包括视频内容在内的信息的制作, 这些信息全部可直接上传集中到待编稿件库, 编辑可以从中取出各类素材进行分类加工, 任一编辑不管从属于哪一个媒体, 都可以运用工具进行多媒体编辑。这样就打破了集团内部媒体组织的限制, 实现协同式、共享式的新闻生产机制。而在过去, 集团内不同媒体的内容生产应用的是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 也形成了各自闭合的生产方式, 现在则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了数据流、信息流、业务流的整合, 实现了技术对于机制的重新建构。

数字技术平台自动生成数据仓库。既包含内容信息的“成品库”, 即已经编辑完成之后的内容信息库, 也包括为记者、编辑提供的“知识库”, 即有助于采编内容信息的相关资料数据。还将集团内容生产的全部数字资产统一存储、管理起来, 并可对受众和社会提供检索、查询、引用、购买等服务。

数字技术平台又是融合传播的产品分发中心。集团各媒体可根据各自需求, 将内容产品分发到不同终端上, 这样既可整合和统筹集团所有媒体的内容生产资源, 又可通过内容信息的多级多次发布实现产品和业务增值。同时, 受众也可进行相关内容信息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此外, 由于这一平台打通内网和外网, 可以与受众形成全时空互动, 为受众对于内容信息的接收和回馈、受众之间的交流、受众参与内容信息的生产提供技术便利和机制响应, 体现以受众为中心的全新传播理念, 集团各媒体也可以随时挖掘分析和掌握受众的信息需求, 因此还是集团融合传播的互动枢纽。

内容管理与信息安全 篇3

反病毒传统手段面临尴尬

当每一种新的病毒出现时,会对Internet或企业网络造成相当的不安和骚动,一两天后,反病毒厂商对病毒进行描述,并随之发布一个升级的杀病毒版本。但这经常是事后的消极预防措施,难以挽回电脑用户已蒙受的损失。近年来反病毒技术越来越力不从心,主要是因为企业网络内容的激增,同时还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病毒越来越复杂;内植Java和ActiveX渐成主流;成人Web站点、在线音乐和影像越来越多且易于访问和下载;企业忽视秘密和私有资料等等。

反病毒软件厂商也尝试着通过发布与内容相关的附加软件产品来尽可能弥补病毒软件的不足,但变化还是不明显。事实上,人们需要从底层开始重构企业安全模型,以应对越来越具威胁性的针对内容安全的挑战。

当然,反病毒软件在企业网络安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随着一浪接一浪的威胁(诸如CodeRed、Nimda及最近的“冲击波”等病毒),对反病毒软件的过分依赖越来越暴露出隐患。今天用户不需要打开任何附件就能完全暴露在网络中,甚至仅仅与网络相连就能发生病毒感染事件。更糟糕的是,当前的攻击通常是混合方式:病毒可以通过E-mail、下载文件、Web页单元、共享文件夹等各种形式传播。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光靠反病毒软件已不能应付针对内容安全的威胁,如混合性病毒攻击、垃圾邮件、访问成人站点、下载音频和视频、窃取企业秘密及ActiveX和Java之类的内容代码攻击。

企业也曾尝试在现有的反病毒和防火墙软件的顶端将各种防御措施拙劣地组合起来,以实现内容过滤、垃圾邮件和Web站点过滤,以及恶意代码检测等多种功能。但是这种做法也有问题:如何排列这些安全工具的优先级别?在安全投资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决定先解决哪个威胁?不仅如此,解决从各个不同的厂商处买来的各种安全工具的互操作性问题,就足以使人筋疲力尽。除了IT集成方面的问题,还有运行和维护成本,以及与厂商的各种交涉上的麻烦等系列问题。

安全内容管理

安全内容管理(Security Content Management,SCM)是一种多层面的企业安全解决方案,它既包含现有的反病毒技术,又能将企业安全带到更高的层次。安全内容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反病毒;E-mail和内容安全;Web安全;防止恶意代码攻击。

传统反病毒技术仅仅需要阻断病毒,而内容安全管理需要一种更加概念化的考虑,要同时满足商业和安全两方面的需求。安全内容管理需要更高的智能,既能过滤出商业威胁或与商业无关的内容,同时又要允许确实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畅通。

以E-mail为例,安全内容管理中的智能过滤技术使用了多个参数,将有价值的通信从垃圾邮件中区分开来。与此类似,采用了Web安全之后,系统会允许企业内部员工访问那些真正与工作相关的站点,而不允许访问娱乐站点。

安全内容管理通过完全解决基于内容的挑战来满足这些需求。要达到这一点,需要采用以下这些技术:双重反病毒保护,使用两个或更多的反病毒引擎来俘获全部的病毒威胁;事前鉴别以阻断恶意代码;智能过滤垃圾邮件和某些Web站点;关键字鉴别以防止通过E-mail传输私有信息;对各个层面进行集中管理以简化安全管理任务等等。

安全生产月板报内容 篇4

安全生产月的来历和意义

“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由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国防工办、国务院财贸小组、国家农委、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等十个部门共同作出决定,于1980年5月在全国开展安全月活动,并确定今后每年5月都开展安全月活动,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开展安全月活动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安全健康的关怀,也是四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企业单位长期以来安全生产情况不好,伤亡事故多,职业病严重。必须下决心,花大力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劳动保护工作中的问题,扭转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严重的状况。

1984年3月29日,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卫生部、公安部等联合发出开展第5次“全国安全月”活动的通知。同年4月27日,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全国安全月”领导小组组长张劲夫发表题为《狠抓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广播电视讲话,动员全国开展第5次全国安全月活动。

1984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安全月领导小组《关于今年安全月活动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决定成立常设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就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意见。

1985年4月26日,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发出《关于开展安全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今后不再搞“全国安全月”了,但各地区、各部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安全生产活动。“全国安全月”从1980年一直持续到1984年。在历经5次“全国安全月”活动期间,我国着重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从1991年开始,全国安委会开始在全国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周”活动。1991是“八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开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一年。为了保证“八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给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6月17日至23日,全国安委会首次开展了以“安全就是效益和提高职工安全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周”活动。

1992年,全国安委会继续开展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创建良好安全生产环境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为目的的“安全生产周”活动,时间为5月11日至17日。

1993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一年,又是我国争办2000年奥运会的关键之年。但是,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却趋于恶化。为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劳动部于5月24日至30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遵章守纪、杜绝‘三违’”为主题,以控制事故为目的的“安全生产周”活动。由于安全生产工作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全国各类事故继续呈上升趋势。

1994年初,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控制重大、特大恶性事故的紧急通知》,力求控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1994年5月16日至22日,劳动部开展了以“勿忘安全,珍惜生命”为主题,以控制事故为目的,以“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周”活动。

1994年,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一些重大恶性事故仍然不断发生,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时好时差的局面,各类事故隐患十分严重。

1995年5月15日至21日,劳动部开展了以“治理隐患、保障安全”为主题,以“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隐患治理,积极贯彻《劳动法》《矿山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周”活动。

1996年是“九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劳动部在1995年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相对平稳,重大、特大恶性事故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为进一步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定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遵章守纪、保障安全”。

1996年各类事故有60%以上是由于“三违”造成的,而安全管理松懈是“三违”行为发生的土壤。因此,1997年5月12日至18日,原劳动部开展了以“加强管理、保障安全”为主题的全国第七次“安全生产周”活动。

11年来,“安全生产周”活动较好地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积累和创造了许多安全宣传教育成功的经验。

从2002年开始,我国将安全生产周改为安全生产月。200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委结合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02年6月份开展首次安全生产月活动,将安全生产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延伸。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宣传安全生产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全民安全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活动旨在最大限度地消除身边的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安全生产月主题

2015年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主题:“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

2014年第十三个安全生产月主题:“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

2013年第十二个安全生产月主题:“强化安全基础 推动安全发展”

2012年第十一个安全生产月主题:“科学发展 安全发展”

2011年第十个安全生产月主题:“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2010年第九个安全生产月主题:“安全发展、预防为主”

2009年第八个安全生产月主题:“关爱生命、安全发展”

2008年第七个安全生产月主题:“治理隐患 防范事故”

2007年第六个安全生产月主题:“综合治理、保障平安”

2006年第五个安全生产月主题:“安全发展 国泰民安”

2005年第四个安全生产月主题:“遵章守法 关爱生命”

2004年第三个安全生产月主题:“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

2003年第二个安全生产月主题:“实施安全生产法 人人事事保安全”

2002年第一个安全生产月主题:“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2001年第十一个安全生产周主题:“落实安全规章制度 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2000年第十个安全生产周主题:“掌握安全知识 迎接新的世纪“

1999年第九个安全生产周主题:”安全·生命·稳定·发展“

1998年第八个安全生产周主题:”落实责任 保障安全“

1997年第七个安全生产周主题:”加强管理 保障安全“

1996年第六个安全生产周主题:”遵章守纪 保障安全“

1995年第五个安全生产周主题:”治理隐患 保障安全“

1994年第四个安全生产周主题:”勿忘安全 珍惜生命“,控制事故为目的,开展”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活动。

1993年第三个安全生产周主题:”遵章守纪 杜绝三违“,控制事故为目的。

1992年第二个安全生产周以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为目的

1991年第一个安全生产周以安全就是效益和提高职工安全意识为主要内容

1984年第5个全国”安全月“

1983年第4个全国”安全月“

1982年第3个全国”安全月“

1981年第2个全国”安全月“

安全生产管理内容编制 篇5

1.目的:本规定旨在明确公司安全工作的组织机构、安全职责、安全制度、安全培训等,以确保员工的人身、公司的财产安全。

2.范围:适用于全公司各部门、各员工安全生产一级教育内容,以及临时来公司的顾客、供货商和参观者。

一、安全责任制

公司落实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的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严格执行层层安全责任制。

1、副总经理是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公司安全工作负总的责任。

2、各部门主管为本部门安全事务直接责任人,直接管理本部门的安全工作。

3、各班组长是本班的安全事务直接责任人。

4、各岗位员工是本岗位的安全直接责任人。

二、各职级人员安全责任 公司安全总负责人安全职责

1.依据本行业法律法规及特殊安全要求,对本企业的安全工作全面负责。2.组织制定、修订和审定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组织编制安全防范计划。

3.协助各部门解决疑难或重大安全技术及防范问题,推广和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安全防范装置。

4.组织制订、审批安全教育计划,参与管理干部的安全教育、考核及重大事故的技术分析工作。

5.审批检修、施工安全防范方案,审查引进技术(设备)和开发新产品中的安全技术问题。

生产部主管安全职责

1.生产部主管是生产部的安全负责人,对生产部的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

2.与设备维修部门共同负责拟订、修订车间安全防范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编制车间安全防范措施计划和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3.组织落实车间安全教育,并督促检查班组安全教育。4.组织职工进行安全思想和安全防范技术教育。

5.组织各班组定期、不定期安全检查,确保设备、安全装置、防护设施处于完好状态;发现隐患及时组织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要采取临时安全措施,及时向上级主管书面报告。6.组织或参与车间各类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7.参加全公司规模的安全大检查,并在限定时间内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班长安全职责

1.组织员工学习、贯彻执行公司和生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2.通过班前会议对班组成员进行安全教育。

3.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班前宣传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4.检查岗位各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协助设备维修部做好设备和安全设施的巡回检查及维护保养工作。

5.严格劳动纪律,不违章指挥,有权制止作业员一切违章作业行为,检查发现有非本部门指定作业人员上机作业(其他部门人员或外来客人)有权予以制止,维护正常生产秩序。6.负责本辖区防护器具、安全装置和消防器材的日常管理工作,使之完好。

7.发现隐患要及时解决,做好记录,不能解决的要上报领导,同时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发生事故要立即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及时报告。作业员安全职责

1.积极参加公司各类安全活动、学习安全防范技术知识,严格遵守并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前必须认真依设备点检要求检查本岗位的设备和安全设施是否齐全完好。

3.严谨作业,严格执行作业工艺要求。

4.正确按规定要求使用、保管各种劳动防护用品、器具和防护器材、消防器材。5.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同时及时向领导报告。

设备维修部门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和标准,协助生产部组织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研究和推广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

2.与生产部门共同负责拟订、修订车间安全防范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编制车间安全防范措施计划和方案。

3.参加全公司规模的安全大检查,并在限定时间内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4.负责对电梯、锅炉、压力容器、气瓶的安全监察工作,参加安全装置的校验监督,建立好履历表。

5.参加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新设备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及试运转工作。行政部安全职责

1.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对公司干部、员工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列入员工的上岗、转正、评奖、晋升的考核条件中。在工资和奖金分配方案中,加入安全生产项目的要求; 2.做好各岗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发现情况,及时调离;

3.做好新进员工的的身体检查工作,分派工作时注意禁忌症和女工特殊保护; 4.执行法律、法规要求,配合生产计划做好休假休息的安排; 5.按法律、法规做好因工负伤员工的医务鉴定及善后处理工作;

6.监督各部门做好接待临时来公司的顾客、供货商和参观者的安全工作。

7.组织开展理论及实践安全生产集中培训活动,安全生产竞赛等安全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经验。

三、安全教育 新进人员安全教育

安全培训与教育是公司安全工作的重要一环,公司为保证每位员工的安全,将对每位员工进行科学而系统的安全培训与教育。公司内安全培训与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新进人员入厂三级安全教育;(2)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

(3)在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使用新材料之前,需要对有关人员进行二级和三级安全教育;

(4)员工岗位调动及复工前的需要对有关人员进行二级和三级安全教育;

1.新进人员(包括新工人、临时工、合同工、外包工和培训、实习人员等),均须经过公司(厂级)、部门(车间)、班组(岗位)三级安全教育。

a)厂级教育(一级),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教育内容可参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本手册一级教育内容进行培训。要求在员工新进当天给予培训。

b)部门级教育(二级),由生产主管负责,教育内容包括:部门的生产特点、工艺及流程、主要设备的性能等。要求在员工新进第二天给予培训。

c)班组级教育(三级),由班组长负责,教育内容包括:岗位生产任务、特点、主要设备结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岗位责任制、岗位安全生产要求、安全装置和工(器)具、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器具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等。要求在员工上岗作业前培训完毕。2.厂内调动(包括车间内调动)及脱岗半年以上的职工,必须对其再进行二级或三级安全教育。

3.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完成,可由培训人员对受训人员进行口头考试,合格后记录于《三级制安全教育登记表》。

4.进入企业参观、学习的人员,接待部门负责对其进行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并指派专人负责带队。参观学习人数不宜过多。日常教育

1.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经常利用会议,工作交流沟通等渠道,对职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技术和遵章守纪教育,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守法观念。

2.利用安全教育专栏,报章杂志等多种形式对公司职员开展安全和工业卫生教育。3.各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安全活动,公司级安全活动每月1次(即安全活动日)。4.职工违章及重大事故责任者和工伤人员复工,应由所属部门主管进行安全教育,并将内容记入《三级制安全教育登记表》内。

特殊教育

1.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的要求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取得特种作业证后,方可从事特种作业。2.对特种作业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的期限组织复审。

3.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投产前要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对岗位作业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二级和三级的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能进行独立作业。

4.发生重大事故和恶性未遂事故后,部门主管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教育,吸取事故的教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四、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检查与整改管理制度

1、目的:建立安全检查内容、形式和整改程序,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2、范围:公司全体员工。

3、责任者:公司各相关部门。

4、程序: 1)安全检查内容

a)查思想: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责任心;忽视安全的思想有否克服,出了事故是否从思想上认真吸取教训。

b)查领导:是否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执行情况,出了问题能否严肃处理,落实整改措施。

c)查制度:查公司制定的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有无制定车间部门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执行情况。

d)查生产工艺和作业员操作:一切作业活动是否按规定执行。

e)查设备:机械、仪表、厂房、通道、安全装置、消防器材等安全状况是否良好,工、器具堆放是否整齐,职工劳保用品穿戴、保管是否良好,消防通道是否畅通。2)安全检查形式

a)公司级安全检查每月开展1次,由行政部组织,各职能部门主管参加,检查出的不安全隐患由行政部负责汇总,分别提交有关部门、车间整改,行政部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b)部门级安全自查,由部门主管负责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每月至少2次,检查出的安全隐患由部门主管负责组织整改。

c)专业性检查,设备维修部门主管负责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检查出的不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整改期限等报公司领导。

d)经常性检查:各级管理干部在生产现场发现安全问题应即时指出。每个班组都必须严格进行安全交班检查,不马虎、不走过场,当面讲清、交班记录完整。

e)临时性检查:紧急情况下的设备抢修、长期不用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投产,都应进行临时性的安全检查,该项检查由设备维修部门及生产部门负责开展。3)检查后的整改

a)要狠抓安全检查隐患的整改。对检查发现的不安全隐患,由生产部协助设备维修部门制订整改方案、方法,要求做到“三定”即:定项、定时、定人。

b)在隐患整改中做到“三不推”,即班组能整改的不推部门,部门能整改的不推公司,今天能整改的不推到明天整改。

c)在隐患整改中防止流于形式。对不按时完成整改任务的,依据相关管理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并在安全生产考核时加倍扣分。由此造成事故的由责任人承担一切后果,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1、目的:建立安全工作奖励、惩罚方法以考核工作开展实效。

2、范围:全体员工。

3、责任者:公司各相关部门。

4、程序: 1)奖励 a)对认真执行公司颁布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防止事故发生和职业病危害作出贡献的部门、个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适当奖励:

b)对安全生产有所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被采用有明显的效果者。c)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避免安全事故发生者。

d)及时发现或消除重大安全事故隐患,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者。e)对抢险救灾有功者。

f)积极参加公司、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被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g)生产部、设备维修部及仓库当月未发生任何人身、公司财产安全事故的直接及间接管理人员。2)奖励标准

a)公司职员在全年工作中未发生任何人身、公司财产安全事故的先进个人奖励200元/人。b)生产部班组当月未发生任何人身、公司财产安全事故的直接管理人员每月奖励50元,中层管理人员奖励100元。

c)设备维修部及仓库当月未发生任何人身、公司财产安全事故的直接管理人员每月奖励50元。

d)当月上述三个部门未发生任何人身、公司财产安全事故,公司安全总负责人每月奖励100元。3)奖励程序

a)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和个人,由部门汇总书记面材料上报公司行政部审核后报副总经理批准执行。

b)先进部门由行政部部门依据公司组织检查结果提出意见,报副总经理批准执行。4)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惩罚: a)安全事故直接责任者。

b)安全事故发生班组、部门的直接管理人员及间接管理人员。c)违章指挥或强令职工冒险作业者。

d)违反安全要求作业,情节严重,性质恶劣者。e)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隐瞒或谎报安全事故者。

f)安全事故发生后,不采取措施,导致安全事故扩大或重复事故发生者。g)对坚持原则,认真维护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人员打击报复者。h)其它各种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者。i)对提出的整改意见有条件整改而拖延整改的责任人。j)擅自挪用消防器材、损坏消防器材者。5)惩罚标准:

a)经济罚、赔依据事故的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以及事故责任而定。

责任区分

Ⅰ、公司责任:属于安全制度要求之外、设备故障、存在未得以改善安全隐患及偶然性突发事件导致发生的事故;

Ⅱ、个人责任:违反公司安全制度要求的一切个人行为活动导致发生的事故责任。

属于个人责任导致安全事故:

① 导致公司实际支付医疗费用在200元(含200元)以内,且未给公司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安全事故,只对事故直接责任人员处罚50元。② 医疗费用在200—500元以内(含500元),但未给公司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安全事故,对事故直接责任人员处罚100元,直系管理人员连带处罚直接责任人处罚标准的50%。③ 医疗费用在500—2000元以内(含2000),但未给公司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安全事故,对事故直接责任人员处罚300元,直系管理人员连带处罚直接责任人处罚标准的50%,间接管理人员连带处罚直系管理人员处罚标准的50%。

④ 医疗费用在2000元以上,同时对公司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安全事故,可处以罚款直接及间接责任人300—500元、赔偿损失的3~50%、降低工资、扣除奖金。

⑤ 属个人责任导致公司财产遭受损失,可以处以责任人300—500元、赔偿损失的50~90%、降低工资、扣除奖金,管理人员视事故具体原因负连带责任。

b)行政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可处以小过、大过、降职、降级、留用查看、辞退、开除。

c)性质特别严重、情节恶劣,触犯刑律者,追究法律责任。6)处罚程序:

a)由行政部门提出,报副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安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

1.目的:规定事故隐患分类、报告、奖励方法。2.范围:全体员工。

3.责任者:公司各相关部门。4.程序:

1)事故隐患分类:

a)一类:干部违章指挥、职工违章操作,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现象。b)二类:职工情绪低落、思想波动较大、工作消极、身体状况较差等现象。c)三类:灭火器材、劳保用品得不到及时保养,违反消防、劳动保护规定的现象。d)四类:机械、电气设备带病工作、各类保护装置失效的现象。

e)五类:原辅材料、危险品乱堆放、引起消防通道不畅通或消防器材取用不方便的现象。f)六类:楼梯、作业平台等作业场所因种种原因造成操作人员作业时,安全得不到保证的现象。

g)七类:发现有关生产技术、安全操作规程存在的缺陷或不完善。2)报告程序:

a)发现隐患一般采用逐级上报的方法,即职员报车间班组长,车间班组报部门主管,部门报公司高层处理。

b)上级主管接到下级事故隐患报告,在24小时内必须作出书面整改指示,或作出解释,如超出时间或解释理由不充分,报告人可越级上报。3)报告形式:

a)报告一般采用书面,特殊情况可采用口头报告,结案后报告送行政部备案,以供备查。b)在书面报告中,报告人要把隐患地点、事故隐患内容、拟采取措施建议、报告人姓名、报告时间等写清楚,可以一式二份,一份交上级部门,一份自行备案。4)奖励:

a)报告隐患的数量和质量可作为工资提升和评先进的重要依据。b)1~4类事故隐患发现报告一起奖励报告人10~50元,5~7类事故隐患发现报告一起奖励报告人20~50元。

c)发现其它事故隐患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奖励。d)奖励采用现金兑现。

e)车间(部门)对下属上报的事故隐患,不整改或不上报的责任人按情节严重予以经济处罚。

f)对生产活动中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相关责任部门发掘不力,事故责任部门应承担事故损失的10~50%。

g)发现了事故隐患因车间(部门)不及时整改,报告人也没继续上报的,发生事故车间(部门)承担的损失按考核标准执行,责任人再严重处理,报告人不承担责任。

h)对报告人特别是越级上报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或有此嫌疑的,一经查实报副总经理严肃处理。

要求施工单位编织以下预案并报监理审核 1,空坠落应急预案 2,触电应急预案 3,基坑塌方应急预案 4,末班整体倒塌 5,大型机械设备倒塌 6,火灾爆炸 7,食物中毒 8,有毒气体中毒 9,中暑

10脚手架整体倒塌

网站内容安全防护技术浅析 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网站是网络信息发布的基础设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38亿,网站数量达306万,比上年同期增长114万,增长率为59.6%。庞大的网民数量和网站群为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网络安全面临更大的威胁。

目前,保障网站安全方面的工具多种多样,有各种硬件的、软件的防火墙,还有入侵检测、端口扫描一类的反黑客工具,虽然如此,各类网站和Web应用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系统漏洞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服务中断、黑客入侵、页面篡改和信息泄漏等事件时有发生。公司、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网站主页被篡改的事情屡见不鲜,并且网页篡改事件发生数量正在急剧增长。网页篡改事件对公众产生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一方面,网络系统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信息资料的丢失、泄密,以及服务的中断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网络安全威胁程度的不断提高,攻击威力与日俱增。就权威的政府和媒体网站来说,其上出现的假新闻和错误导向的言论可能导致社会生活出现混乱,进而对经济生产、政府形象甚至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其作用和价值不言而喻。

要防止黑客入侵,仅靠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防护设备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技术只是从防御的角度来防止入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网站内容保护就是要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做好充分的防范工作,尤其是在发生了篡改事件之后,更要尽可能地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开展网页防篡改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解决和杜绝非法入侵,保障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站信息安全现状

根据调研,在很多单位和部门,网站信息建设均存在下列问题:

1)服务器漏洞多,系统安全配置水平低。无论是Windows、Linux还是Unix系统,无论是操作系统软件、Web服务器软件、数据库软件或是第3方软件都存在着大量漏洞,成为潜在的安全威胁。同时,服务器系统的安全配置水平普遍偏低,多余的服务、端口被开放,留下了系统后门。

2)网站安全系统薄弱。很多单位只注重了网站的可用性维护,而忽略了网站信息安全性维护;有些单位注意了网络信息安全性维护,但又不能兼顾网站可用性,降低了网站使用效益。

3)泄密危险普遍存在。泄密危险具体体现在:第一,网络规模的扩大,很多单位的办公网络都联入公用网络;第二,同一个网络中可能存在着不同密级的信息内容;第三,各种Web应用系统的出现,使得网络信息泄密的危险更为突出。

4)对各种网站的发布、浏览和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一方面用户发布的信息可能会造成有意无意的泄密,同时用户可能故意发布一些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内容,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用户也有可能无法得到正常的网站服务或者浏览到被篡改的网站。

5)网站被篡改或信息泄漏危害严重。篡改网站页面或者信息泄漏页面传播速度快、阅读人群多;复制容易,事后消除影响难;预先检查和实时防范较难;网

络环境复杂难以追查责任。

因此,保障网站与Web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面对网站系统的蓬勃发展和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在网络建设中部署防篡改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 网站内容安全防护相关技术

2.1 网站内容安全防护技术

为保护网页,所用技术涉及范围较广,并且随黑客进攻手段的发展而变化。

2.1.1 口令认证

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方便网站系统管理员的管理,在系统中设置口令认证。一般的方法是在界面设置认证机制,要求用户输入正确的口令才能访问。但是口令认证在传输过程中容易被窃听截取,最好采用一次性口令(One-Time Password)机制,它无须在网上传输用户的真实口令,并且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可有效防止重放攻击。

2.1.2 优先算法

为保证主页和重要页面文件拥有较高的扫描优先权,运用数据结构中的优先算法。一般页面的优先级与页面所处的链接层次有关,主页采用较高的优先级,较深层次的链接文件和次要文件采取较低优先级,这样可以保证在网站被攻破后,能够及时优先恢复主页文件,这种分清主次的恢复策略可以减轻网站被破坏以后造成的影响。常用的广度优先算法能够从一个顶点出发首先依次访问临近的全部节点,然后再顺次访问第3级的未被访问的临近节点,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将优先算法应用于保护系统中,添加递归结束条件,如链接的最大层数限制在20以内,可重点保护主页并能减少资源占用。

2.1.3 多线程技术

线程是进程内部的一个执行单元,它的执行环境小、负担小,包含独立的堆栈和CPU寄存状态,每个线程共享所有进程的资源。考虑到保护系统整体的实效性,为完成监控、报警、备份恢复、日志记录等多个任务的并行处理,一般采取多线程编程模型。

2.1.4 散列函数

散列函数(又称Hash函数)是将一个不同长度的报文转换成一个数字串(即报文摘要)的公式,该函数不需要密钥。不同的Hash算法对相同尺寸的文件进行一次检测所用的时间不同,并且不同大小的文件其差异也不相同。网页保护中采用单向Hash算法将需要保护的明文进行摘要,产生具有固定长度的单向散列值,通过比较文件的Hash函数值来判断内容是否被修改。最常见的MD5算法,是将整个文件当作一个大文本信息,通过其不可逆的字符串变换算法,产生一个唯一的128位MD5信息摘要。

2.1.5 加密传输

由于FTP协议在网络中传输明文数据,建立起来的连接有可能导致用户信息的泄露,使系统的安全性降低。为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对网络传输关键数据进行加密,使信息的可靠性增强。如以安全套接层协议SSL进行加密传输,可增强信息的安全性。

2.2 网页防篡改技术

2.2.1 轮询扫描

轮询扫描是最早应用于防篡改系统的核心技术,采用该技术的系统在启动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则对待保护文件进行轮询检查。随后将该数字水印或消息摘要与备份数据库中的相应内容进行一致性对比,以判断该文件是否被改动过。轮询扫描技术原理简单,且由于该技术与网站服务器的操作系统、Web/应用服务器软件无关,即该技术在平台兼容性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基于该技术实现一套监控保护系统的代价相对较小,因此,目前国内外诸多防篡改系统是基于该技术实现的。不过该技术存在的两个致命缺陷:一是关键资源消耗高,采用该技术的系统为了检测文件合法性,必须频繁扫描磁盘,这肯定会消耗高的系统内存和CPU资源,从而必然影响系统其他服务的效率;二是检测不具备实时性,通常来讲,对于一般规模的网站,针对某个网页文件轮询扫描可能会存在着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的时间间隔,在这个时间间隔里,黑客完全可以攻击系统并使公众访问到被篡改的网页文件。轮询扫描技术由于存在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的缺陷,其作为安全类产品的核心技术必然会带来诸多隐患,因此,该技术必将慢慢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2.2.2 核心内嵌技术

所谓核心内嵌技术即密码水印技术,最初先将网页内容采取非对称加密存放,在外来访问请求时将经过加密验证过的网页,进行解密对外发布;若未经过验证,则拒绝请求,调用备份网站文件进行验证解密后对外发布。核心内嵌技术避免了时间轮巡技术的轮巡间隔的缺点。但是由于这种技术是对每个流出网页都进行完整检查,占用很大的系统资源,给服务器造成较大负载。

2.2.3 事件触发技术

众所周知,操作系统实际上就是磁盘文件的管理系统,因此所有文件的变化都会无延迟的映射到操作系统内核,事件触发技术借助系统内核信号获取文件变更的事件,经过严格的分析认证,确定非法更改事件。因此,该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到常规的文件变化,而且针对其他高级黑客技术,例如写磁盘、借助操作系统漏洞等技术进行的文件修改,也同样具备准确的检测功能。此外,事件触发技术在准确性、实时性、资源占用等多个关键方面更优于传统的轮询扫描技术。事件触发技术在基本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提高了监控软件的实时性能,并且能耗较低。

事件触发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针对操作系统的平台兼容性差。该技术的实现依赖于操作系统提供的底层API接口,目前仅Windows系列平台开放了此类接口,限制了事件触发技术在防篡改领域的应用。此外,事件触发技术在文件恢复过程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即使这个时间非常短暂,针对那些访问并发量很大的公众网站,仍旧有可能出现互联网用户浏览到篡改页面的可能。

2.2.4 文件过滤驱动技术

文件过滤驱动技术将篡改监测的核心程序通过文件底层驱动技术应用到Web服务器中,通过事件触发方式进行自动监测,对文件夹的所有文件内容,对照其底层文件属性,经过内置散列快速算法,实时进行监测,若发现属性变更,通过底层文件驱动技术进行恢复,整个文件复制过程毫秒级。

文件过滤驱动技术的不足之处是使用它实现的防篡改系统依赖于操作系统文件底层驱动,不能跨平台使用,当操作系统版本发生改变时,系统必须进行相应更改。

3 结束语

文中概述了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以及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研究现状,并对当前网站内容保护采用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要防止黑客入侵,仅靠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防护设备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技术只是从防御的角度来防止入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网站内容保护就是要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做好充分的防范工作,尤其是在发生了篡改事件之后,更要尽可能地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开展网页防篡改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解决和杜绝非法入侵,保障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睿,胡爱群,陆哲明,等.网络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牛冠杰,笋大伟,李晨,等.网络安全技术实践与代码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肖遥.网站入侵与脚本攻防修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刘彤,蒋继娅,胡祥义.分布式环境下文件内容防篡改系统研究[J].计算机安全,2007(11):1-4.

[5]李枫,刘志永,马丽.网页防篡改技术研究及应用[J].电力信息化,2008,6(7):124-126.

[6]张磊,王丽娜,王德军.一种网页防篡改的系统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2009,55(1):121-124.

[7]高延龄,张玉清,白宝明,等.网页保护系统综述[J].计算机工程,2004,30(10):113-115.

[8]Noureddine Boudriga,Jihene Krichene.Managing NetworkSecurity Projects:Classification Models and Scale Effect[M].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FromTheory to Applications,2008.

学术出版内容生产模式比较研究 篇7

关于内容生产,目前还没有完整确切的定义。喻国明教授认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是指从信息的采集到筛选、把关,到加工制作,再到复制发行全环节诸要素的总和”。而孙东健曾结合电子图书出版把内容生产界定为是内容生产者(如作者、设计师、工程师、编辑等个人或相关机构)将信息内容进行组织和加工,最终转化为内容产品的过程。苗雨伏也提到过基于维基类开放内容社区的活动内容是包括了内容编撰活动和围绕内容编撰而进行的交互活动。

“生产”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词语,指的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综上所述,内容生产应该是一种精神财富的创造,将内容原料经过加工转化成内容产品,满足人们对信息和知识需求的过程。

一、封闭模式——以传统学术期刊为代表

封闭模式在内容产业中一直都是主流的内容生产模式,虽然当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各种内容生产模式也日渐兴起,但是在大众传播领域,如电视、广播、期刊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中的内容生产仍然还是以封闭模式为主。封闭模式,顾名思义,指的是生产过程是相对封闭的,从内容的提供、制作到传播,整个过程都是在专业编辑团队的掌控之下,而内容受众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生产流程尾端负责接收信息,虽然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受众的反馈越来越及时,编辑也越来越注重受众的反馈,但是,在封闭模式中大众仍然没有较高的参与程度。

传统学术期刊的文章发表简易流程为典型的封闭模式(如图1所示),首先由作者提交原稿,然后由责任编辑进行初审,初审内容主要是判定文章主题是否符合杂志风格,文章格式是否规范,审核材料是否齐全并进行论文相似性检测等,初审通过后,编辑会挑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议者,这些评议者会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评议通常会持续六到八个星期。一旦编辑收到专家评审的意见,他们就会基于这些意见决定这篇手稿是不需修改就进行发表还是修改之后再发表,或者直接拒绝发表。同时,专家评审的意见也会立即反馈给作者,如需修改的文章会要求作者按照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再由专家进行复审,通过之后,文章会交由主编进行终审。当这些流程都顺利完成,文章会在进行一定的技术编辑之后发表在期刊上。由此简易流程可以发现,在传统期刊的文章出版过程中,从文章的提交到发表,整个过程都是由专业编辑和审评专家掌控的,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

1. 内容生产主体

内容生产主体主要是指期刊中的内容创造者,包括期刊中文章的作者及编辑。由于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主要有三种体制管理模式,分别是依托于文化教育和研究部门等事业单位,或是依托于相应的科研机构或大学以及依托于出版集团。因此笔者选取了这三类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关于传播学科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作为调查样本:主办单位为新疆日报社的《当代传播》、主办单位为复旦大学的《新闻大学》和主办单位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界》。通过对这三种刊物自2013年以来投稿作者的资料收集研究分析,发现投稿给传播学科的学术期刊作者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是研究机构,如中国社科院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二是各大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及其他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系。由此可以总结出传统学术期刊中的文章作者主要是隶属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士。

当前,学术期刊已成为个人学术水平认证和评职称的硬性指标。根据文章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的不同,对于个人的贡献认证也不同。例如,很多高校会要求硕士生在毕业之前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相关专业的学术文章,而高校老师和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要通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申请课题或项目,同时这也是个人职称的评价指标。学术期刊对于个人学术水平的认证是其作者群体范围仅局限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最主要原因。

在传统期刊的内容生产流程中,编辑的角色举足轻重,他们的工作内容涉及从组稿到发行的每一个环节,编辑们不只对文章的外在形式进行把关,同时也会用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来影响作者对文章的修改,进而不可避免地使文章也会凝结编辑的思想,而且无论是依托于哪种体制管理模式运营的杂志社,都是聘请专职专业的编辑来参与内容生产活动。

2. 质量控制

质量是学术期刊出版的生命线,审稿则是学术期刊出版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当前的学术期刊审稿机制借鉴了国际社会上采用的同行评审(peer review),同行评审的类型有双盲评审、单盲评审、开放评审等,而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单盲评审,即被评审文章的作者资料对于担任同行评审的评审人员或专家来说是完全开放的,而作者则完全不了解评审人员的情况。

学术期刊十分重视文章的准确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准确性依赖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和表达能力以及引用来源的可靠性;创新性的评价指标则是创新程度;科学性要求作者的思维、推理、分析及所得符合客观规律。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专家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普及,也能够方便合理地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文章审核,专家评审阶段就是要力图保证文章符合准确性、创新性和科学性这三个要求,维护学术正当性和期刊的权威性。

3. 版权管理

文章通过审核要录用时,杂志社会与作者签署版权转让协议或声明,以保证作者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以《新闻界》版权协议为例,协议中明确规定作者需将汇编权、发行权、传播权和复制权转让给编辑部,同时要求作者保证文稿为首发稿,署名不存在争议性,不得一稿多投等。

二、自由模式——以维基百科为代表

Wikipedia,是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运营的,是基于wiki技术的一种采用多人协同协作方式的多语言网络知识生产平台。此平台是动态的,并且其内容是可以自由查阅和演绎的,它的目标和宗旨是为全人类提供自由内容的百科全书。

本文将以维基百科中特色条目(featured articles)的推选机制为例来介绍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内容生产模式。由于在维基百科中任何人都可以贡献内容并且可以编写和修改里面的文章,而且内容贡献者的年龄、地理位置、职业和兴趣爱好还极具分散性,特色条目的推选过程也是完全公开的,每一位维基用户都可以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所以我们称这种内容生产模式为自由模式。

如图2所示,在维基百科中,原则上任何人都可以提名特色条目,但其实提名者通常都是条目的原作者,被提名为特色条目的作者会在被提名特色条目对话页的顶部增加FAC模板,与此同时还会专门为此创建一个讨论页面,并把它加入到正在进行资格审查的特色条目列表中,进行开放评议。在这期间任何一个维基用户都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利用简单的代码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附上理由,文章作者可以根据用户提出的意见对条目内容进行修改,并且评议者们也是被允许修改编辑内容的(原则上,不鼓励评议者在不经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本质上的改动)。评选期为两周,评选期结束后,如果绝对票有至少8票是符合特色条目标准且不符合特色条目标准的票数低于或等于总票数的三分之一,该条目就会被选为特色条目。

1. 评选标准

特色条目是维基百科条目的杰出典范,普通条目必须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才能有资格被提名为特色条目。维基百科对于特色条目有明确的标准,除了内容充实、遣词得当等要求,维基一直坚持的是观点中立客观,文章内容的非原创性,作者应保持第三者的身份去阐述事实,不致引起论点纷争。当然,对于引用来源和图片版权等也有相关的详细规定。一个条目只有符合上述的标准,才可以在相应的页面上提名为特色条目。提名者的资格是没有门槛限制的,任何维基用户甚至是作者本人都可以成为提名者。

2. 质量控制

很多人认为维基百科的开放编辑政策会使文章的准确性降低,我们不否认有恶意编辑的行为存在,而维基也针对这类行为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但是,根据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维基百科文章准确性的研究发现,维基百科的这种“动态出版”特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利于提高内容的准确性。

公开协同编辑使维基百科中的内容处于一种“无影灯效应”下。这种效应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现象,应用到传播学中就是一种信息提纯论,也就是说,在开放的传播通道中,假信息或者是错误的观点会在众多资讯提供者的见证下显现出来并得到指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维基百科的内容会拥有可以与大英百科全书相媲美的准确性。

3. 版权管理

大多数维基站点都会提供一种个人贡献可记录查询的方法以及开放授权的机制,即,允许某些内容生产商使用指定的内容。目前,维基站点中关于内容版权的方面有三个主流的机制:公共版权(也叫非盈利版权,Copyleft),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和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

维基百科的内容依照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协议(CC BY-SA 3.0)和GNU自由文件许可(GFDL)协议公开发行。二者都属于公共版权(Copyleft)范畴。

GNU自由文件许可(GFDL)协议赋予用户最为自由的内容使用权,允许用户对内容自由地进行使用、演绎和散播。而CC-BY-SA 3.0协议文本允许用户复制、散布、展示及演绎维基百科中的内容,但是在执行以上行为时,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例如必须按照作者或者许可人指定的方式对作品进行署名,在分享内容时要遵守相应的授权条款等。这一版权协议既避免了版权纷争,又能保证维基百科为所有用户提供开放自由知识的宗旨和目标。

三、新模式构想——混合模式

当前,国内传统学术期刊数量众多,学术质量参差不齐,学术泡沫涌现,国际影响力和认同程度低,加之,在期刊上发表文章被认为是衡量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大部分传统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者功利心严重,学术不端,抄袭、重复发表的行为时有发生,已经完全背离了投身于学术和研究的初衷,而学术期刊也离服务学术科研的道路愈行愈远。

与此同时,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内容生产模式也不是完美的。过于宽泛的民主,创作主体社会属性的分散性,以及逃脱不了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公众开放参与所势必会陷入的二八定律怪圈。最为重要的是,维基内容的可信度和学术性仍在不断遭受着质疑,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维基百科是“伪科学人士”的聚集地,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也不承认学术文章引用来源为维基百科的准确性。

因此,结合上述提到的两种内容生产模式,我们扬长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二者结合,试图构建一个能够结合各自优势,又可避免各自不足的内容生产模式——混合模式(如图3所示)。

1. 内容生产主体的混合

传统学术期刊的内容贡献者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知识精英群体,而维基百科中的内容贡献者则是来自于整个互联网用户群体。诚然,专业领域的人所创作的内容,与单纯只是感兴趣的爱好者们所创作的内容不管在哪个层面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但是,这并不表示内容创作主体只能局限于精英群体中,新模式就试图将两个群体结合在一起,鼓励所有人创作,但是会根据创作出成品的不同发布到不同平台上,这样一来,爱好者的作品也有可能登上学术的“大雅之堂”,精英创作的内容也可能成为大家公开编辑的对象。

此外,在传统的学术期刊内容生产过程中,作者、读者和编辑三者界限明确,或许作者和编辑还会有一定的交流,但是读者却被完全排除在整个生产过程之外。混合模式借鉴了维基百科内容生产中的任何维基用户对于内容的创造和出版都拥有平等参与权的模式,同时也是迎合web2.0时代以用户为主体的趋势,将三者在某一环节上进行身份结合,即用户可以在此环节自由担当作者、读者和编辑中的任一角色。

2. 质量控制体系的混合

传统的学术期刊都由专业的编辑进行把关,而维基百科中的编辑都是互联网用户中的志愿者。在混合模式中,我们将借鉴传统学术期刊中专业编辑的模式,专业编辑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先将用户创作的内容进行初步筛选,选出符合发布平台风格、有潜力的文章,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文章创建相应的讨论页面,用户可以在讨论页面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讨论、建议和投票。与维基百科不同的是,在混合模式中,投票期间用户是不允许对文章进行修改、转载以及擅自做其他形式用途的。投票结束后,得票数最多的几篇文章将会进行同行审评,编辑会从专家库中选择相应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文章进行评议。从用户投票到专家审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偏见和歧视,整个过程都是双盲的,即专家、用户和创作者都彼此不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最后,通过专家审评的文章将获得一定的学术认证。

而在新模式中没有得到专家审评资格的文章也并不会消失不见,编辑会将剩余文章完全开放给用户,就如维基百科中的模式一样,用户可以自由评论、修改和分享这些文章。

3. 版权管理多样化

由于生产模式更加多样化,相应的版权管理也要随之改变。在新模式中,每篇文章的作者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版权协议:第一种就是沿用传统学术期刊中的版权协议,适用于获得专家审议资格可以发表的文章;第二种是沿用维基百科中的CC-BY-SA 3.0版权协议,适用于开放给公众公开编辑的文章。

四、总结

近年来,学术界也在积极寻找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全新机制,希冀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进行科研成果传播,如开放存取(open access),这种模式可以使用户及时、免费、自由地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学术文献。但是,开放存取是一种出版模式的转型,改变的是传播渠道和获取机制,而内容生产主体和质量控制机制仍与传统学术期刊无异。本文构想的混合模式,不但平衡了两种内容生产模式,更是在开放存取这种出版模式的基础上巧妙地将两种内容生产方式结合了起来。

首先,在内容生产主体方面,混合模式冲破了学术是属于专业人士和精英群体的禁锢,让普通民众也参与到专业学术内容的创作和讨论中来。这正契合了如今倡导的集体智慧,也给学术界注入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其次,在质量控制方面,传统学术期刊的封闭模式使得学术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专家的专业性和期刊的权威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开放传播渠道,让民众参与纠错,将学术观点放置于无影灯下,既是对学术环境的净化,也规范了内容创作者们的行为,督促他们贡献出更高质量的内容。

最后,在运营管理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出版社正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传统媒体也都在积极地寻求数字化转型,转型的出发点和目的不是为了转移受众,而是为了发掘和开发新的受众群体。迎合新媒体浪潮,开辟用户创造内容渠道,让普通用户参与到出版运营过程中来是转型的不二法门。混合模式既兼顾了两种出版渠道,又将专业编辑和广大互联网用户巧妙地安排在一起,这就为传统学术期刊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当然,混合模式的出版机制也不是完美的,想要实现混合模式的内容生产方式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平台建设,如何盈利,如何吸引和激励更多用户积极创造内容等问题。新事物的发现和普及总是会经历曲折的过程,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中要不断调和封闭模式和自由模式,汲取二者的优势,避免二者的劣势,将混合模式更好地完善下去,最终,使学术传播活动更加繁荣和可持续。

上一篇:公共卫生调查与分析能力下一篇:汪沟镇中心小学政教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