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2024-10-07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通用12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1

1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久以来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在“十二五”期间以文件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 其相关的政策措施具体体现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文件在第十八章确立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深化区域合作, 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 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继而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大重点, 旨在建立首都经济圈, 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宏观战略目标。同时绘制出了建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 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的交通运输蓝图。综上政策制度可知,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不断加大力度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 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区域发展, 是时代进步、国富民强赋予我们的责任, 也是国际风云日新月异, 大国崛起的机遇。

“十二五”规划中的相关阐述是我国首次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列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纲要中去, 这就充分说明了我国对于打造首都经济圈, 推进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 促进一体化进程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我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 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上日程也意味着京津冀地区与长角和珠三角并驾齐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共同承担起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引导与支撑作用, 要把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成为经济强盛, 实力雄厚, 开放交流的平台, 与东部其他沿海城市遥相呼应, 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保驾护航。在考虑区域地理位置、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以及在本区域内所起作用大小的基础上, 可以将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作为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作为经济圈里的几个关键位置, 这四个城市之间也交相呼应, 相互扶持, 共同发展。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无疑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也是重中之重, 目前也由经济功能集聚向功能疏散和辐射的角色转换。根据相关报道, 截至2015年, 北京向河北延伸的轨道交通长达1000公里, 缩短了北京与周边的距离, 无疑对城市交流、共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尤以京津唐的高铁建成后所形成的半小时经济圈和人流圈为例, 极大地拉近了城际间的距离。

2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有初步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在新近发展的20年以来, 河北省积极主动地与京津两地携手并进, 统筹规划, 合力共赢, 铸就了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成绩最为突出的当属唐山、石家庄、廊坊三地, 张家口、秦皇岛、保定等中心城市也不甘示弱, 紧随其后, 这都为平衡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缩小了两大差距:即在改革开放前20年河北与京津地区的经济差距, 同其他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总体而言, 京津冀地区近年来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也是喜人的, 但是也必须看到, 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仍旧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第二阶段:推进。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大力推进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飞跃。奥运期间, 京津冀三地通力合作, 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交流与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互通有无, 无形之中就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截至目前, 区域高层联系协调机制已经建立, 三地之间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层次立体化交流与合作频繁, 使得区域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得以解决。并且伴随着省市首脑联合会议的召开, “北京倡议”、“廊坊共识”等多项协议的签署, 逐步形成了期限明确、组织性强的协商机制。

同时,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多个方面, 已经产生重要成效:建立起完整的基础设施, 区域内的基础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区域内的城镇建设也逐步与大北京建设相适应, 区域内的旅游体系也在日益完善, 呈放射状发展。

3 京津冀三方达成共识, 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打造首都经济圈, 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这反映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各方利益诉求。在京津冀经济圈建设中, 河北省是最积极的。在《河北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有20多处提到京津, 态度诚恳, 心情迫切, 涉及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具有接受辐射, 借力发展的独特优势;建设环首都经济圈, 在服务好京津两地, 推进京津冀合作的基础上, 在承德、保定、廊坊、张家口选取方便联系北京的14个县作为着力点, 力争建成1圈、4区、6基地的区位格局, 以便集聚资源, 拉动周边发展, 以打造经济新兴产业圈、现代农业圈、休闲度假圈、生态环保圈、宜居生活圈作为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目标。同时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 促进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注重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发展, 坚持“对内开放, 对外改革”的八字方针, 促进河北省与京津地区的进一步融合, 实施错位发展的发展战略, 积极承接京津产业、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转移;积极引进、留住京津人才、海外精英在河北省发挥作用, 同时借助京津地区的科技优势, 加强高端项目产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京津旅游休闲产业建设, 对承德、秦皇岛旅游改革试点要不断深化;完成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 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要在京津服务对接上多下功夫等等。

自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以来, 20年间, 不乏对其发展的关注和规划, 各方面对这一课题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 也不断勾勒出各种层面的发展蓝图, 但这种主观方面的期待并不能取代现实的发展状况, 历经这20多年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处于一种原始的自然发展状态, 内部经济分布分散, 着力点不一, 彼此间的相互独立割裂了本应该有的相互依赖, 互通有无, 一些地区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不公平合理因素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并在相对封闭的自我体制内反而得到了强化, 这无疑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

新世纪以来, 由于天然的区位条件和政治文化条件使京津冀地区的内部联系不断深化, 在客观上, 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一个具有人缘、地缘、业缘频繁往来的经济共同体, 加之考量生产要素、资源结构、市场容量、投资环境、经济密度、人口数量等因素, 均确定了京津冀地区势必会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看到希望的同时, 也应明确道路的崎岖:在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京津冀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配置低效、产业结构重叠、资本效率低下等问题仍旧是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瓶颈。因此, 把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工作落到实处, 肃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障碍就成为今后统筹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4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增长极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 加快增长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增长极理论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一定区域的某一个或几个点优先发展, 通过经济资源的集中获得发展的绝对优势, 当到达一定规模以后, 这几个优先发展的点又会通过向周边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整体发展。站在全国的高度看, 我国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快一体化进程, 已经告别理论决策而迈向实际操作的阶段, 纵览全局, 除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地域经济共同体, 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等均处于发展之中。作为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部分, 河北沿海经济区虽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依然存在, 但作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的趋势不可阻挡。显而易见, 作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个核心, 北京和天津已经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在一些方面可以说已属发达程度, 而河北沿海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仍旧停留在增长极的层面上。无疑就成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主要着力点, 推动这一增长极, 对于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不仅具有战略意义, 而且是战术取向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孙久文, 丁鸿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07) .

[2]刘子利.京津冀城市群经济重心转移趋势与主要因素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 2013 (2) .

[3]赵萌, 沈哲, 郑文.基于熵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可靠性研究——以“京津冀”经济区为例[J].生态经济, 2013 (05) .

[4]刘邦凡, 李玲.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电子治理与京津冀制造业的协同发展[J].环渤海经济!望, 2007 (01) .

[5]王海涛, 徐刚, 恽晓方.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4) .

[6]于明言, 王禹童.基于区位优势的京津冀经济合作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4) .

[7]刘邦凡.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A].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学习“十八大”精神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论坛论文集[C].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2012.

[8]张为杰, 张景.地区产业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度研究——来自京津冀地区的经验[J].经济体制改革, 2012 (02) .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2

来源:长城网

长城网廊坊8月27日电(刘振山)8月26日,在河北省廊坊市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与环首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会长刘旭建议,由河北牵头协同京津两市,在廊坊建设一个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实验区。

座谈会上刘旭院长第一个做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总结了我国农业园区的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提出了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强化园区项目推进、加强经营创新管理、加快人才培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设施农业与大田生产基地并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对策,并针对廊坊的特殊性,对发展农业园区提出了有关建议。

刘旭建议,环首都周边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农业部重视和扶持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的黄金机遇,加快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

刘旭说,转变中国农业园区发展方式,促进园区增效、农民增收、区域现代农业科学发展,以园区为实验载体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将是未来农业园区发展的重要目标。刘旭强调,高效技术推广应用、先进设施进行装备、科学规划创新管理、各类人才按需培养将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工作的主要内容。

刘旭介绍说,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规模以上农业园区30000家。有农业科技园区5000多家,其中7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000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53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20000多家;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农业产业标准园5479家,其中有500个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点、1555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6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24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对于环首都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刘旭建议,要有计划地建设一个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批农业产业园、一批休闲农业观光园等。与此同时,由河北牵头会商京津两市,在廊坊建设一个有现代农业园区内容的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实验区。

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研究 篇3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117-02

所谓区域物流一体化,就是对现有物流基础条件实行无缝链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运作快捷的综合物流体系,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它作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桥梁、纽带和重要支点,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当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却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究其原因,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缓慢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所在。可以说,区域物流一体化是制约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分析京津冀物流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京津冀地区实现物流一体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京津冀物流一体化面临的总体发展环境分析

1、地区总体经济环境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逐年健康﹑稳定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巨大,这使得京津冀经济圈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机遇。2009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数占了全国人总量的7%左右,GDP总值为36400亿元,是全国的约19%,人均GDP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都为京津冀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条件。

2、产业结构变化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物流需求主要来自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即第二﹑三产业比重越大的省市,物流需求就越旺盛。从表1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第二、三产业比重非常大,北京和天津的第二﹑三产业之和均已超过95%;而除了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工业已经超过50%。这都为京津冀物流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需求。

表1京津冀2007年各省市产业结构比重

3、京津冀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京津冀一省两市都比较注重物流产业的发展,北京﹑天津更是我国较早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并将其列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城市。河北省也制定和出台了自己的物流发展规划。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必将对京津冀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强心剂的作用。

4、京津冀地区物流业硬件环境

物流网络由物流结点和物流线路组成,物流结点包括各种对货物进行储存、处理中转、分拨的设施和场所;物流线路是指衔接各个物流结点的公路、铁路、航线、管道等设施。京津冀地区不管是在铁路、公路还是航空等方面都很发达,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网络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基础保障。京津冀地区各主要城市已经意识到结点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开始规划自己的物流园区,为推动本市或本省的物流业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基础设施。

二、京津冀物流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环境固然可喜,但其存在的问题亦较为严重,主要有以下方面。

1、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区域协调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互不隶属,是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因此它们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时,至少不会把其他省市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只会首先考虑自身利益,这对京津冀整体区域的物流规划和协调发展设置了障碍。此外,该区域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经营思想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旧时代,体制转换慢﹑行业垄断和政企不分现象屡见不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未能形成适应区域现代物流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对物流一体化运作形成巨大障碍。

2、两经济中心城市各自为战,产业结构趋同

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两个国际性城市,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地位和作用非常明显。但是,也正是由于两者的经济规模和功能相差不大,且经济实力同样强大,致使它们都力图成为京津冀和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经济的翘楚,从而使竞争大于合作。这就导致了它们不能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产业﹑行业结构趋同,相互之间争夺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3、综合管理的交通体制有待进一步发展

首先,京津冀区域虽然交通基础设施门类齐全,但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例如京津航空运输呈现极不平衡的状况,天津机场的旅客和货邮量与首都机场相比分别是1比25和1比16,前者的滨海国际机场航线和航班少,机场外部交通接口通而不畅,客货源流失严重,而繁忙的首都机场有75%的货源来自于天津的三资企业,两大机场一体化的优势没有能够充分显现,没有错位协同发展。此外,公路运输场站输量少,功能比较单一;港口﹑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之间未能形成快速通道网络,大都独自经营,重复建设,竞争大于合作;交通管理政令不统一,口径不一致,对建立综合运输体系造成很大障碍。

4、区域内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和物流标准化建设亟待完善

京津冀地区很多物流企业都拥有一些譬如自动分拣设备﹑自动堆垛机等自动化物流设备,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率,主要根源在于缺乏信息技术的配套应用。在信息技术没有广泛应用的情况下,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有通过其物流设施能力的提高和价格水平下降来体现。因而京津冀地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形成。

物流标准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京津冀地区物流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基本设备没有统一的规范,同时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也存在缺口,严重影响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协调运作;此外,整个京津冀地区物流领域还没有具有公共数据接口的行业和国家编码标准,造成了实际运作过程中互不兼容、数据无法自由交换和共享的窘态,严重影响了货运效率。

5、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培养机制匮乏

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丰富,特别是京津两市高校林立﹑人才聚集,物流人才优势相对明显。但是,京津冀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物流人才一体化开发与合作培养明显滞后,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京津冀物流的一体化发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偶然的,京津冀三地是三个独立的行政区,互不隶属,一体化目标的实现仍然要受到行政分割的制约,特别是户口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约束,成为抑制人才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京津依靠政治、经济和政策等优势,大量吸引河北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进一步拉大了河北与京津的差距。

三、京津冀物流一体化的发展举措

1、抓住滨海新区、曹妃甸建设的机遇,促进京津冀物流一体化

在近年国家加大对天津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建设的机遇中,京津冀,特别是京津唐三市,要通力合作,打破区域之间的封锁和垄断,加强整体规划,促进三市交通和物流线路的进一步畅通;要统筹考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规划、物流技术等;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促进京津冀物流业的大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制定京津冀经济圈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是影响物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也是京津冀经济实现一体化的关键。因此,京津冀区域物流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必须先行。要把京津冀的航空港、海港、信息港三者与区域及城际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有机连接起来,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和现有线路的提速,形成客货分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建成由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的发达公路网络;建设国际枢纽机场,首都机场与天津机场协调发展,合理协作与分工。沿海港口加强协作,合理分工,形成港口体系。通过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为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交通网络和运输体系,促进京津冀经济和物流一体化的实现。

3、大力发展京津冀地区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物流运作的绿色化。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堵塞等。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从宏观上的政策法规上对物流进行管理控制,例如控制区域内物流活动的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围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开展经营,不能安于现状;开展物流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和对物流流程﹑环节以及各设施器械的技术改造等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污染,增强环保能力。

4、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综合物流平台

物流平台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包括公路﹑铁路﹑航空﹑仓储等与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就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集成,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物流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间行政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机制的建立和运作。物流平台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为京津冀地区整合物流信息资源,促进京津冀物流一体化的作用。

通过分析京津冀物流一体化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实现京津冀区域物流的一体化,就必须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推进京津冀这个中国心脏的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区域内物流业发达的京津冀。

参考文献:

[1]焦文旗.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障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08,(35).

[2]焦文旗.京津冀物流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时代经贸,2008,(6).

[3]张雪梅,孙武志.加快区域现代物流发展促进京津冀一体化[J].区域经济,2007,(6).

[4]于刃刚,戴宏伟.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与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5]赵宏.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周立群.创新、整合与协调——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对策研究 篇4

1 区域内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利益因素是人力资源的市场机制配置决定性因素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 生产要素的市场机制配置都是以获得自身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也不例外。人才流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相对较高的价值, 获得比原地区更高的收益, 即实现经济收入最大化。除此之外, 人才选择某区域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存条件, 使个人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如果能得到的实际工资高于原生产部门, 人才流动前后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迁入地区较高的生活费用及脱离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 人才就会向该区域流动。[1]同时, 如果某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事业前景较好, 能够带来更多的预期收益, 人才便会向此区域流动。由此可见, 利益因素是影响人才流动的直接动因, 也是区域人才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1.2 区位优势是人才聚集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 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 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区域流动性很大。因而, 培育并吸引高科技、高素质人才便成为发展经济、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区域的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对人才有着巨大吸引力。如果区位因素拥有明显优势, 具有丰富的经济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 能够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人才便会涌进, 形成人才集聚现象。而由人才集聚现象引发的信息共享、知识溢出、激励创新等一系列人才集聚效应又会促进人才流入, 使区位优势更加突出。由此可以看出, 区位优势是人才集聚发展阶段的重要推动力量。

1.3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除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外, 制度环境显得更为重要。区域政策环境、制度因素对人才的配置至关重要。政治开明、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的区域能够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 有利于人才个体价值的实现, 从而提高有利于人才聚集程度的提高, 更有利于人才集聚效应的发挥。故而应在强化人才培育的同时, 完善人才制度体系, 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在完善相关人才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出台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的人才共享政策, 建立推倒围墙、铲平门槛、敞开大门的一体化人才配置体制, 建立人才共享、人才扶助、人才交流的一体化人才管理机制。

2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合作层次不高

虽然京津冀人才的储量比较大, 但是人才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尽管从地域上来看, 京津冀区域是一个整体, 但由于京津冀三地分属于3个不同的行政区域, 行政关系各自独立, 许多工作难以全面的协调和推动。同时,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 长期有效的协作机制还未形成, 由此造成三地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有效的深度人才合作机制。

2.2 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方面, 京、津地区凭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地位, 大量攫取周边城市的资源, 使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其集聚;另一方面, 受到行政区划利益驱动的影响, 京、津两市的产业扩散主要集中在本行政区内, 对周边城市无法起到持续和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京、津两市对于京津冀区域甚至环渤海经济圈内人才的“虹吸”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造成“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 河北省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2.3 区域内人才资源流动率低

京津冀区域内各地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差距较大。北京、天津的综合实力很强, 科技领先、经济发达、人才济济, 而河北的综合实力较为薄弱, 与两大直辖市存在巨大的落差。由于涉及到档案、社保、户口、待遇、机遇、环境、前景等多方面的限制, 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性比较低, 大部分处于静态的拥有状态, 未能发挥其科研和学术的专长, 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

2.4 高层次人才缺乏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而言, 京津冀地区高层次专门人才相对匮乏, 尤其是新兴职业人才短缺, 甚至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且, 因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高层次、最优秀的人才大多聚集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且不说北京, 与其相邻的河北省, 据统计, 全省70%左右的人才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对高层次、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将会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解决京津冀区域高层次人才的缺口已迫在眉睫。

3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3.1 积极转变教育培训观念, 树立人才资源共享的理念

首先, 要推动建立人才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区域人才信息网, 实现区域内人才信息网站互联、人才信息数据库共享。定期轮流或联合举办跨地市的人才交流和技术、项目洽谈活动。其次, 以发展京津冀区域培训产业为依托, 用好、用足引进的高端人才资源, 依托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等培训资源, 将之优化整合, 建立区域培训合作平台与机制, 开展跨省市的社会化人才培训。在师资培训、培训项目与内容选择、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第三, 适应区域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 拓展人事人才服务领域和内容, 通过互相的异地人事代理等人才服务项目, 搭建区域内共通的人才服务框架, 形成区域内统一的公共人事服务体系。

3.2 优化人才素质结构,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一方面, 遵循“哪里要发展, 哪里就需要人才;哪里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哪里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哪里需要多大规模的发展, 哪里就要布局相应规模的人才”的人才规律, 积极转变教育培训理念, 搭建开放式教育培训平台, 打造系统的培训产业体系。另一方面, 清理挡在人才流动面前的“拦路虎”, 如户口、编制、档案、子女上学等, 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第三, 从工作和运行角度进行完整有力的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等方面, 为人才提供职业发展的通道。

3.3 突出高端引智, 深化专家指导与项目跟进

一是要注重人才有机组合, 打造“智囊团队”。成立“政府决策顾问团”, 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作用, 注重院士及等国家层面专家学者的柔性引进。二是要积极打造创新创业载体, 形成集聚领军型人才的“强磁场”, 以人才集聚引领产业发展, 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23页) 集聚。三是在加强培养区域内高素质人才的同时, 辅之以吸收区域外高层次人才, 培养和引进相辅相成。四是从工作和运行角度进行完整有力的劳动关系建设, 使人才管理体系与产业发展建设紧密融合。S

摘要:本文对区域内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探讨, 对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人才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结合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人才一体化,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高计香.京津冀区域人才聚集的动力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5.

人文地理学.京津冀一体化 篇5

2014年03月03日 17:57

新浪财经讯 2014年“两会”召开之际,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独家推出“两会专家笔谈”栏目,邀请北大的专家教授与各位网友共谈两会热点。张辉在文章中提到在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冀打破既有行政分割有效推进一体化进程是重心所在,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又必须依托京津唐(7市)一体化,京津唐(7市)一体化能否有效推进又基本取决

于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能否有效形成和实施。

以下是张辉文章原文:

打破分割有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张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

“十 一五”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动力,经济增长日益从主要依靠东部地区“单一推动”向各大区域“多级推动”迈进。同时,国家也 更加重视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十二五”规划建议也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为重要内容,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 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打破既有分割,推进资源在更广域空间配置,从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与一体化相对应,分割主要是 指地区与周边的联系(主要是经济活动)被某些因素影响乃至隔断了,正如市中心逐渐向外围发展中,我们会观察到城乡经济的显著差距,观察到城乡结合部变动的 经济结构等,这就是显著的分割现象。分割一般会来源于地理、行政区划、国界、洲界、市场、交通、产业、文化等因素,其中行政边界是一种最为直接和显性的分 割因素。

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比,环渤海经济区及其腹地范围之广阔是前两者难以匹及的,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差异也最大,发展也最不均衡。环渤海 经济区从北到南涉及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直接辐射和影响着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以 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京津冀的一体化为依托来进一步推进从辽东半岛到胶东半岛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仅将是该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也是我国 整个北方地区发展的大问题。

从空间发展形态来看,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在未来北京与天津的紧密分工合作中,将通过“双头驱动模式”努力打造北方经济中心以致世 界性的大都市连绵区,这有别于长江三角洲上海单核驱动模式。就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环渤海地区涉及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 等三个独立的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首先是京津唐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问题,传统上京津唐城市群一般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和秦皇岛5个城市。通过市场分割模型研究来看,需要对京津唐地区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也就是在传统城市群之外纳入保定市与沧州市后,模型的测算更为合理。因此根据近十多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研究更应该从北京、天津、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和沧州7个城市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就中心性指数的情况来看,京津唐地区在区域发展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城市断层,但这一般是由于直辖市与地级市的经济数据在统计口径上不一致所导致的。如果我们将这一影响加以修正,那么区域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分级会成为214的 结构,第二等级城市的个数严重不足,同时第一等级城市与第二等级差距明显,名义上为第二等级的唐山市从数值来看实则应该为第三等级甚至更低等级的城市,城 市等级存在断层。此外,从中心性研究还可以发现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的对其余城市存在较强的影响力,中心地功能很强,结合低等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 况,不难发现京津两市对其他城市施加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极化效应,核心城市挤占了低等级城市的市场空间,导致区域差异化明显。最后,城镇等级—规模模型显 示京津存在同城化趋势,然而同城化会进一步导致区域内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因此京津的同城化进程切不可脱离周边城市而单独进行,如果缺乏两市间的分工协作,缺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同城化所带来的结果将是更强的极化效应,导致更加不均衡的区域经济现状。

从城市中心性指数研究分析来看,距离核心区域即京津地区越远,城市群城市的中心性指数的总体数值也越小。从城镇等级分形模型的实证研究来 看,环渤海经济区极其腹地的城镇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不像长三角经济区那样以交通因素为主,因此未来环渤海地区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优化交通体系会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根据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研究来看,北京和天津只有走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才能最终克服双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平衡发展的窘境。天津需通过借 助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来弥补自身第三产业发育不足的问题,而北京则可通过借助天津第二产业不断增强的发展优势来弥补自身第三产业缺乏二产有效支撑 的问题。也就是说,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下,主要由天津来完成钱纳里所界定的工业化内容,而由北京来完成后工业化以致现代化阶段的主要内容。在北京市工业 化、城市化进程中,从北京产业专业化竞争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变动趋势来看,1992年以来,北京市全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已经达 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处于第三产业全国领先和输出的地位,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在第三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都有体现,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科学 研究事业等产业;同时,除了部分能源型行业外,北京市绝大多数第二产业都在往外转移,但在全国仍处于技术输出地位。就北京市内来看,第一、二产业基本位于 郊区县,而第三产业则多位于建成区,产业在各区之间的分布不平衡,在空间上城区与郊区发展不连续,在产业结构上各个区之间差异较大: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建成 区相对专业化水平更高,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份额更高的郊区县则产业发展更为多样化。当前,北京市前十位的主导产业大多是第三产业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近年来新兴的或获得长足发展的行业也主要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地方经济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呈现不 断增强的趋势,而第二产业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化工业都处于不断削弱过程中,与此对应天津市特别是滨海新区则基本呈现出与其相反的产业发展趋势。此外,相对 于北京第三产业结构高度快速提升的发展特性,天津市第三产业无论在专业化程度,还是产业效率等方面都明显弱于北京。

总之,在推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冀打破既有行政分割有效推进一体化进程是重心所在,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又必须依托京津唐(7市)一体化,京津唐(7市)一体化能否有效推进又基本取决于京津“双头联动发展模式”能否有效形成和实施。

总书记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协同发展京津冀合力做好大文章(声音2014)京津冀一体化启航 区域合作经济力量是关键

2月27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业内人士指出,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时代指日可待。解读中央关于京津冀发展安排,实际包含了三个重要含义,一是协调京津冀区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源,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让北京放下沉重包袱;三是给河北还账,尽快让其摆脱落后局面。

环首都城市群建设将崛起

2月27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27日的座谈会明确提出,京津冀三地未来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作为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中的一环,生态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学者及政策层面的重视。相关专家指出,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两市从西、北两面环抱京津,既是京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屏障,又是京津建设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腹地条件。干旱、高寒、多风、土地瘠薄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功能,给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双重抑制,导致出现大面积的环首都贫困带现象。针对环首都贫困带、生态脆弱区的耦合,各界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包括跨区域生态补偿、异地开发、生态移民等。

分析人士表示,在产业协调及治污联动两大主旋律下,京津冀协调发展将掀起城市圈及城镇

化发展的一股洪流,将为京津冀三地诸多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及生态环保产业带来诸多投资新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未来,北京把部分产业向周边的河北县市转移将是协调发展的重点工作,这样才能疏散北京人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透露,河北省与北京市已经达成一个协议,北京市要疏散500万人口到周边地区。

区域合作经济力量是关键

曾任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开忠表示,空间一体化首先是一个经济力量的推动,是一个自发的客观的过程,不以政府是否做相应规划而转移。他认为,空间一体化过程中有三种力量在起作用。

有研究报告指出,尽管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辐射和扩散能力有限。对此,有专家称:“我们发现北京、天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比较小,周边的城市、农村发展不是很快,这一点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有不小差距。北京、天津还处在极化效应向辐射扩散阶段的转换阶段。”

河北省扶贫办曾对媒体公布一组数据,2009年,环京津贫困地区的24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

3、1/4和1/10。

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京津冀三地要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一定要打破行政区划僵化的制约,真正做到区域一体化的协作;此外,一定要有一个组织机构,仅靠三地行政部门各自来做事是比较困难的。

大时代指日可待

过去一段时间,在京津冀合作方面,北京、天津都处于“冷淡”状态,只有河北是“投怀送抱”。这是因为,北京和天津尽管有高铁拉近距离,但天津近年来经济增长率高居前列,天津依托港口优势一直想打造北方经济中心。2010年,天津以黑马之势超越了GDP增长八连冠的内蒙古,拔得头筹。而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一直没有停滞经济扩张的步伐。这样的背景下,河北这个小兄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为做好京津的生态屏障和首都“护城河”,河北一直做着默默的贡献。

现在,新的机会窗口已经开启。

2014年03月03日05:30来源:人民日报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6

“京津廊一体化”,本质上就是让三地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也就是说,要形成城市间经济、环境、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整体规划,完成产业优势聚集极化、分工合作、环境及居住条件的整体布局。现代城市群是资源、技术、信息、人才的集中中心,是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主要力量。京津廊城市群的形成核心是经济一体化,这对廊坊依托两大直辖市的各种优势,充分发展自身经济有重大意义。

一、廊坊在“京津廊”产业链中的定位

在“京津廊”地区,廊坊处于弱势地位,应当根据京津两地的发展目标自我调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明确了北京的发展目标:国际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也确定了天津市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并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京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结合京津两地近几年的经济数据和引导政策,我们可以看出,京滓两地的产业结构都在做一定的调整。随着以首钢为代表的各类传统工业的外迁,天津传统工业的改造为代表变革,本地区基本形成以建筑、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的制造业,和迅速发展的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1廊坊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机遇

北京市2007、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比显示,北京市第二产业的增速相对第三产业明显放缓。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加不明显,利润率也了出现下滑。但是属于第三产业的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发展迅速,在2008年完成了23.9%的增长,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233亿,已经逼近电子制造业的289.6亿。同时,天津随着滨海新区的投资以及摩托罗拉、三星等传统企业的带动,电子制造的规模、能力优势开始显现。

总体来看,本地区的发展走向是,随着北京市科技人才的聚集,研发能力将超过制造能力,而天津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基础扎实,将成为电子制造业的中心。廊坊作为京津走廊,与两地交通极为便利,但投资、生活成本更低,对企业来讲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京津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廊坊在服务业中的机遇

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中众多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业、卫生、居民服务等更具有本地、时效的性质,外来企业不具有这些条件。但是在城市群的发展中,环境、生活的整体化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世界上最早研究城镇协调发展的E.Howard就提出:围绕大城市建立独立的田园式城市,以达到地区范围内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这一理论对西方国家的城镇发展有着长期的影响,西方人周末出城的习惯由此而来。而日本东京都市圈,一市九县的整体规划更像教科书一样为东亚做出了榜样。

就目前阶段而言,“京津廊”整合度并不高,我们可以从初级阶段做起。数据显示,以地域统计京津两地今年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很快,增速都超过20%。以居民消费统计,两地居民在旅游及文化生活上的支出分别增长18.2%、19.9%。所以,由于自身重工业少,环境条件明显好于周边地区。廊坊在发展以舒适型生态环境为特点的周末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业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二、廊坊在“京津廊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1整个区域内核心城市间本应密切的功能联系为行政区划阻隔,导致圈域内区域空间、社会联系的割裂,缺乏统一规划指导

北京作为本地区的最大中心城市,各种城市职能过于集中,政治作用大于经济作用。就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而言,呈现出明显的资源向两极集中。地区内地小城镇发展过慢,没有出现广泛的农村城市化。形成了两个超大规模城市,环绕大片传统农村的情况。这使得廊坊在本地区的定位模糊,本该由小城镇发挥的职能由廊坊市区来代行,影响了社会逐层分工。

2产业链断裂、各地协作不紧,未能形成利益共同体

京津廊,乃至京津冀地区,不具备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产业链结构。就上文所述,除去电子信息产业,京津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不具有其它规模化的产业链,而电子信息产业又不能在两地经济中起绝对的主导作用,结果就是两地经济基本相互独立,无法以城市群本该有的规模化带动地区发展。廊坊目前作为中小型城市,可以利用仅有的这条产业链,但是发展前景并不确定。

3廊坊市在城区空间规划、社会生活等方面相对京津落后较大

廊坊近些年由一个小城市发展到现在基本具备中等城市规模,期间各功能区域(商业区、生活区)空间分布和现代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同时,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水平一般,政府在便民行政、社会服务等方面意识落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比较低。通俗的讲,就是与京津在社会发展的方面差距都比较大。这些都给地区一体化带来了障碍。

三、廊坊在“京津廊一体化”中的策略

1强调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政府的首要作用在于协调廊坊在本地区的利益,消除行政障碍,建立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减少市场运行的成本。由于地方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代表不同地区利益,事实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加之京津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事实上造成了廊坊在经济活动中的弱势地位。政府只有在政策上与京滓步调一致,保证京津发展的基础上,为廊坊企业进入争取政策支持。如果政府不作为,就可能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

其次,政府还应加强社会服务的协调进步,打好一体化的基础。这主要包括:交通、生态环境、水资源等项目。其中交通是重中之重,是区域一体化的硬件基础,是区域各类物资人员流通顺畅的保证。这些领域同样需要积极开展跨区域的协调与合作,发挥政府的作用。

2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和休闲旅游业的基础建设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有一定的基础,也吸引了富士康、华为这样有指标意义的大型企业投资办厂。但是,我认为,以廊坊目前的比较薄弱的科技人才状况来看,大型企业的入住不是我市的最佳选择。富士康、华为等大型企业与其说是廊坊电子信息产业的一部分,不如说是它们是自身全国或者全球产业的一部分,不能给本地带来太多的拉动。我认为,依托天津强大的制造能力,廊坊可以吸引并整合那些中小规模的科技企业,形成京津廊电子产业的第二梯队。例如,吸引众多为大企业制造零部件的小企业,以适当的形式组织,形成一个人才聚集,技术交流密集局面,整体带动廊坊产业水平的提高。

服务业方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利用廊坊相对京津的环境优势以及目前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河一线的商务旅游基础。借鉴珠三角地区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建设服务京津两地的商务、生活休闲旅游区,更进一步来讲,随着交通的发展,让廊坊成为本地区的居民的生活中心。

3放眼京津冀,在发展中适度调整目标,争取政策支持

城市群一体化需要各地协调、统一完成,由于京津冀在全国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国家的优先原则应当,也必须是稳定。廊坊作为本地区的非重点城市,在这种条件下应当同样重视在河北省内的角色。举例来讲,在休闲、娱乐产业方面,秦皇岛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保定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都要高于廊坊;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各市都有一定基础,廊坊优势并不明显。如果京津冀统一布局,廊坊没有绝对优势项目,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7

(一) 区位优势

在环首都经济圈的“1+9+3”的规划方案中, “1”指北京市, “9”指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衡水、沧州、石家庄9个城市, “3”指天津的宝坻、武清和蓟县。石家庄与秦皇岛是在“1+7+3”的基础上加入到环首都经济圈中的。衡水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里是8条铁路的交汇处, 这八条铁路是:京九铁路、石德铁路 (邯郸—黄骅) 、石济铁路 (石家庄—济南) 、京九铁路、石津铁路 (石家庄—天津) 、衡潢铁路 (衡水—潢川) 、朔黄铁路 (神池—黄骅) , 使得衡水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衡水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与邢台、石家庄、保定、沧州等邻接, 需要与这些城市加强合作, 才能够强化衡水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依托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河北省平原城市化进程中创造冀中南隆起带。

(二) 产业支撑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通过方便的交通网络, 衡水能够融入“京津保三角形” (“北京—天津—保定”) 和“京津石三角形” (“北京—天津—石家庄”) 中, 通过与京津保石等城市建立紧密的联系, 构建以衡水为中心的城市圈,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靠海、不靠近大都市和资源相对匮乏的缺陷。由于身处内陆, 并且资源相对匮乏, 所以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与周边地区出现了较大的差距。衡水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 需要将自己的核心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根据前文, 衡水正在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所以要在不断构建区域经济联系的过程中, 发挥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 并且要充分利用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休闲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将长期以来重点发展的丝网、橡塑、玻璃钢等特色优势产业做强, 构建起依托京津大都市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三) 旅游资源

打造以衡水湖为依托的休闲旅游文化, 对于拉动衡水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衡水湖位于衡水市南, 在衡水与冀州市之间。衡水湖旅游产业的发展, 能够拉动周边魏家屯镇、冀州镇以及小寨乡等的发展, 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与此同时可以强化衡水市与冀州市的一体化发展, 在以衡水市为中心的“一城三星”中 (“一城”即衡水市, “三星”即冀州、枣强和武邑) , 冀州是与衡水市进行融合发展最有条件的小城市。衡水湖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等, 在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情况下, 更加倾向于旅游消费。衡水这样一个不靠山不靠海的内部城市, 湿地旅游自然就会成为附近消费者光顾的地方。以衡水湖为依托, 开发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让消费者有到旅游景点消费的愿望, 并且让消费者在旅游景点有更多的消费愿望, 在旅游产品设计上要强化湿地生态游、湿地文化游和湿地休闲游等, 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将民俗、民间艺术等通过一定方式融入到旅游产业中, 通过旅游产业串联起更多的其他相关产业。

区域间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一) 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吸收和辐射效应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因为资源的富集状态和资源的结构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但是城市从产生到发展需要经历吸收和辐射两个阶段。在吸收阶段, 城市需要通过向腹地吸收资源得到发展壮大, 资源在城市中能够获得较好的资源聚合整合优势, 通过共享公共资源等多种方式达到聚集节省的效果。城市的发展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区域 (腹地) , 与腹地形成共生互动关系。这种共生互动不仅表现在“吸收”也表现在“辐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资源向城市聚集不能达到预期的“聚集节省”的目标,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聚集不经济的时候, 城市的发展就进入到辐射阶段, 在该阶段内城市的部分职能开始向腹地疏解, 在大城市周围开始出现依托核心城市的卫星城, 卫星城通过承接从核心城市疏解过来的职能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聚集节省优势分流涌向大城市的资源, 大城市的过渡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腹地内开始出现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由大中小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核心城市在处于吸收阶段时, 从腹地吸收资源使自身发展壮大, 在此过程中会导致城市与周边腹地之间出现较大差距, 即“都市圈内的发展不对称问题”或者“环大都市贫困带问题”, 大都市与邻近的腹地间出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壕沟”。如果这种吸收过程强度较高并且存续的时间较长, “壕沟”就会较大, 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行政区划的边缘, 城市的腹地也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 所以行政区划的边缘地区就是“壕沟”出现的区域。当邻近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势力相差悬殊, 而发展状态较差的区域又需要依托发展较好的区域的时候, 这个“壕沟”就会长期存在。大都市的辐射域往往停止在“壕沟”以内。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就是将大城市的职能疏解到“壕沟”以外, 让发展状态相对较差的区域也处于大都市的影响下。一般而言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行政区划整合, 让发展状态较差的区域成为发展状况较好的大都市的一部分, 于是资源就能够在较大的区域内得到更好的均衡布局, “壕沟”问题就得以弱化。

(二) “点轴理论”与“城市走廊”理论

区域经济首先是以一点 (城市) 为核心向外扩展, 沿着重要的交通线与邻近的其他城市建立联系, 与此同时拉近邻近的两个城市之间的诸多小城市的发展, 图1展示了两个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并且形成城市走廊的过程 (图中的C形线表示城市向外围空间发展的扩展线, 扩展线范围越广表示城市的规模越大) 。为了说明问题, 图中画出了5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 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很少, 城市之间没有重要交通线联系, 两个城市基本上是孤立发展。在第二阶段中, 两个城市之间有了重要交通线, 在交通线 (“轴”) 的作用下, 两个城市开始相向扩展, 在两个城市之间开始出现规模较小的城市, 但两个城市还不能产生相互影响;在第三阶段中, 两个城市相向扩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交通线对两个城市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每个城市的影响域开始波及另外一个城市的影响域;在第四阶段中, 两个城市之间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开始出现小城市, 小城市之间相互影响, 交通线在两个城市间产生的联系更强;在第五阶段中, 每个城市的影响域继续扩展, 每个城市都成为另外一个城市的影响对象, “轴”上的小城市的规模开始扩大, 小城市之间的影响力也开始增强, 小城市与大城市在整个区域内相互作用, 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体系, 沿着发展轴开始形成“城市走廊”。

(三)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扩展间的关系分析

城市发展从聚集到扩散的过程就是资源在区位布局过程中从聚集经济走向聚集不经济的过程。在聚集经济阶段, 资源向城市聚集能够产生聚集节省效果, 聚集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同类或者不同类企业接触时能够产生“溢出效应”, 从而能够产生较高的商业利润, 如图2所示, 图中的l1曲线表示资源在城市中的聚集空间, 该曲线分成了3个阶段:MA段为资源的快速聚集阶段, 在该阶段城市内具有较大的聚集空间, 资源向城市中聚集能够取得较高的聚集整合效用。随着资源聚集程度逐渐提升, 城市开始变得拥挤, 城市中容纳更多资源的空间变得相对狭窄, l1曲线进入到AB段, 这是慢速聚集阶段, 在该阶段虽然还是有资源继续向城市中聚集, 但聚集速度已经开始下降, 城市向外围空间扩展的速度开始下降, 这时候城市的规模已经足够大, 如果按照这种发展模式, 资源继续向城市中聚集, 城市内部的发展空间就会变得更加狭窄, 在l1曲线越过B点后, 城市内部的资源聚集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资源如果再向城市中聚集, 就会出现聚集不经济问题, 所以在B点以后, 城市发展就进入到扩散阶段。与l1曲线相对应, l2曲线表示的是资源聚集效应程度, 在l1曲线MB段, l2曲线逐渐上升, 开始时快速上升, 后来缓慢上升, 在l1曲线越过B点后, 资源的聚集经济效应开始迅速下降, 以致出现聚集负效应问题, 这时候核心城市的职能开始向周边小城市疏解, 核心城市结束了以“摊大饼”方式蔓延。在行政力量干预下, 城市沿着行政力量的方向发展。如果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的方向是一致的, 这时候城市就会以更高的速度进行扩散性发展, 反之, 当行政力量趋向于聚集而市场力量趋向于扩散时, 城市向外围空间扩展的速度就会减弱, 大城市就会出现“过度发展”问题, 大都市与周边腹地之间在区域经济发展状态上就会出现较大反差。所以只有与市场力量相一致的行政力量才会有助于城市以更高的速度向外围扩散, 弱化大都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发展的较大差距, 将大都市的影响力向腹地扩展。

“弓弦+弓背”模式的衡水区域经济发展构架

衡水位于保定南侧, 在石家庄与沧州之间, 与衡水接壤的行政区域包括保定、沧州、石家庄和邢台等。衡水与石家庄邻近, 在“大石家庄”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 衡水已经纳入了“大石家庄”的发展规划当中。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联系, 需要以石家庄、邢台、保定、沧州、衡水等城市构建起“弓弦+弓背”的区域经济发展构架 (如图3所示) 。

(一) 弓弦:“邢台—衡水—沧州”城市链

从图3中可以看出, 衡水位于“弓弦”的正中间, 衡水以东是以沧州为核心包括泊头和黄骅在内的小城市群, 衡水以西是以邢台为核心包括任县、南宫等在内的小城市群。从图3中看出, 衡水与沧州和邢台的行政区划面积相差不大。每个核心城市都以自身为中心形成了小城市群。

1.“邢台—衡水”段“弓弦”发展设计

“邢台—衡水”段的“弓弦”包括了以邢台为核心的城市团和以南宫为核心的城市团 (如图4) 。邢台城市团包括了内丘、任县、南宫等县级行政单元, 位于“弓弦”的西端。衡水通过与邢台建立联系, 可以与石家庄和邯郸进行整合。虽然在“2+9”的“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中, 并没有将邢台和邯郸纳入到“首都经济圈”中, 但是邢台在将石家庄的城市影响力向南扩展, 并在与衡水形成“弓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南宫城市团”在邢台与衡水之间, 以南宫为中心, 由周村镇、苏村镇、七星镇、垂杨镇、南午村镇和王道寨乡整合在一起构建“南宫城市团”, 对于整合邢台和衡水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南宫与邢台、衡水的位置关系看, 南宫靠近衡水, 通过充分发展可以与衡水逐渐融合在一起, 形成河北省南部的“衡水—南宫”隆起带。“南宫小城市团”目前与邢台建立联系的最佳通道是“南和—鸡泽—威县—南宫”, 从南和出发, 经过在威县和垂杨镇两个拐点, 实现邢台与南宫对接。“南宫小城市团”在构建过程中, “南宫小城市团”受到来自4个方向的影响力:“栾城—赵县—宁晋—新河”影响力;“衡水—冀州”影响力;“南和—鸡泽—威县—垂杨镇”影响力;“邢台—任县—平乡—广宗—巨鹿”影响力。四个影响力促进了“南宫小城市团”的发展, 也促进了南宫与衡水的融合, 为衡水发展提供支撑。

2.“衡水—沧州”段“弓弦”发展设计

在图3中, “沧州—衡水”段在衡水东侧, 是衡水与沧州进行融合发展的“弓弦”部分。如图5所示, 在“衡水—沧州”段的“弓弦”发展通道中分为CN和CS两翼, CN即“衡水—武强—献县—沧州”一线, CS即“衡水—武邑—阜城—东光—泊头—沧州”一线。两条线相比较, CS较CN具有更多的县级中心地, 沿着CS可以在衡水与沧州之间形成串珠状城市链, 但是比较两条线就可以发现, CN线虽然县级中心地较少, 但在“衡水—武强—献县—沧州”一线有高速公路相通, 这为“衡水—沧州”之间联系提供了便捷通道。而在CS线上, 虽然县级中心地较多, 但“衡水—沧州”间并没有便捷的高速公路线相连接。虽然“沧州—泊头—南皮—东光”一线有高速公路相连, 但在“东光—阜城—武邑—衡水”一线还没有高速公路, 这对于充分发展CS是一个较大的阻力。为了强化该区域各小城市之间的联系, 需要在现有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修建“衡水—武邑—阜城—东光”高速公路, 将经过衡水的南北向的高速公路与经过东光的南北向的高速公路连通, 这样CS就得以贯通。与此同时还要强化“武强—武邑”、“献县—富镇—阜城”、“富镇—交河镇—洼里王镇”等的联系, 使得该区域内在南北方向、东西方向都具有较好的通达性, 拉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

(二) 弓背:“邢台—石家庄—清苑—沧州”城市链

如图3所示, “邢台—内丘—石家庄—鹿泉—新乐—定州—清苑—任丘—河间———沧州”一线, 在“弓弦”的北侧区域形成一个凹向“弓弦”的弧形线, 与“弓弦”整合在一起形成“弓背”的形状。以“弓背”的U型顶端为界, 可以分为“东侧弓背”和“西侧弓背”两个部分, 根据各个区域的条件差异, “东侧弓背”和“西侧弓背”要施以不同的发展对策。

1.“西侧弓背”:“邢台—内丘—石家庄—鹿泉—新乐”城市链

在“西侧弓背”上 (如图6) , 形成“邢台城市团”和“石家庄城市团”, 两个城市团分别以邢台和石家庄为核心, 拉动周边更多小城镇的发展。邢台向北发展, 石家庄向南北两个方向发展, 虽然在“大石家庄”的构建对策中, 向东和向北是石家庄发展的主导方向, 但一定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将石家庄的发展力度向南扩展, 才能够让石家庄与邢台逐渐整合在一起。在“西侧弓背”上, 有一条铁路纵贯南北, 两条高速公路在窦妪镇交汇。依托既有的交通网络, 在南北向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分别形成C东和C西两条小城市链, 两条小城镇链相比较, C东相对于C西城镇密度更高些, 在邢台附近, C东形成“贾宋镇—洛庄镇—魏家庄镇—山口镇”城镇连, C西形成“会宁镇—大孟村镇”城镇链, 与临城、内丘附近的小城镇整合在一起。在石家庄附近, C东形成“韩村镇—张家庄镇—息冢镇”城镇链, 同时将无极、藁城、栾城、赵县、宁晋等附近的小城镇整合在一起。在C东线上, 赵县、宁晋、栾城等县级中心地为核心, 形成包括韩村镇、换马店镇、北河庄镇、沙河店镇、宋曹镇等在内的小城镇团, 在“邢台城市团”和“石家庄城市团”中间发挥过渡作用。

2.“东侧弓背”:“定州—清苑—任丘—沧州—黄骅”城市链

“东侧弓背”由“定州—清苑—任丘—沧州—黄骅”城市链构成, 将保定和沧州的大部分区域整合在一起。保定在“一城三星一淀”的发展思路下, 构建以保定为核心, 包括清苑、徐水和满城在内的“大保定”发展格局, 在“城市向北、对接京津”的发展思路下, 在逐步构建“京津保”三角形的前提下, 保定的城市影响力逐步扩展到沧州。任丘是保定与沧州建立联系的重要城市, 也是构建“京津石三角形”过程中“京石边”上的重要城市。通过任丘建立起与河间、沧州间的关系。任丘与沧州是“东侧弓背”上的两个重要城市, “任丘—沧州”段有保沧高速公路联系, “沧州—黄骅”段有黄石高速公路联系。同时“肃宁—河间—沧州—黄骅”有铁路相通, 这就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东侧弓背”的发展。“东侧弓背”如图7所示, 宏观上呈“鱼骨”状, 东西向的高速公路在崔尔庄镇汇合, 将“黄骅—海兴—盐山” (鱼头) 、“沧州—沧县” (鱼腹) 、“任丘—河间—献县—武强” (鱼尾) 串联在一起。如图7所示, “任丘—崔尔庄镇—献县—武强”形成一个“C环”, “大城—青县—沧州—沧县—泊头—东光”形成第二个“C环”。在图7中, 沧州位于“鱼腹”, 是“东侧弓背”的关键。以沧州为核心将“鱼头”、“鱼尾”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衡水东北侧形成以沧州为核心的“城市团”。

(三) 箭杆:“定州—深泽—深州—衡水”城市链

“定州—深州—衡水”一线构成“弓背+弓弦”结构中的“箭杆”部分, 以“箭杆”为轴心, 将附近的新乐、藁城、晋州、辛集、冀州、清苑、安国等小城市包容进来, “箭头”在定州, 箭尾在衡水。在“箭杆”的作用下, 将衡水与保定整合在一起, 让衡水融入“京津保”三角形进而融入“京津石”三角形。如图8所示, 在“箭杆”的发展设计中, 可以有3条发展线选择:一为“定州—高鹏镇—无极—张段固镇—晋州—辛集—衡水”发展线;二为“定州—叮咛店镇—子位镇—深泽—位伯镇—车垒头镇—辛集—衡水”发展线;三为“定州—安国—西域乡—马店镇—安平—唐奉镇—深州—大堤镇—衡水”发展线。3条发展线中, (1) 线位于“箭杆”西侧, (3) 线位于“箭杆”东侧, (2) 线与“箭杆”最为接近, 将定州、深泽、辛集与衡水等区域链接了起来。上述3条线在空间上邻近, 在发展“箭杆”的过程中, 用 (1) 线和 (3) 线两条侧线烘托 (2) 线, 促进“箭杆”发展。在“箭杆”的发展设计中, 衡水虽然需要借助“箭杆”将定州进而“京津保”三角形的发展动力传输到“弓弦”, 但是衡水在“弓弦”上才是用力点。这就需要衡水从自身行政区划内部做文章, 做好区域调整和资源布局, 首先做好第 (2) 条线的发展, 然后逐渐扩展到第 (1) 条线和第 (3) 条线。以定州为“箭头”, 通过衡水发力, 让“弓弦”和“箭杆”的力量融入“京津保”三角形进而“京津石”三角形中, 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在三条发展线进行纵向发展的同时, 横向的三条高速公路线即“高蓬镇—李亲顾镇—子位镇—马店镇”、“藁城—张段固镇—无极—深泽—安平”、“藁城—晋州—位伯镇—车垒头镇—深州”疏通了衡水在东西方向上的区域经济发展脉络, 三条发展线与三条高速公路线, 在衡水区域内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摘要:在“1+9+3”的京津冀一体化规划设计中, 衡水是首都经济圈中的一个重要城市。与沧州相比, 衡水不具备靠海的优势, 也不靠近京津大都市, 但是衡水与石家庄、保定、沧州、邢台等城市邻接, 衡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需要与这几个城市加强整合, 通过构建“弓弦+弓背”模式的区域发展格局, 让衡水彰显在该格局中的优势, 构建“箭杆”即“定州—深泽—深州—衡水”城市链。与此同时要不断强化“东侧弓背”和“西侧弓背”的构建力度, 共同促进“箭杆”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衡水在“弓弦”+“弓背”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 通过“箭杆”逐渐融入“京津保三角形”和“京津石三角形”, 逐步以衡水为中心形成河北省中南部的“隆起带”。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弓弦+弓背,区域经济学,城市走廊

参考文献

[1] .赵清华, 岳广龙.河北省平原城市化问题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 2010, (3) :8-11.

[2] .高春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J].改革与战略, 2012, (4) :133-136.

[3] .刘红霞.衡水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经济论坛, 2008, (10) :25-26.

[4] .王铮, 等.理论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73-174.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8

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 紧密联系企业, 构建CDIO课程项目, 即整体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制定符合现代化工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2]。

1 京津冀一体化形势下河北省对化工医药类人才的需求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打造首都经济圈已成为国家战略, 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不仅可以促进该地区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沿海开放开发重点地区的发展, 而且可以增强京津冀城镇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地区在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上, 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重点发展化工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 这些产业都需要化工医药类人才来支撑[3]河北省作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原材料重化工基地, 需要大量化工医药类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校在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前提下,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点培养适用于河北省的化工医药类技术技能人才, 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人才保证。

2 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思路与目标

CDIO (Conceiving、Design、Implementing、Opera-tion) 是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模式注重综合的创新能力培养, 以及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时更加关注工程实践, 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CDIO大纲制定者认为, 工程教育毕业生应该可以在一个现代化的以团队为基础的环境下, 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复杂的增殖工程系统期望工程教育毕业生发展为完整、成熟、有思想的个体[4]。

CDIO大纲的首要目标强调技术知识和科学基础, 其次培养学生引领新产品、工艺和系统的创新和运行的技能, 第三个目标是教育学生理解研发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 在研发过程中考虑到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CDIO提出的能力目标与我国目前提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具有相当高的吻合度。它提倡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 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以零适应期走向社会, 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校根据化工医药行业特点, 在教学上将知识、个人能力和态度集成化培养, 能力和态度的培养是通过实践、重复、给予和接受反馈的方式, 而不是用讲授心理和社会学原理的方式进行培养, 因此课程体系设计不是增加能力课程, 而是设计实践课程, 在实践中锻炼个人能力。我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采用CDIO集成化课程体系, 旨在将学科知识、个人能力和工程实践融合起来, 以能力为导向, 以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 (以项目能力为核心) 为依托, 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培养。

3 探索基于CDIO的化药类人才培养模式

3.1 与企业联合, 创建CDIO的化药类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校企合作理事会和精细化学品研发中心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校企学”三方合作, 以“教师+企业 (项目) +学生”的服务方式, 以教学带动技术服务, 以技术服务促进教学;以教师带动学生能力提高, 以学生能力提高促进就业。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有研发试验的能力, 并且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企业研发工作。从2008年以来本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走向研发岗位, 进入研发企业成为一名研发助理研究员, 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对我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助理研究员一职认可度高, 但是还是有学生提出希望能在学校更进一步学习甚至能亲自参与项目研发工作。与企业联合正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和场所。

与企业联合研发, 还可以将成果转化。在转化中要提供中试、生产规模的生产, 学生和教师又可以参加到企业的中试生产、新产品试车生产中, 不论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上都与传统课堂学习形成有利互补, 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从技术知识、个人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和企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 (CDIO) 等四个部分进行了细化, 规定了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其熟练程度应该达到的水平, 通过什么样的环境, 怎样培养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学到了这些技能。

3.2 建立与企业联合, 符合CDIO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CDIO是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模式, 工程项目设计是工程实践的核心所在。教学过程贯彻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现企业与学校文化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课堂与车间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

我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采用CDIO集成化课程体系, CDIO集成化课程体系旨在将学科知识、个人能力和工程实践融合起来, 以能力为导向, 以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 (以项目能力为核心) 为依托, 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培养。集成化课程体系三者作为整合课程组织结构的经纬。

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按照其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 将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划分为四大技术领域:合成反应、分离提纯、配方制剂和营销策划, 将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技能进行整合, 开发了CDIO集成化课程体系。

3.3 建立与企业联合, 符合CDIO的教学项目

CDIO注重专业层面上体现, CDIO采用一系列已经为人所用的学习方法, 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学习, 但这些方法不代表CDIO的全部。进行项目设计是必要的, 所有的项目均为团队合作项目, 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习探索、综合应用知识, 锻炼团队精神、学习基本项目组织、管理, 培养CDIO能力这些项目的进行所需要的很多重要, 但非核心的知识、能力无需开设专门课程而只需要设计适当的考核要求和极少的帮助即可。教学项目分三个层次设计, 一级项目为专业层面的项目,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 学会以探究方式获取知识。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群, 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项目, 实验合成、反应器控制、提纯分离、复配制剂可以作为此项目。三级项目是课程项目是指核心课程根据需要而设定。

项目的设定, 聘请企业领导、车间主任、岗位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结合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共同制定课程的项目。项目实施过程, 和企业联合, 把一些项目完全放在企业中进行, 让企业领导、车间主任、岗位技术人员为“教师”, 这样既具有实践意义, 又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3.4 与企业联合, 创建CDIO的化药类人才培养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大胆尝试及创新。聘请专门操作人员担任“师傅”, 学生担任“徒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徒弟”思考体会、感受、学习实际生产中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 深刻认识“CDIO”工程教育模式。

课程考核评价不再以学校、教师为主导, 而是转移到企业以企业、车间、岗位为学习场所, 让企业领导、车间主任、岗位技术人员做评价。企业领导评价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否关心企业发展、是否积极参加企业集体活动等, 车间主任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关心车间生产等, 岗位班组长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责任心、爱岗敬业等, 安全技术人员评价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技术、安全技能等。采用考试内容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统一, 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对职业核心技能的掌握强调学生的上岗技能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真正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

4 小结

根据化工行业生产的特殊性及我校与企业合作的紧密性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下, 与企业联合, 创建CDIO的化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即可以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又可以使学院立足化工行业, 服务于行业;发展及深化教学改革, 结合“科学、工程、教育”, 完善工程人才的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海申, 苗绘, 冯雪, 等.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中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20) :24-26.

[2]姚运金, 徐川, 杨保俊, 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 2014 (2) :18-22.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9

1. 1 农产品缺乏品牌效益

近年来,廊坊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蔬菜、花卉,以及畜产品。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以上农产品规模已经初步成型。同时,带动了农产品的深加工。与此同时,廊坊的农产品在京津消费市场中,已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小烧鸡、窝头、大城驴肉等农产品因为包装粗糙、保质期短等原因,不能体现品牌的效应,从而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 2 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力量薄弱

调查显示,很多地方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管理方式,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第一,在种养品种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产品。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比例很少。第二,在种养方式上,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第三,在协作方式上,以农业合作社为基本单位。然而,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小,缺乏影响力,不能对农户进行有效的管理。

1. 3 劳动对象素质不高

在我国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民涌入到城市当中,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劳动力以知识分子、青壮年居多。由于人才的流失现象,导致了廊坊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同时,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使当地的劳动力质量不断降低。与此同时,真正有文化、懂管理的农户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廊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1. 4 农业培训服务不完善

廊坊市在推广农业技术时,主要以充实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为主力军。但是,这些技术人员在农业方面的知识、技能长期不能得到更新,不能起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生老病死,导致技术培训出现断层现象。可以看出,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农技培训的范围。不仅如此,该培训手段由于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2 提高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办法与手段

2. 1 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度。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地政府就农业发展而言,本着“同城化”发展的理念,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一,争取京津地区在人才、市场、技术方面的支持,打破农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第二,建立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重点发展项目、区域经济发展中,努力创建合作关系。第三,从决策层面出发,与京津地区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促进京津冀农业的健康发展。

2. 2 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

与其他都是农业发展现状相比,北京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已经形成了5 个发展圈,分别是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远郊农业发展圈、平原农业发展圈,以及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以上农业发展圈包括了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比如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等。因此,廊坊市应该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借鉴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

2. 3 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

首先,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宣传手段,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市场需求,加深对环保养殖的理解。其次,选择优秀的农业合作社为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让有文化、懂管理,农业技术强的人担任培训专员,负责对农户的培训。最后,各地政府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2. 4 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加大科技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以此来提高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廊坊市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比如建立京津发展合作项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实力。

2. 5 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

当前,京津旅游观光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廊坊市可以借鉴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发出种养、垂钓、休闲、娱乐、餐饮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要发挥以特色养殖为内容的体验式休闲产业。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当前京津冀周边多数地区还没有被开发。可见,该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鉴于此,可以采用错位发展的办法。总而言之,在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中,应该重视品牌、特色效应,提高休闲农业的品质和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2. 6 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要求进一步引导、鼓励发展生态型环保农业模式。首先,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其次,定期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方面的宣传,提高在生产中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再次,充分利用绿色环保理念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生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重视宣传的作用。

3 廊坊市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3. 1 立体现代农业

立体农业的含义是: 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的优势作用。具体来讲,立体农业主要是加强农作物与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联系,达到互相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发挥以上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多种功能,进而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农业结构。其发展的特点是: 第一,节约了土地,实现了技术、劳动力、资金的合理配置。第二,充分利用了光、水、热等自然资源,提高了作物的产出率。第三,减少了有害物质残留,保护了环境,增强了土壤的肥力。第四,促进了经济、环境、农业的协调发展。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包括: 农田立体现代农业、菜地立体现代农业、林间套种立体现代农业。当前,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北方林地被大面积砍伐,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同时,林地的生产周期比较长,短时间很难见效。鉴于此,采用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其中,廊坊某技术学院研制的食用菌已经通过了验收,并在很多地方进行种植、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 2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具有投资高、收益高等特点。该发展模式依靠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反季节农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设施农业中,首先要采购质量高、效率高的设施设备,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品种以及栽培技术。根据农业种类的特点,将设施农业分为设施养殖、设施园艺两个部分。其中,设置园艺包括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连栋温室等。以上温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技术与管理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另外,在设施养殖中,包括两个类别,分别是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

3. 3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观光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5 个大的类型。分别是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实践证明,观光农业不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经济,而且带动了教育、卫生、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3. 4 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指的是: 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农户与购买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在合同中应该明确规定农产品的数量、价值,付款的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该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不能盲目跟风,否则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3. 5 特色农业

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产业资源等优势,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廊坊市拥有多样化的特色农产品,完全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在于: 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3. 6 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指的是: 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促进环境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在绿色农业中,包括多项现代化技术,比如生物学技术、深耕轮作技术、农药安全管理技术等。当前,大部分农机农业就属于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绿色农业更注重环境、经济、农业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

4 结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结构。本文以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该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农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具体改进的办法与措施。比如,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 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 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 构筑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 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最后,介绍了当前廊坊市的几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探究——以廊坊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为例[J].北京农业,2015(21).

[2]李刚.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

[3]苗润莲,张红.京津冀现代农业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及关键问题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6).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10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以提高区域发展质量,改善居民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2]。公共资源一体化能够缩小地区差距,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卫生资源是公共资源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应该通过资源整合,兼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使生产要素能够在区域内自由合理流动并且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适应区域内居民对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3]。本文以京津冀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公平性和效率两个方面分析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反映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探讨卫生资源配置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1 研究方法

1. 1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以决策单元累计的人口或地理面积比例作为横坐标,以决策单元人口或地理面积对应的卫生资源比例为纵坐标,连接各点即绘制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和对角线围成的区域与对角线下直角三角形区域两者面积之比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值在0 ~ 1之间,其值越小,表示分配越公平。

通过人口和地理面积分布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值差别较大,一般认为,从地理分布角度测算本质上反映了资源密度配置公平性问题,如果区域人口密度较小,此时按地理面积方法测算比较合理,而对于人口稠密的地区使用该方法则意义不大[4]。本文选择的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较高,不宜使用地理分布的方法,因此本文从人口分布角度评价京津冀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1. 2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 DEA) 基本思想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通过观察到的多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根据公理假设相应的生产可能集,由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以确定该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在没有数据分布的假设前提下,DEA允许多重投入和产出。DEA模型可以划分为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种,投入导向是指既定产出时,通过按比例减少投入量来测算技术有效性。产出导向模型是指既定投入时,通过按比例增加投入量来测算技术有效性。本文选择DEA以产出为导向的模型。

CRS和VRS模型是DEA的基本模型。CRS模型假设适合于最优生产规模情况,而实际由于政府管制和不完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达不到最优的生产规模,有鉴于此,在CRS模型基础上提出VRS模型,即在规模报酬可变模式下评估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也称技术效率。

2 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实证分析

提高公平与效率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要目标,也是卫生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京津冀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本文将从公平性和效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2. 1 公平性

本文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从人口的角度,评价京津冀三地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如表1所示,京津冀的卫生机构、床位、执业( 助理) 医师的基尼系数均小于0. 3,说明这几项卫生资源都处于相对公平状态。北京、河北的注册护士的基尼系数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天津的值为0. 41,进入警戒状态。总体上看,京津冀的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指标处于公平状态。

利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京津冀三地总体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河北省的公平性最好,其次为北京,天津居于末位。洛伦兹曲线也可以从直观上反映京津冀区域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从图1可以看出,河北省的洛伦兹曲线相比与天津和北京,更靠近公平线,其公平性也最好,洛伦兹曲线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基尼系数的结果。

数据来源: 《2013 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013 年天津市统计年鉴》、《2013 年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

图 1 2012 年京津冀三地的卫生资源配置的洛伦兹曲线

2. 2 效率

合理选择投入与产出指标对于分析卫生资源配置效率非常重要。宋慧勇等( 2013) 利用DEA分析时采用的投入指标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产出指标有诊疗总人次、出院人数[5]。赖莎( 2012) 选择的投入指标为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床位数,产出指标为床位使用率和诊疗人次数[6]。李文辉等( 2011)把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支出和床位数作为投入指标,把病床使用率、门诊人次及出院人数作为产出指标[7]。根据生产函数的概念,劳动和资本是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投入要素,因此本文选择的投入指标包括执业( 助理) 医师、注册护士和床位,而产出指标的选择要与投入指标相互对应,本文将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和病床工作日作为产出指标。

CRS和VRS模型是DEA的基本模型。CRS模型测算的为综合效率,它是指在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决策单元能够利用现有技术的有效程度。VRS模型测算的为技术效率,它衡量在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决策单元现有的投入能够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而规模效率为综合效率与技术效率的比值,衡量决策单元各项投入均衡增加对产出的影响程度,评价决策单元是否处于最适合生产规模。以下将利用CRS和VRS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重点比较京津冀区域内部差异,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效率排名。

河北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规模报酬不变,松弛变量为0,这说明在当前状况下,河北的卫生资源配置处在有效生产前沿面上,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此吋,若增加投入,则产出会等比例地增加。2012年天津卫生资源配置相对弱有效,技术效率为1,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小于1,松弛变量均为0,当前投入的资源充分利用,达到较佳的规模状态,但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长率慢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可以适当降低投入。北京卫生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松弛变量不全为0。由于本文选择的为以产出为导向的模型,在现有的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的前提下,北京市需要增加159077. 30住院人次,减少20903. 92个执业助理医师,减少22690. 69个注册护士,才能达到技术有效。北京市的投入现有规模偏大,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不应再扩大投入量。

2012年全国综合效率的平均值为0. 88,京津冀三地的综合效率值均高于平均值。2012年河北省的综合效率全国排名第1,天津居于15位,北京排在21位。2012年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技术效率为1,排在第1位,而北京市的技术效率则排在26位,低于全国平均值。

注: CRSTE 表示综合效率,VRSTE 表示技术效率,SCALE 表示规模效益,RTS 表示规模报酬S1 + 、S2 + 、S3 + 、S4 - 、S5 - 、S6 - 分别为诊疗人次数( 千万人次) 、住院人数( 人) 、病床工作日( 天) 、执业( 助理) 医师( 人) 、注册护士( 人) 和床位数( 张) 的松弛变量。数据来源: 《2013 年中国统计年鉴》

3 区域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探讨

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方面,从人口角度评价的京津冀三地总体上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其中河北省的公平性最佳,北京其次,天津排在最末位。在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较大,河北的配置效率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低。

北京市卫生资源规模收益递减,现有规模已超出最佳状态,利用效率最低。从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角度分析,造成DEA无效的原因主要是执业( 助理) 医师、注册护士投入冗余。应该有针对性的优化投入要素组合方式,对增量进行合理配置,对存量进行再分配,实现供需平衡,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从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角度分析,造成DEA无效的原因主要为住院人数过少。由于缺乏北京市各区县诊疗人次数、住院人数和病床工作日数据,所以无法分析北京市各区县的医疗卫生配置效率。冉晓鸽( 2013) 研究上海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时发现市中心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普遍较高,而郊区的效率值较低。部分郊区投入冗余,产出不足,可能是郊区大部分患者集中到市中心大医院就诊,导致本区域配置的医疗资源无法充分有效利用[8]。2012年,北京市56家规模以上三级医院中,31家分布在东城、西城和朝阳三区[9]。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增长极的初期阶段,生产要素在规模经济作用下向极点集聚。集聚作用不断自我强化,循环累积,从而导致区域之间发生分异或极化,产生极化效应。当增长极一旦形成,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外部经济效益逐渐变小,区域极点的生产要素向外围扩散,形成扩散效应[10]。然而,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来看,北京作为本区域的增长极,不断将资本、市场、人才吸引到增长级点上,极化效应占据主导地位,而扩散效应相对不足。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应发挥北京的扩散效应,把北京丰富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扩散出去,使来自河北和天津的患者能够留在本地就诊和治疗。

3. 1 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协调,对京津冀的卫生发展进行功能定位

京津冀卫生一体化首先要制定统一的医疗发展规划,对三地进行功能定位,对三地的医疗卫生技术实力进行评估,甄选出各地的优势专业和特色,确定分流的医院和专业,同时要加强成员间的协作与协调,减少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进行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促进区域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由于北京市的医疗卫生技术的实力最强,拥有全国很多一流的专业和学科,所以要将北京市卫生功能疏解,确定市内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将相应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分流到天津和河北。同样将天津市的优势医疗专业和学科分流到河北省,医疗功能进行对接。

3. 2 通过搬迁、建立分院、托管中小型医院的形式,将优质医疗资源疏解到天津和河北

为使河北和天津的环京地区享受到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可以将北京一部分三甲医院整体搬迁到郊区,也可以通过建立分院的形式直接将环京的患者分流。除此之外,三甲医院可以到郊区或者环京地区托管中小型医院,进行技术帮扶和指导。此举有助于疏解分流就诊压力,提高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天津和河北环京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

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完全运用政府干预,搬迁大医院,阻力较大,而且也会影响北京市民的医疗福利。最好的办法为政策引导,激励北京三甲医院到天津和河北去开分院。

3. 3 实施跨区域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京津冀成立医疗联盟

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成立医疗联盟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构建“患者不动,医生动”的就医模式,最终实现互惠双赢。

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天津、河北当地的居民的医疗需求情况,成立医疗联盟,以合作办医和专科扶持的方式,与北京市医院实施共建共管,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专科,为天津、河北培养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实施跨区域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北京医院专家能够定期到天津、河北出诊。同样,天津和河北的医院专家也可以到北京出诊,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此类政策,将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向天津、河北辐射,提高北京市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医疗资源纵向移动,弥合京津冀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缺口。

3. 4 加快区域内医疗保险的异地流转和结算进程,未来实施医疗保障统筹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医疗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医疗保险城乡分设,管理分割,影响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和卫生资源配置效率。2009年,天津已经实现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和统一管理。当前,应该尽快推动北京、河北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医疗险依附于户籍制度的现状。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11

现在,大约每户农民头上平均有一亩农村建设用地,但这里面包括了宅基地、工业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为了推动农地流转,我在2005年就向中央提出建议,我认为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渠道单一,由政府供应这种方式需要转变。我认为不合理的规定剥夺了农民的权利,应当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规范进入市场,进行流转。2007年,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民的土地流转,我提出让农民带着地票进城,带着地票进城已经在个别城市进行了试点,但是还远远不够,因为农民的流转不是从本地的郊区流转到本地的市内,而是全国性的流动,所以这种地票应该是在全国范围通用的地票。

2007年我还建议过,为了推动农民的土地流转,应当设立为农民服务的土地经纪公司,这不光是考虑为农民服务,还关系到一些原来管征地的专业人员,未来的农地流转以后,他们没有事做,要给他们找一条新的出路,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农民盼望成为城里人,过上同样的好日子,而某些人阻碍农民进城,就使得现在延续着以征地和卖地为主的土地财政。这种用垄断权利进行的农地经营,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这种土地财政比当年廉价征用农作物,高价出售农用物资形成的剪刀差更加不合理。然而,农民群众勇敢地冲破大部分的束缚,推动了城乡一体化,他们用自己的宅基地建造了小产权房,虽然说是违法,但是因为便宜,价格只是大城市房价的1/3到1/4,所以有效改善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还有一种是城中村,城市扩大把村子包进来,各地农民在城中村以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发展,为自己创造了财产性收入,为城市弥补了租赁房的不足。

在多年来忽视保障房建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农民群众对保障房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不能够想象问题会积累得多大,可以说,幸亏有农民的贡献。但是,农民的行为至今还被称作违法。

最近,国研中心的383方案也提出妥善解决小产权房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正视小产权房是越来越人的认识。这次三中全会又再次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次表述和五年前表述文字上有区别,内容上基本没有区别,从中可以看到中央的恒心和耐心。最近深圳第一块号称是集体建设用地的拍卖,也算是落了第一槌,当然这还并不是完全的农地。

现在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民住宅财产权的抵押担保和转让,但是相关部门又一次掀起了阻碍宅基地流转的浪潮,说经济性建设用地不包括宅基地。我们担心的是,农村建设用地流转会不会再次被阻碍,会不会再推后五年,到下一个三中全会,再做这样一个决议?

前两天刚刚闭幕的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求尊重农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我们现在在农地流转和城镇化发展上,也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允许农地流转,由此来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12

区域旅游一体化涉及到众多部门的协调、不同行政区域的利益博弈和多学科的研究范畴, 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需要以系统论的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京津冀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缓慢, 不利于整个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优化对策, 以期为加快和推动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1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现状

京津冀区域指由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城市构成的“C”字形区域, 目前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为整个区域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区域旅游一体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历程很长却进展缓慢, 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还处于非常初级的起步阶段, 区域旅游合作主要发生在临近空间, 是一种自发和比较松散的旅游合作, 合作主体单一、范围小、领域狭窄。近年来, 京津地区和河北省的旅游收入都有大幅增加, 但是三地的旅游发展差异程度很大, 具有鲜明的行政区划特征, 河北省并未融入到京津地区旅游辐射范围之内, 三地之间的联动和合作力度不大。合作主体主要以旅游企业的自发行为为主, 仍未出现跨区域的旅游产业联动, 对整个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拉动作用微弱,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主导动力以空间生长和市场驱动力为主导, 政府部门的协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动力系统构建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动力因素是极其复杂的, 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 旅游一体化的动力系统都不相同, 需要根据特定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结合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实际, 根据影响力大小和作用机理的不同, 构建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动力系统, 将其分为核心因素系统、驱动因素系统和关联因素系统三个层次 (见图1) 。

核心因素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关键力量和内驱力, 决定了旅游一体化的基本可能性, 是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最强大的动力,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核心因素系统由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效益和客源市场四个因素构成。驱动因素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 通过作用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核心因素发挥作用而影响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驱动因素系统由政府调控力和城市发展水平两个因素构成。关联因素是区域旅游发展的背景因素, 不直接作用于区域旅游一体化, 但能够协调核心因素和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 进而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关联因素系统包括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和生态环境。

3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动力因素分析

3.1 核心因素系统分析

3.1.1 旅游资源要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灵魂, 区域旅游一体化不仅要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全面, 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品质和互补性有较高要求。首先, 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 (GB/T18972—2003) , 京津冀的山地景观、水域风光类景观、草原森林和海滨休闲类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更有以古长城和周口店猿人遗址为代表的遗址遗迹, 以皇家宫殿陵寝、名人故居、北京胡同四合院、坛庙、现代大型城市建筑等为代表的建筑与设施, 旅游商品特色鲜明, 民俗文化积淀深厚而独特、人文活动资源丰富多彩。其次, 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分布相对密集, 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和5A级景区所占比例较大, 高质量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北京、承德、保定和石家庄地区。最后, 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特色鲜明、互补性强, 如北京以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和现代城市文化为特色, 天津的港口文化和近代文化比较突出, 河北省是我国唯一同时具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资源要素为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联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强大内动力, 但是缺少统一规划, 目前, 京津冀区域旅游同构性强, 需要通过整合发挥整体优势。

3.1.2 基础设施要素

旅游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 基础设施为区域旅游一体化提供了各类软、硬件设施, 应该包括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旅游专用设施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 软件设施则主要指旅游服务水平的建设, 包括信息咨询系统、交通标示和引导以及投诉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可进入性和良好联通性的主要支撑, 目前以北京为中心的轨道快速交通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各主要区域, 以北京为中心的航空网络也通达全国和世界各地, 保证了区域的可进入性;区域内部的城际交通也在快速发展, 道路网联结度和密集度提高。但是, 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没有完善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 投诉协调机制不健全, 成为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3.1.3 旅游效益

区域旅游一体化以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为基本目标, 谋求旅游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转移, 以实现区域整体旅游利益的提高和协调发展, 可以说追求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是各地推动旅游合作的内在动力。旅游业作为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极强的产业,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受到广泛认同和关注, 京津冀区域各方为了追求利益的互利共赢, 会自觉促成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态势和意愿, 旅游效益将成为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最强劲的核心动力因素。

3.1.4 客源市场

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京津冀区域旅游有良好的客源市场。从区域内部看, 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高, 是国内旅游业的重要客源地, 北京、天津和河北的部分发达地区出游率较高, 三地已形成“互为客源”的初级局面;从区域外部看, 因为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 该区域也是国际和国内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吸引大量的入境客流。但是京津冀区域的客源市场极度不均衡 (见表1) , 主要集聚在北京地区, 原因在于北京的旅游产业优势明显、旅游市场竞争力高;天津的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但是旅游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较弱;河北省的旅游产业的区域地位较低, 而且客源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差, 原因在于京津冀区域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导致地方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度过强, 因而限制了要素的自由流动, 必然影响区域旅游的一体化进程。

3.2 驱动因素系统分析

3.2.1 政府调控力

政府调控力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 区域旅游一体化作为一项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工程, 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因素, 尤其是因为行政分割而引起的各种问题, 政府是区域旅游一体化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最好调控主体, 也是营造区域旅游无障碍的最强有力的推手。京津冀各地政府对于旅游一体化非常重视, 从1984年三地政府就开始进行探索和合作, 但实施力度和成效差强人意, 需要进一步提升认知, 加快合作, 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力的先导作用。

3.2.2 城市发展水平

城市作为一定地域的中心, 在区域旅游一体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因为城市人口的高出游率使其在客源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城市强大的吸引和辐射能力使其在区域旅游中扮演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角色。作为我国三大城市圈之一, 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密集, 容易形成区域旅游强有力的需求中心和供给中心, 目前京津冀区域旅游高度密集于北京, 其次是天津, 河北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 但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非常低, 其原因就在于旅游资源多数都分散在不同的城镇和地区, 而这些城镇的商业繁荣程度和整体实力都弱于北京和天津, 难以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服务中心, 制约了河北省融入到京津旅游辐射的范畴。

3.3 关联因素系统分析

3.3.1 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是目前区域发展的重要取向,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正在以良好的态势加速前进, 区域主要城市间经济联系增强, 区域人口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进程取得一定突破, 区域交通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也在有序推进, 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2012年3月15日首部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发布, 认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正在进入到“酝酿整体突破”的阶段, 区域旅游一体化必将在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趋势下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推进。

3.3.2 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是我国生态与环境状况在总体上不断恶化的基本背景, 而受到破坏的生态和环境不可避免的要阻碍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生态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产业特性使其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 同时也要求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树立生态理念。

4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动力系统优化对策

4.1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 充分优化核心因素系统

区域旅游一体化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的协调引导作用, 京津冀还必须确立政府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主导动力不同, 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深度也不同。如在长三角的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中, 其主导动力由空间生长力、市场驱动力演变为现在的政府调控力。目前,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化程度低, 相关政策、机制、软硬环境很不完善, 旅游要素的自发调节作用很弱, 而政府主导则可以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 优化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核心动力系统, 组织相关规划的编制, 整合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 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统一营销策略, 优化和扩大客源市场;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软环境品质, 建立区域旅游协作的良好载体, 加速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

资料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天津旅游政务网、河北旅游政务网

4.2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实行城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战略

目前, 京津冀区域旅游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市, 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周边辐射的形态, 如果周边城市和地区不能很好的与中心城市接轨, 就很难融入到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对京津冀区域旅游的主要客源而言, 他们的主要目的地是京津两市, 如果要想让其向河北扩散, 则取决于河北省一些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增强。河北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于欠发达的小城镇, 所以河北省应该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实行城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的战略, 以城镇化为主导拉动力推动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 通过城镇化建设提高自身经济实力, 使其成为京津旅游的重要客源地, 提高京津与其进行旅游联动的动力;另一方面, 通过城镇化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打通与京津进行连接的通道, 提高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扩大客源市场, 与京津冀区域旅游的主体线路接轨。

参考文献

[1]贝塔朗菲, 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秋同, 等, 译.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7:168.

[2]马勇, 肖智磊.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研究[J].旅游科学, 2008, 22 (5) :7-11.

[3]张殿发, 杨晓平, 童亿勤.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一体化浅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 :70-76.

[4]夏学英, 金艳春, 李龙.我国旅游产业区域比较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 2012 (9) :119-122.

上一篇:因子还原下一篇:专业生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