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优势

2024-10-04

京津优势(精选6篇)

京津优势 篇1

摘要: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对2013年京津冀产业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 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进行“错位发展”, 实现京津冀协同共进。

关键词:京津冀,比较优势,产业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京津冀产业发展

(一)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针对国际贸易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二) 比较优势理论与京津冀产业发展。

具体到产业经济发展中, 比较优势指某地区中产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不仅能以更低的生产成本实行专业化生产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还能满足其他地区对该产业的需求。从2014年2月习近平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 京津冀如何发挥各自产业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互利合作, 就成为三地政府企业的共同目标。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难点分析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京津冀虽地域相近但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国际化程度高。2013年北京人均GDP位于全国第二, 天津位于第一, 而河北排在全国第16位。长久以来京津等发达城市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周边落后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反由于其虹吸效应将附近落后地区的各种资源大量吸引到发达城市造成附近地区发展营养不良。

随着北京发展到一定程度, “大城市病”逐渐凸显, 开始阻碍城市发展。这就要求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减少“大而全”的普通产业培养“高精尖”的服务型产业。天津要把握本次京津冀协同机会向更发达的北京看齐优化本地产业结构。河北更需借助京津产业转移和外溢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各方都有动力借助其他各方力量来发展本地经济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几易其稿终在4月公布。其原因主要是京津冀涉及一亿多常住人口, 各方都有独立利益诉求, 规划复杂。由于历史惯性三地很多同质化产业造成产业间形成竞争而非互补关系。

根据北京2013年度统计年鉴和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二号) 相关数据可知, 2013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区位商前几名有开采辅助活动 (1.78)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99) 、医药制造业 (0.8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79) 、汽车制造业 (0.73) 、仪器仪表制造业 (0.5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0.54) 和食品制造业 (0.53) 。同理可得出津冀的主导产业。天津的主导产业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河北的主导产业有黑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发现确实存在相同产业。如京和冀都有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 津和冀都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重叠产业。伴随各地不断提出优化产业结构, 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业发展政策, 更使得京津冀在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中趋同。如京和津都提出要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节能环保等产业。而冀为紧跟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大潮也提出要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含量和环保型产业发展。同时伴随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 三地都面临水资源紧缺、大气污染等问题。因此由于历史惯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似政策及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三地产业的承接和转移必然出现不相匹配状态, 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三地规划纲要就十分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勇气。

三、京津冀三次产业比较优势及规划定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

表1显示北京自身三产业与其他两地横向相比, 第三产业专业化程度都最高, 与普遍认为的北京产业布局相吻合。北京对各种优质资源具有极强吸纳能力, 占据了丰富的研发设计资源、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政策资源优势, 第三产业应作为其比较优势产业来发展。因此北京在京津冀协同规划中应继续发扬第三产业比较优势确立“研发中心”定位, 首要目标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外迁一般制造业、高耗能产业;同时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向周边区域转移使北京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辐射带动津冀相关行业发展。

天津自身第二产业专业化程度最高, 横向比仅次于河北, 其比较优势是第二产业。凭借自然资源、港口及较多高端科技人才和大型知名企业集团汇集的优势, 天津形成了重化工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等产业。依据发展比较优势要求天津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河北自身和三地横向对比中第一、二产业有比较优势, 第三产业没有优势。可看出河北产业优势主要源于自然资源禀赋,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还有后来发展起来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皮革毛皮制造业等。由于地处环渤海交通枢纽地区, 河北的定位是打造“全国物流基地”。

四、京津冀根据比较优势调整产业布局

秉承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原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思路应是在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 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向外转移和津冀地区对这些产业的承接。

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北京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 制定实施了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如北京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大红门地区批发市场就属于适合外移的产业。小商品市场属于批发和零售业, 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业的区位商为北京0.75, 天津1.27, 河北1.02。北京批发和零售业区位商小于1, 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比较优势;津冀的区位商大于1且天津数值更大。为疏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北京应将批发和零售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津冀。北京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商户计划向距离北京最近的副城区河北廊坊转移。天津武清、蓟县环绕在北京周边也是北京产业转移的天然选择。

直辖市天津主要是在先进科技产业方面和北京对接, 在相关项目上与河北合作。天津已着手加快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科技城等高新技术科技城的建设力图吸收北京更先进科技成果。同时在2014年设立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与河北实现共赢。

作为京津冀中较落后的河北在协同中一是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第一产业, 发展高效绿色农产品, 成为京津综合农业服务生产基地。二是对于第二产业, 河北的劳动力成本较低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应看到河北是全国钢铁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应适当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14年河北完成了北京凌云化工、北汽集团整车项目的承接工作, 借此不断强化了如钢铁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三是对第三产业, 虽然三地中河北最不具有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 但在构建区域产业链和配套设施方面可和京津形成合作互补关系。如发展红色旅游、借力互联网商务而迅猛发展的物流业和为疏解北京巨大购房压力而发展本地房地产, 不仅避开同京津形成不良竞争关系且利于弥补京津产业链完善配套设施。同时为抓住新兴产业浪潮要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环境保护产业。这一策略不仅可抓住环保产业这一未来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的先机, 还能利用发展起来的环保产业反过来治理本省因过高的能源消耗和工业污染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 一举多得。

五、结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当中要防止“中心”太多, 应根据三地各自的产业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探索出三地良性互补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J].经济前沿, 2004

[2]那威.京津冀工业主导产业现状分析[J].区域经济, 2013

京津优势 篇2

1机遇与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经济区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开启了京津冀优势互补、统筹推进、协同发展的新篇章,对河北省渔业的发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1.1机遇

1.1.1党中央高瞻远瞩,部署国家战略习总书记2014年2月26日听取了北京、天津及河北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并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指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环渤海与京津冀协作,并在河北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亲自协调解决事关河北发展的重大问题。今年以来,张高丽、刘延东、汪洋副总理先后来河北省调研、考察,对河北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心、理解和支持[3]。中央对河北的发展非常关心、给予厚爱,反映了党中央对新阶段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

1.1.2借助京津优势,加强区域协作由于京津尤其是北京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和科技实力决定了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中心城市地位,并对冀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群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我们要借助京津在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城市集聚力和扩散力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河北外向型渔业与京津区域协作。

1.1.3河北高度重视,搭建合作平台2014年3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周本顺和省长张庆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深入贯彻、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安排部署全省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4]。

1.1.4发挥河北优势,推动协同发展河北濒临渤海、环绕京津,我们与京津的产业协作,不仅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还具有基础良好、条件配套、人缘优势、文化一脉。为构建京津冀区域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河北省应借助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积极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及要素外溢,充分利用京津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合作平台,加快现代渔业发展。

1.1.5主导渔业品种、居全国领先水平“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全省渔业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产抓特色”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方针,以渔业“四百工程战略”实施为抓手,以对虾、贝类和龟鳖类“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大宜渔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积极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势水产品生产布局,以“唐山对虾、昌黎扇贝、秦皇岛海参、黄骅海蟹、胜芳河蟹、“‘两山’甲鱼”等六大渔业品牌为代表的特色渔业蓬勃发展,河鲀、扇贝、对虾、冷水鱼、甲鱼等特色养殖和海水育苗、罗非鱼制种等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渔业经济整体上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繁荣、维护水域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增加渔(农)民收入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2挑战

1.2.1优质水产品缺乏,难以满足京津市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京津地区居民的品牌及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水产品消费偏好朝着健康、营养的食品结构转变,加大了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水产品的需求。然而河北省在京津市场水产品的供应仍停留在大众、初级产品阶段,优质的有机、绿色水产品数量有限,名优、品牌水产品较少,特色不突出,导致河北省水产品难以满足京津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加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名牌产品的形成与发展,使水产品缺乏竞争力。

1.2.2水域污染严重,影响水产品质量近年来海洋渔业污染事故和赤潮等渔业灾害发生规模和频率呈增加趋势。由于航运业的大发展、城乡排污及工业排废,每年渤海沿岸污水排放量约40亿吨,2000年以来河北省海洋渔业污染事故30多起,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多亿元,加之局部过度捕捞和密集养殖,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水域污染较为严重,渔业自然资源衰退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河北省水产品的品质及在京津市场的份额。

1.2.3产业化水平低,制约现代渔业发展由于河北省渔业产业化水平低,大多数水产养殖、加工企业还是处于小、散、低、弱的状态,即企业规模小;布局、投资、管理分散;技术和设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大型龙头企业匮乏,品种优势带动力不强,制约现代渔业发展。

1.2.4资源潜力挖掘不够,规模效益亟待开拓受思想观念、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已开发水产养殖的面积仅占全省浅海、滩涂总面积的317%,大量的浅海、滩涂仍处于沉睡状态[5],浅海、滩涂及内陆“三荒”资源潜力挖掘不够,影响了渔业的发展,规模效益亟待开拓。

2 河北省外向型渔业与京津地区合作

2.1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利用廊坊、保定、唐山地理区位优势,依托滨海旅游资源,挖掘渔业文化内涵,大力发展观赏鱼养殖、海上观光、休闲游钓、生产生活体验、餐饮娱乐等休闲渔业,推进观赏鱼的出口,吸引旅游消费,丰富北京、天津居民的节假日生活,提高国民生活及经济的运行质量。

2.2做大做强冷水渔业

发挥河北省冷水鱼资源优势,吸引北京市的冷水鱼养殖企业到邯郸、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石家庄等河北省冷水鱼资源丰富的地市进行冷水鱼养殖和开发。鼓励冷水鱼行业龙头企业直接参与京津渔业资源开发,从而带动河北省冷水鱼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升级和换代,全面提升河北省冷水鱼产业生产经营水平。

2.3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招商引资

nlc202309040921

在对外开放工作中我们注重强化开放意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谋求发展。树立“水产以外都是外” 的思想,充分发挥河北省渔业经济的比较优势,利用网络、报刊、国外考察、洽谈会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河北省农产品影响力,积极引进京津的资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加强与京津知名企业或集团的战略合作,吸引一大批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河北省建立水产品养殖、生产加工基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4加强与农业部、北京及天津市渔业部门合作

积极主动与农业部、北京及天津市渔业部门联系,了解掌握关于渔业的发展规划、投资动向、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内容,使农业部渔业发展政策向河北倾斜,引导北京市水产企业到河北投资,使河北的水产企业作为承接北京及天津市渔业研发、推广及生产的基地。

2.5利用京津优势,发展外海远洋渔业

利用京津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加大引进力度,对河北省远洋渔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如建造新船、远洋船、改造旧船。充分发挥河北省远洋劳力资源充足、经验丰富等优势,积极寻求合作对象到国外捕鱼或劳务输出,进一步打出远洋,拓宽渔场,提高远洋渔业经济效益,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大力发展外海远洋渔业[5]。

3促进协同发展举措

3.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意识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外向型渔业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的领导,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强化服务意识,尽最大可能减少审批环节,从资金审批、立项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与方便。加强调研,切实为企业出谋划策,积极招商引资,扎实开展区域合作。继续对从事海水养殖的渔民免收海域使用金,在用地、用电、税收、良种补贴以及水产品基地建设等方面,按照给予农用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普惠政策,支持京津冀渔业协调发展。

3.2借助京津优势,促进渔业发展

借助京津科技、信息及人才优势与河北省的渔业生产基地、劳动力优势,以利益为纽带,将京津都市渔业的科技化、循环化、设施化和精品化与河北特色水产品的基地化建设结合在一起,以京津的技术转移带动河北渔业的规模化生产;以京津水产品加工龙头公司的外移带动河北水产养殖、加工基地和优势出口产业带的发展,提升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发挥区域优势,拓展京津市场

利用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围绕京津居民的肉案子、米袋子、菜篮子工程,通过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组织化和生态化建设,实施名牌战略,建立渔业龙头辐射带动体系,形成“基地生产→物流运输→上市销售规模化”的优势产业链条。通过技术参股、协议分成、联合物流、分散配送、就近运输等方式,建立京津冀一体化企业集团,共同拓展京津冀市场,提高京津冀渔业协作的规模化效益。

3.4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水产品质量

为保护人民健康、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京津冀要携手制定统一的京津冀都市圈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规划,并根据食品安全和环保防疫要求联合布防,使京津冀协作中的水产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积极完善水产品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促进京津冀渔业健康、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3.5选拔优秀人才,完善管理机制

为加大外向型渔业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工作的力度,提高外向型渔业的规模和水平,我们要加强管理,结合外向型渔业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适用人才的培训,选拔思想品德过硬、懂外语、具有外经贸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管理外向型渔业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工作。同时,加大人才培训的投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培养造就一支渔业外资管理队伍,以适应外向型渔业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6建立信息体系,拓宽交流渠道

为加大外向型渔业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与国际渔业产业和信息机构的联系,及时捕捉信息,了解掌握国际渔业市场需求动态[5],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开发和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京津冀渔业信息体系,资源共享,以便更好地掌握国际投资动向,有针对性地指导外向型渔业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工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多赢之举,条件得天独厚,时机已经成熟[6],京津冀要积极寻找最大公约数和利益共同点[7],尤其河北省要把握好战略定位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区域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利用河北省区位、渔业生产基地、劳动力等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水产以外都是外”的思想,锐意创新,加快外向型渔业发展,推动河北外向型渔业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京津冀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新华社电,2014-02-26

[2] 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青岛日报,2014-02-28

[3] 河北书记绝不以河北之小私损京津冀之大公.河北新闻网,2014-04-15

[4] 河北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召开.河北日报,2014-03-27

[5] 韩小莲,薛振宏,刘秀中.河北外向型渔业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渔业,2008(3):1-5,34

[6]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新华社电,2014-02-26

[7] 发改委正带领京津冀有关负责人研究一体化方案. 新京报,2014-03-30

京津优势 篇3

关键词:辽宁,京津冀经济圈,优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 年3 月5 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 推动产业转移, 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 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2014 年2 月26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 年4 月30 日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试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 曾经被誉为共和国长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 个工业项目24 项落户辽宁。辽宁人曾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无数个第一,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条重轨、如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辆大功率的内燃机车、第一台大功率变压器、第一台重型水压机、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组合机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第一台晶体管的计算机等, 都诞生在辽宁, 辽宁为共和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改革开放后30 多年, 辽宁经济发展的速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全国的GDP排名也一路下滑, 2015 年前三季度增速只有2.7%, 全国最低, 预计到年末, 辽宁的GDP全国排名将降至第8,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是摆在辽宁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经济的思路有很多, 但融入京津冀经济圈是一个很现实战略选择。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 辽宁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北京产业转移的机会积极找准承接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积极做好对接文章, 抓紧建立与京津冀合作发展相应的协调机制, 要主动出击, 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 做好项目的引进和对接, 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 努力在产业合作、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与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进展, 以实际行动全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地。融入京津冀经济圈, 辽宁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辽宁南部毗邻河北, 辽宁省的葫芦岛市的绥中、建昌两县和朝阳市的凌源市都与河北省接壤, 并有三条铁路干线和两条高速公路与京津冀相连。辽宁省会沈阳到北京的直线距离为630公里, 到天津的直线距离为608 公里, 陆路交通非常方便, 动车和高铁都可以实现当天往返。辽宁省的锦州港、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距离天津港以及河北省的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的距离也都在600 公里内, 人员、物质的运输非常方便。这为辽宁融入京津冀经济圈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辽宁还是关内通往吉林、黑龙江两省以及内蒙古北部的必经之地, 从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看, 辽宁的商品销往东北华北乃至东北亚都十分便利。

二、劳动力优势

与北京比较, 辽宁的劳动力成本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从公开的统计数据看, 2014 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 (又称社会平均工资) 为77560 元, 月平均工资为6463 元。辽宁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9110 元, 月平均工资为4015 元。辽宁的劳动力成本比北京低37.9%。另外在东北一些地区, 打工者的工资都非常低, 一般的饭店清洁工的月工资2000 左右, 公益岗位的工资全额的800 多, 半额的只有550 元。同时辽宁是老工业基地, 有很多的有技术的下岗工人。前些年, 一个温州商人在辽宁某市宾馆前发现一个摆地摊修自行车的人居然是八级钳工, 他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八级钳工应该是企业的人才, 应该享受很高的待遇, 但在东北一些地区, 由于企业倒闭破产, 只能靠修自行车维持生计。类似这样的技术工人在东北地区存量很大, 辽宁人力资源的成本和技术优势都很明显。

三、基础设施优势

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完备, 航空方面, 有民用机场6 处: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辽阳和朝阳, 其中, 沈阳桃仙机场和大连周水子机场为国际机场。辽宁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铁路网, 以沈阳为中心, 呈放射状向东西南北延伸, 是沟通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及关内的纽带和桥梁。干线有京哈、沈大、沈吉、沈丹等线, 还有一些支线联系省内外。 京哈线南起北京, 北至哈尔滨, 在辽宁省境内途经绥中、兴城、葫芦岛、锦州、凌海、黑山、新民、沈阳、铁岭、开原、昌图等市县。沈吉线西起沈阳, 东到吉林市, 全长446 公里, 在辽宁省境内途经抚顺、清源等市县。沈大线北起沈阳, 南到大连, 全长400 公里, 途经灯塔、辽阳、鞍山、海城、大石桥、盖州、瓦房店、普兰店等市。沈丹线北起沈阳, 南到丹东, 全长277 公里, 途经本溪、凤城等市。辽宁省总面积14.59 万平方公里,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到2014 年底, 全省高速公路新通车总里程达到4172 公里, 全省所有陆地县实现“县县通高速”。辽宁省有海岸线2000 公里, 有大连港, 锦州港, 营口老港, 营口新港 (鲅鱼圈港) , 丹东港, 葫芦岛港等, 海上交通非常便利。物流、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都很完备。

四、科技优势

辽宁是全国的科技大省, 科技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比较集中, 辽宁有高校116 所, 本科院校65 所, 另外还有很多科研院所, 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 经过多年的努力, 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拥有大量科技成果存量。为了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2015 年3 月10 日, 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规定, 省属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 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不再审批或备案。改革科技成果的收益权管理制度。辽宁省属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 (不包括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 纳入单位预算, 实行统一管理。在科研人员奖励方面, 《意见》提出, 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企业, 及其他科技创新型企业, 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专利发明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成果转化人员, 经批准可实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激励。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是中央的战略决策, 也是辽宁人的期望, 要实现这个目标, 一定要转变观念, 不等不靠, 以现有企业、资源为依托, 主动出击, 承接北京转移的产业, 发展地区经济, 加快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孟艳蕊.京津冀经济圈产业转移及其环境效应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5 (15) .

[2]褚俊玲.京津冀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 2014.

[3]严飞.循环经济视角下京津冀煤炭产业链构建[D].河北经贸大学, 2014.

[4]何恬.京津冀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4.

[5]刘芳超.基于资本流动视角的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14.

[6]席雪红.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4 (15) .

[7]马洪超, 叶星.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 2015 (04) .

[8]覃成林, 熊雪如.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动态演变及特征分析——基于相对净流量指标的测度[J].产业经济研究, 2013 (01) .

[9]范剑勇, 李方文.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J].南方经济, 2011 (06) .

京津优势 篇4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G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中央优惠的经济政策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重要的区域经济圈。区域经济圈在引领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长三角为例,2010年GDP总量增长至69871.9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6%。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第六大城市群。

相比之下,环渤海区域虽然提出的时间较早,但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为了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南快北慢、东高西低的不平衡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这一区域快速崛起,而京津冀都市圈作为环渤海区域的核心,更需要优先发展。近年来,学者也越来越关注京津冀都市圈,并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戴宏伟、刘敏(2010)[1]运用客观赋权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比分析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张炜熙、胡玉莹(2010)[2]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测量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内物流产业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现代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齐晶晶等(2009)[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京津冀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与经济合作,不仅关系到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更关乎到国家区域战略布局效应的实现结果[4]。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省市应依照本地要素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特定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进行发展,并带动整体产业升级。因此,本文考察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和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1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八个与京津两市距离较近的地级市。京津冀地区占地面积为16.8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76%,区域人口6371万,占全国人口总数5%左右。京津冀地区处于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的结合部,具有承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战略性区位优势,同时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未来参与东北亚国际竞争的主要依托。

自200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GDP高速增长,从2000年的9207.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308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6.8%[5]。因此,本文首先衡量京津冀三省市产业结构趋同程度。

本文参照Krugman(1991)对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所构造的指标,定义一个两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系数,指标如下:

Si,j=ΚXi,kΚXi,k-Xj,kΚXj,k

i,j代表两个地区,Xi,k,Xj,k代表i地区和j地区k行业的产值ΚXi,k,和ΚXj,k分别为i,j地区各自的工业总产值。Si,j代表i,j两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系数。Si,j越大,则表明两地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性越大。

注:表中数据经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方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出。

由表1的计算结果可见,北京与天津的工业产业结构差异自2003年到2009年逐年上升,从28%上升至65%。两直辖市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的具体行业主要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业;而北京与天津产业同构较为严重的行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相比,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河北与天津自2003年至2006年,总体工业产业差距系数一直保持在70%以上,且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而2006年之后产业结构差距虽然逐渐缩小,但2009年产业结构差异系数仍为66%。这是由于天津滨海新区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的不断上马,极大的促进天津工业经济发展,已形成了八大支柱产业,因此天津与河北工业结构的差异有所减小。目前两地产业结构差距较大的行业主要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相比之下,产业结构较为相似的行业主要有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北京与河北省工业产业结构差距更大,差距系数从2003年至2009年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2009年产业结构差异度甚至达到了93%,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十一五”期间北京定位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近年来着重发展第三产业,而主动放弃能耗高污染大的重工业而造成的。从具体行业来看,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是北京与河北省产业结构差距较大的行业。两地产业结构较为相似的行业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 京津冀地区各产业区位优势分析

根据增长极理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地区将能够共同承担研发投资,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进而促进整个行业和区域经济增长。同时也只有区域行业集聚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够降低生产与交易的成本,并产生规模经济效益[6]。因此,考察一个地区的某行业是否具有优势,衡量该行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是十分重要的,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表示。

区位商也叫专门化率,最早由哈盖特(P.Haggett)提出,用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在特定区域中的专业化和相对集中程度。区位商计算一个地区某一部门产值在本地区的比重与该地区所属的较大区域内同一部门产值在较大区域的比重之比,该比值越大,说明该部门在此区域越为集中,相对优势越大。具体计算公式为:

Lij=xij=/mj=1xijni=1xij/ni=1mj=1xij

公式中Lij代表地区i行业j的区位商,xij为地区i行业j的产出,其中i=1,2,…,n; j=1,2,…,m。

本文选用京津冀一省二市2009年第二产业36个细分行业的数据,采用上述区位商计算公式,分别测算各行业在京津冀区域和在全国的区位商大小,并将计算结果列于表2。由区位商的计算公式可知,当行业的全国区位商大于1时,该行业在省(市)GDP所占的比重高于该行业全国总产量占全国GDP的比重,这说明该省(市)此行业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并在国内有一定的竞争力。

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内具有区位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加工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这些行业基本都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这与河北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有很大关系。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河北省在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在京津冀区域内具有优势,但全国区位商小于1,这说明河北省的以上行业仅有区域优势,但在全国范围内却低于平均水平。河北省应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其资源优势,着重加强以上行业的发展。

北京市在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优势非常显著,全国和京津冀区位商都超过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饮料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几个行业的区位商数值都大于1,在全国和京津冀地区也具有相对区位优势。

天津市在京津冀区域和全国最具有优势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全国区位商甚至超过了5。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行业的全国区位商和京津冀区位商数值较高,在全国和京津冀地区内都已经具有绝对的区位优势。而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区域区位商大于1,但全国区位商数值略小于1,说明天津在以上两个行业具有区域区位优势,但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

但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京津冀三省市在一些行业上的区位商比较相近,行业相似性较高,行业竞争较大。具体来看,北京与河北省行业相似度较高、竞争较大的行业主要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北京与天津行业相似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天津与河北在金属制品业的相似度较高,竞争较强。

续上表

数据来源: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

4 京津冀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京津冀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差距较大。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中,京津冀地区各省市以相对独立发展为主。各省市经济基础不同、所得到的国家政策支持不同、自身所具有的要素优势不同,各自重点发展的行业不同,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目前京津冀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产业结构差距较大的现实。京津冀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影响了省市之间合作的进展。尤其是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的产业断崖情况较为严重,无法承接来自两市的产业转移。

第二,京津冀各地方政府缺乏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中国行政划分体系的原因,中国各省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省市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利益和政绩的考虑,在很长时间内具有一种相互竞争的心态,缺乏相互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各个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未来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将主要依赖于多个城市组成城市群的区域集聚效应。因此,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由于政府政策、市场的分割,无法进一步形成区域统一的大市场。

第三,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垂直型产业分工合作链条机制。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区域内各地级市与上海之间形成了垂直型产业分工链,上海承担产业链中核心的研发与设计,而其周围的小城市有序的承接了从上海转移出去的生产制造环节。而京津冀地区由于各自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以及产业结构层面的原因,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垂直型产业分工机制,城市之间属于水平竞争的关系,相互间合作较少。

5 促进京津冀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京津冀地区应首先打破行政界线,从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政府层面合作态度的确立是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出发点。而推动政府间合作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区域成员之间利益分配问题。欧盟之所以成为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层次较高的区域组织,主要成功秘诀在于欧盟协调了区域内各个成员国家之间利益关系。因此,在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建立和推动方面,我们应该借鉴欧盟的成功经验,首先协调各省市之间利益诉求,为区域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其次,国家应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体系,将区域经济合作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增大地方政府官员之间合作的动力。

第二,京津冀三省市应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思路,依照各地的比较优势着重发展重点支柱性产业。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思路导致各地区之间产业发展重点雷同,部分产业结构相似,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导致各地区之间恶性竞争的后果。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际,各地政府不考虑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比较优势所在,全部一拥而上全面发展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至于造成光伏产业为代表的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严重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因此,京津冀区域合作各省市应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着重发展自身具有区位优势的支柱性产业,形成错位发展之势,避免恶性竞争的不良后果。

第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应完善省市之间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协调发展,合作共赢。垂直型产业分工体系的建立是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所在,因此各省市应加大力度,建立合作机制,完善产业分工体系。具体来说,北京应发挥自身研发和总部的资源优势,侧重发展产业分工中的科技研发,天津应着力打造成研发转换基地,河北省应该努力提高自身发展水平,使自身有能力更好的承接来自京津的产业转移,完成产业分工中的工业制造环节。

摘要:从产业分工和产业集聚角度出发,基于产业层面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系数、区位商,从中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三省市的各自区位优势以及目前京津冀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京津冀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合作,产业结构,区位优势,产业分工

参考文献

[1]戴宏伟,刘敏.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10(1):127-133

[2]张炜熙,胡玉莹.长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比较及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J].现代财经,2010,30(6):81-86

[3]齐晶晶,何自力,杨志强.环渤海经济圈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47-52

[4]张玉庆.环渤海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研究—兼论天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5]冯杰,宣晓伟.我国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特点和趋势[J],中国发展评论,2006,8(4):12-18

京津优势 篇5

1.1 构建首都经济圈的背景

在2011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打造首都经济圈”被明确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即“打造首都经济圈”的战略构想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来。在2012年的国家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当中, 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规划位居首位。据悉首都经济圈规划将于2014年底出台。

京津冀三地合计, 2012年该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例仅高于10%, 远低于国际上著名的都市圈。以日本大东京都市圈为例, 其创造的GDP差不多占日本全国的三分之一。因此, 中国京津冀区域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 京津特别是北京, 受限于过度膨胀的人口、拥堵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价等因素影响, 再加上改革滞后的制度因素的阻碍, 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 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乏力, 急需周边地区协助构建一个可以支撑大城市发展的空间。

1.2 首都经济圈的范围界定

据悉首都经济圈的最终规划范围确定为京津冀的全部地区。区别于以前的京津冀经济圈, 此次三地合作更强调区域规划对接, 加强了三地在产业的协调与分工、人口的空间配置、生态保护区划分、土地利用管制等方面的合作。

1.3 首都经济圈各地区GDP比重

首都经济圈的发展, “核”在北京。首都经济圈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在于天津、河北如何围绕北京完成区域产业转移与衔接, 从而解决人口、交通、生态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有必要对首都经济圈中的京津冀三地进行产业优势研究。只有解决了该经济圈内的产业协作与分工问题, 才能明晰河北11市如何开展对首都经济的服务支撑。

1.4 区域经济研究方法

在区域经济学中, 区位熵被广泛用于区位优势的分析中。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 就是比率的比率, 根据所选指标的不同, 区位熵有两种常见的研究方式。

第一, 通过计算某一地区的特定部门占该区域该部门比重的比值来反映区域产业分工和行业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i代表第i个城市;j代表第j个行业;Lij代表第i个城市的第j个行业的产出指标;LQij代表i城市j行业的区位熵。理论上, 只要LQij>1, j行业在i城市就具有生产优势。

第二, 通过研究某地区经济比重与人口比重的关系来反映某地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计算公式为:Q=S/P, S和P分别为该地区GDP占区域GDP的比重和该地区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Q为该地区的经济区位熵。Q越大, 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Q大于1, 说明该地区在区域经济中处于发达水平。

本论文主要采用这两种方法展开首都经济圈区域产业优势研究。

2 首都经济圈区域经济研究

2.1 北京三大产业发展概况

北京不仅是我国的首都, 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改革开放后, 北京经济发展迅速, 但人口、环境等制约因素也逐渐显现。从图2中可以看出, 进入90年代后北京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今第一产业比重微乎其微;第二产业则一直处于压缩发展态势, 通过对外产业转移来逐步减轻北京的生态承载压力;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2006年后一直占据北京GDP 70%以上的份额, 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鉴于此情况, 2013年北京市提出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 继续“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3》整理得到。

北京的第二产业一直处于压缩发展的态势, 究其原因, 还是因为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所致。经过常年的工业对外转移和搬迁, 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能源消耗比重, 已经从2005年前的50%左右降至2012年的33.8%;与此相反, 北京市从2001年后一直保持对第三产业的高投入, 其固定资产投资几乎一直占据着北京全年投资额的80%以上[2]。据此不难推断, 在首都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中, 北京将继续加大第二产业的对外转移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发展。

2.2 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借用区位熵第一种研究方法, 将京津冀三地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计算各地区分产业的区位熵值, 如表1所示。根据区位熵理论可知:

(1) 北京在京津冀三地区域经济中, 其第三产业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区位熵值达到1.5, 远高于天津、河北两地。

(2) 河北在该区域内, 其第一产业具有强劲的区位优势, 区位熵值接近2, 而北京、天津两地均低于0.25。同时, 河北省在第三产业中的运输服务业也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 其区位熵值在三地唯一一个超过1。

(3) 天津市在该区位中优势产业不显著, 其第一产业同北京一样较弱小, 第二产业与河北省整体相近, 第三产业部分略优于河北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整理得到。

进一步研究三地区第二产业中工业的发展情况, 由图3、图4可以看出, 劳动力密集的轻工业成为北京、天津两地对外转移的主要工业类型, 而这恰好符合河北省拥有大量劳动力和大量闲置土地的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3》整理得到。

资料来源:根据《天津市统计年鉴2012》整理得到。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推断:在首都经济圈中, 北京仍将继续侧重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投入, 但是需要河北在运输服务方面发挥行业优势加以配合。北京、天津两地区的第一产业均需要外部经济供给, 河北因地缘优势将成为两地主要农产品供给地。北京、天津两地区的第二产业将维持压缩发展策略, 加快轻工业的对外转移力度, 河北各市区应重点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准备工作。

3结语

2014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也处在加速制定的过程中, 而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也将出台。从国家层面来看, 京津冀作为北方经济版图的核心区域, 在国家区域规划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因而强化协同发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周泓.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的天津工业产业布局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6, 17.

[2]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 (201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京津优势 篇6

一、对象的选取

(一) 网站的可信性

中华英才网 (http://www.chinahr.com) 是国内领先的招聘网站, 提供线上招聘服务及全面招聘解决方案, 为企业提供合适候选人, 可信性强。

(二) 搜索词的选取

1. 搜索职位:日语

论文目的为高校日语专业学习者提供参考, 考虑“日企”和“日语”的指向和覆盖面, 决定选取“日语”作为搜索关键词。

2. 工作地点选取:北京市+天津市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 2006年发布的利用外资及进出口情况显示, 京津地区为90.43亿美元, 约占全国的15%。可以推断京津地区利用外资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故而选取京津地区作为关注区域, 具有前瞻性效果。同时, 京津地区的日资企业数量多, 仅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日企就达到1万家左右;天津市众多的日企也正在扩大人员招聘规模, 选取这两地具有代表性意义。

3. 研究对象的选取

筛选新近 (截至2012年5月28日) 发布的60条招聘广告, 比对“岗位要求”和“任职资格要求”, 分析企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

二、结果分析

按前方式进行搜索, 出现共计1491条的招聘内容, 选取前60条招聘广告, 对招聘职位、学历要求、能力要求等进行了汇总分析。

(一) 招聘职位

企业所需日语岗位以日语翻译 (33次) 为主, 达到55%。日语教师 (4次) 达6.67%、日语销售为5%、日语笔译为5%, 对日语专员、商务日语、日语律师、日语客服、日语秘书的需求人数也达3.33%。由此可见, 涉日企业的人才需求可总结为如下类型: (1) 日语专业人才=日语精通人才 (日语翻译、笔译、教师) ; (2) 应用型人才=日语+辅助专业 (日语销售、商务、营业、客服) ; (3) 复合型人才=专业+辅助日语 (日语会计、护士、律师、编辑) 。对高水平日语专才型人才的需求最多,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

(二) 学历、工作经验、资格证书等相关要求

93.33%的日企对应聘人员的学历有要求:其中36.7%的日企提出了大专以上学历要求, 53.3%的企业提出本科及以上学历, 部分企业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41.7%的企业要求应聘人员必须有相关经验。20%的企业提出“有经验者优先考虑”, 而“工作经验不限”的为16.7%。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N1或N2或日语专业八级证书的比率为31.67%。对留学或旅日生活经历的要求比例为18.33%。说明日企重视员工的跨文化交流经历。对于性别要求倾向于:男性方面多为“专业+日语”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岗位, 如日语律师;女性则为“日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岗位, 如日语翻译、客服、前台、经理助理等。

由此可以看出, 企业更青睐如下三类日语人才: (1) 学历+工作经验, 为78.33%; (2) 学历+能力证书, 为46.77%; (3) 学历+留学经历为, 18.33%。

(三) 日语及其他能力要求

1. 日语能力

60则招聘广告中要求日语“熟练”的达31家, 占51.67%。对日语人才基本素质要求严格, 如听说读写熟练、正确, 发音良好, 表达顺畅, 口译经验丰富, 精通中外互译。

2. 中日文写作能力及汉语水平要求

企业对日语写作水平和汉语母语水平要求严格。要求“优秀的日语写作功底”“扎实的中文基础, 专业的翻译技能”、能书写“国际往来信函”“进行文件的互译”“用外语熟练书写各种文件、信函”“日语商务文档写作”。

3. 办公应用软件操作能力要求

企业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明显, 对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的要求突出。要求“计算机软硬件应用的基础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Windows (98、NT、2000) 及Office产品”“熟练掌握Word, Excel, PowerPoint, PhotoShop等办公软件”。

4. 第二外语要求

要求第二外语为英语或对日语、英语两种语言均有要求的企业为10%。“第二外语为英语的优先”, 要求“熟练应用中日互译, 英日互译”“日语类相关专业毕业, 专业英语8级证书”。对韩日互译人才也有一定需求。

5. 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

调查显示企业对“懂某一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 会“优先考虑”。如“有会议、商务谈判相关口译工作经验者”“熟练翻译制造技术类日语”“具有专利法相关知识背景者”优先等。

6. 对综合素质及事物处理能力的要求

对综合处理事物能力、人才的“软实力”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应聘人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形象良好、工作态度端正、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开拓进取能力。呈现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较高要求。

三、对高校日语人才竞争优势培养的建议

以上人才能力分析是基于“社会人”的一般招聘为对象。而广大日语专业在校大学生日语能力尚未达到“熟练”、应用和综合素质尚未达到企业需求, 对于企业来说还不是非常满意的人才。基于此, 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机构需要从专业设置层面、教师层面等进行全方位努力, 培养日企所需要的人才。

1.专业设置

(1) 强化日语基础阶段教学, 为学生打好基础, 增加、优化基础课时比例。 (2) 加强听说、写作、商务日语等课程训练。 (3) 采用多元化考核体系, 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4) 促进双学位的开设, 建立可以让学生辅修, 如计算机应用、法律等的课程体系。 (5) 改进办学模式, 加强与日本本土学校交流, 增加和拓展学生海外留学、生活经验。

2.教师教学环节

课堂上对学生加大训练,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从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等各方面给学生以积极影响。

3.学习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走出学校, 学生面对的是身份的转换, 在校时应思考如何能使自己成功从“在校生”转变为“社会人”, 应了解日企该有的职业素养, 培养自己的职场应变能力: (1) 锻炼体魄。 (2) 保持开朗的性格, 做好职业规划, 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3) 打好母语基础。 (4) 选修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法律课程, 培养应用能力。 (5) 学好第二外语, 增加就业几率。

摘要:为把握日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该论文对企业的招聘广告进行了统计分析, 指出日企急需三类人才:日语精通人才、日语应用型人才、日语复合型人才, 对学历、工作经验、资格证书也有高要求;对中日文写作能力及汉语水平、办公应用软件操作能力、第二外语和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及事物处理能力均有高要求。针对以上, 本文对高校日语专业学习者及意欲进入日企的人员提出了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日语,岗位要求,任职资格要求,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新进展评价下一篇:液化石油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