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廊一体化

2024-10-08

京津廊一体化(通用5篇)

京津廊一体化 篇1

引言

京津合作一直是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区域振兴的关键和前提。当前, 京津冀合作如火如荼, 北京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将向河北延伸1, 100公里, 京冀双方同意年底前实现环首都13个县 (市、区) 固定电话使用“010”区号,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有望在年底出炉等, 而且河北也推出了“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在这种大背景下, 作为京津冀发展核心的京津一体化如何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京津走廊上的“明珠”、近期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廊坊该如何定位, 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区域经济理论回溯及发展实践

(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经典理论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发展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它的主要观点是, 区域经济增长不是平衡发展, 而是通常由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开始, 并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2、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 它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是增长极理论聚点突破与梯度转移理论线性推进的完美结合;在重视“点” (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 增长极作用的同时, 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 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 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 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 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 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 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 (图1)

3、网络开发理论。

魏后凯在1995年提出了网络开发理论。该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 其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发展中呈现出增长极点开发、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三个不同阶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 (各类中心城镇) 和增长轴 (交通沿线) , 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 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得到了加强。

从发展历程看, 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状开发是区域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前工业化阶段, 城市间基本呈无联系的点状分布;工业化阶段, 先是出现增长极, 接着形成点轴空间结构;后工业化阶段, 形成大、中、小城市分布均匀、功能互补的网络型空间结构;信息化时代, 城市空间布局向分散化、开放式转变, 形成多中心网络性城市布局。

这三种经典的区域经济理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且也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增长极理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的客观特点, 点轴理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相继派生出许多理论。如陆大道 (1984) 提出的“T”字型发展战略, 徐炳文 (1985) 提出的“H”型区域发展战略, 晏学峰 (1986) 与徐炳文 (1987) 先后提出“π”字型发展战略, 陈传康 (1987) 提出TYIS发展战略, 戴哗等 (1988) 提出“开”字型发展战略, 杨承训等 (1990) 提出“弗”字型发展战略, 张伦 (1992) 提出“目”字型发展战略, 刘宪法 (1997) 提出菱形发展战略, 张培刚 (1997) 提出的“牛肚子理论”, 厉以宁 (2000) 提出的中心辐射战略等。而且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一些地区的工业布局和区域开发也将由目前的点轴开发, 逐步过渡到网络开发的新阶段 (魏后凯2000) 。

当然, 我们也发现, 这三种理论也有一些局限性, 他们未对区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现象进行分析, 未对一个区域内同时存在多个核心的现象以及可能出现的多种发展结果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这些理论的思路是这样的:一个地区先出现几个增长极, 接着这些增长极通过之间的增长轴发生联系, 增长轴沿线再出现一些增长点, 所有这些增长点再通过复杂的交通线进行连接, 最终形成区域城市网状布局图。但是, 问题在于, 若当区域中同时出现两个距离较近的“核心”增长极, 那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是几个“核心”增长极保持独立存在呢, 还是融合成一个更大的核心, 或者连同之间的增长轴点一起形成一个核心轴?

总之, 对于区域内存在的多核心现象, 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发展结果及形成的条件, 应有理论上的阐述。

(二) 国内城市群发展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城市群, 即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城市群, 这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既有区域发展的共同特征, 也有各自的特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 呈现出的是上海一家独大的局面, 上海占绝对优势, 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单核区域发展格局;珠三角区域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主二副的格局, 即以广州为主中心, 深圳、珠海为副中心, 呈现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而京津冀则呈现出了京津双核驱动的发展格局。

(三) 京津双核的形成。

京津两市直线相距不足110公里, 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同时出现两个“想分分不开, 想合合也难”的发展核心, 在世界区域发展史上也是极少见的。若两核心出现在50公里内, 如东京和横滨, 则可融合发展;若在150公里外, 如伦敦和曼彻斯特、纽约与芝加哥, 则可脱离首都圈, 各自成为两个都市圈。

目前,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 已经经历了增长极阶段、点轴阶段, 发展到了网状开发阶段。但是, 由于京津存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罕见的双核现象, 在其形成网状城市的同时, 也会出现其他城市群所不具有的特点, 即京津双核以及两市之间的廊坊共同一体化成一个“核心轴”。图2是对京津两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布局的抽象描述。图 (1) 是京津各自极化发展期, 相当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图 (2) 是京津点轴阶段的形成期, 大致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图 (3) 是京津核心轴形成期, 是指2003年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战略提出之后的这一段时期;图 (4) 是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阶段过程中形成的京津廊一体化时期。当然, 从客观上来讲, 从第三阶段开始, 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之间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网络状关系, 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 最终形成的可能是具有双核一体化的网络状城市群。 (图2)

二、京津廊协调发展分析

(一) 京津一体化的必要性。

孙久文 (2009) 认为, 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地区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核心区域, 加快两大中心城市的合作, 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京津一体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

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 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 聚集效应的负效应凸显, 已经到了发展扩散作用的时候了。天津虽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 其聚集效应还是大于扩散效应的, 但我们也不能为此而任其盲目地对周边资源发挥虹吸作用, 而是要超前规划, 提前布局产业结构, 甩掉产业链的低端环节, 对周围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2、巨型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 (1961) 指出, 真正的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区域化是巨型城市发展的必然。牛文元 (2007) 指出, 城市发展必然导致其向外扩张, 但“摊大饼”式的单级扩张方式已无法维系, 发展战略形态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即由原先的单极城市扩张, 改变为组团式城市群的培育, 才能克服过去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弊病, 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母爱英 (2010) 认为, 京津冀应该形成“双核带动三圈”的基本模式, 形成京廊津核心。

3、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

北京提出将建设世界城市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在世界城市的众多指标中,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它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程度”。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赵弘指出 (2010) , 伦敦、巴黎、东京这三个公认的世界城市都没有明显的二元结构, 和周边地区没有明显的、过大的经济反差。而在北京周围, 还有很多贫困带, 这不符合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

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史利国在“2010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北京制定的“十二五”规划, 将着力解决北京与周边城市之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届时, “首都圈”的概念将会出现。事实上, 世界城市的建成无不仰赖于整个都市圈的发展, 都市圈是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 没有都市圈作为支撑, 世界城市是难以持续的。

4、天津争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认为, 天津能否尽快成为“北方经济中心”,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京津之间的联合与协作, 取决于北京与天津如何共同联手打造“双核”中心, 京津合作是大势所趋。

5、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京津冀区域发展差距很大, 环京津的32个贫困县全都位于河北境内。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指出, 京津周围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人。而在长三角, 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苏、锡、常等周边城市差距并不明显。

陆大道院士 (2010) 更是指出, “先进的特大城市、落后的腹地, 是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布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京津冀的协调发展, 必须消除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相互脱节的现象, 打破彼此间空间联系松散的现状, 避免由于地区产业梯度落差过大而形成“产业悬崖”。

(二) 廊坊在京津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廊坊发展现状。

廊坊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美誉, 其发展定位为“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 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 发展的重点是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能源、文化休闲等产业, 促进服务大北京地区的现代物流和金融后台产业发展, 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的新基地、科研成果转化的新平台, 加快与京津路网、生产要素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廊坊市委在2010年3月发表的《打造环渤海地区的智慧城市》文章中指出, 廊坊具有区位、环境、后发三大优势。然而, 廊坊这三大优势现在还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廊坊的人均GDP、投资数、工业总产值都很低, 2009年的经济总量在河北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六位。

2、廊坊的发展机遇。

廊坊与北京合作日益密切, 已与北京签署《城乡规划合作交流机制框架协议》, 成功举办北京·廊坊周, 京唐高铁在香河设站, 京廊轨道交通对接工作积极推进。此外, 北京启动实施城南行动计划和通州新城建设, 以及北京新机场拟定于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 为廊坊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产业合作方面, 京津都有一批作为主导产业培育核心的大项目, 对于这些项目, 廊坊可以主动参与, 以形成共同利益, 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形成关联产业集群集聚区。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移动通信、数字电视、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高世代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等六大领域。天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比较发达, 其中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产业和计算机外部设备等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而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与京津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将会有广阔的空间。今后可以借助中关村信息产业方面的优势, 着力推进产、学、研、用的联合, 推进科研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应用密切配合的产业集群。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 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 现代服务业现已成为推动廊坊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廊坊着眼于承接京津消费外溢, 以休闲商务为核心, 以康体娱乐、会议展览、文化创意、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为重点, 打造高水准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把廊坊建成京津之间大公司、大机构和成功人士休闲居住、休闲办公、休闲保健、休闲娱乐、休闲观光的首选之地。

在电动汽车方面方面, 京津廊地区应整合资源、分工协作, 依托北京和天津的研发资源优势, 搭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平台, 推进汽车关键系统研发, 并加快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企业建设, 形成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北京电动汽车产业重点建设“一园、两公司”, 着力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天津以电动车辆研究中心为龙头, 已形成混合动力公交车、家庭轿车和纯电动轿车的多品种竞争优势。廊坊大力发展作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零部件产业, 与京津汽车工业正好形成互补, 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廊坊是京津一体化绕不开的关键点。

廊坊位于京津走廊之上, 距北京约50公里, 距天津约60公里, 区位优势无可比拟。廊坊自然资源丰富, 拥有京津发展必不可缺的水资源和农林产品。此外, 廊坊发展空间很大, 是北京产业转移、城市功能外延的适宜之地, 同时也是天津对接北京不可或缺的战略通道。可以认为, 京津廊一体化是京津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三、京津廊一体化现实可行性

上文对京津廊一体化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事实上, 京津廊一体化的客观条件也是具备的,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下面, 我们就从一系列指标的构建来具体分析京津廊的现实可行性。

(一) 京津廊一体化的指标选择。

鉴于目前还没有关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 本文拟将从生产一体化、生活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三个系统层面来研究京津廊一体化。其中, 生产一体化包括产业分工、价值链分工、科教水平、人力资源、发展空间五个要素层;生活一体化包括基础设施、生活便利度、区际平等、人口流动、公共服务五个要素层;生态一体化包括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共享、污染治理三个要素层。

(二) 京津廊一体化指标的内涵

1、产业分工:

产业分工是指按照三次产业的标准来衡量京津廊三地各自的发展特点。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 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到75.8%, 今后的产业发展战略是做大第三产业, 做强第二产业, 重点发展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餐饮业、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是最大的, 201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9.7%, 而第三产业比重为42.6%, 三次产业呈二、三、一的发展格局。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 (2010) 》中指出, 天津的石油和天然气高附加值产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 产业竞争力明显。

廊坊经济发展水平虽然相对落后于京津两地, 但发展速度很快, 目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产业发展空间优于京津两市。这种产业特点正好形成对京津的互补, 可以承接京津工业的外撤、弥补京津农副产品的不足。

2、价值链分工:

京津两地依托其强大的科研、设计及管理、物流能力, 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而廊坊则可更多地发挥低成本制造的优势, 与京津错位发展, 实现优势互补。

3、科教水平:

京津地区科教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强, 而廊坊科教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廊坊积极融入京津的发展, 将会有助于自身科教能力的提升。

4、人力资源:

京津两地尤其是北京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 而廊坊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廊坊利用其地缘优势可吸引高端人才前来居住生活或从业创业。

5、发展空间:

北京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巨无霸”, 而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则变得越来越狭小, 不得不往周边发展, 目前正在规划的七环将包括廊坊市区以及所辖的香河、三河、大厂、固安及霸州等县 (市) 。根据国务院2006年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 天津未来的发展布局为“一轴两带三区”, 一轴是指“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构成的城市发展主轴, 并且明确将京津塘高速公路走廊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 这样就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部发展带对接, 处于京津交界黄金地带的廊坊将会为京津的扩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6、基础设施:

京津一体化的基础是京津同城化, 京津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目前已建成两条高速通道、一条联络线和一条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第三条快速通道”———京津塘南通道 (京台高速) 已经开工, 未来将有五条“大动脉”从北中南三面穿过廊坊, 京津廊之间交通便捷度得到显著提高。

7、生活便利度:

居民生活便利度是生活一体化的重要指标。它涉及到生活质量提高和消费结构趋同、享受到公共服务趋同、工资水平趋同。京津和廊坊在生活便利度方面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8、区际平等:

京津廊三地贫富差距巨大, 2009年GDP比值约为10∶6.4∶1。京津一体化发展所发挥的溢出效应不仅能促进廊坊的发展, 而且廊坊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促进区际平等。

9、人口流动:

廊坊距北京只有20分钟的车程, 距天津只有30分钟的车程, 而北京市区的房价是廊坊房价的2倍以上, 所以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选择在廊坊安家, 廊坊未来将承担京津“睡城”的功能, 发挥京津人口的“蓄水池”作用。据测算, 北京若有1/3的外迁企业到廊坊, 廊坊市的人口就可以增加50万人。

1 0、公共服务:

京津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要处理好生活性的公共服务, 如两地间的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 这些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也需要廊坊的支撑;反过来, 廊坊的公共服务做好了, 将会对京津产生更大的吸引作用。

1 1、环境保护: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京津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京津的快速发展已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 两市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2009年北京和河北首次签署了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的备忘录, 确定双方将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在环保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事实上, 京津实施环境保护离不开河北的支持, 离不开位于两市之间廊坊的参与。

1 2、自然资源共享:

京津两地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长期以来, 两市的发展都需要河北的大力支持。廊坊自身自然资源丰富, 可以为京津提供相关资源, 这虽然会消耗廊坊的自然资源储量, 但也是廊坊融入京津一体化的重要筹码。

1 3、污染治理:

城市污染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城市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在这个问题上, 任何城市都无法独善其身, 城市间加强合作, 构建区域环境治理一体化是必然的选择。 (表1)

(三) 京津廊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廊坊与京津一体化的关系表现为互补、双向促进、正向促进、逆向促进、正向受损等五方面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京津和廊坊具备实现京津廊一体化的客观条件, 宜于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双向促进意味着廊坊发展好了, 会促进京津一体化发展, 反过来, 京津一体化发展, 客观上又促进了廊坊的发展;正向促进说明, 廊坊能为京津发展提供发展空间而自身又没受到损失;逆向促进表明, 京津由于发展程度高而向廊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自身并未受到损失;正向受损是指廊坊在向京津提供资源, 促进京津发展的同时, 自身受到了损失。

互补因素和双向促进因素越多, 京津廊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就越强烈;正向和逆向促进作用越多, 双方就越需要借助对方来实现进一步发展;正向受损则表明廊坊在融入京津一体化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总体而言, 13个指标中, 8个指标支持京津廊一体化, 4个指标要求京津廊三地进行合作发展, 只有1个指标———自然资源共享, 表明廊坊不宜与京津合作。综合来看, 京津廊一体化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笔者认为, 京津廊一体化是京津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 届时, 京津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将由点辐射到线辐射, 再到面辐射, 辐射带动作用会显著增强, 京津地区的发展布局也会由现在的“工字型”演化为“王字型”。京津的发展将经历由同城化发展到一体化, 再到京津廊一体化的过程, “京津发展轴”也将上升为“京津核心轴”, 这也是对“京津是首都区的核心” (刘学敏2010) 这一论断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廊坊对于京津一体化的重要性, 指出应该把廊坊的发展当作京津乃至京津冀发展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点。作为京冀一体化和津冀一体化的交集, 京津廊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当然, 我们也认识到, 京津廊一体化的实现可能会遇到比京津一体化还要多的困难和问题, 这需要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此外, 本文所依据的基本方法仍然是点轴理论的分析方法, 只是针对京津特殊的双核的特殊情况, 在模型上做了一些补充。研究过程中, 我们还认识到, 仅靠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是解决不了整个京津冀发展问题的, 希望以后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能在更多的领域内进行。

参考文献

[1]钟甫宁.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现代化指标体系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23.6.

[2]曾珍香, 张培, 王欣菲.基于复杂系统的区域协调发展——以京津冀为例[M].科学出版社, 2010.

[3]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科学出版社, 2010.

京津廊一体化 篇2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已到定稿阶段了,最快月底上报国务院。

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余钟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不便透露。“都在进行中。”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三地政府在近期公开表态中,均明确提出将“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产业转移对接)、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领域,作为京津冀一体化推进的重点。

天津市委党校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臧学英认为,“规划一旦出台,这三个领域会是三地最主要的合作方面,也是各自利益契合点所在。”

三大领域展开合作

三地政府关于“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产业转移对接)、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领域的共识,密集表述于近半个月内。

6月28日,北京市代表团赴河北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座谈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重点要切实抓好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生态环境建设这三件事,在规划对接、资源共享、协作机制三个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与此同时,河北省长张庆伟在简要汇报中也说,河北要“有力有序推进与北京的对接合作”、“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推进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

此后不足半月,7月11日,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主持召开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会议表示:“要围绕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对接三个重点领域,尽快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重点任务和项目清单。”

“交通、生态是三地共同利益所在,京津冀一体化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环境治理也需要三地联防联控,而产业作为实现同城化的载体,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臧学英认为,三地要真正实现一体化,这三大领域符合三地共同利益。

产业转移是难点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近期的确是动作频频,尤其是在交通领域。

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的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专题研究组,近日编制了《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在7月2日至3日,与京津冀三地交通部门负责人,在廊坊就规划内容进行了深度对接。

此外,一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于近日开工或即将上马,如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河北-辽宁段6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转移相比,交通一体化更容易些。

而对津冀两地最有吸引力的产业转移对接,一直是呼声和争议最大的领域。

“目前北京也在列一个单子,就是哪些东西要转移出去,但基本上他们想调解出来的和河北、天津想要的东西基本无法对接。”北京市社科联学术部主任程文进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的《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上如是说。

上述报告指出,三地产业转移难度大在于合理的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目标相似,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城市间争项目、抢资源、抢市场等恶性竞争和封闭竞争现象依旧存在。

京津廊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研究 篇3

一、京津廊特殊的区位及产业现状

北京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核心, 集聚了大量的企业、高校, 科研院所和一流的人才、技术, 科研实力强, 劳动者素质高。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 滨海新区的建成, 辐射“三北”, 面向东北亚, 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化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天津市基本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滨海新区有力的港口优势对保持第二产业的比例具有重要作用。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 被誉为“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京津之间, 亮在廊坊”, 定位于“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和“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廊坊倾力打造会展旅游名城、健康服务之城、现代物流基地、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在产业结构上, 廊坊市按照高科技、外向型、错位发展的经济发展定位, 不断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初步形成了八个特色产业集群, 分别为:以三河燕郊、廊坊开发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厂、三河、霸州、大城、安次、廊坊开发区为核心的农畜产品及加工产业集群;以文安、香河、霸州为核心的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集群;以三河、大城、廊坊开发区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等。并且有强大的特色产业支撑, 如三河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厂的畜牧养殖及加工业、香河的家具、永清等地的无公害蔬菜、霸州的钢木家具、文安的胶合板、大城的摩配等, 这些都为廊坊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京津廊产业分工的领域

1. 第一产业分工。

区域产业分工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和产业的区位商。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北京、天津、河北第一产业贡献率分别为0.46%、1.82%、19.81%, 河北省在第一产业方面贡献率最大。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 现辖三河市、霸州市、广阳区、安次区和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及大厂回族自治县, 幅员面积6 429平方公里, 总人口384万, 其中农业人口308万, 农业总产值133.4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 876元。全市38.6万公顷耕地, 土地肥沃,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种植业历史悠久, 粮、油、瓜、果、菜、花物产丰富, 养殖业牛、猪、羊、鸡、渔五畜兴旺, 正成为京津两大城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当前, 廊坊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重点发展“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特色主导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推动全市农业“调品质、调产品、调布局”。争取成为京津两大城市的“粮袋子”和“菜篮子”。

2. 第二产业分工。

从区域经济总体来看, 第二产业对天津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同时, 天津在第二产业方面的集中度比北京和廊坊高, 为此, 天津应该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目前, 天津市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初步形成, 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方面, 主要任务是瞄准产业高端,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片式元器件、显示器、智能化数字产品、软件、光电子和光通信、人工智能等九大领域, 在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技术和产品开发上实现突破。手机生产能力达到2亿部, 电子元器件保持全国领先, 集成电路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高性能服务器位居世界先进水平, 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廊坊市现阶段也在打造“京津电子信息走廊”, 就是要把廊坊打造成连接京津、独具特色的信息产业聚集区、综合信息化先行区。电子信息产业是现代高端产业,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廊坊市相对低廉的发展成本及河北省打造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带的政策机遇, 为廊坊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 已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很强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如华为、中兴、京东方、富士康已落户廊坊。廊坊市工业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 形成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工业、金属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工业等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在对廊坊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类研究后, 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确定为廊坊市的工业主导产业。

3. 第三产业分工。

从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来看, 北京、天津、河北省分别为119.4%、52.39%和22.37%, 北京市的第三产业贡献率最高。为此, 在京津廊这一区域中, 北京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方面为主。同时, 北京还应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 与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 发展高新产业, 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 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转移到廊坊。

天津市第三产业中, 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贡献大, 其次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同时天津高校较多, 也应重点发展教育。京津两大城市在第三产业上有很多相似, 应该按照绝对优势理论进行分工, 将最强的产业留在最有实力的城市。

廊坊市在高端服务业上难以与两大城市抗衡, 但廊坊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廊坊地处京津之间的独特区位和宜业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 扬长避短、创优争高, 倾力打造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建设“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 就是借河北省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带之机,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抢占新兴高端市场, 突出发展高水平休闲产业和各类商务商业设施集群, 并使之相得益彰, 把廊坊建设成京津之间大公司、大机构和人们休闲居住、休闲办公与创作、休闲保健与娱乐的首选之地。“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更多体现的是“错位”战略。目前, 京津等环渤海大都市都在发展CBD (中央商务区) , 而RBD (休闲商务区) 尚没有一个明确构想。与京津相比, 廊坊市拥有更适合发展休闲商务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

三、京津廊产业合作的领域

目前京津廊区域合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建立, 合作意识不强。实践证明, 区域合作必须积极与周边地区、发达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京津廊都市圈主要应加强以下合作:

1. 建立跨区域行政协作机制。

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 京津廊区域发展缺乏协调统一发展的区域规划和政策保障体系。如北京公交938跨界运营被堵6天事件折射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尴尬, 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出现纠纷;区域内各城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仍呈现恶性竞争态势, 京津两地就像两个巨大的磁场, 将周边地区的资金、人才、机会尽可能地吸收到自己辖区;相反, 各种类型的被清理对象则聚集在廊坊, 出现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现象。要改变现有不良态势, 需要有跨区域行政协调机制。建议由中央牵头成立京津廊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建立综合性的行政组织, 下设若干个专门机构, 由国务院牵头, 会同下层政府的对应部门共同履行协调职能。同时, 建立稳定的高层协商和协调机制, 积极探索区域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对京津廊区域中可能发生的地方利益流失引入补偿机制, 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

2. 深化第一、第三产业的合作。

要逐步形成分工明确, 结构合理, 优势互补的京津廊都市圈产业体系, 主动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 利用沿海港口和资源优势, 建立环渤海能源及化工产业带。发展现代服务业, 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网络, 加快实现与京津廊融合的大旅游圈和精品旅游线路。北京应突出首都经济, 将一些不适宜在北京发展的产业转移给天津及廊坊市的周边地区, 天津突出工业、商业、金融、航运等。京津廊经济圈在第一、三产业上区域合作的潜力很大, 障碍较小, 京津廊都市圈应将第三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放在一个重要地位。

3. 加强生态产业方面的合作。

京津廊共处一个生态区, 可以共同构建整个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议以水为媒介, 以相关可行的各种方式共同分担潮河、滦河水系的治理成本, 稳定密云、官厅水库进水量;并加强三地的技术与产业合作;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 鼓励支持新型环保产业的跨区域发展。

4. 拓宽京津廊高新技术产业带。

加快基础设施、交通、水资源、能源、旅游、生态及环保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实质性的区域合作, 建设一批京津廊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共同建设北京—廊坊—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充分发挥该区域的人才优势。

5. 扩展教育与科研方面的合作。

在教育和科研方面, 进一步加强京津廊高校的人才和科研院所科技与教育资源应用方面的合作;在高等教育方面, 可利用廊坊市大学城的特殊区位, 在大学城建立一些北京、天津的分校, 三地高校也可联合建立区域内的科研基地, 广泛开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科学项目合作, 加强区域交流。在职业教育方面, 京津两市可对廊坊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管理手段的方面予以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孙久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2) .

[2]陈宣庆.促进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J].港口经济, 2007, (5) .

京津廊一体化 篇4

1 秋菊“神马”栽培技术

1.1 母株管理

生产上常采用扦插繁殖, 由于常年反复进行无性繁殖, 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栽培特性等均发生变化。调查中发现, 生产者不进行品种筛选、提纯复壮, 种苗反复多次使用, 生产中表现出生长势、叶形、花型、花瓣、小花数等差异较大。留种母株多是在上一年度秋季定植在陆地, 翌年生产时在计划使用种苗前40 d左右, 进行平茬、除草、施肥等管理, 然后集中采穗、扦插育苗, 随采穗随扦插。条件较好的农户或企业, 在特定的育苗棚内培育母株, 通过补光、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苗木质量[1,2]。

1.2 育苗日历

目前, 秋菊“神马”在京、津、廊地区主要用作生产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的鲜切菊, 育苗时间根据采收计划而定, 具体见表1。

1.3 扦插育苗

育苗多采用穴盘扦插育苗, 一般以蛭石、珍珠岩+蛭石、草炭土为扦插基质, 在遮荫的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进行。插穗长度6~8 cm, 扦插深度为2 cm左右, 扦插后定时喷水, 保持苗床湿润。一般苗期15~25 d, 高温季节多配备降温设施, 常用的有遮荫网、微喷、排风扇等设施。抑制栽培生产, 12月中下旬切花都采用插穗冷藏处理, 冷藏温度0~2℃, 冷藏时间20 d以上[3,4]。

注:△扦插, ●定植, □采穗, ×摘心。

1.4 定植

定植期主要在预定采花期前90 d左右, 多采用小高畦种植, 畦面宽100~120 cm、高10~15 cm, 每畦种植4行, 畦面长度依设施而定, 南北行栽种较多。

京津廊地区鲜切菊生产上有不摘心栽培和摘心栽培2种方式。不摘心栽培, 从定植到采收的时间短, 切花质量较高;摘心栽培采收省工, 但质量稍差。摘心栽培一般在定植后15 d左右开始摘心, 摘心时留下2~3片功能叶, 将顶部全部摘掉, 摘心多在晴朗天气的上午进行。不摘心栽培一般定植52.5万株/hm2左右, 摘心栽培定植27.0万~33.0万株/hm2。

1.5 栽后管理

1.5.1 浇水施肥。

生产上个别生产者使用喷灌或滴灌设施, 多数依然采用大水漫灌。施肥采用撒施或冲施, 肥料浪费现象严重, 叶面肥料应用很少, 前期主要施尿素、硫铵等氮肥, 中后期主要施二铵、氮磷钾含量比较高的速效肥为主。

1.5.2 温度管理。

秋菊“神马”的主要生产季节在夏秋季和初冬, 大部分时间自然气候比较适合菊花的生长发育, 一般不发生高温危害, 但晚秋需要覆盖保温, 一般在10月上中旬覆盖草帘或保温被, 昼温维持在25~28℃, 花芽分化和花芽发育期夜温保持在15~17℃, 花芽现蕾及开花期将夜温降到10~12℃, 一些农户利用现蕾之后的温度管理来调节采收期[5,6]。

1.5.3 病虫害防治。

秋菊“神马”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菜青虫、棉铃虫等, 多采用药剂防治。晚秋和初冬季节温室内夜温较低, 白锈病和黑锈病发生较多, 生产上使用粉锈宁、三唑酮等药剂喷施预防或治疗。

1.5.4 电照处理。

11月中旬以后采收的秋菊“神马”都进行电照处理, 电照通常在8月15日开始, 多采取深夜光中断补光方法。8月深夜中断2 h, 9月深夜中断3 h, 10月深夜中断4 h。停光时间根据采收时间来决定, 一般在采收期前70~85 d停光, 12月下旬采收的停光最晚, 一般电照在9月底结束。花期调节, 在电照处理的同时结合温室的温度管理, 以“神马”为例, 补光时间3 h, 补光强度2.52μmol/m2·S就能满足生产的应用[5]。

1.5.5 遮光处理。

10月上中旬采收的秋菊都采用遮光处理, 同时采取提早覆盖草帘等措施进行促成栽培, 遮光材料选用0.1 mm厚银黑色膜, 从19:00至翌日7:00暗处理12 h的方法诱导花芽创始和促进花芽分化, 个别生产者进行春季遮光栽培[7,8]。

2 改进意见

目前, 京、津、廊地区种苗生产仍以自繁自养为主, 缺少专业化的育苗企业, 建议专业育苗企业进行工厂化育苗, 来提高种苗的质量。当地土壤多为碱性, 不利于秋菊“神马”的生长, 建议在增施农家肥的基础上, 施用硫磺、硫酸亚铁等调节土壤的p H值。栽培过程中, 尽量施用酸性肥料改良土壤, 降低土壤的p H值。当地老基地重茬现象严重, 建议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盐碱较重的地块, 采取洗盐压碱等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俊愉, 程绪珂.中国花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0.

[2]李娜那, 白新祥, 陈龙涛, 等.切花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 (3) :182-187.

[3]郭志刚.菊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4]穆鼎.鲜切花周年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5]王春昕.光照对切花菊“神马”生长和开花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2.

[6]王伟东.不同浓度GA3对切花菊优香生长及开花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3) :232-236.

[7]闫玉华.比久 (B9) 对切花菊观赏形态的调节和开花期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11) :84-86.

京津廊一体化 篇5

出版时间:2014年5月1日

本书以河北省社会发展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撰写而成。课题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场、政府规制经济、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理论, 针对目前在京津冀都市区域内, 由于行政区划隶属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制约本区域公共事业协同发展进程的现状, 剖析在上述环境下形成的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公共事业发展的“脱节断档、割裂运行、越过廊坊、抛开河北、毗邻接壤、运行梗塞”格局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提出了化解这一滞后的公共事业格局所造成的“通信设施、市政交通、高速公路、城郊轻轨、地铁运营以及环保排污”等问题的运作思路。

上一篇:昆山模式下一篇:分公司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