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铁路一体化(通用9篇)
京津冀铁路一体化 篇1
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座谈会, 其主要内容是关于京津冀三个地区的协同发展。听取汇报后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三地协同发展重点打造新的、面向未来的首都经济圈, 有助于推进区域发展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 有助于完善城市群布局以及形态的探索, 有助于为优化开发区域树立发展示范以及样板。三地协同发展还可以有效地促进人口、经济、资源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三地协同发展不仅可以使得三地优势进行互补, 还能够有效地带动环渤海经济区以及北方腹地的发展。所以说三地协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 我们需要坚持扎实推进, 坚持优势互补, 坚持互利共赢, 才能走上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
2 河北省铁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2.1 校企资源比例失调
通过数据调查显示, 京、津两市企业以及教育培训的资源与河北省的劳动力资源之间失衡严重。我国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数量, 平摊到北京市所属高职院校, 每所学校平均需要为4个企业做保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 企业的平均人力资源储备为0.12万;河北省的情况却与此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河北省, 每一所高职院校负责的企业为0.4个,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 每一个国内500强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为2.25万。这就说明北京、天津以及河北之间的人才培养输出与其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差异非常巨大, 校企资源比例失调。
2.2 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铁路局的需求
随着铁路经济发展, 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个铁路局不会仅用专业水平来招录学生, 整体素质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当前河北铁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掌握的很好, 但是实践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比较欠缺。
2.3 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要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必须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科研水平。京、津、冀三地的高职教育需要协同发展要求其提高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的要求。铁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是, 大部分是应届的毕业生, 缺乏实践经验, 而经验的缺失限制了其科技研发的能力, 造成了教师的知识水平落后于铁路行业企业的发展, 无法满足其对于高素质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所以铁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而从铁路局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 虽然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 但对于教育教学, 仍有诸多不能驾驭的地方, 也需要进行教学培训。
3 河北省铁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依托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轨道交通为导向的新型城镇的发展亦受到了推动, “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按照规划, 京津冀之间将有27条城际铁路, 形成3796公里的铁路网, 实现以京津为中心, 辐射周围的3小时高铁交通图。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带给河北省铁路高等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虽然京津地区教育资源雄厚, 但随着非首都功能的有序疏散, 教育功能的疏散必然会带来教育资源的转移, 河北地区无疑是最先受惠的。教育资源和生源会不断向河北地区倾斜, 河北高等职业院校如何能顺利实现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 承担其更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 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同时, “轨道上的京津冀”更带给我们铁路高职教育发展的春天。交通一体化, 不仅仅带来了铁路线, 更是带来了铁路人才的需求, 给河北铁路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
当前教育制度为公共教育体制, 其基本单位以省市级行政区进行划分, 怎样突破传统, 治理教育事业, 实现三地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是“战略”问题的关键, 也是对于各级的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挑战。首先, 需要为现代化区域教育构建一个科学的治理体系以及服务体系。其次, 对三地教育体系进行整体性的重构, 以此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充足以及优质, 最后均衡发展三地区域教育, 同时要保障人口迁转以及产业功能疏解。
4 京津冀铁路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策
4.1 铁路高职院校在创新区域的合作方式
从行政划分来看, 三地分别属于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域, 其整体协同发展层面级别较高, 所以必须对合作方式进行创新。联盟是一种不同机构之间的联合形式, 其合作协议经过共同的认可并且受其制约, 但是由于联盟是以利益互惠、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 所以难免出现约束松散、效率低等现象。而联邦式模式是一种长期的联盟, 需要遵守以及运行共同协议, 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联邦基础统一, 共同需求稳定, 所以联邦成员是一个个体平等合作、互相扶持的整体。三地铁路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实践可以适当的融入联邦的理念, 以达到组织边界的突破, 在行政体制下通过各地区协商, 制定协定、条约或者合同并且严格遵守, 实现开放以及共享。从而达到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 满足三地发展的需求, 做到共享教育资源以及自由流动人才, 从而实现长期的合作。
4.2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
行业、企业和铁路高职院校进行跨地区的联合办学, 能够促进区域产业以及铁路高职院校的相互融合, 实现其发展体系, 还能够有效满足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同时可发挥北京市的辐射作用以及资源优势, 整合企业、教育资源, 以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铁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合作以及交流的机制需要适应产业的规模, 对三地实训基地资源进行统筹并且实现共享, 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另外, 河北省是人口大省, 可以发掘人口红利。铁路职业学校需要加强产学研的一体化, 使学生能够适应不同铁路局的不同工种, 使得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能够促进铁路的发展。
4.3 鼓励学生异地交流
要保障工作正常运转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这就需要人事部门、就业部门、社保部门等制定并且完善相关制度, 在政策上保障三地铁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提高铁路高等职业技术办学自主的权利, 其教育办学的相关管理体制主要由国家统筹规划并且面向社会, 使教师资源可以进行跨省、市的自由流动, 学生能够地跨区域的求学、就业, 协议下实现有效共建、共享信息资源。
4.4 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高校成功实现资源共享的例子很多, 如:廊坊大学城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及广州大学城信息资源建设等, 由此可见其技术是具有可行性的。所属京津冀三个区域的多所铁路高职院校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可以有效整合这些资源, 将各地图书馆学会的作用充分发挥, 制定统一标准, 在统一的网络平台分别进行建设, 各自负责, 构建一个铁路信息资源的相关保障体系, 该体系可以收集、组织、存储、传递、利用以及开发信息资源, 不仅高效、功能齐全并且开放性高, 可以进行区域共享。
参考文献
[1]高玉洁, 张潇, 付晓.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 (04) .
[2]刘维新.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一体化[J].城市.2014 (07) .
京津冀铁路一体化 篇2
“打破一亩三分地” 打破三方独立,紧跟时代步伐,协同发展共创未来。
据财经网报道,2014年3月19日上午10点多,一则河北保定被定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横空出世,不到1个小时后,沪深股市中十几只股票涨停—它们都与保定有关。当日上午,河北板块股票的整体走势在所有板块中赢得头筹。
这一“惊天动地”级别的传闻,能快速撬动市场,与刚刚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番讲话离不开。此前的2月26日,习近平强调京津冀要抱团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3月2日北京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传达总书记考察北京讲话精神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医教等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控制中心城人口,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三地经济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定被定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竟然拉动了当天的股市。此则消息随后被发改委和保定市政府澄清,属于媒体误传。然而,京津冀的话题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何呼喊了多年,至今不见实质性进展?世界上离得最近的两个大都市—北京和天津之间为何没有形成人们想象中的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各有特色的发展关系?为何环绕着北京城和天津城的河北至今还存在着大面积的贫困带?
那么让我们查阅近十年来相关各方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规划,以及相关各方负责人的讲话材料、媒体报道等,我们不难发现相关各方表面上看似在协同发展,实际上各个层面都在进行利益博弈,京津冀各怀打算,以至于协同发展的效果十分不明显。
一、根据经济政策的出台总结历史线索
1.发起、实际成效(1986-2003)
主题:环渤海、市长联席会
如果算上早远的198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倡导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话题则已持续争论近30年。
矛盾的原因
北京、天津之间各有用心。天津市把自己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希望体现自己在环渤海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北京市则喜欢“首都经济圈”、都市经济圈的规划和实施,不使用“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在此基础上,愿意与天津市、河北省共同协作治理雾霾等突出问题。
显然,天津市和北京市都想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核心位置,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理念冲突、利益冲突,使得所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举步维艰。
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则在每个方面都表达了积极参与的信息,不争核心地位,只求借势发展,心情最为迫切,只可惜自己做不了京津的主,而在苦苦等待。
在京津竞争、河北苦等的过程中,国家层面是愿意推进京津冀协作发展的,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国家发改委做了不少规划方面的准备工作。只可惜,编制了几个版本的规划,几度更改,至今仍未能出台一个完整详细的版本。其中的艰难和利益纠葛可见一斑。从2004年到2014年,历经10年,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最后把“环渤海”、“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区”等概念都吸收到了规划、报告之中,力求在顶层设计中体现三方共识,兼顾三方利益。当然,在这10年中,京津冀都在积极向上争取自己的利益,都在进行区域规划、政策博弈,才有了一个/
3最后三方利益都兼顾的局面。
2.全面启动和实践(2004-2009)
据网易新闻报道,结合相关新闻的整理,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一条时间线索: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
2004年6月,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举行。会议草拟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已从构想、探索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要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
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
2008年2月,“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经和讯新闻整理,浅谈“廊坊共识”十年徘徊
2004年2月12日,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京津冀有关城市的负责人第一次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碰头会”,并就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一些原则问题达成“廊坊共识”。然而,十年当中,“共识”变成了传说,各方分歧依旧,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始终徘徊不前。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意味着京津冀三地合作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规划成为了史上“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原本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拿出规划,结果到了‘十一五’末也没能拿出来,到现在则干脆就不提这个规划了。”谈起这些,河北省一位相关专家颇有一些无奈。
河北省最初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从环境开始破题。于是,河北方面率先抛出了“京津冀环境一体化体系”的概念,这一体系主要是指森林生态、水资源等外溢性、公益性资源的共享共建,也就是用资源补偿的形式让京津对河北进行经济辐射、带动。
北京市有关方面也承认,张家口为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牺牲。“遗憾的是,北京在补偿方面做得并不够。”前述怀来县官员说。在他们看来,水源地为保护北京牺牲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北京应该认真考虑对水源地的补偿问题。
(在怀来县城所在地沙城周边,到处都可以看见葡萄园,当地人说,由于地处半干旱地区,种植玉米等作物基本难有收成。尽管县城之外几公里就是官厅水库,但早在几十年前这里的农民就被告知,他们不能使用这些水。)
3.加速推进(2010-至今)
2011年,国家发改委启动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和编制工作,在2012年的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当中,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更是位居首位,但进展一直较慢。
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
32011年1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看来,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这是自2004年提出京津冀都市圈以来,“京津冀”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在中国总理的政府报告中出现。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瓶颈的解决就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面讲话了。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同时提出了7点要求,其中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作为具体规划实施的突破口。对于北京市的发展,习近平于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在这些要求中,北京的“经济中心”概念不见了,而且要把一些产业功能分离出去,说明北京要在京津冀政策规划中作出经济方面、产业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让步。这也暗合了天津方面的心意。
2007年,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戴相龙(他成功推动了津京城际高速铁路的修成。)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天津从渤海走向全球》称,天津要参与和推进京津冀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北京市是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言下之意,可能预示着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毕竟天津有海港码头、航空港口,有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条件。同时,河北省也可以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人口转移中的一些功能,从而可以获得一些盼望已久的历史机遇。从这个角度看,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也有一定的政策依据。
在国家高层的严格要求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破题的可能,这也反映出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特色。当然,国家高层的重视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多年来,北京市的交通拥堵、人口过多、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功能配套严重不均衡、雾霾问题严重、生态恶化、房价过高、水土资源短缺、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指数低,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缓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外的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约10%,等等问题,都倒逼京津冀三方改变观念,突破制度与体制障碍,着力向着协同发展、产业互助、错位发展的方向努力。
根据发改委官员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上半年有望出台,这次有中央这个大家长出 面,京津冀的合作没准能推前一步。
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篇3
这两个会议还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将转向发展以省会为中心的次区域城市群和以县市为基础推进就地城镇化。作为大型都市群,只有珠三角、长三角和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寄予厚望,指出要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履新河北之后不久,也明确提出打造环京津增长极战略。该战略将距京40公里、距津60公里的廊坊市提到“打造河北环首都增长极的战略突破口”的地位。
在大形势的驱使下,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关键的中国经济第三极发展进一步提速,这为毗邻京津的河北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峰回路转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
这无形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催化剂。
作为中国经济第三极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但是,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京津冀协同空间巨大,难度也更大。尤其是北京与河北之间很多地方山水相连,但是收入悬殊,“翻一座山工资翻三番”。
曾有中央领导在视察河北时明确表态,“决不能让北京周边地区的贫困带长期存在”。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加快首都经济圈建设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
过去一个时期,京津冀一体化进展缓慢。而2013年在中央和地方高层的推动下,进展缓慢的京津冀区域合作峰回路转。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视察天津时“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寄予厚望”。之后天津、北京两地党政领导也随即表态。
5月19日、5月22日,孙春兰、郭金龙先后率天津、北京党政高层赴河北“送温暖”。期间,津冀、京冀先后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据公开信息显示,协议有具体的针对性指向。
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在河北考察时说“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双方商定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等10个方面深化合作。北京和河北则商定在着力打造首都经济圈、共同推进北京新机场建设、支持张承地区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
河北的回应也可圈可点。
在会见天津代表团时,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表示,河北省对把津冀互利合作推向更高层次“非常重视,特别期待”。河北要“虚心学习天津、积极依托天津,接受天津辐射”。
在会见北京代表团时,周本顺提出河北希望成为北京的“大屏障”“后勤部”和“护城河”。在发展中,河北要坚持不违背首都经济圈的规划、不上影响首都生态环境的项目、不增加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压力的“三不原则”。
很明显,天津、北京的“送温暖”行动正当其时,河北回应也非常贴切。京津冀各方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都明确要取得突破。比如,河北省正大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周本顺强调“要以坚定决心和超常举措”推进并取得实效。
三地默契的积极表态,在几年前并不常见。京津冀区域合作如今似乎一朝之间春风拂面。有分析认为,此番高调合作姿态缘于中央有要求、京津有需求、河北有渴求。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规划部主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副院长文辉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这种姿态体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很多机会。如果没有冀的发展,就不会有好的京津,冀的发展也离不开好的京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副院长杨保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北京是个资源富矿,能不能给周边留下些东西,要看周边搭建什么平台。”
河北的奋争与努力
对于京津冀区域合作,河北一直处于“渴求”状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消除经济差距过大的问题,河北省一直在积极对接京津谋求发展,但是始终未能见到大的实效。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京津冀各方就签订过框架协议,共同达成过“廊坊共识”,有过合作备忘录,形成了“会谈纪要”,但都未见明显动作。
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就提出“首都圈”设想。1996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正式提出“首都经济圈”概念。
之后,官方、学界围绕北京及周边发展又提出多种构想。比如,两院院士吴良镛2001年提出“大北京”规划。天津有学者倡导设立京津两个特区,特区之上再设副国级大区。
清华大学区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磷曾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有必要在国务院层面设立协调机构来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利益纠葛及体制障碍。”
2004年11月,“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启动编制,至今成为最难编制的规划。2010年9月份,河北省将“环首都经济圈”定位为环京经济特区,以及京津冀区域合作战略平台。2011年,随着“首都经济圈”写入“十二五规划”,媒体先后报道规划有望2013年年底出台。
时至今日,上述相关规划均未出台。但是,从上述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一直非常积极。在脉络的深层里也能发现,现实面前京津冀三地其实都拖不起。
河北虽有地理上环京津的独特优势,却陷入“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实劣势。更为尴尬之处在于,河北自身的经济中心城市不明确,也曾经没有把握住沿海优势,被喻為“没心没肺”。
北京被“摊成了大饼”,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可承受之重,比如交通、环境压力,以及城市承载力等,都需通过转移到周边来缓解。海洋对经济愈发重要,天津却未能送北京出海,河北省秦、唐沿海则作用不彰,北京为寻找出海口曾费尽心思。
在数十年的京津城际竞争中,天津曾萎靡式微。时过境迁,如今天津羽翼渐丰,土地、港口等资源禀赋优越。但是天津要完成“北方经济中心”建设,势必需要与京冀紧密协作。
文辉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特大城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问题越来越突出,北京解决不了,天津也解决不了,需要周边的中小城市对它进行配合。”
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城市规划先驱即已认识到,解决城市问题不能局限在狭小的城市范围之内,必须把城市与区域联合起来。美国学者芒福德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区域整体发展理论,同时指出“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这些理论对国内大城市寻求从区域层面,来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于是,城市群发展被越来越重视。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据杨保军透露,中央相关财经主管部门刚委托学界做完一个关于城市群发展的课题。实际调查和理论推导下来发现,一段时间内人口还是会往中心城市聚集,“大城市病”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学界提出的策略就是,由过去点上的集中走向面上的有机疏散。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城市群?就是为了突破城市界限,实现各方面一体化发展。城市群里某个城市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城市群层面解决。”
文辉则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发展城市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行政区划和市场壁垒,让资源和要素在城市群里自由流動。”
环京津城市的机遇
文辉认为发展城市群对中小城市更为有利,因为大小城市有了平等对话的平台。果如是,这将进一步给河北环京津城市发展带来利好。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陆续出台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又先后批复数十个区域经济规划。到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了“三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多区域的发展格局。
近期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同时强调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加快沿江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
无法回避的是环渤海区域作为“三大”之一,其发展相对珠三角、长三角要慢。京津领衔的“环渤海经济区”概念始于1986年,但是因其长期缺乏协同作战,从而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
如今环渤海经济区开始热火朝天,这里是中国经济的第三极。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建设,在较大范围内看正是为了推进环渤海经济区加速崛起。
京津冀三地常被称为“双黄蛋”,北京、天津被誉为双“蛋黄”,河北环绕之外为“蛋清”。 蛋清、蛋黄早日融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是河北省的长久期待。
京津冀从何处融合?看点最先又会在哪里?其实摊开地图,就会很容易发现廊坊是京津冀的交汇中心,而廊坊有一块飞地盘踞京津之间,天然存在汲取双“蛋黄”精华之优势。
这块飞地就是廊坊市三河市、香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也被称为廊坊“北三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多年谋划,“北三县”一体化已被纳入河北对接京津的着力方向。
2013年4月23日,周本顺在廊坊市调研时表示,“河北打造环京津增长极,廊坊是战略突破口。”他特别要求北三县,“更要精心谋划,统筹考虑,千万别把这块地方给浪费了。”
方创琳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河北环首都城市要帮着北京圆“建设世界城市”的梦,尤其是三河等北三县要围绕建设世界城市群寻找自身位置。”
国际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用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许正中建议三河建设整个环渤海的离岸金融结算中心。“这简直相当于一个印钞机,现在不仅京津冀,整个环渤海也没有这个中心。”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在世界上,巴黎、东京、纽约等世界性都市圈的形成,都有都市连绵区作支撑。在一定时期内,连绵区发展最快、最有活力,在避免、化解大城市病上能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也在几十年发展中积累了“大城市病”。新华社《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城市规划专家王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北京无法继续‘摊大饼’,否则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解决‘大城市病’。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或许正因为如此。”
新时期河北发展的眼光也不仅只在环京津,还有沿海地区。“全力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增长极”、“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是在2013年5月6日河北省委全委会上,河北省提出的“四大攻坚战”的前两大攻坚战。
周本顺要求河北沿海地区经过3~5年努力,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要占全省半壁江山。他对环京津增长极区域的廊坊要求近期目标是经济总量至少占全省1/10,远景目标要达到全省1/8、1/7,甚至是1/5。
京津冀铁路一体化 篇4
申景奇:发挥金融一体化先导作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金融业的先导作用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打破京津冀各自“一亩三分地思维”实现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金融业具有先导作用。通过金融创新,基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嫁接创新的金融模式, 合理分配金融资源,可以实现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市场的融通。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目标。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根本目标,是以高度的经济一体化、紧密的政策协调、一致的政治承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京津冀现代都市金融圈,或京津冀金融区,或现代区域金融系统。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只能走循序渐进的道路。总的工作思路:以资金为纽带,政府、市场和组织作为三个抓手,再造金融功能,重建金融生态,整合金融基础设施,实施金融信息化战略;以金融功能为纽带, 加强京津冀金融合作,发挥政府作用,整合金融资源,构筑大金融发展新格局。
将金融服务观作为大金融格局的理论指针。创建全新特色的大金融格局,实现各方平行站位,优势互补。将金融服务观作为新格局的理论指针。坚持 “服务至上”,引领区域金融发展新潮流,强调服务型理念的树立,以服务引领金融发展新潮流,还金融本来面目。金融业是一个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动力在于提升服务品质,以服务好坏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作为建设金融中心的核心指标。金融创新———金融效率———金融服务观,凡是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金融改革都是值得肯定的。
搞好风险管控设计,防范金融风险。北京市金融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北京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和支持能力远超天津市和河北省。京津冀的金融合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京津冀地区资金分布极端不平衡,区域资金回报率和成本差异显著。地区分治的银行业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输血”功能。只有加强更深层次的金融合作,才能更好推动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当然,京津冀金融一体化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增大,因此需要搞好风险管控设计,防范金融风险,要把金融要素市场、金融主体、后台服务、金融创新等多方面与各方协调起来,自觉地搞好金融体系改革的中后期管理工作,围绕着经济提速的核心点, 实现京津冀三地大资本市场的共荣、共进和共安。
陶晓峰:推进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规划。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找准定位,避免功能重叠与过度竞争,实现有效协作。京津冀特殊的行政区划特点决定了三地金融协同发展需要顶层设计引领,需要协同发展规划落地。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实施战略,明确各地发展金融业的目标定位与整体规划,并严格监督相关规划的落实情况。在金融业发展规划上,应以北京为金融中心,以天津、河北为辐射地区和后台区域。具体而言,北京应继续扩展作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国家金融信息中心、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中心的功能,负责对全国和区域内重大项目和企业进行支持,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辐射。天津第二产业发达,拥有国际港口,应以发展产业金融为重点,创新金融服务,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好互动。河北作为京津金融业务的辐射区域, 要有效承接京津的金融产业扩散,为京津提供金融后台支持,以此促进当地金融业发展。
完善金融协同发展的法规制度。仅有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是不够的,还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金融协同发展法规制度。一旦协同发展出现矛盾或分歧, 必须依靠完备的法规制度来解决。因此,应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京津冀三地共同研究制定适于区域金融发展的法规制度,例如,为解决地方保护问题,可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参照欧洲一体化的有关规则,制定反对地方保护、反对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方面的区域性法规制度。
建立金融协同发展的协调机制。要在京津冀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间建立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积极推动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在地方政府层面,可在中央政府的组织下,建立三地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定期对话协商机制,对京津冀经济金融协同发展方面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定。在金融监管机构层面,可在“一行三会”的组织下,借鉴“长三角”金融合作以各省市人民银行统筹的经验,由人民银行建立京津冀金融合作协调机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参与,统筹制定区域内金融发展、金融监管的有关政策。在金融机构层面,可借鉴“长三角”商业银行区域金融合作的经验,在同业拆借、资产处置、银团贷款、股权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各地金融机构可统一服务内容、标准、形式,使京津冀各地客户可享受统一便捷的金融服务。
建设有利于协同发展的金融互联互通体系。金融要素在区域间的无障碍流动,有赖于信用体系、支付清算体系、信息共享体系等金融体系的互联互通与优化完善。在信用体系方面,应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充分采集与整合三地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数据资源,结合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尽快建立区域内信用评价数据库,提高金融资本流动的决策效率和安全性。在支付清算体系方面,应研究建立区域内同城化支付清算系统,推进京津冀金融IC卡“一卡通”工程,实现资金在三地的便利流通,真正做到三地间金融结算的“无缝对接”。在信息共享方面,应统一数据统计口径、统计标准与统计内容,明确信息分享、使用的原则与要求,必要时搭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为金融机构的跨区域业务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
王爱俭:发展京津离岸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共建京津离岸金融市场,推进京津金融一体化, 不仅有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而且有益于扭转中国金融业南北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从目前世界首屈一指的离岸金融中心“泽西”的经验看,司法体系、监管体系和专业能力是撑起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的三块基石。天津、北京在发挥比较优势,同心合作共建离岸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围绕三块基石做功课,在 “立法、规划、人才、资金”四个方面下功夫,为共建离岸金融市场创造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出台法规政策,夯实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制度基础。首先,结合离岸金融市场运行特点,出台共建京津离岸金融市场的指导意见。其次,探索建立京津离岸金融市场的协同监管机制,合作建设基础牢靠、反应灵敏的离岸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离岸金融风险预警、风险处置和突发事件应对的协调机制。
坚持规划先行,编制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规划。首先,争取国家出台促进津京共建离岸金融市场的相关规划,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的配套措施。其次,力争将此项工作纳入天津、北京两市的“十三五规划”之中。最后,天津、北京需要组织精干力量,编制京津离岸金融市场的战略发展规划, 明确该离岸市场建设的定位、路径和周期,力争将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建成“培育两市创新共同体、实现金融产业规划对接”的窗口和里程碑。
秉承市场导向,确保京津离岸金融市场互惠共赢。首先,综合改革创新区(或自贸区)建设过程中, 在京津毗邻的北京一侧地区,选取某个区域(实施封闭管理),使之成为京津共建离岸金融市场的一个平行部分,使该地区享受与天津综合改革创新区(或自贸区),尤其是在发展离岸金融方面相同的优惠政策。 其次,支持津京银行业机构在创新区(自贸区)内建立以国际业务为定位的分支机构,开展离岸金融创新, 以专业能力和定制服务提升京津离岸金融市场活力。 最后,坚持共同投资、按投资比例共享收益的原则,两市可以约定在共建离岸金融市场过程中,可以在一个时期内(如10年内)都不从离岸金融市场分取投资收益,待该阶段过后(10年后)投资收益两市按比例分成,成立一级财政、一级金库、计划单立,收益上缴由两市共同组成的财政部门统一监管,全部用于离岸金融市场等京津金融创新共同体的滚动开发。
坚持协商互访,解决共建离岸金融市场重大问题。为协调解决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过程中一些涉及省市、省部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建议将此项工作纳入京津两市领导定期协商和不定期互访机制中。近期,可积极推动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合作共建市级层面的优惠政策出台,使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内的金融机构及专业服务企业同等享受天津、北京两市的相关优惠政策,还需要考虑设立“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合作基金”,用以解决京津两市共同建设该离岸金融市场的政府资金支持和补贴的长期问题。在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中,要落实“互通信息、互接项目、互派干部、互设代表、互介商资、互搭平台”等六个互动。
拓展金融功能,赋予京津离岸金融市场丰富内涵。京津金融合作,应坚持市场导向,以金融开放和产品创新激发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活力。两市需要依托自贸区建设优势,深化金融制度创新,稳步扩大金融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第一,在未来的综合改革创新区(或自贸区内),率先开展利率市场化试点。第二,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允许区内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业务。探索离岸人民币回流机制,允许区内企业开展离岸人民币贷款业务和债务融资,额度不纳入外债指标管理。允许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可按规定在境内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对区内注册的属于同一集团的关联企业,实行外债额度总额管理。企业境外融资不调入境内使用的,额度不纳入外债指标管理。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第三, 鼓励境内外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离岸业务机构,简化离岸账户审批流程,探索金融机构账户管理新模式,发展信贷、保险、证券、基金、信托、货币、同业、黄金和衍生品等多种离岸业务。第四,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双向投资境外证券期货。第五,参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建设扩容,力争承接“新三板”更多功能,提前研究“新三板之国际板”的发展蓝图,使京津金融市场成为未来海外科技企业赴中国内地上市融资的前沿阵地。第六,依托京津科研资源优势,加强国际金融协同创新,预先研究离岸、在岸业务分账式管理等内容,使京津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国内机构了解国际金融创新的桥梁。
树立人才意识,吸引精英聚首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受过扎实训练、具备国际视野的银行家、律师、会计师、咨询顾问、风险管理人员、金融研究人员是京津离岸金融市场专业化服务的保障。需要在人才集聚上下大工夫,出台法规政策,提高综合改革创新区(及自贸区)对全球人才(尤其是周边人才)的吸引力。
马立:借力天津自贸区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
借力天津自贸区,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应有内容,大有可为。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降低外商投资准入门槛。鼓励投资京津冀区域的境外投资者在天津自贸区注册,从而减少对其资质要求、股权比例、业务范围等准入限制;鼓励外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在天津自贸区发起管理人民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
构建对外投资服务平台。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企业和个人在天津自贸区成立机构,确立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项目,减少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
增加银行保险机构类型。鼓励京津冀区域的民间资本到天津自贸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允许开办外币离岸业务;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保险机构到天津自贸区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
推进金融产品全面创新。鼓励京津冀区域的金融机构在天津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试行资本项目限额内可兑换,自主开展直接投资、并购、债务工具、金融类投资等交易;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企业借助天津自贸区的分支机构到境外发行本外币债券,减少审批和规模限制,所筹资金根据需要调回使用;鼓励京津冀区域的单位和个人到天津自贸区开户,按照规定双向投资于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实现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提升金融租赁发展水平。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企业到天津自贸区共同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设立中国天津租赁平台和中国金融租赁登记流转平台,推进租赁资产登记、公示、流转等,允许融资租赁企业开展主营业务相关的保理业务和福费廷业务, 支持租赁业境外融资,鼓励各类租赁公司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使用范围。
建立国际航运融资中心。鼓励京津冀区域企业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业,共同在天津自贸区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运融资中心;鼓励京津冀区域的航运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等航运服务中介机构在天津自贸区设立营业机构并开展业务。
完善专利仓单交易功能。鼓励京津冀区域企业和个人开展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及保险、风险投资、信托等金融服务,推动建立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鼓励京津冀区域的期货交易所在天津自贸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业务, 扩大期货保税交割试点品种,拓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推动完善仓单质押融资所涉及的仓单确权等工作。
促进科技金融快速发展。鼓励京津冀区域的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与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形成合作机制,联合国内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在天津自贸区共同成立创投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
推动交易市场区域联合。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排污权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天津自贸区内开展合作,促进交易市场区域一体化。
高岚华:组建京津冀金融联合体
建立公共政策联合体。京津冀作为全国最大、 综合性最强、示范带动作用最突出的深化改革试验区,在政策设置上要有重大突破和创新。为了使政策设计更加贴近三地的实际,三地要作为一个政策靶点出现。一是联合组建金融研究院。吸收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建树的实际工作者,尽快组建强有力的金融研究机构,广泛借鉴国内外金融创新的有益经验,全面结合经济创新和产业转型的有效需求, 深入探求新形势下金融支撑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为国家制订京津冀一体化金融政策超前研究、系统研究、细化研究,共同争取最大的政策空间、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二是联合组建金融政策联动机构。京津冀要打造高效的金融服务运行体系,必须打破金融壁垒,取消歧视性政策,实现协同发展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平等对待。要取消跨区限制,实现三地资金的自由流动;要取消规模限制,把三地作为一个信贷区域对待;要保持高水平的存贷比,使自有储蓄资金不致外流;要共同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产业体系。三是联合组建金融规划谋划体系。三地要自觉摒弃“一亩三分地” 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和大区意识,统筹谋划京津冀金融格局,尽快制订一体化金融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方向、目标、重点和任务。
建立机构创新联合体。一是组建京津冀投资银行,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经济规模和资金需求,京津冀三地政府可按3∶3∶4比例出资筹建。二是组建进出口银行,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京津冀三地政府出资与国外有实力、有影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资,在天津自贸区筹建进出口银行,开放离岸金融和资本账户,吸收更多的国际资本支持京津冀的国际贸易。三是组建京津冀产业发展基金,并保持相应的资金规模,确保产业转型和产业创新的资金需求。四是组建京津冀产权交易中心,高水平设计好OTE柜台交易规则,有效盘活现有资产特别是闲置资产,实现资产证券化。五是组建京津冀结算平台和清算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六是在天津自贸区组建京津冀金融服务中心,使国际金融更好地与国内金融接轨。七是组建京津冀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把大量自由的民间资本导入正常流通渠道,通过制度创新使民间资本和民间可变现财产转化为投资,支持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
建立体制保障联合体。一是要搭建政府间合作平台,构筑合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形成上下左右互联共通的推助格局,发挥行政资源对金融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放大金融的信用效应。三是要健全和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足、用在刀刃上、用出最大成效。四是要打造良好的金融秩序,使资金和资本流动各行其道、畅通无阻、 井然有序。
李铁:建立京津冀一体化金融平台的建议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要求,而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京津冀一体化金融平台,是实现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方案设计。京津冀金融一体化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案,就是由京津冀三方共同建立一个依托于互联网的金融平台。平台以机构对机构的形式出现, 将三地所有金融机构的牌照都挂在网上;另一部分是企业部分,这部分企业名单可以由政府提供一部分,还有各家机构通过授信审批的而没有资金放款的企业。通过平台京津冀三地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直接对接。对于加入金融平台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都要收取一定比例的诚信保证金,保证金可以固定一个数额。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一,平台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立是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建议由三地协商联合成立,由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愿加入。互联网金融平台只通过收取费用维持运营,而不承担其他银行经营方面的风险。当然,这个平台也可由京津冀三地政府投资成立。第二,风险控制。京津冀三地金融一体化发展中的风险,仍然由各机构自我控制。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一体化银行平台不提供任何风险承诺。第三,监管。京津冀三地金融业务监管,建议仍实行属地化管理,即以原机构为主,但要突破一些限制,如三地间金融机构设置问题,三地间银行业务开展问题,三地间银行业间的结算。其中,三地的金融机构设置比较关键,要允许天津、河北的银行到北京设立分支机构。
三点建议。第一,加快京津冀三地金融机构整合。建议由京津冀三地所有银行发起成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银行,可以由北京银行、天津银行、河北银行发起,其他在三地设有机构的银行自愿参加。或者指定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出面组建。银行可以实际注册,但在目前情况下,可以以互联网金融为依托采用银团的形式组成,不需要实际注册,只是需要投资时,有机构与客户对接。第二,加快京津冀三地企业资源整合。目前北京的信贷资源已经相当紧张,而津冀两地均显不足。天津和河北大量企业贷款难。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可以让三地企业共享三地金融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剂资金余缺,对接资金供求。第三, 加快三地金融从业人员交流。北京、天津拥有大量的金融从业人员,对于人员的整合,可以通过具体的业务来实现。如:北京的许多银行对河北的项目感兴趣,自然就会组织人员到河北去开展业务。而银行间也需要通过一些业务的对接,实现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王学龙:全面推动京津冀金融服务一体化
寻求合作切入点,全面推动京津冀金融服务一体化。首先,在金融市场方面实现支付结算系统、产权交易市场以及票据市场等一体化,进而实现整个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其次,在金融机构合作方面推动金融资源的一体化。在现有框架下,可以从同业拆借、异地委托贷款、银团贷款等银行资产业务入手,通过签订协议,在资金保证、定价机制、贷款安排、信息沟通等方面达成一致,为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提供渠道。再次,应积极鼓励区域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跨地域参股、组建跨区域商业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 进而提高区域内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第四,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助力京津冀金融合作一体化。京津冀金融资源整合需要构建统一的征信体系,为金融机构跨区域选择客户提供信用信息,推动跨区域业务的开展。人民银行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管部门,三地人民银行借助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东风,力求使征信体系更完整、信息更准确,共同培育面向整个区域的现代化信用服务业。
摘要:确定金融的优先地位和优先方向,从顶层设计入手,发展先导性金融体系;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源整合与创新刻不容缓,区域金融发展应当分工明确,金融创新链与产业链、项目链应实现高效连接;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京津冀一体化金融平台,是实现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借力天津自贸区,共建京津离岸金融市场,推进京津金融一体化,不仅有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而且有益于扭转中国金融业南北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发挥金融一体化先导作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铁路一体化 篇5
关键词:铁路客货运,京津冀,区域经济
1 概述
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联系的纽带,客、货流量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内城市之间运输联系的密切程度(李平华和陆玉麒,2005)。作为中国最早建设铁路的地区,铁路运输对推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截止2011年,京津冀地区共建铁路里程达到7265公里,其中北京1228公里,天津867公里和河北5170公里。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积极进行战略转型,区位分工进一步明确,这使得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等因素极大地改变了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特征。不少学者借助铁路客货运数据的分析来研究地区经济结构变化的特征,如徐建和曹有挥(2008),张蕾等(2010)分别对长三角地区的货运特征进行了分析,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侧重于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货运的变化特征。对此,本文选择采用多种方法对京津冀13个主要城市的客货运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以此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研究。
2 客货运特征分析
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95-2011年,分别选取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廊坊市和衡水市11个地级市,共13个城市的铁路客货运输数据。主要从客货运生成密度、重心、分布百分比和地域分布非均衡系数四个方面来分析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货运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特征。
2.2 分析指标
2.2.1 客货运生成密度
客运生成密度是指各地铁路客运量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人次/万元),主要反映人口流动与产出的联系程度。劳动力为经济发展一大要素,但城市发展对人口素质的要求将逐渐超越数量。因此,客运生成密度通常会呈现出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反的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京津冀13个城市铁路客运生成密度整体上都逐步降低,目前密度值都低于1。这其中,1994年客运生成密度最高的承德要实现一万元GDP需要承担5.11人次客运,而到2010年已经降为0.55人次。2010年沧州与衡水成为京津冀地区内铁路客运生成密度最低和最高的两个城市。地理位置上看,两个城市相互连接,沧州周边还有天津、廊坊和保定,东部有天然港口优势;衡水与石家庄、沧州和邢台相接。此外,沧州市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比相对衡水市高出了8.5%,工业产值更高出了近3倍。
货运生成密度是指地方货运量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吨/万元),反映货运与产出的联系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了产品能耗和大宗原材料消耗,单位产出所需负担的货运工作量逐步降低,同时各地产业结构调整也会产生影响。因此,该指标通常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
图2显示整个地区的铁路货运生成密度均有下降趋势,其中唐山和邯郸下降最为明显,沧州、北京和廊坊最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地区内货运密度差距明显缩小,各地区定位更为明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间运输货物的附加值较高。河北作为重要资源供应区,随着产业转移与重工业的兴起,资源与产业空间距离逐步缩小,铁路货运生成密度也有显著降低。
2.2.2 客货运重心
区域经济重心借用了物理重心的概念,一般是指区域内各点受到要素牵引的合力通过的那个点。本文选取京津冀内13个城市作为铁路客货运量为重心的度量对象,通过计算要素重心,可以反映区域内该要素密度的动态变化,其坐标公式如下:
公式中为客货运数据重心的坐标,Qi为各个城市的客货运量。为了更清晰地反映重心变化同时降低计算量,本文以4年为时间间隔,分别计算1994、1998、2002、2006和2010年京津冀客货运重心点的坐标,结果如下:
图3中的十字即为2010年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运重心位置,在北纬39°09',东经116°24',河北霸州附近。同年的货运重心较客运重心稍微偏南部一些,在北纬38°79',东经116°27',大致位于任丘市东北部。值得注意的是,货运重心客货运重心都不在京津唐核心三角中,而是位于京津保三角的中部。河北省北部只有张家口和承德两个地级市,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两地的经济总量在省内都排位靠后,南部地区城市更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因此,客货运重心都略向南部偏移。
从数据纵向对比来看,2010年铁路客运重心较2006年有较大的移动,纬度和经度分别增加了31'和59',重心向东北部移动的倾向明显。在同时间段内货运重心只在经度上向西移动了26'。这表明产业升级推动地区人口活动重心向京津唐三角区靠拢,同时传统产业转移使河北西南部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2.2.3 分布百分比
表2数据显示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一直保持前三位,但石家庄占比总体趋势向下,天津在2010年扭转了向下的趋势,北京则创下客运占比新高,这个数据和客运重心北移是一致的。北部的张家口和承德两市都存在下滑的趋势,人口转移对两市客运影响较为明显。衡水占比也逐年增加,与其客运生成密度较高也较为一致,当地第三产业占比较大,人口流动较为明显。
北京铁路货运逐年下降,天津则逐年上升,唐山从1994年第一位下降到第四位,张家口近几年占比增加较快,这与其承担外围资源运输有着较大的关系(见表3)。天津、秦皇岛货运占比增加也有类似的因素,作为港口城市,有广大的经济腹地和密集的铁路网络支持,进出口贸易占比较大。东部的天津、西北部的张家口和南部的邯郸承担了本地区过半的货运任务,这三个城市都位于京津冀地区与外部省份或海港相邻的地区,地区分工区位因素非常明显。
2.2.4 非均衡系数
客货运地域分布非均衡系数(δ)是根据区域分布比求得的标准差,δ越大分布越不均衡。式中Pi为各城市的分布比,P为分布比的平均值,n为城市数。
从表4非均衡系数整体上看,京津冀地区客货运分布状况没有较大的改变,2010年客运系数较1994年增加了将近2%,这反映出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聚集的情况,北京客运量大幅增加影响较大,其占整个区域的比重将近一半。货运虽然整体稳定,但从北京、天津和唐山货运占比的变化来看,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非常明显。部分城市所承担的角色及其影响已经超越自身所管辖区、周边邻近地市,成为真正的区域核心城市。
3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用客货运生产密度、重心、分布百分比和地域分布非均衡系数四个指标来分析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货运数据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可以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和京津冀地区特征来分成两个方面:
一般特征:
(1) 区域客货运生成密度都随经济发展逐步下降,这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依赖纯要素投入,经济总量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水平的提高。
(2) 产业升级推动地区人口活动重心向京津唐三角区靠拢,同时产业转移促使河北西南部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区域特征:
(1) 区域内城市角色发生明显调整,北京和天津铁路客货运占比的变化表明区域内各城市分工定位已非常明确,合理的区域经济关系有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2) 沧州与衡水两个邻近城市的客运生成密度最低和最高,区域内城际发展分化,区位特色促使城际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外围离散城市间产业结构层次相差不大,经济联系较为薄弱,而各城市对资源的争夺又使得竞争大于合作,这对该类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总的来看,京津冀地区内部分工已经逐步明确,地区间竞争与合作也日益强化,铁路运输对于地区经济关系的影响也已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各地区经济容量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也需要对铁路网络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城市圈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步,产业结构不一致,而各地区经济容量都在不断上升,地区铁路建设在网络密度、路网等级等方面要适应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华, 陆玉麒.长江三角洲空间运输联系与经济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 (1) :16-20.
[2]徐建, 曹有挥.长三角货流的演化及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8, 7:62-68.
京津冀一体化加速落地 篇6
京津冀一体化顶层设计
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座谈会, 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他表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 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 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 要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 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 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 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习近平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
一是, 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 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 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是, 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是, 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 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 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对接产业规划, 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是, 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 促进城市分工协作, 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五是, 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六是, 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 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 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七是, 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2014年3月31日至4月1日, 张高丽赴河北省调研, 要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张高丽先后到河北廊坊、沧州、保定考察了新奥集团、明珠塑料、航天神舟、长城汽车等企业和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并召开部分企业负责人座谈会, 听取意见和建议。要抓住机遇、主动作为, 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更好更大发展;调整结构、创新驱动, 努力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积极稳妥、有力有序, 扎实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坚定信心、攻坚克难, 坚决治理大气污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进作风、关注民生, 认真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要加快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 加强产业对接合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区域内共建共享, 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
天津市副市长宗国英。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大交通体系”放在了第一位。叠加优势、协同发展, 是京津冀合作共赢的关键。在一体化过程中, 滨海新区要发挥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作用。对于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着力点, 新区的定位就是要成为三地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京津冀协同发展, 给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 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机遇、最宝贵的机遇、最现实的机遇。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是打造“四个支撑区”:一是优化城市布局的支撑区, 建设与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次级中心城市、大城市、中小卫星城市;二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区, 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三是综合交通网络的支撑区;四是生态涵养保护的支撑区。
加快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交通的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核心, 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各方都在着手研究这一核心问题。国家层面也在结合三省市的实际情况统一编制更长远的交通规划, 2020年将形成京津冀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 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和主要城市3小时公路交通圈。
京津冀高速全面对接。北京、天津、河北交通方面的融合近年其实一直在提速, 从北京交通部门了解到, 到2020年, 京、津、石三个中心城市之间将均有3条高速路线连接。石家庄至天津高速将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按规划, 环京津周边县 (市、区) 与京津之间至少有1条一级公路连接。津石高速起自石家庄绕城高速公路东北环, 经无极、深泽、河间、大城至天津。
京津冀一体化铁路先行。铁路将形成环北京一小时经济圈, 国家正在结合三省市的实际情况统一编制更长远的交通规划, 预计到2020年, 形成京津冀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
2014年7月19日, 全国铁路首列货物快运列车京津冀铁路快运专列在天津市南仓站始发, 环绕京津冀南部和北部地区, 覆盖该地区140多个县市以及山东、山西省部分县市。目前, 铁路部门已经在京津冀地区设立287个办理站, 提供多种运输方式供货主选择。京津冀铁路快运专列启动10天以来, 以价格较低、货损率低以及承运货物种类繁多等三大优势, 为沿线中小企业运输成本降低发挥积极作用。
京津冀一体化环保率先破局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环保一体化尤其重要。实行环保一体化, 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京津冀一体化环境规划的实施措施。第一, 要协调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利益关系, 必须建立有效的领导和协调机制, 改革管理体制, 释放新的活力和效益。第二, 积极推进区域内协同严格执法, 使规划的措施落地。第三, 统一推进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治理的集成化、专业化与市场化。第四, 推进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及水权和水价改革。第五, 统一环境标准, 积极推进水量、煤炭、石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第六, 要突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北京市环保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处长李立新。京津冀一体化环保已经走在前面了。力争2015年京津冀三省市内所有城市都要执行特别排放限值, 尽量从治理源头就“看齐”标准, 让区域内的工业企业不再合法合理地大量排放污染物。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党组书记温武瑞。2014年3月1日起, 天津市全面启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 实现“管理无死角, 监管无盲区, 监测无空白”, 并且将城市化的精细化管理拓展到农村地区, 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平台。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殷广平。钢铁、水泥、电力、玻璃四个重点污染行业开展大气污染攻坚战。四大行业要搞IC卡建设, 把你企业总量, 包括排放的浓度, 双控制。在范围之内的而且达标排放的, 智能卡可以就正常生产, 超总量超能度发出预警, 整个自动停掉, 生产设备断电断水。经过5年努力, 河北省基本消灭重污染天气。
京津冀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据了解, 从2014年7月1日开始, 京津冀将逐步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措施, 京津冀海关跨区通关手续只需1分钟, 使得三地进出口物流更加顺畅, 进而为三地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创造良好的海关监管服务条件。
北京海关副关长、党组成员解进勇表示, “据我们初步测算, 总体上, 物流成本可降低20%~30%。改革后, 首都国际机场海关、天津新港、曹妃甸港、京唐港、秦皇岛港等区域内重要交通物流枢纽的海关通关将实现无缝对接。”通关一体化的改革思路是对三地海关监管和服务实施优势集成、资源整合和专业分工, 打破管理区域界限, 通过建立区域通关中心, 打造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 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三地企业生产要素的跨区自由流动,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影响保定楼市 篇7
3月26日,河北省正式出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下称《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保定的定位,明确表示保定要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这直接推动保定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一时间,保定将成“政治副中心”的传言闹得沸沸扬扬。虽然目前京津冀一体化的具体规划尚未出台,相关举措还未制定,但以保定为代表的环北京地区的楼市却持续升温。
保定楼市骤热骤冷
有媒体人士3月底前往保定实地考察,发现在保定某热卖楼盘的售楼处,人头攒动。其中一个项目的置业顾问郝女士称,上周末两天就卖了近50套,相当于过去两个月的销量。另一个项目的小高层的均价达到每平方米7200元,比春节前涨了1000元左右,预计下周还要再涨300元。在保定北部靠近高铁站的一个楼盘,看房者熙熙攘攘。停在售楼处外的汽车,不仅有河北本地的车牌,更有很多北京、天津的车牌。售楼处里面,很多人在排号,中午时分已经排到了400多号。
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保定的一个春季房展会,也显示了同样的局面。由于该展会筹备的时候,还没明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因此房产商参会意愿并不强烈。但展会开始后,全国各地涌来的购房者以及销售情况却火爆异常。现场的房地产销售员称,现在房子卖的快,都没房子卖。销售员宣称,一个北京过去的三百人的看房团,一天就成交了50多套,而且基本上都是全款。
根据河北省保定市住建局的数据,2013年,当地共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14786套,而今年3月1日至24日就办理了3474套。不到一个月的备案数量相当于去年的近四分之一。保定市住建局的一位工作人员称,以前当地的不少项目一周销量超不过10套,而现在口碑好的项目一天能卖出几十套。房企都趁机跑量,解决了积压多年的库存。
央视报道称,整个3月,保定房价大约平均上涨10%。而之前的2月,保定房价还是处于下跌状态。可以说,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几乎是瞬间带“火”了保定楼市。
而进入4月份之后,保定楼市骤然降温。保定市市长马誉峰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强调房企不要贪图小利损害城市形象,与此同时,保定市住建和工商两部门也开展了对违法预售商品房的专项治理。保定市工商局频频通过媒体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工商局将依法对无照销售商品房行为、发布“五证”不全房地产广告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这番整顿让之前很多人潮汹涌的楼盘迅速冷清下来,媒体人士走访发现,保定多个楼盘关门不卖房,不少售楼部的销售人员也不再提及“房价上涨”的促销卖点。数据显示,4月6日,保定市房子成交量为30套,成交均价为5469元/平方米。当日新市区仅卖了一套房子,面积101平方米,售价9700元/平方米。
“政治副中心”落空?
3月炒热保定楼市的一个热点概念就是“政治副中心”。这一概念提出后遭受了多重质疑。国家发改委人士称,发改委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该规划将明确提出,将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逐步疏解转移到周边地区,但该规划并未涉及“政治副中心”的概念,“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出去没有问题,但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出去还没有定论。”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乃剑更是直言,保定绝对不能将其确定为首都政治副中心,政治副中心完全是商业炒作行为。“保定这个地方怎么发展,市场应该起决定性作用。单靠行政的手段确定其定位,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作怪。”他认为,保定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是河北方面一厢情愿的,“事业单位迁到保定可能性不大,作为首都来说,行政管理职能远离政治中心是错位的,因此,把行政功能迁到保定是不对的,会带来巨大的浪费。行政中心必须处于政治中心范围内。”
对近期各类河北城市疏解首都某项职能的消息,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3月下旬也表示,规划还在论证中,现在谈每个城市疏解什么,为时过早。目前将北京的部分产业功能疏散出去已形成共识,但还没有明确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疏散出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则表示,北京作为政治行政中心,部委的功能分两块:核心决策功能是不能搬迁的,要留在北京。而服务功能,则可以通过建立办事大厅,让各省办事人员下高铁或者下飞机就能直接办理。当前各省来京办事效率为什么低?一是机关分散,一个一个部委去很费劲;二是交通拥堵。
新规划促保定新发展
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定保定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但保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积极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近期,保定市研究确定了以保定主城区、涿州、白洋淀为顶点的“一核两组团”发展格局。所谓“一核”是由保定主城区为主的中心城市群,“两组团”即保东生态文明新城组团和保北中小城市群组团。
保定市市长马誉峰称,保定组织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对保定市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空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等承载能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谋划确定了总规划面积1149平方公里的34个重点园区,为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做好了准备。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表示:京津冀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大趋势,环北京地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毫无疑问。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具体举措,再到付诸实践需要一个过程,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尚不确切。盲目“抢房”导致的虚假繁荣有可能吹大短期的泡沫。
革新观念才能促进京津冀一体化 篇8
京津冀的算盘
微信虽是调侃,体现北京人的幽默感,但也突出了张家口的重要性。对于北京人来说,张家口是一个遥远而又亲近的城市。不仅是因为风,还有北京和张家口一起申办冬奥会,使这两座城市有了交集。北京与河北省交好的城市还不少,如唐山,那里不仅有首钢,还有京唐港。
之所以有京唐港,就因为北京不想货物海运被天津卡脖子。尽管连接北京与天津港的京津唐高速公路是中国建设的第一条国际标准高速公路,但这条路并没有将两座城市一起带上发展的高速路。一段时间以来,天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北京。
比起京津两地的隔阂,夹在其间的河北廊坊市也受到牵连。北京、廊坊、天津,三个城市相连,京津都想收编廊坊,廊坊希望归到首都,河北不愿放弃,但又知道这块是狼嘴里的肉,迟早被吃掉,所以河北对廊坊不上心。
京津冀,这本是一体的经济区域,却因为行政区划,不仅来往少,更缺少产业链协调,更多是各行其是,京津周边的河北区域经济发展更是落后,被认为是“灯下黑”。在雾霾天里,北京人渴望冀北山区能够带来风,但北京人也知道,这雾霾起作用。在各自地盘里,书记都是老大,谁也不想受制于人,要打破区域壁垒,只能是中央出面。
天也有众多河北污染源的贡献。
天津学者此前多有建议,希望京津冀协调发展。将天津建设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就是南开大学教授提出的。当然,南开大学还有教授曾经提出京津一体发展方案,但遭到当时天津市委批判。可见,京津冀难以协调发展,更多是政治利益在
中央的要求
2月26日,就是雾霾即将消退的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召开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座谈会,并提出了七点要求。习近平说,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
以雾霾天为背景召开的这次座谈会,显然是中央要下定决心解决污染问题和经济增长效率问题。由于这一区域的龙头是北京,因而周边的经济发展多与北京挂钩,人员向北京集中,机构在北京设立,就连津冀一些地方人买的私家车,也在北京上的号牌。这使得首都北京承受了巨大压力,“大城市病”也越来越重。
解读中央关于京津冀发展安排,实际包含了三个重要含义。一是协调京津冀区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源,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让北京放下沉重包袱;三是给河北还账,尽快让其摆脱落后局面,除了河北对京津有贡献有牺牲,领导人对这块地方也有感情,其既是中共夺取政权的福地,也是习近平曾经工作的地方。
协调京津冀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规划应该涉及三个重要方面,一是确定龙头,二是确定布局和产业链,三是打破区域资源流动隔阂。
龙头当然是北京,这既是讲政治,也是讲经济,因为首都具有更强资源配置功能。习近平提出的第一条就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在这个原则下,应该建立以北京为资源配置中心,以天津为制造业基地,以河北省为产业链上游和下游配套的分工格局。
由于产业链布局涉及地方税收利益,合理进行财政税收安排就是一个重要议题。这方面,北京应该有所牺牲,河北能够增加更多收益,天津可以获得更多工业项目。
求解北京城市病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北京城市发展畸形,功能覆盖太宽,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社会治安隐患增加。适度让北京减肥,弱化其经济功能,是解决北京问题的关键。未来北京可能做的是,低端产业向河北转移如批发市场转移到北京周边地区,减少北京人口流量,也改善社会治安。制造业总部向天津和河北分别转移,提高两地产业集聚能力。我一直主张,应该将北京的国企总部尽可能转移到外地,不仅是转移到津冀,而且范围应该更广。国外跨国公司总部都在企业发源地,而非集中在大城市,目的就是保有企业文化的根。
北京央企集中,更多出于政治因素。一个更好办法是,将央企分类转移到产业相关集中地区,如将中石油迁到大庆,将中石化迁到兰州,让他们保留石油企业根脉,也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央企总部搬迁,应该作为经济战略来探讨,不能局限于京津冀区域发展。当然,在目前情况下,将合适企业集中到天津,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因为天津产业链齐全,且有港口。将天津真正打造为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中心,这是比京津冀协调发展更高的战略布局。城市群发展与生态协调
京津冀城市密集,但与珠三角与长三角相比,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北京是巨无霸,天津是土豪,而河北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像新兴城市唐山,其近期发展也是靠钢铁,不仅导致产能过剩,而且产生污染问题。对京津冀三地城市群统一规划,建立合理交通联络,可以更好布局产业和分布人口。当然,重要的是,城市分工要尊重经济规律,不能靠拍脑门。考虑到京津已有高铁连接,未来京津冀还要布局更多城市高速轨道交通,如北京地铁应该延伸到燕郊,高铁到固安、张家口等。
还要做好生态协调。此前的区域经济布局常常过度考虑经济增长,而忽略生态,此次中央提出京津冀协调发展,一个重要背景就是环境污染威胁到了北京生存,化解北京雾霾,是京津冀协调重要内容。习近平的第五条要求就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打破行政区划,建立要素自由流动机制。这一条在区域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中户口限制问题恐难以破题。鉴于北京市人口过于集中,北京不可能放开人口限制,现在千方百计将外来人口引导到河北。最近北京清除了大量城市违章建筑,实际减少了外来人口生存空间,目的就是减少流动人口。天津市人口压力虽没有北京大,但天津近来已经开始取消“蓝印户口”,避免人口急剧膨胀。因此,从人的自由流动看,工作地点可以选择,但户口问题仍无法有突破。唯一的可能性是河北省内放开户口,一方面促进省内人口流动,同时将渴望入户北京的外来人口消化到河北。
京津冀一体化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篇9
1.1 需求方面的变化
(1)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京津地区的部分产业就近转移到河北地区, 河北接受京津地区的科技辐射, 吸纳京津农业产品深加工技术转移, 使农业生产更加专业、更具规模, 更趋标准化。农业生产规模化, 使得农村小农家庭经济向种植、养殖大规模化发展, 农村资金需求正在从传统的小额贷款向大额贷款过渡。
(2) 河北省是北方农业较发达省份, 其农业产品在满足本省消费需求外, 还满足京津两市需求。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提高, 从事与农产品生产相关深加工、运输、销售的中小企业、个体户、相关经纪组织应势而生。农村资金需求主体不只是传统农村、农民, 各种农业经济主体资金用途不同, 信贷需求更加多样。
(3) 河北承接京津地区产业的转移, 一些中小企业选择在农村地区投资建厂, 会将资金投入当地。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借贷、民间借贷和中介机构担保借贷三种渠道。中小企业出现成长, 逐步增加对资金贷款需求量, 促进农村金融规模不断扩大。
1.2 供给方面的变化
(1) 金融服务机构贯彻实施国家金融领域支持农业惠及农业政策, 以规避预防金融借贷风险及保护资产安全为基本, 鼓励推进无需抵押担保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发展, 增加对部分农户和中小企业资金支持。
(2) 农村金融组织一改以往较集中贷款审批相关制度, 合理放松权限设置, 减少不必要审批手续, 增加贷款者得到贷款几率, 扩大贷款担保范围, 尝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机械生产设备、房屋宅基地使用权加入担保物范围, 寻找更加合理的方式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
2 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1) 农村金融供给存在障碍, 金融机构与农户对彼此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金融组织工作量增大或造成经济损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偏离农户, 更偏向于向符合其成本优势的大中型企业贷款, 而忽视了农户及中小企业, 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有下降趋势。如今新型金融机构尚未达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计划三年完成目标, 仅完成45.13%, 农互社前进步伐相对停滞, 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尚未有效地解决。
(2) 正规金融组织融资渠道单一;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程序复杂且繁琐, 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 业务类型单一, 科技水平有待提升;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尚未完善, 运行缺乏规范引导, 机构内部控制经营管理不健全, 缺乏法律保护。
(3)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欠佳, 尽管央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很多部门规章及制度规范, 某种程度弥补农村金融法律缺失, 但我国还没有为农村金融制定专门法律, 很多金融活动处于法律的真空地带。不完善法律法规环境, 会影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同时阻碍对风险有效监管。
(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认知度较低, 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影响其吸收存款能力。比如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机构, 设立时间短, 发展规模小, 资金运转实力较弱, 由于成本费用限制, 设立网点较少, 网点分布率低, 业务内容单一, 形式简单, 缺乏必要的宣传, 没有较强品牌影响力, 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
3 对策与建议
(1) 加大农村信用开放程度。注重农民征信建设, 强化信用意识, 宣传普及其重要性, 努力搭建农村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之间信息传递桥梁。实施鼓励激励政策, 加大对京津冀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征税、收费方面政策优惠,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惠及农业方面发挥能动性。农村信用合作社做好农村金融主力军模范带头作用, 积极转变经营运行机制, 创新服务活动, 利用充分靠近农村、建立农民联系互通优势, 增加农户及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协调性发展。
(2) 面对农村经济弱质化的现状, 及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弱势, 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对农户和企业的进一步细分, 制定针对不同群体差别服务方式, 新创金融产品, 增加服务种类, 增强金融保险、物权担保、金融代理、协助个人理财、信息综合咨询、银行卡等创新性金融产品应用发展, 向企业及农户提供种类多样、服务针对性强农村金融服务项目。随着农村土地银行业务开展, 积极发展相关信托业务, 发行债券, 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需资金。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要有效结合, 减少交易费用, 加快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进程;中国邮储银行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 努力增设多种贷款业务, 加快农村金融发展速度, 提高服务质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积极转变经营运行策略, 本着权责统一, 趋利避害原则, 合理放松审批权限设置, 发挥基层银行寻找新市场主观能动性。非正规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及监管, 建立合理内部制约监督机制, 重视机构人员业务培训, 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
(3) 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推动金融服务发展更加合规。我国政府部门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监管系统, 着手农村金融相关立法工作, 管理农村金融市场有序发展。设立完整的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组织、民间金融组织等法律体系, 为这些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一种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转变发展理念, 逐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改善相关工作流程,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防范机制。积极进行宣传, 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知名度。基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及农户金融需求特点, 努力开展微型金融业务,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 农村金融状况在供求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但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过程, 仍面临体系结构不合理、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对此, 以农村金融进一步发展为基础展开研究并给予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农村金融变化,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廖群云.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J].农业经济, 2008, (10) .
[2]庄岁林.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7.
[3]姜军松, 谢宗藩, 苏鹏.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 2009, (8) .
[4]郭鹰.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创新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
【京津冀铁路一体化】推荐阅读: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10-07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09-27
京津金融一体化05-16
京津廊一体化10-08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08-30
京津冀区域08-23
京津冀城市圈05-13
京津冀地区市场05-19
京津冀产业转移06-19
京津冀协同发展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