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圈

2024-05-13

京津冀城市圈(精选7篇)

京津冀城市圈 篇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发展京津冀都市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京津冀区域以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地理交通优势、发达工业基础、先进技术装备和研发能力,成为中国未来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物流资源优化可以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

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石家庄铁道大学赵莉琴老师的专著 《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物流资源优化研究》,针对京津冀区域物流资源现状,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与日本东京物流区、美国纽约物流区、长三角物流区、珠三角物流区进行比较分析后,在区域物流管理体制、交通和物流节点规划、信息平台建设、产业整合、专业物流等方面提出整合优化京津冀物流资源新思路,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专著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第一,从区域物流角度提出对京津冀政府管理顶层设计、各类交通网络规划、园区建设、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优化设计。

第二,立足京津冀物流实际情况,在详细数据分析上,利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结合国家宏观环境和京津冀三地具体情况,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与各地各市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建议。

第三,提出了城市圈物流功能分层的概念,使用区域熵和聚类分析法,对京津冀13 个城市物流功能进行了四个层次划分。这种层次划分对京津冀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各行各业实现协调发展,整合优化原有资源,照顾各自差异,实现共赢,需要三地政府部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制定行业协同发展规划,统筹各方利益与责任。我认为,在整合优化京津冀区域物流资源促进物流行业协同发展方面,该研究成果对指导实践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京津冀城市圈 篇2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全年目标和任务完成的比较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的期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提高。同时,我国经济运行目前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四个特征:一是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深度调整;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以下九个方面的趋势:第一,从消费需求看,传统的消费特征正在被恶性化、多样化取代,要创新供给,激活需求,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第二,从投资需求看,传统的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和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必须创新投融资的方式,把握投资的方向,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第三,从出口和国际收支来看,现在全球的总需求不振,虽然美国第三季度的增速折合年率来看增长5%,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是,欧洲仍然低迷,日本已经陷入经济学上的衰退,新兴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总体不振,所以,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多次把今年的增速下调。同时,我国出口竞争的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的“引进来”和大规模的“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为经济发挥支撑的作用;第四,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来看,传统的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过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比如说我们的河北,全国的钢铁产能差不多10亿吨了,河北省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来看,中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河北居世界第二,据说唐山的钢材都超过了欧洲,产能严重过剩,而且调整十分困难,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凸显,企业规模化与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的特征;第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来看,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在被老龄化取代,现在我们国家超过60岁老人已经超过2亿,要素规模驱动动力减弱,过去很大程度上靠资源低价、劳动力廉价和环境无价获得增长。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第六,从市场竞争的特点来看,由数量扩张与价格的竞争为主将转向质量和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第七,从资源环境的约束来看,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举个例子,2009年来自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国和日本GDP占世界总量分别是8.6%和8.7%,中国耗费了世界煤炭总量的46.9%,耗费了世界石油、天然气的10.4%,而日本实现8.7%的比例,耗费了世界煤炭总消耗量的3.3%和石油、天然气的5.1%。换句话说,我们用14倍日本的煤炭消耗和2倍于日本的石油、天然气创造了和日本差不多的GDP;第八,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来看,经济增速下降,各类风险显现,以更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建立化解风险的体制和机制;第九,从总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来看,全面刺激政策边际效果正在明显递减,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正确方向。所以,研究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把握商机要放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中来认识。

二、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56.9万亿,其中京津冀的两市一省GDP总和达到6.2万亿,大约占全国的11%。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第三产业占比大约77%,这个比例在我国内陆各省级行政单位之中是居于第一位的,人口增加非常快,已经成为超过2000万人口的世界特大城市;天津是我国北方国际港口城市,人均CDP99600元,近年来一直是人均水平群众内陆地区省级单位排位第一;河北省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28301亿元,将可能成为内陆地区第六个超过台湾地区的省。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5个省的GDP超过了台湾,他们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广东已经快达到台湾的2倍,下一个省极有可能是河北省或者辽宁省,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有利条件。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跨越原来的行政区划各自发展的思路,遵循优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除了应该结合实际贯彻国家的相关专项规划、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以外,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成果表明都市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城市发展成熟阶段的产物,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的城市集合体,都市圈是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遵循经济规律城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作为一个地域单元,深刻的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上最著名的都市圈有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及北美五大湖等五大都市圈,他们各具特色,也存在一些共性。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跨越了十个州,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大城市,另外,还有十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40个,区域的总面积大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纽约都市圈最主要的动力是基于纽约港的地缘优势外向型经济基础,市场机制有效的调节了区域的资源配置,加快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城市功能的布局,经济效率高,效益好,促进了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伦敦都市圈依托英国产业革命以后的主要生产基地形成,伦敦城市群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这个地区总面积大约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4%,人口3650万,约占英国60%的城市人口。作为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其经济总量大约占进口的80%左右。伦敦都市圈工业基础雄厚,政府立法一以贯之的长期实施不仅推动了大伦敦的发展,也促进了伦敦都市圈的形成。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群,该都市圈以东京市区为核心,总面积大约1.3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3.5%,人口3400多万,大概占全国总人口27%,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约占日本全国的1/3。目前,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支撑了整个东京城市群的发展,所以,京津冀一体化也是经济一体化,交通要先行。巴黎都市圈,莱茵鲁尔都市圈、荷兰比利时都市圈所构成,覆盖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鲁塞尔,包括四个国家40个十万人以上的城市,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人。发达的航空、公路和高速铁路交通,以及规划指导下的巴黎都市规划是巴黎都市圈形成的重要因素,巴黎作为欧洲交通枢纽,其城市内的交通堪称世界之最。北美五大湖都市圈,分别在五大湖沿岸,一共包括35个城市,面积24.5万平方公里,占全美的2.4%,人口超过5000万,占全美的15.4%。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都市圈共同构成了北美发达的制造业带,其中,都市圈有超过200万人口的城市5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0多个,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美元以上,人均约3万美元制造业的产值占全美的40%以上,是一个特大的工业区。与纽约都市圈相比,尚处于较初级的水平,空间分布跨越两个国家和五大湖区,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功能和主导产业难以错位发展,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举步维艰,对大企业落户和高级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弱。

世界五大都市圈的发展有共性特点,大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好,都有区域明显的优势,平原地区,近水而居,世界五大都市圈相同特点既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符合经济学规律。第二,存在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集聚,生产与生活的基础条件好,社会运行成本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第三,都市圈内交通发达,产业协作体系完备。圈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竞争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各类人才集聚、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率高的状况,为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合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政府规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纽约都市圈建立开放型经济,伦敦先后出台了绿带法、新城法,日本东京每十年修订一次城市规划,已经连续修订了五次,法国从1932年起就立法规划巴黎大区的发展等等,充分说明政府的规划引导、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都市圈的健康发展。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篇3

一、政府主导, 产业支撑, 强势推进

1.增强城市竞争力, 发挥城市扩散效应

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于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 发挥城市扩散效应[4]。

2.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抓好城市规划对接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美丽中国的理论, 从空间上规划布局, 形成多层次的城市群体, 建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先行区、示范区生态区。充分做强做大规划对接、基础对接、产业对接、人才对接、金融对接、发展对接, 全方位深化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真正形成以文化联系为纽带、以交通体系为平台、以资源要素流动为基础、以产业转移为支撑、以金融体系为连接、以共同发展为特征的环京津城市群。

3.加强环渤海区域建设, 打造环渤海经济圈

在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 京津冀都市区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渤海湾临港区域建设, 更加速了京津冀区域的飞速发展。加强环渤海区域建设, 充分利用临港区位优势, 创建新的增长极, 打造环渤海经济圈, 势必带动京津冀区域的发展, 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由于北京一些重化工业外迁, 为唐山曹妃甸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机会, 该地区的经济得到显著的提升。曹妃甸开发建设曹妃甸港区, 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石化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结构中, 钢铁、石化等行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华北地区首钢集团、唐钢、宣钢、包钢、天钢、承钢六大钢厂进口矿石需求量, 以及燕山石化、天津石化公司、石家庄炼油厂、沧州炼油厂等石化企业的进口原油需求量很大。而远洋运输进口矿石、原油, 最经济合理的运输船型为20万~25万吨级。同时, 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 为天津飞机制造业, 以及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4.进行产业细分, 合理产业布局

京津冀需要逐步完成产业细分。从天津依托渤海湾, 形成了天津得天独厚的产业链, 加之临海腹地北京及河北大部分区域, 使得京津冀必然要走产业分工道路, 这更要求产业进行细分。京津冀互补性和依托性很强, 要根据三地行政区划的优势, 统筹产业规划与布局。做到产出高效、发挥优势、集群发展。

二、集中联动, 模式创新

1.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

通过直接投资、中间产品外包、整体搬迁方式加快北京市产业转移, 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都市圈”产业转移工业园, 修补并延长京津两地间出现的产业趋同和区域内产业链断裂的问题, 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

2.构建京津冀交通路网系统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路网, 加大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建立符合三地区域发展的交通路网系统, 形成交通经济圈。可以缩短京津冀三地的空间距离, 使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便利度, 使得京津冀区域走向一体化发展。

3.制定区域协调的环境保护规划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 特别是近海区的保护。目前, 京津冀区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区域环境保护规划。虽然现在这个地区的三个板块都有各自的环境保护规划, 但各自规划起点和目标不同, 缺乏协调机制, 造成环境保护混乱, 严重破坏生态。

三、府际整合, 协调发展

发挥地缘优势, 动员各方力量, 积极承接转移, 续接产业链条, 京津全方位对接, 实现高端产业配套协作、优势产业协调互补的合作发展格局。三地应以最大的诚意、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 千方百计地吸引优秀的人才, 引进先进的技术。充分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 获取前沿信息、搭建合作平台, 优化金融环境、引进充裕资金。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 促进路、水、电、讯全面连通, 形成紧密联系、方便快捷的物流、人流、信息流通道, 切实增强发展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整合资源, 打造品牌

京津冀资源丰富, 特别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京津冀旅游经过多年的努力, 取得了一定成就, 也为全国各地的旅游开发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三地政府仍然没有建立旅游资源共享平台, 造成了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因此, 三地应整合旅游资源, 只有对资源进行整合, 才能形成规模, 创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才能提升京津冀旅游的品牌效应, 搭建新的融资平台, 吸引新的资本投入, 促进并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翠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J].环渤海经济瞭望-博士论坛, 18~21.

[2]汪海.构建京津冀区域的三大经济增长极[J].北京社会科学, 2007, (6) :40~43.

[3]王丽.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J].经济研究, 2007, (6) :63~64.

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圈构建研究 篇4

(一) 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此项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 不仅要通过中央各职能部门来推进, 更需要大力调动地方积极性, 省区一级是我国的行政管理地域单元, 是地方利益的总代表, 也是协调资源环境关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直接主体。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加突出的整体性特征, 区域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重要, 也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最重要载体。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 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2012年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十二五”期间, 要治理以PM2.5为特征的污染, 到2015年重点区域的PM2.5年均下降5%,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年均浓度下降6%。在2013年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 京津冀地区制订了最为严格的目标。而根据环保部2013年5月份全国空气质量月报, 京津冀地区是唯一低于全国平均达标率的地区, 低32.7个百分点, 京津冀地区5月份只有27.4%的天数空气质量达标。这充分说明了京津冀地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二) 以区域联动解决北京的大气污染问题是关键

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 城市间大气污染又相互影响, 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考虑单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已难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成功实践, 以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空气质量改善历程均表明, 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战略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

京津冀地区平均每公顷地表每年接受到的降尘量大约是1.2吨, 相当于每平方米每月有10克降尘。降尘中包含着大量的污染物质, 将气体干沉降计算在内, 京津冀区域平均硫 (硫酸盐和二氧化硫) 沉降量为每公顷每年65公斤;氮 (铵态氮和硝态氮以及气态氮氧化物) 每公顷每年沉降为60公斤;有害重金属3.3公斤;另外, 还有0.6公斤致癌物质多环芳烃 (16种) 沉降。

华北地区应建立完善区域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根据大气环流特征, 将山西、内蒙古和山东等地纳入京津冀区域防控范围, 实现华北大区域的联防联控, 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法律、规划、标准和总量减排体系建设, 加强执法联动, 统一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实施区域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完善区域环境监测及预警网络, 建立统一的区域大气环境监测合作机制, 为各方环境质量监管提供统一的工作平台。建立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体系, 提高监测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度, 同时各地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确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当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发生时, 按国家规定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减少重污染的危害。

(三) 推动环首都经济圈生态协同发展

构建京津冀生态文明圈有利于推动环京津冀北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环京津冀北地区与北京、天津地域相邻文化相近, 一直承担着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重任, 但却与两市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水平上具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区域内物质人口流动的频繁加剧, 致使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明显, 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然而, 三省市的产业布局和结构直接受到区域生态资源禀赋条件的制约, 三省市的生态依存度较高, 环京津冀北地区必须发展绿色、环保、生态产业, 坚持绿色发展, 优化生态功能定位。相反的, 作为京津冀生态文明圈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经济发展, 也给环京津冀北地区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要通过科学统一规划, 实现资源环境的一体化利用和生产力布局的区域优化, 积极开展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经济合作, 承接产业转移, 寻找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四)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区域绿色合作新模式

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利用方面, 京津冀三方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北京应协助河北搞好沿线污染源治理, 以此来保障南水北调来水质量。此外, 京津冀各地政府应在国家水利部的主持下出面与当事方一起明确水权归属, 协调解决京冀和京津分别在拒马河与泃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矛盾。在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 北京应加快和加强大兴、通州、顺义、平谷等邻近冀津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 并将运行与维护费用开支列入预算, 例如大兴黄村东南方向凤河流域, 力争流入冀津的水质达标, 不让北京的垃圾危害冀津。

京津冀经济圈在能源方面的合作, 主要是完善、巩固京津冀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照国家总体规划共同谋划开发建设重大能源项目, 进一步加强省级电力、煤炭、天然气的产销合作, 解决能源短缺约束, 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二、京津冀生态文明圈差异性建设

构建生态文明圈要分为差异性和整体性两个层面:一是各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圈的构建。北京、天津、河北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诉求、资源禀赋方面具有差异性, 也就决定了三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种系统特点的差异性共同构建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文明圈;二是从区域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整体构建, 分为空间的合理布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便捷快速的交通以及最重要的生态产业的发展等。

(一)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京津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京津冀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天津滨海新区有1214km2的滩涂, 曹妃甸有310多平方公里的可开发空间;有大港油田等油气资源和丰富的海盐资源。此外, 河北在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铁矿、黄金等资源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优势;农业优势突出, 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棉、蔬菜、水果、禽、蛋、鱼等生产基地。

京津冀地处太平洋沿岸, 毗邻渤海,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矿产资源储量之多与种类之广, 是中国其他沿海地区所没有的。煤炭、铁矿、海盐、石油、建材等储量非常丰富。资源分布比较集中, 易于开发投产;资源互补性强, 便于规模化开采;匹配条件优越, 有利于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因此, 近代以来形成了大型和较大型的矿区, 历史悠久的如唐山开滦煤矿、冀东铁矿、长芦盐场等。由于该区地处复合大陆的特殊地质环境, 使得能源和矿产资源在沿海地区广泛分布。该区富含主要为煤炭、油页岩、泥炭和铀矿床等固体燃料矿产, 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

(二) 生态环境控制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点

作为人口聚集带, 京津冀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和城市扩张, 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冲击与破坏。而生态环境尽管得到了局部治理, 整体上生态日益脆弱, 环境质量日趋下降, 严峻的区域环境问题对京津冀地区持续、稳定的发展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其中水环境、水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需要从整体流域的视角来解决现实问题。京津冀地区的未来整体区域空间策略必须进一步从人口、资源、环境层面结合水资源、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来制定调适策略, 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制定新的战略以构建水安全格局, 达到人居环境水安全。建立“首都区域生态环境控制”体系的目标在于制定保护和恢复京津冀地区环境基底的规范体系。唯有环境基底健全, 人居环境才有可能健全, 才能达到生态与社会安全。

(三) 京津冀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北京由于水资源短缺、农业用地匮乏, 农业显形或隐性成本必然急剧上升。农业属于资源依托型行业, 农业用地具有资产专用性低的特性, 在区际之间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整合资源、实施产业转移, 相对于其他行业容易。一方面, 把京津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源涵养与解决区域“三农问题”相结合, 以构建环京津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供应产业带为重点, 建立有效的投入和产出机制, 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协调发展战略框架和合作机制。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推动其共同签署《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类似文件, 通过法规的方式推进合作, 构建区域统一市场。

(四) 高度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区域合作体系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智力资源最密集、创新实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 产业体系比较完备, 新兴的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形成了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 创新合作模式, 提升区域创新资源的效能;围绕创新能力建设, 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围绕打造京津冀区域合作平台,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京津冀生态文明圈整体性建设

(一) 以区域合作体系为基础构建生态经济圈

1. 完善跨区域、立体式、综合性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交通建设应逐步由“单中心放射式”发展成为“三中心网络式”。未来以京津石三大城市为核心, 再加上第二层次的七个城市共同构成的区域综合交通网, 形成三中心的多层次的网络式格局。一方面, 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完善促进区域城市体系;另一方面, 可缓解北京交通过度拥挤状况, 以促进区域交通均衡发展。

2. 加快能源建设项目的跨区域合作开发

充分利用“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等能源发展战略, 鼓励省市间煤炭、天然气、电力、石油等能源的产销合作。鼓励北京市的企业到山西地区的能源基地独资或者与当地企业合资兴办煤矿、电站等项目, 并将产能输送北京等需求目的地, 以缓解北京等主要城市的电力、煤炭供需矛盾。

3. 注重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体化规划

紧紧围绕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人口增长、产业集聚和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战略需求, 突出体现土地利用在区域发展中的支撑、保障和调节的功能, 节约为先、协作为本, 大力推进“限制、整合、统筹、挖潜”的土地利用战略方针。

4. 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网络

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客源互送的目标, 制定统一的市场拓展计划, 包括共同设计旅游产品, 共同组合包装旅游线路, 共同印制旅游宣传品, 共同组织对境内外目标市场宣传促销。联合举办大型旅游产品推介会, 组办有规模效应的旅游节庆活动和促销活动, 形成互惠机制。逐步取消各地旅游市场的各种准入壁垒, 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进行跨城市的连锁经营。改变目前旅游咨询服务的行政区域限制, 结合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 实现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化。

(二) 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为支撑的生态安全防护圈

1. 实施生态分区与分级管理, 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根据综合功能区划确立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实施生态分区与分级管理。建设由风沙屏障区、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农田保护区, 重要河流渠系、铁路公路干线和沿海防护林带组成的“四横三纵”七条绿色廊道, 10个中心城市和主要城镇绿色空间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2. 按照“源区控制, 通道治理, 节点保育”的原则, 建设“三区、八道、六风口”的区域风沙防御体系

重点治理坝上、坝下和平原三大风沙源区, 洋河、桑干河、壶流河、清水河、潮河、白河、黑河和汤河等八条主要风沙通道, 怀安马市口、万全新河口、张北黑风口、崇礼三龙口、赤城独石口和丰宁小坝子等六大隘口。依托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防治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植被, 提高防风固沙能力。

3. 按照“生态保护为主, 生态建设为辅”的原则, 建设“九区六道一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重点保护以红松洼草原、松山-雾灵山、古海岸与湿地、八仙山、黄金海岸、小五台山和大海陀等7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白洋淀、七里海-北大港湿地为核心的九大生物源区, 依托河流、山脉及沿海防护林, 建设唐河-子牙河谷地、滦河河道、引滦入津水道、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和沿海生态廊道等六条生物廊道, 沿滨海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河口与海岸保护区、近海海域保护区, 以及沿海防护林, 加强生物廊道保护和绿色通道建设,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沿海防护带。

4. 实施水环境污染分区控制战略, 建立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以水环境容量为基本依据, 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 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 推行清洁生产, 严格按照重点控制区、重点监控区和一般监控区实施水环境污染分区控制。在区域水污染治理系统上, 建立以城镇污水处理厂为核心, 产业点源控制系统、城乡面源控制系统和河道整治系统为辅助的立体控制网络;在排水体系上, 尽量采用分流制, 建立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和沿河大截污管相结合的双收集系统。

5. 实施大气环境污染分区控制战略, 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严格按照重点控制区、重点监控区和一般监控区实施大气环境污染分区控制;推进清洁能源使用, 逐步减少并严格控制燃煤总量, 落实脱硫过程, 抓好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治理机动车污染和施工扬尘, 加强风沙治理, 努力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含量;积极防治氮氧化物污染, 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科学规划城市道路。

(三) 以区域生态补偿为核心建立生态资源利用的长效机制

多年来, 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区尽其所能为京津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但上下游之间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补偿标准没有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科学计算, 加剧了上下游之间的矛盾。

首先, 中央和京津两市政府财政每年应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 并整合区域目前现有各类补助资金, 建立区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生态补偿可以提供的水资源量和提供的生态服务为基础计算, 在补偿力度测算和机制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到陈欠的事实、数量及其背后的政策因素、制度根源及该区位的特殊性, 使京津冀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常态化、长期化。

其次, 张家口、承德两市作为京津的特殊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国家应借鉴浙江义乌的水权交易模式, 建立跨区域有偿用水机制, 健全合理的市场化水资源配置机制。对于水权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缺陷, 可以采用政府调控、区域协调和水权转让机制等方式进行弥补。

此外, 京津两市还可为冀北地区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冀北地区选择一批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项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培育, 并在生产性服务业、科技信息、市场流通、人才资源、高新技术等方面加强对环京津贫困带的辐射带动作用, 使之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2]李蕾.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中重点产业及金融支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李孟颖.京津冀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控制[J].北京规划建设, 2012 (, 4) .

京津冀城市圈 篇5

都市圈是以某一个或多个中心大都市为核心, 以经济网络为纽带将周边中小城市紧密连接起来, 构成一个综合区域。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历史可追溯至京津唐地区的国土规划问题研究。进入到上世纪80 年代, 在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大背景下, 京津冀区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随后, 围绕着总部经济圈、大北京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大首都特区一系列概念不断涌现, 首都经济圈于2011 年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历经30 余年,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为推动京津冀合作、协同发展, 最终实现区域一体化付出了诸多努力。终于在2015 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得到正式批复, 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由于首都北京的存在, 京津冀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有其固有的特殊性, 但京津冀一体化之后房地产市场都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借鉴发达国家首都经济圈房地产市场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未来合理的发展思路。本文选择我国的近邻韩国首尔经济圈作为经验“标杆”, 同时还以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作为京津冀房地产市场的国内参照系。

空间结构上, 首尔都市圈与京津冀十分类似, 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都包含一个首都 (首尔、北京) 、港口城市 (仁川、天津) 、以及一个土地面积较大的行政区 (京畿道、河北省)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说的首尔经济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主要由首尔、仁川、京畿道行政区本身以及下属的次级地方行政区构成。

二、供需平衡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助推, 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住房销量节节攀升。住房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 住房供需基本平衡是一个地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实际中, 用一段时期内竣工量除以销售量来衡量判断。

适度的待售面积是住房市场动态平衡发展的前提, 因而并不是追求片面的、短期的、静态的供求绝对相等。我们通过观察2005 ~ 2014 年10 年的京津冀地区商品住房供销比数据可以发现, 北京、天津的住宅供销比却长期大于1, 而且近几年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那么竣工量超过实际需求的部分便是住房所有权尚未转移的中间状态——存货。

全国房地产高库存或者高空置率的报道不绝于耳, 百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的中国“鬼城”分布图也分外夺人眼球。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的“冠亚军”, 土地自然是寸土寸金。根据《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数据, 北京商品住宅的待售面积约为800 万平方米, 天津也由2006 年的131.7 万平方米增至2013 年的637.32 万平方米。

我们并没有找到与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相一致的韩国住房供给和销售数据, 但是从官方获得的以家庭数量为基础的实际住房供应率或许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住房供需平衡度。在2010 年以后, 首尔、仁川、京畿道住房实际供应量基本在100% 上下3 个百分点之间幅度, 没有出现过大幅波动。

正是首尔都市圈乃至整个韩国住宅市场的稳定, 与中国房地产高库存的状况截然相反, 首尔都市圈的未售出住房 (Unsold) 一直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尤其是高密度人口聚集区首都首尔, 未销售的住房数量在整个都市圈中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三、住宅供应结构

令人惊奇的是, 虽然河北省十年来的住宅供销比均未超过1, 处于供不应求的火爆状态, 但与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相比, 河北省的商品住宅待售面积却由2006 年的191.17 万平方米猛涨至2013 年的1236.72 万平方米。出现这种看似“数据打架”的情况其实很容易解释。在分析供销比时采用的是以套为单位, 而待售面积则为平方米数据, 从这一统计口径的差异视角我们可以引出另一概念, 住房供应结构。

尽管数据存在差异, 不论是出自官方数据还是媒体报道, 我国已经面临严重的房地产高库存压力, 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是否意味着我国住房供应已经进入全面过剩阶段?住房需求将持续萎靡, 一蹶不振吗?仔细分析, 便可以找到答案。

住房的根本功能是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从统计数据来看, 满足这一基本需求的小户型在整个商品住宅待售面积中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或许使用面积数据不能就此直接判定京津冀、长三角地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商品住宅受市场热捧。原因在于, 房地产企业在户型开发时可能造成小户型存量本身就少, 因而库存占比自然较低。另一原因可能在于, 统计口径以面积为单位, 当库存成套住宅多为大户型时, 很容易稀释了小户型的比重。

然而, 我们从资本的角度来看, 目前中小户型依然是市场青睐的对象, 七成以上的资金投向了144平方米以下户型的商品住宅。

2014年, 首尔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倍多 (约21万人民币÷4.97万人民币=4.23) , 仁川是天津的近4倍 (约12万人民币÷3.1万人民币=3.87) , 京畿道也是河北省的4倍有余 (约12万人民币÷2.9万人民币=4.13) 。这样看来, 京津冀与首尔经济圈的经济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们也并没有看到首尔都市圈住房“过度”消费的证据。

面积小于100平方米和100~200平方米的户型几乎占据了整个韩国住房市场的半壁江山, 超大户型极少。无论是繁华的首都首尔还是土地面积较大的京畿道都是如此。我们是否能认为, 即使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 改善性需求并非一味贪“大”, 更应求“全”。住房消费从以往的追求户型到重视配套, 再向服务升级,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住宅供应结构有助于提高居住水平。

四、住房消费

最后, 我们再来谈一谈住房消费中最为敏感的但又绕不开的话题——房价。国家之间、国家内部甚至一个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均等, 或者源于资源禀赋差异, 或者由于特定的历史等等。在微观层面, 区位、户型、可达性、舒适度都是影响住房价格的因素。因而, 考察一个地区居民的实际住房消费能力必然要与当地的收入水平和住房消费方式联系起来。

从2008~2013年的房价收入比走势可以看出, 经过政府持续调控, 2009年以后, 七省市的房价收入比有所回落, 但仍然处于国际警戒线之上, 北京、上海更是常年问鼎“冠亚军”。

由于产业集聚竞争优势明显, 资本对于北上广深这些具有地区的土地尤为青睐, 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单价地王前十名均被我国三大经济增长引擎的领头羊包揽, “面粉”的高成本或许是房价攀升的原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 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出现分异, 不仅是京津两地为直辖市的特殊地位, 我们是否还可以从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协同发展程度较低的角度来考虑, 河北省显然不具备明显的产业资本、人口流动区位吸引力。即使在不占优势的背景下, 河北省依然存在着较高的房地产库存。

韩国并不是一个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 人口密度超过500人/平方公里, 首尔地区更是位列世界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之一。在这种自然约束下, 韩国必然要注重精细化开发, 避免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在住房供应类型上, 私人部门的住房存量比重十年来下降了10个百分点。

除国家公共部门以及公司提供的住房外, 韩国住房自有率仅为五成左右。在韩国无论是何种收入阶层, 并不崇尚以购买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首尔都市圈也类似, 根据韩国国土、基础设施和运输部的数据, 2014年首尔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群体的住房自有率分别为45.89%、44.62%、62.84%, 其余通过Jeonse制度或月租等多种形式满足住房需求。当然, 韩国住房金融也发挥着主要作用, 韩国住房基金 (Housing Fund) 已由1997年的16.6万亿韩元积累至2014年的52.8万亿韩元, 占政府债务的9.9%。

京津冀城市圈 篇6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凝聚加快发展的思想力量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总目标和大方向, 全市干部群众在学习中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在学习中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一是提升发展理念。坚决按照省委部署, 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 进一步增强尊严意识、中心意识、高端意识、拼抢意识、开放意识、执行意识, 以思想的大解放, 推动地区大发展。二是坚定发展信心。保定是河北第一人口大市, 虽然当前“发展、稳定、民生”的任务还很重, 但我们已经具备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保定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 是全国拥有高等院校最多的地级市, 也是河北高速公路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与北京、天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亲密的人缘关系, 是京津地区发展的战略腹地。这里生态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发展的空间广阔。这里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 形成了以低碳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 涌现出了长城、英利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这里民风淳朴、政通人和,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后劲, 在新一轮发展中已经成为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三是明确发展路径。保定的发展需要内生动力, 更需要外援助力。在机遇和挑战面前, 对接京津、互动双赢已经成为保定发展的方向性战略选择。我们一定紧紧抓住京津冀地区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主动对接, 主动服务, 举全市之力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 力争提前实现翻番、提前摆脱贫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 加快重返全省第一方阵,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奋力崛起。

心无旁骛地加快发展, 精力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作为保定来说, 是人口大市而远非经济强市, 加快发展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坚持面向京津、高端引领、绿色发展, 着力打造点、线、面统筹推进的发展格局。在“点”上, 全力打造三大经济板块:市区及周边区域, 统筹“一城三星一淀”发展, 努力提升汽车、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及新兴后备产业, 建设中国电谷、华北汽车城、和以保北新城为依托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打造结构合理、主业突出、多元支撑、拖动有力的中心城市经济板块, 提高辐射带动能力。邻京津区域, 充分发挥涿州、高碑店、涞水、易县、定兴、白沟新城等毗邻京津的优势, 以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首都新机场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崛起为契机, 加快与京津地区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对接, 建设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等一批承载优质生产要素的发展平台, 打造高端发展、率先发展的环首都经济板块。白洋淀及周边区域, 依托白洋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突破传统的就旅游做旅游的思维, 大力发展商务经济、总部经济、网络经济、文化休闲产业, 打造承接首津辐射、服务京津发展, 具有特殊功能的环白洋淀经济板块。在“线”上, 突出抓好两个发展带。京广铁路沿线, 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 加快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打造支撑保定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隆起带。西部太行山区, 以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县考察慰问为动力, 全力推进扶贫攻坚, 积极探索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 加快培育壮大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等产业, 打造与资源和面积相匹配的全市经济“半壁江山”。在“面”上, 全方位振兴县域经济。依托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 突出抓好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培育新的立县产业, 三年内力争“消灭”财政收入5亿元以下的县 (市) 。坚持项目支撑、筑好平台, 狠抓项目园区建设不放松, 下大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项目, 确保省重点项目数量和规模保持全省前列。加快推进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的徐水大王店产业园等精品园区和安国中药都等重大载体平台建设, 打造更多支撑保定发展的新增长极。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 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环境保障

保定是环境意识觉醒较早的城市, 一直把优化环境作为促进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把环境建设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根本保障, 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公平为导向、以法制为根本、以效率为标准、以创新为引领、以高端为目标, 坚决打好优化环境的“组合拳”, 强力打造“三低一高” (行政成本最低、商务成本最低、生活成本最低、高品质服务) 的环境平台。在发展环境上, 着力在改善政务环境上下功夫, 深入开展效能提升行动, 大力削减审批事项, 把238项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到81项;严厉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 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享受到“保姆式”的服务。着力在改善社会环境上下功夫, 深化“善美保定”建设, 大力弘扬新时期保定精神, 广泛宣传善美群体, 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养;坚持积极的、系统的稳定观, 注重源头治理、注重健全机制、注重抓早抓小、注重创新社会管理, 确保实现内生的常态化稳定;强力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干扰和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法行为, 让企业安心发展, 让群众安居乐业。着力在改善金融环境上下功夫, 进一步用足用好各项金融政策, 增多做强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培育企业上市, 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合作, 千方百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生态环境上, 围绕青山、绿水、靓城三个方面, 深入推进城乡综合整治和生态屏障建设。以京广铁路、京昆高速、京港澳高速、保津高速“四线”沿线为重点, 集中治理, 绿化美化。统筹推进水体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生态屏障建设、城乡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 着力加强工业区、生活区、旅游区、生态区的形象治理, 努力让保定的水清起来, 让保定的天蓝起来, 让保定的乡村美起来, 让保定的生态形象尽快好起来。

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努力营造实干兴市、清正为民的政治生态

京津冀城市圈 篇7

京津冀经济圈是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 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这一历史时刻, 地处“两环” (环渤海、环京津) 中心地带的河北省, 掀开了转型谋变的历史新页。特别是2005年, 北京、天津、河北人事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 标志着京津冀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拉开了帷幕, 为今后京津冀地区的人才交流合作确立了法律的保障。

1 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

择业观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可、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的倾向等, 它既是择业者择业理想的直接体现, 也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大学生的择业观可以概括为: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 对如何选择职业这一实践活动的较稳定的认识、态度和基本的指导思想。

2 河北省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及特征

了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征, 是解决大学生择业问题成功的开始。课题组于2010年5-6月份抽取河北省省属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共10所,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2010届毕业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采取直接调查方式, 即现场发放问卷, 现场填答, 并当场收回。采用SPSS13.0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52份, 有效率为94%, 其中男生48%, 女生占52%;文史类学生占35%, 理工类学生占55%, 其他类学生占10%;本科生占53.9%, 专科生占46.1%;省属重点大学学生占32%,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占41%, 高职院校学生占27%;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得出河北省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及特征为:

2.1 择业地域特征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等城市更吸引毕业生。男女毕业生间差异较大, 男生更趋向于去江浙等东部沿海城市、河北省沿海城市以及中西部等有较多发展机会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就业, 女生求稳心理较重, 更趋向于选择到离家乡较近的地区就业。

2.2 择业单位性质

毕业生择业时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等国有单位作为首选, 求稳心理比较突出, 不愿付辛苦、不愿冒风险, 只有进国有单位无望的情况下, 才不得不选择外资、合资、民营企业或自主创业。不同性别、不同生源、本专科毕业生间没有差异, 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 这说明传统的择业思想在每位学生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

2.3 择业规划

大部分毕业生没有做择业规划, 没有择业目标, 不知道想要的工作是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能胜任的工作是什么。少数毕业生有不太成熟的职业规划, 极少数毕业生有较成熟和完善的择业规划, 对自己要学的东西和将来的择业方向有很好的计划和安排。

2.4 择业困惑

在回答“您在择业时遇到的最大困惑”问题时, 四个答案是毕业生选择较多的, 一是人生目标模糊, 占到28%;二是自身能力欠缺, 占到23%;三是职业前景不明, 占到21%;四是职业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占到18%。

3 河北省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

3.1 不能客观进行自我评价, 择业期望值偏高

一些大学生缺乏准确的自我评价, 不顾主、客观条件, 盲目追求高福利和稳定的工作和热门职业, 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等城市就业, 希望到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就业。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不能从小事做起, 从底层做起, 从现在做起。由于没有考虑到自身条件、职业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位, 是否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规划相一致, 结果造成多人过独木桥的“扎堆”现象, 理想目标可望而不可及, 既影响成功择业又浪费了自身优势。

3.2 没有进行职业规划, 漫无目的, 错失良机

对数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很好的规划, 上学时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 择业时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 适合干什么, 能够干什么, 在求职时漫无目的, 喜好“见一家爱一家”, 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 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有利于自己发展, 漫天撒网式地投送简历, 有的还向同一家的单位同时申请多个职位, 在网络求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最后在多个单位与多个职位中难以取舍, 高不成低不就, 丧失就业机会。

3.3 缺乏自信, 妄自非薄

一些大学生自身存在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导致他们对自己评价过低, 低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或能力去从事一份更好的职业。在择业中有的悲观失望、抑郁孤僻,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 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有的怕吃苦、怕失败、不愿承担新的或是更多责任的工作, 自甘平庸;有的缺乏自信、过于拘谨、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从而错失良机。

4 基于京津冀都市圈,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实现顺利就业

4.1 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 引导学生拓展择业范围

环渤海经济圈的构建及逐渐形成, 人才市场的一体化是一个前提。河北省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在经济层面上融入北京、天津经济, 还要在人才配给上开辟毕业生面向环渤海的就业快速通道, 积极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构建面向我省大学毕业生信息网, 把推进和实现一体化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内在要求, 树立人才战略新思维, 赋予人才战略新内涵, 进行人才战略实践创新。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和条件, 拓展择业范围,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做好客观的职业规划。

4.2 实施“四一战略”, 指引学生找准职业定位

“十二五”期问, 河北省把加快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作为战略重点, 强力推进“一圈一带一区一批”建设。即加快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 加快培育千亿元级重点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 打造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形成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四个一”的战略重点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也必将同时带动对大学生的需求, 有关部门在实施“四一战略”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 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在与京津对接的过程中, 使学生对需要的人才和岗位有充分的了解, 培养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结合自已和优势和兴趣爱好, 根据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和技能, 来加强学习和锻炼, 找准职业定位, 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4.3 对接京津发挥区位优势,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河北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找准对接京津的关键点, 把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 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跨越。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然会使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 促使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组合, 大学生在这些行业领域, 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问。另外, 按照京津冀一体化的要求, 河北省将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城镇建设水平。这个变化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建设, 也对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城乡基础建设等领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必然需要数量众多的掌握先进知识和一定管理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因此, 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新时期的河北省大学生, 要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 充分了解京津冀都市圈的人才需求结构和需求状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实现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京津冀都市圈的背景下, 分析了河北省大学生择业的现状和特征, 总结了河北省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基于京津冀都市圈,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实现顺利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大学生择业观念,择业观

参考文献

[1]高玉峰, 张福喜, 刘海华.河北省大学生择业意识状况调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上一篇:孤儿学生下一篇:气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