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精选12篇)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篇1
0 引言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具有地理位置佳、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强等多方面的优势,是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新龙头。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加强三地合作,实现三地产业的有效对接与转移,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1)地域相连和交通网络发达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客观条件。
京津冀三地共同位于华北平原的冲积平原上,东部濒临渤海,共处同一个自然地理单元,地域结构相对完整。河北贯穿京津,北京、天津两市的周边为河北省,地域紧密相连;三地之间有多条干线铁路和地方铁路贯穿其间;公路联系更是发达便捷。目前,京津冀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主中心、天津为副中心的陆海空综合运输网络,并呈现出以首都为中心的放射式的组织形态。京津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为三地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提供了可能。
(2)资源禀赋的互补特性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资源基础。
由于自然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京津冀三地的资源,分异特征比较明显。河北省的自然资源居三地之首,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北京市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人才、旅游等资源名列三地前茅;天津市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工业制造能力资源处于三地的龙头地位。市津冀三地的资源禀赋的互补性十分明显,三地合作可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发挥出更大的资源效应[1]。
(3)产业的互补特性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需求。
从产业分工角度看,京津两市作为首都和直辖市,金融、保险、高科技、服务等产业都有绝对的优势,河北第一产业有天然优势,而在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科技等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从区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区域产业分工的关系来看,北京属于知识型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具有优势;天津属于加工型地区,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重加工工业具有优势;河北属于资源型地区,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占优势。从城市定位上看,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金融中心;天津是商贸金融、物流、制造业中心。河北定位于港口、京津装备制造业及现代制造业配套产业与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可见,京津冀彼此之间的城市功能存在很大的互补性。
2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京津冀经济圈是指以北京市、天津市为双核,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市。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合作潜力巨大。
目前,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合作已经开始,但合作力度不大;影响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产业同构,产业互补性不强。
多年以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均各自为战,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均强调“一个都不能少”,存在划地为牢和“地方保护主义”,相互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等过度竞争和封闭竞争严重,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以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能力[2]。
(2)产业链断裂,产业联动动力不足。
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然而,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得京津冀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无法形成合理充分的产业链条,仅有的几个产品的价值链也十分单薄。京津作为北方的两个特大城市,其对地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三地产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区域内强大的产业链,没有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3)各地协作不紧,未能形成利益共同体。
京津冀都市圈形不成产业链,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京津两大城市从本地经济出发,虽然也在搞产业链,但这种产业链配套是要把自己本地区原有企业消化掉,甚至不惜组建新的企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天津市的汽车产业,零部件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零部件厂指令生产的,市场竞争并不充分;而原唐山市的齿轮厂专门给天津夏利配套生产微型汽车齿轮变速器,引进了大量设备,已经生产了很长时间,技术比较成熟。但天津自己建了个厂生产,因而唐山生产的齿轮只好给别人配套,本来是合作却变成了竞争对手[3]。
3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1)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政府的首要作用在于协调区际利益,消除行政分割与障碍,建立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制度规范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从而减少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充分保证市场机制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要逐步形成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二是要协调区域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区域统一市场体系;三是加强市场不愿涉足的公共领域的跨区域协作上,主要包括指交通、生态环境、水资源等市场不愿意提供也无力推动的公益性项目。京津冀三地在这方面的产业协作空间十分宽广,大有可为。
(2)制定并落实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各自为政、竞争无序、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是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发展规划,从而有效地协调区际利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规划应本着开放的原则,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京津冀都市圈”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明确区域产业发展目标、各城市的分工和定位;整合区域产业布局。
(3)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
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有利于使先进地区加快产业升级,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后进地区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引进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的双赢[4]。从京津冀三方来看,京津冀存在着明显的产业梯度,并且具有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能性。京津在第一产业上与河北相比处于劣势,第二产业对于京津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相对弱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及其对GDP的贡献率却稳定上升,这与经济发展规律及京津城市经济的地位相符合。而河北在第一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产业技术层次上都与京津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京津冀之间在产业结构上不但存在梯度差距,也存在梯度转移的广阔空间。
(4)构建基于各地的比较优势的京津冀产业链。
京津冀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自觉、能动地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以加快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北京应充分发挥其人才、技术、信息齐备的首都优势,发展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总部经济”。天津则应利用其天然的港口优势,充分发挥商埠和金融、物流的幅射能力,利用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着力发展制造业、物流业、海洋经济等。河北从资源和基础条件出发,坚持发展自己的基础产业,并充分利用京津两地的部分产业大量转移的大好时机,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从而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目前,可构建的产业链条包括:电子信息产业链、汽车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冶金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等。
(5)营造京津冀统一的市场环境。
要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向报酬率最高的地区,保证各产业转移主体能够自主地选择成本最低的区位,必须有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市场作基础。因而,京津冀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尤其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加快发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场,加快区域市场互相接轨的步伐。
(6)培育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对于吸纳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层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制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产业技术政策,集中科技资源扶持高技术产业,并且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要建立并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加大金融对企业科技研究、开发产品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到市场营销全过程的计算机化,使企业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台阶,增强市场竞争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子麟:《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经济与管理》2007(21):17-18。
[2]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综合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Z];2005年10月。
[3]张吉福:《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瓶颈与未来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5(15):20-24。
[4]刘家顺:《产业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46-247。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篇2
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申奥工作汇报
一、医院简介
张家口市第二医院始建于1947年,是以中西医骨科为特色的,集医、教、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2011年10月搬迁至高新区长城西大街9号,占地25亩。医院现编制开放床位435张,设医疗医技科室41个,住院病区10个,在职职工501名,中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14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64名,医护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5%,平均年门诊量6.5万余人次,住院患者4500人次,手术3100人次。是张家口市“骨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家口市肢体残疾鉴定中心、张家口市首家省级服务行业标准化示范医院、河北北方学院实习医院,是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站点医院。
在学科建设上,按照“特色骨科、综合发展”的思路,逐步完善了以骨科治疗为主导的全院综合治疗体系的协调推进和互动发展,主要是三个特点:
1、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实现了手术与非手术的优势互补。当前,西医骨科是市级重点学科,已基本实现了三级学科分科,主要分为创伤骨科、关节骨科、脊柱骨科、手外科、足踝骨科、骨肿瘤科、小儿骨科及运动医学科等。创伤骨科在四肢骨折及复杂骨折如骨盆、髋臼骨折等治疗上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关节骨科能独立开展人工肩、髋、膝关节臵换,在本地具有良好的声誉;脊柱骨科能够高质量完成脊柱骨折及颈、胸、腰椎退行性变手术,手术治疗例数逐年增长;手外科能够熟练进行断肢断指再植、手部开放骨折及常见皮瓣治疗;足踝外科在治疗跟骨、距骨及足部畸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小儿骨科及骨
肿瘤骨结核科在学科建设上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当前能够开展常见骨折及肿瘤切除手术,是我市唯一专科治疗科室;运动医学科已完成人才储备,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是我院迎接奥运及满足本地医疗需求重点发展学科。
中医骨伤科是省级重点学科,传承并发扬了中医非手术诊治骨伤疾病优势,应用手法正骨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脱位,应用推拿、按摩、熏疗、牵引及内服外用药物等传统中医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效果独特,在晋、冀、蒙一带享有很高声誉(每年还吸引不少蒙古国患者前来就医)。
2、骨科与康复医学科一体化发展,有效提高骨科患者治疗效果。目前我院康复治疗中心设施先进,人员专业性强,技术过硬,临床经验丰富,能够对骨科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进行全程指导及干预介入,能够有效弥补临床科室在功能锻炼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目标。
3、围绕骨科推进相关科室协调发展,为骨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作为我市骨专科医院,承担了大量高龄病人的手术治疗(2012年—2014年收治70岁以上老年骨患者达1635人,其中90岁以上达33人),这些高龄病人不可避免地会同时伴随一些内科疾病,为保障这些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达到最大程度的临床康复,我院内、外、妇、儿及其它相关科室的协调发展与通力协作,有益地补充并配合了高龄骨患者的手术诊断与治疗,已成为我院骨科的一大亮点。
二、我院助推申奥工作情况
(一)以申奥为契机,全员学习培训,炼内功强素质
为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申奥机遇的认识和把握,增强与奥运需求
接轨的能力,我们把学习培训练内功做为申奥的基础。一是加强宣传,营造申奥氛围。3月份以来开展了礼仪培训、技术竞赛,召开不同层次的“我为申奥助力”主题座谈会,增强了提高业务技术、提升道德修养和提高外语水平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强化学习培训,提高技能。
1、每周三做为“全院学习日”,形成制度,严格执行;
2、每月外请专家教学讲座和教学查房一次;
3、每周二组织相关科室参加301医院的远程教学和病例讨论;
4、利用每日晨会和查房时间学习交流新技术、新进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三是选派医疗骨干外出学习,培养人才。2013年到2014年共选送90多名医护、医技人员到北京积水潭医院、301医院、北医三院、河北省三院等省级以上三级医院中长期学习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目前进修的部分医疗骨干已成为学科带头人,两年来已引进开展了37项新技术及新项目(关节镜微创手术、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单开门锚钉内固定术、粗隆间粉碎骨折并股骨头缺血坏死一期全髋人工关节臵换术等),有些技术及项目还填补了我市骨科领域的空白。四是高标准招聘,储备人才。我院被列入申奥保障医院以来,市政府、市卫生局、市人事局每年为我院增加人员编制,而且帮助我院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外语水平高的人才提供了相关便利,近两年来相继招聘本科以上医务人员50名,研究生6 名,储备了人才,增强了医院发展后劲。
(二)积极参加申奥公益活动,营造申奥氛围,提升我院形象 为提高我院申奥定点保障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我院积极参与张家口市申奥办和体育局共同举办的张家口首届全民健身大赛,不仅为此次活动义务提供医疗保障和申奥宣传,而且开展了“关爱老年人骨健康”义诊和为全市青少年足病筛查两项公益活动,并为群众提供治疗方案,为全民健身、助力申奥提供了医疗保障。
(三)积极与北京大医院对接,寻求技术扶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联合申办冬奥会,是张家口面临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也是我院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此,我院积极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北医三院、解放军总医院进行了深度对接,并得到了市政府领导、卫生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李宏副市长、市卫生局吕云副局长、梁岩茹副局长与我院一起两次到以上医院进行对接和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与积水潭医院的对接情况
我院与积水潭医院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常年邀请专家来我院进行教学查房和手术示教,近几年我院已有20多名医护人员到该院进修学习,目前这批人才已成为我院的专业骨干和优秀管理人员。而且在积水潭医院的技术协作和指导下,我院骨科在张家口市有较前沿的学术和技术。近期积水潭医院领导及相关科室已安排与我院就进一步对接进行深度交流与洽谈。
2、与北医三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的对接情况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院积极争取,今年七月份我院被批准为解放军总医院“十院百科”帮扶单位,依托远程医学平台,对我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进行指导,并可优先接受进修人员。与北医三院还在洽谈中,拟申请该院对我院的运动医学科进行人员和技术的帮扶。
三、我院与北京积水潭等医院合作项目需求及可行性、必要性
(一)需积水潭医院支持的项目需求
1、把张家口市第二医院做为积水潭医院的分院或医疗合作体成员,并挂牌对外宣传。专家每月定期坐诊、手术、教学;每月进行2-3个学时的技术讲座,提高医院管理和技术能力。
2、帮带我院规范冬奥会医疗保障的路径管理,并借助此平台规范
我院的管理标准,指导我院与国际、与北京接轨,力争在奥运会前建成三级医院,完成好冬奥会和后奥运重点医疗保障任务。
3、指导我院建成骨科创伤急救诊疗中心,进一步细化骨科三级学科;把我院运动医学科及相关骨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帮扶,重点是人员培养、技术支持和规范化管理等,帮助打造创伤骨科和运动医学科成为省级以上重点学科
4、优先接纳我院进修学员,每年接收我院5--10名医护人员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免费进修学习,参与查房、手术、疑难病例讨论、学术交流等,加快医疗队伍建设。
(二)项目合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项目合作的可行性
(1)时机优势:北京与张家口将联合申办2022年的冬奥会,张家口市政府已将张家口市第二医院确定为冬奥会定点医院并列入重点扶持单位。依托这一优势,开展技术帮扶、学科帮扶、管理帮扶、设备帮扶等,并利用积水潭医院声誉和技术指导,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能力。
(2)诊疗优势:我院是我市骨科专科医院,经数十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特色凸显,已基本实现三级学科划分,拥有一批技术较精湛,医德高尚的学科带头人,传统上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北医三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一直有密切联系,我院骨科技术骨干也大多数都曾在这三家医院进修学习过,在创伤、骨病及软组织损伤等方面均有深厚的技术及人才基础,有进一步深度合作的条件。
(3)交通优势:张家口市与北京距离仅有200公里,为助力京张联合申奥,张家口军民合用机场已经通航,国家规划在张家口与北京
建设的城际高铁也可能将于今年正式开工,加上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数条高速公路,3-4年后京张将形成一小时都市圈,这大大拉近了京张时空距离。
2、项目合作的必要性
(1)构建张家口市骨科创伤急救诊疗中心的需要
我院骨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成为张家口市及周边地区影响力最大的骨科医院,但因各种原因,当前无论从医院的硬件还是人才培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还需进一步的提高。这导致我市及周边地区的部分骨科患者不能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治疗。而到北京大医院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客观上也加剧了北京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局。成立京张联合的张家口骨科创伤急救诊疗中心,有利于我院骨科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骨科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我院骨科品牌的建设,有利于缓解患者就医困难,有利于缓解北京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张家口市卫生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张家口市长远规划和各项事业发展相匹配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全民滑雪运动和山地运动的普及提供长久可靠的医疗保障。
(2)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老年骨科患者的大量增加,使之成为骨科最为关注的重点,老年病人的特点,要求拥有更高医疗技术条件和更好的医疗设施,因此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的基础上,与北京先进的医疗单位合作,提高、发展、壮大我院的技术力量,为老年骨健康提供保障。
(3)申奥助力的需要
冬奥会的医疗应急保障工作,需要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救援经验,我院作为冬奥会定点保障医院之一,骨科技术水平在我市及周边地区就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仍与我们将要承担的任务有一定差距,成立骨科创伤急救诊疗中心,挖掘潜力、引进人才及经过北京知名大医院骨科专家帮助进行学科建设,利用几年的发展,达到奥运需求保障和后奥运经济的保障。
(4)未来城市定位发展的需要
坚持科学发展、致力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势名城是我市未来发展的定位,特别是申奥和后奥运将使我市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城市,在积水潭医院的技术帮扶下,管理和技术达到国际化水准。这将极大地增加我市的社会医疗资源,不仅可以满足群众长久就医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张家口市卫生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张家口市长远规划和各项事业发展相匹配打下坚实的基础。
(5)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完善,二级医院的发展定位立足在某一专科领域的精细化发展建设。我院希望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帮扶和支持下,在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骨科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未来飞跃性的发展必须有更高的平台支撑,特别是与积水潭医院合作后,建成骨科创伤急救诊疗中心,更好对接北京乃至全国、全世界医疗,更好为我市人民群众骨健康保驾护航。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篇3
当今世界,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在区域内制定并实施新的地方标准体系。比如说,东京城市圈,东京与附近的千叶县、崎玉县、神奈川三县共同构成日本最大的城市圈。东京都早在2003年就制订了《粒子状物质排放标准》,并在相邻的三个县同时执行,形成了东京城市圈大气治理的地方标准体系,创造了区际联动、共治大气环境的典范。
建立“京津冀新地标体系”,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达成共识,抛弃利益纷争
目前,把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考虑,建立新的地标体系,还没有达成共识。在理论界,大多数的北京学者可能投赞成票,天津学者不置可否,河北学者可能持保留意见。在实践层面,三地更是利益纷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北京更愿意将较高的北京地方标准推向天津和河北,天津和河北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出于财政和就业压力的考虑,可能难以接受。
因此,要想使京津冀三地在建立“京津冀新地标体系”上达成共识,还需要中央政府下定决心,给予承诺。
首先,要说明建立“京津冀新地标体系”对提升首都国际地位和中国国际影响的重要作用。建立“京津冀新地标体系”虽然对京津冀三地会带来暂时的经济压力和困难,但这种牺牲是值得的,是对全国的贡献,对长远发展的贡献。
其次,中央政府要承担起对京津冀三地的补偿责任,给三地吃“定心丸”。建立“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给京津冀三地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北京损失可能最小、天津次之,河北可能最大。中央财政应该仔细测算三地的损失情况,并根据损失的大小来进行相应的补偿。
二、要建立“京津冀新地标体系”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京津冀三地标准化委员会四方共同组成的“京津冀标准化委员会”,负责“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制订、评估、修订、发布、实施、监督和问责等工作。
其次,要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京津冀标准化委员会”成员由四方按照等额的原则组成,国务院主管标准化工作的副总理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
第三,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中央财政出40%的资金,京津冀三地各出20%的资金。资金主要用于“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制订、评估、修订、发布、实施、监督和问责等方面的工作支出。
第四,建立一个“京津冀新地标体系”发布和监控平台,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制定和发布比较容易,难的是如何严格执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发布和监控平台,利用大数据,对“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实施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及时进行整改和问责。
三、要寻找交通、环境和产业三大领域标准化工作着力点
第一,在交通一体化方面,要根据京津冀发展现状和国际发展趋势,搞好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工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像日本东京城市圈学习,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一是建立京津冀城际高铁网,制定城际高铁建设和运行标准体系。轨道交通系统是支撑大都市圈高效运转的基础,按照国际通行做法:15公里半径以内的核心区以地铁为主,15-30公里近郊区以快线铁路为主,30-70公里远郊区以市郊铁路为主,70公里以上以城际高铁为主。东京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目前,东京的轨道交通系统承载着85%的出行总量。与东京城市圈相比,京津冀城市圈的城际高铁还很不发达,缺口巨大。因此,未来的京津冀城市圈要大力发展城际高铁,形成京津冀城际高铁网,并制定城际高铁建设和运行标准体系。
二是要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大数据管理,完善智慧交通标准,提高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交通管理服务的标准一体化。
第二,在环境保护方面,京津冀三地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突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的掣肘,大幅度提高“京津冀新地标体系”标准,加强监测的技术含量,提高问责的威慑力度。
一是进一步提高车用油品质标准和车辆排放标准。提高油品的品质是改善区域大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个在法律法规上易于通过和操作的手段。比如说,美国旧金山地区通过立法,提高了油品的标准,尽管比其他地区油价增加了5%,但减排作用非常明显,人在车尾基本上闻不到太多的气味。整个立法的过程也比较容易。目前,京津冀城市圈车用油品质还应该进一步提高标准。另外,车俩的排放标准也还要进一步提高,严格淘汰不符合标准的老旧车辆。
二是治理施工扬尘,推广北京的垃圾运输标准。北京建筑垃圾运输管理“云动模式”是建立在大数据、云信息基础上的多部门协同治理的模式,主要包括“一个地方标准和一个云信息平台”两方面内容。
“一个地方标准”,是指发布了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地方标准。这个地方标准要求建筑运输车辆必须达到货箱密闭、限速限载、举升定位、即时监控、标识统一、全身统一涂装苹果绿等技术功能。
“一个云信息平台”,是指运用北斗导航的技术,建立一个监控所有建筑运输车辆的云信息平台,通过这个云信息平台,实时掌控所有建筑运输车辆的动态运行情况,以便做出快速反应和果断决策。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篇4
一、京津冀区域界定及概况
京津冀板块被认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 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 新的规划区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直辖市和河北省全境, 这和之前的区域界定发生了重大变化。
京津冀区域状似五角, 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的0.34%;人口7856.93万, 占全国的6.04%。遵循经济发展的辐射动态性规律, 北京、天津作为两大直辖市, 也自然形成了区域内的旅游中心城市, 按照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国民经济重要性原则, 我们可以将区域内秦皇岛和承德视为一级旅游城市, 石家庄、唐山、保定、张家口为二级旅游城市, 沧州、廊坊为三级旅游城市。京津冀区域包括了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4个省市级历史文化名城, 世界遗产8处。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完善, 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二、新形势下旅游发展特征
在各国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下, 主要经济体经济开始走出衰退。但是,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经济的趋稳回升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 世界经济这种缓慢复苏和螺旋反复的特征仍将维持较长一段时期, 这也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 需求疲软, 后危机时代旅游产业的显著特征。此次危机的成因复杂, 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过度消费、过度依赖虚拟经济, 发展中国家过度生产, 一味强调经济增长带来的产品和资本的需求———供给结构长期失衡矛盾的总爆发。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受危机的冲击, 不得不缩减开支, 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将被列入消费压缩之中。这将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入境旅游市场, 旅游需求乏力将是一段时期内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障碍。
(二) 结构调整, 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核心主题。我国旅游业正处于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整体上讲, 旅游生态环境质量能否改善, 还是要依赖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这一契机;就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而言, 还是应该增加资源消耗较低的旅游六要素的内容, 降低旅游产业运营的成本。倡导绿色旅游, 努力减少旅游活动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发展低碳生态旅游业, 减少对环境的践踏, 回归旅游的本来面貌, 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体验创新, 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引擎。旅游本质就是一种经历或体验。体验创新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发展趋势。旅游体验创新强调旅游者对文化的、历史的、生活的体验感知, 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通过创新体验主题、开发体验旅游产品、提供体验式服务、完善公共服务系统、开发体验旅游纪念品、营造诚信安全的旅游体验环境等体验创新手段和方法,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 未建立高层次磋商协同机制, 协作水平低。近年来, 京津冀三地政府虽然开展了多次交流及相关区域研讨, 但是一个系统正式的政府高层协商机制至今还未建立, 同时也未能就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战略性问题进行进一步协商, 并达成共识。三地政府也未能就合作切入点及各自利益结合点上达成意见一致。目前,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质性激励政策仍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地之间的合作也基本停留在各自为战, 京津冀之间的较大合作项目却凤毛麟角。
(二) 缺乏整体观念与合力, 定位不清晰。北京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承载了太多的除首都功能之外的非核心功能;同时, 天津、河北两地在各自的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中, 也没有把是否与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互动与互补因素进行恰当的、足够的考虑。浙江社会科学界曾明确提出, “考虑浙江的定位要更多地考虑上海、江苏的互补性。”这一观点是值得京津冀借鉴的。长期以来, 北京功能定位是服务全国, 可以说首都意识要远远强于京津冀区位意识, 这就必然使北京不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
四、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途径选择
为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挑战, 当务之急是加快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 更新观念, 提高层次, 寻求突破。科学合理地调整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 推动区域旅游市场的繁荣, 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 建立由中央统筹的区域协同机构。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协同机制, 京津冀三地旅游业发展“同构化”严重, 低水平重复建设层出不穷。在京津冀这一经济区域中, 河北省实力稍弱, 希望通过区域协同提升经济水平的愿望也最强烈。但京津冀三地自成体系、各自封闭, 互相之间争资源、争项目, 造成区域内旅游资源严重浪费和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区域内行政壁垒高筑、政府间缺乏协同。为了加快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 打造中国经济“第三极”, 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可以借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 成立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协调组织 (如国务院的东北办、西部办) , 在这一机构下, 设立专门的旅游发展委员会。
(二) 利用规划手段进行总体布局, 树立统一旅游形象。在后危机时代, 为使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制订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 才可能使区域旅游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推出更多切合市场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 由于旅游发展规划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划的范围制订的, 虽然在制订规划时也考虑了相临区域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但更多是从竞争的角度考虑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 而非如何合作。所以, 像京津冀这样地域关系如此紧密的区域, 要从区域全局发展角度考虑, 对旅游产品规划进行合理布局。突出和强化京津冀区域内的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 树立良好旅游形象, 使京津冀的旅游形象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上凸现, 增强旅游形象影响力。
(三) 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无障碍旅游在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地域所构成的一定区域范围内, 保证区域内旅游政策法规协调统一, 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间旅游流动限制措施, 实现旅游要素自由流通, 为旅游者在区域内的旅游活动提供便利。一体化能够真正实现京津冀区域的无障碍旅游,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应该首先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开始。
(四) 加强区域旅游人才交流合作。旅游业上层次, 离不开旅游高水平从业者。旅游高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包括旅游人才的协同发展。北京市发布《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简称纲要) , 提出京津冀区域范围内, 北京市将逐步推行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到时, 北京市需要的高端人才将享受北京市民同等待遇。《纲要》特别强调京津冀高层次人才互认户籍, 就是考虑到北京市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吸引人才发挥作用的瓶颈, 必须打破这一制度瓶颈, 实现高层次人才在一定范围之内率先自由流动。天津市与河北省也应该在吸引旅游高端人才方面一功夫, 充分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 发挥人才的作用, 实现创新驱动, 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和把握危机对区域旅游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依据国家经济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 结合新形势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 针对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节点,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于研究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京津冀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历年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3
[2]赵建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环首都贫困带”旅游扶贫研究[J].旅游纵览, 2014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做好本职工作 篇5
信访室 郑铁军
河北省围绕京津,一直都是为京津服务,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今年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对河北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机遇。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河北应抢抓机遇,去糙取精,寻找“共振点”、“共赢点”。
作为一个纪检监察干部,我认真学习了中央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路径和重点任务,这是由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这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破解难题,任务。这一战略决策,必将载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史册,释放巨大的发展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纪委监察部“三转”要求,突出主业主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河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在工作中要为这个大的战略做好服务,抓好党纪、国法,为项目的顺利落地做好保驾护航。我们正在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在服务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借势发展自己,改变首都“周边塌陷”的局面,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统一全省上下的认识和行动,第一位的是强化协同发展的理念。京津冀一 体化需要河北扮演什么角色,河北就演好什么角色。无论是城镇布局、产业布局,还是基础设施、环境建设,都必须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不利于京津城市功能疏解的项目一个不能上,不利于改善京津生态环境的项目一个不能进。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河北更应大气包容,寻找“共振点”“共赢点”,不能打小算盘,以一地之小私而损三地之大公。严格执行“区域规划一张图”,对首都功能疏解不讲价钱,不挑肥拣瘦,规划不能开发的地方绝对不开发。河北是首都功能疏解和战略展开的腹地,必须把握好在京津冀一体化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生态压力,河北就要强化生态保障功能;京津冀城市群的最大短板是京津周边城市不发育,河北就要改善城镇层级结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难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北就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京津冀一体化的基本条件是交通一体化,河北就要承担交通疏解功能。
共享机遇 催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篇6
共享机遇已经成为促进协同发展的催化剂,此次延庆与怀来共同举办的世界葡萄大会之所以能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破题之作,关键就在于它们以机遇为契机,将不同行政部门打通、合纵连横。
此举既为延庆增添新的发展动力,也加强了延庆与河北怀来、赤城、崇礼等地的交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发挥“1+1> 2”的作用,将极大地促进延庆以及河北省市各自的发展。更是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将持续推动发展的进程。
落实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包括重大活动机遇共享、产业园区建设共享、旅游资源共享以及基础设施共享。多年来,北京延庆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在收获好山好水的同时,也为自己打造了最具优势的特色和希望。
但如何打造区域共赢典范,却需要多方面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依靠政策推动。能不能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共赢典范这个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研究政策、利用政策的能力。
中共延庆县委书记李志军表示,首先必须要研究和利用政策,依靠政策推动,研究在这些政策背景下,还需要争取哪些配套政策,提出实实在在“吹糠见米”的好政策。
这仅仅只是开始,将来七八年间,延庆还面临着很多机遇,李志军看得更加长远:“未来在筹办2019年北京世园会、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密切与河北赤城、崇礼等周边地区的联系,在场馆建设、设施配套、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都市型现代农业、有机农产品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就此我们采访了有关专家,看看他们对延庆近年来抓住重大机遇并与邻近的河北县市共享发展的态度和建议。
合作求共赢 布局应合理
记者:世界葡萄大会在延庆召开,是与河北怀来一起合作,而且未来也将举行世界园林大会、世界马铃薯大会等,这些都是机遇,它们可以共享资源的基础是什么?
牛凤瑞:首先,延庆和怀来在地域上很接近,在资源上也各有优势,怀来县是不错的适宜葡萄种植区,种植面积大约11万亩,葡萄有着对特殊自然气候、降雨和土质等要求,此外,在其他农产品资源上也有着垄断优势。现在世界葡萄大会由两地合办,就意味着正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走向协同发展。
这符合目前的大趋势,跨省域的合作,意味着京津冀这个协同发展落实到了县级层面,或者落实到具体的工作项目中。这是好事。
记者:延庆和怀来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区,把握这些机遇做好协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牛凤瑞:区域之间合作的关键,其实就是他们基本对双方各有所图,都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基本前提是都不能吃亏,这样才会有合作。更实际一点说,就是从合作双方来说,应该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一些问题,然后找到一个双方的利益共同点,这样的话,才有合作的基础。
记者:从您这么多年的观察看来,目前有哪些区域的合作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可以称为典型的案例呢?
牛凤瑞:我认为一般可以算作典型的可能都有它的特殊性,区域之间的合作也是这样,比如河北固安,最近几年发展很快,起因就是和政府的这种同意合作建设新开发区,实际上它借用的就是北京的资源要素,固安离北京市中心差不多50公里,如果没有北京的近距离辐射也就没有固安的今天。
记者:那么固安的经验有哪些可以借鉴呢?
牛凤瑞:首先应该合理布局产业,近几年,固安主动对接,与北京联系很密切。而延庆则主动与河北对接,是好事。
另外,固安一直在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比如固安大剧院、高档的幸福学校和幸福医院等一批高端配套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吸引了很多人。
还有一点,要保护好自己所有的特色。延庆和固安有一点很相似,都具有生态优势。固安发展起来以后,没有放松治理生态环境,依然突出绿色产业,比如绿色走廊、生态乡村、绿色农庄和绿地公园等绿化工程,改善全村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延庆也应保持生态优势,同时保护好老天爷的恩赐,一个农产品的品质特别优良主要取决于其对自然资源的垄断,比如延庆的马铃薯、怀来的葡萄、河北的燕山板栗、山东的蜜桃等,都属于这一类,属于自然垄断性质,既然是自然垄断性质它就稀缺,所以要利用好、保护好。
这几点都值得延庆和河北其他县市借鉴。
记者:也就是借鉴北京的辐射优势,来发展自身。
牛凤瑞:从举行的葡萄大会来说,葡萄本身来说既是一种工业原料也是养殖原料,是要讲销售的,可以直接销售也可以加工销售,那么将来,两个地方的发展合作问题,面临的肯定是北京这个市场,以及北京的资本技术的支撑。
整合有挑战 协同发展需要更多机遇
记者:那么实现协同发展的挑战有哪些?
牛凤瑞:一般的产品进入大规模商品化生产以后,对土地集中连片的要求就高了。目前来说,延庆也好,怀来也好,都是家庭承包制,一家几亩地,很分散。那么未来,如何把土地要素进行整合,把产业推动起来,同时达到合作共赢共同富裕。所以,合作双方要寻找一个形式,把土地集中连片,包括其中连片的整治和修理,以及未来的技术推广和制度等,类似一系列售后化的服务。当然,产前包括种子、技术、化肥这方面的推广支撑,产中可能还有技术指导,产后的产品销售和加工,这都需要系统化的服务,而不是以后农民去探索。
记者:最重要的是两地的整合,这会是一个难点,对吗?
牛凤瑞:对,两地的整合,应该是在两地的分工合作上,或者是优势互补上一起整合。以后在交通、行政区上的分散资源也会集中整合起来。因为两地的边界就是两省的边界,目前还没有,可能具体问题都需要具体操作,因为有时候细节决定胜败。
记者:共享发展机遇后,将从多方面进行合作,是不是也通过这些机遇推进了协同发展?
牛凤瑞:对,延庆和怀来是邻县,资源都非常独特。现在通过合作优势互补,各得其所,达到一个共鸣,形成一个巨大的合力,这对双方也好,对社会整体也都是善莫大焉。
记者:那么延庆除了抓住葡萄酒和马铃薯这些依赖自然资源而得到的机遇,还有没有其他可以尝试的机遇?
牛凤瑞:可以结合各自的旅游特色,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合作,分享各自的游客资源。自然文化遗产加上历史文化遗产,人文旅游和自然旅游显出档次来,同时怀来与延庆和北京高原是旅游中间的一个节点,可以做很多文章,比如结合种植或者采摘做国民药酒,也可以找其他旅游项目。
周景国:可以搞一体化,产业从葡萄再深入下去,葡萄的加工,形成葡萄酒产业,其他的比方说土地利用方面,我现在把这个产业转移到别处,这实际上也是土地利用方面的一体化,各个领域我都可以搞一体化,但是形式可能是多样的,形式多样,很灵活,符合国家的政策,符合国家的法规,而且多赢,这都可以,这些东西都可以纳入到规划里。
记者:像世界葡萄大会、世界马铃薯大会,影响是世界级的,对延庆来说,应该如何去做一些努力来共享这些机遇促进一体化呢?
牛凤瑞:延庆跟怀来能够形成一体化,共同举办国际商会,这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一个县的范围是比较小的,资源规模总量也是有限的,一旦要形成一种世界级市场的话,一个县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个更广阔的自然资源做支撑,所以把怀来纳入进来,这对发展是好事,对怀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周景国:但是对于一两个县来说,世界葡萄大会不能说是大机遇,推进一体化需要很多机遇,围绕一体化发展的活动,不同的领域,各个区域之间以小成集大成,同一个方向,共同推动一体化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篇7
京津冀地区是当前我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隆起地带,是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据行业研究网相关数据,以2014年为列,京津冀三地总人口1.0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98%;京津冀三地生产总值达62172亿元,占全国的10.9%;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61.8亿元,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9%;三地进出口总额6124.8亿美元,占全国的14.7%。京津冀不仅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样是中国的人才资源聚集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北京地区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众多,聚集了京津冀的大批人才,在人才培养能力、人才资源的规模和素质等方面都走在国内其他地区前列。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首都人才、科教资源的结构、素质显出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压力的不相适应,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势必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失,减弱区域创新能力,危及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后劲,阻碍环渤海区域的发展。
一、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北京市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齐全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中心。截止2014年,北京市普通高校共有89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其中高水平大学比重较高,中央部署高校35所,占全国部属高校的三成;其中“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所,占全国的23.1%;有“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6所,占全国的23.2%。高校以及研究院所拥有的博士点、硕士点,理工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类研究基地,重点学科数量等教育资源数量占全国的55%,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天津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与积淀,具有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5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8所、民办院校11所、高职学院26所。国家教育部属高校2所,“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各2所,中央其他各部、委所属院校1所,天津市地方所属院校22所。
相比之下,河北省的高等教育资源明显大而不强,2013年河北省有普通高校118所,占京津冀数量的45%,普通高校在校生约117.43,更是占据了京津冀三地在校生人数的半壁江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与教育投入的不足,河北省仅有的1所省属“211工程”大学还坐落在天津市,
比较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状况,师资力量、优势资源、教育经费投入等各方面,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都存在较大差距。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本科、专科、独立学院)的教职工数量,北京是河北省的1.1倍;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北京是河北的68倍;河北省2014年高等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经费仅为1.2万,是北京市的五分之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育公平发展,也制约了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高等教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承担着推进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的职责。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更长远的推动力和更广泛的辐射力,在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资源与能源等方面的约束是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信息中心,而且还是全国高等教育中心。由于自然教学资源的紧缺,不同类别高校在发展目标定位趋同,特别是农业、林业、钢铁、地质等行业特色高校,其人才培养与我国基础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应用能力,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北京有限的地理空间、自然资源难使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的目标难以实现。
数量众多的高等学校对于首都人口、资源的压力巨大。北京高校数量庞大,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众多,并且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致使北京有限的空间地理、能源、资源环境更加难以承受,不仅造成了许多城市病,而且也形成了人才大量囤积的局面,人才资源优势难以发挥,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2. 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也导致省际高考录取差别较大。
据统计分析,2011、2012两年高考报名人数,河北考生是北京考生的6倍以上,是天津考生的7倍以上,接近辽宁考生的2倍。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分省招生计划分配没有宏观调控措施,完全由高校自由分配,大部分985等优质高校对于本省(直辖市)的招生指标分配较多。京津地区高校密集,河北省不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而且省内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北部和南部的边缘地带高校匮乏,河北省考生在高考录取中要面临激烈的竞争,也是区域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典型体现。
三、河北省承载驻京科研院所转移的优势分析
1. 区位优势。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与日韩两国隔海相望,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国内其它省区联系的内陆通道,以及西北诸省区的北方出海通道。河北内环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与两市经济相互辐射和渗透,承载高等教育功能,不仅能有效缓解京、津的人口、经济、社会压力,而且也可充分发挥京津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优势,使河北省借力京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 资源优势。
河北省能源储量丰富。境内主要矿藏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其中已探明煤炭储量170亿吨,保有储量156亿吨,累计石油探明储量17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约420亿立方米;各类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29种,其中有45种储量居全国大陆省份前10;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水力、地热、风能等其他清洁性能源资源,近几年也在逐步提高开发利用率。河北省自然资源分布广泛,体系完整,为开展农林、钢铁、地质等行业人才培养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
3. 产业优势。
河北省物产丰富,产业发展迅速,实力相对雄厚,布局较为合理。工业基础扎实,钢铁工业产品齐全、总量较大,技术装备较好,建材中的水泥、玻璃、卫生陶瓷产量居全国前列,电工电器、农业机械、汽车及零配件、重型矿山机械、工程机械等机械工业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还有完备的食品、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行业,涵盖范围广,门类齐全。河北省正处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批高科技人才为支撑,而河北相比京津人才资源差距较明显,需要大批京津高科技人才助力河北产业调整,使河北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管理先进的经济结构体系。
四、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
尽管“十二五”以来,京津冀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展开了多项合作,但相比起交通、经济、环保、能源等其他领域,进展较为缓慢,尚未有强大的合作与辐射效应。高校外迁同时也面临着教师人员调动,校园建设,仪器设备搬迁等众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所以还需要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洽商,共同打造区域合作共同体的规划。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协调、破除体制壁垒、完善政策法规,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主体作用,采取中央政府主力推动,教育部统筹规划,各部委密切配合,三地方积极落实的协同创新模式。尽快成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官方机构,加快制定科学长远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明确时间节点。坚持“全面协同”的战略,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协同创新体系。一方面搭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京津冀高校联盟,通过推行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课程互选等人才培养合作措施,学科专业共建、合作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资源设备共享等平台建设合作措施,实现强强联合,打造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品牌,提升京津冀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推进高校、地方与企业建设协同创新联盟,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万鹏.习近平解题京津冀一体化: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协同发展[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505/c385475-26952132.html,2015-05-06.
[2]高新文,苏国文.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探析-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7).
[3]郭立强.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5(01).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篇8
一、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京津冀区域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区域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长期发展的不均衡, 正是这种长期发展的不均衡恶化了区域发展中的贫困问题。相关调查资料显示, 京津冀这些地区的人均GDP是欠发达地区的三至五倍, 在北京周边100 千米范围内的贫困带中, 有32 个国家级贫困县, 有将近3800 个贫困村, 其中居住着200 多万贫困人口, 这些地区的人均GDP仅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3, 而其政府财政收入则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4。人均农民的纯收入不到4 千元, 与全国人均收入相比, 仅占其50% 左右。①
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能力稍显不足。这种协同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为两方面:首先, 与京津地区相比, 河北省产业的整体发展实力不强, 产业附加值不高。尤其是河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 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的工业比重不到10%, 相对于京津地区, 是远远落后的。其次, 河北省的高端要素聚集体系不完善, 突出表现为创新能力低。就河北省而言, 其中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仅有两家, 远远落后于山东。河北省的R&D占GDP的比重也是占到全国的50% 左右。与京津地区相比, 太过于落后, 从承接京津技术的成果转化方面来看, 缺乏相应的支撑。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中的问题突出。交通设施中的各种问题, 例如“一极集中, 面域不足”问题集中出现。就北京地区而言, 不同种类的国家级与区域性的交通设施在城中心“一极集中”的问题较为明显, 由此而产生相应的交通堵塞问题。与此同时, 路网难以支撑大范围的县域单元, 鉴于此, 促进城市发展的工农业以及相应的文化旅游产业会缺乏相应的带动力, 受到一定的影响, 城市经济发展对象向心力也因此被削弱, 影响到城市的深入规划与建设。
难以打破相应的城市行政壁垒。首先, 京津冀区域中的很多机制不健全, 例如扶贫开发、跨行政区生态补偿、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对接机制等。河北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受到一定的阻碍, 县多又小的问题比较明显, 行政壁垒形成的优质要素资源难以在各区域之间畅通无阻, 京津冀各区域之间形成独立趋势, 缺乏一定的协同机制, 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 影响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合作的方向。②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找寻的切入点
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机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抓好顶层设计这一关键性的环节, 对空间资源的共同利用和开发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两个环节要严抓, 把实现产业的成功对接与转移和基本公共交通设施的一体化服务作为建设的重点, 按照计划循序渐进, 有序的建立并实施协同工作机制。具体从三方面做起:一是加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有力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划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有序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一体化建设。把京津冀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 有力推进三地交通建设的对接, 完善服务三地、共促三地发展与建设的集高铁、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城市交通网的规划与建设与一体的交通规划, 加强三地交通的有效对接, 从而促进三地的共同发展。三是创建有效促进三地产业之间的转移和对接模式, 建立有效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并加以完善和实施。在进行三地产业转移与对接的过程中, 要注意在把握地方产业发展以及实现有效盈利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分工, 合理配置相关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③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 北京地区的“大城市病”凸显, 因此, 要把城市中不适合该地区发展的产业进行及时转移, 从而为自身谋求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天津可以有效利用自身的港口经济发展优势, 进一步研究发展高端技术制造业, 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加强自身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而河北省鉴于自身的不足, 可以有效吸收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 做好相应的产业转移与对接工作, 并根据对京津区域产业的承接情况提升相对应的产业配套能力, 设定有效的产业转移与对接模式。
以上述的分析来看, 要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 必须根据三地的自然资源承受能力、市场需求、产业发展情况、区位优势来具体策划兼具各地特色, 并且可以有效实现三地产业对接与互补, 相邻区域的经济与产业共融的协调互补发展模式。三地基础设施交通服务一体化在功能疏解和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具有先导作用, 而促进三地产业的有效转移和对接, 实现相邻地区产业之间的共融与互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占有关键性地位, 是对三地协同发展内容的一个支撑。鉴于此, 以主要交通干线为依托, 有效促进京津冀三地交通经济带的形成, 并使之在一定基础上得以有效发展, 是基于交通经济视域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必要选择。
三、交通经济视域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方向分析
交通经济带的发展机理。交通经济带, 是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主轴, 以轴上或其吸引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为依托, 以发达的产业, 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这个发达的带状经济区是一个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形成的带状空间经济组织系统, 在沿线各区段之间和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生产协作。作为一个复杂但又很特殊带状区域经济系统, 交通经济带有着自身构成要素, 这些构成要素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主要的交通干线及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二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二、三产业;三是沿着交通干线分布的中心城市以及重要的经济中心;四是区域。其中, 交通干线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是促进交通经济带形成的前提,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二、三产业是构成了交通经济带的重要内容, 交通沿线的大城市是其依托, 而区域则成为了形成交通经济带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交通经济带中的这四个要素相互补充, 共同影响, 制约着交通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 对它的进一步演化有着重要的作用。④
交通经济带作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子系统, 对交通沿线的城市发展与进步有着积极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促进沿线城市对相应资源的开发。其次, 在交通影响的带动下形成新的经济城市, 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再次, 有利于促进交通优势和经济优势之间的转化。最后, 作为沿线城市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而存在。交通经济一体化, 就是要把交通建设和交通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在开发新的交通干线的同时, 实事求是, 以城市的发展为契机, 充分利用当地优势, 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对交通两侧进行优先开发和利用, 把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的同时, 再把相应的资金投入到交通建设中, 做到互补利用。
交通经济带视域下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途径。从交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明确三大城市的产业分布、城市格局、交通布局、功能定位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财政、投资等方式产生具体措施;以城市先现有的交通体系为依据, 对应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布局, 围绕缓解北京过境压力、产业的输出与转移、交通运输能力等要求, 统筹布局, 形成海陆空交通协调发展的局面。⑤引导人口和相应的经济要素朝着交通经济带的方向聚拢, 扩散北京地区国家级交通经济带的集聚和辐射效应, 带动相应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升级;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发展为依据, 构筑京石、京衡等城市发展轴;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依据,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建立以京津等大城市为中心, 依托于其他小型中心城市 (例如唐山、石家庄) 的城市发展格局, 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多条交通经济带, 促进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互为依托。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轴布局。首先是京津城镇发展轴;以重大的交通枢纽为核心, 连接多方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 建立综合型的城市发展轴, 形成世界级产业走廊和相应的密集型服务体系。要以北京第二机场为依托, 形成相应的产业链, 带动相关京津地区的服务产业发展体系, 创设产业新区, 打造具有综合发展影响力的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主心骨。把首都第二机场的空港新城、天津武清新城作为主要的建设对象, 届时, 这些被作为重点建设对象的区域将会为疏散北京的人口压力提供重要的空间区域。其次是京广城镇发展轴;这个城镇发展轴要以把河北石家庄市区作为新的发展核心, 充分发挥并利用北京南部区域以及河北保定等城市的聚集性作用, 以向心力为指引, 吸引相应的先进制造业以及服务性产业再次聚集。再次是京秦城镇发展轴;这个发展轴只能以唐山经济发展区位核心, 利用北京东部区域和秦皇岛小型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推进产业的布局与升级, 加快商贸业与区域性物流产业的发展与聚集。最后是京九城镇发展轴;在这个城镇发展轴上中, 要依托于衡水中心城市, 京九铁路以及相应的多数高速公路, 加快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推进沿线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服务产业的发展, 尽快为新一轮的城镇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载体, 加快扶持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步伐, 打造新一批的物流商贸基地, 为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化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形成相应的一体化体系提供必要的条件。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带布局。京津冀三大地的产业带布局可以从沿海经济产业带和围绕北京东南新兴产业带两方面来看:首先, 沿海经济产业带;沿海经济产业带要依托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以港口、岸线滩涂作为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 融合相应的水文环境条件, 依附于天津滨海新区, 把曹妃甸等新城作为依托的主体城市, 滨海新区中的港口资源为支撑, 可以建设起大宗货物物流的集散基地, 利用港岸优势发展相应的临港产业, 打造港口产业发展与基地, 加速与国际物流贸易的接轨。另外, 利用资源和科技优势产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聚集群, 把北戴河新区作为主要的发展依托和发展主体, 借用沿海生态城市的发展条件, 为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服务型产业以及建立新兴产业集群提供一定的契机, 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发展动力和战略空间。其次, 围绕北京东南新兴产业带;在这个新兴产业带中, 把北京第二机场以及周边地区、天津北部的三个区县以及北京东和北京南作为重要的发展战地, 以其作为主体依托建立新兴产业集聚群和空港产业经济发展区, 为北京区域的物流产业以及相应的服务产业提供条件。另外, 可以引导南水北调过程建设, 进而促进相应的能源渠道开通, 加快北京地区与其他城市交通的接轨, 完善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服务体系, 建设一定的公共交通服务平台, 利用科技文化创新平台争取中关村科技园及其产业的向外延伸。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合作的交通经济带。在打通各个城市交通干线的基础上, 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交流自然会日益加强。相应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区域优势也会随之方式相应的变化, 城市之间的交通干线建成并且成功实现通车后, 与交通干线有关的交通设施网络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取得进一步的完善。在此基础上, 伴随着新兴的产业、资源优势, 会产生一批新的发展区域, 这些新的发展区域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 进而聚集形成新的城镇群。这些城镇受到交通干线的影响, 彼此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联系。同时通过支线网络的牵引, 与这些新兴的城镇群可以与交通干线所在的中心城市取得交流。处在经济中心城市所在区域的城镇或者相对应的城镇产业, 借此将会以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中心, 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自组织, 依托建立起来的交通干线, 从而与交通干线所在的整个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以及经济中心城市中的各个城镇取得一定的联系。在联系的基础上, 人口、资源、信息等要素的交流会加强, 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这些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区位优势已经适应新的聚集了, 这就需要其中的发展要素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新的区域以及新的发展优势。如此发展, 城镇的扩散作用就会相对明显, 分布范围就会加大, 交通干线也会成为主轴线, 通过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联系, 可以实现本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 会形成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沿交通干线区域分布的带状经济发展区域, 也就是所谓的交通经济带。
四、结论
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 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已经被提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同时也引起了国内相关研究人士的关注。而交通经济视域下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需要以京津冀区域的交通设施与服务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基点, 鉴于此, 在交通经济视域下, 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的交通经济带建设, 成了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同时也有利于把相应的交通优势转化为一定的经济优势。
摘要: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 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也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基于京津冀区域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所带来的益处, 文章以交通经济为视角, 对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根据京津冀三地的资源、产业发展等情况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途径进行间要探讨。
关键词:交通经济视域,京津冀区域,问题,协同发展,途径
注释
1梁昊光:“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双转型”, 《人民论坛》, 2015年第9期, 第39~39页.
2刘瑞:“京津冀怎样打造临港经济新优势”, 《人民论坛》, 2015年第12期, 第66~67页.
3刘东生, 马海龙:“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未来与发展》, 2012年第7期, 第48~51页.
4祝尔娟:“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经济与管理》, 2014年第3期, 第10~12页.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篇9
出版时间:2014年5月1日
本书以河北省社会发展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撰写而成。课题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场、政府规制经济、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理论, 针对目前在京津冀都市区域内, 由于行政区划隶属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制约本区域公共事业协同发展进程的现状, 剖析在上述环境下形成的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公共事业发展的“脱节断档、割裂运行、越过廊坊、抛开河北、毗邻接壤、运行梗塞”格局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提出了化解这一滞后的公共事业格局所造成的“通信设施、市政交通、高速公路、城郊轻轨、地铁运营以及环保排污”等问题的运作思路。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篇10
1. 1 临空经济飞速发展,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显著
北京临空经济飞速发展。2005 年,顺义临空经济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 亿元,占顺义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7% 。2013 年,临空经济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高达900 亿元,占顺义区国内生产总值的73% 。2013 年临空经济区生产总值比2005 年增加715 亿元,是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 86倍。2005—2013 年,临空经济区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达到21. 87%。“十二五” 期间,临空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临空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占顺义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70% 以上。
1. 2 临空经济继续发挥稳定北京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在“六高”中地位稳固
“十二五”时期,顺义临空经济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奥林匹克中心区成为首都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2013年1 ~ 11 月临空经济区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合计3289. 6 亿元,占全市收入的比重为3. 2% ,继续发挥稳定北京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临空经济区在六大高新产业功能区的排名稳固。2007年,临空经济区增加值为302 亿元,在 “六高”中排名第五,高于奥林匹克中心区的152 亿元。2014 年前三季度,临空经济区规模以上企业收入为5295. 9 亿元,占 “六高”总收入的7. 18% ,排名仅高于奥林匹克中心区收入。
1. 3临空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临空经济发挥着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效应
依托首都机场的区位优势和首都的科技、人才、政策优势,北京临空经济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聚明显,航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共同推动,物流、会展等生产服务业发展迅猛。临空经济区已经形成以航空运输服务产业和航空工业为代表的航空产业集群、以物流、金融、保险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汽车整车及零配件制造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集群。这些临空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产业链条不仅在北京市内延伸,甚至扩展到京津冀区域,具有高辐射的发展效应。
1. 4临空产业依托六个重点镇,形成九大经济功能区
北京临空经济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依托天竺镇、后沙峪镇、李桥镇、仁和镇、南法信镇、高丽营镇六个重点镇,陆续规划了九个经济功能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首都国际机场航运枢纽为核心,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北京林河经济开发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北京空港物流基地、国门商务区和新国展产业园等功能组团及机场周边六个重点镇为平台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十二五”期间,顺义以 “打造临空经济区、建设世界空港新城”为发展战略目标,以建设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为战略定位,以一区三园( 空港城地区、中航产业园、北务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临空国际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为发展平台,以 “港区一体、产城融合” 为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级“航空港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奋斗目标,大力发展临空型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高端生活服务业。
1. 5 临空经济进入 “港城一体、深化创新” 发展阶段
2014 年,临空经济进入港城一体,深化创新的发展阶段。2014 年12 月26 日,首都新机场正式动工。新机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计划投资800 亿元,于2019 年建成投产。 “十三五”期间,北京 “一市两场”的国际航空枢纽形成,临空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14 年,北京市批准组建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构架和发展模式的重大事件,都表明了未来临空经济和首都的发展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措施上将进一步融合。首都临空经济发展进入 “港城一体、产城融合,强力提升核心功能建设”的新时期。在此阶段,首都临空经济在规模、质量方面将有质的飞跃,进入 “港城一体、产城融合”发展新阶段。顺义临空经济新增产业主要分布在空港相邻的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使临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规模将不断扩大。
2 首都临空经济对京津冀区域的影响
2. 1 促进区域产业转换升级,形成空港—区域协同发展
首都临空经济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 “十三五”时期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首都临空经济将充分利用京津冀的资源优势、发挥首都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以创新为发展驱动力,带动京津冀区域的临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首都国际机场相比,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的直接腹地是京津冀区域。新机场临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直接腹地的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供给。由于首都临空经济主要以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而这些产业的产业链条长、产业附加值高、能够带动区域产业转换升级。在首都临空经济发展的周边地区,将会形成临空经济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包括装配、制造、物流等产业。临空经济辐射区域也会根据临空经济发展的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以首都临空经济为核心空港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区域成为空港发展的良好支撑。空港与区域形成良好互动系统发展的新格局。
2. 2形成京津冀区域交通枢纽型区域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
北京新机场选址在大兴区,机场辐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北京市,还扩大到河北省。以 “机场” 为核心的新航城,未来成为国家综合型交通枢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动高端临空产业集聚。顺义首都国际机场与北京新机场共同作为京津冀区域的新经济增长极,集聚临空高端产业,通过交通轴线将航空枢纽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发挥出来,不断扩大交通枢纽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提高北京这座世界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同时,北京新机场与京津冀区域航空网络与高速铁路网络的叠加,将为京津冀区域地方经济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国外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从航空货物来说,每10 万吨的航空货物,将会创造2000 多个工作岗位。从游客量来说,每百万的游客量,能够创造7500 个左右的工作岗位。由此推断,到2020 年,新机场能够带来30 万~40 万个就业岗位。远期将会创造大约100 万人的就业岗位。新机场不仅可以拉动北京城南地区的发展,还对机场半径15 千米内的廊坊城市部分地区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对整个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2. 3 重构京津冀区域新空间,强化京津廊发展优势
根据国外空港发展的经验,机场航空枢纽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形成的临空经济,通过交通轴线纵深其腹地,这种空间转化模式是新经济崛起的结果。在区域空间布局上,未来第二机场应该作为京津之间重要的城市空间节点,纳入京津塘高速沿线的城镇发展带,以带动区域尤其是河北省境内的廊坊、涿州、石家庄、保定南至华北地区经济发展。
在京津冀区域 “双核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由于新机场的建设,使得京—津—廊发展区的优势得以强化,成为京津冀区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该区域内有首都机场、滨海机场、首都第二机场三个机场,京津城际等城际高速铁路相连接。高速交通设施的建设,促使北京、天津、廊坊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3基于首都空港经济视角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
3. 1 以创新驱动临空经济,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提升
在新常态发展阶段,临空经济的发展动力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首都临空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营造创新环境、优惠政策等外部条件,吸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在临空经济区。在产业链条方面,由以组装、加工环节为重点,转变为研发、管理为重点,鼓励产业链价值的高端环节集聚落户在临空经济区。在首都临空经济区内形成研发、品牌、销售、组装、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要将国家创新与区域创新结合起来,为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才、技术优势,发挥北京技术创新地和集散地的优势,促进生成京津冀临空经济高新与先导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
3. 2 明晰京津冀临空经济职能分工,实现错位发展协同联动
2014 年12 月12 日, 《民航局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 ( 以下简称 《意见》) 出台,提出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京津冀民用航空一体化系统。22 日,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北京签署。根据 《意见》及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机场的差异化定位更加明晰。北京首都机场将成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京津冀综合交通枢纽,提高改善首都核心功能的保障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天津机场将强化区域枢纽功能,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石家庄机场培育为枢纽机场,发展航空快件集散及低成本航空。同时,将充分挖掘北京南苑机场近期发展潜力,加快承德、邢台等支线机场建设以及适时改扩建张家口、唐山等支线机场,完善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网络。
京津冀机场的明确定位,为京津冀临空经济职能分工提供了清晰的方向。首都临空经济重点发展航空制造、航空总部、商务会展、知识创新、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京津冀区域临空经济增长极的地位,成为面向世界的先进临空经济的代表。天津临空经济充分利用天津自贸区等政策优势,重点发展航空物流、高新技术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临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河北省临空经济主要以现代制造业、国内航空物流为主导产业,构筑京津冀区域临空经济发展的增长源。明细临空经济的职能分工,避免各地之间的恶性竞争,形成错位发展、协同联动的良好格局。
3. 3 建立京津冀临空经济区协调委员会,实现统筹管理
京津冀临空经济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临空经济,建议建立京津冀临空经济区协调委员会。临空经济区协调委员会承担着京津冀区域机场之间的职能分工、项目布局等重大问题。以北京新机场为例,由于选址涉及北京、河北两个省市,京津冀临空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区域合作中在行政管理上的 “路径依赖”等问题。地方保护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体制障碍仍然大量存在,如资金异地存贷困难、通信市场分割、人员流动的户口问题等,使得区域的资本市场、劳动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都还没有真正的一体化,从而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京津冀临空经济区协调委员会根据首都临空经济的定位与发展目标,统筹安排京津冀区域临空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项目安排、要素流动、招商引资等重大问题,促进区域临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国际航空枢纽临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 4 建立首都临空经济区为核心的京津冀自贸区,实现普惠政策
随着国家、北京市对首都临空经济区有一些新的政策创新,首都临空经济将呈现出规模能级的提升,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国际化程度高等特征。建议以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为核心建立京津冀自贸区。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包括两个首都临空经济区,辐射区域包括廊坊临空经济区等京津冀范围内临空经济区。借鉴国内自贸区发展的经验,在临空经济自贸区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具体包括临空产业创新政策、金融创新政策、国际贸易创新政策、文化服务创新政策以及税收、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旦以首都临空经济为核心的京津冀自贸区获得批准,两个机场将充分发挥国际航空枢纽的门户优势,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驻,集聚更多高端产业,引领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北京世界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引领区域一体化的提升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连玉明.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谢长春.顺义临空经济区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EB/OL].(2009-05-15).顺义统计信息网.
全力迎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场大考 篇11
解决“大城市病”的根本出路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将着力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开辟区域优化开发的崭新局面。在不远的将来,京津冀这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区域,将形成良性互动、一体发展、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展示出更为雄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服务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解决“大城市病”、实现北京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根本出路,是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发展水平和城市品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抉择,为北京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当前,北京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大城市病”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切,成为我们不能释怀的最大焦虑。究其原因,既有城市发展太快的客观因素,也确有我们认识不到位、解决矛盾的决心不够大的主观问题。比较而言,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和服务意识都是较强的。但在经济发展问题上,我们的确存在“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有聚集资源求增长的路径依赖,尤其是一想到增速、就业、财政收入等现实问题,就自觉不自觉地对如何发挥首都优势促进北京发展考虑多了一点,而对怎样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首都功能的特定要求考虑少了一些,思想深处确实有求增长的情结和舍不得的纠结。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让我们思想豁然开朗、受到极大教育和鞭策。现在,中央加强顶层设计,作出了全面系统规划,提出了明确目标任务,从国家战略层面动员中央部门、部队单位和兄弟省市共同行动,给予重大政策支持,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北京市将坚定不移地把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头等大事,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感、使命感,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新业绩,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有“嫁女”的心态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
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打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场攻坚战。落实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必须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先导和突破口。
一要坚持“控”与“疏”双管齐下。在“控”方面,要制定更加完善严格的产业限制目录和人口调控目标,坚决守住各类功能禁止和限制底线,严格控制新增人口;在“疏”方面,要遵循疏解规律,把握节奏,加强配合,协调好利益关系,使疏解工作有序有效。
二要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用力。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完善面向市场的服务,对于列入疏解的项目,属地政府都要有“嫁女”的心态,积极为疏解创造便利条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和引导,形成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治理体制和机制,使各项工作都能按照城市战略定位的要求来推进。
三要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实现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但不是我们解决城市发展管理问题的全部。在把功能和产业疏解出去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和支撑首都功能。围绕解决城市发展“短板”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环境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服务配套,提升城市品位,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疏解与提升带来的好处,积极理解、支持、参与,共同做好疏解工作。市属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要在疏解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拿出筹办北京奥运会、服务保障国庆60周年和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的劲头,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不等不靠,主动对接,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向前推进。
落实战略定位要“先布棋盘再落子”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规划纲要》,深刻阐述了在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课题,指明了北京工作的方向。我们要认真落实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提高北京发展和管理水平。
一是服务保障能力要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要深刻认识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的代表性、指向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不断增强服务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高水平履行好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确保首都安全稳定,让城市更加宜居,让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更加便利。要把搞好服务体现在北京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实现北京自身的发展。
二是人口资源环境要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始终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首都可持续发展水平。《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
三是城市布局要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按照城市战略定位的要求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十三五”规划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等工作,切实做到“先布棋盘再落子”。积极探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等“多规合一”。北京市要统筹研究,明确各区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以及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的任务和责任。要控制开发强度,提高发展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强化服务管理。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划定后,要加快探索建立相应的保障和实施机制,决不能成为一条可以随意触碰的“虚线”。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经济发展要更好地服务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实质是深化结构调整和优化空间布局,实现新常态下更高水平的发展。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发挥更大作用。切实抓好在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做强“北京服务”品牌,实现服务业结构与功能的完善、品质与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城市服务保障能力,使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使首都功能得到优化和提升。
五是在协同发展中落实好城市战略定位。协同发展是一部“协奏曲”。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协同意识和服务意识,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实施方案,主动融入到区域协同发展之中,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凡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工作,都要主动去做、尽心尽力去做,在协同联动中确保目标实现。当前,要聚焦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重点领域,力争率先取得突破。首都聚集着大量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北京的,更是属于全国的。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好这些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全国、服务周边的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现成经验,必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我们要增强必胜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坚决完成好中央的部署要求,努力开创首都北京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全市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更是必须共同完成好的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充满机遇挑战的系统工程和深刻变革,需要全市上下长期不懈的努力。完成好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任务,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确保工作有序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篇12
一、国外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的主要经验
上世纪60年代之后, 很多国家进入经济恢复回升和快速发展阶段, 特别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跨国、跨区域教育合作愈发紧密, 形成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第一, 政府主导, 积极推动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将教育的跨国、跨区域合作提上议事日程, 政府出面协调推进实施。早在1971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欧共体六国就召开教育部长会议, 研究探讨教育合作问题;1974年, 欧共体理事会通过决议, 强调各成员国之间应当相互承认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1999年, 欧洲29国教育部长签订《博洛尼亚宣言》, 提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目标, 包括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相互承认学位、建立学分互换制度、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等, 之后又召开多次部长级圆桌会议, 细化、拓展合作内容, 逐步建立起相对统一、协调的欧洲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可以看到, 这一体系的成功建立, 应当首先归功于欧洲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 他们在法律、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积极推进联合办学、课程开发、科研合作, 将教育的跨欧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第二, 搭建载体,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合作计划。跨区域教育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就是能否设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1976年, 欧共体推出“联合学习计划”, 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加强学术研究合作, 改善文凭认证制度, 推动教师、学生跨国交流学习;1987年之后, 欧共体密集出台实施了一批教育行动计划, 包括“可米特计划” (推动高等教育与工业界合作) 、“林瓜语言”计划 (在共同体内加强外语教学交流) 等, 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苏格拉底”计划, 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欧洲教育合作区”。以“苏格拉底”计划的子计划———“伊拉斯莫计划”为例, 其涵盖了促进教师、学生跨国交流、建立大学合作网络、研究资金资助等内容, 相关数据显示, 仅在这一计划实施初期的三年多时间里, 资金投入就达到8500万, 跨国进修人数达到4.3万人, 1500所大学研究开发了共通课程。正是诸多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 成功地将跨欧教育合作由理论层面推向了实际操作阶段, 对于提升成员国整体教育水平, 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三, 产学结合, 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合作。发达国家推动教育合作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就是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 在支持区域发展的实践中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德国实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教学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教育培训, 联邦各州工商联合会、手工业协会统筹管理, 鼓励不同行政区域教育资源交流互通, 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美国的“常青藤大学联盟”由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康涅狄克州的耶鲁大学、纽约州的哥伦比亚大学、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罗德岛的布朗大学、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等8所知名院校组成, 他们定期开会研究讨论相关事宜, 互相承认学分, 学生、教师可以转学、流动, 在推动地区发展的合作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新加坡推行“教学工厂”职教模式, 学校按工厂模式办学, 工厂按学校模式办厂,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技能;同时, 开展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培训合作, 与法国合作建立新技术学院, 与德国合作建立德新技术培训中心, 借助国外的资金、技术等优势, 推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
二、国外教育区域合作对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启示
当前,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地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可以充分参考国外教育区域合作的有效做法, 研究探讨协作发展之路。
第一, 强化顶层设计, 政府扮演好“规划师”角色。纵观国外教育区域合作发展历程, 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是决定因素。推动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政府应当做好“规划师”, 做好顶层设计。首先, 成立专门领导机构。不同行政区域合作, 关键是破除体制性障碍,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可以考虑由国务院牵头, 相关部委和三地行政主官组成专门的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专门联席会议, 研究解决相关重点难点问题, 对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整体把握、统一规划、有序运作。其次, 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政府要发挥居中协调作用, 主动为三地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 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 引导他们围绕课程开发、科研技研、学历认证、人才流动等, 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再次, 强化政策支撑。国家层面应研究出台关于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设定路线图、时间表和具体负责单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拿出切合本地实际、含金量高的针对性措施, 合力推动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第二, 制定推进计划, 选准合作发展“突破口”。国外区域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合作计划, 无论是“联合学习计划”, 还是“伊拉斯莫计划”, 都是十分成功的典范。京津冀三地也应当设计实施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合作计划, 作为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教师资源优化问题, 可以考虑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库, 推动实施“高层次专家学者互聘”计划, 鼓励优质教师资源相互流动、创造更高价值。针对学生培养问题, 可以建立推行“学分学历认证计划”, 同等层次高职院校间互派学生交流学习, 毕业生不止可以获得所在院校的毕业、学位证书, 还可以同时获得派驻学校的学分、学历证明。针对产学研结合问题, 可以探索实行“京津冀高校-企业联盟计划”, 鼓励高校在区域内甚至跨区域选择企业合作, 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形式, 开展“订单式”科研项目研究、学生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 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 推动高职教育纵深发展。
第三, 注重合理布局, 建立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互融发展体系。符合产业发展趋势、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这恰恰是国外教育区域合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也应当按照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科学合理布局。一方面, 统筹考虑高职教育资源布局的重点和方向。针对京津知识技术密集、外贸活跃的产业发展特点, 可考虑依托廊坊大学城, 率先建立“京-津-廊高新技术、外贸产业教育走廊”, 推动高职院校跨区域产学研合作, 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河北工业经济基础雄厚、现代农业和环保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 可考虑将京津优质职教资源转移到河北, 在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邢台等工业密集地区, 构筑“工业高职教育高地”, 在北部燕山、西部太行山以及中部平原地区, 打造节能环保、旅游休闲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高职教育隆起带”。另一方面, 合理设定高职教育资源布局的时间和步骤。近期, 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转移要求, 统筹三地高职教育资源, 合理规划布局;中期, 根据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 合理调整存量教育资源, 积极共享增量教育资源, 确保高职教育始终能够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远期, 实现高职教育资源布局与产业、学校、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构建多层次的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网络。
三、河北省融入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策略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 给河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我省应选好策略、找准定位、主动对接、加快融入, 推进全省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 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为导向, 加快优化专业结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 河北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打造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我省高职教育应以此为导向, 建立专业设置动态机制, 广泛听取行业企业意见, 抓紧开展用工需求前瞻性调研, 有针对性地调整已有专业、开设新专业。具体讲, 就是要瞄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石油化工、新能源开发、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产业, 加快调整、优化、发展相关专业, 构建体现区域特色的专业群, 推动我省高职教育实现新突破。
第二, 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 构建“政企校”三方联动培养体系。政府要发挥信息沟通、统筹协调作用, 制定出台政策措施, 加大人才培养投入, 积极搭建平台载体, 鼓励支持校企合作, 联动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企业要主动“走进校园”, 为高校提供实训和岗位培训基地, 选拔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作为“校外导师”, 广泛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工作。高校要主动谋求与企业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一方面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场地等优势,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职业氛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进修, 参照企业人员职称评定办法, 优化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第三, 以健全合作机制为保障, 力促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有序推进。我省主动谋求合作发展, 首要任务就是推动建立健全顺畅有序的合作机制。一是着力推动建立行政合作机制。要谋求从国家层面建立高层次合作协调机制, 打破地区政府的行政阻隔, 杜绝“分灶吃饭”, 形成“三地一家、步调一致”的协调发展合作模式。二是着力推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区域教育资源互联互通, 加快区域信息化建设, 通过高水平的教育资源重构, 逐步建立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京津冀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新格局。三是着力推动建立绩效评估机制。要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科研成果转化、参谋决策咨询等关键因素, 合理设置三地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调整合作重点, 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许长青, 阚阅.高等教育国际化:欧洲案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01) :12-18.
[2]郭强.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 :35-37.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推荐阅读:
京津冀协同发展07-01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10-17
京津秦协同发展05-22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08-12
北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都力量12-25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县域发展研究10-02
京津冀协同01-20
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11-10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要点08-27
京津冀区域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