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精选9篇)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 篇1
一、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主要成效
1.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 构建京津农产品供应基地
保定市各县区气候、土壤差异明显, 很多县区拥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满城草莓、望都辣椒、顺平的果品、徐水无公害蔬菜和生猪、涿州都市农业、园区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等、涞源错季蔬菜和小杂粮等、高碑店豆制品、安新鸭业、安国中药材、定兴蔬菜和鸡蛋等都是保定市的特色农产品。各县依托本地区特色农产品,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农业产业, 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道路, 为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创造强势的竞争力。
2.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扩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
以保定天香、定州伊利、望都蒙牛等乳品加工企业为依托, 大力实施“草奶牛”工程, 发展优质奶源基地。以养鸡、养猪协会为依托, 发展优质肉鸡、瘦肉型生猪基地。加强甲鱼、鲟鱼、冷水鱼等养殖基地的建设。例如, 涞源县依托山场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截止目前, 全县已发展无公害柴鸡养殖场2家, 存栏10万余只, 年产柴鸡蛋80万吨, 产品大部分销到京津等大中城市, 年创经济效益达550多万元。
3.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优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加强技术创新, 培育品牌, 突出扶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采用“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 稳定产销关系, 化解农业市场风险。例如:顺平重点扶持汇源果汁、绿城食品、北卫农科研等龙头企业, 其中汇源果汁总投资8亿多元, 年转化果品15万吨;徐水县河北吉正农牧有限公司1995年建成, 年出栏商品猪4万头。
4. 创建农产品品牌, 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
品牌的建立及其知名度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以及特色农业未来的发展。目前保定市一些农副产品已创出自己的品牌, 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如徐水县河北德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帝王宴”玉米系列产品供北京西南郊冷冻厂和北京首都机场, 年销量3000吨左右;高碑店拥有康师傅、豆豆和白象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二、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 土地供应与交通壁垒是制约引进京津项目的“瓶颈”
如涞源县地处西部山区县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接京津战略的发展;还有很多农产品在运往京津市场的路途中遭遇交通收费等重重关卡, 大大增加了农业企业的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定市农产品对接京津。
2. 知名品牌少, 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功能弱
目前在京津市场拥有了一定名气的保定知名农产品品牌只有涿州贡米、满城草莓和易县杂粮等少数品牌。农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大大制约了京津市场的有效对接。此外, 现有的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 基本上与农户还是买卖关系, 市场风险较大。同时, 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少, 但大都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低, 精深加工能力差, 产品缺乏精美包装, 在京津市场占有率不高。
3.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主要表现为农民合作组织少, 管理不够规范, 服务带动能力较差, 会员数量少。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撑作用不明显, 突出表现为合作组织规模不大, 联系不紧, 有险则退, 管理松散, 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 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牵头人盈利、成员受益、农户无益的现象,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 形不成利益共同体, 缺乏生机与活力。同时, 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不高, 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 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浓厚。
4. 农产品科技水平不高, 附加值低
保定市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装备水平不高, 工艺简单, 产品科技含量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农产品种植缺乏优质品种, 产品更新和新品开发能力不足, 企业少有建立起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 农产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产品未形成产、加、销一体产业发展模式, 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5. 农产品供应难以满足京津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这主要源于保定市很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 科技支撑不够, 以及特色农产品不突出等问题。如顺平县在京津市场供应的产品目前仍主要停留在大众化的产品阶段, 优质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数量不多, 名牌农产品较少, 在京津市场的地位不巩固, 难以抵御全国各地的优质品牌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竞争。
6. 吸引人才、资金难度较大
目前来看, 保定市从政策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待遇等各方面与京津都有一定差距, 吸引重要科研和种植方面的高科技人才较难。加上土地面积有限, 人多地少, 难以形成规模种植, 也就难以实现订单种植, 难以吸引大规模投资。
7. 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保定市缺少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与京津的农业经济融合机制尚不完善, 产业化经营多元化投入和农产品流通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范围窄, 名牌农产品较少, 特色农产品不突出, 生产、收购、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还不够成熟。
三、保定市加速农业对接京津的对策与建议
1. 积极谋划并编写《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发展规划》
尽快赴北京天津与当地的发改委联系将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冀的想法, 充分地纳入到京津农业发展规划中, 与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对接, 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规划对接。
2. 增强农业对接京津的定位意识
保定毗邻京津, 京保、津保高铁竣工通车后, 保定到北京半小时, 保定到天津1小时, “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往来更加便捷、联系日益紧密, 京津冀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全市上下要强化农业对接京津重要性的认识, 在促进京津农产品市场繁荣、保障供给搞好服务的同时, 推动保定市农产品流通、产品加工、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如:涿州市润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无公害蔬菜, 主打休闲旅游及餐饮, 开展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建立采摘园。此举吸引了京津大量游客。
3.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培育壮大合作经济
龙头企业产品在销往京津市场中占有较强的优势和较高的份额, 对于做大农产品品牌, 带动区域农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豆豆集团、涿州贡米食品公司、河北四方食品有限公司和连升牧业有限公司等所生产的豆制品、飞达贡米、速冻水果和“傻羊倌”羊肉等, 已在京津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创造了较大效益。因此, 应鼓励和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在保证现有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扩大再生产, 进一步开拓市场, 提高自身产品在京津市场的份额。积极引导企业创建品牌, 努力打造名牌, 发挥名牌效应, 提升自身影响力。同时继续加强培育龙头企业工作, 根据京津市场需求确定蔬菜、畜禽等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规模, 增加合作组织数量, 提升整体质量,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 培育订单农业, 建立稳定的服务京津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4. 壮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 促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形成规模, 增加在京津市场的占有份额, 提高竞争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 推进专用小麦、饲用作物、特色种植和设施蔬菜等高效种植业发展, 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如:定兴县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 高碑店以新高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果品生产加工基地, 以兴达集团、仁达集团为龙头的生猪养殖基地, 以双合盛养殖有限公司、禽蛋运销公司为龙头的肉鸡、蛋鸡养殖加工基地, 以豆豆集团为龙头的豆制品加工基地。
5. 依托县域特色, 加强农业项目引入和建设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加强农业项目引入和建设。与京津等地区的大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 根据县域农业和农产品特色, 建立重点农业项目, 能够做强县域特色农业, 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尤其应立足于吸引知名企业和品牌建设项目, 提高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的辐射力, 北京汇源集团与顺平县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 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6.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提升农产品档次
要把利用科学技术, 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 作为今后农业对接京津的重点努力方向。要坚持把与京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接作为重中之重, 实现农业人才和技术的对接, 吸引京津农业科研成果到保定进行转化。充分利用京津和驻保院校的农业科技资源, 把对接京津的农产品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深加工产品为主, 由低附加值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产品, 既提高了产品在同类型产品中的竞争力, 又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益。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要充分发挥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 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 到田间地头传授科学技术。
7. 加强农业人才对接京津力度
一方面要鼓励本地农业人才“走出去”, 通过参观学习、专家讲课等多种形式, 对农业人才、企业主加大培养, 开拓视野, 增强科技素质, 提高市场竞争的勇气和胆略;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京津地区农业专业院校、农业企业的联系和沟通, 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资本进入保定, 应实行“柔性流动”政策, 为人才引进创造最佳条件, 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京津农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加速保定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于刃刚 戴宏伟: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于发展.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2]薛维君 熊凤平:京津冀区域企业合作障碍的原因分析.经济论坛, 2008.8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 篇2
摘 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探索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石家庄市长安区,从“立足省会,对接京津”的视角,认真分析区域教育工作新思路,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学段,探索交流合作,初步形成了五种办学模式。
关键词:对接京津;教育;合作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08-03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同志提出要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方面,尽量与京津缩小差距。
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的“教育事业上水平,队伍建设创一流,素质教育求创新,学校建设树品牌”和“集中打造,全面提高,跨越赶超,建设全市教育强区”的基本思路,不断调整方向,理清思路,全面实施了“长安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和省会主城区的地理优势,积极对接京津,主动借助外力,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学段探索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五种典型模式。
一、集团管理模式
长安区盛世长安小学于2009年正式开班办学,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就与百年老校北京实验二小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河北省唯一一所北京实验二小的集团校。学校性质为区属国办小学,人、财、物的管理和产权归长安区,教育教学业务管理采取集团校模式。学校管理层面,盛世长安小学引入北京实验二小的先进思想,确立了“以爱育爱”办学理念。
盛世长安小学每年参加集团校计划会、总结会,开展“和谐团队”评比,组织集团校赛课活动,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定期到校指导,定期对集团校进行内部督导。同时,在课题研究领域,以北京实验二小为主,集团校全程参与、成果共享。为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教育局正在积极筹建“李烈工作室”,力争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多个领域建立起科学、有效、务实的全方位合作机制。
在教师培养层面,开展“影子学习”,盛世长安小学每周派送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北京实验二小进行跟班学习,全年轮训一遍;设立“云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北京实验二小名师讲课即时共享;组织“送课”,北京实验二小学科教师亲自到盛世长安小学上课,由校长、副校长和学科骨干现场指导、评课。2013年,盛世长安小学45名教师全部参加“影子学习”和“云平台”学习,北京实验二小组织100名教师到盛世长安小学参观指导,现场送课10节。
在学生活动层面,盛世长安小学学生可以参加北京实验二小的大型文体活动、特色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2013年盛世长安小学组队参加了北京实验二小的艺术节和体育节,在入场展示、项目比赛过程中,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潜移默化间获得了提升。
盛世长安小学成立5年以来,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正朝着“管理一流、硬件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迈进。当前,按照这一模式,长安区正在积极谋划北京实验二小第二分校“翰唐小学”的筹建。
二、附属办学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是北京师范大学在石家庄市设立的唯一附属学校,其性质为区属国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人、财、物的管理和产权归长安区,管理模式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区委、区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在筹建前期,区主要领导和区主管教育的领导亲自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多次接洽、协商,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区教育局全程参与学校规划和校园文化设计,实现了校舍建筑的高标准、校园文化的高品位。区财政筹措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为学校配备省、市一流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同时为附属学校每年列支130%的公用经费。
北京师范大学非常重视附属学校发展,精心选聘具有丰富办学经验的全国知名校长丁进庄担任附属学校校长。
学校建成后,教育局在完成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十分关注教师配备问题,2013年面向全国选调35名优秀教师;2014年又通过北师大面向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招聘20名优秀毕业生;下一步还要面向全国再次选调10名市级以上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教育局更加注重教师队伍专业化提升,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由北师大提供课程和培训教师的再培养机制,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学校开班以来,坚持“特色化竞争、内涵式建设、优质化发展”的办学思路,传承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名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初步形成以“木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于长安区学校横向对比,取得骄人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大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深度合作,在学校管理、教师培养、学生发展等方面引入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让北师大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在附属学校得到深入推广,力争在短时期内把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打造成长安区新的品牌学校。
三、协作共进模式
谈固小学是长安区的一所百年老校,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学校在新的时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2013年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正式签约,成为北外附校的协作学校。通过加盟名校,在管理提升、科研带动、学生互动、资源共享、教师交流5个方面进行合作,积极引进北外附校优质资源,使自身外语办学特色更加突出。目前,教育局已经成立了北外附校校长“林为民工作室”,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开展“送课”“带徒”活动。当前,谈固小学新校区建设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教育局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突出办学特色,把谈固小学打造成长安区小学的又一个亮点。
四、特色兴校模式
长安区普通高中学校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道路,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是“河北省艺术教育示范校”,先后培养出周冬雨、林依轮、方琼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为进一步突出艺术教育办学特色,不断拓宽办学领域,2013年学校与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合作,建立了“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培训基地”,同时成为河北省第一家“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授权考点”,这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长安区正在积极谋划成立“长安区艺术教育集团”,依托省会优势,借助区域内河北省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京剧团、广播电台、艺术职业学院、河北梆子剧院、交响乐团等有力支撑,优化整合“小学—初中—高中”纵向艺术教育资源,努力打造长安区艺术教育品牌。
五、校企合作模式
长安区职业教育积极打造骨干专业,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知名企业和高校的沟通合作,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成熟机制。石家庄市铁路中等专业学校充分利用与北京铁路局的友好关系,依托其铁路职工培训中心,建立了学生“入学学习—培训实习—返校提升”的良性人才培养机制,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专业现在已成为学校的骨干专业,毕业生覆盖北京地铁,铁路北京客运段的普通列车、城际列车、高铁、动车,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学校还不断拓展优势专业,与北京四海搏业集团合作,建立了高尔夫专业;与天津长城汽车合作,建立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发展势头良好。石家庄市学前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突出学前教育专业优势,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天津师范大学石家庄函授站”,由天津师范大学派出专业师资进行授课指导,为石家庄市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同时,提升培训层次,拓展到专科、本科学历,每年毕业生都是炙手可热。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 篇3
廊坊市北部属于潮白河流域, 中部属于永定河流域, 土质多沙壤, 土质、水利条件较好, 是小麦、玉米等粮食类作物的主要产区;南部属于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农业区, 土质多盐碱, 是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此外, 畜牧业已成为廊坊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肉牛养殖以福成、福华等大型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 全市肉牛年加工处理能力达70万头, 产品除供应京、津市场外, 还出口朝鲜、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廊坊市蔬菜瓜果的生产种类由以前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的60多种, 主要以黄瓜、番茄、西葫芦、芹菜、茄子、豆角、西瓜、甜瓜、韭菜、白菜、甘蓝等一些人们日常消费的瓜菜为主, 一些高档蔬菜如樱桃番茄、彩椒、樱桃萝卜、果用黄瓜等也有大面积种植, 并且多种瓜菜形成了区域化特色种植。如固安的嫁接黄瓜、番茄;永清的胡萝卜、白萝卜、大棚西瓜;安次、广阳的甜瓜;香河的韭菜;霸州的食用菌;文安的西瓜等。特别是冬季蔬菜的供应, 体现得更为明显, 以前冬季蔬菜供应以大白菜为主, 而目前凡是在其他季节供应的蔬菜品种, 在冬季基本上都有供应。
从下表可知, 从2010年到2013年, 廊坊市的各类农产品除个别年份外产量大体上是呈增长态势的, 尤其是蔬菜的表现最为明显, 粮食类作物由于受播种面积减少的影响, 产量略有下降。此外, 据廊坊市统计局显示, 2013年, 虽然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但是, 油料播种面积23.6万亩, 增长10.4%;总产量4.2万吨, 增长14.9%, 牛奶总产量22.2万吨, 增长4.4%, 而且, 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81.9%,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农用机械总动力689.1万千瓦, 增长0.8%。机耕面积454.7万亩, 下降17.1%。机播面积523.5万亩, 下降1.9%;机收面积340.6万亩, 增长8.9%。农村用电量78.7亿千瓦小时, 增长1.3%。
数据来源:廊坊市统计局
廊坊市农产品销售流向调查
从廊坊市内部来分析, 目前, 全市以及辖区内现有蔬菜批发市场19个, 主要是临近产地的乡镇农贸批发市场, 其中包括廊坊固安马公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廊坊文安县刘么粮食批发市场, 廊坊霸州益津蔬菜批发市场, 南孟蔬菜批发市场, 廊坊三河市建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廊坊朝阳批发市场, 廊坊北方农贸批发市场, 廊坊香河李庄蔬菜批发市场, 廊坊市永清县大辛阁蔬菜瓜果批发市场, 河北廊坊南赵扶禽蛋批发市场, 河北廊坊京南刘园蔬菜果品批发市场, 廊坊方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 其中固安马公庄、方城, 永清瓦屋辛庄、大辛阁、北辛溜, 香河李庄, 安次孟村、前南庄等产地批发市场承担了规模生产后直接销售功能, 方便菜农产后销售, 目前廊坊市蔬菜生产基地产后销售普遍是这种模式。
目前, 廊坊市蔬菜瓜果出口较少, 截止到目前, 了解到的出口企业主要是霸州市河北山平顶鲜果蔬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胡萝卜的种植、储存、销售。产品除销往上海等地外, 还出口到俄罗斯, 蒙古, 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年出口量大约为7000吨, 出口目前还很难构成廊坊市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
据估计, 廊坊市全市瓜菜年平均产量699.17万吨, 其中商品量582.16万吨, 其中本市销售量约228.17万吨, 外销量约471万吨。全市瓜菜产品除供应本市外, 约有60%销往京津市场, 还有部分产品如甜瓜、胡萝卜、白萝卜、大白菜、菜花、甘蓝、韭菜、芹菜、芦笋等销往东北、内蒙、上海、广州等地。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正常人每人每天吃掉1公斤蔬菜。按照京津常住人口3000万计算, 京津每天要消费蔬菜要3000万公斤, 一年大概是1095万吨, 此外还有饭店、宾馆消费, 一年实际的蔬菜消费量可能要达到1500万吨。然而现实却是更加严峻的, 截止到2012年底, 北京实际人口数量已达到2069.3万, 天津也已达到1413.15万。据专家初步估计, 到2020年, 京津冀都市圈城市人口将达到5000万人左右, GDP将超过30000亿元。成为一个较为发达的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区和产业聚集区。由于京津两地农业用地有限而且呈日益缩减趋势, 其本地农产品市场已经不可能满足其自身巨大的农产品消费需求, 大部分都需要从周边地区进行供应。据廊坊市农业局估计, 全市瓜菜60%、肉类41.5%、禽蛋31.5%、牛奶67.1%的产量销往京津市场;另据业内人士估计, 廊坊瓜菜占北京市场18%以上, 清真牛羊肉占北京市场的75%。由此可见, 京津两地对农产品的巨大的消费能力。
基于廊坊优越的地理位置:京沈、津保等3条高速公路和京开、京哈、京福、京津、津保5条国家级公路纵横交错, 形成了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的独特优势, 北临京都, 东与津门交界, 南接沧州, 西和古城保定毗连, 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 环渤海腹地, 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等美誉。廊坊离北京市中心40千米, 离天津市中心60千米, 如果在廊坊动车站乘坐动车, 可以在17分钟内到达天津, 15分钟内到达北京。便捷的交通使得廊坊的蔬菜可以做到“带着露珠”进城。随着北京市城市规划修编和商扩战略的实施, 以及首都第二机场、新七环、京开高速公路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在周边区域的建设将使廊坊农业区域为大北京经济圈最具拉动效应的地区之一。由此而产生的独有的农业区位优势是一般农村地区所望尘莫及的。
总之,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 廊坊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实现廊坊市和京津力量大农产品消费市场的“无缝对接”也将对这一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廊坊市农产品与京津物流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 廊坊市农产品与京津的销售物流体系仍然落后
从图1可知, 农产品从生产一直到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中间至少要再经过3个环节:
首先, 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交易方式比较落后, 交易费用巨大, 全部采用现货交易, 协商买卖的方式, 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大多取决于买卖方的谈判能力, 个别供求双方协商形成的价格难以反应正常的市场行情价格水平, 不能保证价格的公正性, 稳定性。
其次, 大部分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以及肉类如果周转的中间环节过多, 经过多次装货卸货, 农产品被污染的概率以及损耗增大。生鲜农产品从采摘到消费者手中, 经过运输、装卸、包装、存储、流通加工、配送环节, 质量会逐步下降, 流通环节过多以及损耗严重导致了质量和安全问题, 导致了超市生鲜农产品往往在新鲜程度方面比不过农贸市场。
再次, 北京和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 市区内大中型货运汽车禁行、绕行等城市交通管理措施,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及时、保质、低成本运抵终端市场, 抬升了流通环节的时间成本, 交易成本与农产品的无谓损耗, 造成了亟待解决的城市中农产品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最后, 单向的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 使得销售信息很难反馈到生产者手中, 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主体间没有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 造成彼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沟通;对于农产品需求方而言, 由于信息链不畅和供给信息不完整, 使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存在信任缺失。
(二) 部门区域间利益不协调
现代农产品物流涉及农业、财政、工商、税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十几个部门。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存在, 各环节要素难以跨行政区流动, 横向的区域间经贸联系被纵向的各层级行政利益所斩断, 使得基于邻近效应的农产品流通优势难以发挥。北京与天津均属于直辖市, 北京又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区域间利益的摩擦, 以及3个地区行政架构的差异与级别的划分使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 保鲜、冷藏、预处理等设施不完善
虽然廊坊市已建立起了适当规模的保鲜、预处理设施, 但未实现全覆盖。如在鲜肉、鲜奶的主产区大厂回族自治县建设并投入使用了若干大型冷冻冷藏中心, 提高了吞吐和调节供求的能力。但在蔬菜、水果等生产的主要分布县 (区) , 仍需加快建设保鲜设施, 以提高各环节的无缝衔接能力, 确保果蔬类农产品销售收益的最大化和抵御短期市场价格的不利波动。
(四) 农产品附加值低, 市场价值难以有突破性增长
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主要是通过深加工实现的。目前, 廊坊市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还较薄弱, 农产品产出后只通过简易加工和简单包装即直接上市, 得到的只是低廉的原始价值, 市场价值难有突破性增长, 当地尚缺乏品牌意识, 目前主要的农产品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自主知名品牌;面对京津的广大消费市场, 却很难实现订单式生产。
建设廊坊市农产品供给与京津市场的对接机制
(一) 创建高效的流转体制, 突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限制
农产品进入城市消费终端市场, 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经验资料显示, 随着农产品产地和终端市场的距离不断拉大, 伴随着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等的不断增加, 农产品的价格呈不断上升的态势。距离消费地越近, 价格越低;同时, 农产品由市郊集散地统一配送进入消费市场的, 其农产品价格也比较低。
因此, 本文认为, 可以建立京津城市内部农产品运输车辆配送系统, 由当地政府予以补助或提供利息补贴, 这样既解决了农产品运输卡车无法进入城区的问题, 也避免了外地车辆非法闯入带来罚款和扰乱市内交通的问题, 更节省了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交易费用, 进而缓和治理拥堵与农产品刚性需求之间的较激烈矛盾。同时, 产销地政府间应打破行政单元之间的隔离, 消除壁垒, 建立合作, 协调利益, 提高产销地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配送程度, 完善零售网络, 积极拓展蔬菜直营店等新的销售模式, 实现农产品物流的跨地区融合, 从而突破了“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二) 扶植龙头企业, 加快农民合作社建设步伐
要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其市场价值, 必须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所以廊坊市应从扶植龙头企业入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树立自主品牌。把已有企业做大做强, 提高企业及优质产品的美誉度;通过制度创新为各企业建立一个开放、舒适的运营环境, 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组织与运作, 集中经营、存贮、销售。因此, 政府应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税收、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予以支持, 这是形成优质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有效手段。
(三) 创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运作系统
1.压缩销售环节, 实现农产品和销售地的无缝对接
发展由京津冀城市物流中心、加工企业、经销商直接收购, 并直接由产地到工厂、交易市场的物流模式, 以实现产、供、销无缝对接。这样既可以减少了中间环节, 也降低了时间成本和交易费用, 更好地满足了京津两地的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优质。低价的要求。
2.发挥优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
依托京津, 引进具有专业化知识、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系统化的优质第三方物流企业, 为廊坊农产品物流发展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经验, 为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专业化服务。通过第三方的专业化运作来减少农产品流通中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将农产品从农户或加工企业直接送往零售商的货架, 降低流通成本。
3.创新方式, 实现农产品拍卖交易
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具有交易经济性和信息准确性的特征。实行拍卖交易可以优化农产品交易手段、提升交易效果, 促进廊坊市农产品产、供、销、运等功能的延伸。通过拍卖交易, 形成对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品质保证、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 为合作社及农业经营户提供购销信息服务, 以便更好、更快地形成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
摘要:“京津冀城市一体化”这一命题在2014年初被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上了日程。确实, 随着这3个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如何更好地使这3个部分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已经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廊坊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地理纽带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从文化上都可以起到很好的联动作用, 这也为廊坊市农产品和这两大消费市场的对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为此, 本文选取一个侧面, 从廊坊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入手, 研究廊坊市农产品与京津市场的对接存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对策。
关键词:廊坊市农产品,廊坊市农产品销售渠道,农产品销售与市场对接
参考文献
[1].沈朵朵, 胡建杰.廊坊国蔬菜出口贸易概况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 2006, (3) .
[2] .刘荣茂, 何亚峰.加快廊坊国蔬菜出口产业发展的策略.浙江农业科学, 2006, (1) .
[3] .方志权, 顾海英, 于冷.中国大中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标准.上海农业学报, 2003, 19 (3) :5-8.
[4] .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上海经济研究, 2002, (6) :21-26.
[5] .赵春明.竞争力农业浅探.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7) :318-320.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 篇4
【关键词】产业体系;京津冀;产业链
0.引言
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提出“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战争市场”。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就会形成一种活跃的联动态势,产业链就会给该区域的经济带来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表现的非常明显。近年来,河北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根本解决经济发展关键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决策。2014年2月,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唐山调研时就指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刻不容缓。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完整的产业链条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最根本、最基础的条件。在当前强势的京津冀一体化趋势下,推动河北产业与处于经济、技术高梯度地区的京津进行有效产业链接是加快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条的重要途径。[1]
1.京津冀产业链条未能有效对接的原因分析
京津冀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对接已进行多年,学术界、各地政府、企业也都纷纷响应。河北工业大学的张贵教授更是提出,京津产业对接协作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缺链补链、短链拉链、弱链强链、同链错链”的对接思路,然而,历经多年京津冀的产业对接并未如大家所愿,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1.1从宏观层面到微观主体,“壁垒”无处不在
河北在地理位置上环抱京津二市,与北京、天津在地缘、人缘和业缘上联系紧密。作为京津门户,我省在对接京津产业上具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几十年来该优势却无法发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京津冀内,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壁垒”无处不在。如,由于行政区划而形成的区域行政壁垒,在宏观层面严重束缚了京津冀产业链的形成。同样,企业“大而全”的经营格局,在微观层面也阻碍着产业链形成。
1.2产业链之间存在“断层”
纵观京津冀地区,京津两大城市双雄并立,河北能与京津两市产业衔接的中等城市数量很少,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断层。
站在河北的角度,之所以与京津出现产业断层,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具体来说,自建国以后京津二市具有相当大的政策和区位优势,是我省所不能比拟的,造成现今我省与京津如此巨大的经济和技术的落差。这是我省与京津之间出现产业断层的客观因素。主观原因,主要是过于“自卑”。我们一直将其原因归结为存在“技术悬崖”。然而邯钢公司与北京现代公司签订了“汽车结构板供货技术协议”。这一成功案例说明,我们应转变思想,主动攻关,从我们的强项入手,从我们的支柱产业入手,努力挖掘我们可以做,却没有做的技术项目,以技术对接促进产业对接。目前来看,可与京津构建的产业链条包括:电子信息产业链、汽车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冶金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等。
2.推动京津冀产业链条构建的政策建议
2.1成立专门负责推动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的组织机构
京津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有效的高层次的京津冀区域内部协调机制。尽管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等市县已与京津在体制机制层面的对接已积极展开,但是仅靠单一层次的地市级政府是无法完成如此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的。因此,建议成立专门负责推动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的组织机构。该机构的工作重点可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密切关注京津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积极与京津规划、发改、交通等部门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发展思路、规划、生产力布局等;二是依托我省的比较优势,随时掌握京津的大型企业和项目的进展情况,为寻求我省与京津的有效产业结合点,提供有益建议;三是协调指导相关市进行产业对接工作。
2.2积极转变政府和企业的“悬崖”观念,加强与京津的人才科技合作,从支柱产业入手,加快技术能力的提升
我省是典型的“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多年的发展使得我省已具备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和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我省与京津在制造业的对接总是不尽如人意,企业和政府双方都将这一问题的症结归结为固有的“悬崖”难以逾越,从而直接影响了我省对接京津的积极性。可见,积极转变政府和企业的“悬崖”观念已至关重要。目前,唐山在这方面的做法独具特色,非常值得借鉴。
唐山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扩大与中科院、清华、南开、天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高新技術产业,使其具备对接京津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假日博士”、“星期日工程师”等活动,邀请京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博士、工程师等高科技人才,利用周末和假期来唐山深入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合作、技术攻坚,挖掘对接京津的契合点。
2.3借力京津产业转移,将孤岛入链发展至成段入链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产业梯度转移自“十五”期间就已开始。面对产业转移,企业多采取两种形式:或是将整体或是将部分生产环节迁移至河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津冀地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总部在北京,而生产基地在天津或者是河北的现象。这些产业的转移无疑会对我省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仅仅依靠单个企业或某一生产环节的这种孤岛入链的方式融入京津产业链,对我省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多个企业形成产业段融入京津产业链,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拉动我省相关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河北的发展。因此,我省应借助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尽快向成段入链的方式转变,鼓励省内同一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的企业进行战略性整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段,融入京津产业链。 [科]
【参考文献】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 篇5
一、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历史
从2002年以来, 一些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环境要求的产业, 陆续搬迁到河北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地区, 有如下特点:
1.转移的产业以传统制造业最多。主要是钢铁、机械冶金、制造、石油化工、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传统制造业。
2.京津地区以资源消耗产业居多。例如:首钢、北京焦化、第一机床、天津的造船项目等, 这些大型企业对矿石、煤炭、水等自然资源消耗很大, 所以, 河北自然资源消耗, 在全国排名靠前。
纵观国际产业转移, 污染转移占据一定的比重, 二者几乎形影相随, 故有“污染避难所效应”一说。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 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 应利用地缘优势, 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做强产业支撑, 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为载体,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
二、转移现状
2014年全市谋划推进对接京津产业项目147个、总投资5320亿元, 与中粮集团、光彩投资集团、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央企合作重点项目38项, 总投资1071亿元。例如:区域共建, 与北京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合作共建园, 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推进产业链合作等国家级园区实现多领域合作建设。围绕绿色产业、低碳发展, 与华电集团合作分布式能源项目, 在曲阳县利用自然优势, 定位绿色能源产业协议, 将在保定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对于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解决环境大气污染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三、高精新绿转移策略
1.利用土地引来金凤凰。企业要发展, 要转型, 需要土地去经营;国家做城市建设, 做公共设施, 搞工业园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土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土地的金融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重中之重的问题。要发展新兴行业,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首先, 政府需要加强财税和金融政策的支持, 发挥科技引领, 推动高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做强做大。我国经过很长时间的土地粗放使用, 土地资源已经变得愈来愈珍贵, 200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2012年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用地细则。能否以土地和金融为“梧桐树”支持企业获得土地和贷款, 促进新兴行业发展、企业转型,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推动保定“高精新绿”产业发展?政府可在严格坚持国家土地和金融政策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小型“高精新绿”企业发展。
2.发挥政府协调机制,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应像一个大家庭兄弟成员,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破除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保定市可以对接京津创业园和职能部门, 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统筹规划, 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 力争京津冀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医疗养老保险和社会服务保障等制度, 整合环京津区域发展资源, 形成合力, 发挥整体效益,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各自优势产业基础, 挖掘各自产业发展潜力, 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例如, 研发和营销在京津, 制造在保定, 实现区域产业链融合。实现环京津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快速聚集和跨越式发展, 促进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对项目采用保姆式服务, 一个大项目有一套班子, 重点发展高精新绿产业并提供“保姆式”服务。北京、天津有数十万个“高精新特”的中小型企业, 它们的处境的共性是受发展空间制约, 缺少资金。地方政府应发挥协调机制,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京津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 实现服务地区产业基地的合作, 享受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益于京津的辐射和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河北省高级创新人才普遍严重匮乏, 河北省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处于下游, 保定市有22所各种类型的高校, 以往培养出的高水平人才均流向了京津石。因此, 首先, 京津冀形成高端人才库, 实现档案在京津冀三地的联网。其次, 京津冀三地应改善养老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的地域限制, 使区域内的人才自由流动无后顾之忧。最后, 京津两地高校众多, 保定市可制定高端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生活环境, 打造30分钟工作生活圈, 吸引京津人才。
另外, 北京市虽然集聚了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但很多科研成果都在异地转化。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统计, 北京市技术交易有56.3%流向外省市, 仅26.7%留在本地。今后, 随着京外周边地区产业配套条件改善和京津冀一体, 保定可借便捷的交通网络, 提供构建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新型城镇化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通过优化功能, 承接和发展“高精新绿”产业, 把保定市城市产业发展和转承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中统筹考虑,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景园.对接京津与都市区经济一体化—构建环首都经济圈与京津走廊的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2]王子先.全球化下中国服务业跨越式升级的路径及开放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7)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 篇6
我们列举一个简单的蔬菜数字, 就可以知道京津的农产品消费能力。据新发地市场统计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每人每天大约吃掉1公斤的毛菜”。如果按照京津常住人口3 000万计算, 也就是说, 京津每天消费蔬菜要3 000万公斤, 一年就是1 095万吨蔬菜。有分析人士称, 加上饭店、宾馆及浪费等情况, 实际上京津一年的蔬菜消费量可能要达到1 500万吨。这上千万吨的蔬菜从哪里来, 七成多来自周边省市。面对京津庞大的农产品消费工程以及京津自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河北应利用区位优势, 立足京津市场, 发展农产品物流。
一、河北农产品物流现状
河北农产品物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由小到大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主要表现如下:
1. 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河北各地坚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 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市场, 对加快农产品流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钱袋子起到了积极作用。基本上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化程度低也影响了河北农产品物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2. 农产品物流主体呈现多样化。
河北的农产品物流主体有:不仅有国有商业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各类企业, 还有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协会等一些经济组织。其中,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物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河北农产品物流从业主体绝对数量大, 但是众多的参与主体因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因素, 缺乏竞争力。
3. 农产品交易方式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外, 还相继出现了期货、拍卖、订单等新型交易方式。农产品的流通手段也有所更新, 连锁经营、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方式也有所发展。有些农产品已进入大型商业销售网络。总体来说省内的物流企业很多还是粗放式经营, 由此可见集约式经营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4. 农产品流通网路逐步形成。
从县城到集镇、乡村, 县城商业网—集镇商业网—乡村商业网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集中分布固定网点, 并以流动网点作为补充, 以中小型网点为主, 以县城为中心, 集镇网络为骨干, 联系乡村分散网点并与农产品采购网络结合起来的新型流通格局已逐步形成。随着农产品零售市场渠道的不断拓宽和规范化, 特别是超市农产品销售等新型农产品销售业态的出现及规模的扩大, 使农产品企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河北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流通渠道疲乏不畅、物流设施手段相对落后、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需要、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等。
二、农产品物流对接京津对策
1. 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为对接京津提供后勤保障。
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对在“河北省出口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县 (市) ”活动中批准的泊头、晋州“出口鲜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市) ”, 迁西“出口板栗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唐海、乐亭“出口河豚鱼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平泉“出口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探索“公司+基地”的管理模式, 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二是构建面向京津的“蔬菜物流体系”, 实现河北的“菜园子”与京津的“菜篮子”直接对接。在2008年年末, 商务部、农业部首次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 到2012年, 国内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 建立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近日召开的河北省农村工作会提出, 河北省将加快蔬菜产业基地建设, 力争今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 000万亩、“十二五”末达到2 500万亩, 同时积极发展物流配送, 构建面向京津、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蔬菜物流体系。重点依托廊坊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发挥张北错季蔬菜城, 充分利用廊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张北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 建成面向京津市场特别是首都高校和机关单位, 以经营净菜、礼品菜等为主, 集蔬菜加工、检测、包装、配送、销售为一体的果菜配送中心。拓展新的蔬菜物流业务, 争取成为京津蔬菜深加工基地。三是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项目。通过项目的建立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如保定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项目。为周边地区提供化肥、农药、农地膜、农药械、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配送服务, 项目总投资8 000万元, 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
2.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商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一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商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制冷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是倡导绿色物流的朝阳行业。中国零售的农产品中50%需要温度控制, 但是需要温度控制的农产品中仅有15%采取了温度控制, 由此每年因运输缺乏温度控制造成的损失费用高达千亿美元。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简单测算:由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中国每年在运输途中总损失达到750亿元人民币。如果用这笔巨款来购买粮食, 可以解决两亿人的温饱问题。结论很明显:中国缺乏系统高效的食品物流供应链和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 导致中国每年数百亿元食品的巨大浪费和损失。
而河北省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相比, 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低。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 导致损耗严重;虽然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取低温处理的产品, 但是在运输、销售环节没有采取冷链, 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二是市场化水平较低。由于河北省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缓慢, 大量冷链物流服务资源来源与第一二方物流自身, 资源整合与增值服务能力较弱, 附加价值未得到深度挖掘。三是市场主体规模低。由于河北省普遍存在企业物流活动遍地开花的市场状况, 物流服务标准不统一, 缺乏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优势的龙头大物流企业。四是物流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低。现有物流设施设备陈旧, 发展和分布不均衡, 无法为农产品物流流通提供系统的低温保障, 各环节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共享, 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低下。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 篇7
1 河北物流与京津对接的障碍分析
1.1 主体利益至上是河北物流与京津对接的障碍之一
从横向来看,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并运行了十几年, 物流业务也已经市场化, 但由于京津冀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 受地方利益的驱动, 三地不考虑物流业发展的整体优势, 争相建立各自的物流园区, 导致京津冀以区域为界限, 相对封锁的物流竞争格局。从纵向来看, 存在纵向部门分割的问题。由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部门行政隶属不同, 难以统筹规划, 导致物流的运输功能不能良性运转。
1.2 河北区域物流发展整体水平低是障碍之二
河北省只重视商流而忽视物流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 没有形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物流企业, 呈现出物流多元化、综合化发展趋势, 发展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缺乏带动河北物流发展的主导部门, 在区际比较中缺乏专业化物流部门。
1.3 物流要素的合理流动途径不顺畅是障碍之三
京津冀地区之间各自为政, 人才、信息物流要素的流动受到制约, 京津冀地区对城际交通线路和网络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区域交通资源还未有效整合, 现代物流设备、技术等也难在更大的范围内共建共享, 使物流发展要素不能够优化配置, 造成了物流成本的提高和诸多资源的浪费。
从以上三大障碍来看, 既是河北物流与京津对接的主要矛盾, 也是河北物流未来发展壮大的最大问题。
2 建议和对策
2.1 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
(1) 实施大通关战略。
河北省应当依据自己有利的区位条件, 通过发展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大口岸, 成为华北和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以区域物流发展促进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增长。建议可借鉴沪、渝、川模式, 以真正实现京津冀的“大通关”。建立京津冀大通关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并在北京和天津港设立联络处, 各地口岸办、海关、检验检疫局各设一名联络员, 负责日常具体事务的联系协调。
(2) 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物流一体化合作。
打破京津冀三地独自搞物流规划、发展物流产业的旧模式, 三地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施“三统一”, 即统一物流业规划、统一物流业政策、统一物流业资源。
2.2 物流产业发展重点及布局面向京津
河北省应抓住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政策机遇, 加快构建“一带两通道”。发挥毗邻京津、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和成本竞争优势, 依托现代商贸、城郊型农业、旅游业、补充配套型服务业, 大力发展以京津为主要目标市场、与京津国际化物流体系相互补充的现代物流业, 形成进出京津市场货物的中转枢纽, 除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外, 进一步完善京津往来货物的集散、进出口货物分流等功能。
2.3 夯实物流软设施, 为对接提供软环境支持
(1) 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 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政府先提供部分启动资金, 再通过社会融资筹集后续资金, 建设河北物流网综合信息平台, 条件成熟后转入市场化运作。建议:一是改造升级河北现代物流协会现有网站为河北省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二是参照浙江省的做法, 由河北省政府投入开发企业标准版软件, 建成标准化物流信息化公共平台。
(2) 推动企业物流信息化。
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运用物流信息技术优化企业业务流程, 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信息化, 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河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议河北省每年举办一次企业物流信息化大赛, 对先进单位给予1万~10万元的奖励, 所需费用由省物流专项资金支出。
2.4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打破交通瓶颈
(1)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
发展物流产业, 交通是关键。河北省应以建立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 统筹发展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逐步形成分工科学、优势互补、多式联运的现代运输网络。
(2) 取消京津冀域内高速路收费站。
据美国卡车运输协会的数据, 美国用卡车运输商品的成本约为每英里1.75美元;而在我国运输成本却高达每英里2.5~3美元。2011年4月底,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调查结果发现, 运费至少三分之一被高昂的过路过桥费吸走。高效、完善、统一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实现区域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及产品在空间流动的必要保障, 也是降低整个区域交易成本, 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 发挥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的职能给予财政支持, 撤销收费站, 由公共财政予以补贴, 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并且要坚决治理公路上乱罚、滥罚现象, 从而降低三地之间物流流转成本。
2.5 加快人力资源对接
实施一重点、二结合对接模式, 即重点培养高级物流人才, 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本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 加快物流人力资源对接。高等学校要加大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积极扶持本科院校设立物流学院。强化职业技能教育, 加强物流理论研究工作, 做好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河北省应逐步实行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职业资质认证制度。
2.6 加强政府支持, 为顺利对接提供外部保障
(1) 成立对接协调小组。
为了避免政出多门和确保京津冀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 建议组成物流区域发展协调小组, 该协调小组由京津冀相关政府部门派出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协同区域物流发展的产业政策, 整合区域物流产业资源, 处理物流对接中出现的问题。
(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河北省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对物流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现代物流业, 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 重点支持省内骨干物流企业上市融资或利用境外资本。中储物流公司“仓单质押”担保模式是可借鉴的范例。中储物流公司通过将仓单质押给银行, 获得银行的贷款, 开辟融资渠道的新途径。
(3) 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 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园区。
借鉴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等地的做法,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愿组合、滚动发展”的原则, 加快建立“飞地”制度, 鼓励环京津等有条件的市、县, 在其区域内确定若干平方公里设立“飞地”, 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园区, 面向省内外、国内外招商引资, 鼓励企业到物流园区内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在“飞地”内设立物流企业集群,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增加值计算在投资市、县, 地方财政收入与项目所在地协商按比例分享。
(4) 优化物流发展的法规政策。
依法治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来规范整个物流行业的运行和发展, 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环境。首先破解物流业重复纳税问题。据央视节目称物流业重复纳税比例接近50%, 严重制约了物流业快速发展。解决重复征税的唯一办法就是实行增值税。把营业税交纳过程中重复征税的问题, 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之内, 因增值税可以进行相应的抵扣, 必然不会发生这种重复征税的情况。其次,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降低物流业准入门槛, 引进竞争机制, 促进各类所有制物流企业公平竞争, 像秦皇岛那样严厉打击物流领域邪恶黑势力。最后,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现代物流业。
3 结论
要深刻认识加强与京津物流对接与合作是实现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方位、快节奏地搞好与京津的对接合作, 在产业、规划等各个方面与两市融为一体, 实现互动。要抓住当前京津产业外迁的巨大机遇,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谋共赢, 选准发展目标抓实重点项目, 成立专门班子跑项目聚焦发展, 通过京津产业转移实现借力发展。要优化政策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 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平台建设, 为与京津对接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合作空间。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利用现代媒体、专题报道宣传我省物流产业发展趋势, 树立河北省良好的营商环境。
摘要:本文鉴于河北物流与京津对接存在主体利益至上、物流要素流动不顺畅、河北省物流发展水平较低三大障碍, 提出了河北物流与京津对接的政策、硬件和软件方面建议。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 篇8
截止到2013年底,京津冀范围内土地总面积2160.2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97.2万公顷,占京津冀总面积的69.3%;建设用地面积288.3万公顷,占京津冀总面积的13.3%;未利用地面积374.7万公顷,占京津冀总面积的17.4%。
截止到2014年底,北京耕地面积22.0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3.4%;园地面积13.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8.2%;林地面积73.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5.0%;草地面积8.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30.3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8.5%;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7.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8%;其他土地面积3.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资料来源: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网站
截止到2014年底,天津农用地面积70.1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8.8%,其中耕地面积43.8万公顷,园地面积3.0万公顷,林地面积5.5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40.6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4.1%,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32.5万公顷,交通用地面积2.7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3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8.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
截止到2013年底,河北省农用地面积1312.0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9.9%,其中耕地面积655.1万公顷,园地面积84.5万公顷,草地面积40.3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12.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1.3%,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84.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7.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6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25.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8.8%。
京津冀产业对接中的土地短缺难题
(一)规划空间不足,建设用地总量逼近甚至已超过规划控制规模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加速启动,大量耕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土地保有量以超过规划速度急速减少,耕地保有量即将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值,规划期内,京津冀三地剩余耕地减少量分别为0.52万公顷、0.08万公顷、23.5万公顷,所剩耕地面积比例为2.4%、0.2%、3.6%,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另外,从京津冀三地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建设用地规模已经逼近或突破土地利用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值,截止到2013年底,京津冀三地的建设用地规模分别达到规划控制目标的95.1%、100.6%、111.1%,京津冀产业对接合作面临的土地供需矛盾已经凸显。在现行规划体制下,京津冀区域土地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供给刚性制约的局面将更加严峻(见表6)。
资料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2015》
资料来源:《河北省经济年鉴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5》
注:北京2014年数据来自北京市国土资源局《2014年度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天津2014年数据来自《天津统计年鉴2015》;河北耕地保有量为2014年数据,来自《河北经济年鉴2015》,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2020年数据为土地调控指标,数据来源于京津冀三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用地指标分配不合理
新增建设用地为规划期间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量。目前,京津冀耕地资源不足,2014年京、津、冀人均耕地仅为0.15亩、0.43亩、1.33亩,均低于1.49亩的全国平均水平;未利用土地大多属于难利用土地,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难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调研发现,廊坊市固安县已无耕地后备资源可开垦,自2011年开始,补充耕地指标以外地购买的渠道来满足,2014年计划指标中有耕地指标1341亩,因无占补指标,尚不能组卷上报,由于项目用地量不断增加,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相对制约了该县经济的发展。再如,保定市容城县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600.72亩,其中可占用耕地的建设用地规模2648.07亩,由于容城县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报批受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制约较大。
土地指标层层下解,省级、市级都会保留一些机动指标,真正分解到各县市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建设用地分散到各个县市区、各级开发区,成片可利用土地少,造成一些重大项目无法落地,限制了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234个开发区园区规划用地面积为2980平方公里,其中允许建设区1902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用完,剩余用地空间很少,特别是集中连片空间更少。廊坊市固安县2015年急需开工的9个重点产业项目拟占地7610亩,但近几年来每年能争取到的计划指标约为2766亩,仅为实际需求量的1/3。另外,年度计划指标不能结转势必形成发展慢的地区粗放用地、发展快的地区“跑指标”等现象。
(三)大量土地资源“批而未供”或“供而未用”,长年处于闲置状态
受现行土地审批制度不完善、征地拆迁难度大、项目不落实、政府利用储备土地抵押融资等多种因素影响,京津冀地区存在大量“批而未供”土地。2009-2013年,京、津“批而未供”土地面积分别为2万公顷、1062.7公顷;2009-2015年,河北省“批而未供”土地累计56.08万亩(合3.74万公顷),占批准建设用地总量的22.6%。另有不少建设项目取得土地后,由于项目自身成熟度不高、资金短缺或受市场因素影响,未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竣工,造成土地“供而未用”。
目前,一些老旧企业占据大量厂房、土地,却没有任何实际生产经营行为的情况。虽无产出效能,但均具备合法的自行转让。而对于企业而言,如非本身生产经营扩张需要,则不会轻易主动退出土地。由于国家尚无明确的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和处置低效用地的鼓励优惠政策,导致低效用地问题难以解决。
解决对策
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三地按照《规划》的相关要求,修改调整各自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遵循《规划》划定的减量优化区、存量挖潜区、增量控制区和适度发展区的土地利用原则和利用导向,实现京津冀地区土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配置。对北京和天津主城区,不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同时鼓励将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对北京、天津郊区,不再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建设,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对石家庄、邯郸、邢台、张家口、廊坊等地,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对保定、沧州、衡水、秦皇岛等地,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满足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另外,对国家确定的京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建议由国家实行计划指标单列,以有效保障项目的落地实施。
多措并举盘活存量土地。首先,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供地率相挂钩。落实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尽快制定促进“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土地有效利用的政策,将实际供地率作为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其次,把好项目引进关,建立有效的项目评审机制。在项目准入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用地定额和标准,对土地实行精打细算,精细化管理。最后,把好项目建设关,建立有效的项目跟踪问效机制。从严审查和规范招商合同,在签约合同中明确规定项目的建设周期、投资强度、项目用地等,督促投资商按照合同建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来源:2009-2013年数据来源于河北广播网网站;2014-2015年数据来源于河北省国土资源厅《2014年全年综合统计报告》、《2015年全年综合统计报告》。
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积极开展废弃土地整治,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集中土地指标,用于产业转移项目建设。如截止到2014年底,廊坊市的城镇工矿用地35763.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44%,农村居民点面积89031.0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87%,上述数据表明廊坊市城镇规模不足,农村居民点空间较大,通过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强廊坊市承接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
积极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建议在京津冀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规范耕地异地补充行为,整合全域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资源,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参考文献
[1].翟林.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用地布局及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2].王文国,刘学.避免土地“批而未供”之我见[J].问题探讨,2013(8):44-45.
[3].徐世鸿.土地批而未用原因与对策---以鄂、湘、黔三省为例[J].专题,2014(12):21-23.
[4].陈韦,洪旗,陈华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的“困”与“谋”---以鄂、湘、黔三省用地调查为例[J].中国土地,2014(2):38-43.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 篇9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梯度推移,扩散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经济发展要“调结构, 转方式”成为重要主线, 国家适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 并强调率先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和产业对接协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就要求在产业承接过程中势必要落到实处。即将顶层设计的导向作用与市场的决定性基础作用有机结合, 将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与延伸传统产业的价值链有机结合, 将产业梯度推移与扩散相结合, 研究产业协同对接, 进而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较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京津冀区域产业梯度分析
所谓梯度是指在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差异的基础上, 区域经济发展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有次序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推移的核心是产业梯度推移。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 梯度推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的创新活动, 并通过多层次的城镇系统逐步转移。有推移势必有扩散, 扩散效应指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先进地区向后进地区流动, 发达地区的发展成果能够促进后进地区的发展, 是地区之间协同发展的作用力。当然, 梯度推移与扩散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并随条件变化, 高梯度与低梯度相互转化。
由于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呈现出梯度推进的特征, 一般遵循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原则, 而且这种梯度转移是基于“技术差距”的原则顺次转移。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实现过程, 是基于区域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化和网络化。目前, 京津冀已经形成了梯队产业发展模式,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与区域间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等的承接转移密切相关。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绘制出京津冀三次产业产值, 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有着明显的差距, 三省市一产占GDP中的比重呈逐渐缩小态势;京津两市二产在三产中的比重渐趋收缩, 河北省二产比重变化不大;三产均稳步提升。因而, 北京属于“三二一”型结构, 天津与河北则仍属于“二三一”型结构。河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要优于天津和北京, 天津优于北京。第三产业领头羊是北京, 说明北京区位优势明显, 得益于其丰富的高新技术以及产业园区建设。河北省第三产业要优于天津, 河北也有望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变。从京津冀产业结构的现状与演进过程来看, 京津冀在产业结构上的梯度差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京津冀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不同, 因此, 三地在产业梯度推移扩散中的角色也不相同, 故在承接产业梯度推移扩散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出京津冀三地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 运用Excel绘制出图2、图3和图4。
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2014年, 北京市GDP达21330.8亿元, 同比增长7.3%。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 下降0.1%;第二产业增加值4545.5亿元, 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6.3亿元, 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7:21.4:77.9。北京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快, 斜率大, 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并且第三产业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14年,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其增量相当于1995年全年的经济总量;且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7%, 也就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大半部分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的, 这得益于北京市第三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数据源自北京统计局) 。
北京在产业梯度推移过程中, 有向河北部分地区辐射扩散的趋势。根据其功能定位, 要加大对首都要素外溢、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梯度推移项目的推进。例如, 仪表、纺织、文化用品这些污染不大的产业可向张家口和承德两地转移, 批发、零售可向廊坊和保定转移, 重化工业则可向唐山等地转移。
如图3所示, 天津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远远高于第一产业, 天津市的这种“二三一”结构有望、转向“三二一”。2014年, 天津市GDP达15722.47亿元, 同比增长10.0%。分三次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201.53亿元, 同比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7765.91亿元, 同比增长9.9%, 其中工业增加值7083.39亿元, 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7755.03亿元, 同比增长10.2%,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3%, 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在产业梯度推移扩散过程中, 要加强天津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的建设, 发挥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点的支撑优势, 将京冀的金融、物流等相关功能向天津聚集 (数据源自天津市统计公报) 。
2014年, 河北省生产总值实现2.94万亿元, 同比增长6.5%。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1.1%和37.2%。由图4可以看出, 河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波动幅度比较大。结合图2、图3, 表明河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远远领先于天津和北京, 说明河北省是农业大省, 在承接产业梯度推移扩散方面处于强有力的上游保障, 为北京和天津提供资源。因而在产业梯度推移过程中, 河北要承接京、津两地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优势, 尤其是做好产业园区的示范效应, 打造京津高新产业的研发转化和生产、加工配套基地。 (数据源自河北省统计公报)
二、京津冀产业对接与升级的路径
京津冀三地不是只作简单的产业转移, 而是要在多领域广泛开展合作, 协同发展, 互利多赢;要着力加快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 非同构性、非同质化发展;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 形成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一) 基于协同战略的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加上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推进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京津冀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优势。一是从地区来看, 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发达, 且正处于由中心城区集中发展向多中心网络型发展的过度阶段, 包括CBD、金融街、中关村和海淀园等核心功能区的中心城区;以及以亦庄、大兴和通州的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中心, 这种区域分布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能够有效发挥其城市功能。因此, 北京在京津冀区域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主要是产业技术扩散。天津现代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 在京津冀区域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主要是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新技术输向北京和对冀的产业技术扩散。其主要产业聚集区为滨海新区, 且天津自贸区的建设将有力推动项目落地。因而, 要鼓励企业与河北相应企业对接, 建立集团性企业, 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转型升级;而河北产业集聚现象更为明显, 基础工业比较发达, 如钢铁制造、煤炭开采业多分布于唐山和冀南的邢台、邯郸地区, 聚集在环京津地区的多为加工制造业, 新兴战略产业的分布则更为广泛, 在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虽然其在新兴战略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但仍与京津存在一定的差距。河北在京津冀区域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主要是向京津输出原材料、工业配套产品、农副产品和劳动力等, 将保定、廊坊等城市打造成为京津尖端高科技领域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因此, 在基于产业梯度推移扩散理论原则指导下, 河北省应该积极扩大内需, 利用消费结构的梯度转移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改善产业配套设施条件, 培育后天性优势, 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发展具有区域性竞争优势的产业。与此同时, 利用“密度效应”, 培育新增长极, 通过梯度推移扩散效应对京冀贫困地区产生影响, 进而引导产业相对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二是河北在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 又承接京津产业梯度转移, 在产业梯度推移扩散过程中更要积极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接。近年来, 公众对雾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为改善空气质量, 北京正在将企业外迁。对于重工业占GDP达50%以上的河北省来说, 接收北京转移的高排放企业并不可取;且一步到位,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不现实。因此, 河北应从两个方面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一方面, 将北京转移的企业接纳过来。对北京贡献率比较大的金融业、IT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和房地产等在未来属于淘汰的产业, 在河北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将北京研发的一些技术进行产业化, 建设成为产业化基地。需要注意的是, 发展新的产业要与现有产业相结合, 首要治理现有的污染, 淘汰技术工艺落后的重化工业产能, 积极改善能源结构, 减少污染排放, 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重, 积极使用天然气、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提高节能技术改造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变“从属”为“互补”, 变“对接”为“承接”, 加快实施河北省创新驱动、绿色崛起。三是无论是承接产业梯度推移扩散, 还是“APEC蓝”协同治理空气污染的区域传输, 京津冀的合作必然走向更加深入, 这种合作以环境协同治理为起点, 以全面经济合作为纵深, 其中产业转移战略提升为产业转移升级战略, 也就意味着京津的煤电产业不会向河北简单转移, 而是要升级为清洁能源。河北省在科学治霾过程中, 要突出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联防联控, 继续推进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 推行清洁生产, 提高环保产业比重, 尤其要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发挥“保定·中国电谷”的领军作用。
(二) 基于梯度推移扩散的京津冀产业升级路径。
当前, 世界上发达国家出口产业正在向精加工产业转移,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主流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下, 京津冀更应把握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国家“十三五”期间, 京津冀地区将打造成为全球巨型城市区、实施全球化战略地区, 且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新常态下的产业投资机会研讨会”更是指出京津冀完全可以承担中国经济第三极的重任。京津冀地区作为三大经济引擎之一, 将更好地发挥其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京津冀产业梯度推移扩散过程中的转移方式包括:区域直接投资、区域分工、区域合作等, 通过价值链布局和局部业务的外包来达到产业的扩张和技术的有效转移, 这个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战略布局才能形成产业集群;而承接方式有:吸纳性和积极性承接、有选择性地承接, 这其中又涉及到利益共享性承接, 因此, 要有预测性、瞄准性和选择性, 一些关键环节的分工更要明确。
结合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实际, 其产业的发展升级包括多种路径。一是通过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整合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 以此推进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升级;二是通过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来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竞争力, 不仅要注重提升核心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 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要保持和增强产业间的协同关系,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使核心产业与上、下游产业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围绕核心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三是通过产业链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条的升级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四是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形成新增长, 以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大循环的协同发展。
产业升级应注重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 以及发挥临港优势和实现产业集聚;注重产业链接、延伸与整合以及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应注重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以创新引领驱动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和打造新兴产业的聚集区、以重点项目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在京津冀产业梯度推移扩散的转移和承接过程中, 应当鼓励和支持那些虽有困难但产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各种投资条件相对较好的河北地区转移, 将加工车间外迁, 而把技术开发、产品组装以及对外营销留在京津, 即可实现京津与河北优势互补, 实现产业从京津向河北“梯级推进”。
三、提升京津冀区域竞争力的对策
推进京津冀产业梯度推移扩散和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 明确了三地各自的定位和产业规划, 对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明晰, 确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调解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集约发展, 形成新增长极, 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打造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7年, 京津冀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 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到2020年, 科技投入、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 区域形成分工明确、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连接的创新驱动。当然,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且要分步骤、重点突破地进行, 整体推进, 进而促进协同发展。
(一) 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梯度推移扩散效应的最优路径在于进一步完善京津冀产业链。
从产业链角度出发,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理分工, 尤其是加快京冀和津冀之间产业链的构建, 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逐步形成地域分工合理、产业间联系紧凑的区域产业链布局, 进而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通过不断转移技术创新的中心, 使技术创新的作用不断扩散的是技术创新对经济总量的增长;因而, 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推动的整体技术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性提高和产业影响力改变三个层面上。因此, 通过区域技术梯度的推移和扩散, 合理延伸产业链条, 加大项目推进和落地, 形成合理的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分工, 方可有效促进京津冀服务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 打破违反经济规律的行政樊篱, 加强顶层设计与协调。
真正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是要以市场为主体, 因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 更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北京要根据首都功能和定位, 从产业梯度推移角度可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以及软件开发等服务业;而天津则可根据其北方地区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优势, 侧重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服务业;而河北作为环绕京津、承接两大中心城市产业扩散的腹地, 则可以根据各市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圈层, 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中转及广告等服务业。这其中, 势必需要按照经济规律属性要求, 充分发挥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作用。例如, 首钢已经搬迁至唐山, 北京现代轿车也正在将生产部分迁往黄骅港。
(三) 形成让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统一市场。
河北省要强化与京津科研院所、医院学校、政府机构的对接, 充分利用京津资源,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 重点在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为重点, 实施一卡通政策, 推动交通互联互通, 构筑京津保快捷交通体系。不仅是轨道交通, 北京新机场亦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通“新引擎”。此外, 促进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 包括旅游一卡通的普及, 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形成区域联动的通关中心。保定作为环首都的功能疏解承接区, 更要紧紧围绕京津产业, 结合自身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密切加强与京津科技资源的深度对接。例如, 保定与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和附属佑安医院分院以及北京同仁堂集团等各大单位实施对接, 进行一系列的深度医疗合作, 积极建设“白洋淀科技新城”以及“中关村·保定创新中心”, 在做好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工作的同时, 找准自身优势所在, 错位对接, 互补对接。
(四) 加强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 将有力推进对京津冀以及内陆地区的辐射效应, 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这就尤其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增强园区产业的集聚效应。一是依托三地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 有针对性地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实现产业集群的高效性和集约性发展, 增强园区产业的集群效应。积极推进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以及白沟大红门服装城和中国北方商品电子交易博览中心的开工建设;二是改善园区投资环境, 因地制宜, 釆取差别化的投资环境优化政策。例如, 张家口、承德两地的园区要以改善自然环境和优化基础设施为主要方向, 而廊坊、保定两地要以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为主要目标;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园区、大学校区与公共社区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保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此为企业提供科技依托和智力来源, 加强园区上档升级, 统筹推进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涞水首都功能疏解区以及首都新机场临空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
参考文献
[1]John Maynard Keynes.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London:Palgrane Macmillan, 1936
[2]赤松要.世界经济论[M].东京:国元书房, 1965
[3]何永贵.基于循环经济的梯度推移和扩散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07
[4]陈晓永, 张会平.基于梯度差异视角的京津冀产业同构及成因的新认识[J].改革与战略, 2012, 6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推荐阅读:
对接京津11-28
京津冀体育产业论文05-15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论文08-02
京津优势10-04
京津城际11-15
京津廊地区09-10
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探索论文10-14
京津秦协同发展05-22
京津冀区域08-23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