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转移(精选10篇)
京津冀产业转移 篇1
京津冀地区在我国的版图上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是国家的政治心脏, 也是我国经济版图中重要的一极。京津冀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圈, 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并在党的十八大后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明确了京津冀各省区、各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 要求北京在保持其首都核心功能的前提下, 对其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相关产业进行转移;天津在未来会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和港口业务;河北要做好与天津共同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相关产业的准备, 发展适合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的产业。
近年来, 一些学者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邢子政等 (2009) 学者认为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并不严重, 从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较大的产业相似度大, 但从工业行业内部的优势产业来看,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的相似度并不大, 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全诗凡等学者 (2013) 认为, 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 京津冀为我国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 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近年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本文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各地区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主要特点和主要问题, 然后根据各自的产业特点和比较优势, 结合各自的战略定位, 进行有效的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 发展适合自身的优势产业, 进一步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以配合国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实施。最后, 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
1.以传统产业的转移为主。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移特点, 主要以传统的产业为主, 如北京钢铁行业、火电发电厂等。而且转移的规模不大, 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整体规划。
2.北京的资源消耗型和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其他省市, 造成天津和河北的工业污染严重, 也最终导致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和污染问题已经达到非常突出的程度, 严重影响普通大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3.产业转移过程中, 竞争与合作共存。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 由于产业同构较为严重, 所以竞争与合作共存, 始终无法从国家整体的战略高度来进行产业的转移。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产业转移的主要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很早就被学界和社会广泛讨论, 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仍然十分缓慢。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问题突出:
1.产业转移缺乏统一的规划, 而且很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导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 严重影响了京津冀作为一个经济整体的竞争实力。
2.京津冀各省市没有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 各省市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产业特点产业优势, 发展适合自己的优势产业。各省市都从各自地区的利益出发, 缺乏大局意识, 导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一直止步不前, 进展十分缓慢, 最终影响各省市的经济发展。
3.北京吸引了京津冀地区绝大部分优势资源, 产生了很大虹吸效应, 导致河北和天津高层次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从而影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4.京津冀地区还没有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严重滞后。
5.京津冀各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 严重影响各省市和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最终影响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和产业转移、产业承接的有效实施。
三、政策建议
1.坚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坚持在国务院统一规划和协调下进行京津冀产业对接和转移。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立了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 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重视。北京、天津和河北应该充分结合自身优势, 以及国家对其战略定位, 找准各自的发展方向, 抓住各自的发展重点。北京应该将其非首都和性能的产业转移到天津和河北, 河北与天津也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工业基础条件, 做好承接北京转移出来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 形成差别化的优势产业产业, 促进各自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京津冀作为一个经济体的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京津冀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中的基础性作用, 培育和发展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形成完善的市场交易体系。
3.构建完善的京津冀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 实现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一体化, 加强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
4.加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多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学术研讨会, 加强交流, 促进政府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各地区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主要特点和主要问题, 然后根据各自的产业特点和比较优势, 结合各自的战略定位, 进行有效的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 发展适合自身的优势产业, 进一步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以配合国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实施。最后, 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邢子政, 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J].现代财经, 2009, (9) :50~56.
[2]全诗凡.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13, (8) .27~31.
京津冀产业转移 篇2
尊敬的严董事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我是天津分公司中心城市办事处张涛,2018年5月加入华彬快消品天津分公司,非常荣幸作为天津分公司代表参加“华彬京津冀产业联动发展专题会”,接受董事长和各位领导的指导,在分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天津中心城市办事处全体同仁坚决执行集团、战区和分公司的策略要求,脚踏实地向市场要业绩,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企业精神,守初心、担使命、克强敌。
天津现有人口1386万人,其中天津市内六区人口379万人,占比27%。天津城镇化率较高,市内六区市场特性为终端售点密集,规模较小,道路拥堵加之车辆限行政策及仓储外迁,核心区域运输半径加长,结合市场情况,针对终端型市场确立新思路,寻找新方法。
一、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执行片区化管理
天津中心办事处结合市场的特性,深化改革,坚决执行分公司制定的片区化管理模式。做到通路管理下沉,充分发挥通路客户力量,转变其经营理念,将其从打款发货的贸易商转变为我公司的业务员、推广员、市场管理员,扶持客户做大做强,并和办事处共同管理市场。完善区域布局,明确通路客户辐射范围,按片区划分完成终端售点归属,统一价格管理体系,执行二次打码严管货物流向,做到可查可控,从而提高终端服务能力,提升二级客户利润及市场管控力。
二、各岗位职责的变化
业务体系职责的转变
办事处主任:划分二级客户操作区域,每个区域配置业务;梳理核心网点,优先费用投入;制定核心渠道开发目标,通过车销、MIT方式达成目标
业务人员:按区域划分每名业代所属片区;合理制定区域拜访路线,采用单周、双周及月拜访方式,进行4+2拜访模式,利用MIT冲击方式进行查漏补缺;以二级客户出货为原则销量的核算
司机人员:由单一的司机向业代兼司机转变
经销商职责转变
货流管理:逐步减少经销商自营,完成所有货流的管控,每箱出货严格打码,货物流向清晰可查
价格管理:坚决执行公司的价格体系,合理分配各层级利润
费用兑付:不仅完成费用兑付,还对其进行生意回顾;
市场管理:客户片区化管理较弱,可借助二级客户其他品牌,做到借力带货;规划合理的线路;改变原有通过压货形式的终端陈列,转为以市场表现及需求进行铺货
管理理念:以业务为导向,打破传统固化思维框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实现业绩增长
二级客户职责转变
片区管理:每家二级客户划分所属区域,区域内终端全部归属此客户管理;分公司业务人员协助二级客户对区域的价格、市场表现进行管理;提高市场铺货率、提升二级客户的综合能力
综合管理:甄选优质二级客户,对资金、服务、仓储运输能力强,对企业忠诚无竟品销售,可运营多产品,可开发渠道供应商的二级客户作为储备经销商
市场管理:由二级客户完成核心终端的维护和陈列;建立三级通路客户网;取消以进货为目的的终端陈列,建立以市场表现为核心的陈列方式;进行新品推广、铺货,发挥生动化、广宣用品的作用
通过片区化管理,目前天津市内六区架构直供二级客户21家,三级客户75家,做到每条街道、每个终端有管理,覆盖市内终端3678家,达到当日订单24小时有效配送,提升门店配送及时性,同时提升客户对月度、季度目标的达成的重视度,激发客户主动参与到区域市场的维护。截止5月21日,天津分公司中心办事处累计完成销额756万元,其中红牛达成销售额730万元,同比增长74%,战马达成销售额21万元,办事处全体将士将紧随集团步伐,坚决执行分公司战术策略,不畏艰难确保上半年保质保量的达成挑战目标。
结束语
我们将在战区、分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边干边学,把抓市场机会和学习先进单位创新经验结合起来,站在新的起点上,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实现军心士气的磨砺成长和持续提升。
时刻践行“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精神,将以攻坚克难的决心,为天津市场的焕然一新不断奋斗、努力!以红牛初创时的精神与激情,不忘初心,以功能饮料行业引领人的使命与责任,全力以赴,实现战马打造民族第一品牌的目标,坚定信念、再创佳绩!
京津冀产业协同新热点 篇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热潮的背景下,创新创业也成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的新热点。
记者在京津冀采访中获悉,北京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天津、河北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互补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2015年以来,来自北京的创新创业企业,以及培育此类企业的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落户天津、河北两地。
天津异乡好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胡春力告诉记者:“我们是将北京的互联网资源和启动资金,带到天津来创业。”
一年前,由北京东方嘉诚总部投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选址落户于天津南开区的仪表厂旧厂房。现在,这里已经建成超过一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一大批北京和天津的互联网创业企业聚集在这里。
天津市南开区招商办副主任张凌告诉记者:“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初期未必能给当地带来明显的税收,但它们带来的是北京的创业生态,这有助于营造创新文化,还能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中关村海淀园在全国设定的首个分园,于2014年落户河北秦皇岛,也带来了优秀企业的“播种机”。一年后,海淀、秦皇岛两地已协调推进了50余个高新项目形成落地对接意向,多个项目已经完成注册并投入运营。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引进创业企业,津冀两地还注重培育创业环境,特别是引进了不少“北京系”的创业孵化器。
不久前,来自北京中关村、致力于挖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亚杰商会落户天津开发区,其力争在三年内,影响、覆盖千家在天津本地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培育百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并与当地政府在创业培训、品牌共建等方面深度合作。
亚杰商会秘书长郭基梅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未来不仅能够帮助北京的创业者到天津发展,还可以培育天津本地的创业环境,将北京的培训资源、创业导师都请到天津来,让天津的创业者拥有更好的‘摇篮,实现快速成长。”
记者采访中发现,北京创新创业资源加速外流,是看重了津冀两地独特的优势与机遇。
天津是我国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工业基础雄厚。2014年,天津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八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0%。而河北具有市场优势以及产业升级改造的机遇。
天津开发区科技企业培育平台、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总工程师马萱说:“天津开发区集聚世界500强及其上下游配套产业,积累了一大批制造业人才。而北京的优势是技术和人才,两者结合起来,在智能硬件、3D打印等领域就有很多合作的空间。”
京津冀产业转移 篇4
截止到2013年底,京津冀范围内土地总面积2160.2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97.2万公顷,占京津冀总面积的69.3%;建设用地面积288.3万公顷,占京津冀总面积的13.3%;未利用地面积374.7万公顷,占京津冀总面积的17.4%。
截止到2014年底,北京耕地面积22.0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3.4%;园地面积13.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8.2%;林地面积73.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5.0%;草地面积8.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30.3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8.5%;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7.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8%;其他土地面积3.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资料来源: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网站
截止到2014年底,天津农用地面积70.1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8.8%,其中耕地面积43.8万公顷,园地面积3.0万公顷,林地面积5.5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40.6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4.1%,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32.5万公顷,交通用地面积2.7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3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8.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
截止到2013年底,河北省农用地面积1312.0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9.9%,其中耕地面积655.1万公顷,园地面积84.5万公顷,草地面积40.3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12.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1.3%,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84.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7.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6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25.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8.8%。
京津冀产业对接中的土地短缺难题
(一)规划空间不足,建设用地总量逼近甚至已超过规划控制规模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加速启动,大量耕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土地保有量以超过规划速度急速减少,耕地保有量即将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值,规划期内,京津冀三地剩余耕地减少量分别为0.52万公顷、0.08万公顷、23.5万公顷,所剩耕地面积比例为2.4%、0.2%、3.6%,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另外,从京津冀三地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建设用地规模已经逼近或突破土地利用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值,截止到2013年底,京津冀三地的建设用地规模分别达到规划控制目标的95.1%、100.6%、111.1%,京津冀产业对接合作面临的土地供需矛盾已经凸显。在现行规划体制下,京津冀区域土地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供给刚性制约的局面将更加严峻(见表6)。
资料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2015》
资料来源:《河北省经济年鉴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5》
注:北京2014年数据来自北京市国土资源局《2014年度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天津2014年数据来自《天津统计年鉴2015》;河北耕地保有量为2014年数据,来自《河北经济年鉴2015》,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2020年数据为土地调控指标,数据来源于京津冀三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用地指标分配不合理
新增建设用地为规划期间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量。目前,京津冀耕地资源不足,2014年京、津、冀人均耕地仅为0.15亩、0.43亩、1.33亩,均低于1.49亩的全国平均水平;未利用土地大多属于难利用土地,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难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调研发现,廊坊市固安县已无耕地后备资源可开垦,自2011年开始,补充耕地指标以外地购买的渠道来满足,2014年计划指标中有耕地指标1341亩,因无占补指标,尚不能组卷上报,由于项目用地量不断增加,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相对制约了该县经济的发展。再如,保定市容城县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600.72亩,其中可占用耕地的建设用地规模2648.07亩,由于容城县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报批受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制约较大。
土地指标层层下解,省级、市级都会保留一些机动指标,真正分解到各县市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建设用地分散到各个县市区、各级开发区,成片可利用土地少,造成一些重大项目无法落地,限制了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234个开发区园区规划用地面积为2980平方公里,其中允许建设区1902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用完,剩余用地空间很少,特别是集中连片空间更少。廊坊市固安县2015年急需开工的9个重点产业项目拟占地7610亩,但近几年来每年能争取到的计划指标约为2766亩,仅为实际需求量的1/3。另外,年度计划指标不能结转势必形成发展慢的地区粗放用地、发展快的地区“跑指标”等现象。
(三)大量土地资源“批而未供”或“供而未用”,长年处于闲置状态
受现行土地审批制度不完善、征地拆迁难度大、项目不落实、政府利用储备土地抵押融资等多种因素影响,京津冀地区存在大量“批而未供”土地。2009-2013年,京、津“批而未供”土地面积分别为2万公顷、1062.7公顷;2009-2015年,河北省“批而未供”土地累计56.08万亩(合3.74万公顷),占批准建设用地总量的22.6%。另有不少建设项目取得土地后,由于项目自身成熟度不高、资金短缺或受市场因素影响,未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竣工,造成土地“供而未用”。
目前,一些老旧企业占据大量厂房、土地,却没有任何实际生产经营行为的情况。虽无产出效能,但均具备合法的自行转让。而对于企业而言,如非本身生产经营扩张需要,则不会轻易主动退出土地。由于国家尚无明确的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和处置低效用地的鼓励优惠政策,导致低效用地问题难以解决。
解决对策
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三地按照《规划》的相关要求,修改调整各自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遵循《规划》划定的减量优化区、存量挖潜区、增量控制区和适度发展区的土地利用原则和利用导向,实现京津冀地区土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配置。对北京和天津主城区,不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同时鼓励将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对北京、天津郊区,不再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建设,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对石家庄、邯郸、邢台、张家口、廊坊等地,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对保定、沧州、衡水、秦皇岛等地,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满足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另外,对国家确定的京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建议由国家实行计划指标单列,以有效保障项目的落地实施。
多措并举盘活存量土地。首先,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供地率相挂钩。落实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尽快制定促进“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土地有效利用的政策,将实际供地率作为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其次,把好项目引进关,建立有效的项目评审机制。在项目准入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用地定额和标准,对土地实行精打细算,精细化管理。最后,把好项目建设关,建立有效的项目跟踪问效机制。从严审查和规范招商合同,在签约合同中明确规定项目的建设周期、投资强度、项目用地等,督促投资商按照合同建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来源:2009-2013年数据来源于河北广播网网站;2014-2015年数据来源于河北省国土资源厅《2014年全年综合统计报告》、《2015年全年综合统计报告》。
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积极开展废弃土地整治,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集中土地指标,用于产业转移项目建设。如截止到2014年底,廊坊市的城镇工矿用地35763.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44%,农村居民点面积89031.0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87%,上述数据表明廊坊市城镇规模不足,农村居民点空间较大,通过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强廊坊市承接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
积极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建议在京津冀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规范耕地异地补充行为,整合全域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资源,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参考文献
[1].翟林.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用地布局及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2].王文国,刘学.避免土地“批而未供”之我见[J].问题探讨,2013(8):44-45.
[3].徐世鸿.土地批而未用原因与对策---以鄂、湘、黔三省为例[J].专题,2014(12):21-23.
[4].陈韦,洪旗,陈华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的“困”与“谋”---以鄂、湘、黔三省用地调查为例[J].中国土地,2014(2):38-43.
京津冀产业转移 篇5
1988年到2007年,全市与6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有16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在**投资兴业。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4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90.86万美元,批准建立外商投资企业124 家。今年1—3月,新批外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2326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06万美
元。
(一)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对世界500强企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大产业和四大园区建设,吸引了美国杜邦公司、英荷壳牌集团公司、德国德固赛化工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美国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法国安盟保险公司、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等世界500强到**投资考察洽谈。天华公司引进美国杜邦生产1,4-丁二醇先进技术和我市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相结合,成为中国首家受让杜邦公司该项技术的企业。英荷壳牌在完成对科氏沥青公司的收购后,成立了在中国西南地区惟一的全资子公司——壳牌(**)沥青有限公司,并通过增加企业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加紧扩大了对相关石化下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是承接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到泸投资和引进外资有明显成效。近几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我市利用土地、劳动力等优势在开展产业承接和对接项目方面有所成效。如泸县相继引进了在广东、浙江等地的外企新杰飞、利茹、雅发制衣等公司转移到**,对辖区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部在山东的外企海普国际控股公司于2007年入驻酒业集中发展园区;总部在北京的印尼金光投资有限公司也投资叙永,设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这些公司投资落户**,对提高**的对外开放度,对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市的产业结构起了带动作用。通过转股和新引进的美国伊顿、德国rpc莱茵、美国赫克力士、特雷克斯、印尼金光、香港深国投、海普制造等跨国公司和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以资金、技术、市场到**投资或开展合作,这些公司在流体连接件、石油化工、过硫酸盐、纤维素、工程机械、浆纸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明显增大。引进外资对外贸出口的拉动明显。外资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力量。2007年,全市自营出口7315万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4314万美元,占全市自营出口的58.98%。赫克力士天普化工有限公司出口2733万美元,跃居**市规模出口企业首位,长江起重机出口893万美元,名列全市第二。
(二)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局利用国家商务部系统的信息平台和保障系统,通过搜集整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紧、上下游产业配套协作强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通过各种交易会、洽谈会和网上推介,加强与境内外行业企业的联系,及时交流信息,接待并促成世界500强公司和跨国企业来泸考察交流,投资合作,促进优势领域的合资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二是积极利用招商引资平台,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参加国家商务部系统举办的历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四川—世界500强企业座谈会”、“欧盟中小企业项目孵化和对接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获取了大量投资信息。
三是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后续保证。第一,充分利用国家商务部的各项资金鼓励政策,促进了外商投资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扩大产品出口;其次,加强与企业联系,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第三,认真开展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完善经营思路和发展战略;第四,加强项目跟踪,促进项目落实;第五,切实加强全市涉外企业人员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涉外业务人员水平和素质;第六,在**市商务局网站增设外商投资主页,建立外商投资信息平台。
四是规范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和管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办法。第一,牵头制定并出台了《**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解决了政府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资环境;其次,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机制,规范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与富商的工作环境。
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商务工作实际,对下阶段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重点进行了专题研究。
二、下阶段工作重点
(一)理清思路,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方位
1、强化与跨国公司总部联系
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篇6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层面, 三者协同发展, 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是一条科学持续的发展道路。目前, 京津冀三地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 京津两市受产业结构升级、要素成本增加、发展空间制约、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 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 而河北省保定市紧邻京津两大都市, 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体系比较完善, 并且, 资源禀赋优越, 要素成本较低, 与京津产业互补性较强,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就为保定承接京津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可靠的路径选择。
本文分析了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劣势,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有助于保定市抓住京津产业转移的历史性重大机遇, 为做好产业转移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做好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整合的工作, 使得本地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 从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二、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劣势
(一) 保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
京津冀要协同发展, 交通是关键, 保定地处京津冀中心区域, 市区距离京、津、石三地均在140公里左右, 在交通互联互通上具有显著优势, 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它天然的垄断力量, 可以很好的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2015年, 保定市将建成至京津石高速铁路的“半小时交通圈”。保定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列河北首位, 达900公里, 并已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的高速路网格局, 正在打造完善“四纵四横两环”高速公路网, 总里程将达到1, 300公里, 形成保定市至京津石高速公路“100分钟交通圈”, 实现保定和京津石之间快速发展通道的无缝对接, 铁路和公路的便利, 可以大大缩减物流成本, 带动沿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自然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雄厚。
全市土地资源总量为209.0万公顷, 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了空间, 并且矿产资源丰富, 目前, 全市共发现77种矿产资源, 已探明储量59种, 开发利用的45种, 主要矿种有:煤、铁、金、铜、铅、锌、铝、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陶瓷原料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 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缩减物流成本, 提升企业竞争力。
保定市有较强的工业基础, 其机械、纺织、电子、化工、建材、汽车、医药等行业在本省均具有较强的实力, 并且保定市拥有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 是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其县域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如高蠡的纺织产业、高碑店的箱包产业、容城的服装行业、安国的药材产业、蠡县皮毛皮革产业、曲阳的石雕产业和雄县塑料包装产业等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3、政策优势。
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良好的政策环境无疑为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保定制定了“5+2+5”产业发展路线图,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重点加强了对园区的规划布局, 搭建起产业承接平台, 全力打造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点和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提升了产业承接力度。
(二) 保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从2007~2013年的保定市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第一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比重在逐年下降, 而第二产业比重所占比重最大, 并且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
保定传统产业比重大, 其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程度大, 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压力。新兴产业规模小, 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低, 然而该类产业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当小, 并且回报率很高。
2、环境污染严重。
保定市环境质量在河北省各市区排名中处于较低水平, 主要污染源有汽车尾气和矿物质燃烧等, 其中燃煤的排放为最主要的污染源, 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 保定市区的集中供热率约30%左右, “小锅炉”取暖现象普遍, 并且由于城镇化水平过低, 在农村都是家家户户烧炉子, 燃烧的大部分是劣质煤, 对环境的污染很大;第二, 能源结构不合理, 在保定整个能源消耗结构中, 煤炭的消耗占比70%多, 并且所消耗的煤产量中精洗煤占比很低。
数据来源:保定市统计局
3、金融体系不健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推动改革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同样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 金融体系的支撑必不可少, 其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关系, 从而优化资金配置。然而, 保定市的金融体系不健全, 社会融资能力差, 存贷比偏低, 配套措施不完善, 金融对产业的支撑力度未充分显现, 普遍存在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这种金融约束机制对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尤其对于新承接过来的产业。
三、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相关对策建议
(一) PPP模式。
在新引入产业的同时, 为避免产生产城分离, 促进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 需要加强相关基础配套实施建设, 建议构建PPP模式 (公私合作关系) , 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 做到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从而加快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进程。
(二) 优化产业结构。
保定市传统产业占比很大, 需要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型产业的培育, 从而来优化产业结构比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政府的引导, 从事生产经营的是企业, 然而产业的升级打造离不开政府的引导, 并且在承接产业的同时, 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功能定位, 结合新型城镇化进程, 提前科学地制定产业集聚发展规划, 不能被动地接受“三高一低”, 有的放矢地选择承接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业, 并不断的推进园区建设模式的创新, 发挥园区集聚效应, 从而优化本地产业结构。
(三) 优化能源结构, 加大环境治理。
加大科技创新, 推进技术改良, 淘汰一批低效率工业燃煤锅炉, 提升精洗煤燃烧比例, 争取做大全面集中供热;增加多样中清洁能源的利用量, 稀释传统高污染能源的利用比例;充分发挥市场力量, 引入第三方企业, 推进政府与企业合作机制, 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力度;生态是一个大的整体系统, 京津冀要协同发展, 需要加强区域合作机制, 对环境进行综合一体化治理和监督。
(四) 构建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为了保证京津产业承接工作的顺利推进, 保定市需要建立一个功能结构合理和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首先, 加强顶层设计, 促进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在政府的引导下, 立足区域间金融交流合作机制, 深化金融改革, 共同制定金融合作战略规划, 从而契合城市发展需求;其次, 创新融资模式, 积极探索“创投+银行直贷”模式,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融资平台来拓宽融资渠道, 并且依托和利用本地金融高校和科技金融的试点平台, 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最后, 构建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金融体系, 从而从横纵两个方向延伸金融服务产业链条。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莉.“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优化[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 篇7
对比长三角、珠三角都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发展现状要落后于前两者, 有着协同度不高、产业链不够衔接、缺少次级中心城市 (例如长三角的南京、苏州、杭州) 作为支撑、缺乏纵深推进的经济走廊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因此加快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
《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将石家庄建设成为功能齐备的省会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省会石家庄的人口基数、城市规模、产业基础等各方面均处于省内前列水平, 理应在河北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在京津冀城市群主体框架下, 深入分析石家庄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石家庄应充分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重大战略机遇,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
二、京津冀城市群体系中石家庄发展现状
(一) 京津冀内部结构体系剖析。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都是市区人口规模超过千万级别的超级大城市。两大直辖市被众多河北中小城市所围绕, 缺少市区人口在500~1000 万人 (例如长三角的南京、杭州) 的特大城市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由于周边中小城市承接能力较差, 导致京津冀三地产业分工尚没有形成完整的、高效的链条, 这就导致了河北无法真正融入京津两座大都市群。这种两极分化中间真空的城市群结构体系严重制约了京津的辐射和带动效应。
2014 年国务院批复石家庄行政区划调整, 市区人口规模达到467.4 万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久的将来市区人口将会接近500 万人, 将会成为河北省第一个跨入特大城市行列的地区, 填补京津冀城市群的真空断层。
(二) 京津冀内部产业发展阶段比较。京津冀内部各行政区产业发展阶段分处不同时期。北京第三产业占比达76.90%, 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 北京已全面处于后工业化时期, 天津正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河北省整体水平属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与此同时石家庄正逐步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 其发展阶段明显处于河北领先水平。京津冀城市群内部产业发展阶段呈明显的梯度格局, 所以京津地区的产业势必会向河北转移。河北当前遇到的困难, 归根到底是因为产业结构偏重、产业水平不高。因此, 河北应借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样才能实现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同时, 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 产业发展阶段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要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重大的战略机遇, 有选择性地承接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等, 优化经济结构, 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1)
(三) 京津冀内部支柱产业比较。如表1 所示, 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的三次产业区位商呈显著差异, 表明三地比较优势产业不同, 存在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北京市已经全面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形成了以科研创新、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架构体系。天津支柱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 拥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等优势产业。石家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京津, 其主导产业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建材、化工、钢材、纺织服装等传统第二产业。 (表1)
三、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 石家庄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规模已有较大的提升, 但是其整体公共服务、教育水平、城市竞争力等方面与京津两地差距明显, 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同时, 由于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对接京津高端产业转移存在困难。
其次, 北京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天津目前正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 而石家庄正逐步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 其发展阶段与京津形成了较大的落差。
最后, 由于产业整体规模远落后于京津, 缺少优势产业集群的支撑, 导致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欠佳。同时, 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产业层次多属于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产业, 难以与京津形成良好的产业衔接链条。
四、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建议
面对京津亟待疏解的功能和产业转移, 石家庄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找准自身产业定位, 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构建与京津良好的产业协作关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 借力京津提升城市软环境。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要良好的城市软环境来支撑。因此, 要着力构建较为健全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场机制、良好的公共服务水平、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石家庄要借力京津先进科研资源, 构建“产学研”科技联盟, 加强高校和人才双向交流, 为今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 产业的发展正逐渐由依靠要素资本的投入向科技驱动过渡, 所以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倡导万众创新, 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
(二) 借力京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石家庄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 主导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要立足自身产业结构有选择性地进行产业承接, 摒弃“三高一低”产业。城市良性发展过程中, 既要发展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也要跟进, 石家庄应积极承接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 推进自身产业结构升级。
借力京津产业转移大力激活“工业强市”这个强大的引擎, 按照“绿色化”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端化”标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助推剂。
积极承接现代化服务业, 培育第三产业, 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自身的交通区位、传统商贸、物流等优势, 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商贸物流产业的转移, 努力打造北方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
(三) 借力京津实施错位发展。明确产业培育方向和培育目标, 有计划地集聚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 有效拓展产业链的延伸。京津拥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石家庄可以利用与京津的产业梯度差异, 实现产业链错位发展, 构建京津研发石家庄转化的新合作模式。
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 京津两座直辖市亟待进行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作为省会城市的石家庄必须要以创新性思维有选择性的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着力打造京津冀第三极。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转移,转型升级,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陈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省会城市提升的战略思考[J].经济与管理, 2015.29.2.
[2]赵冰琴.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5.6.
[3]张贵, 王树强, 刘沙, 贾尚键.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管理, 2014.7.
京津冀产业转移 篇8
一、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历史
从2002年以来, 一些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环境要求的产业, 陆续搬迁到河北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地区, 有如下特点:
1.转移的产业以传统制造业最多。主要是钢铁、机械冶金、制造、石油化工、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传统制造业。
2.京津地区以资源消耗产业居多。例如:首钢、北京焦化、第一机床、天津的造船项目等, 这些大型企业对矿石、煤炭、水等自然资源消耗很大, 所以, 河北自然资源消耗, 在全国排名靠前。
纵观国际产业转移, 污染转移占据一定的比重, 二者几乎形影相随, 故有“污染避难所效应”一说。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 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 应利用地缘优势, 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做强产业支撑, 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为载体,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
二、转移现状
2014年全市谋划推进对接京津产业项目147个、总投资5320亿元, 与中粮集团、光彩投资集团、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央企合作重点项目38项, 总投资1071亿元。例如:区域共建, 与北京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合作共建园, 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推进产业链合作等国家级园区实现多领域合作建设。围绕绿色产业、低碳发展, 与华电集团合作分布式能源项目, 在曲阳县利用自然优势, 定位绿色能源产业协议, 将在保定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对于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解决环境大气污染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三、高精新绿转移策略
1.利用土地引来金凤凰。企业要发展, 要转型, 需要土地去经营;国家做城市建设, 做公共设施, 搞工业园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土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土地的金融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重中之重的问题。要发展新兴行业,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首先, 政府需要加强财税和金融政策的支持, 发挥科技引领, 推动高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做强做大。我国经过很长时间的土地粗放使用, 土地资源已经变得愈来愈珍贵, 200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2012年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用地细则。能否以土地和金融为“梧桐树”支持企业获得土地和贷款, 促进新兴行业发展、企业转型,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推动保定“高精新绿”产业发展?政府可在严格坚持国家土地和金融政策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小型“高精新绿”企业发展。
2.发挥政府协调机制,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应像一个大家庭兄弟成员,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破除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保定市可以对接京津创业园和职能部门, 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统筹规划, 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 力争京津冀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医疗养老保险和社会服务保障等制度, 整合环京津区域发展资源, 形成合力, 发挥整体效益,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各自优势产业基础, 挖掘各自产业发展潜力, 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例如, 研发和营销在京津, 制造在保定, 实现区域产业链融合。实现环京津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快速聚集和跨越式发展, 促进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对项目采用保姆式服务, 一个大项目有一套班子, 重点发展高精新绿产业并提供“保姆式”服务。北京、天津有数十万个“高精新特”的中小型企业, 它们的处境的共性是受发展空间制约, 缺少资金。地方政府应发挥协调机制,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京津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 实现服务地区产业基地的合作, 享受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益于京津的辐射和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河北省高级创新人才普遍严重匮乏, 河北省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处于下游, 保定市有22所各种类型的高校, 以往培养出的高水平人才均流向了京津石。因此, 首先, 京津冀形成高端人才库, 实现档案在京津冀三地的联网。其次, 京津冀三地应改善养老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的地域限制, 使区域内的人才自由流动无后顾之忧。最后, 京津两地高校众多, 保定市可制定高端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生活环境, 打造30分钟工作生活圈, 吸引京津人才。
另外, 北京市虽然集聚了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但很多科研成果都在异地转化。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统计, 北京市技术交易有56.3%流向外省市, 仅26.7%留在本地。今后, 随着京外周边地区产业配套条件改善和京津冀一体, 保定可借便捷的交通网络, 提供构建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新型城镇化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通过优化功能, 承接和发展“高精新绿”产业, 把保定市城市产业发展和转承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中统筹考虑,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景园.对接京津与都市区经济一体化—构建环首都经济圈与京津走廊的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2]王子先.全球化下中国服务业跨越式升级的路径及开放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7)
京津冀产业转移 篇9
一、金融支持对产业转移的机理作用
产业转移是不同地域之间实现经济、资源的重新配比, 资本在区域间自由转移, 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研究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的机理作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金融促进产业转移的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聚集资金。
产业转移的表现形式就是生产中心在不同的地区间进行的转变, 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参与等, 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主要方式。在承接初期, 不仅需要建设厂房、产业园区等大量的基础设施, 而且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保证;承接后期, 还需要资金支持企业的正常运作。而金融市场的资金聚敛功能则正好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2、使资金优化配置。
金融部门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渠道, 可以广泛收集产业的相关信息, 对承接产业进行正确的评估, 确定每个产业对资金的需求状况, 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 使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3、对资金需求的调节。
企业根据资金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进行资金的分配使用。金融部门处于资金集中和运筹的中心环节, 连接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各个行业。处于中心环节的金融部门可以根据各个产业反馈的建设、发展信息, 根据国家政策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矫正或限制。
二、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金融制约的原因
金融市场的健全, 对于承接产业转移来说, 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一体化的政策引导下, 金融业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相对于京津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 对于产业转移来说, 金融服务作用相对有限。产生金融制约的原因主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河北省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多年来, 河北资本市场发展明显滞后, 突出表现为“三个偏低”, 即金融对经济贡献度偏低 (2012年河北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44%, 既明显低于东部6.76%和全国5.53%的均值水平, 也低于中部3.45%和西部5.01%的水平) ;资产证券化率偏低 (2013年河北资产证券化率为14.2%, 在全国排名第24位, 仅为东部平均水平的2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5个百分点) 。明显滞后的资本市场和金融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也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战略带来障碍。
2、承接的产业滞后得不到国家政策扶持。
河北省无论从政治地位上, 还是从经济实力上, 都难以吸收优秀人才, 缺乏先进技术、资金支持, 自身的产业结构欠佳, 经济发展较滞后。在河北省承接的京津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 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的效率不足, 难以得到金融服务业的支持。
3、支持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较少。
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支持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较少, 使得金融产业转移面临很大难题。政府所提出的优惠政策很多都是财政性的优惠政策, 一般都是免除各项税费等, 如京津冀三地金融政策没有形成政策落差, 不能有效通过金融引导产业疏解;异地贷款制度约束, 降低转出方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等。因此,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性金融引导作用未完全体现出来。
三、推进金融支持产业转移的对策
为了使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工作顺利进行, 河北省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功能健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为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为加速推进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措施如下:
1、拓宽融资渠道。
河北省要避免因资金短缺带来的承接问题。首先, 构建多层次融资平台,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除提供传统信贷业务外, 还必须加大公司债、财务顾问等创新业务发展, 实现角色转变。构建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规模金融机构的多层次银企资金对接平台, 允许中小型企业以应收账款、存货等形式作为抵押进行贷款;其次, 积极发展各种类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2、加快金融创新。
对于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转移企业的实际情况, 采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保、应收账款、专利商标等灵活有效的抵押担保方式发放贷款。针对产业转移的发展周期、发展前景和风险预期, 制定细化不同的信贷准入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
3、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金融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在通过建立金融良性调控、良性发展、良性运行的环境, 实现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之间资金信息的科学流动, 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有效地发展。要创造条件吸引京津地区金融机构落户河北, 深化与京津地区的交流合作, 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正常金融秩序, 推动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
总之, 随着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 金融支持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加明显, 所以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 找出合适的金融支持路径, 让各项金融资源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实现河北省产业升级, 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 河北省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三地经济均衡发展。产业转移过程中, 金融支持至关重要。河北省金融制约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研究产业转移中的金融支持效应, 认为金融市场能够聚敛资金、优化配置、调节需求、反映信息、推进产业转移。对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时金融制约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河北
参考文献
[1]吴成颂.产业转移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J].学术界, 2009.5.
[2]谢小芳.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浅析[J].时代金融, 2010.4.
京津冀产业转移 篇10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医药产业,协同发展,聚类分析
一、引言
2014 年河北5 家药企入选医药企业全国百强, 石药、华药、石家庄四药、神威、以岭榜上有名。 从地域分布来看, 河北入选药企数量在国内排名靠前, 与京、津、沪入选药企数量相当。 河北省医药产业在与京津协同发展中有相比其他产业更为良好的平台与更为突出的优势, 应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先行先试, 为与京津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优质模板。
当前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纪良纲 (2004) 对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与错位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从异构化和同构化两种模式的角度提出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路径, 实现河北与京津产业的错位发展。 王建峰 (2012) 基于综合协同效应模型对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 提出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实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推进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全诗凡 (2014)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产业链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在实证基础上, 提出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发展, 进而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洪磊 (2014) 依次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困境、可能性、协调发展的动力、内涵、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六个对策。
在京津冀一体化新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国内少有探讨京津冀三地某一具体产业进行协同发展的研究, 而本研究立足河北省甚至京津冀区域内都是强势产业点的医药产业, 考察其发展状况、存在瓶颈与问题, 发掘其比较优势与发展潜力, 进一步寻求发展策略以及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医药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推动京津冀三地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二、实证分析
本文以产业竞争力理论为依据, 科学筛取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构建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定量评价河北省医药发展状况、产业竞争力状况;将河北省的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同全国其余各地区的医药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且重点同北京、天津进行比较, 从而发掘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发掘制约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为下一步分析、解决提供基础。
进行因子分析前, 为便于比较分析, 构造京津冀医药产业协同区域虚拟模块, 运用IBM SPSS Modeler14.1 数据挖掘软件, 使用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基于京津冀三地医药企业资产总额、个数、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加总量对协同虚拟模块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行业人均工资水平进行预测, 组成虚拟模块单元全部完整数据加入后续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适用性测度,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应当首先对所选指标和样本数据进行检验, 观察能否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其主要有两种检验, 即KMO方法检验和Bartlett方法检验, 运用SPSS Statistics 21 统计软件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
由检验结果知, KMO值达到0.832, 大于0.7, 可见选取的指标之间有较多共同因素;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为0, 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 近似卡方值达到627.906, 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明数据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指标原值以及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得分排名统计表如下:
基于各项测度指标数据, 运用SPSS 21 软件对全部32个单元进行聚类, 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与统计数据表加以深入分析得到 (如表2 所示) :
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浙江省医药产业整体优势明显, 位于全国第一梯团, 与全国其余各省市拉开一个档次, 其中江苏省、山东省医药产业发展比广东省、浙江省还要更强。
河南省、四川省医药产业处于全国第二梯团位置, 主营业务收入、工业总产值方面排名相对靠前。
吉林省、上海市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医药产业一并处于全国第三梯团位置, 在全国医药产业分布中居于中上游位置, 有较好的上升空间与进一步发展前景。
其中, 上海市与北京市趋近度更高, 表现为直辖市地域空间有限以及科技、金融支持优势明显;天津市、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趋近度也非常高, 表现为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多方面指标排名趋近;而京、津、冀三地更是居于一个梯团中, 表明就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从业人数等方面的各项评价测度指标来看, 京津冀三地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较好, 协同发展根基无阶梯差异, 具备良好的同阶平台。
其余中西部各省区以及民族自治区医药产业在全国范围的排名中处于中下游位置, 相对优势不太明显。
在构造京津冀医药产业协同区域模块后, 京津冀医药产业协同区域模块与江苏省、山东省居于全国第一梯团, 发生较大跃升, 且京津冀医药产业协同区域模块相对江苏省、山东省医药产业具备了独到优势, 但是部分指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而在同广东省、浙江省医药产业的比较中具备了较大优势, 也更进一步领先全国其他省区医药产业。
三、实证分析基本结论
综合分析可知:
1.京、津、冀三地医药产业亟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京、津、冀三地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在国内排名优势并不明显, 三地均未能居于医药产业顶尖位置, 未能居于最上游;京、津、冀三地医药产业相较于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浙江省医药产业存在不小差距, 不仅仅体现在医药产业总量、规模上, 而且还体现在医药新产品研发创新等产业发展潜力上;医药产业在京、津、冀三地如果不谋求优化升级, 不谋求突破, 在当下医药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必将居于下风。 因此, 在京津冀一体化东风劲吹的背景下, 京、津、冀三地的医药产业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京津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2.京、津、冀三地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基础平台良好。京、津、冀三地地缘优势明显, 三地交通便利情况也正在快速改善, 各方面交流正在加深, 三地具有较好的产业承接、转移的基础;其次, 数据分析中, 京、津、冀三地更是居于一个医药产业梯团划分中, 从企业数、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从业人数等规模指标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盈利能力指标的各项评价测度方面来看, 京、津、冀三地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根基无阶梯差异, 具备良好的可协同同阶平台;同时, 京、津、冀三地医药产业又具有一定程度的错位性, 三地协同发展必要可行。 最重要的是, 京津冀一体化新近上升为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 只要中央层面以及三地政府下决心加以推动, 国家级政策的支持是破除各种合作障碍的利斧, 能够以所向披靡之势化解三地协同发展的种种壁垒。 因此, 综合来看, 京、津、冀三地医药产业具备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
3.京津冀医药产业有机、高效、协同发展必将促进区域医药产业实现整体跃升。 加入构造的京津冀医药产业协同区域模块进行数据分析, 京津冀协同区域模块排名直接跃居进入全国医药产业第一梯队, 排名前移跨越很大。 基于数据分析的结论即表明区域整体模块排名大跨度地推向领先位置, 实质上, 长远而深刻地看, 京津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不仅将带来京津冀整体区域模块竞争力的大幅提高, 而且京津冀医药产业有机、高效地协同发展还将促使京、津、冀各地进一步实现医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运营效率, 推动各地实现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实现各层次、各种要素有机协同与联合。 深度融合发展必将释放1+1+1>3 的正向溢出效应, 必将促进京津冀区域医药产业实现整体跃升。
四、发展战略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就河北省京津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做相应阐释:
1.政府推动角度。 各区域之间能否建立完善的产业协调和合作机制是产业协同发展能否顺利推进的基础, 是协同发展成败的关键。 要进行京津冀三地医药产业有效协同发展, 首要的还是要形成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理顺好合作关系机制。 因此, 首先务必要从政府层面达成共识, 构建政府合作平台, 建立好、完善好京津冀三地政府间关于医药协同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与具体制度。
2.医药产业链角度。 京津冀具有加快发展医药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明显优势, 合作空间大, 京津冀协同将有效加快优势产业创建和科技成果扩散, 建立良好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 将有力地辐射带动区域医药产业一体化发展。 而协同发展的首要前提还是要进行分工协作,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以下是对京津冀地区医药产业分工布局以及协同发展的建议:
(1) 北京主攻新药、新产品研发创新。 北京在研发创新上有突出优势, 北京应依托其科研开发资源禀赋, 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 逐步确立其区域性研发和创新基地的地位, 打造成为整个区域医药产业集群的研发创新中心和科学技术辐射核心, 河北省以及天津市医药企业应积极参与对接、承接, 充分利用北京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不同层次实现同北京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促进自身医药新产品研发水平的提升。
(2) 天津应侧重于高端医药设备生产以及整个区域产品的对外出口。 天津应与北京相互协作, 承接产业链的先进医药设备主体制造, 同时天津应与河北积极协作, 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医药以及设备的制造产业方向。 同时, 天津又要发挥其区域物流中心作用, 依托其港口对外出口优势, 在医药制造业产品的物流、销售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3) 河北应侧重于医药产品的制造以及整个区域产品的国内物流、营销, 集中力量发展医药优势领域。 由统计分析表可知, 河北在固定资产以及医药工业总产值方面存在一定比较优势;同时结合因子分析可知, 河北省在医药生产人工成本方面相比京津有绝对优势, 因此, 河北应重点承担产业链中医药产品主要制造部分。 同时河北省还可利用其广阔的环京津腹地以及自身广大的消费市场, 主要负责区域医药产品的物流、营销;其中, 可以重点发展石家庄医药产业, 将石家庄建成区域内医药生产基地群和地区医药物流中心。
3.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角度。 医药业是高技术依赖产业, 研发创新是关乎医药业生存发展的命脉, 推进三地医药协同创新有利于激活产业发展动力, 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 因而, 京、津、冀三地的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医药新产品、新技术的协同创新。
(1) 共建创新成果流动平台, 便利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快速流动。 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进程, 首先还是要创建京津冀的医药类创新成果流动平台。 加深京津冀区域间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由中央以及三地政府推动搭建协同平台, 构建医药企业为主, 大学、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协作平台;良好的科技资源合作平台能有效地凝聚各创新主体的研发力量, 共克创新难题, 大幅度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进而通过技术合作交流平台, 将研发创新成果付诸于生产实践, 快速实现产业化, 能够有效提高三地以及区域整体医药产业竞争力。
(2) 注重构建研发创新集聚区, 协力发展。 推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创新, 要发展壮大研发创新载体, 构建完善的创新载体集聚区, 做好优质科技要素的相互对接工作, 承接先进科技成果实现快速产业化转移。 要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内龙头企业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将一批创新潜力强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聚集起来, 激发创新活力, 形成科技聚集区, 发挥创新扩散效应, 降低科研成本, 控制科技创新风险, 同时积极促进创新载体间的互动合作。
4.医药市场一体化角度。
(1) 构建京津冀统一医药市场运作规则。 尽快建立高度接轨无缝连接的医药市场运行准则, 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 在区域内市场准入方面, 消除地区市场条块分割的壁垒, 形成对京、津、冀三地医药企业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格局与有利环境。
(2) 共同培育京津冀区域性医药市场。 京津冀区域应逐步建立健全规模不等、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区域性市场体系。 京津冀区域市场作为全国层次较高的商贸中心, 通过自身经济吸引和辐射功能的逐步加强, 为应对区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挑战, 建立面向区域内部、面向全国的高级层次市场, 应重点发展与京津冀大区域配合衔接的医药贸易集散地, 形成区域内彼此相互协作统一的大市场新格局。
(3) 开拓统一开放的医药生产要素市场。 加快培育和发展京津冀生产要素市场, 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以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产业转移。 北京医药产业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 突出体现在产业前端环节, 如化学原料药、中药材提取等。 北京可充分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高平台, 加快向环京地区进行要素辐射, 推动产业顺利转移;河北在提供大量医药原材料以及初级化药的基础上, 也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充裕的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水平和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参考文献
[1]纪良纲.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与错位发展[J].河北学刊, 2004 (06) :198-201.
[2]王建峰.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2.
[3]全诗凡.基于区域产业链视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天津:南开大学, 2014.
【京津冀产业转移】推荐阅读:
京津冀体育产业论文05-15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要点08-27
对接京津 融入京津论文08-30
京津冀区域08-23
京津冀城市圈05-13
京津冀地区市场05-19
京津冀协同发展07-01
京津冀人才合作07-06
京津冀都市圈08-08
京津冀区域物流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