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模式

2024-10-08

昆山模式(精选11篇)

昆山模式 篇1

东莞和昆山是国内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二线城市, 发达的制造业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东莞和昆山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城市, 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低廉的劳动成本, 坚持出口导向, 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东莞和昆山也是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 台商投资的到来开启了这两座城市经济的腾飞, 并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东莞模式和昆山模式。但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转型和升级的加快, 两种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 特别在08年金融危机后, 东莞和昆山的出口大幅减少, 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倒闭, 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东莞模式和昆山模式遭遇巨大挑战。

台商投资内地的区域特征

台商投资内地始于1983年, 30年来随着国家开发重心的转移, 台商投资内地的区位选择也随之而改变, 台商投资内地主要有:

(一) 广东、福建两省

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地区, 由于与台湾在地理上邻近, 广东和福建沿海对台商有很强的吸引力, 是早期吸引台商投资的热点区域。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 广东、福建两省的台商投资数额占整个中国台商投资数额的近70%, 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福建的厦门、福州, 广东的深圳、广州、东莞、中山等城市。90年代以来, 福建的台商投资比重大幅下降, 广东成为台商投资的重点区域, 在90年代初期和末期都曾占台商投资内地比重的30%以上, 但进入21世纪以来, 广东的台商投资比重也呈绝对下降的趋势。

(二) 长三角地区

随着浦东开发, 以上海、苏州、昆山、宁波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成为外资投资中国新的热土, 其区位、经济、文化、交通、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台商的青睐。2000年, 江苏就以占全国台商投资比重的48.01%的绝对优势超过广东成为内地台商投资的第一大省。早期台商投资长三角主要集中于上海, 然后扩展至周边县市。

(三) 环渤海地区

台商投资长三角地区的同时还有向北移的趋势, 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逐渐成为台湾高科技企业投资聚集地区。虽然从投资比重来看, 环渤海地区未占优势, 但该地区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优势明显, 拥有高等院校近100所, 中等职业学校300多所, 各类科研机构1000多个, 各类科技人员达130多万人, 约占全国的27%。因此吸引了大量台湾的高科技企业尤其是电子信息类企业前来投资。

(四) 中西部地区

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 台资企业加速了在中西部地区的布局。相比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有更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中西部地区的武汉、西安等城市也是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地, 为台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目前台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西安、成都、重庆、长沙等城市。

东莞模式和昆山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 东莞模式和昆山模式的形成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 东莞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缘环境和政策优势, 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 从香港引进服装、钟表、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随后台企也开始加入到投资的行列, 带来了电脑以及周边产品装配工业为主的IT产业。早年投资东南亚的失利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大量的台商资本从东南亚陆续转移到东莞, 推动东莞迅速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产业现代化。截止2009年底, 东莞累计吸引台资企业7263家, 实际利用台资93.12亿美元, 占东莞吸引外资总额的27.6%。

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 开始了台商在昆山的投资。昆山依托上海中心城市的综合性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在交通、土地批租等方面的政策优势, 从交通通信、项目开发、产业政策等方面主动与上海接轨, 使昆山在短期内建立起吸引台资企业投资的平台。昆山着力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IT产业、资讯电子、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科技含量高、投资力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台资项目。截止2010年底, 昆山累计吸引台资企业3738家, 总投资金额达442.5亿美元, 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4家台资企业, 利用台资总额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 台资占昆山利用外资总量的60%, 创造了昆山70%的工业产值和80%的出口。

(二) 东莞模式的特点

所谓的东莞模式, 其实是要素组合的一种方式, 由东莞提供土地, 内陆地区提供劳动力, 外商提供资金、厂房、设备、技术和管理, 形成的以外资为主导的植入式外向型经济模式。东莞之前本是一个农业县, 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几乎全部来自于外部投入, 东莞的外资企业数量大约占所有企业数量的70%, 且东莞的企业基本上以出口为主, 尤其是台资企业。台商在东莞的运作模式, 主要是“台湾接单, 内地生产, 产品全部出口”, 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配合、上下游联动的模式。东莞模式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三来”就是由国外的委托者提供原材料、样品、元器件、零配件以及必要的技术设备, 由国内的加工方按照国外厂商的需求加工成成品, 加工方收取一定的加工费的经济合作方式。而补偿贸易则是以产品偿付进口设备、技术等费用的贸易方式。

(三) 昆山模式的特点

在台资从珠三角转向长三角的过程中, 昆山把握住了先机, 使台资企业对昆山形成了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台商投资形成了显著的群聚效应。昆山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投资方式以独资为主, 平均投资规模大。

随着台商在昆山投资的快速扩张, 投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独资企业比重迅速提升, 全面超过合资形式。截止至2009年, 台商对昆山累计投资321亿美元, 独资占85%以上, 合资不足15%。从投资的平均规模看, 昆山台资企业平均投资规模超过900万美元, 其中投资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达875家, 超3000万美元以上的110家。

2. 投资产业相对集中。

台商在昆山的投资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高档轻纺等产业, 其中IT产业的比重最高, 以形成了从电子基础材料、印刷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3. 投资形成了鲜明的园区特色。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昆山就开始建设工业开发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立了不同功能的产业聚集区, 俗称“二园八区”。其中多个园区几乎是为台商量身定制, 以充分满足台商投资的发展特点与需求, 为台商提供一个有利于降低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生产环境。

(四) 东莞模式和昆山模式的差异

1.承接的台资企业的产业结构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不一样。在承接外来的产业转移时, 东莞主要承接来自港台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包括服装、玩具、家具、机械、食品、五金等传统行业, 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中下游, 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含量低, 劳动力需求量和资源消耗量大, 环境污染严重。90年代后, 台湾的电子产业开始向内地转移, 逐渐在东莞形成大大小小生产电脑周边零配件的小企业, 这些企业普遍规模不大, 甚至是一些工厂小作坊, 但数量繁多, 种类齐全。随着中下游产业链的逐渐完善, 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开始进驻。在吸引台资的模式上, 形成了一种“外围——核心”的结构模式, 外围是周边的小企业, 核心是行业中的大型企业。

昆山在引进台资时, 一开始就以台湾IT产业的整机制造以及一些先进的国际制造业为目标。很多企业都是行业内的核心企业, 科技力量雄厚, 起点高。随着核心企业的进驻, 周边的零配件和配套产业开始丰富和完善。目前, 台湾芯片业双雄——“台积电”和“联电”, 都已落户昆山, 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企业, 已有九家在昆山设厂, 使昆山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在吸引台资的模式上, 昆山形成了一种“核心——外围”的结构模式, 核心是行业的核心企业, 外围是周边零配件和配套产业。

2.引进台资企业投资时, 政府的作用方式不同。在引进台资方面, 东莞和昆山两地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台资进入东莞的时间较早, 政府政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段摸索的过程, 但东莞市政府作用的主要方式和内容主要是在上级政策法规规定的框架内, 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当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 政策也跟着进行调整。这是一种明显的被动型、防御型的推动方式, 未能从长远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引。而昆山市政府则更加积极、主动地和台商接触, 从台商的诉求出发, 以出色的招商引资的热情以及富含人情的亲商、富商、安商的服务理念为台商服务。不仅从物质上给予台商优惠, 还非常关注台商们的心理感受, 从心理上拉近台商与昆山的距离, 使台商能更安心地在昆山投资。据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 (俗称“电电公会”) 的“中国内地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书”, 昆山在政府行政透明度、对台商投资承诺实现度、当地台商人生安全度、最适宜IT制造业投资等指标上优于东莞。

3.两地的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有很大的不同。东莞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对外贸易, 其高度的外源性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昆山虽然也是外资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城市, 但外资在整个昆山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40%, 经济结构较为平衡。另外两个城市的产业政策也有很大的不同, 东莞趋向于轻型化工业和服务业, 昆山则倾向于重型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根据不同的产业政策制定的产业规划自然也有很大的区别。

4. 东莞和昆山对待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政策也有所不同。

东莞和昆山都是外来人口较多、较集中的城市, 外来人口为两地的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昆山经济能够发展如此之快, 与昆山实行的著名的“三有工程”分不开, 所谓三有工程, 就是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 构建了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和征地补偿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多项为民、惠民措施使得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都能更安心、更稳定地工作。劳动力供应的稳定性也使得台资企业更愿意留在昆山。

相比昆山, 东莞在人口政策方面却存在诸多限制, 导致了劳动力供应的不稳定性, 也导致了在东莞的外资企业根植性不强。东莞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住房、教育、医疗等福利设施均与外来人口无缘。外来人口为东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却得不到认可, 找不到归属, 心理上容易形成一种挫败感, 加速了外来人口向其他地区迁移。近些年东莞出现的民工荒、招工难就反映了这个问题。劳动力的流失也导致了企业的外迁和产业的空心化。

东莞模式与昆山模式的经验启示

目前无论是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的东莞还是经济发展迅猛的昆山, 都出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短缺、外部需求减少, 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的危机。东莞模式和昆山模式带来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第一, 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加快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危机后, 对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而言, 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很难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东莞和昆山分别为这两个地区吸引台商投资最多的城市, 在今后的招商引资中, 重点选择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 吸引外资前来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 打造总部经济。

第二, 拓展经济腹地,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与合作, 主动融入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去。东莞模式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缺少与周边城市的互动, 在大珠三角和大长三角的区域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之时, 各自为政的经济发展方式显然不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东莞还是昆山, 都应积极主动地融入大珠三角和大长三角, 加强和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 错位发展, 避免经济的同质化。

第三, 调整经济结构, 避免过度依赖外资, 扶植本土民营企业的发展。无论是东莞模式还是昆山模式, 过度依赖外资企业的投资, 不仅加大了经济风险, 也扼杀了本土企业的成长, 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 以民营企业为核心的民营经济才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段小梅.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区位选择及其投资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张传国.台商大陆投资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谢鹏飞, 叶显恩.大陆台商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4]彭明明, 刘学华.东莞与昆山台资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珠江经济.2007 (10) .

创新实干学昆山 篇2

高端定位目标,在率先发展上学昆山

近年来,灌南按照“高起点定位、高目标追求、高强度推进”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达历史最高水平,连续3年位居连云港市首位、苏北前列。省委省政府要求苏北地区2019年实现全面小康,分析灌南的发展,在参照4大类25项小康指标体系中,灌南大部分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时序进度,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等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如果按照近两年的发展速度,基本上都在2011年左右达到小康水平。目前差距最大的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增幅20%计算,还需要9年时间,即在2015年左右实现小康目标。但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全县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不断攀升,也为灌南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聚了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年来完成的投入、引进的资金、建设的项目,基本上都将在今后几年进入投资回报期,必将拉动灌南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提前4年,即在201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努力打造“苏北昆山”。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围绕各项工作全市争第一,发展速度苏北争上游,综合实力全省争进位的“三争”目标,确保实现“五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超过100亿元,人均GDP达1650美元,年均递增20%;财政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每两年翻一番,“十一五”末超过18亿元,年均递增40%;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800美元,年均递增13%以上,力争2012年率先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5年累计投资在“十五”的基础上翻一番,超过300亿元,年均递增20%;城镇人口在目前18万人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6万人,年均递增15%。到“十一五”末,综合实力力争进入苏北前十,努力实现连云港经济强县、苏北发展快县、江苏产业名县的目标。

突出工作主线,在加快发展上学昆山

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全面小康目标,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新的举措,实现经济更快发展。

(一)加速工业化,实施小康建设主战略。牢固坚持工业化第一方略,进一步提升县经济开发区和连云港化学工业园的水平,继续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路子,放大与常州亚邦、上海奉城等合作建园区的创新模式效应,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合理布局产业,提升园区档次,吸引南方项目、资本、技术等要素进区发展。重点围绕化工医药、冶金机械、板材家具、酿酒食品和纺织服装五大支柱产业和50家销售超千万的重点企业,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在政策、资源、要素等方面实行倾斜,加快上下游产品配套,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特色,真正确立工业经济在全县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二)建设新农村,把握小康建设关键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始终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三进村、五到户”工作,组织机关干部和科教文卫专家进村入户,落实各项富民措施,推进农村各项工作。每年兴办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以上,“十一五”期间,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20家以上。加强技能培训,抓好内转外输,加快推动劳动力转移,确保劳动力转移人数保持在2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500元。作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整治村容村貌,加快中心镇村建设。在中心镇建设上,2006年率先启动堆沟港镇、长茂镇和汤沟镇三个重点中心镇建设。在中心村建设上,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率先启动20个中心村的建设工作。

(三)开发灌河口,培育小康建设增长极。充分发挥灌河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海河联运优势以及岸线资源优势等,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规划建设3-4个大的产业集中区,科学合理规划沿河产业带,积极引进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落户,重点发展二、三产业,使之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级。至“十一五”末,在灌河口建设万吨级码头5-8个,3000到5000吨级码头15-20个,建设大型造船企业3-4家,把灌河口半岛经济圈培育成为连云港的重要配套港、全省知名的造船基地和苏北腹地的资源、商品集散地。

(四)打造新县城,构建小康建设强载体。顺应工业化的强势推进,继续加快城镇化进程。“十一五”期间,每年城区建设投入不少于10亿元。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上规模、集群化商贸流通业、服务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物流支柱企业,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体系。同时,通过购房补贴、开发商让利、经营保护等特殊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县城流动,在县城定居,到县城经商,最大限度地聚集人气,每年城镇新增人口不少于2万人。

坚持扬优展长,在科学发展上学昆山

围绕发展目标、理念和思路,继续巩固和发扬近年来发展中形成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强化内生力量,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证。

(一)提升“活力灌南”品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我们将把学习昆山精神作为新的契机,大力倡导敢于突破、敢于叫板、敢冒风险的“三敢”精神,以及打破常规、打破平衡、打破禁区的“三打”气魄,在推动干群的思想进一步解放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思路的创新、工作办法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等等,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提升“速度灌南”品牌,进一步抢抓机遇,争先超越。我们要学习昆山人的率先之志,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更加超前的意识,乘势而上,主动对接,积极拼抢,充分发挥灌南业已形成的园区优势、政策优势、劳动力优势等,全方位吸纳优质资本、优势技术、优秀人才,创造出机遇的最大效应,在确保灌南的发展速度始终保持高于省市平均速度、高于周边同期速度、高于历史最快速度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经济总量上的赶超。力争每年综合实力在苏北排名前移2-3位,到“十一五”末,综合实力力争进入苏北前十。

(三)提升“平安灌南”品牌,进一步创优环境,集聚人气。进一步巩固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成果,进一步深化平安创建,坚持不懈地开展创建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企业活动。深入开展法治灌南创建活动,确保2008年建成法治灌南合格县。深化软环境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打响灌南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品牌。

(四)提升“和谐灌南”品牌,进一步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享受到加快发展的成果,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体系、孤儿集中救助、革命伤残军人和老复员军人遗孀定补、残疾人生活专项保障、城镇困难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大病统筹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上级补助、县财政配套、专项资金、部门统筹、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每一户困难家庭有衣穿,有房住,有饭吃,子女有学上,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全社会的关爱。□

(作者系连云港市副市长、中共灌南县委书记)

昆山模式 篇3

(一) 昆山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和管理时期, GDP和摩天大楼不再是衡量城市发展成果的单方面因素。城乡社会管理中枢的健全, 全体居民的幸福额度、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美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要取代孤岛式的城市化。

昆山所在的苏州市继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点”、全省唯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之后, 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具体承担“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试验主题。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昆山也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八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搭建起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清晰框架。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被纳入到这个框架之内, 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由此, 城乡共同繁荣, 人居质量同步提升, 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城乡一体化成为新时期昆山最大的品牌和特色。

(二) 昆山生活垃圾处置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外来人口的逐渐增多, 昆山市生活垃圾产出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 2010年产生各类生活垃圾超过44万吨。在2004年之前, 昆山垃圾处理主要靠传统的填埋方式, 这种低端的处理手段不但要占用大量稀缺的土地资源, 而且还会对水土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2004年和2009年, 昆山分期投资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厂, 该厂现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2050吨, 2011年实现全市生活垃圾“一炉焚烧”以来, 实际日均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左右, 能够充分满足全市需求, 为昆山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并开创了昆山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的新局面。

在昆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 应广大农村居民“清洁家园, 美化环境”的诉求, 生活垃圾处置公共服务不断下移。以农村收集为起点, 各镇转运为承接, 市焚烧发电厂处理为终端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三级处置模式基本建立。

二、昆山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 构筑了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置设施体系

昆山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由昆山市政府负责管理, 鹿城垃圾发电有限公司负责营运, 选址在巴城镇夏东村后浜小村北侧的原昆山第三垃圾填埋场内。目前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2050吨, 能满足全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要求。

昆山市还统筹规划, 分批建设了80个垃圾中转站, 能覆盖到全市各个村。垃圾中转站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设在交通便利, 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在垃圾产出多的村、镇, 建设运送垃圾能力强的压缩式中转站;在垃圾量相对少的村镇, 建设箱式、拉臂式或地槽式中转站。

每个村建设一个垃圾集中点, 用来集中全村产出的生活垃圾, 衔接镇上的垃圾中转站。各家各户分发一个卫生箱, 用来盛放一天的生活垃圾。在垃圾产出量较大的公共场所或小摊点配备大容量的垃圾桶 (见图1) 。市、镇、村三级统一配置清运车辆和保洁人员, 垃圾转运使用环卫专用车辆, 喷绘统一标志并编号备案, 还安装有GPS监管设备, 对垃圾转运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二) 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置定式流程

在昆山, 城乡生活垃圾每天都要经过居民门前卫生箱—村垃圾收集点—镇垃圾中转站—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一自下而上的定式流程, 最终被无害化处理 (见图2) 。

每天凌晨四、五点钟, 由村里负责农户垃圾收集工作的保洁员用一辆卫生小拉车走街串巷, 把各家各户门前卫生桶内的垃圾集中运往村级垃圾集中点;街道清扫和河道清理的垃圾统一归入公共的大垃圾桶, 再加上小摊点的垃圾, 都由卫生保洁员专人负责用三轮车收集运送到村垃圾集中点 (见图3) 。

开发区、各镇环卫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的生活垃圾转运工作, 将各村指定垃圾集中点及镇上的生活垃圾及时运送到垃圾中转站。到达垃圾中转站之后, 再由市环卫管理部门负责将中转站的垃圾转运到鹿城垃圾发电有限公司焚烧发电 (见图4) 。

(三) 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置长效管理

昆山探索并建立了城乡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主管部门。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牵头, 市财政局、环保局、安监局、供电局、物价局、卫生局、爱卫办、开发区、各镇以及昆山鹿城垃圾发电有限公司组成协调机构, 负责生活垃圾焚烧有关事项的协调处理监督工作, 保证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生活垃圾的收集、集中工作实行属地管理。收集、集中、转运、焚烧处理费用由镇、市两级财政承担。对垃圾收集、集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 对违规单位进行处罚。

三、“昆山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 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障了城乡一体化水平

昆山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模式改变了城乡二元的卫生状况, 重点改善了农村的环境质量。一方面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过去脏、乱、差的面貌不复存在, 减少了水体污染, 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还部分村庄以古镇风貌, 提高了当地旅游资源的质量, 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从而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同时, 城市的卫生状况也因此受益, 生态环境是无界的, 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闭合系统。事实证明, 过去只管城市不管乡村, 甚至把城市污染转嫁给乡村, 以邻为壑的做法是缺乏远见的。城市处在周边乡村的包围之中, 把污染转嫁到乡村的结果只能是自筑“垃圾围墙”。垃圾问题无可回避, 只有城乡齐抓共管, 才能摆脱捉襟见肘的困境。昆山所在的苏州市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要讲城乡一体化, 生活垃圾的处置问题是第一道关卡。因为我们追求城乡一体化, 就是为了让全体居民享受均等的发展成果, 如果连农村居民最基本的卫生情况都无法保障, 城乡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 实现了垃圾处理的资源化, 促进了节约型社会建设

昆山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仅可以为严重缺电的华东电网提供一定的电力补充, 还节约了大量煤炭资源, 更重要的是对土地和环境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原始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 不仅要占用大量耕地, 垃圾中的有害物质还会对土地、地下水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垃圾焚烧发电后, 在土地得到节约、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 垃圾焚烧发电后的废渣也成为人行道路面和草坪用砖的主要生产原料。据统计, 2010年全年昆山投入火力发电的垃圾达近40万吨, 产出电力14708万度, 发电效率为19.2%。2011年前三季度, 鹿城垃圾焚烧发电厂消化生活垃圾27.56万吨, 产出电力13071万度, 垃圾发电效率为21.5%。昆山市通过集运最终将垃圾焚烧处理, 实现了垃圾的变废为宝, 循环利用, 在寸土寸金的今日, 还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 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三) 探索了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之路, 为其它地区提供了管理经验

昆山市地处国家率先发展区, 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也走在全国的前列。“昆山模式”不但在环境卫生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还在相关方面引起了良好的连锁反应, 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提高了家庭收入;另一方面改善了投资软环境, 提高了投资吸引力;还锻炼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能力, 实践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我国城乡结构问题的关键出路, 其中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也是必然的趋势, 探索中的“昆山模式”虽然不能直接复制到其它地区, 但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昆山的创新思维和管理模式值得其他地区思考和学习。

四、“昆山模式”改进升级的对策建议

在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方面, 虽然“昆山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 受制于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 环境意识淡薄。在污染没有直接损害其自身经济利益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 他们保护环境的愿望并不迫切, 致使环境保护的有效参与群众明显不足;垃圾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前端减量化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无论是垃圾填埋或是焚烧, 都会产生一定的二次污染。只有从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量, 才能真正减少后端垃圾处置造成的污染。所以“昆山模式”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进一步改进创新。

(一) 进一步教化“模式”实施主体

昆山城乡全体居民是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的实施主体, 他们的环境知识多寡和环境意识强弱最终决定“模式”的实施水平。首先政府要相信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是可以被教化的, 他们对正确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是持支持态度的。只要管理者利用易于接受的方式, 对其进行系统、细致的教育, 加强倡导和宣传, 他们终归能够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自觉承担起环境管理的义务。政府应常抓不懈, 通过发送传单、媒体宣传、网络传播、在垃圾桶旁安装语音提示装置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分层、分级、分阶段地培训一大批社区工作者, 由他们和志愿者一起, 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落实到每家每户;要重抓儿童环境意识教育, 让环境保护的意识占领下一代思想阵地。

(二) 垃圾分类走向处置流程最前端

提到垃圾分类, 日本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他们有着一套系统化、制度化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其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生活垃圾一般先分为可燃、不可燃、大型垃圾、其他类垃圾和电子类垃圾等类型, 大类下再分小类。居民按照环境科下发的“垃圾回收日历”的具体要求, 将家中生活垃圾分类完毕, 这个“日历”约定某个星期的某一天专门回收某种类别的垃圾, 居民对此一目了然。如果规定本地区某天回收电子垃圾。当天居民就绝对不能扔其它种类的垃圾。垃圾公司准时上门, 高效回收。

垃圾分类是前端减量化处理的最有效办法, 通过建立完备的分类回收体系, 不但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量, 而且会切实降低垃圾焚烧的危害。昆山市应该尽快把垃圾分类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处置流程之内, 作为垃圾处置流程的最前端, 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取代现行的“村集—镇运—市处理”。

(三) 制定生活垃圾增量削减目标

为了实现生活垃圾前端减量化, 昆山还应积极响应低碳生活、绿色生活号召, 率先制定生活垃圾增量削减目标, 并将削减目标纳入到生活垃圾处置专项规划之内。从现状情况来看, 昆山的经济还在快速发展, 外来人口还在大幅增加, 生活垃圾绝对产生量近期不可能减少, 但是可以先从垃圾产出增量的控制着手, 制定年度增量控制目标和长远削减目标, 并由环保部门负责对削减信息进行公布, 接受居民监督,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五、借鉴“昆山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一体化”是未来我国城乡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的发展方向, “昆山模式”必将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甚远, 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垃圾终端处理方式要因地制宜

昆山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模式是在全面分析市情市力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其他地区具体选择何种终端处理方式, 是焚烧、填埋还是堆肥, 或者综合运用, 则必须要因地制宜。

焚烧发电方式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昆山是我国百强县之首,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0.28亿元, 成为国内首个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县级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45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3元, 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各项公共服务的展开提供了支持性条件。昆山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费用由市、镇两级财政承担。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建设投入2.7亿元, 二期扩建投入3亿元;垃圾中转站建设先后投入2000多万;村垃圾收集点建设和人车配套安排投入也不容小视, 垃圾处理费用为76元/吨, 其中市政府承担80%, 镇政府承担20%;据了解, 大部分镇每年的卫生费用超过500万, 最多的超过1000万。

因此, 其它城市应根据区域的背景条件, 在遵循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并分析与所选处理方式配套的管理模式, 最终形成适合本地区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模式。

(二) 借鉴“一体化”的理念和流程安排

昆山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是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框架下形成的, 此模式着眼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贯彻落实统筹兼顾的可持续发展观;编制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垃圾处置规划;合理布局, 构筑了城乡一体化的垃圾集运设施体系;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责任义务与监督惩罚, 实现垃圾处置的长效管理。其他地区对“昆山模式”的借鉴重在学习其“一体化”的先进理念, 并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具体操作流程和后续管理之中, 还要使流程安排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规范管理和服务, 而在具体操作方面则不需要照抄照搬, 必须因地制宜。

(三) 慎建垃圾焚烧厂

统一布局:在借鉴的过程中, 要把“昆山模式”放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去发现问题。到“十一五”期末, 昆山所在的苏州市市域范围内共建设了六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这六座焚烧厂都是各县级市和苏州市区在自己的行政辖区范围内单独论证的结果。由于缺少苏州市域范围内的垃圾焚烧厂建设规划, 造成服务区叠合和资源浪费。所以, 其他地区在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过程中, 一定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分析论证, 统一布局, 避免重复建设。

长远考虑:到“十一五”期末, 全国共有约13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十二五”期末将超过300座。垃圾分类和垃圾削减应该是垃圾焚烧厂建设的前置条件。现如今, 我国众多城市在这个条件几乎完全不具备的情况下, 盲目建设大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一旦将来开展垃圾减量化, 生活垃圾无法“喂饱”垃圾焚烧炉, 焚烧能力就会大量过剩,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各地应该考虑长远, 慎建垃圾焚烧发电厂。

六、结语

昆山是我国百强县之首, 在《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市排名中, 连续两届蝉联第一;其人居环境水平也被高度认可, 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昆山的建设和管理吸引着诸多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的瞩目。因此, 对其一些超前管理经验的推介也便有了必要和意义。

昆山对城乡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的探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构筑了与市情市力相符合的“昆山模式”, 在解决本市城乡环境卫生问题的同时也为其它地区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但“昆山模式”还存在着有效参与群众不足和前端减量化有待加强等缺陷, 需要通过引导公众参与、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和制定生活垃圾增量削减目标等措施来弥补, 以实现“昆山模式”的改进升级。同时, 其它地区在借鉴“昆山模式”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结合地方实际, 因地制宜、有所取舍。有条件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地区一定要做到统一布局、长远考虑、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陆晓华.昆山生活垃圾"一炉焚烧"[N].苏州日报, 2011-8-10.

[2]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47-2006) [S], 2006.

[3]昆山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暂行办法[Z].昆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2006.

[4]昆山垃圾发电效率进一步提高.昆山统计信息公众网, 2011-10-24.

[5]马军.走出垃圾焚烧厂选址的困局[N].评论周刊, 2009-11-29 (TM01) .

[6]王子彦, 丁旭.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及对策——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生态经济, 2009 (1) .

[7]徐永红.浅谈日本的垃圾处理[J].科技信息, 2011 (3) .

[8]昆山统计年鉴, 2011.

[9]刘永德, 何品晶, 邵立明, 等.太湖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与处理技术方式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 (6) .

昆山模式 篇4

回首2009,我们仁济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团结一心,务实求进,秉承“仁术无止境,济世暖人心”的办院宗旨,医疗水平、护理质量和专科特色均大步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借此2010年辞旧迎新的欢庆时刻,昆山仁济医院携手昆山图书馆,昆曲艺术团共同展开昆山2010新年春节晚会!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的召唤,握手辞别2009年,未来征程任重而道远:我院将继续坚持以医疗改革为动力,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实现我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大丰收而努力奋斗!

首先,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太仓友谊医院、樾阁路中西医结合门诊的各位同仁。还有在背后支持我们的家属同胞!

新年的喜悦掩不住太多的是祝福和希望,叠个千纸鹤,系个红飘带,让我们每个人在心中默默许愿,来年定会交好运.....是的,今天,窗外是天寒地冻,室内是灯火辉煌,暖意融融,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共同迎接这个期盼已久的欢乐时刻。

青春是那么的火热,那么的充满激情,犹如夏日的天空,总是高远而明丽。年轻的我们朝气蓬勃,年轻的我们可以将欢乐尽情演绎。

悠悠国粹,源远流长;京剧艺术,美名远扬。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牡丹亭游园》则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伴随着2010年新年钟声的即将敲响,立足于医院的长远发展,我们必将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凝聚实干,锐意进取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使医院的各项工作实现新的飞跃、创造新的辉煌!

昆山:“一元结构”妙计 篇5

可以说,沈美英的治疗转机得益于昆山发展的一种机制:城乡统筹。从2003 年起,昆山就从规划入手,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尝试变“二元结构”为“一元结构”。经过5 年探索,初步实现了城乡就业社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的一体化,提前践行了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社会保障一体化

作为城乡统筹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保障的统筹只满足沈美英“一周能做两次血透”的需求,她的病情需要更多的关注,而更多昆山农村人也同样需要更多的保障。2007 年1 月1 日,昆山市正式实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户籍关系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不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所有居民。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260 元,其中市、镇(区)两级财政按每人每年90 元分别予以补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每人每年20元进行扶持,参保居民个人按每年60元的标准缴纳医疗保险费。该制度将大病基金与城镇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并轨。沈美英终于可以一个星期做三次血透了。

随着财力的逐步增长,昆山市、镇两级财政,加大了对各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先后建立健全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农村低保实现全覆盖,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同时,昆山又积极探索“土地换保障”的路子,加快被征地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覆盖的步伐,参保总数超过7.5 万人。对农民动迁实行“拆一还一、货币补偿”政策,农户动迁后一般可拿到2 至3 套住房,除自家居住外,可以通过出租、出让来增加物业收入。

基础设施一体化

今年年初,锦溪干家甸村村民吴国民打开家里的水龙头,发现水龙头流出来的自来水比以前透明很多,而且没有漂白粉的味道,后来他才知道这水是从市里自来水厂输送过来的。吴国民喝到统一供应的优质水,这归功于区域组团供水工程,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实行统一供应,在全区域实行饮用水深度处理,做到城乡居民同饮“一个龙头”的优质水。

对于诸如供水之类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昆山将城市和农村纳入统一布局,统一建设。市镇两级财政从预算内“挤”,预算外“集”,引进BOT 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实施了一大批交通和水、电、气、生态环保工程,使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不断完善。

现在,昆山的“吴国民”们不仅喝到统一供应的优质水,还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关乎生活的其他基础设施。统一的污水管网基本覆盖到农村区域,建成污水处理厂24 个,镇镇实行集中处理,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7%;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镇集中( 转运),市处理”,做到“一个炉子”焚烧;全市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有线电视,并于今年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生活质量同步上升的基础上,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则像鲜活的血脉,连通着昆山城乡同步的心跳。“六纵六横二环五高”的城乡区域交通大框架,100 公里境内高速公路、500 公里一级公路、1000公里二三级公路、10 个高速互通。于是,昆山实现了一个“1530”通达目标:市域内任何地点15 分钟能上高速,30 分钟能到上海或苏州。

公共服务一体化

“小事不出村或社区,大事不出镇,出镇有人代”,拥有良好的基础设置之外,昆山人更享受着便捷的城乡公共服务。今年以来,昆山市以村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让城乡居民在村或社区就能享受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治安和党建活动等6 项服务。

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昆山从现有条件出发,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按照功能需求建立了以市、镇(区)两级为主体的财力保障机制。建设资金由市、镇(区)、村按4:4:2 比例负担,经济薄弱村由市镇两级财政各按50%比例负担,到2009 年底,全市全面完成153 个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日常运行经费由镇(区)、村分担。

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市镇两级财政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教育投入超过26 亿元,卫生事业基本建设投入超过10 亿元,体育文化方面的投入也都有所增加,昆山人上学、看病、业余活动已经越来越方便。昆山打破城乡教育分割,建立了城区医疗、乡镇医疗、社区医疗有机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实施了区体育“三个一”工程( 一片篮球场、一个健身点、一个活动室) 和文化“五个一”工程( 一个多功能文体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图书馆、一个标准文化站、一个电影放映队) 。

富民一体化

投入改善了昆山农村的生活之外,昆山政府还着眼于农村财富的增加,实行富民一体化。目前,昆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缩小至1.8:1,全市基尼系数控制在0.3 左右。全市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从前78%下降到45%,投资性、经营性、资产性收入上升到40%以上。

在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上,昆山主要采取八个方面的重点措施:通过全市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投入,为群众增收提供机会;鼓励农民创业,推进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等建设;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探索村企合作新路径,提供更多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发展“房东经济”,通过出租、出售等方式增加收益;建立各类合作社,增加入社农民红利收益;社会保障方面增加农民收益;在社会保障和征地补偿等方面,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帮扶经济薄弱村带动富民,开展局村挂钩、村企合作,带动老百姓就业、创业和发展物业。

昆山模式 篇6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要求民主法治声调高涨, 主张大社会、小政府, 各类民间社团、各行各业协会如雨后春般拨地而起, 如何借助各类团体、协会平台规范消防监督管理, 成为当前规范消防监管的共性话题, 笔者以曾经挂职学习过的全国经济第一强县——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为例, 就如何通过建协作机制、搭互助平台、促行业自律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推行消防监督“协会化”管理新模式作初步探索, 供全国同行参考。

1 昆山市行业协会基本现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历经20年的飞跃发展, 昆山从一个农业大县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 (市) 之首, 社会经济的各项指标在全国同级别地区都是处于前列。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都呈现迅猛发展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 昆山目前共有民营企业26000余家, 私营企业10000余家, 外资企业3600余家, 产业规模化、单位数量化、经营合法化和竞争规范化等市场经济特点加快了全市行业协会的发展, 从2002年全市第一家行业协会成立以来, 昆山目前共有行业协会60余家, 成员单位3000余家, 基本涵括了公共娱乐服务、装饰建材、纺织服装和印刷包装等消防监管重点行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运转, 各行业协会的组织机制、例会制度和内控建设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越来越明显, 通过行业交流平台推动合法经营、保障安全运作和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日趋完善。如昆山沐浴沐足行业协会成立于2005年12月, 目前拥有成员单位90家, 共有5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事务, 协会会长由成员单位投票举荐, 4年任期, 且会长参选资格必须取决于所在单位安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 协会定期每两月召开1次行业例会, 在交流规范本行业合法经营和有序竞争的同时, 定期排查剖析在消防、治安、卫生等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交流学习同行业单位在安全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 并以协会为平台, 通过政协提案和部门对话等方式, 将业内呼声和企业诉求反映给相关职能部门, 从而有效地把各项安全工作的规范要求以点带面地输到业内行业。2009年底, 在某次该协会在日常的例会中, 有成员单位反映XXX洗浴休闲中心存在消防违法行为, 协会通过信息抄报制度, 及时将情况反映到昆山消防机构, 经查实, 该单位未办理消防手续且存在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营业的问题, 消防机构立即依法进行了查处, 及时消除了潜在的火灾隐患。

2 推行消防监督工作“协会化”管理的前期条件

2.1 消防法规普及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 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精神宣贯, 新《消防法》、各地新的《消防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与改进消防工作意见》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 有力地推动了消防法制化进程,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的主体管理观念不断加强, 消防监管思想原来的“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积极加大投入完善消防安全软硬件建设,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自查巡查机制, 对消防安全的认知度和消防知识的需求度明显提高, 更易接受消防机构的日常执法监督, 积极主动地整改存在的火灾隐患、违法行为, 净化单位、场所内部的消防安全环境, 从而更好地提升单位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实力。据统计, 仅2009年昆山消防机构应各行业协会邀请, 上门服务1300余次, 接受群众咨询2500余人次, 解答疑难问题5000余条, 提出借鉴性指导意见8000余条, 有效解决了各行业的各类消防安全瓶颈制约问题。

2.2 交流平台机制日趋完善。

近年,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积极响应群众呼声, 推行人性化执法理念, 由消防监督“行政执法”转变为“行政指导”, 以执法处罚为辅、以消除隐患为主, 积极主动地开展上门服务和技术指导, 从根本上消除单位存在的火灾隐患。在行政指导中, 行业协会的沟通平台地位逐渐凸显, 通过协会可以全面摸清单位底数, 了解和掌握各行业消防安全状况和共性问题。特别是在各类行业专项整治中, 行业协会提交的本行业消防安全情况研判对于整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消防消防机构可经常性地开展行业消防安全工作会议, 落实专人负责联络相关行业协会, 并定期会同协会组织举办行业消防知识讲座, 建立消防信息抄报制度, 与各行业协会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沟通机制。

2.3 新形势下消防监督工作的客观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都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是日益扩大, 对新形势下消防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加强消防监督力量、加快消防队站建设和广泛开展社会面消防宣传教育的同时, 依托行业协会实行行业区分管理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全面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大前提下, 不同行业所存在的经营环境、相应的顾客群体和自身的安全设施方面都各有不同, 相比较而言, 同行业中消防安全存在着更多的相同属性, 这更加有利于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和实施方案的宣贯推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平台作用, 积极了解和掌握各单位消防安全状况以及对做好消防工作的客观需求, 结合相关行业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创建活动和各类专项整治要求, 建立和完善社会面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3 消防监督工作“协会化”管理的运转机制

3.1 建协作机制, 保障常态化运转。

消防机构要突破传统的“划片区管理”模式, 实行行业协会对接管理, 明确专人负责某一行业的日常消防监督工作, 各行业协会确定1名联络员专职从事本行业消防日常工作, 加上各单位自身的消防安全负责人, 形成“消防机构-行业协会-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协作机制。各成员单位每月对本单位的各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1次全面排查并形成书面材料, 协会对本行业消防安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消防机构根据协会和单位上报的材料进行梳理和研判, 并在每月底召开行业联络员工作例会, 通报月内行业火灾案例, 分析行业火灾形势, 解决行业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此外, 定期组织协会参加日常监督检查, 在提高协会掌握消防规范常识的同时, 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本行业的消防安全状况, 积极主动地督促成员单位做好消防工作。

3.2 搭互助平台, 构筑联动化桥梁。

消防机构要会同协会定期组织各成员单位进行相互间交流参观, 开展火灾隐患相互排查评比, 对各单位消防安全现状进行实地讲评, 学习典型经验做法, 结合火灾案例解析隐患存在根源及其危险性, 并就整改方案和意见进行现场指导, 推动存在类似问题的单位自觉主动地整改隐患, 树立合法化、安全化经营观念。同时, 充分发挥协会了解行业、熟悉情况的优势, 对即将新建的重点工程和大型场所进行源头把关, 从图纸设计和窗口报送等前期事项进行技术帮扶, 确保单位减少资金浪费和节约报审时间, 并通过联络员会议对部分成员的隐患整改措施进行再指导, 协作推动各单位做好各项消防安全工作。

3.3 促行业自律, 推动长效化发展。

消防机构要将对每年的消防监督执法情况进行分行业总结, 会同行业协会对成员单位消防安全综合指标进行测评, 开展行业间消防安全先进评比, 将评比结果“红黄蓝黑”四个等级, 对于全年未发生火灾事故且消防安全指标98%以上的红色等级单位, 消防机构将颁发消防安全先进单位荣誉证书, 并在第二年减少检查频次, 对于年内发生过火灾且消防安全指标60%以下的黑色单位, 消防机构将作为来年的重点监管对象, 增加检查频次, 加大查处力度, 并作为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的主要对象。同时, 积极与新闻媒体建立完善消防宣传报道机制, 广泛宣传红色单位的经验做法, 对无视消防安全且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黑色单位进行曝光, 各行业协会也将消防安全指标纳入成员单位评定的重要范畴, 实行一票否决和末位淘汰, 取消其成员单位资格。通过评比和奖惩, 进一步促进行业自律意识, 树立争先创优的品牌效应观念, 不断强化单位内部的消防环境软硬件建设, 努力推动消防工作长效化发展。

4“协会化”管理在“四个能力”建设中的实例操作

4.1 制度明晰化, 搭建互动协作平台。

一是健全联络对接网络。健全“消防机构-行业协会-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对接网络, 消防机构要明确专人具体负责行业日常消防监督工作, 与各行业协会专职消防联络员和协会成员单位的消防安全负责人就日常工作直接交流衔接, 并通过电话、网络和信函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掌握本行业消防安全工作进展情况;二是召开行业消防例会, 消防机构每月至少组织召开1次行业消防安全工作例会, 协会每月召开1次内部消防安全研判会, 通报月内行业火灾案例, 分析行业火灾形势, 解决行业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 并及时传达部署各类行业消防方面的新标准、新要求和新动态。据统计, 仅2011年昆山各行业协会共召开各类会议51次, 解决消防疑难问题32条, 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46条;三是建立信息抄报制度, 协会各成员单位每月对本单位的各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1次全面排查并形成书面材料, 协会对本行业消防安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消防机构根据协会和单位上报的材料进行梳理和研判, 广泛吸纳社会单位的具体建议, 进一步改善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推进措施, 在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推进过程中, 昆山消防机构就借鉴吸纳了社会单位6条建议并加以完善, 有效增强了建设方案的实际操作性。

4.2 检查常态化, 强化行业自主监管。

一是单位开展自查。协会按照本行业经营性质和类别等特点, 专门制作成员单位《火灾隐患自查登记表》, 按照“四个能力”建设要求, 开展岗位自查和内部巡查, 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将自查情况按表填写每月上报协会, 协会进行存档汇总, 并报消防机构备案。2011年4月份仅昆山沐浴沐足协会成员单位共开展自查135次, 消除隐患27处。二是成员单位互查, 协会每月组织1次成员单位互查, 开展同行业间消防安全查漏找缺, 在提升单位发现隐患、消除隐患能力的同时, 推动存在类似问题的单位自觉主动地整改隐患, 2011年4月昆山各行业协会先后组织互查17次, 互查单位39家, 发现隐患15处, 当场整改13处, 其他单位自觉整改隐患9处。三是协会定期巡查, 协会积极加大对成员单位消防安全巡查力度, 特别是重大活动、节假日期间, 积极督促成员单位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2011年以来, 昆山各行业协会共开展巡查17次, 巡查单位39家, 督促整改隐患22处。同时, 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部分整改难度较大的火灾隐患以及非成员单位违法经营等问题, 协会填写《工作联络单》通过联络员通报、信息抄报或者相关工作例会等方式, 及时反馈到消防机构, 由消防机构负责进行上门指导协助单位整改隐患, 并对违法经营单位进行依法查处;四是消防机构督查, 消防机构定期对单位自查情况、隐患整改进度等方面进行抽样性督查, 将督查情况反馈到协会, 由协会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的进行跟踪督办, 督促成员单位在规定期限内隐患整改到位, 并将整改结果反馈到消防机构, 消防机构及时进行督查验收。2011年以来, 昆山消防机构共开展督查13次, 督查单位27家, 发现隐患16处, 到期整改率100%。

4.3 管理规范化, 推动机制长效运转。

一是完善内控运行机制, 消防机构定期对协会消防监督管理情况进行审查, 指导相关档案台帐的装订, 规范日常巡查、自查记录填写, 完善行业灭火疏散预案的制订, 协会对成员单位防火巡查员、疏散引导员和灭火应急力量人员等进行造册登记, 并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 2011年昆山各类协会共建立相关工作台帐7份, 制作各类防火检查记录表5类, 各成员单位共有防火巡查员300人, 疏散引导员720人, 灭火应急力量人员1450人;二是强化消防业务培训, 消防机构结合“四个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人才库”培训工程, 培训协会及其成员单位内部的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师资力量, 通过这些师资力量来具体实施本单位的“四个能力”建设, 同时, 进一步提高成员单位互查和协会全程巡查的能力。2011年昆山消防机构开展集中培训7次, 举办行业消防知识讲座12次, 协会召开行业内部培训16次, 成员单位自发组织培训68次, 共培训员工20000余人次;三是开展综合指标测评, 各行业协会对成员单位每半年度开展1次消防安全综合指标进行测评, 将评比结果“红黄蓝黑”四个等级, 对于半年内未发生火灾事故且消防安全指标98%以上的红色等级单位, 消防机构将颁发消防安全先进单位荣誉证书, 并在第二年减少检查频次, 对于发生过火灾且消防安全指标60%以下的黑色单位, 消防机构将作为下半年的重点监管对象。2011年7月初, 昆山各协会开展了协会化监督管理工作开展以来的第1次评比, 有6家单位达到红色等级, 1家单位被判定为黑色等级, 消防机构在《昆山日报》开辟的构筑“防火墙”工程专栏中, 将对6家单位经验做法进行典型宣传, 通过测评, 进一步促进行业自律意识, 树立单位争先创优的品牌效应观念, 不断强化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软硬件建设。

5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 各行各业各类协会仍在继续不断的增加, 及时将消防监督管理纳入行业协会管理平台, 有效推进整个行业消防监管规范化, 切实推动全民消防、标准化管理极为必要, 笔者就行业协会消防监管模式, 借助挂职全国经济强县昆山平台, 抛砖引玉, 望能引起全国同行关注、增进此项工作。

摘要:消防监督“协会化”管理, 顾名思义, 就是紧随当前经济发展大潮, 基于执法为民的大服务理念, 通过发挥协会平台作用, 进一步加强社会单位管理, 促进行业自律, 实行行业协会对接管理, 有力推动了社会单位消防主体责任的落实, 有效促进了行业消防安全自律, 进一步彰显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成效。

昆山模式 篇7

1.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 缓解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短缺问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日益庞大, 高等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 不断增加文献资源的数量, 延长开放时间, 开展更多的服务项目, 势必将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不足。有了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 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 结合学生自身专业优势, 开展图书馆的各项工作, 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服务质量。

2.加强与读者间的互动, 有利于读者更好的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 能够进一步与学生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在服务过程中, 度对读者的借阅心理, 学习心态, 需求方向都比较了解, 能够收集到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 意见和建议, 并将得到及时的反馈, 使图书馆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为读者提供服务。

3.有助于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本身作为图书馆的读者, 并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 他对图书馆服务方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对图书馆的服务做出深刻的思考, 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既有利于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更促进了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工作在图书馆一线服务窗口, 不断的读者接触, 也能及时的了解发现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阅读倾向, 直接掌握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情况, 对征求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评估、意见和建议等提供了方便, 有利于改进图书馆工作, 提高为读者的服务质量。图书馆工作有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参与, 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来开展更深层次的服务, 经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我馆在2005年就开始在每学期开学初, 根据需求向学校申报需求人数, 然后由学工处委派需要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上岗, 基本是即招即干, 仓促上岗, 没有经过必要的岗前培训, 到岗后再由各部门馆员边干边教, 这也是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工作持久性不强, 流动性大, 更替频繁, 经常出现有岗位没学生做的情况。这也迫使图书馆寻找一条自主管理学生的新模式。

由于学院相关规定, 勤工助学学生由资助中心统一, 致使图书馆在勤工助学学生数量是可以控制, 质量没法控制的情况出现,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管理学生成为一大难题。解决难题的关键在于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和沟通。

(1) 从一名读者的角度, 进行入馆教育

对于勤工助学学生采取传统的以讲座培训为主, 发放《读者指南》、实地参观等形式, 我们很难发现他们对图书馆的兴趣如何。我们通过引入体验式的入馆教育形式, 组织体验式的活动和任务, 让学生亲身体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取利用图书馆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读者指南》的测评, 同学们参与体验式活动的的关注度、参与度等方面, 并结合学生写活动小结等情况综合评分。

(2) 从一名图书馆新进馆员的角度, 进行岗前培训

图书馆岗前培训应本着学用结合, 按需施教的原则。岗前培训的内容非常广泛, 但不能不加以选择, 追求面面俱到的塞给馆员一堆无用的知识, 因围绕图书馆新馆员如何更好履行岗位职责这一目标来组织培训内容, 且少而精, 做到理论时间相结合。

通过图书馆基础知识的培训, 让学生了解图书馆工作的基础知识, 各部门的职能、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专业知识培训是学生了解图书馆工作必须的专业基本技能, 如图书馆学概况、图书分类法、图书排架、图书检索等知识。

通过学生的入教教育, 新进员工岗前培训等环节, 图书馆馆员与学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互动, 学生也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内容,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图书馆提供的工作岗位, 并进入相应岗位由给岗位馆员负责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3) 勤工助学学生日常管理有别于馆员, 采取岗位轮换制

在勤工助学学生日常管理中, 除了和馆员同样的出勤考核、业务水平考核、岗位职责考核等。为了满足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因工作枯燥、单一, 而引起的厌倦, 不安于现状, 图书馆指定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二个月一次的岗位轮换制。由学生提出申请, 馆员负责协调安排。勤工助学学生的轮岗, 使其更多的熟悉了图书馆的业务流程, 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技能, 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总之, 图书馆勤工助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使其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真知, 为他在将来踏上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同时也带动了图书馆的发展, 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秋莉莉.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实践与思考.图书馆, 2009 (3) .

[2]周保明.论高校图书馆新进人员馆内培训的必要性.图书情报工作, 2010增刊 (2) .

昆山世茂蝶湖湾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子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能够遮风挡雨,对房子形式的要求也不再是四面是墙、加个顶子的简单结构,而是更多的关注居住区规模、外部空间、配套设施、建筑形态和户型。世茂昆山蝶湖湾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项目。项目地处昆山以东,东起长江路,西至柏庐路,比邻昆山长途客运站,南接312国道,北倚沪宁高速。用地呈长方形,内有南北向带状水系,地势平坦,集自然景观和便利交通于一身。项目占地71.8hm2,总建筑面积约107万m2,集居住、商业、休闲为一体,分为两期建设。世茂昆山蝶湖湾为迅速发展的昆山市铸造了一个新城典范。

二、总体规划

规划伊始,设计者就将项目的品质定位在现代、自然、生态、休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着力从打造城市新形象、铸造城市新高度、利用现有资源、组织空间、分布业态、改善居住模式等方面营造以人为本的、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让居民在享受都市文明的同时,沉浸在充满大自然气息的绿色环境之中,形成“商业-居住-休闲”的链式外向公共空间的休闲生活模式。

1. 规划概念

积极利用地块的地理优势及条件,以“蝶舞绿岛”——蝶状水体为本案的规划设计亮点。通过在不同的滨水区段对水的灵活运用,使水岸生活从城市公共空间过渡到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再到完全的私密空间。“绿岛”的模式使本项目与城市空间相对独立,既避免了交通干道对居住生活品质的干扰,同时又营造出世外桃源的生活氛围。

2. 功能布局

项目根据功能的不同,利用水系及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将地块分为北侧居住区(包括超高层住宅、高层住宅、TOWNHOUSE、独立及双拼别墅)、西南部商业风情区(包括近柏庐路的社区生活配套区、SOHO、台湾美食风情街区、酒店、滨水商务度假区、水岸休闲娱乐区、生态景观休闲区、水岸迷你户外商业区)和东部商务商业综合区(包括SHOPPING MALL和SOHO),并将中央会所作为蝶状的中央视觉轴线的焦点,使居住区、休闲区与东西两翼的商业区均能共享中央的湖畔水景,有画龙点睛之妙。

3. 建筑高度和体量

居住区在总体空间形态上采用北高南低、错落有致的布置,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在最大程度服务于小区居民的同时,又在人的意识形态上降低了建筑高度。部分高层住宅运用了底层架空的手法,有利于住宅内部取得良好的通风。事实上,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种体现。所有住宅单元均以朝南为主。建筑群高低错落,体量布置有序,高度从北面住宅塔楼约100m,渐降至南面别墅约10m,使居住区享有开敞的空间、良好的景观及自然采光、通风,同时构建了韵律丰富的城市建筑天际线。

商业区则在项目地块的边角设置标志性建筑作为世茂昆山蝶湖湾的大型方向导引标志。同时,通过建筑高度变化及其与水系的结合减少对居住区的影响,使居住区形成相对私密、宁静的空间。

4. 景观及环境

项目通过对现有水系的利用和发掘,使社区享有“蓝色”和“绿色”的生活、休闲环境。建筑组群均面向中央蝶状湖水,通过将湖景引入小区,为小区注入新的活力。公共绿化和广场空间穿插于不同功能区之中,创造出绿意盎然的环境。景观式开放空间与水景相连,营造出“临水而居”的江南水乡生活模式。在湖中种植水生植物,利用生态自循环降低对环境的危害。采用雨水收集系统消化社区自身的雨水量,经过初级的处理后用于景观的补水和绿化灌溉。所有的措施让世茂昆山蝶湖湾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需求的人之间的和谐、生态群落之间的和谐共生。

5. 建筑立面

根据日照、景观、消防等要求,建筑单体布置上采用了弯曲、穿插、高低并列等手法,克服了一般常见的“行列”式呆板的建筑立面,使整个小区建筑组群具有动感。追求简洁明朗的风格,体现整体生态、自然的设计概念。流动的曲线暗喻蝴蝶飞舞的形态,与中央蝶湖互相辉映;具有特色的屋顶造型,彰显出建筑的独特气派。

三、中央会所

昆山华润国际社区一期 篇9

华润置地 (昆山) 发展有限公司

参建单位: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昆山市城建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实际竣工指标)

总用地面积:4.95hm2

总建筑面积:20.11万m2

住宅建筑面积:15.16万m2

公建面积:1.27万m2

容积率:3.32

建筑密度:18.5%

绿地率:42%

总户数:1234户

停车位:地上53辆;地下1037辆

昆山华润国际社区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部人文生态居住区, 位于城西门户与市中心交界的核心地段, 市级主干道前进西路与鹿城路交汇处西侧, 坐拥前进西路、马鞍山路、中环等城市交通中枢干道。项目一、二、三、四期为A区住宅项目, 五期为B区购物中心和写字楼。一期主要由6栋33层高层住宅和底商组成。

1 规划设计

1) 依托昆山城西优越的自然环境, 遵照前瞻性的住区规划理念, 营造高品质的居住空间, 创造舒适的环境氛围。

2) 居住用地整体采用环路设计, 分别设置内外两条环路。在此基础上, 二级道路网络延伸发展, 形成各个建筑组团区域, 各区既独立明确又相互联系贯通。

3) 南北景观主轴统领整个地块景观, 顺应地块形状, 均衡地块各区域, 内部形成较为幽静安逸的生活谷, 并引入小区外部的城市水体景观空间。

2 建筑设计

1) 住宅套型有二、三、四室, 面积85~175m2, 套型面积、类型各异, 可较好适应购房者的需求。

2) 住宅套型功能分区合理, 空间尺度适宜, 平面布置紧凑。大套型设置储藏空间, 厨餐相邻, 公共卫生间设置于卧室区, 入口设小门厅, 交通集中布置, 有较好适应性。

3) 室内通风采光良好, 中间套型设天井, 解决单朝向套内采光问题, 部分套型的书房、厨房开向天井, 会互有影响。

4) 住宅立面采用欧式新古典风格, 高程3段划分, 色彩和谐, 立面简洁挺拔。

3 环境建设

景观、建筑、环境相互融合, 景观设计主题明确、有归属感, 营造自然舒适的园林绿化环境、雅致的休憩空间。植物配置较合理。

4 工程质量

建立了业主、监理、总承包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成立项目中心, 下设机电、景观、精装修3个专业小组, 实现从定位到设计、施工到验收全过程覆盖, 签订质量责任状, 依据公司质量管理细则对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并每周巡检, 解决出现的问题。编制质量通病防治方案, 实行样板引路, 管控混凝土成型、渗漏等质量问题。

5 科技进步

1) 建筑外墙采用45mm厚复合发泡水泥板保温, 屋面采用150mm厚轻质发泡混凝土, 门窗传热系数为3.2W/ (m2·K) , 气密性不低于6级, 东、南、西侧安装遮阳板。

2) 公共部位照明采用节能灯具, 小区人行道铺装采用透水砖。

3) 采用自然通风模式, 主力户型基本为南北通透。

4) 在专用烟道、聚合物防水新材料、机电管线布置等方面应用四新技术。

昆山曲坛“连续剧” 篇10

昆曲的魅力在于率先树立起无与伦比的艺术规范,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形态,是从唐宋元明清一路走来,逐步完善的,应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承前启后的过程,可以连接起一部可以称得上是昆山曲坛上的精彩“连续剧”,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陶岘善奏清商曲

昆山曲坛上的雅韵萌芽,可以定格在陶岘的音乐上。清康熙《昆山志》中载:“陶岘,家昆山,生知八音,撰《乐录》八章。陶岘有女乐一部,善奏清商之曲。唐开元末名闻朝廷,经过郡邑,靡不招延。”陶岘是[晋]陶渊明第九代嫡孙,他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造诣也颇深。唐开元二年(公元715年)时,陶岘从江西九江移居昆山,并且落户于千灯的陶家桥。据考,传至今日的陶家桥是由明代陶岘后裔建造,桥亭高耸,古意盎然。由于陶岘的客居和后代的繁衍,使雅韵弥漫了这一带的乡里乡亲。

从史料上知道,陶岘擅长“八音”,即金、石、革、匏、土、木、丝、竹等各种乐器无所不能,他率领“女乐一部”善奏妙曲,再由美女表演,使陶岘领衔的乐班蜚声朝廷,盛请邀演。所演奏的旋律委婉动人,乐风古朴典雅,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清商曲”。由于他撰写的八章《乐录》全部散失,今人已难识当时雅韵的“庐山真面目”,只能从古人的一些相关论述中去寻觅“清商曲”的神奇影踪。

如要追根溯源的话,“清商曲”最早来自于北魏的“乐府调”和“相和歌”,其调式丰富多变,旋律雅俗共赏,不但可以丝竹齐鸣,还常作为琴曲演奏。由于陶岘祖传文脉,其音乐才含高雅细胞,所以才脱颖于本乡俗调。而且,陶家桥边就是浩瀚的淀山湖,他喜水好游,并自制三舟,一以自载,一置宾客,一贮饮馔,经常在水上结伴赏乐,成为一名乐水智者,才孕育出了一种风格独特,风靡朝野的音乐。

陶岘投奔昆山定居吴地后,使他的音乐在幽幽雅雅中糅合了江南的缠缠绵绵,所以后人就顺理成章地把陶岘定位成“江南丝竹”的先驱。《春江花月夜》和《梅花三弄》就是“清商曲”传至今日的遗韵。

传统音乐的积淀往往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陶岘在这方土地上播下了雅韵良种,以后才在离陶家桥不远的千灯开花结果。这种被称为“清商调”的音乐宛转悠扬,在千灯地区一代一代地发扬广大,为后期昆山腔的创立在积聚能量……

雅韵传人黄幡绰

比陶岘稍后到昆山播撒雅韵的人是唐宫名伶黄幡绰。曲圣魏良辅著述的《南词引正》中说:“惟昆山(腔)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就是说,最初形成的昆山腔中具有黄幡绰所传播的雅韵。此话勾勒出形成昆山腔的漫长历史。

唐玄宗当政期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号称“开元盛世”。酷爱音乐又嗜好戏曲是唐玄宗生活中的两大乐趣。巧奏羯鼓、精弹琵琶是他的音乐特长,还会作词度曲,流芳百世的《霓裳羽衣曲》是他的代表作;戏曲方面更是痴迷,曾首创以培养戏曲人才为己任的“梨园”,他亲任“校长”,教曲授戏,最兴旺时有弟子300,成为中国最早的戏曲传人。黄幡绰是唐玄宗时的乐工,由于才华出众,深得唐玄宗的宠爱。安史之乱时,黄幡绰陷入叛军,唐玄宗得悉后焦急万分,为他说情开释,终使黄幡绰有了流落昆山的机会。

那时盛行的“大唐元音”已经名闻天下,被认为是“中华正声”。并且,唐玄宗大张旗鼓地培育戏曲萌芽,黄幡绰耳濡目染戏韵精髓,因此就有了以后在昆山土地上传播雅韵的条件。当时黄幡绰在正仪传授的一板一眼、一音一调、一招一式,就是唐玄宗时倡导的各种“正声”规范。

昆山正仪的地方志《信义志稿》上这样记载:“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语。”这种现象和黄幡绰擅演“参军戏”的特长一脉相承,至于“三反语”,大概是切字归韵的方法,这对以后昆山腔追求字正腔圆的境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黄幡绰在曲坛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仙逝后,葬于当地良渚文化发祥地的厚土中,并命名绰墩山。一个没有当地祖坟的外来老人,能下葬到当地引以为荣的风水宝地上,可以看出当地百姓对他顶礼膜拜,无限憧憬。因为他来到这里以后,演唱高雅了,腔调动听了,语言幽默了,戏风浓郁了,还叫出了“傀儡湖”和“行头浜”等与戏曲有关的地名。因此,只有厚葬恩师,才能表达当地人的缅怀之情。

由于这块土地上弥漫了黄幡绰传播的雅韵,也在潜移默化着正仪一带的曲坛后生……

玉山雅集顾阿瑛

唐开元年间,昆山曲坛先后感染了陶岘和黄幡绰传来的雅韵,无意中被融会贯通在昆山的民歌和戏腔中。首先得益的是黄幡绰的同乡顾阿瑛,他经商发财后,为了传承雅韵,而创立了赫赫有名的玉山雅集,终于和绍兴的兰亭雅集、洛阳的西园雅集齐名,成为驰名全国的“三大雅集”之一。

顾阿瑛(1310—1369)年轻时博学多才,壮年时财大气盛,他喜欢广交朋友,广邀胜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构想着“筑巢引凤”。顾阿瑛书画俱佳,诗文皆通,特别喜好唱腔弹曲,是一个痴迷于戏韵的高层“票友”。当他决意要一掷千金,建筑雅集“平台”时,首先想到了要为昆山腔的繁荣而助上一臂之力。于是,他在绰墩山的附近建造了风光秀丽的“玉山佳处”。为了营造高雅氛围,“佳处”内追求楼台亭阁相映成辉、水石花木相衬成趣,盼望着能有情景交融的氛围,让人心旷神怡;也盼望着能有触景生情的环境,引发奇思妙想。顾阿瑛不惜重金,建起了桃花轩、春晖楼、秋华亭、芝云堂等36处景点,只从这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命名,就能引人一睹为快,催人一饱眼福。

顾阿瑛除了在玉山佳水中筑秀造景外,还广揽人才,藏娇唱戏。每当聚会,丝竹和鸣,家班伴唱,为细腔柔调的精益求精而锦上添花。一时间,玉山雅集中歌舞升平,赢来了“声伎之声,甲于天下”的美誉。

玉山雅集曾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戏迷来这里分享雅韵。一时间,成为各路曲家的向往圣地。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吟诗作文,吹拉弹唱,收获了丰硕成果。如剧作家高则诚(《琵琶记》的作者)、柯丹丘(《荆钗记》的作者)都是这里的座上宾,更有昆山千灯的顾坚,慕名玉山雅集,成为这里拜师学艺的常客。魏良辅的《南词引正》中还记载:“顾坚……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说明了顾坚与这些文坛高人之间是推心置腹的知音、知无不言的同仁,顾坚确实在玉山雅集中得益匪浅。

顾阿瑛虽然没有直接对昆曲进行改良,但他创设了切磋昆山腔的玉山雅集,吸引了南北的知名曲家,为昆山腔“出乎三腔之上”的脱颖而出而出谋划策,因此,顾阿瑛在昆曲发展史中功德无量,功不可没。

顾坚创立昆山腔

和顾阿瑛同时代的顾坚,在前人孕育了雅韵的基础上,一举创立了名闻遐迩的昆山腔。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也给予肯定:“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魏良辅为顾坚的昆曲贡献一锤定音,因为只有“曲圣”才能感受到“鼻祖”的原创分量。唯有昆山腔的痴迷者魏良辅才心知肚明——如果没有昆山腔的出类拔萃,怎么能使他不远千里投奔昆山呢?所以,当魏良辅功成名就时,他没有傲视先祖,而是把他的改良起点定格在顾坚身上。

顾坚生卒时间不详,但知道他是顾阿瑛的好友,应是元末明初人。这时的戏坛北曲萧条,南戏盛行,为顾坚的昆山腔创造了应运而生的条件。昆山腔何以能成为鹤立鸡群的“正声”?应该首先感谢这块土地上数百年前由陶岘所带来的“清商曲”。由于顾坚还是一个著作等身的文人,所以具有“善作古赋”的能力,遂把昆山腔的唱词定位在高雅层面上。顾坚“善发南曲之奥”,就是能融会贯通其她南戏声腔之奥妙,优化组合成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腔调。在创腔过程中,他不耻下问,谦虚好学,为了糅合集体智慧,他不远三十多里,成为“玉山草堂”的常客,那里聚集着如“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等唱家曲师,成为顾坚研磨昆山腔的重要参谋者和审美者。

可能是顾坚他们的闲兴雅趣,可能是顾坚他们的标新立异,为新腔的高雅而呕心沥血——在南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唱词中渗透了唐诗宋词的底蕴,脱胎于原来民谣小唱的俗调,而摇身一变成文人雅士的知音,尽显委婉流丽的风采,让人爱不释口。

由于顾坚受到本土陶岘雅韵的影响,才自然而然地在新腔中渗透高雅。所以,昆山腔一经问世,立刻不胫而走,风靡大江南北,终于把曲圣魏良辅也吸引过来。然后再有继往开来的昆曲改良,才有了后来流芳百世的昆曲。

最引以自豪的是大家把这种独具一格的新腔定名为“昆山腔”,这是对顾坚的褒奖,也是对这一方热土的赞美。昆山第一次在全国范围里彰显艺术才华,应感激顾坚率先为昆山扬名,使昆山成为引人瞩目的戏曲圣地。

昆曲鼻祖魏良辅

明嘉靖年间,江西南昌的魏良辅慕名昆山腔,背井离乡,投奔到昆山的怀抱,终于把昆山腔打造成沁人心脾的“水磨腔”。

魏良辅对于昆曲的贡献众所周知,曲家沈宠绶在《度曲须知》中说:“(昆山腔)尽洗乖音,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约,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腔,是他的才智孕成、情操凝成。

当时,数腔争雄,众说纷纭,而他以敏锐的眼光认为“惟昆山为正声”,他既看到昆山腔“出乎三腔之上”的优势,又看到了昆山腔的“平直无意致”的弊端。出于对昆山腔的热爱、对昆山腔的痴迷,终于怀揣着改良的抱负,放弃了身边“弋阳腔”,选择了遥远的“昆山腔”。一个人生地疏的外乡人要融入昆山的昆曲界谈何容易!当时确实有许多昆山曲家暗暗和他较劲,但最后都自叹弗如。

魏良辅到了昆山,经过调查研究后的深思熟虑,最后确定了“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改腔方向。于是他穿梭在昆曲的高人之间,叩拜求学,一段卧薪尝胆的“苦行僧”生活就此伴随着他的人生。他“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其中艰苦可想而知。

为了圆满地完成改曲大业,他谦虚地向行家学习。当时北曲名家张野塘以一个“罪犯”的身份发配太仓,魏良辅得悉后立即前往取经,果然才华超人,名不虚传。为了能取得真经,他将爱女“以妻野塘”。他这种忍辱负重的勇气和忍痛割爱的魄力令人敬佩。从此,翁婿朝夕相处,联手研磨,给昆曲改良带来了勃勃生机。

自从魏良辅和张野塘结盟后,改腔进程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开创了昆曲新唱的崭新时代。北曲七声音阶,气质阳刚,一宫贯穿,以弦索弹拨为主;南曲五声音阶,气质柔美,多宫穿插,以笛箫吹奏为主。将南北合套后,唱腔的情感多样了,旋律的形态多样了,伴奏的色彩多样了,终使新昆腔“听之最足荡人”,令无数知音为之倾倒,并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可喜局面。

一个外乡人一头扑进了第二故乡的怀抱,修炼吴侬软语,嫁接南腔北调,把“水磨腔”的流丽悠远发挥到了极致,连吴中老曲师都甘拜下风,都由衷地发出了“时称昆山腔者,皆祖魏良辅”的赞叹。魏良辅竖起了一座昆曲丰碑,当之无愧地成为戏坛曲圣。

昆剧全才梁辰鱼

片玉坊是今玉山镇南街的旧称,虽然只有区区数百米,却是旧时文人荟萃之地,特别是留下了许多昆曲大师的活动身影,为昆曲的积淀增光添彩。

据考,剧作家梁辰鱼(1521—1593)曾住在南街。他祖居澜漕里(原属巴城),至今还留有“梁家宅基”。他年轻时不求仕途,只追才学;慷慨豪放,仗义疏财;云游四方,广交朋友;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身材魁梧,才貌出众;编词度曲,无所不能,最突出的优势是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个创演昆剧的全才。

梁辰鱼精通音律,使他在创腔时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为了开创从昆曲走向昆剧的新时代,他根据魏良辅的格律填词,写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浣纱记》。剧本以天才的艺术构思将史实和情感巧妙交织。以范蠡和西施的爱情为主线,在恢宏的生死争霸中,塑造了昏庸的吴王、忠贞的伍员、不屈的越王、睿智的范蠡,特别将西施的爱国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精美文字的铺陈中,设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传奇情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浣纱记》情节跌宕,唱腔优美,文词古朴,具有典雅的“骈俪”风格,树起了一面崇尚高雅的旗帜。一时间,都追随梁辰鱼的这种新派写法,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昆山派”。从此,昆曲一直坚持着高雅格调,这与梁辰鱼的率先倡导密不可分。

当梁辰鱼风华正茂时,魏良辅的昆曲改良已大功告成。他对于前辈的成就不但洗耳恭听,而且还根据他制订的格律填词。由于梁辰鱼精通音理,还“自翻新调”,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他的演唱水平也出类拔萃,用后人张大复的评介是“得魏良辅之传,转喉发音,声出金石”,可见梁辰鱼的唱腔动力之深厚。

正因为梁辰鱼对于昆曲的杰出贡献,所以在跨世纪时建成的“中华世纪坛”上,出现了“公元1593年,癸巳,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戏曲家梁辰鱼约本年卒,作《浣纱记》”的记载,在这一字千金的铭文中,梁辰鱼竟在全国级的名人行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为昆山争得了荣誉,令人自豪。

梅花草堂张大复

随后的张大复(1554—1630)也住在片玉坊,他爱好文学,擅长评论。40岁时双目失明,幸运的是后来进入黑暗世界后,依靠积累和倾听,依靠思索和毅力,完成了几部涉及多领域的宏篇大著。特别是一些对于昆曲的评论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张大复所处的明末时代是昆曲鼎盛时代——传奇名剧群芳争艳,戏家曲师人才辈出,民间堂名盛唱不衰,戏迷票友空前活跃。直至后来的“户户收拾起,家家不提防”的戏剧繁荣景象,是那时期到处“莺歌燕舞”的真实写照。所以,此时评介昆曲的盛况应该是最真实,也是最真切的。

在他完成的有十四卷之巨的《梅花草堂笔谈》中,囊括了作者对昆山人文和其它文化领域的独特见解。其中不乏有对昆曲的人事评析。那时,魏良辅和梁辰鱼逝世不久,应该说,书中的史料有的亲历、有的传真,是可以值得信赖的评述。

自唐诗大家杜甫的“草堂”闻名遐迩后,后“草堂”就被文人借用为寄情达志的书写场所。座落在片玉坊的“梅花草堂”,则可能是作者要弘扬梅花斗寒争艳的精神。因为他身已残,但志愈坚,信仰梅花不畏冰霜的品格。

果然,他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有关昆曲名家的论语,都成为昆曲研究的重要参考。如他用“能谐声律,转音若丝”的话,来褒扬魏良辅的艺术造诣;用“精研音理……金石铿然”的话,来赞美梁辰鱼的艺术特长。经他“近水楼台”的“高评委”性质的权威“点评”,为昆曲精英的树碑立传找到了依据。

《梅花草堂笔谈》中还披露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记,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若韵,有痛于本词者……”。这是张大复对戏迷俞二娘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描述。虽然昆曲高雅和者寡,但自有才女对昆曲的情有独钟。这里描写的不是看戏的戏迷,而是读戏的戏迷。说明了昆曲文本的审美价值之精深,只浏览其间,就会情动于胸,与剧中人的命运同生共死。

张大复是昆山曲坛上独具魅力的评论大家,运用他的独特视角和细腻笔力,将昆山几位影响深远的曲家和戏迷,客观而公正地描述出来,成为研究昆曲历史的“经典文献”。感谢他在双目失明的逆境下,极尽毅力,奋笔疾书,在梅花草堂中为昆曲唱起了赞歌,为后人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

昆曲名伶陈圆圆

昆山的曲坛上创编高手层出不穷,不知何故独缺出人头地的名角,直到明末才出了个陈圆圆蜚声曲坛。陈圆圆在中国的历史上举足轻重,明末骁将吴三桂曾为她“冲冠一怒”,引清军入关,遂使国家改朝换代。区区一位良家少女不知有何魅力,竟会牵动沙场决策,让红颜引发一场祸水,使一位叱诧英雄败走边关,屈服投降。其中重要的原因要从陈圆圆与昆曲的传奇经历中去寻找。

陈圆圆(1624年—1681年)江苏常州奔牛人,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她只得被昆山盆渎村的姨父领养。陈圆圆到了昆山以后,不觉从黄毛丫头进入到似出水芙蓉般美丽的豆蔻年华。在昆山得天独厚的昆曲氛围的熏陶下,使伶牙俐齿的圆圆如鱼得水,让水磨腔滋润得她水灵灵的惹人喜爱,成为色艺双绝的一代娇人。随后,陈圆圆被昆山戏班相中,以她秀美的扮相和委婉的唱腔,倾倒如痴如醉的戏迷。特别是后来在昆曲的繁华地苏州崭露头角,使她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那时,只要挂起“玉峰女优陈圆圆”出演的招牌,就会牵引眼球,场场爆满。她扮演的西施和红娘的角色,更是绰约灵动,有口皆碑。从此,陈圆圆声名鹊起,引来了无数爱色追艺的风流才子,使她身不由己,进入了从事娼妓的青楼,也因此走上了一条被京城选妃掳走的不归路。

当时,明王朝“四面楚歌”,崇祯皇帝无心贪色逸乐,只得将陈圆圆深屋藏娇,待风平浪静后再奉献皇上。但没有等到转危为安的这一天,却等来了为吴三桂出征饯行时的送别演出。当陈圆圆精彩亮相时,让将军一见倾心,看得他神魂颠倒,并拥入怀抱纳为爱妾。吴三桂为了镇关重任,他只得和陈圆圆依依惜别,答应待凯旋归来后再完婚厮守。但这一去,却等来了国灭人亡的命运——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皇帝景山自尽,陈圆圆落入李自成部下刘宗敏之手。当吴三桂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不知是对明朝的失望,还是对爱妻的牵挂,一怒之下竟当了引清军入关的千古罪人。

纵观陈圆圆的传奇人生,一是红颜多舛,她姿色太漂亮了,漂亮得勾魂;二是昆曲吸引,她演唱太精彩了,精彩得迷人。她的昆曲表演艺惊四座,昆曲为陈圆圆锦上添花。虽然陈圆圆在昆的时间不长,由于得益于故土昆曲的孕育,使她交上了聚集人气的好运。陈圆圆的一生可以说惊天动地,应感恩昆曲给予的光环。让我们感受到“听之最足荡人”的昆曲,竟能产生如此倾国倾城的魅力。

堂名拍先吴秀松

著名沪剧《芦荡火种》里有一段家喻户晓的唱词:“……司令啊!我别样礼物送不起,送一班江南丝竹小堂名。”这是阿庆嫂唱给胡司令听的客套话。从中可以知道,抗日战争时期阳澄湖地区的昆山堂名班子就非常出名。

“堂名”是一种唱戏奏乐的艺班,常由8人左右组成,专为婚礼寿庆场面烘托气氛。届时,东家邀请,坐堂表演,边奏边唱,轮番登场,尽显班子才华,也尽为主人添欢。

清朝末期,昆剧开始衰微。在“百戏之祖”即将断宗绝代的时候,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昆山,重新恢复了魏良辅时代曾经兴旺一时的清曲坐唱形式,以求得一息尚存的昆韵,于是堂名班子应运而生,终使昆山的昆曲薪火不断,所以说,昆山的堂名班子曾为传承昆曲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昆山的堂名世家遍布城乡,以玉山镇最为著名。如吴秀松家系、高慰伯家系,都是数代从事堂名。总是祖辈传父辈,父辈传子辈,这样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地接力传承,并各有绝活,各领风骚。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里,各地需要重振昆曲雄风时,都想到了邀请正宗的昆山曲师前去传授“正声”,如吴秀松、高慰伯先后到江苏省戏校任教,徐振民到北京昆曲研习社任教,还有夏湘如、蔡乃昌也先后外出执教。他们为培养后辈严谨拍曲,精细教唱,播下了正宗昆韵的种子。在近现代的昆曲拍先中,吴秀松的资格最老、名声最大、沪宁线一带享有盛名。解放后他率先去江苏省戏曲学校担任“拍先”,为培养“继字辈”演员而呕心沥血,由于他水平出众,有口皆碑,在他的影响下,昆山的多名拍先都先后外出执教,为传承昆曲做出了贡献。

玉山的堂名班子在民国时期最为兴旺,如永和堂(吴秀松班主)、国乐保存粹(高慰伯参与)、吟雅集(徐振民参与)等是远近闻名的优秀堂名班。如今,玉山的几个堂名先师吴秀松、徐振民、高慰伯都先后作古,堂名音乐已成绝响,但曾经的辉煌,已为昆山争得了荣誉,后人会永远铭记。1986年,趁几个老堂名还健在时,在亭林公园的翠微阁中举办了一场“复古”性质的堂名演奏会,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昆曲堂名绝响。

曲坛自有后来人

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昆曲由于属性高雅而传承艰难。作为昆曲发源地的昆山,还是在努力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传承工作。特别是2001年昆曲被宣布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保护的力度更大,追求的层次更高。

由于昆山没有专业昆剧团,给传承昆曲带来一定困难。但昆山为昆曲界输送了不少优秀的昆曲人才,先后拥有两位“传字辈”演员和两位“世字辈”演员,有的还在当代的院团中成为中坚挑起大梁。如昆山人柯军、李鸿良分别担任了江苏省昆剧院的正副院长,昆山人俞玖林、顾卫英曾是是苏州市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的男女主演,证明了昆山人具有深厚的昆曲底蕴和精湛的表演才华。昆山曾多次梦想着要成立一个昆剧团,来证明昆山的传承决心,但苦于人才匮乏,还难以启动。但昆山办起了多个“小昆班”,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昆曲爱好者,经常在全国性的比赛中摘金夺银,为昆曲的故土争得了荣誉。

昆山的当代文人也义不容辞地挥笔撰文,为宣扬昆曲姓“昆”而尽心尽力。如杨守松的《昆曲之路》、陈兆弘的《昆曲探源》、陈益的《寻梦六百年》、杨瑞庆的《曲圣魏良辅》等都引经据典,大书特书昆山人前赴后继为昆曲诞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2008年,昆山文化发展中心还成立了“昆曲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昆曲研究套书”,为保护昆曲做出了新的贡献。昆山图书馆在筹建“昆曲资料库”,昆山市政府还在策划着更有吸引力的“昆曲文化园”……这些方案的构想,说明了昆山将在昆曲保护方面将有新的作为。

昆山出口家具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出口家具,技术贸易壁垒,转型升级

1 概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家具出口高速发展, 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出口国家。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高地之一的昆山, 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开始承接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家具产能转移, 逐渐形成以沙发、橱柜等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出口量占全省50%以上, 已成为昆山地区特色外向型产业之一。然而, 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之后, 昆山出口家具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出口家具市场复苏乏力, 昆山家具企业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出口量下滑、利润率下降、外销增速大幅度放缓的情况[1]。2009年至2013年间, 昆山出口家具产量虽然屡创新高, 但是丝毫无法掩盖增速不断下滑的不利局面 (如图1、图2) 。因此, 如何增强抵御出口风险的能力, 扩大出口市场范围, 保障效益稳步提升, 实现出口转型升级, 改变工艺技术落后、品牌意识缺失、产品附加值低、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出口现状, 成为昆山广大出口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2]。

2 出口家具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

2.1 人民币对外升值

自2005年7月22日我国开始施行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开始,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报价从8.11一直飙升至到2014年8月初的6.14, 降幅高达24%。汇率的提升极大地削减了出口家具企业的利润空间, 造成出口价格的大幅提升, 使得我国出口家具的价格优势明显降低。尤其是对于那些出口低附加值、依靠出口退税生存的企业压力尤其显著, 甚至出现工厂倒闭的情况。

2.2 原材料成本提升

木制家具原材料主要由实木、板材、油漆、通用五金、装饰五金、玻璃、包装材料、化工辅料及其他辅助材料构成, 物料成本占据总成本50%以上的份额。其中, 受到木材出口国产量减少以及限制出口的政策影响, 木材价格上涨。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和国际有色金属期货价格的上涨, 油漆、胶粘剂、海绵、五金件的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进一步压缩了出口家具企业的利润空间。

2.3 国际家具市场低迷

昆山家具出口区域相对集中, 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流海外家具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美国房地产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拉动家具消费能力明显不足。欧盟地区受欧债危机影响, 经济疲软, 需求萎缩。日本市场因日元升值延缓经济复苏的步伐, 消费信心不足。一系列主流国际市场的出口低迷对昆山家具出口企业可谓是雪上加霜。

2.4 国外贸易壁垒频出

“双反”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欧美国家控制家具进口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如2011年2月28日, 美商务部发布公告, 决定对中国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案进行行政复审调查。2011年1月3日正式生效的美国《复合木制品甲醛标准法案》, 再次调低了在全美销售和批发的木制品甲醛释放量。欧盟《原产国标签法》也于2011年3月3日生效, 该法案对进口产品产地、原材料原产地、环保性能作了规定和严格要求。而2013年3月又对木材和木制品开始实施FSC森林认证, 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家具企业的出口难度和出口成本。

2.5 人力资源成本上升

一直以来, 我国出口企业的优势在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削弱, 劳动力亦不如从前丰裕。作为大量吸收外来务工人员的昆山, 人力资源成本大幅提升, 极大的制约了诸如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甚至一度出现了用工荒情况。与新兴的东南亚出口国家相比, 以往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殆尽, 比如越南人均工资在每月800元人民币左右, 差距明显。越南出口家具已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2.6 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以昆山为例, 出口家具企业自动化程度较低, 依然处在劳动密集型的初级阶段, 大型木工机械设备, 全自动喷涂系统等智能化设备投入比例极低, 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劳动生产率是国际经济内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应充分发挥人员和技术的优势, 使提高劳动生产率与降低人工成本相辅相成。否则, 单一的“手工劳作”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 无法给企业带来长期实效的收益。

2.7 过分依赖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在短期内有助于企业增加出口量, 但并不利于增加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金融危机后, 家具出口退税从原来的11%调高至现在的15%。昆山市部分企业为了赚取出口退税不惜以微利甚至于零利润出口, 造成了家具企业间的恶性竞价, 导致整个出口家具企业的价格灾难, 属于饮鸩止渴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

2.8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昆山出口家具企业间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品仿冒和抄袭, 这也是中国出口企业不可回避的共性问题。部分企业不以质量与创新赢得市场, 而以单纯的恶性价格战占据市场。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应有的利润, 而且极大的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出口家具企业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上, 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昆山出口家具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 昆山出口家具面临着诸多发展与挑战。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继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抓住机遇转型升级。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长远出发, 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3.1 开发全新市场, 实现出口地区多元化

目前, 昆山家具出口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形成了对欧美、日本等主流家具市场的过度依赖。因此, 整个出口家具产业要从依赖某个国外目标市场转到多个区域和国家并重发展的方向, 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和拓展新的目标市场。例如, 进一步开拓澳大利亚、新西兰市场, 加大对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的家具市场的影响力度, 借助输非产品装运前检验的良好契机, 实现在非洲市场的“弯道超车”等。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开发可以极大的降低由于单一目标市场衰落所造成的出口风险, 也可避免出口地区过于集中所引发的反倾销, 更有利于我国家具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的创新发展。在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 昆山出口家具产品应及时找准市场定位, 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 准确把握目标市场顾客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偏好, 因地制宜做好产品款式设计、营销策略等方案, 有的放矢的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手段, 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

3.2 应对贸易壁垒, 跨越国际技术鸿沟

昆山出口家具企业在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措施的时候, 往往处在被动的不利局面。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家具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产品质量受价格战影响较大, 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信息滞后等问题。因此, 为了更好的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设置的贸易壁垒, 我国家具标准体系应当不断完善并且与国际接轨。家具出口企业应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 针对产品质量和环保等方面不断修订标准, 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通过国家, 行业与企业三方共同落实标准体系的执行, 使出口家具企业的生产经营处在标准要求的范围之内, 从根本上保障出口家具产品的质量, 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 针对贸易壁垒不断转向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价等技术性指标上的全新动向, 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必须加强国外信息搜集和技术标准更新力度, 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 增加行业国际话语权, 变被动为主动, 增强我国家具标准的影响力, 进而促进我国家具出口。

3.3 推进产业升级, 提升国际产品竞争力

产业结构转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创新能力, 其中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出口家具行业而言, 就是把高能耗、低收益、低质量转变为低消耗、高产出和高质量, 转变粗放型增长模式为集约型。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昆山出口家具业已逐渐成为全球家具价值链的一部分。从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利润分配情况来看, 家具出口企业在整个生产网络中主要采取OEM等加工贸易方式, 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部位, 即在全球家具价值链当中从事装配、加工、制造等非战略性环节, 利润率较低。因此, 这就要求昆山家具出口企业要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 逐步改变OEM的加工贸易方式, 加速发展本土企业主导的家具出口贸易, 避免过多的贴牌生产, 加大力度发展自有品牌, 推动家具出口产品的功能升级, 推进家具产业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贸易体系, 从研发设计到品牌创建再到生产加工, 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3.4 加强内控管理,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家具行业本身是属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艺技术与原创设计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 对于昆山出口家具企业来说, 向管理要效益, 加强内控管理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实现突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研究精细化物料配送、定制化生产工艺、加强内部质量管控、完善客诉系统等方式调动企业内部人员的生产潜力和积极性, 激活管理活力, 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只有加强企业内控管理, 才能改变企业长期增加原料投入和人力投入这种粗放式发展的模式, 逐步转变为以质取胜,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从而进一步创造更多的产品利润, 塑造完善的企业品牌, 开拓更加广阔的新兴国外市场。

4 结语

昆山出口家具产业是整个中国出口家具产业发展的缩影, 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价格优势, 以实现出口增长, 而非提升劳动力技能和技术优势[3]。因此, 昆山出口家具为了实现进一步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改变现有粗放型发展模式, 逐步提高生产率,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改为集约型发展路线。通过提高产品质量, 重视人才培养和强化工厂管理, 提高产品设计和品牌塑造,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 使出口市场多元化, 开拓新兴国外市场, 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等方式实现昆山出口家具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胡琴.扫描金融风暴下的中国家具业[J].中国林业, 2009 (5) :4-7.

[2]丁春玲, 赵劫, 刘一鸣.后危机时代中国家具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劲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 2012, 32 (1) :83-85.

上一篇: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下一篇:京津廊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