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09-22

202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精选5篇)

202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1

201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在中共昆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综合经济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1.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6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687.75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1284.51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22万元。实现台湾电电公会“大陆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六连冠。连续六年排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一。

财政收入量质齐升。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61.11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3.66亿元,增长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36.19亿元,增长10.9%,税收占比89.6%,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16亿元,比上年增长6.9%。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十万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小麦亩产360.6公斤,比上年增长2.7%;水稻亩产水平稳定,亩产627.2公斤。全市水产品总产量4.39万吨,蔬菜总产量13.2万吨。年末生猪存栏5万头;全年生猪出栏6.33万头,家禽出栏22.99万羽;牛奶产量1.48万吨。新认定苏州市农业龙头企业1家、昆山市农业龙头企业8家,各级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40家。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总量为536只。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效益提升。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8708.49亿元,比上年下降1.8%。实现利税总额573.04亿元,增长5.6%,其中,利润总额405.52亿元,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6.48,比上年提升2.21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持续集聚。全市拥有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实现产值4709.64亿元,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8.6%,继续保持总量领先的优势。以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为首的六大装备制造产业较快增长,实现总产值1645.8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369.14亿元,增长16.6%。全年生产电子计算机整机5663.6万台、数码相机318.88万台;液晶显示屏产量19775万片,比上年增长81.2%。

企业规模化发展持续推进。至年末,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769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19家,超百亿元企业8家。全市126家大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062.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1%。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433.5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八大类新兴产业中,新型平板显示产值超千亿元,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软件和集成电路六个产业的产值超百亿元。

建筑业

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新报建工程面积1524.3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1.9%。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7.13亿元,增长0.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41.44亿元,增长1.0%,安装工程产值33.98亿元,增长5.1%;实现建筑业营业收入2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利税总额20.12亿元,下降6.6%。

运输邮电业

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辆39.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8%, 其中汽车36.95万辆,增长16.3%。私家车拥有量29.7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8.7%。众品冷链投入运营,生鲜食品进口取得突破,天环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建设,飞力达国际物流等重点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昆山成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36.70亿元,比上年下降4.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1.78万户,比上年减少3.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7.85万户,比上年减少5.9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5.84万户,增长21.1%。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增速平稳。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16.68亿元,增长13.0%;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71亿元,增长19.0%。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金融业

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三井住友银行、恒丰银行设立开业。台资金融中心、综合金融服务运营中心、商业保理等项目加快设立。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210.79亿元,比年初增加255.80亿元,增长8.0%;贷款余额2257.18亿元,比年初增加255.94亿元,增长12.8%。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7.98亿元,增长23.2%。保险赔款和给付11.86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其中赔款支出11.07亿元,下降5.7%。

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新增11家企业成功上市挂牌,到2014年底累计上市挂牌企业22家,募集资金64.98亿元人民币。其中,6家企业在境内A股上市、9家企业挂牌“新三板”、5家企业返台上市上柜、2家企业登陆香港联交所,初步形成了境内境外共同上市、梯度推进的良好格局。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发展有序。全年房屋竣工面积423.1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00.6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5.8%和7.8%。商品房销售面积446.7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05.2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18.1%和13.6%;商品房销售额367.34亿元,其中住宅323.64亿元,分别下降20.0%和15.9%。二手房成交面积269.57万平方米,下降18.8%;成交金额142.85亿元,下降22.5%。

旅游业

旅游业转型发展。统筹旅游度假区资源,加快“东方湖区”水乡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串联古镇的新兴旅游发展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92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3.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0%和5.4%。巴城蟹舫苑成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周庄镇入选《纽约时报》全球最值得旅游地名录。昆山市荣获“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

内资经济 内资经济稳中有进。立足“高、特、新”要求,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行业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环境影响小的优质项目,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型企业群。全年新增注册内资255.4亿元,其中新增服务业注册资本170.6亿元,占注册资本总数的66.8%。新增内资注册超亿元的项目24个,超5亿元的特大项目5个。

开放型经济

外贸结构发生转变。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847.9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7%。其中,出口535.77亿美元,进口312.14亿美元,分别下降2.0%和9.0%。完成一般贸易进出口141.08亿美元,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16.6%,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

对外合作稳步推进。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4.57亿美元。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7.07亿美元,实现营业额2.3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4.3%和5.2%。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5.82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5.25亿美元,分别增长24.7%和34.4%。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5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工业投资271.16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78.81亿元,增长7.3%,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68.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列入苏州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12个,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06亿元。3个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地联合招标项目立项,争取经费1500万元,实现该类项目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96家、民营科技企业182家、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2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639只。新增专利申请1830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790件;新增专利授权98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70件,获评中国专利奖优秀奖4项。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人才建设

人才引领优势明显。新增国家“千人计划”10人。新增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省“双创人才”11人、“双创博士”2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5人。3个团队入选省科技类“双创团队”,省“双创团队”认定数量创历史新高。新增省院士工作站1家、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2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省外资研发机构19家、省研究生工作站24家、苏州市企业研究院1家、苏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数量508家,建有率92.37%。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80项,产学研联合体141个。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14学年,在园幼儿48413人,专任教师2479人;小学在校学生84039人,专任教师5217人;初中在校学生29049人,高中在校学生9432人,初高中专任教师3271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6375人,专任教师559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覆盖率85%,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100%。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外来务工子女公办学校吸纳率72.3%;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和贫困家庭学生入学率分别为99.5%和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普高与职高招生之比4.4:5.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8%。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8.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29558人,报名总人数继续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城市和农村居民社区教育年参与率68%。老年教育普及率50%。昆山杜克大学正式开学,康桥国际学校建成招生。

文化事业

文化惠民深入推进。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2334场、书场演出4196场,新增图书分馆3家、流通点14个,精心组织开展第九届阅读节36项重大活动。全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840件,其中国家级获奖作品9件、省级39件、苏州市级48件。原创作品《大美昆曲》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音乐剧《日历红了》等13件作品入围省“五星工程奖”决赛,荣获3金3银3铜的历史最好成绩。《粉墨宝贝》等2部原创动漫作品荣获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全市累计放映电影13.1万场次,观影人数326万人次,影院票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卫生事业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市老年病医院顺利启用,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家。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6所,其中医疗机构445所,包括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7所、一级医院4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89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194人,千人拥有医生数为2.5人。全市拥有病床位6516张,千人拥有医院床位3.95张。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82.86岁,其中:男性80.55岁,女性85.14岁。孕产妇死亡率为5.18/10万,婴儿死亡率为2.69‰。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锦溪、周庄、淀山湖镇文体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巴城、千灯、淀山湖、锦溪4座拆装式游泳池投入运营,淀山湖农民康乐园投入使用,开发区体育公园开工建设。全市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500多项,参与人数超100万人次。组队参加省级系列比赛,获得17金26银27铜的成绩;参加4项全国比赛,获得7金7银7铜的成绩。承办国家级以上赛事20多项。5月28日成功获得第29届2016年汤姆斯和尤伯杯羽毛球赛的举办权。全年昆山体彩发行量达7.21亿元,筹集体彩公益金5000多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

公交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中环快速化改造高架基本贯通。开通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站至同里旅游专线、客运北站至嘉定便捷化班线。11号线花桥段开通以来,平均日客流量2.75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达6.03万人次。完成新辟公交线路7条,调整优化44条、加密延时30条。新增更新公交车150辆。至年底,全市公交线路共216条,车辆1409辆,公交线网总长度3172千米,日均客流量47.5万。试点开通 “定制公交”线路1条。推出30辆泊站电调专用出租车,至年底,全市共有客运出租车1596辆。启用公交智能调度中心,实时掌握全市公交车运营和客流情况。淘汰黄标车890辆,更新节能环保公交客运车辆150辆,促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

电网供电形势平稳。全社会用电量194.3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其中工业用电量155.99亿千瓦时,增长3.6%;城乡居民用电量15.61亿千瓦时,下降9.6%。全社会最高负荷346.62万千瓦时,增长2.6%。全年实现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基建投资3.74亿元,新增110千伏线路64公里、变电容量21.3万千伏安。至年末,全市拥有110千伏变电站49座,变电容量420.8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9座,变电容量66.15万千伏安。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生态环境总体稳定。明确7大类13个红线保护区域,全市生态功能区总面积达189.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0.4%。水环境功能区达标比例53.5%,提高2.3个百分点,三类以上地表水63.6%。出台《昆山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将PM2.5控制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建立1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1050套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形成覆盖全市域的环保“智能天网”。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5.9%。能耗水平持续降低。坚持绿色发展、环保优先的原则,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19万吨标准煤,增长1.1%,完成苏州市下达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控制目标。

集约用地水平提升。建立健全耕地资源保护、项目用地管理、依法依规用地、存量土地盘活、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储备管理等六大机制,全面促进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新增建设用地内资投资强度达到464万元/亩,外资投资强度达到67万美元/亩。深入开展已批未开发土地清理处置专项行动,共处置已批未开发土地8900多亩。

质量技术监督

质量品牌标杆效应突出。复评江苏名牌产品10个、新增江苏名牌产品7个;复评苏州名牌产品26个、新增苏州名牌产品19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昆山分公司获苏州市质量奖。完成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44项,国际标准新增2项立项。食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97.95%;工业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94%。

体制改革

行政审批服务水平提升。市级中心受理各类办件50.11万件,比上年增长5.2%。11个区镇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办结477.68万件,增长42%。住建、国土、地税、公安、公积金等9个行政服务分中心办理507万件,增长10%。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办件15657件,是上年的2.3倍。网上审批办件率达65.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富民强村

富民强村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市发放城乡居民创业小额贷款33615万元,助推2507户城乡居民创业。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51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市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涉及11个区镇、165个行政村和28个涉农社区,累计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513家。全市全面开展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工作。

人口和就业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全市出生人口9965人,出生率为13.09‰;死亡人口4305人,死亡率为5.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69746人,比上年末增加16820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达126.98万人。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15场,提供毕业生岗位1.82万个,发放见习补贴近60万。昆山籍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率和享受就业服务率均达100%。全年共举办招聘会50场,有5316家企业参加,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9.31万个,进场求职应聘达18.87万人次,近6.28万人次与用人单位达成聘用意向。累计建立人力资源合作基地达到233家,储备人力资源8.2万余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4%。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1680元;低保边缘人群由13类拓展到15类,低保标准按苏州统一标准调整为每月700元。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6058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40张。全市84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纳入政府居家养老补助服务范围。加大对低收入家庭帮扶力度,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470人。调整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缴费标准调整为2400元,发放标准提高60元/月。调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筹资水平提高到700元。门诊统筹报销比例统一提高5%。

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有序扩大。年末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50.7万人,比上年增长7.4%,累计归集公积金189.5亿元。全年共向6452户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5.3亿元,年末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70.7亿元,增长14.2%。

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9,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呈现“六涨二降”:食品类上涨2.4%、衣着类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6%、文娱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居住类上涨3.1%;烟酒类下降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7%。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98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20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21元,增长10.1%。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150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374元,增长11.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332元,增长6.3%。农村和城镇常住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9.2%和19.6%。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镇常住居民家庭:彩电197台、空调231台、电冰箱103台、移动电话246部、照相机67台、家用电脑121台、热水器109台、家用汽车59辆;农村居民家庭:彩电200台、空调229台、电冰箱104台、移动电话292部、家用电脑117台、热水器117台、家用汽车43辆。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78.9平方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47.6平方米。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预计数,最终以统计年鉴公布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10年为基准的不变价格计算

202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2

综合

经济发展平稳较快。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84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587.8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7964.8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64.9%和3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79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2∶52.4∶33.4调整为13.8∶52.8∶33.4。

非公有制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06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GDP的59.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0.2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721.66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4020.69亿元,增长13.1%。

物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2%,居住类价格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7%。全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与上年持平。

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47.6千公顷,增长1.2%;药材播种面积101.8千公顷,增长3.0%;蔬菜播种1246.1千公顷,增长3.4%。

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0.7%。其中,小春粮食产量增长1.8%;大春粮食增长0.5%。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86.6万吨,增长2.9%;烟叶产量27.4万吨,增长10.1%;蔬菜产量3764.7万吨,增长5.3%;茶叶产量21.0万吨,增长12.9%;水果产量808.1万吨,增长5.3%;药材产量41.3万吨,增长6.7%。

畜牧业。全年生猪出栏增长2.4%;牛出栏增长1.2%;羊出栏增长0.8%;家禽出栏增长7.0%;兔出栏增长5.4%。禽蛋及牛奶产量分别增长1.1%和0.7%。

林业。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193.3千公顷。其中,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52.0千公顷,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6.7千公顷;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7710.0千公顷。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19个,其中省级湿地公园9个(2012年新批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0个(2012年新批建3个)。年末森林覆盖率35.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渔业。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9.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水产品产量118.9万吨,增长6.0%。

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66.8万公顷。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40平方公里,累计67702平方公里。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97万人。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68万千瓦,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694万千瓦,增长7.8%。全年农村用电量156.0亿千瓦小时,增长5.0%。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9%。季度审批后新建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9户,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12576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1%。

工业结构。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6.0%,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6.4%,重轻工业的比为66.8:33.2。“7+3”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0%,增长13.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32.9%;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2.7%;能源电力产业增长9.2%;油气化工产业增长14.7%;钒钛钢铁产业增长10.1%;饮料食品产业增长16.8%;现代中药产业增长18.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042.6亿元,增长42.0%。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40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0.9%,汽车制造业增长29.0%,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8.9%,开采辅助活动增长27.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2.6%,纺织业增长21.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9.1%,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18.2%,家具制造业增长18.0%,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7.1%,金属制品业增长16.4%。

主要产品产量。在纳入统计的130种重点产品中,有97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为74.6%。其中,原煤产量增长3.4%,天然气增长2.0%,发电量增长9.9%,铁矿石增长22.6%,磷矿石增长25.7%,成品钢材增长7.3%,水泥增长1.8%,白酒增长14.8%,化学药品原药增长21.4%,汽车增长145.1%,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86.6%。

工业经济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65.7亿元,增长13.3%。实现利税总额3892.1亿元,增长20.0%。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142.7亿元,增长22.7%。其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559.2亿元,增长11.4%;股份制企业1457.0亿元,增长20.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82.7亿元,增长44.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9.4。

nlc202309040406

建筑业。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7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年末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825个。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41.8亿元,增长25.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916.1万平方米,增长12.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189.9万平方米,增长11.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065.1万平方米,增长12.2%。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62.8亿元,增长65.1%;第二产业投资6562.6亿元,增长13.5%,其中工业投资6499.5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投资11013.5亿元,增长21.6%,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61.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全年民间投资964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1.1个百分点。

房地产。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2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9865.5万平方米,增长10.1%。商品房销售面积6455.9万平方米,下降1.3%。

国内贸易及旅游

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73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771.7亿元,增长14.4%。

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实现商品零售额4035.8亿元,增长23.5%。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2.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6.1%,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2.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1.2%,日用品类增长19.6%,化妆品类增长25.5%,金银珠宝类增长13.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4.0%,家具类增长34.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7.1%。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4亿人次,增长2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229.8亿元,增长34.0%。接待入境旅游者227.3万人次,增长25.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0亿美元,增长26.5%。全省累计出境游客总人数为76.8万人,增长35.1%。其中,前往香港旅游人数为19.0万人,增长47.4%;前往澳门人数为12.9万人,增长51.9%。

对外经济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5.5亿美元,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89家,累计批准9904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98.7亿美元,增长3.6%。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87家。年末驻川外国领事机构9家。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32.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新增境外投资企业60家,境外投资企业累计338家。

全年实际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77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2012年新签并履约的国内省外合作项目4748个,到位资金2580.8亿元;往年签约并履约的项目6219个,到位资金5214.5亿元。

全年进出口总额59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出口额384.6亿美元,增长32.5%;进口额206.7亿美元,增长10.5%。

全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6%,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5%;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238.1亿美元,增长7.9%,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0.3%。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八成以上,其中出口初级产品8.6亿美元,下降5.9%;出口工业半制品52.5亿美元,增长10.5%;出口工业制成品323.5亿美元,增长38.5%。

交通、通信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全年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130.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6%;完成旅客周转量1697.5亿人公里,增长9.1%。铁路营运里程351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334公里;全省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16.1万标箱。

邮电通信业。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3.2亿元,增长28.0%;电信业务总量620.2亿元,增长13.3%。年末拥有局用交换机容量(含接入网)1789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3749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347万户,比上年减少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498万户,增加698万户。电话普及率76.1%,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15%,移动电话普及率61.1%。固定互联网用户838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3974万户,光缆线路长度83.5万公里。

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税收收入1827.2亿元,增长18.8%。地方公共财政支出5431.1亿元,增长16.2%。

金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130.8亿元,比年初增加63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9264.2亿元,比年初增加2603.0亿元,增长15.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3530.5亿元,增长16.0%。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7273.4亿元,比年初增加1395.5亿元,增长8.8%。年末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19438.3亿元,增长20.4%。

保险。年末,共有保险公司69家,按业务性质分,有产险公司30家,寿险公司34家,养老险公司3家和健康险公司2家;按资本国别属性分,有中资公司55家,外资公司14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819.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71.5亿元,增长20.6%;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48.0亿元,下降1.0%。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232.9亿元,增长21.9%。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41.3亿元,增长29.2%,人身险赔付支出91.6亿元,增长12.1%。

nlc202309040406

证券。年末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03家,其中A股90家、H股公司15家(2家公司A、H股两地上市)。全年累计实现融资252.5亿元。其中4家公司首发融资45.2亿元,12家公司再融资207.3亿元。

年末全省有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243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全年新增16家证券营业部,8家期货营业部,2家基金公司分公司。

年末全省有证券投资者账户747.3万户,全年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2.5万亿元。有期货投资者账户3.1万户,累计实现期货代理交易额7.7万亿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2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2.6万所,在校生(学历教育)1579.9万人,教职工95.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9.6万人。

义务教育。全省小学8586所,招生101.0万人,在校生560.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初中3908所,招生98.8万人,在校生304.2万人;特殊教育113所,招生8398人,在校生4.4万人。

中等及职业教育。全省普通高中735所,招生52.2万人,在校生151.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630所,招生54.4万人,在校生139.9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279.3万人(次)。

成人教育。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33.0万人;成人中学在校生4.9万人;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66万人。

高等教育。全省普通高校99所。普通本(专)科招生38.2万人,增长8.4%;在校生122.4万人,增长7.4%;毕业生28.7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40个,招生27553人,在校生85626人,毕业生22198人。

科技事业。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个。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全年共申请专利66312件,专利授权42220件,其中新增专利实施项目5487项;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353件,审理结案340件。

科技创新。全省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6家,其中创新型企业14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1154家,其中试点企业387家,培育企业741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1个。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1600项,成交金额119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010项。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省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68个,艺术表演场所45个,文化馆205个,文化站4600个,公共图书馆17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3个。全年摄制电视剧6部,电影故事片11部。

文化遗产。全年新增博物馆4个,共有博物馆14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51处。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进入常态,全年接待观众3597万人(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0项。

广播、电视事业。全省无线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台158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7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6.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电视综合覆盖率9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396.4万户,比上年增加56.1万户。

新闻出版和档案工作。全年出版地方报纸136种,出版量17.2亿份;出版期刊343种,出版量10816万册;出版图书8720种,出版量22391万册;出版音像制品120种,电子出版物300种。档案馆247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543.1万卷。

卫生资源。全省医疗卫生机构76073个,其中医院153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3742个;床位39.1万张,增长16.6%;卫生技术人员37.9万人,增长7.3%,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2万人,注册护士13.4万人。

卫生环境。新增省级卫生城市2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比上年提高3.0和1.9个百分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涉农县(市、区),参合率98.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提高到60.9%。基本药物上网采购率98.2%。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31.81/10万、10.2‰和13.3。

体育事业。全年省优秀运动队获世界级比赛金牌13枚、银牌25枚、铜牌3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19枚、银牌4枚;获全国比赛金牌23枚、银牌16枚、铜牌26枚。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38.0亿元,增长13.8%,共筹集公益金10.9亿元。全省建成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5所、省级18所,市(县)级业训重点单位3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25个。全省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5700条,当年新建1205条。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实施体育“十项惠民行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74个。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节能降耗。全年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发展项目共计97个,支持资金5.8亿元。争取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2.8亿元和关闭落后小企业补助资金1.93亿元。获得国家节能资金补助4.3亿元。全面完成433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7.18%。

环境保护。全年安排用于污染治理、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等环保专项资金6.2亿元。开展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63个,企业预算总投资18.7亿元,省级环保专项补助资金1.4亿元。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开展工业污染治理项目203个,总投资18.2亿元,省级环保专项补助资金约1.2亿元,省政府限期治理的100户工业污染企业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务。32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全面展开,依法新划定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nlc202309040406

生态建设。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7个,面积90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6%。国家级生态县7个,省级生态县24个。

安全生产。全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7600起、死亡3493人,比上年减少593起、141人,分别下降3.3%和3.9%。自2001年以来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全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5人,下降14.0%;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20人,下降12.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2.35人,下降11.4%;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3.047人,下降5.6%。

人口

据2012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出生人口79.73万人,人口出生率9.89‰;死亡人口55.79万人,人口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长率2.97‰。年末常住人口807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15.6万人,乡村人口4560.6万人,城镇化率43.5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支。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工资性收入14249元,增长12.3%。人均消费性支出15050元,增长9.9%。其中,居住支出增长4.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7.6%,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0.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0.4%。

农村居民收支。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1.4元,比上年增加872.9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工资性收入3088.9元,增收436.4元,增长16.5%;家庭经营纯收入3004.9元,增收243.2元,增长8.8%;财产性纯收入166.6元,增收26.2元,增长18.6%;转移性纯收入741.1元,增收167.1元,增长29.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366.7元,增长14.8%。其中,居住消费支出增长8.3%,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增长10.7%,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7.6%,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20.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6.8%。

社会保险。全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1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577.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8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680.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654.4万人。全省181个县(市区)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展开,参保人数278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7.9万人。

社会救助。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86.2万人,农村低保人数433.7万人,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19元和15元。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49.6%。按城市低保人数计算,城市医疗年人均救助水平不低于306元;按农村低保和五保人数计算,农村医疗年人均救助水平不低于262元。养老服务设施总床位数31.9万张。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站)2937个。销售福利彩票59.5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7亿元。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87.5亿元,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1.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00.6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475.2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8∶50.0∶30.2调整为19.6∶50.4∶30.0,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

民族自治地方全部工业增加值6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年接待游客5694万人(次),增长29.1%;实现旅游总收入330.9亿元,增长34.0%。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9.8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0亿元,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5934元,增长1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13元,增长14.8%。

扩权试点县(市)经济

扩权试点县(市)经济增长较快。全年59个扩权试点县(市)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90.2亿元,增长13.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8.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327.9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1993.6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6∶52.4∶25.0调整为21.9∶53.5∶24.6,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4715.4亿元,增长16.2%,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7.3%上升到58.3%,提高1.0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7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2%,增速比全省高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284.3亿元,增长28.6%,实现利润747.8亿元,增长37.9%。接待游客13437万人,增长21.6%;实现旅游总收入994.6亿元,增长42.2%。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42.9亿元,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9.6亿元,增长16.2%。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704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370元,增长14.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93.0亿元,增长22.8%。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13》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林业、渔业、农业机械化、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旅游、对外贸易、财政、保险、证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障数据来源于省林业厅、水产局、水利厅、农业厅、交通厅、邮政公司、电信管理部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旅游局、商务厅、成都海关、招商局、财政厅、保监局、证监局、教育厅、科技厅、文化厅、卫生厅、体育局、环保厅、安监局、人社厅和民政厅等相关部门统计。

202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3

一、综合经济平稳发展。经初步核算,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速比全省高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8%,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4.1亿元,增长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2.5%,拉动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35.6亿元,增长8.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7%,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2.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3%,金融业增长3.2%,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4.3%。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上年的7.2:55.3:37.5调整为7.3:56.3:36.4。人均生产总值24164元,比上年增长11.8%。

物价涨幅较大。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比全省低0.7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六升二降,食品类价格上涨9.9%,衣着类上涨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上涨3.9%;烟酒类下降10.9%,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升4.8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52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47人,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37.6%和150.5%,城镇登记失业率2.35%,比全省低0.11个百分点。

财税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增长17.3%,各项收入中,增值税25%部分收入8.2亿元,增长13.3%;县区财政收入全面增长,潮安县增长22.4%;枫溪区增长17.5%;湘桥区增长17%;饶平县增长16.1%。全市各项税收总收入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国税国内税收收入42.6亿元,增长18.6%,其中,工业增值税32.8亿元,增长13.3%;地税税收总收入22.9亿元,增长20.5%。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小,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土地、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节能减排任务较重。

二、农业

农业增收。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3.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5.8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播种面积68.05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27.9万吨,比上年增长3.7%。水果总产量14.7万吨,比上年增长2.6%;茶 1

叶总产量1.15万吨,比上年增长20%;蔬菜总产量42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全年肉类总产量7.2万吨,比上年增长2.3%。水产品产量19.2万吨,比上年增长4.4%。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市林业用地281.08万亩,其中有林地252.12万亩,林木绿化率64.9%;森林覆盖率61.31%,活立木总蓄积量47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1.3万立方米。全市已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3.4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育苗360亩。目前,全市有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4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已达6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发展较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7.4亿元,增长21.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7.6%,股份制企业增长27.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8.8%,重工业增长25.1%,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54.6:45.4。

主要行业支撑有力。规模以上八大行业实现增加值134.3亿元,增长1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1.8%。其中,陶瓷工业增加值62.1亿元,增长22.2%;食品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12%;塑料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1.3%;服装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16.4%;不锈钢制品业9.9亿元,增长34.7%;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加值6.1亿元,增长25.5%;水族机电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3%。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4.3亿元,增长38.8%。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5.8亿元,增长9.8%。

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提高。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8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内销产值621.1亿元,增长29.4%;出口交货值202.7亿元,增长29.9%。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6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6.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5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资质以上等级建筑企业82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4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9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偏小。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城镇投资88.5亿元,下降7.7%;农村投资87.8亿元,增长36.4%。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

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第二产业投资121.7亿元,增长24.8%。其中工业投资120.7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投资71.6亿元,下降8.5%。房地产开发投资23.6亿元,增长29.7%。商品房施工面积287.7万平方米,增长3%,商品房竣工面积35.4万平方米,下降15.2%;商品房销售面积59.3万平方米,下降7.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1亿元,增长18.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62亿元,增长1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5.7亿元,增长14.6%。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4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33%,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36%,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41%,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1%,中西药类增长41%。

六、对外经济贸易

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进口总额14.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7%;出口总额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7%。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7.8亿美元,增长8.4%;加工贸易出口2.55亿美元,增长29.2%。各类商品中,陶瓷商品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长9.5%,占出口总额的38%;机电产品出口额为3.8亿美元,增长11.2%;服装及纺织品出口3.7亿美元,增长24%;鞋类出口2.5亿美元,增长11.8%;食品出口2.2亿美元,增长20%。各大出口市场中,对欧盟出口5.1亿美元,增长6.6%;对美国出口4.1亿美元,增长

7.7%;对东盟出口2.6亿美元,增长26.2%;对香港出口2.2亿美元,增长38%;对日本出口0.68亿美元,增长25.8%。

招商引资规模较小。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32宗。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增长12.1%,其中制造业占69%,批发和零售业占21.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业发展较快。全年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年货运量为2990万吨,增长26.8%,货物周转量132.1亿吨公里,增长26.2%,客运量为2749万人,增长31.8%;旅客周转量为33亿人公里,增长28.3%。境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为50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935.6万吨,增长47.3%。全市年末机动车拥有量55.45万辆,比上年增长2.2%。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8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5%。其中,私人汽车11.23万辆,增长16.8%。民用轿车保有量达到6.98万辆,增长18.3%,其中私人轿车6.55万辆,增长19.4%。摩托车42.58万辆,比上年下降1.1%。

通讯业务普及率提高。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21.7亿元,增长13%。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12.7万门,与上年持平。固定电话总用户62.22万户,比上年增长4.4%,其中城市电话32.32万户,乡村电话29.9万户。小灵通用户2.36万户,比上年下降42.7%。移动电话装机总容量307万门,比上年增长0.7%。移动电话总用户174.8万户,比上年增长5.4%。电话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9.2部/百人。全市互联网固定用户29.8万户,比上年增长21.1%。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旅游收入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418.2万人次,增长16.9%;其中,接待海外游客46.5万人次,增长15.3%,接待国内游客371.7万人次,增长17.1%;客房出租率达70%。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信贷稳步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43.2亿元,比年初增长13.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10.2亿元,比年初增长10.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6.6亿元,比年初增长17%。

保险业务范围扩大。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人身保险业务保费收入13.9亿元,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3.8亿元,分别增长3.8%和17.5%;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人身保险赔付支出3.5亿元,增长32.8%;财产保险赔付支1.9亿元,增长25.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普通高等院校1所,专任教师817人,在校学生17705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达7.4万人,比上年增长8.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数778人,比上年增长11.3%;在校学生数27410人,比上年下降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9.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普九”工作得到巩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特殊教育取得新进步,全市7-15周岁儿童三类残疾儿童在校学生共377人,入学率达到94.3%。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41家;新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家,累计通过复核认定的88家。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各类项目211项,立项项目93项,其中国家立项项目5项,省重大专项4项,产学研结合项目27项,知识产权项目9项。组织批准市级科技项目立项项目56项。组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项目2项、市级科技成果鉴定项目25项,受理科技成果登记51项。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新进展,今年我市专利申请共3038项,授权共1877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365项,外观设计专利1465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10位

十、文化、卫生和城市建设

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文化馆、站54个,剧场、影剧院3个。广播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达标,全年新建成37个农家书屋,累计建成农家书屋472个,实现全部行政村全覆盖。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73家,床位5358张。各类医疗门诊部、所696个,专科防治站、所4个。全市卫生机构人员10873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3944人,注册护士1624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集中住院分娩率为97.38%,比上年提高4.71个百分点;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97万人;农村人口清洁卫生水普及率为99.1%;农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为85.4%。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供电、供水能力明显提高,市区供电量1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市区日供水能力44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5689万吨,比上年增长17.7%。年末供水管道总长度510公里,比上年增加51公里。城市交通建设进展加快,年末市区实有道路面积411万平方米,年末拥有公共汽车225辆,运营线路长

度141公里,全年运客总数2812万人次。市区绿化覆盖面积1845公顷,比上年增加64.9公顷,绿化覆盖率44.28%;绿地面积1662.27公顷,绿地率39.88%。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户籍总人口262.78万人,比上年净增1.89万人,其中,湘桥区人口35.13万人。按计生口径,全年出生率为11.73‰,死亡率6‰,自然增长率5.73‰。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4元,比上年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7787元,比上年增长22.2%。

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14097元,比上年增长18.2%。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1.4平方米,自有房拥有率达91.2%,自来水使用率达100%,管道煤气及瓶装液化石油气使用率100%,市区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7辆、摩托车108辆、彩电160台、家用电脑89台、电冰箱93台、移动电话226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7071元,比上年增长17.3%。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空调62台、摩托车124辆、汽车6辆、家用电脑36台、移动电话217部。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4.84平方米。

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不含离退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44.1万人、56.9万人、33.9万人、33.1万人和22.4万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2.6%、42.8%、8.1%、8.9%和17.5%。参加企业养老保险39.6万人,同比增长14.1%。全市各项社保待遇总支出15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待遇支出10.7亿元,同比增长17.5%。社保待遇全部实现100%的社会化发放。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97.6万人,参合率达99.96%。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社会福利院4所,社会福利院床位数734个,镇办敬老院39所。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1.68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5%。目前,全市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达6.36万人,占总人口的2.42%。安全状况保持稳定。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93起,比上年增长0.3%;造成死亡82人,比上年下降4.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1.47;受伤323人,比上年增长0.62%;直接损失金额67.4万元,比上年增长4.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33,比上年下降22.7%;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44。10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为0.075。

注:

1、公报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02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4

2013-04-11 2012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克难攻坚,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总基调,有效落实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经济运行稳中缓升,质量效益逐步提升,创新转型有效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0.0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16.7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38.0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之比为4.1︰53.9︰42.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547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541美元)。

财政收支。2012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36.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5.5亿元,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分别下降14.9和13.5个百分点。在地方税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0.3%、11.3%、6.7%和-6.9%。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28.4亿元,增长10.4%,增速同比下降14.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548.5亿元,增长13.5%,增速快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6.2%,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0亿元,增长34.8%,增速最快;教育支出141.7亿元,占民生支出比重最高,达25.8%,增长20.4%,增速居第三位。

就业和再就业。2012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2万个,比上年增长2.7%,7.3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2.4万人,分别增长17.4%和30.5%。全年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岗位196.9万个,求职登记数109.1万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3.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5%,处于历史低位水平。

市场价格。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0.9和0.5个百分点,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末位。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跌格局为“六升二降”:食品类上涨5.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3%,烟酒类上涨2.4%,居住类上涨2.1%,衣着类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5.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4%。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均为97.1%,工业品价格“进出倒挂”得以扭转。12月全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7.4%,降幅居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第三位。

二、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其中,农业200.0亿元,下降0.3%;林业11.4亿元,下降2.4%;畜牧业65.9亿元,增长4.9%;渔业137.5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5.7亿元,增长8.4%。受天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85.7万吨,下降4.9%。席草、葡萄、杨梅等经济作物产量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5.3%、7.2%和16.0%;生猪生产平稳,完成猪肉产量15.7万吨,增长5.9%。全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累计已达273家,其中产值(销售额)上亿元的达91家,年末市级龙头企业已获国家农产品名牌13件、浙江省名牌65件。新农村建设。2012年全市共投入“百千工程”资金1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4.2亿元。累计2411个村启动村庄整治建设,占全部行政村的93%;建设生活污水生态处理设施村132个。新增全面小康村45个,累计达479个。全年在70个欠发达村实施村庄整治,共投入各类资金3亿多元,实施建设项目836个,拆除危旧房31.6万平方米,外立面改造125.6万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36.5万平方米,村庄绿化25.1万平方米,村内河道整治4.4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农村住房“两改”建设投资194亿元,开工改造建设农村住房9.5万户,已完工4.6万户,面积633万平方米,四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房建设项目资金600亿元,完成农房改造建设面积2500万平方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全年新增市级农家乐特色村3个,累计达35个,新增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15个,累计达91个,全年共接待游客171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4.2%和51.4%,解决农民就业4.3万人。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2012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5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1962.1亿元,增长1.3%,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7.1%。规模以上工业中产值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总产值8710.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2.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68.6亿元,产值居各行业之首;汽车制造业增长16.8%,增速居前十位行业之首。全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总产值3419.3亿元,增长4.5%;重工业8542.8亿元,与上年持平。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2.6变化为1︰2.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32.5亿元,增长5.0%;实现利润520.3亿元,下降15.2%,实现利税总额1057.5亿元,下降8.3%。

工业创新转型。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4%,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2415.0亿元,增长10.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9.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20.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31.0亿元,增长4.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建筑业。2012年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25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572.3万平米,竣工面积6047.8万平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1.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快于上年4.0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306.8亿元,增长13.9%;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50.1亿元,增长21.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84.4亿元,增长1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0.9亿元,下降40.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822.2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068.3亿元,增长22.1%。全年工业投资完成817.2亿元,增长22.3%,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7个百分点,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投资领先增长,全年医药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19.6%和94.9%。

现代都市建设。中心城区功能提升渐显成效,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铁路宁波站(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等33个区块完成投资871亿元。城乡环境更新改造稳步实施,“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工程总体方案基本完成,启动段(姚江大桥到解放桥)基本建成;完成22个老小区整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投资8133万元;完成背街小巷综合整治42条,全年道路完好率达90%以上,路灯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实施中心城区道路清爽行动,市区两级落实保洁经费及配套资金3.6亿元,1195条道路实现常态保洁,机扫率从36.9%提高到75.0%。综合交通网络构建日臻完善,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隧道已贯通,二号线一期工程地下站已全面开工建设;南、北环快速路进行柱墩和现浇箱梁主体结构施工;年内计划打通的21条“断头路”已全部贯通,完成18个支路卡口项目;全市共新建公共停车泊位4996个。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年内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08条,共有66条公交线路实行早班提前晚班延时服务;更新、投放公交车1220辆,其中天然气公交车520辆,是前两年总和的1.5倍,运力总规模超过6千标台,市区公交车中天然气公交车、空调车的比例分别达到21%和98%;更新和新增油气两用出租汽车1200辆,已有5座加气站可以向出租车提供加气服务,年末共有出租车5834辆。

五、贸易、旅游、会展

贸易业。2012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06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9.3亿元,增长15.4%。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54.9亿元,增长1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4.4亿元,增长17.7%。在限额以上企业销售的商品类值中,汽车类增长4.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7%,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1.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9.0%,金银珠宝类增长19.0%、通讯器材类增长33.3%。年末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2828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983.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1.3亿元。

旅游业。2012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接待入境旅游者116.2万人次,增长8.2%;旅游外汇收入7.3亿美元,增长12.1%;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5748.3万人次,增长11.0%;国内旅游收入816.4亿元,增长15.2%。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70家,其中五星级19家,比上年新增1家;4A级旅游景区28处,比上年新增5处,5A级旅游景区1处。会展业。2012年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282个,其中举办展会150个,展览总面积达179万平米。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慈溪国际会展中心、余姚中塑国际会展中心、宁海国际会展中心四大专业场馆共举办展会活动66个,展览总面积达129万平米。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的举办,全年县级以上举办商务性会议(论坛)77个,节庆活动55个,比上年分别减少3.7%和5.2%。

六、对外经济、合作交流

对外贸易。2012年全市完成口岸进出口总额1975.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完成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965.7亿美元,下降1.6%。其中,出口614.4亿美元,增长1.0%;进口351.3亿美元,下降5.9%。新增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企业2520家,累计达19763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2928家。私营企业完成出口305.5亿美元,增长8.8%,占全市自营出口额的比重达49.7%,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7%和3.6%。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0.0%,进口占全市进口总额的比重为69.8%,同比分别提高1.4和1.7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2012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37个,合同利用外资53.1亿美元,增长5.9%,实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增长1.5%。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增长8.4%;批发和零售业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增长96.1%。引进世界500强工作初见成效,法国标致、美国康德乐等先后落户甬城,使我市引进的世界500强公司达38家。目前,38家公司已在宁波投资兴办94家企业,总投资达92亿美元。对外合作。2012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205家,核准中方投资额1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实际中方投资额6.1亿美元。完成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12.4亿美元,增长12.2%。

服务外包。2012年全市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114.6亿元,执行额84.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8%和34.1%;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5.3亿美元,执行额4.1亿美元,分别增长39.8%和46.4%。年末全市服务外包企业达723家,从业人员2.9万人。

国内合作。凝聚“宁波帮”力量,全力推进浙商回归引进和国内招商引资,组织邀请261名市外国内重要甬商回乡参加了首届世界“宁波帮”大会。2012年实际引进内资562.6亿元,比上年增长6.1%,完成省外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73.7亿元。立足宁波需求,持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新增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49个,实际到位资金11.8亿元。创新“宁波周”活动,助推加快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完成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项目125个,协议总投资233亿元。援助贵州、万州、云和项目291个、资金1.06亿元。成功举办了“2012上海?宁波周”活动,以及深圳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团中央青年企业家协会代表、在沪甬商及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等“宁波行”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了第十六届“西洽会”、第二十三届“哈洽会”、第十八届“津洽会”、第十三届“西博会”等国内重要展会。

七、港口、交通 港口生产。2012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完成4.53亿吨,比上年增长4.5%;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45亿吨,增长6.5%。主要货类“二升一降”,铁矿石吞吐量8218万吨,增长14.6%;煤炭吞吐量6631万吨,增长1.1%;原油吞吐量5509万吨,下降14.9%。全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00万标箱,达1567.1万标箱,增长8.0%,稳居大陆港口第3位,世界港口第6位。集装箱航线总数达到235条,其中远洋干线120条,近洋支线63条,内支线20条,内贸线32条;月均航班约1465班,9月份创下了1693班的最高月航班记录。内支线箱量首破百万标箱,达100.6万标箱,增长83.9%。完成海铁联运箱量5.95万标箱,增长27.5%。交通基础设施。2012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181.5亿元。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建成通车,标志我市“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正式建成,全市进入“一小时交通圈”。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07万公里,公路网密度108.6公里/百平方公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高速公路461.9公里,一级公路959.9公里,二级公路813.4公里,三级公路1549.7公里,四级公路6176.2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道为支撑、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络。铁路建设难中求进,完成投资32.5亿元,铁路宁波站改建、货运北环线和北站迁建主体工程均全面展开,杭甬客专宁波段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国际强港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北仑港区五期集装箱码头10#和11#泊位、穿山港区中宅煤炭码头工程、镇海港区通用散货码头等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3738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00万标箱。

综合运输。2012年完成全社会货运量3.26亿吨,比上年增长4.4%。其中,水路货运量1.41亿吨,货物周转量1768.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5%和4.7%;公路货运量1.66亿吨,货物周转量302.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8.4%和7.5%;铁路货物发送量1924.1万吨,下降11.3%;机场货邮吞吐量9.1万吨,增长6.4%。全社会客运量2.8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43.2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4%和3.5%;铁路旅客发送量1118.7万人,增长1.1%;民航旅客吞吐量526.7万人次,增长5.0%。

八、银行、证券、保险

2012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0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3%,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20.8%。

银行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9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1602.3亿元,增长11.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961.0亿元,增长12.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21%,比年初上升0.32个百分点,贷款质量整体保持平稳。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266.5亿元,增长8.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60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大型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城市商业银行11家,邮储银行1家,外资银行5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9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3家。

证券业。2012年全市证券成交总额14494.9亿元,比上年下降6.9%,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9856.2亿元,下降29.0%。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69.7亿元,下降12.3%。期货代理交易量6166.4万手,代理交易额41991.5亿元,分别增长183.7%和59.8%。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93.2万户,增长4.7%。年内新增期货营业部4家,年末全市共有58家证券营业部,2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期货公司和31家期货营业部。年内新增上市公司5家,实现IPO融资51.6亿元,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3家。

保险业。2012年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6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高于全国8.0%的平均增幅。其中,财产险86.2亿元,增长11.6%;人身险78.5亿元,增长10.0%。保险业累计赔款和给付64.3亿元,增长33.4%,高于全国20.0%的平均水平。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51.9亿元,增长38.5%,人身险赔付支出12.4亿元,增长15.4%。年末共有50家保险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较上年增加4家,其中产险公司28家,寿险公司22家。保险业资产总额突破300亿,达到311.0亿元,较年初增长20.1%。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由宁波大学为主完成的“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为我市首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年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2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3项。全年专利申请量73647件,授权量59175件,比上年分别增长54.8%和58.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065件,增长27.1%。全市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8家,省级企业工程中心12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30家。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9家,市级科技型企业26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新增市级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家。年末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93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563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74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1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6家,省级创新型示范和试点企业52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56家。年末限额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258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3.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9.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9.5%和20.8%。

教育事业。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064所,在校学生总数133.1万人,教职工总数10.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约达7.6万人。全市累计义务段标准化学校达到492所,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到69.5%。学前三年幼儿纯入园率保持在99.7%以上,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保持在99.1%以上,普职比为1︰1。年末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072所,在校(园)生约32万人,占全市全日制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生数的28.4%。在甬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4.5万人,本专科在校生比为60︰40;在甬研究生达到6700人;全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2人。全年有240余家单位开展培训工作,培训项目180多个,完成培训8.1万人。完成成人“双证制”培训毕业人数8445人,农村预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人数2323人。

人才开发。2012年新增各类人才14.5万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30万。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1.2万;高技能人才21万;硕博人才3.3万;海外留学人才超过3500人。高层次人才开发计划加快推进。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级“千人计划”5名、省级“千人计划”28名、市“3315计划”34名。选拔推荐国家特殊津贴人选8名,新增省151工程重点资助人选2名、第一层次人选4名、第二层次人选23名。确定首批市级领军和拔尖培养人选605名,新储备中高层次人才近4200名。产学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建留学人员创业园3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17家,总数达到63家,累计招收博士后302名,全面完成博士后“135”计划。新增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40家、省级团队4家。建立首批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建成首家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丰富,全年各级文化部门共组织举办精品展览、公益讲座、高雅艺术演出各500多场,送电影下乡25000多场、送戏下乡2500场,为1100多艘渔船新装广播电视,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农家书屋”,我市“零门槛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书香宁波”专题在《新闻联播》播出。城乡文化活动更趋活跃,承办了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群星璀璨”全国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等多项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首个大型城市音乐欢唱活动——“2012阿拉音乐节”、第四届全民读书月、第五届中国(宁波)农民电影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形成了以国家级高水平文化活动为引领、市区(县)联动的节庆文化品牌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文化产品创作与生产再获丰收,音乐剧《告诉海》、电视剧《向东是大海》、动画电视系列剧《少年阿凡提》、纪实文学作品《主义之花》四部优秀作品荣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儿童剧《神奇的田螺壳》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甬剧《宁波大哥》获“中国现代戏研究会突出贡献奖”。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我国舞台机械设备领域内唯一一家获评企业。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我市第四家文化类上市公司。全年电影票房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达到2.3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增幅位列全省第一。新增影院6家,年末共有多厅影院23家;全年引进电影112部,其中国产影片80部、国外影片32部。

卫生事业。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实有病床2.8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1.9万人,注册护士1.8万人。按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8张、8.4人、3.3人和3.1人。年末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51家,建成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31家,创建率达86.8%,居全省前列;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其中国家级4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合人数为292.8万,参合率达97.7%,人均筹资水平从上年的396元增加到565元。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为189.81/10万;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6%,免疫预防服务质量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全年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0,首次实现零死亡,婴儿死亡率2.9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05‰,均稳定在较低水平。无偿献血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无偿献血70016人次,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比例为104.2%,继续保持我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的目标。体育事业。开展“体育系统直属场馆公益开放”活动,市民参与健身热情高涨,仅局属各大体育场馆已有近10万人次参与免费健身活动。全年有12个乡镇街道成功创建省体育强镇,4个街道51个社区成功创建浙江省城市体育先进街道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维护力度加大,全年更新体育健身路径586条,新建各类球场200个。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培训广播体操指导员(志愿者)500多名,举办各级各类广播体操比赛30多场次,使第九套广播体操成宁波市民健身新热点。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征战奥运成绩取得新的突破,共有李金子、董程、汪顺、单丹娜、李玲等5名运动员参加了伦敦奥运会,获得了首枚奥运会女子拳击奖牌和2个第五名,加上输送到中国武警总队的女拳选手任灿灿,参赛人数超过了历届奥运会。另外,2012年我市运动健儿还在各级大赛中分别获得2个世界冠军、9个亚洲冠军和24个全国冠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了42项国家级以上赛事,11选5成功上市助推体彩销售再上新台阶,销量首次超过13亿元,超过温州,跃居全省第二。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组织

人口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77.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27‰,其中市区人口226.1万人。人口出生率8.65‰,人口死亡率6.56‰,人口自然增长率2.09‰。

居民收入。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02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475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仍是居民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达82.3%和69.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2.06︰1缩小为2012年的2.05︰1,明显低于全国3.10︰1的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新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9.9万人、21.6万人、15.6万人、16.9万人和18.4万人,年末参保人数分别达474.3万人、326.6万人、216.2万人、270.2万人和233.1万人。年末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五大社会保险人数为179.4万人,全年参保人数净增22.6万人。新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1万人和18.1万人。本地户籍人口养老保障参保率达到83.4%。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月增加223元,人均每月达到2048元。医疗补助范围和标准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及特殊病种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85%和70.4%。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市级统筹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发放社保卡突破200万张。

民生保障。年末全市共有城乡低保39355户59483人,支出低保资金2.29亿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5224人,集中供养人数4990人,集中供养率为95.5%,城镇“三无”对象1380人,集中供养人数1353人,集中供养率为98.0%。养老机构年内新增床位2468张,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20个,床位33168张。保障性安居工程。2012年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40.3万平方米、18858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6.1万平方米、10269套;竣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202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货币补贴3721户,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住房保障目标任务。

慈善事业。2012年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募集善款4.4亿元,救助支出3.6亿元,受助的困难群众达35.5万余人次。至2012年底,全市慈善机构累计募集已达34.3亿元,累计救助支出23.4亿元,受助170.5万余人次。全年共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参加服务的义工6000余人次。服务时间累计达13000小时。社会组织。年末全市共有6个区、2个县、3个县级市、78个镇、11个乡、64个街道办事处、533个社区、106个居民委员会、2567个村民委员会。

十二、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生态建设。实施城市“禁燃区”建设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累计淘汰改造燃煤锅炉465台,市六区四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正式上线运行。强化饮用水源等重点水域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排查各类水库127座,建立各类污染源工作台帐;建成太阳能生化减量处理设施400多座、分散式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100多个。环境执法监管继续强化,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42748人次、检查企业21867家次,立案查处企业938家,罚款总额4208.6万元,个案处罚额度4.5万元。监测监控能力不断提升,3月25日起在全省率先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中心城区PM2.5实时监测数据,11月16日起发布所有8个国控点位空气质量指数(AQI)。全年共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企业568家,其中关停淘汰64家;淘汰落后设备4500台(套),节能42.8万吨标煤,累计减少CO2排放107万吨、COD排放719吨、SO2排放2231吨、氨氮排放32吨、氮氧化物排放1561吨。大力开展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工作,全年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个,面积110万平方米;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675万平方米;新增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10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60万平方米。2012年宁波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现场复核验收,慈溪市、鄞州区通过省级生态市(区)考核验收,宁海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

“平安宁波”建设。2012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578起、死亡778人、受伤3136人、直接经济损失4315.7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5.3%、5.2%、8.3%和8.2%,连续第八年实现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同比下降。积极推进食品监管体制建设创新,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全年完成食品定量检验53715批次,为全年任务总量的127.9%。加大药械市场监管力度,全面实施新版GMP,完成辖区18家原料药、制剂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检查覆盖面100%。全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药械保健食品广告98件,其中移送工商部门处理的67件,行政告诫31件;药械及餐饮案件立案共1112件,结案979件,移送公安8件,没收违法生产经营各类货值金额108.9万元,罚没款总计1544万元,罚没款和移送案件数均为历年之最。积极打造“无欠薪宁波”品牌,和谐劳动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全市已筹集工资支付保证金15.0亿元、欠薪应急周转金1.5亿元,全年处理劳动违法案件3385件,责令补签劳动合同5.7万份,为3.3万名职工追回被拖欠工资2.0亿。全年共受理群众信访36503件(人)次,接待群众集体上访1431批19388人次。全年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事纠纷126447件,调解成功124658件,成功率达98.6%,防止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25件、32人次;防止民间纠纷转换为刑事案件135件、779人次。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02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5

南昌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南昌调查队

2009年3月25日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力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三大工程,大力弘扬“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的城市精神,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0.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45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924.73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638.90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6.2:54.3:39.5调整为2008年的5.8:55.7:38.5。人均生产总值36105元,增长14.1%。

非公经济: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06.24亿元,增长1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3.6%提高到54.6%。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3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2.15亿元,增长17.1%。从收入完成情况看,完成增值税8.82亿元,增长0.1%;营业税35.87亿元,增长8.3%;企业所得税10.08亿元,增长11.3%。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环境保护支出2.16亿元,增长2.8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20亿元,增长24.5%;教育支出22.78亿元,增长34.2%;医疗卫生支出9.20亿元,增长26.6%;科学技术支出2.25亿元,增长11.0%;农林水事务支出13.56亿元,增长40.9%。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1%(见表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7.5%;服务价格上涨2.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8%,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4%。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171.14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农业产值65.15亿元,增长6.6%;林业产值2.02亿元,增长20.0%;牧业产值64.59亿元,增长10.1%;渔业产值36.13亿元,增长4.3%;服务业产值3.25亿元,增长6.8%。

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224.97万吨,比上年增长4.2%;油料总产量9.32万吨,增长10.0%。肉类总产量29.59万吨,增长5.5%;生猪出栏数292.25万头,增长4.6%;家禽出笼3791.61万羽,增长6.4%;禽蛋总产量13.29万吨,增长2.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2.94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全年造林26842公顷,零星植树1283.81万株,比上年增长130.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1%。

生产条件:年末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19.21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2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4.2%。年内完成机耕面积26.2万公顷、机播面积2.6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14.48万吨,增长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国有企业增长2.1%;集体企业增长6.6%;股份制企业增长1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1.7%;股份合作企业增长20.8%;私营企业增长44.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3.8%,重工业增长18.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4.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5.5%,烟草制品业增长13.5%,医药制造业增长22.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5.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8.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9.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1.9%,饮料制造业增长32.0%。高耗能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5.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下降1.7%。

表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发电量 亿千瓦时 37.81-10.5 卷 烟 亿支 296.85 9.9 纱 万 布 万 软饮料 中成药 塑料制品 服 装 水 泥 铝合金 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 钢 材 汽 车 电力电缆 家用电冰箱 彩 电 交流电动机 起重设备 金属切削工具房间空调器 饮料酒 变压器 吨 2.39-8.1 米 8936.58-2.3 万吨 73.20 48.5 万吨 3.31 12.8 万吨 1.09 5.9 万件 50508.15 24.8 万吨 376.29 9.5 万吨 4.95 157.2 台 3431.34.2 台 13658.36.2 万吨 272.09-14.9 万辆 10.34-4.9 千米 3590.2 63.3 万台 32.11 55.4 万台 44.62 14.2 万千瓦 84.71-16.4 吨 14271.136.4 万件 423.75 15.0 万台 130.63-4.1 万升 39947.18.3 万千伏安

1942.67 11.9 化学药品原药 吨 9115.95 7.2 混配合饲料 万吨 204.42 19.9 农用化肥 万吨 8.36-3.3 轮胎外胎 万条 449.26-8.7 工业园区:全市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38.2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实现利税127.81亿元,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82.39亿元,增长13.7%。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昌东工业园、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270亿元、200亿元、180亿元。建筑业:2008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48家,全年完成施工产值4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施工面积4216.10万平方米,增长20.1%;竣工面积1657.68万平方米,增长34.9%。以建筑业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23万元/人,增长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2008年,全市50万元以上项目共完成投资额1086.05亿元,比上年增长34.0%,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52.61亿元,增长36.0%,房地产开发投资163.30亿元,增长30.0%。全年全市城镇投资施工项目2110个,增长25.1%。其中,新开工项目1357个,增长28.0%。

投资结构:2008年,全市城镇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6.1%;第二产业完成434.46亿元,增长41.6%;第三产业完成616.59亿元,增长32.3%。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0.2:39.6:60.2调整为0.1:41.3:58.6。

从投资主体看,2008年,全市城镇以上投资中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705.58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增幅高于国有投资17.9个百分点,占全市城镇以上投资比重达67.0%,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分别完成167.16亿元、54.80亿元,分别增长60.3%、38.5%。

城市建设:2008年,全市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3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洪都大桥、英雄大桥、青山湖隧道工程竣工;艾溪湖截污工程、玉带河建设与清淤、解放东路二期改造、昌东大道一期改造、紫阳大道综合改造工程、青山湖清淤及东岸整治顺利完成;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启动了城市轨道交通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全年新开通公交线路6条,公交线路总数达到132条;城市道路总长度达919.3公里;城市道路总面积达1701万平方米;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达2358.5公里。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分地域看,城市实现零售额429.03亿元,增长24.5%;农村实现零售额99.86亿元,增长21.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83.65亿元,增长24.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4.36亿元,增长20.0%。分类别看,增幅较大的石油及制品类、化妆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28.73亿元、2.79亿元、1.54亿元、23.22亿元,分别增长82.0%、38.0%、29.5%、27.1%。

连锁企业:2008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连锁企业共45家,连锁门店716个,共实现销售额(营业额)1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消费品零售额98.54亿元,增长46.3%,其中本市连锁门店实现零售额86.9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6.4%。

商品交易市场:200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56个。其中,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30个,成交总额430.9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洪城大市场年交易额185.2亿元,增长22.9%;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67.9亿元,增长25.0%。2008年末,我市最大的“八大商场和六大超市”共实现零售额65.18亿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据海关统计,2008年南昌地区内企业(含中央、省属公司)实现进出口总额34.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出口总额25.04亿美元,增长7.2%;进口总额8.96亿美元,增长4.4%。招商引资:200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二产业6.70亿美元,第三产业6.56亿美元,所占份额分别为47.5%和46.5%。截止2008年底,全市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2695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占51.1%,外商独资企业占45.2%。全年实际利用内资39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省外内资385.84亿元,增长19.3%;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55.02亿元,增长14.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2008年,我市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89.22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7.2%。其中,公路23.10亿吨公里,增长3.0%;铁路157.09亿吨公里,下降18.9%;水运8.82亿吨公里,下降28.7%;航空0.21亿吨公里,下降3.4%。全年共实现旅客周转量93.4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其中,公路25.25亿人公里,增长2.4%;铁路52.28亿人公里,增长1.9%;航空15.92亿人公里,下降3.7%。

邮电通信:2008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27亿元,比上年增长4.7%。发送特快专递249.8万件,增长28.9%;发送包裹61.5万件,下降6.1%;发送函件4141.5万件,增长12.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82万户,增长2.8%;移动电话用户329.4万户,增长0.4%;国内互联网用户73万户,增长2.8%;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24万门,新增3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674万户,新增271万户。旅游: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052.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3%;接待入境游客9.72万人次,增长9.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4.03亿元,增长14.3%;旅游创汇0.3亿美元,增长17.0%。截止2008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52家;拥有旅行社158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15家。

八、金 融

银行: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471.16亿元,比年初增长21.3%。其中,企业存款936.81亿元,增长16.4%;居民储蓄存款955.40亿元,增长28.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12.02亿元,比年初增长17.9%。其中,短期贷款745.42亿元,增长19.5%;中长期贷款1245.37亿元,增长15.9%。从投放行业来看,增长较快的有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三资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58.8%、43.4%和33.2%。2008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5128.63亿元,现金支出4962.31亿元,收支相抵后回笼现金166.32亿元。

保险业:2008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5家,比上年增加6家;保险中介机构5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9.49亿元,比上年增长79.6%。其中,产险公司保费收入8.06亿元,增长24.5%;寿险公司保费收入31.43亿元,增长102.6%。全年赔款及给付13.24亿元,增长65.1%。其中产险公司7.71亿元,增长143.7%;寿险公司5.53亿元,增长13.9%。

证券业:全市证券营业部29家,全年证券机构股民累计开户数65.32万户,比上年下降4.1%。年内客户交易额结算资金43.62亿元,下降37.4%;A股交易额4227.16亿元,下降41.6%;B股交易额6.37亿元,下降8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2008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953所,教职工9.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2万人。全年招收研究生3671人,在校研究生11903人,毕业研究生3625人。全市共有普通高校46所,招生13.1万人,在校生44.1万人,毕业生17.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8所,招生3.6万人,在校生9.7万人,毕业生3.8万人。普通中学268所,普通高中招生2.7万人,在校生7.8万人,毕业生3.1万人;普通初中招生7.5万人,在校生20.9万人,毕业生4.7万人,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99.01%。职业中学25所,招生0.8万人,在校生2.2万人,毕业生0.7万人。小学1101所,招生8.1万人,在校生45.3万人,毕业生7.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学校8所,特殊教育招生245人,在校生1540人。幼儿园477所,幼儿园在园幼儿8.3万人。科技: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438件,专利授权量86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9.7%和11.8%。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4家,年末累计达282家。全市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全年认定技术合同2573项,成交金额8.03亿元,比上年增长5.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2008年,全市文艺创作获省级以上奖项17个,其中国家级奖项4个。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6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30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5.0%和10倍。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44%和98.84%。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完成13个村。全年共出版报纸5.15亿份、杂志0.55亿册、图书1.43亿册。

卫生: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23个,其中医院90个;拥有床位1.76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38万张。拥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4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0.87万人,注册护士0.98万人。农村卫生服务得到改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221.64万人,参保率由上年的89.4%提高到92.4%。全市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上年的6.27‰、8.63‰下降到4.79‰、6.88‰,每十万孕产妇死亡人数由上年的25.25人下降为10.78人。

体育:2008年,我市运动员参加比赛人数1400人次,共获得金牌115枚,银牌89枚,铜牌27枚,其中北京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一银一铜。全年共举办综合运动会1次,举办单项比赛3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500次,其中千人以上的活动200次,参加活动的人数总计40余万人。全年完成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1个,总投资50万元。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26亿元,比上年增加0.06亿元。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均值控制在55.6分贝以下;交通干线噪声均值控制在69.8分贝以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2.0%以上。

城市园林绿化:2008年末,全市拥有园林绿地面积7202公顷,绿化覆盖面积7663公顷,公园绿地1781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36平方米。

安全生产:2008年,全市发生各类事故26次,比上年下降3.6%;因事故死亡28人。全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017人,比上年下降16.3%。

十二、人口与就业

人口:据公安户籍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494.73万人,比上年末净增3.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3.16万人,增长0.2%。据2008年全市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61.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91‰,死亡率为6.06‰,自然增长率为7.85‰。

从业人员:全市年末社会从业人员277.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万人,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74.72万人,第二产业67.31万人,第三产业135.56万人。年末在岗职工58.98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为38.49万人。

城镇再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85万人;安置“4050”等困难群体1.19万人;城镇职业培训5.7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22万人。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2008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5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959元,增长12.5%。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2元,增长15.6%。人均消费性支出11551元,增长14.8%。其中,医疗保健类、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增幅较大,分别增长48.6%、27.3%、20.8%、18.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74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56元,增长16.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4%,比去年下降2.9个百分点。

社会治安:平安南昌创建稳步推进,扎实开展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全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2514起,破获经济案件391起,挽回经济损失1550.97万元,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5.1%。2008年南昌被授予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建设城市”。

住房公积金:2008年,全市归集公积金(未含本年利息)2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2.5亿元,下降51.0%;发放户数7500户;提取住房公积金9.93亿元,增长19.0%。

社会保障: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1.26万人,比上年增加9.82万人,增长19.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3.92万人,比上年增加2.36万人,增长4.6%;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9.1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3.88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5.24万人;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市21.79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农村11.25万人。

社会福利: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单位91个,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13555张,收养各类人员11893人。城镇社区便民、利民、为民服务网点883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5个。

注:

1、本公报中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南昌统计年鉴-2009》为准。

上一篇: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规划下一篇:smt实用表面组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