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形式教学研究(通用10篇)
摄影构图形式教学研究 篇1
语言作为人类之间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更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摄影艺术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摄影来表达摄影创作者的情感,用镜头来说话,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展现着摄影的魅力。
一、摄影艺术语言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在19世纪初,摄影只是用来简单地记录当时的社会事件或者自然问题,将焦点放在普通的人身上。摄影师通过相机把真实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没有过多的语言去表达。到了20世纪初,摄影师开始借助丰富的摄影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摄影师们在摄影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揭露一些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摄影师们不单单是记录生活,更多的是将数字技术与摄影作品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摄影语言表达形式也有了很大的探索。
二、摄影艺术语言的表达形式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我们研究一门艺术,首先要了解这门艺术的语言。摄影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就像采取合适的手段治理国家一样,我们也应该用摄影语言来研究摄影。
(一)光线。
光是摄影艺术语言的一种主要的表达形式。在摄影中,光线除了起到照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传递物体的信息,像空间、体积、形状、色彩等。刘半农先生曾经说过:“景物虽好,而不能采取适当的光,画面仍是死的”。摄影创作者往往通过侧光和逆光这两种方式将被拍摄物体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给观看者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震撼。摄影创作者可以自由地对光进行理解,并进行处理,融合自己的情感,突出摄影作品的艺术性、真实性。
(二)色调影调。
在摄影中,光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摄影创作者可以对光线进行自由地选择和处理,通过颜色的对比使被拍摄作品的艺术形象更具美感,更具有表现力和张力。当然,被拍摄物体的色彩、环境的色彩、感光器件的性能等都会影响画面的色彩。影调包括照片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色温等。摄影创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影调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给观看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线条。
线条对被拍摄物体的形象塑造更具表现力。每一种物体都有它自己的轮廓和表面形状。人们往往通过线条、轮廓加深对物体的印象。在摄影的时候,摄影创作者可以通过线条对被拍摄物体进行突出和强调,使之简洁明了,再现事物的形象。但是,线条作为一种摄影语言,和绘画语言不同,它的存在方式是个别的,线条只能表现一种物体的特征,而不能通用。
(四)镜头感。
在艺术摄影中,合理运用镜头感也是突出被拍摄物体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增强摄影作品的美感。摄影创作者应该根据被拍摄物体的特征灵活地运用广角、标准、鱼眼等,比如拍风景的时候,最好选用广角或者鱼眼。
(五)构图。
这是摄影语言的一种组织形式。构图把光线、色调影调、线条、镜头感等语言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达到人像、景色、物体与光、色的融合,将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在一张照片上。好的构图能更好地体现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摄影创作者要认真思考如何构图才能更突出主体。
(六)摄影创作者的风格。
个人风格能够强化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直接影响摄影作品的影响力。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摄影创作者应该在拍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顺应数码摄影的发展,充实作品的内容。
三、如何提高摄影艺术语言的表达效果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摄影艺术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摄影创作者要不断完善丰富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适应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
(一)丰富知识,提高技能
提高摄影艺术语言的表达效果,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厚积薄发。有很多人简单地以为摄影是一门技术,不需要有多少理论知识。其实不然。摄影创作者只有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素养,深邃的思想境界,在创作过程中才能站到一定的高度,将自己的思想在照片中展现出来。
有人说,学会摄影很容易,但是拍好照片却很难。因此,摄影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拍照技能和技巧。在对摄影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掌握的同时,摄影创作者要首先学会读照片,既要读优秀作品的构图、用光、后期调整,又要认真读拍摄者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摄影创作者要进行拍摄练习,认真地选取题材、进行策划、执行、反思。再次,对自己的照片进行分析,分析包括很多方面,选片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出进一步的改进。最后,要向摄影大师学习,像安赛尔.亚当斯、布列松等,学习这些摄影大师的作品,他们的思想境界。
个人经验和经历也是影响摄影艺术语言表达效果的原因。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摄影创作者要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丰富自己的经历,拍摄出优秀的作品。
(二)立意明确,投入情感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摄影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先前很多技术上的障碍都可以通过数码相机、电脑来解决。人们的审美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更多注重摄影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因此,对于摄影创作者来说,如何进行准确地立意,似乎成了最为重要的事情。摄影创作者应该根据摄影语言的特点以及被拍摄物体进行合理地选材,以使观看者对被拍摄物体一目了然。美国著名摄影家说过,“尽可能在看似寻常的景象中获取不一样的感觉”。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张摄影作品,却不明白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就是立意不准确,让人感到云里雾里。摄影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这一种情况,对于一幅作品来说,要做到表现得恰到好处,在表达上要有张有弛。如果一张照片表达不出自己的情感,就应该用一组照片来表现。比如台湾摄影大师阮义忠在他的作品《人与土地》中就采取组照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土地浓厚的感情。
摄影不仅仅是用相机记录复制此情此境此景,而是融入摄影创作者的个人情感、气质、思想,并将表达的意思进行传达。一篇融入作者情感的文章能让人为之震撼,同样,一幅饱含摄影创作者情感的作品也能带来心灵的震撼。
摘要:摄影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它融合了光线、色调影调、色彩、镜头感等,有着鲜明的特色。新的时代对摄影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摄影创作者要不断地丰富摄影艺术语言的表达形式。
关键词:摄影艺术,语言,表达
参考文献
[1]陆峰.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4(04).
[2]刘英元.论有关摄影艺术语言的创造与提炼[J].神州,2013(02).
[3]董介人.试论摄影的艺术语言[J].南京师范大学报,1982(01).
摄影构图形式教学研究 篇2
0引言
工笔画在唐宋以前是中国画的主流,它的发展几乎与绘画的起源同步。从最早的战国帛画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的文人画家完善发展,成为延续至今长达两千多年的画派画风。从晋唐细密臻丽、灿烂求备的华贵的仕女画,到宋代栩栩如生的花鸟小品,工笔画逐步发展完善,达到很高的审美境界。可是从宋代出现文人画和写意画开始,工笔画开始出现由盛而衰的转折,到了明清时代文人写意画鼎盛阶段,工笔画就只屈居配角地位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西方美术教育的普及,当代工笔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国外现代艺术的长处,工笔画从题材风格到形式风格方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形成了日益繁荣的当代工笔画。可是因为过分追求画而视觉效果,构图形式单一,地域差异不明显,导致很多工笔画作品在形式上严重趋同,创作缺乏个性。而绘画创作如果过分强调技术和技巧,必然牺牲情感为代价,当代工笔画创作中普遍出现思想苍白,情感空虚,只重技巧,精工制作却不能感动人的作品。所以,当代工笔画创作中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工笔画构图形式与情感表现,提高画家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只有这些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工笔画构图形式与情感表现,是当代工笔画创作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只有真正重视这个问题,才能提高画家的艺术趣味和艺术鉴赏力,创作出高格调的工笔画作品。
1构图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构图,也叫章法或布局,在国画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历代画家对于构图都十分重视,唐代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明代李日华也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向为第一”。可见构图布局在绘画的重要性。构图的形式美在于对画而的精心布局,要遵循主次分明,对比均衡,虚实相生,动静相衬的构图原则,并服从主题,让画而呈现韵律和节奏,形成对比和谐的形式美。创作出有意味的形式的构图,就是对画而的巧妙运用,是理智的创造。只有观赏者乐于接受你的作品,画家的立意便获得了成功。画家通过构图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探索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从而达到形式上的表现力。例如潘天寿在构图上运用了很多具有现代审美意味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因素,通过诸如倾侧动势、倚斜撑平,平而分割,四而包围,气脉开合等形式手段,将绘画中的各种因素都融合到画而的`组织结构之中。正如热论艺术中说道:现代人越来越多地生活、立意上创新,还依靠新的构图形式美感,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来感知世界。照相机之所以代替不了绘画的表现,就是因为绘画中的构图、线条灯形式是艺术家在自然物的基础上高度概括、提炼出来的,并非照搬现实。齐白石、马蒂斯笔下的色彩不是自然界的色彩,它是艺术的再创造。是构图的形式美、色彩、线条的和谐,是情感的再现。但是艺术不仅仅是形式和技巧,画家还应该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形式,创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个性的构图形式,即形式的风格化。这也是当代工笔画创作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画家就要在处理传统与创新,个性与艺术素养的美系上下功夫,努力探索精神与理念的视觉语言。因为艺术语言反映精神性,只有新颖的艺术语言更能翻一个艺术的个性化创造,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富于艺术个性是现代绘画的终极目标。艺术家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深刻的丰富的个性首先是艺术家自己要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就是最后体现在作品中的独特的审美观念。艺术家要保持自己的独特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与审美感受能力。其次在处理传统与创新、艺术家个性心理与文化修养的美系上应强调艺术家的个性,结合传统和文化修养,使艺术作品更加鲜明、丰厚深刻。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既变化发展又始终如一的个性语言,即形式的风格化,是当代工笔画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画家要在坚持表现个性基础上形成自己深厚的个性语言。构图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它是一种创造。以形式给题材新的意义,又表现了作者个性,哪怕是旧题材,也可以有新的形式表现。如云岗、龙门石窟艺术的境界很深,我们的认识和古人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有新的体会。这一切都是形式美感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魅力。诚然,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构图形式的表现力,而忽视艺术的内容和社会教育意义。在注意构图形式的探索时,不能忘记艺术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艺术一旦脱离时代和生活,艺术家闭门造车,只关心形式、技法制作,这样的作品注定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们要在构图形式等技法探索时,不仅要强调自己的主观感情,还要把描绘客和物象和抒发主观感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构图形式的独特性。
2工笔画的情感表现
艺术家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因素在工笔画创作中渠道推动力量的作用。苏珊・朗格说“所谓艺术品,说到底就是情感的表现。”画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感丰富,所以在而对客观对象的时候,通过视觉感受和情感因素产生联系,把客观对象演变成书法情感的表现媒介物。触景生情,借助构图形式等工笔画语言表现,把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各种技法、材料、营造出既富于艺术运维又具有形式美感的审美艺术语言。例如,八大山人笔下的鸟、鱼,其“白眼看青天”的形象便是画家孤傲于浊世的愤礴心灵写照,是情感的再现。工笔画创作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但并非照搬现实,更不能照相机般机械描摹,一方而要依赖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一方而又要拜托对生活的过度依附,把最具有代表意义和最精彩动人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引起情感的激荡,思维的启迪,产生一种特殊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与素材在自己心灵中重新组合。将情感倾注于富于思想性的艺术形象中,从而使生活情感升华为艺术情感。例如,宋人的小品画尽管只描写了人的生活和自然的片段或局部,但并不缺乏整体性和独特性。这些作品的素材,虽然平常,其微妙之处也很容易被人忽视,由于画家细心观察,发现了平常事物的潜在之美,加上画家的细心和敏感,智慧的创造,构成了巧妙的动人形象。这是画家的情感和对象的特点相互交融产生的结果。因而构成了独特动人的艺术境界。工笔画发展到现在,对技法的研究成了很多画家的主要课题,但工笔画不应当被认为仅仅是相对于写意画而言制作精良的画种,工笔画的本质还应该是在观察自然的生活中,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情感的流露,通过作品表现出来。而不是对生活的被动依附。把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早自己心灵中重新组合,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艺术形象的创作中去,从而把生活升华为艺术情感。工笔画还应该具备时代特征的构图形式美。具有情感丰富的高格调工笔画。艺术家的审美体现,都源于对客观生活的体验,源于对自然生命形式的美注。从现实生活获取艺术创作的动力,强化自己的艺术个性特点,使构图形式多样化,在作品中明确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并把这种观点付之于构图形式,丰富的情感等内在艺术精神之中。
3总结
我对摄影的形式极度迷恋 篇3
1973年,罗杰·拜伦的母亲不幸去世,这给年仅23岁的拜伦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于是,他便开始了一段为期五年的环非洲之旅。在这段从开罗出发到好望角的徒步旅行中,他第一次去到南非,并在此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在旅程结束后,拜伦返回美国攻读了矿产经济学博士,随后移居到矿产资源丰富的南非约翰内斯堡。
在南非定居后,得益于地质专家身份的工作,他有机会深入南非乡村,进入当地居民家里以纪实手法进行拍摄。“从此,我的整个摄影生涯都发生了转变,我的目光从室外转向了室内,开始使用闪光灯和方幅构图,开始留意除了人以外的拍摄主体。”通过这样的拍摄,拜伦的作品越来越关注对人类心理的探索。从1995年以后,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约翰内斯堡拍摄的,工作频率从以前的不定时拍摄变成了每天都在拍摄,出片率也在直线上升。
至今,罗杰·拜伦已出版近20本个人摄影集,他的作品也被多家世界级博物馆所收藏,并对国内的一些年轻艺术家和摄影师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位资深的摄影师仍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今年9月为他举办的个展“荒诞剧场”感到惊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自己作品被放到这么大(4米×4米),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体验,我从来没这么喜欢过自己的作品!”我们也有幸在展览期间,邀请到拜伦来为我们介绍他的创作经历和理念。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
我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对摄影感兴趣的,那是在我十六七岁左右的时候,我的母亲开设了美国最早的摄影画廊之一——PHOTOGRAPHY HOUSE,我便经常在画廊里待着。我对于摄影的兴趣,可以说是日久生情吧。但我并不想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只想以一种轻松自由的态度,把摄影当做一个兴趣爱好。
你的母亲是马格南图片社的编辑,那她对你的影响一定很大吧?
没错。得益于母亲的身份,家里常常都有像卡蒂埃一布列松和安德烈·柯特兹这样在摄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来家里做客。我在家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画册,以及他们送我母亲的照片,这些照片当时就挂在我家墙上。我的母亲在跟这些摄影师一起工作时总是充满热情,她的这种热情深深地影响了我。
有人说你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受到安德烈·柯特兹的影响,后期则是戴安·阿勃斯。对于这个说法你认同吗?这两个人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我覺得比起阿勃斯,柯特兹的作品更抽象,视觉上也更复杂一些。他对于“人”本身并没有太大兴趣,作品注重的是物体的形态、线条、光影等客观因素。而阿勃斯则对特定地点(纽约)的社会生活纪实更感兴趣,她的作品更关注心理感受。我最早便是受到柯特兹的影响,因为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摄影师,而他所具有的艺术家视角,正是影响我最深的一点,这也导致我后来作品的风格越来越艺术化。尽管我的作品跟阿勃斯的看起来有一些相似,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是在室外拍人的缘故吧,但其实我并没有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在1995年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你从纪实到观念的转折点是什么?
在1995年的时候,我出版了一本书Outjand,在拍摄这组作品时,我需要跟我的拍摄对象进行沟通,而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单纯地按下快门。我十分重视这种互动关系,就像这次展览呈现的剧场风格,可以让我的作品和观众产生互动。
你觉得自己跟其他摄影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我这种对形式的极度着迷与关注也是将我与其他摄影师区分开来的最大特点之一。对我来说,形式是最重要的,我需要让所有的形式能够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一幅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内涵。摄影不只是关于某一个部分,而是关于一个整体的,拍摄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现象。对于我来说,形式创造内容。
能否就你个人经验来给初学者一些建议?
最开始我也是一个街头摄影师,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街头摄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因为你能够体验街道上的生活。如果你看电脑里虚拟的东西太久的话,可能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所以只有从街道上开始,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这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但我建议大家从这里开始。我总是对我的学生说:学习摄影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拍,但是要与自己的心灵和精神紧密相连。在我看来,摄影最终就是一个对自我存在的表达。在拍摄时必须依赖自己,不能被潮流左右。
摄影构图形式教学研究 篇4
摄影艺术表现美需要借助于完美的形式, 这就需要更多艺术形式将摄影艺术品的美展现更加全面而富有创意, 而三维软件虚拟图像合成技术能够将二维平面图像通过三维软件制作后以三维立体形式展现出来, 通过三维合成与摄影作品相融合这种形式能够让摄影作品增加它自身独有的艺术表现力。
摄影艺术是一种影像符号, 影像符号对现实表现保持着忠诚。当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艺术形式时, 人们更加渴望了解观看到那些难得一见的非现实的景象并能够在真实中展现出来的虚拟现实物象。数字虚拟图像与实拍影像结合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这种愿望。通过三维软件虚拟图像合成技术数字虚拟图像补充现实存在但无法实拍表现的部分, 增强影像的虚拟想象和立体感, 将图像形象的完全性的多角度展现。并可以将人们无法看到并幻想的虚幻形象通过三维软件图像合成技术形成三维图像展现给观众。
三维软件图像合成技术可以通过3Dmax软件, 将平面图像通过使用软件中相应工具命令进行建模三维体现。所谓的三维建模, 是通过坐标、三角形的拼凑, 最后产生三维的物体。用常用的点线面命令通过软件搭建成三维立体图像, 通过3Dmax软件中展开UV命令将模型中建立的面数进行拆分拼合, 储存成JPG格式的文件, 导入PHOTOSHOP软件中进行贴图绘制。
三维软件虚拟图像合成技术与摄影艺术两者融合能够将各自的优势扩大化。摄影作品可以与三维立体平面图像通过软件进行处理融合, 将人们幻想的图像通过三维制作合成软件处理和拼接。3Dmax软件以良好的三维立体展示性、操作简单性、交互性、快捷使用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三维软件可以更多的实现人们虚拟世界中的现实展现, 满足人们对虚拟事物的全方位展现, 给人感官和心灵上的全方位体验。摄影艺术擅长于提供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 但在立体空间领域和虚拟现实领域却是间接的, 二维摄影艺术作品无法给人全方位的多重角度的视觉感官体验。而3Dmax软件图像制作技术, 善于将图像平面枯燥的二维图像改变成三维立体图像, 3Dmax软件却在还原原有图像视觉效果上失于现实存在的真实性。
把两者孤立来看, 各自缺失是很明显的:摄影艺术无法如3Dmax软件制作技术那样通过软件三维制作提供三维图像具体而生动的将非现实存在物象客观性展现出来, 而3Dmax软件制作技术难以像摄影艺术那般呈现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以及引发人们无限思考的艺术性。但是, 如果把这两门各有得失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和匹配, 却可以获得相互补足效果;摄影艺术恰好补足3Dmax软件制作技术的视觉间接性图像充分表达性, 后者又补足摄影艺术的思维空间展现性, 从而达到互补。而正是这种相互匹配产生的互启和互补效果, 使摄影艺术与3Dmax软件制作技术相互融合为人们展现更好的多元化的艺术作品。
随着计算机三维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维图像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三维软件制作技术在更多领域与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融合。给人们带来新颖的艺术展现形式, 提高了人们对一种形式的普遍理解和厌倦心态。在1980 年以前, 张家界的美被世人所不知。摄影文学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 但是很多旅游胜地只靠摄影作品和配图插图很难将富有神秘色彩的旅游胜地表现出来。如果插图作品与三维软件制作技术相互融合, 观看者不仅仅能够真实地看到近景某一静止时刻的状态, 而且能够将神话或者并不存在的物质表象通过人们的创新想象表现在画纸上, 让人们在三维图像中发现神秘科幻之美, 既有真实感, 又不失想象神秘感。三维立体的模仿客观真实, 进行虚拟的主观表现, 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
如今, 越来越多的摄影艺术家已不是单纯地使用摄影媒介进行创作, 更多地将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混搭”, 进而产生多媒介的影像作品。两种或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 变成了一种新的展现艺术形式, 对摄影艺术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 有着深远影响, 同时也引发了其他艺术形式创造性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三维数字媒体技术地不断提高, 我们坚信它会在摄影艺术领域里不断创造辉煌。
摘要: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 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摄影艺术是一种影像符号。两种艺术形式相融合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达成互启互补的效果, 而这种融合也日益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未来社会将多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 是人类通过高科技的技术支撑理性制作思维和艺术设计灵感巧妙结合的艺术融合形式, 两种或多种艺术形式地融合, 变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展现形式。
摄影构图形式教学研究 篇5
关键词: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时代精神;立足传统;借鉴融合
岭南画派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画派之一,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日,岭南画派的构图形式和艺术特征都对当代中国画有着时代的意义,意义在于它可以构成艺术的语言使中国绘画大众化,使民众对中国画艺术写实易懂。以岭南画派山水画为研究对象,可以总结南岭画派山水画的构图形式的特点,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丰富的构图元素提取。
一、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重要性
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大师为代表的岭南画派是对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画派之一,在中国画坛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叫“章法”,即画面的布局安排,中国古代很多画家都对山水画的构图有过详细的研究,例如,顾恺之的“置陈布势”;谢赫“六法论”的“经营位置”等等,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画开始变革,其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继承传统“章法”的同时,融合了时代精神,创制出有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经营位置”可以构成艺术创作的语言,使作画方式的效果更好的展现在画面中,其“置陈布势”是将想画的内容组织到一起的独特作画方法。所以说,无论学习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经营位置”还是“置陈布势”,都说明了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重要性。
二、 古代山水画和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规律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形式主要有:宾主、开合、繁简、疏密、虚实、藏露、纵横、等,这些山水画构图形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是对立与统一的画面协调方法。
(一)古代山水画构图规律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构图起源于晋朝,在随后的几千年发展中,古代山水画构图规律都因时代背景的不同,所带给人的艺术情趣也不一样。古代山水画构图的规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晋隋萌芽期、唐宋发展期、明清完善期。晋隋萌芽期主要指晋代和隋代的山水画构图处于萌芽、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构图规律不太明显,技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人物的比例也不协调,画面缺乏空间的质感。例如,我们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图1)中可以看出,简单的山水表达,人物比例游离于山水之中,显得很不自然,山的空间感也知识上下,左右之间营造一种简单的错落感。唐宋发展期,主要指唐代和宋代山水画构图的特点,这一时期是古代书画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文人墨客,山水画构图自然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空间处理上,技法表达以及空间比例的变化都有很大的提高。经过吴道子等艺术家的研究,唐代山水画构图规律逐步发展。到了北宋时期,中国山水画构图进入高峰期,这一时期主要的构图特点为描绘中景为主,山水树木以及空间情感的表达都非常有特点,特别是郭熙的《林高致远》,他提出的“三远法”最为有名,“高远”、“深远”、“平远”三大透视原理意义重大,对山水画构图整体规律的把握以及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明清时期的山水画构图特点没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是清朝比较流行临摹古人的画风,这也为近现代山水画构图的创新与发展埋下伏笔。
(二)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规律
近现代山水画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岭南画派山水画在西方绘画构图思想的影响下,其灵活巧妙处理画面方法让人对山水画的意境空间留下无限遐想,具有很强烈的时代革命精神。这一时期在构图方面讲究画与时代的精气神相结合,画家对画面独特的构图形式更有艺术感,主要代表人物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山月等等。高剑父提出“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新国画理念,注重山水构图的“中西结合”,因此其山水画构图的“中西结合”对整个画面的构图来说都别具特色;高奇峰在山水画章法运用和发展创新领域具有代表性,他把传统的笔墨功夫,以及“撞水”、“撞粉”等花卉画中的特殊技巧,运用于飞禽走兽和山水画,达到形体逼真而又生气勃勃的效果,构成了雄伟兼秀美的独特风格,书法用笔老辣,功底深厚,自成一体,颇具影响。陈树人强调“形、度、色”三要素的重要性,画面的均衡,色彩、线条的调和与形、质反衬,这三者都在构图形式上具有重要作用。美的新的构图都具有“形式美”的法则。关山月的山水画构图注重“气韵”,他提出“意在笔先,笔墨都隋时代”的构图创作思想,其山水画构图章法对现代山水画构图形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气脉想通。
三、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艺术特点
(一)立足传统
岭南画派山水画的构图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特别是唐宋山水画构图的精华,这些山水画章法对现代的山水画创作影响甚远。例如,高剑父提出“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新国画理念,也是在学习古代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绘画的特点,使得新国画更具有时代精神。唐宋山水画构图的中心是使传统提炼精华,也可以理解为在学习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传统构思包含了传统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诸多因素,像是主题的构思、题材上的选择、故事情节的安排、传统语言的深化、传统形态的研究、都要综合思考。在关山月的山水画构图中,传统构图的方式贯穿作品的主线,在“意在笔先,笔墨都随时代”的构思下,是主题的深化和提炼,中西结合让作品更具有岭南画派的特色。岭南画派山水画的构图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集合时代创新背景吸收西方优秀的构图表现技法,能把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时代个性很好的表达出来。
(二)借鉴融合
在岭南画派山水画中,吸收了很多西方的绘画思想,也借鉴融合了很多西方绘画构图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岭南绘画风格。追寻借鉴与融合的踪迹,我们发现山水画创作从来没与脱开对“构图”或“章法”的思考。借鉴与融合是山水画创作中必须要经过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创作山水画的时候,要反复调整画面,根据空间的构图,层层递进,借鉴古人不同形状的树木通过排列组合也可以形成一定的数量,根据树密度的不同,画面上的视觉效果就会形成不同层次的效果;不管是借鉴哪位名家的山水画构图,最后结果都是同样的,都会使山水画创作赋有个性;还可以借鉴古画中,不同形状的树点排列,也能构成树木与山石之间的空间关系;这样,借鉴与融合的不同,山水画面就会产生不同的丰富效果。一幅作品中的变化较为丰富、细腻,并且它又包含在融合和借鉴之中,使画面产生变化,画面就会显得比较丰富。总之,岭南画派山水画的章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的,我们要先掌握最传统的构图章法,加以主观的气韵,使山水画构图有自己的特点,让经营位置变得调理有序。
(三)直取自然
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最大艺术特点是直取自然,取材于生活。直取自然就是要向自然学习,将大自然的万象立于心中,把自然精神融入到山水画中,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取材于生活可以让整个作品更具有时代精神。岭南画派山水画在以自然为基调的画面中,构图直取自然的效果可以使画面的视觉感受趋向沉稳;自然可以在以构图的画面中起到透气的作用,在这之中也可以起到过度的效果,使原本沉寂的画面出现生机;而构图位置在大自然的借鉴中,可以显得更加平稳,往往在画面中起到不可缺少的调节作用,它可以使构图自然为基调的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变。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决定了画面的整体效果,以形写形常常在山水画位置前后对比的关系中会体现的更明显,反而成为画面的焦点。例如,关山月的《漓江春雨》(图2)此图直取自然,以生活情景入画,虚实相生,繁简有致,气息淳朴,互为烘托,展现出关山月大师绘画艺术的浪漫写实手法。画面中山水的构图以利用直取自然的特性来安排山水之间的关系,使画面气势而又苍劲有力,起到直抒胸臆的效果。
三、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形式初探
构图多样而统一是构图的基本原则,它是岭南画派山水画创作中对比与均衡的主要准则。在众多岭南画派山水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品各部分都能协调相呼应,例如,在空间安排上构图、色彩、明暗基本相称,这样才能造成稳固、平衡的视感。对比和均衡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在山水构图中连合使用,起到深入、补充的效果,使构图既丰富、和谐,也能适应不同的时代审美需求和写生意境。
(一) 构图位置-主次分明
构图位置-主次分明,是指画面各部分物象的明暗、大小、位置、高低、形象等要注重主次之间的关系。通过主次分明的构图位置关系能够造成真实和活跃的视觉效果,使所画对象和主题更加明确。例如,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图3)很好的表达了我国山水气势磅礴的特色,具有很强烈的时代精神特征,画面的构图突出传统的主次,利用前重后淡的墨法表现出来,尤其突出太阳在整个构图中的重要位置,以恢宏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昂扬向上的主题风貌,赢得了全中国乃至世界不同文化层次人士的欣赏、赞美。这是关山月大师将自己的感受及艺术观念加入到画面中,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物体的中国山水画构图就会产生主观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有个人情感也具有多样性和创作性,所以它更能打动观者。当然主次分明也不是一种固定模式,有时它更倾向于画家的感受,画家通过观察物体,产生对所画物体的感受,这就是绘画与风格的区别。构图主次分明的表现是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山水画创作创作时,要把握好主次分明的方式和特点。
(二)构图走势-纵横开合
在构图走势中,纵横开合的平衡、自然、庄重的构图方式,被认为是构图形式中最具有视觉效果的,这种纵横开合的表达手法能表现出给人自然和单纯以及很大的包容量的感觉,对衬式能给人稳定感、庄重感和安全感,岭南画派构图走势形式有以下几种:
1.高水平视线走势。构图结构以垂直线和水平线组合而成的,会使画面营造出庄重安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黑白灰对比的效果,例如,关山月的《绿色长城》就体现了纵横开合的构图走势,让近处的树木与远处山的走势更有视觉效果。
2. S形走势。S形构图走势能使画面中充满了欢乐、愉悦、温暖的气氛。例如,关山月的《岭南春色》(图4)的S形构图走势非常的有特点,章法具有很强的丰富性。通过S形走势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岭南春色的近景、中景、远景,每一处的景色都不同,不同景色之间相互既有联系,而又有自己的特色,整个构图让我们看到了岭南画派在透视关系上的创新,具有时代性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想表达的内容选择构图形式,不同的构图氛围,带给观者不同的感受,也说明了构图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3.不规则走势。它的构成是由多个类似三角形的形状组合在一起的,会给人带来自由、奔放、豪放的感觉。
4.交叉斜线式。交叉斜线式构图法,画面主要是由斜线组合而成,有着很强的运动感觉。
(三)构图气场-疏密繁简
构图气场在山水画中被认为是周围环境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疏密繁简关系。在进行画面构图布置时,要做到各物象的繁简疏密安排得当,这对于整个画面的空间处理,及意象情趣的传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关山月于1986创作的《飞瀑图》(图5),远景为山坡,古松苍郁,与景俱化,清超越俗气,瀑布前后错落。色彩搭配非常具有岭南特色。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整个画面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我们在绘画创作的时候,应该通过疏密繁简的造型手法,在山水画构图中创作出更具有气势的山水气场。
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气场的繁简疏密具有塑造性和完整性的特征,也有一些复杂的表现样式。岭南画派山水画的三维空间繁简疏密是充满感情的,它承载着艺术家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通过中国山水画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它是作者主观营造出来的,所以表现手法更倾向于视觉性。这种带有主观性的空间形式在画面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点线面、黑白与色彩是空间的表达方式,而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主题也要借助空间更好的展现给观者。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中国山水画构图是一幅成功作品的重要因素,它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在规律的基础上带入作者主观意识来进行表达。它是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可以通过多个方式和方法进行表现,构成画面的各种元素。我们要研究、理解、创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中国山水画构图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构图位置、构图走势、构图气场应该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造景的艺术内涵,把握好气韵的意境,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融合新的构图技法,直取自然的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山水画精心构思经营位置的构图处理可以使画面看起来更完整,思想感情的表达也会让绘画作品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也是山水画构图形式强有力的艺术内涵和时代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汤麟.中国历代中国山水画理论评注[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王惠.回归传统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画创作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3]梁江.黎雄才:从岭南画派到20世纪中国画[J]. 美术学报,2011(03).
作者单位:
浅谈建阳工笔画的构图形式 篇6
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 或奇特或平庸, 构图至为关键, 构图形式是画家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 将创作意念和艺术思想初步物化的视觉形态,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构图与构成有什么区别, 因为我们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
一、构图与构成
我们常常听到构图、构成这些词, 它们是否为同一含义, 许多人会把这些词混为一谈, 实际上构图、构成既有共同之处, 又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
1. 构图是绘画作品中各种艺术语言整体的组织方式, 相对
构成而言, 更多的是根据画家的创意, 把自然界具体形态和形象如人、景、物通过提炼, 加工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在限定的画面中。
2. 构成的概念形成于1913年-1917年, 是俄国雕塑家塔特林
首先提出来的, 是现代艺术兴起的流派之一, 指的是具体形态抽取之后的点、线、面、形、色、体等各种基本视觉要素的有机组合, 并按画家自己的理解、直观、抽象地表现其内心世界, 其运用范围多在工艺美术和一些抽象绘画上, 更多的是一种纯形式语言的画面构建。
通过简单的了解, 我们了解了构图、构成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大差异, 近现代的绘画作品融合进了构成意识, 这一点我们应该十分重视。
二、构思与构图
构思, 起始于对生活的积累和捕捉, 是立意为象的形象思维过程, 是挖掘主题思想, 找出情节和细节, 推敲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顺各种关系等。构图、是随着构思的感受开始而开始, 随着构思的展开而展开, 构思则随着构图的进行而不断深化, 二者相互促进, 螺旋式上升, 以达到绘画作品的完美。
三、建构骨架
面对一张白纸, 运筹帷幄的时候, 首先就应当考虑如何取得骨架的基本形, 骨架是支撑躯体运动的杠杆, 是画面结构的屋柱房梁, 如同人体一样, 他的运动全靠骨架在起作用, 中国画中, 对气势的描写经常是通过物象的骨架运动来体现的, 建构构图的骨架样式可根据自己的构思, 把预想在画面中将要出现的实体形象排列或组合成具有某种势态的大走向, 无论多么复杂和丰富的画面也可以用几根骨架线归纳出来, 形成总体的趋向, 骨架线在画面中的布置要讲究“势”, 如造险绝之势, 造详和之势, 造平稳之势, 造动态之势, 造热烈之势等。从全局来看, 骨架线以气韵为核心从某一点出发又回到全局, 形与形的组合、对比、运动、态势、节奏、对称、排列、分割、变异、纵横、凝聚、疏散、虚实、平衡、比例、主次、高低、前后等等关系, 这是构图的技法要旨。
四、构图中心
有了骨架后, 作品主体如何展开, 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这种视觉中心的确定应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 随主体形象位置的确定而确定, 从而使得构图集中, 引导观者的注意, 让要表现的东西主次分明, 内容了然, 形成结构有松有紧, 有张弦, 紧凑而不淤塞, 松驰而不松垮, 从而获得紧张与放松, 兴奋与休息的节律。简单地说, 视觉中心也就是画家的着力点或者讲必须确定画面的宾主关系和“趣味中心”, 那么如何才能使画面中心突出, 宾主关系明确呢?这里试举几种方法:
1. 位置突出——位置在画面中各个形、体、色的部位分配,
按构图学的理论应将画面中心设置在画面中央略偏一些, 即黄金线分割后的交叉之处。
2. 集中突出——集中, 就是集中精粹, 化繁为简, 并使画面构图趋向单一, 使主体形象强烈、鲜明。
3. 动态突出——视觉心理学已证明一个原理, 动感的东西比不动的东西更能刺激人的视觉。
4. 加强突出——物象对视觉的刺激强度的大小取决于与其他
物象对比关系, 刺激强度大的物象往往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因此在色彩、线条、形状、清晰等方面, 加强视觉的刺激强度都会使主体得到突出。
5. 尖端突出——锋利的刀刃、三角形的顶点, 队列的排头兵等等, 位于该处的形象都会引人注意而得到突出。
五、构图形式
构图千变万化, 实在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构图就神妙不可捉摸的, 在这方面, 现代人在古人和西画的的基础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规律, 形式线构图、几何形构图和视点位置构图的运用, 产生构图上不同形式变化和感受。
1. 水平线构图——画面中与画框上下边线呈平行关系的直
线为水平线, 水平线使人联想到广阔的平原, 在构图中传递平静感, 表现平坦与开阔, 抑制画面的躁动。它的特点是:安定、平稳、广阔、舒展等。
2. 垂直线构图——画面中与左右画框呈平行线称垂直线, 垂
直线以其自身笔直挺立的形态, 使人联想到树木、建筑物、高山等, 以垂直线形为的形式结构的画面, 产生高耸、庄严、秩序等视觉心理, 因此, 垂直线在画面中起到如下作用: (1) 表现高耸、刚直、挺拔的性格; (2) 表现庄严、肃静、悲壮; (3) 表现秩序、严肃和呆板。
3. 斜线构图——画面中与画框边线不平行的直线称为内斜
线, 斜线的角度越大, 运动感也就越强烈, 在画面的用途有: (1) 表现动感和不稳定性; (2) 表现运动方向和速度; (3) 表现强烈的动感和眩晕感。
4. 锯齿线构图——由各种斜线相接, 具有棱角, 形同锯齿
的曲线称为锯齿线。它具有斜线的奇突, 惊险的特性, 又具有硬挺、尖锐、紧张的特性。因此在构图中产生闪电般的紧张、激动、突兀、凶险的形式心理。在构图中的作用有表现: (1) 紧张、惊险、奇突; (2) 表现凶险与神秘; (3) 表现痛苦、扭曲、恐怖。
5. 自由曲线的构图——曲线在绘画的形式语言之中运用得极
为广播, 因为它带给人的联想是闪电、轻烟、浮云、飘带等, 视觉效果上有柔软、优雅、轻快、跳跃、节奏等感受, 曲线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 天然地具有温和流畅、舒展和富于弹性的美感, 有女性特点。
6. 辐射线的构图——是指绘国构图的所有形式线从一处向
某一处集中或放射、辐射线同具备了两种特性, 即可突出中心又具有放射性, 向外扩展的视觉功能, 辐射线在形式感上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1) 在强烈的动势中, 中心非常明确; (2) 很多宏大场所的构图、利用辐射线使其变得单纯概括, 易于统一; (3) 潜在的力量在画面的中心, 具有特特殊活跃的动感、愉快感。
论北朝河洛地区佛教造像碑书法艺术
刘莉莉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佛教造像碑艺术是佛教单体石造像的一种, 是北朝较为盛行的民间佛教造像形式之一。北朝河洛地区佛教造像碑的造像题记中既保留了大量的史料, 又再现了这一时期民间书法艺术的风貌, 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精品。其书法风格多样, 有的刚健雄劲、气势雄强;有的圆润含蓄, 疏朗开放;有的布局匀称, 平稳端庄;有的随意天然、朴拙大方。它们对后世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河洛地区;北朝;佛教造像碑;书法艺术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SKL-2012-1006)
北朝 (公元386年—公元581年) 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 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
这一时期, 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造像也逐渐繁荣。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炳灵寺等大型石窟都开凿于这一时期。在官方大规模的营造石窟、修建寺院的同时, 民间信士们为了单独供养及移运便利, 除了铸造为数众多的金铜佛像和单体石雕像之外, 另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的佛教造像艺术载体——造像碑, 在民间俏然兴起, 成为民间佛教造像的主流之一。
佛教造像碑是“古人借助类同碑竭形式的石质材料雕刻佛像, 创造出适用于地面寺院的佛教造型艺术造像碑。”1它一般放置于佛寺供养, “同其他佛教艺术品一样, 是佛教徒本着做功德结善缘, 甚或募化民众的指导思想出资雕刻的。”2佛教造像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多为高浮雕作品, 形体较小, 雕琢精细, 它集雕塑、绘画、工艺、书法、建筑艺术于一身, 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一、北朝河洛地区佛教造像碑概况
佛教造像碑是单体石造像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政治气候以及石窟艺术的影响,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在佛教造像碑的风格上形成一定的特色。河洛地区指的是黄河洛水之间的广大地区, 简称“河洛”。河洛地区的范围究竟有多大?经专家从考古发掘、历代史籍的记载等方面的研究, 可
7. 三角形的构图——正置三角形在所有几何形中具有最强的
稳定性, 因此绘画中三角形构图运用得很多, 正置三角形是大家倍称的“金字塔”形, 给人以庄严、静穆、沉重、稳定感, 倒三角形会使松图产生极不稳定、摇摆、爆发、倾刻崩溃之感, 斜三角既有一定的稳定感, 又有一定的运动感, 并有明确的方向感, 在有好几个三角形组合三角形, 在这些三角形中制造出新的力量关系以及强而有力的动态和稳定性的合力。
8. 圆形的构图——圆形的边线是无着无尾, 形状亦无方面
性, 张力均匀, 因此给人滚动、饱满、完整、柔和、困扰的视觉感受, 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目, 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灯, 如果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一个圆圈, 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寻找圆心的强烈愿望, 如果圆圈中有两个点的时候, 靠近圆心的那个点更突出。
9. 方形的构图——方形包括长方形, 它的边由垂直线与水平
线相构而成, 在视觉上显得十分平稳、静止、刚劲和简明, 有时又给人的感觉饱满、沉重、坚实、朴素、大方, 方形在构图中具有平稳画面, 欲霸四方, 扩大和加强画面张力等作用。
1 0. 十字形构图——所谓十字形构图实际上是画中水平线和
垂直线所交织而成的画面, 这种画面使人联想到宗教的“十字架”, 在平衡中增添了肃静的气氛, 有很强的精神暗示, 从形式上看, 竖线和直线相交而成的结构, 有较强的稳定感和视觉冷静的形式感受。
以确定:河洛地区的范围是“以洛阳为中心, 东至郑州、中牟一线, 西抵潼关、华阴, 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 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的地理范围。”3可以说, 河洛地区就是狭义的中原地区。广义的中原应包括今日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
河洛地区出土和发现的北朝佛教造像碑, “雕琢较精, 多呈高浮雕状, 构图较多变化。人物形态生动, 图案装饰细密、繁缛”4, 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它们的雕塑手法多种多样, 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减地平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其中的佛传故事、供养人形象多用阴纹线刻来表现, 流畅的线条构成的画面, 宛如一幅幅独立的绘画作品。造像龛楣及碑身上的各种纹样和装饰图案, 与佛教造像融为一体, 使之琳琅满目、丰富多彩。造像碑上常见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为北朝建筑形式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范例。而其率真、质朴的书刻文字, 是北朝民间书法得以保存的有效途径。造像碑上往往刻有造像题记, 内容多包括造像缘由、时间、发愿文和造像者姓名等, 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事件、地形地貌、官职人物、民间宗教信仰等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造像碑的题材内容、造像组合布局对研究北朝的佛教发展史提供了有力实证。
本文共收集了四十八通北朝河洛地区佛教造像碑, 其中有明确纪年的三十三通, 分别是北魏五通;东魏七通;西魏一通;北齐十八通;北周二通。纪年最早的是北魏正光二年 (521) 扈豚造像碑, 最晚的是北齐武平七年 (576) 宋始兴造像碑。无纪年的共有十五通。这些佛教造像碑的分布非常集中, 主要分布于现在行政区域划分下的洛阳地区、新乡地区和郑州地区。其中集中收集河洛地区北朝造像碑的博物馆主要有洛阳古代艺术馆、河南省博物院、偃师商城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郑州市博物馆。其余的零星分布于这三大区域的周边地区, 其中襄城三通、淇县两通、浚县一通、焦作三通、沁阳一通、扶沟一通, 长葛一通, 镇平一通。
二、北朝河洛地区佛教造像碑书法艺术的特征与类型
佛教造像碑在南北朝时期广泛盛行。它充分体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后, 逐步走向世俗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它把
1 1. 菱形的构图——菱形, 是方形的一种特殊摆放的形式, 或
横或斜, 因此具有方形的一些视觉效果, 同时有集中、融洽、活泼、稳健等视觉上的形式感受, 运动感中隐藏着安定和平衡作用。
1 2. 低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处在人的腹部以下, 使人产生
仿佛蹲下看物的视觉效果, 物象处于仰视状态, 如果是画人物, 会使其产生崇高感, 若画景物, 由于视点的降低, 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比较明显。
1 3. 中视平线构图——中视平线是画家站立时看出去的效
果, 画中的形象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平视的效果, 造成身临其境感觉。
1 4. 高视平线构图——视平线位于被画人的头部以上, 有如
画家在高空作画, 使视野开阔, 便于布置和展示复杂宏大的场面和多层次的人物群像。“以大观小”产生深远的视觉感受。
1 5. 仰视效果构图——仰视是指在平视基础上仰头的观察效果, 由于透视的作用, 直立物体的线条呈放射状, 画面产生动感。
16.俯视效果构图——俯视效果的构图, 由于垂直于地面上的物体呈现了上大下小的倾斜产生了不稳定, 而且由于透视的作用, 物象的高度会大在缩短。
17.斜视效果构图——斜视效果的构图, 由于表现的物象整体结构与画面框架有倾斜关系, 给人以在歪斜的航船上看东西之感, 有晃动和极不稳定感。
参考文献
[7].三角形的构图——正置三角形在所有几何形中具有最强的稳定性, 因此绘画中三角形构图运用得很多, 正置三角形是大家倍称的“金字塔”形, 给人以庄严、静穆、沉重、稳定感, 倒三角形会使松图产生极不稳定、摇摆、爆发、倾刻崩溃之感, 斜三角既有一定的稳定感, 又有一定的运动感, 并有明确的方向感, 在有好几个三角形组合三角形, 在这些三角形中制造出新的力量关系以及强而有力的动态和稳定性的合力。
[8].圆形的构图——圆形的边线是无着无尾, 形状亦无方面性, 张力均匀, 因此给人滚动、饱满、完整、柔和、困扰的视觉感受, 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目, 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灯, 如果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一个圆圈, 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寻找圆心的强烈愿望, 如果圆圈中有两个点的时候, 靠近圆心的那个点更突出。
[9].方形的构图——方形包括长方形, 它的边由垂直线与水平线相构而成, 在视觉上显得十分平稳、静止、刚劲和简明, 有时又给人的感觉饱满、沉重、坚实、朴素、大方, 方形在构图中具有平稳画面, 欲霸四方, 扩大和加强画面张力等作用。
[10].十字形构图——所谓十字形构图实际上是画中水平线和垂直线所交织而成的画面, 这种画面使人联想到宗教的“十字架”, 在平衡中增添了肃静的气氛, 有很强的精神暗示, 从形式上看, 竖线和直线相交而成的结构, 有较强的稳定感和视觉冷静的形式感受。
[11].菱形的构图——菱形, 是方形的一种特殊摆放的形式, 或横或斜, 因此具有方形的一些视觉效果, 同时有集中、融洽、活泼、稳健等视觉上的形式感受, 运动感中隐藏着安定和平衡作用。
[12].低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处在人的腹部以下, 使人产生仿佛蹲下看物的视觉效果, 物象处于仰视状态, 如果是画人物, 会使其产生崇高感, 若画景物, 由于视点的降低, 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比较明显。
[13].中视平线构图——中视平线是画家站立时看出去的效果, 画中的形象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平视的效果, 造成身临其境感觉。
[14].高视平线构图——视平线位于被画人的头部以上, 有如画家在高空作画, 使视野开阔, 便于布置和展示复杂宏大的场面和多层次的人物群像。“以大观小”产生深远的视觉感受。
[15].仰视效果构图——仰视是指在平视基础上仰头的观察效果, 由于透视的作用, 直立物体的线条呈放射状, 画面产生动感。
[16].俯视效果构图——俯视效果的构图, 由于垂直于地面上的物体呈现了上大下小的倾斜产生了不稳定, 而且由于透视的作用, 物象的高度会大在缩短。
摄影构图形式教学研究 篇7
目前关于构图概念的说法林林总总,在不同的绘画艺术中都有其具体的解释。在《辞海》中,构图的定义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构图在传统的中国绘画中也称“章法”“布局”,如顾恺之的“置陈布势”、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工笔人物画中的构图是把人物或景物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也就是把构成整体的部分统一起来,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上对所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形成画面特定的结构,借以实现画家的表现意图。总之,工笔人物画中的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法。换言之,构图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的配置方法,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构图是艺术家向别人表达内心世界的语法,是视觉表现的语法。
“形式不是简单的外形和轮廓,而是活生生的形态,处于不断运动与变形之中,从而将变化的、运动的概念引入形式分析。”1一幅画以怎样的形式更好地呈现给观众,让人们在视觉上产生关注。中国传统的绘画,很少关注“形式”这两个字眼,而如今步入绘画行业,形式无所不在,工笔人物画要想与众不同,更离不开形式。形式感强烈的画面更加耐人寻味,成为艺术家们孜孜不倦探索创新的途径之一。关于绘画形式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珊·朗格认为“绘画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李砚祖认为“美术史是创作艺术形式的历史”;然而罗丹强调:“真正好的作品让人感觉不到形式,而只感觉到作品对心灵的冲击——冲击来自作品所有要素的综合。”2
任何绘画都讲究构图,构图成为绘画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不同的画种有不同的构图形式。同样,画家不同,绘画习惯、知识结构、绘画阅历不同,画出的构图也就多种多样。如今构图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内容,工笔人物画所要表现的内容要想更好地表达出来,就离不开一个很好的构思与构图,绘画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画题,在工笔人物画中,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它们紧密相连,不可忽视,“形式是一定内容和形式,内容是一定形式和内容”。因此,没有一定的形式,所要表现的内容就不可能更好地呈现出来,吸引观众眼球。同理,光有形式,没有很好的内容烘托,也达不到一幅画应有的分量。
随着中西方绘画学习与交流的日益密切,构图的形式感愈发突出,工笔人物画构图与形式的关系也越来越被当代工笔人物画所重视,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时代在发展,艺术创作也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沿,我们的创作之路才不会枯竭、萎缩。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形式特征
当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展览不断,通过历年中国画全国美展及当代一些大型中国画作品展,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构图越来越讲究程式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面貌,按照相对直观形象的特征具体总结大概有以下几类:
(一)“S”形构图。将人物或景物按照流动的“S”形排列组合,人或物隐藏在“S”形中,使画面富有韵律流动感。
(二)“Z”形构图。与“S”形构图有相似之处,是“S”形构图的一种演化,同样是将人或物进行简化处理或合理的排列布局,将形隐藏在“Z”形之中。
(三)“C”形构图。画面留有一个“C”形的缺口,或者画面组合成明显的“C”形,“C”形可以朝向画面上下左右任何一面,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中卢冰、赵进武、陈芳桂的《雪域天使——门巴将军李素芝在牧区》。
(四)圆形构图。将人物借助桌椅安排成圆形的组合,与环境恰到好处地融合到一起,人物表情动作各异,画面富有生机和情趣,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中于飞的《暮春的梅花屏》。
(五)并列式构图。此种构图形式在工笔人物画中运用得较多,早在唐代绘画中就较多运用,如《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这种构图将人物并列布置在画面中,可打破空间结构,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儿女情长》。
(六)扩散型构图,画面内容可以向上下左右无限延伸扩展,或者呈现放射性扩散。
(七)金字塔形构图,也就是三角形构图。三角形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在中西绘画中运用较多,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中蔡晓满的《戏》。
(八)方形构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场面绘画或者人物较多的工笔绘画中运用方形构图,方形给人稳固的感觉,同时又方便构图,赢得越来越多的工笔人喜爱,如罗寒蕾的《日日是好日》。
(九)半侧构图。人物只露出半个侧面,并安排到一定的情境中,如罗寒蕾的《春萌》。
(十)斜线构图。斜线构图是给人视觉形式感最强烈的一种构图形式,画面呈现出一条明显的对角线,加强了视觉效果,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中刘金贵的《节日的山村》。
(十一)切割构图。可以使一幅画进行切割成三等份或者四等份,或者大小面积不等;或者是将统一主题思想的内容呈现在一起构成一幅画,增强形式美感,如庄道静的《潮·美甲》。
(十二)多幅合并构图。在一些大型展览上,小幅作品一般都不适合展览,而且从画幅尺寸上就不符合标准,可以将同一主题的多幅小幅作品合并成一整幅。这样不仅从画幅尺寸上满足展览需求,而且也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造成另外一种视觉美感,从而弥补了小型工笔人物画的一些缺陷,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中白鹏的《运动无极限》。
以上仅是当代工笔人物画形式感特征从外在形态上的总结与概括,关于工笔人物画构图形式感的确定还要遵循绘画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均衡变化,多样统一;对比呼应,虚实相生;节奏韵律,错落有致;迂回含蓄,以一概万;整体联系,比例协调。工笔人物画家根据主题思想和情感,决定画面中具体的美感样式。
三、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形式的形成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素材按照一定的形式将其艺术化处理升华为艺术作品,这也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因所在。一方面,由于当前全国各地展览不断,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展览每年都会有很多次,展览馆也越建越大,画幅也跟着大起来,紧跟着大幅的画面需要有一定的形式和组织关系,使之更好地呈献给观众,随之而来的各种构图形式层出不穷,工笔人物画紧跟时代发展,迎合着展览的需求;另一方面,中西绘画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增加了工笔人物画构图形式的多元发展。
结语
一定的形式美感增强了人们对工笔人物画的视觉心理感受,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将一定的构图法则贯穿于工笔人物画创作中,遵循美的规律,不断地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才能够更好地将工笔人物画构图形式之美呈献给观众,并将其不断地发扬光大。
摘要:构图在当今绘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富有一定形式美感的构图使工笔人物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随着工笔人物画的不断发展,构图的形式特征也越来越强烈,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刺激着工笔人物画家不断地探索、求新、求异。
摄影构图形式教学研究 篇8
1 现代摄影艺术概述
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其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以将客观现实表现出来作为目的,也不应该仅仅简单记录相应的摄影作品,而是应该涉及人类存在的主观世界,对新表达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现代摄影艺术比较重视摄影主体自身主观情感,主要表现的是主体对所处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理解[1]。
2 现代摄影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2.1 科学性
艺术发展历史是科学技术和艺术共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当今数字摄影时代,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对于一部优秀摄影作品而言,创作一定要基于摄影器材、摄影者自身摄影技术条件下进行。
2.2 稍纵即逝性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处于变动状态,摄影艺术一般只可以将事物发展的某一片段拍摄出来,也可以是一个瞬间,具有稍纵即逝性,拍摄瞬间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摄影人员自身敏感性非常重要,摄影人员应该具备敏锐观察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应该具备发现并且掌控突发状况的能力,善于运用合适的审美观点以及审美标准。
2.3 真实性
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就是纪实性;同时,该特性也是其和造型艺术之间的最大区别。摄影艺术一定要通过现金科技采可以将客观对象真实记录和呈现出来;同时,形成事实及物象之间的物证,即图像作品,这样就可以将现实生活里面的客观人物、周围环境和出现的时间反映出来。
2.4 现场性
只有拍摄现场具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条件,才可以对摄影艺术进行创作。摄影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包括观察、对比、挑选、加工及提炼拍摄现场存在的特定事物及环境。拍摄现场情况一直处于变动中,摄影人员应该善于利用现场所有条件,同时勇于突破条件存在的局限以及带来的制约,具备清晰分析能力以及冷静判断能力,这样才可以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
3 美学表现形式
3.1 利用寓意或者是意境的表现形式
摄影属于视觉思维的具体艺术形式,既应该再现客观事物以及形式,让观赏者的视觉感官获得满足;同时,应该发掘人类生活本质,让作品摆脱有限表象形式所具有深邃寓意内涵。另外,摄影作品包含着一个创作者本身对所处环境的主观态度以及评价,也就是意境。对于摄影作品而言,意境美主要指利用作品里面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基于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一般意境美和摄影人员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其通过摄影艺术相关表现手段创作出情及景的极度契合,让观赏者可以触景生情。
3.2 造型语言形式
对于摄影艺术来说,其本身属于视觉造型艺术、音乐、绘画及雕塑等艺术形式相同,具备独特艺术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语言的组成元素主要有影调、线条、光线及色调等。通过该造型语言,摄影者能够构筑出各种艺术美感,让观赏人员得到美的体验以及感受。造型语言可以让艺术作品产生一种形式美感,包括节奏感、质感、立体感及空间感等,这样摄影作品就可以呈现出非常强的艺术性。
3.3 否定和逆反形式
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生存及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显著改变,特别是散文化速食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现实进程反思以及批判,渴望获得真正精神家园以及灵魂家园,起哄艺术审美突破本质就成了人们反抗现实的一种方式,达到精神回归的目的。美学重要保证之一就是否定注意,艺术及美学创作具体理论以及时间均表现出一种反艺术思想和反美学思想。
4 结语
在人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摄影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摄影艺术和别的艺术形式相同,均是客观事物及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头脑里面的一种主观反映;同时,也是摄影人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满足审美需求的有效创造。所以,对现代摄影艺术进程研究时,应该站在美学视角上,这样可以将摄影作品真实审美意蕴及审美追求呈现出来。
摘要:摄影既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现代摄影美学,主要指结合了摄影学及美术学,对摄影艺术里面的美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新学科。本文主要对现代摄影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及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探析,希望人们可以对现代摄影艺术有一个更好地了解。
关键词:现代摄影艺术,美学特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摄影构图形式教学研究 篇9
手工制作课顾名思义是用手制作,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 在制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手、脑、眼协调并用的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感觉与思维相互渗透的综合能力。促使眼、手、脑统一, 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联系生活实际, 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积极性很高, 作业完成得很好, 很有成就感, 但在较专业的美学素养方面有所欠缺, 主要体现在形式美法则在作品构图的运用上。
一、形式美的概念
美, 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千百年来通过观察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美的形象, 总结归纳提炼而成的。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 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由于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民族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然而单从形式条件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 基于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美或丑的体会在大多数人中间有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 这共识是人类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这就是形式美法则。
二、形式美法则的内容特点
变化与统一是形式美最基本的规律, 是形式美的总法则, 它衍生出条理与反复、对称与平衡、对比与调和、比例和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变化。变化指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形、色、质、构成有差异;统一是通过作品将画面各部分相同或类似的形、色、质、等构成因素组织成整体的有机联系。形式美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 这在非美术专业的师范学前教育、初中、小学的手工课构图构成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节奏韵律
节奏通常表现为画面元素有条理地反复、交替或排列, 形成视觉上的节拍;韵律是指依照美学规律而产生的由元素与元素之间有节奏地连续进行。韵律最简单的表现方法是把一个视觉单位作规律地连续表现。此种规律性是借助形或色, 经反复、重叠或渐进的适当排列, 且在比例上稍加变化, 使其在视觉造型上既有变化又赋有韵律的感觉, 使人产生轻快、激动的生命感。
2. 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对事物矛盾性的表现, 有矛盾才有对比, 有对比才有多样性, 才能达到醒目、突出、生动的效果。对比过度便会失去平衡, 失去美感。对比在手工构图中体现出画面安排的虚与实、疏与密;位置的上与下、前与后;形的大与小、高与低、方与圆;元素数量的多与少、繁与简;各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使画面协调而丰富。
3. 多样统一
手工构成中材料、形式、方法的多样性使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效果, 但处理不当则会显得杂乱。因此, 统一是秩序的体现, 是构成中共性的东西起主导作用, 有了统一, 才会具有完整、周到、稳定、静态等特点, 但处理不当易单调、呆滞。
三、形式美法则在手工课构图构成中的运用
现以遵义师范学院11级学前教育专业 (墙饰设计) 的作品分析形式美法则在手工课中的重要性。从学生作品中不难看出画面构图构成中的节奏感、布局的疏密、形的大小、色彩的冷暖对比等构成因素的作用。以下将选择部分作品与大家共同探讨形式美法则在手工构图构成中的运用。
首先, 对这次墙饰设计中画面的节奏韵律进行分析。如图1《我的游乐园》, 这是一幅视觉效果极佳的作品。画面构图饱满、色彩对比强烈、丰富, 适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作品中背景通过大小不一的圆的反复排列, 排列中注意叠压及色彩、比例大小上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近景中人物的表现更是用心, 在色彩上脸部的亮色与头发的黑色形成强烈对比, 五官、服饰和木马的制作都精致而丰富。贯穿整个画面的曲直、长短变化的黑色的线与点缀其中的白色的大小不一的圆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活力与动感。
其次, 对比与调和是手工制作中较难掌握的构成因素。对比的构成指构成画面各部分之间, 在质和量等多方面相互差异甚大的构成。通过对比的构成, 画面各部分相互的特点会显得更加强烈和鲜明, 对突出画面的主题, 使画面更加生动具有很大的作用。调和, 广义的理解是指构成画面的各部分在对比与统一之间达到的一种和谐的美的状态;狭义的理解是指与对比构成相对立的一种构成方式, 是指那些感觉单纯、统一、柔和的画面构成。
无论对比还是调和都必须点到为止, 过分对比易使画面显得杂乱无章;过分调和又会使画面趋于单调乏味。只有两者合理配置, 才能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
如图2《乖娃娃》是对比调和的典型作品, 画面以色彩的鲜浊、黑白对比为主;也有质地的刚柔
粗细对比;形的大小、疏密对比;在整个画面中, 虽然对比复杂, 却并没有给人不和谐之感, 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画面黑色的运用, 大面积的黑底色既凸显了主体人物的艳丽, 又稳定了整个画面, 还通过眼睛和头发小部分的黑色与之呼应, 形成了对比和谐的完美结合, 给观者带来了视觉美感。
图3《快乐的假日》是手工构成构图中多样统一结合运用较好的作品。画面采用毛线色彩的冷暖变化, 层层堆叠突出夏日细而浓密的草丛, 通过与卡纸制作的粗而稀疏的草丛形成不同质感的对比, 一只可爱的熊猫躲在草丛中快乐地笑着。蓝色与白色构成的天空中点缀着大小不一的蜻蜓, 草丛里色彩不同的七星瓢虫更是增添了画面的灵气。实物网兜随意地插在草丛里, 明确了主题。
画面运用了多元素的手工材料和制作方法, 采用了各种对比变化, 平淡中有新意, 整体统一而又局部变化, 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假日场景, 让人看了不禁会心一笑。
由此可见, 在手工制作中, 仅仅依靠对材料性能的了解和制作技法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手工制作中有突破、有创新, 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丰富的构想能力和敏锐的感受能力, 这是匠人和艺术家的根本区别。合理运用形式美法则使手工作品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而这高度和深度的提升会使看似简单的手工制作成为新颖独特的作品。
摘要:形式美法则对提升手工作品的高度和深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在手工制作中主要体现在由变化与统一衍生出来的节奏韵律、对比与调和和多样统一等方面, 合理运用这些法则能使手工作品更有创意, 更独特。
摄影构图形式教学研究 篇10
关键词:青花瓷山水图构图形式演变
景德镇青花瓷发展历史悠久,题材丰富,人物、花鸟、山水等无所不包,其中山水图属于发展较缓慢者,元代时萌芽,直至晚明时才达到兴盛,清康熙时达到高峰,时至今日仍是景德镇青花瓷最重要的装饰题材之一。在景德镇青花瓷山水图发展的各个时期,其构图形式各具特色,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元代——人物背景与散点式
元代是景德镇青花瓷的崛起时期,但就山水图而言,则处于萌芽时期。
元青花山水图主要以人物背景的形式出现,人物是主题,山水虽然只是作为衬景,但对烘托气氛、渲染情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人物图中的山水表现主要以散点式布局形式为主要特色,山石松竹等各类山水图要素均以散点武分布,环绕或穿插于人物周围,其布局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物服务。
二、明代——疏密二体相结合
进入明代后,青花瓷山水图缓步发展。明早中期时仍处于发韧期,但独立形式的山水图已然兴起,“海浪仙山”成为较盛行的山水题材,但真正意义之青花山水图仍未出现。直至晚明嘉靖、万历时期,青花瓷山水图才真正兴起,并在明末时达到高峰,风格多样、形式丰富。
明代青花山水图在构图上明显地分为疏密二体,密者密不透风,疏者疏可跑马。明早期直至明晚期盛行的“海浪仙山”图大都属于密体形式,特别是永乐、宣德“海浪仙山”图,海浪与山石密布金器,气势澎湃汹涌。明晚期嘉靖、万历时期有不少类同于界画形式的楼台仙阁山水图,亦属密体形式。
明代青花山水图的疏体构图则是明代民窑产品的一贯风格,早中期民窑青花山水尚处于萌芽期,主要是简单的云气纹,晚期开始呈现大发展局面,普通中小型民窑生产大量的类同文人写意山水画的青花山水图产品,构图极粗率简洁。
三、清代——宫廷风格与程式化
清康熙时期是青花瓷山水图的完善期和巅峰期,其艺术水平之高、绘制技法之精,堪称空前绝后。康熙之后,青花瓷山水图水平即开始出现下滑,晚清光绪时期曾短暂复兴,仿康熙青花山水成一时风气。
清代康熙时期,清初“四王”风格取得了画坛主流地位。“四王”指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祈四人,为清初继承董其昌风格的文入画派,在康熙时期取得正统地位,成为宫廷山水画派。清康熙之后青花山水图均以模仿宫廷山水画派为主流,由于清官廷倡导的是文人山水画系统,因而清青花瓷山水图在构图上有显著的文人画意味,彰显出清代青花山水画匠的文人气质。
清代青花瓷山水图在构图上有显著的程式化倾向,清康熙时期创造了非常完善的分水技法,采用所谓分水皴法绘制山水,将文人山水画丘壑腾挪,程式化非常明显。清代中期开始的青花山水图更加缺乏创新,程式化制作更加显著,其程式化通常表现为:前景绘制两三棵树,中景绘制亭阁楼台,远景绘制一些山丘,在中远景之间绘制一些平行直线表示水纹。
四、当代——多元并存与继承创新
当代景德镇青花瓷山水图创作仍保持兴盛与活跃,涌现出不少名家和新的创作技法,呈现出多元并蓄、共存发展的可喜局面。
当代青花瓷山水图创作大量地继承了历代青花山水技法,在构图上有许多仿古形式。仿古构图形式以清代形式为多,其次是仿明模式,主要以仿明代民间写意青花山水图为主,属现代民间青花山水图范畴。近年来,仿元青花山水构图亦多见,仍是以人物图背景形式出现,为纯仿古。
当代青花瓷山水图除继承外,还有大量创新形式。有的将色釉大量引入,作为青花瓷构图背景,以营造艺术氛围和丰富画面;有的模仿当代中国彩墨山水画构图形式;有的借鉴油画、水彩画等构图形式,体现出当代艺术家旺盛的创造力和当代人多样的审美倾向。
参考文献:
[1]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景物纹饰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2]朱裕平,青花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摄影构图形式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摄影构图01-09
新闻摄影构图06-25
摄影构图运用01-07
影视摄影的构图06-18
摄影的构图技巧12-18
摄影构图视觉元素教案09-21
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构图》教案06-21
摄影构图的一般性技巧09-20
风光摄影中的构图技巧10-08
平面设计的构图形式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