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构图形式(精选10篇)
平面设计的构图形式 篇1
一、花毡的基本概况
1、哈萨克居住特点
对于哈萨克的绝大部分居民来说,大多是从事畜牧业,除了一些少数的从事农业的居民采用定居的方式生存之外,大部分的牧民则依据季节的变化从而转变自己的牧场位置,过着逐水草进行居住的游牧生活,因此,哈萨克牧民通常采用可以进行拆卸和进行组装的圆形毡房进行居住,通常也被称之为“宇”。
对于毡房而言,通常就地取材,采用草原上所特有的红柳对毡房的顶及圆栅进行制作,构建出毡房的基本骨架,然后在木栅的外围在运用芨芨草对墙篱进行制作,然后在包上毛毡;顶部设有天窗,并且覆盖可以活动的毡子,从而保证房间内部空气的流动。富裕的牧民所居住的毡房洁白而又高大,房顶还会装饰红色或者是彩色的图案;贫穷的牧民所居住的毡房通常比较矮小,也相对简陋。
2、花毡的历史渊源
在汉代的史书当中就早已经记载了西域的“旃”,而这里所说的旃这就是指的现今的“毡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哈萨克花毡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同时,由于一些花毡文物被人们不断的发现和出土,也充分表明了花毡所存在的历史非常的悠久。
哈萨克族的花毡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代代哈萨克民族天才的创造,从而形成了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艺术品,其品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花毡表面所表现出来的纹样特点,十分的丰富,制作工艺和手法也越来越精湛,用途十分广泛。花毡现已成为哈萨克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象征。作为哈萨克族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其主要是依据花毡的实用基础从而不断延续下来的,各种各样的花毡制作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以及民族审美情趣。
3、花毡的基本特性
在哈萨克族毡房内补,通常铺着各种各样的花毡,哈萨克语称这些花毡为“斯尔马克”。这些精湛的生活用品通常是哈萨克妇女们利用精巧手法以及构思,运用手工的方式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图文效果,并且将这些工艺经过染配的方式构造出多种多样、色彩鲜艳的毛绒图案。这些图案经过一层层的穿插,将两层新毡缜密地缝制在一起,花毡当中还会搭配黑底红花、白底黄花、黄边绿叶、绿边白花,五颜六色,把整个毡片点缀得华丽美观、色彩多变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哈萨克毛毡房当中的花毡大小各有不同,形状方正有别,用场也各不同。长方形的花毡,大多是铺在毡房的地面之上,专门用来招待客人进行休息的地方;扇形的毡房则主要是按照圆形毡房的角案从而制作而成,做睡觉时的铺毡,既软绵舒适,又能防潮防寒。
二、花毡的制作工艺及使用材料
1、花毡制作的材料特点
花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以“旃为墙”的唱词中,就提到了“旃”,旃就是毡子,说明哈萨克族的毡子在毡房中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哈萨克地区以及部落的不同,花毡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以及图案特点也有所不同。而且所体现的质量也各有差异,精美的花毡通常取决于花毡对于原料质量的要求,最为上等的羊毛应是秋季羊羔毛,其质地细腻,柔软,富有弹性。在擀制和缝制过程中也十分讲究和精细。如嫁妆花毡,不仅做工精细,而且还用金线缝制,图案细,花枝多,含有祝福新婚夫妇多子多福的意思。
花毡所采用的原料通常有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哈萨克妇女大致制作三种花毡,一种是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另一种是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
2、擀毡的制作
对于哈萨克花毡的制作而言,我们首先要研究擀毡的制作特点,在擀毡制作好之后在在上面进行花毡的制作,这种花毡的制作通常要以原色底毡作为基础进行绣制而成。擀制的毛毡作为哈萨克民族世世代代延续的一项最为常见,也是极其重要的家务劳动,而在牧区当中通常很少有会进行毡制作的手工艺人,因为这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有羊毛,因此当地人将这种制作工艺进行简化,同时在进行制作的时候通常会采用相互协助的方式进行完成。
擀毡子的时候通常要将羊毛弹成絮状的形式,并且将这种絮状的羊毛平铺在使用芨芨草编制而成的草帘之上,然后运用热水浇透整个羊毛,在将草帘子卷起来并用绳子进行捆扎,然后前面用一个人使劲的拽拉绳子,后面的几个人则用脚踢,当这个草帘子滚动大约2-3个小时之后,底毡的制作便基本完成了。
3、花毡的制作
对于花毡的制作而言,并没有可以参照的样本或者可以参照的图样,这些制作全都是依据哈萨克民族的妇女脑子中所想象的进行制作,而对于花毡的制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毡贴的制作,将毡子进行染色,运用带有不同颜色的毡子进行裁剪,形成各种不同的图案,然后运用羊毛线对这些块状的毡子进行缝制,从而形成整块带有不同颜色和图案的毡贴。
2)布贴的制作,主要是将带有不同颜色的彩色布进行裁剪,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并运用羊毛线将这些图案丰制在白色的毡子之上或者是具有喜庆特点的红色布上。
3)毡子、布一起使用,拼接成带有特色的图案形式,最后再用羊毛线进行缝制。
4)针绣,主要是运用彩色的羊毛线直接在白色的毡子上进行缝制,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形式。
三、花毡的图案形式特点以及色彩的运用
1、花毡图案的运用
哈萨克毛毡上的图案设计丰富而生动,通常采用自然自身形成的一种图案纹样,或者是几何形的图案纹样进行构建而成。在现代的哈萨克所遗留下来的花毡上我们可以看出,花毡纹样当中主要以羊纹的图案作为花毡当中主要的图案构成形式,并且制作者通常会将这种纹样进行一定的抽象变形,重新构建出一定的抽象图案进行表现,使得整个花毡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
在哈萨克毛毡的图案构成来说,除了运用一些植物图像之外,还会采用大量的人物形象或者是动物形象进行表现,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对于伊斯兰教而言,通常会对一些偶像崇拜具有反对的情节,但是却依然不能够对几千年来本民族所形成的民间艺术形态进行消除。
2、花毡的色彩运用
对于哈萨克民族来说,大多生存在高原的草地之上,而且山区四季分明,并且日照时间也较为强烈,这也促使哈萨克民族对于浓烈而且鲜明的色彩尤为的喜爱。在他们认为,这种强烈的色彩能够与大自然相互融合,从而带给人舒适、自然、清晰的感觉。
哈萨克民族的就别尤其对红色、绿色、蓝色、黄色和白色这几种较为寸劲的色彩,也同样是他们进行生活当中所经常运用到的基本色调。在进行毛毡装饰的情况上,通常采用较为艳丽的色彩进行装饰,使得毛毡华丽而美观,并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在毛毡的设计当中,有以黑底红花、黄边绿叶的表现形式,也有白底黄花、绿边百花的表现形式,同样还有白毡底上带有黑色花纹,并以红色进行修饰的图案表现形式,色彩使用灵活,表现多样。
四、花毡平面构图形式在现代包装中的运用
对于哈萨克花毡的色彩图案而言,其内容丰富,且每一个不同的图案都会有着不同的愿望,羊角变形的图案通常代表着当地牧民对牧畜兴旺的渴望,西米的多枝花纹通常代表着多子多福等等,还有变化多端的集合构图,通常要和多种色彩进行搭配使用,并将不同的材质巧妙的结合,从而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现代包装设计当中,我们可以将哈萨克花毡当中这种对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两好的借鉴,例如:
1)弧线形式的构图方式,在花毡当中我们可以大量的看到这种具有圆形特点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形式凸显图形的灵活性,采用一些植物的变形进行表现,将这种表现充分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当中,能够更好的带动整个设计的律动结构,从而给人以浪漫、流畅的感觉。
2)散点式的构图形式,在花毡图形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构图形式,这种形式将一些图形进行无须的排列组合,表面上看上去没有规律,但是却聚散有序,将此种构图形式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当中,能够充分体现构图的空间感,从而给人一种特殊的视觉体验。
3)中心式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表现主要是将一些元素至于整个构图画面的中心位置,有一种视觉的安定感,同时也能更好的凸显画面所表达的住址,是的整个画面充满层次感,主次分明。
4)重叠式的构图形式,构图中各元素多层次重叠,使画面丰富方位,有律动感,这种构图形式强调一种层次感,如果处理不当会有信息混乱的感觉。
5)当然,在色彩的选用上也同样可以对花毡的配色进行选用,采用较为纯净的色彩进行相互的组合,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当代包装设计所要凸显的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安宁编著.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包路芳著.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建新著.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民族出版社,2005.
[4]赵嘉麒主编.哈萨克文化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5]叶尔森.哈萨克族毡房建筑空间解析[D].天津大学2009.
平面设计的构图形式 篇2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2:贴近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在处理不同内容的图片和与之相关的说明文字时,只要将每一幅图片相应的文字段落与之贴近,在此不同的图文组合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无须指引符号,读者也不会搞错各个图片和文字段落之间的关系。报刊杂志的版面编排,字母与字母、词与词、行与行之间,也都运用了近缘关系,使版面整体分为若干贴近的栏块,成为若干个相关的视觉组合。
3:结合
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
4: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就如在图案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完全溶为一体,
5: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重合,能创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统一感和秩序性。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6:格调与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
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元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但在一定的场合,别的因素也可能起作用。例如,一个格式塔中视觉单元的总量就可以影响它的外观。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格调和纹理实际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当视觉单元大小及数量变到一定的量值范围,这种特性可以使格调显得像是一种纹理,也可以使纹理呈现为一种格调。或者,创造出一种格调之内的纹理,以至格调和纹理同时并存
7:闭合
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型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
平面设计的构图形式 篇3
关键词: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时代精神;立足传统;借鉴融合
岭南画派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画派之一,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日,岭南画派的构图形式和艺术特征都对当代中国画有着时代的意义,意义在于它可以构成艺术的语言使中国绘画大众化,使民众对中国画艺术写实易懂。以岭南画派山水画为研究对象,可以总结南岭画派山水画的构图形式的特点,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丰富的构图元素提取。
一、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重要性
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大师为代表的岭南画派是对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画派之一,在中国画坛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叫“章法”,即画面的布局安排,中国古代很多画家都对山水画的构图有过详细的研究,例如,顾恺之的“置陈布势”;谢赫“六法论”的“经营位置”等等,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画开始变革,其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继承传统“章法”的同时,融合了时代精神,创制出有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经营位置”可以构成艺术创作的语言,使作画方式的效果更好的展现在画面中,其“置陈布势”是将想画的内容组织到一起的独特作画方法。所以说,无论学习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经营位置”还是“置陈布势”,都说明了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重要性。
二、 古代山水画和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规律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形式主要有:宾主、开合、繁简、疏密、虚实、藏露、纵横、等,这些山水画构图形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是对立与统一的画面协调方法。
(一)古代山水画构图规律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构图起源于晋朝,在随后的几千年发展中,古代山水画构图规律都因时代背景的不同,所带给人的艺术情趣也不一样。古代山水画构图的规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晋隋萌芽期、唐宋发展期、明清完善期。晋隋萌芽期主要指晋代和隋代的山水画构图处于萌芽、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构图规律不太明显,技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人物的比例也不协调,画面缺乏空间的质感。例如,我们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图1)中可以看出,简单的山水表达,人物比例游离于山水之中,显得很不自然,山的空间感也知识上下,左右之间营造一种简单的错落感。唐宋发展期,主要指唐代和宋代山水画构图的特点,这一时期是古代书画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文人墨客,山水画构图自然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空间处理上,技法表达以及空间比例的变化都有很大的提高。经过吴道子等艺术家的研究,唐代山水画构图规律逐步发展。到了北宋时期,中国山水画构图进入高峰期,这一时期主要的构图特点为描绘中景为主,山水树木以及空间情感的表达都非常有特点,特别是郭熙的《林高致远》,他提出的“三远法”最为有名,“高远”、“深远”、“平远”三大透视原理意义重大,对山水画构图整体规律的把握以及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明清时期的山水画构图特点没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是清朝比较流行临摹古人的画风,这也为近现代山水画构图的创新与发展埋下伏笔。
(二)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规律
近现代山水画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岭南画派山水画在西方绘画构图思想的影响下,其灵活巧妙处理画面方法让人对山水画的意境空间留下无限遐想,具有很强烈的时代革命精神。这一时期在构图方面讲究画与时代的精气神相结合,画家对画面独特的构图形式更有艺术感,主要代表人物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山月等等。高剑父提出“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新国画理念,注重山水构图的“中西结合”,因此其山水画构图的“中西结合”对整个画面的构图来说都别具特色;高奇峰在山水画章法运用和发展创新领域具有代表性,他把传统的笔墨功夫,以及“撞水”、“撞粉”等花卉画中的特殊技巧,运用于飞禽走兽和山水画,达到形体逼真而又生气勃勃的效果,构成了雄伟兼秀美的独特风格,书法用笔老辣,功底深厚,自成一体,颇具影响。陈树人强调“形、度、色”三要素的重要性,画面的均衡,色彩、线条的调和与形、质反衬,这三者都在构图形式上具有重要作用。美的新的构图都具有“形式美”的法则。关山月的山水画构图注重“气韵”,他提出“意在笔先,笔墨都隋时代”的构图创作思想,其山水画构图章法对现代山水画构图形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气脉想通。
三、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艺术特点
(一)立足传统
岭南画派山水画的构图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特别是唐宋山水画构图的精华,这些山水画章法对现代的山水画创作影响甚远。例如,高剑父提出“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新国画理念,也是在学习古代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绘画的特点,使得新国画更具有时代精神。唐宋山水画构图的中心是使传统提炼精华,也可以理解为在学习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传统构思包含了传统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诸多因素,像是主题的构思、题材上的选择、故事情节的安排、传统语言的深化、传统形态的研究、都要综合思考。在关山月的山水画构图中,传统构图的方式贯穿作品的主线,在“意在笔先,笔墨都随时代”的构思下,是主题的深化和提炼,中西结合让作品更具有岭南画派的特色。岭南画派山水画的构图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集合时代创新背景吸收西方优秀的构图表现技法,能把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时代个性很好的表达出来。
(二)借鉴融合
在岭南画派山水画中,吸收了很多西方的绘画思想,也借鉴融合了很多西方绘画构图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岭南绘画风格。追寻借鉴与融合的踪迹,我们发现山水画创作从来没与脱开对“构图”或“章法”的思考。借鉴与融合是山水画创作中必须要经过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创作山水画的时候,要反复调整画面,根据空间的构图,层层递进,借鉴古人不同形状的树木通过排列组合也可以形成一定的数量,根据树密度的不同,画面上的视觉效果就会形成不同层次的效果;不管是借鉴哪位名家的山水画构图,最后结果都是同样的,都会使山水画创作赋有个性;还可以借鉴古画中,不同形状的树点排列,也能构成树木与山石之间的空间关系;这样,借鉴与融合的不同,山水画面就会产生不同的丰富效果。一幅作品中的变化较为丰富、细腻,并且它又包含在融合和借鉴之中,使画面产生变化,画面就会显得比较丰富。总之,岭南画派山水画的章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的,我们要先掌握最传统的构图章法,加以主观的气韵,使山水画构图有自己的特点,让经营位置变得调理有序。
(三)直取自然
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的最大艺术特点是直取自然,取材于生活。直取自然就是要向自然学习,将大自然的万象立于心中,把自然精神融入到山水画中,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取材于生活可以让整个作品更具有时代精神。岭南画派山水画在以自然为基调的画面中,构图直取自然的效果可以使画面的视觉感受趋向沉稳;自然可以在以构图的画面中起到透气的作用,在这之中也可以起到过度的效果,使原本沉寂的画面出现生机;而构图位置在大自然的借鉴中,可以显得更加平稳,往往在画面中起到不可缺少的调节作用,它可以使构图自然为基调的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变。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决定了画面的整体效果,以形写形常常在山水画位置前后对比的关系中会体现的更明显,反而成为画面的焦点。例如,关山月的《漓江春雨》(图2)此图直取自然,以生活情景入画,虚实相生,繁简有致,气息淳朴,互为烘托,展现出关山月大师绘画艺术的浪漫写实手法。画面中山水的构图以利用直取自然的特性来安排山水之间的关系,使画面气势而又苍劲有力,起到直抒胸臆的效果。
三、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形式初探
构图多样而统一是构图的基本原则,它是岭南画派山水画创作中对比与均衡的主要准则。在众多岭南画派山水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品各部分都能协调相呼应,例如,在空间安排上构图、色彩、明暗基本相称,这样才能造成稳固、平衡的视感。对比和均衡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在山水构图中连合使用,起到深入、补充的效果,使构图既丰富、和谐,也能适应不同的时代审美需求和写生意境。
(一) 构图位置-主次分明
构图位置-主次分明,是指画面各部分物象的明暗、大小、位置、高低、形象等要注重主次之间的关系。通过主次分明的构图位置关系能够造成真实和活跃的视觉效果,使所画对象和主题更加明确。例如,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图3)很好的表达了我国山水气势磅礴的特色,具有很强烈的时代精神特征,画面的构图突出传统的主次,利用前重后淡的墨法表现出来,尤其突出太阳在整个构图中的重要位置,以恢宏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昂扬向上的主题风貌,赢得了全中国乃至世界不同文化层次人士的欣赏、赞美。这是关山月大师将自己的感受及艺术观念加入到画面中,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物体的中国山水画构图就会产生主观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有个人情感也具有多样性和创作性,所以它更能打动观者。当然主次分明也不是一种固定模式,有时它更倾向于画家的感受,画家通过观察物体,产生对所画物体的感受,这就是绘画与风格的区别。构图主次分明的表现是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山水画创作创作时,要把握好主次分明的方式和特点。
(二)构图走势-纵横开合
在构图走势中,纵横开合的平衡、自然、庄重的构图方式,被认为是构图形式中最具有视觉效果的,这种纵横开合的表达手法能表现出给人自然和单纯以及很大的包容量的感觉,对衬式能给人稳定感、庄重感和安全感,岭南画派构图走势形式有以下几种:
1.高水平视线走势。构图结构以垂直线和水平线组合而成的,会使画面营造出庄重安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黑白灰对比的效果,例如,关山月的《绿色长城》就体现了纵横开合的构图走势,让近处的树木与远处山的走势更有视觉效果。
2. S形走势。S形构图走势能使画面中充满了欢乐、愉悦、温暖的气氛。例如,关山月的《岭南春色》(图4)的S形构图走势非常的有特点,章法具有很强的丰富性。通过S形走势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岭南春色的近景、中景、远景,每一处的景色都不同,不同景色之间相互既有联系,而又有自己的特色,整个构图让我们看到了岭南画派在透视关系上的创新,具有时代性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想表达的内容选择构图形式,不同的构图氛围,带给观者不同的感受,也说明了构图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3.不规则走势。它的构成是由多个类似三角形的形状组合在一起的,会给人带来自由、奔放、豪放的感觉。
4.交叉斜线式。交叉斜线式构图法,画面主要是由斜线组合而成,有着很强的运动感觉。
(三)构图气场-疏密繁简
构图气场在山水画中被认为是周围环境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疏密繁简关系。在进行画面构图布置时,要做到各物象的繁简疏密安排得当,这对于整个画面的空间处理,及意象情趣的传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关山月于1986创作的《飞瀑图》(图5),远景为山坡,古松苍郁,与景俱化,清超越俗气,瀑布前后错落。色彩搭配非常具有岭南特色。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整个画面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我们在绘画创作的时候,应该通过疏密繁简的造型手法,在山水画构图中创作出更具有气势的山水气场。
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气场的繁简疏密具有塑造性和完整性的特征,也有一些复杂的表现样式。岭南画派山水画的三维空间繁简疏密是充满感情的,它承载着艺术家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通过中国山水画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它是作者主观营造出来的,所以表现手法更倾向于视觉性。这种带有主观性的空间形式在画面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点线面、黑白与色彩是空间的表达方式,而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主题也要借助空间更好的展现给观者。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岭南画派山水画构图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中国山水画构图是一幅成功作品的重要因素,它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在规律的基础上带入作者主观意识来进行表达。它是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可以通过多个方式和方法进行表现,构成画面的各种元素。我们要研究、理解、创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中国山水画构图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构图位置、构图走势、构图气场应该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造景的艺术内涵,把握好气韵的意境,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融合新的构图技法,直取自然的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山水画精心构思经营位置的构图处理可以使画面看起来更完整,思想感情的表达也会让绘画作品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也是山水画构图形式强有力的艺术内涵和时代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汤麟.中国历代中国山水画理论评注[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王惠.回归传统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画创作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3]梁江.黎雄才:从岭南画派到20世纪中国画[J]. 美术学报,2011(03).
作者单位:
浅谈建阳工笔画的构图形式 篇4
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 或奇特或平庸, 构图至为关键, 构图形式是画家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 将创作意念和艺术思想初步物化的视觉形态,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构图与构成有什么区别, 因为我们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
一、构图与构成
我们常常听到构图、构成这些词, 它们是否为同一含义, 许多人会把这些词混为一谈, 实际上构图、构成既有共同之处, 又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
1. 构图是绘画作品中各种艺术语言整体的组织方式, 相对
构成而言, 更多的是根据画家的创意, 把自然界具体形态和形象如人、景、物通过提炼, 加工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在限定的画面中。
2. 构成的概念形成于1913年-1917年, 是俄国雕塑家塔特林
首先提出来的, 是现代艺术兴起的流派之一, 指的是具体形态抽取之后的点、线、面、形、色、体等各种基本视觉要素的有机组合, 并按画家自己的理解、直观、抽象地表现其内心世界, 其运用范围多在工艺美术和一些抽象绘画上, 更多的是一种纯形式语言的画面构建。
通过简单的了解, 我们了解了构图、构成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大差异, 近现代的绘画作品融合进了构成意识, 这一点我们应该十分重视。
二、构思与构图
构思, 起始于对生活的积累和捕捉, 是立意为象的形象思维过程, 是挖掘主题思想, 找出情节和细节, 推敲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顺各种关系等。构图、是随着构思的感受开始而开始, 随着构思的展开而展开, 构思则随着构图的进行而不断深化, 二者相互促进, 螺旋式上升, 以达到绘画作品的完美。
三、建构骨架
面对一张白纸, 运筹帷幄的时候, 首先就应当考虑如何取得骨架的基本形, 骨架是支撑躯体运动的杠杆, 是画面结构的屋柱房梁, 如同人体一样, 他的运动全靠骨架在起作用, 中国画中, 对气势的描写经常是通过物象的骨架运动来体现的, 建构构图的骨架样式可根据自己的构思, 把预想在画面中将要出现的实体形象排列或组合成具有某种势态的大走向, 无论多么复杂和丰富的画面也可以用几根骨架线归纳出来, 形成总体的趋向, 骨架线在画面中的布置要讲究“势”, 如造险绝之势, 造详和之势, 造平稳之势, 造动态之势, 造热烈之势等。从全局来看, 骨架线以气韵为核心从某一点出发又回到全局, 形与形的组合、对比、运动、态势、节奏、对称、排列、分割、变异、纵横、凝聚、疏散、虚实、平衡、比例、主次、高低、前后等等关系, 这是构图的技法要旨。
四、构图中心
有了骨架后, 作品主体如何展开, 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这种视觉中心的确定应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 随主体形象位置的确定而确定, 从而使得构图集中, 引导观者的注意, 让要表现的东西主次分明, 内容了然, 形成结构有松有紧, 有张弦, 紧凑而不淤塞, 松驰而不松垮, 从而获得紧张与放松, 兴奋与休息的节律。简单地说, 视觉中心也就是画家的着力点或者讲必须确定画面的宾主关系和“趣味中心”, 那么如何才能使画面中心突出, 宾主关系明确呢?这里试举几种方法:
1. 位置突出——位置在画面中各个形、体、色的部位分配,
按构图学的理论应将画面中心设置在画面中央略偏一些, 即黄金线分割后的交叉之处。
2. 集中突出——集中, 就是集中精粹, 化繁为简, 并使画面构图趋向单一, 使主体形象强烈、鲜明。
3. 动态突出——视觉心理学已证明一个原理, 动感的东西比不动的东西更能刺激人的视觉。
4. 加强突出——物象对视觉的刺激强度的大小取决于与其他
物象对比关系, 刺激强度大的物象往往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因此在色彩、线条、形状、清晰等方面, 加强视觉的刺激强度都会使主体得到突出。
5. 尖端突出——锋利的刀刃、三角形的顶点, 队列的排头兵等等, 位于该处的形象都会引人注意而得到突出。
五、构图形式
构图千变万化, 实在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构图就神妙不可捉摸的, 在这方面, 现代人在古人和西画的的基础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规律, 形式线构图、几何形构图和视点位置构图的运用, 产生构图上不同形式变化和感受。
1. 水平线构图——画面中与画框上下边线呈平行关系的直
线为水平线, 水平线使人联想到广阔的平原, 在构图中传递平静感, 表现平坦与开阔, 抑制画面的躁动。它的特点是:安定、平稳、广阔、舒展等。
2. 垂直线构图——画面中与左右画框呈平行线称垂直线, 垂
直线以其自身笔直挺立的形态, 使人联想到树木、建筑物、高山等, 以垂直线形为的形式结构的画面, 产生高耸、庄严、秩序等视觉心理, 因此, 垂直线在画面中起到如下作用: (1) 表现高耸、刚直、挺拔的性格; (2) 表现庄严、肃静、悲壮; (3) 表现秩序、严肃和呆板。
3. 斜线构图——画面中与画框边线不平行的直线称为内斜
线, 斜线的角度越大, 运动感也就越强烈, 在画面的用途有: (1) 表现动感和不稳定性; (2) 表现运动方向和速度; (3) 表现强烈的动感和眩晕感。
4. 锯齿线构图——由各种斜线相接, 具有棱角, 形同锯齿
的曲线称为锯齿线。它具有斜线的奇突, 惊险的特性, 又具有硬挺、尖锐、紧张的特性。因此在构图中产生闪电般的紧张、激动、突兀、凶险的形式心理。在构图中的作用有表现: (1) 紧张、惊险、奇突; (2) 表现凶险与神秘; (3) 表现痛苦、扭曲、恐怖。
5. 自由曲线的构图——曲线在绘画的形式语言之中运用得极
为广播, 因为它带给人的联想是闪电、轻烟、浮云、飘带等, 视觉效果上有柔软、优雅、轻快、跳跃、节奏等感受, 曲线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 天然地具有温和流畅、舒展和富于弹性的美感, 有女性特点。
6. 辐射线的构图——是指绘国构图的所有形式线从一处向
某一处集中或放射、辐射线同具备了两种特性, 即可突出中心又具有放射性, 向外扩展的视觉功能, 辐射线在形式感上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1) 在强烈的动势中, 中心非常明确; (2) 很多宏大场所的构图、利用辐射线使其变得单纯概括, 易于统一; (3) 潜在的力量在画面的中心, 具有特特殊活跃的动感、愉快感。
论北朝河洛地区佛教造像碑书法艺术
刘莉莉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佛教造像碑艺术是佛教单体石造像的一种, 是北朝较为盛行的民间佛教造像形式之一。北朝河洛地区佛教造像碑的造像题记中既保留了大量的史料, 又再现了这一时期民间书法艺术的风貌, 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精品。其书法风格多样, 有的刚健雄劲、气势雄强;有的圆润含蓄, 疏朗开放;有的布局匀称, 平稳端庄;有的随意天然、朴拙大方。它们对后世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河洛地区;北朝;佛教造像碑;书法艺术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SKL-2012-1006)
北朝 (公元386年—公元581年) 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 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
这一时期, 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造像也逐渐繁荣。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炳灵寺等大型石窟都开凿于这一时期。在官方大规模的营造石窟、修建寺院的同时, 民间信士们为了单独供养及移运便利, 除了铸造为数众多的金铜佛像和单体石雕像之外, 另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的佛教造像艺术载体——造像碑, 在民间俏然兴起, 成为民间佛教造像的主流之一。
佛教造像碑是“古人借助类同碑竭形式的石质材料雕刻佛像, 创造出适用于地面寺院的佛教造型艺术造像碑。”1它一般放置于佛寺供养, “同其他佛教艺术品一样, 是佛教徒本着做功德结善缘, 甚或募化民众的指导思想出资雕刻的。”2佛教造像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多为高浮雕作品, 形体较小, 雕琢精细, 它集雕塑、绘画、工艺、书法、建筑艺术于一身, 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一、北朝河洛地区佛教造像碑概况
佛教造像碑是单体石造像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政治气候以及石窟艺术的影响,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在佛教造像碑的风格上形成一定的特色。河洛地区指的是黄河洛水之间的广大地区, 简称“河洛”。河洛地区的范围究竟有多大?经专家从考古发掘、历代史籍的记载等方面的研究, 可
7. 三角形的构图——正置三角形在所有几何形中具有最强的
稳定性, 因此绘画中三角形构图运用得很多, 正置三角形是大家倍称的“金字塔”形, 给人以庄严、静穆、沉重、稳定感, 倒三角形会使松图产生极不稳定、摇摆、爆发、倾刻崩溃之感, 斜三角既有一定的稳定感, 又有一定的运动感, 并有明确的方向感, 在有好几个三角形组合三角形, 在这些三角形中制造出新的力量关系以及强而有力的动态和稳定性的合力。
8. 圆形的构图——圆形的边线是无着无尾, 形状亦无方面
性, 张力均匀, 因此给人滚动、饱满、完整、柔和、困扰的视觉感受, 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目, 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灯, 如果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一个圆圈, 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寻找圆心的强烈愿望, 如果圆圈中有两个点的时候, 靠近圆心的那个点更突出。
9. 方形的构图——方形包括长方形, 它的边由垂直线与水平
线相构而成, 在视觉上显得十分平稳、静止、刚劲和简明, 有时又给人的感觉饱满、沉重、坚实、朴素、大方, 方形在构图中具有平稳画面, 欲霸四方, 扩大和加强画面张力等作用。
1 0. 十字形构图——所谓十字形构图实际上是画中水平线和
垂直线所交织而成的画面, 这种画面使人联想到宗教的“十字架”, 在平衡中增添了肃静的气氛, 有很强的精神暗示, 从形式上看, 竖线和直线相交而成的结构, 有较强的稳定感和视觉冷静的形式感受。
以确定:河洛地区的范围是“以洛阳为中心, 东至郑州、中牟一线, 西抵潼关、华阴, 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 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的地理范围。”3可以说, 河洛地区就是狭义的中原地区。广义的中原应包括今日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
河洛地区出土和发现的北朝佛教造像碑, “雕琢较精, 多呈高浮雕状, 构图较多变化。人物形态生动, 图案装饰细密、繁缛”4, 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它们的雕塑手法多种多样, 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减地平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其中的佛传故事、供养人形象多用阴纹线刻来表现, 流畅的线条构成的画面, 宛如一幅幅独立的绘画作品。造像龛楣及碑身上的各种纹样和装饰图案, 与佛教造像融为一体, 使之琳琅满目、丰富多彩。造像碑上常见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为北朝建筑形式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范例。而其率真、质朴的书刻文字, 是北朝民间书法得以保存的有效途径。造像碑上往往刻有造像题记, 内容多包括造像缘由、时间、发愿文和造像者姓名等, 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事件、地形地貌、官职人物、民间宗教信仰等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造像碑的题材内容、造像组合布局对研究北朝的佛教发展史提供了有力实证。
本文共收集了四十八通北朝河洛地区佛教造像碑, 其中有明确纪年的三十三通, 分别是北魏五通;东魏七通;西魏一通;北齐十八通;北周二通。纪年最早的是北魏正光二年 (521) 扈豚造像碑, 最晚的是北齐武平七年 (576) 宋始兴造像碑。无纪年的共有十五通。这些佛教造像碑的分布非常集中, 主要分布于现在行政区域划分下的洛阳地区、新乡地区和郑州地区。其中集中收集河洛地区北朝造像碑的博物馆主要有洛阳古代艺术馆、河南省博物院、偃师商城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郑州市博物馆。其余的零星分布于这三大区域的周边地区, 其中襄城三通、淇县两通、浚县一通、焦作三通、沁阳一通、扶沟一通, 长葛一通, 镇平一通。
二、北朝河洛地区佛教造像碑书法艺术的特征与类型
佛教造像碑在南北朝时期广泛盛行。它充分体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后, 逐步走向世俗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它把
1 1. 菱形的构图——菱形, 是方形的一种特殊摆放的形式, 或
横或斜, 因此具有方形的一些视觉效果, 同时有集中、融洽、活泼、稳健等视觉上的形式感受, 运动感中隐藏着安定和平衡作用。
1 2. 低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处在人的腹部以下, 使人产生
仿佛蹲下看物的视觉效果, 物象处于仰视状态, 如果是画人物, 会使其产生崇高感, 若画景物, 由于视点的降低, 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比较明显。
1 3. 中视平线构图——中视平线是画家站立时看出去的效
果, 画中的形象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平视的效果, 造成身临其境感觉。
1 4. 高视平线构图——视平线位于被画人的头部以上, 有如
画家在高空作画, 使视野开阔, 便于布置和展示复杂宏大的场面和多层次的人物群像。“以大观小”产生深远的视觉感受。
1 5. 仰视效果构图——仰视是指在平视基础上仰头的观察效果, 由于透视的作用, 直立物体的线条呈放射状, 画面产生动感。
16.俯视效果构图——俯视效果的构图, 由于垂直于地面上的物体呈现了上大下小的倾斜产生了不稳定, 而且由于透视的作用, 物象的高度会大在缩短。
17.斜视效果构图——斜视效果的构图, 由于表现的物象整体结构与画面框架有倾斜关系, 给人以在歪斜的航船上看东西之感, 有晃动和极不稳定感。
参考文献
[7].三角形的构图——正置三角形在所有几何形中具有最强的稳定性, 因此绘画中三角形构图运用得很多, 正置三角形是大家倍称的“金字塔”形, 给人以庄严、静穆、沉重、稳定感, 倒三角形会使松图产生极不稳定、摇摆、爆发、倾刻崩溃之感, 斜三角既有一定的稳定感, 又有一定的运动感, 并有明确的方向感, 在有好几个三角形组合三角形, 在这些三角形中制造出新的力量关系以及强而有力的动态和稳定性的合力。
[8].圆形的构图——圆形的边线是无着无尾, 形状亦无方面性, 张力均匀, 因此给人滚动、饱满、完整、柔和、困扰的视觉感受, 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目, 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灯, 如果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一个圆圈, 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寻找圆心的强烈愿望, 如果圆圈中有两个点的时候, 靠近圆心的那个点更突出。
[9].方形的构图——方形包括长方形, 它的边由垂直线与水平线相构而成, 在视觉上显得十分平稳、静止、刚劲和简明, 有时又给人的感觉饱满、沉重、坚实、朴素、大方, 方形在构图中具有平稳画面, 欲霸四方, 扩大和加强画面张力等作用。
[10].十字形构图——所谓十字形构图实际上是画中水平线和垂直线所交织而成的画面, 这种画面使人联想到宗教的“十字架”, 在平衡中增添了肃静的气氛, 有很强的精神暗示, 从形式上看, 竖线和直线相交而成的结构, 有较强的稳定感和视觉冷静的形式感受。
[11].菱形的构图——菱形, 是方形的一种特殊摆放的形式, 或横或斜, 因此具有方形的一些视觉效果, 同时有集中、融洽、活泼、稳健等视觉上的形式感受, 运动感中隐藏着安定和平衡作用。
[12].低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处在人的腹部以下, 使人产生仿佛蹲下看物的视觉效果, 物象处于仰视状态, 如果是画人物, 会使其产生崇高感, 若画景物, 由于视点的降低, 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比较明显。
[13].中视平线构图——中视平线是画家站立时看出去的效果, 画中的形象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平视的效果, 造成身临其境感觉。
[14].高视平线构图——视平线位于被画人的头部以上, 有如画家在高空作画, 使视野开阔, 便于布置和展示复杂宏大的场面和多层次的人物群像。“以大观小”产生深远的视觉感受。
[15].仰视效果构图——仰视是指在平视基础上仰头的观察效果, 由于透视的作用, 直立物体的线条呈放射状, 画面产生动感。
[16].俯视效果构图——俯视效果的构图, 由于垂直于地面上的物体呈现了上大下小的倾斜产生了不稳定, 而且由于透视的作用, 物象的高度会大在缩短。
平面设计的构图形式 篇5
关键词:藏密曼茶罗构图数码艺术
引言:
在藏传佛教中,曼荼罗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圆环,是一个非常重要、意义深远的古老象征符号之一。荣格认为曼荼罗是“圆圈”的意思,是在历史上所有自然元素和人类一切艺术及舞蹈中发现的圆形图案。
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譯,也译为“曼驼罗”,是佛教中的密教艺术,在藏密中称“金廓”“蔓扎”。汉语意为“坛城”或“坛、坛场”或中国。早期的曼荼罗来源于古印度的密宗活动,是密宗僧侣在修法时为防止敌对势力的侵扰,在密修地建造的方形与圆形的土台,也就是佛教密宗举行灌顶仪式或密宗修炼者的坛场。
1.藏密曼荼罗的几何构图
藏密曼荼罗图形艺术繁密精巧、变化无穷。它将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交织组合;在均衡中求变化、静止中见流动;图案纹样刻画精细入微、繁简疏密布局巧妙。
方圆构图:藏密曼荼罗多以圆形和方形的组合图形为基本构图框架。画面的基本骨架外形都是正圆形,中间有一个内切正方形代表密宗的根本,即五方佛所在的神殿。在正方形的中央又有一个圆形,圆形的中心是五方佛佛像或代表五方佛的法器或梵文字。藏密画师们智慧地运用了圆和方这种最简单的图形艺术。三角形构图:三角形的构图通常是由单个三角形及组合三角形为中心,组合三角形一般呈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交叉组合结构。三角形一般都出现在坛城中心的圆中,放置方法基本有正放、倒放、斜放。这象征阴阳两性或男女的结合所蕴含的生命力,同时还有无限、无尽等象征意义,非常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井田形构图:井田形构图基本上是十字轴线对称、方圆相问、“井”字分隔的空间。在“井”字分隔成的九个空间或相间隔的五个空间里,按各种曼荼罗的要求布置佛菩萨,再现佛经中描述的世界构成形式。这种构图使画面空间中各部分的视觉重量感相对平衡。
视觉重心,主次分明:藏密曼荼罗的构图基本都是自圆心逐层扩大的对称图形,以正中间的主尊或佛为中心点,以此点为中心通过旋转得到同比例不同大小的圆形,从中心向外上下左右展开故事情节,以达到画面视觉重心明确、主次分明的效果。它充分应用了中心构图原则,它还充分应用了渐层的原则,以密宗本尊为中心向外一层层扩散与放射,视觉重心由小渐大、由密渐疏、由简到繁,这样的安排不是单纯的反复而是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仅引人注意而且能逐次的加深印象。
对称原则,布局均衡: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均匀、协调、整齐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坛城的构图基本都是上下左右的对称,先用“X”形或“十”字形对整个构图进行分割,然后再对称的安排各个构成要素,最后形成一种紧凑、规律的整体艺术。
2.曼荼罗的构图形式在现代数码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几何图形构图代表藏传佛教的宇宙观,密宗宇宙观中,世界分为天界、中界和地界,中心是须弥山,周围有四大洲和八小洲。曼荼罗图形空间感的布局体现了藏传佛教密宗的宇宙观,是一种对世界结构的认知。凡曼荼罗图案皆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为构形元素。藏密曼荼罗图形的原始用途是佛教徒修行时用来观想的图示,绘制曼荼罗也是一种修行,他们通过这种创作传递佛陀的教诲。
如何巧妙将曼荼罗元素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去,要研究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思想,对其进行创新和挖掘,将“曼荼罗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艺术作品中,体现艺术作品设计的整体感和丰富的哲学含义;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佛教文化,要在充分理解传统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佛教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曼荼罗元素与现代几何形进行新的融合,给人以深刻的民族的、现代的印象,更能给人_种精神上享受。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的、民族的元素,应该也必须融入流行的、时尚的理念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的、民族的元素,应该也必须融入流行的、时尚的理念,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曼荼罗元素传达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装饰美感,丰富智慧的构图形式加上富丽堂皇的装饰色彩、灵活多样的图案纹饰,整个画面处处章显着民族特色的装饰韵味,给人_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曼荼罗图形,这种对传统视觉元素的嫁接,不但在形式上有别与普通的商业标志,体现出新颖感和奇幻感,更是在其寓意上增加了独特的文化内涵,给受众神秘、永恒的观察感受。
下面举一例,说明藏密曼荼罗元素在现代封面设计中的应用。这个封面中运用了藏密曼荼罗的布局方式、三角形的构图、对称原则,布局均衡等。与方、圆相比,三角形最大特点是有明确的方向性,并因方向性的变化引起重力场的改变,典型者如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的巨大差异。正三角形擅变一个力,下边两个力,稳定;倒三角形下边一个力,上边两个力,以一个力承担两个力,不稳定。其余倾斜角度的变化更加复杂。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就经常利用三角形的这个特点传达有关信息。三角形的构图通常是由单个三角形及组合和倒三角形交叉组合结构,三角形一般都出在坛城中心的圆中,放置方法基本有正放、倒放、斜放。这象征阴阳两性或男女的结合所涵的生命力,同时还有无限、无尽等象征意义,非常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其画面构图呈现上小下大之趋势,使整个布局稳重、沉着。
这个封面还利用对称的形式,使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均衡是绘画构图中一项最基本的法则。均衡通过视觉而产生形式美感。均衡不同于对称。对称是最稳定而单纯的均衡,对称是一种美的形态,主要应用于装饰与图案。在这个封面中间的那个圆中用“X”形对整个构图进行分割,这正是藏密曼荼罗的构图基本都是上下左右的对称,然后再对称的安排各个构成要素,画面中一切线、形、色的配置都遵循这个原则,最后形成了一种紧凑、规律的整体艺术。
3.结语
平面设计的构图形式 篇6
手工制作课顾名思义是用手制作,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 在制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手、脑、眼协调并用的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感觉与思维相互渗透的综合能力。促使眼、手、脑统一, 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联系生活实际, 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积极性很高, 作业完成得很好, 很有成就感, 但在较专业的美学素养方面有所欠缺, 主要体现在形式美法则在作品构图的运用上。
一、形式美的概念
美, 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千百年来通过观察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美的形象, 总结归纳提炼而成的。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 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由于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民族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然而单从形式条件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 基于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美或丑的体会在大多数人中间有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 这共识是人类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这就是形式美法则。
二、形式美法则的内容特点
变化与统一是形式美最基本的规律, 是形式美的总法则, 它衍生出条理与反复、对称与平衡、对比与调和、比例和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变化。变化指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形、色、质、构成有差异;统一是通过作品将画面各部分相同或类似的形、色、质、等构成因素组织成整体的有机联系。形式美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 这在非美术专业的师范学前教育、初中、小学的手工课构图构成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节奏韵律
节奏通常表现为画面元素有条理地反复、交替或排列, 形成视觉上的节拍;韵律是指依照美学规律而产生的由元素与元素之间有节奏地连续进行。韵律最简单的表现方法是把一个视觉单位作规律地连续表现。此种规律性是借助形或色, 经反复、重叠或渐进的适当排列, 且在比例上稍加变化, 使其在视觉造型上既有变化又赋有韵律的感觉, 使人产生轻快、激动的生命感。
2. 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对事物矛盾性的表现, 有矛盾才有对比, 有对比才有多样性, 才能达到醒目、突出、生动的效果。对比过度便会失去平衡, 失去美感。对比在手工构图中体现出画面安排的虚与实、疏与密;位置的上与下、前与后;形的大与小、高与低、方与圆;元素数量的多与少、繁与简;各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使画面协调而丰富。
3. 多样统一
手工构成中材料、形式、方法的多样性使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效果, 但处理不当则会显得杂乱。因此, 统一是秩序的体现, 是构成中共性的东西起主导作用, 有了统一, 才会具有完整、周到、稳定、静态等特点, 但处理不当易单调、呆滞。
三、形式美法则在手工课构图构成中的运用
现以遵义师范学院11级学前教育专业 (墙饰设计) 的作品分析形式美法则在手工课中的重要性。从学生作品中不难看出画面构图构成中的节奏感、布局的疏密、形的大小、色彩的冷暖对比等构成因素的作用。以下将选择部分作品与大家共同探讨形式美法则在手工构图构成中的运用。
首先, 对这次墙饰设计中画面的节奏韵律进行分析。如图1《我的游乐园》, 这是一幅视觉效果极佳的作品。画面构图饱满、色彩对比强烈、丰富, 适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作品中背景通过大小不一的圆的反复排列, 排列中注意叠压及色彩、比例大小上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近景中人物的表现更是用心, 在色彩上脸部的亮色与头发的黑色形成强烈对比, 五官、服饰和木马的制作都精致而丰富。贯穿整个画面的曲直、长短变化的黑色的线与点缀其中的白色的大小不一的圆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活力与动感。
其次, 对比与调和是手工制作中较难掌握的构成因素。对比的构成指构成画面各部分之间, 在质和量等多方面相互差异甚大的构成。通过对比的构成, 画面各部分相互的特点会显得更加强烈和鲜明, 对突出画面的主题, 使画面更加生动具有很大的作用。调和, 广义的理解是指构成画面的各部分在对比与统一之间达到的一种和谐的美的状态;狭义的理解是指与对比构成相对立的一种构成方式, 是指那些感觉单纯、统一、柔和的画面构成。
无论对比还是调和都必须点到为止, 过分对比易使画面显得杂乱无章;过分调和又会使画面趋于单调乏味。只有两者合理配置, 才能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
如图2《乖娃娃》是对比调和的典型作品, 画面以色彩的鲜浊、黑白对比为主;也有质地的刚柔
粗细对比;形的大小、疏密对比;在整个画面中, 虽然对比复杂, 却并没有给人不和谐之感, 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画面黑色的运用, 大面积的黑底色既凸显了主体人物的艳丽, 又稳定了整个画面, 还通过眼睛和头发小部分的黑色与之呼应, 形成了对比和谐的完美结合, 给观者带来了视觉美感。
图3《快乐的假日》是手工构成构图中多样统一结合运用较好的作品。画面采用毛线色彩的冷暖变化, 层层堆叠突出夏日细而浓密的草丛, 通过与卡纸制作的粗而稀疏的草丛形成不同质感的对比, 一只可爱的熊猫躲在草丛中快乐地笑着。蓝色与白色构成的天空中点缀着大小不一的蜻蜓, 草丛里色彩不同的七星瓢虫更是增添了画面的灵气。实物网兜随意地插在草丛里, 明确了主题。
画面运用了多元素的手工材料和制作方法, 采用了各种对比变化, 平淡中有新意, 整体统一而又局部变化, 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假日场景, 让人看了不禁会心一笑。
由此可见, 在手工制作中, 仅仅依靠对材料性能的了解和制作技法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手工制作中有突破、有创新, 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丰富的构想能力和敏锐的感受能力, 这是匠人和艺术家的根本区别。合理运用形式美法则使手工作品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而这高度和深度的提升会使看似简单的手工制作成为新颖独特的作品。
摘要:形式美法则对提升手工作品的高度和深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在手工制作中主要体现在由变化与统一衍生出来的节奏韵律、对比与调和和多样统一等方面, 合理运用这些法则能使手工作品更有创意, 更独特。
平面设计的构图形式 篇7
关键词:平面设计,构图,层次变化
现在平面设计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们通过巧妙的构思、绚丽的色彩、独特的表现形式,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时会发现一幅好的平面设计作品, 其一定有一个合理并相对完整的构图和丰富的层次变化;不好的作品, 其画面中的图形、色彩以及文字等元素常常缺乏统一的布局和合理的安排, 不是过于紧凑、拥挤, 就是缺少呼应、画面零散, 各元素之间的配合显得单调、孤立, 缺少构图独特的形式美感, 给人留下美中不足的遗憾。
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构图和丰富画面。这里就涉及到了两个问题:构图与层次变化。
经过仔细调研和总结, 我们大致把平面设计中的构图形式分为两大类:对称构图和不对称构图。 (平面设计是指将不同的基本图形, 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它主要是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 描绘形象。所以, 笔者在这里所阐述的构图主要是介于二维空间。)
对称构图, 是构图的基础也是中国式构图的传统方式。在对称构图中, 视觉形象的各组成部分是对称安排的, 所有各部分可以沿中轴线划分为完全相等的两部分。可以认为对称构图是一种匀称状态, 对称构图总是表现出庄严, 肃穆, 和谐、静止、稳定、典雅、严峻、冷漠的感觉, 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有时对称构图也会显得刻板或者千篇一律。
不对称构图, 是指版面的所有组成部分或者是其中大多数的排列, 不能由一条中轴线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不对称构图所具有的视觉特性以及可能产生的视觉效应, 几乎与对称构图完全相反。不对称构图显得活泼和具有动感, 导致视觉的充分变化, 使视觉感受强烈而骚动, 能使人感到变化、延展、发展或活力。虽然叫不对称, 但是画面是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这里所说的均衡与之前所说的对称并不是对画面内容千篇一律平均分配, 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 但缺少变化, 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 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不对称构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构图形式是“三七律”, 它是指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在中国画中这种三七开构图的布局被称为是最佳的构图布局比例关系。但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这种定律是可以被打破的, 本来艺术讲究的就是有法而无定法。因此, 不对称构图是一种适应很强、极富变化的构图方式。
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有一个好的构图就犹如一座建筑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地基, 再往上添砖加瓦就会更得心应手了。好的构图加上有节奏的层次变化, 将是好的平面作品不可缺少的两部分。
我们再来谈谈层次变化, 所谓层次变化并不是指把各要素简单的堆砌在已经构好图的画面中, 而是通过一种规律把它和构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把你的设计完美的诠释和表达出来。只有更好的理解层次与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加以利用。我把层次变化分为以下几方面
1. 色彩的层次变化:是指图像的色相、明度、纯度以及色彩面积之间相对比相呼应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1) 色相在层次变化中的表现。在色相的处理上, 不同的色彩会令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比如, 红色给人以热情、奔放、革命、向前等;蓝色给人以冷静、稳重、冷、向后、缩小等感觉。如果将各种不同的色彩放在一个画面上, 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层次。在平面设计中, 如果我们想很好地利用它, 让该突出的部分突出, 该减弱的部分减弱, 那么就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色彩感觉来进行处理, 以达到画面所需要的效果。不同色相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产生不同的色彩层次。暖色与冷色或是不同色相的暖色或是不同色相的冷色之间的搭配都将会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层次变化, 也会给人一种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说, 对比色配置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跳跃, 而邻近色匹配则会产生柔和, 平静的感觉。
(2) 明度在层次变化中的表现。在色彩的明度处理方面, 对于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来说, 明度对比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在设计时除了考虑色彩的感情外, 还必须认真考虑配色中的黑、白、灰的层次感。这就是色彩配置的明度关系。不同明度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将产生变化万千的层次感。白色在色彩中的明度最高, 黑色最低, 如果将它们配置在一起则会形成强烈对比的层次。而将红色和橙色明度比较接近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 其层次感相对较弱。
(3) 纯度在层次变化中的表现。当色彩纯度高的色彩与纯度低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 纯度高的色彩更鲜艳而纯度低的色彩则更暗浊。那么, 纯度高的色彩就会有一种向前的倾向, 而暗浊的色彩则会有退后之感, 这样, 色彩层次很分明。当然在考虑用色彩的纯度来达到设计的层次要求时, 自然要将色彩的色相、明度考虑进去。不管用哪种色彩, 如何配置, 色相、明度、纯度是很难分开的, 也不能孤立的。
(, 4) 色彩面积在层次变化中的表现。我们在对一件设计作品构图时, 必然要认真考虑各部分的位置、大小。这就牵涉到色彩面积的筛选。为了达到一个统一和谐的色调, 一般以一种颜色为主调, 并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 即较大的面积, 而其它色彩自然占较小面积。这样做, 不但可以保持其主色调, 而且还会产生对比层次, 使画面既统一又有变化。
2. 文字的层次变化。
不同大小、不同字体的文字处理得好, 也会产生出变化万千的层次效果。我国的汉字, 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力。几千年来形成的正、行、草、隶、篆等各种书法艺术和宋、楷、黑等各种美术化的印刷字体, 特别是电子、电脑照排发展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字体, 为书籍封面设计中文字的各种变化、组合表现“层次”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 空间尺度的层次变化。
平面设计主要是在二维空间中表现的, 但其中经常会出现立体空间感, 这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 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例如, 比利时的设计大师保罗·易宝, 他设计出来的标志虽然是简单的图形, 但总是有着很强烈的图形化因素和强烈的识别性和空间感。在他的标志设计里面, 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对二维到三维空间的神奇转换, 他设计的立体标志往往能够脱开平面的禁锢, 达到更加完美的三维空间效果。
4. 时间顺序的层次变化。
在特定的平面设计中, 各要素具有时间的属性, 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长短来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变化。
只有运用好各要素的层次变化才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 主次分明, 主题突出, 赏心悦目。
建筑设计表达的图面构图与组合 篇8
1 建筑画面构图
一幅建筑画是否完美统一, 取决建筑画面构图, 在进行建筑绘制时, 要根据建筑形象特点, 考虑建筑构图。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均齐与平衡如 (图示1.1-1)
1.1.1 合理设置建筑画面容量, 建筑过大, 画面太小, 会有容纳不下主体建筑、拥挤局促之感。反之画面空旷而不紧凑。
1.1.2 合理安排建筑在画面中的位置, 过于居中使人感觉呆板, 一般微中略低能使建筑比较均衡疏朗。
1.1.3 建筑透视图地平线要根据表达内容适当选取, 视点高, 地面看的就多;一般地面不宜看得过大, 地面过大, 不易处理, 处理不好, 画面会空旷、单调。
1.1.4 合理设置建筑配景, 要考虑建筑画面的平衡, 建筑配景设置要考虑轮廓线, 避免与建筑轮廓线相一致。
(图示1.1-1) 建筑画面均齐, 高耸的雪山, 挺拔的建筑与山脚下绵延的深林, 竖向与水平对比, 取得一种平衡, 画面丰满雄浑。
1.2 排列与形式
建筑图的构图排列是表现各个部分任意的排列组合与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秩序性, 构图的秩序性排列是由构图的不同骨架组合而成的 (图示1.2-1) 。
不同骨架可概括为垂直与水平排列, 三角排列 (1.2-2、3) , 圆弧排列、斜向排列 (图示1.2-4、5) , S形旋转排列、交叉排列 (图示1.2-6、7) , 中心排列、竖向排列 (图示1.2-8、9) 等几种排列形式。
(图示1.2-1) 画面构图采用斜向排列构图, 画面大面积留空, 天空的渲染变大了肃穆、崇高、庄严的艺术特色。突出了建筑本体的垂直与水平构图的感染力。画面人物的星星点点, 使建筑有了生活活力。
1.3 主次与面积
1.3.1 建筑图的画面是由几个部分组成, 包括主体建筑、辅助、陪衬建筑和配合画面效果的近景与远景, 但不能平均对待, 画面构图要求突出主体建筑, 减弱其它部分, 画面构图要注意主次和虚实变化。
1.3.2 建筑构图要素的面积处理与构图要素主次有很大关系, 构图要素的面积处理是指视觉面积对比产生的效果, 构图要素的面积处理指点、线、面的关系。点在画面构图上是富于灵活变化的, 点过多就会因缺少统一而杂乱, 线在画面构图上其连续作用, 合理使用, 画面有流动感, 面在画面构图上面积较大, 它的运用会使画面浓重整齐, 具有统一性。
1.3.3 建筑图画面的点、线、面的排列、组合, 布局没有一定的规律, 可根据主题内容沿构图骨架安排布局, 因势利导, 是画面构图平衡和完整。
(图示1.3-1、2) 主体建筑、辅助、陪衬建筑和配合画面效果的近景与远景, 虚实处理, 人物、花草的零星点缀烘托了主体建筑, 明确表达了建筑的环境要素, 体现了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完美统一。
2 建筑图的图面设计构成组合
一张建筑表现图应做为整体灵活、统一的加以考虑。统一效果由构图和色调决定的, 建筑的绘制技巧, 如建筑的透视角度、建筑的分面、建筑的材质表达、建筑环境配景设置等都要服从画面的统一构图和色调处理;画面的统一构图和色调处理要表达一定的建筑设计意图和思想性。建筑画反应的是特定场面, 场面的选取应具有客观性、典型性, 能够代表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2.1 建筑版面设计组合的统一性
在一般情况下一张建筑图不外是分析图, 建筑——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透视图等图的组合。这些图纸各有特点, 巧妙组合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1 根据图纸内容确定图幅大小。一般考虑A1号图纸。
2.1.2 图纸内容应有良好搭配, 使每张图纸都有精彩之处, 避免把同一类图纸布置在一张画面上, 否则画面会很单调。
2.1.3 图纸中的各建筑图要合理构成, 体现艺术设计气息, 使其具有感染力。
2.1.4 一个建筑的不同画面要保持色彩、风格统一, 使图纸编排和谐统一。
(图示2.1-1、2) 建筑为大学时代旅馆课程设计, 画面通过湖水的表达, 使效果图、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穿插交织在一起, 画面完整统一。人物, 建筑符号的点缀使画面生动活泼。
2.2 建筑版面的统一变化
2.2.1 建筑画面构成布置要有艺术性
一张建筑图纸上, 各图形的构成组合要体现设计的理念, 要有震撼力, 这就要运用平面、色彩构成原理, 进行平面组合的艺术设计。要考虑图形形式的重复、渐变、对比、特异、发射、密集;色彩的调和、色彩的象征、色彩的表情与想象等要素。
2.2.2 建筑画面构成布置要处理好主从关系
一张建筑图纸上, 往往有几个表现图形, 要保持构图完整性, 避免主次不分, 平均对待。主次不分画面混乱, 合理表达从属图形, 力求烘托重点, 相得益彰。
2.2.3 建筑画面构成布置要处理好疏密关系
传统的建筑绘画讲疏密关系对比, 但对于同一张图纸上, 有几个表现图形应考虑画面的均衡。
2.2.4 建筑画面构成布置要画面色调统一
建筑画面要求得色调统一变化, 不同色调要考虑适当比重, 并相互穿插、交织、叠合达到你中有我, 画面中的各建筑图色彩, 力求我中由你, 相互渗透, 共同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
(图示2.2-1) 建筑画面组合色调统一, 立面、剖面、总平面通过环境要素—群山、山脚下的田野的表达, 完整的统一起来, 大面积的田野, 零星点缀的树木, 蜿蜒曲折的山脉, 使画面灵活变化, 富有生活情趣。
(图示2.2-2) 建筑画面对比强烈, 平面图和立面图通过浩瀚的天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大面积的绘图底色, 使建筑画面统一协调起来;建筑构思语汇的说明片段, 点缀画面, 使整个建筑画面灵动, 富于思想性。
以上所谈是建筑设计构思和表达图面构图、画面组合一般性问题, 不可机械理解, 建筑设计构思和表达图面构成组合, 要从建筑构思出发, 结合建筑图的具体形象, 通过分析、构成、比对, 选择最佳的构图方式, 要不拘一格;思想方法上, 要在前人基础上, 推陈出新, 不断总结, 更好的表达建筑设计立意和构思, 展示建筑设计技巧。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绘画及表现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年5月第一版第65页—75页.
平面设计构图法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篇9
平面设计以点、线、面为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注重点线面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手法。中国画工笔花鸟画里虽没有明确提出这些构成概念, 但画面也将其很好的融入其中。当代工笔花鸟创作过程中, 大批的当代画家吸收西方绘画元素, 多元化, 多层面来展现当代工笔花鸟的新气象。其中的一些画家在画面表现中融合进平面设计中官员点、线、面的构成表现手法, 使画面打破传统程式, 塑造出一种全新的画面构图程式。
1、点的表现手法
平面构成中的点, 既有位置, 也有外形轮廓。点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有圆点、椭圆点、方形点等 ;从视觉心理的角度出发, 通常认为点的作用是形成视觉的中心。如 :当画面上出现一个点之后, 人们的视线会集中在这个点上 ;当画面上出现两个位置和大小均不相同的点之后, 大的点通常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是人们的视线也会逐渐从大的点移动到小的点上。此外, 通过不同点之间形状、位置、大小的变化, 还能烘托或突出整个画面的主体。
2、线的表现手法
线是点的运动轨迹, 从线的形态而言, 分为直线、折线和曲线。直线又分为垂直线, 水平线, 斜线, 主要用于表达静的主题, 能表现出力度、稳定感 ;曲线又分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 主要用于表达动的主题, 能够表现出丰满柔软感。线又可以根据其粗细变化表现不同的性格, 其中细线的性格为锐利, 纤弱, 有后退感和速度感 ;粗线的性格为豪放和粗犷。同时, 在平面构成中, 线通过不同方式的排列, 能够给人以三维空间的感觉,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的线, 可产生远近关系, 通过运用粗线和细线、深色线和浅色线分别给人以前进感和后退感。线的这些表现手法, 共存于平面设计和中国画中。
3、面的表现手法
平面设计中, 强调面由线的连续移动至终结而形成的, 是构成各种可视形态的最最基本的形。面按照构成的边界曲线的不同分为 :直线形的面, 曲线形的面, 偶然形成的不规则的面等。其中直线形的面有简洁、明了、安定、秩序感 ;曲线形面具有柔软、轻松、饱满的感受 ;偶然形的面, 如水和油墨混合、墨洒产生的偶然形等, 比较自然、生动、有人情味。
面本身就作为一种色块存在于画面之中, 而较大的块面在工笔花鸟创作中多以主体或空间出现。大的面给人以踏实稳定感, 画面中间的不同形状如圆形, 三角形, 梯形, 不规则图形的集中与聚散更直接影响着物象情思的表达。利用好面的大小, 色彩的冷暖对比, 可有效地加强画面的稳定性与秩序性。中国画强调散点透视, 用平面布置法来装饰画面。很难能够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的立体物像, 偶然出现也则点到为止, 未能尽其善, 而林若熹先生正是巧妙地将这种块面的大小间隔排序变化来完成空间上的拓展与创新。
4、形与形的基本关系
基本形是指构成图形的元素单位, 一个点、一条线, 一块面都可以成为基本形元素。基本形是由基本元素点线面, 经过各种组合而形成的。平面设计中, 形与形之间的基本关系, 分为 :分离、接触、覆叠、透叠。其中分离指的是形和形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接触, 呈现出各自的图形。接触指的是形和形的边缘恰好相切。覆叠指的是一个形象覆叠在另一个形象上, 覆盖在上面的形象不变, 而被覆叠的形象就有所变化, 覆叠的位置不同也就产生出不同的形象, 并产生上与下、前与后的空间关系。透叠指的是形象与形象相互交错重叠, 交错重叠部分为交叠。重叠部分具有透明性, 不掩盖形象的轮廓也不定分出前后或者上下的空间关系。
传统的绘画作品比较严格遵从程式化的处理手法, 而当代工笔花鸟创作在画面构成的各个要素当中能够将西化的构成要素加以取舍变化。更强调了画面的装饰意味。很显然, 装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创作意图和意境。一幅好的创作作品单靠一种构成要素的独立完成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几种不同要素的组合或其中一种大的要素的分割来联系画面整体。对组合的运用而言, 大致通过点、线、面这三种基本构成要素的形态上夸张对比和用色对比来完成。
总之, 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会在新的技术和观念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对平面设计而言, 它吸收了很多传统的艺术元素, 丰富了自身的表现手法, 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对传统艺术 (如中国画) 而言, 也是如此。艺术, 只有在保持自己独特魅力的基础上, 不断吸收别的领域的先进的表现手法、元素的过程中, 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不断散发出新的活力。
摘要:平面设计根源于传统艺术, 又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中一些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 也被传统美术领域工笔花鸟绘画的作者吸收和发扬光大。本文以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构成元素的表现手法为例, 简介了其在当代工笔花鸟创作当中的应用。
地图符号及构图设计研究 篇10
地图符号是表达制图对象和沟通地图制作者与用户的语言形式之一, 是构成地图的基本元素[1]。该文在研究城市地图符号和图形设计特征的基础上,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以期引起对地图符号设计和运用以更多关注。
1 地图符号和图形设计的特征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环境要素集中, 制图表现对象丰富, 是城市地图编制和地图应用的突出特点。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测绘成果更多的应用于社会活动, 城市公众地图需求品种和数量迅速增长, 其符号和图形设计呈现以下特征。
1.1 符号概括性强、分类简单
城市地图的街区和道路结构突出, 地物关联密切, 例如:不同功能规划的街区, 多种层次的社会机构, 道路的各环线与辐射线的关系, 行车路线与站名, 地下和地面立体交叉建筑等。但在公众用图上, 城市的很多特征不必全部显示, 成为它与专业用图的根本区别。例如:建筑物的立体结构与材料, 各种管线, 高程注记等;城市地图比例尺较大, 面状地物成为依比例表示的平面图形, 各种社会机构尽管非常复杂, 工厂、公司、学校等机构的类型等级繁多, 但无法完全分类分级表示。由此导致符号使用少、分类简单。相当多的点符号概括性强, 只起到地物定位的作用, 其属性靠文字说明和色彩表示, 便于普通用图者查阅和识别。表1为随机选择的城市公众用图 (市区图) 的符号设置情况, 符号数量和单组符号的类别明显比普通城市用图少。
1.2 符号图形元素简练
专业地图的符号图形元素是实体属性的表达方式之一。例如, 街区可用不同方向与密度的晕线表示普通房屋、突出房屋、高层建筑和空地, 铁路的单复线区别等。在公众地表图上, 符号图形元素的简练既保证了符号本身的识别速度, 也达到了普及地图应用和图面清晰易读的一般要求, 同时有利于制图的出版与更新。现行城市公众地图的大部分符号不附加细节图形元素, 尺寸也较专业用图大, 符号印色灵活。
GB/T 17695《地图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通用符号》规定了52种与社会标志图形符号协调一致的地图符号[2]。现在的城市公众地图上已部分采用, 例如飞机场、银行、动物园等。部分符号很难在地图上应用, 主要是公共信息符号的载体多在室外张贴悬挂, 指示明显, 远距离视觉良好, 缩为地图符号尺寸后, 符号的图形元素显现复杂化, 缺乏视觉层次, 细节不易辨认。例如, 火车站或火车售票处符号, 地图上多为铁路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标志符号, 在很多场合可以看到, 缩小至3mm以内仍可清晰识别, 但在公共信息符号中为火车机车的正面写实图案, 缩小后不易辨认。类似的还有旅行社、公共厕所等的符号, 在推广应用上会有一定难度。如图1。
1.3 非常规地图符号应用
除使用上述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外, 还使用实物写景符号、影像符号和机构标志等非传统地图符号。写景图和写景符号是早期地图的一种表示方法, 现代地图上个别采用较为重要地物或地貌图形的形象对照。其应用方式主要有地物的正面、侧面、剖面或俯瞰图形, 线划图形、摄影图像或晕渲图案, 符合物像色彩、形状、质地、空间存在的自然性[3], 比普通地图上的象形符号更具体地、个性化地反映物体特征。主要用以表达城市标志建筑物、突出建筑物等, 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电视塔、中华世纪坛、世界公园突出建筑物等。
企事业机构或产品的标志用于城市公众地图符号, 可达到宣传机构形象的目的, 但更是地图功能的体现。例如, 在一些市区图上, 表示了银行、通讯公司等为公众所熟识的标志符号。适量非传统地图符号的应用, 作为辅助方法, 减少了图例对照过程, 可提高地图信息传送的效率和感受效果。在制图美学观点和图形分类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积极因素 (如图2) 。
1.4 符号和图形色彩设置
公众用图的符号和图形设色不再拘泥于普通地图有限的多色印刷方式。利用色相、亮度、混合色、渐变色和色调的配置, 提高地图层次感, 突出图幅的主题内容。一是符号与图形设色多。公众地图的图例符号颜色在5种以上, 图形颜色种类更多。点符号较多使用红、蓝、黑色。二是充分利用色彩变量。在城市全图上, 以低亮度渲染底色表示相邻行政区划范围。利用浅灰、浅棕等表示双线道路的线图形, 辅以不同亮度和色调渲染道路的面域, 实现分级分类, 构成城市主干街道的环线或直通道路、不同等级的道路、特殊商业功能的街道、立体交叉道路等。三是利用人对色彩的感受特征。多数情况下, 强调自然色的搭配, 例如街区用暖色调, 河流、湖泊用冷色调;道路以桔黄色、浅棕色为主, 公园、绿地、苗圃花圃以绿色为主。
1.5 注记的应用
文字说明和缩写是地图符号表达制图目标的组成部分。采用不同种类字符 (文字、数字, 中文、外文) , 字体、字大、设色, 排列方式, 缩写规则等, 可以达到描述目标性质、等级、规格、名称等参数与属性的区分显示的目的。城市公众地图具有比普通地图更多应用注记及表达方式的特征。最多使用的是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有关的注记, 例如:城市多级行政区名称, 各种公司、居住区、大厦名称, 邮政编码等。注记的字体、字大、字隔、字向、字列、字位和字色等要素[4]在公众地图得到充分发挥。以《21世纪北京生活地图册》[5]为例, 字体有宋体、仿宋体、黑体、幼圆体、楷体, 效果有扁、长、加粗变体, 字大10种左右, 字色有红、蓝、黑、绿及部分中间色。
1.6 图形构成
城市公众地图的内容概括、图形构成已从简单的地理底图作用发展到表达城市内外特征。公众地图的线与面图形从整体上看是概略的, 但图形构成并不是简单的取舍, 在制图中体现了高度概括和提炼。以道路、街区为主要对象的内容提炼, 可有机表现出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反映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图形的构成提炼, 可显现城市类型、外部轮廓、内部组合形状和建筑物密集程度等人工规划特点, 以及平原、山地丘陵、滨海、沿河、水网等自然地形特点。大多数城市有明显的分区, 如行政区、规划区、功能区及各种区域的交叉叠置区域。公众地图以范围线、注记和普染色表示城市各行政区、住宅区、工业区、公园绿地区、高技术产业园区 (科技园区、开发区) 、邮政投递区等各种地形单元。表达城市间或城郊的联系, 与周围地区的联系, 多采用图幅配置, 如:地区总图、小比例尺附图、接图表等方式,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城市与其他地区的航空路线图;图内以文字说明方式注出道路指向等, 都具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2 符号及构图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众地图的发展, 既满足了社会需求, 也丰富了地图产品作品的类型, 对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主要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地图的符号设计和图形表示缺乏规范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型不规范。公众地图的不同图型、不同载体形式、不同幅面尚缺少统一的标准, 同一类图在不同城市的符号设计与配置、内容选取和概括指标等方面相差悬殊。
名称注记全称和缩写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较长名称如:XX市住宅集团供热工程公司河东里供热站, XX建筑科研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 缩写如:二中、六小、农经学院。
符号不系统、不一致, 甚至有些图上不设图例。如医院 (医疗卫生) 等符号的尺寸、规格、印色等不一致。
经常会偏离制图一般原则。比较常见的案例如:在同一比例尺地图上, 应区别城市核心区和外围街区特征, 但有的地图上明显把城郊稀疏建筑区合并为大片街区;有的地图表示内容过于概略, 某城市核心商业区分布图, 在10cm×10cm方格内, 没有标注一家商业机构符号与名称, 与该图主题不符;某件大城市公众地图产品, 说明为发展经济服务, 反映城市新貌, 但图上所有四、五星级宾馆, 市大会堂等突出建筑物没有标注符号及名称, 只有很普通的几家旅馆、洗浴场所及电话号码, 很显然不是按地图取舍原则处理的。
3 对城市公众地图管理的几点建议
城市公众地图已成为地图市场的重要产品, 社会需求量很大、表现形式多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发展, 这些地图已成为办公、出行、生活、查询的必备物品, 也得到地图爱好者、收藏者的青睐。提高公众地图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是地图生产者的责任。笔者基于多年在该领域的科研和工作经验, 对城市公众地图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期为城市公众地图快速、良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3.1 加强出版质量管理
随着全国整顿和规范地图市场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应把提高公众地图质量作为一项重要整顿内容。不仅规范地图出版的政策管理, 也要注重地图产品技术质量管理, 只有高品味、高质量的产品占据阵地, 才能扼制非法出版、侵权盗版、质量低劣等问题, 从而进一步繁荣地图市场。
3.2 制订和推广制图标准
城市公众地图的标准化工作有很大空间, 包括地图分类、形式、规格尺寸、产品标识等通用要求, 符号、注记和印色要求, 资料采用、内容表示、整饰等要求, 需要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只有在全国统一制定推广应用这样的标准,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地图产品的质量。
3.3 重视理论研究和培训
城市公众地图已远远不再局限于旅游者参考图的概念, 它可以是政府管理所属行业和部门的手段, 是普通居民的查询工具。一些内容丰富、现势性强、表现精细的地图, 甚至可以量测、专题统计和分析的地图, 可以成为电子信息系统的数据基础。因此, 重视城市公众地图的理论、技术以及作用与价值研究, 开展编制、出版、发行的专业培训, 对发展这一新的专业方向是有必要的。
4 结语
城市公众地图在经济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对相应的产业和文化发展具有服务功能, 是地图大众化的成果。城市公众地图在设计、制作、出版和发布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该文分析了城市公众地图的符号和图形设计特征, 对符号分类、符号元素、写景符号、色彩和注记给予了基本的描述, 也对影响城市公众地图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相信城市公众地图将具有完整的符号体系和图形表现理论, 以更普及的图型为公众使用。
摘要:该文在详细分析了城市公众地图符号和图形设计特征, 包括符号分类、符号元素、写景符号、色彩和注记等的基础上, 针对城市公众地图发展现状, 归纳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质量管理、标准建设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地图,公众地图,地图符号,色彩设置
参考文献
[1]张明旺.GIS中地图符号设计方法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7 (19) :4687-4689.
[2]GB/T 17695-1999.地图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通用符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3]蒋春燕, 冯学钢, 凌善金.基于视觉形态的旅游地图符号分类探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9 (3) :355-359.
[4]马永立.地图学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平面设计的构图形式】推荐阅读:
构图平面07-03
空间直线和平面总结_知识结构图+例题10-08
平面形式08-01
建筑平面形式11-18
平面设计的创新10-11
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09-06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设计10-24
构图与包装设计10-11
平面设计尺度的把握05-28
曲线桥梁的平面设计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