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的一般性技巧

2024-09-20

摄影构图的一般性技巧(精选9篇)

摄影构图的一般性技巧 篇1

合适的“题目”, 是教师课题研究成功的一半。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题目, 要么过大, 要么指向不清, 难以操作。也有的将论文的题目、工作报告的题目与课题题目相提并论, 导致题目过于花哨, 影响课题负责人对研究内容的把握, 立了项之后无从下手, 致使研究“夭折”, 凭空浪费了“好题目”的资源。因此, 选择一个好的、合适的课题题目, 就成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首先碰到的一个“难题”。笔者积累了一些题目选择的经验, 主要包括问题选择、题目描述与对问题的价值判断等技巧, 现阐述如下。

一、问题选择的技巧

题目来自问题, 课题研究的问题存在于每一位教师的周围, 伴随教师的教育生涯。事实上, 教师教育水平的进步, 是以克服一个又一个教育问题为基础的。然而, 教师常常视而不见, 使一个又一个研究的契机流失。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住身边的教育问题:质疑、观察、分析与研究。

1. 质疑

教师要质疑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质疑教学目标, 不是否定教学目标, 也不是让教师对学科纲要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持怀疑态度, 而是质疑课时教学目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让全体学生全部掌握的合理性。当学生在一节课无法达成课时目标的时候, 教师该如何处理?教师是责备学生, 还是调整目标?质疑教学内容也是如此。有学者说:“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是在特定的时间内教给学生特定的内容。”教师可否以部分学生用2课时的时间来完成1课时的教学内容, 或者是将原来1课时的内容减少一半, 来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速度?质疑教学方法, 就更有必要了。教师常常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别人都听懂了, 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订正了三遍, 你怎么还错呢?”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 有的教师往往归咎于学生, 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不同的学生, 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道理教师都懂, 但是实践过程中, 教师却又置身于“责备学生”之中。

2. 观察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异常行为, 从学生的异常行为中寻找与发现研究的问题。学生异常行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 新行为的出现, 以前没有出现的行为, 现在出现了;第二, 常规行为的消失, 面对同一情境的问题, 学生通常处理的方法或者行为消失了;第三, 同一行为的持续发生, 使行为的强度增大;第四, 反复出现的行为, 这是一种间隔性行为。异常行为的观察, 是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等行为的充分了解为基础的。只有这样, 教师才有可能从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异常。当然, 要发现问题, 除了单纯的观察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 寻找现象背后隐藏着的问题。

3. 分析

这里所说的分析, 与观察之后对现象的分析是不一样的, 是指对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进行的一种结构分析, 这种分析也可以称为“要素分析”。一般来说, 可以将研究内容当做横坐标, 将研究对象当作纵坐标。教师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教材、教法、活动、环境、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对象可以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和区域等方面。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面对的学生以及教学专长, 对以上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如, 语文可以分为识字教学的教材、阅读教学的教材、习作教学的教材等;学生也可以按照年级、学习特征、组别、个体等标准进行分类, 分为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等, 也可以分为性格开朗与内向的学生等。在对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进行要素分析之后, 再以这两个维度的各要素为点, 画出横坐标与纵坐标, 坐标中的每一个交叉点, 都可以成为教师的研究问题。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比较适合初次做课题研究的教师, 或者是没有明确研究方向的教师。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它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较强, 欠缺之处是它的实践性和适合性较弱。

4. 研究

运用“研究”的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寻找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 运用这种方法的教师应该主持或者参与过课题研究。这样有可能从当前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中寻找与发现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已有的研究中寻找问题可以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补充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深度一般会受到研究周期的限制, 因此, 一个问题有时需要建立好几个研究课题才能得以完善与系统化;二是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来自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的设计不当, 也可以来自实施过程。

无论是质疑与观察, 还是分析与研究, 对问题的“思考”是贯穿其中的基本要素, “会思考的教师”一定是“问题意识”强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会对教育现象进行质疑、思考, 而这种行为的实现与坚持, 并不是方法问题, 而是习惯, 尤其是教师的自觉思考习惯。这样的教师可以称为具有“专业敏感性”的教师。

二、题目描述的技巧

一般来说, 题目从结构形式上可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篇名, 通常称为题名;确有必要补充说明其特定内容时, 如研究特定对象的课题, 可以采用副标题来区别其特定内容。实践中, 并不倡导在研究课题方案中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题目一般要求在一行内写完, 如A4纸, 在默认页边距的基础上, 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6个汉字。除此之外, 研究课题在描述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技巧, 以保持题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新颖性:

1. 了解题目类别, 确保题目的准确性

题目的准确性主要指的是研究内容指向的准确性。一般来说,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指向五个方面:第一, 指向某一个主题, 这样的题目称为“主题式题目”, 如“幼儿大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中的“区域活动”就是一个研究主题。第二, 指向主题的某一要素, 这样的题目称为“要素式题目”, 如果对“区域活动”进行要素分解, 可以分为“区域设计”“材料投放”和“介入引导”等要素, 题目指向其中一个要素, 如“幼儿大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第三, 指向两个主题的比较研究, 这样的题目称之为“关系式题目”, 如“幼儿大班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比较研究”, 其中的“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就是两个主题, 像这一类别的题目, 也可以称为“A与B”格式的题目。第四, 指向研究方法, 如“幼儿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引导的个案研究”中的“个案”指向的就是一种研究方法, 这类题目称为“方法式题目”。第五, 指向研究目标, 如“基于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幼儿大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题目中“区域活动”与“同伴交往能力提升”之间形成“因果”关系, 这类题目可以称为“目标式题目”。

2. 掌握题目要素, 确保题目的完整性

研究课题的题目包含三个要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如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日记撰写的指导策略研究”, 其中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即研究对象, “数学日记撰写的指导策略”即研究内容, “研究”即研究方法。题目中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唯独研究方法, 一般容易被忽略。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课题题目会以“……的研究”的格式出现, 而这样的研究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一般会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因此, 以“……的研究”描述的课题就可以默认为是“行动研究法”。如果研究课题采用的是其他研究方法, 如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等, 那么题目上就应该以“……的调查研究”“……的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形式出现, 以示区别。

3. 变换题目描述, 确保题目的新颖性

题目的亮点, 除了取决于研究课题的评审角度之外, 还取决于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的创新。新颖的题目, 除了研究内容本身就具有新意之外, 还在于对题目描述方式的创新。一般来说, 教师要有一个完全新的研究内容比较难, 但是改变一下题目的描述方式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在实践中, 教师常常运用“简缩替代法”来变换题目描述。如《小学科学RSSP学习指导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一题, 其中的“RSSP”即是一种简缩替代, R代表的是“任务”, 第一个S代表的是“设计”, 第二个S代表的是“实践”, P代表的是“评价”。这样的写法, 可以引起读者对题目的深入了解。当然, 题目的新颖性并不是最为主要的判断标准, 研究内容的创新才是根本。

三、价值判断的技巧

教育事件、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研究, 除了运用一些方法与技巧之外, 最为核心的是对选择的研究课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包括教育科研的实用性、前瞻性、科学性等三个层次。因此, 教师在选题时需要对题目进行三个层次上的价值判断。

1. 实用性的判断

教育科研的问题来自教育教学的实践, 最终为教育教学服务。通过课题研究, 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应该成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首要的价值取向。当然, 这种“实用性”带有很强的情境性, 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受到特定教育事件的情境限制, 离开了情境, 就可能不再适用。正因如此, 教师身边的教育事件与问题成了教师教育科研选题中的“鸡肋”, 丢之可惜, “食之”又没有新意。为此, 教师需要将这种观念抛弃, 立足于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来展开研究, 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就值得研究, 尽管它作用的范围有限。这是教师判断课题研究过程中选题的实用性标准, 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难以逾越的阶段。

2. 前瞻性的判断

当教师的研究课题能够解决“实用性”的价值取向时, 不妨将研究的价值取向转向“前瞻性”。前瞻性也可以理解为领先性, 或者是超前性, 它表示的是一种速度上的区别。因此, 前瞻性往往是以同一研究主题某一领域大量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对于教师来说, 保持对研究课题的“前瞻性”, 需要查阅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 并对已有的这些成果进行比较与分析, 从而找到本课题研究中的“前瞻性”要素。有鉴于此, 一般的课题方案设计中要安排“国内外研究综述”这一内容要素, 以此来保证研究课题的前瞻性, 或者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有所创新, 以免重复研究。

3. 科学性的判断

教师的教育科研很容易达到前面所说的两种价值取向, 然而, 作为一项科学研究, 其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 教师的教育科研已经完成了“实用性”与“前瞻性”, 那么, 接下去就应该考虑“科学性”了。教师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方法与运用方法的科学性。很多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 其研究方法仅存在于课题方案之中, 甚至在方案中阐述得也不具备“科学性”, 一句“我的研究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试图掩盖其方法的不科学。这种“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法的重复性, 二是方法使用的不科学, 三是非研究方法。

摄影中的构图技巧 篇2

想要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必须给所拍摄的照片进行出色的框架搭建,即照片的构图。一般在摄影构图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构图技巧一:就是要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的重要性往往体现在人像摄影上。人像摄影,自然人是摄影的主体,但是很多朋友拍出来的照片上人像却特别小,以至于看不清人物的表情。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摄影对象过分靠近景物而远离镜头,人物与背景处于同一个位置,难以区分前景和后景,照片也随之失去了重心。而在拍摄主体为风景的风光照片时,构图上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保持画面结构紧凑,这就要求从众多的对象中选择一个点作为照片结构的重心,常见的如一座小桥或者一处小建筑,这个中心可以起到联系画面整体的作用。

构图技巧二:尽量使背景简洁,过于繁杂的背景画面会干扰照片对主题的表现。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摄影的目的是为了再现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者人像,而不是简单地记录现实,因此画面的处理和背景的选取都应该照顾到主题的需要。简洁的背景就是达到这一目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构图技巧三:根据画面参照典型几何位置构图,包括井字结构、对角线结构、黄金分割等,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液晶屏辅助实现。所谓井字结构是通过井字形的四条直线把画面进行均匀分割,那么画面上四个交叉点就分别成为安放摄影主体的最佳位置。类似的,对角线构图法是指连接画面对角的两条直线会在画面中央形成交点,而该交点在拍摄汇聚、发散等效果时是很有效的参照点。黄金分割点即所谓的1:0.618比例分割点,在拍摄人物等主题鲜明的图像时,黄金分割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浅析提升摄影构图效果的常用技巧 篇3

关键词:摄影构图,效果提升,常用技巧

引言

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有其规律可循, 摄影艺术也不例外;任何艺术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摄影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 摄影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当一幅摄影作品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它不是对摄影物象的简单体现, 而是融合了人与自然, 综合了技术与艺术两大因素, 涵盖了摄影者的艺术构思与审美取向。即使是一样的场地, 一样的摄影对象, 一样的创作主题, 不同的摄影者也能呈现给我们不同的摄影作品, 或让我们不屑, 或让我们觉得平淡无奇, 或让我们铭记于心。

一、摄影构图的构成要素

众所周知, 掌握摄影构图技巧, 首先要了解摄影构图的构成要素。构图是摄影者思索如何运用不同办法来观察物体的过程。对于摄影者而言, 构图是其进行摄影创作所最需注意的地方, 唯有如此, 才能综合利用摄影构图的诸多元素, 使摄影作品呈现出摄影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取得出神入化的视觉效果, 引发欣赏者们心灵上的共鸣。

通过总结归纳可知, 摄影构图主要由四大要素所构成, 即光线、色彩、影调与线条。

1. 光线

光线是摄影构图的基础与灵魂, 是它为摄影作品融入了生命, 缺乏良好光线效果的摄影作品是呆板而死寂的。正因如此, 摄影者选择并处理光线之时, 为获得优质的摄影画面, 应关注空间、方位、角度等变化对作品光影结构所形成的影响。

2. 色彩

色彩是摄影作品的必要构成要素, 对整个摄影构图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3. 影调

影调是由摄影画面中物象所展现出的明暗层次关系, 它是实施摄影构图的重要手段, 具有反映摄影者创作意图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

4. 线条

线条是指摄影画面所呈现的形象间的连接线与明暗分界线, 如地平线、成行的树木、道路轨迹等。摄影者构图时关注画面线条的位置及形式, 能够为构图效果的提升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摄影构图中常见的构图形式

自从诞生以来, 摄影技术就一直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难看到, 在摄影构图层面已然形成一些公认的发展, 但我们不能就此将这些发展绝对化, 也不能将其生搬硬套地应用于摄影构图之中。艺术创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摄影技术中的许多旧有构图法则为新生法则所代替, 摄影者们赋予摄影技术以活力, 他们打破摄影创作中的僵死教条, 将摄影现场状况、摄影者意图、创作主题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 在摄影构图中做自由的决断与灵活的处理, 从而创作出更符合摄影者要求的摄影作品。

三、摄影构图中的诸多禁忌

就如许多摄影者所知, 有时虽然我们掌握了大量的摄影理论, 并深入了解了摄影构图形式和技巧, 但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实践而陷入生搬硬套的泥潭, 有时也不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摄影作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出现画面倾斜现象

我们时常有拍摄高大建筑物的时候, 有些摄影者为了争取空间, 故意在取景时将画面倾斜, 从而将建筑物拍全。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因为出现了画面倾斜的现象, 往往给欣赏者不舒服的感觉。

2. 出现画面过满现象

初学摄影的人容易将画面拍得过满, 致使照片缺乏空间感, 显得呆板而拘谨, 也不利于对照片的后期处理。

3. 出现喧宾夺主现象

有些摄影者拍摄时重景不重人, 因将镜头抬得过高, 致使所拍摄的画面景物部分过多, 而人物只占画面很少的一部分, 出现人物主体被淹没的感觉, 这是摄影中存在的喧宾夺主现象。

4. 动向空间不足现象

有些摄影者拍摄运动的物体或侧面人物时, 将动向空间留得很小, 致使画面主体偏离了重心, 给人压抑而失衡的感觉。

四、提升摄影构图效果的常用技巧

近年来, 数码相机因其卓越的摄影功能而为人们所喜爱, 但拍摄出让人公认的优秀作品也绝非易事, 这是因为摄影是一门具有极高要求的艺术。若想获得优秀的摄影作品, 需要在拍摄照片时做好框架构建工作, 一般而言, 摄影构图方面有如下几种的常用技巧:

1. 讲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人像摄影颇为重视主次分明这一技巧。这是因为人像摄影以自然人为摄影主体, 要求对前景和后景做合理的区分。但现状是, 许多摄影者拍摄出的照片中人像过小, 甚至看不清照片中人物的表情。究其原因, 是摄影对象过于接近景物, 距离镜头偏远, 致使人物与背景处于同一位置, 增加了区分前景与后景的难度, 使摄影作品失去了重心依托。为解决上述难题, 摄影构图时应力求保持画面结构的紧凑, 在众多的拍摄对象中选取一个点, 使其成为摄影作品的重心, 可以是一个小建筑、一座小桥或一个桌子, 这样的中心将画面整体联系起来, 使整个摄影作品主次更为分明, 重点更为突出。

2. 讲究构图形式、参照典型

摄影构图形式多样, 优秀的摄影者善于参照典型, 根据画面需求来选取适合的构图形式, 如对角线结构、井字结构和框式结构等。如对角线构图形式, 连接画面的两条对角线, 画面中央会形成交点, 这一交点是摄影者摄影时的参照点, 用来参照摄影的发散、汇聚等效果;如井字结构, 通过井字形的四条直线, 画面被平均分割, 画面上会出现四个交叉点, 而这四个交叉点则成为摄影者放置摄影主体的绝佳位置, 从而取得好的摄影效果。

3. 讲究背景整洁, 凸显主题

杂乱的背景画面会对摄影作品形成干扰, 不利于其表现自身主题。摄影并不是对所见到的景物或人像的简单记录, 而是为了

浅谈摄影作品中符号语言的表达

张秋雯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作为视觉艺术的表达, 摄影已经能够通过图形符号语言引导读者理解画面意义, 在摄影作品中, 理解和传达所代表的意义不同, 对于视觉表述而言也别无二致, 不论表达的内容如何, 表达方式和载体本身就构成某种意义, 即现实意义和美学意义, 两种意义的融汇贯通构成摄影作品独特的艺术。

关键词:符号;双重性;摄影作品

符号某种意义上指代某种特殊事物, 这种事物会在人的心理上形成图像, 图像就代表事物的结果, 是客观存在的。摄影作品以逼真的视觉图像来储存和传达信息, 通过摄影获得逼真图像再现客观事物, 图像语言、文字表达都属于符号的表述语言, 使摄影作品具备图像符号的基本元素, 提高表达和再现能力。

一、符号语言是摄影作品的灵魂

传统观念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摹仿和再现, 符号作为摄影艺术的一种传播方式, 它对摄影创作的意义不只在于形式方面,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更关注符号本身所体现出的人文内涵。在一幅创作作品中, 画面构成离不开三种符号元素的交相呼应, 模拟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 如象某类征符号所指代的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该符号是建立在后天的学习认知的基础上的理解, 象征符号的识别要依靠观者了解并掌握的它们的关联关系;同象征符号不同, 指示符号就显得略直接些, 如“烟”就是火的指示符号。对同一符号的不同运用, 在摄影艺术创作过作品中创作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

摄影作品当中加入符号的特征, 使我们能突破传统, 系统的了解艺术。皮尔斯提出的“符号三个层面”[1]也对摄影作品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作品本身具备符号意义, 同时也具备三个层面关系, 对画面的第一感触、感觉;回到真实的画面反应;以及心理活动层面, 他会形成关联既以约定共识的方式把符号和具体的被指代元素进行串联。

二、艺术双重符号结构对摄影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生活中, 如果在拍摄照片是使用不同类型的胶片、不同的背景布光、不同的取景和聚焦方式都会得到不同的照片效果。我们拍摄同一个物体, 最终获得的照片意义也会互不相同。一张有颗粒感的照片会带给人怀旧感, 一张特写使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照片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上, 这一过程中把对图像手法含义的了解和认识加入到了照片的意义读取活动中, 比如焦黄的照片就理解为有年代的老照片等等。符号的表意具有现实意义, 是审美意义的基础, 拓展了形象思维空间, 开创了能通过图像来获得信息以及含义的艺术环境。欣赏摄影作品时根据符号的表意进行理解, 这个过程也是主观随意的, 被赋予图形图像的意义是以读者后天习得的规则或经验为基础的, 但这种主观理解不能停留在

再现这些东西, 凸显其主题与内涵。

结语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 是摄影者的创作结晶, 是摄影者依据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的选择与布局, 其摄影画面的处理严谨而具有章法。摄影构图体现出摄影者的摄影技能及艺术修养, 也体现出摄影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对于摄影者而言, 摄影构图艺术是我现实意义上, 仅仅用现实符号来解说。对于图像的解读不仅要肯定艺术客观存在的意义, 也要了解其主观内涵。摄影艺术画面上所记录的图像是摄影艺术形成的必要元素。如果没有这层含义, 那么摄影艺术会显得空洞, 缺乏灵感, 没学上也将会无所凭附。如著名的《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这幅作品是二战期间所拍的。在纽约时代广场上, 当二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一位海军士兵狂喜不已, 搂住正在身旁的护士便热烈地亲吻。他与护士其实并不相识, 而周围的人看到之后都报以微笑, 这样的画面直观反映了战后人们的轻松心情。这幅作品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 同时也成为了人类美好爱情的见证。作品发表于《时代》杂志, 它没有任何雕琢, 清新自然。四十年之后摄影者阿尔夫德.伊森斯塔特找到了作品中的士兵与护士, 他们已有了自己的家庭, 子孙满堂。又如作品《乡村医生》作者是尤金史密斯, 拍摄于1948年。史密斯曾作为战地摄影师拍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他认为纪实摄影在拍摄前不仅要对画面进行主观的安排, 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拍摄的画面内容能够被读者理解和领悟。就像《乡村医生》中所拍摄的这位的医生, 他端着几乎末碰的咖啡, 抽着烟, 史密斯用他独到的眼光捕捉着他所观看到的人生感觉。此时的乡村医生不仅仅是医生的身份, 同时也能被理解成为一种艺术上的符号, 具有审美意义, 在摄影史上留下烙印。

创新自古就是艺术的灵魂, 摄影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登场就必然会衍生出多种表现形态。语言符号作为摄影作品与读者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 成为人类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在摄影创作过程中, 创作者借助语言符号来使自己的创作思想得以表达、感情得以传达。艺术家不管是用它来展现真实、记录生活还是创造艺术都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感情和审美情趣。作品表现力也随艺术家的胸襟、素养和观念而富有无穷变化。“从哲学意义上来看, 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摄影艺术符号作为一种具有结构层次的艺术符号是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观者的欣赏对象同时也是对现实反思的对象, 显示了创作者与观者对艺术含义的体验。

注释:

[1]第一层面-某种感觉.第二层面-某种事实.第三层面-某种心理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M].湖南文艺出版社.

[2]潘嘉来.摄影艺术对文化的贡献[J].新华文摘, 1998.3.

[3]顾铮著.真实的背后没有真实[M].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4]邱志杰著.摄影之后的摄影[M].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5.

们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建军.摄影构图元素与其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12期

风光摄影的对焦技巧 篇4

除了光圈、距离、焦距对于景深的影响之外,决定景深范围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焦,怎么对焦、往哪里对焦才能达到真正的全景深效果,我们在本文介绍三种对焦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超焦距法

这是传统摄影教材提到最多的方法。超焦距是指在恒定光圈和固定焦距的条件下,能够达到最大的景深范围,我们把它称为在这个焦距和这个光圈下的超焦距。

我们在取景时对着天际线(无穷远)进行对焦,会得到一个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而这个清晰点与镜头之间不清晰的范围就是超焦距,如果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找到这个清晰与模糊的界点,并对它进行对焦就可以实现全景深的效果。

由于拍摄中间不可能永远使用一样的焦距和光圈,所以需要对镜头进行不同焦距和光圈的测试,我们也可以通过镜头上的景深窗来预测超焦距。这样在实际拍摄中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应用。

2景深特性法

我们都知道要得到大景深,可以使用小光圈、远距离、短焦距来拍摄,但是我们还需要了解的是景深还具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后景深要大于前景深,并且是前景深的两倍。

当我们明白了景深的特性后,我们在实际拍摄进行对焦的时候只要遵循这个景深特性,对着选取画面中靠前的三分之一进行对焦就自然符合了它的特性,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也就自然达到了全景深的效果。

3景深合成法

上面所说两种对焦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我们一般的拍摄要求,如果对景深要求特别严谨,可以采用景深合成法。

具体拍摄时,取景后固定机位不发生移动,分别对前景对焦拍摄一张,对中景对焦拍摄一张,对远景对焦拍摄一张,这样得到三张不同对焦区域的画面,再通过后期软件进行合成,而合成出来的画面细节要远远超出上面的两种方法。

谈摄影中的构图技巧 篇5

一、摄影创作的基本要素

在摄影创作中构图主要是对拍摄的物体进行观察并组织画面及画面中的各元素, 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对于摄影师来说, 作品中必备的先决条件是拍摄角度的完美选择和构图的理想布局, 摄影构图的基本要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光线、色彩、色调和线条这四个方面。通过对上面四个方面的因素合理归纳并运用能够对摄影构图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需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光线是摄影作品构图的灵魂和基础, 它给了摄影作品的生命;色彩是构成摄影画面的关键性元素, 能够为画面增添情感分量, 如张艺谋对红的无限热爱和淋漓尽致的应用获取了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色调是拍摄画面中的物体对象之间明暗层次的对比关系, 好的作品是层次丰富的, 同时还要注意调子之间的相互衬托, 如冷暖、明暗的相互衬托, 能够使画面主体更突出;线条是勾勒画面形象的轮廓线, 如地平线、成排的树木构成的线条、楼群高低凹凸的线条, 这些都是处理画面的构图的重要手段, 所以说摄影工作者要准确的运用摄影构图的基本要素, 这样才会创作出让人记忆深刻的摄影作品。

二、摄影中的构图技巧

1、突出主体物, 有主有次

(1) 合理相机与主体物的位置关系

初学者的作品构图往往会出现画面主体不明确, 或主体物不突出, 使作品不能够打动人。这往往和相机与被摄者之间的距离太远有关系, 这样会直接导致取景框中的内容太多, 主体物太小, 以致主体不明显, 甚至看不到主体物。因此, 对于没有长焦的相机来说, 或者即使有长焦的前提下, 我们想容纳更多的背景同时还要主体突出, 这就需要我们的相机要离被摄主体近一些, 同时还要注意距离要保持在一米之上, 防止画面产生变形。

(2) 参照黄金分割比合理布置画面中主体的位置

在摄影中有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数:黄金分割比, 即数学中的1比0.618的比例。以人像摄影为例, 我们应该避免将主体放在画面中间的位置, 多项实例证明这种做法是不成功的。摄影时要注意黄金分割比的充分使用, 将画面主体人物放在黄金分割线的位置, 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井字格的四个交点处, 实践证明这些位置是人们欣赏照片时感觉最舒服的地方, 同时也会使我们作品的画面更加生动, 避免千篇一律的呆板的构图出现。

(3) 避免主体与背景的粘连

将主体物放置于背景的空白处, 即没有物体的位置, 如苹果树下一个人物肖像的摄影, 我们可以将人物放在画面偏左的黄金分割线处, 而让苹果树的枝叶在画面偏右方向出现, 这样给人物的背景是空白的蓝天白云, 而不是头上长出两个苹果。

(4) 色调中找反差, 求对比

我们要为主体找到合适的配景, 如暖色调的主体配以冷色调的背景, 明度高的主题配以低明度的背景, 纯度高的主题配以低纯度的背景, 保证主体物在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突出、清晰。总之, 要将背景或配景虚化, 避免喧宾夺主。

2、用简洁的背景衬托主体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其背景往往是很简洁的, 能够很好的对主题进行烘托。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做到背景的简洁化。

(1) 变换背景法。如主体物背景比较杂乱, 内容太多, 我们可以将视角进行平移, 将背景移出视线, 或移至画面的一角, 使其不占用画面的大面积空间, 或平移相机找到合适的简洁的对主体物有利的背景;将相机视角进行上下的变换, 我们还可以将天空、大地作为我们的背景进行使用, 同样能够避免杂乱。

(2) 改变景深法。这种方法常用在变焦相机中的操作或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我们可以改变景深将背景进行虚化处理, 数码照片的后期我们可以利用软件模拟景深的效果, 以达到虚化的背景衬托前景的主体。

3、合理的光线运用

无论人像摄影还是风景摄影, 光线都是影响作品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在人像摄影中初学者习惯要求人物站在光下光线明亮的位置, 而并未考虑光线的位置, 这样的作品往往会损失细节, 甚至造成眯眼效果。我们可以将人物调整至与光线成45度角的位置, 这样的光线能够将人物脸部的轮廓进行微妙的刻画, 增添好多意想不到的细节, 使画面富于生气和立体感;另一种光线的运用为逆光, 逆光作品能够在画面主体的轮廓线上绘制一圈别具味道的轮廓线。总之, 合理利用光线能够创作出意想不到的艺术作品。

三、摄影构图的禁忌

1、作品无主题。初学者往往会看到美丽的景、美丽的人就会不假思索的按下快门。我们在摄影之前一定要问自己想表达什么, 主体是谁, 背景是谁, 做到有取有舍、主次分明。

2、主体物不要放在画面正中间。主体位置太正会显得画面呆板, 不生动。我们可以将主体放在画面中间偏左或偏右位置, 如画面三分之一处或三分之二处, 同时主体要有背景衬托, 避免单调, 达到画面变化之中的均衡效果。

3、人物作为主体时, 背景的内容一定要处理好, 避免出现影响主体突出的杂乱背景。另外, 人物摄影时, 人物面部朝向的方向一定要开阔, 留有足够空间, 否则会造成构图的戛然而止, 视觉感极其不舒服。

4、等距离成组的被摄对象出现时, 相机平行于被摄对象透视感削弱, 画面呆板, 此时我们可以将相机进行转动, 改变其与被摄对象的角度, 这样的构图就会疏密有致了。

5、画面太满、不透气。初学者往往考虑较少, 会所见即所得, 没有精心安排画面, 没有巧妙避开一些杂乱的背景, 使得画面被撑满。其实摄影和绘画是相通的, 我们需要在画面中进行必要的留白处理。

6、人物摄影时, 切忌将人物的头、手、脚部位切割出画面, 造成人物的不完整, 半身像、头像除外。

7、地平线的位置。地平线尽量安排在画面二分之一之上或之下的位置, 切勿安排在画面正中间二分之一处, 同时尽量不要倾斜, 地平线的倾斜会造成建筑倾斜是十分忌讳的, 除非刻意去追求某种特定效果, 否则会造成画面不稳定之感, 也是对摄影师的一种质疑。

四、结语

摄影构图是摄影创作的基础, 对摄影作品的优劣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构图直接影响到一幅摄影作品的好与坏。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进行摄影时, 一定要事先对所摄对象进行分析, 做到心中有数再动手操作, 我们要通过对被摄画面的大小、画面主体物、画面主次, 画面动静以及明暗、色调等综合分析和归纳, 将画面中的主体和想要表达的思想充分表现出来, 使其成为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因此, 我们要具备一定的构图知识及技巧, 使画面背景简洁、重点突出、色调统一有变化, 同时还要多学多看, 活学活用, 以拍摄出最佳的作品。

摘要:评价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 其中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摄影的构图, 摄影中的构图直接影响着一幅摄影作品的好与坏。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摄影构图技巧, 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才能让我们的摄影作品更有表现力。

关键词:摄影,构图,技巧

参考文献

[1]彭翔宇.摄影构图要素与技巧探析[J].科教导刊, 2011.

[2]张春蓉.构图在摄影创作中的意义、原则及方法[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

摄影构图的一般性技巧 篇6

许多摄像爱好者可能并不清楚构图的重要性。构图就是摄像者为充分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 在摄像作品中把各种事物空间排列位置甚至时间顺序, 通过各种手段和视觉因素, 按照摄像者的意图进行设计布局。柏拉图曾经说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构图就是整幅摄像作品的开端, 毫不夸张地说, 良好的构图就是摄像作品成功的基础。对于初学者, 通过鉴赏名家名作、成功作品来激发他们的思想认识, 让摄像者由浅入深地了解和认识构图的内涵, 体会构图的重要性。

2 培养摄像者一定的构图技巧

我们都知道, 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是生活并不等同于艺术。摄像作品需要通过作者自身的感悟, 按照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而不能照搬现实的场景。摄像者在准备摄像的过程中, 往往会感觉到无从下手, 拍摄的画面主体往往不够突出, 主体和陪体的构图混乱, 把要拍摄的事物一一罗列, 分散在各个位置, 没有联系, 更无主次之分。根据摄像者的这一特性, 掌握构图技巧, 培养构图意识, 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三维空间高、宽、深之间的关系, 以突出主体, 增强艺术感染力, 表现出作品内涵是构图的基本原则。构图原则主要包括:作品整体均衡与对称, 主体的位置布局, 主体的突出与强化三个方面。由于着眼点的不同, 侧重面不同, 国内外摄像从事者关于构图原则各家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是大同小异, 基本原理是基本一致的。

首先, 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把注意力放在摄像作品的画面主体上, 力求使作品的欣赏者将目光集中在整幅作品的主体上, 通过主次搭配, 让欣赏者更直接地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 进而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其次, 在摄像作品创作时, 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无论是想表现一个人物还是表现一件事物, 都要有一个主题, 即使是抽象画, 也会有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这里所说的主题, 就是摄像作品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作品内涵, 这个主题必须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 尽管欣赏者不一定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只有主题鲜明, 才能充分展示出摄像作品的含义。最后, 在摄像作品构图中, 要尽量做到画面简洁, 该突出的突出, 该弱化的弱化, 只保留有利于将欣赏者视线引向作品主体的事物, 有利于表现主题的部分, 弱化或者排除分散画面注意力的部分。

3 掌握构图三要素:拍摄的方向、角度和距离

拍摄方向是指摄像器材与摄像对象在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面、背面或侧面。拍照时, 首先要选择拍摄点, 即选择摄像的方向, 然后确定拍摄角度。方向的选择在摄像作品构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旦方向发生变化, 摄像作品的画面特点和意境也就随之改变, 作品表达的主题也就不同。

第一, 正面拍摄主要在着重表现主体正面特征的时候采用, 它可以将横向线条充分地展现在作品上。正面拍摄可以突出显示事物的对称结构, 让主体显得庄严静穆。拍人物可以看到完整的面部特征和表情, 具有真实感。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正面拍摄时一旦主体所占画面面积过大, 很容易使得主体横线与作品水平线互相干扰, 视觉上产生局限, 作品无法向纵深延展, 整幅作品画面构图呆板, 失去三维空间的美感。第二, 背面拍摄是指拍摄时主体与摄像器材一个方向, 所拍摄的画面同时将主体与主体所关注的对象同时展现在一个画面上, 并不突出人物主体的面部表情等元素, 而是将人物置于背景主体黄金分割位置。欣赏者通过背景主体, 感受人物主体的思想感受,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艺术内涵。第三, 在重点突出人物或主体有独特地方的时候, 我们多采用侧面拍摄。侧面拍摄重在突出主体轮廓或线条, 这种构图手法可以使拍摄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 扩大画面容量, 使画面生动活泼。

4 创作过程中融入构图艺术

摄像作品要想成为艺术品, 在构图上需要融入更多的艺术美学元素。首先, 朴素与新颖的艺术展现形式同时运用。传统的构图规则尽管需要考虑, 但如果都按照老规矩, 千篇一律, 欣赏者难免审美疲劳。新颖求变的构图, 才能持续吸引住人们的目光, 利用人们乐于发现新事物的心理特点, 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其次, 作品尝试和谐韵律美。摄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 韵律美意味着构图中形、线、色的形式感觉一致, 包括基调及主线起承转合的和谐性。再次, 采用装饰性摄像手法, 超越写实性摄像技法, 超越现实和时空限制, 特别是先进数码技术的应用, 可以让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作出现实与虚幻的作品。通过先进处理数码技术等手法将摄像作品画面进行得体的装饰性表现, 越来越得到应用。

5 培养发散性思维, 创新构图方法

摄影作品创作过程中, 发散性思维要求摄像者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向去构思, 寻求不同的构图方案, 达到最佳表现形式。发散思维就是让摄像者自主思考和创作, 发挥摄像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构图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摘要:拉丁语“构图”, 本意为结构、组成及关联, 摄影中引入这个概念, 重在画面元素的安排布局, 即通过合理安排画面中各个组成元素之间关系, 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画面整体。在我国, “构图”也被称之为布局或位置经营, 它是摄像艺术家在创造摄像艺术作品时, 表达作品思想内涵, 彰显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是艺术作品创造中的重要环节。

摄影构图在编导工作中的应用技巧 篇7

1、摄影编导工作的概念、地位以及编导工作的建立和作用

1.1、摄影编导工作的概念和地位

(1)要摄影师从编导工作的角度和专业来对题材的内涵和体裁来进行相应的理解认识,并且要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摄影构图,同时要在题材的摄影时要运用专业的技巧,而在拍摄题材时要主动的诠释编导对其题材的理解范围之内,故而称之为编导工作。

(2)编导在工作中要对题材进行确定和构思,同时还要在拍摄时要对素材的选择和加工也要进行相应的管理,编导通过这样的严格把关就是要把最好的摄影构图创作作品展现给大家,而且编导工作还在摄影创作时起着组织和领导的地位,这也就说明了编导在这些环节中起着对摄影构图的创作把关的重要作用。

1.2、摄影编导工作的建立和作用

(1)编导工作的建立。

一般都是摄影师与编导一起参与对题材进行规划和分析,并且要一起完成对构图的设计和拍摄计划上的安排,同时还要对编导的知识和修养上进行相应的加强。这些对编导在建立工作时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编导工作时的作用。

就是摄影师在编导工作建立起来之后,不是进行盲目的拍摄工作,而是要运用有目的和主动的方式来掌握拍摄工作,在这样的工作态度下将会拍摄到更加完美的构图,这就大大满足了编导的要求质量,且对整个摄影构图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摄影构图在编导摄影创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摄影构图是通过很多年在专业领域里发展而来的,它形成了被公认的一些构图规则,同时这些规则不是绝对的且不可以生搬硬套来运用其规则。而是被大家们广泛的运用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最后旧规则被新的规则取而代之了。而我们知道了创作的表现方法在编导工作中具有灵活多变的,且打破了教条的不变的规则。在创作时摄影编导根据拍摄现场和对象的情况、主题以及意图来进行处理。同时还要有决断和选择的权力。所以,我们就简单地介绍一下摄影构图的在编导工作中几种常见的构图表现形式。

(1)井字构图法在编导工作中的运用。

就是让编导根据摄影构图的画面平均的分配为9快,而在正中心的方位上确定其四个角的点,可以用任何的一个点来确定主体的位置。而编导在运用这种构图方法可以很好的呈现出其自身的变化与动感,且构图画面上有很强的活力。在四个点上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应。而且这种构图法也是黄金分割方法中的一种。

(2)三角形构图法在编导工作中的运用。

此方法是编导根据不等边三角的三个顶点来确定其位置的,这三个点可以形成一个牢稳的三角形构图。让编导更加形象的展示出拍摄到的构图换面,使其画面更加生动、更加立体。而此方法包括倒三角构图、正三角构图和斜三角构图,而我们一般在编导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是斜角三角形构图方法,因为此方法编导运用中它比较灵活且多变,具有稳定的平衡性。

(3)曲线构图法在编导工作中的运用。

曲线是给人一种以柔和、浪漫和优雅的视觉冲击,它是一种美的象征。它在编导摄影中可以展示出很强的韵感,在视觉效果中很完美体现出来其自身的特点。所以,这个方法是被广大的编导摄影工作者而使用。

3、摄影构图在编导摄影中的作用

3.1、主体方面的作用

就是利用镜头的成像性和造型的手段来共同完成和揭示一个摄影构图,编导在摄影中必须要有突出性、一眼就注意的物体和可以让观赏者也一眼就能看到的物体等呈现其拍摄的画面,并能产生共鸣。而在拍摄中的多重主体画面不是一个单一的突出物体组成,而应该是多个物体相互组成的,编导在拍摄出来的多个画面也可让观赏者们观赏到极佳的效果。所以说编导在拍摄过程中也必须有一各中心和一个能引人注意的点。

3.2、虚与实相结合的作用

摄影构图在编导的帮助下首先要把主体部分拍得很清楚,环境方面虚糊,这样是构图简洁,主体突出,这样才更加让人有视觉上的冲击。其次就是要利用虚与实的相结合的方法把一张处于静止状态的画面用动态的观感让人感受到换面的栩栩如生。然后再利用视觉上的错觉把一个为两度的画面转变为一个三度的画面,以达到编导在摄影构图的目的。最后把一幅虚虚实实,藏头露尾的画面给观赏者们进行观赏,让他们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以达到拍摄的意境的完美表现。

4、结语

总之,摄影构图在编导工作中是摄影艺术的基础,同时也是取决于一个好的作品的基础。且它又是确定和组织的拍摄的过程,而且还要编导在拍摄时掌握好构图的知识和技巧,了解摄影构图的特点以及主要目的和规律,进而这样才能使编导在帮助摄影时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摄影作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摄影结构在各个领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在编导工作中摄影结构也是决定着一个好的作品的基础。这些都是取决于在编导工作中形成的构图。可见摄影结构在编导进行摄影创作中占有一席地位且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就摄影构图在编导工作中的应用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摄影构图,编导,概念,地位,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翔宇.摄影构图要素与技巧探析[J].科教导刊, 2011,6(中):234-235.

[2]、钭琼毅.浅谈摄影构图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211(22):114.

[3]、电视编导的作用[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 baidu.com/view/f3ac97220722192e4536f6c4.html.

构图技巧在摄影技术中的运用 篇8

一、摄影中的构图原理

构图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可以随着摄影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理念进行安排,但是任何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发挥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的构图原理是指使整个画面有舒适、自然协调的感觉,不至于对画面的美感构成破坏的一种画面中人、物、景的安排。

1)画面要有深度感,即要表现出三度空间的视觉效果。

2)画面要整洁,即剔除画面中脏、乱、差东西,最起码给人以干净的视觉效果。

3)明确主体,即将摄影表现的主体放在画面的中间,不能放在视觉中的次要位置。

4)平衡画面,一个摄影画面中,在人、物或景的数量上要包含一个以上,这就需要在位置选择和结构安排上,考虑到整个画面的平衡,不能有头重脚轻等视觉效果出现。

5)色调安排要和谐,即在景观、物品和人物的本身的冷暖色调的选择以及采光技巧运用,要和谐。比如,在以冷色调为为主的摄影中,不能采用炎炎烈日的光线效果。

6)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通过反差事物的对比,突出摄影的主体,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其中构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包括光的色调对比,即明暗的对比,主体亮,背景暗,可以突出主体;主体暗,背景亮,可以形成强烈反差效果,突出主体的轮廓。远近的对比,

通过距离上的安排,突出景观的主次关系。大小对比,通过不同大小,表现出主次,一般都是拍摄主体大一些。

二、摄影中的构图元素

构图中包含的元素有,点、线、面,这三个元素可以将换面分割成若干个的面积,也正是点、线、面的结合才会产生结构关系和位置关系,从而产生了构图的意义,总之,构图离不开点、线、面的运用。点、线、面是画面表现主次、深度、距离等结构关系的最基本媒介,而光、色彩、色调的运用是对构图中进行修饰和升华的元素,是在点、线、面构图的基础上进行发挥的元素。要想运用好构图技巧,必须明确构图中的基本要素,并且了解各自的特点,才能进行更好的构图技巧发挥。

三、摄影中的画面规则

整齐规则的画面虽不能令人感到单调,也不会是很生动的,这要看你选择的是什么样的主题,图案以它独特的形式出现,成为适合摄影的题材。如果摄影作品表现的是热闹或者欢乐的场面,在画面秩序上可能就会混乱或者随意一些,譬如聚会的摄影,在人物数量和物品安排上就会多一些,在结构安排上也不会那么刻板。如果是冷清的画面主体,在画面秩序上就会比较严肃和有条理,河堤上的护栏或者墓地里成排的墓碑就是很好的图案。物体表面纹理,像树皮、枯叶等也能构成图案。或者是比较庄严的景观拍摄,画面秩序感比较强烈。鲜明清晰是拍好这类题材的关键,因此要特别注意照明和聚焦。平滑流畅的线条是动人的主题,但找到这样的景致并不容易。拍摄风景和建筑要注意表现它的形式美,地块的边缘线和楼梯的螺旋线使普通照片更加动人。

四、常用构图手法

三角形构图和S形构图是两种普遍应用的构图方法。S形的景物很多,例如乡间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河流从山边蜿蜒而下等。这样构图能把观众的目光引向画面的深处,十分生动。三角形构图就是在想象中从画面两下角朝着顶边引出两条斜线来,主体应该放在这两条斜线围成的三角形之内;也可以把这种结构加以变化,改变两条线的夹角;还可以使兴趣中心偏离画面中心。构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斜线形和金字塔形等,各有各的作用。

五、构图技巧

1、构图时做到主次分明

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的重要性在人像摄影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在人像摄影中需要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例如表情、动作、着装等等,而风景或物品则是用于突出人物的,因此,一定要把主体和次要景物的区分开来,在摄影构图时,将主体确定在画面中心。在人物摄影时最容易出现的构图错误就是人物的表情及细节模糊不清,而背景拍摄却

比较完整,就是因为主次不明确导致的。在风景摄影的构图中,在整体上要协调均衡,同时也要确定风景中的主体,将主体放在画面的中心,才能抓住人们的眼球,譬如一个小湖或者是塔都可以成为风景摄影中的主体。

大多数爱好者往往与被摄者保持太远的距离,因而在照片上容纳了过多的无关紧要的东西,使主体不突出,甚至找不到主体。你的照相机没有长焦时,就需要尽量地靠近主体,让主体醒目。你可以练习取景,用两个手的食指和拇指围成框,需小一些。

2、在构图时尽量做到背景简洁

一个简单而能把主体烘托出来的背景就是好背景。常用的方法是变换角度:左边背景比较复杂就转到右边去。绕着主体转一圈,往往会柳暗花明。俯拍和仰拍会拍上大地和天空,可避免杂乱的背景。如果你用的是变焦镜头、光圈也可调的照相机,可用改变景深的方法虚化背景。

3、注意构图时的采光技巧

在我们的拍摄经验中,经常见到人们会要求主体特别是人物“冲着光站”。也就是顺光拍照,而45°方位的正面侧光是最常用的光位,它能产生很舒服的光影组合,因为它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光,会使所拍摄的景物富于生气和立体感。因此拍摄中使用的最多。

参考文献

[1]张群群.摄影构图八法[J].青年记者,2007(14).

摄影构图要素与技巧探讨 篇9

摄影的构图, 是指利用镜头中所观察到的各个方面, 包括主体与陪体等以体现摄影师所要表达的意图。依据画面主题的思想要求, 通过比实际生活更具有表现力的形式, 有机组合的安排在摄影画面中, 将摄影人员的情感及心境通过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以充分展现摄影画面的主题思想。

2. 摄影构图的几点要素

2.1 摄影画面的色彩

若说光线为摄影画面注入生命, 色彩则为摄影画面增添情感色彩。色彩是构成摄影画面的重要元素, 其在摄影构图中占重要地位, 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张艺谋导演为例, 其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 运用色彩非常成功。不论是拍摄《英雄》, 还是《红高粱》等影片, 其均能通过画面图像的色彩设计、提取以及搭配选择等, 获取最佳的艺术效果, 充分体现画面的主体及内容, 为画面主题的渲染创造特定的氛围。因此, 色彩对摄影画面的构图极其重要。

2.2 摄影画面的光线

光线是摄影画面构图的根本及灵魂, 具有独特的摄影特点, 具体表现于:首先, 影像画面所记录的是某一时刻的光色变化, 摄像的光源是无法用瞬间的光源来充当。其次, 摄像的用光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选取及处理光线的过程中, 应考虑画面展现出的方位及空间等因素是否对画面的光影结构造成影响。最后, 在摄像的过程中, 要想选取恰当的光线较为困难, 由于光线随着环境、机位、被摄主体以及光位的不断变化, 对画面的成型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甚至使其发生改变。

2.3 摄影画面的线条

线条通常是指摄影画面所体现出的画面形象与明暗分界线间的连接线。例如道路轨迹、地平线以及排成一行的树木连线等。依据线条所处不同的位置, 将其分成内部线条与外部线条。其中内部线条, 则是被摄对象轮廓线范畴中的线条。而外部线条, 则是勾勒画面形象的轮廓线。依据线条的不同形式, 将其分成曲线与直线两种。其中曲线, 是指某个点顺着特定的方向变化移动而成的轨迹。而直线又可分为水平线、斜线以及垂直线等三种, 水平线易给人产生宽阔明亮的感觉, 在拍摄海洋、大地、草原以及湖泊时, 通常以水平线作为摄影构图的主线条。而垂直线则易给人产生刚直、高耸的感觉, 比如高耸的楼群、陡直的山峰以及挺拔的树木等。

2.4 摄影画面的色调

色调是摄影画面中影像所体现的明暗关系与明暗层次, 其是处理画面构图、造型、情感、气氛、意图的有效方法。若摄影画面中明亮的景物较多, 其所占据的范围较广, 则给人产生明朗的感觉。而摄影画面出现较为的暗景, 将给人压抑沉闷的感觉。因此, 明暗适中、层次分明的画面, 才是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觉之感。根据画面的明暗分布进行划分, 可将其分成亮调、暗调以及中间调等三种形式。若按照画面的明暗比例划分, 则可分成硬调、软调以及中间调。硬调画面中的明暗差异明显、对比性强, 画面的亮暗层次较少, 给人硬朗、粗犷之感。软调亦称柔和调, 其的画面中缺乏最暗与最亮的调子, 对比性差。而中间调则被称为标准调, 其明暗适中、反差性小、层次分明。

3. 摄影构图中需要掌握的摄影技巧

3.1 主次分明与突出重点

在摄影构图的过程中, 应努力做到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若拍摄的主体是人像, 应使摄影的对象远离景物, 切忌让人物过于靠近景物。原因在于:若人物与和背景过分贴近, 将难以辨别前景与后景, 无法突出摄影的对象, 从而使照片缺少重心。然而, 若拍摄的主体是风景, 则应保持画面结构的紧凑, 选取某个点作为结构的重心, 比如一处建筑物或者一座小桥等, 从而起到联系整体画面的作用。此外, 画面的主体还应与背景及配体在色调冷暖、色调明暗上形成对比。红花需要绿叶衬托, 明亮主体需要在较暗的背景上才能突出画面的主体。

3.2 保持画面背景的简洁以充分体现画面主题

保持简洁的画面背景, 能有效体现摄影画面的主题。若画面的背景过于繁杂, 将会影响到摄影主题的表现。而简洁的画面背景则是体现画面主题最为简单有效的途径。常见的方法主要是变换画面背景的角度, 若左边的背景较为复杂, 则将背景转向右边。围绕主体旋转一圈, 将使画面背景更为清晰。另外, 仰拍或者俯拍天空或大地, 能有效避免画面背景的杂乱。若使用的照相机是光圈或者变焦镜头的照相机, 可采用转变景深法将画面背景虚化。摄影的目的在于再次体现我们所看到的人物或景象, 而非对现实的记录。对此, 在处理摄影画面以及选取画面背景的过程中, 应根据主题的要求合理选择, 以保持画面背景的简洁。与此同时, 在摄影构图的过程中, 在摄影画面上留取适当的空白地方, 更为充分突出画面主体的作用。

3.3 利用黄金分割法进行构图

依据画面的形状参考典型的几何图形进行构图, 主要包括对角线的结构、井字结构以及黄金分割等, 在液晶屏下观察这些图形结构的效果。其中井字结构的构图方法, 是采用井字形的四条直线将画面平均分割, 画面上的四个交叉点则是安放摄影主体位置的最佳选择。同样的道理, 对角线结构的构图方法, 是将画面的两条对角线进行连接, 而这两条直线在画面中央的交叉点则是摄影人员摄影时的参照点, 其具有汇聚及发散画面主体的效果。而所谓的黄金分割点则是数学中所说的1:0.618的比例分割点。在拍摄具有鲜明主题的图像, 如人物等, 黄余分割点发挥重要的参照作用。

4. 结束语

构图作为摄影的骨架, 决定着摄影作品的好坏。同样的位置, 同样的对象, 技术高超的摄影者能拍出不同的摄影效果, 时而平淡, 时而光彩丽人, 原因在于优异的摄影家能对画面进行合理的组合及处理, 通过分析及处理摄影画面的大小、主次、动静以及明暗等, 将画面中的主体充分显示出来, 使其成为一幅优秀的作品。因此, 拍摄者应具备一定的构图知识及技巧。总之, 在摄影构图的过程中, 要想拍摄出较好的照片, 应重点突出画面的主体, 使画面背景简洁清晰, 注意画面色调的调整, 掌握摄影构图的技巧, 合理勾勒摄影画面的结构, 以拍摄出最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晓纪.浅谈摄影构图的运用[J].才智, 2009, (20) .

[2]杨永民.摄影构图的技巧与禁忌[J].大众文艺, 2010, (05) .

[3]黄建明.摄影构图和取景的技巧[J].中老年保健, 2008, (07) .

[4]王琦.对摄影构图形式的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06) .

上一篇:木材防腐下一篇:粗糙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