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构图

2024-06-25

新闻摄影构图(精选12篇)

新闻摄影构图 篇1

一、新闻摄影作品主体和陪体辨析的众说纷纭

笔者在讲授“影像语言”课程之构图一章时, 为检测学生对摄影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给学生展示了中外新闻摄影史上两张著名的照片:一张是齐观山的《斗地主》;另一张是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的《胜利之吻》。

针对《斗地主》这幅摄影作品, 有学生说老贫农是画面主体, 因为从作品主题来看是表现农民翻身做主, 并且老贫农是正面角度、实像;也有学生说地主是画面主体, 因为地主在画面中占据较大的面积, 而且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在他的身上, 摄影师想通过人物视线来引导我们关注画面主体;还有学生认为老贫农和地主二者共同构成画面主体, 因为斗地主这一活动包含斗与被斗双方, 缺乏任何一方都无法说明内容和表达主题。至于问到谁是陪体, 有的学生认为地主是陪体, 有的学生认为地主和后面围观的农民都是陪体;在认为地主是画面主体的学生中, 对陪体的看法也与前面类似, 有认为老贫农是陪体的, 也有认为所有农民都是陪体的。

针对《胜利之吻》这幅摄影作品, 大多数学生认为水兵和女护士是画面主体, 因为他俩紧紧抱在一起, 而且在画面中成为视觉中心, 其他人物的视线也在引导我们关注这对男女。但也有学生受《斗地主》这幅作品讨论的影响, 认为水兵是画面主体。他们认为从画面形式来看, 《胜利之吻》和《斗地主》有很大的相似性:画面中较突出的两个人物都是以一个正面一个侧面的形式呈现, 他们或进行语言交流, 或进行身体接触, 而且其他人物都处于围观状态。既然《斗地主》中老贫农是画面主体, 那么《胜利之吻》中水兵也应该是画面主体。至于谁是陪体, 不同的学生也是观点各异。有学生认为街道上的行人是陪体, 但也有学生认为该画面没有陪体, 街道上的行人是环境的一个要素, 与背景中的建筑共同构成环境。

二、新闻摄影作品构图实体元素的学术探讨

学生讨论中的众说纷纭和莫衷一是, 既与他们对新闻摄影作品主体、陪体和环境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有关, 也与学者们对摄影构图主体、陪体和环境的概念界定含糊不清有关。

笔者查阅大量摄影类文献资料, 发现学者们将摄影构图实体元素划分为二大派系。一派是采用二分法, 即把摄影构图实体元素划分为主体与陪体 (或宾体) 。例如, 《摄影辞典》中对主体的解释是:“在摄影画面上, 用以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物体, 称为‘主体’……一般来说, 在一个画面上, 主体只能有一个, 其余的称为陪体 (宾体) 。”[1]在《摄影基础——摄影实战技巧》一书中, 作者卜新章认为, 陪体“是画面中用来陪衬主体的所有事物形象和空白, 是画面中除了主体之外的一切前景、背景、环境和空白”。[2]

另一派采用三分法, 即把摄影构图实体元素划分为主体、陪体和环境。例如, 吴印咸的《摄影构图》一书专列“主体、陪体与环境的处理”一章并指出, “一幅完整的摄影画面, 一般都是由主体、陪体和环境等各个部分组成。主体, 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 集中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陪体, 是用来烘托主体, 使主体更加突出、鲜明;画面的其它部分则是环境”。[3]李兴国在其《摄影构图艺术》的“画面构图”章节中也指出, “组成一幅画面有如下几个因素:主体、陪体、环境 (前景和背景) 、空白等”。[4]

“二分法”派与“三分法”派中所指的陪体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从概念界定来看, “二分法”派中的陪体都涉及前景和背景, 这显然更接近于“三分法”派中的环境, 但从论述内容以及列举例子来看, 又涉及“三分法”派中的陪体。正是由于“二分法”派中陪体概念的模糊与不确定性, 使他们在论述陪体时游离在“三分法”派所指的陪体与环境概念之间。学者康大荃可能正是意识到这个问题, 于是在两年后主编的另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摄影构图学》中就采用了“三分法”, 他指出“摄影画面的形象构成因素分为主体、陪体和环境三个层次”。[5]但“三分法”派对于一些概念的界定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针对新闻摄影, 笔者认为“三分法”较为合适。因为新闻摄影通常是对某一事件或情节的记录, 特别是对于场面中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的情况, “二分法”对照片的分析显得不够全面深入, 于是有必要从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重要性程度依次划分为三个要素:主体、陪体、环境。主体是一幅画面最重要的表现对象, 是主题思想的重要载体, 也是画面的视觉结构中心。换句话说, 从画面内容来看, 主体是最重要的信息传达者;从画面主题来看, 主体是最能表达主题的人或物;从构图结构和观众的视觉心理来看, 主体是画面的视觉结构中心。陪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 是重要性仅次于主体的人或物。在内容上, 陪体与主体共同构成事件或情节, 往往与主体形成视线、语言上的交流或肢体上的接触。如果缺乏陪体的信息, 观众就不能准确地理解甚至根本无法看懂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在主题上, 陪体辅助主体共同揭示画面主题, 如果缺乏陪体, 观众便不能准确地理解甚至根本无法理解画面主题。在结构上, 陪体与主体形成或左右或上下或前后等视觉上的对比或呼应态势, 或围绕在主体周围。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就好比影视剧中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一样。环境是相对于主体和陪体而言的, 是主体和陪体周围所处的人物或景物, 其重要性通常弱于陪体。环境在画面中主要起到为事件、情节交代时间、地点等因素, 或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等, 对理解画面内容和主题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其结构多处于主体与陪体的前后或周围。于是, 新闻摄影作品构图实体元素依其重要性形成金字塔格局:主体、陪体、环境。

三、新闻摄影作品构图实体元素的实践指导

画面主题的主观性以及画面形式的复杂性, 使得我们辨析画面的主体、陪体和环境仍然十分困难。笔者在此为大家提供辨析新闻摄影作品主体、陪体和环境的经验和技巧, 以便于更好地指导新闻摄影实践。由于每一幅新闻摄影作品都是由特定的内容、形式和主题三个要素组成, 因此对画面构图实体元素的辨析也只能从这些要素入手。对画面主体、陪体和环境的辨析可分“两步走”:第一步, 用一句话概括画面所提供的主要事件或情节, 与主要事件或情节相关的人或物即为画面中的主体和陪体, 其余人物或景物则为环境;第二步, 在主体和陪体中, 综合分析被摄对象的景别、角度、虚实、影调、色调等画面形式, 并结合照片主题, 画面中最突出、最想表现的对象即为主体。如果他们势均力敌、不分伯仲, 且共同起到表现主题的作用, 那么他们都是主体, 即画面没有陪体。我们运用以上方法解答前面遗留下的问题。

齐观山的《斗地主》中, 我们用一句话概括画面情节:北京郊区土改会中, 一位老贫农正在批斗地主。因此, 那个老贫农和地主是画面表现对象, 背景中的农民、树和建筑是环境。从画面表现形式看, 虽然地主占据画面较大面积, 但处于侧面角度、边缘位置, 被虚化处理, 而老贫农处于正面角度、黄金分割线位置, 镜头也聚焦在他身上, 联系照片主题, 表现新中国农民翻身做主, 所以老贫农是画面主体, 地主是陪体。

弗雷德·艾森施泰特的《胜利之吻》中, 我们用一句话概括画面情节:二战胜利后, 水兵与女护士热情拥吻。因此, 水兵和女护士是画面表现对象, 其他人群和建筑构成画面的环境。从画面表现形式看, 水兵与女护士紧紧拥抱在一起, 二者都处于镜头焦距中, 并且不分伯仲, 联系照片主题, 表现的是二战胜利后人民的喜悦之情, 所以二者都是主体。

以上方法概括而言就是:第一步, 从画面内容分析哪些属于被表现的对象——主体和陪体, 哪些属于对象周围的环境;第二步, 从画面形式并结合画面主题分析谁是主体, 谁是陪体。“两步法”不论是用来辨析新闻摄影作品的主体、陪体和环境, 还是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和安排主体、陪体和环境, 都显示了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新闻摄影构图的实体元素根据其重要性依次划分为主体、陪体和环境, 它们构成了一个金字塔格局。在画面主体、陪体和环境的辨析与摄影实践中, 可提供“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步, 从画面内容分析哪些属于被表现的对象——主体和陪体, 哪些属于对象周围的环境;第二步, 从画面形式并结合画面主题分析谁是主体, 谁是陪体。

关键词:新闻摄影,构图,元素,金字塔

参考文献

[1]林梦星, 刘建福, 陈纯, 陈扬坤.摄影辞典[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1988:175.

[2]卜新章.摄影基础——摄影实战技巧[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63.

[3]吴印咸.摄影构图[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29.

[4]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2-46.

[5]康大荃.摄影构图学[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7:57.

新闻摄影构图 篇2

1.摄影技术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暗箱和感光材料。为是美国在1955年—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25.1923年,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其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2.最早发现“针孔成像”原理的是墨家学派,其创始人为墨翟。

3.法国人尼埃普斯发明了“日光摄影法”,并用此方法拍摄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

4.法国人达盖尔是“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他的首张照片为:《工作室一角》。

5.1939年8月19日,购买“银版摄影法”这一发明,这一天成为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6.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摄影法”。7.战争摄影是早期新闻摄影的重要内容。《汉堡大火废墟》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8.1988年伊斯曼參照“卡罗摄影法”,发明了最早的胶卷。9.1914年,德国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135照相机。

10.1942年5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开始用照片代替绘画。

11.1880年,美国人霍根发明了照相铜板术,纽约《每日新闻报》用这种方法印出了一张清晰的新闻照片。

12.1902年,人们第一次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这逐渐成为新闻行业传递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

13.1960年,日本宾得公司的前身——日本旭光学公司开发出了内测光镜头,35毫米照相机从此进入自动化发展阶段。

14.1904年,英国《每日镜报》率先尝试刊登以新闻照片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将文字仅仅作为对新闻图片的简单说明。

15.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亨利.卢斯创办了《生活》杂志,并成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画报之一。

16.1942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新闻摄影的地位得到普遍的认可。

17.1952年,布列松出版《决定性瞬间》,对新闻摄影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

18.1956年,谢勒、米伦登克和威斯曼这3位荷兰摄影家发起并成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性的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荷赛”成为了当代水平最高的新闻摄影比赛。

19.1944年,广东学者邹伯奇先后完成《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两部摄影著作并自制出绘画用的暗箱,成为中国早期的摄影家之一。

20邹伯奇在绘画暗箱的基础上研制出“摄影之器”(即取景器),后来又装上了收光和弹簧活动装置,造出了我国第一台独立制作的照相机。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第一次使用照片。

21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1924年正式更名为《图画时报》。

22.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央写真通讯社”成立。23.1927年,“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在南京成立。

24.1907年,上海《神州日报》刊登了新闻摄影记者李少穆署名的新闻照片,他成为中国有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

24早年任职于英美公司电影部的王小亭,是最早从事新闻纪录电影的中国人。他在抗战时期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的照片,被认

中第一次提到“新闻摄影”,并将其列为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26.1939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建立新闻摄影科。27.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设立新闻摄影局;1950年,《人民画报》出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画报。第二章 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1.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朱尔.马莱发明出最早的能够连续拍摄的感光片,从而设计出了“软片式连续式摄影机”,最早的摄影机就此产生。

2.1894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自己的电影摄影机,被称为“电影试镜”。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3.1922年,美国导演弗拉哈迪拍摄了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4.格里尔逊被人们称为“纪录片之父”,他的作品有《漂网渔船》、《夜邮》。

5.世界上第一次纪录片浪潮——英国纪录片运动。

6.最早采用同期录音的纪录片是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意志的胜利》。

7.真实电影: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鲁什。认为纯粹的观察记录只能得到表面真实,创作者不应躲在摄影机后成为一个局外人,而应积极参与到拍摄中,介入被拍摄者之中,促使事物的本质真实显露出来。

8.直接电影: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怀斯曼。认为创作者不应该去影响被拍摄者,而应该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进行记录,将摄影机对被拍摄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让观众自己去得出结论。

9.20世纪70年代以后,纪录片的创作开始逐渐由电影转向了电视。

10.1817年,瑞典科学家约恩斯.巴瑞利斯发现了硒。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硒的一个重要特性——光电效应。11.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一种机械的扫描盘。

12.1925年,贝尔德研制出了第一台机械电视机。

13.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1923年,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佐里金发明了光电摄影管,随后又制造出了光电子显像管;1930年,方斯渥茨发明了图像分解仪和新型电视扫描同声系统。

14.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播出,这一天被公认为电视的诞生日。15.1946年6月7日,BBC从7年前停播的米老鼠节目的中断处开始复播,宣告了英国电视的新生。

16.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CBS的《60分钟》和ABC的《20/20》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开始出现。17.1980年,特德.特纳创办了24小时全天候滚动播出新闻的专门新闻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8.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的最初阶段。

19.16毫米摄影机是对35毫米摄影机进行了部分改造,携带轻便,便于记者进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新闻。2.20世纪70年代,“电子新闻采集”(ENG)设备被发明出来,并被普遍应用。

21.1958年,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诞生。

22.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起源于早期的新闻纪录电影。

23.1938年秋,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成立了电影团,成员包括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著名摄影师。

24.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同年9月2日正式开播。

25.1958年5月15日的图片新闻报道《东风牌小汽车》,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自办新闻节目。1958年11月2日开始播出口播新闻节目《简明新闻》。当时北京电视台大量的节目来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15.拍摄好图片新闻的要求:(1)保证图片的技术质量(2)主题明确,画面形象直观、突出(3)选取的新闻形象要具有典型性(4)要重视文字的作用 16.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进行的重点表现,或从富有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的新闻摄影报道方式。

17.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指故事性专题,即围绕一个新闻事件展开,由多福图片和文字组合而成,全面、深刻地介26.1978年元旦,一档名为《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新闻节目正式设立,这就是在中国电视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新闻联播》节目。同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

27.1979年,中日合拍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了没有粉饰过的真实生活,给中国电视人的创作观念带来了冲击。

28.纪录片《话说长江》引得中国观众万人空巷。中国人对纪实节目的兴趣第一次超过对电视剧的兴趣。

29.1993年《东方时空》栏目开播,1994年《焦点访谈》栏目开播,1995年《实话实说》栏目开播,1996年《新闻调查》栏目开播。

30.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直播年”。31.中国动态新闻的发展阶段:萌芽时期:1938年——1957年 草创时期:1958年——1966年 挫折时期:1966年——1976年 大发展时期:1976年——1992年 继续繁荣和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 第二章 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1.新闻摄影: 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等各种摄影手段来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2.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1)新闻摄影首先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2)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时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3)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是图文并茂和视听结合(3)新闻摄影的目的在于记录新闻、传播信息

3.新闻摄影的对象有哪些要求?首先,新闻摄影报道对象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新闻摄影的对象还需具备可视性,也就是需要有形象。

4.对于动态新闻而言,声画结合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5.新闻摄影的特性:真实性、形象性、时效性、现场性、典型性。

6.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价值标准。

7.新闻摄影的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认知功能、文献功能、审美功能。

8.静态新闻摄影可以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而事件性新闻又可分为可预知新闻和突发性新闻。

9.可预知新闻:是指那些事先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采访对象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事物新闻活动,通常指一些大型的文体活动、会议、仪式性活动、体育赛事等,如党代会、香港回归、奥运会等新闻事件。10.突发性新闻:是那些在人们不可预期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

11.拍摄报道的及时和新闻照片的清晰准确,是对突发新闻图片的两项基本要求。

12.静态新闻摄影可分为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和插图照片等。

13.新闻摄影的体裁:是指新闻摄影报道的呈现形式,即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的样式和结构。

14.图片新闻:是平面媒体上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多数情况下是由单张照片、标题和简短的文字共同组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某一新闻进行独立报道。这是新闻摄影最基本的报道方式之一,具有时效性强、精炼简洁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绍、表现和揭示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摄影体裁。

18.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最初诞生于美国《生活》杂志。1936年11月23日,《生活》杂志第一期刊登了女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拍摄的一组照片《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

19.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要求:7个要点(P100)

20.插图照片:是指在整体新闻报道中起到辅助作用的,配合文字报道的新闻照片。

21.动态新闻摄影以电视新闻为主要代表。

22.消息类电视新闻分为短消息和长消息。一般情况下,三分钟以下的称为短消息,三分钟以上的称为长消息。23.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特点:快速及时、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取材广泛、生动活泼。

24.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要求:用事实说话、用画面说话、要考虑到电视画面的特性、突出新闻现场、重视细节的捕捉。

25.电视新闻专题摄影,要突出“新闻性”与“专题性”。26.电视新闻专题摄影的要求:(1)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2)注重对观众的针对性(3)要注意纪实风格(4)要注重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27.电视新闻评论具有评论的一些共性特征——新闻性、社会性、政治性、指导性、鲜明的立场和倾向性。28.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形象化,具体表现为:选题的形象化、论据的形象化和论证过程的形象化。

29.电视新闻评论摄影的要求:(1)要重视对事实的取证,做到“用事实说话”(2)要重视多角度取材(3)要重视处境记者和主持人的作用

30.评论员出镜,是电视新闻评论同报纸、广播评论的重要区别之一。

31.电视新闻直播的两层含义:(1)在演播室阶段实现的直播,是指演播室内的主持人、记者或者播音员的采访、解说、播报过程实现了直播。节目中播出的图像是事先录制好的,并不是新闻直播当时所进行的报道和记录。(2)包括了新闻现场在内的直播,即“现场直播”,是在新闻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的直播报道,将新闻现场的事件及人物的图像、声音直接记录,并同步发送和播出。32.电话新闻直播的类型:(1)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2)策划类现场直播(3)现场实况转播(4)过程体验

33.策划类现场直播通常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化方式进行。

34.现场实况转播是最传统、最基本的现场直播节目形态。35.电视新闻直播的特点:(1)不可预知性或偶然性(2)现场同步性(3)信息的原生态

36.过程的表现是动态新闻摄影区别于静态新闻摄影的重要特点之一。

37.新闻摄影是用照相机和摄像机的镜头,捕捉富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和形象。

38.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主要有:抓拍、摆拍和偷拍。39.抓拍:是新闻摄影主要的拍摄方法,指摄影记者深入新闻现场,充分利用现场的自然环境,在不干涉、不影响被拍摄者的情况下,抓取被拍摄者最自然、生动、真实的瞬间。40.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小型的莱卡照相机开始投产,这是摄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开启了摄影记者采用小型照相机进行拍摄的时代。41.德国摄影记者先驱埃里克.萨洛蒙,利用小型相机便于隐蔽的优势,专门抓拍政治人物的肖像,从此开启了新闻摄影抓拍的先河。

42.1952年,法国纪实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版了《决定性瞬间》一书,将抓拍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44.静态新闻摄影与动态新闻摄影的共性要求:(1)应突出画面主体(2)要有创新意识3)要使摄影作品具有情感 60.怎样在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间取得平衡?(1)需要明确新闻摄影记者拍摄照片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什么(2)当发生灾难和意外情况时,应当视受害者所处状况的危急程度来进行选择

61.帕帕拉齐现象:源于意大利语,原指一种能够发出蚊子一样嗡嗡声的讨厌虫子。由一个自称是“帕帕拉齐”的记者罗恩.盖尔拉广泛传播,后来专指那些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如今被称为“狗仔队”。62.新闻图片编辑中技术处理的前提:(1)不能造成视觉信息的改变(2)不能使视觉符号的相互关系改变(3)不45.摆拍:是在进行拍摄时,通过人为的方式对被拍摄对象进行组织和调整,在画面中建立一种秩序,以达到拍摄者预期的拍摄效果的拍摄手法,是摄影记者根据自己的设想,对现实生活和被拍摄对象进行的干涉和摆布。46.摆拍的准则:(1)不能去摆布和干涉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2)不能重新摆拍已经过去的事件(3)不能无中生有地虚构新闻,必须谨慎对待说明文字的写作。47.偷拍:是摄影记者在被摄主体没有发觉的情况下进行拍摄。

48.《积水的路面》是布列松抓拍作品中的代表作。49.“决定性瞬间”的含义:(1)就画面构图而言,“决定性瞬间”是画面构图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2)就画面内容而言,“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说明画面内容的瞬间(3)“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反应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瞬间 50.捕捉“决定性瞬间”对新闻摄影记者的要求:(1)必须有出众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2)必须全神贯注,随时做好拍摄准备(3)必须具有深刻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51.新闻摄影工作的基本原则:(1)真实性原则(2)党性原则(3)群众性原(4)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52.在新闻工作中怎样坚持党性原则:3个要点(P129)53.党性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新闻工作的根本指针,积极、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纪律。

54.群众性原则,要求新闻摄影工作依照“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切实加强新闻工作同群众的实际联系。55.正面宣传:是指新闻机构对社会主流与正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在新闻工作中,肯定主流和弘扬正气的正面报道占主导地位,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占辅助地位,其他报道不能削弱正面报道的主调。56.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的素质:(1)政治理论素质A.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B.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C.在理论上武装自己,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群众性原则

(2)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A.要有较强的采访、写作能力B.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C.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D.要热爱新闻工作E.要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常识

(3)摄影记者的专业素质A.熟练掌握摄影技术B.具备审美的艺术素质C.编辑意识

57.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

58.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1)应当提高政策的说理性(2)需要灵活运用典范(3)应该强调重大事件宣传的深刻性 59.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凭借《饥饿的女孩》这张照片获得了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能有任何可能对读者接受信息造成误导的做法 63.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很多法律、法规文件中都体现了对媒体报道和新闻记者的约束和保护。64.侵犯肖像权的三要素:使用了被拍摄者可辨认的影像、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了公开传播。65.新闻摄影侵害隐私权的情况:(1)干涉和影响私人生活,使被拍摄对象失去心理和生活安宁(2)未经拍摄对象允许而进入私人场所进行拍摄(3)未经同意而擅自使用属于个人隐私的影像或在公布其影像过程中公布他人隐 第一章图片新闻摄影器材及其使用

1.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学术院举行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正式发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2.早期著名的纪实摄影图片当数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照片。

3.英国摄影师芬顿在1855年运用火棉胶湿版法进行拍摄。《克尔克拉港口》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张照片,被刊登在了《伦敦新闻》上。

4.美国摄影师马修.布雷迪拍摄的《南北战争》被刊登在了《哈佛大学周报》上。5.1877年,《每日写真报》成为了第一个使用插图新闻的日报。

6.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第一台135型照相机,并被命名为“莱卡”。

7.1927年蔡斯.依康公司推出Ermanox相机,这种相机因其非凡的大光圈镜头而闻名于世。

8.1977年,小西六公司率先出厂了第一款双向对称光电自动对焦相机——柯尼卡C35AF。9.自动对焦最主要的特点:(1)聚焦准确性高,操作方便,特别是在对被摄体的聚焦上具有明显优势(2)由于在拍摄过程中能省去手动聚焦的操作,故也有利于摄影者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所摄画面上,全神贯注地抓拍被摄体的瞬间形象。

10.主动式自动对焦:利用发射红外线或超声波来量度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所获得的距离资料驱动镜头调节像距,从而完成自动对焦。

11.被动式自动对焦:先接受来自被摄体的光线,然后以电子视测或相位差检测的方式完成自动对焦。12.全息自动对焦功能:是一种崭新的自动对焦光学系统,采用先进的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利用激光点检测拍摄主体的边缘,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拍摄准确的对焦照片,有效拍摄距离达4.5米。13.自动对焦的特性:(1)以某种方式自动判断摄影者所拍摄的主体(2)以某种方式测量被摄主体与相机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3)通过驱动马达将镜头的对焦装置推到合适的距离刻度 14.眼控对焦是佳能相机特有的一种自动对焦模式。15.在新闻图片摄影中,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新闻

现场的真实情况,经常会用到相机的自动曝光(AF)。16.自动曝光的模式:程序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曝光和快门优先曝光。

17.测光的模式:单点测光、矩阵式测光、中心重点平均测光。

18.数码相机和传统胶片相机的区别:(具体描述参看P164)(1)在制作工艺与成像原理上的区别(2)在图像质量上的区别(3)在存储与传输方式上的区别

19.光的色温是光颜色的一种标志,光的色温越高,光线越偏蓝;光的色温越低,光线越偏红。20.预设白平衡的相关数值:(选择题必考)(1)晴天(日光):要求的色温约5600K左右(2)多云(阴天):对应色温6000K以上(3)白炽灯(钨丝灯):对应色温3000K左右(4)荧光灯(日光灯):A.荧光灯1:住房内常用的色温为6700K的日光型荧光灯B.荧光灯2:色温为5000K的中性白色荧光灯,通常是台灯C.荧光灯3:办公室常用的色温为4200K的冷白色荧光灯

21.数码相机图像数据的存储有两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存储速度和存储容量。

22.半导体存储器即存储卡,其全称为闪速存储卡。23.常用存储卡:CF卡、SM卡、SD卡、MMC卡、MS卡、XD卡(具体功能参看P167-168)

24.数字图像的文件记录格式主要有非压缩记录格式和压缩记录格式两种,而压缩记录格式又包括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25.非压缩的TIFF格式是无失真、高品质的图像存储格式,但其图像文件庞大,存储效率低。

26.数码相机常用存储格式:TIFF格式、RAW格式、JPEG格式、EXIF格式、FPX格式。

27.常用的数码相机输入输出接口有USB接口、IEEE1394接口、RS-232C接口、SCSI接口、视/音频接口、IrDA红外接口等。

28.闪光灯有相机内置式闪光灯和外接式闪光灯两种。29.闪光灯工作的步骤:4个要点(P175)30.主要的闪光模式:手动闪光模式、自动闪光模式和TTL闪光模式。

31.闪光灯的用途:柔和补光、避免曝光不足和闪光修正。32.柔和补光的方法:自动闪光模式柔和补光、手动闪光模式柔和补光和TTL闪光模式柔和补光。

33.常用闪光灯摄影技巧:反射式打光、以闪光灯脱离机身的手法打光。

34.消除红眼的方法:(1)让闪光灯偏离镜头(2)将灯光打向墙壁或天花板(3)使用较短焦距镜头,并移近主体(4)开更多灯以照亮室内(5)要求主体不要直视相机(6)使用相机内置的红眼消除装置

35.三脚架的主要功能:防止抖动、精确构图和严格地控制景深。

36.快门线的优点是可以不碰到或不接触照相机就能按动快门按钮。

37.数码伴侣的优点:当读卡器用、兼容数码相机、通读存储卡、防止文件损失和作移动硬盘。

38.按所兼容存储卡的种类,读卡器可以分为CF卡读卡器、SM卡读卡器、PCMICA卡读卡器、记忆棒读写器等。第二章图片新闻摄影业务

1.专门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局统一印发的“记者证”的人叫“摄影记者”。

2.摄影记者的职责:拍摄图片稿件、积累资料、关注文字报道、重视外联。

3.“摄影师注重形象的视觉感受,而摄影记者注重形象中的信息”,这是美国新闻摄影教育家卡蒂斯.麦克唐格尔定

位的新闻摄影记者与其他摄影师的不同之处。

4.摄影记者积累资料应注意的问题:4个要点(P188)5.摄影师艾森斯塔特曾经于1933年在日内瓦国际联盟会议上拍摄了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照片。

6.优秀的摄影记者,在摄影技术过硬的情况下,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7.摄影记者兼撰文稿的益处:(1)可以弥补文字记者不在场的损失,减少重大新闻漏报现象(2)有利于提高摄影记者的写作水平(3)一人身兼两责,在报道战争等事件时,采访拍摄比较方便,还可以减少花费支出(4)增加自己找工作的身价和筹码

8.摄影记者重视对外联系,一方面增加信息来源,另一方面锻炼自己的业务水平。

9.自由摄影记者要想把新闻摄影作为谋生的职业,必须做到加强业务训练、研究媒体和与媒体签约。

10.在选用摄影记者时,主要的考察内容:重视综合素质、摄影实践考试和继续观察培训。11.图片编辑的“有所为”:剪裁照片、加光减光、去除污点和改变反差。

12.图片编辑的“有所不为”:修改照片内容、拼接照片、改变视觉信息和其他误导读者的行为。13.如何挑选合适的照片:(1)是否与主题相符(2)是否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3)是否有新鲜的元素(4)是否能与其他的照片很好的搭配(5)是否符合版面的设计安排 14.常用的编辑软件:Photoshop、Photo Mechanic、iView MediPro

15.利用笔记本电脑上网传输图片有两种连线方式,一种是通过固定电话线上网,一种是通过无线上网卡。16.报纸用数码图片文件一般在200K左右。

17.摄影记者在提供新闻图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职业意识、镜头感、决定性瞬间、人情味、编辑意识、顾全大局,服从图片编辑和责任编辑的需要。

18.能否区分和辨别新闻照片与非新闻照片、好新闻照片与一般新闻照片,是当代报纸对编辑的基本要求之一。19.图片编辑操作图片时应考虑的因素:(1)技术质量(2)视觉表现(3)传播价(4)完整性(5)版面监控(6)图片编辑要尊重摄影记者工作的专业性(7)图片编辑要在编辑会议上就图片使用状况进行沟通

20.图片编辑应具备的素质:新闻敏感、影像知识、对工作充满热情。

21.图片编辑如何能将新闻照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1)要懂照片(2)图片占据的面积(3)考虑一下读者的喜好(4)标题和文字说明

22.美国《华盛顿邮报》把图片分成4个档次:第一档:信息含量第二档:形象因素第三档:情感因素第四档:亲切感

第三章 不同题材的图片新闻摄影

1.突发新闻:就是指事情发生不在预期之中,无法事先进行计划的报道题材。

2.突发新闻事件的信息来源:新闻热线、培养“线人”、其他媒体和其他方式。

3.三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斯坦利福曼把他的成功归结于对所在城市的了如指掌,在他手上有两个法宝:无线监听器和城市地图。

4.在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时,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1)摄影记者要有极强的新闻敏感(2)准确把握突发新闻事件摄影的本质特征,才能拍出堪称精品的典型瞬间(3)要有纯熟的摄影技术

5.约翰.摩尔拍摄的《爆炸发生》获第四届华赛战争新闻类组照的金奖。

6.新闻摄影记者经常装备的短焦距变焦镜头有:17-35毫米镜头、16-35毫米镜头、20-35毫米镜头,有时还有一些14-35毫米的短焦距定焦镜头。

7.《巴格达汽车炸弹袭击》由卡洛斯.巴里亚拍摄。8.新闻摄影记者经常装备的长焦距变焦镜头有:70-200毫米镜头、80-200毫米镜头,有时还有一些长焦距定焦镜头:300毫米镜头、500毫米镜头和600毫米镜头。9.《大安山矿难》由《京华时报》记者周民拍摄。

10.在摄影设备就绪之后,还需要准备摄影附件、传输设备和通讯设备。

11.广角镜头可以从各个角度拍摄到地震的全貌,长焦镜头可以再不干扰人们的情况下远距离拍摄一些细节镜头。12.2005年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被美联社和CNN双双评为该年度十大新闻之首。13.《达拉斯晨报》的摄影记者们凭借描述“卡特里娜飓风”中的混乱和痛苦,荣获“突发新闻摄影奖”。

14.美联社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拍摄的《奥马伊拉的痛苦》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最佳新闻照片。

15.从中外火灾事故发生情况看,排除战争等因素影响,摄影记者可以从以下几个区域来发现火灾的爆发点:(1)自然灾害中的火灾(2)人口密集的区域火灾较多(3)爆炸造成的火(4)建筑倒塌造成的火灾 16.马特.瑞尼2000年拍摄《火灾之后》,获得2001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17.《共和士兵之死》由罗伯特.卡帕拍摄。18.《肯尼亚**》由博尼费斯.姆瓦吉拍摄。19.《阿富汗》和《地狱》由詹姆斯.纳克特威拍摄。20.《向战地摄影记者致哀》,是吉姆.麦克米兰于2004年10月18日拍摄,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类摄影奖。21.摄影记者在面对悲剧事件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获取事实、抓拍瞬间、珍贵画面出现的时间。22.非突发性新闻事件:指那些事先知道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和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包括政治、外交、经济、人物、会议、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内容。

23.如何才能拍摄好反映社会生活题材的新闻照片?(1)关心生活(2)选择切入点A.就近取材B.小处入手C.差异化思维挑选题材D.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3)富有情感(4)享受乐趣(5)熟练获得决定性瞬间(6)解决问题,引起重视(7)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24.王东在1984年拍摄的《小平您好》荣获了全国新闻摄影最佳奖。

25.拍摄会议新闻照片应注意的问题:(1)推陈出新A.找到合适的位置B.使用恰当的技巧C.拍出变化、拍出问题(2)一针见血A.抓住主题B.细节镜头(细节的关键点:练、手、影子和道具)C.会议新闻、会议报道

26.《民族画报》记者高秀峰拍摄的《民主的权利》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展览评比金奖。27.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指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理解,使用现场光或现有光,一般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条件下,表现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精神面貌和气质的摄影。

28.人物摄影中的形象生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被摄对象的自然和真实给观众带来情绪上的感动(2)摄影者灵活运用了高超的摄影技巧,从而使被摄对象以最佳状态倍记录下来。

29.如何接近被摄对象?(1)单兵作战,不要一窝蜂出现(2)用眼神去交流(3)使用短焦距镜头

(4)试着去做对方喜欢的事情(5)获得被摄对象的许可 30.如何让被摄者与摄影记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1)熟悉环境A.花时间和被摄者相处B.观察被摄者的工作环境、工

作情形C.找寻被摄对象比较感兴趣的元素,有目的、有计

划地进行拍摄(2)语言的交流(3)营造拍摄气氛A.利用人物的精神状态、情感变化来强化氛围B.利用环境的自然和特别来烘托氛围(4)做足准备功课

31.托马斯.穆尼塔拍摄的《克什米尔地震的幸存者》获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肖像类单幅三等奖。

32.斯文.托芬拍摄的《亲属正在为刚刚死去的女孩哀悼》获第49届荷赛新闻人物类单幅一等奖。

33.美国摄影家A.法宁格指出,对摄影记者来说,光具有强度、质量和颜色三个主要性质。

34.照明强度的差别会在照片上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被摄体的明暗度、被摄体的反差范围和彩色照片中被摄体的色彩再现。

35.直射光的特点是强烈耀眼、反差大,能造成清晰突出的阴影。

36.散射光的特点是比较柔和、反差小,能造成灰色、模糊的阴影,或者根本没有阴影。

37.客观性光线:是指电磁波光谱中窄频带的一段,能使我们看见并记录下影像。

38.主观性光线:是能使我们产生感情反应的光,通常我们会把它作为摄影的创造性因素之一。

39.光的角度有:顺光、测光、逆光和剪影。

40.补光主要有两种方式:反光板补光(最常用)和闪光灯补光。

41.拍摄人物肖像最常用的光线位置就是从人物左右45度角进行拍摄。

42.《冻僵的水兵》由大卫.道格拉斯.邓肯拍摄。

43.《纽约州州长艾略特.斯皮策》由瓦拉迪米尔.普拉顿拍摄。

44.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最关键的用光就是“眼神光”。45.《我要上学》由解海龙拍摄,这是宣传希望工程的代表作之一。

46.经常拍摄的人体部位:面部表情、手、形体。

47.新闻人物肖像的其它拍摄技巧:设计一些细节、找个人与被摄对象交谈、道具的使用、抓拍和学会进退自如。48.新闻特写照片: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或从富有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性的摄影报道。

49.拍摄新闻特写照片的要素:(1)新颖、独特(2)趣味性(3)人情味(4)“不准时”的新鲜感

50.变焦距镜头的变焦范围一般为70毫米-200毫米或者80毫米-200毫米,这是体育摄影中常用的镜头。

51.最常用的定焦距镜头是EF300毫米f/2.8L IS或者EF400毫米f/2.8L IS,这种定焦镜头被称为是体育摄影记者的“标准镜头”。

52.要做好体育摄影的准备工作,摄影记者需要做到:做到知己、做到知彼、做到观察力独到、做到决策果断。53.在体育比赛的拍摄中如何把握预见性?(1)选择地点很重要(2)重视提前量(3)爱拼才会赢(4)享受美妙的时刻

54.影像快门速度的因素:(1)被摄主体的实际运动速度(2)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3)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4)摄影镜头的焦距长度(5)追随拍摄(6)光圈的考虑 55.快门速度与镜头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角度成正比,角度越大,快门速度越快。

56.如何完成好追随拍摄?P347(4个要点)

57.体育摄影中的三种聚焦方式:自动聚焦、手动调焦和区域聚焦。

58.在体育摄影中应从哪几个方面打破常规?(1)角度的变化(2)细节的选择(3)美丽与魅力共存(4)不要只关

心胜利者(5)与比赛相关的元素 第三编 电视新闻摄影

第一章电视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1.电视新闻摄影的本体特性有:(1)终于生活的纪实性(2)声画一体的真实性(3)现场取材的线性和不可重复性(4)虚拟体验性(5)画面的思想倾向性(6)画面内涵的丰富性(7)画面的艺术和创造性

2.电视新闻摄影:电视新闻摄影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有目的、有选择地拍摄反映事态与人物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新闻摄影要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用真实的画面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精神面貌。它所拍摄的人物、事件、环境都必须绝对真实,不允许摆布和补拍已经过去的场面,更不允许虚构没有发生的事。3.电视新闻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

4.1895年,法国发明家路易.卢米埃尔用自己设计的电影摄影机拍摄了《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最早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影片。

5.同文字、摄影和广播等新闻报道方式相比,电视新闻摄影具有不可比拟的真实可信性。

6.在70年代的美国,一篇完全出于记者杜撰的新闻通讯《吉米的世界》竟然骗过了读者和评委,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7.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保留一段精彩的声画一体的完整素材,让现实时空同屏幕时空二者重合,就会使观众有“置身现场”的虚拟体验。

8.对我国电视新闻摄影记者而言,要在遵守客观、真实报道原则的前提下,在报道中潜移默化表达出导向性、倾向性,体现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精神和记者的观点态度。9.电视新闻摄影画面的美蕴含在电视独特的传播形式之中,是正确运用电视规律采制新闻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摄制者的“本质力量”在画面中的显现。

10.在众多新闻媒体中,唯有电视的传播手段能最大可能地保持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11.电视新闻摄影传达的形象、声音、运动时空,是完整的生活的原始信息。12.所谓第一现场,包含了新闻的特性规律和电视传播形式的根本要求两方面的内涵。

13.电视新闻摄影的最高境界就是“关键时刻我在场”。14.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追求主要体现在:(1)挑战时空极限——第一现场A第一时间B第一空间(2)自然之美——关键的段落与过程A立体信息形态B偷拍的魅力C过程的时间要素(3)画面的个性与信息(3)表意——会说话的摄像机A.摄像机的叙事B大的环境与小的细节C“浓妆”与“淡抹”D“显”与“隐”(1)摄像机的论证a证实b证伪b摄像机的抒情细节c抒情元素c象征元素d摄像机的节奏e摄像机的评论

15.1997年由厦门电视台选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民警陈煌奋不顾身排除爆炸装置》,就是记者提前开机,扛着摄像机紧跟着前面手拿炸弹奔向无人空地的民警。16.由重庆电视台拍摄、获得1998年度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走进贫困山区》系列报道就注重让环境说话。17.电视新闻评论展示论据、论证观点的信息形态主要有两类: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

18.获得1997年度中国电视新闻消息类一等奖的《山东临沭造纸厂“牛水沟”污水三天三个样》充分发挥了摄像机的视觉表现优势。

19.获得1995年度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六岁冠军梦 圆梦在津门》中,由于记者抓拍到了主教练蔡振华坐在更衣室里泪水夺眶而出的近景推成特写的画面,揭示了少帅内

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使新闻的感染力增强。

20.获得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巴格达遭空袭纪实》,记者就充分利用摄像机作为评论角色,表明政治立场。

第二章不同体裁的电视新闻摄影

1.当代各种新闻传播机构用以传播新闻信息、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见解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即新闻体裁,主要包括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的记叙体裁和以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的见解为主的论说体裁。

2.目前,主流的看法认为电视新闻体裁的划分接近于以传播内容、任务的本质特征为标准对电视新闻进行的类型划分,即分为消息类新闻、专题性新闻和评论类新闻三大类。3.从记叙和论说的角度以及表现手法、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考虑,电视新闻体裁可分为消息类新闻、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四种。

4.消息类电视新闻:是快速、简要、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一种电视新闻。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是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体。

5.消息类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在于迅速和简单。可以用几个常用词来形容:短、平、快、精。

6.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1)拍摄时间往往十分有限,甚至时机转瞬即逝(2)拍摄地点和环境相对单一(3)分为可预见式拍摄和突发新闻拍摄

7.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的要求(1)快: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快速融入新闻事件(2)大:镜头的信息量需要最大化(3)全:5个W一个都不能少(4)短:不要浪费镜头时间(5)把握变与不变

8.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它是电视新闻对重要事态作深入或者追踪报道的一种方式。

9.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报道的一种方式。10.系列报道《牛志远:供养孤儿上大学》获得了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

11.连续报道的基本特点在于讲究时效性和连续性,报道的层次性,报道的不可预知性以及显著的社会影响力。12.连续报道摄影的要求:(1)它特别需要讲究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感(2)它需要摄像机捕捉关键画面,精确实现事件的连续性(2)讲究画面的对比性和相关性(3)摄影师的预见性

13.系列报道在摄影中的特点:(1)讲究镜头语言的统一风格(2)突出各自特色,寻求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的典型画面(3)它需要充分考虑到画面的艺术性和造型美感

14.我国深度报道开始于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

15.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利用的是独有的视听语言系统,全面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索和揭示问题实质,追踪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16.报道故事化是深度报道十分讲究的一个特点。17.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1)深A新闻传达的思想深,站在相当的高度看问题B对新闻事件的挖掘深,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地透视问题的本质(2)长A由于深度报道囊括的内容很多,因此节目时间比其他体裁要长B从拍摄内容方面来看,它的时间跨度也很长

18.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1)强烈的细节意识(2)充分发挥两极镜头的探索性(2)最大程度地发挥摄像机的形象叙事特点(3)镜头要注意保护某些被采访对象,也包括采访记者本身

19.电视新闻评论:是直接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反映电视台或者记者,主持人的观点、主张,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20.电视新闻评论与其他体裁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述评结合、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导向性强。21.评论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1)镜头叙事全面、客观、真实(2)适度发挥摄像机的情感表达力量(3)镜头内容的深刻和简练 22.形象地说,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写简单的记述文。

23.形象地说,连续报道是用摄像机“跟”出一个故事来。24.现象地说,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挖掘主题故事。

25.形象地说,评论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写议论文。15.对于原地不动的处境记者进行推位拍摄时应注意:P408-409(3个要点)

16.在当前的电视新闻偷拍当中,采用偷拍机是偷拍的主要方式。

17.双机(多机)拍摄是指两个以上的摄像机在相同的场景同时或交错地对一个场面进行拍摄,在影视艺术片摄影中采用较多。

18.我国比较早地采用双机拍摄的日常新闻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和《新闻调查》。

19.在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拍摄过程中,对于双机(或多机)拍摄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同一场景的双机(多机)第三章电视新闻摄影实务

1.电视访谈的景别以中景、近景为主,特写画面为辅,远景和全景景别较少。

2.电视访谈的拍摄角度应以斜侧面角度为主,基本上属于3/4人面像。

3.拍摄过肩镜头的注意事项:(1)前景中的人物一般不需要保留得十分完整,在1/3左右即可。(2)所用的镜头焦距一般不可过短,应采用标准镜头焦距段或长焦镜头焦距段拍摄。(3)一般应注意从个子较高或位置较高的人背后拍摄

4.在电视访谈的拍摄当中,对于背景环境的处理方法:(1)背景环境简化(2)背景环境保留(3)背景布(3)背景的摆设(4)背景中线条的处理

5.反打镜头:指倾听谈话对象的反应镜头。

6.空镜头:指存在于访谈环境中的、与谈话主题没有明确关系也没有明显冲突的事物的镜头。

7.插入镜头:指与谈话主题有关的话筒、台标等事物。8.无观众参与的演播室谈话节目,一般设置三台摄像机,在设置机位时遵循“三角形机位”原则,在拍摄中还有注意被拍摄对象的视线处理。

9.中国第一位赴国际战场进行战地摄影报道的努记者是黄文。

10.电视访谈中声音录制应注意的问题:(1)了解麦克风的种类A非指向性麦克风B指向性麦克风(2)录音技巧A事先了解所使用的麦克风的指向性特征B音量控制C对杂音的处理

11.在电视访谈节目的拍摄中,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头部空间、受访者的仪容、视线空间、受访者的视线方向、受访者脸部的光线、麦克风的位置。

12.在拍摄记者的固定镜头时应注意的问题:(1)光线(尽量避免大反差逆光)(2)背景(3)记者位置(4)景深

13.贵州电视台拍摄的《农民工的艰辛出行路》获得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节目奖。

14.在保持平稳运动的前提下拍摄运动镜头应注意:P408(3个要点)

拍摄和异地同时的双机(或多机)拍摄。

20.双机(多机)拍摄需要注意的问题:(1)主机与副机分工:主机与副机拍摄的素材片比在3:1(2)所摄画面在技术指标上一致:主要是色彩、亮度、声音质量等(3)主机与副机的协调配合(3)对编导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21.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在进行双机(或多机)拍摄时的录音方法:(1)利用无线话筒(2)利用吊杆话筒(3)将多机录音分开

22.电视现场直播是指电视作为一种报道媒体,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相同步的实时报道。

23.电视直播可以被划分为新闻直播和体育直播两大类。24.电视新闻直播是指在演播室或者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主持人或记者的采访活动、播讲、解说等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发射的播出方式。

25.新闻直播更强调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一般可分为突发性新闻直播和可预见性新闻直播。

26.现场直播中机位设置的基本原则:(1)对于同一场景的摄像机机位的设置需要遵循“三角形机位”的设备原则(2)在进行机位设置时,首先要考虑机位的必要性,其次要考虑技术上实现的可行性(3)在拍摄过程中,必须保持摄影师和现场导播之间的内部通讯联络畅通(4)把握好游动机位和固定机位之间“点”和“面”的关系。

27.现场直播所使用的较先进设备中,运动摄影辅助设备主要有小型快速移动轨道车和斯坦尼康稳定器;特殊性能摄像机可分为:无线摄像机、微光摄像机和其他特种摄像机。28.在我国,开创DV作品在专业电视台传播先例的是凤凰卫视中文台。

29.高清摄像机的分辨率是1920*1080,画幅是16:9。30.标清摄像机的分辨率是720*576,画幅是4:3。

31.《故宫》拍摄制作历时三年,投资规模巨大,开创了新时期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大片时代”。

32.高清摄像机与标清摄像机在使用上的差异体现在:焦点控制、曝光控制、画面构图和运动拍摄。

新闻摄影构图 篇3

tion)和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支持进行。

这份报告基于参加2015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专业摄影师所填写的一份网络问卷调查,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56名摄影师参与。这是第一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国际性调查,并且这个调查每年还将会跟踪数据的变化,了解专业摄影师的情况并研究数字化时代对他们生活状态的影响。以下,我们对该报告择要编译,如读者有兴趣可前往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官网下载完整版本。

图片,是新时代的交际中心。报道摄影师们每天负责不断地制作、加工和传播专业图片,但这个职业本身往往被忽视。他们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他们得到了什么回报,正面临着什么问题和风险?

2015年,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职业摄影师参与荷赛,其中有1556名受访者回答了我们的问卷,包括60多个问题。

调查的主要结论

1. 职业报道摄影群体以男性为主,85%的受访者是男性。

2. 受访者中,大多数(60%)为自由摄影师(个体经营者)。

3. 3/4的受访者是全职摄影师。

4.当被要求确切指出他们的职业角色时:40%的人说他们是摄影记者

(Photojournalists),30%的人说是纪实摄影师(Documentary Photo-

graphers),14%的人说是新闻摄影师(News Photographers)。

5. 事件新闻报道是受访者拍摄的主要类别(19%),其次是个人项目(18%),再次是肖像(14%),最后是运动(10%)。

6. 摄影师基本上都是独自工作。(80%的受访者指出)

7. 参加此次调查的摄影师中有超过一半的(54%)摄影师专心于拍摄照片。绝大多数(93%)摄影师指出,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会只拍照片;有1/3的摄影师做视频工作,有的是工作要求,有的是既拍照片也拍视频。

8. 在我们的样本中,大多数摄影师都受过高等教育,2/3的人拥有大学学历,但同时有1/4的人没有接受过摄影教育。

9. 摄影师的收入非常低,3/4的受访人每年通过摄影得到的报酬少于40000美元,1/3的人每年只能获得10000美元甚至更少。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收入和经济情况感觉良好。

10. 未经授权并不付报酬而使用照片很普遍。在这项调查中,大多数摄影师反映了这个问题,多数人至今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11. 摄影是一种有潜在危险的职业,有超过90%的人称在工作中他们的生命和身体容易受到伤害。受访者认为,南美洲、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欧洲和北美最为安全。

12. 受访者认为,数字化时代中,摄影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更复杂,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几乎所有摄影师都认为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些摄影师也说,在当前情况下,某些道德准则在有些情况中是很难坚持的。

13. 拒绝新闻操纵(Manipulation)是一个行业共识,76%的摄影师认为新闻操纵是当下很严重的问题。不过,在自我定位为新闻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师的受访者中,75%的人说他们从未改变过照片,但有25%的人说他们有时会改变照片内容(除了裁剪)。

14. 当被问到是否有提前筹划或摆拍照片时(比如:让被摄者摆好姿势、重复某个动作,或等待摄影师抓拍),36%的人说从来没有,52%的人说有时候有,将近12%的人说他们至少一半时间是这么做的。

15. 只有10%的摄影师没有改变过原始文件, 51%的人说他们经常通过改变对比度、色相、色调或饱和度来进行调图。

16. 虽然有些人认为业余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对他们的生计构成了威胁,但大部分摄影师对此持中立态度,或者是把它看作一个积极的发展状态。

17. 当谈到网上工作,63%的被访者表示个人网站对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而超过一半的人表示经常使用社交媒体是工作的一部分,仅有11%的人从不使用网络。

18. 在这项研究中,Facebook对摄影师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社交网络平台,是62%的人的首选,而26%的人会将Facebook作为其次或者第三个选择。Instagram和Twitter紧随其后。

19. 3/4受访者表示他们从社交媒体上收获了很多,40%的人表示不涉及经济,而23%的人说这已是经济行为。

20. 尽管经济回报比较低,也面临很多行业挑战和工作风险,但调查结果显示职业摄影师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工作具有创造性,其他方面获得了较高回报。2/3的受访者表示选择报道摄影工作是很开心的,55%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身份,教育背景及培训情况

身份:参与本次调查的摄影师来自亚美尼亚、白俄罗斯、乌拉圭、越南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调查涉及他们的民族、国家、住宅以及他们在其国家的主要工作。85%的受访者是男性。在年龄方面,30~39岁,40~49岁这两组占所有受访者的2/3,年轻的20~29岁组和稍年长的50~59岁组受访者略少。

受访者来源地区:57.2%来自欧洲,9.2%来自北美,11.5%来自南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2%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太平洋诸岛,22.3%来自亚洲,3.1%来自非洲。

nlc202309082147

教育背景:在受访者中,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总体来讲,年轻摄影师和女性摄影师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样本中,自由摄影师(个体经营者)共有926人,其中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占73%,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占27%;在职人员有592人,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占68%,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占32%。

在我们的调查中,欧洲摄影师的教育水平往往较好。65%的人拥有大学学历,与其他地区相比占到80%左右。尽管大多数摄影师具有大学学历,但1556名受访者中只有不到1/3的人表示接受过摄影培训,1/4的摄影师表示自学摄影(从同行或者导师那里学习)。在欧洲受访者中,自学摄影的人占22%;在南北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个数字是33%,北美和澳大利亚是33%,亚洲和非洲是33%。

我们惊讶地发现,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与其接受的教育培训类别几乎无关。而且,受访者们没有觉得大学课程对他们的工作很有用,在未来,通讯技能、演讲技能、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及企业家精神将有助于报道摄影师更有效地工作。

受访者还被问及接受的技能培训,以及在将来应为摄影师提供什么培训体系。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摄影技巧”培训是必须的,60%的人认为应该掌握视频拍摄技能,多数人还认为通信网络、社交媒体、预算、手机摄影方面的培训都是需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受访者更支持专业培训机构提供这些技能培训,而自由摄影师更在乎提升营销、财务和演讲能力。

工作模式和报酬

工作模式:摄影行业个体经营者比率很高,参与本次调查的60%受访者是自由摄影师。这可能因为职业摄影师容易失业,而且最近几年传统媒体衰落,摄影师被解雇的速度超过了文字记者。但工作模式具有地区差异,南半球的自由摄影师比例较低。

自由摄影师也有很大的性别差异,男性摄影师比率低于平均水平(60%),仅占到46.6%,而女性摄影师的比率高于平均水平,达到72%。相当高比例的男性摄影师表示相对于整个行业及女性摄影师,他们签的多是长期合同。这表明男性拥有更稳定的工作。

在报道摄影师中,有两大类别的雇主,一是报纸和网站(印刷版和网络版),有近1/3的受访者被其雇佣,二是新闻或摄影机构,约占1/4。我们所指的新闻机构,如路透社和法新社,作为媒体机构,专注于24小时文字和影像报道。而摄影机构一般只销售图片或视频而没有文字报道。在受访者中,除自由摄影师外,也有很多人与一家大公司签订长期合同,然而只有不到1/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被大公司雇佣。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与大公司或小公司签订短期合同,这个有趣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

1/5的摄影记者表示他们受雇于报纸业,这提醒人们尽管面临很多挑战,纸媒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杂志(8%)也是就业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新闻网站的雇佣比例非常低,在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只有3%。

欧洲是自由摄影师比例最高的地区,占到69%,中美州其次,占48%,亚洲41%。而为报纸和杂志工作的自由摄影师,从中得到的收入仍是至关重要的。

回报:不同地区的市场不同,北美和欧洲摄影师的回报较高,而非洲、中南美地区较低。许多摄影师即使是媒体单位或新闻/摄影机构的全职摄影师,仍需要做一些其他工作来补给生活,仅有43%的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收入全部来自摄影。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摄影师的收入?从调查中分析,因素有区域、性别、年龄、多媒体内容制作分工,以及工作内容(只拍照的人收入少)。

使用设备及工作方式

相机:数码相机的使用非常普遍(占到98%)。然而,胶片相机仍在被使用。受访者中几乎1/3的自由摄影师表示他们仍然使用胶片相机,这个比例高于在职人员(19%)。本次调查中,欧洲摄影师(31%)是胶片相机的最忠实用户,不过与北美(28%)、中南美(22%)、亚洲(18%)和非洲(27%)相比差别不大。

格式:参加本次调查的摄影师中,有69%的受访者使用RAW格式而不是JPEG(31%)格式拍摄。仅有4位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的是另一种格式。

录像:调查中有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既录像也拍照片,而且以年轻男性为主(39岁左右)。在职人员拍视频的比例大于自由摄影师。而与欧洲相比,南美、中美和非洲的摄影师更可能将拍视频作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多媒体:有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时在多媒体团队中工作。其中,年轻摄影师更可能在多媒体团队中工作。与自由摄影师相比,在职人员也更愿意就职于多媒体团队。

其他设备:手机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拍照工具。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使用手机拍照,而几乎一半(47%)的北美摄影师使用手机拍摄。在中南美、非洲及欧洲,约有1/4的摄影师使用手机拍照。使用无人机拍摄的人较少,主要是欧洲和亚洲的年轻男性摄影师。仅有不到10%的摄影师使用第一视角运动摄像机,21%的人会使用音频记录。

运用社交媒体

运用网站和社交媒体展示作品、获取回报、与各团体取得联系,在参与调查的摄影师中是一个普遍现象。

与在职摄影师相比,自由摄影师往往更充分地利用个人网站,92%的自由摄影师有个人网站,而有个人网站的在职摄影师仅为44%。

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受益于社交媒体,23%表示他们获得了直接经济收益,40%的人表示还未获得收益,尽管如此,在本次调查中仍有1/4的摄影师说他们没有从社交媒体中受益。但总体来说,摄影师展示了社交媒体吸引人的一面。

在社交媒体的使用方面,性别和年龄的区别非常明显。76%的女性摄影师认为社交媒体是非常重要的,而男性仅有61%。从区域方面来看,北美摄影师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也是获益最多的,而亚洲摄影师使用最少。年龄方面,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摄影师平均年龄为35.5岁,而从不使用的摄影师平均年龄为47岁。

nlc202309082147

摄影师的观点

在这个调查中,1556位摄影师都有机会对他们的职业自由发表任何意见。以下是从开放式问题中选择的一些意见。

摄影师应该做什么?

1. 我们生活在最迷人的社交时代。沉迷于摄影的潜力,非常努力地工作,使它变得越来越精彩,如果有人愿意知难而进将会有无限潜力。

2. 摄影师们应该聚在一起,更多交流,而不是独自去克服困难。

3. 摄影师们必须团结起来保护版权。我认为这是摄影师遇到最大的问题。

4. 我们应该倡导成立一个机构,来制定服务客户的报酬和待遇标准。

如今的摄影业

1. 我认为摄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2. 摄影业已经饱和了,老套、平凡的照片已经过多。

3. 我担心“摄影师明星(photographer stars)”时代的到来。

4.一个将摄影作为全职工作的自由工作者,我能做的是继续我的工作,不再迷茫。

5. 如今,优秀的新闻摄影和记实摄影作品更多展示在画廊里,胜过了新媒体。

7. 在大多数人心里,摄影变得非常容易。许多人不了解摄影师拍摄一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后面的故事是讲给专业摄影师的。像我常说的:“如果你为了赚钱,那请不要成为一位摄影师,我们没有从工作中受益。”

8. 最让我沮丧的是,我们的媒体和机构领导只关注社交媒体上有多少粉丝和关注者。我们单位没有精力大量投入社交媒体,也不必关心照片美不美,只在乎Instagram上成千上万的跟帖者(关注者)。

9. 我们被训练去复制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创造力。我认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开始为社交而拍摄,为了更容易在屏幕上阅读而简化图像,复制其他受欢迎的拍摄风格。

未来的摄影业

1. 商业摄影还在继续发展。

2. 我们应该讨论一下,未来什么样的新闻媒体对我们有用。是纸质出版还是完全线上阅读?优秀的作品是有广泛需求的,但摄影师们通常努力创作只是为了谋生。

3. 我认为摄影师应该接受其他媒介,融合更多技能。

4. 我对摄影的价值和未来是乐观的。我关心和担心的是未来摄影师的价值。

5. 归档整理图片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摄影构图 篇4

作为摄影的一个重要分支, 新闻摄影的本体依旧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新闻的特殊性将其与传统摄影区别开来, 新闻摄影被赋予了新闻的意义。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等新闻要素, 集中体现在了新闻摄影作品上。一幅好的新闻摄影图片不仅要具有传统摄影上的价值, 且更侧重于新闻性。受众可以通过新闻图片读取有用的新闻信息, 生动形象地还原现场, 同时, 也能为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力, 产生代入感。

新闻的真实性是摄影作品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失去了真实的新闻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作为事件和真相的记录载体, 新闻摄影的拍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现场, 亲历事件的当事人。只有这些要素全部具备, 新闻图片才能为受众提供真相。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新媒体平台提供了普通民众成为记者的媒介载体, 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接近性变强, 记录和传播新闻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信息如洪水般涌入了受众的生活, 不断更新的信息使得很多人无暇深度阅读, 转而对图片变得越来越依赖。此时, 新闻摄影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从最基本的摄影要素构图来切入, 探讨新闻摄影的构图对新闻的真实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影响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因素

在进行拍摄时, 摄影师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构图。构图, 指的是组成画面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影响构图的因素有很多, 如场景的结构、人物的位置、大环境等。构图对于一幅摄影作品的好坏来说是决定性的, 一幅构图好的摄影作品能够极好地还原情景, 且具有美感。对于新闻摄影来说, 构图显得格外重要。新闻摄影的构图比普通摄影要求更高。由于新闻的特性, 新闻摄影在构图时必须考虑到构图对真实性是否能构成影响。在追求客观真实的基础上, 同时要变现出来画面的冲击力、现场的还原程度, 以及能抓取读者眼球的要素。因为构图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对新闻摄影师的要求是极高。首先, 新闻图片的首要作用是记录, 最大限度地在视觉上还原新闻现场、新闻人物。其次, 评断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好坏, 还需要看它呈现出真实性背后的思想价值。第三, 读者是检验一幅新闻作品合格的主体, 在拍摄或选取新闻图片时, 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因素, 需要从构图、光线、内容多方面配合拍摄出让读者认可的照片, 将新闻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那么, 新闻构图怎样才能够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呢?

三、新闻选择图式与对新闻摄影作品的影响

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在新闻摄影中, 摄影记者构图的选择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有着重大的影响。从新闻选择图式的角度来看, 新闻摄影记者在拍摄时的构图选择, 是影响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一步。

新闻选择图式, 指的是记者面对事物时大脑中具有的各种情感、意志、观念的统一体, 也是新闻倾向性的一种体现。完全客观的新闻并不存在, 那么就没有完全客观的新闻摄影图片。由于新闻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决定了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图片时, 具有很多不确定性, 这也是新闻摄影与其他摄影形式所不同的地方。记者在选择拍摄对象时, 需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素养和新闻敏感性, 在构图时需具备对新闻高度的理解和感知能力。一些新闻记者在拍摄前没有足够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 或者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很有可能会拍摄出与原本事实不相符的新闻图片。笔者以在世界各国社交网络广为流传的一个视频为例, 来进一步论证新闻摄影的构图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视频的大致内容是:一个摄制组找到了6位不同的摄影师, 要求他们拍摄同一人, 但拍摄之前每个摄影师听到的关于被拍摄者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最终, 6位摄影师拍摄的同一人竟然大相径庭, 连被拍摄的人都感叹仿佛看到了6个不同的自己。

可以看出, 构图上的差异导致了事实最终呈现上的不同。新闻摄影的纪实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一幅纪实的新闻摄影作品未必能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图片拍摄的过程尽管是一个纪实的过程, 但它受拍摄者的主观意识影响极大。新闻记者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拍摄时, 他的主观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所拍作品的真实性。如果不是突发性新闻, 记者对于构图和视角的选取完全基于在拍摄前对事实的调查和了解,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潜在的预设。再加之自身的新闻选择图式, 如果在新闻摄影中, 摄影记者在未经查证单凭只言片语或者主观臆断, 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曲解了新闻事件, 进而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纪实新闻摄影毫无真实性可言。

四、新闻真相该如何呈现

新闻媒体所从事的工作概括起来便是追求事件真实, 还原本来面貌。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还原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是新闻摄影面临的一个挑战。当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 媒体在努力跟上受众脚步的同时, 应最大程度地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首先, 应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当“博眼球”“刺激”的新闻事件成为受众期待的新闻内容时, 媒体不应一味地迎合受众的需求, 新闻应是严肃而客观的。其次, 媒体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水平认识, 厘清自身的社会责任, 尽最大努力地为公众带来客观、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再次, 管理部门应健全法律法规, 惩治不真实新闻和虚假新闻。在信息爆炸的社会, 最大限度构建一个干净而有序的舆论场。

摘要: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和新媒体网络平台的高速发展, 大众的阅读方式和取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报纸和新闻门户网站等媒体, 为了迎合受众快速化和碎片化的阅读喜好, 在内容的选择上越来越重视新闻图片的比例, 在新闻内容的构成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与过去以文字为主的报道形式相比, 新闻图片的形式更加直观、更加贴近受众, 所呈现的内容也更加客观。然而, 与文字新闻的采编一样, 新闻图片的拍摄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从而对新闻的真实客观性产生影响。本文将选取其中一个因素——新闻摄影构图, 来探讨其对新闻真实客观性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摄影,新闻选择图式

参考文献

[1]盛希贵.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J].国际新闻界, 2007 (02) :5-10.

[2]马倩.新闻摄影视觉冲击力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新闻摄影与摄像 篇5

1、新闻摄影作品;

2、摄影创作实践报告。

一、提交拍摄的两张新闻照片(70分)

(一)新闻人像作品

作品要求:

我们依然按照

二、摄影创作实践报告(30分)

(一)实践报告内容

1、本学期新闻摄影学习的感受。

2、你在本学期新闻摄影每次作业拍摄实践的心得。

3、对新闻作品拍摄过程的阐述。

4、拍摄中的经验与得失。

5、对本课程的建议。

(二)实践报告写作要求

1、自行组织成文,字数在1000字以上。

2、报告内容符合要求,带有个人的真情实感和认识

3、文风不限,但要求行文流畅,阐述过程清晰认真。

注意事项:

1、考生须在答卷封面上写明学号、姓名及所在学习中心,并与答题内容装订在一起。答卷封面见下页(请考生下载打印,并按照此封面样式完成答卷)。

2、请考生务必于本学期课程考试时(2013年1月4日至6日)将答卷交到当地学习中心,逾期不交者,考试成绩以0分计。0 1 3年1月课程考试答卷 课程名称:《新闻摄影与摄像》

年级:层次: 专业: 学号: 姓名:学习中心: 成绩: 教师签名: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新闻摄影构图 篇6

作为摄影记者,镜头所向之处必为新闻事件的焦点,如果拍到的全部是些粗制滥造之作,图片不用也罢。因为它不仅不能为新闻起到说明作用,反而会令文字部分大大地减分。笔者认为,烂图的形式有好几种,但细分出来无外乎三类:无新意、效果欠佳和过假的摆拍。下面笔者就这三类图片作一些粗浅分析。

创新,不是光喊口号

新闻的角度是指新闻的切入点,也同样适用于新闻摄影。一个全新的角度会让原本枯燥的新闻变得生动和易于阅读。举个例子,会议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报道,纵观十年前的各大报纸,几乎全篇一律是从远处抓一张大场面,画面上万人正襟危坐聆听台上的人讲话,场面严肃,气氛庄严。如果记者不从中寻找到新的角度,这种图片重复拍上几百次都不会拍出什么新意。近几年来,很多摄影记者开始挖掘会场以外的花絮,尤其是每年的两会,服务人员的着装、明星人大代表的一颦一笑、摄影同行手里的长枪短炮,无不成为摄影记者镜头前的好图。当然,有些人认为这样的图片太不严谨,更谈不上有新闻性。

笔者对此曾进行过深入地思考。诚然,事关国家发展的重要会议的确要严肃、认真,但是,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读者是老百姓,他们在了解国家大事的同时,更乐于关注那些相对轻松的东西,当一些无关痛痒的花絮夹在枯燥的新闻报道中,会让新闻本身更易被普通人接受。在这里,记者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花絮要适量地运用,一旦过多就会喧宾夺主,使新闻分不清主次。

效果,取决于人

很多年轻记者认为,新闻摄影和平时拍照片没什么两样,以为拉一个近景就叫做特写,拍一个远景就算大场面,至于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感光度高低、镜头焦点……所有的技术活交给机器去做,毕竟现在的相机无论是单反还是卡片机都有自动模式,记者只需按一按快门就算大功告成。其实每张好图的得来绝非偶然,背后蕴藏着记者深厚的摄影功底。

摄影,特别是新闻摄影,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记者掌握丰富的摄影理论和拍摄技巧,更需要记者拥有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说得再深入一些,它涉及到画面的构图、对光线的理解、动静对比的运用、虚实的把握等等,就是专业摄影记者也不敢保证张张出好图。

摆拍的可取与不可取

摆拍不是不可以,每年的各大新闻奖上,摆拍图片获奖的实例不胜枚举。从某个层面上讲,摆拍是在记者刻意安排下采取的拍摄方式,所以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但是,如果摆拍运用得当,也会让图片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看天下》杂志在第202期刊登了一组名为《爱情车间》的图片:数对新人身穿婚礼礼服,以自己工作的车间为背景进行拍摄。白色的婚纱和略显陈旧的机床、天车形成鲜明的对比,真实地表现了年轻一代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比抓拍更优秀的效果,这就是一种设计精心的摆拍,反映出记者内心想要表达给读者的内容和意境。

再举一个反例,2012年11月,网上流传出一组摆拍的新闻图片。其中,有几张是反映部队在野外生存训练的:士兵在河里捕鱼,但是士兵手中的鱼是产自海里的带鱼;另一张图片是士兵在深山捉一只红眼的白兔,有网友对此调侃道:“浅水捞带鱼,深山捉家兔。”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一个摄影记者要走得更远,除了懂得怎样拍好图片、选好图片,更要发自内心地尊重新闻,用最平直的目光,从多个角度去洞悉新闻事件幕后的东西,用头脑分析其本质,去发现其他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样,新闻中最有價值的一面才会展现在读者面前。

论消防新闻摄影构图中的主体 篇7

1. 消防新闻摄影构图中主体的地位与确定

新闻主题, 是其新闻价值的生命, 而任何主题与价值都需要借助一个载体来寄托与体现, 不管这个载体是人还是物, 在构图中它就是灵魂和核心, 是其他人 (事物) 服务的对象。主体对于主题的表现事关重要、不容忽视。

根据所要表现的主题不同, 消防新闻摄影的主体也就不同。如报道的一场火灾, 那么火灾现场就是主体, 倘若在报道扑灭火灾的过程中, 发现一位消防队员不顾生命安危冲入火海, 在熊熊大火中抢救被困人员, 那么就应该把这位消防队员作为主体。也就是说, 即使拍摄的题材都是火灾, 消防宣传人员也应该根据事发现场态势的发展, 去选择、确定主体, 或在不同的照片上去突出不同的主体———以火灾现场为主体, 则消防队员为陪体;以消防队员为主体, 则火灾现场为陪体。

可见, 不同的消防新闻主题需要不同的主体形象来体现, 不同的主体形象表现出不同的主题。我们在消防新闻摄影构图中, 必须使主体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成为主题的集中表现者。

2. 根据主题确定了主体之后, 务必以突出主体为中心, 去构思画面的结构、取景的范围以及拍摄的距离、角度、光线、曝光和陪体的取舍等, 以构成一幅完美而有表现力的照片。

2.1 明确主题、要抓新闻点

消防新闻图片主题明确了, 只是明确了方向, 但要得到一幅好的消防新闻图片, 其魅力在在于新闻性。这里所说的新闻性不是广义的,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性, 图片所摄取的画面, 是在被报道事件发生过程中抓拍到的, 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 这就是新闻照片的新闻点, 那么在一幅图片中, 画面的主体就是新闻点中的新闻眼, 即画面中最吸引眼球的信息热点。选择好画面信息热点即画面中的主体是确定所拍摄的新闻图片是否成功的关键。

2.2 突出新闻主题要运用好对立统一法则

摄影画面是由主体、陪体和背景所构成的。主体是一幅画面的主要形象。是拍摄者借以突出新闻主题传达新闻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在确定新闻点后, 务必以主体为中心, 去构思画面结构。与主体相比次要一些的被摄体其作用是陪衬, 烘托和说明主体, 帮助主体充分表现内容。如果只有主体而没有陪体和环境相应照, 画面就显着呆板和枯燥乏味。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新闻主体, 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对比就是利用或造成主体画面中其他形象间的差异, 从而使主体从中显现或分离出来。对比有大与小、动与静、虚与实、明与暗、冷与暖等方面的对比, 都能不同程度地使主体形象突出醒目, 达到突出新闻主题的效果。

2.3 以视觉中心突出主体

主体是新闻摄影构图的核心, 理所当然地要把整个画面中的最佳位置留给主体。英国摄影家罗杰?柯达说:“人们观察一条直线时, 大多数人很快把视线停留在直线的中央:一条直线折成一个直角, 尖点会立刻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连择四次变成矩形, 我们自认而然地将视线停留在中央。”确实, 一般习惯上人们看一副照片的视觉路线接近“Z”字形, 然后落在一幅画面的中心部位。一副画面如果分成“井”字形其中间的“口”字部位, 就是整副画的视觉中心, 也是安排主体的最佳位置。主体安排在视觉中心使得读者的注意力一下便集注到主体身上, 这样能很好地突出照片的主题。这也就是摄影界所说的“三等分法则”和“九宫格理论”。

2.4 以生动形象突出主体

消防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主要由主体来表达, 所以主体 (尤其是新闻人物作主体时) 的形象是否栩栩如生, 神形兼备, 往往决定着一副新闻照片的成败。

拍摄人物, 在构图时我们经常让主体占据画面较大的面积, 如用近景或者特写, 使官兵形象脱颖而出。采用这种表现方法, 务必抓住官兵的生动表情、姿态。生动感人的形象加上较大面积的画面, 必然使消防官兵处于突出的地位。反之, 官兵人物神情呆滞, 面部细节模糊, 即使面积再大, 也不能使主体突出。

新闻摄影构图中的图形与背景 篇8

图形与背景

新闻摄影图片是由主体、陪体和衬景三个层次构成的。在新闻摄影图片中, 画面中存在的最为明显的视觉焦点, 我们称之为图形, 从图形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取新闻事件本质特征的相关信息, 还能了解图片拍摄时主体形象所处的状态。画面中图形之外的称为陪体和衬景, 这二者都是为了烘托主体形象而存在的, 也是新闻摄影图像中陪衬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示了主体形象所处的环境, 通过这些环境我们能够对主体形象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图形和背景的本质是服务新闻报道。新闻摄影的构图是在找准拍摄对象之后, 通过“在背景中突出主体形象使其成为视觉中心”的方式, 来实现传播新闻信息的目的。也就是说, 新闻摄影是利用图片作为信息载体, 让受众通过视觉接触与视觉思维的方式来获取新闻信息。摄影图片中有引起注意的图形与被人忽视的背景, 因而新闻摄影的构图中存在着“图形与背景”的权衡关系。图形可以作为整篇新闻信息的核心, 也可以用来辅助新闻报道, 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可感性。而背景则是衬托性的元素, 它和图形一样都为服务新闻报道而存在。因而在新闻报道中, 为保证新闻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新闻报道时常采用一些图形和背景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亮点, 以此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图形和背景是主次有别、相辅相成的关系。图形是构成摄影图片的主要元素, 在新闻摄影中, 图形和背景的搭配要依据版面和新闻内容来决定。新闻报道中的图形大多是为了给新闻内容增加真实感和吸引力的。而背景即为背后之物, 以衬托主体为主, 在新闻报道中, 背景是为了衬托图形、服务新闻内容而存在的, 它能够很好地突出新闻内容和图形的效果。因此图形和背景的搭配是主次有别、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明确了二者的关系, 合理运用, 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突出。例如, 一篇普通的新闻报道, 它首先吸引受众的地方莫过于标题和带有新闻信息的图片。标题的拟定和摄影图片的选择都是依托于大众心理而设计的, 标题一般会采用生动、鲜活的词汇来吸引受众, 而摄影图片虽然可以自由选择, 但是要以能够和新闻内容相一致为基本准则, 只有这样受众才会产生浏览新闻内容的欲望。

新闻摄影构图中的图形与背景

摄影构图中图形和背景的使用技巧。在摄影构图过程中, 每一位摄影师在面对新闻事件时都必须对图形和背景进行反复斟酌、认真研究, 有选择地抓拍那些能够呼应事件主题、传递画面中心思想、强化新闻内容的对象;对于那些可有可无或者对表现新闻信息不够深刻的对象应自动过滤, 或尽量避免在图片上出现, 以免不利于表现主题信息, 甚至影响读者的分析与判断, 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确定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殊情况下, 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发生转变。但是不管二者如何转变, 只有那些表现力强、信息涵盖量大的新闻图片才能有效传播新闻信息。

根据需要将图形与背景进行分离。虽然图形的“前”和背景的“后”这一视觉效果取决于观察者自身的判断力, 但对摄影者来说, 其自主选择和构图的操作习惯更为重要。其实无论怎么选择和操作, 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都是摄影者在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进程的基础上, 通过发挥自主能动性对新闻事件的主题进行刻画和突出, 以此达到突出主体形象, 使读者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新闻信息的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 为了更加突出事件主题, 摄影者有必要运用平衡原理对画面进行合理建构, 使图形与背景相分离。然而应该注意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图形与背景的分离往往不完全依赖于摄影者技术的操作, 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为此, 笔者从视觉接受和知觉形成的角度出发, 总结出了三点图形与背景的分离原则:

第一, 图形有形状, 背景相对来说没有具体的形状。在新闻摄影中, 摄影者往往选择那些具有形状或具有明显轮廓的对象作为表现主题的图形, 即将拍摄的聚焦点放在那些可以解释新闻事件的“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事件结果”等信息的对象上, 并将其突出为图片的主体形象。对于那些没有具体形状, 或者是形状不完整的形象最好避开, 或者使其充当背景为主题提供注释性、说明性的信息。

第二, 图形与背景搭配后应保持其可感性, 给受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联想是人类的视觉感知特性, 尽管图片中呈现的只是二维画面, 但是人们在观看时, 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摄影图片中主体形象的产生过程进行想象, 并能够跳出二维图片的局限, 从内心深处感受整个事件。因此, 图形与背景的搭配要能使受众产生联想, 激发受众的想象力。

第三, 摄影图片应多采用对比的手法, 如通过体积对比、颜色对比、色调反差、虚实对比等获得图形与背景的适当分离。例如, 在红花与绿叶的摄影图片中, 就是采用色彩对比, 这样很轻易地就把主题衬托出来了。而在军事摄影图片中, 军事作战的伪装则是把这种色彩对比降到最低, 以此营造一种作战环境。图形与背景的区别越大, 我们越容易感知对象;反之, 我们则不易察觉。因此, 在新闻报道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用对比手法进行拍摄图片, 对深化新闻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新闻摄影构图中图形与背景的误用

新闻摄影的构图是对图片中图形与背景的权衡与把握, 它强调把图形从背景中突出表现出来, 使其成为画面的主体。应该注意的是, 图片中的图形和背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虽然背景常常被认为是为了加强或突出图形, 但没有背景的衬托, 图形的特征未必能真实地表现出来。新闻摄影的背景指的是新闻摄影画面中主体以外的景物, 摄影师可以利用镜头的仰俯、拍摄距离的远近及拍摄方向的改变, 来选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达到主从有别、主次分明的效果, 从而使摄影图片的画面结构与新闻意义得到最佳的体现。

新闻摄影中图形和背景的距离搭配。新闻摄影注重视觉冲击力带给媒体和大众的影响, 它主要是依靠抓拍来完成对新闻信息的记录, 因此从好的新闻摄影图片中, 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事件的“动作”, 还能看到由动作所引发的相关反应。在新闻摄影中, 动作和反应是两个相互的主体, 例如, 有时动作和反应在同一个摄影画面里会同时出现;有时我们又能从抓拍的动作预见事件继续发展的情形, 想象出由动作引发的结果;有时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 摄影者抓拍时只能看出由动作引起的反应情形, 但是通过这一反应情形我们能够想象出这一反应发生的原因, 也就是引起反应的动作行为。因此, 新闻摄影中的瞬间拍摄能够真实反映新闻事件主体形象的动作和反应, 从而使瞬间情节能突破摄影图片“二维瞬间”的局限性, 展示出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新闻摄影瞬间抓拍之所以能具有这种功能, 是因为摄影者认真考虑了图形与背景的有机联系, 使事件情节得到生动的体现。通过这一瞬间的拍摄, 读者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新闻事件的整个情形, 加深了对新闻信息的理解。

相对于主体形象来说, 背景在图片中虽然扮演的是陪衬的角色,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它已经突破了陪体的一般意义, 成为新闻摄影纪实特征、见证特征、审美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摄影师到了新闻现场, 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 他在取景、抓拍时, 常会留意保存必要的背景, 为的是能够让不在现场的读者在看到照片时,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 背景在新闻摄影中还能表明新闻五要素中的地点要素。它清楚地显示着主体所处的地点或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所。而新闻事件与新闻场所之间的关系, 又是形成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

新闻报道中对背景的忽视。新闻摄影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般而言, 这是由于在摄影过程中摄影者忽视了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没有充分认识到背景元素在图片中的陪衬作用, 只是一味强调主体形象在整个图片中的作用而忽视了背景的存在。虽然通过这样的图片我们能够获取相关信息, 但是这种忽视了背景因素的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并不完整。因此, 在新闻摄影时, 摄影者应兼顾周全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时刻考虑如何借助背景对图形做更多的解释, 让受众能够从新闻图片中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在新闻摄影中, 任何一个图形都需要由背景作为陪衬和补充, 任何完美的图形都离不开背景的搭配, 背景的存在可以显示出图形的与众不同。新闻是大众每天都在关注的主要事件, 而新闻中的图形和背景对大众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吸引力。新闻报道中背景的忽略无疑给图形和新闻内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使得图形变得平淡无奇, 降低了受众的兴趣。因此, 新闻报道中各个环节的设计都十分重要, 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千变万化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结语

面对不同的新闻现场, 由于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 造成他们在拍摄时角度的选择也有所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新闻媒体的摄影记者, 在拍摄同一新闻现场时所拍照片形态各异的原因, 这其实也是摄影记者对摄影之美的由心表达。现在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广大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我们的摄影记者应该更为深入地研究摄影构图, 更好地服务于新闻报道和广大受众。

参考文献

[1]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 (第三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许林.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论说[M].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2.

[3]张素青.剖析新闻摄影的形象价值[J].新闻采编, 2007 (1) .

浅析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 篇9

1. 新闻摄影的含义

当今人们所提及的新闻摄影一般包括广义的新闻摄影和狭义的新闻摄影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上来说,新闻摄影是指一切用摄影那个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用照相机拍摄图片;二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片;三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影片。狭义的新闻摄影是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曾给出过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

2. 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具有三大基本特性:新闻性、真实性和形象性。

(1)新闻性。新闻摄影要从重视重大题材、重视独家新闻、用于攻破难度大的题材、重视报道的时效性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2)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内涵是所揭示的真实的主题,而不是虚构、主观臆造的和脱离实际的,这就要求拍摄的对象必须真实,事实真实;摄像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瞬间,总体真实;摄影对象自然真实,不能是实现安排或预先排演过的;另外文字说明也要准确真实。

(3)形象性。通过摄影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2.新闻摄影的价值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的主题集新闻性、真实性、时效性、直接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与一身,能将新闻主题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新闻摄影常讲视觉冲击力,摄影师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中真正打动人心的层面,每一张图片都给读者一次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机会,每一次的阅览后能够反复在脑海中萦绕,这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成功,而这种成功的基本素质和终极追求就是写真,写真就是新闻摄影价值的本质。

二、纪实摄影

1. 纪实摄影的内涵

摄影自诞生以来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在摄影这条历史长河中,不论时光如何变化,不管摄影师们对摄影的着重点在于哪些种类,纪实性作为摄影的根本属性,其地位从未被动摇过。卡蒂尔·布列松曾说过:“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转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摄影自诞生时起便具有了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响,因此,纪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属性。然而在摄影发展的早期,纪实性并没有得到摄影家们的认可,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形象性的报道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摄影纪实真实生活的基本作用。

纪实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类别,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给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取决于摄影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纪实摄影作品不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2. 纪实摄影的特点

(1)真实性。纪实摄影记录对象的真实形象,不能有夸大、歪曲。

(2)社会性。社会性是通过对拍摄对象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记录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摄影是社会评价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特征。纪实摄影作品关注社会现行,注重选材的社会价值,以促进改良社会为目标,流露着摄影是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

三、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联系

提到联系,必然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相通点和差异处。作为摄影的两个类别,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可比性,但现实中不是这样,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品当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从这两个摄影类别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以便能够使两者能够更加紧密和谐地运用在一起。纪实摄影注重社会、历史价值,新闻摄影注重新闻价值,两种摄影表达形式都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和形象纪实性、瞬间纪实性的特点来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

(1)纪实摄影都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人物在某一特定时空状态下的自然形象作出的记录。记录手法的忠实性、真实性的品质,对于纪实摄影具有和新闻摄影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其生命和根本。

(2)二者都运用“精确记录方法”,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形象及时性和瞬间纪实性的特点,一次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呈现细节,力求图像和自然景象完全一致。

(3)二者均通过所拍摄的图片表达一种认识和理解,传递一种信息,并试图通过这种表达和传递依法他人思考引起他人的裁决,从而实现认同和分享的目的。

两者虽然都具有真实性、艺术性、社会性等基本共同点,但差异也十分明显。

首先,时效性的差异。新闻摄影的时效性是指新闻图片在到达受众前,应尽可能地争取时间。然而,纪实摄影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和科研就行,历史是不会过时的。纪实摄影代替了人类以文字和绘画等形式记录历史的方式,使得历史更为直观和形象。与新闻影响不同,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充当纪实摄影的题材,只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材料才能作为历史记录下来。一张没有经过修饰的纪实摄影也许在当时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轰动,但对后人来说,那也许就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闻摄影是处于“运动”状态下的作品,事件是“现在进行时”,而纪实摄影是“静止”的,时间是“过去时”。

另外,艺术性差异。不可否认,不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都具有艺术性。但是,两者艺术性的深入度不尽相同。新闻摄影的艺术性首先根植于新闻性。新闻摄影师的首要任务是把客观发生的影像记录下来,这个影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摄影的内涵决定了新闻性的决定作用,甚至可以放弃艺术性的要求。一副重大突发事件的图片,如果因为拍摄技术上有缺陷,仍可以发行,因为事件是重大的。新闻性是前提是基础,艺术表现力是为新闻性服务的,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才给艺术提供了空间。但纪实摄影相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艺术性更强一些。由于纪实摄影的拍摄时间更为宽松,使得摄影师在主题选择、换面构图、视点选择、光线选取等方面更为考究,纪实摄影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全面地发挥。纪实摄影是直接取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创作,以摄影家眼睛延伸的镜头来透视社会、自然,卡蒂尔·布列松可以寻找的“决定性瞬间”就是把时机与情境的最佳结合点拉近,尽量把这两点结合成一个时刻。

生态新闻摄影浅析 篇10

生态新闻摄影顾名思义是围绕生态这一个大的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而进行的以新闻性为主要特征的, 以立体的直观的图像, 快捷地回答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新闻。《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等都发表了一批反映生态建设的图片, 其中的优秀作品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生态新闻摄影起到了领军的作用。《黑龙江林业报》是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党委的机关报, 处在生态建设的前列, 在新闻实践中自觉发挥生态新闻摄影的作用, 围绕省委、总局党委和总局的中心工作, 特别是生态建设的部署积极自觉地开展工作, 取得了正面的宣传效应。我们在实践的同时还不断地对生态新闻摄影进行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不断提高生态新闻摄影的水平, 增强和丰富生态新闻摄影题材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一是树立时效观念。生态新闻摄影同其他新闻摄影题材一样, 时效性是实现新闻价值的重要保证。

首先, 要善于发现在生态建设中隐含的新闻线索。生态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记者就应该深入到负责机关、一线基层, 熟悉了解情况, 在生态建设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这是提高时效性的基础。其次, 在采访中要准确无误。记者在采访生态建设中要深入细致, 对人物事件的细节都要了解清楚, 为拍摄及后期的发表扫除障碍。其三, 随时拍片随时制作, 发挥数字设备的作用, 在采访的空隙对片子进行剪裁制作后再发回报社编辑部。其四, 迅速向编辑部传送片子, 写好文字说明, 并向编辑说明片子的重要性。

二是深化报道的角度。报道的角度即对摄影报道内容进行取材及表现的角度, 或者是观察与介绍新闻事件的角度。在实践中有的记者不做角度的选择, 在生态建设的新闻客体面前拿起相机就拍, 出来的片子平淡苍白, 没有反映出被摄体的思想和特点。这样的片子是编辑在选片时最为头疼的事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它要求记者在拍摄前就想到:注重生态建设所蕴含的思想, 要揭示出所拍照片的思想或者是灵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1.必须选取有利于表现题材内容的报道角度, 这是对题材内容的深入开掘, 是出新的重要办法, 是凸显被摄体———生态建设的思想、冲击读者眼球的表现技巧;2.生态建设这个题材的广阔性, 使生态新闻摄影可以从面上取材、从纵深处取材、点上取材, 也可以从点、线、面结合上取材, 以拓宽和深化生态新闻摄影题材的主题。

三是确定报道的选题。在新闻实践中要注重生态新闻摄影的选题, 使生态新闻摄影的实践丰富多彩, 深化这一题材的主题, 提高这一题材图片的感性形象。1.选题面要广。生态建设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宏大工程, 它要求新闻摄影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进行报道, 如果在报道中选题面狭窄、视点低, 就不能充分反映生态建设。而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却不注意选题的广阔性, 就事论事, 为了反映植树造林就是拍一张红旗飘扬下, 一群哈腰挖坑植树的人, 不能从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选题, 并从中揭示生态建设的规律性的东西。2.选题要有重点。在生态新闻摄影中要选择意义深刻的画面来突出主题, 使这类图片有一定的深度。《人民日报》在几年前发表了一组反映西北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困难的图片, 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没有树木, 没有小草, 几个十几岁的小孩趴在一座废弃房屋的断垣上, 眼睛木然地望着远方, 另一张片子是一个小孩趴在黄土地上的一双脚和露出大拇脚趾头的布鞋。这组照片的选题意义深刻, 用小孩子和黄土地对比揭示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破坏了今天更破坏了明天和未来。3.选题要有针对性。生态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生态新闻摄影就要抓住这个热点和焦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选题。报纸的一版是要闻版, 所关注的是政治新闻, 那么生态新闻摄影就应该围绕它进行选题。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后, 《黑龙江林业报》在一版发表了反映森工林区在生态建设中加强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图片, 以知识性、趣味性、相关性的图片, 回答读者关心的生态建设问题, 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

新闻摄影的三重修炼 篇11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众多素材,却无从选择,不知怎样把它表达出来为好;或者拍出来的东西总是强差人意,不能准确传递新闻事实及体现新闻价值,甚至拍出艺术水准低、社会效果不良的作品。如何修炼新闻摄影者的素质呢?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述。

第一.关于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的修炼。敬业是从事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在笔者所熟知的有成就的新闻同行中,都是以全身心甚至抛家舍业地投身于新闻,即使是业余的通讯员、特约记者,没有强烈的“发烧”精神也不会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笔者认识的几位摄影友人堪称热爱新闻摄影(同时创作艺术摄影作品)的楷模:一个是为了更新器材差点卖了房,最后借钱8000元买了镜头和两张存储卡,他数次重拍额济纳的胡杨林和沙漠,就是为了提高摄影作品的档次,;一个是年纪不小的女记者,在拍摄万马奔腾的场景时,迎面奔扑的马群吓得她闭上了眼睛,但是她的手仍然在按动快门,一口气拍了数百张。这些发烧的精神是新闻摄影实践得以不断深入的动力。“不疯魔,不成活”,没有跋山涉水地探索、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摄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无从谈起。

敬业除了对职业的痴迷外,还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这就是以人为本,尊重被拍摄对象。所有被你收入镜头的人物、事物都是给你带来工作及创作机会的贵人或灵性之物,应该为拍摄者所珍重。笔者曾看到一位同行为了得到自己满意的“新闻摄影”,让一个在电线杆上操作的村电工反复摆拍,直到那位村电工烦了:“我没工夫伺候你了!”

更有一位摄影者,在拍了最后一棵稀有树种的照片后,为了使自己的片子成为“绝版”,竟然砍掉了这棵树。这些有辱尊严、有损环境、有昧良心的极端之举,应引起摄影者的警醒。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记录天灾人祸的时刻,仍然能够捕捉希望;在讴歌太平盛世之际,不忘揭示假丑恶的责任;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恩社会,感恩环境。摄影固然是对社会人事的客观反映,但是摄影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却决定了你是否以阳光还是阴暗、以责任还是冷漠、以和谐还是纷争来反映社会人事。在纷繁多变的当今社会,秉持一种纯真高尚的职业操守是新闻摄影工作者最重要的修炼。

第二.有关新闻理论、理念的修炼。新闻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有区别于其他摄影作品的特定内涵及一系列体现其特点的要求与规律。只有了解这些,才可能拍出符合要求的新闻作品。在数码相机和后期制作手段盛行的时代,在“新闻摄影”上做手脚的越来越多了,还有配合功利作秀的“新闻摄影”,其实都是违背了新闻的第一要义——客观真实性。新闻摄影首先是规范的新闻作品,要素齐全,连闪光灯也要慎用,更多的技巧要服从真实的要求。

新闻摄影还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如客观记录,寓理于形。新闻摄影,一般都有个报道目的或意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主题思想,通过画面体现“要害”,显出“精神”,让读者略有所感所悟。但是选取的镜头不是图解,而要蕴涵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深刻的社会背景才是高明的摄影作品。这需要作者研究透相机之外,还要具备正确的思想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及人生体验。当年成为希望工程发轫的那幅摄影作品《大眼睛》,正是作者一种社会责任和敏锐的新闻意识结合的思想艺术精品。

在光圈、快门、光线之外,把新闻研究明白是一项重要的修炼。如单幅的新闻摄影类同短小精悍的消息,在新闻事实的取舍与安排上,必须遵循先新后旧、先主干后枝节的原则,先主体后背景,使之把最重要、最新鲜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多幅的组照类同背景和细节丰富的通讯,可以有远中景的陪衬,可以有新老照片的对比,可以有丰富的光影渲染等等。

此外,借鉴非常重要。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片破万张,拍片如有神”。通过对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鉴赏,来研究、探讨新闻摄影的规律、技巧和理念,这是一条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三.摄影实践的修炼。所谓“实践为旨归”。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新闻摄影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对作者的素质、能力和技巧的检验,必须经过实际操练。

2003年笔者曾在湖北拍摄一个跨越长江的送变电工程,为了等待一个合适的拍摄时机,在条件艰苦的工地里住了一个月。后来,我们终于在气象条件好一些的时候,登上了175米高的铁塔,得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才能发现的全新视角和震撼画面。笔者在20多年的摄影实践中,最深的体悟是摄影是实践的艺术,正如考了驾照却不上路毫无意义一样,摄影者最终的归宿在路上。

新闻摄影的大众互动 篇12

但是, 新闻摄影反映的对象, 只能是正在发生、发展着的新闻事件, 稍纵即逝, 过时不候。而我国媒体还没有完备的新闻摄影机构和队伍, 仅仅依靠有限的专职摄影记者, 尽管以一当十, 仍然无济于事;即便每位文字记者都配备照相机, 人数也还是有限。面对着每天大量发生的新闻事件, 新闻记者疲于奔命, 也难免顾此失彼。通讯员是新闻摄影的重要来源, 然而, 有限的通讯员队伍已难适应时代的发展, 且有的通讯员缺少主动意识和新闻敏感。

想要鲜活、丰富的新闻图片吗?不妨倡导大众互动。

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 六年来长盛不衰, 其中一个成功经验, 就是对群众互动不设门槛。栏目有一组24小时开通的受众热线, 平均每天有千余条信息, 即便百里挑一, 也能提炼出10条鲜活的新闻。如果每一个媒体, 都能如此这般广开门路发动受众, 鼓励每一个现场当事者, 拿起手中的手机、照相机, 拍摄鲜活的画面, 将大大拓展新闻图片的来源。

一、新闻摄影大众互动的优势

变盲点为热点。大众的参与, 使顺风耳、千里眼从美好愿望成为现实。一些至今还没有被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闻事实, 有赖于大众互动, 可以变盲点为热点。

变事后采访为现场目击。记者纵有三头六臂, 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 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真相, 只能依靠滞后采访寻找当事人。而目击者主动提供信息, 其真实性和说服力不言而喻。

变“走过路过”为“不再错过”。当事者有切身体验的各种困难、困惑和社会矛盾, 民众的呼声, 以及应对举措, 包括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变化, 利用媒体的平台, 及时疏导、化解、推广, 媒体就不会常常“错过”。

二、导入群众性新闻摄影的互动机制

敞开大门, 发动群众踊跃参与。媒体的热线电话、热线手机、电子信箱, 包括新闻图片投稿的绿色通道, 时时公之于众。

内设通联机制, 信息共享, 对自然来稿建档立案。

建立保障体系。通过跟踪追访、论证, 力求三个确保:确保自发来稿的真实性;确保有效性;确保纳入法制轨道。

上一篇:实时存储下一篇:实践教学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