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实习报告

2024-06-21

新闻摄影实习报告(通用9篇)

新闻摄影实习报告 篇1

这次新闻摄影实习,我们主要是拍摄一组专题新闻图片。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指用多幅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全面、深刻的介绍、表现和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事物的一种新闻摄影题材,在报纸、杂志上均可采用,尤其以在摄影画报上的运用更多更广泛。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报纸推出以专题摄影为主的版面,贯之以“视觉新闻”、“读图时代”等名称,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的目光,提高报纸的可视性,增强媒体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这些专题摄影也成为报纸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次我们的新闻摄影实习,是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走在校园里的大街小巷上,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毕业的气息变得浓重起来,空气里到处充斥着离别的伤感。于是,就像借着这次新闻摄影的机会,把这些感动的瞬间记录下来。做这个专题,也是希望现在还没有毕业的兄弟姐妹们能够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声的告诉他们“你对我是多么重要”,不要在离别之时才发现,我们还有那么多的事儿没有做,那么多的话没有说……

在拍摄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周密的拍摄计划的制定。首先是拍摄主题的确定,主题要积极向上,能够用较为可观的视角去诠释我要表达的内容。其次是拍摄内容的策划。我想从毕业生面对毕业的两种态度和情感去表达,一方面是毕业生终于可以顺利毕业,拿到期待已久的毕业证书,成功的过完了美好的大学生活,是兴奋,是喜悦,是激动……同时[本文来自]即他们将步入社会,对未来又充满了期待与梦想;另一方面,毕业就意味着离别,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大家可能不会相聚,朝夕相处的同学也可能就此话别,各自奔天涯,不知道下一次的相聚会在何时,一年?两年?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离别的伤感和无尽的想念,在此刻都化成无言的泪水,肆意奔腾。

再次就是拍摄中要进行提问的一些具体问题。预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面对毕业,你现在的心情如何?

2.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想法和规划?

3.毕业以后想如何发展?

4.对以后有的工作有什么看法?

5.打算以后在什么方向发展?

6.同学间的感情如何?

7.以后如何保持联系?

8.最想和朋友们说什么?

9.此刻,最想对自己说什么?

10.觉得大学生活的四年中最留恋的是什么?

11.大学中学到最多的是什么?

12.现在回想大学的四年,感触最多的是什么?

刚开始进行采访和拍摄的时候,好多同学很不配合,拒绝拍照和采访,后来,我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不去采访,不去拍摄。当时他们有许多同学在合影拍照,有时候可能人手不够,我便去帮他们拍一些照片。后来大家慢慢有些熟了,以闲谈的方式去提问我的问题就容易多了,偶尔也愿意进行一些主动的沟通。

整个拍摄的过程是比较顺利的,在拍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上课时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很重要,在拍摄之前,我把书本大体翻看了一遍,对老师总结的知识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梳理,以便这次拍摄能在比较有计划,有纲领的情况下进行。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事前充分准备的好处,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条不紊。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似乎是在和几位主人公一起感受着毕业,感受着离别,感受着淡淡的伤感……以前老师分配作业,我出去拍摄东西的时候大多时候是很被动的,是为了交作业才去拍摄。但是这次不同,我始终觉得我是和他们在一起,真正的融入到拍摄中,甚至在拍摄结束后,心里还是酸酸的,我想我这次是真的用心在拍摄。

新闻摄影实习结束了,我通过这次实习深刻的体会到了新闻摄影注重的是理论和实践,理论是指南针是依据,只有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正确地做出判断。

新闻摄影实习报告 篇2

1. 新闻摄影的含义

当今人们所提及的新闻摄影一般包括广义的新闻摄影和狭义的新闻摄影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上来说,新闻摄影是指一切用摄影那个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用照相机拍摄图片;二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片;三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影片。狭义的新闻摄影是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曾给出过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

2. 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具有三大基本特性:新闻性、真实性和形象性。

(1)新闻性。新闻摄影要从重视重大题材、重视独家新闻、用于攻破难度大的题材、重视报道的时效性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2)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内涵是所揭示的真实的主题,而不是虚构、主观臆造的和脱离实际的,这就要求拍摄的对象必须真实,事实真实;摄像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瞬间,总体真实;摄影对象自然真实,不能是实现安排或预先排演过的;另外文字说明也要准确真实。

(3)形象性。通过摄影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2.新闻摄影的价值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的主题集新闻性、真实性、时效性、直接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与一身,能将新闻主题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新闻摄影常讲视觉冲击力,摄影师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中真正打动人心的层面,每一张图片都给读者一次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机会,每一次的阅览后能够反复在脑海中萦绕,这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成功,而这种成功的基本素质和终极追求就是写真,写真就是新闻摄影价值的本质。

二、纪实摄影

1. 纪实摄影的内涵

摄影自诞生以来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在摄影这条历史长河中,不论时光如何变化,不管摄影师们对摄影的着重点在于哪些种类,纪实性作为摄影的根本属性,其地位从未被动摇过。卡蒂尔·布列松曾说过:“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转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摄影自诞生时起便具有了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响,因此,纪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属性。然而在摄影发展的早期,纪实性并没有得到摄影家们的认可,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形象性的报道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摄影纪实真实生活的基本作用。

纪实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类别,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给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取决于摄影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纪实摄影作品不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2. 纪实摄影的特点

(1)真实性。纪实摄影记录对象的真实形象,不能有夸大、歪曲。

(2)社会性。社会性是通过对拍摄对象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记录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摄影是社会评价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特征。纪实摄影作品关注社会现行,注重选材的社会价值,以促进改良社会为目标,流露着摄影是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

三、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联系

提到联系,必然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相通点和差异处。作为摄影的两个类别,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可比性,但现实中不是这样,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品当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从这两个摄影类别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以便能够使两者能够更加紧密和谐地运用在一起。纪实摄影注重社会、历史价值,新闻摄影注重新闻价值,两种摄影表达形式都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和形象纪实性、瞬间纪实性的特点来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

(1)纪实摄影都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人物在某一特定时空状态下的自然形象作出的记录。记录手法的忠实性、真实性的品质,对于纪实摄影具有和新闻摄影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其生命和根本。

(2)二者都运用“精确记录方法”,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形象及时性和瞬间纪实性的特点,一次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呈现细节,力求图像和自然景象完全一致。

(3)二者均通过所拍摄的图片表达一种认识和理解,传递一种信息,并试图通过这种表达和传递依法他人思考引起他人的裁决,从而实现认同和分享的目的。

两者虽然都具有真实性、艺术性、社会性等基本共同点,但差异也十分明显。

首先,时效性的差异。新闻摄影的时效性是指新闻图片在到达受众前,应尽可能地争取时间。然而,纪实摄影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和科研就行,历史是不会过时的。纪实摄影代替了人类以文字和绘画等形式记录历史的方式,使得历史更为直观和形象。与新闻影响不同,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充当纪实摄影的题材,只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材料才能作为历史记录下来。一张没有经过修饰的纪实摄影也许在当时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轰动,但对后人来说,那也许就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闻摄影是处于“运动”状态下的作品,事件是“现在进行时”,而纪实摄影是“静止”的,时间是“过去时”。

另外,艺术性差异。不可否认,不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都具有艺术性。但是,两者艺术性的深入度不尽相同。新闻摄影的艺术性首先根植于新闻性。新闻摄影师的首要任务是把客观发生的影像记录下来,这个影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摄影的内涵决定了新闻性的决定作用,甚至可以放弃艺术性的要求。一副重大突发事件的图片,如果因为拍摄技术上有缺陷,仍可以发行,因为事件是重大的。新闻性是前提是基础,艺术表现力是为新闻性服务的,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才给艺术提供了空间。但纪实摄影相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艺术性更强一些。由于纪实摄影的拍摄时间更为宽松,使得摄影师在主题选择、换面构图、视点选择、光线选取等方面更为考究,纪实摄影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全面地发挥。纪实摄影是直接取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创作,以摄影家眼睛延伸的镜头来透视社会、自然,卡蒂尔·布列松可以寻找的“决定性瞬间”就是把时机与情境的最佳结合点拉近,尽量把这两点结合成一个时刻。

新闻摄影实习报告 篇3

tion)和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支持进行。

这份报告基于参加2015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专业摄影师所填写的一份网络问卷调查,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56名摄影师参与。这是第一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国际性调查,并且这个调查每年还将会跟踪数据的变化,了解专业摄影师的情况并研究数字化时代对他们生活状态的影响。以下,我们对该报告择要编译,如读者有兴趣可前往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官网下载完整版本。

图片,是新时代的交际中心。报道摄影师们每天负责不断地制作、加工和传播专业图片,但这个职业本身往往被忽视。他们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他们得到了什么回报,正面临着什么问题和风险?

2015年,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职业摄影师参与荷赛,其中有1556名受访者回答了我们的问卷,包括60多个问题。

调查的主要结论

1. 职业报道摄影群体以男性为主,85%的受访者是男性。

2. 受访者中,大多数(60%)为自由摄影师(个体经营者)。

3. 3/4的受访者是全职摄影师。

4.当被要求确切指出他们的职业角色时:40%的人说他们是摄影记者

(Photojournalists),30%的人说是纪实摄影师(Documentary Photo-

graphers),14%的人说是新闻摄影师(News Photographers)。

5. 事件新闻报道是受访者拍摄的主要类别(19%),其次是个人项目(18%),再次是肖像(14%),最后是运动(10%)。

6. 摄影师基本上都是独自工作。(80%的受访者指出)

7. 参加此次调查的摄影师中有超过一半的(54%)摄影师专心于拍摄照片。绝大多数(93%)摄影师指出,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会只拍照片;有1/3的摄影师做视频工作,有的是工作要求,有的是既拍照片也拍视频。

8. 在我们的样本中,大多数摄影师都受过高等教育,2/3的人拥有大学学历,但同时有1/4的人没有接受过摄影教育。

9. 摄影师的收入非常低,3/4的受访人每年通过摄影得到的报酬少于40000美元,1/3的人每年只能获得10000美元甚至更少。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收入和经济情况感觉良好。

10. 未经授权并不付报酬而使用照片很普遍。在这项调查中,大多数摄影师反映了这个问题,多数人至今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11. 摄影是一种有潜在危险的职业,有超过90%的人称在工作中他们的生命和身体容易受到伤害。受访者认为,南美洲、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欧洲和北美最为安全。

12. 受访者认为,数字化时代中,摄影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更复杂,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几乎所有摄影师都认为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些摄影师也说,在当前情况下,某些道德准则在有些情况中是很难坚持的。

13. 拒绝新闻操纵(Manipulation)是一个行业共识,76%的摄影师认为新闻操纵是当下很严重的问题。不过,在自我定位为新闻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师的受访者中,75%的人说他们从未改变过照片,但有25%的人说他们有时会改变照片内容(除了裁剪)。

14. 当被问到是否有提前筹划或摆拍照片时(比如:让被摄者摆好姿势、重复某个动作,或等待摄影师抓拍),36%的人说从来没有,52%的人说有时候有,将近12%的人说他们至少一半时间是这么做的。

15. 只有10%的摄影师没有改变过原始文件, 51%的人说他们经常通过改变对比度、色相、色调或饱和度来进行调图。

16. 虽然有些人认为业余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对他们的生计构成了威胁,但大部分摄影师对此持中立态度,或者是把它看作一个积极的发展状态。

17. 当谈到网上工作,63%的被访者表示个人网站对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而超过一半的人表示经常使用社交媒体是工作的一部分,仅有11%的人从不使用网络。

18. 在这项研究中,Facebook对摄影师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社交网络平台,是62%的人的首选,而26%的人会将Facebook作为其次或者第三个选择。Instagram和Twitter紧随其后。

19. 3/4受访者表示他们从社交媒体上收获了很多,40%的人表示不涉及经济,而23%的人说这已是经济行为。

20. 尽管经济回报比较低,也面临很多行业挑战和工作风险,但调查结果显示职业摄影师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工作具有创造性,其他方面获得了较高回报。2/3的受访者表示选择报道摄影工作是很开心的,55%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身份,教育背景及培训情况

身份:参与本次调查的摄影师来自亚美尼亚、白俄罗斯、乌拉圭、越南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调查涉及他们的民族、国家、住宅以及他们在其国家的主要工作。85%的受访者是男性。在年龄方面,30~39岁,40~49岁这两组占所有受访者的2/3,年轻的20~29岁组和稍年长的50~59岁组受访者略少。

受访者来源地区:57.2%来自欧洲,9.2%来自北美,11.5%来自南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2%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太平洋诸岛,22.3%来自亚洲,3.1%来自非洲。

nlc202309082147

教育背景:在受访者中,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总体来讲,年轻摄影师和女性摄影师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样本中,自由摄影师(个体经营者)共有926人,其中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占73%,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占27%;在职人员有592人,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占68%,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占32%。

在我们的调查中,欧洲摄影师的教育水平往往较好。65%的人拥有大学学历,与其他地区相比占到80%左右。尽管大多数摄影师具有大学学历,但1556名受访者中只有不到1/3的人表示接受过摄影培训,1/4的摄影师表示自学摄影(从同行或者导师那里学习)。在欧洲受访者中,自学摄影的人占22%;在南北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个数字是33%,北美和澳大利亚是33%,亚洲和非洲是33%。

我们惊讶地发现,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与其接受的教育培训类别几乎无关。而且,受访者们没有觉得大学课程对他们的工作很有用,在未来,通讯技能、演讲技能、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及企业家精神将有助于报道摄影师更有效地工作。

受访者还被问及接受的技能培训,以及在将来应为摄影师提供什么培训体系。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摄影技巧”培训是必须的,60%的人认为应该掌握视频拍摄技能,多数人还认为通信网络、社交媒体、预算、手机摄影方面的培训都是需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受访者更支持专业培训机构提供这些技能培训,而自由摄影师更在乎提升营销、财务和演讲能力。

工作模式和报酬

工作模式:摄影行业个体经营者比率很高,参与本次调查的60%受访者是自由摄影师。这可能因为职业摄影师容易失业,而且最近几年传统媒体衰落,摄影师被解雇的速度超过了文字记者。但工作模式具有地区差异,南半球的自由摄影师比例较低。

自由摄影师也有很大的性别差异,男性摄影师比率低于平均水平(60%),仅占到46.6%,而女性摄影师的比率高于平均水平,达到72%。相当高比例的男性摄影师表示相对于整个行业及女性摄影师,他们签的多是长期合同。这表明男性拥有更稳定的工作。

在报道摄影师中,有两大类别的雇主,一是报纸和网站(印刷版和网络版),有近1/3的受访者被其雇佣,二是新闻或摄影机构,约占1/4。我们所指的新闻机构,如路透社和法新社,作为媒体机构,专注于24小时文字和影像报道。而摄影机构一般只销售图片或视频而没有文字报道。在受访者中,除自由摄影师外,也有很多人与一家大公司签订长期合同,然而只有不到1/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被大公司雇佣。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与大公司或小公司签订短期合同,这个有趣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

1/5的摄影记者表示他们受雇于报纸业,这提醒人们尽管面临很多挑战,纸媒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杂志(8%)也是就业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新闻网站的雇佣比例非常低,在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只有3%。

欧洲是自由摄影师比例最高的地区,占到69%,中美州其次,占48%,亚洲41%。而为报纸和杂志工作的自由摄影师,从中得到的收入仍是至关重要的。

回报:不同地区的市场不同,北美和欧洲摄影师的回报较高,而非洲、中南美地区较低。许多摄影师即使是媒体单位或新闻/摄影机构的全职摄影师,仍需要做一些其他工作来补给生活,仅有43%的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收入全部来自摄影。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摄影师的收入?从调查中分析,因素有区域、性别、年龄、多媒体内容制作分工,以及工作内容(只拍照的人收入少)。

使用设备及工作方式

相机:数码相机的使用非常普遍(占到98%)。然而,胶片相机仍在被使用。受访者中几乎1/3的自由摄影师表示他们仍然使用胶片相机,这个比例高于在职人员(19%)。本次调查中,欧洲摄影师(31%)是胶片相机的最忠实用户,不过与北美(28%)、中南美(22%)、亚洲(18%)和非洲(27%)相比差别不大。

格式:参加本次调查的摄影师中,有69%的受访者使用RAW格式而不是JPEG(31%)格式拍摄。仅有4位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的是另一种格式。

录像:调查中有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既录像也拍照片,而且以年轻男性为主(39岁左右)。在职人员拍视频的比例大于自由摄影师。而与欧洲相比,南美、中美和非洲的摄影师更可能将拍视频作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多媒体:有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时在多媒体团队中工作。其中,年轻摄影师更可能在多媒体团队中工作。与自由摄影师相比,在职人员也更愿意就职于多媒体团队。

其他设备:手机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拍照工具。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使用手机拍照,而几乎一半(47%)的北美摄影师使用手机拍摄。在中南美、非洲及欧洲,约有1/4的摄影师使用手机拍照。使用无人机拍摄的人较少,主要是欧洲和亚洲的年轻男性摄影师。仅有不到10%的摄影师使用第一视角运动摄像机,21%的人会使用音频记录。

运用社交媒体

运用网站和社交媒体展示作品、获取回报、与各团体取得联系,在参与调查的摄影师中是一个普遍现象。

与在职摄影师相比,自由摄影师往往更充分地利用个人网站,92%的自由摄影师有个人网站,而有个人网站的在职摄影师仅为44%。

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受益于社交媒体,23%表示他们获得了直接经济收益,40%的人表示还未获得收益,尽管如此,在本次调查中仍有1/4的摄影师说他们没有从社交媒体中受益。但总体来说,摄影师展示了社交媒体吸引人的一面。

在社交媒体的使用方面,性别和年龄的区别非常明显。76%的女性摄影师认为社交媒体是非常重要的,而男性仅有61%。从区域方面来看,北美摄影师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也是获益最多的,而亚洲摄影师使用最少。年龄方面,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摄影师平均年龄为35.5岁,而从不使用的摄影师平均年龄为47岁。

nlc202309082147

摄影师的观点

在这个调查中,1556位摄影师都有机会对他们的职业自由发表任何意见。以下是从开放式问题中选择的一些意见。

摄影师应该做什么?

1. 我们生活在最迷人的社交时代。沉迷于摄影的潜力,非常努力地工作,使它变得越来越精彩,如果有人愿意知难而进将会有无限潜力。

2. 摄影师们应该聚在一起,更多交流,而不是独自去克服困难。

3. 摄影师们必须团结起来保护版权。我认为这是摄影师遇到最大的问题。

4. 我们应该倡导成立一个机构,来制定服务客户的报酬和待遇标准。

如今的摄影业

1. 我认为摄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2. 摄影业已经饱和了,老套、平凡的照片已经过多。

3. 我担心“摄影师明星(photographer stars)”时代的到来。

4.一个将摄影作为全职工作的自由工作者,我能做的是继续我的工作,不再迷茫。

5. 如今,优秀的新闻摄影和记实摄影作品更多展示在画廊里,胜过了新媒体。

7. 在大多数人心里,摄影变得非常容易。许多人不了解摄影师拍摄一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后面的故事是讲给专业摄影师的。像我常说的:“如果你为了赚钱,那请不要成为一位摄影师,我们没有从工作中受益。”

8. 最让我沮丧的是,我们的媒体和机构领导只关注社交媒体上有多少粉丝和关注者。我们单位没有精力大量投入社交媒体,也不必关心照片美不美,只在乎Instagram上成千上万的跟帖者(关注者)。

9. 我们被训练去复制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创造力。我认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开始为社交而拍摄,为了更容易在屏幕上阅读而简化图像,复制其他受欢迎的拍摄风格。

未来的摄影业

1. 商业摄影还在继续发展。

2. 我们应该讨论一下,未来什么样的新闻媒体对我们有用。是纸质出版还是完全线上阅读?优秀的作品是有广泛需求的,但摄影师们通常努力创作只是为了谋生。

3. 我认为摄影师应该接受其他媒介,融合更多技能。

4. 我对摄影的价值和未来是乐观的。我关心和担心的是未来摄影师的价值。

5. 归档整理图片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摄影感受心得 篇4

什么是新闻摄影?所谓新闻摄影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

摄影图片有何用处?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当然,新闻摄影除了以最主要的图片对新闻进行报道,一般还都要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在电视台实习期间,在电视台实习期间,本人也做过很多外出的新闻拍摄,回想拍摄过程,自己总结了一下拍摄新闻图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是在没有三角架,特别是在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手持相机一定要稳,要注意姿势,在站立时,应避免身体的前倾或后仰,因为这样会导致身体失衡进而影响双手的稳定。同时左右脚一前一后地站开,在降低重心的同时使身体更加稳定,这样拍出的照片才能较好的避免过虚的情况出现。其二,是要注意取景和构图,构图有很多形式美的原则,不过作为新闻报道的摄影,要区别于艺术摄影,在取景和构图要突出重点,把照片的主体焦点放在活动的重点事物上,跟主体无关的景物,最好不要放在取景框里。其三,与取景和构图密切相关联的是照相前对所要照的内容的一个通盘考虑。即思想上要有充分准备,因为一些新闻事件,一个精彩的镜头在瞬间就会消失。所以要提前想到自己的站位,以及镜头焦距可调节的范围是否能够达到自己需要的效果,并做好准备,时刻注意抓拍时机。其四,图片的大小要适中,对于存档的新闻照片,一般1M就可以了,如果是需要刊印画册,那么就要看需要而定了,一般相机设置照片质量越高,相机的反映越慢。其五,一个场景,特别是主体人物在做动作时,要注意多拍几个镜头,这样才能从中选优。其六,如果是自己组织的一些活动,在活动最精彩,也是最能反映事件的时候,这时候可以人为组织从不同角度重复进行拍摄,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新闻摄影策划 篇5

姓名:

专业:

年级:

学号: 大学旁的穆斯林商户 新闻专题策划书

以XXX大学为例

一、选题分析:

1、题材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周围的个体商户有外来的商家,也有很多当地的少数民族.报道具有一定群体特征报道性、代表性。对其报道需要前期和少数民族商户沟通,做好田野调查, 为受众传达最真实自然的当地少数民族生活面貌和宗教习俗以及大学校园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让受众了解穆世林群体并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2、角度分析:这次人物专题报道,遵循客观、真实、全面的原则。以人物为中心,尊重他人隐私权,从人性化角度观察采访对象性格特征,挖掘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信仰。通过对人物生活习惯的跟踪报道,反映宗教文化对人的实际行动具有指导作用,展现人们的生活现状和生活方式。

3、深度分析:关于高校周围少数民族商户的生活现状的专题报道比较少见,他们与我们的生活逐渐融为一体,但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族符号。他们与我们的“区别”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属于一个“特殊群体”。这次《大学旁的穆世林商户新闻专题策划》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当地的穆斯林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观察他们生活细节,感受善良的人们的宗教情怀和民族精神。促进各民族团结,平等、互助、和谐。

二、选择对象报道及情况介绍

报道对象:学校周围少数民族穆世林个体商户。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穆斯林信仰真主(造物主),在穆斯林看来,眼睛看到的,仪器检测到的,都在真主掌控的范围内。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传达经典《古兰经》的圣人。在我国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有: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

甘肃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白银等地市。我们新闻采访专题以西北民族大学周围回族为例,选取一两户个体商家,跟踪观察记录他们正常一天的生活习作,客观真实反应民族生活现状和民族宗教传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把赞扬投给真实生活的人。

三、内容分析:本专题暂分为4个部分。人物采访:对采访对象提问采访,捕捉人物性格特征,联系事件,推测人物心理活动,交代人物实际生活环境、发展过程、当前状态、未来趋向以短消息或图片形式展示。

事件细节:以文本的形式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发生了什么等新闻要素显示在专题首页,方便读者对事件的了解。新闻图集:把与此事件有关的具有新闻性的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在新闻专题首页。讨论区:(讨论区分两部分)

1、受众对专题评论,可以网络分享发布和实际观看评论。

2、是和采访对象进行反馈和讨论,听被访者自己的看法、建议等。拍摄内容:跟踪一天的拍摄记录。主要拍摄内容有穆世林的小净,用餐。每天的日常礼拜形式。念诵《古兰经》和民族服装的穿戴。

四、形式设计:

1、预计做成‘新闻图集’,由大幅图片组成,新闻图片下方配照片内容的简要文字说明。

2、人物采访专题放在“新闻图集”后面做人物事件背景环境说明,和事件细节交代。

3、讨论在人物专题后,根据专题实际情况选择添加。

五、专题的实施和运作

1、在本专题的设计上面,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状况发生的可能性,并做好防备工作。如专题栏目的不可实施,备用的栏目要做好。新闻和材料不能及时获取,也得预备好应急方案和措施。

2、必须多做出两套的预备方案,一旦某一个方案有问题,能及时采用下一个方案。具体内容展示

专题采访对象所提问题:

1、你从大概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做礼拜?

2、你在什么时候教会你的孩子做礼拜?

3、你的家在兰州哪儿?

4、你在什么时间决定搬到西北民族大学周围经商?

5、是什么原因让你搬到这儿?

6、在高校旁边的礼拜形式和你在自己家里做礼拜有什么不同?

7、在学校旁边做生意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之前还在其他地方做过麽?相比之下怎么样。

8、你家乡的人都选择怎么就业?他们大部分的生活现状是什么样子?

9、你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儿?旅行对于你有什么不便?

10、你希望你的孩子上大学麽?在哪上。(外地还是本地。)

11、你对他未来的工作有什么看法,你希望他的结婚对象有什么要求。

12、作为一位穆世林,你现在的生活现状让你感到幸福麽?你觉得幸福,那么你想感谢谁?

六、采访报道的时间安排

1、第一天选择拍摄对象,和被采访者沟通,取得同意后,对他一天的生活进行观察记录。

2、第二天根据观察记录查阅相关资料,并采访拍摄人物,确定拍摄时间,制定拍摄计划。

3、第三天实行拍摄拍摄计划,完成拍摄记录任务。

4、整理素材,与拍摄对象分享讨论。

七、采用器材和预算

新闻摄影技巧探讨 篇6

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阿富汗少女

一、新闻图片定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1)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2)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二、使新闻图片具有画面冲击力的方法(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

大眼睛

(2)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博帕尔的灾难

乌干达干旱的恶果(3)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1987年12月7日,美苏关于裁减中程战略核导弹的谈判历时七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中导协议。美摄影记者蒂姆·克拉里在这一非常程式化和严肃的新闻事件中,采摄到了一个幽默瞬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间。在拍摄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视觉上尽管没有太强的冲击力,但却冲击了人们的思想。(4)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胡越拍摄的《新记录诞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2.38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中,朱建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此时许多摄影记者纷纷涌上前,追随拍摄,胡越则冷静地站在看台上,拍摄了《新记录诞生》这幅独具一格的新闻照片——后面是热情激扬的观众和体育记者,前面是朱建华向观众欢呼致意——画面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5)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6)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7)适当运用摆拍

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惟一标准。”

三、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1)新闻图片冲击力与图片大小无关

目前,报纸中出现一种虚“大”现象。即报纸版面,无图不活,但新闻图片编发的“大”与“小”,应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然而,在某些编辑记者(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认为把图片发得越“大”,视觉效果越好,冲击力越强。

新闻摄影需要创意 篇7

《新闻学大辞典》对新闻摄影的定义是:“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采用摄影科学的手段选择正在发生或发现的典型事实进行有说明的照片报道。”颜志刚在《对新闻摄影定义的探讨》中也说:“利用摄影术、用画面的形式, 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 (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 , 这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 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相比较其他对新闻摄影的定义, 这两种新闻摄影定义则更突出了“选择”和“形象”两个词汇。如何能够更形象地选择拍摄新闻, 让照片更有视觉冲击力, 让受众更易懂, 成为每一个新闻摄影记者的首要任务。

为了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公正性, 在进行新闻摄影拍摄时, 新闻摄影者必须充分尊重被摄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摄影记者不能出于主观愿望去打断或改变被摄事物的发展进程, 而只能作为一个目击者, 在客观事物的进行和发展过程中进行客观、公正的目击式记录。

其实, 新闻摄影的生产一直以典型的“我在场”而个性凸显地自我存在着, 总有一个主体在场、在看、在聚焦。因此, 摄影者在将新闻事件的形象元素摄入到相机中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囊括其中。其次, 因为新闻照片是截取整个新闻事件的片段瞬间, 而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截取的这一主观动作本就是摄影者在做, 所以新闻照片当中势必会包含有摄影者的思想。再者, 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应该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应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新闻摄影报道虽是以真实的现实作为基础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摄影作品不能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正是因为合理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 才得以加强和突出新闻照片的真实性。

如果一个新闻摄影记者仅仅以“新闻摄影术” (死板地以新闻摄影的定义为指标进行新闻摄影拍摄) 为拍摄准则, 是完全不行的, 因为这种制作新闻照片的手段现在看来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受众的品位。因此, 在照片中加入一些不改变新闻本身的创意, 能够帮助、启发、引导读者去领悟照片深层次的形和意, 发挥新闻照片形有意而意无穷的魅力。

对于新闻摄影来说, 如果摄影者只是一个摄影机器, 即使他拍出来的照片无可指责, 这种新闻图片也没有任何的形象价值, 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新闻照片本身是具有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的, 摄影者必须具有到纷繁的生活当中寻找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形象价值的能力。新闻摄影是有创意的, 不是物品的简单堆砌, 它虽然被赋予记录真实的职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照片都必须循规蹈矩地按部就班。一幅完美的新闻照片, 就是一篇能够挖掘到拍摄对象内心世界的思想论文。而这个挖掘的工具就是“新闻摄影者的创意思想”。因此我们需要新闻摄影者的创意。

但是, 创意并非创新, 我们需要的不是大刀阔斧地对新闻摄影进行改革, 而是完美地深入到每一个新闻事件的精彩片段当中, 跨越其中的“缺口” (新闻摄影报道的切入点) 并加以想象而得到对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完整再现, 让读者在阅读主题的同时理解到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一来, 以决定性时刻为书写特色的新闻摄影就在碎片的基础上建构了一次震颤。并且因为是片段, 新闻摄影不受完整故事性的限制, 随意撷取其中“精彩”段落的做法被视为完全合乎反映真实的要求。所以, 对这个片段加以想象并进行创新成为一种必要的过程。罗兰·巴特称之为影像衍生义, 即由观者认知体系中语意符号系统对影像赋予符号性意义, 也就是借助“观者”之手“赋予”影像一个意义。李晓洁在《新闻摄影的智慧及其命名》中也说:“愈是‘刺目点’明显的新闻摄影, 就愈是有这样的由气息笼罩全局的机制, 一种本雅明笔下的‘灵韵’统筹影像空间从而干预整体意义生产的状况。”新闻摄影正需要这种“灵韵”, 使它能从整个真实而又朦胧的新闻事件中挑出可以独挑大梁笼罩全局的“刺目点”。

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它是新闻摄影工作者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张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应该是思想性、新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思想性寓于新闻性之中, 新闻性体现思想性, 艺术性有助于增强思想性和新闻性。如何才能运用自己的创意“灵韵”寻找到“刺目点”, 将这3个方面自然而和谐地融会在画面中成为新闻摄影者需要跨越的思维鸿沟。

摄影家侯登科先生有一句既实在又“解馋”的话——照片不要拍得太聪明, 而应该拍出智慧。新闻摄影在记录客观世界时不是随心所欲的, 不能够太夸张。虽然创意思想可以运用, 但是同其他造型艺术相比, 它又受到新闻规律的制约, 必须遵循真人、真事、真场景的真实性原则, 进行现场直观可视的实地拍摄, 来不得半点虚假。创意只能运用在表现形式上, 以作为新闻摄影在表现手法上的补充, 从而获得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加完美统一的新闻照片。

何谓创意摄影?“在认知的基础上, 在深谙生活的前提下, 对主观理念创造性的形象创造, 这些可视的形象不仅有怪异的形式, 而且有新领队显示的感悟, 前所未有的世间无有, 人们称其为创意摄影。”那么, 新闻摄影的创意方法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3种方法:1.打破常规, 叛逆传统。跳出传统这个围城, 拓宽眼界, 不受“新闻摄影术”的约束。2.抓住灵感, 拓宽思维。灵感是一闪而过的机遇, 抓住这样一个瞬间就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然而成功的另一半在于摄影者后期对照片的见解和认知。3.跳出“庐山”, 创造新生。避开以往的旧思路, 用求新的手法进行创作。想法独特新颖的照片更具有容易抓住读者眼球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记者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新闻摄影创意能力呢?

首先, 摄影记者应该培养自己的新闻嗅觉和敏感, 创新新闻摄影思维方式, 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新闻价值, 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要有足够的了解和深刻的思考, 要刻苦地学习摄影技术技巧, 长期地深入生活。只有这样, 摄影记者才能拥有细致的观察力和过硬的捕捉瞬间形象的能力。

其次, 提高记者的认知能力是最重要的, 而记者的认知能力又多由记者的经验所决定, 所以如何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经验值才是最根本的。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 它是“深谙生活的前提”, 也是获取新闻摄影创意最有效的方法。经验是从每一次的新闻摄影当中积累的直觉, 它可以在无形当中指导摄影者的行动, 使摄影者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现场动态, 有效地对现场形象进行记录;亦可以练就摄影者敏锐的观察能力, 对现场进行大致的估计和预测, 提前准备。

摄影记者对生活现象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就是所谓的实践经验。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的:“认识的过程, 第一步, 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 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 是对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的阶段。”因此, 摄影记者深入生活的时间越长, 对现实生活观察得越细致, 掌握的感性知识越丰富, 就越有助于使自己的认识逐渐地深化、系统、全面。

其实, 不管是“历经经验之后的撷取”, 还是瞬间形成的“金点子”, 都需要摄影者成熟的思考。新闻摄影并不是用相机摄取影像的过程, 而是摄影师用某种思维方式认识感知事物的过程。经验的直觉是摄影者获取新闻形象价值的外壳, 而成熟的思考才是新闻事件内在灵魂的抓手。而对于瞬间的“金点子”来说, 摄影者必须具备成熟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成功地抓取到典型性瞬间。

总之, 新闻摄影者应该提升自己两方面的能力:经验的积累能力和经常思考的能力。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的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耐心, 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磨炼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晓洁:《新闻摄影的智慧及其命名》, 《新闻大学》, 2008 (1) 。

[2].彭湘蓉:《论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舆论导向职责》, 《新闻知识》, 2005 (11) 。

[3].郑之:《浅谈静物摄影创作》, 《中国摄影家》, 2009 (2) 。

新闻摄影,让真实说话 篇8

解放战争时期,我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解放大军南下。在南下的路上,我看到许多国民党军队溃败的场面和老百姓欢迎解放军的动人情景。我就想,要是有一架照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该多好,这些照片一定会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解放后,我们的新闻队伍中有了专职的摄影记者。但那个时候多数人对摄影不够重视。素质高的、学历高的都被派去干文字记者,文化素质低一些的才干摄影。

改革开放以后,新闻界与国外有了交流的机会。我到国外访问了一些著名的新闻通讯社,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们的新闻摄影太落后了。那时侯,在国外的报纸上根本看不到中国人拍的新闻照片。有少数几幅关于中国的图片报道也是外国记者戴着有色眼镜拍的,内容都是反映我们落后、肮脏的一面,而我们的建设成就他们却很少介绍。但是,国外通讯社的图片发稿设备却让我耳目一新,他们在图片的发稿质量、数量和速度等方面已远远领先于我们。

八十年代初,新华社开始重视图片新闻,我们首先从更新设备着手,那时候所谓的更新设备就是买一些好的照相机装备摄影师。同时,我们对摄影记者进行了业务培训,也为文字记者装备了照相机。那时,我在抓新华社业务时也开始大力提倡文字和图片两翼齐飞。图片是新闻报道中很有说服力的工具,也很生动,许多文字报道用了大量篇幅也说明不了的问题,可能一张照片就解决了。从那时侯开始,新华社改变了过去重文字轻图片的倾向。

有一件事促使我们下决心改变新华社图片传送的落后面貌。海湾战争的时候,新华社的记者是最早到达科威特的。美国记者来得晚一些,但他们很快就用手提式传送设备把照片传回了总部。而我们的记者必须依靠当地的电信部门传照片。可当时的科威特已变成了一片废墟,根本找不到邮电局。我们的记者便与美国同行商量,借用他们的设备向北京传照片。他们答应了,但是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在他们传完照片后我们才能使用设备,二是要付钱。但我们的记者根本没有那么多经费,只好开车去沙特发稿子,这大大降低了照片的时效性。所以,海湾战争一结束,我们就向国家申请了一笔钱,买了几台这样的设备,配备给驻外记者。这使得我们有了与外国同行平起平坐、平等交换照片的能力。

我第一次接触照相是在六十年代。在去宁夏出差的路上,我看到有两排白杨树很漂亮,就用相机拍了下来。后来从宁夏到甘肃兰州,我请当地的一位摄影记者帮我把底片冲出来看看。等照片做出来以后,那位记者说拍得很不错,甚至可以发表。不久,《人民日报》真的把这张照片发表了。这件事对我的鼓励很大。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多拍一些照片。但很快,文革就开始了,这个愿望自然落了空。我真正搞起摄影是从文革以后开始的,为了加强新华社的摄影队伍建设,让大家都来重视摄影,我也身体力行,开始背着照相机去拍照片。那时候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拍新闻、抢镜头有些力不从心,但我可以利用外出开会或出国访问的机会用照相机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爱上了摄影。

书画摄影大赛新闻稿 篇9

——书画摄影大赛

为了积极配合我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不断开拓和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新途径与新机制,推动良好校风学风建设,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校园风尚。也可以进一步营造我校书法绘画艺术的良好氛围,促进书法绘画爱好者的交流和进步。徐州工程学院公寓学生党员工作站宣传分站举办了书画摄影大赛。此次活动于2012年10月28日圆满结束。

大赛项目包括书法、摄影、绘画、剪纸,共计四大项,其中书法分硬笔和软笔两类;绘画有水粉、水彩、素描、漫画、中国画等。这次活动在举办之前就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踊跃报名,我们收到作品近千幅,参赛风格迥异、创意鲜明、各具特色,展现了徐州工程学院学生那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激情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公寓文化艺术氛围。

大赛一经举办就受到了同学们的热切关注,同时,同学们也踊跃报名参赛,直至活动截止日,共收集到数百件优秀作品,经过层层公平公正的筛选,邱鑫宇、唐旭、张九匀、陈柯安、王悦,分别脱颖而出获得软笔类、硬笔类、绘画类、摄影类、剪纸类一等奖。(获奖名单详见各公寓楼公示栏)

书画摄影大赛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品味,还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此次大赛的优秀作品装饰在五号楼自习室,真正让广大同学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发挥公寓文化育人功能,为共同构建美好的公寓文化环境,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夯实了基础。

上一篇:做事要一心一意作文下一篇:德州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