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对新闻摄影的影响(精选9篇)
手机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篇1
1 数字时代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1.1 拓宽了摄影记者拍摄新闻照片的空间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工作、生活的步伐日渐紧凑, 只有数字影像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速递的需求, 新闻的摄影记者无疑成为了数码摄影工作的探路者与先行兵。在传统的新闻拍摄过程中, 摄影记者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机械相机, 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胶片的冲洗过程樊笼复杂, 对于周遭环境要求颇高。深受胶卷光感度的限制, 新闻摄影纪实的原则常常无法得以保障。
1.2 增加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数字时代的到来宣告着新闻摄影设备向智能化、自动化的程度发展。众所周知, 数码相机的智能化体现在它能够根据周遭环境自动调整光感度, 调整聚焦等, 可以实现照片拍摄、浏览、取舍流程的一体化。数码相机操作简单的特点, 使得其受众群体不断增加, 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图片拍摄工作中来。不仅如此, 计算机软件对于图形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处理, 不仅可以有效保证图片质量, 还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 新闻摄影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新闻记者, 许多在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也能够为新闻提供实时图片素材。有了专业摄影器材的辅助, 新闻摄影记者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差距不再是检验新闻摄影的唯一标准, 而对于新闻的敏感度以及对于新闻事件的有效报道才是关键。除此之外, 数字技术给新闻摄影工作所提供的便利为摄影记者大大节约了投入在摄影器材方面的时间, 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新闻事件本身当中。
1.3 实现了新闻摄影与新闻事件的同步传播
新闻讲究实时性, 而速度与效率恰好是数字技术所赋予新闻摄影的特征。传统的机械相机所拍摄的胶片必须经过冲洗和放大, 才能进行编辑与挑选, 经过这一系列的流程之后, 新闻图片的发稿时间往往被无限延长。新闻发布的时效性是新闻自身价值的体现, 新闻事件的发生往往只是一瞬间, 却有无数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争相报道, 而谁能够第一时间取得现场图片并进行实时播报, 谁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过期的新闻不具备任何价值。只有在扎堆的媒体中间拔得头筹, 才能够为自己赢得图片的点击量与经济效益。数码相机操作简单、即时传输的特点大大增加了非专业人士对于新闻图片采集工作的参与。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仅体现在数码相机上, 手机拍摄功能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图片的采集手段, 加快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 拓展了信息来源的渠道。而无线网络的传输功能是实现新闻摄影与新闻事件同步传播的有效途径, 它得益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1.4 增加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
由于传统技术的制约, 传统的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主要依靠于报纸、杂志等, 其时效性差, 传播方向单一。而数字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闻摄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 不仅传播速度快、容纳信息广, 传播模式也丰富多样, 大大增加了新闻摄影的受众群体, 促进了文化信息的交流。
2 数字时代给新闻摄影带来的负面影响
2.1 影响了新闻图片的真实性
新闻图片肩负着反映特定社会环境中某一现象的使命, 因此它必须时刻秉持着真实性的原则。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市面上出现了各类对图片进行编辑、处理的软件, 它可以对图片信息与画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处理。但是, 如果这一技术被心怀不轨的不法分子加以利用, 对新闻图片进行大幅度的修改, 就容易掩盖、扭曲事实真相, 引导社会舆论, 无法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有违新闻的道德与本质。
2.2 影响了新闻图片的唯一性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传输媒介, 网络的普及给信息的传播与交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从良性方面来说, 网络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新闻摄影的利用率, 从而促进了新闻工作的整体效率。但是网络的包容性和无限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与隐患, 对于新闻照片模仿、抄袭的现象横生。部分媒体为了抢夺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完成播报任务, 则去网络上拷贝同类型但不同事件的新闻图片滥竽充数, 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不仅仅掩盖了新闻的真实性, 对群众产生了思想、认知上的误导, 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闻摄影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数字环境下新闻摄影行业的未来发展
3.1 正确利用数字技术, 杜绝新闻摄影图片造假现象
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新闻摄影行业提供了全新的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隐患。一般情况下, 新闻摄影图片都是以临时文件的形式被保存于各种电子储存设备中, 新闻图片信息往往是与文字信息分开保存, 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其秩序性的缺乏, 常常容易导致图片丢失、误删等现象的产生, 从而致使新闻作品缺乏实时性与有效性。
3.2 加强监管力度, 提高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性
新闻摄影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为了提高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性, 相关部门应该逐步重视该类问题, 加强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 尽快地建立健全一套相关的行业准则和法律法规, 针对利用数字技术对新闻摄影图片进行造假的现象进行约束与惩罚, 对新闻摄影图片进行恶性传播于交易的行为及时遏制。
3.3 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新闻行业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摄影记者, 必须时刻遵守新闻行业的道德要求, 提高自律性。新闻摄影记者是新闻事件的传播者, 是人民群众的发言人, 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公众, 代表着社会。因此, 新闻记者必须要秉持向社会大众负责的态度, 严格遵循新闻规律, 遵守社会公德与法律法规, 实事求是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只要新闻记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性就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志荣.论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的特性及实现策略[J].文教资料, 2014 (01) .
手机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篇2
集现代高科技技术于一身的手机,不仅提供了最便捷的通信手段,随着手机功能不断扩展,广播、电视、拍照、音乐、娱乐、PDA、上网等等超强“多媒体”功能,使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日常工作和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利用超高频段电磁波传输信号的移动电话,其本身对周围空间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安全性引起广泛关注。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是否存在不利影响
关于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是否存在不利影响,迄今没有定论。
1、有害论:
通过统计研究,频繁、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出现头晕、恶心、睡眠变差、肌肉疼痛等症状的比率高于对照组;
通过模拟试验,例如模拟人脑组织,在手机连续工作若干时间,引起模拟人脑组织某些部位温度升高;
通过动物试验,例如对小白鼠进行微波手机连续长时间工作试验,辐射引起小白鼠腹腔温度升高和血中脂质过氧化物增加。
2、无害论:
根据美国的标准,手机辐射值不能超过2.0W/kg。现在所有手机的辐射值都没有超标,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
认为“有害论”的统计研究数据不具有普遍意义;
动物试验及其试验条件不能简单推定到人类。
2、无害论:
根据美国的标准,手机辐射值不能超过2.0W/kg。现在所有手机的辐射值都没有超标,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
认为“有害论”的统计研究数据不具有普遍意义;
动物试验及其试验条件不能简单推定到人类。
如何看待手机电磁辐射问题
1、应该正视
尽管目前国际权威组织无法肯定手机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但从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机理分析,不利影响是肯定的,另一方面,目前坚持手机电磁辐射无害论的观点主要来自与手机产品有关的机构或部门,不能不产生利益关联的疑问。因此,从保护人类根本利益出发,必须手机电磁辐射问题。应该通过科学试验和分析,确认对人体安全的辐射量标准,继续开展有关防护技术和措施的研究,造
福全人类和子孙后代。
2、不必恐慌
前面已经提到,电磁辐射辐射不等于电磁污染。毕竟现在还没有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手机辐射危害。对于处于信息社会的人类而言,手机的作用实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这个灾害频繁的世界,手机带给人们的便利是不可抗拒的。
3、注意“度”“量”
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机理分析和试验都说明,这种对人体可能的危害不仅与辐射强度有关,而且与作用时间有关,特别与连续作用时间有关。在一定程度范围无害的东西,超过一定程度就成为危害。蛇毒和砒霜在一定量的范围内是良药,“是药三分毒”的常识都告诉我们,注意“度”和“量”的重要性。手机使用者防护须知
作为尚无定论而又不能置之不理的手机电磁辐射危害问题,目前北京联华中安信息技术专家提出的一些防范原则和措施可以作为参考:
1、基本原则:
(1)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特别是连续使用时间。能用固定电话不用手机,连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
(2)避免近距离接触。电磁辐射强度是与距离成反比的,也就是说手机与人体的距离从1厘米拉近到0.5厘米,其影响力就提高了一倍。
(3)不用时关闭电源。手机只要接通电源,就会发出电磁辐射,只是手机在通信的时候发出的辐射量要大于待机时的辐射量。
(4)手机接通或者拨出的时候,电磁辐射强度最大,注意手机与身体的距离尽可能大;
(5)购买辐射功率低的手机;
(6)提高自身的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是根本。
2、使用手机时防辐射建议:
(1)使用免提耳机。与手机保持一定距离,可减少80%~90%的电磁辐射。
(2)手机不用时尽量不要放在胸前口袋或挂在胸口,最好放在手袋或外衣口袋。
(3)使用耳机,可以使手机电磁辐射影响减少90%以上。
手机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影响
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手机移动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机媒体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且还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移动媒体的功能不断增多,手机移动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新闻传播已进入手机移动媒体传播时代。同时,由于手机移动媒体具有便携性和易操作性,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的标准越来越低,新闻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也变成了新闻的传播者。手机移动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手机移动媒体的了解,而且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手机移动媒体的新闻传播特征
1.1用户数量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手机4G网络已普遍运用。手机网络为手机移动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手机移动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很多人都是通过手机看新闻,查天气预报,刷微博,与朋友交流等。随着手机使用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信息和新闻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手机移动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人们通过手机移动媒体来获取新闻具有随意性和便利性的特点,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1.2信息推送的高效性
首先,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时效性较强。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并且人们的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信息流动的速度更高。由于快节奏、大压力的生活,人们缺乏集中的时间去关注社会新闻,只能在上班坐地铁等闲暇时间通过手机去了解社会新闻,以达到打发时间,满足娱乐需求的目的;其次,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很多手机新闻网站都会将新闻分为娱乐、体育、经济、政治等各个板块。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筛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1.3新闻传受双方相互传播
手机移动媒体的重要优势是双向交流、及时反馈。手机新闻媒体具有互动性传播的特点,很多手机新闻网站的编辑能够与新闻受众进行沟通,实现快速、广泛的互动。同时,手机新闻受众也可以扮演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当发现爆炸性新闻时,人们往往会通过手机互联网将手机信息传播给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并对新闻加以讨论。新闻传受双方相互传播,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2.手机移动媒体的优势
2.1效率高
目前,我国手机移动媒体的使用率较高,而且使用范围特别广。据调查,我国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手机当,涵盖了不同职业、不同人群和不同年龄的人。由此可见,我国手机的使用率比较高,这也就以为这手机新闻有着广阔的受众范围。通过手机移动媒体来进行信息传播能够充分利用广阔的受众人群,并采取针对性信息传播的方式,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2.2功能全
功能齐全是手机的重要特征,也是 手机受到人们青睐的重要原因。强大的手机功能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节省人们的时间,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很多人通过手机来购物、拍照、查阅资料、观看新闻等,手机的这些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同时,手机上的摄像、录音等功能还可以成为获取新闻资料的手段,为新闻传播提供重要的材料,提高新闻的真实性。
2.3网络化
网络化是现代手机移动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手机移动媒体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原因。手机联网能够实现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提高传播速度,扩大信息的受众范围,进而实现信息的高效传播。同时,手机联网能够实现手机网络交流、手机网络信息查询、手机购物等,并且,在手机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手机具有便携性的特点,人们可以利用上下班时间来观看新闻,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手机移动媒体网络化打破了穿帮新闻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地提高的新闻传播的效率。
2.4便利性
便利性指手机移动媒体的小巧、便捷及地费用等特点。在当今信息时代,手机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须品,很多人离开手机会觉得生活缺少了什么。由此可见,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手机有着很大的依赖性。手机拥有一条龙的支付宝服务,能够极大地节省人们的购物时间。同时,人们出门在外带上手机可以查地图、查公交、查路线等,手机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安全。另外,使用手机浏览新闻只需要耗费流量,在无线覆盖地区,手机新闻浏览几乎不需要费用。因此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具有费用小的特点。手机移动媒体的便利性极大地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3.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3.1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影响
手机移动媒体具有个性化、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极大地促进了手机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手机移动媒体新闻发展的关键在于新闻的内容和新闻的质量。新闻内容是新闻传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传统新闻传播下的报纸、电视媒体还是当今新兴媒体下下的手机和互联网新闻传播都取决于新闻的内容。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4G网络视频内容逐渐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4G网络逐渐兴起,网络中不再存在带宽限制,视频成为网络中的主要内容。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视频新闻成为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其次,新闻内容简短易懂。由于手机移动媒体具有小巧便携等特点,人们在浏览新闻时所用是时间较短,因此,手机移动媒体新闻大多简短易懂,既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又不耽误人们的时间。
3.2对新闻传播方及受众方的影响
首先,手机移动媒体为新闻的传播者提供了便利条件,补充了新闻来源。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下,新闻的传播者具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并且由着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他们在新闻传播中积极按照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精神导向”作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但是,在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很多新闻的传播者都是新闻的发现者或者是新闻的目击者,他们通过自身经历向人们传播新闻,但是缺乏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新闻质量有待提升;其次,新闻受众在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不仅积极了解社会新闻,而且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在手机网络上对手机新闻进行讨论,参与到手机新闻传播之中。
3.3对新闻传播渠道的影响
首先,随着手机移动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大大拓宽,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受到了巨大冲击,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有待着整合。在手机移动媒体北京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市场主体地位受到了影响,并且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及新闻传播的格局受到了较大影响;其次,随着手机移动媒体的发展,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相嫁接,两者互相补充,促进了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网络媒体嫁接手机媒体充分体现了手机移动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受众数量,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3.4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手机移动媒体具有便携性的特点,人们能够使用手机及时了解新闻。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媒体对社会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手机移动媒体为人们的舆论提供了条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话语权,激发和人们参加新闻讨论的积极性。但是,手机移动媒体也会对社会舆论产生不利影响。例如,虚假留言的滋生、信息引导难度加大、新闻内容失真等现象。
3.5对新闻传播理论的影响
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对新闻传播的理论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议程设置理论中,受众个人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受众个人极大提高了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其次,受众的新闻使用动机更加复杂。在手机移动媒体北京下,新闻受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新闻受众使用动机复杂多样。
4.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的策略
4.1避免对手机移动媒体的过度依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断完善。由最初的通话工具转变为信息终端,实现了人与媒介的连接。人们可以利用手机读书看报、浏览新闻、联络朋友等。但是,随着手机移动媒体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出现了过度依赖的现象。为避免人们对手机移动媒体的过度依赖,我们应正确使用手机移动媒体,避免沉迷与手机移动媒体而无法自拔的现象,正确运用手机浏览新闻。
4.2加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随着手机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民间舆论逐渐发展并兴盛起来,网络媒体和手机移动媒体为民间舆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新闻评论、新闻留言、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对新闻加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新闻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加强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积极引导民众的新闻舆论,提高民众的新闻判断能力。另外,在民间舆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新闻传播需要主流舆论来对民间舆论进行引导,实现民间舆论和主流舆论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4.3整合新闻资源,细分新闻受众
在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下,要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并对新闻媒体进行细分。为此,新闻传播应针对受众的年龄、性别、个性及受教育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将新闻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提高新闻的针对性。同时,在细分新闻受众的同时,应加强了解新闻受众的兴趣爱好和新闻需求,细化新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4.4引导和提高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
在网络媒介和手机移动媒介新闻传播的背景下,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新闻受众也扮演着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因此,手机移动媒介新闻传播应引导和提高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使新闻受众能够做到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刻意制造虚假新闻,不发表反动言论,正确传播新闻,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为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新闻受众媒介素养的宣传积极利用学校教育的作用和新闻传播的作用,不断提高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
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巨大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新闻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用户数量多、信息推送高效、信息传播途径较多、新闻传受双方相互传播等特点,并且,手机移动媒体具有效率高、功能全、网络化、便利性等特点。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方800及受众方、传播渠道、传播理论及社会舆论都有着重大影响。为充分发挥手机移动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促近新闻传播的发展,我们应避免新闻媒体对手机移动媒体的过度依赖、加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整合新闻资源,细分新闻受众、引导和提高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研究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加强手机移动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应用,而且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凯,刘德寰. 移动媒体时代青少年的媒体选择——基于电视与手机媒体的对比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6(03
[2]霍炎. 手机媒体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发展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
[3]罗翔宇. 美国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的文学视角研究之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
手机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篇4
1 拍客摄影对新闻摄影的积极影响
1.1 拍客将闻摄影的互动参与性提升
分享新闻画面, 是拍客的最大特点。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参与的平台, 可在媒体上刊登并在网上公开发布拍客所拍摄的照片。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的新闻传播方式, 将拍客和读者的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同时也将媒体的整体影响力提升, 实现了媒体和拍客的互动。拍客既能够参与到新闻媒体中, 而从拍客的图片中, 新闻媒体也能获得新闻。这个过程大家共同参与, 拍客是事件的参与者, 通过对当时心情的记录, 对新闻真实的感受进行表达, 所拍摄的照片往往能引起共鸣, 引发大众的参与和评论, 这样会比以往的报道有更强的互动性。
数字化时代, 新闻图片有着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来源的渠道既包括单一的媒体记者, 同时也包括普通人。大量的新闻促进了媒体的发展, 而现实中往往只是有限的新闻摄影记者和媒体资源。新闻记者有时并不一定能及时出现在新闻发生的现场, 尤其是发生一些突发新闻事件的时候。因为在第一时间内, 记者不能及时赶到, 这样就会有许多精彩的现场画面被错过。同时, 因为有不同的生活背景, 人们往往会关注不同的事物, 这样很多有趣味性的画面和事件, 会被媒体摄影记者错过。但拍客就可能记录下来这些趣味性的图片, 拍摄的照片能够很好的补充传统媒体的摄影图片。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拍客, 分布在都市街头的每一个角落, 可有效的弥补媒体人不足及记者不在现场的缺陷。同时, 新闻摄影的视野, 还因为拍客的出现而被拓展, 使媒体关注更加全面的内容, 所以未来媒体不容忽视的, 是合理利用和有效整合拍客的摄影资源。
1.2 拍客使新闻摄影内容更具时效性
新闻摄影的第一生命, 就是实效性。而再好的新闻, 一旦错过了发生的最佳时期, 其原有的价值就会失去。数字化时代没有到来之前, 传统的媒体拍摄的新闻图片, 往往要晚一时间才能和读者见面。而拍客可在第一时间内, 将所拍摄的照片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站上发布, 并迅速的传播, 这样不仅保证了新闻摄影的实效性, 同时也可使受众对事物发展的最新动态, 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解。
1.3 拍客促使新闻摄影报道深度增强
不同于新闻记者的是, 拍客对身边的偶发事件和小事件比较关注, 能够完成简单的新闻拍摄, 而媒体新闻记者和拍客相比, 往往更加专业, 这不仅在摄影技术和摄影器材上表现出来, 同时还在对新闻的理解及职业素养上体现出来。正是因为在拍客的参与下, 给传统的摄影记者更多的时间, 做一些深度报道, 采访一些重大的新闻。对新闻事件, 以更专业的眼光来看待, 挖掘和关注拍客所不能解决的新闻视角。
2 拍客摄影对新闻摄影的消极影响
拍客在促进新闻摄影工作的同时, 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很多问题急需尽快解决和完善。
2.1 拍客容易产生一些不实的新闻内容
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培训, 大多数拍客并不真正理解新闻的含义, 这样容易产生不实的内容, 所以应进一步健全新闻监管机制, 媒体在对拍客关注的同时, 还应对那些有问题的图片及时监督和删除, 加强拍客和媒体之间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拍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可聘请媒体专家, 开展培训和讲座。
2.2 为了扩大影响力, 拍客可能会夸大新闻事实
为了使图片的点击量增加, 一些拍客会用一些危言耸听的图片, 来引起关注, 这样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不好的, 由于很多拍客是用网名来传播图片, 不容易追究其应付的责任, 而如果采用实名制, 就能有效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2.3 由于不具备现场采访权, 容易导致拍摄失误
都市里有众多的拍客, 无法明确界定身份, 同时因为没有现场采访权, 这样在拍摄有争议的事件及突发新闻时, 因为缺乏任何的保障, 而容易受到伤害, 或者造成拍摄失误。针对这种情况, 传统媒体可聘请有优良记录的拍客做特约记者, 并为他们的采访提供方便。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 新闻摄影技术高度发展, 而对于新闻摄影而言, 拍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如何将这种全新的报道平台和传播方式更好的利用, 积极发挥在新闻摄影报道中, 拍客的积极作用, 并克服其不良影响, 是当今媒体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如今, 我们身处新媒体时代, 伴随着迅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和不断普及的摄影, 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数码相机或者是手机, 对身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拍摄和记录, 并利用互联网的快捷, 迅速的传播出去。作为新兴的新闻摄影力量, 拍客已经严重的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 同时, 对未来新闻摄影的发展走向, 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本文客观的分析新媒体时代的拍客的出现, 并探讨了拍客摄影对新媒体摄影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拍客摄影,新闻摄影,影响
参考文献
[1]罗以东, 张学毅.浅议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9 (03) .
[2]周军.数字时代对新闻摄影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 2011 (07) .
[3]范久红.数字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8 (06) .
[4]黄晓军, 舒建文.论新闻摄影作品评价标准的变化及趋势[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
手机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篇5
新闻摄影的创作蕴含着整体意识的思想。我们知道, 新闻摄影既有社会功能也有审美功能, 用视觉图像传播信息而脱离语言束缚, 能够更加广泛而快速传播, 于是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现代社会人大多态度冷漠, 这是因为内在空虚, 而究其原因则是因为社会发展让现代人压力剧增, 生活枯燥乏味及单调, 人与人、自然之间关系逐渐远离, 人的感官变得迟钝。而摄影作为一种效率很好的传播途径, 能够产生影像艺术佳作, 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注意力, 激发人们审美观念并对个人精神上的境界有所提升, 有利于改变以及摆脱日常生活里的分裂。摄影家还能够以各种方法或手段创造并升华意境, 以情景交融方法来彰显更为深的景与情;情景交融, 景是情的具象, 借此而产生不一样的宇宙世界和新气象, 给予人类广大的思想空间, 发展新的境界。例如, 一般大众喜欢风光摄影因为它带给人美感, 愉悦身心。而一些内涵丰富的作品, 令人欣赏图片之时有着颇为深入的思考, 进而使人产生热爱自然的感受, 安慰人的心灵。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作品自身的整体性, 及其激发的关联性情感与思考皆体现了传统美学中的整体意识。
我国传统的美学体现的人文导向以及纪实摄影都以人为本且始终指向人, 人的生活意义和精神境界发展是其最为注重的。因而在传统美学之中, 儒家和道家美学都十分关注人的问题, 且留下了许多现在还能沿用的美学思想, 尤其是儒家美学, 其更能感受到艺术与美对人、社会的不可或缺且特有的作用。这种好的传统在当今物欲横流现状下极具引导意义, 它能修正不良之处。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都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源泉。“传统美学蕴藏了明确的人文主义精神, 并始终引导人道德和精神发展, 始终关注生活意义所在。其审美价值一直贴近在它社会价值之后。”而纪实摄影便具备如此品格。我们且将纪实摄影对西方社会作用搁置一旁不论, 仅观察纪实摄影于国内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少华在其名为《论纪实摄影》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如此给纪实摄影下定义:“纪实摄影即为摄影者对现实之中有着社会文化历史意义的人、人和环境间关系的生动而客观的描述, 并引起受众关注、形成完整认识的摄影形式。”由此可见, 纪实摄影的社会功能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纪实摄影中审美价值从属于它的社会价值, 这就意味着国内的纪实摄影家凭借个人思维和标准展现及审视社会, 可见传统美学主要在审美和道德标准上来影响我国的纪实摄影。我们知道, 国内的纪实摄影家对对象拍摄以及展现彰显出了儒家核心思想, 这不同于西方饱含个人主义的纪实摄影, 西方纪实摄影作品重在个人价值体现, 而我国纪实作品重在社会道德标准和人文关怀。对此对我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的在解读是十分必要的, 可借其来得到更多的启发, 为中国摄影发展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在理论上做铺垫。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手机媒体,社会,影响
1 手机媒体的特征
1.1 开启全民媒体化时代
手机作为媒体,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 社会的个体具有独立自主的传播权, 从以往的群体接收信息转变为差异化的个体接收, 由单向的传播变成互动传播。同时在时间上, 手机媒体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获得想要的讯息, 并及时反馈和互动。这样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的变化。个体思想活跃, 能与其他个体自由评论探讨事件, 参与度空前提高, 可以说手机媒体开启了全民媒体化时代。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 “传者”和“受者”是固定的传受关系, 前者主动进行传播, 后者被动接受, 传播着拥有垄断地位。手机媒体打破了这种固定模式, 使得获得和传播信息机会逐步向均衡方向发展的交互关系。近年来智能机逐渐发展, 应用功能大大提升, 除了基本的通信功能外, 各种基于系统平台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 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参与各种信息。如今手机作为移动终端设备, 涵盖了包括手机即时通讯、手机社交、手机安全、手机支付、手机购物、手机出行、手机游戏、手机视频在内的诸多应用。在3G4G网络的平台下, 手机上网速度更快, 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这同时也推动了高性能、高质量手机的制造。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手机媒体证实了这句话的真实性。之前的媒介, 包括报刊、广播、电视, 实际上是与人分离的, 直到互联网的出现才让人感觉到获取信息的自由, 而手机更是能实现人与信息的无缝对接, 让人能有控制媒体的能力。人们依赖手机与外界沟通, 若是有一天缺了它, 必然会感到不习惯, 如同摘掉了自身的器官一样。
1.2“媒介融合”下的手机媒体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聚合”概念,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在功能上呈现出融合一体化趋势, 这种媒介融合主要针对的是传统媒体范畴。其后,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奇森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介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手机媒体基于网络平台, 融合进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介的信息。人们可以通过应用软件阅读报纸, 浏览最新杂志, 收听各地广播, 同时也能实时收看电视和最新的电影, 俨然就是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脑。人们可以边走路, 边和他人打电话, 边阅读新闻, 这是其他媒介难以达到的, 人和机器获得解放, 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快捷的媒介。
融合了多种媒介的手机媒体, 究其意义,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手机一体化的功能使得人们出行只用带手机就可以了, 可以照相、摄像、录音、记笔记、上网查阅新闻、看电影电视, 多种功能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娱乐的正常需要, 这也是手机媒体近些年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可以这么说之前从未有哪种媒介如同手机媒介一样发展如此之快, 应用如此之广的。有人大胆预测, 手机媒体将击败其他媒体, 其他媒体会逐步消亡。这种担心大概是不会发生的, 但我们却不得不不承认“移动改变生活”, 人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
2 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优势
2.1 信息传播方式的自由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有了巨大改变, 对信息的需求也远远超过以往, 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是人们的生活常态, 但因为硬件过于庞大, 无论是台式电脑还是笔记本, 都无法完成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获取与处理的需求。而3G手机媒体的出现, 将这一问题完美解决, 并依靠手机自身的摄像、文字录入功能, 使用户能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以E-mail、微博、网站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 及时掌握信息动态, 自由表达意见建议, 参与到国家和政府工作当中。
2.2 传播功能的全面性
手机因为便携性和信息化, 使其具有往多功能全方位方向拓展的可能, 在当前已有手机扫描条码的使用, 只要在有条码的物品或地方, 用手机扫一扫, 即可连上产品网页, 对其信息进行浏览, 实现了解、购买的需求。另外还有手机钱包、手机证件等功能, 前者通过在手机中植入特定芯片, 将银行账户与芯片进行同步绑定, 让用户在购买商品付款时, 把手机一刷, 即可完成支付功能;后者通过将身份证、学生证、驾驶证等证件信息编码录入手机中, 实现手机证件功能, 省去忘记携带证件的后顾之忧。
2.3 界面沟通的互动性强
与传统媒体相比, 手机媒体最大特色便是具有良好互动性。传统媒体虽也有交流沟通, 但往往具有滞后性和不充分性, 而手机媒体因为3G4G等强大技术支持和更低的技术门槛, 只需接入无线信号, 不用网线连接, 即可实现集多种媒体于一身, 在线对新闻消息、突发事件及电视电影等发表评论, 与相关人员实时进行沟通交流, 极大提高用户参与度和反馈效果。
3 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的创新策略
3.1 打造语言风格审美新范式
当前, 由于传统媒体对传播报道形式还较为单一, 未能全方位调动起受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形态的一种, 更应充分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 构建符合人们审美心理范式的多重有效宣传渠道。
3.2 融入当前流行的“微元素”
以往, 传统媒体在报道新闻时, 行文大都篇幅冗长、文风平淡。而今, 各种“微元素”广泛流行于新媒体网络平台, 具有碎片化、数字化、个性化等特性。在手机媒体方面, “微元素”的流行受到广大年轻人的追捧。从具体方面来看, “微元素”可以是单幅图片 (包括摄影图片或漫画图片、动态图片) 、单个音视频等等。
当前, 无论是在手机微博平台, 还是手机音乐、手机报等平台, 皆可支持图片、视音频链接。以手机微博平台的图片博文为例, 无需过多修饰, 仅是一张与众不同的图片, 配上少许解释性文字, 就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各方关注。如果,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 “裁剪”为更适应当前受众喜爱的“微文本”, 更容易吸引广大受众的持续关注。
3.3 增强受众的互动交流和反馈
借助手机媒体, 提升新闻传播的高效宣传, 还需做到增强手机媒体和受众的互动交流。尤其还需开展调研受众对手机媒体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反馈的调查。如此, 有利于手机媒体在今后进一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时, 满足受众媒介内容期待和需求。具体开展措施, 如在手机报板块中增添“读者留言”互动板块, 增大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丁士, 真才基.应对手机媒体的挑战[J].理论前沿, 2013 (01) .
[2]别林娟.手机报现状及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 2012.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 篇7
一、手机媒体的优势
1、使用效率高、适用范围广。
手机媒体是基于通讯设备之上开展的信息共享活动, 报纸等媒体在传递信息时受多种因素影响, 由于携带不方便阅读人群也正在减少。手机媒体使用人群众多, 涉及范围广, 利用这一途径来传播新闻更高效便捷, 可借助现有网络来搭建媒体平台, 减少基础建设产生的费用。借助手机来阅读新闻信息时可充分利用空闲时间, 并不需要特定安排, 例如上班族等车时间, 大学生课余时间等。大部分公共场所已经普及了无线网络, 连接后阅读新闻不会产生网络费用, 速度也可达到使用需求, 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有力平台。
2、小巧、便捷、费用低。
手机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为使用阶段提供了更多便捷, 外观也更加轻薄, 外出活动时可代替数码相机等设备。除此之外手机还具备交易功能, 一些网站更是针对手机用户推出了免费订阅服务, 将个人关注的专栏信息添加到订阅并绑定手机, 当内容更新时会以短信或者推送的形式提醒客户。由此可见手机媒体拥有众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 在此基础上开展新闻服务更高效便捷, 用户完全可以自定义新闻的类型, 节省阅读时间。
二、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1、对新闻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手机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力军, 从而对新闻传播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传播新闻, 从而为假新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并且使用手机的有许多是青少年, 他们对真假的辨别能力较弱, 因此受到假新闻的误导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困扰。并且新闻传播有其固定的格式和要求, 但是由于目前手机媒体的许多功能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所以在功能的运用上还不成熟, 从而为新闻的编辑制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媒体整合的前提下, 新闻记者不但要会运用传统的提问、现察等手段进行采访, 还要使用摄像机、录音机等进行视觉素材与听觉素材的纪录, 从而使得新闻制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对新闻传播受体产生的影响。
手机终端新闻传播受体往往具备一定的现代知识水平, 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接受性, 对于广泛的新闻信息、焦点事件都存在较强的关注心理, 并且能够通过手机工具进行积极主动的回应, 继而形成强烈的舆论效应。手机终端的不断发展固然带动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但从新闻传播的传播效应来看, 手机终端对新闻传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例如, 对网络新闻内容审核不严, 导致虚假新闻泛滥;为博观众眼球, 普遍存在新闻炒作等现象, 削弱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权威性、正面性和客观性。
3、改变传统新闻摄影与摄像。
手机作为摄像设备使用更便捷, 在开展新闻纪录活动时, 可使用高清手机来完成, 并随时通过网络将其传输至总部。有效缩短了新闻制作所需的时间。手机媒体还可将新闻以视频的形式传递, 群众在查看过程中可更直观了解现场情况。手机媒体可以图文并茂的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 从而更加吸引人注意。并且传统新闻摄影与摄像都是专业记者通过跟踪踩点拍摄出来的, 而现代手机的拍照功能非常强大,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的记录真实的画面, 可能画面拍摄角度和拍摄手法上缺乏专业性, 但是可以提高纪实性和时效性。
4、手机媒体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当前新媒体时代完全颠覆了这一模式, 信息传播载体更加多元化, 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 并在平等的传播关系中享有充分的舆论话语表达权。人们通过手机媒体可以自由发表看法, 实现彼此交流、影响、融合, 最终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在手机媒体的作用下, 新闻不再以单向传播的形式出现, 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使新闻传播更加客观、真实。
虽然说, 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是, 相较于传统的媒体而言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也是不容置疑的。可以说, 具有时代特征的手机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员, 而且还发挥着其它媒体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J].新闻界, 2012 (16) :3-8.
[2]陆指南.数字时代媒体编辑的基本素质探析[J].出版广角 (下半月) , 2013 (04) .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 篇8
目前, 手机已全面普及, 手机技术传播已无孔不入, 社会所有阶层、角落都有手机留下的身影, 手机俨然已成公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统计数据表明, 到2013年初, 全球范围内已有68亿人在使用手机, 而全球人口总量也不过区区70多亿。专家表示, 2014年, 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将与世界人口总量持平。如果一人持有多部手机, 则还将超越全球人口总量。
科技发展的最大成效表现在手机上, 就是让手机功能更新提速, 从而让手机所能实现的功能也前所未有的强大, 小到柴米油盐, 大到政治、战争, 一部手机, 几乎可以全部包揽。难怪有好事者将手机媒体进行了如下的特点概括:传播、互动、及时、定向、分众。固然, 手机媒体本身发展还有不少健全提升空间, 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也还都处于发轫之际, 其资费标准、技术模式等方面问题尚处摸索之中, 不过, 现实中的手机对于人们的生活、新闻的传播等所造成的影响已然极其巨大, 它改变了公众的生活、行为、思维。
二、传统新闻摄像被手机直接改变
通常, 新闻图片拍摄是新闻记者的专利, 但近年来, 随着拥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普及, 众多手机用户一步跨入了影像采集、新闻图片制作者行列, 新闻, 特别是图片新闻的采集、制作一夜之间大众化, 凡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用户都化身为潜在新闻图片拍摄、制作人。因为, 数码技术让图片采集、新闻摄影变得不再高深、难懂、难于把控, 集成化、数码化让我们只要拥有手机, 只要有拍照的欲望, 便具有了基本的新闻采集条件, 为此, 众多手机制造商直接把手机的摄录、拍照功能当成其产品的终极卖点, 高清数码手机像素前所未有的强大, 拍照、摄像效果前所未有的清晰, 其所摄录的图片、影像已完全能够满足新闻之于图片的专业、技术要求, 从而导致平面媒体认识、使用图片的渠道发生巨大改变, 对于图片的生产、制作思维也不再局限于以往记者手中的专业相机了, 能够全景记录事发现场, 原汁原味反映新闻场景的手机弥补了通常情况下时间、空间方面的缺憾, 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清晰性与客观性。
基于手机的强大功能和极具诱惑的未来发展潜力, 全球部分主流媒体已敏锐嗅出了手机摄影对于新闻媒体颠覆性的干扰功能, 他们不得不在纸质媒体、节目内直接采用手机摄影图片, 通过此举, 来提升新闻报道的及时性、真实性, 满足受众的新闻阅读需求, 客观上, 也提升了媒体的新闻资源的来源渠道。如今, 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 对事件的最先接触者不是记者或媒体 (偶然的路过除外) , 而是离事件最近的行人, 而他们一旦拍摄到相应的图片, 就会极具第一时间、现场价值, 能维持原状地展现现场场景, 这样的图片, 媒体想要拒绝使用是很难的, 几乎不可能拒绝。从国内外发展事实来看, 手机图片的功能正在发生颠覆性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 国内媒体对于时效性较强的手机拍摄图片的采用正日益增多。例如, 2005年8月26日, 《京华时报》 (北京) 把手机拍摄的和平门地铁站火灾图片当作头条新闻发布, 效果震撼, 随后, 《羊城晚报》等纸媒日益开启手机拍摄图片时代, 纷纷在报刊辟出专门版块, 用于手机图片的发布, 效果同样日益向好。与此同时, 电视平面媒体对于手机录制的影像、拍摄的图片采用率也日益走高, 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影视作品, 其中的手机制作的新闻作品日渐增多。
从专业角度来看, 手机拍摄的作品显得粗制滥造, 水准低下, 但是, 有一点让手机作品彻底战胜了其自身的这种不足, 那就是新闻性、现场感、真实性, 公众了解新闻无须过分专业, 只要知道事件的性质等就可以。因此, 粗制滥造在这里被忽略了。强烈的现场感让公众趋之若鹜, 也迫使纸媒、平面媒体、编辑对其刮目相看, 进而对其实施加工、制作、发布。可以说, 手机的出现, 让社会公众的资讯来源渠道更加广泛, 许多难为人知的事实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便可以瞬间传遍全球, 带来强烈的震撼效果。
与其说手机拍摄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等决定性因素, 不如说手机作品具备了居民立场、平凡观点, 这种及时真实的事实保存、展现, 与受众的需求零距离, 从而让人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亲近感, 这种内在因素是任何编辑也无法进行人为加工的, 而且其诱惑力又迫使他们不得不用。正因如此, 这些新闻作品才让专业的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巨大的生存压力。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让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无所不在的潜在拍摄者。普通公众不会受到专业的媒介制作者们所持的功利因素、各种不同立场干扰, 他们的目的是记录、保存、发布, 还原事实真相, 因此手机作品就具备了客观、公正、准确的特征了, 这也正是它深受受众喜爱的主要原因。因此, 可以说, 谁忽视了这一点, 谁将因此而受到事实的惩罚。固守既有现实, 不跟进手机拍摄生活, 显然是与事实脱节, 与世界远离的。而如果想运用手机作品, 则又要求手机图片编辑人员要有较高的图像识别技术, 他们必须随时注意普通公众的嗅觉的同时还要能甄别“数字造假”作品, 这样才可以保证所用图片的真实客观。同时, 对于优秀的手机图片作品的专业处理也考量编辑人员的心态, 媒体必须具备合理调配手机摄影爱好者与专业摄影记者这两种作品的创造资源。这样, 才可以发挥更高质量、更高质索的新闻图片带给传媒以更大更好的影响和发展。这样相互利用, 互相促进, 才可以保证手机拍摄人员、新新闻摄影、摄像、媒介的共同前进。
三、手机媒体促进新闻制作形式的改变
通过手机, 媒体从业者能及时获取更多新闻素材, 能迅速实现新闻采集、制作、发布等一系列新闻动作。众多媒体的手机报料平台已经极其常见, 这就从根本上提升了记者工作成效, 也为其多种采访手段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从而让公众可以第一时间无限接近新闻事件本质, 新闻内容从未有过的丰富。这也迫使凤凰卫视、CNN、CCTV等国内外新闻平台对手机新闻作品的利用率大幅提升, 同时, 千万里之外的电话连线也让新闻更具真实感, 大量节约了新闻制作的时间、物质成本, 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却前所未有的获得提升。例如, 最近美国在伊拉克境内打击ISIS极端组织的新闻报道, 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新闻中知道, 这就是手机新闻与传统媒体结合下的现实效果。
四、小结
大量的事实表明, 手机媒体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颠覆与变革, 无论是形式上, 还是内容上, 手机媒体都让社会公众不再一无所知, 对于社会事件的观点也有了可以发泄的渠道, 这在事实上深刻影响了传统媒体的态度, 也影响了政府的态度, 为社会公众更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事实上, 受益最大的还要数媒体及其从业人员, 因为, 手机媒体的诞生、发展极大地节约了传统媒体的时间、空间及制作成本, 让他们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量, 却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新闻传播效果。所以, 我们应该说, 手机是现代新闻从业人员的强力装备, 它对新闻的发展与促进, 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张生花.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J].出版广角, 2013 (18) .
[2]梅倩.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的受众审美心理探析[D].江南大学, 2011.
[3]覃敏.浅谈报纸与手机的媒体融合[J].中国报业, 2011年 (04) .
[4]匡文波, 王权手机媒体发展的三大趋势[J].传媒, 2010 (05) .
[5]董向东.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0 (05) .
手机终端对新闻传播的变革影响 篇9
1手机终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1.1 4G网络下视频内容兴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讯网络也由原来的简单2G变成了4G业务,人们也从原来简单的手机接打电话、接收短信来了解一些新闻内容,发展到3G时代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订阅信息、下载客户端,并且可以根据推送随时接收到最新的资讯内容。而到了现阶段的4G阶段,已经不仅仅在图片、文字新闻内容上,视频内容成为了消费的重点,让媒体在移动的方向上又有了重新的定位。在4G时代之下,宽带已经不能限制移动设备,视频应用成为了主流应用之一,尤其是手机的性能越来越强,手机终端显示出来的视频清晰度、流畅度已经不成问题。视频新闻如果与移动用户的习惯相融合并且还能迎合大众的实际需求,那么这种视频新闻信息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会有非常大的市场。例如,《纽约时报》在2013年11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推出了在线视频服务“纽约时报一分钟”,在这一平台之上,媒体会在每天的6点、12点、18点这三个时间段将新闻做成视频进行简单的介绍,目标就是移动收视的人群,这仅仅是全球视频媒体发展的一个方面。4G网络和手机终端的结合,更加降低了视频直播的门槛,让手机终端可以成为实现全媒体传播的重要平台,而高清的同步直播也能让人更加的期待。
1.2传受主体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手机终端成为了一种可以兼容各种媒体的设备,手机对媒体传播的介入,让受众群体扩大化,并且积极性被更好地调动起来,传播的传授方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在网络和手机等媒体还未发展以及刚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两种媒体模式只能算是简单的参与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手机媒体将和传统的专业媒体占有相同的位置,甚至在影响力上可能还会比专业媒体要强,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中,网民已经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而手机终端的使用用户也在不断增多,这一点不仅仅是限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也不受到年龄、职业、地域的限制,大众传播的兴起让很多平民成为了“记者”,纷纷拿起自己手中的手机终端及时地记录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而身边的大众也就成为了新闻内容的传播者,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公民新闻”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在大众传媒之中,专业记者已经不在所报道的事件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了,普通民众可以直接参与并且受到其他民众的关注。在新的媒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受众者一改以往的只是接收信息的地位,拿起手中的设备开始积极投身到新闻的制作过程之中来,媒体发展趋势越来越迅猛。
1.3传统媒体的主体市场地位受到影响
手机媒体开始展现自己的优势而占有独特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受众者开始向手机媒体方向靠拢,一些发达国家的传统媒体行业也开始出现了衰落或者是转型的状态。尤其是在近年来,手机终端可以呈现的新闻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受众者还可以借助手机终端的平台对事件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地跟进,这是传统媒体没有办法达到的,这给了受众者更多的新鲜感和优越性,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1.4手机媒体改变了大众传播媒体的传统格局
传统媒体运行状态已经开始被打破,手机媒体逐渐分割着传统媒体的市场,受众群众和广告份额也不断增多,同时,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媒体消费能力和关注程度不断降低,手机终端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成为新宠。手机媒体的个性化设置具有非常强的目标性,对于商家而言也存在着不小的诱惑,这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手机媒体的怀抱之中,逐渐远离传统的媒体形式。
2对手机终端传播新闻的思考
2.1舆论引导与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现阶段,自媒体模式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而信息的发布已经不再由固定的新闻工作者或者是固定的组织控制了,给了人们更多的空间以及新闻的知晓权,信息对公众更加的公开、透明,每一个受众者都有权知晓事情的真相。在这样的阶段,如果相关部门没有根据新闻状况作出适当的反应,那么就会失去最佳的把握舆论的时间,最终陷入舆论的困境之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终端在整个传媒系统之中,已经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手机媒体在事件中的传播作用也越来越强,对手机用户端进行正确的引导,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手机舆论使用场所,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个性化的信息时代要求公民对政府以及社会所有事件有知情权和表达权,并且所有公共利益方面的相关数据都要透明化,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受众群众的道德建设也体现在手机终端的使用过程之中,一定要遵守道德规范,严于律己,从自我做起。
手机终端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虽然有着非常强的发展势头,但是较之传统媒体来说,稳定性还不够。传统媒体已经有了较强的发展时间,积攒了一定的资源,并且具备非常强的权威性。所以,对于一些突发的、较大的事件来说,传统媒体做出的回应往往最能被受众接受和认可,而从手机终端流出的一些片面性的舆论和推断性的结论,还是传统媒体比较容易被接受。在对受众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增加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借助手机媒体终端快捷、便利的优势,让事件更加真实、准确、全面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2.2受众被细化
随着手机终端的产生,对传统媒介的市场进行了划分,传统媒体的市场迎来了“碎片化”的时代。手机终端的主打特点就是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新闻的传播和沟通,没有其他方面的限制。而手机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也开始逐渐的碎片化,这个时候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地位以及利益方面的不同诉求,差异也开始显现出来。每个阶层都会因为自己的实际需求、年龄、生活方式、个性特征以及利益需求等各个方面的差别,会有着属于他们群体关于利益方面的需求量,同时,也能由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的标识特点。
因此,根据各个阶层和消费群体差异导致的差别化也是无可厚非的。除此之外,因为人们接受时间没有特别的统一,也就是说他们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是碎片化的,随时随地能够出现,同时也随时随地的消失。而手机的随意性正好为人们利用起来这些零碎的时间,是最好的利用工具。
手机终端这样的新的媒体传播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而传播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化,能够直接接触到消费群体,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目前,IOS系统和安卓系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着不同的忠实的用户,无论是在马路上、公车上,还是在公园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手机终端来接受信息打发自己的细小时间,手机的便携性以及海量信息能够选择,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手机终端转移。原来的大众媒体霸占整个市场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总之,手机终端自研发至今已经有了更多的改进,既然具备了传播的功能,就要背负着信息传递的使命,为广大人民服务。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与其他媒体也开始不断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众多的媒介的传播途径,已经对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冲击力。
参考文献
[1]顾洁,田维钢.移动新闻的新闻形态特征:情景、平台与生产方式[J].现代传播,2013(10):59-62.
【手机对新闻摄影的影响】推荐阅读:
手机新闻社区10-18
手机小组新闻稿01-05
微博对新闻媒体的影响11-01
手机摄影01-06
手机摄影课件05-21
手机摄影大赛赛策划12-26
手机摄影昆虫大赛策划书08-19
手机对战士的危害范文08-14
新闻摄影的转变08-01
新闻摄影的瞬间性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