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2024-10-17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共12篇)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篇1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您好,为了更好的了解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我们特地展开了此次调查活动。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协助我们完成以下这份调查问卷。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目前是

A 大一B大二C 大三D大四

3.您使用的手机是

A智能手机B非智能手机

4.您的平均学分绩是保密

5.您使用智能手机的年长

A半年以内B 半年~一年 C一年~两年D两年以上

6.请问您平时上课也用手机吗

A 常常B较少用C不用

7.您在上课使用智能手机用来干什么

A 查字典B上网查资料C看小说D聊天E未使用智能手机

8.请问常常使用智能手机会对您的学业的影响怎么样

A非常大 B较大C一般D没影响

9.您认为您对智能手机上瘾了吗

A是B不是C有一点

10.您认为玩智能手机对您的运动量或其他娱乐的时间减少了吗

A是B不是 C减少很多D减少一点

11.您一天内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多少

A 0~15分钟B 15~30分钟C30~60分钟D大于60分钟

12.您对智能手机的评价

A 很好B好C一般D差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F其他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篇2

1智能手机在大学生学习中的使用现状

智能手机作为一种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 日益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大部分大学生手机不带在身上会感到浑身不自在, 甚至产生焦虑感, 可见智能手机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已不可分割。随着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终端移动设备的普及, 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依赖于教师的课堂面授, 发展到基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自主学习, 现在向以智能手机为移动终端平台的移动学习方向发展, “由于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以至于使知识的习得和日常生活情境活动融为一体, 使移动学习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 大学生能够随心所欲的学习并沉醉于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所交织的情境中, 怡然自得。”[1]

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学习由于其强大的互动性、实时性、便携性而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青睐, 在大学校园里快速兴起, 成为未来大学生学习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这种学习方式下, 大学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链接无线网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自主学习, 完全打破了大学生学习的时空约束;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呈现, 并能实现情景化的互动;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层次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学习进程, 并能得到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 对大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巨大积极作用。

2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过度依赖智能手机

2013年, CTR发布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 大学新生中手机拥有率为96%, 个别院系更是达到100%, 其中使用智能手机的占83.6%。大部分大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产生了严重依赖感, 无论是在课堂、食堂、宿舍、车上, 甚至在校道上随处可见低头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 手机成为大学生随身带的必须品, 一旦手机忘记带了, 他们会表现出焦虑不安。这种对智能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伴随着大学生的移动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 具体分析, 有如下三方面原因:

(一) 智能手机已在大学生中逐步普及, 大学生已养成一种翻看智能手机的生活习惯, 这种习惯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根据强化理论, 一种行为短时间内不断重复, 就会得到强化, 长时间会使该行为得到牢固的建立成为习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如玩游戏一样, 具有很强的操控互动性和及时反馈性, 需要大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投入, 一旦获得突破, 大学生即可产生成就感, “这种感觉吸引大学生去挑战更高难度的学习内容, 学习技能不断提高, 移动学习行为得到强化”[2], 不断反复, 这样便产生了对某种智能手机学习软件的沉浸现象。

(二) 智能手机学习软件开发商瞄准了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的巨大商机, 软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开发商在智能手机学习软件的开发和设计上, 巧妙借鉴了学习游戏的经验, 注重学习内容的逐级挑战性和学习者的学习技能之间的平衡性, 从简单有趣的内容开始吸引大学生入门, 然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技能动态调整和逐步增加学习内容的挑战性, 并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使学习者从不气馁并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和兴趣, 让其沉浸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情境中。

(三) 智能手机不但是一种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学习工具, 它还是一种满足了大学生娱乐、人际交往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新兴媒介。大学生通过它能够看电影、听歌曲、玩游戏等, 是一个信息量大、方便携带的娱乐平台;应用软件QQ、微信等使大学生之间沟通无界限, 而且具有及时、便宜、范围广等特点, 大大拓展和激活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 满足了人际交往需要;大学生还利用智能手机浏览新闻、查询信息、缴纳费用等, 它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助手。另外,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完全确立, 人际交往还没完全成熟, 学习和就业压力大, 某种程度上使大学生易沉浸于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所创造的网络世界中, 逃避压力和烦恼。

3沉浸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有利影响

熟练掌握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成就感, 移动学习让大学生在自主挑战和享受学习时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因此, 移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沉浸会产生有利影响。

(一) 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据调查,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手机上的学习应用软件产生极高的兴趣, 他们认为手机移动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不被束缚的学习状态, 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约束, 不被传统的知识权威“操控”[3], 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深化自己的学习。由此看来, 手机移动学习帮助学生克服了对枯燥学习的抵触心理, 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并且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 手机移动学习者的强大惯性增强了学习的连续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如若没有及时解决便只能留到下次上课, 从而影响了学习的连续性。如今学生通过移动终端, 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与同学或者老师取得及时沟通, 顺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 通过智能手机移动学习, 老师也可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度, 提高教学效果。

(三) 大学生在智能手机应用中了解到的技能有利于对学习资讯的准确掌握。大学生在依赖手机网络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高的技巧, 可帮助他们更快更准确地获取有效的信息。在面对海量数据的互联网上, 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查询, 以获取信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4]。通过长期运用, 他们掌握了较高的操作技巧, 能够迅速地找准有用的内容, 这种对手机应用程序的娴熟运用有利于大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4沉浸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

在肯定智能手机带来的娱乐、交往、学习便利同时, 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更像一把“双刃剑”, 对大学生学习成长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 影响大学课堂学习效果和师生交流模式。笔者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现状的调查显示, 约40%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时不时偷偷查看或者干脆摆在桌面不停把玩智能手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手机就像自己的眼耳鼻之外的另一感官, 他们通过手机可以随时查看想寻找的信息, 获得与外界的沟通, 或者即时录下或者拍下课堂教学内容, 部分受访者甚至认为现实的课堂已经可有可无。大学生对手机过分依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课堂学习认知产生偏差, 对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不在乎, 认为自己通过智能手机自主学习能达到同样效果, 甚至效率更高。另外, 大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沉浸于智能手机, 无心听课, 从而忽略了课堂上与老师的真实互动以及与同班同学的情感交流, 很多学生上完一堂课根本不知道上面站着的是谁、左右坐着的是谁,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师生交流模式。

(二) 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阅读习惯。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是一种利用碎片化时间, 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方式, 而大学生传统的学习往往强调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手机移动学习的零碎、不完整性, 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使得大学生学习的深度不够, 缺乏系统性[5]。另外, 据多位受访者反映, 在校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速食阅读”, 他们在信息高度丰富和发达的当下, 对阅读的耐心显得极为有限, 很少有受访者认为自己会去阅读经典及长篇巨著, 他们表示手机媒体提供的短小精悍的文字更能够被青睐。手机的移动学习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 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思考能力。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着大学生的各种需求。由于过分沉浸其中, 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与现实脱轨, 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 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另外, 由于大学生沉浸手机学习而忽视社会实践, 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能力的锻炼。更有研究表明过度依赖手机, 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思考能力, 从而影响着大学生智力水平。今日的智能手机与当初的鸦片一样, 蚕食着我们的热情和灵魂。

技术的不断革新, 更新换代极为快速,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学生炫耀的资本, 从而影响着大学生健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甚至多有因追逐某款手机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发生。另外, 过度低头使用手机,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i Phone手”、“i Pad肩”的出现, 导致颈椎病等疾病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另外, 手机的电磁辐射, 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 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的明显下降, 听觉受损, 免疫功能失调, 还可能引发肿瘤。很多大学生没有节制地长时间使用手机, 出现各种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有些学生更加直接影响到正常作息, 时常带着手机入睡, 长此下去, 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5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的策略

移动学习是随着科技进步, 继远程教育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如今基本上每位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 他们已经具备了可移动学习的硬件设备。然而, 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手机使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自制能力, 容易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因此, 学校以及社会各方应当进行正确引导, 帮助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终端进行移动学习。

(一) 从社会层面上讲, 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手机网络市场, 开发有针对性的技术程序, 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如今, 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然而手机媒体资源的极端丰富和信息的良莠不齐,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 社会各方应当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健康的移动网络学习环境。一方面, 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智能手机信息发布管理法律规章制度, 打击发布非法和不良信息, 还智能手机网络世界一个健康的运营环境。

另一方面, 作为手机媒体的运营商, 应当努力提高手机媒体技术, 通过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传播:同时, 应当努力研发相关程序, 有效设定提醒大学生科学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多款游戏, 已经开发了设定游戏时间段, 超时警告并延时继续的功能, 这对防止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沉迷游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 手机媒体内容开发商还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学习软件, 如果能有效利用移动学习的优势,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学习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 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帮助。

(二) 从学校和学生个人层面上讲, 应当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丰富校园学习活动,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就学校而言, 应当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针对性教育, 建立相关的辅导咨询机构,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可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教育和宣传, 另一方面可举办相应的校园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应用, 回归课堂学习和社会学习。就学生个人而言, 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 正确认识移动学习的利弊, 主动拓宽自我学习的长度, 沉淀自己文化素养的厚度,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实践技能。

6结束语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对于大学生而言它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它拓展了大学生学习的广度并使其突破了时空界限, 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另一方面, 在使用过程中也将带来诸多问题, 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的系统性, 过度使用还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等, 因此, 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让移动学习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德斯蒙德·基更.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6) .

[2]杨刚, 徐晓东.学习交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2) .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报告:手机媒体影响与发展趋势[EB/OL].http://www.cnnic.net.cn/, 2011-2-20.

[4]蔡帼芬, 张开, 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篇3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对策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便捷途径,大学生成为使用智能手机的主力军,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大学生的一种通讯工具,还是获取社会资讯的重要途径。

随着智能手机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智能手机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和娱乐的同时,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生活、教学秩序和课堂学习等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这为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大学课堂学习中利用好手机,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保证教育质量,消除智能手机给大学生课堂学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及对策,从而保证大学课堂的有序进行和大学生的思想、身心健康成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值得思考的新课题。

为了了解大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原因、使用手机对课堂的影响及对策。笔者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围绕“上课是否应该使用手机?应该使用的原因和如何使用?”和“上课是否应该使用手机?不应该使用的原因和如何制止”两个正反问题及“上课为什么玩手机?”进行讨论,通过调查发现,智能手机的使用在大学课堂学习中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智能手机对课堂学习的积极影响

智能手机给大学生的日常交流带来的丰富的信息知识,它进入大学课堂后,同学们可以利用手机便捷地查找到学习资料,及时收集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效率;大学课堂有些课程的笔记比较多,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把课堂的课件拍下,这不仅节约大学生抄课件做笔记的时间,也便于课后整理笔记;大学课堂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形式多样,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智能手机的使用,便于学生记录下课堂中精彩的教学环节;每个人都有临时重要的事情,大部分学生表示,课堂中使用手机,有利于收发重要信息和接听重要的电话等。

二、手机对课堂学习的消极影响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和积极的影响,但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同学使用手机聊天、看小说、淘宝、玩游戏、发微博、发微信等行为,这种不当使用手机的现象给课堂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消极影响。

1.影响课堂纪律和秩序。

在课堂教学和学习中,手机铃声或短信提示音会干扰教师和同学,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尽管教师在上课前明确要求大学生上课期间将手机关闭或者调整为静音状态,但总有部分大学生没有按要求做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手机铃声,同学往往会哄堂大笑或寻找手机铃声的来源,这种现象不仅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破坏了课堂纪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诱导或带动其他同学在课堂中玩手机和使用手机。

2. 影响教师教学

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手机,手机铃声、短息铃声或游戏声音,会严重扰乱教师的授课思路,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影响知识传授的质量和课堂的效率。

3. 影响同学学习质量

大部分学生表示,在课堂中自己会受到手机的铃声或旁边同学的手机游戏的影响而无法认真听课,这说明在课堂中不当使用手机将分散大学生的上课注意力,转移上课的兴趣,特别是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而无法正常的听课,影响了同学上课的情绪和质量。

4. 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风建设

大学课堂中,手机使用不当,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纪律,影响同学的学习质量,还会破坏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课堂上对于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动脑筋和思考问题,习惯性使用手机“百度”寻找答案;教师布置论文和作业时,一些大学生就会用手机搜索下载答案应付教师的检查。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容易引发思考的懒惰性,进而降低和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

此外,有的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手机进行作弊,这些不良行为不利于校园优良学风的塑造,不利于大学生们树立诚信意识;阻碍了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大学生课堂中使用手机的原因

1. 课堂学习需要

智能手机的超大功能为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便利的作用。在教师允许且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有些课堂的学习需要智能手机作为辅助工具。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的拍照、搜索等功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查询相关的资料,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记录课堂精彩的环节和瞬间,记录课堂课件,便于课后的整理,为课堂教学节约了时间,有助于课堂的学习。

2. 课堂教学枯燥,缺乏吸引力

从调查中,部分大学生反映,在课堂学习中使用手机或者玩手机,原因是课堂教学枯燥,一是课程枯燥,如一些理论课程;二是教师教学方式枯燥,教师上课实行满堂灌,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对其缺乏吸引力,因此,出现上课打瞌睡不如玩手机提神的现象,或者利用手机打发上课的时间。

3. 手机诱惑力大,学生自控力差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除了有接听电话、发短信等常用功能,手机集通讯、上网、娱乐、学习于一体。一些大学生表示在课堂中使用手机是因为手机的娱乐功能诱惑力比较大,特别是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更是容易受到手机的诱惑,或出现旁边的同学玩手机自己也跟着玩手机的现象。此外,还有的学生严重依赖手机,患上了手机依赖综合症,一旦手机不在身边会感觉心神不宁,手机通讯不正常时会显得心烦意乱,表现出强烈的手机成瘾现象,这不仅影响课堂学习,还会影响到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

四、消除智能手机对课堂学习消极影响的对策

为了消除智能手机对大学课堂学习的消极影响,促进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促进同学们正确使用手机,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引导、辅导员协助和大学生本人提高自律意识等方面,共管齐下,消除智能手机对大学课堂的消极影响。

1. 学校制定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和引导,营造课堂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学校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在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手册和在教学区等规定未经教师允许,禁止在课堂使用手机条例,并将此规定与评先评优和操行评定挂钩;提倡在课堂中自觉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或关机状态,把安静还给课堂,这不仅是对老师和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对知识和文明课堂的尊重。这从制度层面上为消除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教师、学生干部对此行为进行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

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学风氛围,以班级为单位,发挥自主性,在形成正确使用手机,文明课堂班级公约的基础上,逐渐养成正确利用手机,共建文明课堂的好习惯,营造课堂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2. 教师提高课堂质量和吸引力,严格管理

教师应从自身的教学方式出发,提高课堂质量,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和交流,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一定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减少学生使用手机时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使用或玩耍手机的,教师有义务和权利进行制止。

3. 辅导员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正确使用手机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在课堂中如何正确使用手机问题上,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辅导员要正确地认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双重影响,提高学生以学为主的教育意识,作为大学生要利用好智能手机带来的积极影响,降低消极影响对大学生的作用,倡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合理使用手机。关注同学们心理健康,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宣传片等形式倡导同学们合理使用手机,多开展有意义的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交流,帮助同学们养成在课堂学习中正确的手机的习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观念。

4. 大学生要相互监督,提高意识,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事物的变化发展通过内因起决定的作用,智能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影响,内因是大学生本人,因此,消除智能手机对课堂学习消极影响,主要通过大学生这个内因。

一是在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以班级为单位,发挥自主性,在形成正确使用手机,文明课堂班级公约的基层上,逐渐养成正确利用手机,共建文明课堂的习惯。

二是党员学生和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作用,在课堂中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榜样,相互监督,自觉接受老师得教育和遵守课堂纪律。

三是大学生要提高意识,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课堂中,尊敬老师,主动与老师沟通,积极思考,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有意识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自觉遵守课堂学习纪律,不影响他人的学习,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学习质量。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影响有利有弊,分析其原因,从学校、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等四个角度加强管理、引导和监督,共管齐下,利用好智能手机这把“双刃剑”,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作用,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和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健康、丰富多彩的平台,共建文明、和谐课堂,提高我们课堂学习的纪律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 洁.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3,(3 )

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 篇4

朋友们,你们好!这是一份有关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我们想了解一下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诚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你们的选择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你的基本情况:性别________年级________居住地_______(城市或农村)专业________ 填写方法(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上画“√”,如无特殊说明皆为单选)

1.你是文科/理科

A.文科B.理科

2.对自己专业的兴趣

A.非常有兴趣B.比较有兴趣C.有一点兴趣D.没兴趣

3.你学习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A.谋求好工作B.报答父母C.提高自身素质D.为实现人生理想E.其它

4.你上课的状态

A.总能认真听讲B.大部分时间在认真听C.小部分时间在认真听D.不听,做其他事情

5.你得过奖学金吗?

A.得过,经常得B.偶尔得C.没得过,会努力争取D.没得过也不在乎

6.你的学习目标明确吗

A.非常明确B.不太明确C.时常变动D.还没有目标

7.你挂过科吗

A.没有B.很少C.每学期都挂

8.你认为学校的环境及硬件设施对你学习影响大吗

A.非常大B.影响大C.一般D.影响不大E.毫无影响

9.你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吗

A.有,非常明确B.有,但不太明确C.没想过

10.你对自己学习充满信心吗

A.信心十足B.有信心C.不太有信心D.毫无信心

11.在课后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

A.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查资料,自己解决B.求助于老师C.请教同学D.置之不理

12.你的学习方式

A.自主规划学习B.同学合作学习C.师生互动学习D.其它

13.你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

A.多数因做不到而放弃B.基本都能实现C.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

14.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我所学的东西对我而言有什么意义

A.非常同意B.有点同意C.不清楚D.不太同意E.完全不同意

15.学习带给过你强烈的满足感吗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5

诚恳希望能占用您两三分钟的时间,帮助我们完成这份问卷。(本问卷所涉及的个人隐私只用于学术目的,并且该问卷将被严密保存,请放心并且依据事实填写,感谢您的配合)

1.您所在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有手机吗?智能机还是普通的?

A.没有B.智能机C.普通

3.您给谁打电话最多?

A.恋人B.父母C.朋友D.老师E.其他

4.您主要在什么时候使用手机?

A.早上B.中午C.晚上D.睡前

5.您是否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利用手机开小差?

A.从不B.有时候C.经常

6.您上课玩手机的原因?

A.觉得上课的内容很简单,不想听了B.上课听不懂,就不听了

C.不想学,上课是来打酱油的D.不清楚原因

7.您觉得上课玩手机,对您的学习成绩有影响吗?

A.没影响B.有一点影响C.影响很大D.不清楚

8.您的话费通常花费在哪些方面?

A.必要联系B.煲电话粥C.发短信D.各种套餐E.其他

9.您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手机上网?(最多选两项)

A.需要查询信息时B.午休时C.上课无聊时D.晚上时E.凡是闲暇时间都上

10.您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时间有多长?

A.1小时以下B.1-3小时C.3小时以上

11.您认为手机上网的优点是什么?(多选)

A.方便获取信息B.经济又实惠C.与他人交流方便D.休闲娱乐E.其他

12.您是否有来短信或来电震动的错觉吗?

A.经常B.有时C.极少D.没有

13.如果手机不再身边,您是否会觉得

A.与别人联系起来很不方 便B.没影响

C.心里空虚,害怕有短信或漏接来电D.其它_

14.您的人际关系网是否都是通过手机通讯维系的?

A.几乎全都是靠手机B.不仅仅是手机维持C.只有一小部分是靠手机D.几乎不是

15.您有能力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吗?

A.有B.没有C.不确定D.依情况确定

16.您是否有躺在床上玩手机的习惯?

A.是B.否

17.您是否会因为用手机而忽略与他人面对面的日常交流?

A.几乎不会B.偶尔C.经常D.总是

18.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您觉得您对手机产生依赖了吗?

A.是,明显的感觉B.是,有时感觉C.不是,根本没有D.不清楚有无

19.您了解有关手机辐射的问题吗?

A.很清楚B.略有涉及C.不清楚

20.您觉得使用手机对于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影响吗?

A.具有有利影响B具有有害影响C无影响

21.您觉得手机影响您的身心健康吗?

A.没有影响B.有些影响C.影响很大

22.总体来说,您认为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单选题)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篇6

亲爱的同学: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时政与大学生生活的关系以及影响。希望您能将您的信息真实的反馈给我们,您的回答对我们的调研十分重要,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院系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1.您知道北京将举办2014年的APEC领导人会议吗? A 知道 B不知道

2.你知道亚太经合组织的英文全称么? A知道 B不知道

3您知道APEC成员国有哪些么? A全知道 B知道一些 C完全不知道

4.您关注APEC会议吗? A关注 B不关注 C一般 5.您觉得APEC会议与中国大学生成长关系密切吗? A密切 B 一般 C不密切

6.您参加了APEC会议的青年活动吗? A积极参加了 B不常参加 C不参加

7.如果有机会,您愿意参加APEC会议青年活动吗? A愿意 B不愿意

8.与APEC会议有关的信息,您最关注的是?(可多选)A经济技术合作 B贸易合作 C金融合作 D反恐合作 E反腐合作 F卫生教育合作 G文化合作

9.您了解APEC会议期间的放假安排以及其它的安排(比如单双号限行,公交车免费)吗?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不了解

10.您感觉APEC有没有给您带来影响? A影响很大 B有一些影响 C没有影响

11.您觉得APEC会议给大学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可多选)A开阔国际视野 B培养开放心态 C增长经济知识 C关注国际动态 D提供学习机会

E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您觉得APEC会议与大学生活有什么相互影响?(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觉得APEC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觉得中国在APEC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你怎么看待APEC成员国共享反腐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篇7

所谓传统, “是指过去的某一时间范围, 是由过去的物质条件和制度、过去的社会心理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决定的”[1]。传统道德, 即是过去的思想道德范畴和道德规范。时代在进步, 传统的并一定都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复杂而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多元文化环境中, 其价值取向又展现了多元性和独立性, 以及大学生思想内在的矛盾和冲突。”[2]例如, 现在很多大学生, 大多既踌躇满志, 但又思想片面;既憧憬事业成功, 却又不能吃苦耐劳;既推崇友谊至上, 却又是既得利益者。大学是一个小社会, 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步伐, 可以说, 大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本文即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 对大学生进行了传统道德认可度的统计, 并通过统计结果来分析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这份问卷调查, 涉及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诸多方面, 例如“见义不为无勇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言而有信”, 同时也涉及了相对来说落后的传统道德思想, 例如“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等。调查采用了无记名形式, 在大学校园随访了300名在校生, 其中200名本科生, 50名专科生, 50名硕士研究生。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既对优秀传统道德给予肯定, 又反对了封建糟粕思想。

在调查问卷中, “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一观点, 仅有51%的赞同率。另有28%的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其实,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智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多同学认为, “为朋友两肋插刀”是片面的, 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 应该更多一些理性, 要明辨是非, 不能一味的因为朋友意气而违背道德准则。在调查中, 不赞同率最高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反映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即是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可以说, “三纲”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对于多项优秀传统道德, 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言而有信”, 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赞同。有75%的同学认为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的行为有制约作用, 有83%的同学认为优秀传统道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影响着其的言行举止。另外, 有52%的同学不认为“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对尊重个性有消极作用。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 一般而言, 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虽然“四勿”具有浓厚的封建礼教色彩, 过分夸大了封建礼教制度。但是在当代, 这一“礼”已经不完全是过去的那种封建观念, 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近半数的同学否定了这一消极观点, 说明在当今主张张扬个性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仍然没有忘记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调查问卷中, 有60%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意识弱”, 不赞同和不确定的各占20%。这反映出, 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道德水平的要求准备并没有降低, 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意识有待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 “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赞同率达到96%。可见, 当代大学生仍然认为传统道德的可继承性。他们并没有在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天平中偏向后者。确实, 中国从古至今, 一直是闻名中外的礼仪之邦, 赞同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 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肯定, 也是对中国礼仪之邦的肯定, 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赞同率位列第二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赞同率达到9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 而八字成文则是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衰灭亡, 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自古就有“平天下”的思想, 把“报效国家、报效社会”作为人生理想, 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社会性目标。

二、高校德育工作应发挥传统道德积极作用

由此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深的影响力, 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 并没有在这个主张思想自由和要求个性张扬的时代里被遗忘。与此同时, 我们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之时, 应将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理智区别开来。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需要当代大学生自身要有辨别的能力, 另一方面, 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审时度势, 将传统道德的消极面摒弃, 举一反三, 将积极面发挥到最大化, 以实现高校德育的高效进行。

首先, 传统道德是制约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能将德育工作与中国传统道德想脱离。虽然现代教育与传统道德的状态与特征不同, 但是我们在摒弃封建糟粕思想和继承优秀传统道德的同时, “还要继承传统教育的教育传统”。[3]

其次, 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力争教育方法多样化。高校德育工作, 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再拘泥于过去的单向灌输的方式, 要改变简单的课本教育和学生被动地接受模式, 应该增强沟通, 增多交流, 注重思想的疏导, 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

第三, 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要突出优秀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例如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 就应该将这种集体主义思想突出, 使得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得到瓦解。又例如, 在重利轻义还是重义轻利的问题上, 应引导学生摆脱拜金主义的利益引诱, 发扬传统道德的“义以为上”精神。

第四, 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用现代化手段影响和教育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 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4]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扬, 表现在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具有远大理想和对于公平公正的要求, 对于优秀传统道德的认可程度较高, 对于道德沦丧现象的嗤之以鼻等。概括说, 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政治观点、价值取向, 以及未来理想等各方面, 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传统道德是历史的产物, 当代大学生需要摒弃封建糟粕思想, 继承优秀道德思想。在处理优秀传统道德和封建糟粕思想的关系过程中, 应该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 和批判继承的态度, 发挥优秀传统道德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进行问卷调查, 综合分析大学生德育发展情况, 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摒弃问题, 倡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应加强传统道德的发扬。

关键词:传统道德,影响力,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5

【2】郑永廷, 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3】郑永廷, 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篇8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 同时,2015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可见,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机媒体是网络与通信相结合的新产物,更是大学生用以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研究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影响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了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影响,笔者针对所在城市的几所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276名大学生展开了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厘清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影响。

一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积极影响

1 手机媒体拓展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手机媒体没有出现之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传统媒体再加以宣传引导这样一种模式。但是这种教育形式受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出现则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宽了途径。根据笔者的调查有44.9%的同学将手机媒体上发布的有关天文地理、生活常识、社会新闻等收集起来增加知识、充实头脑,39.9%的同学将这些知识转发到朋友圈给朋友看或者以备自己学习使用,只有15.2%的同学使用手机媒体是为了休闲娱乐、打发时间,以及离不开手机媒体本身自带的信息发布功能。有68.1%的同学认为手机媒体对他们的学习影响很大,因为在学校看不了电视,大部分热点新闻都是从手机媒体上获得,它将老师上课所授的理论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有利于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可见手机媒体带给大学生的不仅仅是沟通交流的便利,更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了平台。

2 手机媒体提高了责任教育的时效性

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工作应跟上时代要求,更加具有时效性。手机媒体的出现恰恰给责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形式,提高了责任教育的时效性。借助于手机媒体,教育者可以根据刚刚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展开适时的责任教育。例如,笔者的调查发现,在中日关系紧张时,手机媒体朋友圈中发布相关抵制日货的行为时,21.7%的同学认为国产商品无论从外观、性能、质量都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必须购买日货;64.5%的同学则表示该产品国产货中没有可以替代的,而又是自己需要的,可以购买日货;13.8%的同学表示坚决不买,看完报道后很气愤,即使自己需要,也不购买日货,可见大部分同学都具有较为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教育工作者在此时能够适时地借助手机媒体加以引导,那么对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行为将会产生比课堂说教更为深刻的影响。

3 手机媒体提高了责任教育的导向力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认识的提升,它的使用将会提高责任教育的导向力。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最终促进责任行为的形成。为此,笔者从这三方面设置问题展开调查,以考察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影响。

在涉及“您认为手机媒体中的社会舆论(包括微博、博客)是否会影响您的判断?”时,有68.8%的同学选择会受影响,只有26.8%和4.4%的同学选择可能会或者不会受影响,可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责任认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手机媒体所发布的信息无论是有益信息还是恶意信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责任认知。

责任情感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有重要影响。为了考察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情感的影响,笔者设置了“手机媒体上发布一个网上祭英烈的链接,你会进入该网站进行祭祀活动么?”这样一个选项,有54.3%的大学生选择会进入网站参加活动,有37.7%的学生选择会偶尔参加,也有14.5%的学生选择不会参加。可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责任情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责任教育行为融合了责任教育认识、责任教育情感,是他们的外部表现,是衡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志。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是根据他表白他自己的看法而是看他的行动。在问及“假如手机媒体上的一个爱心团体现组织招募志愿者,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您是否会参加?”时,有27.5%的大学生选择会参加,66.7%的学生选择可能会参加,只有5.8%的学生选择不会参加。虽然选择用行动参与社会活动的学生仅1/4强,但是相比较于学校通过宣传的形式招募志愿者的情况而言,已经甚是可观。可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责任行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综上所述,手机媒体发布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提高了责任教育的导向力。因此,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这一功能来进行大学生的责任教育。

二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消极影响

1 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性的传播工具,其传递的信息量大,范围广,既有积极进步的,又有暴力、色情、迷信等消极的,甚至有危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存在,这些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极易使他们分不清信息的真伪,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调查中,当问到“微信、QQ、微博等朋友圈中发布的寻人信息,在没有核实是否属实时,您是否愿意为其转发?”时,63%的同学表示在没有核实信息真伪的情况下,会继续散播转发。试想,如果这些消息有一定的危险性,那么这些同学的行为无疑是使事态更加严重。当被问及“您认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意识有哪些负面影响?”时,76.8%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手机媒体使人变得内向、不爱表达,使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产生障碍,脱离社会群体;56.5%的大学生认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道德素质下降;15.2%的大学认为会引发诚信危机,47.1%的大学生则认为过于追求物质生活,造成个人价值观的扭曲。由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手机媒体的强大交流功能,使得大学生有接受各种信息的可能,并且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endprint

2 导致受教育者学习兴趣下降

手机媒体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使受教育者学习兴趣下降。在学习中,正是由于手机媒体具有广泛的知识和随时随地不限时间、不限地域查阅资料的优势,以致大学生们养成了不愿自己动脑,遇到困难就使用手机媒体寻找答案的学习习惯,不仅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容易造成他们对手机的严重依赖。当涉及“如果没有了手机,你会觉得怎样?”时,85.5%和11.6%的同学觉得没有手机会无法正常生活和有影响,只有2.9%的同学认为使不使用手机媒体都无所谓,可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交流工具,还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手机媒体除了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症,弱化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外,还会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调查显示,63.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主要原因来自上课时看电子书、玩游戏等,41.3%的同学认为是迷恋手机游戏导致晚上睡眠不足,上课无精打采,84.8%同学认为是考试时利用手机社交软件等作弊,有23.2%则认为是利用手机交友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

由以上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手机媒体确实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产生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这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应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 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性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一直是处于权威地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教育者比受教育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开展教育时具有更多的资源优势,才使思想教育工作顺利长久的开展。但是,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大学在更多时候比教育者了解信息更加快、更加深、更加多,使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尴尬境地,其权威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同时,有些高校存在着教育者老龄化的趋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无法全面了解手机媒体技术,在日常的教学中不能充分掌握并运用手机媒体的优势进行教育活动,丧失了手机媒体的信息优势,教学实践也不能充分与手机媒体有效融合,这一情况可以从前面的调查问卷中窥见一斑,只有30.4%的同学认为其所在高校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对其进行了教育活动。因此,高校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利用手机媒体的强大优势,重塑教育者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篇9

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问卷(多选)您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最主要的了解方式有那些?

A 电视

B 网络

C 广播

D 报纸杂志

E 与人聊天中

F 其他 2(多选)对于新闻联播中对事件的评价,您有什么看法?

A 官方,掩盖了某些实情

B 不能较好地反映老百姓的呼声

C 起到了引导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很棒

D 不关注 3(选两个)让您平时花费时间比较多的电视节目是那些?

A 韩剧及青春偶像剧

B 娱乐节目

C 维权节目

D 新闻

E 电影(多选)您为什么喜欢第3题所选的电视节目?

A 励志,对自己现实生活有启发

B 内容时尚,新颖

C了解社会现实,了解民生,传播正能量

D 消磨时间 5(多选)您所看的节目内容对您有哪些影响?

A 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B 审美与情操随着节目内容而改变

C 提高了自己的维权意识,还是相信社会

D 掩盖现实,形式大于实际

6(多选)看惯了传媒上面纰露的假恶丑,您还会毫无顾忌的对待真善美吗? A 不会,不敢再相信社会

B 还是会以自己的判断来对待“假恶丑,真善美”

C 痛恨那些利用人们爱心,同情心来欺骗大众的人

D 不怎么关注这类事件(选两个)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您更容易形成下面哪种价值观? A 追求个性解放,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B 求真务实,勤劳朴实的价值观

C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D 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价值观

8(多选)您认为大众传媒中价值取向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

A 维护人民的利益

B 维护社会稳定

C 任其发展

D 获取商业利益 E 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选两个)大众传媒利用你较多的观看心理是什么?

A 恻隐之心,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

B 猎奇心理

C 审丑心理(凤姐 芙蓉姐姐之类)(单选)您会受到大众媒体中的公益广告提醒而去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吗?

A 会,通过哪些提醒我会很注意自己不良习惯

B 一般会,想起来了就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

C 看看就忘了,没什么影响

D 讨厌公益广告,见到就跳过不看。(单选)您觉得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 积极的影响多,对生活充满希望

B 消极的影响多,社会太黑暗,渐渐的遗失了真善美

C 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多选)您对当下大众传媒表达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看法?

A 掺入了过多的功利主义和商业化色彩

B 低俗的内容太多,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形成C 内容浮夸,无底线的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D 渴望展现更多求真务实,宣扬真善美的(多选)您认为大众传媒应该如何发展,更能对您产生好的影响? A不能只注重商业利益,要担负更多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

B加强传媒尤其是网络的管理,屏蔽低俗丑恶事件

C 找回人们逐渐失去的正义感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篇10

摘 要:互联网、博客、手机等是大学生常常接触的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具有便捷、及时、多样功能性的特点,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必备的工具和最重要的伙伴,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文站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站在智能手机负面影响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手机 课堂教学 影响

一、引言

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一类手机的总称[1]。调查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手机拥有率已接近100%,其中智能手机占有率逐年提高。手机在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旺盛的精力、单调的生活、充裕的时间使他们养成了手机使用的坏习惯,对教师课堂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智能手机对大学课堂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

1.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缺乏

虽然智能手机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的上网查找资料,但是当上课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很难去独立思考并解决它,而是偏向于从网络上寻求答案。特别是学生在完成对与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时,普遍先是上网搜索有没有类似甚至相同的作业,然而“复制与粘贴”操作,作业能在半小时甚至几分钟内轻松完成。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在提问环节和课后作业环节基本上失效。

2.过度依赖与手机成瘾

大学生实际年龄虽已成年,但心理年龄普遍不够成熟,自我控制力差。随着手机性能越来越好,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手机功能,往往把持不住,特别是在游戏方面也出现了“手游族”。因此,大学生容易在体验手机各种功能的同时对其产生依赖、甚至上瘾。同时,这种依赖感也开始出现莫名其妙地毛病,一旦手边离了手机,就立刻觉得心里没着没落的,或者兜里揣着的手机总是会时不时地就要掏出来看一下,更有人耳边总是隐隐约约听到手机在响,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2]。

3.干扰课堂秩序

手机的“滥用”在课堂上成了灾害,既影响了教师,也干扰了学生,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在教师上课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手机铃声不仅违反了学校的相关规定,更重要的是扰乱了正常的上课秩序。教师在上课讲解基本知识点的时候,如果手机铃声突然响起,一方面就很有可能打断其讲课思路,影响讲课内容的连贯性;另一方面教师会停止讲课对其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从而耽误上课时间影响上课进度。

4.分散课堂注意力

调查显示,31.3%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53.6%的学生偶尔会玩,只有15.1%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3]。更重要的是带手机上课的学生非常普遍,上课不专心听讲而在下面接发上网、聊天和游戏,以至于教师讲什么都不注意也没听到什么,这样很容易就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学习成绩也很难再追赶上,到期末考试时往往临时抱佛脚,甚至采用手机进行作弊。

二、改善与对策

1.寻找更好的考试办法

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制定出严格合理的考试办法。对于期末考核试卷,可以针对课本上的知识点出几个案例分析题,而这些题在书上找不到,却是上课可能讲到的。这样在开学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考试的大题书上面是没有的,讲课过程中可能会讲到,如果经常玩手机,很有可能考试不及格的。这样可以从意识上让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重视本课程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课外实践和课内实验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

2.教师要以身作则,课堂上不能使用手机

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是否上课玩手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教师作为榜样,如果在下课中途休息中,甚至上课过程中玩手机、接听电话或收发信息,那么学生会产生一种“连老师上课都玩手机,我为什么不玩”的心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就更加不会有内疚、自责感,甚至不怕教师的批评与教育。结果导致学生上课玩手机越来越普遍,同时教师也会发现自己很难管住学生,即使摆出一幅威严的样子,学生也不惧怕。最终使得教师对教学效果不满意,学生也没学到什么东西,考试成绩也不可能拿高分。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课程吸引力

认真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通过一些制度来不断地督促教师进步。如进一步完善教师“挂牌”授课制度,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来讲,由学生选出适合自己,本人喜欢的教师;完善专家、督导评课制度,每次听完课必须提出一条建议,从而促进教师的授课水平等[4]。

参考文献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 篇11

摘要: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依赖的现象在大学生中越来越严重,并受到年级、专业、性别和生源的影响。手机依赖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健康。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智能手机等开展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和管理是当下大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影响

一项对中国青年群体手机使用行为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是随身携带手机,许多青年用户甚至24小时手机处于开机状态。聚会餐桌旁、交通工具上,低头盯着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追逐新生事物的先锋军,手机凭借其“随时、随地、随身、随意”的优势,占领了庞大的大学生市场。虽然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论是在食堂、宿舍,还是在教室、自习室,都能见到大学生低头盯着手机的现象,他们在用手机聊QQ、刷朋友圈、逛淘宝、写微博、看视频等。智能手机渗透到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大学生正处于不断认识和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这种新媒体的广泛介入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心理健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智能手机等开展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和管理是当下大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状况调研及分析

在对武汉某高校的实地调研中,研究者共发放关于手机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为94.7%。其中,女生169人,占29.8%,男生399人,占70.2%;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3.3%、33.6%、33.1%;参与调查的学生均为理科生;城市生源和乡镇生源的比例分别为34.7%和65.3%;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介于17~22周岁,平均年龄为19.37岁。

调查结果显示,24小时手机开机的学生占69%,经常使用QQ或微信的学生占97.3%,43.6%的学生经常使用微博,65.3%的学生表示每天会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玩手机游戏。此外,还有73.7%的学生表示每天看视频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甚至有89.3%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娱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资费的下降、校园无线网的全面覆盖,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62%的学生表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2~4个小时,手机上网时间在4~5个小时的学生占到了13%,有15%的学生甚至每天的手机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只有10%的学生表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下。此外,在手机上网时间上,呈现出从大一到大三递减的趋势,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大学生活逐渐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也逐渐丰富。这些因素都减弱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减少了手机上网的时间。此外,大二、大三的学生也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学业任务加重,他们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再过多地使用手机上网。陌生的环境和较小的交际圈有时会加重大学生的孤独感而致使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依赖手机上网交流或打发时间,进而导致孤独感的持续增强,让生理、心理明显受损。手机的使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且对低年级的学生影响较大。城市和乡镇的学生在手机使用时间上同样存在年级的差异,在低年级学生中,乡镇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高于城镇的学生,而在高年级学生中,城镇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高于乡镇的学生。新生入学初期,乡镇的学生来到城市求学,生活和学习上的巨大改变造成心理上的变化,有时候比较难适应这种变化,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更多地选择逃避,沉浸在手机网络的虚拟空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升入高年级后,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故减少了对手机的依赖。因此,乡镇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比例逐渐降低。而城镇的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较早,且普遍为独生子女,习惯于通过手机与外界沟通交流,在对手机的使用时间上并没有因为年级的增长而产生什么变化。

研究者在对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31.7%的学生长时间上网的主要原因是打单机游戏,自控能力较差,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42.9%的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社会交往的需要,更倾向于通过手机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与其他人交流,在网络上与人交往比在现实中有信心;有25.4%的学生表示大学生活比较无聊,就利用刷网页和微博来打发时间。通过对长时间手机上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长时间使用手机虽然满足了社交和娱乐的需求,但手机的过度使用也阻碍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同时,与其他调查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此次研究中手机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原因可能是由于此次研究中的样本均为理科生,且男生比例较高。理科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专业性质等客观因素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明显低于文科学生。因此,理科学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以逃避现实的压力,减少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在学生常用的软件排名中,前五名依次为微信、QQ、微博、单机游戏和淘宝。可见,大学生渴望与人交流,而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更热衷于通过虚拟环境建立社交活动来与人交流。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低年级的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频率和时间均多于高年级学生。大一是大学阶段的特殊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第一次远离家庭在学校独立生活,而仍处于心理依赖期的他们迫切地想要融入到一个新的群体之中,并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而手机的即时性、有效性、移动性特点,就成为学生缔结社会关系,维持远距离交往的便捷工具,长此以往,低年级学生对手机中的社交软件越来越依赖。

问卷设置了对大学生上课期间和夜间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问题,结果显示,21.5%的大学生上课期间总是看手机,因为他们担心有消息无法及时收到,41.2%的学生经常会查看手机,并在有信息的时候及时回复。这说明有62.7%的学生在上课时间查看手机并及时回复信息,可见,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与依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听课质量。此外,在对学生夜间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中发现,58.2%的学生表示夜间熄灯后会牺牲睡眠时间玩手机,这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与依赖已经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研究者将获得的数据与以前的研究相比较,此次研究中的有关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方面的数据均低于平均值,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专业上所体现出的统计学差异,女生比男生、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多地通过手机来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而此次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样本均来自理科生,且男生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二。因此,在手机依赖程度方面的数据较低,但同样要引起高校及社会的重视,避免依赖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思考

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大学生对手机的广泛使用就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健康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手机媒体的使用也给各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也给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介的作用,高校应该做好网络阵地的信息疏通和引导工作。大学生具有极强的逆反和猎奇心理,高校切不可通过“防”“堵”“管”等强制手段应对。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公共账号、微信平台、BBS论坛等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构建一种“交互参与”的育人模式,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的榜样效应将大学生往积极的一面引导。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快捷性以增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保证传播信息的鲜活性、针对性和丰富性,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倾向。在课堂教学方面,任课教师应结合时事热点问题,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课堂上手机影响学生听课质量的问题,任课老师可以换一种角度对这种现象加以利用,通过短信或微博墙的形式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利用网络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此外,在加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和维护,打造校园品牌公开课的同时,高校要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品牌公开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加强课上和课下的联动学习。

三、结语

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正逐步影响并改变着当代大学教育的模式,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智能手机,发挥智能手机高效、便捷的功能,可以为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与管理注入新鲜的活力,有利于积极开创新形势下大学教育和管理的新局面。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问卷调查表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同辈群体,学习心理

1 问题提出

同辈群体是指由一些地位相近, 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较为接近, 并且经常在一起互动组成的群体。大学生同辈群体是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在互动的过程中, 个体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等方式主动寻找兴趣相似、年龄相仿、态度趋同的同辈人, 并有选择地进行互动, 直到从陌生人到熟人, 形成自己的小团体[1]。高校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组织, 不同学历班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入学的大学生之间, 形成各具特色的同辈群体。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动在客观上存在时间、空间的便利性, 主观上存在心理共融性、情感发展同期性等易发性, 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以往的研究中, 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社会化、人生观、价值观的研究, 而少有关注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产生的影响。本文立足于研究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当前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在学习上的相互影响状况, 具体发现大学生同辈群体学习心理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心理效应, 使大学生能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学习心理特点, 使教育工作者能采取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学习心理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

2 研究方法及调查结果

2.1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通过查阅文献及与学生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同辈群体学习的现状, 初步设计调查问卷, 选取100份问卷做了预测, 针对预测中出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完善, 最后形成了大学生同辈群体学习心理调查问卷。研究对象是广东药学院的在读大学生, 随机发放问卷720份, 共回收有效问卷695份。

2.2 调查结果

问卷中主要涉及班级、宿舍、社团等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同辈群体间的学习问题展开, 共有24道题目, 可以归纳为对大学生学习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从认知角度看, 在调查大学生学习态度主要受谁的影响时, 有69.2%选择同辈群体, 15.1%选择教师和家长, 可见同辈群体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调查对提高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时, 提高朋友间的互助合作氛围、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的比例分别为:36.1%, 27.6%, 24.2%, 其他因素仅占12.1%, 同辈群体之间的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调查中, 有65.2%的学生选择会因为周围学生的影响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大学生重视自己成绩在同辈群体中的排名, 59.9%的大学生在意班级同学之间的排名, 20.4%在意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的排名, 13.09%重视宿舍成员之间的排名, 仅有6.62%的学生表示不在意在同辈群体中的排名, 大学里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相对中学阶段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有一定减弱,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认知上还是很在意自己学习成绩在同辈群体中的排名, 尤其是班级同学间的排名, 这也提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引导大学生辩证的认识班级成绩排名, 让其成为学习的动力, 避免盲目的恶性竞争的发生。

从同辈群体之间的学习情绪调查来看, 有75.4%的学生认为, 跟同辈群体在一起的学习情绪主要是积极的、愉快的, 有16.7%选择紧张、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 7.9%选择其他平静等一般情绪。大学生学习情绪受同辈群体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有19.42%选择影响程度很大, 68.78%选择影响程度一般, 11.37%选择影响程度很小, 0.43%表示没有影响。当调查你周围的学生有人成绩很优秀并多次获得奖励, 大学生的反应情况时, 有55.3%表示会产生压力, 并调整自己的目标, 有31.1%表示会以他为学习的榜样, 1.6%表示会产生嫉妒情绪, 跟他疏远, 12.1%表示没有影响。

从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学习行为来看, 在调查大学生学习时的竞争情况时, 有63%的学生表示主要是良性竞争, 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3.2%表示竞争对自己没有影响, 10.6%表示不存在竞争, 3.2%表示对自己的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当问到周围的学生在休息时间看书学习时, 有56.5%的学生表示会感到有压力从而采取行动去学习, 有28.2%表示会感受到压力, 但不付诸行动, 15.3%表示感到和自己没关系, 不去管他们;当问到如果周围的学生在玩, 而你还有学习任务未完成时, 有54.2%的学生表示会受到干扰, 但是还是会控制自己, 继续完成任务, 31.2%表示会受到干扰, 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不能完成任务, 仅有14.5%表示不会受到干扰。

3 分析与讨论

3.1 充分调动同辈群体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力

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会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未完全发展成熟, 认知上存在鲜明的模糊性特点,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标都会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而调整。芬达的研究表明, 有高成就动机组成的同辈群体有较高的学习期望, 彼此分享学习经验, 互相激励, 能提升整体的学习素养[2]。由此可见, 提升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学习认知水平, 对引导大学生学习心理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情感不稳定, 情绪波动起伏较大, 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跟同辈群体在一起学习时, 大家的情绪状态也较容易彼此干预, 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会营造良好的情绪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而不良的情绪氛围会产生一种消极的磁场, 对大学生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同辈群体表现出一种趋同性和盲目性。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指出, 社会行为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的。他人的行为就像一个信息源, 而观察者通常利用这些信息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果能清楚的辨明积极和消极影响, 做到趋利避害, 则会让大学生形成规范的学习行为, 提升大学生总体的学习心理素质。

3.2 适当发挥三种心理效应在同辈群体学习中的作用力

通过调查, 总结出三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效应。一种是从众效应, 大学生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 往往受到团体内存在的无形压力影响, 迫使个体在认识与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多数人趋于一致。积极从众可让同辈群体之间产生相互鞭策, 激励, 在学习上共同进步, 而消极从众则会让群体内成员产生更大的惰性。班级、宿舍的学风是发挥积极从众效应的典范 , 构建良好的班风、舍风, 使每个成员为维护集体荣誉, 严格要求自己, 形成一种共同努力, 追求卓越的目标。发挥积极从众影响, 避免消极从众效应的发生, 对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有重要意义。

一种是社会促进效应, 指的是当群体作业时, 会产生一种刺激激发个体成员的行动力, 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当大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时, 看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优秀时会产生强大的动力, 看到别人努力学习时也会转变自己消极的状态, 调整学习目标, 采取积极的学习行为。同辈群体之间的“好朋友”群体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的社会关系, 他们在一起时彼此感到舒畅、轻松, 相互了解、分享信息、相互支持、相互依靠, 许多研究证实了同辈友谊对学生的在校动机和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发挥同辈友谊的社会促进效应, 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其学习成绩[3]。

还有一种是社会惰化效应, 指当群体作业时, 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 不如单干时出力多, 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同辈群体在一起学习时, 也经常会出现这种社会惰化效应, 比如在合作学习中, 会有个别人因为责任模糊, 自觉性降低, 不付出百分百努力, 导致整体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还有学生看到群体内其他学生不努力学习时, 大部分学生表示都会受到干扰, 降低学习效率。

适当发挥三种心理效应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作用力, 让积极从众和社会促进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扩大群体形成的积极向上学习氛围的影响力, 让个人在群体中保持高度的自觉性, 避免社会惰化效应的发生。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大学生同辈群体学习的心理特点, 进一步掌握同辈群体学习的规律, 有针对性的去构建同辈群体学习、互动的平台,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靖.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特征与类型初探[J].文献研究, 2009 (2) :205-207.

[2]Finder M.Just Girls:Hidden literacy and life in Junior Highschool[M].Urbana, IL, New York: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of English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7.

上一篇:寄语七二届临江中学毕业生同学会下一篇:我工作我快乐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