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竞争力突破

2024-08-01

智能手机的竞争力突破(精选5篇)

智能手机的竞争力突破 篇1

现阶段, 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阶段, 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层出不穷, 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移动互联网结合了移动通信和桌面互联网的优点, 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 这也是移动互联网产业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用户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要求比较高, 而且个性化又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必须要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本文将从介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研究的现状入手, 分析和研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以及发展, 希望对以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能有所帮助。

1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研究现状

1.1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研究是从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才逐渐出现的, 国内外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没有太大的差距, 国外关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研究也处于初始阶段。目前, 国外专家学者关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研究用户的需求以及影响用户选择的关键性因素;第二是研究影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第三是研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在2011年, Osman等人通过对智能手机用户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影响用户选择智能手机品牌的关键性因素分别为手机的外观设计、价格、运行能力以及操作平台。这一研究成果为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更加有助于产业链上的相关方制定市场计划。2011年, Park, Bong-Won等人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影响智能手机使用体验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发现智能手机设备特点、客户满意度等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性因素。2011年, Toyama等人对安卓操作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主要是想解决安卓手机操作系统运行缓慢、电池蓄电能力差等问题。Proffitt等人对安卓手机操作系统和苹果的ISO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了比较, 认为基于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的产业链将获得最终的成功。

在国内, 关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国内关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 是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进行整体性地研究, 即从各个角度出发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进行分析研究, 总结归纳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特点。例如, 在2009年樊澜等人就从通信、移动业务、娱乐功能等多个角度对智能手机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几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李芙蓉对六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进而分析出了六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优势和劣势。第二, 是研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例如, 在2012年高媛对安卓、塞班、Windows phone、i OS等四种智能手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预测了未来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情况;第三, 是研究未来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情况。这一课题一直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研究领域中的焦点问题, 不同的人从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2011年, 夏骆辉通过对当时比较流行的几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后, 得出安卓系统和苹果的i OS系统将会逐渐提高市场占有率, 而塞班系统将会逐渐淡出市场的结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这一预测是比较准确的;第四, 是关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具体技术的研究。有些学者主要研究手机病毒, 并提出预防手机病毒的具体方法。有些学者是针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间件进行的研究。

1.2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网络外部性

1974年, Jeffrey Rohlfs提出了网络外部性这一概念, 认为只有在成品价值和使用者数量之间出现正相关关系时网络外部性才会显现出来。1985年, Kstz等人又对网络外部性的定义重新进行了界定。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网络外部性的相关研究, 在2007年, 王国才建立了研究网络外部性的模型, 并提出了解决兼容性问题的对策。在2010年, 曹俊浩等人研究了B2B平台, 提出了优化网络外部性的措施。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对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而言具有一定的经济特征, 它使得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具有了边际效益递增的经济特征。降低产品的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扩大产品的规模, 从而依靠规模经济效应实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网络外部性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在前期进行开发时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才能使得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占有率, 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但在以后生产的过程中则几乎不需要再进行巨额的投资。此外,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 两个类型相同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 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反馈, 这也是很多企业无法在行业里做大的原因。但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中, 正是因为它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特点, 从而使其具有正反馈机制, 即强者会变得更强。

2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竞争研究

2.1 平台的相关理论

平台理论是进行竞争研究的重要理论, 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竞争中。关于平台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才有相关的研究。关于平台理论的研究并不是独立的, 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和其他理论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进行平台理论研究的价值。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研究领域中, 主要是将平台理论和网络外部性理论以及产品定价理论结合在一起使用。

平台竞争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用户需要在不断增多, 多边平台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 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些不同需求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 会将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需求整合在一起, 中介平台会进行内化处理, 竞争也就出现了。一些人认为平台竞争是在自然环境下产生的, 还有一些人认为平台竞争是因为市场中的某一方的行为导致的。平台竞争最终必然达到一个平衡。平台竞争的类型有所不同, 例如有规模相当的平台竞争, 有规模不相当的平台竞争, 还有存在内耗的平台竞争。这些不同类型的平台竞争所针对的情况不同, 在市场上发展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2.2 竞争策略建议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在市场竞争的过程要想处于不败之地则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提高操作系统的性能上, 下文将具体介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在市场竞争中应采取的策略。

第一, 要加强和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的合作。提高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性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其应用软件的性能。鉴于此,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想要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资源则必须要有稳定的第三方软件开发商, 能及时为其提供先进的应用软件。但是, 如何获得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的支持则是众多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操作系统厂商要采取激励措施来加强网络外部性, 如果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效果反馈比较好, 则应给予软件开发者一定的奖励, 这样才能吸引开发者。另一方面是要降低软件开发商的成本。这里所指的成本既包括时间成本, 也包括经济成本。例如,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可以为软件开发者提供有效的开发工具, 从而确保软件开发者可以将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软件开发本身上;

第二, 要积极进行智能手机应用交易平台创新。手机应用交易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用户和软件开发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易平台, 软件开发者上传应用软件供用户下载使用。智能手机应用平台一直是处于发展中的, 现阶段已经发展成为以软件应用商店为主的交易平台模式。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 软件应用商店的用户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 由此可见软件应用商店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应用交易平台进行创新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要确定操作系统厂商和软件开发者对应用软件收入的分成比例。具体的比例则应根据操作系统厂商的实际情况而定。另一方面要提高对软件开发商的服务。例如, 可以改变传统的支付方式, 利用支付宝等线上支付方式, 还可以利用软件应用商店为软件开发商营销宣传提供方便;

第三, 要加强对移动终端设备的研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属于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的运行需要硬件系统的支持, 智能手机硬件系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操作系统运行的效果。因此, 在进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研究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硬件系统。在所有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中, 苹果公司的i OS设备发展最为完善。苹果在进行操作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也没有忽视硬件系统, 从而使得苹果手机的硬件系统性能相比于一般手机而言都要高, 从而获得了用户的青睐;

第四, 要根据用户类型确定模式。根据研究发现, 高端用户比较喜欢封闭型模式, 而普通用户则比较喜欢开放型模式。封闭模式的成本比较高, 但是却能为用户提供很好的体验, 而高端用户又不介意为获得良好的体验而花费更多的钱。因此, 应针对高端用户的体验需要, 进行高质量封闭型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研发。但是, 高端用户占用户群体的比例有限。因此, 还应针对普通用户进行开放模式研发, 开放模式的经济成本比较低, 用户比较多, 适合于投放广告,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可以利用广告支付软件开发费用。

3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研究

用户的使用意向、用户的体验感受、用户的满意度以及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性等都会影响到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上述这些因素是影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的直接性因素。除此以外, 还有用户的感知有用性、用户的感知易用性等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未来,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应以应用软件商店为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软件和游戏, 同时还应加强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安全性的重视。

4 总结

总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环境背景下, 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则必须要提高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性能, 使其能为用户提供更好地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利飞, 张运生.智能手机产业操作系统平台竞争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3, 04:148-158.

[2]李宗恒, 李俭伟.主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移动通信, 2010, Z1:115-118.

[3]李惠, 丁革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概述[J].电脑与电信, 2009, 03:67-68.

智能手机现竞争新格局 篇2

7月8日,三星电子发布今年二季度业绩预告,销售额为52万亿韩元(515亿美元),同比下滑约10%;运曹利润为712万亿韩元(71亿美元),同比下滑约25%。这也是三星电子连续三个季度营业利润下滑。

这份让人震惊的业绩与占其营业利润70%左右的智能手机业务锐减不无关系。三星官方给出的解释主要是是韩元升值以及在中国和欧洲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主力的智能手机业务方面,三星尖端零部件的采购陷入停滞,竞争力出现下滑。此外,智能手机市场结构出现变化,需求转向中低价机型等也对收益构成挤压。三星正迎来转折点。

一方面,市场正趋于饱和。据美国调查公司IDC统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供货量增加近40%,而2014年将止步于略增逾20%。在发达国家,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告一段落,高价位手机以换购需求为主,形成了以三星、苹果为中心争夺有限市场的格局。预计苹果今年秋季也将向市场投放三星比较擅长的大屏幕智能手机,二者的竞争将进一步激化。

不过,与三星财报的“失意”相比,苹果公司近日发布的2014财年第三财季业绩显示,该财季曹收为374.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53123亿美元增长6%;净利润为77.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9亿美元增长12%。

另一方面,在中低端市场,小米、华为等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迅速增加,这给三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对此,《纽约时报》载文称,投资者和分析师现在想知道的是,三星的反击方式是降低价格还是努力推动创新。三星应对这种困境的方式有可能会改变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面貌。如果三星为了提高销量,大刀淘斧地降低价格,就可能会迫使诺基亚、HTC和摩托罗拉移动等竞争对手也进一步降低售价。对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来说,这可能会导致产品走向低质化,让已然微薄的利润率进一步降低。

不过,文章称,三星没有表现出采取降价策略的任何迹象。该公司只是发表声明称将继续提供满足消费者所需的多样化产品,以此来与其他公司竞争。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今年1-3月的智能手机供货量份额,三星为31%,相当于第二位的苹果的约2倍,占据压倒性地位。但三星能否趁着这一既有优势采取下一步行动成为了焦点。韩国现代证券分析师朴映柱指出,“营业利润今后可能多少会有所恢复,但目前还看不出来能否正式重返增长轨道”。

三星已开始拓展新的领域,比如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可使多个家电联动的“智能住宅”业务等。不过,这些都是各国企业正在竞相研究的领域,能否成功尚未可知。

国产品牌上位

在搭载谷歌Ana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中,竞争格局正在起变化。《纽约时报》援引创意策略公司(Crealive Strategies)消费科技分析师本·巴加林的话表示,这个范围涵盖了三星的大部分产品,以及中国厂商生产的廉价手机。因为所有Anaroid智能手机的工作方式都很相似,设备无法靠硬件脱颖而出。像在线视频播放或收发消息这样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才是设备之间的差异所在。

中国品牌正在形成自己的特点及竞争优势。正在崛起的小米就是一个例子。该公司生产多个型号的Anarcid智能手机,其中一些拥有许多与苹果和三星的顶级手机相同的功能,但售价还不到它们的—半。在Anaroid手机商中,小米的商业模式是独一无二的。除了手机,小米也会从销售应用、游戏、特别的Anaroid主题以及互联网服务中赚钱。

小米科技公司副总裁周光平称,小米的最大特点是与“米粉”对话,把“米粉”反馈的信息活用于产品研发中,将手机做到极致。小米没有零售店,而是通过互联网垂直电商的销售模式,省去了库存、物流等中间环节,颠覆了手机行业的传统做法。

文章称,相比之下,三星的智能手机业务仍然依赖于硬件销售。虽然该公司也提供了为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专门定制的Anaroid版本,其软件却普遍受到了评测者和用户的差评。而在地图和在线消息等互联网服务方面,三星基本上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与此同时,中国手机亦在产业链上向高端转移。《华尔街日报》得到的一份华为内部备忘录显示,今年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和其他消费产品的销售额增长30%。华为消费者业务集团首席执行长余承东称,截至6月30日,华为终端业务集团的利润已超过2014年利润目标的一半,该集团主要销售智能手机。而且,余承东称,华为从低端手机向中高端智能手机转变的战略是有效的。

工信部有关评估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国产手机不仅出货量达到空前水平,主要手机品牌也得到稳步提升,国内市场的国产品牌关注度已经由2011年的14.5%大幅提升到2013年的40.B%。全球市场研究机构集邦(Trend Force)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67亿部,中国内地品牌增速惊人,共计占据6个席位,合计市场占有率超过25%。联想、华为、小米、酷派、中兴均上榜单,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5%、5.5%、4%、3.7%、3.1%。

我国智能手机品牌竞争力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智能手机,品牌,竞争力,层次分析法

品牌竞争力的概念

目前对品牌竞争力的认识,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菲利普·科特勒 (2001) 认为, 契约是品牌的本质, 这种契约建立在企业与顾客之间, 企业需要对产品或服务等项目做出商业承诺, 砝码是顾客向企业支付的“品牌溢价”, 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对等的市场交换关系。品牌竞争力就是这种契约的深入。[1]

王永贵 (2002) 认为, 品牌竞争力是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综合能力, 是由于其特殊性或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优势而形成的占有市场、获得动态竞争优势、获取长期利润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品质、形象、个性、服务等各个方面。[2]季六祥 (2002) 认为, 品牌竞争力广义上涵盖企业、产业、区域、国家或国际诸层面竞争力关于品牌形象的整合与统一;狭义上则指品牌在竞争性市场中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品牌更有效地获得市场认同与支持的整体形象特质。[3]李光斗 (2003) 把品牌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品牌的一种独特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使消费者更容易区别该种品牌和竞争对手的品牌, 并且能够显示出领先于竞争对手品牌的特点。[4]邴红艳 (2002) 从对企业自身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角度出发, 认为品牌竞争力使得企业更为有效的配置和利用这种资源, 从而使品牌在竞争的环境中, 使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5]沈占波等 (2005) 认为, 品牌竞争力是由多种力量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

综合以上观点, 并基于上文中品牌和竞争力的感念论述, 笔者认为, 品牌竞争力来源于相比较于竞争对手的占有和运作资源的差异性。品牌竞争力是一种比较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化环境当中, 通过品牌进行竞争, 从而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并进一步的保持优势和扩大优势。品牌竞争力是某品牌较同类产品市场影响力大、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生命周期长的深层次原因。

品牌竞争力可通过以下几点进一步认识:

1.品牌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差异化能力, 是企业独有的能力, 是竞争对手不易甚至无法模仿的

在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体系中, 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之一即为差异化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就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从而在竞争中优势明显, 而品牌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为一种名称、术语、标记、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 来辨识某个销售者或者某一组销售者的产品或者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2.品牌竞争力具有使企业能够持续盈利的能力, 更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品牌溢价能力

品牌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竞争能力, 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强势能力, 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支撑者, 它必须能够使企业获得持续、稳定、超额的利润。品牌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加优秀。

3.品牌竞争力的具有延伸力使企业得以扩展应有的潜力

CK.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认为, 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扩展应用的潜力特征, 而强势的品牌竞争力可使这一特性得以充分的放大。

4.品牌竞争力具有构建竞争壁垒的能力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很大程度上要靠成功地给竞争对手设置障碍来实现。迈克尔波特特意指明, 任何行业的企业都会面对“新进入者”和“替代品威胁”这些基本竞争力量的挑战。而品牌竞争力和企业的其他资源相比, 收到两者的威胁相对较小。

智能手机品牌竞争力的模型研究综述

1.基于品牌竞争力来源视角的评价模型

汪波、高辉在《品牌竞争力内涵及其测评研究》 (2006) 一文中, 从企业对品牌竞争力来源的可控性视角提出, 品牌竞争力分为竞争内力和竞争外力两类指标。他们认为, 品牌竞争力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集合能力, 它是产品、企业与外部环境等创造出来的不同能力的集成组合。品牌竞争力的竞争内力为受产品和企业自身所影响的力, 可以由企业控制。品牌竞争力的竞争外力为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力, 外部环境包括市场、顾客、行业政策等, 企业无法对其进行控制。更进一步的, 竞争内力和竞争外力可以分解为若干分力。他们建立的模型把品牌竞争力划分为竞争内力和竞争外力, 各个分力是层层递进的层次结构, 淡化了各个分力间的内在作用力。同时他们认为竞争内力是可以控制的, 而竞争外力是企业无法控制的。[7]此观点还有待商榷。

2.基于层次力视角的评价模型

李光斗在《品牌竞争力》一书中将品牌竞争力划分为八个结构层系:品牌核心力、品牌市场力、品牌忠诚力、品牌辐射力、品牌创新力、品牌生命力、品牌文化力、品牌领导力, 相互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4]

李文华等在《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0) 中将品牌竞争力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因素或组成部分, 构成一个有序的层次结构。品牌竞争力由四个层面的顾客价值构成:品牌性能价值、品牌符号价值、品牌形象价值、品牌情感价值。[8]

这种模型与汪波的基于品牌竞争力来源视角的模型相似, 其不足之处也是对于各个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涉及的较少。

3.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评价模型

上述模型的指标有些过于复杂, 有些仅仅是对品牌竞争力表象的评估或者完全从企业内部来评价品牌竞争力。周玫等在《基于顾客忠诚的品牌竞争力评价分析》 (2005) 中认为, 顾客才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 从顾客的角度对品牌竞争力进行评价更为符合实际也更加可靠。[9]梁健爱 (2010) 从消费者可感知的差别出发, 认为这种感知的差别同企业品牌基础竞争力、品牌体验竞争力、品牌运营竞争力的关系可以得出品牌竞争力。[10]潘海利等 (2010) 也通过品牌体验和品牌传播两方面, 对连锁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1]

龚续萍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竞争力的衡量研究———以手机行业为例》 (2012) 一文中, 从消费者对品牌认识程度的视角, 构建了一个四维度的品牌竞争力模型。四个维度分别为:消费者知名度、消费者信赖度、消费者忠诚度、消费者认知度。[12]

上述模型虽然从顾客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品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但是由于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是非常复杂和抽象的, 如果仅仅从顾客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去考虑, 那么品牌竞争力就会变的非常的意识化, 评价的标准也过于主观。这与品牌竞争力评价的客观性和品牌竞争力的客观存在性不符。

4.基于品牌竞争力的管理决策的视角的评价模型

余明阳等在《品牌竞争力的理论综述及因子分析》 (2006) 中, 从多年的品牌竞争力研究和管理咨询的经验中, 提炼出影响品牌竞争力决策的主要因素:品牌资产、品牌创新力、品牌品控力、品牌营销力、品牌传播力。[13]此研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量化了品牌竞争力, 但是还未全面地刻画出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5.基于品牌资产价值的视角的评价模型

韩福荣等在《品牌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2008) 中结合David Aaker对于品牌资产价值所作的评估研究, 从其提出的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出发, 又结合品牌发展阶段的过程, 提出来既包括消费者感知又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5因素模型:品牌知晓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和品牌联想度。[14]

张放等在《品牌竞争力评价方法综述》 (2009) 中认为, 品牌竞争力和品牌资产价值相关性强, 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完全可以借鉴国际和国内对于品牌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 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参考了由杨·鲁比广告公司 (Young&Rubicam) 提出的品牌资产评估者 (Brand Asset Valuator) 模型, 认为品牌的表现由差异性 (Differentiation) 、相关性 (Relevance) 、品牌地位 (Esteem) 、品牌认知度 (Knowledge) 进行评估。[15]

此类研究模型虽然从品牌资产价值的角度考虑, 但是容易将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混为一谈, 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品牌竞争力的真实情况。

6.基于其他视角的评价模型及本研究模型的提出

世界品牌实验室试图用品牌影响力作为依据, 构建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品牌影响力主要是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全球领导力作为影响力的三个指标, 每个指标得分从1分到5分不等, 能力递增。这个模型虽然考虑到了市场的开拓、占领以及获利方面品牌的巨大作用, 但是由于考虑的指标过少, 品牌之间的竞争力无法很好的体现。

王晓晴在《基于市场的品牌竞争力评价》 (2011) 中指出, 品牌竞争力来源自企业, 通过市场这个机制转化表现出来。产品和服务水平的不同就使品牌通过市场这个机制表现出不同的市场竞争状况。[16]

程建在《物流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2012) 中基于资源竞争优势,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7]该模型强调了环境和资源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但是没有提及环境和资源取得的优势如何进而影响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的。此文对于本研究提出基于市场竞争优势的评价模型具有指导意义。

结论

第一, 由于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复杂, 指标繁琐, 仅仅通过顾客的主观感受难以客观全面的反映品牌竞争力的情况, 会使品牌竞争力变的难以测量。

第二, 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价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关性、部分评价指标具有互通性。但是二者还是不同的概念, 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 则不能客观准确的反应品牌竞争力的情况。

第三, 对于品牌竞争力的模型研究应该具有目的性, 整个模型指标的构建也要围绕着这个目的展开, 如果仅仅从品牌竞争力的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构建模型, 则不能突出此种目的性。

智能手机的竞争力突破 篇4

今年3月, 据外媒最新消息报道, 曾经谋求进入智能手机行业, 并开发出火狐OS操作系统的Mozilla内部已经实施裁员, 并调整项目团队的方向。

失败者不仅仅只是火狐OS, 在去年的Code/Mobile大会上, 黑莓公司CEO程守宗也曾表示, 黑莓会考虑在未来几年逐渐放弃自家Black Berry 10系统, 转而投入Android怀抱。

至于曾经在市场中被誉为是“三足鼎立”之一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 如今在全球市场份额大跌到了1%, 业内认为, 微软在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中大势已去。

在火狐OS、BB10、Windows Phone纷纷走向衰亡的情形下, 苹果的i OS与谷歌的Android已经实现了两分天下的格局。而国内各家厂商则是纷纷推出了自家定制系统, 通过一些特色功能在市场中构建竞争壁垒。

恶性循环的死局:小众操作系统在衰亡

今年3月, Mozilla方面向媒体证实, 内部曾负责火狐手机和操作系统的研发部门已经裁员, 剩余的一些员工也将调整方向, 开发其他试验性产品。而早在今年2月, Mozilla就正式对外宣布了火狐手机和操作系统项目的失败, 其中火狐OS从2.6版本之后将不再更新。

据了解, 火狐OS诞生于火狐浏览器旗下。早在2012年, 面对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升温, Mozilla萌生了开发火狐手机的念头。之后该公司推出了基于HTML5技术的火狐OS操作系统, 所有应用软件均用网页技术开发, 与Android和i OS平台相比, 第三方开发者能够大大降低应用软件开发的成本。

当时, 基于网页开发的“轻应用”成为行业探索的方向, 中兴等手机厂商也为此进行过多元化的尝试, 并针对国外市场推出搭载火狐OS的智能手机。只可惜, 火狐OS进场太晚, 体验也不够完善, 在Android和i OS的双重挤压下, 火狐OS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直至今日衰亡。

和火狐OS一样走向衰亡的还有黑莓的BB10。同样是在2012年, 黑莓曾经为适应移动大潮推出自家的操作系统BB10, 并企图以BB10和黑莓手机为阵地, 阻挡住i OS和Android的冲击。只可惜, BB10入局过晚, 生态难以建立, 今天已经沦为苟延残喘的境地。

虽然黑莓CEO程守宗一再声称, 黑莓不会放弃BB10, 但事实上, 黑莓的每一项举动, 都在把BB10推向坟墓。2016年年初, 在提到自家的BB10系统时, 程守宗称:“今年是黑莓的Android年”。而面对大众消费市场时, 黑莓则是直接采用Android系统, 推出新款智能手机, 甚至BB10也在一步一步兼容Android应用。

火狐OS和BB10的处境值得理解。随着Android和i OS独霸全球手机市场, 其他平台或早或晚都将陷入同样的恶性循环。发布商和应用开发人员也更偏好有大量受众和用户的平台。一旦用户放弃某个平台, 应用开发人员也会很快离去。今年3月, Whats App就曾发布博客称, 2017年将不再支持一些移动操作系统, 如Nokia的移动平台、Windows Phone 7.1和Black Berry。

相比于火狐O S和B B10 的衰亡, 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的失势则令人充满无奈。早在2010年, 微软曾推出WP7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当时的诞生给不少用户带来了三分天下的希望。随后的WP8和WP8.1依靠诺基亚硬件产品的不断迭代, 收获了一大批拥趸, Windows Phone在欧美部分国家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了20%。只可惜, 由于市场战略的摇摆以及生态圈的恶性循环和微软步伐过慢、不尊重用户等一系列复杂原因, Windows Phone至今几乎已经沦落到濒死的境地。

苹果、Android分天下, 两大系统走向趋同

在如此大势之下, Android和i OS已经实现了两分天下的局面。根据市场统计, Android和i OS设备占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97.5%, 与2010年38%的市场份额相比翻了近两番, 其他手机操作系统已经名存实亡。

在取得市场绝对霸主地位的同时, Android和i OS无论是功能性还是UI设计上, 却在逐渐趋同。

早在i OS 7开始, 圈内就在谈论, 苹果正走向Android化。例如i OS 7的支持Android早有的上拉菜单和快捷方式;i OS 8的新增延时拍摄、开放第三方输入法系统权限;i OS 9的多任务后台界面、画中画、分屏模式;i OS 9.3的屏幕色温调节等。甚至更有人戏称“苹果顺便把Android的卡顿也抄袭了。”惟一区别是, 由于系统本身存在较大差异, 开源与不开源成为了两大系统最大的不同。

其实, Android和i OS的趋同说明一个道理, 即今天的智能手机行业其实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行业, 智能手机领域不同产品乃至操作系统之间其实差异不大, 惟一的区别在于各方生态服务的不同。由于硬件和功能的趋同, 最后的竞争也逐渐变成了两大生态圈之间的竞争。未来谁能够连接更多产品、更多服务, 谁能够通过生态服务将用户牢牢绑定在自家系统之上, 谁就能比对方取得更大的市场。相比而言, i OS在这个层面上更有优势。

市场调研机构Flurry去年圣诞节在美国地区对设备激活量进行的统计, 显示了Android和i OS两大平台之间的生态区别。从公布的数据看, 有一半的Android用户使用大屏手机、35%使用中屏手机、3 % 使用小屏手机。加在一起, 意味着Android平台当中有将近9 0 % 是手机用户。换一个角度来说, Android就是一个几乎纯手机的平台。相比之下, 虽然i OS平台也以i Phone用户占比居多, 但平板电脑用户的份额还是达到了20%, 显得更多元化。

其实, 由于i P hone的价格普遍比Android手机高, i OS用户相对比Android更为高端, 这也决定了两大平台之间, i OS用户更具价值, 也更有价值发掘的空间。

两大巨头阴影下国产系统的复杂竞争

由于“墙”的存在, 国内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竞争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态势。一大批厂商开发了自家基于Android定制的操作系统。较为主流的有MIUI、Flyme、EUI等定制Rom, 而近期也有360OS、氢OS、Smartisan OS等一些新的定制系统。这些定制操作系统虽然算不上真正的操作系统, 但是却呈现出了“占山为王”的态势。

MIUI、Flyme等定制系统通过云服务和功能的丰富与完善, 利用手机的高黏性, 圈得了一大批用户。360 OS则通过“安全”的由头, 在市场中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氢OS和Smartisan OS则利用在设计和审美层面的独到之处, 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

除了定制操作系统之外, 国内还有部分独立研发的操作系统。国内的Yun OS因为魅族、朵唯等手机厂商的采用, 成为了市场中的一匹黑马。市场研究机构赛诺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 Yun OS在国内市场份额已经增长至7.10%, 成为国内第三大操作系统。而Yun OS在市场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采用了兼容Android应用的方式, 不必自建应用生态圈, 与Android的操作逻辑几乎无异。

不过从目前看, 国产手机操作系统的整体实力较弱, 尤其是非Android定制系统存在很大的生存难题。总体而言, 在智能手机层面, 国产手机操作系统已经很难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在手机层面上已经很难有大的突破空间, 但在未来的智能家居、物联网领域, 传统硬件企业、互联网企业正借助自身资源、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资本、渠道、影响力等优势, 建立完整的智能硬件生态系统平台。而国产手机操作系统可以利用软件优势和此类厂商进行合作, 发挥更多聚合效应。

智能手机的竞争力突破 篇5

7月27日下午, 一个闷热的午后, HTC宣布正式进军中国大陆市场, 这使得本已处于严酷竞争下的中国大陆手机市场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在中国手机市场的整体力量更加强大的同时, 一些手机厂商决策者们的心情可能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沉闷, 而对于运营商和消费者来说, 扬名在外的HTC触手可及。

恰逢其时

HTC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传闻早就开始流传, 对于选择在今年这个时候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HTC CEO周永明表示:“随着中国3G市场的发展, HTC认为目前是进入最合适的时间。”也正是基于此原因, HTC首先带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是TD和WCDMA制式的4款3G智能手机。

HTC成立于13年前, 4年前, HTC开始推出品牌战略, 从欧洲到美国, HTC先后通过Windows Mobile和Android, 成就了智能手机领导厂商的地位。周永明对此深感不易, 他说:“发展国际品牌是很困难的, 但是HTC品牌的发展比原来想象的要好, 目前HTC品牌知名度已经从去年的10%提升到今年的40%。”

这样的成绩源自于全球市场对智能手机的迫切需求, 英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Coda预计, 从今年到2015年, 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可望达到25亿部,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该报告还特别指出,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主要市场, 到2015年智能手机销量将达到9800万部, 年复合增长率为29%,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周永明也认为, 近几年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很快, 尤其今年势头更猛, 到2013年, 中国将有50%的手机是智能手机。

纵观国内手机市场, 一年多来三大运营商全力发展3G, 并在智能手机方面着重投入, 中国移动祭出OMS自有手机操作系统, 中国电信发力EV-DO智能手机冲击1亿户用户目标, 中国联通则有蓄势uPhone、紧跟i Phone的策略, 可见三大运营商都在3G时代押宝智能手机, 而HTC选择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爆发前夜抢滩进军大陆真可谓恰逢其时。

谦卑之心

如前文所述, HTC在全球手机市场已经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尤其是在HTC起跑点欧洲市场, 除此之外, HTC在美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已经仅次于苹果, 高于黑莓与摩托罗拉, 在中国市场, 虽然还没有正式HTC行货销售, 但是HTC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知名度仅次于诺基亚和三星。而且也如周永明所述, HTC凭借创新的尖端技术将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并着重提升用户的智能手机使用体验, 使得HTC在这些年创造了很多全球第一。

就是这样一家国际高端手机品牌, 在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时却始终抱着一种谦卑的态度, 在与周永明的对话中, 他频繁地提到“谦卑”一词, 这是周永明的谦卑, 也是HTC的谦卑。可以看出的是, 周永明和HTC将中国大陆市场当作了未来的发展重点, 同时, 对于这个不同于全球任何一个其他地区的市场, HTC将以踏实、虚心的态度来耕耘。

“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品牌, HTC希望能够在中国发展, 很高兴在中国发展, HTC开始会采用谦卑的心态进入中国市场, 先在中国建立知名度, 把我们认为最好的产品呈现给消费者, 并以谦卑的心态来面对运营商、渠道商以及消费者。”周永明的表态也很谦卑。

“HTC将和运营商加强产品规划方面的合作, HTC在智能手机方面的技术以及在全球市场丰富的经验会帮助HTC与运营商的合作。在社会渠道方面, HTC的首要工作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然后才会考虑销量。”周永明说, “中国市场对智能手机接受度逐渐提高, HTC现在需要的是扎实基础, 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迷局丛生

毋庸置疑, HTC的进入将给中国手机市场带来不小的震动, 甚至可能导致变局。首先, 多普达的去留成为最大的疑问, 多普达近几年来对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开拓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血缘关系, HTC和多普达不可能长期共存, 虽然周永明表示多普达会继续存在, 并且还将在月底推出新产品, 但这只是缓兵之计。在某门户网站的投票中, 有60%以上的网友认为多普达会彻底消失。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多普达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可谓根深蒂固, 完全消失实在可惜, 与HTC走差异化路线未尝不可, 比如专注行业应用市场等。还有消息称, 多普达品牌还可能将作为HTC旗下平板电脑、电子书等智能终端平台的品牌。

此外, HTC是否会对当前的智能手机市场格局产生颠覆性冲击值得关注。某知名国产智能手机厂商表示, 最近两年多普达的市场份额被其他国产厂商逐渐压缩, HTC不愿丢失中国这个大市场不得已才进入中国大陆, 以挽回颓势。宇龙酷派品牌市场部李旭青表示, HTC的进入会加速智能手机市场的洗牌, 部分竞争力不足的企业会被淘汰, 但同时也会刺激有技术实力的厂商加速技术创新。

对HTC是否能在中国大陆市场取得成功的调查显示, 有近90%的网友认为HTC会取得成功。上述专家表示, 借助多普达的各方合作关系、市场的认知及自身的优势, HTC是有备而来的。按照周永明的目标——HTC要做出最好的Andriod和Windows Mobile手机, 加上HTC那颗谦卑的心, HTC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值得看好。

link

HTC发展里程碑

·1999年率先推出第一款彩色掌上型PC;

·2002年发表第一款Microsoft平台智能手机;

·2005年发表第一款Microsoft 3G手机;

·2007年6月首次发布直觉式触控屏幕手机, 开创指尖触控浏览新纪元;

·2 0 0 8年推出第一款A nd r oid平台手机T-Mobile G1;

上一篇:烤烟产业化下一篇:垄上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