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新闻摄影(精选7篇)
纸媒新闻摄影 篇1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纸媒新闻摄影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而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应对流媒体转型,不断从单纯的图片报道形式转为流媒体这一多元化的报道形式,让纸媒新闻摄影成功实现转型。流媒体的传播内容具有多样性,且动态影像、静态图片和音响运动等功能也较为突出。对于我国当前的媒体而言,流媒体的转型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1 纸媒新闻摄影向“流媒体转型”的现实意义
当前,新媒体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相对而言,传统的媒介却不断萎缩,使两者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纸媒新闻摄影要实现转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还需要引进新兴技术,不断向着流媒体靠拢。纸媒新闻摄影要在新媒体时代下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对创新与改革加强重视,并充分考虑受众者的多元视角需求,将单一图片传播不断向着多元化动态传播发展。
流媒体报道形式在图片上有着突出的应用优势,不仅有静态的图像,还有动态视频、音频,能够利用插图、特效、动画及音乐等手段,为受众者展示不一样的观看体验,使综合感知效应优势得到充分突出,并可带动受众者的心理变化。可以说,传统的纸媒新闻摄影,向着流媒体转型,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1]。同时,流媒体的容量还相当庞大,媒体作品通过流媒体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这也为摄影者的作品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与载体,让摄影师的作品能够充分地展现在受众者面前,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关注的内容,并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作空间。
2 纸媒新闻摄影向“流媒体转型”的思考
2.1 摄影部门的转型思考
1)在传媒行业的发展中,要对纸媒新闻摄影进行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摄影部门,更是要制作出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视频,来吸引更多受众者。当然,在视频的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深度报道,也可以是日常新闻。尽管当前很多业界人士鼓励摄影记者拍摄高品质的流媒体作品,但日常的动态新闻也必不可少,尤其在信息层面上,更要结合受众者的多样化需求,将各种鲜活而动态的题材充分地运用起来,对线索进行实时拍摄。
2)另外,在当前网络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各种拍摄视频的载体越来越多,无论是手机,抑或是摄像机都可以对发生在身边的时事进行有效记录,并通过互联网传递到网络平台上供更多的人观看。在这种环境下,若是摄影部门不注重摄影质量,不通过高清、精良、优质的作品来打开市场,就会导致初级产品泛滥,无法长久地吸引受众者,而在发展上受到极大限制。
3)当然,纸媒摄影部门也要积极寻求合作,通过与市场份额占有量大的网站合作,将流媒体的作品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受到更多平台的播放、发布,进而有效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最终寻得稳定的发展之道。
2.2 摄影记者转型思考
当前,在新的发展局势下,传统的媒体摄影记者生存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狭窄,尤其在手机功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传统摄影记者现场摄影的优势已经渐渐丧失。在各种突发事件、突发灾难、热点问题前,民众可以利用相机、手机将摄影的内容上传到网络上,通过网络传播渠道在大众中流程。从这可以看出来,现代的新闻传播,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媒体。同时,受众者的需求不断增加,单纯的图片已经很难满足其阅览需求。在这种环境下,摄影记者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摄影技术,并结合受众者的多元化需求,从自己的意识上进行改革,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作品,以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在摄影技术上,由于拍摄流媒体作品与单纯拍摄的图片作品有很大区别。流媒体需要以故事概念作为支撑,完整地诠释与重现现场,而不是简单的拍摄几张照片或几个现场瞬间。而在这种新局面下,就要求摄影记者能够在完成静态、动态景象拍摄的同时,对拍摄视频进行后期制作,扎实掌握各种视频软件的制作手法,确保作品的质量。
2)在摄影意识上,传统的纸媒体新闻摄影记者更习惯以按下快门来拍摄照片,通过图片的形式报道真实事件,但这种方式在流媒体下显然不适用。专业的流媒体摄影记者,需要在关键镜头中,采用视频记录的形式,并明确拍摄的着重点,以便让更多受众者接受并喜爱呈现出的作品。
3 结语
传统的纸媒新闻摄影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还需要不断向着流媒体靠拢,在海量信息面前,呈现出高品质、高标准的作品,让各种静态照片、动态影像、音响运动等形式,通过流媒体充分地表现出来,推动纸媒新闻摄影的蓬勃发展,以满足当前受众者的多元化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翟晓娟,聂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宣传推广渠道份额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1).
纸媒新闻摄影 篇2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新媒体和新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得到了迅猛发展, 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之一, 报业的发展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纸媒网络化面临的机遇和阻碍是什么?它会沿着怎样的方向前进?又会给传媒领域带来怎样的信号?这些正是我们需要明确的问题。在报网融合的进程中, 我们应该对纸质媒体内部传统的生产方式、运行方式和传播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革有一个深入了解和把握。
1 新媒体发展迅猛
2006年, 国家先后公布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在这三个重要的国家规划中, 都将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伴随着三网融合的步伐, IPT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数字新媒体和新业务正在国内迅速兴起。
2 纸媒的优势以及发展现状
2.1 纸媒的优势
(1) 纸媒发布权威新闻且从业者素质高。纸媒的记者、编辑、印刷、发行各个环节都是通过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来实现的, 相对于网络新闻出现的错字、措辞的不规范以及新闻失实等现象, 纸媒具有一套较完整的管理系统。[1]可以更高效的分析和处理各类时事信息, 并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性, 可以使读者更好地去理解新闻的内容, 获取到更准确的信息。[2]纸媒新闻的采写具备网络新闻和其他媒体新闻传播途径所不具备的系统性、连贯性强, 并且能够深度把握事件信息。
(2) 具有自身的原创价值。尽管新媒体有很多优势值得纸媒学习, 但它也有着自己的短板。比如原创新闻少。而纸媒拥有一大批自己的采编队伍, 刊登的新闻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原创, 甚至是独家。而一些网站等新媒体没有自己的采编队伍。即使有的网站有自己的采编队伍但由于相关规定, 很多人没有采访的资格。所以网站等新媒体不得不依靠纸媒将纸媒上的新闻修修剪剪然后复制到自己身上。[3]据统计, 在新闻网站中80%以上的新闻信息都来源于纸媒, 离开了纸媒一些新媒体可能也处境艰难。所以说纸媒只要保持着原创形态并且掌握着新闻的生产内容, 就不会从根本上丧失主动权。
2.2 发展现状
(1) 国内新媒体抢占纸媒市场, 分流纸媒受众。新技术的发展, 纸媒的竞争对手也不可避免地多样化, [5]电视、广播、网络、移动电视、LED户外屏幕、DM直投、邮件推送、手机报、网络社区化生存……其中, 不乏正在发展壮大的强劲对手。[6]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丰富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 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渠道出现百家争荣的局面, 唯纸媒独处寒冬。[7]新媒体不仅具有信息发布快、信息量大的特点, 还能够与信息接收者进行双向互动, 这是纸媒所缺乏的。高效、丰富、互动、灵活性的特点使得新媒体吸引着大量的受众, 分流了纸媒受众。
(2) 广告流失纸张涨价, 新闻摄影照片关注度低。纸媒受众群的流失导致其发行量减小, 发行量的减小又带来了广告的流失, 三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新媒体的快捷、丰富、低成本本身就挤压了纸媒的发展空间, 纸张价格的上涨又提高了纸媒的发行成本, 压缩了纸媒的利润空间。[8]广告的减少, 发行量的下降共同造成了纸媒行业的普遍亏损。据统计, 中国纸媒行业2013年发行量下降3.47%, 除了部分报业集团, 大多数的纸媒都呈现亏损状态。《西雅图邮报》纸质版的停止发行也说明, 纸媒行业的困境是全球共性。
3 新媒体时代下纸媒的转型之路
将纸媒网络化:纸媒网络化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生存发展的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必然要求, 在打造新兴传媒、实现传统报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 纸媒网络化无疑是必由之路。对于如何在纸媒网络化过程中实现双赢,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较成熟的报纸网站经营模式, 经总结归类大体有以下几种:
(1) 丰富电子版纸媒的网站内容, 发挥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及时效性。丰富电子版纸媒的网站内容, 在提供新闻信息的同时, 注重生产生活信息的补充, 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性, 增加新闻摄影图片的数量。
(2) 众多媒体联合经营一个大型新闻网站, 但内容相对独立。如美国的New Century Network, 由9家大型报业集团超过200家报纸的内容组成, 将报纸信息源的整体规模优势和传统声誉与互联网的信息综合集成展示能力相结合, 它不只是一个链接各报纸网站的通道, 还是一个报纸信息的综合分类与加工整理的加工厂。网络技术的发展、终端设备的日益廉价以及网民数量的攀升都为纸媒网络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总结
纸媒若想取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必须通过加速其与互联网、电信行业的融合, 而不能仅仅固守一块阵地, 在一种报刊上做文章, 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传播的新技术和新手段, 增加新闻摄影图片数量和质量, 以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新闻传播业态。
参考文献
[1]胥延义, 于涛.地方媒体的移动互联网战[J].中国报业, 2012, (12) .
[2]崔文辉.当代纸媒新闻的优势与发展方向[J].青年文学家, 2015, (2) .
[3]李东红.纸媒的明天在哪里[J].新闻爱好者, 2014, (12) .
[4]唐绪军, 卓宏勇.2013年中国报业关键词[J].中国报业, 2014, (01) .
[5]曲琦.新媒体竞争下纸媒转型之路[J].新闻天地, 2011, (6) .
[6]张帆.挖掘报纸深度报道的优势探讨[J].大观周刊, 2012, (36) .
[7]张英.全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发展策略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4) .
纸媒新闻摄影 篇3
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报业竞争的加剧, 地市晚报时事新闻面临的挑战和困惑越来越多。纸媒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时事新闻?成了地市报人无法回避的思考课题。
如何让时事版出彩, 奉献给读者丰盛的精神食粮?如何以丰富的版面语言, 紧紧地抓住读者?更重要的是, 如何把时事版办成地市晚报一大亮点, 以增强晚报的可读性、亲和力和竞争力?近两年来, 湛江晚报对时事版的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怎样选稿
从内容上看, 时事新闻不外乎分为两大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而每天的国内国际新闻都是海量的, 如何从海量的新闻中挑选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稿件?
大的方向是:
1. 国内新闻:以民生新闻为主打, 回应最广大读者的“关切”。
2. 国际新闻:以当天全球关注度最高的热辣新闻为主打, 回应最广大读者的“关注”。
●新华社稿件丰富、权威。但是, 新华社每天对地市报播发的稿件近200条, 而一个时事版满打满算最多只能选用10多条稿件。如何优中选优, 重中选重, 选出尽可能适合本地读者胃口的稿件?这至关重要。笔者以为, 新华社播发的重要新闻, 如国家的重大会议、主要领导人的重要活动、中央的重大决策、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大家所关心的, 必须第一时间选出来签发上版, 将信息传达给广大读者。
●就版面的信息量而言, 一块版面要尽量做到体裁全面, 长短消息、热点时评、通讯都有所兼顾, 民生新闻、政经新闻、社会新闻都要有所体现, 以吻合不同读者的口味——咸鱼白菜, 各有所好。
总的原则是:
1.选择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时事新闻, 纷纭复杂, 如何在看似“乱如牛毛”的新闻中捕捉当天的热点或当前的焦点?这是摆在时事编辑面前的一道难题。
曾经有一段时间, 湛江晚报时事版的编辑一个版就选用了近20条稿件, 版面密密麻麻、黑乎乎一片, 热点不热, 重点不重。究其原因, 是时事编辑觉得这条新闻该登, 那条新闻也该登, 该登的太多了, 取舍太难了。
如何破解?七个字: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稿件“有所为”, 精编细作, 一般信息“有所不为”, 把湛江晚报时事版办成真正的“地球村的消息树”。
2.连续性:许多事件性新闻、突发性新闻和热点新闻都有一个持续的过程, 一篇报道、一期报纸的报道往往无法满足读者关于整个事件的阅读诉求。事件如何发展变化, 怎样收局, 读者很关心相关报道的“下回分解”。因此, 时事版对此类新闻要做到滚动式报道, 让读者了解事件的全景。
在这一认识的引导下, 对于当前的热点新闻事件, 我们都做到“有始有终”。比如, 关于利比亚的报道, 从局势的一触即危到反动派对整个局势的掌控, 国际时事版每天都以《利比亚危局》专栏地毯式进行报道。又如, 2009年, 笔者意识到重庆打黑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时事版马上策划了《重庆打黑风暴》, 滚动式报道了重庆打黑的全过程——以专栏的形式先后刊发了120多条新闻, 直到文强被执行死刑, 余波仍未止。无论是最近的《利比亚危局》, 还是2009年的《重庆打黑风暴》, 似乎成了精彩的连载小说一般, 吸引着广大读者的眼球。有当地评论甚至认为:对于重庆打黑的报道, 湛江晚报是做得最成功、最出彩、最轰动的平面媒体。
二、怎样组版
好的稿子也要靠好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句话, 湛江晚报时事版面要达至“清秀疏朗、图文并茂、端庄大方”的组版风格。
组版时, 我们不可能将所选稿子全部刊发出来, 时事编辑要动用删削、调整、组合、链接、制题等多种手段烹调“大餐”, 使之不枝不蔓、主次分明、简洁明了。具体说来, 组版前后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让头条“跳”出来。头条是整个版面的“眼”, 只有把这个“眼”做抢眼, 才能激活整个版面, 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让专栏“活”起来。专栏处理好了, 往往能带动整个版面活起来。专栏的处理, 既要和整个版面协调一致, 又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专栏里稿件的选择与处理, 既要做到内容丰富、品种齐全, 又要合理紧凑、眉目清秀。
三、重视图片在组版中的作用。很多地方晚报的时事版, 图片一直成为“点缀”。纸媒已进入“读图时代”, 运用得好的话, 图片会增强时事版的视觉冲击力, 强化时事新闻的效果。
在挑选新华社图片的时候, 既要顾及图片的观赏性, 又要考虑到它的新闻价值, 但“鱼和熊掌”往往难以兼得。我的做法是, 首先挑选一两张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来美化版面 (作为主打图片一般会放到两栏那么大, 有时还会更大) 。选这样的图片时我会把观赏性放在第一位。至于纯新闻价值的图片, 我一般是用来配发相关新闻的, 以增强文字语言的想象力。
四、做好标题。标题是版面的“魂”, 一个好的标题, 不但能为稿件增色不少, 更可向读者传神传意传情。时事标题的制作一要贴题, 二要传神。贴题, 就是要与新闻事实相吻合, 不能断章取义, 游离于事实之外;传神, 就是要出彩, 通过拟人、比喻、对偶等手法, 对新闻事实进行提炼、升华。
时事标题的制作, 应多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表情达意, 使标题尽量口语化, 这样, 标题既准确、生动, 又通俗易懂、回味有甘。比如, 美国报废的卫星坠落地球, 我们的时事编辑就拟了这样的标题《如果捡到卫星, 美国叫你还给他》, 这样的标题, 看似大白话, 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纸媒新闻摄影 篇4
1 纸媒在新媒体时代遭遇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传播, 互联网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的纸质媒介遭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在坚守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同时, 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目前的信息传播方式愈加多样, 人们获取资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 纸质媒介由于传播速度的滞后性和版面限制的局限性, 使得它的地位被动摇, 纸媒的阅读人数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根据我国有关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5年年底, 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5亿, 手机网民3.48亿, 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传播速度快, 且效率高, 人们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所要阅读的信息。另外, 在这种大背景下, 人们阅读的方式与习惯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纸质媒介的购买力不断下滑, 读者流失量巨大。
2 纸媒应对新媒体时代以及挖掘新闻的科学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 我们已经直观清晰地了解到了我国纸媒在新时代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 遭遇的巨大冲击, 以及它所面临的困境。想要解决这些不足, 纸质媒介的记者就必须对传播方式加以转型, 突出报道的深度特征, 重视挖掘新闻的内涵, 并体现其科学性, 从而更好地应对网络冲击。
2.1 坚持互动
从实际上而言, 我国最早遭遇网络冲击的纸质媒体是南方沿海地区。但是这种冲击从实质上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很多南方媒体也从中吸取到了经验, 对传统的报业发行和传播方式进行了改变。《南方都市报》调查发现主流读者的网络阅读量不断增多, 网络的影响力也有了增强。针对这样的现象, 纸媒记者坚持对报纸进行整合, 突出报网互动的优势, 颠覆了传统的报刊模式, 将报纸进行网络化处理, 扩充了版面, 也有助于将新闻评论向深度挖掘。
2.2 立足权威, 发挥传统优势
不可否认, 与传统的纸质媒介信息传递方式相比, 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 且依托于新的互联网技术, 能够实现全天不间断的播放, 且互动性强, 每个人都可以针对新闻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网络上传播消息。然而, 这种全民互动的资讯传达方式也有自身的弊端, 一旦监管不严, 就会发布虚假信息, 扰乱视听, 甚至引起社会骚动。纸质媒介的记者必须立足权威, 突出纸媒的优势, 严格检查所发布的信息, 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 保证刊登信息的真实性, 杜绝不确定新闻, 从不同的侧面对新闻开展报道, 提出有见解的思想。
2.3 立足深度, 增加新闻厚度
从读者角度来说, 通过怎样的方式阅读信息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新闻是否真实, 是否能从中获取有益信息。从信息量上来看, 纸媒确实比不上网络传播, 但是纸媒有助于挖掘所要报道内容的深度, 提高新闻的厚重感, 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阅读需求。以《垫江日报》为例, 该报开设“凤山小议”“桂溪论坛”“今日谈”等杂谈、评论栏目, 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国内重大事件, 及时展开评论, 大事大评、小事小议, 颇受读者欢迎。
2.4 报网互动, 满足受众需求
随着新闻传播媒介日益多元,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已经不可能在新媒体的包围下独善其身。网络不受版面限制, 可以随时更新新闻, 滚动播报事件进展, 可以弥补报纸“每天一更”的缺陷。因此, 报网互动可以通过各类网站、论坛、微博等自媒体获取新闻线索, 及时跟进采访, 做足深度文章。比如, 报纸可以通过网站发布简要新闻短讯, 对采访到的新闻进行快捷报道, 整合并相互培养大部分读者群, 并实现信息的交互性, 形成良性循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大爆炸的新时代, 传统的纸媒报道方式存在的不足逐渐暴露了出来, 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和资讯的传播, 与网络媒介相比, 交互性和即时性也较差, 导致纸媒的阅读人数不断下降。针对这样的现象, 纸媒记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 坚持报网联动, 注重新闻深度的挖掘, 增加新闻的厚重感, 并不断提高纸媒记者的素质和能力, 立足权威, 突出重点,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付聪.新闻阅读类App发展新模式探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4.
[2]张新月.从现时代特征出发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5.
[3]吴志远.新媒体驱动下的报业“内容资源”挖掘策略[J].新闻爱好者, 2014 (1) :14-20.
纸媒新闻摄影 篇5
一、我国传统纸媒新闻APP发展概况和典型案例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的势力不断壮大, 传统纸媒的霸权地位已经被撼动, 失去往日的对媒体的绝对统治权。受众的阅读习惯、使用媒体的习惯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更青睐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获取资讯。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 2013年底中国的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3.44亿人, 新闻客户端在中国手机网民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4%。[1]面对难以挽回的颓势, 传统纸媒也迅速拥抱互联网, 寻求转型。在看到众多的市场化的新闻APP如腾讯、网易、新浪、今日头条等受到大众的喜爱, 传统纸媒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新闻APP。
(一)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14年6月, 《人民日报》的客户端正式上线, 这标志着作为党报一把手的《人民日报》也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纵观《人民日报》的新闻客户端, 其在页面的设计上亮点不突出, 基本遵循一般新闻APP的板块模式;在内容上还是依旧照搬PC端和纸质端的内容, 本身的原创内容较少;从下载量上来看, 像《人民日报》此类的新闻客户端和商业的新闻客户端相比, 其下载量十分小。
(二) “澎湃新闻”客户端
2014年7月, 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的第一个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正式上线, 其拥有网页、WAP、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标榜自身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其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 以时政新闻报道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 “澎湃新闻”开设一个新闻追问和新闻追踪的功能板块, 受众可以对客户端的新闻提出质疑, 并会得到其他用户的回答;受众还可以点击新闻跟踪按钮跟踪新闻的动态, 将会及时收到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进展。
二、当前我国传统纸媒新闻APP的发展前景分析
(一) 纸媒新闻APP的发展不足之处
页面设计雷同。由于纸媒没有做新闻客户端的丰富经验, 其很多页面设计只能向市场上的商业新闻客户端借鉴。因此, 造成与很多其他客户端页面雷同的现象, 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感不强, 难以在第一眼就吸引用户。
同质化内容较多。“内容为王”曾经是传统纸媒赖以生存的法宝, 即使到新媒体时代这一法则还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没有优质的内容就没有吸引用户的力量。但当前的纸媒新闻客户端的内容多为照搬PC端的新闻, 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采编系统, 使得内容同质化情况严重。与商业客户端相比, 纸媒客户端的内容较为死板, 还是按照传统媒体时代的方式生产新闻, 并且多为严肃的内容而缺乏生动活泼的报道, 难以提起受众的兴趣。
市场竞争激烈, 盈利模式不明确。当前大量的资本和人力投入到新闻客户端的建设中来, 客户端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商业新闻客户端的优势明显, 排在新闻客户端下载量前三的分别是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和今日头条, 均超过千万, 而传统纸媒客户的下载量十分稀少。与商业客户端相比, 纸媒的客户端盈利模式不明显, 而商业新闻客户端除了旧有的广告盈利模式之外, 还通过与电商合作, 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获取利润。
(二) 纸媒新闻APP的发展前景分析
虽然商业新闻客户端有着天然的新媒体优势, 但并不意味着纸媒的客户端就没有生存的空间。笔者认为, 只要纸媒客户端利用好自身的优势, 再结合当前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其新闻客户端还是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寻求新的商业化发展途径。目前我国纸媒的客户端发展有两条道路:一是自建平台, 搭建单个的客户端。二是选择某个平台为合作伙伴, 以“入驻”的方式寻求合作。例如, 《参考消息》就已经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 因而获得300万的广告收入。虽然可能在入驻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但是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突破传统内容, 占领细分市场。除了照搬PC端的新闻和报纸上的新闻, 纸媒客户端要迎合当前受众新的需求和话语模式, 生产出人无我有的新闻产品。在占领细化的市场方面, 纸媒要看到农村互联网用户的巨大潜力, 据调查中国农村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36亿, [2]互联网渗透率为23%, 虽然这一数据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但是这正是农村市场拥有巨大潜力的现状所在。在这点上, 如果政府采取政策扶植措施, 纸媒顺应发展趋势, 迎合农村用户需求, 就能迅速占领农村的互联网市场。
注重客户端的社交功能。社交属性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属性, 如QQ、微博和微信都是典型的社交媒体, 其用户的黏度很高。因此, 纸媒的客户端也应当增强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功能, 实现用户与客户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 不仅是单纯的看新闻, 也上升到一种社交行为。例如, 用户可以参与新闻的评论, 可以就某新闻事件发布帖子, 吸引网友的讨论, 还可以将新闻分享到其他平台。
参考文献
[1]艾媒咨询.2013年中国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3-07-17.
纸媒新闻摄影 篇6
关键词:财经新闻,真实性,服务性,思辩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对财经新闻的需求有增无减。除了专业财经媒体外,都市报也纷纷开辟了财经版面,并分口让记者长期对某一领域进行采写报道。眼下财经新闻与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文娱新闻等拼成了一道道“新闻大餐”供读者享用,成为纸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过近年兴起的新媒体对传统纸媒造成了冲击,市民对财经信息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在此背景下,传统纸媒的财经新闻如何应对、适应新的变化环境已是一道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碎片化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纸媒财经新闻应紧随市场趋势发挥自己的长处,强化新闻的真实性,加大新闻的服务性,借助思辨性拓展新闻的深度,从而提高纸媒服务读者的水平。
一、用真实性经受市场考验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财经新闻“笔下有财产万千”,政策解读不到位、数据错误都会误导读者,进而影响读者日常投资理财。近年各媒体在追求时效的同时,因各种因素造成财经新闻频频出现局部失实情形。
(一)未经核实造成事实偏差
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断加码,银行房贷政策也逐渐收紧。房贷政策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广大购房者切身利益,银行一举一动自然会成为热点新闻。2011年10月14日《京华时报》刊登《建行在京上调首套房贷利率最低为基准利率1.05倍》消息。该文提到此前北京其他各商业银行首套房贷利率均执行基准利率,至此北京地区出现首家上浮首套房贷利率的银行。
房贷“一哥”建行率先上浮利率是很强的市场信号,其他银行有可能跟进,整体抬高房贷利率。当天新闻被各门户网站转载后,短短几天各地媒体争先进行落地报道。2011年10月17日《法制晚报》报道统计称,首套房贷款利率上调城市一共有14个,以东部一线城市为主,其次为中部城市,西部城市除了成都外,其他还未见有相关报道。
不过建行在北京首家上浮首套房贷利率的说法并不准确。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发现,《京华时报》2011年2月下旬就曾报道,北京个别银行甚至开始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或者更高的放贷标准。此外北京另一家媒体也于2011年9月2日报道,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已要求首套房利率由基准利率上浮10%。显然准确的表述应为,继股份制银行之后北京建行在四大国有银行中率先上浮首套房利率。
同时《法制晚报》统计已上调利率的14个城市说法也有偏差。2011年10月15日《厦门日报》就报道厦门部分银行已上调首套房贷利率,但《法制晚报》所统计的14个城市名单中没有厦门。
(二)新闻人员业务不熟导致失实
新人接手一个全新报道领域,刚开始对整个行业、业务不熟悉,易发生新闻失实情形。
早年招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一卡双币”信用卡。笔者获知这个消息后联系当地招行采写了一篇国内首张信用卡问世的消息。消息刊登后引起了其他大银行反弹,称此前他们就已发行过信用卡。经具体了解,其他银行确已发行过信用卡,但它们属于准贷记卡范畴,持卡人要先存钱才能透支消费,并且该卡只有人民币计价。招行贷记卡是国际通用的标准信用卡。笔者因刚接触这个行业,对信用卡市场业务并不熟悉,导致表述不准确。
不准确的财经信息发布后,读者接收后往往会据此做出相关决策,可能引起一些潜在的危害。笔者注意到,2011年10月份北京建行首套利率上调报道出来后,福州一家券商的投资顾问在给客户分析评论中就提到,房地产版块受到打压导致股市震荡走弱,房地产板块整体走弱则与国内各大城市银行上调首套房贷利率有关。殊不知国内一些城市首套房贷利率在此之前就已上调。
“尽管新闻传播业早已进入制度化、规模化、组织化、系统化的时代,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仍然是个体性为主的精神劳动。因此,新闻失实的成因主要应从新闻活动主体、特别是传播主体身上去寻找。”[1]因而财经记者需提高专业素养,时刻保持新闻真实性。当前我们处在信息高度综合化的时代,同时又是领域迅速分化瓦解和专业化的时代。新闻采编也多采取“包产到户”方式,从业者每人负责一两个领域。新闻传播者仅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还必须成为“专家”,只有对口上的财经领域系统了解, 才能有效发现新闻、辨别新闻真假,也不会成为采访对象的传声筒或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此外财经记者要加强责任感。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如不对一些细节核实,而是自己主观判断,就会误导受众。
二、用服务性贴近读者需求
财经新闻也要讲求服务性,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财经新闻服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大政策报道角度应着眼于读者需求
2015年3月30日央行与财政部出台楼市新政,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从六成降至四成;二手房营业税免征期限由5年改成2年。针对此类重大政策,本报除了常规落地采写政策何时实施、市场反应外,还专门就营业税新政问题,根据本地市场实际情况,整理并详解福州市民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于2015年4月3日专版刊登了记者采写的《营业税新政落地本报详解六大热点》,为读者解答各种疑问,做足了服务性。同期同城媒体则把目光聚于市场反映,报道福州二手房交易量受楼市新政利好刺激猛增的现象。
(二)财经新闻细节服务要到位
美联社《记者手册》中提到:“细节是金”。细节到位是财经新闻服务读者不可缺少的要素。有些财经新闻虽然整体把握较好,但“抓大放小”,对细节不够重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9月16日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截至2008年12月23日短短三个多月就共有5次降息。各家媒体纷纷举例报道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在降息后月供将减少的新闻。笔者注意到,福州当地有的媒体以公积金贷款金额50万元测算降息前后每月还款额变化情况。 事实上当时一对夫妻公积金最高额度才为45万元,如能直接举45万元的例子就更有针对性。
2014年11月22日央行再次降息。按规定当年利率调整,房贷利率要等次年1月份才开始下调。各家媒体于2014年12月下旬开始陆续提醒客户下月起房贷月供将减少。笔者在与业内人士交流后发现另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即1月份还款额在降息后减少并不彻底。原来房贷还款日多为每月的20日,1月份还款额跨年度分段计息,即2014年12月21日至31日执行旧利率,2015年1月1日至20日执行新利率。这样从2015年2月起每月还款额才会完整体现降息效果。笔者在同城媒体中率先对此进行详细说明,提醒客户1月份可照常还款,免得少还款留下不良记录。
(三)转换身份从客户实际情况挖掘新闻
平时记者多是自身判断并寻找有价值的线索采写财经新闻,有时记者从客户个体实际情况入手进行调查,采写的报道会更有服务性。
2014年上半年房贷市场仍然偏紧。当年3月份一位读者称,他准备买一套二手房,中介合作的银行房贷利率要上浮10%。他想让笔者帮打听福州首套房贷利率哪家银行最优惠?因为银行对房贷很敏感,多数不愿正面解答,而且基层支行执行标准有时也会略有差异。为一探究竟,笔者以客户身份走访了福州多家银行网点,经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银行首套房利率要上浮10%,但仍有两家银行贷款利率较低,其中邮储银行利率上浮5%;恒生银行执行基准利率。
经测算,客户办理100万元20年房贷,不同银行月供可省近400元,总利息相差约9.39万元。笔者据此于2014年3月10日采写了《利率定价差别大办房贷有“漏”可拣》一文,其对准备办理贷款的客户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同时笔者把信息及时反馈给读者,对方随后转到恒生银行申请贷款并顺利办妥业务,省却了一笔利息支出。
(四)财经新闻也要通俗易懂
财经新闻的制作要兼顾大众的接受能力、专业能力,在表达方式等方面需要具有“易读性”的大众化色彩[2]。
1.巧借图表说明问题
财经新闻经常涉及一些诸如CPI、存款利率等数据。此时借用表格、柱状图等形式就能起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2014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银行定存利率上限可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笔者及时跟踪报道福州当地银行存款利率变化,在用文字归纳整理的同时,配套制作了一个各银行实际存款利率表,全面罗列了福州20家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并在边上注明具体上浮比例,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
2.标题应生动吸引人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不但要简洁、准确,而且也要生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曾经炙手可热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一落千丈至历史低位。福州一些有过交易的企业受到冲击,无奈持“碳”观望。2013年3月份《福州晚报》 及时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报道,值班编辑巧妙借用诗句,《 福州卖“碳”翁心忧碳贱》标题跃然纸上。
三、用思辨性拓展新闻深度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同时,由于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严谨性缺失,很难在深度报道上做足做够,这就给传统媒体一个大机会。思辨美是思考现实,明辨事理所表现出的一种美学素质,它是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极其重要的特征[3]。财经新闻思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通过横向比较寻找问题根源
2014年9月30日央行出台房贷新政,提到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打7折。新政出来后,北京、广州等地首套房贷利率开始下调,北京不少银行贷款利率最低可打9折。
福州房贷利率现状如何?经了解本地首套房贷利率未现打折情形。对此常规可能简单处理为本地房贷利率暂未松动的消息,或者干脆等有变动时再做报道。
同是首套房贷,为何福州的利率高于外地?带着疑问记者进一步采访发现,这除了与各分行自主定价有关外,还与当地资金供求关系因素密不可分。福建、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发达,向银行融资意愿高,福州部分银行存贷比一直居高不下,资金供不应求,利率自然水涨船高。北京、广州等地资金需求也很大,但市场资金体量大,银行主体多。记者同时发现,郑州等部分外地城市房贷利率水平则比福州还高。2014年10月21日晚报就此刊登了《榕首套房贷款利率为何比外地高?》一文,对房贷地域差异现象做了客观分析报道。
(二)新事物要一分为二看待
2006年经济持续向好,不少银行推出了房子抵押随借随还业务,同时正在按揭的房子只要房子已升值,还可以把升值的部分再贷出来。2006年11月晚报记者及时采写了 《福州人热衷按揭房“变现”》和《按揭房“变现”应量力而行》, 在对这一新型融资工具进行报道时,也分析了该业务存在诸多风险。一是政策风险。按规定个人抵押贷款只能用于汽车、 装修等消费,炒股等则被明令禁止。不过银行随借随还业务在一次性授信后,客户贷款实际用途事后难以监控,资金易被挪用。二是利率风险。当年市场预期已进入加息周期苗头, 今后持续加息,客户负担也会逐步增大。果然第二年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央行正式叫停加按揭业务。
(三)创新报道方式鼓励记者思考
《福州晚报》经济部不断探索,在常规的记者手记、点评基础上,新开辟了《说商道市》栏目,鼓励记者观察思考。该栏目兼具新闻性和分析性,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如2015年1月19日晚报今日财富版刊登的 《福州城市综合体该“静静心”了》一文,记者观察到福州不少商场在不断拓展城市综合体时,部分城市综合体已暴露出不少问题:一部分因招商难不断延迟开业;一部分客流越来越少,还有一部分处于亏损被收购状态,提醒大家不要一哄而上。
纸媒新闻摄影 篇7
1 纸媒新闻与新闻可视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1)纸媒新闻的基本概述。所谓纸媒新闻,也可称之为“文本”新闻,是通过报纸、杂志等传播载体为主的媒体新闻形式。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系统中,纸媒新闻是主要的新闻传播方式,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后,其发展迟缓,错过了数字化发展的“黄金期”,导致部分报社、杂志社倒闭,纸媒的“兴旺”时代就此画为句点。
2)新闻可视化的基本概述。所谓可视化,实质是指在先进的信息科技背景下,运用数据化的信息处理方式,并通过可视化的生产方式所衍生出来的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当前,新闻可视化的明确划分和规定还缺少科学统一的规范,若想明确这一定义,首先要从信息的呈现方式和生产路径进行分析探讨[1]。新闻可视化作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重要新闻呈现方式,其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参与程度的高低,都是界定其发展快慢的重要衡量标准,需从新闻的发展角度看待新闻可视化的现实。
时代的变革,促使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阅读报纸、杂志等新闻的时间逐步压缩,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媒体、手机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纸媒新闻的可视化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3)新媒体时代下的纸媒新闻可视化。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纸媒新闻可视化发展,作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的叙事能力,是纸媒新闻传播事实信息以及披露社会现实的重要能力之一,是与其他新闻形式的本质区别,更是纸媒新闻自身的优势所在。纸媒新闻可视化发展,需格外注重该项优势的发挥,为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以及为新闻事实的客观、真实、可靠提供有利基础。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实现纸媒新闻可视化,是净化新闻媒体信息传播“空气”的正确之举,更为纸媒的长足发展指明了方向。
2 新媒体时代下纸媒新闻可视化实践现状分析
1)开放平台局限性,信息获取难度大。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共享”已经初步得到了实现。第三方平台在共享信息中,仅免费共享部分微量信息,针对重要信息的共享程度欠佳,主要以“先收费,后共享”为主。同时,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的开放共享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技术水平偏低,操作还不够便捷,软件功能的实现不够人性化,给信息的获取增加了难度。
当前,国内的纸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归纳中,为确保信息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通常获取信息的渠道为政府机关及社会媒体,信息数据难以达到“量”最大化,同时,由于平台所提供数据的比例失调,分类较少,且多以报告、列表的形式存在,没有科学的统一规范[2],给纸媒的信息采集增加了难度。致使信息采集记者难以深层次挖掘更贴近民生和附有社会价值的信息,仅能从现有信息的“只言片语”中遴选话题,远远达不到纸媒新闻的量化和质化要求。
2)新闻信息可视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团队组建落后。过去的纸媒新闻采集人才,仅需要具备对新闻的高度敏感、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和交流能力,并通过信息的归纳总结,编撰新闻稿件。但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此种人才选拔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可视化传播方式的发展要求,当前新闻信息可视化呈现的专业人才选拔与培养十分必要。
首先,在新闻信息的整合编撰之前,记者需先对新闻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现热点话题,然后收集新闻点涉及的所有数据信息,需达到一定的量化标准;其次,针对各类信息的类型和呈现方式的不同,将信息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筛选、归纳、分析、探讨,并总结数据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将重叠的信息剔除,留下话题热点的关键数据;再次,不管是在新闻可视化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内部的记者人才还处于“门外汉”的地位,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还多以静态的图标信息为主,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不利于纸媒与新媒体信息的接轨。
3)可视化的程度和方式过于单一落后。首先,在画面的呈现上,多以静态的、数据图表和图示为主,缺乏时间指示、人物关系指示,柱状图等一系列利于人们辨识理解的图形表示,使读者阅读失去耐心,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更难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其次,可视化元素较少,使内容的呈现过于古板,与新媒体信息相比,理解和阅读更浪费时间,更不具备趣味性,同时新闻信息在纸媒上的传播无法动态化,可视化技术在纸媒中的发展难以发挥实际意义。
3 新媒体时代下纸媒数据信息发展的策略研究
1)政府和社会媒体的利用。
政府机关是纸媒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民生、时事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等新闻,通过政府渠道获取,可确保信息的可信性、权威性以及正确舆论的导向性。因此,政府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公开和量化的经验,确保新闻信息采集源头的数据开放化,给信息的采集提供便利,进一步促进信息的全面共享。
同时,社会媒体作为纸媒信息采集和获取的另一大数据源,伴随时代的进步,突发性新闻等总是通过社会化媒体第一时间传播。纸媒若想在数据新闻中,不处于被动地位,与社会化媒体增进沟通和合作十分必要,在此机制中,可实现新闻事件的互通有无,共同参与新闻事件的开发挖掘,变社会媒体的海量用户为纸媒的信息资源,进而使信息达到一定的量化标准,并发挥自己的信息整合和可信度优势,通过信息真伪的辨别与核实,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2)人才的培养。纸媒新闻的可视化呈现中,专业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客观阻碍纸媒发展的主要因素。就当前的纸媒发展现状来说,国内的纸媒体的信息构架不但无法完成信息数据的量化标准,更难达到信息深度的要求。追其根本,主要是由国内具备可视化呈现能力的人员缺乏所导致的。
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应加快新闻专业的发展步伐,不能一味的安于国内的发展现状,应注重前瞻培养的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课程内容。将过去的仅培养学生“采写编评摄”的能力之上,加入可视化的学习内容。培养具备系统的分析理解受众心理,熟练掌握新闻信息统计和归纳方法,以及基本编程知识的“全方位”“多能型”人才[3]。作为人才输出和培养的摇篮,高校还应做好可视化课程的研发和引进,并结合国内纸媒的发展特点,为纸媒企业人才储备打好基础。
3)洞察“市场”的实时变化。在人才储备、政府法规完善以及与社会媒体的强强联合的背景之下,纸媒若想长足发展还需要从自身入手,洞察“市场”的实时变化,做好新闻信息的定位工作,转变思维,净化内部环境,整合资源,抓好发展的“瞬息万变”,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纸媒的再次腾飞。
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作为纸媒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新闻周刊》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新闻可视化的重要性,在洞察市场的基础上,其报道新闻的及时程度以及其所报道的新闻的可视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在新闻发生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赶到现场,并通过拍摄照片的方式对现场状况进行实时记录,在新闻发表时,会将上述实时照片一同发表,实时照片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新闻的可视化效果,使观众阅读新闻的便利性得到了提高,在纸媒的可视化发展过程中,这属于一项突破性的进步。
4 结束语
随着新闻可视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开始不断尝试新闻信息在“大数据”传播途径中的实践与发展。目前,纸媒新闻可视化传播还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媒体强强联合,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实现新闻的可视化,才有利于纸媒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宝,滕瀚.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可视化”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4(3):3-5.
[2]刘展.新闻可视化:大数据时代的“浅”与“深”[J].青年记者,2015(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