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艺术化现象

2024-05-15

新闻摄影艺术化现象(精选8篇)

新闻摄影艺术化现象 篇1

一、获荷赛奖的中国“艺术照”

58届荷赛中, 福建摄影爱好者蔡圣相拍摄的《牛市》获日常生活类单幅一等奖, 打破了诸多摄影人的固有观念。影像俱乐部摄影消费性质的组团采风, 也能拍出国际权威新闻摄影赛事获奖作品?

影像俱乐部在摄影活动大众化、商业化的潮流中出现, 以“富而雅”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为主要服务对象, 近年在福州等城市方兴未艾。俱乐部提倡沙龙摄影趣味, 组织会员到国内外热门风光、民俗创作点采风, 提供图片后期润饰、制作服务, 代理向国内外各类影赛投稿。四川大凉山美姑县牛牛坝乡彝族人在树林里交易牛马的场景, 早已被影像俱乐部组团“狂轰滥炸”过。荷赛获奖作品《牛市》也是俱乐部运作模式的产物。支三脚架, 加减光镜, 使用慢门制造人物走动时的虚化效果, 作者的拍摄手段也带有沙龙摄影爱好者的影子。

笔者2009年通过荷赛官网注册, 开始投送摄影作品参赛, 并持续关注赛事。不难发现, 新世纪以来荷赛呈现出更大的包容性, 获奖作品融合了观念摄影、沙龙摄影, 甚至行为艺术等门类。荷赛获奖者赵青认为, 赛事“非常强调摄影者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视觉表达, 鼓励摄影者用独特的视角观察和解读我们这个世界, 近年来它又在不断推动新闻摄影同其他摄影形式的融合。”[1]

多位中国摄影师的艺术化、观念性获奖作品支持了赵青的观点。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利用LOMO相机和过期胶片拍摄, 其非主流艺术影像风格容易给人“废片”的视觉感受。《被污染的橘子》, 方谦华为了突出生物变异给人的视觉感受, “采集了一些便于带走的瓜果蔬菜, 回到近百公里外的酒店客房进行拍摄”。李洁军作品《复制战争》, 将订制的军人玩偶放置于现实场景中, 再现近代史上中外经典战争画面。傅拥军作品《西湖一棵树》《我很想念爸爸妈妈》, 用统一的画面格式重复想要表达的观念。区志航的《那一刻》, 组图都是作者在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现场的裸体俯卧撑自拍照, 更属于行为艺术范畴。这些作品和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大异其趣, 一次次地引发了摄影界的争论。

二、艺术化不是新闻摄影的全部

新媒体环境下, 新闻摄影受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挑战, 在告知事实功能方面, 勤快的摄影记者或许难以匹敌事件现场的一只智能手机。今年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 (华赛) , 小区居民用ipad拍摄的《消防员坠楼》, 获得了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铜奖。我国业余摄影爱好者群体庞大, 手机拍摄质量越来越高, 摄影记者要生存, 必须超越简单记录事实的层面, 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荷赛中国摄影师艺术化、观念性的获奖作品, 便是这一背景的产物, 也是新世纪才有的现象。

为了追求更广阔、更自由的表达空间, 数位摄影记者甚至放弃职业身份, 彻底转型为影像艺术家。先是张晓离开《重庆晨报》, 艺术作品《他们》《海岸线》近年炙手可热。后有严明从《南方日报》辞职, 去年推出的影像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大受欢迎。如今, 他们拍摄的动因不再是满足报纸、杂志、新媒体的传播需要, 而是面向国内外摄影基金、摄影节和画廊、私人收藏。

艺术化是新闻摄影的归宿吗?“都在艺术, 民生谁管?!”有资深媒体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报道各种新的事实是新闻摄影和摄影记者的基本功能, 不能完全脱离新闻工作的范畴。还需要注意到, 具有观念性、艺术化特征的荷赛获奖作品, 主要集中在自然类、肖像类、体育类。陈庆港、储永志、魏征等占更大比例的中国摄影师, 他们的荷赛获奖作品仍旧以决定性瞬间等传统新闻摄影语言创作, 内容直接明了, 没有艺术化、观念性作品的歧义。

56届荷赛终审评委顾铮认为, 新闻可以借鉴艺术的处理手法, 当然针对不同类别其借鉴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 突发新闻、一般新闻的表述更严格, 在语言探索方面没有太大的空间。而人像类细分为“执导人像” (staged portrait) 和“观察人像” (observed portrait) , 这两者的发挥空间也有所不同, 前者在形式创造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傅拥军的作品就属于此类。其他如当代议题、日常生活等, 也都允许更多手法上的创新。新闻以呈现事实为目标, 这是新闻摄影的底线, 而艺术摄影是可以虚构的。事实是新闻的基本立足点, 我们不说真相, 真相本身太复杂, 但事实应该首先在照片里呈现出来。[2]

近年来, 中国摄影师的荷赛获奖作品主要集中在相对偏软的新闻类别, 而“硬新闻”获奖较少。国内一些论者“荷赛艺术化趋势”的判断, 是否与此有关呢?

三、融合中坚守新闻摄影的底线

有人说, 新闻摄影作品是“挂不住的照片”, 进不了画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 是“易碎品”。新媒体环境下, 其事实告知功能又受到挑战, 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的转型、融合发展成为业界共识。艺术摄影、当代摄影的拍摄手法、表现内容、编辑思路等值得新闻摄影借鉴。摄影记者需要对事实有更多观察和思考, 突破对表象粗浅、碎片化记录, 拍摄角度和表达手法更加个人化, 从而提升作品价值。同时, 新闻工作的基本伦理道德不容挑战, 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必须坚守。

在最新揭晓的一届 (24届) 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获奖、入选作品中, 媒体记者拍摄的传统新闻摄影作品, 占了相当大比例, 过去这一赛事以艺术化沙龙摄影作品为主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新闻摄影作品在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艺术展览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对摄影爱好者创作的新闻摄影作品, 持开放态度的同时, 特别要注意甄别其究竟属于客观记录还是沙龙式虚构。为了追求画面效果, 设置带有虚构情节的场景来创作, 甚至由专门的“摄导”花钱雇请模特, 在沙龙摄影活动中非常普遍。摄影俱乐部从经济目的出发, 也乐于引导爱好者大幅修改原始图片, 移动像素、大幅调整色彩饱和度等PS手段的运用毫无节制。“以后期制作引导前期拍摄”的创作理念也大行其道。对于沙龙摄影此类创作观念和手段, 受过专业训练的摄影记者, 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牢牢守住新闻摄影底线。

参考文献

[1]赵青.真实与假象[N].人民画报, 2009.

[2]杨健.新闻摄影应呈现对人类处境、状态和命运的思考[J].新闻记者, 2013 (4) :53.

新闻摄影艺术化现象 篇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也逐步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利用数字化科技技术使许多的文字记者以及部分的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得到了许多益处,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摄影爱好者的竞争,加之许多编辑人员更多的倾向于在网上搜索合适的版面和图片资源,使得摄影记者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冲击。

信息化时代新闻摄影的现状

1.专业类摄影人员面临生存空间的巨大挑战

众所周知,专业的新闻摄影师以及记者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对于信息资源有着独特的观点和美学灵感,他们擅长于挖掘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部分,同时,专门的媒体等为其工作铺平了道路,一度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然而,信息化时代对他们的要求更高,加上许多借助于网络发展的媒体越来越多的受读者以及上网爱好者的青睐,网络媒体跟所有专业以及非专业的摄影工作人员同样有从业机会,任何人带着摄影机都可以借助于网络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放图片以及新闻,对于专业的摄影工作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个强大的考验,数字艺术背景条件下造就了许多非专业类的新闻从业人员。

2.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人员缺乏公众认可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不断发展的社会,虽然曾有过关于数字技术与新闻摄影的激烈对话,但是许多实际的例子不难看出,新闻摄影人员已经缺乏公众的认可。Photoshop作为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好的图像处理软件,其迅速的发展依托不断完善的网络新闻图片,成为国际范围内许多媒体的工具。回顾2003年吉林省吉林市某商厦遭遇大火的场面,笔者依稀记得,大火烧死烧伤达200余人,对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安全都是强大的威胁,当日,国外某报刊媒体曾以大量的图片和新闻等描述当时的场面,许多楼上浴池的人为了逃命不惜从3层楼跳下,导致许多人成了残疾,滚滚的浓烟早已充斥着4楼的歌舞厅,许多人被烧成火人的同时伸手向窗外呼喊救命,同时还写到对于当时成功跑出来的一位70岁老汉的口头描述,“里面情况太惨了,我是用湿抹布捂住嘴爬出来的,好多人都……”

但是国内的新华社却播报与其截然相反的画面,大火两个小时就被熄灭,并且许多人都被救了出来,伤亡人员100人左右。一位美国的记者对其做了认真的核对,经过后来的证实才发现许多图片都是经过加工整理后的。类似的状况还有许多,由于照片以及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应该是可以相信的,但是就是这些可以认为是真的事物原来是被造出来的。以上这类事件都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级的所谓摄影记者的公众信任程度。当然,这些数字以及图片加工行为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以其方便、快捷、醒目的特点诠释着数字艺术的魅力,但是对于专业的摄影从业人员来说,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这些便利条件,重新塑造在公众信任度是值得考虑的。

3.传统图片社等受到微薄、博客等冲击

对于我国较为传统的通讯社等,如今受到了网络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空间、博客、微薄的冲击,借助各种中介组织,向博客等网络个人买来图片和新闻再冠上某某人某某日报讯的名头以获得新闻价值,而且目前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都是通过这一手段发布每日消息。传统的通讯社等面对巨大的冲击,某些大型网站也建立属于自己的图片库,例如,腾讯、新浪等等。如果加上合理的经营模式,其影响力将超过传统的图片社。

数字艺术背景下新闻摄影的创新

1.实事求是,以调查研究为基础

市场经济状态下也遵循着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理,适者生存,一些失真的新闻也一样会被淘汰。因此,唯有在大量的调查研究情况下才有所发展,摄影人员的工作范围很广,除了要采访一些时事和突发性新闻以外,更多的还需要深层次的挖掘以及采访工作,并且每年甚至每天所采访和发布的图片新闻都是不一样的。在数字艺术背景下新闻摄影的发展不仅要对采访的对象和图片进行加工整理,还需要深层次的研究和论证,不能只抓住表面现象。

2.临近现场,充分挖掘新闻线索

更多时候,新闻摄影是需要亲临现场去采访和挖掘的,然而目前大部分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的图片和新闻都来源于二手消息。新闻的本质就需要由实时性、新鲜性,这些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鉴于国外一些新闻记者的某些成功作品来说,我们与他们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在美国驻伊拉克以及开展当地和平进化的行为,许多驻地的新闻记者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进行临近现场了解情况。许多专业人员都了解,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总的概括由两种,一种是对现场进行抓拍,第二是摆拍,这两种方法都有效的体现了新闻图片的真实性,许多驻伊军队内部的战地记者利用新鲜的图片以及后期适度的加工将最新的新闻图片展现在人们面前。美国五角大楼被炸以后,就有许多关于当时爆破场面出现,这里面就是使用的抓拍技术,将这一过程生动的再现给观众和读者。许多好莱坞大片里面的特技效果也是結合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后期加工处理的。

3.充分借助数字化网络

在前两个方面的充足准备以后,专业的新闻摄影人员需要做的是充分借助数字化网络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等软件,将数字艺术真正的结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接受新闻对图片的适度修改,实践证明,新闻当与艺术统一的时候才能永葆活力,并且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新闻摄影人员在平时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创新。新闻图片是靠形象的表现来报道现实问题的,这种表现力同时又依附于图片的结构和整体的效果。在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基础上,新闻摄影仍要重视对摄影图的基本构架,从而提高平面图形的表现力,而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时代变迁,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水平都由显著的提高,人们基本已经摒弃了那些倒胃口、俗套的画面,要使新闻摄影的照片有新意,就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枷锁,在版面形式和选材上做足功夫,借助于数字艺术的有利条件,积极为人类文明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新闻摄影艺术化 篇3

“摄影记者=摄影师+记者”。摄影师是创造艺术品给受众欣赏, 而摄影记者是记录新闻并展现给读者, 起到记录和传播的作用。所以, 一个合格的摄影记者就要做到在拍摄新闻事件现场的同时, 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和理解使画面精美, 让读者看到新闻图片时, 不单单觉得是在看一个新闻事件现场的还原, 同时也是在欣赏一幅作品, 或者说是欣赏一幅新闻艺术品。 (图1) 笔者就选择拍摄地点下了很大的功夫, 并没有选择城市作为背景, 而是选择了很有气势的山峰作为陪体, 再加上晨雾的烘托, 使图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气势上都表现得非常壮观。

追求美感或者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新闻, 是摄影记者今后的探索和发展方向。新闻摄影艺术化, 就是如何将新闻作品拍得更精美, 让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完美结合。

1999年, 笔者进入哈尔滨大学艺术系商业摄影专业开始了摄影生涯, 2002~2016年先后在黑龙江日报、南方日报、新文化报和湛江日报任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和图片总监。由于受过专业的艺术摄影和广告摄影的教育, 所以在从业的14年间, 笔者一直在追求让新闻画面更精美、让摄影语言更简练、让画面内容更有意义, 让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完美结合, 即“新闻摄影艺术化”。

新闻摄影是一个减法, 画面中对主题或主体没有烘托作用的陪体都应该避免。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摄影艺术化与艺术摄影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摄影艺术化最重要的还是新闻摄影, 在真实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基础之上, 发挥摄影师的实力, 在画面的内涵、形式感、构图、光线等方面考虑充分, 让新闻照片尽可能地变成一幅新闻艺术品, 尤其是那些非突发现场的日常新闻的拍摄更需要头脑的加工。

不同题材的新闻事件有其自己独特的个性, 如何表现它的独特个性是拍摄时的重点突破口, 在图片的表现上采用细节描写、运用特写镜头还是大场景, 运用具有强烈冲击力的镜头来表现, 还是采用形式感的线条或色彩来营造, 都能让同一个新闻题材表现出不同的意义, 也会给读者在感官上造成不同的感受。所以, 准确地选用表现手法和视觉语言是拍摄出一张好的新闻图片的关键所在。 (图1) (图2) 同样是表现天晴, 同样是学生宿舍晒衣物的画面, 但是 (图2) 选择了整体的大场面, 再加上画面上的点线面的构成, 使画面充满了张力, 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都很强, 而 (图3) 只是平面化地拍摄宿舍的正面, 虽然也可以反映出天晴了晾晒衣物现象, 但是与 (图2) 相比则逊色了很多。

新闻摄影艺术化的提出, 是建立在以新闻传播效应为基础的前提下,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有着本质的去区别。新闻图片如果失去了新闻的传播效应, 那么它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不具备在媒体上发表的条件, 如果是简单的记录, 则又失去了摄影的价值。所以, 能将新闻摄影拍摄得更美观、更精致, 让新闻图片更唯美的人, 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 这也符合当今纸媒图片的使用和传播规律——“具有新闻性和传播价值, 同时具有影像价值是媒体用图的首选”。

摘要:新闻摄影在目前的媒体中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单单是配角, 在媒体的办报理念和读者审美观念转变的同时, 新闻摄影也要实现质的变化和提升。增加新闻图片的艺术化处理, 是提升新闻摄影质量的关键所在, 如今版面上需要的新闻图片除了要传达出新闻信息外,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感,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浅谈新闻摄影的艺术技巧 篇4

一、新闻摄影的特点

1. 新闻摄影的对象是新闻事实

所谓新闻事实是最新发生、或最新发现、或最新变化的事实。新闻照片具备两个特点:即时新性和事新性。时新性强调时间的新是指最近发生、发现的事实。而事新性则注重事实的新鲜, 或新的变化。所以新闻摄影照片本身, 就具有了新闻性。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被摄影的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等都必须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境, 是在新闻现场直观可视的固有的真实形象。

2. 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是照片和文字的结合

新闻摄影也是摄影艺术形式中的一种体裁, 只不过在新闻照片中, 新闻性是第一位的, 艺术性是第二位的。照片与文字说明这两个不可分离的要素就构成了新闻摄影的特殊报道形式。新闻摄影的文字说明关系到照片的信息值和新闻的真实性, 忌无中生有、忌长、忌空、忌文不对图、忌强加于人, 精彩的文字说明往往能够给图片增色。

3. 新闻摄影的基本职能是形象化的报道新闻

新闻摄影的基本职能是报道新闻, 具体说是形象化地报道新闻。所谓形象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是画面可视影响的形象化。画面上所表现的新闻视觉影像, 具有新闻性的价值形象, 是现实生活中直观可视的活的形象。第二, 现实生活的形象化。新闻摄影是最真实、最生动的时代记录, 要去深刻挖掘、形象化的表现时代风范。

二、新闻摄影的拍摄手段

在新闻摄影学中, 摄影记者摄取照片形象的具体行为方式与方法统称为拍摄手段。新闻照片产生于摄影记者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目击与拍摄。每张照片的背后, 都有着被摄事物与拍摄者的关系问题。所以, 新闻摄影的拍摄手段, 主要是针对摄影记者的拍摄操作行为与被摄事物、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摄影记者的拍摄行为与被摄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 就形成新闻摄影不同的拍摄手段。观察新闻摄影的过程, 可以发现, 其中有两条活动线存在着:一条是新闻事实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的活动线;一条则是摄影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观察、判断、拍摄的活动线。这两条线是同时、同地、同步进行着的。这两条线中, 前一条活动线应该是按着它自身的规律在那儿运行, 它在新闻摄影采摄活动中, 应该是占着主导与统治地位的;而后一条线即记者采摄的活动线, 则必须是紧紧地追随着前一条活动线, 按照新闻摄影的规律来目击、观察与拍摄, 它受着前一条线的制约与牵制, 处于服从地位。有时, 后一条线要随时被前条线所打断, 并随前一条线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分析, 第一条活动线的发展变化可以影响、打断、干扰第二条活动线, 而一般不能用第二条线去干扰、影响、打断第一条线。这是新闻传播规律中传播者的位置原则所规定的。

三、新闻摄影的艺术技巧

新闻摄影与其他各种摄影题材一样, 都具有摄影艺术的共性。所有的摄影画面再现事物、人物的典型形象, 都取决于启闭相机快门的瞬间。在新闻摄影中, 虽然照片的新闻性放在第一位, 艺术性放在第二位, 注重照片的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但是, 艺术技巧的应用对于新闻照片的质量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不同焦距镜头效果的运用

(1) 长焦镜头

压缩变形是由长焦距镜头的性能决定的。它可将被摄景物的透视比例压缩, 镜头焦距越长, 透视压缩的倍数越大, 画面景物的变形夸张越大。由长焦镜头带来的压缩, 既保持了新闻摄影的特征, 又能在主题思想表现上, 给人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含义深邃。

(2)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能引起扩展变形和线条汇聚变形。扩展变形是由于广角镜头比标准镜头视角大得多, 可收容比标准镜头更多的场景, 增加被摄空间。汇聚变形是由广角镜头的性能决定的, 它是由拍摄角度的调整而产生的变形效果。

(3) 鱼眼镜头

鱼眼、超广角镜头, 视角大、景深长、前景突出, 有不少的优越性。特别是两侧景物大幅度曲线变形所产生的艺术夸张效果, 使拍摄者的创作意识更加强烈、浓厚。

综上所述, 新闻摄影中变形夸张可以使用, 但不可滥用。摄影对客观世界的夸张, 其目的是将客观景物的原型表现的更美、更真实、更富有寓意。也就是说, 新闻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 夸张只能运用在改善画面的表现形式上, 以期作为新闻摄影在表现手法上的补充, 获得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加完美统一的新闻照片。

2. 新闻摄影的抓拍

(1) 抓拍的基本要求

抓拍不能干涉被摄对象的活动, 这是抓拍与其他拍摄方法的基本区别之一, 也是这种方法的明显特征。抓拍的对应处于自然运动状态, 在抓拍中由于不干涉被摄对象, 被摄者的活动自然进行的。无论被摄者的动作还是内心世界的表露, 都比较和谐, 照片形象生动, 神情自然, 动作逼真, 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和生硬虚伪的假象。抓拍从实际出发, 抓拍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 尊重生活、尊重实际, 在客观实际中发现新闻。任何闭门造车, 摆布与干涉被摄对象, 其结果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 也不能与读者达到共鸣。

(2) 抓拍的技巧

首先, 瞬间的把握。新闻摄影的瞬间把握, 是每个摄影记者的基本功。不同的瞬间将形成不同的画面, 不同的画面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新闻摄影虽然不能以叙述的方式表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 但新闻摄影记者能捕捉到事件发展中的决定性瞬间和最佳瞬间, 从而使读者清楚感觉到瞬间以前发生过什么, 以后将要发生什么, 给人以联想和想象。其次, 抓拍的调焦。在新闻摄影的抓拍中, 调焦的清晰与否, 直接关系到新闻摄影的成与败。面对着稍纵即逝的瞬间形象, 能够迅速调焦清晰, 这是拍摄者的又一项基本功。

摘要:新闻摄影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 又是摄影学的一个门类, 是用新鲜、真实的图像加简短的文字说明借助媒体传播视觉信息的一门应用学科。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摄影的几个特点, 然后详细介绍了新闻摄影的艺术技巧。

关键词:新闻摄影,艺术技巧,特点

参考文献

[1]关建东:论新闻摄影的瞬间性[J], 东南传播, 2009, (01)

新闻摄影艺术化现象 篇5

一、新闻摄影的特征

新闻摄影应该具有真实性、生动性、艺术性和及时性。

1. 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新闻报道的必须是最近发生的事件, 必须具有“新”字特征, 其反映的事件必须是最近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 诸如斯诺登“棱镜门”的政治事件、“新国五条”的经济消息、“中日钓鱼岛”的国际关系事件, 以及“北京蚁族真实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等。

2. 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其包括整体真实性和具体真实性两方面。新闻摄影具体真实性是指新闻按照客观事实进行报道, 做到具体事件符合客观情况, 不夹杂人为改动和人为杜撰。新闻整体真实性是指, 在具体事件的前提下客观地描述事件全貌, 事件的发展过程, 事件与事件的联系性, 揭示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未来发展方向。

3. 形象性

形象性指新闻摄影将事件的整体轮廓展示出来, 让读者直观的了解事件信息, 给读者营造身临其境的气氛。相对于文字报道和广播新闻来说, 新闻摄影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 给以读者以视觉冲击, 满足读者对新闻报道生动性的要求。艺术性

4. 艺术性

艺术性是指新闻摄影所表现的艺术感染力, 其内涵和意境的深度以及形象的对比度。简单地说, 新闻摄影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程度和技巧表现程度。新闻摄影的艺术性, 主要包括摄影光线、影调、线条和色彩等, 利用多样统一、适当比例、色彩平衡、节奏和韵律、内容形式以及构图艺术等, 使新闻摄影作品在现实基础上升华。新闻摄影作品必须具备强烈的形式感染力, 才能通过摄影作品吸引读者, 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 保持新闻摄影作品的持久性。

二、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中的图片编辑技巧

1. 充分考虑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版面

在对新闻图片进行编辑的过程中, 要考虑图片在版面中的应用。将新闻摄影图片摊开, 这样可以更好地辨别和选择照片。通过认真地审读摄影图片, 从摄影质量、图片内容和图片构图等方面进行对比, 选择更好的摄影照片。摄影照片可以按照内容进行归类, 构成连续的故事梗概。按照照片内容分类有利于删除重复、低质量的照片, 使选择的照片符合新闻报道的主题。

2. 排除照片选择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摄影照片自身的质量和拍摄难度容易吸引读者, 但这样的照片不一定符合刊登刊物的需求。因此, 在对摄影照片进行编辑的时候, 排除个人的主观因素, 选择符合媒体和刊物需要的照片, 提高照片的整体表现性。[2]照片的拍摄难度与摄影结果之间不存在正比关系, 这就意味着拍摄难度大的照片不一定获得优质的拍摄照片。在图片编辑过程中, 应该选择适合媒体刊登的照片, 而不是个人喜欢的照片, 更不能简单地从拍摄难度方面判断照片。

3. 去除照片编辑过程中的仪式化

在新闻照片编辑过程中, 经常出现具有仪式化的照片, 这样会给读者生硬、虚假的感觉。因此, 在照片编辑过程中, 应该选择人物表情不常见, 信息量丰富的照片, 这样才能更吸引读者, 更具有持续性。

4. 选择画面质量好的照片进行编辑

在选择报纸版面的新闻照片时, 应该选择画面质量好的照片。如果照片质量过低话, 照片在报纸上就缺乏层次性, 过暗地方会出现一团漆黑, 过亮地方会一片雪白。另外, 图片编辑不应该选择过旧的照片, 特别是不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例如, 在对报纸新闻照片进行编辑的时候, 读者经常希望看到最新照片, 了解最近发生的事情, 这就要选择新照片来满足读者要求。

5. 充分发挥每张照片的作用

电影的故事情节是导演整体构思的表现, 吸引观众来了解故事的情节。新闻摄影与电影一样, 其需要一定的摄影技术的同时也需要了解电影文学。摄影照片类似与电影中的演员, 照片之间相互联系, 每一张照片都具有它存在的意义。同时, 每张照片出现的方式和出现的时候也很重要。在照片编辑的时候, 不需要每张照片质量都非常好, 但是必须清楚每张照片的作用, 以此提高照片编辑的整体效果。在摄影图片编辑过程中, 照片编辑应该更加开放。照片编辑应该采用电影的叙事手法,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进行跳跃式的图片编辑, 尝试将彩色和黑白照片相结合, 对不同尺寸的图片进行混合编辑。

6. 控制照片的编辑数量

在图片故事编辑的过程中, 应该采用适当的照片进行说明, 既不能数量过多, 又不能数量过少。编辑照片数量过多, 显得事件叙述过于啰嗦, 使读者产生乏味感。编辑照片数量过少, 不能详尽地阐述事件过程, 让读者不能清楚了解事件。首先, 第一张照片要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使其对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 第一张照片的视觉感要强烈, 这也是摄影师从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摄影的原因。在照片编辑过程中, 选择与事件紧密联系的照片, 这个照片不是最漂亮的照片而是包含信息最多的照片, 这样可以保证事件的整体性、完整性。一组照片放在不同的版面, 编辑可以将重点放在照片之间的联系上, 为读者营造视觉中的氛围, 并注意照片周围留白的处理。照片留白部分可以吸引读者的视线, 将留白与照片合理的结合。在对一组照片进行编辑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照片的大小, 将照片尽量的放大, 研究照片的摆放位置。照片大小、位置和周围文字的合理处理, 必将给读者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使其感觉内容更加充实。

总结

在新闻摄影的图片编辑过程中, 既要懂得照片的摄影、照片的选择和照片的剪裁技巧, 又要对照片的质量、照片的内容和照片的版式进行理解, 增强照片的吸引力和被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 不一定每天都发生震惊世界的大事件, 更多的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 新闻图片编辑就是将这些小事件进行处理, 创造更好的视觉效果。因此, 新闻照片编辑不是数量的增加, 而是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赵晓鹏.新闻摄影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探讨[J].文艺界, 2012, (12) :279-283.

新闻摄影的文字说明与图片艺术 篇6

文字是新闻照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在看报刊上的图片报道时, 必定是先看照片紧接着就会看图片的文字说明, 然后又会把目光重新回到照片上再次读取图片的内涵, 直到照片和文字说明相结合所报道的这一新闻被了解为止。文字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具有照片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照片很少可以单独地代表完整的意义, 那么在对待照片和文字的关系上的厚此薄彼是不可取的, 所谓“一图胜千言”在新闻摄影报道中是不可取的。

摄影技术发展到今天, 一些人机械地认为, 所谓新闻摄影就是一种纪实性摄影, 就是见啥拍啥, 不讲究构图, 不讲究艺术性, 艺术性是艺术摄影的专利,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看看很多成功的新闻摄影作品, 它们不仅不反对和排斥艺术性, 而且非常地讲究构图与用光的艺术性, 具有更高的美学追求, 是一种纯朴真实之美。只是新闻摄影的艺术性因具体作品的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很多时候,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是相互融会的, 我们更应该关注二者之间的一致性, 那就是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美的, 它们的分歧在于美的形式不同。对于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 除了要培养对新闻的敏感性, 还应注重研究新闻摄影的表现手法, 在拍摄时间充分的情况下, 尽可能将新闻图片拍得完美一些, 尽可能地做到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 使新闻摄影报道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 他的重要职责就是用相机真实地记录下社会上的人和事。新闻摄影既是一种用图片表达的新闻, 又是一种新闻信息的传递方式, 是新闻记者反映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摄影记者成天东奔西忙,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拍摄, 然后将作品投向报刊杂志, 无非是使自己的劳动成果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认可, 使大家关注的信息借助自己的劳动得以传播, 而这个过程既需要摄影记者付出劳动, 更需要摄影记者对拍摄对象付出一种激情。■

新闻摄影构图的艺术性窥探 篇7

新闻摄影是以图片为主要形式, 通过图片对各种事件进行的报道, 但是它又不是只有图片, 而是要有适当的文字说明, 但一般来说, 新闻摄影上附有的文字都是简明扼要的。

二、新闻摄影构图的内涵

摄影构图既是一种思维的过程, 也是一种考验组织技巧能力的过程, 它要求摄影家能够从无序甚至是杂乱的被拍摄物中找到秩序, 并且能把点、线、面与光度及色彩进行很好的结合, 从而传达出摄像师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新闻事件的主体性特征。新闻摄影构图是拍摄各种新闻现场的摄影师, 运用手中的照相机对目标进行合理取景, 展示画面内的各种关系, 进而展现新闻信息并且吸引观众。

三、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许多领域已不仅仅是靠文字来说话, 而是更多的借助图画进行说明, 、新闻摄影亦是如此。一副好的摄影构图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 更是体现出它作为新闻摄影构图的价值。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 新闻摄影构图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 在展现艺术美的同时也更好、更准确、更形象的体现出它的新闻价值。

四、进行新闻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

新闻摄影构图是一种来源于美学的艺术, 因此它与艺术摄影, 以及实用摄影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但是它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即它更加强调摄影的构图要展示出新闻事件的中心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从而在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去把握。

1. 处理好场景布局

在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新闻中会发现, 那些新闻中展现的画面大都是目击者现场观察到的人、事、物, 所以这就要求摄影者能够有效地利用场景中固有的形式进行构图。在场景处理的过程中, 切记不可主观臆造, 而是要根据现实生活, 真实客观的进行摄影构图, 要做到尊重客观实际。

2. 突出主体

事物是相互联系着的, 并且事物与事物之间以事物本身都会存在着相互矛盾着的方面, 即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那么, 与此相类似的, 摄影中的画面也会有主客体之分, 而那些能够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就是一副作品的主体, 在作品中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在进行新闻摄影的构图过程中, 是有好多的画面景物的, 在这些场景中, 不是每一个画面都对新闻有价值的, 因此要找出那些与新闻有着直接的关系或者是间接地但是能透露出相关信息的一些图形或者是符号, 即掌握构图的主体。

3. 把握新闻构图中的视角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们在观察事物是要求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而在摄影构图中,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所选择的视角不同, 拍摄出来的画面所反映的思想可能就会大不一样。所以, 这就要求摄像师在进行构图之前, 要弄清楚这个事件是要反映一种什么现象或是表达一种怎样思想的, 然后, 围绕着新闻的主体, 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取景构图, 这样才能有充分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五、新闻摄影构图的策略

摄影本身是一种美学的艺术, 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 是人们想通过手中的相机留住美好事物的一种方式。而新闻摄影构图则是人们对新闻事件的一种更为直观的记述, 所以, 要想摄取好的摄影构图, 除了知道什么是新闻摄影构图, 它的原则以及了解它的相关作用之外, 还要清楚怎样才能实现好的摄影构图。

1. 尊重客观实际

在讲述它的原则的时候, 我们已经提到了, 对于摄影构图要在遵循客观实际的情况下选材。这主要是因为新闻摄影构图不仅仅是展示一种美的艺术, 它的主要魅力或者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强新闻的说服力, 而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客观, 所以, 这就要求作为主要辅助的相关摄影构图也要是客观真实的。因此, 摄影构图者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能够付诸于行动。

2. 正确处理好主客体的关系

在进行摄影构图的过程中, 难免会有其他摄影物, 而在这些景物中, 是要有先后主次之分的。这就要求摄影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并且扑捉其中能够最直观真实的表达新闻主题的图画。找到构图的主题还只是工作的一半, 因为只有主题画面的构图并不是完整的, 起码是不能很好展现新闻内容的, 这就要求我们还要对与之相关的客体进行选取。“红花还需绿叶衬。”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闻构图。主体画面是直接、直观突出新闻的中心的, 但如果没有客体的衬托, 也会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

3. 把握色彩与光线

恰当的色彩与合适的光线能够更好的冲击人们的视觉, 既能展现明亮清晰的画图,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也可以更好的突显主题。所以, 在摄影之前, 要先对色彩及光线进行细心的选择, 色彩的明亮, 光线的强弱淡等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这样, 就可以对目标画面进行时时抓拍, 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4. 多角度取景

视角是摄影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是不可模糊的。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无论是使用专业相机亦或是手机拍照, 我们都会选择适合自己拍摄的角度, 以此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那么在艺术摄影中也是如此, 尤其是在新闻摄影中, 对构图的要求可能还要高。因此, 摄影师在调整好色彩与光线之后, 便是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取来景。所以, 对于新闻摄影师来说, 要有专业的知识, 以便能更好的进行构图。

5. 构图多样化

对于构图的形式, 没有特别的严格而固定的要求, 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可以采用单幅画图, 也可以使用多幅画面的组合, 可以使静态的画面, 也可以是动态的画面, 这都要根据新闻的主题进行筛选。

新闻摄影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新闻的传播, 因为, 必须要明确新闻摄影构图的原则, 充分考虑构图的艺术性, 提高新闻摄影构图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岚岚.浅谈新闻摄影构图[J].淮南市经济技术学校, 2013, (12) .

[2]杨洲.新闻摄影的构图特点[J].辽宁广播电视台, 2010, (10) .

[3]提日猛.浅谈新闻摄影构图的艺术性[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校报, 2010, (06) .

新闻摄影的客观性和艺术性探讨 篇8

1新闻摄影的来源与发展

1.1新闻摄影的定义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 是使用照相机对新闻事件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 抓拍是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手段, 其宗旨是说明事件, 传播消息, 引发影响, 等。 而对于新闻摄影所得到的产物——新闻图片,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由此可见, “新闻”与“信息” 是图片的“内核”, 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 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 仅剩图片这种“外壳”, 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由此可见, 新闻摄影里不可或缺的, 或者可以被称为首要因素的就是新闻要素。一张新闻照片必须要首先满足新闻所具备的几大要素, 说明事件, 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典型性和现场感, 才可以被称之为新闻照片。

1.2新闻摄影的来源与发展

新闻摄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新闻摄影只是简单地进行记录, 用以丰富枯燥的文字描述。而且由于技术受限, 图片印刷的问题没有解决, 只能以另外刻板的黑白线条画来替代, 或是将照片直接贴在书上, 成本高、效率低。直至发明了网文铜版印刷术才解决了图片的印刷问题。另外受益于小型相机的发明, 新闻摄影在大众传播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 新闻摄影为画报、 画刊提供了大量的图片, 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现在新闻媒体对照片的需求反过来也刺激着摄影术的发展, 在新闻摄影领域, 总是云集着当代功能最全、性能最好的相机, 以供新闻摄影师使用。

2新闻摄影的客观性

2.1客观性在主观摄影选取时的表现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客观性体现在对于每一个新闻事件要做到深入的调查研究, 仔细摸排, 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要弄得清清楚楚。不可以主观猜测和臆断。在拍照的时候坚持抓拍, 切忌摆拍。作为新闻记者, 要能够忠实记录眼前所发生的事件, 而不能以本人的想法和观点去影响新闻事件。在进行具体拍摄时还要注意任何时候都要对新闻事件保持客观的态度, 这样才能够保证所拍摄出的照片是客观的, 而不是带有摄影师本人的片面、主观的意识。

2013年5月20日, 《纽约时报》发表了海地儿童被寄养做童仆的现状调查。就新闻所配的新闻照片来看, 确实是有一位女童给画面中的一位成人端啤酒。然而当事人, 也就是照片里坐着的人却表示, 这位女童并不是寄养在他家里的海地儿童, 这样不实的报道为他和他的家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天以后《纽约时报》以编辑不知情为由, 撤销了这张照片。

由此, 新闻摄影记者在进行采访时, 必须放正自己的位置, 真实记录所发生的一切, 而不是牵强附会, 制造出虚假的新闻报道。否则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职业生涯, 还有新闻当事人的处境, 也会对社会舆论造成负面的影响。

2.2客观性在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新闻摄影的客观性亦可称之为真实性, 这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真实性是以“客观”为基准, 可以概括的表述为“真人、真事、真场景、真情感”。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和摄影的跨界产物, 受到两方面的制约。被新闻制约的首要就是“客观真实性”。 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一张真实可信的新闻照片反映的不仅仅是摄影师本人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问题, 还肩负着可以准确地传播信息、揭示事件真相和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社会职责。

不论出发点为何, 都不能以其他的技术手段来拼凑, 形成虚假的新闻照片。在2006年, 一幅名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新闻作品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事后经作者证实, 此幅照片确实为PS后期合成。作者刘为强为此诚挚道歉, 称因为自己也“有一颗常人的虚荣心”和“单纯的想给中国藏羚羊一个机会”, 也认识到“这是摄影人的一大悲哀”。虽然他经历了艰辛的拍摄, 最终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画面效果, 但是作为新闻摄影记者, 是万万不能使用后期合成的技术手段来处理新闻图片。

现如今, 数码相机以及数码后期制作已经非常普遍, 但是对于新闻记者来说, 不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后期技术去处理新闻照片。在进行后期制作的时候务必遵循的准则是对于新闻事件的关键人物、 关键信息必须做到真实准确, 不允许移花接木任意删减。在数字化的时代, 后期调整不可避免, 但是这种调整是有局限性的, 只能够对摄影作品进行必要的剪裁, 对亮度、反差、锐度做适当的调整, 而不能随意的进行复制、粘贴。

3新闻摄影的艺术性

3.1新闻摄影的艺术性

新闻摄影虽有“新闻”的属性, 但仍然是摄影艺术在新闻和大众传播领域的应用, 所以摄影上所用的造型艺术和表现手法, 在新闻摄影作品中也会得到印证和体现。长久以来有一种论调, 认为新闻摄影不需要艺术性, 或者是新闻摄影没有艺术性。 对于这样的观点本人是不敢认同的。本人认为新闻摄影的艺术性和客观真实性之间并不矛盾, 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前提下, 使新闻摄影具有艺术性是可行的。纵观新闻摄影的发展, 有很多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 在时间中逐渐退去, 作品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逐渐消失以后, 还能够成为艺术摄影作品被收藏, 展现了摄影作品的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本人认为, 在新闻摄影的拍摄过程中, 在保证客观真实性的前提之下, 也要体现新闻摄影的艺术美感。

每一届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荷赛) 都会涌现出非常多的新闻摄影作品, 这些摄影作品都是同时满足了新闻属性和摄影艺术属性的新闻摄影作品。 在这些摄影作品中, 我们不仅仅能够看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或美好或悲怆的新闻事件, 也能看到各种熟悉的摄影表现手法。

在第54届荷赛奖体育专题组获奖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完美体现新闻时效性, 具有新闻价值, 同时具有审美情趣的摄影作品。体育类新闻的拍摄可以说难度很大, 因为具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而且转瞬即逝, 事件发生的非常突然, 持续时间短, 且不可能再次出现。因此, 拍出一张好的体育新闻照片, 就非常的困难。而在抓拍的瞬间, 还要同时兼顾新闻价值和摄影审美, 更是难上加难了。 如图1, 这一张拍摄跳水运动员的照片, 拍得就十分具有艺术性。在构图上大胆的舍弃了所谓的黄金分割法, 而是采用对称式构图, 给观赏者以视觉上的稳定。跳水运动员跃入水中形成的大量水泡, 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美丽形态, 从摄影师的角度看过去, 像极了十字架, 其中或许还包含了关于宗教的隐喻。 照片以黑白的形式进行呈现, 水泡洁白, 背景呈现出相当有层次的由中灰向深灰的渐变, 整张照片满足摄影艺术在图片层次上的要求, 做到了层次丰富, 细节表现突出。长久以后, 待这张照片退去了新闻的价值属性, 仍然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被收藏流传。

3.2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新闻摄影中常用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对比、夸张、象征。但是要谨记的是, 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造型规律, 都是要为表达的主题服务, 是为了表达思想认识和主观态度的, 而不是单纯炫耀摄影师的个人技术。

在第50届荷赛中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的《黎巴嫩青年开车经过贝鲁特南部的废墟》, 就很好地诠释了“对比”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虽然作者本人表示“我没有采访车上的年轻人, 我并不是出于任何政治目地拍照片, 没有人对战争是免疫的……我只是试图客观记录下我眼前的景象, 希望让读者从不同的视点了解战争。”但是这幅新闻照片还是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和讨论。荷赛的评委认为“这张照片可以让人看了又看, 它超越了表象, 为我们展示了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真实生活。”。虽然评委们的说辞看似中庸, 但是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将年度大奖颁发给这张新闻摄影作品, 那就是这张照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是开放式的, 是将解读的权利交给了读者, 不再是封闭的、固定的。图片在意向上的留白, 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观众不再是简单地“看” 照片, 而是可以带入自己的主观思想“读”照片了。 在这里, “对比”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是服务于主题的, 是与作者的思想认识保持了一致, 打破了单一的战争题材的刻板表现。

在2014年的荷赛体育类获奖作品中, 拍摄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澳大利亚队100米蛙泳比赛》 组照, 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游泳馆顶部的光线映射在水面上, 游泳运动员刚巧经过, 将光斑变换成为蝴蝶的翅膀, 与主体人物完美融合, 形成真实又梦幻的影像。在这样的作品中, 摄影的夸张与象征手法得到完美体现。

4结束语

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与真实性并不矛盾。作为新闻和摄影共同载体的新闻摄影, 在肩负着真实客观报道的同时, 兼顾着艺术表现的重担。这是对新闻摄影记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在牢记新闻宗旨“真实”的前提下, 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 兼顾着作为摄影艺术一个分支的新闻摄影的艺术性, 在对主体事件进行抓拍的一瞬间, 考虑好光线、 构图和其他表现形式, 得到一个完美的瞬间。这是对新闻摄影记者最高的要求, 也是新闻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

摘要:新闻摄影兼顾着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摄影的艺术性。作为新闻记者, 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新闻的生命“客观真实”的同时, 也不能忘记作为摄影艺术分支的新闻摄影可具有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新闻摄影的艺术性和客观真实性是不矛盾的。一些伟大的新闻照片在长久的流传以后, 仍然能够以其杰出的艺术性和文献价值被珍藏。

关键词:新闻摄影,艺术,真实

参考文献

[1]肯尼思·科布勒.美国新闻摄影教程[M].6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2]盛希贵, 周邓燕.新闻摄影务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李培林.当代新闻摄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教学策略在牛津英语下一篇:新闻编辑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