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2024-09-17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共12篇)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篇1

一、足球课上运用“教学比赛”教学手段的意义

(一)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足球课上, 老师教授某项技术, 往往在教师做完示范动作之后就安排学生分组做练习。在练习的开始阶段学生还能集中注意力来完成动作, 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 尽管在老师的要求下还能继续练习, 但是练习质量和效果却不尽人意。这样的练习手段事倍功半, 违背了我们的教学初衷, 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也不能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最终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比赛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比赛的环境, 对胜利的渴望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当中去,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二) 建立自信心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项目, 只有不断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某一项技术, 采用教学比赛形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在比赛中运用技术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自己某项技术的不足继而为了打好比赛必然会努力练习好每个技术动作, 通过自己技术的提升在比赛中获胜, 这样在心理上又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这样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决心, 让自信激励他们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三)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足球运动是一项90分钟的比赛, 在比赛中运动员们可能会暂时落后, 也可能会领先, 总之, 各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我们要教会学生在落后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 比赛不到最后一分钟就不能停下来。在领先的时候也要戒骄戒躁, 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球。在赛后我们也要对比赛进行正确的引导, 鼓励输球的一方通过努力去争取下一场比赛的胜利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四) 将足球技术学习与比赛实战相结合

要想要求学生能够将平时学习的足球技术在激烈复杂的比赛中合理的运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技术的时候将每项技术运用的时机、方向、特点向学生讲授清楚, 并在教学中穿插比赛通过设置特定规则重点练习课上所学技术。

(五) 教学比赛能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而运动兴趣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教学比赛能够增加学生进行课外练习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战术和竞赛规则,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教师应该将学生进行课外练习的愿望充分利用, 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外作业, 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 要根据他们的实际, 不断提出新要求, 使之逐步得到巩固。

(六) 适合大学生群众性体育的发展规律

大众体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群众的主体参与程度, 群众性足球运动的主体是业余足球联赛。大学生在足球运动中的成长是要通过不断地参与到足球运动本身来实现的, 通过足球运动在身心两方面得到锻炼, 提高实战技术水平、激发参与活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不断追求在足球运动中享受快乐。足球运动要实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开展, 降低参与难度, 扩大参与机会, 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能使身心感到愉悦的活动环境;让大学生充分领略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魅力, 体会足球运动对于身心的锻炼价值。

二、“教学比赛”方式在足球课上的实际应用

“教学比赛”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 按照比赛用时的长短、场地限制的大小、对抗双方人数的多少、比赛中限定参赛队员行为的标准、比赛规则、胜负结果的评定等基本要素组成的具有教学特定目的的练习方式。

(一) “教学比赛”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颠球比赛:在教授与学生练习完颠球技术以后, 根据学生人数多少, 可以进行个人, 也可以进行团队间的比赛, 以双方点球次数多少决定比赛胜负。在进行一轮比赛后, 可以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再开始下一轮的练习, 对胜利的渴望可以让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练习当中去,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抢圈比赛:以队为单为, 围成一圈, 中间的同学抢圈外同学的传球, 让学生在有对抗的、有逼抢的情况下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带球绕杆接力比赛:以队为单为, 进行带球绕杆跑比赛, 全队完成时间最少的一方获胜;半场7对7足球比赛:在半个足球场地里, 摆放两个小足球门, 规定比赛时间, 让学生练习相互之间的跑位与传接球, 提高在实战中运用技术的能力;全场11制比赛:时间由70分钟逐渐过渡到90分钟, 学生对足球比赛具有正确而全面的认知, 学会合理运用体能、足球的基本战术、了解足球阵型具备阅读比赛、反省自我的能力, 树立明确的活动目的, 并且在比赛中安排学生担任裁判, 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足球比赛规则, 能利用规则解决比赛中的争端, 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二) “教学比赛”的课时安排

“教学比赛”的课时安排叫遵循技术学习由简到难的规律。1—4周:安排学生进行传接球比赛, 培养学生传接球的能力。运球接力比赛, 运球绕杆比赛, 培养学生运球能力。5—7周:抢圈比赛, 培养学生在有对抗的情况下运用技术能力。点球射门比赛, 通过点球射门比赛提高学生射门技术以及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8—11周:7对7的半场比赛, 培养学生的跑位意识, 整体的进攻和防守战术的运用以及实战中运用技术的能力。12—14周:全场的11人比赛, 比赛时间由70分钟逐渐过渡到90分钟的全场比赛。学会在90分钟比赛里合理运用体能, 通过传球组织进攻, 熟悉场上站位、换位, 熟练运用所学的主要技术, 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和团队精神

三、结论

(一) 传统足球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枯燥,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采用教学比赛形式上课, 教学内容新颖, 形式活泼, 寓教于乐之中融趣味、能力、锻炼三者于一体, 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具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知识性等特点, 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所有学生的能力都会充分发挥, 并增强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增加了竞争意识,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课堂技术动作的达标率, 课堂效果也更加明显。

(二) 教学比赛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 有目的的进行教学, 根据运动技术掌握的规律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比赛形式进行教学, 满足学生掌握不同技术水平的需要, 使所学技术能在实战中运用,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 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真正学会一项运动。

(三) 足球教学过程中应当创造有个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综合运用、相互配合, 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爱上足球运动并渴望参与其中, 把足球课堂变成学生运动的乐园, 并将足球作为锻炼身体的一项终身运动。

(四) 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教学比赛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通过各种游戏竞赛和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训练了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的能力, 加强了纪律观念和进取精神, 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能更快的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摘要:足球运动作为世界第一运动, 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 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 深受学生欢迎。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技战术要求较高的项目, 对足球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个项目的接受程度。在常规的足球技术教学课上, 每一项技术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做重复的练习, 而这种练习方式有比较枯燥, 伤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采用“教学比赛”的方式进行足球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如何合理运用技术动作, 通过这种有对抗的比赛练习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善了课堂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比赛教学”练习法如何在教学课上进行应用进行阐述, 以期对提高足球技战术学习效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足球,比赛,应用

参考文献

[1]袁玉涛, 田振生, 张明强等.足球课实施目标教学的实验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30-311.

[2]陈玉敏等“.比赛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分析[J].九江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陈燕等.试论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比赛的方法与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篇2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邦均第七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4年2月25日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学法的指导的研究》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2014年3月和2015年4月,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课题研究中后期工作,活动以课题研究为展示,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在各学科中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等新教法的运用和研究,积极提高课堂效率,其中绝大部分教师将多媒体贯穿课堂,但都能做到操作自如,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次活动在我们对教育科研和教学方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成功与亮点:

(1)、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如运用小数加法算运法来进行减法运算,之后通过合作学习来规律。

(2)、充分体现出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何分组的课题实践研究。依据不同内容和问题需要,设置两人巩固、四人合作探究、小组擂台竞赛等分组方式,学生在合作之中丰厚了知识,培养了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汇报全面,利用情境创设、激趣等方式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积极性的调动:运用英语、击掌、小花评分等方式进行激励,运用肢体语言增强学生参与性和理解度;通过情境创设:文配乐、图片、谜语、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出创设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4)、多媒体运用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图片形式起到了直观、增效和激趣的作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知识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增强了效果。(5)、通过合作朗读,合作评价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多种能力:包括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6)、教师在学生和学习中能成为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参与、平等研究,掌握情况。

三、分析、概括和总结阶段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当好“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学习方式全部被否定,也不代表只有这种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们探究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与其他教学和学习方式之间的有效整合。为谋求学生有一个宽松而开放的学习空间,有一股支持、协作的合力,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多种教法与不同学生间的有机结合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科学构建小组,合理安排分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组,大数上一般可安排4——6人,最好4人一组。分组前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考虑学生的异质情况,不简单的前后桌4人划分为一组,要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合理分组,根据特长搭配分工,明确职责。组长一般让能力强的、学习好的、助人为乐的学生担任,各学科教学中更应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分工。这段时间教师一定培养组员友好合作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学习,可以让每个组员轮流当组长,经常轮换这些职务,展示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不同角色的转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合作意愿,增强了合作的信心。

3、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1)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开展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选择合作学习内容时,要注意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果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选择的合作内容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内容层次的难易确定在学生有一些了解,却又不十分明确,需要探索的创造性问题,这种难易程度,经过小组讨论,组内可以形成共识,实现合作的作用和意义。

(3)学会倾听、表达、辩论和欣赏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其实,学习是这样,以后的生活,工作也如此。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和过去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即使你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必须自己先讲出来,再得到别人的纠正。因此,学生都得动脑筋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比较科学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仅自己主动读书,且不少人学会了查字典认字和组词。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到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与人相处。每月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写观察日记;制作识字贴画,收集广告语等。这样打破了学科、课堂,学校的界限。让语文进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4、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主讲,学生听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产生师道尊严。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民主。而只有在这样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培养出学生的现代人格。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探讨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审题能力;多样化;开放性

从当前应用题的实际教学状况来看,在应用题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一直处于不佳状态。因此,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结构,采取行之有效的应用题教学方式来改革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生应用题的解答能力,是我们目前应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下面,我就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数学应用的题教学方式谈几点个人想法和意见。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对于应用题而言,解答步骤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应用题答案的对与错,而若想确保解答步骤正确,审题是第一步,可以说,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也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在日常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应用题解题失败,并不是因为没有理解题意或是解答步骤错误,而是由于学生审题错误而导致的,致使学生白白浪费了分数。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强调审题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审题是解答应用题最开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同时,要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从而为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生进行审题时,我们首先要强调必须有认真的态度,对题目中的每个汉字、数字等都进行逐字阅读,不允许出现由于粗心大意而读错数据的现象。另外,要对应用题中的具体数据、相关条件以及最后的计算结果进行明确,之后再进行解答。然而,当前很多应用题,很多相关数据都隐藏于文字之中,很多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从中提炼出来,在答题时也就显得手足无措。这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从文字中正确理解题目意思并从中提炼出数据,进而充分理解应用题所要表达的意思,并结合已知条件对应用题进行计算,以确保解题的正确性。

二、使应用题呈现方式多样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传统的应用题呈现方式比较机械单一,即以文字叙述为主,而且文字叙述的结构也十分简单,总是阐述若干个条件,然后提出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呈现应用题时,应该打破传统呈现方式的局限性,使应用题呈现方式多样化,如情境图、漫画、表格等,这些呈现方式与以往单纯的文字叙述方式相比,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做题兴趣,而且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促使每个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呈现有关平均数的应用题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来呈现一些数据或图表,如某个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某个月的空气污染指数等。又如,相遇问题,可以以线段图的方式来呈现,这样要比简单的文字叙述要明了许多,学生解答时也更容易。这样,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应用题,原本枯燥无趣的数字立刻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能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为学生顺利解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引入开放性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应用题,结构完整且答案唯一,解题步骤与方向都是明确的,学生只需要对学过的数学公式和数量关系进行套用就能解答。如此,学生虽然能够解答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毫无作用的。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应用题的开放性,即为学生编拟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应用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对应用题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便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日后进行深入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目:有一种含盐20%的盐水600克,如果想得到含有盐30%的盐水该怎么办?针对这一题目,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尽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想出得到含有盐30%的盐水的具体策略,经过思考,学生想出了以下三种方法:加盐;蒸发水;加入含盐量高于30%的盐水。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得出了许多可以解答这一问题的方法,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结构,采取行之有效的应用题教学方式来改革课堂教学,大幅度提升小学生应用题的解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新.小学数学应用题建模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2.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篇4

一、自我评价能够唤起学生自我意识

俗话说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长期以来,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 孩子们一直处于被评价的状态, 他们很难积极发挥主体固有的元认知功能。教师倡导自我评价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从而激发起他们的自我意识, 促进自我反思, 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学的目标以及测试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调整, 从而做出整体的价值判断和评定。 (1) 教师要创设学生自我评价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抓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让学生积极参与, 就有机会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每一个小小环节都及时让孩子们进行自评, 有利于及时评价, 及时反馈, 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中丰富的教学模块的编排也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如果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我常常将一些模块交给孩子们,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发言、练习等实际情况评定出相应等级, 及时肯定自我、激励自我、树立学习的积极信念。 (2) 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自评意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渴望教师的表扬, 同学的欣赏。如果表现一般, 得不到老师和同伴的鼓励,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比较自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让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 不断进行自我表扬, 树立我能行的信念;正面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正向的自我强化, 激发他们成长的内在因子, 有利于学习行为的及时修正, 形成有效的自我反思机制,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于此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 有自我批评的勇气。积极的评价中蕴含的正能量能够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 彬彬有礼。

二、学生互评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 但是同伴互助的影响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心理学上面有个从众效应, 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中总是不由自主受到群体的影响。因此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倡导课堂上要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合作学习不单单是思维上的碰撞, 形式上的融合, 也应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互相借鉴。 (1) 引导孩子积极互评。初中生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们评价同伴有自己的标准, 有时候甚至严于老师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能够实事求是的正面评价他人, 学会用欣赏的眼睛观察周围的同伴, 发现同伴的优点, 多给伙伴鼓励, 促使同伴积极向上。即使在合作学习中发现伙伴的观点是错误的, 也不要嘲笑, 应该对其观点中积极的成分给予肯定, 对其中的错误部分予以剖析, 帮助其修正失误。在此过程中, 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用委婉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将不足指出来, 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 (2) 引导孩子在互评中学习。合作学习包含着小组成员之间的心理上的依赖和面对面的交流。在课堂上合作学习不仅仅表现在互相尊重, 更重要的体现在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特别是个体成绩不均衡的小组或者班级, 互相帮助和学习显得特别重要, 小组中的榜样学生能够激励和引导整个小组不断前行。让后进学生在合作中发现他人在学习方法, 效率以及结果上的优点和长处, 从而形成对于自己富有成效的学习风格。

三、教师评价能够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总是以权威的身份对孩子们指手画脚, 给予孩子们或激励或挖苦式的评价, 有时候的评价还带有一锤定音的架势, 让孩子们饱受评价的痛楚。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刺激性的评价不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形成不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着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 从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出发采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来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从而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循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更多的选用发展性的评价。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每天都处在成长当中。教师应该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允许他们出现反复, 千万不能用终结性的评价语一棍子打死学生, 应该让评价语言富有激励色彩。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多用“good, nice”等肯定性的词语来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在孩子们面临困难的时候不要批评, 应该等一等, 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try again”。教师的等待和点拨会让孩子感到温暖, 孩子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馈教师的鼓励。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机会, 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一个微笑, 一个鼓励的手势, 一句温情的话语都能给予孩子奋发向上的勇气, 从而让孩子积极进取不断提高。教学评价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的评价, 同时也是教师对于自身内在知识素养的检验, 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也能够让孩子们体验到教师崇高的师德。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篇5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可以实现绘画、图形图像处理,制作商业广告制作,使之产生绚丽甚至超越意想的艺术效果。这个软件的操作性很强,大多都在机房中授课。大家都知道,职业中学多数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个别学生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其中一部分学生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如果我们职高教师再沿袭非常传统的教学观念,使用刻板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合理的教学评价,那么,我们将再一次失去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良机,所以,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才会让课堂生动。

1、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利用项目教学法选题是关键因素

选择适当的项目课题是进行项目教学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覆盖所学的知识点是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详细说来,项目的选定一般须满足下列条件:

①能注重理论的渗透。

②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创造能力。

③完成过程能突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能力。

④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真实需求有直接的关系。

⑤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款带有拍照功能的手机。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围绕如何用PS更好的处理数码照片这一主题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如何消除照片中的红眼,如何处理曝光不足的照片,以及调整色照片和制作自己或他人的艺术照等教学内容。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们觉得这些知识能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把PS图像处理带入生活中这个切入点是比较成功的课程设计,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教材。通过这些尝试,我认识到教师的授课越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那么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就越浓厚。而成功的`学习情境创设,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证了知识传授渠道的畅通,为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创造了前提。

2、利用项目教学法制定计划时应发动学生自己提出实施方案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项目的具体功能,必须让学生自己操作或是运行项目,教师会讲解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阶段上机进行项目开发。项目制作是学生将方案转换成作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讨论是最有效的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他们积极性的方式,它可以刺激学生运用知识的潜能和积极思维和努力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兴趣。在“平面商业广告制作”这个项目中,涉及到很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图层、路径、通道的使用、图像的编辑操作等等;还有选择什么样图片,图像文字等怎样排列,采用什么样的色彩基调,通过什么方式展现主题等。这些都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贡献出他们从书本、网络或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最后得出一个或多个行之有效的设计实验方案,并依据实验方案分工完成项目。在制作过程中,还要通过相互讨论,对自己相对薄弱的知识环节进行强化补充。

在上《扇子的制作》这一课时,我就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方法,而是把效果图展示完以后,让学生分组剖析这副图,其中包括用到哪些工具,设计思路是什么,每个小组列出一个设计方案。而事实证明,我这么做是对的。学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可以自由讨论,自由发挥了。我深深的感受到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就像教育家陶行知说的,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间。”到那时,我们会发现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教学过程是愉悦的,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美的展现。

3、成果评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给学生提供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项目教学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教师对作品的评价作为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的补充,对于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及提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解决制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复习运用到的知识,讲授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失败中不断地去进行总结、改进,直到成功地完成既定目标,使学生在自己的成果中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比如在完成了ps处理数码照片的项目后,教师将优秀作品进行了表扬与展示。有同学在自评时写道:通过处理数码照片的学习与训练,我知道了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概念,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作品相比,在创意、美工、优化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确实,通过总结,我们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反馈总结,这是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一个质的飞跃。说明项目教学法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总之,Photoshop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应用范围十分广阔的课程,不能简单照搬文化课和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而应从课程本身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利用项目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过程中注意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评价成绩时注意主体多元、多层次性、建设性,项目教学法就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晓玲、段凤云、赵建科,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3).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篇6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物理教学;教学反思;应用

教学反思指的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授课人、学生接受情况等进行反思,保留教学过程中好的部分,摒除不好的部分,不断地完善教学过程。中学物理是中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反思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协调师生关系等,所以对教学反思方式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教学反思方式在中学物理入门教学中的应用

对八年级的中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的学科,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教材时往往会有极大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极为短暂,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使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做好物理入门教学的反思工作,认真分析教材,设计合理的物理入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物理现象的演示,如“筷子错位”“摩擦起电”等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并暗示这些就是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中,帮助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反思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资源反思中的应用

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也是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反思,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新课改后,中学物理教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编排形式、图文数量等。另外,新教材安排的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在一些物理例证方面更是引用贴近生活的题材。这些改变都使得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有助于学生主动接受并学习相关知识。

通过对新教材的反思,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遇到定理、定律、规律、概念时,要使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方式,使其在做题中慢慢地掌握,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教师在讲解习题过程中,可以采用画图等方式进行讲解,并采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物理概念、定理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学会画图。据可靠验证,学生对此反响很好,认为能大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也有利于基本概念、定律、规律、定理的掌握。

三、教学反思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中学生正是思想尚未成熟、具有一定依赖性的阶段,并且其情感相对脆弱。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关注,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即使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再高,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反思,充分关心学生,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促进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就产生厌教甚至看不起的情绪。相反,教师应该对成绩差、条件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并进行适当的辅导。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逐渐建立与每一位学生的关系。再次,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建立交流合作的模式,尽量缩小与学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用心,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但同时,教师也需要重视课堂纪律,不能一味地“纵容”学生,以提升物理教学效率。

四、教学反思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细节上的应用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细节的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教学态度,无论是板书、讲授,亦或者是与学生的互动,都应该端正态度,注重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二是通过反思发现,教学板书特别是画图会占用一节课的很多时间,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包括学生的表情变化,适当调整课堂的节奏。四是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反思,反思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的因素,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进行实验。

五、总结

教学反思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用与中学物理教学中已有一定的时间,从实践效果上来看,这种教学理念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韦海录.教学反思 促我进步——初中物理教学随笔[J].中学物理,2012,32(8):157-158.

[2]孔玉善.例谈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J].教学研究,2013,21(5):26-27.

[3]徐本科.物理教学要重视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2012,29(9):216-217.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篇7

信息化教学方式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传播知识的方式。我们国家一直都很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 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 2012年3月, 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并提出“三基本两显著”作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3]2015年5月, 习近平主席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4]

信息化教学方式也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文献不断增多, 研究者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注度是逐年增加的。[5]然而大多数文献只从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对象、不同角度论述其重要性, 并提出建议。例如, 文献[6]从知识传播者——教师的角度出发, 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7]从教育手段出发, 从理论层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如研究引领、积极适应、优化平台、组织竞赛与创新评价、优化技艺等;文献[8]从知识接受者角度进行研究, 提出“要推动从注重教的信息化转向注重学的信息化、研制面向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标准、注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协调性和综合性”。

针对缺乏一线调查资料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调查, 了解了当前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手材料。同时, 本文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给出了可操作的建议。

●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选择了目前几种最热的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作为调查对象: (1) 网络课程。这是基于网站式的网络教学方式, 主要的教学资料, 如课件、作业、期末考核等都可以在网站完成。 (2) 微课。文献[9]对微课的概念进行了讨论, 该文章认为, “从微课的信息载体——微视频的视角出发,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从其教育资源属性出发, 一个典型的微课是由目标、内容、教的活动、交互、多媒体等五大要素构成”。 (3) 慕课。从字面意义理解, 慕课是指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简称MOOCs) 。文献[10,11]对慕课的定义、发展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分析, 并综述了当前各个研究学者对慕课的看法。文献[10]作者认为, “慕课并不会立刻威胁到传统大学的生存, 但是通过引入一套新的设计, 正在改变着教育景观”。 (4) 翻转课堂。它是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视频, 而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作业。文献[12]对翻转课堂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指出了翻转课堂在我国推广的方向。

调查内容主要是研究信息化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在调查对象方面, 问卷主要是针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线的教师。为了解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使用是否与教师个人的属性相关, 问卷特别设计了一些关于教师属性的选项。

其中, 教师相关部分: (1) 您的年龄; (2) 您的职称; (3) 您的性别; (4) 您的专业属于以下哪种类别。

网络信息化教学相关部分: (1) 以下几种信息化教学方式, 您是否听说过? (2) 以下几种信息化教学方式, 有哪种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过? (3) 您是否知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化教学平台? (4) 您是否知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微课教学平台? (5) 以下几种信息化教学方式, 您是否曾接受过系统性的培训? (6) 您个人认为很多教师不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7) 您对信息化教学的推广是否有信心? (8) 您本人是否愿意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9) 您为何在您的课程中使用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

●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是通过问卷网发布调查的[13], 共回收有效问卷203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笔者能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首先, 如图1所示的调查结果表明, 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普及率差强人意。

其次, 信息化教学现状的影响因素, 包括:

(1) 平台因素。图2中两张图的数据佐证了教师是否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同时从图2可以分析出, 一个平台的被了解程度与时间有较大的相关性。但下页图3则给出了一个比较违背直观感觉的调查结论:教师是否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与学校是否有信息化教学平台不存在直接的关联性。

(2) 培训因素。下页图4给出了教师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 超过一半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培训。

下页图5表明, 信息化培训对教师是否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影响。

除上述原因以外, 本文对信息化教学推广是否有前途也进行了调查。结论表明:绝大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持乐观态度, 但信息化教学是否能给教师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大家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根据问卷结果分析, 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信息化教学目前的普及率大约有一半左右, 且普及率与该方式的推广时间正相关; (2) 信息化教学普及与平台建设关系不大; (3) 信息化教学与教师培训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 (4) 绝大部分教师存在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意愿; (5) 在信息化教学优势上, 大部分教师能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给知识传播与受教者所带来的好处; (6) 在阻碍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普及中, 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 信息化教学与所授课程相关, 缺少激励和信息化教学优势不明显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从这些结论可以推论出: (1) 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推广仍有很大空间; (2) 宣传、教育、示范、培训等对信息化教学方式推广有成本低、效果好的优势; (3) 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势上, 很多教师还未意识到信息化教学方式将对自身带来怎样的好处。

●促进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及推论, 笔者提出了如下可具体操作的建议:

1.树立典型, 示范推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 必须让教师能够直观地看到其存在的优势, 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推广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过程中, 应注意一个基本原则, 即自愿原则。只有学生自愿, 其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如果是被迫的, 无论多好的教学方式都会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期效果。

2.增加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培训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培训对普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 在培训的具体形式上, 可以请树立为典型的身边的同事来传授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另外, 笔者认为传统的校外培训、国家培训等可以参加, 但是并不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形式。原因有两点:一是经费问题;二是各种高级培训通常重视理论培训, 多介绍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发展历史、重要意义等, 而对信息化教学方式本身讨论较少, 同时, 一些具体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微课为例, 一些培训教案, 所采用的录像、录音设备、后期制作技术等根本不是普通的一线教师在短期内能掌握的。因此, 身边的典型、身边的案例, 最具有说服性, 对推广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重视制度建设, 特别是激励性制度的建设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 大多数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方式是认可的, 这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基础, 但也不能太乐观。与大多数调查存在的问题一样, 被调查者在假设性调查时给出的回答与被调查的问题真实地发生在调查者身边时给出的回答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从调查的推论也可以看出, 多数教师并未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给教师自身带来的好处。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推广, 在教师看来是一种利他行为, 而非利己行为。这就会削弱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积极性。

因此, 如何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是本文建议的核心。笔者认为, 制度建设是所有推动信息化教学方案之首。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笔者提出了两个借鉴性制度建议:一是教师考评对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教师予以倾斜, 并视教学效果给予实质性奖励;二是在工作量量化中, 加大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权重。

4.部分信息化技术器材与设备的支持

信息化教学方式, 必然需要相应器材与设备的支持, 也需要技术性的支持。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被调查者将阻碍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原因归咎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适用性与制度激励。实际上, 信息化教学方式中的技术手段也是阻碍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必要的器材、设备及技术支持可以大大降低信息化教学普及的难度。

5.适度地开展竞赛交流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篇8

一、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会使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能自然地、有意义地进行目的语的习得,因此这种教学法就具有目的性、主体性、交际性、合作性和生活性等基本特点。

1. 目的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是学生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明确目的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它有明确的目的性。

2. 主体性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由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的知识。

3. 交际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运用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交际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素质和交际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4. 合作性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很多任务都是通过分组或分小队合作完成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

5. 生活性

教师根据真实的英语教育因素,在设计任务时给学生提供明确的、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规律,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

二、英语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型语言教学特点非常符合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时任务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并且效果如何也与其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2. 真实性原则

任务型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在真实的交际中应用语言。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3. 层次性原则

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英语课中任务的设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

4. 多样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顾及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个性和智能差异、生活经验差异、家庭与文化背景差异、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特点等,以保证任务目标既具有适度挑战性,又具有现实意义和伦理价值。因此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多样性。

5. 拓展性原则

英语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既要注意各种能力内在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以符合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

6. 过程性原则

“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习者学会的”,换言之,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所以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焦点是任务的实施、完成过程,而非量化测量的结果。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7月—2010年4月在外科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120名, 其中男5名, 女115名;年龄18岁~24岁 (20.5岁±3.2岁) ;本科52名, 大专53名, 中专15名;所有学生均来自本省各地、市、州医学专科学校, 学制3年~5年;将120名学生按实习时间分为实验组 (2009年12月—2010年4月) 和对照组 (2009年7月—2009年11月) 各60名。两组年龄、性别、基础学历、就读学校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两组为同一批带教老师。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即学生进入科室当天由带教组长或年资高的教师 (带教组长不在班的情况下) 负责, 简单地介绍病室的环境、科室用品放置, 使学生熟悉环境后分配给具备带教资格的教师, 然后随教师跟班, 上中夜班的同学回家休息, 上白班的同学留下上班, 整个接待过程大概需要半小时。实验组由带教组长负责, 上午在常规介绍病室环境、物品放置后, 带教组长将全部学生在教室集中, 向学生讲解职业防护、加强法律法规教育、需要在本科室完成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再以幻灯片的形式, 介绍本科室常见病的专科知识。之后, 带教组长带学生下病房, 在病人床边结合病人的病情, 与病人沟通, 并向学生讲解此类疾病的护理重点。在对本科室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之后, 向学生示范操作, 包括需要在本科室考核的专科操作和基护操作, 再跟随老师全部上白班。

1.2.2 评价方法

采用双向教学评价。

1.2.2.1 对学生的评价

由带教老师完成, 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综合能力考核。①毕业实习考评:内容包括仪表举止、实习纪律、学习态度、实习表现、法律与安全意识、人际关系方面, 分值分别为10分、20分、15分、20分、20分、15分, 总分100分, 计算累计所得分。其分值占综合能力考核中的50%。②操作考核:在科室实习的最后1周, 由一位带教组长考核所有学生操作, 内容包括两项基护操作、一项专科操作, 取其平均值。所得分值占综合能力考核中的25%。③理论考核:由带教组长对学生随机抽考专科理论知识, 根据所回答情况评分。所得分值占综合能力考核中的25%。把各项所得分值相加, 总分为100分。

1.2.2.2 对临床教学评价

由学生完成, 实习结束后, 由护理教研室向学生发放临床教学评价表, 内容包括对病房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两个方面, 各占50分, 总分为100分。主要包括对病房的教学气氛、工作人员的教学意识、是否尊重学生、教师的为人师表、人际沟通、专业水平及教学情况等方面。填写完毕后统一上交到护理教研室, 做统计学分析。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统计描述。

2 结果

3 讨论

学生在临床实习会频繁地轮转到各个科室去学习, 护生进入陌生的环境, 接触到陌生的群体, 对病房的专科知识和技能不熟悉, 从而不能满足病人对护理工作的需要, 产生较多的不适应反应[1]。有文献报道, 适应状况与实习效果呈显著正相关, 即适应状况越好, 实习效果越佳[2]。如何使其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环境的转变, 提高学习、工作质量是临床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 只能使学生在进入病房的第一天对环境有所熟悉, 其他的专科理论和技能, 只能通过在以后的工作中去学习, 学生的适应过程较长;而首日接待式的教学方法, 能使学生在进病房的第一天就对病房的环境、操作技能、专科护理重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能更快地适应环境, 更自信地去面对实习, 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临床学习中。表1显示, 实验组的理论、操作成绩及行为考评, 比对照组有了明显的提高 (P<0.05) 。

外科的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繁忙, 学生们反映教师往往带着学生做得多, 却说得较少;另外临床带教老师的学历、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实习生的层次多元化, 他们对临床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有部分老师的理论水平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 传统的教学法没有对学生的操作示范作要求, 各科室给学生示范操作的时间不一, 甚至过晚, 学生对操作练习时间较短, 不利于对操作的熟练和掌握。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对临床教学质量的评价。而首日接待式的教学方式, 由科室优秀的带教组长来统一讲解理论知识, 并且在学生进入病房的第一天就行操作示范, 对目前外科带教过程中的这个问题有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满足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 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操作,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理论和操作水平。而在学生进入病房的第一天, 全部上白班的排班方式, 更加人性化, 没有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 从这些细节上, 也让学生感受到临床带教老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在生活上的关心, 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而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3]。经调查, 实验组对临床教学的评价有了显著提高 (P<0.05) 。

随着时代的进步, 实习生的素质不断提高, 带教老师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的同时, 更需要护理教育者不断地更新观念, 以人为本, 多听取实习生对临床教学的建议, 善于发现问题, 不断地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井坤娟.不同层次护生毕业实习期适应状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0) :595.

[2]于淑梅.调控应对方式教学对临床实习护生适应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7) :7.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化学,应用

一、引言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要“强化探究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并且要“善于与人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合作学习教学方式, 就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高中化学中, 如何建立这种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实践经验, 对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给予阐述。

二、对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内涵的认识

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 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 理解也不尽一样。约翰·斯莱文教授说, 合作学习, 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学习的活动。而我国的学者王坦却指出, 合作学习, 实际上就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形式, 以达到学习者共同进步的一种教学手段。笔者经过查阅各种有关于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资料, 发现合作学习教学, 其实是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之上, 以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一种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灵动性, 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同时, 也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

三、合作式学习, 在高中化学实际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理解上、态度上的各种因素影响, 高中化学教学中, 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存在种种不足。

1. 在形式上,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化。

毕竟我们的现行班制, 人数比较多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为了应试的需要,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的目的, 教师尽管采用了分组学习的形式, 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 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时候, 没有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 不到几分钟教师就进行所谓的指导。这完全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中去了。

2.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合作学习中, 师生的位置没有处理好。在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教学方式中, 合作学习方式, 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不够明确, 影响着课堂教学。在新一轮的课改中, 明确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最明显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 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常常对课堂教学把握不当。例如在学习“酚的性质和应用”一课时, 教师进行提问:苯酚的性质是什么?然后把学习活动教给了学生, 俨然淡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合作学习, 表面上是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 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但是由于缺乏教师的应有的指导作用, 导致了学生学习的随意性, 以及学习的盲目性,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 组内缺乏合作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 每个学习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是不一样的。成绩好的学生, 在小组学习中, 有着优越的发言权。小组内的每次发言基本被成绩好的学生所垄断。而成绩差的学生, 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 只是一味地依赖于成绩好的学生。这样一来, 小组内的学习活动, 基本上由成绩好的学生所包办代替了。这根本原因在于组内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 组内没有分好工, 没有协调好组内人员的学习活动, 这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四、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策略

1.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应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学, 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充分地考虑到学习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因素, 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现实状况进行分组。最好每一个小组以4人为最佳———4人一张实验桌比较好进行化学操作。在教师演示和讲解的时候, 学生呈正常的听课状态, 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前面的学生转过身就可以形成一个学习活动小组。在小组中, 根据学习能力状况, 选出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 并对每一小组成员编上号码, 组员中最好不轻易调换人员。

2.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技巧进行指导。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后, 由于开始时候掌握不住合作学习的技巧, 在学习中, 小组成员不是各自为政, 就是肤浅地一味进行讨论, 始终进入不了主题和本质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合作技巧给予指导,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哪些方面进行指导呢?一是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把话流畅地表达出来。二是对学生的分工进行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 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 就必须分工, 做记录的, 梳理结论的都必须明确, 并且在小组内形成一个轮流的机制。三是对小组内讨论的指导。在小组内建立起民主的讨论氛围, 学生都有表达的权利。

3. 明确目标。

每一个学习小组, 他们合作学习活动的成功, 就是一堂教学课的成功。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建立起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这一目标下, 组员充分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 学习起来才会有目标。比如在学习高中化学“过滤和结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过滤与结晶在本质上的区别,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实验的人必须注意什么, 记录的人应该注意什么, 谁来进行汇报, 让他们都明白自己的任务, 明白这细化的任务就是完成对“过滤和结晶”学习的终极目标。

4. 整合多媒体, 创设情境。

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 已经整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时候, 适当整合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进行教学, 无疑是对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一个完善。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积极整合多媒体,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积极地创设情境, 用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顺利展开。

5.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要进行合作学习教学, 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一切教学目标的达成, 都需要学生去实施。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需要交流, 教师有必要想出一些方法, 以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交流。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应该适中, 不深不浅。因为过于浅显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 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了;对于深层次的问题, 又不易学习理解的, 就失去了学习的可行性。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合作学习中进行讨论时的时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应用合作教学法进行教学, 首先必须对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内涵有一个清新的认识, 准确地把握住当前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给予策略应对。即, 在准备阶段, 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对学生合作技巧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实施当中, 小组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要积极整合多媒体, 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南安.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5.

不同教学方式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多种教学方式;感染学生;活跃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72-01

现在的学生年级越高,压力越大,每天要应付八节课以外,还有各种繁多的练习及考试,他们精神紧张,思维僵硬。那么我们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就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我这几年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抓住主干,全面展开

在高二生物中知识容量非常大,要想让学生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把知识点全记住,那很不容易。所以老师在上课时应抓住主干,全面展开。具体应做到,板书条理清晰,重点处多讲,非重点处少讲,要有课后小结。这就要求课前老师在归纳知识点上要下功夫,板书设计上要用最少的文字高度概括,并且要全面。例如在讲到细胞全能性这一节时,我的板书设计为:

1、概念: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条件:离体、适宜的外界条件

4、表现:植物细胞较动物细胞易表现

受精卵>卵细胞>体细胞,干细胞>体细胞

我们在上课时可按照这样的主干知识一步一步展开描述,中间再举一些例子,更便于学生理解,过后学生复习也比较容易。我认为作为一名理科教师,思路清晰,板书有条理,重难点心中有数,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如果老师都稀里糊涂,那学生就更是云里雾里了。

二、运用类比的方法,便于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碰到一些学生难理解的部分时,运用类比的方法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要形成一个八肽化合物需脱去几分子水?我们习惯于做链状多肽化合物,该题稍做变化,很多同学就出错了。于是我打了个比方,如果是八个人手拉手成一个圈,会拉几下?大家这样一想,很快就得出答案:八分子水。再例如0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1第四题: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在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现有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多少?

这个题可以算是当年较难的一道题,我给学生打了个比方,如果这是一条线段,上面有三个点,一共有几条不同的线段?这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题,总共有十条,减去最长的(a+b+c+d),因为它没剪,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很容易得出:九种。这样把问题转化,化难为简,便于解题。

三、采用对比的方法,直观明了

对比法在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常会用到。有些非常复杂的内容,按课本中文字顺序描述的话,学生听完会感觉一头雾水,抓不住重点,如果我们把相关过程列表对比说明,这样学生学完后就比较清楚。例如在讲述光合作用过程时,生理过程比较复杂,又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我们就可以列表讲述。

区别:

光反应暗反应

反应场所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叶绿体基质中

反应条件光,色素,酶ATP,[H],酶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ATP的合成CO2的固定和还原

能量变化光能→活泼的化学能活泼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依赖。光反应要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要为光反应提供NADP+、ADP、Pi。

在讲述时我们可按条理先讲光反应过程,再讲暗反应,这样安排老师的思路也比较清晰,学生听完也能抓住重点。整个讲完后,再把这几点放到一起比较。这样讲述不但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了该生理过程,而且通过比较也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直观明了。

四、紧密联系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用于生活,我们学习的目的就要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多和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更便于理解。

五、幽默诙谐,活跃课堂气氛

过去我们普遍认同课堂纪律好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不太认同。学生一节课不说话,每个人表情都很严肃,这样维持四十五分钟,我想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即使坚持下来,效果也是很差的。所以我认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爱上这门课,才能把它学好。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幽默感来感染学生,不要纯粹的讲授,而是把学生当做朋友,形式上可采用讨论,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语言上不要太严肃,可用一些口语性的话,尽量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这样,大家在欢笑中轻轻松松的上完一节课,既不觉得累,又效果好。我想这种教学方式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

以上只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目的就是把复杂的知识讲得简单、明了,容易理解,最终学生能记住,会运用,这样我们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学应用方式论文 篇12

关键词:摔跤教学,挫折教育,应用方式

摔跤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如果想提高摔跤教学的质量,适当地运用挫折教育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挫折教育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受挫折承担一定的压力,从而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加快掌握知识的速度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学生表面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压力,增强学习动力。如果出现在摔跤动练习学习进度缓慢出现厌倦怠惰情绪,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

1 进行挫折教育的原因

内在因素导致产生挫折感,学生在对抗竞争中失败或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可能会怀疑自身能力,产生不自信、丧气的情绪, 导致产生挫折感。有外部原因导致挫折感时,可能的情况是在摔跤教学中,受到教师或同学语言和行为上的影响,在出现失误和失败时,感到有压力和一定的心理负担,导致焦虑、精神不集中的心理状态的出现。面对挫折的忍受力是指个人在面对失败情况时调整心理状态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也是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从一般经验上看,一个人的挫折忍耐力较弱,一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失败,就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消极怠惰、自暴自弃,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无法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一个人如果对挫折的忍受力强, 即使面对很多失败和压力,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发挥优势将失败的影响降到最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进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走得更远。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不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意志的一种方式。摔跤是一项竞技性和技巧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在教学中不得不面对很多失败,而且教学质量提高本身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抗争精神,因此必须做好挫折教育工作。

2 摔跤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思路

(1)正确地处理失败和压力是当代青年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引导,改变对失败的认识,面对困难和挫折应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把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放在第一位。对于人的成长而言,受到挫折学会面对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以此来磨练意志,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在摔跤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设置教学的难点,并详细的指导和充分的鼓励,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了解对待挫折的态度,提高对待挫折的能力, 积累应对困难的经验,减少在今后遇到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

(2)利用挫折教育培养竞争意识。挫折是一种综合的感受,面对挫折不能只依靠讲故事说道理。必须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挫折带来的压力,这就要求在摔跤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掌握好教育的时机。在摔跤教学中设置对抗练习模式,给学生竞争的空间, 当学生置身于那种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将会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激励,从而去奋发拼搏,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因此, 要把技巧和竞争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在保证教学内容覆盖的程度高的前提下,将每个学生都安排到循环的竞争对抗模式当中,让学生在失败中寻找弱点找到不足,挖掘自身潜力,培养竞争意识。

(3)以意志品质的培养为教学的目的。①培养挑战精神。根据学生对动作技巧的掌握程度,适当设置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了解困难内容,了解自身的能力,学会制定目标,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与困难对抗的过程中获得成就。在制定目标和努力实现的过程中,动作技巧学习的难度和身体的疲倦都会磨练人的意志,在这斗争同时不断挑战自身能力的极限,也就成功地发挥了摔跤教学中挫折教育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②培养耐心。摔跤项目动作技巧多练习困难,对人身体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的学习中就达到预定的目标,这也是挫折教育的一个过程,学生在教学中取得的一定阶段的成果不能够满足最后教学要求,在面对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就需要学生对身体进行长期的锻炼,对教学中的动作技巧进行反复地练习,培养一定的耐心,坚持不懈,培养目前青年人缺少的持之以恒的精神。③通过榜样激励。自己在学校、班级、同学中树立典范, 深化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注意找寻学校、班级同学中的闪光点,树立的榜样应是身边的人和事,这更能贴近学生。在榜样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用榜样来激励督促自己,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对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会收到极佳的效果。④培养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培养自我检查、自我批评的习惯。“人贵有自知之明”,经常的“自省”,检查、批评自己的不足,并克服它,有利于培养自己勤奋进取、严谨负责、积极自信、坚韧自制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克服懒惰、盲目、草率等不良的意志品质。

3 注意要点

3 . 1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摔跤项目的学习技术种类多,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学生一般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非常顺利,为了达成既定的目标必须付出很多的努力,在实际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想象中的效果,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摔跤教学中常见的挫折。这种挫折的产生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有:身体状态不佳、饮食安排问题、心理上对缺乏信心、对预定目标计划不合理、训练强度超过承受能力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胆怯,在对抗竞争中不能发挥学习的真正水平,不能对自身实力作出正确地评价。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分析不足,找到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提出意见,调整状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认识自身,制定符合实际的联系计划,从身体和心理上都保持健康,保持良好的状态,最终克服困难。

3 . 2在教学中合理设置挫折情景

面对挫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反映,这是出于生物自我保护的本能,因此在挫折教育中必须综合考虑每个个体承受能力的差异,如果对挫折教育进行粗放式管理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那么产生的效果和最初目的将会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整理分析,根据整体的能力水平设置有梯度的训练目标,把挫折的情景设置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不能超过学生本身能力范围过多,在能够做出地努力下无法实现目标,这样就违背了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情景的设置让学生明白经历挫折并战胜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没有恐惧畏难的心理。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情景的设置时要做好教学目标的考查和安排,让学生不能够轻易完成的同时又能够在自身的努力下不断接近目标,其中教师应充分准备,观察每个学生的状态主动帮助学生摆脱不良心理状态,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解决困难上。其中如果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有一定的缺陷,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特别注意,不能提出过分的要求,应根据实际对情况不同的学生做出适当的安排。

4 结语

上一篇:新材料新技术下一篇:中国体育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