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应用题教学研究论文

2024-11-05

小学应用题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2篇)

小学应用题教学研究论文 篇1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应用题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及难点开展教学活动,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主要根据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中存在的问题, 研析应用题解析的方法和途径, 以期给应用题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法,策略方法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较重要的一种题型, 具体分为只涉及单独数量关系的数学应用类型, 以及针对性和直观性较强的图解分析两种类型。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和品质, 以及培养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下面针对现阶段小学生在应用题中易出现的盲点, 提供具体灵活的解应用题的方法及创新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所有的应用题解答都是在审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才能保证接下来解题环节的正确。在提供应用题灵活解法和创新教学策略之前, 笔者简单介绍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以及培养良好审题习惯的重要性。

应用题的教学过程分为审题、识别、分析、解答和检验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是一气呵成的,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都要求学生在这一系列环节中完成。在这五个环节中, 审题占据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审题的作用, 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应用题审题方面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以认真细致的态度审题, 并且明确应用题中的具体数据、相关条件及最终要求计算的结果,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应用题解答。在现阶段的应用题中, 很多数据是隐藏在文字中的, 使学生无从下手, 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使其具备分析题意和掌握数据的能力。只有将题意把握和理解好, 通过给出的已知条件计算出应用题解答需要的数据, 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更轻松, 保证解题的正确性。

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养殖场有24只鸡, 其中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 求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学生在审题的时候, 不仅要注重各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且要对其中的24和2的数量关系进行了解。与此同时,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 还可以通过简略图分析这道应用题。这样做不仅可使审题效率得以提高, 而且可激发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兴趣。

二、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 学生无法正确解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准确地把握好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解题思路。在解应用题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题意, 并且分析条件与条件的关系, 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分析及综合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低, 一些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应用题时表示出不喜欢解应用题。为了能够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文字转换为简略图, 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学校养了13只黑兔, 6只白兔, 如果让黑兔和白兔一一对应, 那么黑兔比白兔多多少只呢? 此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黑兔和白兔, 然后分析此时该用加法还是减法呢?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三、应用题讲解形式应呈现多样化

在变换小学数学应用题内容的同时, 要改变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教师对应用题的呈现形式应充分借助教具、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做到多样化。让学生在观察表格、欣赏图画的良好氛围中快乐学习,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和全方位发展。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 教师可以选取一星期的平均气温、某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等素材, 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从中体会求平均数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的重要信息, 感悟学习平均数的重要意义。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应用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 使之易于学生接受, 既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又优化教育教学结构,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四、应用题讲解应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现行教材中的部分应用题, 有时学生根本没法理解应用题提供的题材内容, 也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 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教学时, 教师应懂得随机应变, 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对具体内容情节做适当改动, 把一些抽象的知识转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身边事物, 通过深入浅出的变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在教学“一辆汽车5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 7小时行多少千米”这一例题时, 从算理上来看, 如果老师把学生所掌握的乘法、除法知识和时间、路程及速度的关系罗列出来, 也许学生照葫芦画瓢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小学生对5小时、150千米等数字的概念还很模糊, 即使问题解决了, 对于整个算理过程仍然浮于言表, 无法理解、渗透和吸收。因此, 我在教学时将例题进行了改编:“杜老师买4支钢笔用去20元, 照这样计算, 买7支用去多少元?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要知道买7支钢笔需多少钱, 必须先知道钢笔的单价”这一认识, 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 显得更得心应手。教师还可借此机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用题教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并且通过应用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重视应用题教学的讲解, 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小学数学老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应用题教学方式, 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 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小学应用题教学研究论文 篇2

一、培养解题能力,养成学生数学思路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没有运用有效的策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应用题的困难。为了让学生构建一套有效的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题目类型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和总结,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有时会出现思维定式,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变思路,让学生跳出思维的框框,打破思维定式,找到解题的思路。例如,在解决“小红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成绩为86分,而当科学成绩公布之后,她的平均成绩增加了3分,求小红的科学成绩为多少?”这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假设小红的科学成绩也是86分,那么四门学科的平均成绩还是86分,而实际上平均成绩为89分,多出的3分应该分给每一科,即12分,所以,解题的思路就清晰了,86+12=98,这样小红的科学成绩为98分,很容易就计算出来了。学习完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整理出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以及各种可能的解题方法,教师也要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尤为重要,也是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时常遇到“比……少”“比……多”“同样多”“还剩”“一共”“问题”“条件”等专业术语,数学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概念和数学名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例如,红气球有5个,黄气球有45个,绿气球的数量与红气球是同样多的,黄气球的数量是绿气球的多少倍?在解这道题时特别要给学生讲清楚“同样多”是何意,在解答同一类的应用题时特别注意将一些术语和数学名词解释清楚,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

三、从问题根本搞清应用题的原理

讲解需要用两步以上的计算来解答应用题时,第一,让学生搞清楚这道题的原理;第二,确定采用何种算法解答该题。比如只需两步计算的题,既是两步计算,就会有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这样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它的原理来决定。例如,六年级一班有女生28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8人,共有多少名学生?当解答这道题时,如果没有将原理弄清楚,女生28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8人,就特别容易把28和8进行相加,这样会将36认为是全班的人数。如果想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出现,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明白该题所讲的是什么,再将已知的数量关系理顺,最后才能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

四、将应用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要有效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进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当然考虑到教学与实践的区别,数学教师这时候应当做的就是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图表面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的数学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前途为根本,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进行思考后解决问题,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刘斌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冯海波.运用读导法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J].广西教育,2011,(13):111—114.

[2]冯德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3):86—87.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课 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3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应用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更加需要教师的引导,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以及问题,并且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教师要充分备课,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刚刚步入学校生涯,对学校生活还不适应,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备课,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放松学生的心情,同时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两者之间建立信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三个影响因素:

一是学生主体。在当前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到的就是学生自身,在应用题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薄弱环节,考虑到学生上节课内容的吸收情况,同时要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班级上所有学生的学习。二是要结合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依赖教材,但是教材是基础,并且在新课改下教材作出新的调整,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作为自身的重要参考,教材也是学生课下学习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能够统一步调。三是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以及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有所依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教学情境的创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学生的理解,很多学生做不好应用题的原因是学生理解不了题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受到生理上的限制,在对抽象的事物理解上存在困难,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的形象、具体以帮助学生理解。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对题干的理解。教师可以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设声音以及动画的情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动画的形式,这样学生在理解过程能够有所依据,根据具体的形象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

应用题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要想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学好基础知识,在遇到应用题时才能将具体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来。相反,学生如果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在遇到应用题时学生就不知道运用哪方面的知识去解题,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各种运算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背诵这些运算的法则和公式,还要让学生理解各种运算的含义,这样学生在进行应用题的计算过程中才能运用正确的公式去解题,否则在应用题的计算中,学生就不明白为什么采用这种运算方式,就会加大学生的出错率。因此,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具体的实例或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各个运算的含义,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水平。

四、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数学虽然是一门理性学科,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应用题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但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运算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否则,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但是教师没有提到很容易让学生以为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者让学生进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不同的角度指导学生,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多样性。

五、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方法,数学学习也是一样,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而在应用题教学中,是渗透数学思想的一中有效途径,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根据不同的题型和所用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思想,数学思想中的归纳和推理是最基本的方法,在进行应用题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的让学生理解这几种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学方法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路,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小学应用题教学初探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解题能力

一、前言

应用题的解答不仅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意义、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 还要具有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所以, 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巩固知识,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 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呢?

二、途径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 做好小学应用题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眼看”“嘴读”“手画”“脑思”“口说”“多练”。

1.“眼看”是前提

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 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眼看”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 搞清含义, 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的数学条件, 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眼看”时不要急于求解, 有些同学拿到题目往往不知所云;有些同学审题时漏看、错看或看不全题目中的条件, 是解题之大忌, 也是解题中“无从下手”“解答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眼看”过程中, 边思索、边联想, 弄清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现象和过程, 正确找准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2.“嘴读”是内化

可以小声读或默读, 是强化知识、接受题目信息的手段, 这是一个数学信息内化的过程, 它能解决你漏看、错看等问题。例如, 平时学习中, 成绩较好的同学, 拿到一道题目, 不管是难是易, 他都会怀着轻松的心情去小声读或默读, 特别是遇到一道陌生的题目, 他会更加兴奋, 认真、仔细地完成它, 逐字逐句研究, 把做出一道难题看成一种快乐;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则不然, 看见难题有畏惧感, 脑中“我做不出”的意念缠住了他们的思维, 这时可通过“嘴读”的方法寻找一些灵感解决问题。

3.“手画”是方法

就是对题目中出现的数量关系、画一些简单的草图和解答的过程。草画图形, 找出题目的关键之处, 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环, 也是解题的突破口。搞清应用题过程必须认真审题, 根据题中告诉的各已知量的数量关系充分想象、分析、判断, 运用“手画”方法画出草图以展示完整的过程图景, 使解答应用题过程更为直观。

4.“脑思”是关键

做到以上几点后, 下面就是充分挖掘大脑中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 准确思考、全面思考、快速思考, 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要知道, 解题时每个人都会遇到关卡, 切忌一遇到困难就自乱阵脚, 否则, 就会越做越紧张, 效果可想而知。遇到难题, 不必吓得不敢下手, 从简单的方面考虑, 将可以想到的步骤一步步清楚地写下来, 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5.“口说”是帮助

口说, 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 属于口头动脑, 是对题目的再理解, 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 尤其是抽象思维, 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 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 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 尤其是学困生, 更应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 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 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 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 还要要重视说的依据, 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 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 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

6.“多练”助掌握

精心设计练习, 注意层层递进。课堂练习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它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增强兴趣、提高技能、磨练意志。因此, 教师要重视练习, 精心选择习题, 并依次推出基本、综合和提高题, 注意层层递进, 以优化教学效果。

进行变式训练, 培养思维能力。变式训练在应用题练习中运用较多, “变式”就是在不改变原应用题本质属性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原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改变条件、问题和叙述顺序, 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

引导一题多解, 开发智力潜能。一题多解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而且能活跃他们思维, 拓宽解题思路, 增强其学习灵活性和独创性, 开发智力潜能。因此, 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 应有意识地穿插一题多解内容, 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多向思维, 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门径和钥匙。

三、结语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5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新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为:

下面以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为例,对这一操作流程予以阐释。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1)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信息,主动深究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

1、一独立尝试探索。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生研究信息。思考:已有的信息是否理解?能否解决男生、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求这一问题还需要了解什么信息?(教师在学生思考后提供六(1)班男生30人、女生20人的信息)接着各自独立思考,提出解题设想。有的学生应用份总关系来思考解题方法(30:20=3:2,即是男生3份,女生2份,共5份。男生分到:2053,女生分到:(2052);有的学生运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来思考(男生分到:30:20=3:2,20;女生分到:20);有的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男生分到:设男生分到X个,=,X=12;女生分到:20-12=8个)。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碰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一此错误或不合理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探究过程。如当学生没有化简30:20,直接1列式时教师可以问:观察一下,30:20是最简整数比吗?1可以怎样?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分析。

2、合作交流探究。

未来社会已辑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

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可以根据份总关系来思考;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也可以根据正比例关系来思考),也进一步掌I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三、反馈点评,归纳总结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间了解他们真实1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同时,因为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欠缺等限制,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应知道,其中一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坚信:学生学习数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必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同时,研究信息、主动探究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为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使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因此,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教师应诊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并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来,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或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

如:在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设计这样的习题蔬菜专业户王大伯有一块地,面积是2400平方米,要种一些蔬菜,请你帮忙出出主意,种哪些蔬菜?按什么样的比例来分配?并算出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

这样的应用题,由于问题情景是开放的,条件是开放的,解题策略也是开放的,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应用味。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培养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极大地加强了应用题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教材在应用题教学上“唯应用而应用”,有许多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困难,应用性不强,解题思路不够开阔,影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应用题教学应从以上几方面思考。增强应用题的趣味性、探索性、思考性、应用性。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增强解题思路的教学,促进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一、培养学生审题与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们想要做好应用题,必须要学会审题,如果审题不过关,就难以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找到解题的切入点,通过阅读,了解题目的意思,不因为马虎大意而失了分数。审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就要从小学生做起,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需要有良好的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在这一环节上,我更多的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上,我充分注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自愿组合、自愿分工、自愿采用讨论方式和汇报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展示、汇报、交流、比较、评价、反思中,进行反复构建,最终达到共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展示学生思维才华。

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套用公式,并死记硬背一些解题方法。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们学会灵活思考,学会举一反三,使同学们不会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在遇到题目出现变化时仍能正确的分析。要把应用题的解题逻辑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结合。根据《新课标标准》的教科书安排,教师在教应用题的问题上必须要让小学生们学会如何将逻辑顺序与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客观事实中认识它的本质,根据不同年级的同学的特点,并且考虑儿童的性格特点,将应用题的难易程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的应用题,教师应该应用一些表格图标表示并且引入加法应用题,使之成为阅读简单有加减法有图文的应用题,以此学习应用的基础。

二年级的应用题安排就应该安排一些稍微复杂点的东西,通过一些提问题,填条件等发法,运用一些方法步骤来进行解题。例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并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等。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能力,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参加点比较简单的三步应用题,结合乘数,除数和一些具体的方法进行解题,从而提高抽象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在智力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所以对于这个年纪的应用题应该安排一些结合实际的应用题,并运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相结合,进行高效解题。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应该运用适当的综合性的一些方法进行解题,运用多种综合方法进行解题。

三、加强解题思路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多种多样的。综合与分析的思维方式是解应用题最基本的常用思路。这两种思路经常性地互相配合、协调运用,就能使学生具有了解应用题的扎实基本功。在应用题中,条件是综合的基础;问题是分析的依据。因此,从小学生开始接触简单的应用题起,就应着重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看到所 求的问题,立即能想到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看到两个条件,立即能想到所能解决的问题。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结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小红、小兰三人拍皮球。小明说:“我拍了24个。”小红说:“我拍了30个。”小兰也说了一句话,但她很聪明,没有说自己拍了几个。如果你是小兰的话,你会怎么说?随着生动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出现,学生的思维得到再一次的激发。有学生说:“我拍的比小红多2个。”有学生说:“我拍的比小兰少2个。”有学生说:“我拍的是小红的3倍”有学生说:“我拍的是小红和小兰总数的3倍。”有学生说:“我拍的比小红和小兰总数少3个。”……反过来,看到以上问题,让学生说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经常地进行条件与问题的顺逆互推思考训练,就为学生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四、加强解题思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条正确完整的解题思路,是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小学生要想熟练地驾驭一种解题思路,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应用题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渗透,不断扩展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解题的技能。

应用题的思路教学一般可采取——自学探索——合作解疑——验证——巩固与拓展这样几个层次。下面以教学归一类应用题为例说明之。首先,对简单的对应思路作训练。根据规律填数;一台织布机

1小时——————————织布5米

2小时——————————织布10米

3小时——————————织布?米

4小时——————————织布?米

然后,较复杂的归一类例题,教学时,同样把题中的条件数量一一对应起来:

3台织布机————4小时————60米

24台织布机————8小时————?米

通过观察、合作学习、加上教师指点,学生很容易领悟出这类应用题的特征、解题规律。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先求出表示单位“1”的量是多少。思路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巩固与拓展的思路。设计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强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思路和规律。如(1)口答练习:“速度一定,求5小时行多少路程,必须先求什么?”“求2台同样的拖拉机4小时耕地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2)同类型习题练习。

以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教学,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当然思路教学还必须结合其他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

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如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进行教育,进行对学生的训练,教师应该运用一系列的现代方法教导培育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远池.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探讨与研究[J].新课程:中,2011,(07):95.

[2]丁向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4):65.

[3]韦腾.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讨[J].新课程:教研版,2012,(01):118-119.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篇7

一、解题方法个性化

与计算教学的算法个性化类似,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应努力促成解题方法的个性化, 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学生采用有创见的、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避免让学生机械叙述算理, 过于注重类型和固定解法, 即使是较简单的应用题, 也尽量拓展学生思路,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形成学生对算法的个性化理解.

首先, 要提倡分析方法.以往的应用题教学, 教师的指令性要求太多, 学生的自主性机会太少, 很多要求仅仅是为了达到解题过程的完整与规范,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无多少实质性的价值.例如, 习以为常的做法, 教师教学时要求全班学生按“读题审题———摘录条件问题———画线段图———列式解答”的程序进行, 致使部分会做的同学进行重复的无效的学习, 而另一部分困难较大的同学却无法跟上这种节奏.因此, 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淡化应用题以类划分的观念, 转变应用题教学以学会解题为基本主旨的传统教学模式, 即“复习准备———例题教学———巩固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 而体现知识, 计算应用题教学一体化, 实现每名同学按自己的起点随机进入学习的自主模式.二是要淡化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过程的标准化要求, 变“只有正确且符合规范的解答”才能得到肯定的做法为“只要思维、策略有效”即能得到肯定的观念, 只有这样,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个性化才能体现, 直觉猜测、数形结合、合理想象等非常有特色的解题策略才得以显现.

其次, 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还应提倡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给学生的思维以较大的自由空间, 给学生以较多的选择余地.解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先画线段图, 再列式计算, 似乎已成天经地义的程序.毋庸置疑, 线段图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方法, 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处理信息?为什么只注重教给学生唯一的分析方法, 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创造自己的分析方法?教师要切实打破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问题化

应用题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显然应用题教学不能等同于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的训练.小学应用题解决的过程一般是:

1. 读题

应用题是用语言表述的一类题型, 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 读题便成为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很简单, 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 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 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但需要用心、用脑, 集中注意力地读, 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 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地读, 重点理解每个词、术语的实际含义;第三遍连贯起来读, 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 画题

这一步对小学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略的, 它是在读完题后进行的, 是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题意, 抓住重点的关键.

3. 思题

学生根据题目反馈的信息, 获取了已知和问题后, 从已知中获取信息, 一步步推出过程量, 慢慢靠近所求结果.

4. 解题

解题指的是学生的解答.或许学生认为这一部分他们是最会的.其实要把一道应用题完整地写下来, 让老师给你满分.同样需要锤炼.学生需要把刚才思考的过程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在解应用题时, 题目中没有出现过的数字是不可以出现在题目中的, 即使是显而易见的数字也需要你进行一定的说明, 这是数学的严谨性.

三、评价考核多元化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 新课程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由于目前应用题考试的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应用题练习的熟练程度, 并不能反映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 更不能代表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因此, 我们应努力实现应用题评价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具体表现为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1. 课堂即时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应用题学习的过程, 关注学生应用题学习的水平,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的参与度, 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 从而激发学生应用题学习的积极性.

2. 作业作品评价

作业作品可以是完成应用题的作业, 也可以是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报告等与应用题有关的作品.

3. 书面考核情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的书面考试情况, 书面考核也应列入应用题学习评价的范围.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方面, 全面考查学生应用题学习的状况和水平, 写出反映学生思维特点或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语, 达到对学生应用题学习质量全面评价的目的.

小学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篇8

一、结合看图, 认数计算,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学习加减法后, 让学生看图讲话。如图上画着:树上停着三只鸟, 又飞来一只。首先让学生自己说出图意, 老师接着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学生从图片上很快就可以找到答案。只要符合逻辑, 教师就要给予鼓励。这样能提高学生兴趣, 发展学生思维。发现学生讲得不对时, 要及时、耐心地予以纠正。这种简单的课堂问答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能力, 又使学生学会了看图说话, 从而也领悟了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当教20以内的加减时, 可逐步过渡到半图半文的应用题, 这时,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按问题回答。如:题目中问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算?回答问题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图文应用题的方法:“观察—读题—分析—解答”, 并在分析应用题的思考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加强自编应用题的训练

自编应用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在简单的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 训练学生设计、口编应用题的学习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基本数量关系,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要求学生观察图形, 按照图意自编应用题

学生积极思考, 想出了很多编法, 如图上画的是一片草地, 有两群羊, 一群是5只在吃草, 另一群是6只正走来。

甲:草地上有5只羊, 又跑来6只, 现在一共有几只?

乙:草地上有5只羊, 跑来了一些后共11只, 问跑来了多少只?

丙:草地上有5只羊, 又跑来了6只, 原来的羊比跑来的羊少几只?

丁:草地上有一群羊, 跑来了6只后共11只, 这群羊原来有几只?

2. 要求学生看算式自编应用题

课堂上, 让学生根据算式自编应用题。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能够从周围的一切实物编起, 如:书本、粉笔、足球或者各种图形。这种编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条件”和“问题”两个数学术语, 通过已知条件求解问题, 在以后正式学习应用题时, 就比较顺畅了。

三、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题意

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最初学生识字少, 独立读题有困难时, 可以由学生领读并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叙述应用题的事理关系, 对原题做出一些解释, 知道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 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画出题中的关键词语, 让学生逐步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题意, 为提高解题能力奠定基础。在读题时要把某一个词同某种运算方法建立起联系。如看到“一共”就用加, 看到“比……少”就用减。

例如:水果店原来有香蕉25筐, 后来又运来11筐香蕉, 现在有多少筐香蕉?学生可以理解“又运来11筐”为“又多了11筐”, 从而搞清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在这个基础上理解问题, 就克服了只看关键术语乱猜算法的毛病。

四、多解、多变, 提高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解题正确, 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一道应用题的教学已经完成。因为在列出算式之后, 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水平并不完全相同。为了提高学生对该题的理解水平, 除要求学生正确求得计算结果外, 还要通过“多解”“多变”的形式, 适当地变换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使得学生举一反三, 灵活解题。

(1) 甲班有男生23人, 女生比男生少3人, 女生有多少人?

(2) 甲班有男生23人, 比女生多3人, 女生有多少人?

(3) 甲班有女生20人, 比男生少3人, 男生有多少人?

以上所举题目, 通过变式, 进行比较, 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提高应变能力, 同时开阔学生思路, 为以后复合应用题的解答打下基础。

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索 篇9

一、重视“说”的训练, 应用题的教学从看图说话培养

翻开现行小学数学课本, 其中有大量的彩色插图, 这的确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在教数学应用题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看图, 将学习兴趣吸引过来, 待学生基本看懂图意, 教师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无论学生怎么说, 老师都要认真倾听, 并把学生看图说出来的话提炼成题意的条件和暗示的问题。接着, 再让学生认真读题, 教师要把学生说的图意即时提炼成一个应用题在黑板上写出来。这样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就能学会自己看图自己编应用题。

例如, 我在教学“大数=小数+相差数”和“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时, 先用多媒体出示了“大数”和“小数”的两个图片, 然后进行了这样的对比练习:

1.王小亮有36本书, 王小亮比李小刚多6本, 李小刚有多少本书呢?

2.李小刚有30本书, 李小刚比王小亮少6本, 王小亮有多少本书呢?

许多学生结合课件上的图片, 马上就知道答案了。

二、转变教育观念,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给学生呈现鲜活的生活情境并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时, 虽然它整幅图颜色鲜艳, 内容丰富, 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但我并没有使用教材中的例题, 因为我认为, 它还不是学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的。所以, 这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师:同学们, 请起立, 我们一起来上体育课!请同学们开始报数。 (当时学生一听, 他们的表情先是惊奇, 当他们明白我的意思后顿时惊喜起来, 随即他们开始报数一、二、三……

师:停!请同学们猜一猜, 我班的最后一名同学应该报多少呢?

许多学生立即思考了起来, 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时, 我班坐在最后的那位学生也立即报出了自己的编号。

我认为:把数学中的知识和学生自己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 他们很有兴趣, 而且也学得高兴, 真正体现了“学中玩, 玩中学”的理念。同时也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又如, 在教学六年级“倒数的认识”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在今天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先请大家进入小小影剧院, 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 (多媒体出示图片, 当然我在这节课中同样没有直接采用书本上的例子) , 请同学们边看边想, 这几张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接着, 我出示课件:一段竞赛的视频倒着播放———一个小猴子倒挂在树下玩耍———一个锻炼身体的人倒着走路。问题:这些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他们的姿势都是倒立或倒着的。

师:是的,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倒立问题。 (板书:倒数的认识) 读了这个题目, 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归纳: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学了倒数有什么作用?倒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师:那么, 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认识倒数。

因此我认为, 在探究之前对学生提出有趣的或带有悬念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 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 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授人以渔, 指导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难点和重点是审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在审题过程中动手来“勾勾、画画”,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并时常告诉学生, 看到一道应用题, 要反复地读, 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 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或题目中有用的重点字词句勾画出来。我认为:学生一旦了解了题意, 就等于将这道应用题做出了一半。以下是我的一节课堂教学中的实例:

多媒体出示:某单位购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共32台, 其中台式电脑有8台, 笔记本电脑有多少台?

师:这道题目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用什么来表示? (老师提示:将差量关系、倍数关系等在书本上勾画出来) 。

师:请同学们依据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 列出算式, 算出结果。 (课堂上, 教师对不会计算的学生进行单独“勾画”动作的辅导)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 篇10

一、引导点拨, 深入思考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往往是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造成的,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点拨。例如, 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河边种了杨树420棵, 是柳树的10倍还多20棵。种了多少棵柳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定向, 认为多就是加, 少就是减。殊不知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应用题。我教五年级学生用方程解答时是这样点拨的:“同学们, 题中什么树是大数?什么树是小数?”我们设小数为x, 顺着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0x+20=420。用算术方法则不是多就加, 先根据题意写出“等量关系”再考虑怎样解答, 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方法。正确地分析一道应用题, 是寻找解题方法的关键所在。分析应用题, 目的在于了解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所求的未知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就要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我在教学时, 一般教学生两个分析方法。第一由条件入手分析, 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 否则推理会失去方向;第二由问题入手分析, 分析要考虑已知条件, 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在分析应用题时, 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从已知找到可知, 从问题找到需知, 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 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二、生动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将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可以避免以往枯燥而单纯的数字、公式与字母的讲解, 使得教学更加富有生命力, 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 不失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大于号、小于号”这节内容时, 学生往往很容易混淆, 鉴于此我编排孪生兄弟历险记的故事,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将整个教学串联起来。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机械记忆, 而是在听故事的愉悦氛围中, 渗透知识的学习于无形。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对于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实践证明故事的引入, 大大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的枯燥与无味, 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可以让整个教学有血有肉, 更加富有生命力, 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能够调动起学生身体的每个细胞, 让学生在无形中将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 从而在听故事中快乐而有效地掌握所学。

三、在动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思维的体操之称,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将思维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在操作中使大脑得到发展, 在动脑中让双手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时, 在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 将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 让学生思考, 这个大三角形和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再将两个完全一样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思考这两个小三角形和拼成的大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学生出现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大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剪成两个小三角形后, 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度;而后面的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拼成的大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 持有这样看法的学生大有人在, 但是他们自己又觉得哪里不对, 有的则认为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但又说不出原因。此时再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用之前的方法来求解剪切前后与拼组前后各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并让学生深入思考, 剪切前后与拼装前后的三角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学生的积极动手与动脑中, 学生便可以透过这些表象达到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数学思维。

四、引导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疑难问题, 自己不明白, 他们就会说出来, 我就给他们这个“说”的机会, 鼓励他们去探讨生活中的未知,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进而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例如, 学习“比例”时, 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 今天我和妈妈去超市买袜子, 可我不知道买多长的?妈妈告诉我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 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了, 我试了这个方法真的很好!那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头和身高的比大约是1:7,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也是1:7, 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这就是比例。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索未知, 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五、结合学生生活举例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学能使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多设计一些题目情节与学生生活贴近的, 学生便容易理解, 如果离他们生活较远, 即使数目很小, 题意也明确, 学生理解起来仍会发生困难。应用题叙述形式也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例如, 1.小王有12张纪念邮票, 送给小刚7张, 还剩几张?2.小王有一些纪念邮票, 送给小刚7张, 还剩5张, 小王原有多少张纪念邮票?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 总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当题目的叙述形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如2这样叙述, 学生思维不易逆转, 只会利用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 有的写成7-5=2。所以我在教学应用题时, 除了书上的例子外, 尽量用学生熟知的事物进行举例。

参考文献

[1]宗慧.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5.

[2]杨秀华.构建“活”的小学数学课堂[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1 (8) .

小学应用题的教学 篇11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记得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效果。根据这—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的数学语言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复习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的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多出示几道,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

二、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一张白纸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境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是解应用题和思维的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应有这样的同感,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分析方法等,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握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解答应用题训练。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

2、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训练时我一般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

4、改编应用题的训练。改编应用题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横向联系的理解。

通过以上几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的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分析 篇12

1.小学数学应用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 应用题考查的是学生们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与以往只追求难度的模式不同, 新模式更注重的是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 所以说现在的教材有关应用题的例题比较少, 一些教师不能够正确地把握教材内容, 往往采取“题海战术”来解决应用题难题, 这种方法在过去的确起到了效果, 但从长久来看, 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而思维得不到发散就会使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 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而且很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变得很低, 长此下去, 学生就会对应用题产生厌烦心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我们学习数学就是单纯的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为目的, 这样的话, 我们的数学教育就是失败的, 因为数学不单单只是固定的公式和方法, 数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

应用题本来就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解题背景的题目,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它的实际联系性不强, 有向计算题型发展的趋势, 加强应用题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更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觉得应用题比较难还有一个原因是学生们不能够正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往往自己理解的意思并不是题目中所想表达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们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他们如何一步步地理解题意, 如何根据题目中的语句, 提炼出题目中的关键字眼,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所要求的目的, 培养学生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有时候学生对着题目中长长的文字找不到一点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图示的方法将题目中表明的或者隐含的关系表示出来, 遇到那些比较抽象的应用题, 学生们光靠眼睛是解决不了的, 还有可能越看越难懂, 如果能够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那么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简化题意, 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 通过画图, 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来,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们解题的效率。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里面有两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解题方法那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学生对综合法掌握理解起来更容易, 综合法就是要求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所有条件, 利用自身所学习到的数学方法和知识, 沿着题目中的条件去思考出问题的结论, 这种方法思路简单, 且容易理解。而分析法就相当于综合法的逆过程, 分析法是先考虑到题目所给的结论, 然后将结论与条件进行对照, 找出与结论相吻合的条件, 最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但是它可以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思维, 它要求学生们通过逆向思维, 掌握已知条件的逻辑关系, 然后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模型最终解得题目中所要求的未知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有时学生们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们在会解答了一个题目之后, 老师将题目中的数据更改, 学生就又不会解答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 同学们没有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 有时候解答一道应用题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种, 教师往往会推荐学生选择简单的那种方法, 其实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学生对同一道题目进行多方法解答, 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 使得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教师是一个神圣而又光荣的职业, 教书育人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教学也要讲究科学,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 应用题作为最为重要也是教学之中比较难的课题, 教师们应该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 创新出更多的与时俱进的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蔡菲菲.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 2013 (70) :67.

上一篇: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下一篇:智能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