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数据处理

2024-10-14

化探数据处理(精选7篇)

化探数据处理 篇1

0 引言

异常下限的确定是勘察地球化学最基本且关键的问题, 不同化探数据处理方法会得出不同异常下限, 进而圈出的异常范围及化探异常特征也不同。目前对于异常下限的研究虽已趋于成熟, 但是处理方法没有统一规范, 研究者据工作区地质特征及研究者专业素养采取不同方法, 对比分析得出较为可靠的下限值, 这是目前圈定异常下限的有效途径[1,2]。本次采用传统统计法和趋势面分析两种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对比研究大华山地区化探异常特征, 以期为后续工程验证奠定可靠的理论基础。

1 矿区地质概况

工作区位于扬子陆块北缘, 南秦岭褶皱带内荆紫关—师岗复向斜北翼。矿区内出露地层为新元古界耀岭河岩群、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及第四系等, 其中震旦系上统灯影组是矿体赋存层位。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 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小, 延伸不远, 在灯影组地层发育, 为本区主要控矿构造。区内岩浆活动主体为喷发火山岩, 主要为新元古代耀岭河群变凝灰岩, 该期岩浆活动对本区热液矿化活动产生重要作用。经过SPSS中的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 选取As、Sb、Hg、Pb聚为一类的As及主矿元素Au为代表进行对比研究, 比较传统统计法和趋势面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

2 原理简介及应用

2.1 传统统计法

传统统计法是基于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前提下进行异常筛选及评价。检验数据或其对数概率分布是否满足正态分布, 如果满足可直接用平均值加2倍的标准离差计算异常下限;如果不满足, 则对原始数据取对数后反复用X+3S及X-3S进行离群点迭代处理, 去掉高值点和低值点, 最后数据集中在X-3S<X<X+3S区域, 用剩下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加2倍的标准离差后返真值作为异常下限。

本文运用SPSS软件, 通过分析统计功能中的Q-Q概率图对大华山Au和As各2 729个数据取对数后剔除极值点前后进行了正态检验。Q-Q概率图是判断数据分布的较好办法。当符合指定分布时, 图中各点近似成一条直线, 见图1、图2。

2.2 趋势面分析法

趋势面分析法认为元素含量主要由三方面影响组成:a) 反映区域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区域构造、区域岩相、区域背景等大区域因素;b) 反映局部范围的变化特征。主要是局部异常;c) 反映随机变化的。主要是随机因素造成的剩余偏差。

a) 剔换数据的特高值, 用累计频率95%的分位值代替特高值, 利用sufer软件中的Grid Data下的多元回归Polynomial Regression内插法拟合空间数据趋势面, 得到各点趋势值;b) 剩余分量是某一位置上原始值与经过该点的趋势值之差, 剩余分量可在Surfer Grid|Residuals (剩余值) 中求得。

3 对比分析

计算大华山Au和As累计频率95%的分位数分别为17.5和51.37, 把原始数据中大于此分位数的值均用该值替代, 此过程可客观地拟合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趋势, 而影响不到原数据集中的特高值, 这正是识别局部异常的理论依据。数据处理前后, 高值点的剔除使平均值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 较传统统计法偏高;中位数不受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影响、无变动, 和传统统计法相近;极大值降低幅度大, 极小值无变动, 数据变化范围缩小, 且均较传统统计法偏小;反映离散程度的方差大幅度降低, 数据集中趋势增强, 但较传统统计法数据集中性显弱;反映数据分布形式的偏度、峰度大幅降低, 较传统统计法偏高, 正态性差。

根据上述两种方法对大华山1∶5 000水系沉积物中的Au和As元素分别进行数据处理后, 采取统一数据网格化, 即网格间距及搜索半径, 圈出异常区。

对比Au元素异常范围, 见图3, 可以看出, 趋势面法圈出的异常面积最小, 微小异常及假异常被弱化, 异常区较为清晰显著, 但是可能会漏掉隐伏矿体在地面显示的弱异常;传统法圈出的异常面积介于二者之间, 分布形态更接近趋势面法圈出的效果。两种方法圈出的异常浓级中心显著, 其中传统法具有三级浓级中心的区域, 趋势面法也都显示异常, 但趋势面法浓级级数高, 异常明确, 具有矿致异常特征, 两种方法圈出的显著异常区域形态基本一致。

As元素异常区与Au元素异常区一致, 不再赘述。

4 结语

对于大华山金矿区, 趋势面分析法应用效果优于传统平均法, 主要体现在异常区面积大小、异常区浓集强度与级数、与已知矿点吻合程度、异常区致异分析与地质含矿评价等方面。在圈定Au和As异常分布区时, 趋势面法有效弥补了传统平均法采用同一异常下限值圈定异常区的不足及异常下限系数的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纪宏金, 林瑞庆, 周永昶.关于若干化探数据处理方法的讨论[J].地质与勘探, 2001, 37 (4) :56-59.

[2]韩东昱, 龚庆杰, 向运川.区域化探数据处理的几种分形方法[J].地质通报, 2004, 23 (7) :714.

中国电视频道化探微 篇2

1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三元蝴蝶效应的恶性循环圈”

各已初现规模的频道之所以陷入尴尬局面,概括为在电视频道化的进程中走入了“三元蝴蝶效应的恶性循环圈”(见图1)。

1.1频道经营的同质化和保守化

随着省级台向企业集团化的转型,但体制的变化并没有根本解决各频道经营收益为主的思想。尽管各别地方卫视、频道大刀阔斧的开辟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领域,甚至牺牲了电视收益,但因为节约开支、思想保守等原因,使频道节目缺乏创新、未成规模,频道的专业理念仍然为赢得人心,也造成了“口号喊出去,受众没买账”的尴尬局面。在受到巨大的任务指标的影响下,地方各频道只能继续走进了收益多、见效快的“新闻、娱乐、电视剧、广告”的通用黄金组合中,频道的专业棱角也被渐渐打磨。

1.2 缺乏品牌栏目和精品节目支撑

为确保收益各卫视、频道,或是尾随收视潮流针对于某种类节目进行大同小异的仿制;或是打造单个专业领域的品牌栏目来支撑整个专业频道并重复播放,造成品牌栏目、精品节目数量偏少均不能满足频道专业化的要求。

电视传媒行业的特点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制作量大,资金、设备投入高,而大多数频道内的节目制作单位规模小、实力弱,且在体制上没有自由与商业灵活合作的权利,并没有具备持续制作、组织节目的能力,所以制作出的节目在质量和数量上并不能满足频道专业化的要求。仅靠个别的品牌节目收益难以支撑各小成本的节目制作,频道为确保盈利又不得不吸收电视剧、商业广告,反而影响品牌节目对于频道专业理念的塑造力和影响力。

1.3 缺乏专业型人才

频道的专业化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来打造,这里的专业素质其实也是一种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具备电视制作、组织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具备该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或兴趣。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专业综合能力的人才和团队,才能针对专业领域的受众制作出新颖独特、寓教于乐的专业性节目。而因缺乏专业领域的品牌栏目和精品节目支撑,使得专业化频道里的专业平台渐渐缩水,栏目和节目专业化的要求渐渐降低,使得无论是具有电视制作、组织的专业人才,还是具备专业领域能力和兴趣的专业人才渐渐感到无用武之地,工作的积极性也大受影响。然而现在频道专业化初建亟待发展,电视制作用工数量剧增,而相应的频道经营管理尚未完善,人员来源复杂、流动性大、专业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报酬发放不规范。于是,专业人才成了频道专业化发展的核心,人的问题解决不好,再好的专业发展战略也会变成一句空话,创建专业领域的品牌栏目和精品节目更是无从谈起,而缺乏专业性的品牌栏目支撑专业频道目也是无从受益,陷入了频道经营的同质化和保守化的尴尬境地。

2 走出“三元蝴蝶效应的恶性循环圈”的策略

化探背景与异常识别的问题与对策 篇3

1 化探背景和异常识别问题

如前言所述, 化探背景和异常识别问题的产生时间很早, 大致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化探方法开创之始, 正值寻找地表矿和近地表矿的鼎盛时期。与地表矿和近地表矿相关的化探样品中指示元素意义明确, 元素含量也较高, 在原生晕找矿中使用浓度克拉克值以及在土壤测量和水系沉积物测量中使用X+K×S方法划分背景与异常虽然在理论上有牵强之处, 但在实际生产中是可行的。为解决背景与异常划分问题, 化探工作者还在化探样品分析手段和背景值估计方面作了努力, 如偏提取技术、指示元素赋存状态分析和稳健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尽管如此, 如下问题仍然存在: (1) 受采样、分析测试和地质成因等方面影响, “背景”不仅不是平面的, 也不是一个光滑曲面, 而是有一定变化范围的带 (图1) ; (2)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化探样品来自多个不同分布型式和变化规律的地球化学总体。

2 化探背景和异常识别方法

2.1 可采取的若干种识别方法

化探背景和异常识别中, 很多人更愿意将系统误差校正和背景异常划分看成两项工作, 分开对待。实际上这两项工作是有所关联的, 开展工作时完全可将二者混为一体。如图2所示, 不同图幅系统误差和不同地质体之间的化探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假定在图2 (a) 中, 图幅1和图幅2是两个存在采样和分析系统误差的相邻图幅, 每个图幅内部不存在系统误差, 但存在地质体的差异;图2 (b) 是这两个图幅中的某一化探剖面。由剖面可见3个明显的台阶, 这些台阶在数字特征上相同。

系统误差校正中, 可快速、有效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是使用标准样, 利用该种方法判断、校正误差, 可将系统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成功解决系统误差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 系统误差校正在实际实施时会存在一定难题, 常见的如化探操作不规范等。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化探采样、分析测试两项工作是由不同单位负责, 如果负责单位在工作中没有按照区域化规范操作来采样、分析测试, 系统误差就不能顺利的消除, 标准样法也没有办法得到有效实施。

把规范的化探数据与未经校正的非规范数据一起使用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而舍弃非规范数据又太可惜。为此, 人们设计和使用了诸如衬度系数法、分区标准化法、移动变差系数法、泛克里格法、多元分析方法等。设计和使用这些方法无非出于以下考虑:要么用一定的含量水平为基准统一数据;要么用一定的地质意义来统一。

2.2 正确识别、划分化探背景和异常中的关键

由上述识别方法的分析可得, 在化探背景和异常识别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确保化探背景和异常识别的正确性。综合分析化探背景和异常识别方法, 可推论出以下几点有效结论:

(1) 背景和异常识别、划分之前, 必须先对测试中存在的误差进行校正, 尽量将测试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以免影响识别效果。

(2) 一般情况下, 化探背景的表平面都不光滑, 反而是起伏、变化多端, 有时候甚至带有一定厚度, 呈现出带状曲面的造型。这要求背景和异常识别时多加注意, 尽量做到全面分析、谨慎识别。

(3) 对于 (2) 中的所提到的问题, 在实际开展工作时最好实先采取措施, 将化探背景表面的起伏变化扣除, 同时想法将化探背景曲面转变为光滑的平面。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之后再进行背景异常识别。

(4) 背景异常识别、计算中应用到的异常剩余值必须要能完全消除系统的误差, 或是消除化探背景的差异, 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5) 背景和异常划分时, 尽量不要采取缩小背景总体和异常总体差异的方法, 反而应该在划分时尽可能的将两者之间的差异扩大, 为后期找矿留下一定空间。

(6) 拼图背景和异常划分方法并不是一种纯数学计算方法, 该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仍然需要结合矿地实际, 设计、编制出相应的背景和异常划分方法。由拼图法划分得到的结果必须要为地质解释提供方便。

(7) 对于识别、划分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 实际划分时可多多借鉴参考文献, 利用多变量化探资料来加以消除, 确保背景和异常识别的正确性。

结束语

本文重点对化探背景与异常识别问题以及相应的识别方法作了分析, 探讨了背景和异常识别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指出背景和异常识别的准确性影响并决定着化探找矿效果, 只有做好正确的背景和异常划分, 才能有效确保地球化探找矿效果, 促进找矿事业的发展。要提及的是, 系统误差对背景和异常识别的准确性有影响, 必须在背景和异常识别之前做好系统误差消除工作, 以免给化探背景和异常识别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摘要:地球化学找矿工作中, 化探背景和异常识别极其重要, 它关系着找矿的成败, 影响着找矿的效果。因此在找矿工作中, 务必要明确了解化探背景, 并做好背景与异常识、划分工作, 保证化学找矿效果。本文从化探背景与异常划分概念的由来入手, 对化探背景和异常识别方法作详细论述, 得出结论, 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化探背景,异常识别,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时艳香, 纪宏金, 陆继龙.地球化学数据的定和化及其在系统误差校正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5 (1) .

化探数据处理 篇4

1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其应用原则

1.1 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主要侧重针对地质条件在地表所呈现出的分布状况, 来推测出工程地质区域的地下分布情况, 这是整个工程施工现场勘查工作展开的一个核心基础, 也同样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措施。它主要可以利用宏观的形式来针对地质条件、演变规律进行相应的研究, 并且能够通过这一形式, 来精确的推断出底层状况以及构造情况, 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三维空间地质结构模型, 来为测绘工作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

1.2 工程地质勘探

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之中, 主要包含了山地工程、工程钻探、工程物探等多种形式, 其中主要注重针对工程地质条件在地下区域所具体的分布规律进行查清、确认。在这其中, 工程物探技术经常被使用在对工程地质条件在“线”上的具体分布进行调查, 而这项工作的展开, 主要是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之上来进行, 能够解决河床部分、深层岩体具体特性未查清的问题, 从而进行初步的探查之后, 能够为后期的钻探工作以及山地工程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据。此外, 还可用于确定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 (尤其是动参数) 。钻探和山地工程是查清工程地质条件的依据性方法, 并为室内试验提供试样, 为原位试验创造条件, 属重型勘探方法。它是在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调查的基础上, 对未查清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核实。

1.3 工程地质试验

工程地质试验确定岩土体、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和水理参数, 这些指标是评价岩土体工程性质和工程地质问题的重要依据。因为, 许多工程地质问题归根结底是力学问题, 这些问题的正确评价是建立在可靠的力学参数基础上的。室内试验的岩 (土) 样可以取自钻孔 (岩芯) 、试坑、平硐和竖井 (岩样) 。野外原位力学试验通常在平硐中选点进行, 而压水试验、地应力测试等通常在钻孔中进行。

1.4 工程地质长期观测

由于工程地质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地质体, 具有很强的不均一性、各向异性和蠕变性, 许多工程地质要素 (如地下水) 还随时间 (季节) 变化, 故很难提取和建立十分准确的地质模型。从研究方法上, 则存在分析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不完善、不合实际的简化 (概化) , 取样和试验点的代表性以及仪器设备和操作规范性问题。故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研究结论都需要通过长期观测来校核, 同时也可通过工程地质长期观测来实现突发性工程灾害的监测。

1.5 勘察资料的内业整理

内业整理包括: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整理和数理统计;工程地质计算、工程地质图件的编绘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从阶段上看, 内业整理包括勘察过程中的初步整理和专项整理以及最终的系统整理。从内容上看, 每一单项工作结束后, 作业组都要进行数据和图件整理, 编写单项报告, 提交验收, 并根据验收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各阶段的勘察工作结束后, 则需进行全面的资料和图件整理, 提交总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 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范围、比例尺、精度:

2.1 测绘范围

在测绘范围大的情况下, 实际上更有利于对于部分区域工程地质问题的解决, 但是其中的工作时间、测绘投资也相对的增大。测绘范围过小, 那么也就直接减少了相应的工作量, 虽然说促使测绘进度得到了提升, 并且减少了投资, 但是在测绘范围过小的情况下, 便无法迅速的查清整个区域的构造, 极易出现返工的情况, 导致工期大幅度延后, 最终引发远比大面积测绘范围投入更大的损失。就各个方面的情况来看, 测绘范围具体大小, 实际上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2.1.1 设计阶段

在规划选点的阶段之中, 务必要对于整个河段、河流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其研究可行性阶段必须要采取阶梯级的坝址必选形式, 确保各个不同的测绘范围都能够达到完全覆盖的目的。但是如果说其中几个坝址的距离相隔较大, 那么就可以采取单独进行的形式。在初步设计阶段中, 可以采取一个坝址的几条必选坝轴线中所有建筑物体分布范围进行覆盖的形式。

2.1.2 建筑物的类型和规模

在建筑本身的规模、类型有着较大差异性的情况下, 其对于地质环境所产生的相应作用范围、强度也就必然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2.1.3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部分大型的水电工程, 本身会由于处在一些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强震地带, 为了能够对于该区域进行水库诱发地震、地质结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论证, 那么就必须要针对坝区构造、库区、区域构造以及有所关系的部分进行全面的调查。

2.1.4

环境地质本身对于工程所可能带来的任何影响, 以及建库对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

2.2 测绘比例尺的选择。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一般分为3种:小比例尺1:100000、1:50000;中比例尺1:25000、1:10000;大比例尺1;5000、1:2000、1;1000、1:500。

3 结论

综上所述, 在我国当前的地质勘查行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 能够促使勘查工作所呈现出的效率、质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进而为行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地质勘查行业是持续发展的, 为了能够使得我国的地质勘查水平始终保持在国际前列, 就必须要持续性的加大对这方面技术的分析、研究, 这对于我国的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来说,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我国经济体系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地质勘查工作是我国当前社会体系的核心部分, 该项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能源、资源开发项目来说,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地质勘查领域之中的各项科技技术以及勘查理论大量的涌现。并且随着这些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效率、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这部分技术本身实践时间较短, 还存在着部分问题, 必须要加以研究解决。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地质勘查工作中的物化探勘查技术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以期为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质勘查,物化探,勘查技术

参考文献

[1]冯聪.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J].西部资源, 2008 (6) .

[2]宋鲁秦.工程测量与煤田地质勘查[J].陕西煤炭, 2009 (6) .

化探样品中钒的催化极谱测定 篇5

钒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1.5×10-4, 主要用于钢铁工业、炼制优质合金钢和各种合金。钢中加入千分之几的钒就能显著增加钢的强度和韧性。化学工业中用钒的氧化物作生产硫酸、精炼石油, 制造染料的催化齐, 也用以制染料、化学药剂、彩色玻璃、彩色胶片和墨水等。

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化探样品中钒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石墨炉原子吸心法、萃取分光光度法, 但是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存在测试速度慢、成本高, 背景干扰大, 另外萃取光度法存在萃取不完全、费时, 两方法均不适合大批量化探样品中钒的测定。采用Na2O2半熔法, 优化试验条件, 建立催化极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的钒。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

JP—2C型示波极谱仪 (成都仪器厂) , 三电极系统 (滴汞电极、甘汞电极、铂电极) 。

2.2 试剂

过氧化钠 (分析纯) 、苦杏仁酸溶液10%、氯酸钾溶液6%、钒标冷溶液1mg/ml, 临时用时稀释至10ug/ml。

2.3 仪器工作参数

模式:1导数:一次导数;原点电位:-608mv;量程:03、补偿:0;测试方法:阴极化;寻峰窗口宽度:11;显示方式:坐标。

2.4 标准曲线

分取0.0 0.3 0.5 1.0 2.0 3.0 4.0 5.0ml10ug/ml钒标准溶液于25ml比色管中, 加入与试剂相当的空白溶液, 加1滴酚酞指示剂, 用1%H2SO4溶液中和, 并过量0.5ml, 加入10%苦杏仁酸溶液5ml, 6%KClO3溶液2ml, 稀释至刻度、摇匀。放入水浴中, 保持微沸半小时, 取出、水浴冷却。取部分溶液于小电解杯中, 在JP-2C极谱仪上按仪器测定条件测定。

2.5 分析手续

称取0.5g试样于刚玉坩锅中, 加过氧化钠3g, 搅匀、至于高温炉中, 在520。C时半熔20min、取出、冷却, 用热水提取, 渚沸10min、赶净H2O2、洗出坩锅, 定溶于50ml比色管中, 澄清后取5~10ml (视含量高低) 于25ml比色管中, 以后同标准曲线的绘制进行。

3 结果讨论

3.1 前处理方式的选择

从文献资料得知大多数钒矿可以用HNO3、H3PO4或王水分解。但应避免使用HF-H2SO4分解, 、防止蒸发冒烟时钒由于挥发而损失, 使结果偏低。特别是含有机碳的试样更无法直接用酸分解, 经过长期试验对此情况须先在5500C灼烧30min, 再用HNO3、H3PO4才能分解。可以看出对于酸溶系统存在溶解不完全, 费时, 不适用于批大量化探样品的前处理。

钒矿物用Na2O2或Na2CO3和KNO3的混合物溶融, 用水浸取时, 钒全部成盐进入溶液中, 可与Fe、Ti和锆等元素分离。铁含量高时, 钒有部分吸附, 因此须再用NaOH再分离一次。采用Na2O2为溶剂, 则无须进行全熔, 只须半熔就可心使钒在浸取时完全进入溶液, 与Fe、Ti等无素分离。试样经碱熔后与钒同时进入溶液的Cr、W、Mo、Al、Sn和Zn等元素, 在还原电位处不起波, 不干扰测定。再者Na2O2半熔法熔融温度低, 不易损坏坩锅。本系统还能作为MO、W极谱法测定系统,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3.2 加热渚沸时间的选择

经试验发现, 峰电流的大小与溶液加热时间有关, 在操作中应将标准时溶液与试样加热时间保持一致, 将此条件控制为保持微沸30min, 加标回收率达到满意程度。

3.3 仪器测试条件优化

根据原点电位=被测元素峰电位-0.25V, 调整仪器参数使波峰出现在荧光屏中部, 将原点电位定为-608mV, 量程为03档, 窗口为11, 则波形完整, 位于荧光屏中部。

3.4 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

在0~50ug/25ml浓度范围内, 标准曲线线性良好, 线性回归方程为Iy=2.1228Cx+4.5108, 相关系数γ=0.9995, 方法的最低检出线为3.4ppm, 而化探扫描检出限要求为20ppm, 完全满足要求。

3.5 精密度和回收率

3种一级国家标准样品分别取平行样, 一份本法直接测定, 一份加标测定, 结果见表1。

3.6 方法应用

应用本法核工业武威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中心对新疆、内蒙等地区2万多个化探样品进行了测定, 经标准样品检测, 保留样品内外检, 结果均符合地质矿产管理规范的要求。

4 结语

用Na2O2半熔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 解决了酸溶系流溶解不完全、费时的问题, 采用合适的仪器测试条件, 实现了快速、准确催化极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钒, 回收率和精密度满足检测要求, 结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岩石矿物编定小组.岩石矿物分析[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73.

[2]瘳庆平.水中微量钒的催化极谱测定[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7) :872-872.

[3]朱明华.仪器分析[M]. (第2版) .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化探数据处理 篇6

化探异常利用矿化区段地区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无矿背景区的现象, 分析评价成矿地球化学环境、控矿因素及元素运移机理。然后根据不同的勘查地球化学技术适用条件和地区地质、地理条件, 对异常进行解释和评价, 能很好的做出找矿远景评价, 能获得丰富的找矿远景数据。针对化探异常研究评价的基本内容对找矿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 化探异常的评价方法

2.1 地球化学探矿法

简称化探, 是以地球化学理论为基础, 以现代分析技术和电算技术为主要手段, 从各种天然物质中系统采集样品, 分析测试样品中某些地球化学特征数值 (如指示元素的含量, 元素比值等) ,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以便发现地球化学异常, 并通过对地球化学异常的解释评价而进行的找矿方法。化探异常是指矿化区段的地区化学特征 (如某些元素含量的高低, 元素含量的分布的均匀性, 元素赋存形式的差异) 明显不同于周围无矿背景区的现象。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 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偏离背景值。

笔者在工作中, 学习、总结出以下金化探异常评价方法。取样对Au含量进行测量, 分析是否存在异常;综合设计一条通过异常中心的采样剖面, 通过采样来实现对全面分析该区域的异常情况;对取样进行加工, 并确保样品颗粒直径小于一定的范围;根据Hg、Sb、B、F、I、Ba、As等指示元素的强异常, 可以判断出矿体的上部及前缘;根据Pb、Zn、Ag、Au、Cu等元素的强异常, 可以判断基本靠近金矿体;根据Mo、Bi、Mn、Co、Ni、Sn等元素强异常, 可以判断出矿体的下部, 从而通过利用金矿床构造的相似性和靠近金矿体的Pb、Zn等元素的强异常评价方法查明在该异常区金的找矿标志, 从而实现找矿目标。

2.2 构造地质研究与岩石地球化学多元素异常评价综合找矿评价

实践证明, 利用构造地质与岩石地球化学多元素异常评价综合找矿山方法, 具有判断精度高、探矿时间短、社会效益好等优点, 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经钻探揭露查明:在田家-仙人脚矿段部分区域内, 相关构造蚀变带主要由黄铁绢英岩、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化碎裂花岗岩等组成。煌斑岩呈绿色, 风化后呈土黄色, 多有碎裂和蚀变, 主构造蚀变带系由两条近于平行的蚀变带组成复脉带, 蚀变带内主要充填物为黄铁绢英岩及黄铁矿脉、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化碎裂花岗岩等, 黄铁绢英岩中穿插黄铁矿脉及石英脉。石英脉脉状、透镜状、细脉状或网脉状, 乳白色, 多含黄铁矿, 规模较小, 一般厚5~10cm, 矿化较强, 它的出现往往是矿化好或富矿包存在的标志, 金品位较高, 均不同程度地赋存有金矿体。仙人脚矿段的1号脉和7号脉的北部矿体未封闭, 进一步勘探, 黄金资源储量有望进一步。

3 化探异常分析应用

3.1 化探异常圈定

在测区面积较小, 地质情况相对简单, 元素呈单峰分布或分布中存在单一背景全域或单个异常全域时, 可以通过计算获取测区统一背景下的平均值, 也就是圈定异常下限。在实际应用中, 1:5万矿产普查化探异常分析中, 通常在频率分布中存在单一背景全域和异常全域的交迭双峰, 或者频率分布曲线呈不对称正向偏斜, 此时可以利用众值来代替平均值进行异常圈定。当测区面积较大, 或者测域由苦干个1:5万矿产普查联测时, 其地质情况较为复杂, 通常先将测区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分别计算, 获取不同地质单元的背景平均值和异常下限, 以此进行异常圈定。不过在具体应用中, 由于异常下限值的可靠性还需要与本测区矿产和矿化分布特征进行修正, 因此一般仅作为异常圈定的参考值考虑。目前通常根据异常所处地质环境、找矿意义、工业研究成度, 采样介质, 异常形成地质因素, 异常范围和强度等来划分异常种类。

3.2 化探异常筛选

化探异常筛选是对异常进行找矿远景的初步评价, 包括异常面积范围、异常强度、异常特征、异常规模、元素组合、浓度分布、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客观的分析了解。传统的化探异常筛选多借助于专家经验进行异常对比, 这种方法在新区找矿中获得成果的机率较大, 在老区取得突破性找矿成果的机率较小, 近年来这种方法所获得的找矿成果已经越来越少。现阶段, 在异常筛选中应当改变从局部异常出发的思路, 而从区域是否存在不同级次异常模式出发, 寻找不同级次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从区域成矿模式、局部异常, 不同级次地球化学套合模式的关联性出发, 以获取更大的找矿潜力。但需要注意, 在表生地球化学景观区带的异常筛选中, 不同景观区由于其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上的差异常, 使得其异常的可比性很差, 应用于对比研究中只能获得一些次要数据, 只有同一景观区的同类异常的对比研究才具有较高的可用价值。

3.3 异常定位追踪

异常筛选只是筛选出具有远景的异常, 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异常定位追踪, 进行异常查证确定详查区和寻找工业矿体, 评价异常为矿致异常还是非矿致异常。在异常定位追踪中, 应当正确分析高值点、富集度, 掌握好唯一标志进行异常源的定位追踪, 结合成矿地质体、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 着重于异常重现及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高值点、富集强度、位置变化。当异常特征面积较大且地质构造因素复杂时, 可以利用相应的工作比例尺来分解待查异常进行异常定位追踪, 将靶区缩小便于获取更真实的数据和发现异常重现度。

4 化探异常研究评价的基本内容对找矿的意义

矿产形成有一定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显示标志, 矿产普查能筛选出成矿远景最大区, 找出可能的矿点和物、化异常区, 进行矿产资源总量测定, 寻找不同比例尺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 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布局和矿产需求形势极为重要。化探异常分析能确定异常的存在, 追踪异常源, 了解异常源所处的地质环境, 对异常作出解释和评价, 了解矿化规模、产状、品位和分布特征, 为进一步的矿产勘查获取丰富的数据, 是矿产普查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完成国土面积近七百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化探工作, 覆盖了大部分国土和主要重点成矿带, 获取了上亿计39种元素的高质量国土基础地球化学数据资料, 圈出数百万计各类综合地球化学异常, 并以此为基础筛选和查证发现了一大批矿床、矿产地,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民生需求做出巨大贡献。研究化探异常分析在矿产普查中的应用, 具有非常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更加有效开发我国有限的矿产资源, 找出更多的矿产资源, 针对对化探异常研究评价的基本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找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我国不仅仅是一个人口大国, 也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 化探异常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矿产勘查评价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论题, 这项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文章主要阐述了有关化探异常研究评价的基本内容对找矿的意义

关键词:化探异常,研究评价,基本内容,找矿,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刚.化探异常曲线图中采样坐标投影的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 2013 (6) .

[2]贾文, 李志华.内蒙古阿巴嘎旗AP23化探异常特征分析及找矿潜力预测[J].矿产勘查, 2010 (5) .

[3]鄢旭久.黑龙江漠河地区分形成矿远景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4]青海省有色物化探公司.青海省都兰县沟里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普查报告 (内部资料) , 2011.

[5]吕国安.成矿区 (带) 异常评价选择的基本条件研究[J].岩土工程, 2012, 3 (6) :50-54.

浅谈化探异常评价中的常见问题 篇7

1.1 地球化学异常的由来。

自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首次开展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后, 地球化学异常这个术语就出现了。1936年, H.M.萨弗罗诺夫首先提出了矿床分散晕的概念。所谓矿床分散晕是指矿体周围或附近存在的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特征元素的高含量带。随着地球化学找矿实践的深入, 人们发现, 地球化学异常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现象, 例如:绝大多数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包围矿 (化) 体, 呈同心或偏心状, 但也有少数元素如Hg、Ag等异常远离矿体呈离心现象;矿 (化) 体和其它地质体 (地层、构造、岩浆岩) 都能引起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可以表现为正异常, 也可以表现为负异常等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就出现了比较合理的地球化学异常定义, 地球化学异常即指地质体中地球化学指标与周围背景有着不同的现象。

1.2 异常下限的确定。

随着寻找隐伏矿体的需要, 有人提出用趋势分析的趋势值表示背景的起伏, 用剩余值反映异常的空间分布。大约在1966年产生了二维加权移动趋势分析法。最近有人用众数作背景, 并选择占样品总数3%~5%的高含量样品作为异常样品, 最终还要根据其是否客观反映工作区的矿体和矿化的分布特征而作适当修正。

1.3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正确性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区分矿致异常和非矿致异常以及就此提出远景预测区。成功的异常评价表现在以下两点: (1) 正确地肯定矿致异常的远景, 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及时对非矿致异常作出否定评价, 节省勘探时间和资金。从这个角度上讲, 异常评价的正确性尤为重要。

2 异常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2.1 异常元素组合、规模等。

几乎所有的异常评价都利用异常元素组合、规模等, 这是从异常本身的特征出发对异常所作出的最直接的评价。不同的元素组合能反映不同的地质体特征, 如Cr-Co-Ni等元素组合能反映一些超基性、基性岩体。对于矿致异常评价上不同的元素组合能反映不同的矿床类型。

2.2 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带性。

大多数内生金属矿床具有原生的元素组分分带和浓度分带, 这已被证实。那么, 以土壤、水系沉积物、岩屑等为介质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是否具有分带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更加复杂, 它既取决于矿床 (点) 自身的特定分带, 也取决于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等。次生地球化学异常中元素的分带不仅表现为元素的组分及浓度在空间上规律性变化, 而且还表现为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在空间上的变化。一般而言, 在矿体上方, 往往是垂直分带序列中指示矿体深部的那些元素或是矿下晕的元素之间相关性差;反之, 在矿体下方, 则矿下晕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而矿上晕的元素之间相关性很差。因此, 在进行次生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时, 不仅要比较各元素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而且还要研究元素间的相关性。在新疆东天山沙泉子地区, 当岩屑地球化学异常出现Au、Ag、As、Sb、Hg等多元素异常, 且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时, 显示金矿有一定埋深, 找矿前景较好;当出现Au、Pb、Zn、As、Sb (cu) 等元素的综合异常, 且相关性较好时, 金矿常近地表产出, 找矿前景一般。因此, 研究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带性应是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中的重要一环。

2.3 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对原生异常既有继承性又有变异性。

因此, 如何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使成矿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究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就很关键。

2.4 异常所处的地球化学场。众所周知, 以前对区域地球化学异

常的评价着重于“高、大、全”异常, 异常评价的依据是异常本身的特征, 如异常强度、面积、组合等, 通过对这些计算的评序值进行排序, 虽然也考虑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 但却忽略了地球化学高背景、弱小异常、负异常等地球化学场的特殊地段。这种以异常评序值来评价异常的方法显然是弧立了异常, 失去了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地球化学背景, 破坏了地球化学场的整体性、层次性, 同时也损失了地球化学场中所隐含的大量信息。地质体系和地球化学体系分别是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地质作用及其产物进行研究的, 地球化学场从微观角度在空间上反映了地质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分散与聚集的痕迹, 也是矿床赖以形成的地球化学环境、控矿因素的综合反映, 是地球化学异常赖以存在的基础。地球化学场可分为地球化学异常场、高背景场、背景场、低背景场、负异常场。地球化学背景是地质作用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某些元素和地球化学参数的地球化学场, 它客观地反映了地质演化特点和各种地质作用的地球化学特点, 而地球化学异常场是指一个或多个地球化学参数达到一定程度的贫化和富集的区段。所以结合地球化学评价异常更能全面地反映异常所处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金矿床或金矿田Au的地球化学场一般复杂多变, 起伏较大, 并与Ag、As、Hg等元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因为, 形成较大型的矿床甚至矿田必须有相当大量的成矿元素参与迁移与富集, 必须经过多次或多种地质作用逐渐富集才能浓集成矿。一般的金矿分布在区域高背景区或区域高背景向低背景的过渡区。如果一个地区存在着这样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 那么就有寻找大型、特大型矿床甚至矿田的可能性。

2.5 异常所处地质背景。

地球化学普查成果最终仍需转化为地质解释。一般情况下, 地球化学异常与地质背景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研究异常所处的地质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某些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环形构造与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韧性剪切带、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滑脱构造、走滑断层、同生断裂等地段都是某些特定矿床赋存的有利部位。

3 结论

全国性的区域地球化学普查发现了大量异常, 其中已经对“高、大、全”异常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果能对其它异常在以前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异常元素的分带性、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异常所处地球化学场、异常所处地质环境进一步评价, 也许能更加全面、客观、科学、真实地体现出异常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阮天健等.地球化学找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2.

[2]李惠.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与勘探, 1997 (2) :43-47.

[3]孙宝田.再论重点成矿区带化探扫面资料的深开发[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1996, 5 (4) :227-231.

[4]吴传壁.区域地球化学与矿产普查[J].遥感与地质, 1991 (1~2) .

上一篇:教学方式下一篇:货币流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