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方式

2024-10-10

改变教学方式(共12篇)

改变教学方式 篇1

新课程标准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 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实现,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把握, 有效地实施。

一、多创机会,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就是有指导地开展小组教学, 通过让学生在一起学习、合作, 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新课改以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认知途径。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以下过程:

1.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及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目标及学生的任务, 然后按需要将学生合理分组, 分配任务。

2.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 便于学生了解要达到的目标, 从而有目的地合作探讨。

3.检查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的效果, 并不时地提供帮助 (例如回答问题、传授完成任务的技巧) 和提高学生的人际和小组合作技巧。

4.对学生的成绩作出评价, 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

事实上, 完成以上教学过程并非难事, 但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却不太容易。在课堂上如何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真正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进去, 有效地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还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合作学习中做到人人有岗, 人人有责。在课堂合作学习中, 要想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并不难, 而要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去思考教师抛出的问题, 达到教师预想的学习效果就很难。所以, 小组合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教师要确保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2.在合作学习中注重总结学习成果。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3.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如果因为合作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所以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 逐步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变教师灌输为师生共同体验

在实施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不同的阶段, 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自我感知时, 教师不仅仅是布置自学材料, 提出学习要求, 而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与学生共同发现规律, 共同提出问题, 和学生一起产生疑惑, 感到欣喜,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组内合作时, 教师也不是作旁观者或直接干涉、包办代替, 而是深入到学习小组内, 以小组一员的身份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讨论、交流, 及时了解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始终是学生的合作者;在组间交流时, 教师不是刚开始就倒向哪一方, 也不是对各组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 而是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讨论, 甚至争辩、讨论, 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性引导, 在水到渠成之际为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在合作与交流中, 学生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互相提问, 互相启发, 互相商讨, 互相激励, 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而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总之,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复, 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

[2]孔凡哲.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初中版数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改变教学方式 篇2

1、请从下列课题中选择一个,写出该课题的“三维目标”,并说明你是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20分)

A、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七年级上册)

B、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八年级上册)

C、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高中必修1)

D、细胞生活的环境(高中必修3)

2、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学习、自我指导、自我监控”的学习。在你的课堂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你有何独特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能自觉地自主学习?(20分)

3、在合作学习时,你让学生讨论,很可能就有一部分学生坐在那里聊天,谈论的可能是今天放学去买什么,昨天玩了什么游戏。表面上很热闹,但实际上没有学习,你怎样让这部分同学也行动起来,进行有效讨论,合作学习呢?(15分)

4、请从中选择一个探究性实验设计其实验方案。(25分)

A、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B、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

5、请通过网络和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国内外做中学的文献资料。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造成“自我意识的矛盾”?怎样给予正确的引导?

2、运用青春期性道德原则,以中学生为对象,写一篇300字左右有关性爱、性伦理的讲解稿。

3、青少年近视的成因,如何保护视力?

二、案例分析

萌萌是个胆小内向、内心敏感的女孩。初中二年级时,曾有个男同学当面笑她太胖,从此便非常注意自己的身材,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表现出非常不安、气愤,甚至一连几天情绪低落。进入高一后,恰巧那位男同学也分到了同一个班,她非常紧张的关注着那位男同学的言行,怕他继续说自己的坏话。不幸的是她发现班上果真有同学三、五成群的议论什么,好像看见她又不说了。她不敢问,似乎一下子掉入了深渊:完了,他们一定是在说我!萌萌变得更加沉默、更加独往独来,觉得同学们都看不起她。。。

问题:

1、请分析萌萌主要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2、你如何处理?

提示:

1、可以参考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

2、请独立完成作业,发现抄袭现象,抄袭者与被抄袭者均不能得分。

改变教学方式,创建高效课堂 篇3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人的课程目标。有老师私下议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质量搞题海、多练、多考以记住知识,现在我们是不敢、不想让学生多练多考。”不敢,是因为怕“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想,可能是因为在“减负”了学生的同时,也“减负”了自己。然而,现今笔者看到随着练习的大幅下降,某些教学的质量出现了负增长,其现象堪忧。在此,笔者尝试将“以练促学”的教学模式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教学片断,以下仅就《人体的自我调节》中的教学活动为案例加以分析,以期对之后的教学有所裨益。

一、温情情境,导入主题练习

英国的哲学家马辛说:“阳光太强,使人眼瞎。”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太强势则学生常常成了被支配的教学附庸品。本章的导言中,笔者设置了一个较温和的学习情境:师生做一个简单互动,即“老师说出一串体育术语,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完成与术语相反的肢体动作”,如老师说“向左转”则这位学生要做“向右转”的动作。在互动其间课堂内欢声笑语,师生在笑声中打成一片、融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此两次到三次,务必是老师与一位学生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体现老师的“童趣”与“亲民”的温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

随之,笔者以此为契机导入一个问题:“在这过程中,怎样的调节方式才能使这位同学在如此紧张、短暂的时间完成了一连串复杂的反应?”提问声中,学生开始由“动”入“静”的沉思。这时笔者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走进新课主题,即“人体的自我调节中,最主要的方式是神经系统的调节”;随即,笔者让学生在预先备有的导学案上填上“自己”发现的这个重要的知识,“人体调节的主要方式是:神经调节”。

此种导入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老师与学生间实现温情式的情感互动;第二,学生在笑声中快乐的走进学习情境中;第三,学生自己“发现”了知识并“体验”了知识在生活的实践运用;第四,学生在填写导学案填空的“练习”后对下一个学习环节留下记忆印痕,达到“以练促学”的高效教学。

二、短时记忆,识记图解练习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谈到,“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每当读到这里,笔者总不禁反思执教的每一堂课是否真正达到或接近了这句话。

在《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个章节中,当课堂环节进行到“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和“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环节时,教学要求是学生能识别“人体神经系统主要部分”和“神经元模式图”两张生物图。以往笔者一般是“一张挂图、一支教鞭”轻描淡写地完成这两张生物图的结构与功能的讲解,由此学生也就在波澜不惊的教学活动中度过了这一环节。如此教学方式可谓是四平八稳,然而学生对此只能在脑中留下了一味不咸不淡的识图印象。

现在,笔者试着改变成由学生为主体来完成知识的自我生成性过程,放手让学生“练习”自主先行识别生物图。笔者的教学流程是:其一,在两分钟内识记一张生物结构图与功能;其二,时间一到后由老师抽查识记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中时时感受到来自自我的记忆挑战,这也是学生自我能力与风采展现的机会。这种“训练”往往带有竞争与比赛的火药味,恰恰是这样的氛围迎合了中学生爱出风头、爱争抢的心理期特点,这也是为何竞赛方式在任何学科中的运用大多是屡试必爽、大受学生欢迎的原故。经此“练习”后,学生对神经系统图与神经元图的结构记忆真可谓深刻。笔者由此对赞科夫的话又加深了体会,同时也深感适度的“练”对学生的“学”具有强烈的影响力。

三、层层递进,小组比赛练习

地球人都知道: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是十条虫。恰恰是合作精神的缺失,直接引发了新课程要求中特别提出“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合作的学习方式”。

当笔者在《人体的自我调节》进行到第三个环节时,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合作行为。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有体力合作与脑力合作之分,比如其一是,测试“握手-握手”反应要用多少时间;其二是,小组讨论活动中的1-4四个问题。其一合作的测试活动是最好的体力合作培养方式。每个班进行到这一环节时,笔者总能看到每一小组成员眼中露出“快快快”的眼神、脸上写满既紧张又凝重的表情,最后总有好多小组的学生央求“让我们再测一次吧”、“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其二的合作是小组内讨论,这则是智力合作的类型,也是小组集体脑力劳动的合作成果,在其成果交流中学生总是有说不完的要点。

四、巩固小结,应用拓展练习

俗话说,任何一种知识,不交流、不应用只是一堆枯燥的符号、图像,只有交流、应用才能使它们成为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东西。

当学生掌握了一大堆符号、图像之后,是让其感到背着一堆堆枯燥的废物而苦闷,还是使其认为拥有一大笔珍贵的财富而喜悦?笔者通过一些小小的练习解决了这一问题:方式一,让学生当堂“练习“表达知识、相互交流心得。比如有些学生的识图能力特别好,让其说说识别神经系统和神经元两个结构图的小窍门;有些学生的逻辑能力特别强,让其谈谈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还有的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非常突出,让其侃侃本节的知识要点等等;方式二,从生活中找出该知识的应用实例,比如让学生分析三国的曹操的“闻梅止渴”典故中的感受器、效应器是什么;或者,让学生揭开“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不能成形的秘密;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蚊子叮了会出现什么反应等,这些生活事例的解答正好是《人体的自我调节》的知识范畴,笔者让学生先“练习”着分析与解说,然后再指导和补充,其效果比老师“一言堂”好得多。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无法放四海而皆准,笔者尝试的“以练促学”这种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它适用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一章节,但是同样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章节。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刘恩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3版。

改变教学方式 开展数学实验 篇4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数学实验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自行观察、实验、动手实践,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 发现数学新知的教学活动。与物理化学实验相比, 数学实验更需要动脑, 思维量更大。数学实验可以是实物操作、思维推理、计算机模拟实验等模式。

二、数学实验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

数学家G·波利亚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 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 从这方面看, 数学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看, 创造过程的数学看起来像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它的两个侧面, 既重视数学内容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要重视数学发现和创造性进程中的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 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 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研究, 勤于动手”,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学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动手,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从而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 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畏难心理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 逐渐抽象概括, 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畏惧心理。通过动手实验, 让学生在“做”中学, 把抽象变得比较直观, 把深奥的理论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 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在平时教学中, 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 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在教学中不仅要有定义、性质方面的讲解, 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 提供实际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 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 在“圆的定义”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取一根绳子, 把一端固定, 另一端绑一支铅笔, 拉紧绳子旋转, 可以画出一个圆来。通过实验, 引导学生明白数学中的圆是指一条封闭的曲线, 而不是生活中的一个圆面, 并且让学生感性理解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 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的性质。

3. 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 通过实验, 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 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 了解它的变形与发展以及和其他的问题的联系。

例如:用铁丝编下列图形:

如果每个小三角形都是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形, 那么第100个图形共需用铁丝多长?

学生在计算时可能会无从下手, 或者计算时会重复、遗漏, 可以让学生用火柴捧代替摆出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第一层有1个三角形, 第二层有2个三角形, 第三层有3个三角形……那么这些三角形个数有 (1+100) ×100÷2=5050个, 每个小三角形周长是30厘米, 共需铁丝30×5050=151500厘米

4. 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新课程强调“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应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例如, 可以带学生到操场测量旗杆的高度, 学生采用测影子、测角度, 利用相似, 解直角三角形等办法都可以用数学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 从而形成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改变教学方式 篇5

【作者单位】: 秦安县郭嘉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一幅幅直观、形象、活动的画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适时配合语言描述,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收集大量的信息,再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从而获得形象、直观、生动的知识,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在形象的画图中,增强学生记忆力教师在备课时,对课文相关内容,设计图像,把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画图,以直观的形象和语言描述刺激学生感官,引起信息间碰撞,产生共鸣。多媒体教学同时也改变了通常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做法,增加了视觉信息的传递,将语言信息变成形象的视觉信息,并与听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以高记忆率的刺激。

二、在动、静结合中,调动教、学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由于教师运用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语言点拨等形式配合教学,让全新的信息通过感官刺激神经系统,能快速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熟悉教学大纲,理解教材内容,查阅参考资料,设计科学图像,寻找知识的交叉点和交汇点以及提出问题的切入点等等。

三、在增加知识容量中,拓宽知识面多媒体作为知识的载体,一方面把抽象的文字知

[摘要]: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种媒体,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学 教学效率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媒体已经进入了教学课堂,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种媒体,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已改这些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例如,二年级“确定位置”一课教学中,创设了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课的伊始多媒体课件播放的小动物伴着音乐节奏排队做操这一富有情趣和童趣的动态画面吸引了学生,在情境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老师喜欢的一只小动物在第2排第4个,小朋友找找看是哪只小动物?”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不同的动物,设疑:“老师喜欢的是一只小动物,你们却找出好几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问题一出引发学生探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达成共识:“因为老师没说从哪边看,我们有的从前看,有的从后看……所以找的小动物不一样。可以定好从哪边看。”接着计算机“模仿”做操的小猴、小熊说话声:“我在第1排第1个。我在第2排第3个。”设计了“从小动物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以及“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可以怎样说?”等有数学思考、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导向下,对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操作,展开了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并在充分的交流、相互的补充中完善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还学会了认真聆听、相互评价、赞赏,反思自己和别人看法、接纳正确的观点,提高了原有的认识。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开始我问:把8个分成2份,有几种摆法?我先让全体学生用小塑料棒动手摆,有的摆成1个和7个,有的摆成2个和6个,有的摆成3个和5个……我利用投影出示了4种不同的摆法,让学生观察哪一种分法得到的两份同样多?学生很容易从“同样多”过渡,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我上《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有许多知识并不是按照惯有的模式直接讲给学生听,然后再让学生去记。在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环节中,我先是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小木条,并在两端打好一个孔,用来灵活固定,也有用塑料条来代替的。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践、组合成可以活动的三角形和长方形。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完成。这样一个动手制作的过程看起来好象是手工课,可同学们兴趣特别浓,这也让数学课堂变的轻松起来了。完成后,我请同学们用双手去拉伸这两个图形,并把得到的结果告诉给你的伙伴们,看看你们的结论是否相同?结果是什么?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老师只是适当的组织了一下教学,从制作到实践操作并且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拉伸不易变形,而长方形则有相反的结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学生学完“认识人民币”后,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巩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制作了“虚拟商店”,让学生去实践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看商品上的标价,还学会了拿钱找钱,也学会了合理花钱,懂得了节约用钱。这一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近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满足了学生喜欢参加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脑去想,而且学会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表达,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开始上课就展示故事情境:八月十五,孙悟空,猪八戒分月饼,两种分法两个人都不干,为什么呢?学生对两个人物非常喜欢,感觉他们也在分月饼,觉得有意思,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看了一场动画片,注意力被吸引,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互动平台,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在快慢适宜、因人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在教学“连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一堂课以春游活动为主线,以录象形式和多媒体动画课件模拟现实,再现春游的的现实情景,将教学例题与习题作恰当改编融入其中。“你想知道什么?”“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面对着一幅幅真实生动的情景和呈现的各种信息材料,学生热情颇高主动性极强,自己提出了:“我想知道我们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春游?”“买饮料用了多少钱?”“乘坐两辆客车够不够?”“买门票需要多少钱?“包船游览共要多少钱”“饮料瓶回收了多少个?”等问题,并积极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就在学生或独立或合作探讨的形式下一一得到解决,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两步连乘的解题思路。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电教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电教手段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在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地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学完了“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实践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一周的温度进行记录,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分别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反馈时,屏幕上展示收集的数据及制表和制图的过程,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最正确、合理的应该是折线统计图,制成条形统计图不妥。同时,再把学生自制的折线统计图在投影上反馈,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足之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再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课时,为了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师需要演示操作:把圆柱体进行分割,拼插成长方体,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也是底面积× 高,再由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推导得: V=πr rh。那么,在学生分小组操作完后,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弥补了用板书无法完成的遗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性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人机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中,对圆柱体是如何形成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沿着它的一边旋转,扫过的面形成阴影,旋转一周,屏幕上便出现一个圆柱体;圆锥体的形成则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这样,学生对知识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如:“角的度量”中,直接把一个稍大的透明塑料量角器放在投影仪上量角,从屏幕上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同样,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度量的方法,也只要让他们把自己操作的过程通过投影来展示、交流及反馈,就可以了解到。

七、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展个性,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目标中,有一条是这样的: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齐步前进,整齐划一,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自由地发挥个性。这样的课堂能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如在一堂课的巩固练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要求不同的题目,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用互联网改变教学方式 篇6

在這样的背景下,福建省打破地区、学校独立、分散、重复建设资源的模式,实行集中、统一、规范、系统建设优质资源,实现城乡学校全面共享,由分散建设使用向大集中大共享机制转变。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快速、高效、便捷地扩散,让更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搭乘网络快车得以实现。

2013年3月4-14日,我省首次举行网络直播名师课堂活动。活动邀请我省著名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进行高考复习专题讲座,主课堂设在福建教育学院,各市、县(区)教育局、省属学校设立分课堂,统一通过互联网登录福建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http://kehou.fjedu.gov.cn)组织教师收看。9个高考学科的18位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分享高考复习经验,17350多名高三教师共进名师课堂。

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优质教育的分享、探索、验证,并适时加以规范、深化和升华。

分享方面,2013年3月19日-5月23日,每周二、四下午15:00-16:30,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展播福州市名师工作室优质课,安排小学到高中共12个学科36堂课,全省各地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和中小学相应学科教师通过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在分课堂收看。

探索方面,针对课改、教改,2013年5月17日,在三明市大田县举办“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网上教研直播,直播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教研活动,请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专家、特级教师现场点评,光泽县、华安县、龙海市、德化县分课堂教师网络点评。

在验证方面,2013年6月17日,在厦门市湖里区举办“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网上教研直播,直播厦门市蔡塘小学、厦门市江头小学等学校教学教研活动,介绍教学改革经验和区域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网上直播和区域教研相结合。

及时加以规范很有必要,2013年6月,省教育厅出台文件,要求做好2013年秋季名师优质课网络教研展播筹备工作。9月12日,名师优质课网络教研展播活动开播,一大批教师走上网络讲台,跨时空网络教研名师与各地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建立规范化网络教研制度,在网络(集体)备课基础上,引入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环节,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福建省网络教研平台(http://mskt.fjedu.gov.cn)。

在深化方面,2013年11-12月,我省首次举办名校课堂直播活动,面向全省网络直播福州一中、福建师范大学附中、晋江养正中学、南京师大附中等省内外名校教师主讲课堂50多节。2013年12月9日,首次举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教学专递课堂,全省1200多所学校收看。有《走进树叶吹奏艺术》、《厕所的探究》、《方糖与肥皂的秘密》等六节课。

为了升华这一探索成果,2013年12月27日,省教育厅出台文件,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建立共建共享新机制, 要求做好2014年全省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除名校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拓展到阳光高考名师讲堂、校长论坛、网络演讲和专题讲座等。积极探索中小学生艺术表演节目网络展播、微课程资源、翻转课堂建设,网上送培下乡,推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以来,依托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大力推进专递、名师和名校等三大网络课堂建设。全省展播出名师优质课230多节,组织68个县(市、区)教研团队参加在线评课;内外名校教师主讲课堂50多节;向全省2500多所学校推送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教学专递课堂。先后组织大田县、湖里区等地40多所学校教师共同开展“先学后教·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矫正反馈”、“同课异构”等跨区域网络教研、艺术表演、网络演讲等展播活动。网络主题论坛有67所学校参加,学校涵盖大、中、小学及幼儿园,论坛内容主要围绕学校管理、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教研教改、校园文化等主题。

我们自问,做技术、管理的人能不能做教学的信息化呢,做的时候应该重视哪些方面呢?站在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角度我们进行了总结,具体体会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平台的架构功能和应用

1.平台的架构

基于电信级通信的多媒体远程交流平台,模拟真实的课堂情境,整合了音频、视频、数据同步共享、即时通讯等互动功能于一体,引入全新的互动应用理念,实现在线课堂、远程培训,通过优质的师资团队、创新的课程直播模式、强大的课堂管理功能,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

能为三个网络课堂提供丰富的课程展示工具,搭建了互联网特色的教学环境,能实现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如同步课堂、课外答疑辅导等),将教师的授课活动实时直播给听课的学生,使课堂内的所有学生均可同步共享到教师的直播课程及相关优质资源,并可参与实时视音频教学互动;可容纳万校同时上课,突破地区名师资源有限的瓶颈,跨越时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集结成强大的区域优秀师资力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

教育主管部门:平台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均、优质资源难以共享问题,促进了优秀教师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学校方面:给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还能使教研活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让各级、各层次学校发挥最优的组织作用和管理效能。对于一般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希望能经常看到优秀教师的讲课。教师方面:教师既有适合个性发展的自我空间展示、学习,又有相互交流,使教师的个体专业化成长与群体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学生方面:解决学生希望聆听优秀教师上课的难题,打破传统授课带来的直接面对面的学习压力及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利用网上学习中心也是辅助学业的一大工具。

2.平台功能

有别于传统视频会议,与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相比,是软件的解决方案(见表1)。无需投入高昂的成本,用普通的PC机、标准的视频采集设备、耳机和麦克风就能进行基于Internet的虚拟会议,以及功能强大的数据协作功能(文档共享和标注、白板共享、屏幕截取共享、桌面共享、遠程控制等),轻松实现远程网络授课、协作交流、远程会议等,有效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工作效率。

3.平台的应用

(1)网络保障

宽带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中心全面完成多网络千兆光纤接入,配备了智能域名管理设备,电信、联通、移动、国家和省教育网实现网络互联之后,进行业务应用系统优化配置,实现不同网络、不同运营商、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互通,用户之间可共享和平滑使用网络服务与资源。全省学校无论使用任何一家宽带网络都可以共享名师资源。网络互联示意图如图1所示。

2014年由省级财政统一购买服务,为农村中小学校提供20M专线光纤电路带宽,其中,6M为视频专网,可上公网的14M为教科网专线。确保到2014年底全面完成宽带及教育视频网接入每所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室,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能覆盖到农村中小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服务器部署

服务器部署方面支持分布式结构、动态级联扩容技术,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地市一级部署,这样充分利用了局域网的带宽而减少了Internet网络带宽的应用,这样也节省了昂贵的网络带宽费用。福建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现采用集中部署的方式,在教育厅数据中心机房部署一组16台服务器,支持一万个客户端同时登录交流互动。(见图2)

(3)应用模式

①慕课式直播。这种方式重点展示教师的教学课件和主讲的声音,对视频的要求比较低,因此不需要大型的视音频设备,只依靠普通的PC机+摄像头+耳麦,或者只用一台自带摄像头和耳麦的笔记本电脑,利用平台的协作功能就可以实现互动交流。②教研式直播。主要是指上课的教师在专门的场地或教室,利用比较专业的摄像机、麦克风、回音消除设备等,将现场的情况通过网络直播;与会者可以通过网络收看现场的实时情况,也可以通过摄像头、耳麦等桌面设备与会场保持交流沟通。这种方式是传统培训模式与现代通讯技术结合的产物,与纯桌面型方式相比,对会议室的场地、视音频设备、网络带宽的要求都比较高。③互动式直播。适合大型的网上会议或异地上同一节课。这种情况因为参与人数众多,因此建议以学校为单位登录系统,即把同一个学校需要参加上课的学生集中到同一个会议室或多媒体(录播)教室,利用投影仪、音响等视音频输出设备,将电脑接收到的主会场情况展示出来,供全体学员共同观看。这种情况,除了主会场需要配备比较专业的视音频设备以外,分会场也要建设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和配备视音频采集设备。

二、优质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1.共建共享的基本条件

要使每一个基本具备网络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教学、教研活动的常态。①每个县至少有一间直播教室,创造条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建设直播教室。②每所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至少有一间多媒体教室,独享带宽4M以上,能高质量收看网络课堂。③教师进修院校至少一间网络教研教室,独享带宽4M以上,配套较好的音视频采集设备,能参与全省的网络教研活动。④每一所学校至少在福建省网络教研平台建立一个工作室,成员有8~10人,并组织开展每月一次的网上交流研讨活动。

2.“三个课堂”建设内容

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共享平台上提供的优质的数字化资源服务,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名师课堂,指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开设网络课堂,形成更多更好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探索网上教研活动的组织形态,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名校课堂,指利用网络课堂的形式,使名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多更广地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专递课堂,指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边远地区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中心学校同上一堂课。

3.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标准化

一是建立数字化优质资源基本标准,学科教学整合课例要求画面清晰,色还原准确;构图讲究,能及时呈现教学内容;画面播放流畅无停顿,声音清晰,讲话、音乐不失真,无不良的视觉、听觉效果。二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标准,多媒体课件界面应布局合理,窗口大小应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若是交互性动画,操作应方便、灵活,交互性强,启动时间、链接转换时间短。三是多媒体教案编写标准和资源上传标准,教案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上传文件为pdf或doc格式,大小不超过50M。

4.教学环节的数字化

传统的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等教研方式,局限性很大,而网络教研实现了跨区域、大范围、多层面的交融。网络教研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环节,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学校里跨时空进行即时的异地教研和研讨培训,通过网络跟名师、教研员互动,随时随地向高手请教,与同行交流,不出门就能拜名师。

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到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网络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网络教育资源,改变传统备课方式,编写教案、习题,制作课件,完成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上课:上课是整个网络教研的中心环节。具体要求是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正确适当,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结构严谨,教师语言简洁生动、教态亲切自然,教学效果良好。通过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直播或录播,并做到视频音质清晰、图像稳定、构图合理,注意多机位拍摄应用。

听课: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和信息化部门有关人员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具体承担当地网络教研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教研部门组织相关学科教师,指定时间、地点集中收看收聽;信息化部门做好网络联调测试和应急情况处置;参加听课教师提前熟悉教材,熟练掌握网络教研的基本方法。

说课: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教学意图,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评课:由县(市、区)学科教研员牵头,学科核心团队成员协助,各学校教师参与。要着眼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与听课教师在线共同分析研讨,突出重点,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议和研究,增强说服力。

网络空间:教师在平台上建立个人网络空间和主页,根据学科特点,自由增设栏目、资源类别,更换主页风格,也可以跨区域建立教师工作室。目前教学资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包括各学段各学科的部分说课评课、论坛讲座、专递课堂、名校课堂等课堂实录,并有与之相关的教学论文、教案课件等,成为教研交流、学习和展示的阵地。

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

1.完善“三个课堂”建设机制

围绕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使全省50%以上中小学实现“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集中力量开发短缺课程,探索城乡学校利用网络“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用 “名师课堂”和 “名校网络课堂”,推动优质资源在全省快速共享,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管理系统

积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研模式的改革创新有效机制,加快内容建设与共享,把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并实时更新,建立3000名省级网络骨干教师队伍,开放千节名师、名校网络课程,精心制作一批翻转课堂和微课堂,建设全省全学段数字化精品资源,在“为什么干”上要抓紧,“干什么”上要抓准,“谁来干”上要抓实。

3.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四、成果

改变教学方式 篇7

一、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参与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尝试“开放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讨论、辩论, 并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主体参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一起猜想、争论、操作验证、互相补充, 不仅找到了书上说明的圆柱体的所有特征, 还发现了圆柱侧面展开不仅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还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时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积极探索中通过亲身的观察、猜想、实验加以证实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中, 有许多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如果面临这些问题, 我们都能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利用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参与, 去感知、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 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学习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 通过“变形状与面积不变”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学科育人教育功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数学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整体的合作学习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社会中, 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合作。因此,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双主体生命互动与提升的课堂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学有创见, 共同创造师生互动合作教学。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 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 讨论研究, 几分钟后, 都拿出自己小组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接着大家开始交流,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 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了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学习的良好机会, 发挥学生的潜能, 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脉络。在交流中学生们看到了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同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 教育创新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传统的一问一答、一题一解,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他们可以大胆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与教师、课本不同的看法,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 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 例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或正方体) 形状, 求出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体积, 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例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 然后倒入长方体 (或正方体) 容器里, 测量出水的体积, 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例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 然后拼成长方体 (教科书上的方法) 。这些教学设计, 尽管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是由学生亲自参加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的, 把间接知识转化成直接获取的知识, “体积不变与形状可以多变”, 同时学生领悟到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点

1.注意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之中,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的发展。

2.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创设有效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自然引入课题, 此时的课堂教学是自主的、开放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解决新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

3.注重教学实施的层次和梯度。

教学实施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分为三个层次,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练习题, 使学生初步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第二层次是拓展性习题, 使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开放性习题, 使学生启迪思维、提升智力, 练习的难度较大、较灵活, 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

以“情境教学引发学习兴趣”为线索, 培养学生勤动手、动口、动脑, 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道理, 同时教师又十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渗透,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学习方式的主要渠道之一。

改变英语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篇8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 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有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 要有明确的为学生服务的角色意识。为“学”而“教”,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 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师生关系民主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创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否则, 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学习热情也得不到激发, 更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2. 善于创设情景, 使教学内容情景化。

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语言知识, 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 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生动作词汇时, 笔者叫一些学生表演, 如Play chess, play basketball, fly a kite, etc.让这些动作立体交叉进行, 然后向学生介绍这些动作词汇, 最后让他们用英语表达这些动作。如在教学生长相词汇时, 笔者特地买了一个棕色的道具卷发, 并让一位女生戴上它, 然后向学生介绍:She has brown curly hair.She has big eyes.etc.另外, 还让一些学生扮演“模特”, 让其他学生来描述他们的长相。有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 自行创设情景, 把课文的内容以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 或根据所学的对话编制类似的商务英语对话并表演。通过创设这些直观教学情景,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得轻松。

3.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 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多种教学形式,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适时开展小组活动, 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 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1.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把自己真正置于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体性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课堂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实施。在课堂上, 教师的自主权明显大于学生的自主权, 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要求完成学习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中, 我们提倡师生互动, 使学生成为教师的合作者。

2. 开展突出语言运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

相似论原理认为:技能、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在外语学习中, 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足够量的语言实践。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传授比重较大, 语言实践不足。英语课程标准特别体现语言的实践性特征, 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 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 教师要设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创设丰富的实际活动情景, 增加语言的真实感, 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进而逐步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

3. 以多媒体优化组合,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而又合乎实际的直观材料, 通过视、听觉等感官, 促进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自己的认识过程。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所学的外语文化背景、语言情景, 通过录象、投影、电脑等都变成了具体的形象, 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变得新颖而引人入胜, 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教材。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 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学实践性的大大加强。而多媒体组合更为教学实践、训练语言技能提供了大量的视、听、模仿语言材料, 并且通过具有审美载体、形象生动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建立科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课堂教学方式。

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施对英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在英语教学中, 要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的评价, 不仅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为重要的是, 要为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 要求以学生自评为主, 小组、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在评价方式上, 通常采取建立学习档案袋、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自我评比等方式。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参与活动情况、测试情况等。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来评价学生, 关注学生的进步。通过评价,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教师要提升业务水平

课改, 面临最大挑战的是教师。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包括指导学生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研制开发课程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把握先进的外语教学思想; (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3) 加强合作,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 加强教法研究, 优化新教材资源; (5) 加强学法研究, 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教学效果; (6) 加强教学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改变 篇9

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1.给每个学生予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 有的人活泼, 有的内向;有的人学习好, 有的学习差;有的家庭条件好, 有的家庭贫困……但, 无论哪种学生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 做老师的要对他们一视同仁, 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要爱护每个学生, 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不断的进取, 决不能因为某个学生表现不如人意而漠视他。

2.进行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大, 他们的学习基础以及思维能力各不一样, 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好,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好, 可以称为学困生。假如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教学, 势必造成某些学生学不了, 某些学生学不够的现象, 这就不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就要让每个学生都要得到发展,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分层教学了。在具有的教学中, 为了让分层教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好教学上的各个环节。比如, 哪些地方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哪些地方设计不一样的作业?哪些地方进行不一样的点拨?尽量在备课的时候, 把问题思考的全面一些, 越细化越好。比如, 关于溶解度、溶液质量分数方面的计算, 对于学生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 可以直接的做一些溶质、溶剂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方面的计算, 而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可以适当的加深, 如计算一些与溶解度有关的题型, 也可以计算一些结晶水合物方面的题目。

3.公平的评价每个学生。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 新课程教学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一样的, 老师不能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那些不怎么“顺眼”的学生, 对他们的学习评更要一视同仁, 当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 就要理解给予表扬, 当学生做的不够好的时候, 要分析原因, 不能因为这个是好学生就不指正了, 也不能他是“差生”就多批评几句, 甚至说一些很伤人自尊心的话, 也就是说, 老师对待每个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公平的, 没有偏颇的。

二、教学要注重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通常采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 一口气讲完整节课的方式教学, 学生处于极其被动的学习地位, 他们的好奇心, 探究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 从实践活动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巩固化学知识, 尽快实现让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优化教学措施, 重视探究。新课改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就形成了终身再学习的能力。知识在不断的更新, 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 就会发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已经落后了, 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 欲适应时代的发展, 就必须依靠自主学习, 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因此, 化学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比如, 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 老师可以先给一些药品与器材, 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测测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然后分析、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来。避免像传统教学那样, 老师先讲讲, 再做个实验验证的方法来向学生灌输这个化学原理。

2.改进实验, 重视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的创新离不开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因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手段, 没有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化学教学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首先, 实验需要改进。当前各学校里的实验设备是比较全面的, 但, 离让所有学生每人一套的要求还有距离, 很多探究性实验需要学生一套, 而且, 不少探究性实验是在学生课后进行的, 学校里的器材也不方便让学生带回家的, 因此, 改进实验的第一个方面, 就是要求老师带领学生自制一些器材, 生活中有很多的坛坛罐罐, 对它们稍微的加以改进, 就可以当作实验器材做化学探究性实验了。比如, 饮料瓶可以做成各种容器, 筷子有搅拌、引流的作用, 蜡烛的火焰有时候可以当酒精灯一样, 可以给化学反应进行加热等等。

3.实验创新,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新教材上编写了很多的探究性实验, 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当然, 某些实验是有改进余地的, 改进的目的在于操作更为简单, 现象更加明显。比如, 利用纸盒或者塑料桶做H2爆炸的实验, 由于H2是不是被漏掉, 很难看清楚,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 没有一个老师能说有百分之百把握的。假如, 用塑料袋来代替纸盒, 用细线将其含有H2与空气的混合物的塑料袋 (保鲜袋) 的口扎紧, 然后, 实验的时候用燃着的木条刺一下塑料袋就可以看到H2的爆炸现象了, 根本就不要担心H2漏掉, 实验失败了。

总之,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化学老师, 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发展, 时刻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教学革新, 教学的方法很多, 但必须围绕新课程的根本要求去灵活实施, 为了适应时代对教学的要求, 老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探索, 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争取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学工作者。

摘要:教学要符合时代的潮流, 要与时俱进, 在这个新世纪里, 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创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 化学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要立足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要注重创新等方面来阐述在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学需要实现哪些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化学,教学,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改变教学方式搞好思品课堂教学 篇10

1激发学习兴趣

每一节的精彩的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这一起点非常重要,是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注意的,因为这一导入的重要的作用是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即时点燃,兴趣会大增,学起知识来就会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啦。每节课导入的好与坏,可以说直接关系到我们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好的导入可以说是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准备和设计比较新颖的导入,会使孩子们尽快的进入角色, 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目标、任务明确,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就会神采飞扬,不断地去提出质疑,自我去探寻答案。每一堂课都是一样的,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

2自主合作探究要成为主旋律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共同来完成的,教师要精心准备,做真正的指导者,引导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要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生生互动,生师互动,没有互动交流就没有活跃的课堂氛围。说到底就是我们的课堂要在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们去学习,要把孩子们放在主体地位,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丢掉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新的教学模式,为自己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的首选,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典型材料的分析,叫学生阅读,从中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们的质疑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怎样战胜挫折进行探讨,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讨论的热火朝天,你一言我一语,不亦乐乎,最后多数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点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师要把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放心大胆的叫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去合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对于教学形式也要实行多样化如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辩论赛、小品表演等形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3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教学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要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人和事的能力,课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想课本学习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实际上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对于有些课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记者采访的模式,先拟好几个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题目,采访多名学生来回答,孩子们就会把个人情感说出来, 从中我们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纠偏,因势利导。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4用真情实感去感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就不会有良好的沟通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所以教师要时时刻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课堂要以真实情感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和关注每一位学生。谁也不愿意或者故意做错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抓住学生的过错不放,去用语言去批评教训学生,那么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产生隔阂,产生距离,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对教师反感,不愿意去学这一学科,因此我们要多采取表扬和激励的措施,叫学生在愉悦中去学习,叫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本学科的兴奋和冲动,我们的教学就会水到渠成。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 ;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 ;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课堂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孩子们交流情感的主要场所和阵地,说出他们的真心话,宣泄他们的情绪,明确爱与恨,爱憎分明,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之一。教师要叫孩子们明确的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是真心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们的进步努力的,就会收到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就会极大地培养和提高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5关注情感体验

生活是我们的最大的课堂,体验从生活中来,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是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样对于对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都有很大益处,也加强了孩子们的自我教育。比如在拔河比赛中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同学们的通力合作,就不会有班级的胜利,真正地理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内涵。再如一些成功残疾人的案例告诉大家,挫折只是暂时的,要坚强,才会有成功,鼓起战胜挫折的信心,并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内化,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

6积极地评价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学习效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堂容易走“模仿秀”。即不顾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模仿于其他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味“模仿”所造成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例如,老师讲解示范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还有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等。

一、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要让信息技术课上出它自身的特点,首先要弄清楚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的本质区别,下面作个简要的分析:

1.学习工具的独特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换句话说,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所以工具的独特性使它有别于其他学科以文本资料为工具的课堂教学。从未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另外,学习内容还具有开放性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

3.学习方式的实践性

其他学科的课堂中,学生接受知识后,主要通过书面练习或口头交流来巩固。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上机课时间不少于70%。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感受信息文化并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4.学习基础的差异性

因为家庭和地域差异的原因,来自不同家庭和地域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掌握程度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呈现着不同的层次,而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非常悬殊,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5.学习结果的长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坚实基础。

二、创设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课堂

基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特征,改变教学方式创设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追求的目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1.巧用学习工具,打造趣味课堂

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这一独特的学习工具有它积极的一面,计算机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具有自然的亲和力,但又有它消极的一面,即学生容易将计算机当做游戏机来玩。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利用它积极的一面打造出更趣味的课堂。比如,可以利用电脑游戏所具有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特点,将电脑游戏引入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以玩为目的的电脑游戏转化为以学习为目的的电脑游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操作鼠标时显得极其笨拙,我在讲解完鼠标的几个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移动)后,就让学生玩用“七巧板”“拼拼看”等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熟练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并不断进行巩固。学生学得乐而忘返,往往下课铃响了还陶醉在鼠标的点击中。

2.充实学习内容,打造人文课堂

信息技术课,并不纯粹为了学技术而教技术,否则信息技术课就成了枯燥的操作练习课,信息技术课就显得过于单薄,只有给技术充实内容,特别是人文因素的加入,才能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丰厚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这样在培养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遨游因特网》中的搜索引擎时,我是这样做的:

(1)出示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素相关信息。

第一、二两大组搜索语文书中《望洞庭》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第三、四两大组搜素语文书中《峨眉山月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2)完成任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并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一起将信息进行汇总,保存到Word文档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又对语文学科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课外延伸阅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在文化浸润中得到滋养。

3.重视实践操作,打造求实课堂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作为信息技术老师,不要因为怕学生操作能力弱会产生各种问题而减少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序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以完成任务的操作中领悟知识和技能的要点,这才是有实效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插入超链接》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家庭情况”做一个PowerPoint文稿,这个任务里面包含“创建不同幻灯片间的超链接、创建幻灯片到视频的超链接、创建文字或图片超链接”三种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给自己的家庭做一个PPT,有的做一个介绍自己情况的PPT,还有的做一个关于自己班级的PPT,每种PPT都有几个不同的元素,根据自己制作的元素,再分别链接到不同的目标去。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想方设法去探索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操作技能,学到了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4.尊重个体差异,打造合作课堂

家庭和地域的差异,更加放大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情差异,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新课改倡导从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

采用小组合作式的课堂教学能有效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它能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在完成共同任务的同时,实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程度发展的教学目的。例如,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异质组合的分组方式,这样便于让基础好的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实现生生互动的效果;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同质组合的分组方式,基础好的小组采用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基础差的小组主要以教师辅导为主的学习方式展开,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在四年级上册《主题活动2 创作演示文稿》一课中,我采用异质分组的分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创作演示文稿的活动中,小组成员又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版面的设计,有的负责文字的输入,有的负责处理图片,学生在进行操作训练时,对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互相帮助,互教互学,形成了学生集体自主活动的主旋律。然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团结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产生了带动式的学习氛围,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5.注重拓宽视野,打造生活课堂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新课标中的课程任务更明确地指出: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我在教学“画图”软件的时候将之与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相结合,教学“文件大管家”这一课时与生活中整理自己的房间相结合,教学“Word”软件时与生活中的黑板报、各类报刊的编辑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身边的学习、生活之中。

根据实际的情况和不同的学情,信息技术课堂还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改变教学方式 篇12

一、时间开放

时间的开放,是指改变那种把一节课仅仅看做一节孤立的课,忽视课前和课后时间的利用价值的做法,实现课前与课后学习时间的开放。中职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大部分被用来上网、看电视或闲逛。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时间的开放可以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时间的开放要求教师要注意课内与课外时间的衔接,使学生带着自主学习的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新的收获和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从而形成新的自主学习的内容。

二、空间开放

刘国正先生在《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一文中说:“打个比方,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延伸到课外去,向校园生活开放,向家庭生活开放,向社会生活开放,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和校外语文活动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学生课外校外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巧,能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很多学校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的社会资源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有开放教学空间,努力使语文学习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开放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凝固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中职学校课堂普遍存在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使课堂生活单调、机械、沉闷。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喋喋不休地分析,滔滔不绝地讲解,将备课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或忙于听讲、记笔记;或呆呆地坐在那儿,已不知神游到何方;或搞起“副业”:写信、看口袋书、听音乐等;或趴桌子睡觉;或聊天说话;有的实在无聊了便故意制造笑料。课堂上,缺少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气氛沉闷,如一潭死水。这样的课堂,导致了教师的厌教,学生的厌学。

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课堂生活需求。只有开放教学方式,才能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和长度(持续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与探索。

四、师生关系开放

长期以来,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上,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得深广多寡,对学生的要求,等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教师主宰着课堂。而自卑的中职学校生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这使得他们不敢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任何疑义,习惯于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也就渐渐地丧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都将会泯灭。

开放式教学的师生关系的民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和负责的基础上的,师生在感知探索知识的互动过程中,展开平等坦率而真诚的对话,真正平等对待中职学校生,他们的热情一旦被点燃,中职学校的课堂同样也会充满生命活力。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仅仅是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的向导。教师的作用应在于热情耐心地鼓励,循循善诱、恰到好处地点拨。须知,学生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独立的、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潜能的学习主体。应该让他们在教师的导引下,自行拨开知识的迷雾,参与教学活动,参与讨论,大胆质疑。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个人迷信,没有心理距离,有的是那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为了解答疑难问题、为了探索人生真理而激烈争辩的场面;没有机械沉闷,有的是智慧地接受挑战而带来的生机和乐趣。

师生关系和谐,营造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前提。这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平等、民主的观念,宽容的意识,以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能进行开放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青少年人格教育下一篇: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