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方式

2024-06-09

作文教学方式(共12篇)

作文教学方式 篇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效果就备受争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创新作文教学方式,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具体做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告诉我们,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也表明, 学生若对某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反之, 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由此可见,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多么重要。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对学生应多些鼓励和表扬, 少些批评和指责;多些努力和指导, 少些牢骚和埋怨;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要让学生多得到些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从而激发出更高的写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作文教学设计上, 可以创设课堂情景, 让学生设计出各自以为合理的情景趋势, 最后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写成文章;在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和评讲时, 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讲究评价艺术,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文章, 善于发现闪光点, 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对个别有写作障碍的学生, 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经常的关心、指导、鼓励、赞扬, 让他们不断地品尝写作的甜头, 以冲破写作障碍, 树立写作的信心, 从而促其逐渐进入写作的乐境。

二、给予学生自由的写作空间

写作是生活的沉淀, 是情感的宣泄, 是心灵的告白, 伴随着写作流程始终的也应该是精神的愉悦。教师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题材、体裁和主题的限制, 而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去写作。学生感到没什么东西可写, 一般都是因为教师只留给学生一个相对生疏的领域叫他去写。所以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应该十分慎重。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作为参考, 这些命题科学合理, 与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生活空间有较大范围的交叉重合, 指向清晰, 附加束缚少, 学生选择的余地大, 会感到题材俯拾皆是, 写起来自然游刃有余。对课外练笔, 笔者只要求学生写真实生活和真情实感, 而具体写什么, 怎么写, 则学生完全自主;而对教材规定的写作训练, 则在写前指导时将其引导到学生的生活空间, 从而激发其倾吐的欲望。更多地鼓励他们自由地写作, 不拘文体, 不限字数,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可以是日记、随笔、读后感、随想录等形式, 只要是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就行,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自主拟题, 自主确定写作内容, 只要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就行。要求他们每周至少交一篇自由作文, 教师进行批阅点评, 选出每周优秀作文让学生自评、互评。

三、归还学生自主的批改权利

作文批改是教师了解作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与学生在作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作文批改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 归结起来不外乎以教师批改为主和学生自改两种方式。以教师批改为主的这种批改方法对学生的作文从内容、结构到语言、卷面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批改。既指出学生作文中错误的原因, 又指明改正的方法;既表扬已取得的成绩, 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此种批改方法运用得好就能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 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这种批改方法对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实际水平也有极大的好处, 便于因材施教。但这种批改方法很容易形成教师包办代替, 影响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将批改的权力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学生,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批改的主人。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改, 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自改,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笔者的做法是, 在学生完成习作后, 当堂评讲, 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 迎合了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性心理。或由教师且读且评, 或由同学评判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分组互评互改, 在这样高涨的气氛中学习作文, 效果不言自明。

四、提倡多元综合的写作评价

作文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恰到好处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反之, 则可能挫伤学生写作的热情。在作文评价上, 笔者从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 更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 而是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 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 更为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 就应该是好的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 则更为优秀。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无不是这一类作文的典型代表。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 应坚持在统一标准之上的多元评价, 对一些充满个性的作文要从保护和提高的角度来正确指导, 不能因个人喜好随意评判学生的作文。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也很有好处。

总之, 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其终极的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只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作文教学方式,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更上台阶。

作文教学方式 篇2

中学教师小李的邻居是一位在华工作了五年的英国教授,两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第一场

20xx年一个周末的晚上,英国教授罗伯特和他的六岁的儿子汤姆正在下国际象棋。此时,门铃忽然响起。

罗:(放下手中的棋子,起身朝门走去,开了门)哦,小李请进吧。

李:(面带微笑)谢谢。我是来和汤姆下棋的。上次打了个平手,他要我一定和他决出个胜负。

罗:这孩子求胜心切,这也不是件好事。

李:怎么会?只有感受到胜利的人才会不断追求胜利。

汤:(闻声而来)叔叔,我们开始下棋吧。

(他们立马就摆开了阵势,儿子自认为高超的正侧夹攻策略使他节节胜利,脸上不禁流露出天真的`笑容。小李则俨然一副陷入困境的模样,虽然冥思苦想可嘴角挂着一丝笑意。站在一旁的父亲并没有为孩子的胜利而感到开心。)

汤:哈,将军。(孩子的这一声宣告打破了宁静)

李:(似乎自己赢了一般笑了起来)是啊,我输了。(准备收棋)

罗:等等,胜负尚未分出,刚才是叔叔让你的,现在我来替他下。

汤:赢了就是赢了,除非你能用这残局来赢我。(于是父子俩在棋盘上兵戎相见。五步棋之后,儿子从优势立马变成了劣势,由洋洋自得变成了冥思苦想。最终,孩子由胜转败。)

罗:汤姆,要知道人不能总是获胜就骄傲,也不能总是失败就气馁,在人生的战场上,有胜利也有挫折,我们都要担当。(听到这,小李惭愧地向罗伯特表示歉意。)

第二场

又是一个周末,在小李家,罗、李二人正在谈话,小李的儿子漫不经心地在一旁坐着。

儿:爸,我要喝牛奶。

李:我正和客人谈话呢,你自己去拿吧。(儿子快快地走开了,随后便听到“叭”的一声,两位大人走近一看,牛奶瓶摔破了,牛奶洒了一地。)

儿:对不起,我没拿稳,掉了。

作文创新教学之换位方式 篇3

一、换个题目,激活思维

每次上写作课,学生最关心的是作文的题目,他们总是习惯地问:“写什么题目的作文?”当看到诸如“难忘的一件事”、“美好的回忆”、“父亲”、“读书的重要性”之类的题目时,他们就变得无精打采,埋怨说:“又是这样的题目,多烦啊!”即使你后面的指导如何精彩,学生都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所以,教师在作文的选题方面要努力创新,避免平淡乏味的命题,达到换个题目激活思维的效果。

1.漫画式题目。漫画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幽默夸张、吸引眼球,非常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漫画式的题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有这样的一幅漫画:两个学生——某甲和某乙,某甲对某乙说:“你替我扫地,我给你一元钱。”说罢,一手拿钱,一手抓扫把,显示出得意洋洋的样子。如果让学生根据这幅漫画来写作,他们肯定会有许多说不完的话。但如果采用“中学生应该热爱劳动”、“劳动光荣”之类的命题让学生写作,他们肯定提不起多大的劲儿来。

2.符号式题目。符号具体可感,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符号式的题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他们的写作思维。生活中的符号是多种多样的,如字母、图形符号、阿拉伯数字等,都可以引入学生的写作题目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描写字母“H”的:“两脚踏实地,两手撑着天,横下一条心来做事,表现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气概。”对于这样的作文,学生乐写而不厌倦,很想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来。

3.宽松式命题。命题作文能使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和角度,但也往往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如同笼子里的小鸟,无法自由遨游广阔的天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在命题时,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表达的写作空间。例如,我们应该放弃“母亲”、“难忘的一件事”、“友情”、“梦想”这样的命题,改为“我爱你

”、“记住这一天”、“伴你同行”、“心中的彩虹”这样的命题或话题。

二、换个角度,书写生活

平时,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总是愿意教给他们一些固定的模式。例如,写“亲情”、“友情”之类的文章,就告诉学生通过写亲人、朋友关心帮助自己的一些事例来表现主题;写“风景”之类的文章,就要写一些自然景物怎样美来表现主题。这对初学写作的学生的确有较大的帮助,但久而久之,就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但不能写出一篇有创意的文章。这类文章写得多了,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讨厌写作。《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阶段目标中就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所以,在进行类似的作文教学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换个角度来书写生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例如,写有关“风景”之类的文章,我们引导学生从细处入手,写活一处。一个学生在写家乡的风景时,就只写了一条小溪,写它的清澈、甘甜、“歌声”与自己难忘的往事,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写有关“亲情”之类的文章,我们引导学生从侧面人手,使文章更耐人寻味。一个学生在写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时,就写到母亲从不帮“我”洗脏衣服,生日时也不给“我”买礼物,在学校遇到委屈时也不让“我”回家“避难”,最后,“我”才从偷听父母的对话中理解到母亲对“我”用心良苦的爱。读完之后,令人回味。

所以说,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该让学生学会换个角度来书写生活,通过“以小见大”、侧面描写、欲扬先抑等写法,将生活写得多姿多彩,使得文章富有创意、意味深远、引人入胜。

三、换种构思,闪烁智慧

现在,学生大多都是对应地按题目的要求构思,这种流向单一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导致出现很多结构雷同的文章,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比如,以“关爱”为话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大部分学生都会正面落笔,先写关爱者的感人之事,然后抒发被关爱者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文章单调乏味,缺乏创意。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构思时,要有所创新,换种构思,使学生的作文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智慧。

1.情节跌宕起伏。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了使文章的情节跌宕起伏,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情节的安排上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例如《铁骑兵》在情节安排上,设置了多处悬念:这些骑兵掉队后会遇到什么危险,这座城是什么城,这条河是什么河。细细读来,余味无穷。

2.思路独特创新。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歌颂母爱的伟大,开篇却先写母亲说话啰嗦,穿着老土,买东西斤斤计较,然后写在“我”得了重病、父亲又不在的情况下,她是如何坚强地挑起全家重担,最后才写出对母爱的深深感悟。独特创新的写作思路,往往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使人为之振奋。

3.结构新颖有创意。将数学“证明”引入写作,学生可将文章分成“已知”、“求证”、“证明”等部分;将辩论赛引入写作,学生可将文章分成“辩题”、“正方”、“反方”等部分;将病历引入写作,学生可将文章分成“姓名”、“性别”、“年龄”、“症状”、“病因”、“处方”等部分……这些结构新颖有创意的写法,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使他们的作文多姿多彩。

四、换类语言,点化文章

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可见,要想写出好文章,一定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文贵在新,新颖创新的语言会使史章变得熠熠生辉。

1.巧用修辞。例如,巧用比喻:“在家里,我是地球,妈妈是月亮,月亮总是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转。”巧用拟人:“太阳吐出火红的舌头舔着每一寸土地,所有的树木都打起瞌睡来。”

2.幽默风趣。幽默风趣的语言闪烁着作者的智慧,文章活泼不呆滞,读之如沐春风。例如:“同桌的口袋里并不富有,他的身材却先富起来,跟他一起坐,总是感觉凳子在摇晃,真的非常害怕哪一时刻会突然发生地震。”“她总是幻想自己是个仙女。一次,她在五楼放飞一团纸屑,又开始幻想起来了。结果,她还没有进入梦境,便受到校长的亲自接见。”

3.巧借熟语。例如:“他上课经常开小差,老师教育他,他却跟老师唱对台戏。结果,考试时大红灯笼高高挂。”

4.巧引古诗词。例如:“我站在家乡的山头上,看着‘小桥流水人家’,‘月是故乡明’的感觉油然而生。”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作文能力 篇4

一、重视积累, 为写作打好基础

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积累, 写作就像无米之炊, 巧妇也会被难倒。传统的指导学生积累的方式主要是读和记。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 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 语文素养的提高就缺乏根基和“土壤”。读书是打好写作基础的有效方法。平时我们大多注重的是课内讲读, 课外阅读常常局限在让学生看作文书, 每个学生家里数量最多的课外书往往是作文书。因此学生在不自觉中养成模仿作文书的习惯, 写出来的作文像是穿上新衣的老面孔, “作文书味”很浓, 但缺乏新意。传统记的方法就是把学过的、读过的优美的词和句子抄在一本笔记本上, 汇成词句集锦, 但写作文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这些都属于被动的学习方式, 功利性过强, 效率自然不高。要提高积累的实效, 首先要丰富读记的内容。要注重开阔学生的眼界, 帮助学生从课内、从作文书中解放出来,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报刊、听广播、看电视等, 向学生推荐富有童趣的课外读物。其实有许多转变读记的方式, 如在班级学生中定期开展儿童读物推荐会、优美片断朗诵比赛等活动, 读记结合, 把枯燥的死读硬记变成丰富有趣的活动, 既营造深厚的读书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提高读记的效率。除此以外, 平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 为写作打好基础。

二、引导观察, 为写作做好铺垫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不反映现实也就没有新意, 只能是千篇一律, 老调重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要学会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做有心人, 见机行事。如学校开展绿化校园活动, 请学生把平时栽种的植物带到教室布置绿化角。有一盆菊花开了花, 非常娇艳, 我便请学生都来观赏。在欣赏过程中, 不时通过一些问题与学生交流, 如菊花什么颜色, 什么味道, 什么形状, 有什么作用, 菊花比喻什么, 最喜欢它的什么地方等。在一个个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题交流中, 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锁在菊花上, 在观察的基础上写《仙人掌》这篇作文, 自然水到渠成。同时, 在上作文课时, 我时常会利用一定的时间带学生走出课堂, 进行实地写作。如写《我的校园》时我会带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校园植物, 利用到野外春游的机会有意识地指导观察。又如要求学生写日记, 把每天接触到的有价值的人或事记下来;遇到节假日, 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调查, 这些都可以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指导仿写, 为写作搭好架子

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 对写作方法与技巧了解得较少, 这可能会一定程度地限制学生的表达需要。因此, 在初学阶段, 教师要扶放结合,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都曾模仿古人写作, 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场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模仿优秀范文进行写作, 不是机械被动地照搬, 而是引导学生理清范文的写作思路, 比如原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怎样写的, 好在哪里, 有什么弱点, 等等, 认清作者写人、状物、议论、抒情的总体思路及具体表现。例如我教学《家乡的杨梅》一课时, 让学生以另一水果为题模仿写作。很多学生仿写很成功, 把课文写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 但不能一味地模仿, 作文开始起步时, 可以进行模仿, 但入门后, 必须脱离仿写, 走创新之路, 追求自己的写法, 有自己的特点。

四、重视讲评, 为写作指明方向

恰当的作文讲评好似一盏明灯, 可以为学生指点迷津, 使学生茅塞顿开, 犹如一把钥匙, 为学生开启遨游作文浩瀚大海之门, 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浓厚兴趣, 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重视作文的讲评。作文讲评要有重点, 要抓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选择学生的例文进行讲评时, 尽量让小作者介绍自己作文的目的, 谈自己作文的思路, 再对症下药地进行评议, 对那些立意或构思新颖的文章尤应给予肯定、表扬, 显示学生的个性差异。讲评时, 还可以采用对比法, 让学生在两篇有代表性例文的对比中, 发现各自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在讲评学生的文章时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以鼓励为主, 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如教师讲, 学生评或者老师评, 学生参与, 还可以让学生自我评议, 发现优点等。形式多样的讲评课, 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提高学生讲评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方式 篇5

此过程表明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学生通过自查和互查,充分尽到自己的职责,明白了个体独立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学习,为小组最终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点英文作文的教学方式步骤七:.教师批阅点评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学生的作文几近“完美”。老师的批阅就会节约很多的时间。在此阶段,老师要从更高的层面来欣赏或批改学生的文章,主要就内容和文章结构发表评论,提出修改意见,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优美性,并给出恰当的批语。

采用实分制,对于精彩的句、段、长作文予以加分,以示鼓励;每次成绩都进行登记,要同步选择出完成最为出色的小组名单(可以多选)。

优点英文作文的教学方式步骤八:.反馈展示

教师批阅、评价完成后,及时把信息反馈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能够享受老师的批阅,并整理需要修正、提升的地方,使自己的文章既优美、地道又读起来顺畅流利。教师也可以以全员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相互交换欣赏各自的最终定稿,或者把优秀的作品范例张贴在教室的文化墙上或用PPT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广大同学欣赏。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也会不断地自我反思,从而增强向他人学习的欲望和动机,也增强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向全体学生公开表扬出色的小组名单,让他们充分享受合作的成功和快乐,让他们明白个人的目标是由实现集体的目标来决定的,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加合作学习的欲望。

现代学习方式与中学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现代学习方式;作文教学;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主动性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具体表现为“我能学”。独特性表现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体验性表现为:(1)强调身体性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探究、经历;(2)重视直接经验。问题性表现为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特性相互联系、相互包含,是一个有机整体。现代学习方式不是单一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一一俱全地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灵活而得当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变以“教师讲为主”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之把握作文的规律技巧,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

一、自主性学习方式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自主性学习”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运用自主性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进行开发训练,引导学生自觉承担学习责任。

运用自主性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熟悉自己喜爱的人、事,提高思想认识,丰厚文化底蕴,积累作文素材。应该认识到,学生厌烦写作,主要原因是缺少作文素材,没啥可写。高一年级,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可先将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读自己喜爱的书,也可安排一些正课时间作为阅读课。道德、哲理、政治、战争、武侠、爱情、文艺、体育、商业、管理各类书籍,任学生自由选择,因感兴趣,才有动力,才能“自主”。读书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摘抄名言名段,或写读后感想,或写人物分析,或概括内容提要,建立作文资料库,经常翻阅。这样也将阅读引向深入,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提高了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又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写作的习惯,也发展了自己健康的个性。

对于喜爱文学创作的同学,教师可组织他们成立文学社,让他们自定社名,自选社长、主编、副主编。组员自由创作,各写心灵,定期交稿。主编、副主编修改后,交辅导教师审阅。之后选好的作品印发交流并推荐到校报或更高一级的刊物。教师定期辅导,指导学生的创作并帮助解决其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应该说,在中学创办文学社是自主性学习方式很好的运用。

二、合作性学习方式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性学习”是指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运用合作性学习方式,可以组织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学生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性学习方式互评互改作文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文互评细则。2.教师选出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习作印发给学生,集体评改。一方面让学生熟悉评分标准,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如何批改、如何打分。3.学生每4人一组,各自单独批阅一篇文章,按评批要求改错别字、病句,圈点精彩语句、段落,写出评语,初步打分并签上自己的名字。打不准分的,可找小组长或老师商量。4.组内交换审阅,交换意见,共同评点。5.每组推出佳作,全班交流讨论赏析。6.下课后,可到小组长处借阅优秀作文,还可找作者交流写作经验。7.次日课代表将作文送老师处,老师复查,登记本次作文成绩,并选不同风格的优秀作文印发给学生。这种运用合作性学习方式互评互改作文的方法,使原来沉闷枯燥的作文评讲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一把终生受用的金钥匙。

运用合作性学习方式,每周出刊一期“随笔集粹”,评选“每周之星”,激发学生写随笔的兴趣。将班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每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每周收一次随笔,组织组员交流评比,推荐出两篇不同风格的随笔;然后老师与课代表带领各组的小组长评选每组推荐的随笔,选出四五篇优秀随笔出刊本周的“随笔集粹”,印发给学生。优秀随笔的作者则获“本周之星”的称号,给以适当的奖励。这样不仅解决了老师批改随笔难的问题,而且使学生日日、月月、年年坚持练笔,最终使写作水平得以提高,意志得以磨炼,思想品德得以升华。

三、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更加强调和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会生活、探寻真理、感悟人生、抒写真情。学生厌烦写作,有时也因为对事物的认识肤浅,分析不透,缺少真情。高三阶段,让学生去大量阅读是不现实的,最好是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熟悉的生活,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生活中的情、理、趣。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莫过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了,而其中的家庭正是连接学生和社会的纽带,学生往往是通过家庭而感知社会的,而且一写到家事,感情便油然而生。因此,可以确定“家庭”为学生的探究点。学生探究家庭,不能只关注外表,而应学会思考、学会挖掘、学会感受人性的美丑,体会人生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以考察的态度对待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以考察和探索作为思维方法的基础,使他们通过积累、分析、对照和比较事实去认识科学真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探究建立家庭档案馆、编写家史,绘制家庭亲戚图,收集家庭趣事、悲喜事,熟悉农具、牲畜及四季作物,让学生置身于彼时彼景,从而感受家庭的亲情美、温情美、欢乐美,这样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如实地吐真情、说真话,产生情积于胸、不吐不快的情感冲动。这些家庭人物、事物、事件,经过分类整理,就成了作文素材,写作时往往能以细节取胜,而且因是自家事,就显得与众不同,也就体现出了个性化,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还可引导学生探究作文的技巧规律,并加以改进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文章思路及格式,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可增加作文探究课,让学生挑选自己喜受的高考、竞赛优秀作文研读,探究作文的技巧规律。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散文、剧本、小小说的阅读与写作。一个月定为一个周期,月底总结规律,将探究的结果以书面形式交给老师,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一一给以指导确定。学生经过几个月的探究积累,就能概括出自己擅长的文体和常见格式,如议论文上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记叙文中的设置悬念、一波三折、欲扬先抑,小小说中的巧设误会、卒章显志等。对每类作文的局部也可进行探究,如议论文的拟题、分论点的设置、如何运用论据、如何叙议结合等,记叙文的开头、过渡、结尾等。

作文教学方式 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评改,提高质量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作文教学, 形成了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阅———教师师讲评的模式, 看似完整的作文教学,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是一种低效的作文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师批改的作文往往只是看等第或评语, 而不认真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批阅的原因。在学生作文评改中, 如何改变上述现象, 达到应有的批阅作文效果呢?我通过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研究后认为:必须注重提高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 让学生在作文评改中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给予重点引导即可, 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动关系。通过“一作多改”的作文评改模式, 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积极性, 由此真正提高作文评改的实效。

一、作文前要重视下笔前的评改

学生往往把评改作文看成是习作写完后的修饰工作, 其实不尽如此。笔者倡导下笔前的评改, 是指学生独自或同学间互相推敲写作提纲。下笔前的评改, 其作用非常重要, 如同建房子, 首先要根据建房要求设计好图, 要是写作提纲没推敲好, 写作时就难以一气而成, 即便勉强写下去, 也达不到理想效果。作前评改提纲大部分学生感到茫然, 如2014年我接六年级语文, 第一次作文要求学生写提纲, 很多学生竟然不知道什么是作文提纲。学生习惯于拿起笔就按习作要求写, 写到哪就算哪;有的学生即便有了写作提纲, 也是为了应付;有的学生只是粗浅地认识到提纲的作用, 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是下笔前谋篇布局的工作。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我极力启发学生认清这点的重要性, 在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以“假期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习作时, 我要求学生不管写什么假期都要写一个提纲, 并注明所写段落、详略、过渡等内容。我先做了如何写提纲的示范, 接着要求学生写好本次作文的提纲。在学生写提纲中我进行巡视, 及时发现写得较好的提纲并当堂读出来, 从而激励学生把下笔前的评改工作做实, 并与同桌交换互评, 再前后桌交换互评, 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评后的提纲进行作文。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随意性, 提高了作文教学的实效。

二、作文后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评改

好的文章总是经过反复修改锤炼, 逐步达到完美。在这个重要问题上, 有一些教师不够重视,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出作文题目, 由学生一篇篇地写, 一学期完成七、八篇习作的任务, 也算交差了, 效果其实不好, 此类弊病, 必须克服。俗话说:“七篇、八篇不如七遍八遍。”学生写作文不能写一篇丢一篇, 而要对原作进行反复修改, 逐步完善, 否则, 学生习作水平很难提高。教师要明白这个道理, 学生也应该懂这个道理, 这样, 学生才会主动评改自己的作文。

1. 分组自评

在课题实施中, 我对自己任教的班级, 采用作文互评的办法。在每次作文评改前, 先根据不同作文的具体要求制定评改方法, 然后每6个学生为一组并确定评改小组长 (组员和组长可不固定, 以便于最大范围的交流) 。教师将略阅习作, 然后用不固定的形式发给每个学生, 分三个环节进行评改。第一环节是个人评改, 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病句、错别字的批改任务;第二环节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15分钟内通过共同评议, 评出得分最高的习作;第三环节进行全班评议, 让各小组上报最高分习作, 找出进入前三名的作文, 由各评议组组长在全班朗读该习作, 再由全班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最后由教师简评优秀习作。实践证明, 这样的评改过程,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很高, 效果很好。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仅只是评改,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别人的作文学会反观自己的作文, 找出差距与不足, 学会了从读者的角度来评价作文的优劣, 领悟到不同类型作文应用不用的写作方式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实践证明, 只有让学生体验评价, 才能真实地评价自己, 找出自己的不足, 从而积极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2. 典型引路

教师将各小组选出的优秀作文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课外进行学习并能试着修改。然后, 教师选择一篇优秀习作在课堂上进行评议, 给学生作示范。在评议中, 教师既要肯定这篇习作的优点, 又要指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 并指出修改的方法。接着, 由前后四人共同修改一篇中等的习作, 教师进行巡视, 并不时启发学生大胆评议, 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时而窃窃私语, 时而搔头凝思, 时而又进行热烈议论, 积极性很高。我深深认识到这一做法对扭转学生评改作文的被动局面是非常有效的。四人点评议论后, 在全班展开交流, 为下一步互相评点奠定坚实基础。

3. 互相评点

由同桌两个学生互换作文本, 利用课余时间互相点评 (包括书写、标点、题目、开头、过渡、结构、选材、中心、首尾呼应, 习作线索等) , 用铅笔在作文本上做记号, 供作者在自我修改时参考。学生只有认真阅读作文后才能互评作文, 才能认真研究别人的习作, 从而在学习评价作文中进行交流、学习和思考,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阅读点评时不断领会、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 从而认识到自己的短处, 达到取长补短之功效。同时“互相点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逐步养成虚心学习、善听意见的好学风。

4. 自我修改

要求学生善于抓住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自觉地进行多次修改。一改错别字和标点, 二改条理不清、语句不通, 三改习作结构, 四改首尾呼应及过渡, 五改选材和立意。评改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是作文教学的归宿。“分组自评”、“典型引路”, “互相评点”大都属于外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把重锤敲打在“学生自我修改”这一鼓心上。当一篇习作完成后, 通过教师略阅, 评讲优秀习作, 提出修改方法, 学生在“互相评点”的基础上, 针对原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完成二次作文。对其中特优和特差的习作, 可再经教师批阅, 肯定修改得好的部分, 指出存在的问题, 可让学生按原题写三次作文, 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经过多次修改、写作, 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大有长进。

总之, 传统作文批改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收效甚微。要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搞活作文评改是关键, 而要“搞活”就得让学生“互动”起来, 使“主角”定位, 实现“教师”、“学生”的互相转化。实践证明, “一作多改”的作文教学法定能让你品尝到作文教学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郭茹.作文批改应该改变策略, 发挥实效[J].教书育人, 2011 (22) .

作文教学方式 篇8

一.变模糊思维为精确思维, 厘清作文教学的方向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目标定位一直比较模糊:有人说是为了考试得高分, 有人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具体到某节课上的作文教学目标定位更是模糊, 常常是随机式的, 甚至是教师天马行空式的讲评。这种对作文教学目标定位的模糊思维, 限制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有序开展, 使得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了泥淖之中, 日常作文教学突显出短视、无序、随意的问题。

为此, 我们提倡作文教学从精确思维入手, 厘清方向。精确思维要求作文教学目标必须精准集中于一个方向, 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具体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 (知识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理应成为最崇高的目标。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加紧研究有关说话、读书、写文章的科学的知识系统, 把教学这些知识和指导运用这些知识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科学地组织起来。” (1) 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实践中包含辨识错别字, 辨析和修改病句, 仿写句子,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文体知识和一定的写作技巧在内的最基本的写作知识。应该说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以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为基础的, 写作知识对写作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科学的作文教学, 必须以写作知识的传授为先导, 离开了这个根本, 即使有“千种风情”, 也是“良辰好景虚设”。

二.变点状思维为立体思维, 构建作文教学的全新体系

模糊思维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点状思维。写作本应是一个有机且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 教师随意出题, 学生盲目写作这种突发奇想式的随机作文, 使作文教学变成了打游击战,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如此断裂化、点状化和碎片化的教学缺少具体的训练重点, 又没有渐递的学习梯度。这种跳跃性的点状思维必然导致学生对作文生厌、生畏, 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

立体思维是针对点状思维而言的更高级层面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教师能够跳出点的限制, 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即“立起来思考”。就作文教学而言, 教学应该有独立的一套体系, 唯有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的系统性教授, 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最优化。根据“生活———感悟———创造”这一作文新型观念, 高中作文教学应该构建一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文体训练为支架, 兼顾写作技巧的全新的训练体系。

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的经验, 高中三年作文实践应形成系列。高一阶段, 考虑到初高中作文的衔接, 建议侧重于记叙文的训练, 以达到提升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训练可按记叙文的选材、线索、结构、细节、详略、波澜等环节进行;在主题内容上可以兼顾“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三个层面。高二阶段, 伴随学生感悟思辨能力的发展, 建议侧重于议论文的训练, 以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训练可按议论文的选材、结构、分论点设置、立意的深刻性、分析论证等环节进行;在主题内容上可以兼顾“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传统文化”“人与艺术”等层面。高三阶段, 为了迎接高考, 可以以常规的诸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文采等专题为主导, 传授一些应试的写作技巧, 在创新表达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的积极性。

三.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 搭建学生创新的阶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而实际教学中, 受到高考指挥棒和现实各种评价体系的影响, 教师作文教学被封闭在考场作文的围墙里, 片面强调写作技法的“模式化”的套路, 不在“开源”上做文章, 导致写作教学不仅没有达到加厚生活底子、拓宽阅读积累、提高思维品质的初衷, 还窒息了学生身上艺术创造的细胞。学习空间的狭窄, 生活视野的闭塞, 必然导致学生写作素材的缺失、情感的枯竭和语言的干瘪乏味, 从而诞生了一篇篇与个体生命毫不相关的“生活的复印件”。这种灰色作文、虚假作文, 甚至是病态作文的问世, 与教师头脑中“重课堂, 轻实践”的封闭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

开放性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性的思维, 为学生写作搭建创新的阶梯。唯有开放的教师, 才能引领学生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 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当然, 许多教师也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也常常叮嘱学生关注生活, 多多阅读, 但是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下, “走向生活”一直是一句空话, 真正踏实践行的少之又少。实际上, 只要教师真正想去改变, 关注生活, 走向社会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当实践的机会变少了, 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 可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 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 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2) 笔者所在学校就一直坚持做两件事:一是将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与法》《经济半小时》等节目剪辑挑选, 制作成短片, 利用休息时间播放给学生看, 进而针对某些社会现象展开探讨辩论;二是将一周报刊上的精彩信息剪辑, 编制班级周报, 在教室张贴, 学生利用休息时间阅读。这两种方式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陌生化”, 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阅读与参与的热情。

四.变两极思维为多极思维, 拨开学生作文的迷雾

两极思维主要表现在作文讲评这一环节。在传统的作文讲评中, 教师大都是先概括此次作文的整体情况, 总结优点, 指出缺点, 然后再挑选几篇优秀作文当做范文, 不遗余力地褒奖;或者找几篇比较差的点评一下, 以期帮助学生“改邪归正”。我们暂且不谈这种关注两极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 单看两极之外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这类学生覆盖面广, 属于作文创作的主力, 大都是平时作文基础本身就不太好的普通同学。他们冥思苦想, 好不容易写了一篇作文, 满怀期待地交上去, 等待他们的却是不如意的分数、卷面上的公式化评语和课堂上“既无风雨也无雷的旁观者”的命运。长此以往, 这部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的挫伤, 最后也就失去写作的动力和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种, 其中“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被列为最高级别的两种需求。这一心理学成果的问世为发现并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写作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的运动, 写作过程即人的心理运动过程。学生作文写得好与差, 归根结底是一个写作心理能否充分发挥的过程。” (3)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的近十年间, 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如我们预期的那样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在思维方式上摒弃常规的关注两极的套路, 转为多极思维,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唯有如此, 才能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多极思维, 是实现多方位、多层次且最有效、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 它要求教师在作文评改之前先将班级学生的作文归类———先按文体归类, 再按题材归类, 最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如此之后, 班级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个小组, 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批改。在互评作文之前, 教师先将每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即讲评重点告知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评阅作文, 进而自行解决问题。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关注到大多数学生, 拨开学生的心头迷雾, 取得作文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注释

1 张志公《张志公文集3》,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育心理学基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作文教学方式 篇9

在说话作文中,直接引用名句,以印证、补充、对照自己的本意,是为“借用”。诗词名句都是古今作者锤炼过的语言精华,如能围绕文章中心,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古诗文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定能为文章添光彩,语句更富表现力。

请看作文《感受节日》的两个段落: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伴随着一声声爆竹的炸响,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象征,每一个春节都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容;每一个春节过去,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春节到来了,便是我们人生的又一个新陈代谢,又一次除旧布新。生命在成长,世界在变迁,年的远去又重来,就像接力似的又开始了下一段赛程。所以,在春节时节,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管钱多钱少,不管顺境逆境,感受春节,感悟那份“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激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人团圆,深深勾起客游异地他乡的人们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一个漫漫长夜,苏东坡长叹一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唉,故国啊,亲人啊,感受中秋,感悟那思念故国,牵挂亲人的情思。

这两段文字多处借用饱含哲理、为人传诵的诗词名句,不仅点出话题,提领全文,而且精警动人,韵味无穷,让人呼吸到了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读完余香满口。

二、套用

套用就是模仿着应用,即套取或活用前人的成句而改变句法、变换字面而为我所用。大家熟知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变来,宋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对隋炀帝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改造,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仿作的典范。

如作文《读书乐》的片段: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东坡居士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我觉得:无肉无竹均可,不可一日无书。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我真切感受到书籍是我最好的营养品。

作者模仿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仿写了“宁可无肉无竹,不可一日无书”,表达了对书籍的挚爱之情,颇有新意。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而使语言变幻多姿,情韵悠悠。当然,仿用古诗文的时候,并不是胶柱鼓瑟,机械照搬,而是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或拆散重新组织,或是化用其意境,手法多变,不一而足。这样,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又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如《中秋思月》的片段: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又怎能总是完美无缺?人有离合悲欢,又岂能奢求永久的团圆?婉转悠扬的笛声伴水飘来,圆月清风中的大地显得格外清宁冷静。“闭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大观园的两位女儿啊,虽是锦衣玉食,无奈寄人篱下,父母双亡,中秋之夜孤单的身影,更显感伤。面对万家团圆,湘云、黛玉的联诗又显得如此凄美悲凉。

中秋赏月,月亦可读,可思,可品。……

中秋思月,让我们像月一样晶莹坦荡,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这篇文章的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是它化用了许多诗词名句。“月有阴晴圆缺,又怎能总是完美无缺?人有离合悲欢,又岂能奢求永久的团圆?”这是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化用。“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则是对“宠辱不惊,闲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的化用。这一切,都符合文章的意境而使文章增色。

巧用诗词名句是文学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提高作文水准、凸显文化积淀的良好方式,在作文写作中巧用诗词名句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是有利于文章的语言、意境等等之美都可以灵活运用、大力倡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广阅读、多积累,熟练于心,才能在作文写作中得心应手、灵活运用各类诗词名句,给写作信心,给文章增色。

摘要:反观作文教学, 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写。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的积累问题, 谈到积累, 我国丰富多彩的诗词名句为我们的写作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这些历经千秋、被经典传颂的诗词名句若能恰当、正确、生动地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之中, 将为我们的作文带来清新亮丽的感觉。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经验, 谈谈作文教学中巧用诗词名句的几种方式, 以期为作文教学找到新的突破口, 愿与各位同行交流共勉。

作文教学方式 篇10

一、开展初中作文评改模式创新的理念

在初中作文自主评改模式的探究中,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建立起学习小组, 与语文教学的探究模式相类似, 让学生在小组这样一个集体里面更好地开展作文评改。作文评改不仅要着眼于改出作文的毛病, 还要能够评出文章的毛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何来改进, 这也是采取小组模式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在评改中, 学生不仅要将作文的毛病改出来, 还要与作者见面点评出来, 以相互沟通交流的方式提高作文评改的成效。

二、开展初中作文评改模式创新的内容

通过学生自主评改模式进行作文的评改, 主要应该包括作文素材的选择、技巧的处理、结构的安排、词句、标点使用的准确性等。在学生开展自主评改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重基础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一方面, 要将标点运用、字词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回顾, 让学生运用扎实的语文基础解决这些基础性问题;另一方面, 应当强化作文评改的针对性, 重在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间架结构、选题立意、手法运用等方面开展分析, 不仅提高学生的分析评改能力, 更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学习到优秀的写法, 全面提高自身作文写作能力。

三、开展初中作文评改模式创新的方法

一是揭示活动目标要求。在开展评改之初, 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素材的选择层面, 着重要求学生分析作文的素材与主题思想的结合程度是否密切, 是否偏离文章的中心;在写作技巧层面, 主要看作文有没有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在间架结构方面, 看文章有没有实现详略得当;在遣词用句方面, 主要查看文章存在的病句和错别字;在标点符号方面, 主要核对使用的准确性。

二是发挥示范促进作用。在自主评改指导过程中,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之后, 还应当发挥示范的作用。教师可以随机选取1~2篇学生习作进行评改示范, 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步骤进行逐项审核, 在审核的过程还应当与学生共同讨论, 在师生互动修改的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作文评改的程序、要点, 为接下来的自主评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要求开展评改活动。教师开展了评改示范之后, 就应当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评改。学生的自主评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采取个人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主要按照四个步骤来进行。首先, 从文章整体上进行评价, 文章的选材与中心表达是否和谐协调;其次, 对文章进行仔细阅读, 每一个字、每一词、每一个句、每一个标点, 都认真阅读, 寻找错别字、病句、用错的标点等;第三步是初步提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与学习小组其他同学开展交流研讨, 对于差异性较大的还要进行集体研究, 尽量提高评改结果的科学性;第四步是批改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直接交流, 重点要指出习作中错误的地方, 还要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在学生开展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进行巡视点拨, 解决学生交流过程中的一些疑问。

四是集体研究得出结果。在相互交流等环节结束之后, 教师还要求学生, 在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努力下, 为所修改的文章评定等第。在等第的评定上, 教师应当提出原则性的指导性意见, 为学生决定粗框架等第评价标准。具体的评定过程, 由各学习小组讨论研究依靠集体的力量来确定。采取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 避免学生个体认识上的差异而带来的不稳定性。对于学生评定出来的等弟, 教师还应当逐一核实。

四、开展初中作文评改模式创新的效果

一是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以往的作文评改中, 都是教师进行评改, 学生接受教师的评改结果, 缺乏互动, 学生的参与性也不高。在自主评改的模式中, 学生成为了评改活动的主体, 整个过程全程参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被有效调动起来, 整个评改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践证明, 运用自主评改模式,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积极性, 以积极情感提高学习投入程度。

二是有效地实现了相互借鉴。开展学生自主评改目的,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参与到双边活动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评改过程中, 在其他同学作文写作中学习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 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深化认识, 在取长补短之中不断提取经验、改进不足, 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优秀生的作文更应当能够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典范,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有助于作文教学整体成效的提高。

三是明显地提高了综合能力。采取学生自主评改为主的模式, 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 能够让学生在作文的评改的过程中提高评价能力, 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开展初中作文评改模式创新的要求

一是要顺应发展规律。虽然学生对于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具有深厚的兴趣, 但是从初步接触到掌握其中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在推进这一模式的过程, 当中应当循序渐进, 逐层深入逐步加强, 否则欲速则不达。

二是要掌握实施要点。在学生自主评改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发挥好启发引导与点拨的作用。在发挥学生自主评改与强化教师点拨引导的两者之间掌握好平衡, 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 更多的环节让学生自主地完成, 又要教师全程掌控教学进度与成效, 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

三是要营造积极氛围。在学生自主评定作文等第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发挥好复核环节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班级处于中等位次的学生, 更要灵活处理, 在坚持整个标准不变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评价标准, 让标准与这些学生的作文能力实际相吻合, 以积极的评价和灵活的处理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

四是要严格把好关口。教师在最后开展复核的环节当中, 一定要认真细致, 一方面寻找学生是否存在评改遗漏的地方, 进行补充, 另一方面对学生小组评定等第进行回头看, 对于不恰当的等第进行修正。

作文教学方式 篇11

写作上有句名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那么对于学生的作文而言,“改”文章的主体到底是谁呢?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里也明确要求: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这里所说的就是学生作文的“自改”,但自改不是独自改,而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主导下自己完成修改,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不能不看不管,还是要多启发,多指点,但动笔改的,应当是学生自己。毋庸置疑,学生评改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语文老师的培养和训练。这样一来,改前指导就至关重要了,要让学生明确改什么,怎么改。首先就是要给学生制定评改标准,即从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修辞手法、错别字、标点符号、文面、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评改标准;其次要指导学生评改的步骤,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改,一般来说,评改文章,先要着眼全局,全局的问题评改之后,再研究局部。教师的评改要求即使是从局部提出来的,学生也要从全局出发来认识,而不要一改就扎进局部中去。局部问题改完之后,还应该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再读一遍,从全局出发,看一看修改是否恰当。

当然,自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像两句诗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有一定的语言习惯和思维定势,对自身错误缺乏敏感性而不容易发现。这样一来,互批互改就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了,关于“互批互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里也有明确要求: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学生互改这种评改方式可以采用同位对改、小组改,也可以抽签,抽到谁就改谁。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都要先交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可以采用“三遍批改法”:第一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别字、病句,在草稿纸上做好记录。第二遍慢读,从头到尾就文章字、词、句、段这些方面的优缺点进行精批细改,大到立意新,结构巧,小到一个传神之字、一句形象之语。第三遍是粗看,既要检查批改情况,又要酝酿总批了,在总批时要求做到:抓住关键和重点,既要看作文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又要看材料与中心是否一致,开头、结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等,评语要客观公正,用语要准确、严密、中肯。

值得强调的是,分组评改是一种常用且效果很好的形式,评改时每篇作文由组内成员轮流批阅一遍,并且要按要求填写事先设计好的评改记录表,表的内容包括作文题目、作者、评改日期、评改人、错别字、语病、主要优点、内容、语言、结构等分项得分栏以及综合得分。分组轮批结束后,把作文本连同“评改记录表”归还作者,作者阅后反思。教师最后对这次作文评改进行总体评价,得与失都可以总结,但教师要始终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赏识他们的文章,让他们产生成功的感受。

让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并参与写作成果的评价,既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使他们少做很多重复无效的劳动,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比较、鉴赏等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也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文章,认识自己语言思维的个性特征,从而产生更高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本人强烈呼吁: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能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吧!

作文教学方式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教学,学讲方式,处理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对文本的学习,教师通过文本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是眼下语文老师对文本的处理方式很死板,不能很全面高效地提升学生能力,反倒是固化了学生学习的思维。随着我市“学讲计划”的深入推进,笔者认为依据“学讲计划”的指导思路,文本教学处理需要灵活。下面笔者以六年级一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谈一下“学讲方式”下对文本教学的处理方式。

一、我可以:自主完成文本基本的学习目标

“学讲方式”下,语文教师要逐渐转变自己教学的思路,转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在教学活动中“让一步”,由原来教学的总想走在学生前面,转变为要给学生让出一条可以超越过去的路,让学生走在前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让一步”,要转化成学生行为的“上一步”,还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慢慢引导,如果一上来教师就“让一步”给学生,学生很有可能没有“上一步”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就会造成语文课堂的尴尬局面。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去发现、解决并掌握的。比如对文章内容中陌生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对于文本的熟读等完全可以信任学生,让他们自己课前查词典解决。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时候,学生竟然真的总结了本课所有的成语并解释出了意思:望而生畏、广袤无垠、寸草不生、不可思议、铺天盖地、起死回生、名贯古今、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艰苦卓绝。有的学生总结出这篇文章陌生的词语及含义,有的学生汇报了自己总结的生字的读音,有的学生汇报自己对这篇文章朗读的情况……真的出乎预料,学生积极性这么高,学生做得真好! 这些在以前,都是老师的节目,老师一直担心学生做不好,其实现在来看,是教师多虑了,基本的知识学习,学生可以很自豪地跟老师说:我可以。

二、我疑惑:小组探讨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自主学习肯定是有自己独立可以解决的问题,但一定还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自己发现的问题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还不能解决的时候,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老师就会积极介入问题了,这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是在现在的“学讲”课堂里,语文老师要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教师的介入最佳时机不是个体对问题有了疑惑而不能解决的时候,而是小组合作再讨论之后才是判断需要不需要教师的介入。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嘴,让自己“慢一步”,让学生个体的疑惑变为群体的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兵教兵”,让学生在这种交流中形成共赢。

比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文章是写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树,但为什么文章第八节大段的写家乡的柳树呢?有的学生说表现对故乡的怀念,有的说是赞扬家乡柳树的另一种美……这时候教师没有着急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细读这一节课文,在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谁能发现问题的指向。很快学生经过讨论就发现这一节的最后一句了,自然很快就明白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运用以及突出文章主要对象“艰苦卓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了。

三、我认为:交流展示个性阅读认知

语文学科与数学、物理等感觉冷冰冰、硬邦邦的学科不同,其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质,具有柔软的弧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不能够跟理科一样,要求有统一的答案,更不能像理科一样有整齐划一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尊重个性阅读和个性表达,其实是对学生思想差异、个性差异、认识差异的尊重。文本教学,文章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不是单一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的见解如果是一样的,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呢!

在对《青海高原一株柳》进行文本教学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读书体会和理解,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习惯于用“我认为……”。有了教师的鼓励,有了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对阅读的认知:我认为作者是对高原上这株柳树的赞扬、崇拜之情;我认为文章表面写柳树,实际上是赞扬的像这株柳树一样顽强生存的人;我认为文章是告诉我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抗争就有胜利的希望;我认为家乡的柳树也同样是美丽的,这是另一种美;我认为文章是提醒人们生活再艰难也要勇敢地活下去……听听,学生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平时被我们老师固定化的答案和套路压制住了,只要教师松开他们思维的锁链,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敢让思想飞过喜马拉雅山的顶峰。

四、我追寻:深入拓展文本相关的问题

文本教学不能就文本讲述文本,文本的分析讲解是要提高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技能,最终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适当的文本拓展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养成面对问题的时候不只是拘泥于眼前浅层面认识的习惯。拓展文本教学可以多角度进行,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更不能以单纯地做练习来代替文本拓展。

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教学的时候,笔者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于课文中最后一句理解不够深刻,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储备里面寻找像柳树一样的人或者物。然后针对自己选择的人或者物简单介绍一下。有的学生介绍了沙漠中的胡杨、仙人掌,有学生介绍了张海迪、海伦·凯乐、霍金、贝多芬等在艰难的人生之路上奋勇前行的人物。教师在此时要做的就是“退一步”,把空间让给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做出自己的探寻。

上一篇: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下一篇:扬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