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思维方式

2024-10-21

英语教学思维方式(共12篇)

英语教学思维方式 篇1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际化水平的大步提高, 国家对教育事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视, 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中, 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 我们要结合新课标对于数学的大改革, 在自己的数学教育教学的方法上做出自己的小改革, 本文针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进行了探讨, 这样, 有利于锻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数学思维,创新教学,教学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进入了21世纪, 21世纪面临的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 近几年来, 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 综合国力等都快速的发展, 在教育事业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 对教育事业进行了改革, 但我认为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根据社会时代的改变而变化, 所以, 我们教育的理念也要做出调整。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三大主科之一, 而且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作为数学教师, 要让自己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的步伐, 转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们, 对于数学已经产生了一种枯燥的印象, 所以, 教师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 让学生们重新喜欢上数学, 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们在学习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想让学生们去主动的学习, 不是被老师家长监督, 换一种说法, 我们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们对数学这门学科感兴趣, 而不是一提到数学大家都会一副枯燥的表情,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教师。只有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才能够用心的去学习, 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才能够发现数学的乐趣, 这样, 同学们也就会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教师可以根据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 改变数学课堂上枯燥的氛围, 营造活跃的气氛, 让学生们开动脑筋, 与教师或与其他同学们互动起来, 这个活跃课堂气氛不是学生们可以在下面开小差, 而是要沟通与课上有关的内容, 通过调节课堂上的气氛, 让学生们融入到数学知识中来,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引入情境教学的模式培养数学思维

在数学的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引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来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的热情。在数学教学思考中, 我们可以提出问题, 情境教学解答, 得出答案并进行过程的评价。在这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法中, 同学们也会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 可以联系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启发, 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进入了高年级, 学生们的心智也都比较成熟了, 可以在情境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思考, 在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启示, 查阅资料等方式找到解答的方法。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是自己或者与同学们一起完成的任务, 可以大大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热爱, 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结合多媒体实现现代化的教学

当今时代, 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也运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我们的教育所研发出来的, 所以, 科学技术当然也要应用与教育当中, 便于学生们的学习。在教育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也会使学生们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数学的几何问题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音效等方式给同学们讲解几何图形的变换, 也通过视频中的变换学生们会对图形的区别更加清晰, 让平面的东西立体化, 锻炼了学生们的数学中的立体思维感, 对于数学的应用题中, 对于两辆车的速度问题, 我们也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同学们, 通过动画的形式会大大的增加学生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热情, 也会改变对数学枯燥的印象。

四、联系实际, 巧设习题, 从中感受到快乐

虽然处于高年级, 但是孩子们的天性仍然是玩, 仍然是感受快乐。数学的课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的很密切, 我们在创新数学的教学方法中, 要将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总会听到学生们说, 我们学习这么多也与生活联系不到一起。这样, 会让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所以, 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 让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在习题的设置过程中, 也不要那么的墨守成规, 要大胆的将题目设置的新颖点, 设置新型的题目,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和拓展性思维, 而且加固了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也能从数学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五、处理好与学生, 与家长的关系

无论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科任教师都要与学生有良好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与学生们多沟通、交流, 与学生们成为朋友。在学习上, 在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 教师要细心的与学生们进行沟通, 引导学生们去如何解题, 培养学生们的解题思路, 这对培养数学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上, 我们也要积极地去关心学生们, 在生病的时候, 给他们一杯热水, 一颗感冒药, 这样, 学生们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尊重, 教师也会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教师也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所以家长的教育很重要, 了解学生们的家庭教育, 对教师们制定符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案有很大帮助。家长与教师的勤沟通, 也能使双方知道学生们在家中或学校的反应。在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 也可以请教老师, 毕竟教师对学生们的心理很了解, 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去教育孩子, 并能够在家中辅导孩子的功课。这样也会给教师减少负担。

综上所述, 在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中, 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数学理论知识, 同时也要能够与学生们打好关系, 让学生们能够信任自己, 同时学生们也要积极的配合教师, 主动的去学习数学, 主动去研究数学, 寻找数学中的乐趣, 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数学的氛围, 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锻炼学生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提高数学的成绩。数学的知识同时也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的, 所以, 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要不断的发展, 不断的创新, 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景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1) .

[2]刘瑞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赤子 (上中旬) , 2015 (15) .

[3]徐珍.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J].求知导刊, 2014 (4) .

[4]陈艺.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4) .

英语教学思维方式 篇2

作者:谭浩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

摘要

思维导图工具和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的理念,以其工具简单、制作方便,应用广泛,效用明显等特点,自从应用到教育领域以来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优化学生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单元整体学习,整理阅读思路,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发现,应用思维导图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良好工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实践意义。

论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应用思维导图工具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优化学生学习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等方面建构了新的学习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思维导图的潜在价值,有益于师生思维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顺应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较好的体现了当今教育的时代特征。

论文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文献研究的方式对思维导图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

第二部分,即论文的主体部分,组织开展了基于思维导图的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并展开相关的调查,以检验、评价其效果效果。

第三部分,总结本阶段实验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作了研究展望。

总之,本研究在通过对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策略中的作用的研究,在建构提升广大师生的教育、学习模式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与尝试,并为思维导图在语文及其它教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作用;

关于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方式与 学习方式策略中的作用研究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l、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学生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教育应该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在继承人类社会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又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教育要从全体出发,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要依据社会和人的需求,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现代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多教师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却并不知道什么是益于学生学习的因素,什么是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教师只是教材、教案、教参的传达者,教学以教内容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挑战,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时代性、实施的灵活性、评价的发展性和管理的开放性是对传统课程的根本性变革,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知识,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 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得个性化,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成自主式、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出更多教学活动,以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2、在中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开展创新思维教育,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取得显著的效果。而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应用性、实践性、时代性与超前性等特点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3、对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及中学生学习方式水平现状的思考

我们在对一些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如:

学校大部分教师教师在学习了“三段式教学法”之后,大部分教师已经由过去以讲授法、训练法为主的方式逐步转入谈话式、谈论式、归纳式讲授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等,但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效果不太明显。

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做题方法、基本规律等,多数学生表现为课堂上听得懂,能理解,课后就变得模糊不解,有些则很快遗忘。

很多学生往往能够轻松的解决他们所熟悉的问题,而对于新问题却不知如何下手,缺乏举一反三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些甚至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连大多数人认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活动,在他们眼里都“没有意思”。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中学语文知识面广,涉及内容颇多。许多学生也在交流表示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文基础知识琐碎繁杂,他们一般难以理清知识间的关系,因此,只能将所学知识杂乱无章的堆砌在头脑中,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不能灵活提取和应用,也不能进行长久的记忆,甚至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语文学啥、咋学”。不仅如此,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存在过度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系统的方法教学和科学的学法指导;过度注重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情感教育;过度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现象,中学生往往以个人学习方式为主,小组研讨为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因而其思维水平普遍不高。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开始了多方面的资料搜集,并对此进行不断的思索,希望能找到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在改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迁移能力,提高基本素养。

4、当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 尽管由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术界当前对于师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存在着不足:多是理论层次上的研究,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或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研究,没有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或纯粹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某个教学实例的研究,缺乏理论性、系统性:或没有实现由教师教学向学生学习的转变,较多设计教师的活动,较少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特点去研究。而相当多的教师因为学习力不足,知识更新缓慢,满足于现状不愿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事实上,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式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要改善学生固有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来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育中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5、研究目标:源于思维导图的启示

2008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了思维导图,之后研读了托尼·博赞先生(Tony Buzan)《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并且从网络上搜索和查阅了诸多有关思维导图(Mind-map)的资料。之后开始尝试着在个人学习中应用思维导图。在应用的过程中,我发现,作图较之使用文字更方便快捷,因而可以节约50%到95%的时间。在进行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节省时间90%多。并且,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把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知识结构以视觉化表征,可以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它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内容以树状结构表示,从而使重点突出、知识的层次更分明,更加便于记忆,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不仅如此,制作思维导图时使用形象生动的图形、色彩、线条等,使学习不再单调、乏味,因而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轻松。于是我们认为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优美的思维工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的方法。

通过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可以知道,思维导图符合大脑自身的思维模式,它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一方面能够显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理清思维的层次,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无限潜能。我们认为如果在教师能够娴熟运用的基础上再把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教给学生,将思维导图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将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就此,我们初步确立了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那么思维导图在中学的运用情况如何?中学生是否了解和认识思维导图?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思维导图?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设计了《思维导图认识与应用调查问卷》,并着手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工作,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研究的价值做出初步的判断。我们选择了所在学校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了解还很少,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了对思维导图的浓厚兴趣,并迫切希望学习和应用思维导图。由此,我们坚定了进行思维导图学习策略实验研究的信心。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和宗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仅是教育的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构建创新型的语文教育。本文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思维导图融入中学语文学习,以人教版高一教材中的两个语文知识体系学习为例,构建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以期能够促进中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本研 究有以下现实意义:

1、本研究试图通过运用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策略,从画思维导图入手,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改变学生主要依靠机械记忆等传统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

2、有利于教师切实掌握将思维导图工具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应用的能力,通过在学校开展思维导图各学科各类教学应用实践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并使之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特色之一。

3、试图从实验研究中发现规律,找到高效的、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培养和发展中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4、可以思维导图将作为处理知识及学习的有效的新方法,直接应用到知识学习过程的整理(如笔记)、记忆、复习、交流、写作等过程中,为语文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5、为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推广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二、理论概述

(一)思维导图概述 l、何谓“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map)是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提出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他认为传统的笔记方法有四大缺点: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不能有效刺激大脑。而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利用它理清思维的脉络,借助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并通过它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托尼·博赞首先应用思维导图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一的学生,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转变成好学生,其中有一部分还成为了同年级中的优秀者。

1971年托尼·博赞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简单的说,思维导图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Radiant—Thinking)和多感官学习特性。托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被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2、思维导图的特征

托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由联想产生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作为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使用大脑自身的思考方式来思考,让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它的具体特点如下:。

◆ 思维导图以网络的形式分布,类似于大脑神经元。因而使大脑能够更好的掌握整体间的内在联系,并促使想法和创意快速丽深刻的产生。

◆ 大脑喜欢多彩的思考,而思维导图是多色彩的,因此它符合大脑自然适应的思考方式。

◆ 思维导图在整理思维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左脑习惯的文字,还比较多的使用右脑所擅长的生动形象的图形,以及容易辨识的符号等等,它强调左右脑的协调合作,使用了大脑喜欢的思考方式。

◆ 强调以全息方式进行思考,充分考虑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各个因素和方面,并通过分支将彼此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 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在相同的前提下,每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都不相同,体现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模式与创新思维概述

1、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学原则指导的,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谈话式、谈论式、归纳式、讲授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等。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生动、有效的现实性活动,它总是丰富的、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而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或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失去了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教学机会,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s)或称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

学习方式有别于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学习方式是一种自然的感知、认知和情感上的倾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且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策略和技能是学生为了促进语言学习而运用的某些特殊、具体的方法或手段,是学生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

由于传统教学被动、单一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改变教育观念开始,必须从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开始,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始。要在课堂中充分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做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培养和强化学生为实现目标的一些良好品质和有效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空间,使他们愉快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条件,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尽可能让 每位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3、教学模式。模式又称为模型、样本、标准。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本问题中提出的教学模式指的是针对某一项专题知识或者专题学习内容而建立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参与者等只有元素的教学、学习体系

本问题建立的模式的主要流程如下:

1、确立教学、学习问题;

2、整理教学知识,分析综合问题内容;

3、制作思维导图主干,讨论细化的原则与范围;

4、建立教学、学习专题,发布思维导图主干教学图;

5、学习小组分工,细化各自任务;

6、各个学习小组发布经过初步细化的思维导图;

7、教师与各个小组参加其他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

8、教师与各个小组的思维导图差异进行比对,找出需要引起注意的细节;

9、针对思维导图中各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或研究性学习;

10、各小组修正、发布思维导图,师生总结、迁移。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 Gagne)将学习过程分为动机——了解——获得——保持——概括——操作——反馈八个阶段,本教学模式正是以直观形式呈现教学目标,以激发学习动机开始,教过教学内容的教学后让学生根据涉及的各个知识体系构成的思维导图进行记忆、提取、反馈,实现了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的完全融合。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注重实效,可操作性强,易于交流、推广。

4、何谓“创新思维”

何谓“创新思维”最通用的一种说法是:“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性思维而提出的特定思维过程。它不同于习惯性思维的固定性或常态思路,而是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促使下,借由外在因素的启示,通过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充分展开人脑的思维活动,以渐进或突发的形式,对传统的、常规的既存事物或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再组合、再创造的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思维是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颖独特的任何思维。它是学生创新智能结构的核心,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独特性、逻辑性等特点。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整个培养过程过程与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密不可分。

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是创新思维的三个基本特征。评价创新思维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仅列出比较常用的几种。(1)创造性实验法,即给被试设置特定的情境,通过控制和改变实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情况,然后加以分析评价的测评方法。

(2)创造性测验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施测,然后将测验结果与被试所处阶段的常模作比较,从而评定被试的创造性程度。

(3)作品分析法,即由有关专家、实验研究者或被试本人,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性或定量分析被试按要求完成的作品,从而评价其创新思维水平的一种方法。

由于我校实验条件及我们个人能力的限制,本文采用的主要是作品分析法。(三)思维导图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1、现代脑科学。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把自身的活动区域非常明确的划分为左脑和右脑回,左脑的功能主要为词汇、数字、逻辑、次序、线性感等,而右脑则主要负责空间知觉、维度、图像、色彩、想象、整体意识等。右脑能够将人脑从外界接收的信息自动进行加工处理,衍生出创造性的信息,并把创意图像化,也即右脑具有自主性,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表现形式上讲,思维导图和大脑的思维方式是统一的,它是一种利用大脑的语言进行思维的模式:而只有利用大脑自身的语言来思考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联想和创造力。

所以说,思维导图符合大脑思维的生理机制,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次序、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空间、图像、想象、色彩等,让左右脑协同运作,将思维痕迹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从而极大的挖掘人的记忆、想象、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2、视觉教育理论。1946年,美国专家戴尔在他的《视听教学法》一书中,研究了录音、广播等视听教学手段如何运用于教学,会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总结了视听教学方法,提出了视听教学理论,也就是说实物与方式等视觉符号更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思维导图就通过把教育内容通过图形的视觉形式来表现,可以促进对事物的形象认知和加深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3、信息加工理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 Gagne)将学习过程分为动机——了解——获得——保持——概括——操作——反馈八个阶段。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人脑可以像计算机一样从外界接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码,将其存储在记忆系统之中,需要时再进行提取。依据信息在头脑中存储时间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后即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加工、编码即可储存于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有两种编码方式: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同一信息以两种不同形式进行编码,即采用双重编码,其记忆效果要优于单编码形式,且更易于提取和识别,因为该信息在提取时,比采用单编码形式的信息多一种提取线索。

思维导图符合双重编码的要求,它正是以逻辑的方式去组织信息,运用文字结合图形的双重编码方式将知识以视觉的形式表征,展示知识的逻辑结构,使知识的存储和提取更加便捷、高效。思维导图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较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并能够促进高级思维的发展。本教学模式正是以直观形式呈现教学目标,以激发学习动机开始,教过教学内容的教学后让学生根据涉及的各个知识体系构成的思维导图进行记忆、提取、反馈,实现了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的完全融合。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注重实效,可操作性强,易于交流、推广。

4、思维可视化与认知工具观。首先,可视化是指一种通过可以觉察的视觉方式将思维进行外化呈现的过程。事实上,可视化能够大大提高学习者思维认知的表现绩效,使他们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从而解决各种更加复杂的问题。思维导图就通过将思维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从而通过智力相关的图形化符号来连 接创建一种对概念的信息和知识的认知模式。通过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将能提高成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增加学习者的满意度。认知工具由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提出,指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认知任务,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认知能力的工具。在《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中,列举了包括概念图在内的八种常见认知工具,把思维导图看做是一种属于促进认知和语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5、图式理论。“图式”一词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康德提出,他认为图式是以一般方式来建构概念的规则。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图式是指动物的结构或组织”,他指出,图式的发展包括两种方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被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使原图式更充实的过程;顺应是原有图式因新信息的加入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以适应新要求的过程。同化和顺应使图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推动能力的提高。现代图式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提出,并最终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建立和完善。在现代图式理论中,图式被认为是认知框架,它使信息有序的储存在记忆中。在图式中,知识是经过整理加工的,依据各知识点内在关系的不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结,从而形成了知识网络。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的认识、理解不同,对信息采用的加工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建构的认知图式也不相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图式是有利于知识处理和问题解决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强大的图形思维工具,也即图式工具,是有利于认知的建构与发展的。

6、学习支架/支架图式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支架教学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临近发展区中发展而来,是指教师等人在支持学习者发展中,提供支持结构以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或水平的角色。主要是通过一个更有知识的人提供支架或支持来促进学习者发展,让学习者能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由此通过临近发展区。当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增加,越来越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和自治时,教学者便渐渐减少了所提供的支架支持。如果用教学支架的观点来分析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意味着它应该体现为一种支持结构,而这种支持结构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思维支撑和能力自治。图形组织器是一种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可视化支架的典型表现形式。图形组织器能够通过特定的图示来隐含特定的组织类型和结构关系,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使用信息和认知加工的思维支持框架。

第二部分

问题研究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

改变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心,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研究运用思维导图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培养和发 展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本研究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l、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学习,为教师与学生构建语文学习的新模式。

2、并以此为切入点,将思维导图引入中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应用和掌握思维导图工具,并理解和接受思维导图的理念。

3、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思维导图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关系。

4、依托研究为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产生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学案例、校本教材,形成我校的教学和科研特色。

5、初步开展思维导图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学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深化教学改革的推广应用研究。

(二)实验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思维导图的知识和有关语文学科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创新思维的相关理论。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以进一步充实研究的内容,完善思维导图学习策略的实验步骤。整个研究过程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在研读施良方的《学习论》、冯克诚的《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以及托尼·博赞有关思维导图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EBSCO全文电子期刊等查阅了有关思维导图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文献,对国际和国内有关思维导图及其应用的专业期刊文献或书籍进行分析,把握其研究焦点与特色,找出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有意义和可参考的数据,找出当前研究的空白点,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切入口。

2、观察法。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与认知,在思维导图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中,对学生如何学习和制作思维导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思维导图时,观察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积极性及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我们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情、动作,及学生思维导图作品的状况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3、访谈法。访谈法就是利用讲解思维导图的时机,或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指导的时机,或其他适当的时机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谈话的内容主要有:

(1)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2)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后,学习方面发生的变化,(3)学生对于本实验研究的看法和建议。(4)学生参与本实验研究的心得体会。

运用访谈法,对谈话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分析,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使我们和学生之间能够达成共识、产生互动,形成共同学习和探索思维导图学习策 略的局面,以及时对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与完善。

4、实践研究法。与实施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一线教师建设和应用者密切接触,并对实践数据、资源案例等进行分析和反馈,在研究中行动,持续改进研究质量。在研究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实践问题,从而提高研究水平,改善实践成效。

5、问卷法。我们在实验研究中四次运用了问卷法。先期用问卷调查了解思维导图在我国中学的应用现状,即中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认识和应用情况;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及创新思维水平进行初步的了解:最后利用问卷对学生学习和应用思维导图的情况做调查,并从知识、能力等各方面了解和判断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

6、作品分析法。我们在实验研究中给学生提供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通过对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进行定量分析,来了解、评定学生应用思维导图以及其创新思维发展变化的情况。

7、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二、实验研究的前期准备

(一)实验对象的选取

本实验研究选取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基于对学情的充分了解。高一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高一学生及其语文学习活动有着不同于其他年级的特点。略作阐述如下:

l、高一学生的特点:(1)知觉的目的性提高。高一学生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自觉的知觉有关事物;其知觉的准确性、概括性、系统性明显增强。(2)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注意的分配也明显增强,因此学习效率更高。(3)高一学生的理性较初中学生明显发展,分析、解决问题大多以理论型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显著,占思维的主要方面,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不仅如此,高一学生在观察模仿、问题分辨、品质塑造等方面又有明显优势。(4)高一学生从初中刚刚升入高中,其学习方式急需调整,因此通过实践练习建立起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可行的,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可以实现的。

2、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的转变。高中语文是初中语文的延伸,较初中语文而言,高中语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更深、规律更强、范围更广。学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变化,向高一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一学生需要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满足其学习及课程的要求。

这也使他们更易于接受本研究所提供的新的学习方式。(3)学习动机的转变。高一学生逐渐确立远大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增强,学习态度明显转变。这为他们积极参与本实验研究以及主动学习本实 验研究所提供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高一学生所处的阶段是初中和高中的衔接点,也是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从客观上讲,高一学生有必要学习、接受新的学习模式以满足其学习的需要:从主观上看,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接受新思维、新模式的智能基础。不仅如此,高一学生对于将要到来的整个高中阶段,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所以学习兴趣非常高,求知欲非常强烈。因此,在高一阶段进行本实验研究,不仅能够事半功倍,还能够对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非常具有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过程包括研究前测、研究实施及研究后测三个大部分,实验周期较长。其中实施的过程为思维导图学习教程的发放、指导与学习的过程;学习方式的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为确保实验研究的效果,同时兼顾跟踪调查与研究,以便实时掌控实验进程,保证实验研究顺利、平稳的进行,本研究仅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共三个班级作为实施对象: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一(2)班、一(6)班和一(8)班,其中一(2)班为培优班,一(6)班为普通班,一(8)班为体育艺术特长班。

(二)实验内容的选定

我们首先制定了《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信心的调查,语文学习基础、素养的调查,语文学习态度、认识的调查语文学习方法、习惯的调查,语文学习期望、打算的调查等。通过这样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更好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本实验研究所选择的内容是高一语文学习。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力图改变“繁、难、偏、旧“的局面。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经过多次修订,一再降低对知识点广度和难度的要求;而高中语文不仅内容增多,其深度和难度也随之加大。高一语文连接初中和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把握了这个关键阶段,学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初高中的转化,踏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选择语文学科作为突破口,是有深刻原因的。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语文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以其合理的学习方案、验证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学习检验过程、以听说读写等方式呈现出的直观明显的学习结果,使学生不仅能从中认知事物、获取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以良好的学习方式进行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依据制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以思维导图学习法帮助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是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树立“教学全程观”,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前中后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打下“学会创新”的基础;树立有效教学观,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力求使每一堂课成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好课,提高教学质量。

尽管语文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意义重大,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却一直 存在着学生死记硬背方法定义、教师在黑板上做口头练习等诸多忽视语文实践性的现象,以致语文实验的真正内涵——动手、动脑、观察、探索等功能被弃之一边,其功效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从新的高度来认识恰当的学习方式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

1、生活即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做到即学即用,养成习惯。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学生可以在生活之中不断体验各种学习方式,不断自我修正。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百川会聚,可以读,可以问,可以说,可以唱,内容上的开放性,也要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也要具有具有多样性。

2、语文容易激发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以其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多样性、人文性、思想性,深刻的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用听说读写等各种方式验证所学知识或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是学生迫不及待的学习愿望,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3、语文学习是中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途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主要的实践活动听说读写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新的教学观念要求人们,教学不但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而且还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已经列为高中阶段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创新观点,应用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广阔领域。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写上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在新的时代,语文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和口耳相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针对一定的问题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并进行不同方式的呈现,再对呈现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最终得出结论。这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活动,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途径,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语文学习为中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现代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渠道。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为中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探究活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课外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相对于在课堂上而言比较放松,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设计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因而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深刻的意义。

总之,语文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教育,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具 有独特的功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实验评价的工具。

1、调查问卷

本实验研究共做了四次调查,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分别是:

一、思维导图的认识与应用调查问卷,二、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问卷,三、关于思维导图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我们在准确把握调查的中心和研究范围的前提下,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分析等方式,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整体的设计,以构建调查问卷的基本框架并确定调查的具体项目。在编写调查题目时,我们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把每一个调查项目分解成几个大问题,然后将大问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问题,最后将编制好的题目合并在一起,请有关教师、高中学生来审定。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之后,对每个问题及与之相对应的选项进行反复的推敲,从而对问卷进行了修改、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由卷首语、指导语、主体、致谢共四部分组成。考虑到调查的可操作性,为方便表述与操作,问卷题目大都是选择题,个别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设计。

2、评价量表

本研究设计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学生利用我们提供的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把得分反馈给我们,以此来对学生学习和应用思维导图的情况及思维导图影响下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定量分析。

三、问题研究的实施

(一)实验前测及分析

1、开展前测调查

(1)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的保证

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设计问卷时,我们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问卷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确保问题紧扣实验研究的各个项目;其次,请有关老师和专家进行审查,并对相关学生进行访谈,确保问题合理适度,避免超过被调查者的智能范围:再次,对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选项都进行仔细的推敲,确保其表义明确,含义准确,避免使用片面性或具有暗示性的表述;最后,问题数量适度,控制在20个以内,保证被调查者能在15分钟内能答完;且将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进行排列,使之层次分明,尽量避免因问卷结构不当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为了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一定要获得学校有关领导和相关教师的支持。为使调查结果更为客观真实,一方面,实施调查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结果只是为了学术研究,而且采用匿名回答的方式,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因此一定要如实填写;另一方面,给被调查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并由实 施调查的教师亲自监督全过程,维持秩序,使被调查学生能够认真、专注的完成调查,避免不认真对待或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等现象,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2)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实验研究选取了河南省南阳市十一中有代表性的三个班级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35份,回收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1份,问卷有效率97%。

2、前测调查的分析

前测调查问卷是“创新意识及创新水平调查”。调查问卷见附录2。创新意识与创新水平调查问卷共十八个题目,其中除15一18题外,其余14题的答案设计为渐进式,共A/B/C/D/E/五个层次。分别为:A、总是:B、经常;C、有时;D、偶尔;E、从不。本调查问卷中,1-8题通过调查:学习兴趣及好奇心、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等,对学生的创新水平做出定性判断。9—18题是对语文进行的专项调查,通过调查: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态度、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的迁移能力等,以了解学生语文的学习现状。以下将各题目按照调查的侧重点进行分类分析。

(1)语文学习积极性调查

语文学习积极性调查从两方面着手,包括兴趣调查和好奇心调查,分别是题目1:对语文学习有兴趣?和题目5: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学生对于这两道题目的选择分布比较均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语文学习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兴趣,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学生明确表示从不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从不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是表现出一定积极性的。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语文创新思维的重要助推力,是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的保障。

(2)问题意识调查

针对问题意识调查,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题目2;对于一些语文问题,想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法?题目4:对老师教的知识和教材上的说法提出质疑?题目8: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与他人相比,你善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去解决? 学生对于这三个题目的选择呈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化趋势,只有两成左右的学生总是或经常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对于教师和教材提出质疑,而六成以上的学生表示有时或偶尔会,而一成多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可见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

(3)创新意识调查

本处设计了三个问题,以期从迁移、联想、想象等不同角度调查和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题目3:脑子里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出现?题目6:会把一个语文知识或现象·同与之相关的知识现象或生活实际相联系?题目7:对于一些悬而未决的科学现象,你与他人看法不同(如:外星人、黑洞、UFO等)? 调查数据可以说明,大多数学生具有迁移、联想、想象的意识,即己初步具备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为本研究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还有将近一成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说明其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希望本研究能够改善这种现状。

(4)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专项调查

调查包括9—18共lO个题目.下面对这10个题目进行分类分析。①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基本能力调查

旨在调查学生完成语文实验的基本能力,包括两个题目。题目11:能独立完成学习内容设计?题目12:12.能有计划、有条理、有步骤的完成阅读、写作等。调查结果显示,题目ll、12的选项走势比较相似.所以将二者合并分析。

结果表明,仅有8.o%的学生总是能够、25 0%的学生经常能够“完成详细内容设计”,有15.25%的学生总是能够、27.7%的学生经常能够“有计划、有条理、有步骤地完成研究内容”。其他学生都只是“有时”或者是“偶尔”完成主要项目:甚至分别有13.4%和10.7%的学生不能够完成主要项目。这说明一半以上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能力非常薄弱,远未达到要求。

②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创新能力调查 语文学习创新能力调查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除基本能力之外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如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方案设计与改进能力、学习内容迁移能力等,以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题目9:对于一些学习探究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题目10: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某些探究学习方案进行改进?题目13:观察了一些探究学习过程后,会积极思考其发生的原因?题目14:会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题目14的回答是肯定的,即无论频率高低,他们都会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除此之外的其他题目,尽管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仍有不少学生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如题目9,12 5%的学生表示从不会对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题目lO,33.0%的学生表示从不会对探究方案进行改进;题目13,6.3%的学生表示不会积极思考产生一定学习过程中某些现象的原因。

总体上看,在构建语文学生学习模式时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所欠缺的。这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尽管教育改革已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之实际的教学活动对语文探究性学习重视不够甚至忽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低。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观念,而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意识已根深蒂固。这种局面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现实,需要漫长努力的过程才能改善。

③学生对于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的态度调查

题目15一18旨在调杏学生对于语文宴验的奈度。下面分别讲行分析。

题目15:你认为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重要吗?A、非常重要:B、一般;C、不重要。由统计表可以发现,有百分之七十六的学生认为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非常重要,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认为一般。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是肯定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题目16:你对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感兴趣吗?A、很感兴趣:B、一般:C、不感兴趣。观察统计表可知,六成以上学生对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很感兴趣,三成以上学生兴趣一般,极少数学生对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不感兴趣。可见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一般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题目17:对于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过程中的反常现象,你通常会?A、独立查明原因;B、寻求别人帮助;C、不予理睬。调查结果显示,面对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过程中的反常现象,29.5%的学生会“独立查明原因”,67.9%的学生会“寻求别人帮助”,仅2.6%的学生会“不予理睬”。

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严谨而认真的,尽管方式不同,他们都表现出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题目18:如果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够理想甚至失败,你通常会?A、弄清原因,重做;B、参考他人学习方法,提交探究结果;C、如实汇报,下次改进。调查数据显示,72.3%的学生会“弄清原因,重做”,表明多数学生的态度是负责且认真的,他们会积极探究失利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14.3%的学生会“参考他人学习方法,提交探究结果”,13.4%的学生选择“如实汇报,下次改进”,这两部分学生,都不再探究失败原因和解决方案,反映了一种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学习态度,这是不利于科学探究的。

以上就是本研究展开的前测调查与分析。当然,本研究所开展的调查,只是一种定性调查,它只能定性的反映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一些现状,不具有量化性,因此无法给出量化结果。综合上述调查与分析,可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做如下概述:

学生大都肯定了语文及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并对它们表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比较认真的。

学生的构建探究性学习各种模式能力的有所欠缺,须加强重视,提高完善。学生已初步具备发散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和联想力;其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虽有萌芽,但比较淡薄;创新水平整体偏低,有待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二)问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教程

前测调查完成之后,将我们设计好的《思维导图学习教程》分发给学生,保证人手一份。然后由相关任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学习,当然,事先要对相关教师进行思维导图培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教程的过程中要重点给学生强调两点内容,一是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二是思维导图的制作技巧,以实现学生更好更快掌握思维导图工具的目的。在正式引入我们所设计的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学习模式之前,学生已利用所学到的思维导图知识进行了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创作。鉴于条件所限,学生所做思维导图均为手绘。

2、引入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

本研究在充分考虑创新思维各项培养内容的基础上,从高一语文教材中选取了 两个典型学习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和理念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以期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此方式与理念应用于其他的语文实验、整个语文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方式的学习流程如下:首先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学习材料,学生以我们所提供的思维导图框架为基础绘制实验预习思维导图。然后学生自行完成构思;并在此过程中展开对预习思维导图的填充与完善,并最终完成本内容的整体设计与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展开积极有效的思考,提高各项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理念,可以单独举办综合课程,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或者学科进行,将这种理念和思维导图联系起来,以图引路,便于学生学习。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研究性学习的生长点,以单元整体感知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思维导图为指导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非常受学生欢迎。

在平时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讨论式教学,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心话题上来,靠思维导图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先筛选探究的问题,每一个话题可由两小组学生来完成。学生分小组学习,一个小组中有绘画员、资料员、书记员等,每个组员都说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记录小组用“思维导图”把讨论的内容一一记下,小组讨论结束后,相同话题的小组合为一组进行交流,调整、合并,之后派一个代表把这个思维导图展示给老师和全班同学,最后形成一个共同的思维导图,由大家共享。思维导图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探究步骤和探究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及时的完善和补充,每个组员的意见都被考虑,共同思考时,能够产生更多观点甚至是创意,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调动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大家的协作能力,提升小组成员归属感及合作精神。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增添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通过调查访谈和分析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等,对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的过程评价。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积极学习思维导图是因为他们对思维导图工具以及我们所提供的学习方式感兴趣,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领会思维导图的功效。分析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学生所做图形形式简单,概括性和系统性郭不好,模仿成分较多,而个人风格较少。不仅如此,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仅限于模仿,他们尚不能将思维导图灵活的运用于语文学习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工具,对它的学习和应用尚处在初级阶段。另外语文学科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而言,并不是主要科目,学生虽然对语文以及语文实验很感兴趣.但毕竟分配给语文学科的课程较少,以至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更好的接触、学习和练习使用思维导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本实验研究的实施策略做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首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兴趣和热情。结合具体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重复讲解思维导图的作用和意义,重点强调思维导图对于开发学生大脑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作用,以引起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足够重视,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

其次,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学生的个性、认知风格、学习水平以及其思维导图作品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及时给学生以肯定的赞赏和鼓励,做到因势利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再次,倡导学生合作交流。思维导图倡导与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团队的智慧。因此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第四,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风格、特点,做到关注整体,关怀个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因才施教,发展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以色列著名的教育学者凯伦艾尼(Karen Eini)曾经说过:“如果一只蝴蝶翅膀扇动时所发出的力量能使一个国度产生飓风般的骤雨,那么这股力量就是孩子们之间的协作式学习。这种协作式学习具备了共创我们美好世界的潜力”。

在完成了交流评价之后,引导学生将绘制出的“思维导图”广泛地迁移应用于协作学习、头脑风暴、师生交流、小组计划、小组讨论等需要交流、共享的时候。

实施模式:

一、用自己创设的思维导图引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方法。

二、利用思维导图对于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图文并茂的描绘。

三、学生制作导图,集体讨论,修改完善。

四、用思维导图整理思路,陈述、定稿。

五、多方面尝试,迁移、创意。

4、引入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学习模式——写作

(1)作文训练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为了帮助学生积极地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我们把“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积极地运用到作文指导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兴趣浓厚。

写作时我让学生先将所有围绕作文主题的想法、知识点都写下来,包括荒谬的想法,不要理会对或错、是否用得上,然后做短暂休息。再将所想到的内容组织整理,重新画出思维导图,但不要将不可能的画去,因为重要的观点可能有所改变。再休息短暂让大脑放松,这时候创意或灵感可能产生,然后再将思维导图改写。在这过程中,将大量的想法联系起来,产生新的想法构思,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有效调控思维过程,科学安排文章的段落和章节,帮助学生以最合理的方式将将其表达为文字。如一次我指导学生一个命题作文《我是谁》,大家一看,茫然不知所措。我就和学生讨论,引导大家画出思维导图来,大家就发现照此思路写出的文章还挺有意思的。在作文交流、评讲之后,我又出示了一幅在网上找到的“《我是谁》思维导图”,大家一比较就发现了各自的特点和不足,对自己的思维导图再做修改,重新构思。一题多做,反复训练,效果当然不错。

实施模式:

一、用自己或者学习小组创设的思维导图引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方法。

二、利用思维导图对于传统的语文课文的分析进行图文并茂的描绘。

三、学生制作导图,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作文拟稿,用思维导图开启灵感整理思路。

五、层层挖掘,多方面尝试,不断创新。

通过画“思维导图”,他们发现使用思维导图写作,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而且效果还会比平常更好,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自己竟有这样大的思维潜力,写好作文的信心倍增。

(三)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l、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就是由学生参与的一种自我评价,学生既作为评价的主体,又作为评价的客体。主体的我以“一定的准则”为参照来衡量客体的我是否达标。此处小组互评的标准即是我们所提供的评价量表。学生自我评价的意义在于加深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培养和形成对于学习活动的评价能力。

我们将参与实验研究的班级学生随机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由学生利用我们提供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开展小组互评,以此来对他们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及创新思维水平的发展情况做定量的评价。学生分组情况如下:学生人数115人,每组5人,共分21组。为实现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此处统一选择学生完成模式2所做的思维导图作为评价对象。

评价流程如下:各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依据量表评价彼此的思维导图作品,然后取各单项及总分的平均值作为小组得分。最后再将各组得分汇总反馈给我们,由我们进行整体分析。小组互评得分表中数据求算的各组总平均分为:79.7,其中有十组学生的总分达到了良好以上。对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所得的平均分为:41.5,占满分的83.096%:对创新思维进行评价所得的平均分为:38.3,占满分的76.6%。从得分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思维导图应用和掌握的平均水平达到了良好以上,其创新思维的评价分数也达到了中等水平。因此,可以判断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问卷调查

研究结束后,为了进一步验证此次研究的效果以及分析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后测调查问卷,即《关于思维导图应用的调查问卷》,对参加实验研究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问卷一共IO个题目。其中I一8为客观题,选项为“A、是,B、否,C、不确定”,9—1 0为主观题。下面将各题目分类进行简要分析。

(1)思维导图作用的调查——题目l一6

数据显示,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学生对于以上题目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即他们认为思维导图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可见思维导图确实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学习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尤以思维导图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的百分率最高,达到了93 9%。少数学生选择“不确定”项.即不确定思维导图具有这些功能。极个别学生选择“否”,即他们不认为思维导图对学习存帮助。从统计数据的整体看,本问题研究是有一定成效的,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

(2)思维导图应用的调查

这两个题目调查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情况。数据显示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在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应用思维导图,同时也会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其他学科,乃至生活之中。另有将近百分之十的学生选择“不确定”,即他们认为用不用思维导图,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而定。极个别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应用思维导图。由此可见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是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毕竟是全新事物,要想普及思维导图工具并让学生养成应用思维导图工具的习惯.还需假以时日。

(3)对本阶段实践活动的建议——题目9 题目9:你认为本次思维导图研究活动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本题目调查学生对于本次研究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本次实验研究开展的时问有限,以至他们大都“意犹未尽”。希望以后能够在思维导图培训和学习方面分配更多的时间。当然时问问题需要我们与相关任课教师和学校有关人员等协调解决,毕竟高中学业课程比较多,时间相对紧张。

除此之外,一些学生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希望提供表现更多创造力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评价作用。.每周或者每月可评选一下导图明星。

.希望把画思维导图作品的成绩计入学习成绩。.希望能开发出简易便捷的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老师都学习思维导图,平时尽量用思维导图教学。

.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思维导图活动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习,它还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像与别人沟通啊,制定计划啊什么的。

.评价思维导图的量表太复杂,有没有更简单的评分方法。.考试的时候能用思维导图答题就好了。(4)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的心得体会——题目10 题目10:请简明扼要写F休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的心得体会。

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无论内容多少,他们基本上都做出了回答。以下节选了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

.思维导图节约纸张,比较新颖,它让我对学习更感兴趣。

.思维导图对学习很有帮助,希望一直使用它!.提高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新颖的作业使我们减轻了负担。.感觉学习语文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有了思维导图,心灵获得放松,更敢于梦想了。

.思维导图是强大的工具,它能让我看到“全景”。

.画图让我记东西更有条理,记得更牢固了,让我更高效、更快速地学习。.很喜欢!希望能学习更多与它相关的知识。

.思维导图能够对你的思想进行梳理并使它逐渐清晰,让我学会了很多新东西,我的思维比原来开阔多了。

.思维导图能够启发我的大脑,增强我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我想把它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它会让我事半功倍。

.思维导图可以让节省时间,人变的更有想法、更聪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不少,我会好好利用它的。

.复习的时候我会用它,它能够提纲挈领,让我的知识更系统。

.思维导图能够开发我的右脑,挖掘我的大脑潜能。.希望用它来做计划,更好的规划我的学习生活。

综上分析所示,本阶段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反映较好。可见思维导图确实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确实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毕竟学生刚刚学习使用思维导图,对于思维导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尚待提高。而且由于我们第一次组织此类研究活动,缺乏经验,所以导致本次实验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对此进行完善。

第三部分

总结

一、研究的成果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本研究在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了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的语文教学、学习方式。

该学习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过程性评价为辅助,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我们在参与本问题设计、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量表测验等多种方式对研究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学习方式有效,思维导图工具比较切合学生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操作性强,很实用。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思维导图工具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开始转变观念和教法,发生了7个方面转变:

1、构建了一套教学操作系统模式,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时做到了思路清晰,有章可循。

2、在课堂上把教师发问为主转变为学生主动提问,学生与教师对话为主。由以 前“听老师说”转变为“老师,请听我说”。

3、把教师演示为主转变为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学生可以自己制作思维导图,登上讲堂,思维导图是同学们合作完成或独立完成的。

4、把强制性教学为主转变为科学的、民主的、和谐的管理为主。

5、教师的教学方法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充分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这种良好、积极的学习情意可以让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流畅,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并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6、教师由批评、埋怨学生的学习转变为欣赏、赞美、鼓励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会产生不断增大的精神力量,其信心也随之增强,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7、教师由自身掌握知识的单一转变为拥有广博的知识面。通过实验研究,为学校培养了一批立足于教改、课改的骨干,培养了一批更加自信、自强的教师队伍。参加问题实验的老师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掌握了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改善了师生关系,这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二)对学生而言:

1、建立起了一套可以自由运用、高效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思维导图使得学生的思维能直观体现,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整合系统化的能力,辅助语文知识管理,为整体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把相关知识点整合到思维导图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因为有了图表的帮助,学生就不需要阅读长篇大论的文字,可以边听讲解边对照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在整体上体会讲解内容的同时,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节点上,把内容直观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形成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的信息加工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的优点之一是重点突出、层次隶属关系十分清晰,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和整理。师生在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把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构建自己的认知图式,完成知识的意义的建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在用思维导图绘制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使用总结、归纳、分析、分类等思维方式,形成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思维方式,可提高学生进行逻辑分析的效率和速度,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节点之间的横向联接上,有利于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和顺应,形成有序的认知图式,积极扩展大脑的多种思维,从而促进和实现知识和思维的创新。

4、加强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利用思维导图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可视化,特别是现在使用的教材系统性很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把与学科内容有关的资源整合到思维导图中,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从每一个学生的作品中可以分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做到因 材施教,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沉闷转变为轻松、愉悦、自信。

5、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合作交流,有效助推创新思维发展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围绕特定的语文主题展开交流讨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激发思维,不仅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想象力,而且还可能产生思维的跳跃,彼此间不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不仅如此,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其创造禀赋,从而可以更积极、更自由地思考,因而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有效助推力。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将有发挥自我的更大空间,有助于其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的转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在教授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让学生理解“积识成智”的道理。让学生时常感到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取得了进步;时常感受到在制作思维导图的实践中获得了快乐。对制作思维导图很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与奖励,例如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进行表扬,及时鼓励,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激发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积极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智慧和才能,让他们在锻炼在积识中成长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三)思维导图已成为学、教评价的良好工具,更广泛地向我校其他方面渗透。通过让学生养成画思维导图的习惯,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诊断学生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是形成性评价的好方式。另外思维导图也是学生日常学习的反思与评价的有用工具,学生在建造自己的思维导图时遇到了困难,他会清楚地联想到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他的链接缺乏创造性,就说明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不灵活,思维导图的反馈信息,会激励他努力去弥补不足。同样,思维导图也可以作为总结性评价的工具,它是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结构的图示化再现。教师和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自己学习的状况,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思维导图作为辅助教学科研的工具,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行动研究者,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分析科研对象的各个要素、研究教学活动规律、总结教育科研的基本经验等等。除了上述的应用领域以外,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生涯中,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表达自己的各种创意,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来。

二、研究的不足

由于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

l、研究效果有效性的评价存在不足。首先,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还需完善。问卷调查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其二,我们使用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在创新思维评价方面比不上专业量表,只能做初步的、大致的量化评估,无法保证其科学性和客 观性。其三,目前并没有专业的、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思维导图评价量表。因此本研究中所展开的调查与评价,并不能完全验证该实验研究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开展对比实验,使用客观的数据来量化及验证其效果。其四,本次研究活动仅依据两个典型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模式设计,其效果不能说明整体的有效性,对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点的选择还需进一步斟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选择更多的实验,不断的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来完善学习模式。

2、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我们本段研究主要侧重点是学生的“学“,对涉及与教师的“教”相关的内容相对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努力兼顾教与学,设计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思维导图模式。

3、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对思维导图教程及相关学习方式的学习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对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不够,以致个别老师、个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和应用,导致其使用效果出现偏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贯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策略,尽可能保证所有参与人员最大程度利用和发挥思维导图工具的功能和优势。

4、本土化问题:“变照搬模式为校本机制”。学习国外理念不能机械照搬,必须注意与国内教育的结合和真正的使用。

5、鉴于条件有限,老师和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所做的思维导图以手绘为主,只有我本人可以进行机绘。尽管手绘思维导图要求的条件易实现和满足,仅纸和笔就可以;然而根据我们的经验,手绘思维导图的效果不如使用专业制图软件进行机绘的效果好,而且机绘比手绘操作起来更方便、快捷。针对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尽量利用相关的软硬件资源,为参学人员提供机绘的平台和机会。

6、本次实验研究是我们第一次组织和开展此类实验研究活动,鉴于条件所限、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本阶段研究对象局限于一所学校的学生,研究结果不能普及到其他人;即时反馈不足,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表现。我们对于实验研究整体的设计,尤其是对于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语文实验学习方式的设计还存在不足,很多环节有待改进和完善。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反思、积极探索,并与其他学校、其它教师合作,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开发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研究展望 思维导图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在教育教学领域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思维导图过于理性的思考方式不利于情感的体验,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并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 如何将思维导图融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如何设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能够发挥学生学习天赋并促进其创新能力发展的思维导图学习方式? 如何设计和开发简单方便、适合学生使用并易于广泛推广的思维导图软件? 如何开发便于操作和测评的思维导图评价工具? 如何通过思维导图实现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如何将思维导图融入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 诸如以上内容都是可以研究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人将在努力克服本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继续在思维导图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使得此方面的研究更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希望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关注思维导图,并在此方面做更多的探讨和实践,以不断开发和完善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为中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英】托尼·博赞.张鼎昆译.思维导图一一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贺湘善,吴俊明等.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s】.语文.第一——五册,2011.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0—249.

【7】杨先昌,沈伟蒙.语文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61. 【8】【英】托尼·博赞著.李燕红译.开动大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9】【英】托尼·博赞著.李斯译.思维导图一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39-58.

【10】李静雯.思维导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语文与环境科学学院,2006.

【11】汤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06,5-9.

【12】王小凤.大学生创新思维加工策略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4—5. 【13】王秀平.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构建与应用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院,2007.

【14】满金婷.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化学创新思维培养研究——以化学实验学习为例.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http://wenku.baidu.com/view/6aba01dc5022aaea998f0f0f.html 【15】陈敏.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1):36—41. 【16】陈云辉等.思维导图与学生创新维能力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1):36—38.

【17】董建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8):12—17..

【18】韩振国.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一一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8—50.

【19】张鸿军,王燕.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实验研究【J】.2007,(5):64—67.

【20】齐伟、陈风云.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子书籍)

【21】张豪锋 王 娟 王龙龙.《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绩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年第12期 14页

【22】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J】.北京北师大学报,1999,(1). 【23】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4)一一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J】.教育技术导刊,2005,(8):10-13.

【24】高丽 梦素娟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年第6期 127页

【25】施月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OL]:http://tno=7065.

英语教学思维方式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 活动教学 思维能力 方法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教学语言的学习注重词汇、句型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已学词汇和表达的识记和背诵上,就连需要学生进行高度思维的写作教学,也往往是叫学生去模拟和套写。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通常是在讲授学生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后,对应用文的不同种类,分别给出相应的功能句即套语,让学生背诵和默写。在实际写作时,根据应用文的内容和性质,套用相应的功能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适当替换或增减一些内容,就成了自己的文稿。如教师给出求职信的套语:I read your advertisement for salespersons in the newspaper. 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this position.

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send me an application form and give me further information . I wonder if I can have a chance for an interview….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学生在写求职信时,以上的句子除划线和自我介绍部分需要替换外,其他部分几乎可以照搬。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结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来实施的,对于现阶段高职学生应对英语考试较为有效。但由于教师完全或单一地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学英语变成了一个死记硬背、照抄照搬的机械记忆或背诵的过程。因此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口头表达生硬,内容单调;阅读理解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对细节作出推断;应用文写作内容空洞、思想普遍不够丰富。

二、语言学习是一个自主思维的过程

语言学习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语言的输入是以对词汇和表达的识记为主,这一过程侧重于对英语知识的认知、记忆、背诵和默写。语言的输出则是对已学知识的应用,包括口头表达和写作等。这一过程则是一个积极地、自主地应用已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出色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在语言输入的阶段,在认知和掌握英语知识时,也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最好是通过某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便加深对语言点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

三、将高职英语教学变成一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遵循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思维能力,最好的途径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基于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流程,把学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项目。然后教师在各个项目的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布置各种活动任务,通过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方式

1.CDIO的教学方式

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全球化背景下“做中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虽然是针对工程教育的,但它的理念对工科以外的学科同样具有指导和启发

意义。

例如在市场营销实训设计中,根据CDIO理念,可采用以下实训框架。

(1)构思(Conceive)。模拟公司营销部,设计各项营销任务,细化人员分工,最后成功销售产品。实训期间学生需要轮流扮演销售员和顾客两种角色。

(2)设计(Design)。模拟公司营销部,形成公司介绍的文字稿并进行产品广告设计;对产品的销售进行市场调研;制定销售的总体计划和营销策略。

(3)实现(Implement)。以小组来实现。小组内部构成:5~6人代表公司营销人员,另两人代表顾客。销售员需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并成功推销产品;顾客需要全面地了解产品信息,如产品的性能、价格及售后服务情况等,然后确定购买意向。之后再进行角色互换。笔者在布置本课的实训任务时,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代表不同的公司来开展营销活动。如分别代表Lenovo公司、Lining公司、Haier公司、宝马公司等。

(4)运作(Operate)。每个小组分阶段展示成果。

CDIO共有12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主动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市场营销实训活动,始终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网络等媒体搜集大量的信息,并根据所需,对这些信息進行筛选和处理,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其有利。因此,CDIO的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科学的导学方式

(1)“活动单”导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活动单”一般包括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和巩固提升四个大的环节。

一个活动必须有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和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对问题思考得越充分,探究就会越深。因此,一定要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教学任务书。教师在教授新的学习内容前,给学生发放教学任务书,规定他们课前应自主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和媒体搜索与新课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将新课所涉及的内容制作成PPT,形成文字材料以备在课堂上展示等。

3.丰富的课外活动

教师可鼓励或帮助学生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如涉及到讲英语国家的文化活动:让学生组织英语角的活动、讲英语国家礼仪风俗趣味问答、庆祝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以及举办英文歌曲演唱、英文短剧表演比赛等。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学生要进行分组,学生之间需要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合作,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必须根据需要搜集和选择各方面的信息。总之,这些活动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因此,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五、结束语

活动离不开人的思维,而思维则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若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遵循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各个项目主题的引领下,给学生设置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让他们在任务活动的准备和实施中,自主地思考和推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其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何三凤. CDIO理念指导下的高职求职英语实训课程设计[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2]王九程.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做一体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3]陈文秀. 中职英语导学“活动单”设计之我见[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试议教学反思的思维方式 篇4

一、正面反思, 让认识更加深刻

正面反思, 是对成功的教学经历的反思。教师回顾、欣赏、感悟自己或者别人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创新之举, 可以提升对语文课堂认识的高度, 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 概括出带有启发性的精粹。这种反思, 对教师的发展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五册《盘古开天地》一课时, 巧妙地运用了成语辅助教学, 令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镜头一课前预热:七嘴八舌说成语

首先请学生交流有关“天地”的成语, 学生纷纷发言:翻天覆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欢天喜地、昏天黑地……每个学生说完后, 老师都请他把成语板书在黑板上。

反思:现在课前预热越来越受重视, 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时候, 很多老师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拉近师生距离, 营造学习氛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课前预热一味追求噱头和笑声, 却远离了课文, 甚至远离了语文, 流于油滑, 实不足取。上述的“预热”则摆脱了噱头, 有着浓浓的语文味。

镜头二感知大意:利用成语取“片名”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老师引导学生来梳理课文, 用“给电视剧取名字”的方式来感知大意。请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并用黑板上的成语为它取名字。学生学得兴致勃勃。然后, 再请学生给它们排排顺序, 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原来课前预热中积累的成语还有这样的妙用, 用得那么自然, 用得那么贴切, 不能不让我们佩服老师的独具匠心。教师巧妙地采用“给电视剧取题目”的方式, 利用预热中积累的成语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这样的训练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降低了概括的难度, 充满了趣味。通过排列顺序帮助学生又一次梳理了课文内容, 通过书写片名让积累真正落到了实处。

可以说,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细节, 充分体现了授课老师的智慧。课前预热积累成语, 这样的做法比较普遍。如果只是到此为止, 也就不足为奇, 不值得为之称道也。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 课前预热的成语又巧妙地发挥了作用, 真称得上“一石二鸟”。所以, 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反思, 通过反思透过现象看本质, 更好地领会教学意图, 同时增长教学智慧。

二、负面反思, 让认识更加成熟

教学是科学, 又是艺术, 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 课堂教学中难免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憾。这种不足和缺憾对教师而言是非常可贵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 让教学反思指向自己的负面, 反思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 对不足或缺憾作深刻的剖析, 并把它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作分析, 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经常进行负面反思, 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日臻成熟和美丽。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月光曲》时, 用课件出示了其中的一段话, 而且有意地把它分成了三部分: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老师先请学生自由地练习读这段话, 然后指名学生来读第一句。老师认为学生读得不够好, 建议他读得轻一点、慢一点。接着老师又请学生来读第二句, 老师认为学生读得还不够轻、还不够慢。最后指名学生来读第三、四句, 老师认为学生没有读出突然的感觉。于是老师只好亲自出马, 范读给学生听。老师的朗读有大师的风范, 感动了学生, 也感动了听课的老师。老师再请学生来读, 要求学生像他那样读。一名学生站起来试着模仿, 读得有点声嘶力竭, 甚至握着拳头读“卷起了巨浪”。老师表扬他读得真有感情。接着老师请全班同学一起读整段话, 自己进行现场指挥, “轻一点, 换气;再轻一点, 换气……”看来老师的自我感觉不错, 他说:“这段话太美了, 让我们再读一次。”于是又这样指挥着学生再读了一次。

真的读出美感了吗?真的达成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样的有感情朗读是“做出来”的。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做出来”的, 而是自然地从学生的内心涌出来的。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朗读品味的过程, 从感知到理解, 再从理解到共鸣, 直至内化, 让学生逐渐体会文本的情感态度, 逐步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 学生的情感才能和文本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不断地产生碰撞, 学生才能真正地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负面反思, 对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总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 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每一次机会, 敢于面对现实, 敢于进行真实的负面反思, 就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就能促进更快的成长。负面反思可以是个人独立展开, 当然, 也可以寻求同伴帮助, 甚至恳请专家引领。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

三、对比反思, 让认识更加辩证

“对比”可以是自己教学的纵向比较, 也可以是自己与别人的教学的横向比较, 当然也可以是普通教师与名家教学的侧向比较。从纵向来看, 即使是同一个老师前后几次教同一部分内容或许他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同一个老师几次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或许他也会有一个智慧提升的过程。从横向来看, 在教学实践中, 不同的老师往往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演绎同一教学内容, 不同的老师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智慧巧妙地引领。从侧向来看, 普通教师与名家即使执教同一内容, 即使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 教学处理肯定也会有比较大的区别。这样的对比反思, 往往使人产生一目了然的感觉, 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果反思所举的两个或几个教学事例之间有着正反比较的功能, 往往可以收到鲜明的效果, 从而使反思更加辩证。

一位青年教师上了《晏子使楚》一课, 教师请学生快速读课文, 找出表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从这以后,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于是教师请一个学生来读这句话, 这个学生一连三次把“尊重”读成了“尊敬”。第一次读错, 老师反问:“是这样吗?请你看仔细了, 再读一遍。”第二次读错, 老师提醒:“再给你一个机会, 要不, 就只好请同学来帮助你了。”第三次读错, 老师很失望:“你太粗心了, 我请其他同学来读一读, 你听仔细了!”

由此我们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那个“第八次”的故事。于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 有位女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引导, 直到第八次, 学生终于把句子读好了。

我们对上述两个片段进行对比反思:“第三次”与“第八次”的差距在哪里?它仅仅是次数的相差吗?不, 我们可以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不同。课堂上该关注什么?于老师用心在关注孩子, 青年教师更多地在关注教学设计。课堂上该怎样引导?于老师耐心引导, 热情激励, 一次又一次, 而青年教师的引导是如此的模糊, 如此的着急。

当学生错把“尊重”读成“尊敬”, 读到第三次, 青年教师以冷处理的方式待之。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了, 遗憾由此而生。通过“第三次”与“第八次”的对比, 对教学现象展开深入的反思, 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教学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对比反思的优势所在。

四、综合反思, 让认识更加开放

有的时候只凭一个教学事例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不能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会围绕同一个专题, 积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事例;学会从相同的角度加以叙述, 进行佐证, 以增强说服力。可以通过综合反思从中提炼出解决某些问题的重要规律, 或者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策略。综合反思, 让反思走向深刻, 让我们的认识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把词语读出感情来”, 开始只在公开课上偶尔听到老师这么要求学生。渐渐地这好像成了一股风, 好些语文老师都紧跟着效仿。于是课堂上一而再, 再而三地出现了这样的要求, 甚至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词语都读出情感来。

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执教《月球之谜》时, 特别对这几个词语进行了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夜幕降临”, 声音有点响, 老师要求学生把声音放轻一点, 于是学生轻轻地读“夜幕降临”。当学生读到“探索奥秘”时,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最后一致公认用比较响的声音来读这个词。读“一片荒漠”这个词时, 老师要求学生读得慢一点, 要读出辽阔的味道。于是学生拉长声音读。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詹天佑》一课的词语教学中, 出示了一些词语请学生读, 其中就有“阻挠”和“恶劣”。当学生读到“阻挠”时, 老师说学生读得困难不够大, 要求学生把困难读得更大些。于是学生大声地读“阻挠”, 甚至有点声嘶力竭。当学生读到“恶劣”时, 老师竟然要求他读得再恶劣些。读得再恶劣些, 该怎么读?于是学生只好装腔作势地读“恶劣”。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当它们被集中呈现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 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综合反思:“把词语读出感情来”是必须的要求吗?词语真的都需要读出感情来吗?什么样的词语才可以读出感情来?应让“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回归自然。通过这样的综合反思, 我们对“把词语读出感情来”这个问题就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英语教学思维方式 篇5

[关键词]   感悟    动态探索   思维方式

传统“应用题”教学与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两者关系的认识不清是数学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以前我们熟悉的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为目的的“应用题”教学发展到现在以发展学生综合数学能力为核心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已经是时代的趋势。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不是很强,解决问题中如何让学生数学地思维,在感悟中转换思维方式?就这些问题,本人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而让学生具有数学化的能力便是“解决问题”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首先,形成思路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是在零起点上接受思路。思路是在学生内部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是进入情境收集,整理信息,学生凭已有经验独立解题,反思解题过程提炼思路。教学中要把解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为对象,在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启迪自己的思维。

1.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感悟过程

特级教师詹明道老师认为,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通过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且结果不是单纯的练习题,而是去解决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努力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在教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2页例题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过渡复习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大猴采了多少个?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学生解答后,教师把中间的一个问题”大猴采了多少个?去掉,这道题就变成了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教师问这道题你是怎么解答的?先算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教师追问: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一名男生站起来大声地说: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采了多少个?必须知道大猴采了多少个和小猴采了多少个?大猴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因此要先求大猴采的个数.那么求大猴采的个数利用哪两个条件计算呢?这样,学生就初步认识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体验了解题的思路,感悟了第一步计算的重要。新课程中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改革,数量关系的教学仍是重要环节,它承载着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质的飞跃。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

在以往的数量关系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牢固掌握,就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辨认题型以及解决问题的操

练,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形成熟练的解题技巧。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问题情境正好与应用题体系的某个题型完全匹配的现象,也正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教师要力求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新情境中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发展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形成思路的方法是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学生在二年级下册82页的例题学完后,教师又出示了两道对比题: (1)有42个桃,吃了27个,还剩多少个?(2)有42个桃,吃了3天,每天吃9个,还剩多少个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是怎么算的?学生轻松地找出了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就是第2题吃了多少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与上一道例题的不同处,也是解题思路的一次发展。先算什么?仍然通过整理已知条件、充分理解题意才能想到。这道题让学生继续体会理解题意的重要,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学习从已知条件思考先算的数量。在从“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虽然不必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述上作过多精致的表述,而应该提供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数量关系。这种明显带有个体“数学思考”成分的数学活动是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思路

1.让学生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

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就是将“数与运算”融人生活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意义,掌握算法。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只有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才能促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内化。例如,同样是教学加法,一年级教材通过多种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知:一上教材40页“3个男生和2个女生在浇花,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 后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一部分(动态) “3个人在浇花,又来了2个人,现在有多少人?”学生深刻地感悟到求现在有多少人就是把原来的3人和又来的2人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再如“红花片有11个,绿花片比红花片多3个,绿花片有几个?”求绿花片有几个?就是求比11多几的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在“比较”情境中知道了求较大的量用加法计算,求较小的量用减法计算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以各种方式不断拓展对运算本质的理解,才能逐步完善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如:部分量+部分量=总量、较小量+相差量=较大量等,这种原始的积累,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转换思维方式,获得数量关系模型

数量关系除了有按加、减、乘、除意义的基本数量关系,也有密切结合某些实际素材的常见数量关系。如“总价÷数量=单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这些数量关系的得出,都必须经过一个梳理和归纳的过程。而运用数学语言来提炼数量关系是此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面对一个问题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构建“原生态”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转换思维视角,从而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如二年级下册练习十二中有这样一题:星星书店一天内售出几种书的情况如下表,算出每种书的总价.学生从表格中搜集到了<计算机世界>,<数学乐园>,<我们爱科学>这几本书的单价和数量后,通过讨论,算出了总价。从而得出了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单价×数量=总价。像这样,让学生经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新课程并没有舍弃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3,通过感悟,鼓励思路多样

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思路,它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具有指导性、灵活性。一个人的思路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思路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思路的学习是基于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适合于解决常规问题,有些适合于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感悟、体验不断形成具有个性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创新,从而发展思维能力。为学生指明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如在教二年级下册第87页试一试时,题目是这样的:一共有42个桃,第一天吃了9个,第二天吃了12个,还剩多少个?有的学生说: 求还剩几个?先算吃了多少个?算出两天一共吃了21个,再算还剩21个。有的学生说: 原来有42个,第一天吃了9个,根据这两个条件就能算出还剩33个;再根据第二天吃了12个这个条件,也能算出还剩21个。在交流中,体会了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因此,学生解决问题就有了最基本的方法。其次思路不是单一的,是灵活的,富有个性的。解决同一个问题应该允许学生间有不同的思路,要尊重、鼓励思路多样。解答完以后还可以讨论上面的那几个问题,让学生知道第一步计算有时利用题目的前两个条件,有时利用题目的后两个条件.教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在生活经验或直觉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把问题解决了,但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缺乏有意识的体验。教师彻底摆脱“模仿例题、解答习题”的模式,通过一道例题带出一片两步计算的问题,从例题到习题有明显的变化和跨度。因此,学生在例题中的收获不能局限于这道(类)题怎样解答。学会了如何组合信息,实现已知向未知的推理;如何根据问题恰当利用条件,规划解决问题的步骤.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反思、体验。。总之,组织学生围绕刚才是怎样理解题意的、自己是怎样想的,进行交流、反思、评价,从而体会整理信息不是罗列条件和问题,还要发现条件之间的联系,研究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要从中再生出新的、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启迪自己的思维,这不仅仅是为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会解答实际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在感悟中转换思维视角,并能自觉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数学内外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思维方式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思维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中政治教师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在政治教学工作中需要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积极创新,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讲述,学生也只是结合教材对课堂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并不做其他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领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这一实现的方式和过程需要我们政治教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

1.结合教材与现实,提升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这一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政治观点,对当下发生的一些政治时事都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没有太多的机会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探讨,所以,为了将所学政治知识与时事相结合,使学生的观点得以发表和探讨,开设课堂讨论环节,每节课都留出一部分时间,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形成一定的固定环节后,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当下时事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从而逐渐喜欢上这一环节,并且在课下为此做出相应的努力和准备,整个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2.设定政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为了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堂知识为学生创立一定的政治问题,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对政治问题的评价能力。比如,政治课堂上的经济生活部分,就经济与实际情况进行一个对比讨论。在讲述商品价格的影响问题上,不仅由商品自身的价值所决定,同时也受市场环境的供需影响,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为学生分析,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这一概念的意义,比如,成本相同的雨伞,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常年价格较为平稳;而在北方,有雨季与旱季之分,雨季里雨伞的价格与南方的接近,在旱季雨伞的价格会明显下降。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某一政治知识,举出相应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高中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政治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帮助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并提高对政治材料的分析能力。可以将政治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加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比如,在君主立宪制这一知识点上,很明显的与历史知识相关,可以适时地引入历史典故讲述这一制度的确立过程。结合史实,在讲述知识观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这一观点的背景,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引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经过思考最终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对阅读材料进行详细分析,是所有科目中都会有的学习部分,而其中较为重要的则是对材料的主旨和中心进行分析总结。为培养并加强学生这一能力,在政治課堂上,经常让学生对该节内容做总结性的练习,比如,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知识点上,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分析,找出差异所在,并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经过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维。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人见解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存在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都会对其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接受能力方面、认知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角度等。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很多方面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见解,从而使教学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在政治教学工作中,对某一知识点的考查,很多时候都会将学生给出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对比,越接近则越正确,反之,则认为是错误的。这样的判断标准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影响很大,因为在某一知识点上,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多样的答案和见解,如果一定要按照固有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很大的限制性,长此以往,甚至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挫败感,则会带来更多的不良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或见解,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认真审视其观点,若存在较大问题,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指正;若是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观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

政治教学并非只将教材中的知识完全教给学生,然后经过考试得出一个让人满意的成绩就可以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到基础知识是教学工作最浅显的目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习和思考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教学工作的价值。高中是最好的思维模式培养时期,引导学生养成整体的系统的政治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对今后进入社会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现在大多企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中,对思维方面的创新性和个性化要求更多,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以长远的目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结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改进教学方式,综合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思维模式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红军.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略述[J]. 文理导航:上旬,2014(8).

英语教学思维方式 篇7

一、语言的文化信息

(一) 英语语言翻译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教授语言, 而是传播一种文化, 不同的文化环境造成了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是产生语言的温床。因此, 语言教学中包含了语言应用和文化信息的教学。然而,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很多时候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 造成学生在使用英语时会犯很多错误。比如说, 国人在美国旅游吃快餐时, 会要番茄酱。番茄酱的正确单词是“ketchup”, 而中国人从小学的酱的单词是“sauce”, 和番茄加一起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tomato sauce”。而中国人点餐说“tomato sauce”的时候, 服务员根本不知道是什么。“ketchup”这个词最初的来源是马来西亚语“kechap”, 是指含鱼汁和香草等的酱料, 水手们将其传到欧洲。慢慢地这个词指含醋的酱料, 后来欧洲人研制出了番茄酱, 就用来表示番茄酱。最近网络中出现了一个英文热词“dama”。“dama”就是指中国的大妈。英文的大妈是“aunt”。不过因为大妈的含义不一样, “dama”是中国文化产生的一个特有的词, 美国人接受了中国人的文化, 所以直接用了汉语拼音。可以看出, 一个单词的背后也有很多文化的信息。

(二) 如何加强英语语言翻译教学的文化教学

1. 中文和英文的文化对比

中文和英文的文化不同从最简单的打招呼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在遇到熟人的时候, 通常问的一句是“你吃了吗?”, 然后聊些别的。许多人认为英语见面的主题是天气, 其实聊天气的是英国人。英国的天气忽晴忽雨, 所以英国人出门的时候随身带伞。美国人见面时就会用“hi”打一声招呼, 如果是许久没见, 也会互相问一下身体, 或是其他别的话题, 但是对话通常不超过2分钟。美国文化开放, 更注重个人的感觉;英国是绅士的国度, 注重礼节;中国是长在“舌尖”上, 更注重日常生活。在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上课常会说:“如果外国人表扬你, 你不能谦虚, 要表示感谢。”而在中国, 如果别人赞扬, 要懂得谦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一直是“君子之道”。而美国人认为, 我表扬你, 你否认了, 就是对我的不尊重和不认同。笔者在和外国人聊天时, 忘了不能谦虚, 结果在外国人说笔者口语不错, 笔者下意识地“no”, 外国人当场变了脸色, 场面很尴尬, 即使后面再多的解释, 也抵消不了“no”带来的结果。因此, 在英语语言翻译过程中, 文化对比的教学必不可少。在英语语言翻译过程中使用英语语言文化, 会使翻译出来的文章更地道也增添了许多趣味。

2. 英文和中文的谚语、俗语文化

谚语和俗语可以说是语言文化的精华, 通过谚语和俗语的文化学习可以对比出文化的差异, 能够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中国和英语的地理环境就有很大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 曾是航海业的巨头, 因此航海文化充斥在英语谚语中。比如,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中文可以翻译成“蚍蜉撼树”, 或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国的地理环境更适合农业, 因此, 谚语中有许多都和种田有关, 像“瑞雪兆丰年”、“春华秋实”等。风俗习惯中, 英国和中国最明显的是对狗的态度。中国的谚语里带“狗”的, 通常表示贬义, 比如, “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而在英语文化中, 狗代表着忠实, 是人不可缺少的伙伴, 因此英语的日常谚语中有很多和狗有关, 比如, “each dog has its day”, 中文可以翻译成“人皆有出头之日”。语言是历史的镜子, 通过语言就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经历过什么。英国的领土曾被凯撒统治, 因此罗马文化在英语中可以找到, 比如, 最常用的“入乡随俗”, “do in roman as the roman do”。中国的谚语和朝代、历史人物有关, 比如“班门弄斧”。宗教信仰也是一个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道教、佛教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所以许多谚语有“佛”、“庙”。《圣经》是西方的主要宗教, 因此《圣经》的思想影响着语言文化, 比如, “nature dose nothing in vain”。

二、语法上的差异

在语法上, 中国人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异。比如, 英语强调的重点内容总会放到句首, 或是主句。在翻译的时候中国学生有时会把主句和从句颠倒。连词在中英文上也有不同。英文的句子必须要有连词衔接, 这样层次清楚, 表达的思想才能清楚。中文不需要连词也能将意思表达出来。英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多用被动。这是因为英文的主语常常会用没有生命的物体表达, 并且不强调动作的发出者。中文更常用人做主语, 所以主动句较多。在学英语时, 有一道难关就是时态。英语的时态可以分为16种, 如果将所有时态学习明白、会使用, 翻译出来的文章就更细致, 表达的更准确, 而且有很浓的感情色彩。

结语

语言的翻译过程, 其实就是文化的交流过程。因此, 英语语言翻译教学的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 并且占很大的一部分。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式的思维在翻译过程中会发生许多错误, 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冲突。如果不了解文化, 翻译出来的文章给讲英语的国家的人看时会有很多不理解, 甚至会发生冲突。在语法上, 需要学生的大量练习, 在结构上形成英语式结构。两者的有机结合, 学生就会翻译出一篇地道的文章。

摘要:英语翻译是大学英语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包含着使用国家的文化、宗教等, 这些内容也影响着本国人的思维方式。但是, 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出现了严重的偏颇, 只注重语言的运用, 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思维方式, 这也限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思维方式,英语语言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朱丹梅.思维模式差异与英汉词语表达[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05期.

[2]甄晓婕, 贾留全.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思维差异敏感性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02期.

英语教学思维方式 篇8

一.变模糊思维为精确思维, 厘清作文教学的方向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目标定位一直比较模糊:有人说是为了考试得高分, 有人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具体到某节课上的作文教学目标定位更是模糊, 常常是随机式的, 甚至是教师天马行空式的讲评。这种对作文教学目标定位的模糊思维, 限制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有序开展, 使得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了泥淖之中, 日常作文教学突显出短视、无序、随意的问题。

为此, 我们提倡作文教学从精确思维入手, 厘清方向。精确思维要求作文教学目标必须精准集中于一个方向, 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具体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 (知识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理应成为最崇高的目标。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加紧研究有关说话、读书、写文章的科学的知识系统, 把教学这些知识和指导运用这些知识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科学地组织起来。” (1) 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实践中包含辨识错别字, 辨析和修改病句, 仿写句子,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文体知识和一定的写作技巧在内的最基本的写作知识。应该说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以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为基础的, 写作知识对写作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科学的作文教学, 必须以写作知识的传授为先导, 离开了这个根本, 即使有“千种风情”, 也是“良辰好景虚设”。

二.变点状思维为立体思维, 构建作文教学的全新体系

模糊思维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点状思维。写作本应是一个有机且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 教师随意出题, 学生盲目写作这种突发奇想式的随机作文, 使作文教学变成了打游击战,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如此断裂化、点状化和碎片化的教学缺少具体的训练重点, 又没有渐递的学习梯度。这种跳跃性的点状思维必然导致学生对作文生厌、生畏, 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

立体思维是针对点状思维而言的更高级层面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教师能够跳出点的限制, 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即“立起来思考”。就作文教学而言, 教学应该有独立的一套体系, 唯有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的系统性教授, 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最优化。根据“生活———感悟———创造”这一作文新型观念, 高中作文教学应该构建一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文体训练为支架, 兼顾写作技巧的全新的训练体系。

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的经验, 高中三年作文实践应形成系列。高一阶段, 考虑到初高中作文的衔接, 建议侧重于记叙文的训练, 以达到提升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训练可按记叙文的选材、线索、结构、细节、详略、波澜等环节进行;在主题内容上可以兼顾“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三个层面。高二阶段, 伴随学生感悟思辨能力的发展, 建议侧重于议论文的训练, 以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训练可按议论文的选材、结构、分论点设置、立意的深刻性、分析论证等环节进行;在主题内容上可以兼顾“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传统文化”“人与艺术”等层面。高三阶段, 为了迎接高考, 可以以常规的诸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文采等专题为主导, 传授一些应试的写作技巧, 在创新表达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的积极性。

三.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 搭建学生创新的阶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而实际教学中, 受到高考指挥棒和现实各种评价体系的影响, 教师作文教学被封闭在考场作文的围墙里, 片面强调写作技法的“模式化”的套路, 不在“开源”上做文章, 导致写作教学不仅没有达到加厚生活底子、拓宽阅读积累、提高思维品质的初衷, 还窒息了学生身上艺术创造的细胞。学习空间的狭窄, 生活视野的闭塞, 必然导致学生写作素材的缺失、情感的枯竭和语言的干瘪乏味, 从而诞生了一篇篇与个体生命毫不相关的“生活的复印件”。这种灰色作文、虚假作文, 甚至是病态作文的问世, 与教师头脑中“重课堂, 轻实践”的封闭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

开放性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性的思维, 为学生写作搭建创新的阶梯。唯有开放的教师, 才能引领学生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 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当然, 许多教师也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也常常叮嘱学生关注生活, 多多阅读, 但是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下, “走向生活”一直是一句空话, 真正踏实践行的少之又少。实际上, 只要教师真正想去改变, 关注生活, 走向社会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当实践的机会变少了, 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 可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 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 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2) 笔者所在学校就一直坚持做两件事:一是将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与法》《经济半小时》等节目剪辑挑选, 制作成短片, 利用休息时间播放给学生看, 进而针对某些社会现象展开探讨辩论;二是将一周报刊上的精彩信息剪辑, 编制班级周报, 在教室张贴, 学生利用休息时间阅读。这两种方式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陌生化”, 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阅读与参与的热情。

四.变两极思维为多极思维, 拨开学生作文的迷雾

两极思维主要表现在作文讲评这一环节。在传统的作文讲评中, 教师大都是先概括此次作文的整体情况, 总结优点, 指出缺点, 然后再挑选几篇优秀作文当做范文, 不遗余力地褒奖;或者找几篇比较差的点评一下, 以期帮助学生“改邪归正”。我们暂且不谈这种关注两极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 单看两极之外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这类学生覆盖面广, 属于作文创作的主力, 大都是平时作文基础本身就不太好的普通同学。他们冥思苦想, 好不容易写了一篇作文, 满怀期待地交上去, 等待他们的却是不如意的分数、卷面上的公式化评语和课堂上“既无风雨也无雷的旁观者”的命运。长此以往, 这部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的挫伤, 最后也就失去写作的动力和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种, 其中“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被列为最高级别的两种需求。这一心理学成果的问世为发现并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写作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的运动, 写作过程即人的心理运动过程。学生作文写得好与差, 归根结底是一个写作心理能否充分发挥的过程。” (3)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的近十年间, 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如我们预期的那样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在思维方式上摒弃常规的关注两极的套路, 转为多极思维,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唯有如此, 才能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多极思维, 是实现多方位、多层次且最有效、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 它要求教师在作文评改之前先将班级学生的作文归类———先按文体归类, 再按题材归类, 最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如此之后, 班级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个小组, 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批改。在互评作文之前, 教师先将每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即讲评重点告知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评阅作文, 进而自行解决问题。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关注到大多数学生, 拨开学生的心头迷雾, 取得作文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注释

1 张志公《张志公文集3》,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育心理学基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篇9

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应有意识拓展自己的词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词与词之间或多或少都有其相关性。一个结构合理、 稳定、激活效率高的词汇网络对于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以最快的速度搜索到所需词汇,进而流畅准确的表达大有裨益。

课堂学习、报刊杂志、互联网都是积累词汇的有效途径,但其中有很多冷僻少用的,也有虽常用但只有一、两个词义常用的,更不乏实用性强却鲜有接触的。以上因素是造成学习者词汇网络缺失,或结构失衡,或词汇之间关联性差的原因。布局合理又有张力的词汇网络对更高效率地吸纳新词汇不可或缺。

二、词汇的张力

1.介词。介词在英语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一方面,因其使用频率高。另一方面,因其使用范围广。英语在演化、发展的进程中,保留了词汇的空间意义,并充分地扩展到更加广泛的抽象意义。介词作为表达方位的载体,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介词除了与名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及与动词搭配构成短语,还有一些用法。

(1)用于人名或人称代词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a.I’m behind you.我支持你。

b.You’re still into Annie.你还是对安妮念念不忘。

c.Chemistry was always beyond me.化学对我而言太难了。

(2)用于抽象名词前或具体名词前表示抽象意义。

a.You can reach me at 9055642.你拨9055642就能找到我。

b.I read the magazine over dinner.我边吃晚饭边看杂志。

c.We were at the movies.我们在看电影。

(3)与系动词be独立搭配,灵活多变。

a.Short hair is in now.现在流行短发。

b.Are you still up? 你还没睡?

c.Don’t you know mini skirt is out? 你不知道超短裙已经过时了吗?

习惯于汉语思维的中国学习者在理解和掌握英语介词时, 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以下措施可有效解决此棘手问题。

首先,将汉语中没有对应词汇的介词,如over,across, through,against等词的空间含义加以重点分析,并通过字典或图示理解掌握。

其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翻译练习,逐渐把握汉语中的相关句子成分与英语中的介词进行转换的规律。

最后,学会从空间角度理解抽象事物。空间意识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但前提是大量的语料输入和集中训练。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亦需要有意识培养自己正确使用介词的习惯。

2.名词。名词在英语词汇是比例最大的,也是最难于记忆和把握的。除却专有名词,大致可以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划分。具体名词的词义大多是可感知的,便于掌握。有些具体名词看似简单,其义却多,这些词义或搭配在口语中大多可以代替抽象名词,以解抽象名词难于驾驭之困。具体名词的学习也有助于培养英语思维。

具体名词的各个词义之间是有关联的,大多是在一个基础词义之上通过借代、意象、隐喻等方式引申出新的词义。

(1)借代。所谓借代,是指用一事物的某一部分来代替整个事物。比如:汉语中的“酒”一词,在英语中既可表述为alcohol,也可以盛酒之容器bottle来代替。 Bring your own bottle.酒水自备。wheel意为“方向盘”,可借代“车”。Nice wheels! 好车!

(2)意象。英语中有些具体名词不仅指某一具体事物,而是基于外形或功能的相似性泛指更多事物。例如,bridge直译为“桥”,亦可引申为“起连接、固定作用的纽带”。再如,home原意是“家”,泛指赖以生存、发展的基地。

( 3 ) 隐喻。隐喻,以人们最熟悉、最易被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比喻其在某方面具有相同特征的抽象事物。如, medicine,原意是“药”,比喻“措施”或“教训”,代替measure、lesson等。Laughter is the best medicine.笑是一剂良药。抽象名词在英语中所占比例不小,使用却颇多麻烦。有相当一部分可直接解释为某人或某样东西。如:She is such a delight.她真是个开心果。Press is my passion.出版业是我的激情与梦想。

三、结语

抛砖引玉地解释了英汉思维的差异和解决方法,当我们想用英语表达而词不达意或无所适从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确定想要选用的句式,即陈述、疑问还是祈使?

2.确定句子框架,即想表达的主要内容。

3.同一个句子里,英语只有一个动词,汉语却可以有很多。此刻,be,have,get,give等能体现逻辑关系的词及一些介词即可隆重出场担当重任。

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俯仰皆是,一些口语化的具体词汇和比较正式的抽象词汇之间也存在着可以替换的互换关系, 而这些现象都是某种英语思维的体现。思维方式的转换,意味着在不同的词汇和词义之间架起了一座往来无碍的桥梁, 进而使用一些简单词汇流畅表达自己的想法。

摘要:英语思维,并非想象中高深莫测、难以企及的目标。英语思维的培养,意为以英语组织语言表达思想时,应适时转换看问题的角度,以期使用纯正地道的英语交流沟通。英语思维,在英语词汇掌握不多的前提下即可表达丰富的内容。

英语教学思维方式 篇10

很快, 使得很多此类的学生在还未毕业时就被很多知名企业下了订单。但是有很多知名企业在使用此类学生以后发觉, 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 就是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不成正比。有很多专业技能很好的学生, 由于在工作中对于英语的使用能力局限, 导致很多工作不能很好的完成, 从而也失去很多的机遇。

针对这类情况, 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怎么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如果说怎样学好英语, 这样的问题太过于笼统。很多人认为:要学好一门非本族语言无非就是一个字“背”, 其实这是对英语学习很大的一个误区。不可否认, 死记硬背是一个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词汇量的方法, 但是对于真正用于实际工作还是要与自身的情况相结合, 从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种语言的工具。

1 高职学生的英语现状

高职学生通过大专院校三年的学习, 能够掌握部分常用英语词汇, 基本能完成一定的口语会话。但是在口语发言和会话时, 缺乏逻辑思维、组织语言缺乏条理性。特别是在演讲与辩论时, 主题不突出, 观点不明确, 缺乏分析、思考、综合判断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在口语中习惯进行简单的交谈, 很少深入话题, 平时不注意扩大知识面, 导致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

要想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 除了有一定的词汇量作为支撑以外最主要的是用英语这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来组织语言, 而不是用自己的母语来想问题然后再进行翻译。

2 什么是英语语言思维

英语语言思维是指存在于英语这种语言现象内的潜规则, 它融会贯通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多种方面。

英美人在他们的思想中, 是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的。他们认为思维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存在, 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制约。人, 通过认识自然, 了解自然, 适应自然, 最终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经有关学者研究得知, 英语自中世纪以来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完善, 随着各种文化的融入、吸收、并进, 越来越完善, 可以被称为理性的语言和最具有逻辑性的语言之一。这就造就了英美人士的思维表达方式的特性:由因及果, 由小到大, 由整体到部分, 由概括到具体。所以, 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或表达的时候, 我们要试着用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一个现象或进行观点的阐述。抛弃已经形成的母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刚开始可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自己克服母语的影响。

3 培养英语思维方法

3.1 模仿

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手段之一。这种模仿是从听开始的, 经过大脑分析, 由各个器官的操练而完成的。

尤其是我们的高职学生, 在学习英语时, 英语作为非母语语系的第二外语, 学习起来更有一定的难度。

心理语言学家曾说过, 语言是从听觉开始的。当婴儿生下来学说话时, 完全是靠听, 接下来模仿父母的声音, 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案例可以说明, 一个自然人在出生后的语言环境就造就这个人掌握哪种母语。

同样, 对于我们高职学生来说, 已经错失了一个自然学习语言的天然环境, 如果要学好英语, 只有下大力气去模仿。

抓住一切说英语的机会和场合去模仿。模仿语音、语调, 模仿表情, 甚至是肢体语言。俗语说“practice make perfect”, (熟能生巧) , 就是这个意思。

有的人认为模仿很简单, 其实不然。养成那种好的模仿习惯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说好英语,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准说话人的发音, 找准每个音节的音调。特别是语音基础不是很好的高职学生, 克服害怕的心态去不断的模仿是能否提高的关键。

很多高职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 特别是刚开始学英语的初期, 由于各种原因, 没有掌握好正确的发音和英语基础音调。导致了最基本的音标、音节发的不准, 甚至发错。在这种情况下将错就错, 不断积累错误,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只有从头开始, 不断的模仿, 反复的操练, 克服先前已经形成的语音习惯, 不断的纠正, 强制性的改正。对于自身语音上的问题不要害怕, 能够正视自己的差距, 才能给自己提供改正的机会。

3.2 摆脱母语的影响

3.2.1 think in English, 而不是think in native language。

用英语思考的意思就是在用英语进行表达时, 没有母语思考的介入, 没有一个心中翻译的过程, 或者把母语思考的痕迹被压缩到很小程度, 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老外, 结合英语文化的知识, 理念, 自然的运用口语固定词语、句式进行表达。例如:我们要多用常用的交际口语, 记住常见的交际句子和短语。Such as:you are very appreciate.I don’t think so, that’s all.等等。把这些常见的句型使用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场景中。

Think in English, 其实并不是高不可攀。刚开始, 由于母语的影响, 我们在说英语时首先用中文先想一遍, 接下来在脑海中进行短暂的转译, 随着使用这种语言越来越频繁, 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习惯, 有句话叫做熟能生巧, 培养英语思考就是依靠系统的大量的反复使用和实践练习。两种语言在头脑中的交换行为会随着对英语使用的熟练而慢慢减弱, 直至无法计量的程度, 这样就成功的进行了母语向外语的过渡。

3.2.2 加强英语表达的逻辑性

按照英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多种联系, 从性质、属性、层次、因果等各方面的关系, 对表达的形成和内容进行组织, 训练学生成套的表达和理解, 形成以英语为形式的思维定势, 相应的英语材料则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在大脑里出现。要想说一句话的时候, 想从英语的句子结构为出发点, 找准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主干的位置, 把其他的成份逐一的填入, 把句子进行完善, 这样的语言表达才会有一定的逻辑性, 避免杂乱无章, 句不成句。

3.2.3 如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摆脱母语的影响

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一些鼓励策略, 营造融洽积极的课堂气氛, 并适当的提供学生成功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事先做好准备, 把要教授的知识按照知识点的形式把一些单词补充给学生, 鼓励学生对这些单词进行头脑风暴, 尽可能的进行扩充和联想。对于有创新性的想法给予一定的表扬, 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感到有趣和有成就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

3.3 培养学生的语感

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没有语感, 究竟什么是语感呢?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对某种语言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是个很抽象的意思, 其实就是对语言的语法、语气、语调的综合运用。要想形成对一种语言的语感, 没有大量的阅读是做不到的。它需要庞大的词汇量、专业的术语、人文地理知识、社会宗教知识等等各个方面的融会贯通。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大量的阅读, 精读或者泛读都是可取的。

3.3.1 多听

多听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英语讲述、录音、听力材料。真实语言环境中是有明显的口语发音特征。连读、弱读、缩略等。练习英语听力的最好途径就是听英美电影中的人物对话, 这些对话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通过听和大声的模仿朗读这些材料, 英美的思维表达方式随着时间推移就慢慢地投射在英语学习者的头脑中。当要说或写英语时, 学习者就可以模仿这些句式或思维表达方式进行有关的构思或表达。比如一些著名的篇章:I have a dream, 或者是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的演讲稿等等。

3.3.2 多看

多看英美人写的文章, 在阅读的时候, 有时候发现那些单词都认识, 就是理解不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对于一些词, 你只理解其中的一个解释, 不知它在句中的其他意思, 一个词在不同行业中有不同意思。纵观牛津或是朗文字典里的翻译和解释, 会发现我们最常用的只不过是字典里的前二个或三个意思, 还有很多种意思都是被读者忽略的。科普和政论性文章就是英语的特殊型式, 这些英语原文材料才是训练和培养英语思维表达习惯的最好材料。

3.3.3 多背诵

对于学习非母语以外语言的学生来说, 背诵是最佳捷径。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很多的单词, 句型和固定搭配。背诵也是加深记忆的一把钥匙, 但在这里所强调的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背诵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如果要背诵一些短文, 可以先了解文章的中文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果要背诵一些诗歌, 可以把那些很押韵的单词连接成歌曲;

如果是对于那些很深奥的专业术语的背诵, 可以联想记忆, 联想一些与其相关的情景或是其他单词。总之, 背诵要使得其法, 才能事半功倍。 (下转第49页) (上接第46页)

3.3.4 了解文化背景

要想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为此我们可以把这项任务从多了解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方面着手。我们都知道,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反映, 而文化又是形成和发展语言的良好环境。不同的文化才能造就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比如:英美人习惯赞美人, 经常说“You look so beautiful”, 但是在中国这种赞美只能用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学生们只有了解这些知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和认识英美国家人士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和中国人的不同, 才能在学习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时潜意识地学习和接受别国的思维表达方式。

4 结束语

一种语言文化的产生必然体现一种特定的思维意识, 我们只要对这种语言文化背后的思维意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很好的去运用这样的表达工具。虽然现在学习英语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重视的一种基本行为, 但是只有从语言其本质出发, 才能真正的去掌握这种语言。

参考文献

[1]张永席, 刘亚飞.浅析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9 (19) :13.

[2]刘锋会.思维方式与英语听力水平[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8 (4) :32

[3]徐秋云.英语思维方式训练漫议[J].安徽教育, 2004 (12) :29

英语教学思维方式 篇11

关键词:汉语思维;英语作文;词汇;句法;篇章

英语作文作为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主观题,充分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但是,汉语思维干扰和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作文上尤为明显。实践证明,学生英语学习的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关,也就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与其他语言技能不同,写作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手段。学生用英语写作既涉及到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语际转换,还涉及汉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思维模式间的转换。如果思维模式转换顺利,那将对外语学习和言语活动起促进作用。若转换不顺利,那将阻碍外语学习和言语活动。

一、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常见错误

在学习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对汉英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甚了解,经常用汉语思维,导致用词错误。例如:“红茶”被写成“red tea”,英语应为“black tea”。“黑眼珠”被写成“black eye”,应为“dark brown eye”。因为英语中“black eye”意为“被打得发青的眼圈”。在用英语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由于英语语言功底较差,还不能用英语思考,经常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的汉语翻译成英语。这种机械的对应思考方法,往往造成严重的用词错误。例如:“Excessive smoking will injure your body.”中,“body”在英语中作“躯体”讲,而汉语“身体”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躯体”,二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该句表达的意思显然是指“身体状况”,而误用了“body”,应该改为“health”。

二、重词义而轻词性产生的错误

因为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是先打好汉语腹稿,然后再进行英语对译,因此在进行对译时常常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词性,以致句子中出现不合乎英语语法规范的用词错误,最为典型的错误是:1.把动词误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做主语;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在句子中做谓语;3.混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4.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在句子中做谓语。例如:

(1)My father adviced me not to go out alone at night.

(2)My roommate doesnt afraid of dogs.

例句(1)把名词误用为动词,例句(2)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有些学生基础不牢,对某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随手写来,又检查不出错,导致误用词性却浑然不觉。

三、如何有效避免汉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

1.加强词汇学习

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学生不但要掌握英语单词的发音、拼写、意思,还要弄清其感情色彩、固定搭配和使用场合。对同义词、反义词进行比较分析,对词缀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规律。

2.通过背诵训练

背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语言输入过程,而写作刚是语言的输出过程。只有学生不断地输入纯正英语,才能有效地保证英文写作的质量。

要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学生理解能力逐渐增强,简单机械的背诵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使其产生厌倦情绪,学习效率低,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以提高背诵速度,增强学习效果。

要科学选择背诵的资料。如果太多生疏的单词,也会影响同学生们背诵的信心。同时,背诵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调、不完全爆破、重弱读等语音现象,增强诵读的节奏,提高背诵的效果。

3.进行仿写训练

仿写是避免汉语因素干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模仿写作中,格式、构思、表达方式等都可模仿,但要提醒学生注意创新变通,用英语思维来理解,要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结束语

数学教学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篇12

一、用学生的眼光设计教学思路

[案例1]

在“长方体体积”的练习课中, 有这样一道习题:一长方体表面积的长、宽、高扩大a倍, 体积扩大 () 倍, 表面积扩大 () 倍。在学生不知所措的时候, 教师进行了如下的引导:

师: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 体积是多少?

生:1立方分米。

师:当它的棱长扩大10倍, 就成了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 这时体积又是多少?

生:1立方米。

师:这时, 体积扩大了多少倍?

生 (不约不同) :体积扩大1000倍, 因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师:1000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是10×10×10算出来的。

师: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扩大a倍, 那么体积扩大几倍?

生:体积扩大a的立方倍。

……

这位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这一经验储备, 轻松让学生建构了“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扩大a倍, 那么表面积就扩大a的平方倍”。最后, 这位教师又从长方体的体积、面积计算公式入手, 加以推导、比较, 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明确了表面积是两个量 (长与宽、长与高、宽与高) 之积的和, 所以表面积扩大的倍数就是把两个倍数相乘, 而体积是三个量 (长、宽、高) 的乘积, 所以体积扩大的倍数就是把三个倍数相乘。

[分析与思考]

案例中的习题历来被教师认为是一道较为抽象的棘手问题, 大多数教师可能会用例举数据法或公式推导法进行讲解, 但结果是学生越听越湖涂。究其原因, 是教师用成人化的思维来设计教学, 远离了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 导致教学吃力不讨好。而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利用学生早已熟悉的体积单位进率经验来启发学生思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 对于数学难点教学, 教师要跳出成人的思维框框, 用学生的眼光思考数学问题, 选择适合学生思维方式的学习方式, 让数学学习变得更为轻松、有效。

二、提供具体材料让学生思辨

[案例2]

在教师板书倒数意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后, 生齐读倒数的意义。

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倒数的意义的。

生:两个数要互为倒数, 乘积就要是1。

生:互为倒数, 就是说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倒数”。

师:大家理解的都很不错。倒数的意义究竟理解没有, 请大家做几道判断题。有没有信心?

师依次出示如下判断题:

⑴因为所以的倒数是8, 也可以说8的倒数是。 ( )

⑵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师:第⑵题为什么判错?

生:它说得数是1, 也可能和是1, 像0.5+0.5=1, 难道0.5的倒数是0.5吗?

生:得数是1, 还有可能差是1, 商是1, 只有积是1才能说互为倒数。

师:第⑶题呢?

生:错的, 三个数啊, 不能说互为倒数。

生:错的, 虽然乘积是1, 但是不是“两个数”的积是1, 三个数可不能互为倒数。

师:第⑷题两个数的乘积是1啊, 你们为什么判错?

生:不能说两个数都是倒数, 只能说谁是谁的倒数, 比如说的倒数。

[分析与思考]

教师针对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 设计出几道判断题, 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思辨材料。通过判断、交流, 让学生自己去一一说理辨析, 真正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概念的内涵。可见, 这位教师正视了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事实。通过提供具体的思辨材料, 使学生有了思考交流的载体, 满足了小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同时, 通过对这几道习题的判断, 学生也就“不露痕迹”地理解了倒数的本质特征:两个数、乘积是1、互为。

三、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讨论[案例3]

出示:各装有3根小棒的蓝白两个纸袋 (白袋内平均每根长14厘米, 蓝袋内平均每根长10厘米) 。

师:猜一猜, 如果从两个纸袋中各拿出一根小棒, 哪个纸袋拿出的小棒长些?

生 (一致认为) :白袋的长一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白袋平均长14厘米, 而蓝袋平均长10厘米。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 请几位同学上来, 每位同学从两袋中各抽出一根来比一比。 (学生的兴致非常高)

生1从白袋抽出的小棒 (15厘米) 比蓝袋抽出的小棒 (9厘米) 长;

生2从白袋抽出的小棒 (19厘米) 比蓝袋抽出的小棒 (11厘米) 长;

生3从白袋抽出的小棒 (8厘米) 比蓝袋抽出的小棒 (10厘米) 短。

当生3抽出两根小棒进行比较时,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下面的学生议论纷纷。

师 (故意露出惊讶的脸色) :从刚才抽的小棒中, 我们发现蓝袋中的小棒不一定都比白袋中的小棒短,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平均数大一些, 并不是说每一根都长一些。

生2:平均长14厘米, 不一定每一根都是14厘米, 也有可能出现比14厘米短的。

生3:平均长10厘米的三根小棒, 有可能正好是10厘米, 也有可能比10厘米短, 还有可能比10厘米长。

生4:前面我们已经知道, 平均数是指把一些不相等的数移多补少后变成相同的数, 原来那些数可以和它相等, 也可能比它大, 也可能比它小。

师:平均数和原来那些数相比, 处在什么位置?

生5:处在中间位置。

生6:比最大的数要小, 比最小的数要大。

[分析与思考]

由于生活经验有限, 学生往往会误认为:平均数大就表示每个具体的数据都大。为此, 教师精心设计了上述情境, 结果出现了学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于是, 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原始数据和平均数相比, 有三种可能 (大于、小于或等于)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平均数在原始数据中的位置情况, 从而感悟到“平均数比最大的数要小, 比最小的数要大, 处在中间位置”这一特征。可见, 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 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当然, 教师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 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围绕教学的重难点, 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景,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从而促进知识的真正建构。

四、安排有效操作让学生感悟

[案例4]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为使学生在操作中真正理解三边关系, 我为每小组同学提供12根小棒 (红:10厘米, 白:6厘米, 黄:5厘米, 绿:4厘米, 各3根) , 让小组内4人来选取。

师: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如果给你3根小棒, 你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可以。

师:请用颜色相同的3根小棒围出一个三角形, 开始。

学生操作, 都能比较快地完成。

师:能围成的举手。都能围成啊, 真了不起。

师:现在, 请把小组里所有的小棒都交给组长。接下来给你3根小棒, 你们还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 (很自信) :能。

师:那好, 请组长把小棒重新分配一下, 给每个人分别发3根颜色都不同的小棒, 再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 有的很快围成, 有的始终围不成。

师: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 请举手。

一部分同学都很高兴地举起手来。

师 (故作惊讶) :啊, 还有同学不能围成三角形, 不会吧, 那你拿上来围给大家看。

一生上前围10厘米、5厘米、4厘米这样的3根小棒, 围的过程中教师要求他不断调整, 但总是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有谁能把这3根小棒围成三角形的, 请上来。

生 (有点不服气) :我来。

此学生围了好长时间仍然不能围成。

师:还有谁想围的请上来。

等待片刻, 没有学生上来。

师:不是所有的3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你还想说什么?

生:有的能围成三角形, 有的不能, 这和3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其余学生都明白地点点头)

[分析与思考]

第一次每人取相同颜色的3根小棒来摆, 觉得非常容易, 产生只要用3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想法;第二次每人取3根颜色不同的小棒, 再去围三角形, 有的能围成, 有的不能围成,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 激发学生想进一步弄清原因的学习热情, 自然进入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探究活动中。这样具体生动的操作, 将抽象的思考转化为具象的行为, 降低难度, 找准认知点, 既出现了所有的搭配情况, 又避免了认知不足而引起的错误, 从而为实验的有序进行做好了铺垫, 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可见,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组织一些有效的操作活动, 因为“动”可促“思”,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

上一篇:机械加工工艺艺术下一篇:施工干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