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机关模式的构建

2024-07-13

学习型机关模式的构建(精选12篇)

学习型机关模式的构建 篇1

开放大学建设必须立足于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眼于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致力于提高开放学习支持服务能力,以体现出开放大学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使命。开放大学建设的实施既要完善顶层设计,又要开展有益的实践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目前,开放大学建设研究多为顶层设计,对实践探索的研究有待深入。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实体,其服务对象、资源形态和办学手段等均有别于传统大学,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有待挖掘,如何对学习需求实现有力的支持服务就是一项重要挑战。笔者认为,探讨开放大学学习模式与环境构建问题,对于突破传统学习模式的制约,创新办学理念,建设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具有十分的重要价值。

一、开放大学的学习模式构建

1. 现有学习模式的特征及不足。

我国现行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对学习者而言均属于正式学习的范畴。其特征是:学习活动局限于固定的物理环境或网络虚拟课堂,脱离社会真实环境,学习内容系统而规范,学习过程以授课或辅导为基础,学习方法以分析为主,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角,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时间集中、强度大。但是,仅仅依靠正式学习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模式有许多不足:第一,正式学习具有阶段性和不可持续的特点,一旦学习阶段结束,学习者的正式学习活动戛然而止。尽管也会有正式学习范畴的继续教育活动(如培训、进修)出现,但这种学习一定是离散的、不可持续发生的。第二,现代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方式、风格等是多样的,只靠正式学习模式的办学体制只能满足少数人的学习需求,有组织的继续教育形式使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趋同化,无法满足多数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三,正式学习模式不能传授人的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积累式学习模式正面临更新式学习模式的挑战,仅靠正式学习模式无法满足知识快速更新的需要。第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在因素决定,难免带有功利色彩,这导致学习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正式学习也不能满足人们因主观愿望而产生的学习需求。

2. 非正式学习模式的价值。

非正式学习是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环境下接受新知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非制度化、非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其特征是:学习场合可发生在任何自然情境下,属于人的自主行为;学习形式灵活、跳跃、随机、简洁;学习内容多样、细碎、实用;它以综合的方法,将零散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多以获得实用化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与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并能满足人的自我完善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具有自主性、社会性、独特性、泛在性、持久性特点的非正式学习可以弥补正式学习的不足。第一,非正式学习对学习者的限制少,有利于学习者开展自主、开放、创新的思维。第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缺少功利性,结合明确的目标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能使学习者学以致用。第三,非正式学习符合学习规律,学习成果立竿见影,更容易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去。第四,在信息化时代,非正式学习迎合了学习者包罗万象的学习需求,学习成本低廉。

用长尾学习理论来描述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联系十分恰当。2004年由美国人Chris Anderson提出的这个用于商业模式分析的理论,简单说就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的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商品,以往人们只关注曲线短暂的峰值“头部”,而忽略掉曲线宽广的衰减“尾部”。就学习模式而言,正式学习虽然强度大(头部峰值),但持续时间短;而非正式学习虽然强度衰减很快(尾部),但持续时间长。由于持续不断,零散、细碎的非正式学习占据的学习需求份额完全可以和正式学习的份额相比,甚至更大。非正式学习是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集合,其作用不可忽视。

3. 整合两种学习模式。

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彼此包容其边界并不十分清晰。当两者并存时,正式学习往往处于主要地位,非正式学习处于从属地位,而一旦正式学习过程结束,非正式学习便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换言之,正式学习是离散的、不可持续的,非正式学习是连续的、持久的。正式学习在短期内效果显著,非正式学习在漫长的岁月里点滴积累、影响深远。将正式学习模式和非正式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就业前的基础阶段,学习模式的重心偏向正式学习;在就业后的阶段,重心偏向非正式学习,最大限度地适应人的学习需求,包括休闲娱乐、成就自我的需求,使继续教育阶段的学习形式丰富多样,使学习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这样才是学习型社会应有的形态。实现正式学习模式与非正式学习模式的无缝对接,这正是开放大学学习模式构建的核心所在。将非正式学习融入开放大学建设体系中,既有可行性,又有现实性。那种轻视非正式学习的作用,将非正式学习边缘化的观念,是与开放大学建设目标相背离的。

二、开放大学学习环境构建

1. 正式学习模式下的学习环境构建。

正式学习是现阶段的主要学习模式,学习者通过正式学习获得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化的应用知识,对学习者的管理是开放大学的重要职能,因此,构建正式学习环境(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是开放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这是一种支持正式学习活动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构建开放大学的正式学习环境应选择成熟的学习管理系统(学习平台)技术来实现。目前,基于网络的学习管理系统多支持正式学习。

建设正式学习环境有很多选择,其主体部分可以借助传统的学习管理系统组件和信息记录组件来实现。学习管理系统组件的强项是学习管理功能,例如,管理工具、课程设计、课件制作、师生交流、学生参与、能力评价、注册、记录完成状态、评级、成绩单等。信息记录模块是各种系统生成的学习者学习信息的记录或报表,包括统计数据、测验评分、反馈信息、参与度水平等,这些数据有助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及培训需求的分析。

2. 非正式学习模式下的学习环境构建。

正式学习的学习管理系统只能提供来源于封闭的数据库系统或有限分布式存储系统的静态学习资源,难以保证资源的量和获取的快捷性,对学习的支持力度不足。而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获取资源的方向完全不同:一个基于封闭的“库”,另一个基于开放的“网”。由于非正式学习环境缺少应用实例,因此,构建开放大学非正式学习环境(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具有创新意义。为了有效获取网上有价值的资源,需要借助开放度更高的网上资源聚合工具,结合传统的数据库,以实现对非正式学习的支持。实际上,建设非正式学习环境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以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这种学习环境实现自己的愿望。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在本质上是一个集成了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的网络空间。构建非正式学习环境也有很多选择,但基本组件可以由三部分构成:Wiki(就国内环境而言可以用百度百科替代Wiki)、开放论坛和专家档案。Wiki的作用是,将弥漫于网络空间的资源汇聚到一起,供学习者随时查询、搜索需要。Wiki包含所有的媒体形式,允许他人创建、完善、贡献资源内容,使得学习者可以分享资源并在他人贡献的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创建新资源,以及共同维护和更新网上资源,体现了资源的“群建共享”理念。开放论坛的作用是,在Wiki上找不到所需资源时,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开放的学习论坛把问题面向网络社区“包”(crowdsourcing)出去,利用网络组织的社会差异性及多元性所具有的创新潜力和智慧,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当然,学习者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智慧,同时在浏览论坛上的问题和查看他人回复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论坛上发布问题,意味着暴露了组织的知识缺陷,这可以通过更新Wiki,实现网上资源的纠错和更新。专家档案库的作用是,当学习者通过Wiki和开放论坛都无法找到所需资源时,他可以直接寻求专家的帮助来解决问题。这些人因其在Wiki中贡献了大量的内容,或者在开放论坛中积极参与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并被大量引用,而获得了专家的身份。

3. 开放大学学习环境构建。

目前,E-Learning环境下的学习平台主要支持正式学习模式。为了兼顾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可将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息息相关的虚拟学习环境整合到一起,构成开放大学学习环境模型。

正式学习平台支持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往往侧重于正式学习,即学历教育和各类学习培训,资源支持以各类资源库为主。非正式学习环境不是单一的学习平台,而是各种网络内容的聚合、网络服务的聚合、人际网络智慧的聚合。非正式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密不可分。它是一种开放的、分布式的学习环境,目标是向网络要资源,其中的学习过程常与互动交流融合在一起。Web2.0时代学习资源的聚合、创建、获取和呈现都不同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以Wiki、Blog、Tag、Rss等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为标志。非正式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没有外界压力、没有考试负担、甚至无需学分积累的环境,非常适合探索性强的自主学习者。显然,根据需要其他组件也可以融入开放大学的学习模型中。当然,非正式的学习资源也可来源于开放的正式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6.

[2]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3]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J].开放教育研究,2009,(1):47-53.

[4]张力彬,等.基于RSS的搜索引擎技术及其发展趋向探析[J].情报科学,2009,(2).

[5]张德成,王植青.开放学习资源的智能聚合与个性化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8):89-92.

学习型机关模式的构建 篇2

“>关于构建学习型机关的思考和建议2007-12-14 22:24:3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构建学习型机关的思考和建议关于构建学习型机关的思考和建议(2)当前,以创建“四型”机关为主要内容的“创建现代文明机关,优化政务环境”活动正在各级党政机关中如火如荼般展开。创建学习型机关作为创建“四型”机关之首,如何开展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创新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机制,不断提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文化知识和工作实践能力,从而使机关建设与时俱进,充满活力。在创建学习型机关工作中,各行业、各部门对干部理论学习都很重视,也都探索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个别单位的干部理论学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引以为戒。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事务主义,疏于学习。现实工作中,有少数同志走不出“工学矛盾”的迷途,“工作无闲时,学习无保证”便成为他们不学理论的遁词。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迎来送往各类应酬中,忙得不见人影,并且乐此不疲。不愿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艰苦的理论学习上,不能养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习惯。二是浅尝辄止,骄傲自满。一些人认为,自己上中学、读大学已经学过政治理论,现在身处政府机关部门,又多次学习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觉得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存在骄傲自满现象。对学习理论采取消极应付态度。三是考核不严,缺少约束。近年来,有的单位虽然加强了干部理论学习教育工作,但由于考核措施不到位,定性考核的多,定量考核的少,结果造成学和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致使部分

人理论学习动力丧失、思想上已部分解除武装,没有自觉性和积极性。四是学风不正,脱离实际。有的人出于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的目的,在学习上心浮气躁,不作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有的人以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学习,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没有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思想上和工作上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联系实际不紧密。

干部理论学习工作抓不好,必定制约创建现代文明机关活动的开展,影响活动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创建学习型机关,提高干部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工作。

第一,提高认识,解决学习思想问题。“无论对党还是党的干部来说,理论上的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从江总书记这席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广大机关干部

作为党和政府的生利军,立地观望不行,固步自封不行,进度缓慢也不行。所以,各级领导同志一定要重视抓好干部的学习教育工作,要切实把干部的理论学习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努力改变一手软、一手硬的现状,真正把干部的理论学习工作落到实处。一般同志也要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把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不仅要学到真知,掌握技能,更要学会思考,并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素质。

第二,改进方法,解决学习效果问题。要提高理论学习的实际效果,必须在学习的形式和方法上动脑筋,要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学习要从实际工作需要和自身特点出发,区分主次,改进方法,突出重点,做到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内容先学。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在干部自学、读原著的基础上组织集中讨论交流;对

有全局意义的学习重点,运用理论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把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学习要解决的课题,提出调查研究的任务,使调研成为深化理论学习的重要环节;“走出去,请进来”,即带着问题走出去、实地考察,邀请专家学者和领导同志专门作辅导,把理论学习与辅导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健全制度,解决学习机制问题。实现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是提高干部理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要在继续抓好领导干部脱产学习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在职自学制度的前提下,首先建立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可以对拟任党政领导干部实行任前理论资格考试,对理论考试不过关的不予任用。其次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日常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结合工作考核,在领导干部中开展述学、评学、考学活动。实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真正

把干部的理论素养作为考核和使用干部的一条重要依据,把干部引向书本,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痛苦学”到“快乐学”的转变。

第四,联系实际,解决学习风气问题。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干部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桥梁,转化是关键。首先要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善于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升华认识,深化认识,发展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其次,转化为对客观实际的正确把握。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把领导工作建立在对工作环境、对象等客观实际的正确把握上,下功夫把“实

学习型机关模式的构建 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努力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以学习力推动创新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使中心教育培训工作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取得更大的效益,延庆县果品服务中心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对如何建立一套系统性强、惠及面广、影响力大、实效性高的学习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型机关的创建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一、近几年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延庆县果品服务中心在职人员7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3人,专科以上学历人员51人。近三年来,中心按照各级政府关于加强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要求,通过科学制定方案、健全组织领导、优化管理机制、合理设置内容、创新培训形式、严格监督考核,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水平和效益。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1 50次。此项活动呈现出规模性大、持续性强、辐射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自2005年以来,延庆县果品服务中心围绕“内强职工素质,外树果品形象”宣传口号,以提高素质、强化服务为宗旨,以科技壮大延庆果品产业、科学帮扶果农增收致富为目标,将争创学习型机关主题系列活动作为中心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中心一把手任组长,各科站室责任人任小组成员的争创学习型机关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形成实现学习工作化的同时,推动工作学习化的工作目标。把每周五下午定为延庆县果品服务中心“学习日”。

(二)健全制度,严格考核

通过完善学习制度,建立学习机制,规范学习原则,制定学习方案,明晰学习计划及内容,公示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对“学习日”进行规范和完善。学习要求、学习标准、学习规则逐个明晰。

(三)突出重点,注重全面

结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机关效能年、机关服务年、机关作风年、机关能力年系列主题活动,延庆县果品服务中心除安排业内知识培训外,同时有侧重点的从法律、礼仪、写作、时事、技能等多个方面开展主题性培训活动,将业务性课程与政治性课程相穿插,将实操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相穿插,将室内说教型课程与外出参观型课程相穿插,因势因时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日”活动。在安排培训课程时,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把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二是要把干部职工在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的难题列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三是要与时俱进的增设非业务性课程,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环境,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另外,我们一直在思考,是不是组织越多越丰富的学习培训活动,就是创建了学习型的机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在一个技术支农部门,只有一个或几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不够的。所以,中心领导小组在组织内部更新观念,强化平等互动意识,为每一位干部职工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挖掘每个人的自我潜能,让职工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强化不断学习的意识。以此把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变成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激发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去转化工作方法,更新工作理念,捕获工作灵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在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习热情、加强交流促进的互学互助过程中实现团队效能的最大化。

(四)立足本职,践行宗旨

术业有专攻。作为全县果树技术服务部门,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与时俱进的更新知识结构,带动全县果农增收致富,推动延庆县果品产业健康发展是中心工作的宗旨。因此,如何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如何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服务水平?如何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争创“学习型机关”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研讨的核心问题。

学习是继承与发扬的统一。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果品服务中心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的宗旨。以科技入户“五个一”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围绕中心工作重点,创新培训方法。通过采取现场示范操作与理论知识讲座相结合,增强果农学习成效;逐家逐户型培训与集中现场会培训相结合,强化重点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适时培训课题与果农需求课题相结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传送技术;县、乡镇、村三级组织培训与协会组织培训相结合,避免重复,提高效能;常规性课题培训与专题性课题培训相结合,及时传输重要精神及技术措施;外界专家培训与内部人才交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果树专业技术培训活动。

科技入户“五个一”示范工程的实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大课堂。形成了让技术人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良好形势,逐步呈现出学习与工作相互促进的循环景象。使得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并不单纯是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而是要把实践作为更新学教内容的第一课堂。科技入户工程的逐步深入就是学习、工作一体化的真实体现。

中心技术人员在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及时将学习成果在入户示范指导中转化成科技成效,并将这种技能及时地输入到入户果农。通过观察入户果农在接受新技术、实施新技术、向周边传授新技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难点,激发技术人员形成工作的新思路,得到新认识,制定新方法。科技通过学与习传输链条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田间地头、果农人家。不照本宣科、不循规蹈矩,在工作过程中善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灵活的思维模式指导着干部职工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新理念。

(五)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在不断的求真与进取中,坚持理论创新和实现创新,要不断的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自形成“学习日”以来,每周五的大课堂从未间断过。2008年,中心领导小组更是将此项工作提到重要日程中,与各项折子工程等重点工作齐抓共管。坚定信念的同时,不断更新学习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延庆县果树科技入户工程服务质量,推动我县果树科技工作优化升级,2008年,果品服务中心创造性地成立了以苹果、葡萄、杏等主要树种为研究主题的果树专业课题研究小组,从新品种引进、优质丰产技术研究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

关,把不断提高延庆县果品科技含量作为目标,加快我县果品产业迈向绿色、无公害、有机果品方向步伐,为果农增收致富提供第一手科技指南信息。

同时,结合延庆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机关能力年活动”要求,中心以提高四种能力为核心,推出“集中学、分散学”灵活运用时间、“引进来、送出去”多方培养人才、“干中学、学中干”积累技术和经验等八种学习形式,并将“如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奥运期间如何做好果品采摘工作”等课题纳入学习课程。

(六)扎实稳进,取得成效

“学习日”工作台帐、“学习日”记录本、“学习日”签名册、“学习日”图片集等一套系统、完备的继续教育工作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果品服务中心争创“学习型机关”活动开展情况。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中心的学习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充电式活动,而成为提高干部职工工作效能的核心动力。

(七)科技成效显著

以科技入户为主线的延庆县果品产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涉及全县15个乡镇,34个行政村,105户果农,入户面积2125亩,辐射面积3万余亩;以苹果、葡萄、杏等树种为主的五大特色果品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有机栽培技术逐步普及,在2006年我县前庙村荣获全国首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成为最大的红地球葡萄有机产品认证基地;唯一性、特色果品在全国乃至国际的赛事上崭露头角,国光苹果等品种曾三次在全国性赛事上荣获金奖,其中在2007年的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延庆县国光苹果成为全国唯一获此金奖的品种。红富士、乔纳金等4个品种荣获2008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葡萄、杏仁、李子等水果频频提名;截至目前,我县荣获“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四个;注册“八达岭”、“龙庆峡”等商标品牌四个。

创建学习型机关,从本质上讲,就是领导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就是说,在创建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工作思路、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变,因此,继续解放思想,掌握开放的、多向度的思维模式,提高思考、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引导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和衷共济,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愿景。

二、存在问题

(一)存在“因工弃学”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机关能力建设的不断加强,机关干部职工压力大、任务重、工作忙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因工弃学”的现象也较为广泛。认真处理好工学矛盾,不能以忙为借口。以忙为借口,归根结底还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摆正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工作不是对立的,在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事务越多越需要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方法上要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善于安排,重视自学,提高自身能力,使工作“忙”得其所,“忙”出效率,“忙”出成效。

(二)存在“学习是孩子的事”的认识误区

在部分干部职工中,存在着对学习的片面认识,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缺乏终身学习意识,对于学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学习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经,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三)存在“学而无用”的思想观念

学习对每个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对肩负着各种各样工作任务的机关干部来说,做一个“学习型干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机关党员干部,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党的知识等等各类有关知识,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机关工作。

(四)存在“学习是形式主义”的错误认知

在这次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当中,部分干部职工对此项活动重视程度不够,仍把业务工作作为硬任务,把学习作为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对开展学习型机关的意义认识欠佳。应该明白,学习不是负担,是促进工作的动力,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能的手段,是创新工作的源泉。抓学习和抓工作也要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强化学习型机关的思考及对策

(一)提高认识,营造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良好氛围

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首要问题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切实提高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此必须要解决好两个认识问题:一是要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们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与形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在我们的干部中有的工作经验丰富,理论修养却不高;有的不乏文化知识,但缺少管理知识。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来弥补我们各自的不足,获得完善和全面发展。二是要克服学习影响工作的思想。学习和工作不是对立的,在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事务越多越需要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随着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的不断深入,机关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各项工作任务会更好的完成。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从思想认识上得到保证。

(二)树立新型的学习理念

努力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的新理念,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学习型机关中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人人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强调边学习边工作。四是强调“团队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更重视以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学习。从以上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要求和当前机关现状来看,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学习是立身之本的理念,自觉的投身到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中。

(三)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培训体系

在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过程中,要对机关的理论学习、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一个清晰而有感召力的共同目标。要根据机关工作人员的状况,针对不同年龄、知识层次确定学习内容和要求。在学习要求上做到政治理论精学、急需知识先学、专业知识深学。要创新学习形式,具体说:一可采用自学方式。即坚持“自学为主,辅导为辅”和“独立学习、集中考试”的方法,年初布置自学内容,年终进行考试。二可采用多写多记的学习方法。鼓励机关干部多写调研文章和信息,多记学习笔记。同时要及时开展对调研文章的评比活动,促进机关干部写作水平的提高。三可多开学习交流会,多搞专题学习,使每个干部都得到口头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惩罚机制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模式探讨 篇4

“三边模型”的核心要素包括方法边、经验边、信息边三方面, 是现代社会各级干部在成长、发展及实践工作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三类问题。“三边模型”中以三角形的底边来代表方法边, 核心内容是探讨各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优化问题;以三角形的一斜边来表示经验边, 探究在实践工作中经验的科学总结与概括问题;最后一边为信息边, 主要研究在现代社会针对各级干部工作做出决策支持中的信息化问题。“三边模型”以所形成的三角形面积, 底边的牢固度、支撑边长度等指标对信息、经验和方法的相互协调, 匹配程度进行衡量, 在实践中通过工作方法、实践经验、信息支持的有效融合来提高领导干部的办公水平。学习型党组织, 是针对一批具有相同价值观、共同目标的组织成员, 通过学习的模式进行管理、运作、发展, 在不断获取新知识, 相互砥砺、相互学习中实现各自的人生追求, 进而形成有能力创造未来的党组织。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者彼得·圣吉 (1990) 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 并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一种灵活、有弹性、不断以学习创造持久竞争优势的组织;吉尔 (McGillM.) 、斯洛克姆 (J.Slocum) 等学者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 能通过修改、加工和评估信息的程序来应对新的信息的组织;戴维·加文 (GarvinD.) 认为, 学习型组织是进行创造、获得、传递知识的组织, 并擅长改变自身行为来反映新的知识和见解;邱昭良、蔡宏、秉赋 (1998) 发表了《学习型组织:即将到来的组织革命》一文;杨茂椿、陈春生 (2004) 针对如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进行了理论思考;王兵 (2006) 针对如何创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进行了思考;赵挺 (2006) 对创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匡霞 (2008) 研究了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党;万红慧、肖俊 (2009) 针对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系统分析;柯益群 (2010) 对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进行了仔细研究;庄丽榕 (2010) 研究了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与基本特征;苏志超 (2011) 阐述了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其改进对策进行了研究;何祥林、张静 (2012) 基于对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 对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需求进行了分析;王喆 (2012) 提出并论述了干部工作的“三边模型”。本文试图探究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机制, 分析“三边模型”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以期为推进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促进高校党员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是顺应时代进步的需要, 符合基层党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广大师生的利益出发, 建立拥有自己特色的学习型党组织。鉴于世情、党情、国情、校情的变化形势, 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应以“学习型”为主, 通过良好的党组织建设运行机制, 严格的组织制度与体制来构建学校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新时期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建设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 从学习型党组织的机制上研究, 首先建立领导责任人机制, 通过领导带头学习, 将具体工作职责落实到各负责人, 同时实行统筹监督;其次,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确定学习型党组织的运行标准, 规范组织人员考核评估, 加强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进步的觉悟性;再次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体系的基础上, 实行各方面争先创优, 在基层内部形成奋发上进的良好气氛, 与此同时提高组织成员的自觉性、创造性、主动性。从管理模式上研究,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严格控制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学习, 新的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体系需在管理模式上加以创新, 加强管理体系的人文性, 以人为本, 关注基层全体师生的生活细节, 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活动与激励机制, 培养师生自主研究、团队学习的学习习惯, 深入挖掘人才的潜能, 实现基层人员整体的全面发展。从基层实际角度研究, 结合各基层自身在某一方面的特长, 集中力量发展优势群体, 带动弱势群体, 通过开展制度建设、干部廉政建设, 举办争锋创优活动来加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实效, 树立典型, 将管理模式方法、优秀人员的思想理念、实践经验以及信息化的决策支持进行有效的融合, 坚决杜绝一切活动的空洞化、形式化。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分析, 要注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评估与反思, 针对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领导机制、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的阶段实施效果进行数据分析, 实行阶段总结、年终总结, 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估体系, 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实践经验, 完善、创新考核评估体系。

三、三边模型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工作水平与教学能力的综合提高, 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内涵、发展目标、教育层次, 决定着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 “三边模型”的内容实施成为整个基层良性发展的原动力。从工作方法上研究, 管理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是管理干部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科学的工作方法在实践管理工作中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工作方法的整体优化是破解工作难题的新途径, 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 要主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 积极创新工作方法,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工作水平。从工作经验上研究, 实践决定理论, 在探索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与分析, 统计经验数据使其上升至理论的高度, 进而揭示整个基层运转的规律性, 各级干部在不同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 经过系统的总结研究后, 探索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性认识, 使其在各种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务。从信息支持决策的角度分析,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各级干部在实践工作中如何掌握信息, 找到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核心要素在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处理及利用创造, 信息作为重要的资源, 管理干部应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信息资源优势, 透彻了解事态发展的具体形势, 制定符合实际、具备针对性、时效性的工作策略。基层学习型组织在信息边模块上要围绕组织系统信息建设规划, 积极稳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组织工作服务, 努力提高组织工作成员的效率和水平, 推动组织工作在新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三边模型”要素的实践应用程度成为考核一所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内在标准, 将“三边模型”中的工作方法、经验技巧、信息支持最大限度地有效整合是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

四、总结与建议

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属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等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当前基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为完成国家使命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推动时代进程、激发基层党 建活力等 方面均起 到了积极 的作用。“三边模型”中工作边、经验边、信息边三要素在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针对“三边模型”的课题应加大研究力度, 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三边模型”体系, 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及基层师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应该创新基层运营理念,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倡导优秀校风、学风, 营造较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科学设计学习载体, 加强政治理论研讨。建设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学习理念的转变, 管理模式的创新, 激励体制制度的健全, 工作方式、方法的更新, 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 信息化途径的完善, 实践学习阵地的综合拓展等各个方面。在政治理论学习上, 基层管理干部与师生要科学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党建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 党的建设辅助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为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 在如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问题上, 我们必须高屋建瓴, 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在实践工作上, 基层学习型组织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每个管理干部的创造性能力, 使组织成员、基层师生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 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 优化学习路径, 创造新经验, 增强自身建设的能力。

摘要:信息化时代, “三边模型”的思想理念在干部成长、发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三边模型”内在含义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基于此, 探究如何高效建设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 分析“三边模型”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以期为我国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

关键词:高校,三边模型,学习型党组织

参考文献

[1]王喆.论干部工作的“三边模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 (4) :63-66.

[2]何祥林, 张静.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需求分析——基于对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12, (2) :96-99.

[3]马建绪, 牛飞飞, 鲁明智.弘扬三边文化构建精神家园[N].陕西日报, 2008-05-13 (007) .

[4]苏志超.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胡静, 珙县.搭建“三边模型”, 助推干部能力大提升[J].现代人才, 2012, (1) :28-29.

[6]庄丽榕.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与基本特征[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 :116-120.

[7]柯益群.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0, (5) :550-553.

[8]杨茂椿, 陈春生.创建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若干理论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105-107.

[9]田娟.从校园稳定视域审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1, (2) :40-41.

[10]万红慧, 肖俊.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4) :30-32.

[11]匡霞.建设学习型政党[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学习型机关模式的构建 篇5

浅谈如何构建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刘素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5期

[摘要]本文结合构建机关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工作实践入手,通过介绍和阐述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应注意的问题、如何保障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的高效运行三个方面问题,说明行政机关建设和完善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是将行政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构建 学习型党组织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39-0

1构建学习型党组织是营造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措施。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个科学、高效、持久的运行机制。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运行机制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保障。行政机关建设和完善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是将行政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

一、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

行政机关在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建议主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一是《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到方式方法以及组织领导等方面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二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会议制度》。安排召开一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动员大会,对学习建设的任务措施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体党员干部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全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三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检查督导制度》。每半年一次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对重要活动及时检查、抽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四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奖惩激励制度》。建议制定下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比结果,对学习效果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成效不明显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是一项科学性、制度化的工作,在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工作中,建议重点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机制的针对性问题

在组织制定机制内各项制度时,建议围绕着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在组织安排上重点安排以下内容。第一,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把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坚强堡垒,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第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为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第四,学习掌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学习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法律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第五,学习中央及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吉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及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加快振兴发展的新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及省、市的部署要求上来。

(二)机制的可运行性问题

为了使学习型机关党组织长效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建议考虑到机制的可运行、可操作方面。第一,集中学习。保证中心组学习每个季度两次,每个季度中心组成员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每个季度中心组成员要深入基层作一次报告或党课。第二,组织培训。每半年安排一次党员教育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由机关党委每年组织一次全系统科级以上干部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天。第三,拓宽学习阵地。通过机关网站开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栏,搭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网络平台。第四,开展教育活动。在机关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教育的大发展。第五,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体学习制度、调研制度、党员个人自学制度。确定机关中心组成员调研时间不少于60天,每年撰写1~2篇调研报告。

三、如何保障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的高效运行

保障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的高效运行是构建机制、发挥机制作用的根本保障。做好保障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的高效运行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议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领导小组,做出专门部署,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二是注重实效,狠抓落实。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机关工作的重要载体。把学习做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领导能力、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学习成效;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宣传引导作用。狠抓宣传员队伍建设,完善学习宣传工作奖励制度。把创建和谐社会,保障生态转型作为宣传工作主线,注重宣传典型工作、创新工作、有成效的工作,营造学习促工

英语阅读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篇6

【关键词】英语阅读 合作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19-01

教学中,英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性的科学,英语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与转化,让学生乐于探究,促进英语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合作学习模式是英语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模式。

一、科学进行小组划分

合作学习需要创设一个全员共同参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小组划分时,教师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性别、英语知识水平、语言技巧等将学生划分成A、B、C三个等级[1],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每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其中A等、C等学生各1名,B等学生2名,能够实现组内异质,所有小组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一个小组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基本均衡,也能够实现组间同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意愿为小组起名,并确立口号,选出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小组的组长,小组成员在组内科学的分工合作,分为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和检查员,并定期更换学生的角色,使所有成员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努力与合作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科学的划分合作学习的小组后,教师需要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做到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不同观点与想法。教学内容是需要多名学生合作完成的,不能过于简单,同时,英语阅读教学内容需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到,在特定的阅读教学情境中,一些英语词汇的搭配以及使用情况,比如人们说小女孩就不能说是a small girl,而是a little girl[2]。

三、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什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与发展。例如在学习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11 Section B 3a 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进行调查研究,比如说: A: What do you think of sunglasses / the watch / the belt ...? B: I love them. / I cant stand it. / I dont mind it. /…[3]通过任务的分配,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和分析,然后小组成员按照分工分别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学生调查,有学生写报告,还有学生对报告内容进行检查,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显著地提升,在任务驱动下进行科学的学习,使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实现良好的发展,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四、科学评价学生

要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完善评价机制,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可以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自评相结合,突出小组的共同进步,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不足,使学生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出现这种问题。同时,教师的教学评价需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认识到自己上升的空间,将学生今天的表现与前一天的表现相比较,发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鼓励激励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英语阅读学习中,促进英语阅读学习效果的顺利实现。

英语阅读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能力的提升,转变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的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促进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同时强化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艳.英语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14-116.

[2]宫玲玲.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04:78.

[3]梅薇.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4,08:38-39.

作者简介:

试论学习型图书馆的模式与构建 篇7

1) 学习型图书馆的理念来自于学习型组织, 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所谓学习型组织, 即具有良好的组织学习功能的组织。西方学者曾提出:“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的进行集体学习, 具有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进而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一个理想的学习型组织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组织中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学习气氛浓厚;二是有顺畅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渠道;能不断地发行、应用和创造知识与信息;三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政策制定和战略形成过程, 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 并把个人发展目标自觉地与组织整体目标联系在一起;四是组织结构合理, 有允许个人发展才能的空间, 并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适应能力强。

学习型组织的运行模式至少应包括以树立学习的观念和信仰,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专门机构, 促进全部组织的学习活动;把组织学习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

2) 借鉴西方学习型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以后, 立即在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 并最先被引进企业管理, 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许多国家政府和城市也纷纷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 如新加坡提出建立“学习型政府”的理念, 上海提出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理念。而在图书馆界最先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当属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1993年该馆在组织重建过程中, 大胆引进学习型组织理论, 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 并一直致力于推动学习型图书馆的建立。国外图书馆界的成功范例, 为我国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学习型图书馆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并非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本质。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 它适用于社会组织的各个层面, 将其引入图书馆, 是为r改善图书馆管理, 建立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管理模式,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功能,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它与图书馆的数字化、虚拟化是不矛盾的, 相反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学习型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服务, 促进图书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理论依据

1) 构建学习型图书馆,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也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共存互补的混合体, 可以说这种复合型图书馆是将来图书馆存在的基本形态。这就对图书馆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要求图书馆人要不断加强学习, 尽力为读者提供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成为一名复合型的信息导航员,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使每个馆员的全面发展成为必须。

2) 构建学习型图书馆, 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加速, 人们不可能满足于一次一时的教育, 必须不断充电, 不断完善自我。图书馆是公认的人类知识的宝库、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之一。在这里人们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当然图书馆员也同样需要不断接受终身教育, 因此,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 充分挖掘图书馆馆藏资源, 为读者终身教育提供良好服务。

3) 构建学习型图书馆,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我们正在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而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交换、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决定经济的重要因素。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图书馆, 只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 及时、准确、有效地面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知识, 才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 就图书馆组织的发展来说, 要跟上信息科技的快速进步, 唯有建立学习型图书馆, 把图书馆变为一个持续性的学习组织, 积极培养每一个馆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能使图书馆的整体组织更具灵活应变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中更具竞争力, 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4) 构建学习型图书馆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些新型信息服务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使得图书馆已不再是惟一的信息传播中心, 图书馆作为社会主要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已发生动摇, 必须改变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 如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是图书馆管理的永恒主题, 而建立学习型图书馆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一主题。

三、学习型图书馆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 结合图书馆的发展实际, 学习型图书馆的基本模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即树立一个目标,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建立一套激励机制, 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1) 树立明确目标, 努力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目标就是提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致力于构建学习型图书馆。要让每个馆员明确这一目标, 使外界知道这一目标。然后在这样一个目标的指导下, 提出更加明确的具体目标并与组织学习联系起来, 通过学习来完成这个目标。不管是那个类型的图书馆,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 围绕读者服务可以制定出一些具体目标, 如每年完成多少借阅量, 提供多少定题服务, 完成多少科研项目, 读者满意率提高了多少, 有多少馆员参加业务培训学习, 每个馆员的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等。

2)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习观念深入人心。每个馆员都应认识到学习是生存的需要, 要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并把个人学习与团队目标联系起来, 发扬团队精神, 共同为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努力。要通过学习提高服务水平, 拓展服务领域;通过学习, 提高员工的素质, 改善本馆形象;通过学习,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工作目标。

3) 建立激励机制与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过程中,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激励是为了扬长, 约束、监督是为了避短, 通过激励和监督, 保证学习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定期予以精神或物质奖惩。通过这些措施来营造学习气氛, 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构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不同于我们平时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 而是个全新的学习概念。应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 防止学习流于形式, 使个人得到充实, 组织文化底蕴得到提升推动学习型图书馆的发展。

摘要:为适应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文化建设阵地的图书馆, 更应抓住机遇, 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更好地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引进学习型组织理论, 提出了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依据, 阐述了学习型图书馆的基本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型图书馆,学习型组织,图书馆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玉利.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思考 篇8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的转变表现在多个方面,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略加表述。

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的体育教学,只关注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心理。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运动技术与技能目标已不再是判断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体育教学必须保证五大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以及社会适应目标)的全面发展,把体育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二是在教育的中心上,教师要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转移到以学生活动和兴趣为中心的观念上来,突出学生的发展,更加明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这是当今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是在教师的作用上,要从传统的“指挥者”向今天的“引导者”转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手、口、脑并用,知、情、意并行,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富有情趣、受学生欢迎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不少人认为,体育课好上,不需要花时间备课,尤其不需要考虑什么教育目标,只要让学生学会活动就行。这是对体育教学的误解。其实。体育课同样需要认真备课。在备课时,同样要设计科学的教育目标。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着眼于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和心理需求,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还要考虑到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员参与、充分参与、乐于参与。

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运动水平和能力,组织教法,设计教学步骤。既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感知、掌握、探究学科知识提供条件,又要为学生解疑、释难,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期待。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动作技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句谚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学生有了兴趣,便能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取得最佳效果。例如:模仿参加世界杯球赛,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球队队员,拉拉队队员,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学生做裁判员,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学生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也从中得到了快乐与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位名人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乎方法的知识。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要在研究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某些教学重点、难点内容,通俗易懂地让学生掌握。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不能一味强调动作技术要求。而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更多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更好地在运动过程中体会动作要领,经历失败,体验成功。在教学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浅析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篇9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为主体, 以活动形式来组织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某一任务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它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学习策略.有效的合作学习, 将有助于学生走出自我探究的困境, 真正享受到乐在“题”中

一、科学组合, 确保合理分工

1. 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的, 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 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 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 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 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补充, 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 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 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 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 这样便于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 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 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 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 分工有别, 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 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 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 这样也有利于评价的公平性, 树立每名同学合作学习的信心.

二、科学评价, 构建激励机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 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名学生的参与情况, 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三、注重本质, 力求有效合作

如何确保有效合作?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 座位变了, 小组也就变了, 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 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二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 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 把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 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 有老师听课时, 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 讨论时不说不行, 说又没东西可说.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 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 要么没有形成共识, 只能说自己的观点.

怎样才能有效合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 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 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否则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不能依赖于学生自己完成, 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实施.对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 分别承担什么任务, 如何组织, 如何记录, 如何汇报, 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 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 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的健康有序.

四、转变观点, 走出合作的误区

1. 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 教师也应该建立反思记录.

“教师与新课改同成长”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 使教师和课改同步成长.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 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反思记录.比如, 我们把教学中成功 (或失败) 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 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2. 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

刚开始时, 大家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 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 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 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 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的中心发言.

3. 追求表面上的热闹.

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 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 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 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 或“吵闹一下”, 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 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必须去学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 我们必须去研究.优化合作学习的模式, 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同时也让陷入自主探究困境中的学生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摘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间的人际互动中.因此, 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优化合作学习模式, 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将有助于学生走出自主探究的困境.

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篇10

一、构建依据

当今社会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 各国都在进行着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改革尝试。我国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的改革要求。面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结合语文教学实际, 试图从研究性学习入手, 构建一种教育模式。

二、构建原则

1. 以学生为主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学生历来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达到一切为了学生学习、为了一切学生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让全体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内容, 进行自主的研究学习过程。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的,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择机引导, 而不是袖手旁观;因人而异, 实施教师个别引导, 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相互研究, 以求最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

2. 围绕以学习过程促进学习结果的原则

学习效果虽是检验学习过程的手段, 但预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 任何一种教学效果的得出都要经过反复实践。良好的学习探究过程对以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深刻的意义, 更对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切莫急功近利, 应在以发现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指导下,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

3. 注重个体学习与互助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个体学习能力的形成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只有个体学习的能力形成了, 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随着教材改革步伐的推进, 教材中的大量知识点由隐性变为显性, 一些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 不必教师照本宣科地解读。因此, 个体学习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引导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

同时, 教师在调动个体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 还应充分认识到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个体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探讨, 这样每个个体都有一种被尊重的心理, 每一个个体都有成功的感觉。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学习机制, 学生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期待在互相学习中得到重视, 进而无意识地为互相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这种学习效果。

4. 生活与语文相结合原则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这种特点决定了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因此,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课内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这种能力推而广之。并且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以便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反过来, 让学生把在课外得到的知识充实到课内, 就可架起一道桥梁, 很自然地把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 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构建方式

1.充分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现代语文教学阅读仍是关键, 但有别于传统教学。阅读不是简单地读课文, 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完成个体学习, 让学生了解一切显性知识和简单的隐性知识。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可进行必要的指导, 通过朗读指导让每个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情感, 真正让阅读成为创造性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也可通过不同阅读情境的创设、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文本的多层含义, 并尊重学生的意见, 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和收获的喜悦, 使阅读真正为语文学习服务, 而不是一种摆设。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应该提倡学生阅读作者、背景、注释等相关知识, 然后让学生放声阅读,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觉体会诗歌的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情地阅读, 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2.理解发现

阅读是理解发现的基础。在学生个体阅读的基础上, 教师争取让每个学生交流阅读感悟, 对阅读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自主理解。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 让每个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 可以将所发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分享,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发现个体的差异, 进而为因材施教提供契机。

针对学生阅读时提出的浅显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给出解答。这种解答只限于一般性、简单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 既可解决问题, 又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途径,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 进而有意识地培养思考能力。比如在教学难点突破时, 就可采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手段, 让每个学生对难点提出看法, 这样既可锻炼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又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大胆探究

探究精神的培养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在阅读、理解、发现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就必须有大胆的探究精神。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不断地探究, 研究性学习更是如此。

应该说前几个过程已经使学生对学习有了足够的收获, 探究是触及教学目标, 促成研究性学习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大胆地探究问题, 只要言之有理就可给予肯定。对一些错误, 也不要完全否定, 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探究的合理因素, 尊重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乐于探究问题, 并且乐于开动脑筋主动寻求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可替学生包办, 更不可为完成教学进度草草了事, 一定要注重过程, 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 坚持过程决定结果的务实态度。

4.适时解答

教学过程结束即是解答问题的最佳时机。解答不是教师简单地给出答案, 而是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发现问题、大胆探究答案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作出参考性的解答。对于学生的不赞同或新观点, 教师可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进一步完成上述学习步骤, 这样学生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总之, 适时解答会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感到研究性学习的快乐。

比如在讲授鲁迅小说人物华老栓时, 经过以上步骤, 学生最终理解了文中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从华老栓的行动上来分析他的为人, 让学生认识到老栓勤劳爱子的一面, 再进一步引导, 为什么要对老栓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学生经过一番争论之后, 又认识到写老栓是为了体现整个社会民众的心态, 这样适时解答与自主探究相辅相成, 又促进了其他教学步骤的实施, 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艺术效果。

5.设疑激趣

对于一篇文章, 任何读者都可有不同的理解, 可谓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教师在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之后, 恰如其分地设疑激趣会把学生引领进下一个研究性学习阶段, 会更好地促使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形成。设疑激趣可以采用布置作业、课外拓展、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下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仍以鲁迅小说《药》为例, 在完成教学任务讲授时, 有人提出问题:鲁迅对这个人物是什么心情?针对这个可喜的发现, 我只是重复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再次拓展学习内容, 这样学生便不自觉地再将课内课外自然地结合起来。长此以往,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不自觉地形成, 最终达到了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小学科学学科学生学习模式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 学生 学习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学习指导模式是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科学认识、探究能力、参与意识,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场所,是科学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基点,也是师生智慧、情感交流的天地。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和方法观等方面都发生了精妙的变化,课堂已不再是机械的“镜式反应”的场景,而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学习的精神乐园,已逐步远离教师自编独奏的课堂模式,呈现出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交往、互动的崭新局面。

这种新理念在小学科学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在我们的科学课的教学中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失衡现象还较为突出,在课堂设计与学习方法上还显得差强人意。笔者以为,科学课的课堂设计艺术和学生参与意识需要师生共同来构建。

一、学生课前自主先学模式的构建

学生是以怎样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进入课堂的,对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关系甚大。为此,教师课前就要求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自主先学教材内容,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教师需从特定的科学学习任务出发,以自主、探究、查阅资料等的方式,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将问题带入课堂,这样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选择、优化、提升,逐渐达成师生共识、完成操作、解决问题的科学活动过程。构建这一学习模式,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能力。

二、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

有的老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活动方案设计不好,便主动为学生设计好了探究的方案,而放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从学生实践过程看,似乎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实践活动,经历了动手实践、探索求知的过程。可是,实际上探究活动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规定的太死,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过程,就能很容易地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无须学生猜测和深入的思考,无须学生创新,失去了科学探究所能体现的价值。

学习任务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但利用何种方法与途径去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未知的。因此需要学生自主地加入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综合利用以往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在此过程中,要观察、收集学生的活动信息,对课堂再生成资源进行思考,为反思探究活动作好准备。还要对小组学习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安全性进行必要的提醒与指导。构建这一学习模式,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内化知识,有准备地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活动,以促进讨论交流时每个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質量的提高,使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参与交流的良好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

三、问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

所谓的问题式探究活动,就是老师提问学生根据问题去探究回答的教学模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来锁定学生的思维发散与想象空间。这与新课程中探究活动的真实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完全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个预设的框架内,把学生的思维朝一个方向纵向牵引。

四、为不同学习主题的探究构建相适应的学习模式

我们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处处是活动,可谓是热闹非凡。有些老师在学生探究目标与思路不清的情况下,甚至连研究问题都不清的情况下,就匆匆让他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科学探究活动场面热闹,学生探究非常投入。但实质上,这种探究活动目的不明,方法不清,活动无序,探究缺乏科学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我在上《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一课时,不辞劳苦地收集了大量的材料:胡萝卜、小木块、橡皮泥、回形针、铁盖、泡沫、牙签等。没想到,材料刚发下去,一句“我们来看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就像炸开了窝似的,学生争的争、抢的抢、扔的扔、玩水的玩水,乱作一团,怎么指挥也停不下来……。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科学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课堂探究活动中为了确保探究活动的效果,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由,看起来学生摆弄着一堆的材料,热热闹闹地边做边讨论,却并没有展开真正的探究,故而,教师要在各个环节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展开真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把探究活动深入下去。

学习型机关模式的构建 篇12

1 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C)是在数字化时代为满足读者的学习和研究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型服务模式。它的核心要素包括:现代化计算机网络通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指导学习研究一站式无缝服务。IC通过设立不同类型的工作站,为用户提供动静皆宜的学习环境,既可以讨论学习,又可以利用计算机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并在参考咨询人员的热心帮助下,解决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和专业上的问题,创造一个舒适、自由的支持学习和教研的环境。信息共享空间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软件和检索电子资源的途径;二是适应性,即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三是灵活性,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四是公共性,即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场所,它是信息共享空间得以在许多大学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习共享空间(LC)突破了图书馆围墙限制,在校园内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机构融合和服务融合。学习共享空间不仅把信息技术服务、图书馆服务和其它相关服务整合在了一起,而且通过机构改革打通了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教学管理与服务部门的联系,使学习更加便利化,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学习共享空间一般包括计算机工作台群集、IT服务台、集体研究空间、多媒体制作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咖啡休闲区等基本要素。

2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挑战

2.1.1 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都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这为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提供了应有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待开发、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为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提供更多便利。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学习共享空间服务,吸引更多用户利用学习共享空间的关键。

2.2 人员配备方面的问题

学习共享空间成败与否取决于员工,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人员问题。人员的配备和选择是LC建设的关键。在选择人员时不仅要考虑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否具备广博的知识,是否具有合作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强烈的责任心,LC的各种工作人员必须对信息共享空间负责并保证其正常运转。只有具备良好素养的人员担任学习共享空间的工作者,才能为用户解决各种复杂而专业的问题。

2.3 资金预算方面的问题

学习共享区是建立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基础上,所购置的计算机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软件、硬件配置也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多媒体实验室、会议研讨室、小组学习室对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的配置要求更高,还要求有投影仪,或是大型等离子屏幕。因此,进行IC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4 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由于LC整合了多种服务功能,必然会融入资源、技术、服务等各方不同的特质。将LC定位于图书馆的一种新的服务管理模式,需要建立新的、有利于合作协调的业务流程与管理办法,保障服务部门、资源建设部门等完美合作。无论是采用联合管理还是独立管理机制,始终要保证LC的所有服务对用户来说都应是无缝的。为了使管理有效运行,需要各部门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协议,建立良好的用户LC反馈渠道,并匹配适当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报告制度,同时还需要重视效果评估,考虑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用户群参与的评价模式。

2.2 机遇

虽然说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及运行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如:

2.2.1 提升了学习效果学习共享空间作为无缝学习环境,充满着无限生机,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富有成效。

2.2.2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于图书馆来说,已经没有人还在讨论图书馆是否还能够生存,而是在讨论图书馆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通过怎样合作与协作才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机会,图书馆已经被认为是大学校园的学习中心,在大学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其他合作部门来说,通过服务形式的转变,借助于学习共享空间,使自己的服务更有效地提供给用户,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效率,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从而提升了本部门的服务形象。

2.2.3 从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来看,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开展,校内相关服务机构之间以及与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更加紧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运作效率,为学校的战略方针提供很大的帮助。

3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对策

3.1 实行机构改革,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机构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服务、信息检索、知识生产、教学方式日益数字化,并出现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是高校的图书馆、IT部门和教学服务部门还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难以发挥资源的协同效应,不能满足数字化信息检索和数字化学习的需要。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应当促进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和教学服务部门深入融合,建立统一的高校信息服务机构。

拓展学习共享空间,融合教学管理服务部门。要继续推进横向的拓展,进一步将教学管理中心等教学服务部门整合进来,实现图书馆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教育服务的一体化。从纵向上要继续深化服务,充分发挥机构融合的协同效应,整合教学演示、学习对象建设、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与实施等相关工作,面向课程建设、知识创造、学习指导、学术交流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人性化的建筑空间。其中学习对象是任何能够被重复使用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和印刷型文献资源。

3.2 促进馆员素质的提升,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

高校图书馆的LC工作人员是来自多方面的专家和人员,如信息技术中心、学习资料中心或某名牌大学学院的学术带头人等,他们每个月定期开会讨论合作服务计划、讲座和设备的使用规则。这是保证教学与课题研究、支持技术创新、完成建设LC任务的重要支撑因素。对策:合理地安排LC的服务人员,争取多向合作,是LC建设成功的关键。同时,LC还要保持与图书供应商、软件供应与维护商、设备供应与维护商等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保障相应信息资源、工具资源、设备资源、咨询工作、培训工作等协调稳定。

面对LC环境下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应建立长效的馆员培训机制,不断地更新馆员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用户高层次的需求。对馆员培训的内容应依各馆要求及具体岗位而有所不同。要完善LC的人才梯队建设与知识结构布局,就要开辟广阔的人才引进渠道,并将社会公开招聘和校内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和充实LC的人才队伍。

3.3 着重服务管理与质量评估

服务是LC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拓宽工作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基础。要通过质量评价和跟踪不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通过用户信息反馈找出问题,不断改善服务设施,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在构建LC的物理空间和内容规划时,还需要重视效果的评估,要考虑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用户群参与的评价模式。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反应出LC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否实施了适应用户需求的参考咨询服务,是否制定了应时的培训与指导计划,是否真正达到了优质服务的目标。正确地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对于LC运行的成效,以及将来如何开展LC服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习共享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新阶段和重要分支,是图书馆为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读者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的需求,与校园内其他学生服务部门合作营造的新型协作式学习环境。除具有信息共享空间所有的特征和功能外,学习共享空间更加强调通过整合各种有效的服务手段来全面支持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过程,通过提供宽松、便捷、舒适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写作技巧,支持学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对实现图书馆服务向整个校园的辐射与扩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选项。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秉承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的理念,加强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的有效融合,注重跨部门与跨学科人员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形成共享、协作与互助的组织文化,为读者提供无缝和透明的服务最为重要。

摘要:本文论述了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探讨了我国高校建设学习共享空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机遇与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连分.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71-73.

[2]王洪华.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09(4):73-74.

[3]樊会霞.创建大学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潮流[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6):68-70.

[4]李瑛.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0):1-3.

[5]李铮,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图书馆[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3):19-24.

[6]朱永武,蒋仁营.依托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构建学习共享空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3.

上一篇: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发展下一篇:需求的收入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