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模式构建(通用12篇)
学习模式构建 篇1
开放大学建设必须立足于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眼于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致力于提高开放学习支持服务能力,以体现出开放大学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使命。开放大学建设的实施既要完善顶层设计,又要开展有益的实践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目前,开放大学建设研究多为顶层设计,对实践探索的研究有待深入。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实体,其服务对象、资源形态和办学手段等均有别于传统大学,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有待挖掘,如何对学习需求实现有力的支持服务就是一项重要挑战。笔者认为,探讨开放大学学习模式与环境构建问题,对于突破传统学习模式的制约,创新办学理念,建设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具有十分的重要价值。
一、开放大学的学习模式构建
1. 现有学习模式的特征及不足。
我国现行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对学习者而言均属于正式学习的范畴。其特征是:学习活动局限于固定的物理环境或网络虚拟课堂,脱离社会真实环境,学习内容系统而规范,学习过程以授课或辅导为基础,学习方法以分析为主,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角,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时间集中、强度大。但是,仅仅依靠正式学习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模式有许多不足:第一,正式学习具有阶段性和不可持续的特点,一旦学习阶段结束,学习者的正式学习活动戛然而止。尽管也会有正式学习范畴的继续教育活动(如培训、进修)出现,但这种学习一定是离散的、不可持续发生的。第二,现代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方式、风格等是多样的,只靠正式学习模式的办学体制只能满足少数人的学习需求,有组织的继续教育形式使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趋同化,无法满足多数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三,正式学习模式不能传授人的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积累式学习模式正面临更新式学习模式的挑战,仅靠正式学习模式无法满足知识快速更新的需要。第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在因素决定,难免带有功利色彩,这导致学习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正式学习也不能满足人们因主观愿望而产生的学习需求。
2. 非正式学习模式的价值。
非正式学习是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环境下接受新知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非制度化、非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其特征是:学习场合可发生在任何自然情境下,属于人的自主行为;学习形式灵活、跳跃、随机、简洁;学习内容多样、细碎、实用;它以综合的方法,将零散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多以获得实用化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与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并能满足人的自我完善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具有自主性、社会性、独特性、泛在性、持久性特点的非正式学习可以弥补正式学习的不足。第一,非正式学习对学习者的限制少,有利于学习者开展自主、开放、创新的思维。第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缺少功利性,结合明确的目标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能使学习者学以致用。第三,非正式学习符合学习规律,学习成果立竿见影,更容易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去。第四,在信息化时代,非正式学习迎合了学习者包罗万象的学习需求,学习成本低廉。
用长尾学习理论来描述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联系十分恰当。2004年由美国人Chris Anderson提出的这个用于商业模式分析的理论,简单说就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的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商品,以往人们只关注曲线短暂的峰值“头部”,而忽略掉曲线宽广的衰减“尾部”。就学习模式而言,正式学习虽然强度大(头部峰值),但持续时间短;而非正式学习虽然强度衰减很快(尾部),但持续时间长。由于持续不断,零散、细碎的非正式学习占据的学习需求份额完全可以和正式学习的份额相比,甚至更大。非正式学习是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集合,其作用不可忽视。
3. 整合两种学习模式。
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彼此包容其边界并不十分清晰。当两者并存时,正式学习往往处于主要地位,非正式学习处于从属地位,而一旦正式学习过程结束,非正式学习便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换言之,正式学习是离散的、不可持续的,非正式学习是连续的、持久的。正式学习在短期内效果显著,非正式学习在漫长的岁月里点滴积累、影响深远。将正式学习模式和非正式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就业前的基础阶段,学习模式的重心偏向正式学习;在就业后的阶段,重心偏向非正式学习,最大限度地适应人的学习需求,包括休闲娱乐、成就自我的需求,使继续教育阶段的学习形式丰富多样,使学习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这样才是学习型社会应有的形态。实现正式学习模式与非正式学习模式的无缝对接,这正是开放大学学习模式构建的核心所在。将非正式学习融入开放大学建设体系中,既有可行性,又有现实性。那种轻视非正式学习的作用,将非正式学习边缘化的观念,是与开放大学建设目标相背离的。
二、开放大学学习环境构建
1. 正式学习模式下的学习环境构建。
正式学习是现阶段的主要学习模式,学习者通过正式学习获得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化的应用知识,对学习者的管理是开放大学的重要职能,因此,构建正式学习环境(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是开放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这是一种支持正式学习活动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构建开放大学的正式学习环境应选择成熟的学习管理系统(学习平台)技术来实现。目前,基于网络的学习管理系统多支持正式学习。
建设正式学习环境有很多选择,其主体部分可以借助传统的学习管理系统组件和信息记录组件来实现。学习管理系统组件的强项是学习管理功能,例如,管理工具、课程设计、课件制作、师生交流、学生参与、能力评价、注册、记录完成状态、评级、成绩单等。信息记录模块是各种系统生成的学习者学习信息的记录或报表,包括统计数据、测验评分、反馈信息、参与度水平等,这些数据有助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及培训需求的分析。
2. 非正式学习模式下的学习环境构建。
正式学习的学习管理系统只能提供来源于封闭的数据库系统或有限分布式存储系统的静态学习资源,难以保证资源的量和获取的快捷性,对学习的支持力度不足。而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获取资源的方向完全不同:一个基于封闭的“库”,另一个基于开放的“网”。由于非正式学习环境缺少应用实例,因此,构建开放大学非正式学习环境(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具有创新意义。为了有效获取网上有价值的资源,需要借助开放度更高的网上资源聚合工具,结合传统的数据库,以实现对非正式学习的支持。实际上,建设非正式学习环境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以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这种学习环境实现自己的愿望。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在本质上是一个集成了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的网络空间。构建非正式学习环境也有很多选择,但基本组件可以由三部分构成:Wiki(就国内环境而言可以用百度百科替代Wiki)、开放论坛和专家档案。Wiki的作用是,将弥漫于网络空间的资源汇聚到一起,供学习者随时查询、搜索需要。Wiki包含所有的媒体形式,允许他人创建、完善、贡献资源内容,使得学习者可以分享资源并在他人贡献的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创建新资源,以及共同维护和更新网上资源,体现了资源的“群建共享”理念。开放论坛的作用是,在Wiki上找不到所需资源时,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开放的学习论坛把问题面向网络社区“包”(crowdsourcing)出去,利用网络组织的社会差异性及多元性所具有的创新潜力和智慧,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当然,学习者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智慧,同时在浏览论坛上的问题和查看他人回复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论坛上发布问题,意味着暴露了组织的知识缺陷,这可以通过更新Wiki,实现网上资源的纠错和更新。专家档案库的作用是,当学习者通过Wiki和开放论坛都无法找到所需资源时,他可以直接寻求专家的帮助来解决问题。这些人因其在Wiki中贡献了大量的内容,或者在开放论坛中积极参与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并被大量引用,而获得了专家的身份。
3. 开放大学学习环境构建。
目前,E-Learning环境下的学习平台主要支持正式学习模式。为了兼顾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可将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息息相关的虚拟学习环境整合到一起,构成开放大学学习环境模型。
正式学习平台支持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往往侧重于正式学习,即学历教育和各类学习培训,资源支持以各类资源库为主。非正式学习环境不是单一的学习平台,而是各种网络内容的聚合、网络服务的聚合、人际网络智慧的聚合。非正式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密不可分。它是一种开放的、分布式的学习环境,目标是向网络要资源,其中的学习过程常与互动交流融合在一起。Web2.0时代学习资源的聚合、创建、获取和呈现都不同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以Wiki、Blog、Tag、Rss等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为标志。非正式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没有外界压力、没有考试负担、甚至无需学分积累的环境,非常适合探索性强的自主学习者。显然,根据需要其他组件也可以融入开放大学的学习模型中。当然,非正式的学习资源也可来源于开放的正式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6.
[2]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3]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J].开放教育研究,2009,(1):47-53.
[4]张力彬,等.基于RSS的搜索引擎技术及其发展趋向探析[J].情报科学,2009,(2).
[5]张德成,王植青.开放学习资源的智能聚合与个性化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8):89-92.
学习模式构建 篇2
张建辉刘海英张华强
1.安阳钢铁集团公司焦化厂,安阳,455004 1 1
1摘要:建设学习型班组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长期不断的学习,不断改变班组面貌,以班组的变化应对生产、设备的变化。运用“五学”模式改善班组面貌,构建学习型班组。
关键词:班组;创新;组织科学;管理技法
中图分类号: G
2The mode of “five study” constitutes the studying team
Zhang JianhuiLiu Haiying Zhang Huaqiang
1.Anyang Iron & Steel Group Co.,ltd, anyang, 455004 11
1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 is defined many movements of teams.The innovation of an enterprise is personnel’s innovation in the final analysis.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enterprise.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m need scientific tissue and manage technique accord with the fact.Key words:Team;Innovation;scientific tissue;manage technique
0 引言
如何创建学习型班组呢?作为企业必须将个人和班组的学习行为系统化考虑,提高个人与班组学习行为的执行力,促使个人和班组将有效地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的行动,并且持之以恒。
1概述
五学模式,倡导以岗位管理为轴心,以班组管理为重点,让每个员工要对岗位负责、兢业工作;消除工作陋习、执行规范行为。倡导把失败的原因公开,让每个人都知道成功的PDCA就是不断整改的理念。要使企业保持永续发展,提升员工素质必不可少。五学模式可以有效的锻炼班组及个人,提高班组综合实力,使员工适应公司的发展、市场的要求。通过不断学习,造就有知识、有文化、有开拓创新实践经验的员工队伍,形成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
1.1标学:目标引领 有的放矢 目标分解
共同愿景指的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烂熟于心的共同目标。目标学习就是要统一认识,并将这个认识升级为为之奋斗的观念意志,成为个人和班组学习活动以及活动执行的源动力。目标成为个人和班组的追求、希望。
企业愿景的形成是海纳百川汇集提炼而成,而个人及班组的共同目标就是企业愿景的涓涓细流,就是对企业愿景的分解。班组的引领目标根据岗位的不同而
不同,共性是保证生产,围绕这一目标,个人及班组立足岗位,运用6项改善发现、解决每一个与共性目标相悖的难题:
1、改善影响生产效率和设备效率的环节;
2、改善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细微之处;
3、改善影响制作成本之处,如非增值劳动、能源、材料等各种浪费;
4、改善造成工人超强劳动、局部疲劳动作的环节;
5、改善造成火灾、事故、环境危害的隐患之处;
6、改善工作和服务态度。
1.2互学: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相互借鉴 目标交叉部分的讨论
组织的相互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班组内部成员间相互学习,称为内学;二是班组间的相互学习,称为外学。
内学成员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的弱点,通过班组其他成员的帮助进行改善,以此来强化班组的向心力。内学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指导思想,通过单点课形式完成内学活动。单点课的形式就是人人为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开发班组中每个人的“教育”潜能。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教练,每个人按照教练法则来参与团队的学习、实践。
外学拓展,即通过班组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完成班组间的学习任务,进而完善立足岗位的班组管理。外学以“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指导理念,提倡互教互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见解,不求形式统一,但求学习、吸收、接纳、认同最佳的方法,以最佳的规范把参差不齐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外学分为同行学习和不同行的学习。同行班组的学习以635法为主,不同行间班组互学以智力激励法为主。
1.3示学:学生展示 教师导助 实现目标的经验 数据以及获得帮助展示
示学是前面提到互学的拓展。现在企业班组的组成由老工人(包含技校或职高生)、本科以上二部分人组成。班组内部示学以老工人示范,本科生学习;老工人教授,本科生总结;本科生创新并实践,老工人评价、再学习,这一系统循环。班组间的示学主要以岗位创新、岗位创效为目标,发挥媒体的作用,高效传播、交流经验、数据以及个人心得。班组间的示学活动主要以小组改善活动为主,通过小组力量,激发同仁的脑力思考建议,来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消除浪费、节能降耗、提高效率、减少设备故障、制定规范、安全改善、环境改善、健康改善、提高经济效益和人的素质等。
1.4 用学:当堂训练 及时反馈 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实践
用学是对互学和示学的肯定、延伸,通过老工人的教授,演练,本科生的反复实践。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即时经验,对老工人的经验方法做出评价,提出改善措施;同时利用自身的理论优点对老工人教授的内容加以讲解,到达互学、示学目的。
现场是用学的试验田,是检验成果的最后一道关口。班组的成果、理论只有在现场运作过程中,体现其是否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实用性,在实际操作中再改善,再提高。
1.5评学:多元评价 总结提升 有效评价 绩效激励
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评价,当今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量化管理已经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对于个人和班组的改善意见和建议应给予公布,并接受质询,统计倾向性意见后加以改进,并且实施,持续跟进,量化追踪,长时间量化评价。有效的评价需要与绩效激励相衔接,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理念要明确、评估层次要全面,评估结果与奖惩制度要挂钩。2 结束语
数学课堂中构建合作学习模式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 适合 效果 注意事项
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
一、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二、合作学习方法的选择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学习(尤其是数学学习)有时又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问题都通过学生去合作完成,那么何时让学生合作完成,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呢?笔者认为学生合作学习一般适合于这样两种情形:一是所涉及的问题的难度教大(如探究型问题),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于完成;二是所涉及的问题对学生的认知上是互补型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互补。为此,教师必须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好合作讨论的问题。
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
⒉新旧知识迁移时用合作交流
不少知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若能使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或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去,学生更具有探究新知的欲望。此时,如果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交流,可驱动学生的思维并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交流:⑴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公共点的个数、d和r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呢?⑵圆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呢?是否也可以用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呢?⑶观察两个圆形模型的相对运动:①两个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有何变化?圆上其他点的位置是怎样的?②涉及到哪些量?③在每个位置时,公共点的个数和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通过交流,学生将已知的内容很自然地迁移到未知的内容上去,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使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致,学得牢固,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依赖于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
⒊解惑释疑用合作交流
解惑释疑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密集性。例如在学完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后,许多学生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为此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回答:⑴切线有哪几种判定方法?⑵切线有哪些性质?⑶将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两个推论概括成一句话;⑷有哪些常用的辅助线?分别举例说明。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学生对切线的认识更清楚,更完整了,这也标志着本节知识的融会贯通。
⒋解决探究型问题时用合作交流
探究型问题的难度教大,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于完成或者得不到比较完整的结果。这时候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协作,此时安排合作学习,学生定会全身心地投入。
⒌矫正错误用合作交流
教学中难免有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此时,若能抓住这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交流,然后有针对性地矫正错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普遍学生认为只要a2+b2=c2,就有∠C=90°;反之则∠C就不等于90°。为此,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判断具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这种由学生自主纠错并探索得出的结论显然比教师的直接灌输更有意义,多了一次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的机会。同时,通过学生自主更正错解,可深化知识,增强了辨别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三、组织学生合作学生的几个注意点
⒈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
⒉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羊式”的,要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
⒋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特别要注意的是绝不能让合作交流去“牵”着学生走,不要以为交流多了,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生的参与率就高了;更不能用合作交流代替一切学生的独立思考。否则,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质量就会下降,合作学习也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合作交流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需要时合作才是合作的最好时机。
参考文献:
1.《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作者 温斯坦中国轻工出版社
2.《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作者 刘胜康中国社会出版社
科学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 篇4
教育部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研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把教育部关于研究性学习给出的说明中的“学习生活”一词理解为包含所有学科、包含课内课外的所有课程学习, 也包含所有非课程的学习, 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研究性学习给出的说明, 抽取其本质, 将研究性学习的定义进一步概括为:在研究中学习研究的学习活动叫做研究性学习。
二、科学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 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研究性学习并非仅仅是显性知识的建构, 而是包括人格、元认知、显性知识在内的多维知识的整体协调建构。基本精神 (人格) 、基本认知方法 (元认知)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研究性学习需要以这样的“四基”学习为基础。
(二) 个体认知发展的三维一体。
个人的认知结构体系是个人知识的总体, 它包括认知精神、认知方法、认知结果三个部分。认知精神是认知能力生命力的源泉。认知方法是对认知过程进行定向、控制和调节的决策规则经验系统, 是对于认知过程的认知, 即元认知。认知结果是对认知对象的描述, 即显性知识。这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 必须整体协调建构, 且只有通过认知实践才能产生、应用、发展、完善。
三、科学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
(一) 研究式示范模式。
对每一个领域, 从“不懂得研究”到“了解研究”, 需要旁观他人研究, 学习他人研究经验。因此, 应该用研究式示范模式, 对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进行学习支持。应该通过研究式示范, 使学生得到旁观研究的全过程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倾听到研究者在研究中把握自己情绪和研究方向的内心活动的诉说, 如同身临其境;使学生看到研究者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力量, 感到自己同样可以运用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力量投入到此类研究中去, 于是, 产生自主研究的强烈愿望, 跃跃欲试, 要展示自己的力量。应该通过研究式示范, 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完成在这一领域从“不懂得研究”到“了解研究”的过渡。
研究式示范必须展示一个研究的全过程。不仅展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次研究态势的分析, 每一个突破困境的决策, 而且展示每一环节中的研究者的思想和情绪, 展示一个正在研究着的活生生的人。同时, 研究式示范必须是一个有学习价值的研究范式, 它所展现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都应该是人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都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都应该是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正确方向。
(二) 导师式点拨模式。
对每一个领域, 在“了解研究”以后, 还需要他人及时的经验指导, 只能进入“有指导的自主研究”;在“有指导的自主研究”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过程中, 研究的难度会逐渐加大, 对学习支持的需求会逐渐减少, 会进入对某领域的问题有能力完全“自主研究”的状态。
导师式点拨模式的要点:只在学生要求学习支持时, 才给出提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给出相应的提示;给出的提示应限制在知识点、研究方法、精神激励三方面, 主要的研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尽量给学生较少的提示。学生能够克服的困难要让学生自己去克服。
(三) 精神激励模式。
在进入某一领域的“自主研究”以后, 特别是随着自主研究的难度的逐渐加大, 需要精神激励, 鼓励学生在与困难的对抗中, 积聚自己人格的力量去战胜困难。此时, 应该用精神激励模式, 对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进行学习支持。
精神激励模式的要点:1.如果学生已经在另一个问题中成功地使用过能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导思想, 那么, 系统就可以认为:这个问题是该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的。2.系统对于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的研究问题只给精神激励, 不给具体指导。3.学生自主地完成研究以后, 要通过祝贺, 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强化学生的人格的力量。4.学生自主地完成研究以后, 要求学生反思, 重温研究过程, 总结研究经验。5.学生自主地完成研究以后, 告诉学生系统储存的对该问题的研究方法及其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对研究方法进行高度的概括, 逐步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四) 学习导航模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 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 需要建立大量的数据库, 如:研究问题库、基本知识库、社会信息资料库等, 并与互联网相通, 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做出比较充分的信息储备。需要采用学习导航模式, 在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的前提下, 给学生一些及时的有益的建议, 供学生参考, 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导航。
学习导航模式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平台, 具体做法如下:1.系统对学科性的自学课题和研究课题进行分类, 把在同一级水平上的课题归为一类, 组成同级课题组。2.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学课题和研究课题的顺序有悖于学习导航图的时候, 系统及时把学习导航图的相关信息通过系统界面告诉学生, 以便学生做出有利于学生顺利自学和研究的必要的调整。3.当学生自主选择的自学课题和研究课题一直停留在同一级的水平上, 对学生已经不再必要的时候, 系统也会把学习导航图的相关信息通过系统界面告诉学生, 并建议学生选择的更高一级的自学课题和研究课题, 去迎接更大的挑战。4.当学生在自学和研究中需要用到新的信息, 并请求信息支持的时候, 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系统尽量不把相关信息直接告诉学生, 而只是给出信息查询的导航,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他所需要的信息。
学习导航可以帮助学生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让学生历经必要的锻炼。但是, 学习导航始终细心地呵护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 把最终的决定权留给学生。
(五) 社会化模式。
人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而是处在“自然—人—社会”复杂系统中并与整个系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个体。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理解和改造的过程中, 由于个人力量的渺小, 人们必须懂得合作, 学会合作。因此, 研究性学习不仅应该是学习者作为一个研究主体的主体性学习, 而且应该是学习者作为一个研究团体参与者的合作性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 研究性学习应该既包含个体研究, 也包含合作研究, 在个体研究中学会自信、自立、自控、自律、自强, 在合作研究中学会平等、责任、合作、尊重、谦让。
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篇5
邵明灿
内容提要:
一、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交流互动原则、定序控制原则、协同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①准备;②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③研究学习,展示成果;④完成性评价。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原则;模式构建
布鲁纳认为学习应当让学生成为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探索者,“无论在哪里,在知识的最前哨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部相同。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里所做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所做的,正象从事类似活动而要想获得理解的任何他人所做的一样,都属于同一类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因而“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①据此,他提出了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的发现学习过程。斯宾塞也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②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知行结合。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它正适应了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目前,构建合理实用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观念(包括心理情绪)向对象物的投射,对象物的信号反馈又被主体接收的过程。”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观念投射到课文文本信息中,文本信息内容被学生接收。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对未知的欲求会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正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些矛盾也正是学生自主性研究学习所完成的目标。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得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研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④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果研究中的成果出现后又被肯定,那么他的研究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从而又激发他去进一步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整个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激收兴趣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个体所掌 1
握的知识不同,研究能力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在兴趣的产生和研究问题上都主要由个体的特点来决定,教师只能是指导的组织者,因而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
2、交流互动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应是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完成各种信息的交流,在活动交往中相互作用,教学互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未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矛盾冲突下产生的,而且每个人因个体差异又产生不同的冲突,这样就会有众多的问题出现在师生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与资料之间的交流则会很便捷的解决很多问题,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通过活动建构起学生认识的图式,它是一种对平衡态的远离,系统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新的平衡态,因而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应尽可能从更多角度去思考统筹,提出有典型性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从而激发对学习内容的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建构新的平衡态。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师生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使得课堂呈现多元化活动状态。
3、定序控制原则:构建研究学习目标应是一个有序的控制系统。初步深入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呈盲目无序状态,既不知道研究的方法,也不懂得查找收集资料的门路,更不懂得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求新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同时,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建立在教材系统上的,而且能力目标的达成也是一个系统的有序发展过程。正所谓“为学有本末先后,其进有序,不容躐等。”⑥教材中又因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它是由众多的文本信息组合而成,这些文本信息之间又存在着各种相同的联系,我们就可依据这些联系点又可组合成新的研究性学习文本子系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也要列出训练的序列来。在学习中,教师还要通过学生研究,学习的信息反馈来不断指导较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系统内的定序控制,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自组织”程度愈来愈高,从而进化发展。
4、协同性原则;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运动状态由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和子系统间关联引起的协同运动所决定。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小于子系统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形成不了一种整体的规律运动的特征,系统便处于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关联能量大于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便受到束缚,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要服从由关联形成的协同运动,于是运动便显出有序的特征。⑦在一个班的研究性学习系统中,个人的研究性学习应是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其间因为教师的控制,个人之间的关联能量得到增长,个人服从了速成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才显现出有序的特征。学生个体的知识占有量不同,资料来源的渠道不同,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同,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意识也不相同,因而为了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或是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就更需要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大的课题研究,而不仅
仅局限于小问题的解决。同时小问题的研究也是协同于大问题的研究,这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就会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做到在有限的时间中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
5、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让学生大量收集、占有资料,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更新,信息网络的开通更方便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但是某一个学生又可能在短时间内拥有更多的资料。因而,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让学生多渠道 进行,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学生拥有的资料是五花八门的,观点说法也就呈众说纷纭的状态,学生思想也就随自己阅读内容的不同而成为多元化状态。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不能轻易封杀一个观点,只要学生言出成理即行。只有这样,活动中才会因各种观点的矛盾冲突而激发出更多的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各个五一节和内容都应是开放性的,课堂的活动形式也更应具开放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准备:第一步,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和学习能力目标等把相关的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从而使学习目标明确,研究方向性明确易找。第二步,学生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内容。第三步,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写出课文评析。这一步中教师可根据目标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评析的方向和角度。第四步,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含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评论等),并且要注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制作卡片等。
2、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收集的资料、卡片、笔记等,然后罗列出各种问题,如不同资料观点的矛盾性,学生对各种评论弄不清的疑虑问题。当然,这些要注意从文本本身出发去引导。有了归纳,然后激发组织讨论争辨,理出争论不下的问题,此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有关文本研究的问题,与学生一道共同确立有关文本研究的课题。
3、研究学习,展示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反复思考,讨论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鉴别,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在进一步充分争辨的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文学评论或是小论文等。然后全班组织交流,并进行论文答辩式的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探究,扩大个人成果的影响。
4、完成性评价,教师将学生成果收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同时也可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设计的练习题,用以进一步巩固成果和检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一信息的反馈也是为了对下一次研究性学习进一步的指导控制。以期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应是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几乎就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整个课堂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学生通过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增长,实现课堂学习的人格平等教学相长。
主要参考资料:
①转引自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②《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鲁枢元,钱谷融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④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⑤⑦参见德国韦德、里哈格合著的《定量社会学的模型》
⑥陆九渊《与詹子南》
另: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新课改;自主学习;课堂模式
一、研究背景
元江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哈尼族、彝族和傣族为主。元江民中的学生以山区少数民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75%以上。受语言、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表现出极大的腼腆性格,课堂中很少主动参与,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下是两节常规语文课堂的听课记录,其中5、6班为平行文科班,7、10班为平行理科班。四节课中,教师都设置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互动环节,分别是抢答问题和小组讨论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缺少主动学习是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因此造成了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中语文“拖后腿”严重的现象。
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挥主体认知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者,老师是辅助者。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公的作用。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鼓励、引导、表扬、肯定的方式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此让学生从内心对学习怀有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合作及创新的重要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传授知识也不再积极主动传授,而是以引导为主。课堂中,老师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而后互助学习,互相解决疑难,形成你帮我、我帮你,彼此监督互助的学习模式。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变得很重要,在接受别人帮助时,也激起帮助别人的强烈愿望。新颖的观点、创新性的思维等,成为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3.学生全程参与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重点的明晰、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过程的参与、学习情况的反馈再到学习成果的总结反思,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引导,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生,而不是主宰学生。学生的全程参与,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教师破除陈规,敢于放手
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性和主动性都已得到提高,确定目标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显著增强,能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作为主体的满堂灌教育方法,会滋生学生的惰性及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思想,让很多学生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因此,教师应选择相信学生,放手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主要辅导者。
元江民族中学的“352”教学模式,把时间真正还给了学生,一节课中,30%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思考,50%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合作探究,20%的时间由老师指导、解决疑难。在整堂课中,教师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主要辅助者,而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参与者与组织者,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课堂睡觉、发呆的情况得到改善,每一个环节都在认真配合,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2.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教师虽是课堂的主要辅助者,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说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因为对课堂的设置、对课程知识的引导以及对课程目标的制定,都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堂目标,制定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课前,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深入研究,设置适合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还要设置好课堂流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语文课为例,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思考后由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请小组代表展示结果。每组成员为六个学生,分别按成绩由先到后编排为①②③④⑤⑥六个号。每次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展示结果。推荐①的,结论合理,可加小组考评分1分,推荐②的,结论合理,可加2分……以此类推,编号越靠后,结论合理,为小组争取的小组考核分越高。这种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同时相互监督、互助,在整个探究合作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3.让评价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课堂中适当、正确的评价,能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及优点、特点、缺点、弱点,能为以后的学习找出更好的方向,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能让老师及时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效率,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及时做出课程设置调整。
教学案例:9班是高二年级的理科班,刚开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极其被动,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很多学生成了课堂中真正的“陪衬者”。在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形式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老师针对班级情况,在展示结果后,制定了学生互评、教师再评的评价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发现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提高,对语文课有了期待,课堂中普遍学生变得比以前更勤奋、更踏实。
新课标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标,那就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辅助者,在整个课堂中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袖手旁观;既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又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信任、放手于学生,又要让自己成为整堂课的参与者……因此,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引导,对课堂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反思,对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创新,才可能把课堂搞活,把学生教好。
参考文献:
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篇7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例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模式的在教学中的应用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移动学习模式是借助移动通讯设备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与传统学习模式不同,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课间等碎片化时间学习,另一方面还能更方便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及时解决学习难题。例如,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应用中,学生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下载金山词霸等英语电子词典及时查询遇到的生词,还可以下载弹幕软件将自己的答案和评论显示;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通过移动设备传递给学生,还可以及时监督和检验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同时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师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健全高职英语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职英语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对信息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等账号,并及时发布高职英语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借助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和思考;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移动学习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系统化、全面化,方便学生课余时间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后,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关于英语学习方法、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新闻等内容发送给学生要求大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回至学习系统,供教师点评或者同学间互相讨论。
(二)制定科学完善的移动学习策略
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中碎片化、移动化的特点造成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要实现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落地实施,必须制定科学完善的移动学习策略。首先,有效安排移动学习时间。由于移动设备的移动性,学生很难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但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要对当天的碎片时间进行估计,并对每个碎片时间段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安排,这样既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又能突破移动学习模式造成的学习不连贯,进一步提高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效果。其次,科学快速搜索学习资源。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学习资源信息鱼龙混杂,但是由于移动设备的操作问题给移动学习模式的资源搜索带来了很多不便,造成很多学生在寻找学习资源上浪费时间或者难以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掌握一些学习资源的网络搜索方法至关重要。
(三)积极探索高职移动课堂教学新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要求,因此,要想实现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效果,需要高职英语教师积极探索课堂内外的教学新方法,采取日常课堂教学为主,移动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策略。日常课堂教学中移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语音室教学汇总,英语教师提供听力素材、课堂任务布置、内容指导、听力技巧讲解、布置作业等。英语教师从多本视听教材中筛选出难易适中、题材新颖的内容,按主题复印成册,发放给学生,并将对应的视音频材料放云盘,供学生在课堂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听力题目。教师则可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监控并实时提供指导。移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中,依托移动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移动电子产品学习。他们可以在平台上设置个人的学习目标,在多媒体资源库中选择适合的听力材料,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通过互通交流和学习伙伴交换信息,在线向教师提问等。
(四)重视高职英语移动学习评价的科学性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一般采用终结性考试作为主要的学习评价方式。但是英语学科由于分为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组成,听力部分容易受到心里紧张、外部干扰等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英语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移动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实现英语学习评价的科学性。这是因为移动学习平台所持有的跟踪记录功能,能把每个学生的上机时间和做题情况都详细地记录在案,教师可以将移动学习记录作为英语学习评价的一项参考因素,因此高职英语课程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占40%,这样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结束语
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如今仍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将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对学习能力和主动性都稍有欠缺的高职学生来说都非常适合,对于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进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英语专业高素质人才。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普及,移动学习模式以其碎片化、移动化、互动性强等优势,逐步被应用到高校教育事业中,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认可。移动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本文主要讨论了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移动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苏丹.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4).
[2]唐卫红.论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06).
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思考 篇8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的转变表现在多个方面,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略加表述。
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的体育教学,只关注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心理。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运动技术与技能目标已不再是判断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体育教学必须保证五大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以及社会适应目标)的全面发展,把体育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二是在教育的中心上,教师要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转移到以学生活动和兴趣为中心的观念上来,突出学生的发展,更加明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这是当今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是在教师的作用上,要从传统的“指挥者”向今天的“引导者”转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手、口、脑并用,知、情、意并行,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富有情趣、受学生欢迎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不少人认为,体育课好上,不需要花时间备课,尤其不需要考虑什么教育目标,只要让学生学会活动就行。这是对体育教学的误解。其实。体育课同样需要认真备课。在备课时,同样要设计科学的教育目标。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着眼于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和心理需求,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还要考虑到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员参与、充分参与、乐于参与。
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运动水平和能力,组织教法,设计教学步骤。既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感知、掌握、探究学科知识提供条件,又要为学生解疑、释难,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期待。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动作技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句谚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学生有了兴趣,便能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取得最佳效果。例如:模仿参加世界杯球赛,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球队队员,拉拉队队员,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学生做裁判员,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学生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也从中得到了快乐与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位名人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乎方法的知识。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要在研究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某些教学重点、难点内容,通俗易懂地让学生掌握。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不能一味强调动作技术要求。而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更多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更好地在运动过程中体会动作要领,经历失败,体验成功。在教学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高中生物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篇9
关键词:自主,预习,复习,检测
一、让学生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的观念
新课程理念提倡“不是逼迫学生学习”, 而是强调运用一切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的角色, 自主、自觉地学习。因此, 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在上第一节课时, 我就跟学生约法三章:1.上课时大家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比如, 学习其他科目或者看课外书等。2.上课时大家可以自由地争论和争吵, 当然是为了讨论某个问题。3.如果实在感到课堂是无聊的, 可以从课堂上走出去, 但是前提是不要打扰和影响了其他同学。可以猜想得到, 当我宣布这些要求时, 学生都会一片嘘声, 表示不敢相信, 到了高中后还能遇到这样的有个性的生物老师。事实上, 我之所以敢这样和大家做出这样的要求, 就是我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认可到这一点, 教师再费力效果也是很差的。那么, 有的教师要问, 既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那么, 教师要做些什么呢?答案很简单, 首先要让学生认可这样的观念, 其次, 引导学生爱上这个学科, 最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实际上, 我的约法三章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 事实上, 生物课上并没有发生我所说的这些事情:大家做自己的事情, 或者感觉无聊然后自主地溜出教室, 却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大家进行争论的场景还是经常遇到的。
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包括预习、课堂学习、复习和自我检测等几个环节,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从这些环节入手。
1. 让学生学会预习。
我的生物课是十分重视预习这样一个环节的, 并且预习的任务都要在前一天完成, 学生要及时把预习环节发现的问题反馈到我这里。为了大家顺利完成预习任务, 我提前给大家准备好预习提纲, 提纲基本上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 实际上就是自我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如果大家对某个问题产生了疑问, 就及时地反馈给我。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我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在这些问题中, 自然会有很多种类和层次,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通过其他同学自主预习所获得的知识或许就会解决, 这就是生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学生自主预习, 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那么, 剩下了一些比较具有难度的问题, 需要教师进行点拨, 那么, 教师就针对这些问题给学生点拨即可。这些问题多数是普遍性的问题, 对于一个具有求知欲的学生来讲, 在这样的过程中, 大可以充分争论、辩论甚至争吵, 但很少有人做些无关的事情或者是走出教室。那就意味着他失去参与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从而会与他人拉开距离。
2. 让学生学会自我复习和检测。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基本上是两种方式解决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种是生生之间的互助, 另一种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大家自主地探究然后发现答案。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课堂学习完成后, 要告诉学生自主复习和检测的重要性。因为遗忘是避免不了的, 因此, 要注意及时复习, 在复习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自己通过他人和教师的帮助才解决的问题, 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并试图用回放的方式把解决问题的思路重新过一遍。复习结束后一定要做适量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有时候, 觉得自己掌握得差不多了, 实际上一旦到了做题时, 才发行并不是这么回事, 学习是一回事, 真正应付考试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 我教育学生重视平时的自我检测。自我检测后, 我都是让学生自己订正答案, 在自我订正答案的过程中完成第二次教育。
我的生物自主学习课堂的基本模式是这样的:课前,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 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重点难点;上课时, 学生认真听讲, 大胆提问, 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课下, 及时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 自主练习、自主作业, 自主测验、自主订正、自主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学习时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 自觉主动。
最后, 需要澄清一个错误的观点并不是学生自主就是不再需要教师的帮助了。这种观点之所以错误, 是因为错误地理解了自主的内涵。实际上,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由幕前走到幕后, 不过仍然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 发挥着组织者的作用。因此, 自主的课堂学习也是离不开教师发挥其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刘中标.如何构建高中生物课堂自主学习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1) .
浅析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篇10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为主体, 以活动形式来组织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某一任务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它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学习策略.有效的合作学习, 将有助于学生走出自我探究的困境, 真正享受到乐在“题”中
一、科学组合, 确保合理分工
1. 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的, 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 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 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 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 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补充, 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 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 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 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 这样便于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 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 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 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 分工有别, 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 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 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 这样也有利于评价的公平性, 树立每名同学合作学习的信心.
二、科学评价, 构建激励机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 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名学生的参与情况, 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三、注重本质, 力求有效合作
如何确保有效合作?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 座位变了, 小组也就变了, 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 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二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 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 把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 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 有老师听课时, 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 讨论时不说不行, 说又没东西可说.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 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 要么没有形成共识, 只能说自己的观点.
怎样才能有效合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 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 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否则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不能依赖于学生自己完成, 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实施.对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 分别承担什么任务, 如何组织, 如何记录, 如何汇报, 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 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 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的健康有序.
四、转变观点, 走出合作的误区
1. 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 教师也应该建立反思记录.
“教师与新课改同成长”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 使教师和课改同步成长.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 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反思记录.比如, 我们把教学中成功 (或失败) 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 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2. 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
刚开始时, 大家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 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 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 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 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的中心发言.
3. 追求表面上的热闹.
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 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 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 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 或“吵闹一下”, 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 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必须去学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 我们必须去研究.优化合作学习的模式, 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同时也让陷入自主探究困境中的学生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摘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间的人际互动中.因此, 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优化合作学习模式, 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将有助于学生走出自主探究的困境.
学习模式构建 篇11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网站培训平台建设、远程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网上管理体系等方面介绍了我县远程培训平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关键词:网络平台远程培训师训活动专业成长
我县现有人口91.4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8千余人,东西跨度百余公里,西部多山区,交通不便利。由此为我县教师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的阻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送教下乡,由我们的教师每周六、日到乡镇上课,21个乡镇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培训一轮。这样就存在教学资源浪费、学校开支较大、教师特别辛苦等弊端。2007年,我县有幸成为教育部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县,一个多月的培训结束后,受到基层参培教师的极大欢迎。在2009继续教育调研中,采用远程培训的学习模式,也得到我县中小学教师的认可。这使我们认识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网络的远程培训功能,对提高培训质量。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难题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1.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减少集中培训时间,缓解工学矛盾,解决交通不便利等困难。
2.远程培训教师就在本单位参与培训,所有应培教师含专职教师和跨学科兼职教师,甚至包括非本学科但有兴趣的教师都有可能参加。既可以有效保证全员培训的落实。也为基层学校节约了经费支出。
3.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比较强调统一、集中。既常常被工学矛盾所困扰,又不能关注教师的个性需要和促进教师教学特长的发展,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能较好地解决以上不足。并顺应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保证教师全员参训的机制;构建师德与师能、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实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的培训方式是当代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性的最重要的三个要素。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教师培训无疑对实现这种全面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由此,我们确定实施网络培训平台的建设,促进教师全员培训的落实,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基层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服务,让教师的专业发展能进入信息高速公路。
1.铺设百兆光纤,满足宽带要求
为能达到网站视频点播、视频互动交流的要求,学校特申请了一条静态百兆光纤,为学校网站增设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而基层学校基本实现了ADSL宽带上网,能够满足远程培训需求。
2.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没有好的教学资源。再好的培训形式也是空谈。为此,我们将通过静态主题网站、动态在线交互两种形式开展培训,在主题网站开设专门的教师培训栏目,汇集中小学11个学科的专题资源,同时还将开设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等栏目,每个培训栏目都有丰富的培训资源,其中包括:视频资源(专家讲座,示范优质课及优质课评析等)、文字资源(优秀教育理念文章、专题或备课讲座、研训活动信息和研究动态、优秀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及反思等)、论坛交流(供学员交流学习、工作中的问题、经验、教训)。每个培训活动都有规定互动交流时间。由我校中高级教师组成的辅导团队与学员互动交流、答疑解惑,以弥补非集中式培训的不足。
3.完善考核系统,严格培训管理
为保障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我们将借鉴继教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远程培训考核系统,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学员参加培训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远程培训的考核与评价力求贯彻以下原则:
(1)网上自学与班级研讨相结合:既注重引导学员网上自学,也要求学员积极参与班级和各种研讨交流活动;
(2)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既要考查学员网上学习过程的情况,也要考查每个专题学完之后,作业完成的情况;
(3)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既要依据制订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也要依据制订的评优标准进行评价。
为保证网站资源库建设优势发展,我校将建构资源评价奖励机制、资源审核管理机制、资源使用反馈机制和资源动态优化机制,监管本地资源库建设,实现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
学习模式构建 篇12
1 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C)是在数字化时代为满足读者的学习和研究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型服务模式。它的核心要素包括:现代化计算机网络通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指导学习研究一站式无缝服务。IC通过设立不同类型的工作站,为用户提供动静皆宜的学习环境,既可以讨论学习,又可以利用计算机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并在参考咨询人员的热心帮助下,解决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和专业上的问题,创造一个舒适、自由的支持学习和教研的环境。信息共享空间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软件和检索电子资源的途径;二是适应性,即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三是灵活性,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四是公共性,即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场所,它是信息共享空间得以在许多大学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习共享空间(LC)突破了图书馆围墙限制,在校园内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机构融合和服务融合。学习共享空间不仅把信息技术服务、图书馆服务和其它相关服务整合在了一起,而且通过机构改革打通了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教学管理与服务部门的联系,使学习更加便利化,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学习共享空间一般包括计算机工作台群集、IT服务台、集体研究空间、多媒体制作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咖啡休闲区等基本要素。
2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挑战
2.1.1 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都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这为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提供了应有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待开发、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为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提供更多便利。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学习共享空间服务,吸引更多用户利用学习共享空间的关键。
2.2 人员配备方面的问题
学习共享空间成败与否取决于员工,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人员问题。人员的配备和选择是LC建设的关键。在选择人员时不仅要考虑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否具备广博的知识,是否具有合作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强烈的责任心,LC的各种工作人员必须对信息共享空间负责并保证其正常运转。只有具备良好素养的人员担任学习共享空间的工作者,才能为用户解决各种复杂而专业的问题。
2.3 资金预算方面的问题
学习共享区是建立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基础上,所购置的计算机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软件、硬件配置也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多媒体实验室、会议研讨室、小组学习室对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的配置要求更高,还要求有投影仪,或是大型等离子屏幕。因此,进行IC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4 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由于LC整合了多种服务功能,必然会融入资源、技术、服务等各方不同的特质。将LC定位于图书馆的一种新的服务管理模式,需要建立新的、有利于合作协调的业务流程与管理办法,保障服务部门、资源建设部门等完美合作。无论是采用联合管理还是独立管理机制,始终要保证LC的所有服务对用户来说都应是无缝的。为了使管理有效运行,需要各部门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协议,建立良好的用户LC反馈渠道,并匹配适当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报告制度,同时还需要重视效果评估,考虑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用户群参与的评价模式。
2.2 机遇
虽然说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及运行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如:
2.2.1 提升了学习效果学习共享空间作为无缝学习环境,充满着无限生机,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富有成效。
2.2.2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于图书馆来说,已经没有人还在讨论图书馆是否还能够生存,而是在讨论图书馆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通过怎样合作与协作才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机会,图书馆已经被认为是大学校园的学习中心,在大学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其他合作部门来说,通过服务形式的转变,借助于学习共享空间,使自己的服务更有效地提供给用户,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效率,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从而提升了本部门的服务形象。
2.2.3 从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来看,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开展,校内相关服务机构之间以及与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更加紧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运作效率,为学校的战略方针提供很大的帮助。
3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对策
3.1 实行机构改革,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机构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服务、信息检索、知识生产、教学方式日益数字化,并出现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是高校的图书馆、IT部门和教学服务部门还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难以发挥资源的协同效应,不能满足数字化信息检索和数字化学习的需要。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应当促进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和教学服务部门深入融合,建立统一的高校信息服务机构。
拓展学习共享空间,融合教学管理服务部门。要继续推进横向的拓展,进一步将教学管理中心等教学服务部门整合进来,实现图书馆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教育服务的一体化。从纵向上要继续深化服务,充分发挥机构融合的协同效应,整合教学演示、学习对象建设、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与实施等相关工作,面向课程建设、知识创造、学习指导、学术交流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人性化的建筑空间。其中学习对象是任何能够被重复使用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和印刷型文献资源。
3.2 促进馆员素质的提升,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
高校图书馆的LC工作人员是来自多方面的专家和人员,如信息技术中心、学习资料中心或某名牌大学学院的学术带头人等,他们每个月定期开会讨论合作服务计划、讲座和设备的使用规则。这是保证教学与课题研究、支持技术创新、完成建设LC任务的重要支撑因素。对策:合理地安排LC的服务人员,争取多向合作,是LC建设成功的关键。同时,LC还要保持与图书供应商、软件供应与维护商、设备供应与维护商等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保障相应信息资源、工具资源、设备资源、咨询工作、培训工作等协调稳定。
面对LC环境下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应建立长效的馆员培训机制,不断地更新馆员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用户高层次的需求。对馆员培训的内容应依各馆要求及具体岗位而有所不同。要完善LC的人才梯队建设与知识结构布局,就要开辟广阔的人才引进渠道,并将社会公开招聘和校内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和充实LC的人才队伍。
3.3 着重服务管理与质量评估
服务是LC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拓宽工作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基础。要通过质量评价和跟踪不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通过用户信息反馈找出问题,不断改善服务设施,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在构建LC的物理空间和内容规划时,还需要重视效果的评估,要考虑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用户群参与的评价模式。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反应出LC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否实施了适应用户需求的参考咨询服务,是否制定了应时的培训与指导计划,是否真正达到了优质服务的目标。正确地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对于LC运行的成效,以及将来如何开展LC服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习共享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新阶段和重要分支,是图书馆为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读者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的需求,与校园内其他学生服务部门合作营造的新型协作式学习环境。除具有信息共享空间所有的特征和功能外,学习共享空间更加强调通过整合各种有效的服务手段来全面支持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过程,通过提供宽松、便捷、舒适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写作技巧,支持学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对实现图书馆服务向整个校园的辐射与扩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选项。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秉承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的理念,加强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的有效融合,注重跨部门与跨学科人员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形成共享、协作与互助的组织文化,为读者提供无缝和透明的服务最为重要。
摘要:本文论述了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探讨了我国高校建设学习共享空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机遇与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连分.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71-73.
[2]王洪华.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09(4):73-74.
[3]樊会霞.创建大学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潮流[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6):68-70.
[4]李瑛.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0):1-3.
[5]李铮,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图书馆[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3):19-24.
[6]朱永武,蒋仁营.依托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构建学习共享空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3.
【学习模式构建】推荐阅读:
构建自主学习模式06-30
学习型机关模式的构建07-13
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10-09
“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大讨论”学习资料06-28
学习社群模式07-14
过程学习模式07-14
整合学习模式10-16
迁移学习模式10-20
三环学习模式07-04
移动学习模式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