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学习模式

2024-07-04

三环学习模式(共8篇)

三环学习模式 篇1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就要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思路, 这种思路一旦使教师们认同, 他们就能够也愿意按照拟定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行为。

根据调查, 目前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 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对学生不敢放手, 缺少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包办代替的现象比较明显, 课堂当中很少给学生留有空白, 逐渐使学生养成了不爱动脑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角色定位在自己是教的主体, 而忽略了学生是学的主体, 注重了讲和教、忽视了导和学;教学预设多, 生成少, 并且部分教师不能够按部就班的按照预设完成教学任务, 还有的教师没有时间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还要利用其它的时间进行辅导, 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根据这些问题, 结合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以及全面发展的原则, 我们经过不同层次的研究、探讨, 共同设计了“三环六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三环节, 即课堂教学中的导、研、验三个环节。

一、第一环节———导

要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当中重教轻导、一言堂, 包办代替、不放手的问题, 要采取学习目标引导或者导学案引导的教学思路, 让教师在课前利用多种手段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 并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所要学的新知识。这个环节大约要用去10分钟左右的时间。

二、第二环节———研

这个环节要解决教师多预设、少生成,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大约要用去3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研这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四个步骤, 既合作、探究、反馈、拓展。加上第一环节:导和第三环节:验, 构成课堂教学的六步。

1. 合作。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之间互助学习、交换心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同桌之间的交流, 完成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

2. 探究。

这是一个生生互动、研究探讨的过程, 就是在自学和同桌之间简单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小组内部的研究、讨论, 对自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简单的应用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当中, 教师主要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 同时也进行必要的引导, 学生在教师的参与和引导下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 明确简单的或者说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知识, 同时解决在合作当中学生未能完成的知识点, 明晰问题的所在, 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知识的基本框架, 并能够运用知识点适当地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反馈。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答疑解惑过程, 教师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 进一步帮助学生明晰新知识, 并通过对基本问题的解决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基本的思路和框架, 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重点强调知识点, 引导学生理清教学内容的条理, 并明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4. 拓展。

这是一个知识应用、拓展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训练, 如, 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角色的转换等, 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 没有明显的界限又可以相互兼容,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者学期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也算是管理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给教师们留有的空白吧。

三、第三环节———验

这个环节目的是达标检测、补漏、强化, 要解决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及时巩固和检测的问题, 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学生课堂接受率, 做到教学目标堂堂清。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 及时检测,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了解学情、及时反思的目的, 以利于之后有效地改进教学工作。这个环节大约要用去5分钟左右的时间。

在学校特色教案中为大家构建了基本的备课框架, 课堂评价内容也进行了调整, 教师听课笔记中增加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内容, 在教师校本研修手册当中也增加了对教学环节研讨的环节, 这样就提醒大家时刻的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

“课堂就是舞台, 在每节课中盛开, 共同为梦添色彩, 无人可替代”。课堂是学校发展之本, 要想真正的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还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多下工夫。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不断钻研、积极探索, 形成学校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努力探求一条打造有效教学之路。

三环学习模式 篇2

一、我们要的不是模式的程式化,而是这种模式背后的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不能照搬照套,至少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我们的许多模式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较短的时间里难以定论。如过去我们曾奉行的一些教学模式,大部分已成过眼云烟。至于眼下的一些模式,虽一时受宠,但从长远来看,也难免是昙花一现。不说别的,就我们东港市而言,我们曾经大力推广的目标教学不是很快就一阵风地吹过了吗?就连风城六中名声一时的教学模式也悄然被搁置不谈了。事实告诉我们,很少有一种模式能永远地引导教育潮流。一种模式生命力的有无或强弱也需要长期教育实践的检验。没有这一检验,盲目地照搬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不妥当的。

另一方面,我们对许多教育现象的认识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有时我们存在着只重热闹和形式的偏颇,有时我们所进行的教学表面上带有革新色彩,而骨子里依然是旧东西。相反,有时却对真正讲求实效并体现出科学与革新精神的教法难以接受,尽管我们身边的老师身上就有这样的东西,而我们也常常视而不见。

再者,盲目地学习某些模式也会误入形式主义的歧途。以前,许多人对 “目标教学”的理解是:课前提个小黑板(出示目标);课后发个小卡片(达标测评),认为这样就是目标教学了,而对教学过程怎样,是否真正完成了应有的教学任务,学生是否真的有所收获却似乎并不十分关注。所谓模式的推广和学习,最终遗憾地演绎成了仅是对某一模式的简单模仿、简单操作的纯粹程式化的东西,这严重背离了我们学习某一教学模式的初衷。

二、问题的解决,不在于模式本身,关键在于操作模式的是什么样的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我们已经习惯了照搬照套别人的做法,在许多方面总希望有一种“式”,以便依“式”而行。如果没有这个“式”,我们就不会上课了。我们在许多方面不习惯于多样,而习惯于统一,如教的东西要统一,教的方法要统一,对问题的解释要统一,训练的方法要统一,评价的模式要统一,答案也要统一等等。设问:如果全天下的歌唱家都如同宋祖英一个腔,那还有人喜欢送祖英吗?音乐还有魅力可言吗?我们不喜欢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却喜欢拥有千篇一律教法的老师,这是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儿?!

也有人说,统一是为了便于检查。这种说法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这并不是我们搞教学模式研究的初衷。更何况我们实在不应仅仅为应付检查而不顾教法是否有利于教学。

三环学习模式 篇3

关键词:三环四步;课堂模式;先学后教

作为教师为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设“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学导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所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学习、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我们对这种教学模式有所了解,但是具体应用到课堂上,我们心中还不是太清楚。为了能使我们每位老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为此,学校领导带领学校名师用心研究,经过多次的修改、研磨,在校反复学习、摸索、总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校在创设“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学导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自己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

一、认识“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找到它的核心

课堂模式从形式上产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老师的“传授”变成了“解惑”,从老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

二、“三环四步”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展现

张静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是一节三年级的课。这节课的设计也是比较完整地使用了“三环四步”的教学模式。首先,谈话引入课题。其次,出示学习目标。张老师不是直接出示,而是用提问“你想学习分数的哪些知识?”引起学生好奇心,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a.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分数怎样来的?b.分数有什么用?c.分数用在哪里?d.分数分几部分?……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的内容比较简明扼要,“什么样?这样出示目标就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次,学生带着要求自学。

在这个环节学生小组自学比较的有序。这说明马老师平时教学中就在使用这样的模式,值得我学习。接下来,交流探究。张老师让一个小组上台讲解,老师适时点拨。整个交流的过程无处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好引导。最后,达标检测。在这节课上我学习到了“三环四步”教学模式中的小组互动,老师该如何去操作。之所以张老师的小组互动环节完成比较好,这与张老师平时对班级小组的培养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有关。

总之,我校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摸索、总结。现在老师的课都应用了“三环四步”教学模式,都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做到引导作用。其次,我校的“三环四步”教学模式引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全市老师来我校观摩听课。课后评价也得到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地完善“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学导结合”,我要用先学后教、学导结合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尽快转变理念。严格按照“三环四步”的教学路子上好每一节课,并做好反思,还要做好“三个一”。抓住一个魂(学生的课堂是学;老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掌握一个度(在学生自学后老师的说教多了不行;说少了也不行老师什么时候说教要有度);做好这一条路(在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三环四步”的规定教学)。并把班级的小组组建起来。其次,在使用中总结经验为再次使用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余文森.让教学“回家”:以学论教,少教多学[J].基础教育课程,2009(3).

企业家成长的“三环模式”研究 篇4

一、企业家成长的核心

创新精神是企业家成长的核心。Joseph Alois Schumpeter特别强调,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取得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者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实干才能的企业家[1]。在Schumpeter之后,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受到学者们一致推崇和进一步完善。Frank Rnight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以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2]。E.G.Freema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国家制度政策等宏观层面发展企业家精神[3]。Michael E.Porter强调将一批组织集中到一起进行创新,并把这种形式称为Cluster(集群)[4]。Miller提出公司企业家精神,并把创新精神作为其最重要的内容[5]。Peter F.Drucker克明确把企业家精神界定为社会创新精神,“我们社会需要一个富于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创新与变革是正常的、健康的、稳定的与连续不断的需要”[6]。通过对突飞猛进的90年代的观察,Peter F.Drucker得出结论:创新已经成为未来构成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特殊工具。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学会系统化的创新思考,这种思考首先建立在对创新来源的研究基础之上[6]。

创新精神是企业家成长的灵魂,Schumpeter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1]的创新者观点,凸显了企业家成长的实质和特征;创新是企业家成长的本能,企业家成长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创新是企业家成长的典型特征,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等;创新是企业家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家实现企业经济和社会价值创造的活的源泉。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1]。也正因为有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才创造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试图将“一种物质”转换成一种“资源”[1],或将已有资源组成新颖、生产力更大的结构。也正因为有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才赋于更深刻的意义,企业家与其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使得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空前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二、企业家成长的素质

“理想的”企业家素质并不存在。成功的企业家可以是交际型的或沉默寡言的、分析型的或直觉型的、规避风险型的或寻求刺激型的。但他们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素质:

(一)诚信

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取信于人、信守承诺、坦诚相待,永远是管理的第一要术。诚信也是商业活动的第一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企业家没有诚信就无法正确牵引企业,企业没有诚信就无法持续生存。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原则。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

(二)冒险

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创新风险是二进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能对冲不能交易,企业家没有别的第三条道路。企业家是为个人追求机会,通过创新满足需要,而不顾手中现有资源的活动过程。虽然他们不怕承担风险,但他们决不盲目地冒险,他们更愿意冒那些他们认为能够控制结局的风险。众多企业创始人的生长环境、成长背景和创业机缘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他们敢为人先,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

(三)合作

合作是业家精神的精华。竞争求生存,合作求发展。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的表演,但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擅长合作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企业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超人,但企业家应努力成为蜘蛛人,要有非常强的“结网”的能力和意识。

(四)敬业

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础。企业家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面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入迷和执着的心态,“赚钱”不再是身家性命的问题,也不是养家糊口的简单问题。达到了这种心态的企业家,往往会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自己的事业中去,对于自己的事业,往往是怀着朝圣者的心情和顶礼膜拜的态度,这种心态所形成的敬业精神超越于献身精神之上。

(五)执著

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意味着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以退出企业,然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企业家不但充满梦想和欲望,他们更具有一种为实现梦想、满足欲望而拼命奋斗的执著精神和内在推动力。古今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企业家不但对自己的事业充满自信,而且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在挫折面前坚忍不拔、永不放弃。

(六)激情

激情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激情”,因为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件事都来自于激情。不管表现出来的是辛劳、勤奋,还是偏执、强硬,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梦想的“满怀激情”。一个对实现梦想满怀激情的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会阻挡他们,妨碍他们。而且,他们愿意放弃几乎任何东西去将其完成。

三、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企业家成长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并逐步走向成功的社会过程,毫无疑问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环境对企业家成长具有很强的破坏或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应该比企业家的素质更为重要!

(一)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是建立法治规则和诚信文化的基础。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有利于保护各类财产权,促进各种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企业家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其功能是对要素进行配置,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没有产权界定,就无法进行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市场交换、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企业和整个经济只能低效运转。这即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家成长的重要基础[7]。

(二)创新和创业的人文环境

企业家在崇尚创新和创业的环境中更容易繁盛!要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人文环境。人没有一点敢想、敢闯、敢干的精神,就干不成事情。社会对这些精神没有容忍、提倡的基本态度,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如果社会不崇尚不提倡创新、冒险的精神,不重视宽容个性特征,不鼓励敢想敢干,不容忍失败挫折,那么企业家就没有社会宽容和理解的文化土壤,就会丧失勇气和冲劲。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经济崛起的经验表明,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是杰出职业企业家辈出的必须条件。取得成功固然伟大,但创新者倒在探索路上的失败同样值得尊敬。他们的失败给后来者的成功提供了一个路标[8]。

(三)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企业家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赖于健全的法律体系的保障。在法律混乱的环境中,企业家行为更多地体现为非生产性行为,而不是生产性行为。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讲,健全的法律制度能促使企业家作出生产性行为,并抑制非生产性行为,从而促进企业家的成长。企业家产权作为企业家最为关心的一项制度安排,它是影响企业家成长的最重要因素。

(四)声誉激励机制

声誉既是一种公共产品,又是一种“内激力”。“内激力”是企业家出于内心,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工作,最大可能地发挥个人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个被激励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产生和巩固的过程。真正持久和强效的企业家精神必然需要企业家对其正面声誉的自我营造,当然也需要社会构建外在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家行为的控制,对企业家精神的引导[9]。

同时声誉也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可称之为“交易性人力资本”,拥有好的声誉,可以提高企业家的交易能力,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预期收益。但企业家声誉性人力资本的获得,不仅仅靠企业家自身,还必须从企业家和社会两方面着手,既要努力培育重“声誉”的文化氛围,又要提高对损害声誉的败德行为的打击力度,才能使企业家从他律与自律两个方面投资开发声誉性人力资本[10]。

企业家声誉机制是对企业合约的完善和补充,是企业家进行经营活动的依据和前提,也是社会经济秩序良性化和健康化的基本前提。对转轨期间的中国而言,市场声誉机制的建设极不健全,尤其是企业家信誉(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企业家个人的信誉(信用)仅仅停留在原始的人际关系阶段,单单依靠个人的道德来约束,而没有一个社会制度体系作为规范的平台,这样的信用状况是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之所以出现融资困难问题,这与社会的信用体系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

四、企业家成长的“三环模式”

企业家成长中的创新精神、自身素质与成长环境起着系统而复杂的交互作用。其中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处于核心地位,它对其他各因素起到指导、传接和凝聚的作用,失去了企业家创新精神这一核心因素,就无从探讨企业家的本质内涵和属性,更无从谈企业家成长。企业家素质、能力及其成长必然地受到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并且在一些情形下,企业家创新精神直接决定了企业家把握企业创新和寻找潜在机遇的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运用,决定了企业家的成长与成败。

企业家的素质处于基本地位。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家个人的成长,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走向,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诚信是企业家成长的基石、冒险是企业家成长的天性、合作是企业家成长的精华、敬业是企业家成长的基础、执著是企业家成长的本色、激情是企业家成长的动力。但企业的基业长青,要建立“让企业家实现其价值”的企业家制度,使得作为组织的企业要不断跨越企业家生命周期的风险。

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处于基础地位。企业家能否顺利成长与其所身处的社会背景不无相关。企业家的成长并不只凭个人意愿和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它严格受制于社会的法律制度环境与人文环境,环境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家成长的基础、创新和创业的人文环境是企业家成长的空间、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是企业家成长的保障、声誉激励机制是企业家成长的“内激力”。

综合以上分析,提出基于创新精神、素质与成长环境的企业家成长“三环模式”(如图1所示)。企业家成长的创新精神处于核心层,如同果树的根。企业家成长的素质处于中间层,如同果树的树干。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处于外层,如同果树成长所需的阳光、空气、水。企业家的成长如同果树一样,有了发达的根系、健壮的树干、充足的阳光、空气、水,就能拙壮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一个国家的国力竞争,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作支撑,而优秀的企业源于优秀的企业家。中国目前最缺少的是优秀的企业家人才。中国企业家及其群体的成长必须基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自身素质、成长的环境三重优化。

摘要: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都有赖于企业家的不断成长。企业家及其群体的成长必须基于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家自身素质与企业家成长环境的三重优化,据此提出了基于创新精神、自身素质与成长环境的企业家成长“三环模式”。

关键词:企业家,创新精神,素质,环境,三环模式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美]奈特(H.Knoght,F.H.K.).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王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英)克利斯·弗里曼(Chris Freeman),[英]罗克·苏特(Luc Soete).工业创新经济学[M].华宏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Miller,D.Enterpreneuship correlates in three types of firms[M].Management Science,1983(29):770-791.

[6][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张军.话说企业家精神、金融制度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3).

[8]何清涟.中国企业家的成长环境[J].Global Entrepreneur,2003(3).

[9]张早平.企业家成长之路:中国职业企业家成长机制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初中物理“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篇5

“生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体现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导疑定标、探究展示、拓展迁移。

“导疑定标”即让学生产生质疑并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对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探究展示”即展示交流学习讨论、探究的成果,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拓展迁移”即进行知识的巩固延伸拓展提升和迁移运用。

一、导疑定标:【二个步骤:

1、引导质疑确定目标、2、巡回指导成果小结】

1、引导质疑确定目标 :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一段录像、或者一个生活实例,或者小实验现象,或者回顾上节知识等。根据这些实例、现象设置问题,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生很想弄明白究竟是怎么会事?让同学自己看书学习寻求答案。根据同学们的学习习惯,教师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出来。要求同学们自己学习课本的同时要紧扣学习目标。同学们在看书的时候并不是让同学们去简单的去浏览,教师可以帮助同学们制定一些学习提纲,从书本中提取有用的知识点,然后反复的去阅读分析,使其对物理概念、规律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笔记,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巡回指导成果小结: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少的去干涉,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不过此时的教师也不能做甩手掌柜,那么老师在干什么呢?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哪些学生需要帮忙,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及时去引导,扫除学生认知障碍,使学生自学效果更好些,更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学们在自己学习结束后,要组织学生们把自己学到的内容总结概括出来,为下一步的展示做好准备。

要接下来让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有了问题的引导,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又很强,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下一步的顺利进行探究创造好了条件。

二、探究展示:【三个步骤:

3、交流成果

4、分组合作

5、展示测评】

3、交流成果: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要把自己在学习到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此处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回顾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进一步确立本节课的目标时间约两三分钟。各组可派一个代表,说的要尽量少而精。明确目标,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是要学生明确知识的概念、规律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应用范围等。

4、分组合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小组内设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后,同学们都设计出了自己的实验蓝图,并且进行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整理。

5、展示测评:经过探究活动之后,选了两个小组将他们实验结论分别展示在黑板上,我再将这两次的实验结论结合起来,很顺利的就得出了实验结论。如果有异议,让学生找出问题原因所在,进行分析直至得出了实验结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基本也就完成了。

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把本节课中涉及到的重点内容,布置给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组长组织学生精心选题,选取有价值的习题,可精心设计,把设计的习题写在黑板上,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讲解,学生讲不透的老师点拨、引导学生补充和完善。

三、拓展迁移:【这个步骤是:

6、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6、巩固延伸拓展应用:在通过学生有效训练,巩固新知,并能灵活应用和引申拓展,把书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把知识内化成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让学生所获得知识向深度广度拓展,能把所学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相联系,即知识间纵横联系。并能应用一题多变解决问题,或者应 用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通过联想转化,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将本课中所学到的知识真正的应用于社会实际问题当中,“从物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综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这种 “三环六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学习的主人,正是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才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和进步的时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是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也是促进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能增加课堂的容量和密度,或者把知识形象化、知识以画面形式展示,使学生更愿意、更容易接受。

正是这个“三环六步”模式的运行中,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默契,学生之间相互探讨、相互争论造就了活跃而和谐课堂氛围,很好的解决了大班额条件下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主体问题以及面向全体共同发展的问题。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直接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三环学习模式 篇6

关键词:“三环自主”;师生交流;备课方式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师生共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倡导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实现上述转变,我校根据本校具体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一次改革尝试,即实施“三环自主”课堂教学改革,其课堂教学包括三个环节:自主学习、精讲互动、反馈拓展,各环节时间大约15分钟。经过2012年高一下学期和2013年高二上学期的尝试,笔者对三环自主课堂教学改革有了一定的了解。2013年11月学校开展了一次以“三环自主教学模式”为主题的公开教学探究活动,本人上了一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蒙昧中的觉醒》的公开课。从备课到上课,笔者加深了对三环自主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也引发了对三环自主教学模式的思考。下面就结合这节公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从课前编写课堂指南看备课方式的改变

“三环自主”课堂教学开展的前提是教师编写课堂指南,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进行15分钟左右的自主学习,所以课堂指南是“三环自主”教学模式的根基。围绕学生“如何学”“学什么”,我设计了《蒙昧中的觉醒》的课堂指南,它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重难点、预习思考、反馈测评、拓展延伸等板块,其中学习目标、预习思考和反馈测评是最基本的三个板块。学习目标要结合课程标准要求、课本教材内容、学生具体情况来制定,如本课的学习目标设计为:

1.知道智者学派代表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及成因。

2.分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的哲学思想,并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3.从苏格拉底之死的图片、文字材料,理解雅典民主的局限性,从中感悟先贤科学或理性认识事物、自信和自主的探究、判断、行动的精神,从而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这样的学习目标既具体又有可操作性,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又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预习思考板块,一般包括两大部分: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和设置预习思考题,题目在精而不在多,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反馈测评的题目一般以选择题或材料题的形式来呈现,既要紧扣课标,又要注意学科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起到了巩固知识又及时发现问题的作用。

设计《蒙昧中的觉醒》的课堂指南,引起了我对备课方式的思考,一节高效而又精彩的历史课少不了事先的精心准备,也就是我们说的备课。为了准备这节公开课,笔者提前研究该课的课程标准,广泛阅读三种版本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设计出初稿,这是备课的第一步即个人备课;接着征求备课组的意见,这是备课的第二步即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正式文本,即备课的第三步。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给予适当调整,再次修订,这样编写而成的课堂指南,它真正与课堂教学相联系,为课堂教学服务。这种设计编写课堂指南的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它与传统备课方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它使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能促进年青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平台上进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增进教师团队的团结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又将备课这一日常工作上升到教学研究的高度,能提高教研组水平。

二、从课堂实施“三环自主”教学看课堂变革

上课开始,我以一幅世界名画《雅典学院》导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板书课题,提出教学要求:“今天这节课先由同学们依据课堂指南和教材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随后,学生围绕课堂指南的预习思考题,展开自主学习:

(1)什么是智者学派?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代希腊会产生智者运动?

(2)智者运动最主要的代表是谁?有何主张?

(3)“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黑格尔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

(4)体会和理解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点。

(5)比较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内涵。

而我则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一开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约10分钟后,学生小组交流反馈自主学习的成果,发现学生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收集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1:“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与当时的时代有何关系?(我及时提醒: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考虑)

学生2:“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有重要意义,但有没有局限性呢?(我及时表扬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

学生3: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的人文精神?(我提醒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苏格拉底关注人的哪些方面,苏格拉底认为的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至此,学生预习及反馈预习成果的第一环“自主学习”结束,时间约15分钟。接着针对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三个问题,我引入第二环“精讲互动”,我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精讲互动的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普罗塔戈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结合学生1的问题进行设置)

(2)黑格尔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但这句话有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呢?你该如何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结合学生2的问题进行设置)

(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观点体现了其怎样的人文精神?(结合学生3的问题进行设置)

这一环节既有小组合作的生生互动,也有教师的点拨、评价、总结的师生互动,例如问题1,先由小组合作探究,生与生互议,作为高二文科生,基本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去探究“人是万物的尺度”产生的时代:政治上: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经济上:工商业发达;思想文化上:希腊公民基本素养才是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本人表扬学生并适时精讲:民主政治发达,使得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社会地位提高;工商业发达,进行交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交换讲求公平,使得平等、互利、理性、契约成为一种可能。通过师生的互动,共同生成这样一种认识:社会的变化使人在社会中处于突出的中心地位,“人是万物的尺度”反映了时代的需求。问题2我通过材料、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普罗塔戈拉的观点,并链接网页了解普罗塔戈拉的悖论《半费诉讼的故事》,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发展个人见解,从积极和局限性来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对于问题3,许多学生自主学习中感觉较难,我提醒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苏格拉底关注人的哪些方面,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关注人的道德、知识、教育、冷静、理性等等)在此基础上,学生概况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过程,总结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疑难点得到解决,重点得以攻克,生生、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完成第二环“精讲互动”的教学。

最后,进入第三环“反馈拓展”的环节,这是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我精选了《全优设计》中“知能达标训练”的4题选择题诊断学生课堂学习实际效果,如第二题:2.一天,上课外活动时,同学刘宇说:“今天的风真大,天气转凉了”。而同学杨平说:“今天的风好凉爽,真是好天气。”与他们的说法观点相似的是(  )

A.“水是万物的本源”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D.“认识你自己”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组内交流,四个小组各派代表发言,如第二题,学生分析说天气的凉与爽,两个同学的感觉不一样,也就是说,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说明这题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这与普罗塔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相一致,所以正确答案是B,学生以掌声赞同该学生的解析;我则通过多媒体投影:“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人生而平等”,让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形成知识结构,并布置作业,对本节课加以拓展延伸:比较东方孔子和西方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提示:从社会环境、思想主张、影响等多角度比较)。

这节课上完后,教研组结合这节课对“三环自主”教学模式进行研讨,老师们畅所欲言,我收集了同仁们的意见,也对自己的这节公开课进行反思,并结合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感受到这种教学法引起了课堂的几个变化: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学习方式,是老师叫学生读就读,叫学生听就听,没有关注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需求。而关注人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三环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预习思考题,引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生生互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反馈拓展中通过自己独立完成和交流讨论来巩固知识,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从这节公开课来看,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調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知识的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与以往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相比形成了鲜明特色。

2.师生角色定位的变化

长期以来,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往往会忽视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教师将课堂当做展现自己风采的舞台,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就怕学生听不懂,这样的课堂教学违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三环自主”课堂教师模式下,教师设计预习思考题、收集学生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点拨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的人文精神,教师提醒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课堂精讲,此时的老师如同“导演”引领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合作,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课本信息,完成预习思考题,生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在课堂中主动获取知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让课堂变成学生自我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学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这样,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领作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能较好地结合,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现代教学模式。

三、从课后评课看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变化

《蒙昧中的觉醒》这节公开课结束后,教研组对这节课进行点评,郑老师说: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整节课学生爱学、乐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非常好。郑老师的这句话引起了我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思考,在“三环自主”模式下,如何评价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师的讲课水平,而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关注不够,这样的评价标准“重教”而不“重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应重视过程与发展,树立“全面、多元、发展”的学生评价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历史思维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及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教学评价要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实施课堂教学评价须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的评价标准,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三环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变了,因此课堂评价标准也要随之变化,要侧重以学生学的方法和学的效果来衡量老师教的效果,要看教师实现三维目标的方式是否得当,是否促进学生在“爱学”的基础上“会学”并且“能用”。经过一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本校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施“三环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说到底就是要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改变课堂上教师机械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不过,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本人还处在一个实践探索中,对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和课堂教学的组织,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运用,都需要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引起我的思考:如预习思考题的设置,如何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控制课堂时间,完成教学目标等等。总之,“三环自主”教学模式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变革,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很大变化,今后本人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使该项研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更科学、更完善,为打造高效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姜桂林.“先学后教”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历史教学,2007(7).

林良富:“三环六学”之教学模式 篇7

我今天给大家做的观点交流, 就是自主课堂。现在很多地方在讲传统课堂、幸福课堂、高效课堂, 我们在理解的时候, 提出了自主课堂。自主课堂的提出跟我们学校在推行的自主教育思想有关——从自主课堂到自主德育、自主研修、自主管理, 最终形成学校的自主发展文化。我觉得我们这次讲会营明确的主题就是讨论教学模式, 所以, 我有几个想法要和老师们探讨。第一, 课堂教学改革要不要有相应的模式跟进?因为今天与会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教育界同行, 现在浙江省正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会遇到一个问题, 就是课改要不要有模式。第二, 教学模式到底是教学的推手, 还是教学的桎梏?对教学模式, 专家、教研员、校长、一线老师认识是各不相同的, 有些说要模式, 它是拐杖和抓手, 有些说模式是脚镣和手铐, 说法不一样。我们期待这次讲会营通过课堂实践, 包括下午邱老师我们老中青三代人的观点分享, 到明天俞正强老师“小学数学学习基本样式”讲座, 可能会给大家一点启发。第三, 是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构建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跟教师专业成长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一、“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我今天执教的这堂课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我采用了这样一个教学流程, 这个流程分了三个“环”。第一个是“先学环节”, 这个学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一种可以是“书中学”, 现在很多学校也在进行学案导学, 就是引导从书中学, 通过学案指导学生把书看懂。我今天没有引导学生从书中学, 而是采用“做中学”。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 看学生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不同的策略, 他们的差异在哪里, 这是先学。顾先生在报告中提到了可汗学院, 可汗的视频就是现在很流行的翻转课堂的重要内容, 翻转课堂把视频植入, 用视频来取代学案导学, 让学生先学。但它们两者都是一个观点——让学生先学。第二个环节是“后教环节”, 后教不一定是老师教会学生。可以是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然后请小先生来讲, 再是教师教, 这叫后教环节。第三个环节就是我们数学课少不了的练习环节。

这样三个环节之下, 主要有六个“学”。第一是引学, 就是引出学习, 我从艺术节的问题情境入手, 引发学生思考。第二是试学, 就是让学生尝试着学。第三是组学, 组间学习。郑水忠老师班里的学生很自觉, 学生说, 老师我们能不能组学一下?组间学习有很多小技巧。在组间学习里, 为了尽量避免组间干扰, 我们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指挥下轻轻地、有序地进行交流。第四是展学, 我邀请了七八位学生在白板前展示。大家发现了没有, 同样一个问题情境, 学生解决的策略非常多样。其实下面座位上的学生还有其他不同方法。比如同样是一一列举, 学生有方阵列举的, 有数字列举的, 当然还有文字列举的。同样是画图, 有繁复的、简明的, 对的、错的。这样展示的内容, 如果我们用一个简单的PPT, 就像顾先生上午报告所指出的, 一带而过, 呈现一个标准答案, 可能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思维呈现了。这也是我们教室里面有很多白板的原因, 我们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教室里四周都是白板, 每一个学生一块。昨天顾先生去参观指导的时候, 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室四周展示, 这是展学。第五是研学, 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学习, 这个过程更多体现出老师的示范指导性。今天课堂上, 最后环节我在黑板上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做了一个简单整理, 就是研学。第六是固学, 用三道题来巩固、活用。

这样一个教学流程, 有没有普遍性?可能它对某一类课有一定的普遍性, 当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2013年11月份, 我们宁波学科教育家团队去广东与黄爱华名师工作室团队进行交流的时候, 他们正好要举行广东省说课比赛。黄老师知道我们宁波市的团队过去, 他很客气地说:“林老师你们难得来, 我有几个学员要参加广东省说课比赛, 在你们宁波的客人面前说一说, 请你们指教。”说课的时候, 有一位老师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居然采用了“三环六学”教学模式的流程, 先引学, 再试学, 再组学。说到第三个学的时候我们二十几个人都笑了。说课结束以后, 说课的老师说他的模式是向宁波的一所学校学的。我们陈亚明老师说, 林老师在这里, 你肯定是向他学的。后来我就问他, 你从哪里学来的?因为2013年4月份, 小学数学教师辩课进校园活动在我们学校举行, 当时我们邀请了一位特级教师和郑水忠老师上了两节课, 围绕着展学和研学进行研究, 最后《小学数学教师》把两节课以及互动交流全文刊登出来, 这位老师说是从那里看到的。这个小例子说明对于一线老师来说, 有这样一个模式, 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抓手, 可能会有利于解决一线课堂教学问题,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环六学”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环节——先学环节的目的就是独立尝试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因为很多学生走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 他是带着生活的经验, 带着已有知识的经验走进课堂的。作为教师, 怎样充分挖掘、用好这种经验很重要。所以通过先学, 有这样一个尝试, 让学生把自己的潜意识和相异构想充分展示出来, 非常有必要。

第二个环节——后教环节, 目的就是把“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做一次转化, 让学生有进步, 跳一跳摘到果子。在不同的环节中教师的任务、学生的任务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我理解的教师的任务、学生的任务, 跟传统意义上教师在课堂里的任务和学生在课堂里的任务可能也会不一样。比如, 学生的任务是主动展示个人的见解以及小组的讨论;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并作出积极的回应;积极互动, 包括小组互动、师生互动和全班互动。这些具体任务要求通过今天这堂课大家应该能感受到了。教师的任务是学生在独立学习的时候, 去巡视并收集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项任务看上去很简单, 其实有时候老师是要受到挑战的。今天的同学学习程度丰富多样, 暴露的思维过程充分、多元, 非常有价值。有时候我们到外面去上课, 也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比如林老师要来上课, 教师便对学生进行教育, 你们一定要认真听课, 不要回答错误, 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会非常一致, 非常标准, 反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潜意识、相异构想。

第三个是练习环节, 对我们数学老师来说都非常熟悉, 它是知识的巩固、知识的活用。比如,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组合搭配, 在练习中安排一道排列题, 让学生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模仿, 还是要进行积极的思考, 所以在练习中设计变式题, 让学生转个弯, 重新再来思考, 是十分必要的。

“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说有就有的, 我们也经历了一个模式的形成过程。起初, 我跟老师们交流, 我们要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 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怎么办呢?怎么把我们新课标中的几句话“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在课堂中?怎么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一开始我们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办法, 但我们有一些基本的认同和约定。第一个约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尽可能不讲。因为通过课堂观察, 发现老师们有一个通病, 就是讲得太多, 而且老师的潜意识里会有学生的知识就是通过我讲解学生才获得, 真是这样吗?未必。比如“分数的意义”, 三年级的时候, 学生只认识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 1份就是1/3。但到五年级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起点还是这样吗?不是了。如果老师请同学们表示出心中的1/4, 结果发现学生可能会把四个圆中的一个表示出1/4, 也有可能学生会把八个圆中的两个看做1/4, 虽然在人教版教材里面没有渗透过任何这个知识点, 但学生却能表示出来。因为从三年级到五年级, 学生的自然经验在增长。在这两年中, 尽管老师没有去教这样的知识点, 但学生的却自己生长出了这样一种经验。所以我们第一个约定,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尽可能不讲,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弄明白。

第二个约定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 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过去没有PPT, 我上课最多就是用一块一块小黑板, 把学生的学习结果一个一个挂出来。这样的小黑板有什么好处?就是把学生的思考过程充分地呈现出来。但我们在现实中, 随着多媒体逐渐应用到课堂中来, 广泛使用PPT的课堂占绝大多数。没有黑板的现象越来越多。我有时候去听课, 老师上“圆的认识”, 没有带圆规。上“量角器的认识”, 也没有带量角器。我亲身经历过, 有一次我的徒弟上“角的度量”, 他上了10分钟以后, 停电了。他东看看西看看, 走下来说:“师傅, 停电了, 课不能上了。”我说:“怎么停电了课不能上了?”“我量角器没有带来。”“量角器没有带来你怎么来上角的度量了?”“PPT里做好了, 怎么认识量角器, 怎么量角, 都有。”这个事例说明什么问题?我们现在课堂教学是不是有了现代技术以后, 就不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操作技能了?其实我们知道角的度量看多媒体演示和请学生到黑板上量一量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黑板上一个向下的锐角让学生来摆摆量角器, 需要花好长时间。但这样的过程有没有价值?有价值, 这是不能省略的。看一看和做一做价值不一样的啊!所以, 我们的课用那么多白板就是想把学生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 哪怕是错误的, 也是一种资源。

第三个约定就是怎么来构建完整的、有结构的、丰富多样的学的结构。我们翻开教师们的教案, 可以发现教的结构很明显、很完整, 但很少有学的流程, 学的活动很零散。我们的“三环六学”教学模式更多地是想引导教师去思考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教师应该如何来组织学习活动。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我们一边上课, 一边探索。什么情况下自主?什么情况下合作?什么时候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于是, 我们有这样一个表述:自主学习,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以后, 没有疑问了, 我们认为这是学生已经掌握了, 如果有疑问, 这个时候老师也不要马上出手, 而是开始学生小组合作。很多时候通过小组合作, 问题就能解决。如果还没有解决的, 教师这时候就要出手, 通过点拨、提升让学生弄明白, 促进学生的学习。我觉得这是不是正好体现了“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先自主后合作, 先让为学生主体, 然后教师进行指导”这样一种关系。

二、“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到底这样的教学模式提出来是不是符合教学改革的发展潮流?到底有没有一些理论依据呢?我个人以为,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更多应该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 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如同一个钟摆, 东西方之间在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的中国教育一定是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摆动的, 西方可能是另一个方向的摆动。我有一次参加一个教育研讨会, 有一位特级教师讲, 中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后课改时代。我说后课改时代对中国教育来说还远远没有到来。只要到我们国际部去看看, 你就会发现人家国外的教育方式和我们的教育方式差别大着呢。形成大差别的原因有很多, 譬如说班级人数, 人家一个班只有16个人、20个人, 我们一个班50个人、40个人, 我们小组合作起来难度就大多了。我上次去新疆, 新疆还有70个人一个班级的情况。要求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的时候, 班级人数、课堂空间、教师水平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撑。但是不管怎样, 当下中国的教育一定是“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 这样的一种钟摆趋势是不能搞错的, 否则就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在这样一种趋势下, 我们要叩问两个关键的概念, 就是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学习?加涅对教学有这样的定义, 教学是一组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事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教学是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事件, 但它还不是学生真正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习是什么?学习是学生自己对知识建构的过程, 它的基本要素是经历, 是同伴互相学习的过程, 是一种改进意识的反映, 学习的成功在于懂得应用。所以, 我在课堂中发下一张学习纸, 让学生独立地展开思考, 独立地尝试解决问题, 我想, 不管结果对与错, 在学生身上一定发生了学习。反过来, 如果像我现在这样做报告, 可能有些老师身上发生了学习活动, 在认真倾听, 专心思考。有些老师眯着眼睛可能还在想昨晚的美梦, 在这样的老师身上, 学习活动就没有发生。所以, 学习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经历, 是一种改进意识的反应。我今天课堂上的调控也在努力体现这一点, 学生最初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就是学生原始的思维状态,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能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原来最初的一一列举到逐步有结构化的思考?一一列举好不好?好。但如果数量增加的时候, 解决问题就比较麻烦。所以要尽量让学生进行有结构的思考、分步的思考, 这就是学生思维层级的提升, 这是我要思考的, 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审视课堂的时候, 要经常问一问, 我们的课堂有没有真正把学生学习放在第一位?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底是丰裕的还是贫乏的?可能老师教得很精彩, 可是你细细去想, 精彩的背后学生的学习活动真的充分地展开了吗?

再来看看江山野先生——一位中央教科所教学论老专家的观点。他说我们的教学有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发展呢?他把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的学习能力分了五个阶段: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基本依靠教师阶段、相对独立学习阶段、基本独立学习阶段、完全独立学习阶段。那么, 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阶段?显然少了点。同样, 我们拿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来说, 我们小学教师很少让学生阅读数学书, 理由是小学生看不懂数学书, 不会阅读数学书。我们把数学书当什么用呢?老师课上好了, 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某页, 把某题做到作业本上, 数学书充当了习题册的作用。到了初中, 我问初中的数学教师:“是不是适当地让学生看看数学书?”初中数学教师回答:“林校长, 不行的, 学生看了数学书之后上课还有什么味道?”小学生看不懂, 初中生不能看, 那么, 孩子的数学阅读能力怎么提高?江山野先生还认为学生不论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 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只不过在不同阶段, 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的实验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潜能实际上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学方式常常落后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到了三四年级就由基本依靠教师阶段进入到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我们在这几年的实践中也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潜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年级学生就有极强的质疑问难的能力, 做起小先生来像模像样。

在课改中, 我给老师们发了一本书, 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希尔伯曼写的《积极学习》。他在书中提出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书中提到, 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 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 教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5%。我们或许会质疑这项研究的数据的准确性, 但它至少提醒了我们, 师讲生听肯定不是唯一的或者最理想的教学模式。正因为如此, 学校要求教师们敢于打破常规, 在探究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的问题上大胆尝试, 让单一的师生互动里融合更多的生生互动、同伴互助,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教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很容易让人想起陶行知先生说的小先生制。为什么要开展小先生教学, 从陶行知先生这里可以找到源头, 也可以从希尔伯曼那里去找找依据。学生通过相互交流, 通过小先生讲学, 是不是对学习真有促进作用呢?其实, 要理解这个道理也不难。比如说我今天报告前就约定好, 报告结束前10分钟, 我会抽一个签或者抽三个签, 要求我们收到签的老师做大会总结。我估计这样一个环节的改变, 会使听课教师的思维状态更有效。如果我再说请上来的三个老师谁讲得最好, 我们就请郭华老师给奖励Ipad一个, 这样的学习效果还会更好, 因为你运用了激励的手段。这说明不同的教学方式, 它对学习效果到底存在着怎样的促进作用, 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 这里不是纯粹的要奖励一个Ipad, 对于教师来说, 奖励学生的手段是非常多的, 比如评选光荣升旗手、奖励小红星一颗等等。

三、“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追求

当然, “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是有我们自己的价值追求。首先要说明的是, 提出“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不是为了纯粹发明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更多的是确立一种新的教学哲学与原则, 构建一种完整、有序的“学的结构”, 成为实现自主课堂的“拐杖”和“推手”, 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什么可以成为实现自主课堂的“拐杖”和“推手”呢?我们是怎么来理解“自主课堂”的?我们认为:自主课堂就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指导下, 努力创建的一种让学生自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课堂。其重要特征是:所有学习活动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教法的选择、班级的集体交互作用等, 所有的构成要素都为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加以整合, 所有的构成要素都服从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当然, 对于“自主课堂”, 我们还可以从“自”的角度, 从“主”的角度去构建, “自”和“主”是可以拆开来理解的, 在“自主课堂”中, “自”就是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 学习的途径是自立的, 学习过程是自控的。“主”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的是有主见的学生。

对于这样一种“自主课堂”, 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学习能力呢?我们很多教师一讲到课堂教学改革, 就问我, 这个模式能不能提高分数?我说, 这样一种模式只要运用得当, 肯定会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会提高分数, 但模式的推进不是指向于提高分数, 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倡导构建自主课堂, 更多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尝试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和分享能力。这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也就是知识是自己学会的, 还是别人教会的, 这两者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课堂上我有一个处理细节, 大家不知道关注到了没有, 有一个学生上来板演时出现了错误, 在解决问题时简单地把合唱节目的三种选法与舞蹈节目的两种选法加起来等于五种, 我没有及时地指出来, 而是让其他的小先生在讲完所有的知识之后引导她自己发现错误。她说:“老师, 我悟到了, 原来我前面讲错了, 我没有把合唱节目与舞蹈节目再进行搭配呢。”我的用意是如果她能自己感悟到自己的错误, 自己通过之前的交流发现原来她自己错了, 这对她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这就是“人有自知之明”。关于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呢?这两个能力我们数学教师太清楚了, 我们的“双基”已经变成了“四基”, 我们的“两能”已经变成了“四能”, 这都要求教师关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21世纪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主能力。”教育是培养人的, 教育不能让学生迷失自我,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教育更多的要让学生能够自主, 有自己的思考。在网络普及的今天, 人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网络对人的影响。或许有的人已经感觉到了, 试想如果我们把口袋里的手机上交, 生活两天, 我们可能会很不自在, 若有所失, 更有甚者魂不守舍。我们原来出差最常做的事情是打扑克、聊天, 现在则是每个人拿出手机上网, 人际交流大大地减少, 那么网络对人是否会产生影响?一定有影响。现在教师要上公开课, 第一反应是什么?就是上网搜索俞正强这节课上过了没有, 林良富这节课上过了没有, 哦, 他们是这样上的!可是他有没有自己思考一下, 我可以保证今天我所上的这节课在网上一个教例也没有。

话说回来,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 让学生保持一个自主的人格很重要, 我们一直有一句话:“教育使人自明,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主发展的人格。一个人只有自主发展, 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构建自主课堂, 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人格, 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四、“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

“三环六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一个流程, 而是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是由五个操作因子组成的, 比如, 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怎么培养“小先生”?怎么进行小组合作?怎么进行白板展示?白板展示了以后怎么来处理生成性资源?如果不是尝试中学, 而是采取学案导学, 那么又如何来编写学案?这一系列问题组成的要素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为模式的操作因子或者说是自主课堂的实施要素。

在运用模式的时候, 需要把握住几句话:第一句是“以学为基础, 以教为导向”。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在这节课的磨课之初, 我们做了学生的前测, 通过前测分析, 我发现原来学生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思维是有一个层级的, 每一级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停留在三年级的简单搭配上。好一点的学生可以到达哪里?今天课堂中没有出现。我在其他地方测试过,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7到10个人会用排列、组合的公式, 用高等数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你访谈一下这位学生, 学生说, 老师, 我在培优班里学过。奥数班已经把排列、组合的公式这一知识教给学生了, 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公式,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课堂里的学生其实对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解决的策略差异是非常大的。第二句话是“以学习任务为基本组成单元”。今天的课堂其实就是用一个一个的任务来推进的。还有两句话就是“以促进有意义的思维为目的”, “以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为效标”。我觉得这四句话值得思考琢磨。

构建“以学位中心”的课堂, 实施“三环六学”模式, 前提是要把握学情。我们在学情调查中一定要清楚哪些是学生会的, 哪些是学生不会的。你千万不要认为学生一窍不通, 要知道肯定有许多知识学生不学就已经会了。其次,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什么是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我选取了一个马秋斯金的图示, 他说, 问题情境是相对于一个认知主体来说的, 首先这个问题情境是新的, 对学生来说是新的, 包含有新的知识。其次, 对一个认知主体来说他有这个需要, 并且解决具有可能性, 一点解决不了学生也就没有积极性了,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再者, 如何来处理生成性资源?很多一线教师最怕的就是资源丰富了以后怎么来调控。一般教师往往希望发言是一对一的, 如果学生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的时候, 马上打住, “小朋友, 请坐, 你等下再说”, 教师生怕这个生成性资源干扰他的课堂节奏。我倒觉得不要怕, 我这里也有一个简单公式:展示——归类——质疑——优化。也就是先要把资源全部展示出来, 展示以后再进行归类, 最后还要优化, 因为数学就是要使人不断聪明起来, 不断采用更好的方法、策略来解决问题。再如, 如何培养“小先生”。有一句话说, “对于我教给别人的东西, 我会掌握”。这句话一定对吗?很难说。不过你教过别人了, 你对这个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这点我深有体会。比如, 我做了一个课件, 在第一次讲的时候, 只是把做的东西讲给你听, 当讲了几次之后就会发现讲的东西已经内化了, 而且讲的时候会调动更多的东西, 就好比今天这个报告如果让我讲一天也没有问题, 因为内容我都已经内化了, 而且可以有实践的案例支撑, 所以讲一定是一件好事情。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也没有什么别的诀窍, 就是多上课, 多反思, 多讲解, 你的专业成长一定会很快的。“你不愿讲, 我动员你讲;你不会讲, 我辅导你讲;你要讲了, 我就让你讲个够。”这是我们对小先生的基本态度。

三环学习模式 篇8

摘 要:在众多教学模式中,基于传统的预习、课堂和作业的创新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法被发掘出来。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沿袭了传统的优势范式。从“三环节”主导思想出发,深挖外延,从不同视角进行阐述,提供探究。

关键词:预习能力;习惯;课堂主题;作业创新

何谓“三环节”教学?它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也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来讲,学习主体有了比较强的主观性,学科又具有比较宽泛的知识性,自学、课堂和作业的有效结合,可以相互补充,互为支持。

一、提高预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预习是符合学习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传统学习模式的一个因素,作为“三阶段”的第一个阶段,起着基础作用。

1.预习要以个性化为主

预习本身就是学生的主体行为,虽然也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预习方案,但最终是要学生自己实施的。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主动去接受预习方案,主动自我探索新的预习模式和内容,拓宽预习层面,延展知识内容。相反,没有主动性的预习,没有效果,耽误学生时间,打消学生学习兴趣,会适得其反。

2.形成良性预习学习系统

习惯是一种心理特征,是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能够科学地预习,本身就是一个好习惯,那么如何能提高预习能力和效率呢?首先,要从人体科学方面入手,建立良好的学习—反应—记忆循环。比如,时间的安排、环境的适应等,这些都是个性化的东西,需要慢慢形成,逐步优化。其次,要学会坚持,有些个性化的东西,也是通过毅力来实现的。

3.解决好“全面”和“细化”的辩证关系

怎么样认识预习,要让预习达到什么程度?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对于高中化学来说,预习要将本次课题的内容全面了解,当课堂进行过程中,学生能很顺畅与教师跟进和交流,并不需要对内容完全吃透,不然就会在课堂上失去现场性,慢慢会让学习松懈,这就是要全面,不求细化,让预习更有效果。

二、生动的课堂让学习过程充实而精彩

化学学习确实存在生僻性,但如果教师做好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作用,课堂就会活跃,学习一样充实精彩。

1.科学引导,逐步入门

也许有人认为,化学没有如历史、语文等学科的情节性,只有干巴巴的分子式、实验过程。其实不然,化学奇妙无比,是有待探究的王国,可以去开发,去探寻。如果教师能科学引导,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度和课堂气氛,是会让一节化学课灵气、有效果的。比如,在做实验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去做课本预定好的实验项目,而是做几个有颜色、物质形态变化的小实验,其实,这只是很简单的化学道理,但让大家很有猎奇性,想去了解,引发兴趣。这就是很好的引导,好奇心往往是学习的动力。接下来,关于其他的化学方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2.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有成就感

学习其实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高中化学更是如此。高中生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化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也有了一定主动性和独立思考模式。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师生以合作者的方式出现是最好的。要解一道题,不必教师给出解题方法,列出解题过程,让大家来思考,教师只做参与者,或者引导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设问、错误剖析等方式开启学生学科思维,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解题通道。

3.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自学兴趣

除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能促进数学学习。对青少年来讲,情绪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可以产生负面影响,也能产生积极因素。在课堂上,如果引进竞争机制,比如,限时解题、分组竞赛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学和自我表现能力,最后的学习效果是超常的。此外,竞争机制还可以从一题多解训练、趣味化学等方面引进,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作业模式,提高反馈效率

作业是基础教学的基本环节。对高中化学来讲,是以练习为主,还是活动更有效,确实没有定论,但创新作业模式一定是科学的。

1.发挥巩固和反思作用

一定要对作业的功能进行评议。作业不是解出多少道数学题,而是用这种形式巩固和反思了课堂内容。如果抓住这一点,那么作业就不再是负担,作业的质量也就能提高一大截,这既要发挥教师的综合能力,又要体现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

2.发挥探究作用

作业除了能扮演每节课的后续学习角色,更能作为课堂外学生进一步针对课堂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途径。它可以是一道有难度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学生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是一次数学知识的普及,总之,它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思维层面。

预习、课堂和作业三环节是永远的三个主题,但其内涵和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师生牢牢把握,正确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用探究的心态去面对数学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裕丰.新时期的化学教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5.

[2]崔跃平.高中化学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33).

上一篇:风机改造下一篇:资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