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学习模式(精选12篇)
探究型学习模式 篇1
前言
在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宗旨. 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许多教师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全面的实现, 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不足. 加强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转变学习观念, 建立起探究意识, 形成探究习惯. 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 本文以小学数学探究型学习模式的应用分析为题, 对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
情境的创设,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且形象的环境. 进行情境创设, 是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型学习模式应用的重要一步. 教师可以将数学学习问题融入到情境创设之中,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程度. 利用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创设一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 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这一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以探究性问题为基础的数学学习情境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入十分有利. 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要对小学数学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 了解教学目标, 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之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理解水平, 使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得以联系.
比如在进行“减法”教学之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日常购物的情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当作是一个商场, 教师扮演营业员, 专卖水果, 而学生则是顾客, 每一名学生手中有10元钱, 教师那里有苹果, 2元一个;香蕉, 1元一根;橙子, 3元一个. 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 比如要求基础层的学生从教师这里买一样东西, 算出自己应剩多少钱. 要求中等层的学生从教师这里买两样东西, 算出自己应剩多少钱. 这样, 教师利用一个与学生生活极为贴近的情境, 使学生探究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 学生会在问题与情境的引导之下, 对减法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理解更加清晰. 以数学内容为基础, 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二、师生和谐, 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对于课堂教学的气氛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也是一样, 只有课堂氛围轻松了, 学生才可以进行思考与探究, 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来. 探究, 是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思维的重要形式,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 就要给学生发挥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型学习模式的应用, 教师要改变自己传统与老旧的教学思想, 将课堂交给学生, 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 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机会进行思考与自我观点的表达, 使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 也是课堂的组织者.
比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讲解之时,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 并可以运用其指导学习实践活动. 教师不得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强加给学生, 而是要更多地征求学生的意见, 选择学生愿意接受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比如学生喜爱大声朗读, 那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记忆. 如果学生喜欢在纸上重复写, 那教师就引导学生重复写乘法口诀. 当学生的学习意见被教师采纳之时, 学生会认识到其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下, 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自由, 对于探究型学习模式会充满热情与期待.
三、教学创新, 引导学生探究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科学技术成果已经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之时, 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来促进探究型小学数学课堂的形成. 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 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条理性更强, 生动度更高, 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思维. 许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将所有的教学内容罗列于课件之上, 这样的做法是过于极端的.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探究的角度出发, 对多媒体使用的频率与比例进行控制, 将与多媒体使用有一定关系的内容置于课件之中.
比如在进行“平移与旋转”的讲解之时, 教师可以利用口述的方法对图形的平移概念与旋转概念进行讲解. 但是, 在涉及图形平移与旋转的实例之时,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进行动画的播放, 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图形平移与旋转的过程. 在这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个他们自己喜欢的图形, 将图形按规定进行平移与旋转, 看其自己的平移与旋转过程是否与幻灯片中的过程一致. 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 注意力得到集中, 学生会利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对图形平移与旋转的概念进行理解, 探究个性化的方法进行应用. 教学创新, 对于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开发十分有利.
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整体的促进作用. 利用小学数学这样一个理性化的科目加强探究型学习模式的应用, 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潜移转化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笔者从三个维度对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强调, 希望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得到教师的重视. 更希望当代小学数学教学同仁将探究型学习模式恰当地进行实践运用, 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探究型学习模式 篇2
语文组
陈幼儿
摘要:“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感知课文,再现画面——研读探究,体验情感——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体验
感悟
探究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渠道,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向课堂要效益。要提高课堂效益,唯有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提升语文课的魅力。因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创设独特的语文学习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入情入境,去开拓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带“行”,主动地去感悟课文,进而不断地探究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1、多媒体运用的优势。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调动学生听视等多种感官,再现生动的形象,创造一种特殊的语文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想象思维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深刻体验和想象,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2、语文学科性质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换言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外,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才能获得独特的理解,才能在自主学习体验中体验与文本对话的乐趣,才能与其他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才能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与同学对话的乐趣,进而积累学习的知识,获取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美丽。
4、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能够自行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但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给予适当地帮助、适时地调控。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在引导的基础上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基于上述理论,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适当地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产生的。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是从学生自身体验出发,创设能勾起学生已知经验和情感的场景,调动学生听视等多种感官,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感悟,激发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深刻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基本理念
1、倡导和谐教育。以人化、优化、活化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式,建立起老师、学生、文本互动的平台,渗透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达成“平等中的引导”。
2、倡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让不同性格、不同修养、不同阅历的学生对同一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教学原则
1、兴趣性原则
职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相比往往兴趣不浓,而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我认为创设情景,浓厚氛围,使师生双方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往往能在情感推动下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2、互动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用多媒体互动手段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互动调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教材新旧知识的互动衔接,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动联系,使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和媒体在自身互动的同时彼此之间互动起来,获取最佳教学效益,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个体生命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审美性原则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有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几乎包容了一切美的表现。我们应从言语体式的感知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受到浸润,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让学生在美的熔炉里去提炼美、创造美、表现美。
4、主体性原则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真正让学生品读、体验、感悟,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也突出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实例
(一)主要环节
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感知课文,再现画面——研读探究,体验情感——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二)操作程序
1、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够起到定向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讲课伊始,我就播放音乐——班得瑞《仙境》,以此来创设一种特殊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然后出示托墓,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特定氛围之中,激发学生带着对伟人的敬意去初步感知课文。
2、感知课文,再现画面
汉语的阅读,从字词到句子,它们的意义都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何况每篇课文的主人公有的学生虽接触过,但了解甚少,更多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更不用说去理解它的内涵。因此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是这堂课的关键。分析课文前应让学生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话题、材料、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是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由于文章的主人公是托尔斯泰坟墓,学生从未接触过,它的内涵更无从理解,因此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的录音,体会散文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和体会作者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在总体感受作品的语言与感情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意识已被唤起,对课文有了一定的兴趣,此时,他们更愿意以主人的身份去解读课文,感悟课文。感悟课文,关键在品味语言,靠文本提供的原始材料,与文本展开面对面的对话。此时,你可以提问:现在需要一个特写镜头来表现主人公,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选择?或者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镜头,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之。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我就让大家面对多媒体的镜头,以导演的角色来再现托墓的特征。由于身份的变化,学生兴趣很大,并且此时,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学习语文,我把张扬个性的创造意识落到实处,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3、研读探究,体验情感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赏析。清代学者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唐彪的话充分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确是这样,感情朗读不仅能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妙,还能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中,当学生以导演的角色来再现托墓朴素的特征后,我就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来谈一谈你觉得托墓美吗?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理解作品,形成自己对课文材料与观点的感受与理解,这就是对作品主题的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课文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但“哈姆莱特”就是“哈姆莱特”,他们决不是张三或李四。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的制约,有些学生有时对事物的判别又往往是片面的、甚至荒谬的。此时,我们决不能舍弃其本真而求其次,谈真实的体验也不能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应让他们立足文本,采取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深入地探究文本。如上本课时,当学生读完课文,我出示四幅图片,问学生:面对长方形的土丘,你会产生最美的感觉吗?我原本以为绝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托墓是美丽,可没想到很多学生认为这个坟墓很普通,谈不上什么美,至少谈不上最美,这样的坟墓如果说“最美”的话,那最美的坟墓就太多了。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既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就应该尊重他们。所以,我对学生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采用了延时评价的方法,采取辩论的形式,让他们立足于作品本身,各抒己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亲历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深刻:朴素美与华丽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美,如果不带感情色彩来谈论的话,不存在谁更美的问题。华丽美是主人伟大成就的外在表现,但当朴素美体现了伟人的不平凡人格时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这样,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最后,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品出言中之美,感受言中之情,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建议语文教学“要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再也不能局限于教材了,教材不应是学习内容的唯一和全部。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创设多种情境,让教学得到拓展与延伸,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在上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上完课后,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因为课前我曾叫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此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托尔斯泰,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深化,又是对托尔斯泰其人有一个完美的认识;然后我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结合实际,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人像托尔斯泰那样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社会却毫无索取?使学生能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
五、实施效果
1、学生养成了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意识和习惯
原来要靠教师反复提醒、强调和督促才能进行的活动任务,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为摸清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态度和看法,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验感悟已变成大多数学生的自觉内在的需要。
2、学生能力有所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既把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又重视了学生收集、运用、评价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情感熏陶、审美体验等能力的培养,发挥了活动的多种功能,使每项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参与、组织活动能力、合作研究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明显得到提高,尤其是阅读理解方面,学生一般能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解读作品、体验作品、探究作品,并时时为此感动一回。在写作方面,学生能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准确地表情达意。
3、学生考试成绩提高
由于新课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在新的评价标准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分评定逐年都有所提高。今年在同类同级学校的测评中,平均分比其他学校高约4分,优秀率上升约2%。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体验感悟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时可以灵活运用。以上谈的也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还不成熟。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使之更成熟,更具特色。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职高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二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高中物理探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根据未来社会所要求的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以及技术型人才的需要,还有前期填鸭式教学所酿成的高分低能现象,从这些现实状况中我们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型教学是学生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探索、思考、总结的一个过程。探究型教学具有非常规性、情景性、开放性等特点。探究型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探究能力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相结合的评价的原则。
一、高中物理教育方式问题的提出
1.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需求
我国处于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以及社会矛盾复杂化的时代,各种新兴人才需求层出不群,在这个大环境下,要求我们必须要能独立自主地从独特视角或者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方向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2.高中物理教育创新问题
存在即合理,每一个新兴物种的发现都是从创造力衍生而来的,那么在当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创新核心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教学大纲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3.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改革
新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规定需要让学生自主动手积极采取创新型的探究方式来自我发掘个人能力。
4.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成果的来源主要取决于教学方法的使用。而探究型教学为高中物理课堂带来了生机,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力、创造力等。探究型教学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以及自身条件与状况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即教师保留教学方法只是提出问题作出引导方向),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一种方法。
二、高中物理探究型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探究型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身体力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在独立思考中获取亲身经历,了解和分析所得到的科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的能力。在独立思考过程中,首先,可以将知识充分的消化和应用,而且个人实践后能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和掌握。其次,自主探索既有利于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又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等科学的探索环境,然后,探索是学生通过身体力行自行解决问题得到新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探索性教学主要适用于活动课程及必修课程的实验教学。
第一常规性,是指问题的内容不单来源于课本所自带的,还着眼于教师针对学生情况所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总结与思考。对问题的答案要求富有创造性。
第二情景性,就是指不是单一的提出问题,而是教师给出一个特定的问题情景来让学生发现问题,灵活掌握。比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样的课题,教师可以直接提供实验工具,或者模拟现实的运动场景,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观察实验结果来总结结论。
第三开放性,就是指所给的问题条件与结果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条件多余误导或者答案多样。这样的情况能给学生更多的发散思维空间,也不会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单一的课本知识中。
三、高中物理探究型教学的原则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响应综合课程观,以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适应了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课堂的特色发展,保障了课堂的教学要求和课堂趣味。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敏锐的发现问题,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单单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使现代科技与学生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2.探究能力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探究能力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探究技能不能脱离科学现实。强调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而产生积极参与态度,日渐形成日常生活中敢于提问、积极探究、细心观察、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通过积极参加教师所留课题的探究实验,达到思考和创新的教学目的。促使学生敢于提问、积极探究、细心观察、善于总结,在面对学习困难时能想到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实践来学习科学知识。
3.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相结合的评价的原则
探究型教学讲究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对学生的成果评价时应该要综合其学习的整个始末的表现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学生最后的成果进行分析与评判,更多的也要注重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细节表现以及采用的方法,还有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全面的素质培养。
本文讨论了高中物理探究型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看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型学习对高中物理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也发现这是一个很好、很实用的方式,希望这个新型的教育方法能更好、更廣泛的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王高.提高高中物理中等生学业成就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34.
[2]伟洁.高中物理探究性虚拟实验的教学实践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62.
研讨型教学模式探究 篇4
关键词:研讨型教学模式,内涵,特征,意义
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潮流。研讨型教学模式正是高校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大胆进行教改实践而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 将研究法、讨论法和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 给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它挑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 同时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为了从不同角度对研讨型教学模式作全面了解, 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有必要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进行探讨。
一、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与方式。
对于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1]还有学者强调:“研讨型教学, 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 而是将研究讨论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2]可见, 学者们共同的认识是, “研讨型教学”是指“研究和讨论”并行的教学模式, 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导, 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研究”和“讨论”的主次是由高校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对于研究型大学, 专业课程中的“研讨型教学”侧重的是学生科研能力和对学科前沿的敏感性的培养, 教学以研究为基础和重心, 所以教学模式以“研究”为主、“讨论”为辅。而对于一般的教学型大学, 基础课程中的“研讨型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科学素质、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创新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和全面发展为基础和重心, 所以教学应以讨论为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以研究为辅, 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等, 进而渐渐地走进科研领域。
在研讨型教学模式中,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课题讨论, 加强学生对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迁移能力。从研讨型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实践过程来看, 该模式的操作程序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是指导选题。教师先概括介绍课程, 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线索有所了解。然后, 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确定选题。教师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 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
二是独立研究。选题确定后, 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 也可以通过到基层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学生自主地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讨, 阅读相关的知识信息, 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 开展主体研究, 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为了使学生保持高涨而持久的自学热情和兴趣, 教师首先应引导课题材料的阅读。一般来说, 材料越丰富, 学生研究的余地越大, 但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 课题材料的阅读应注重教材所提供的资料, 使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其次启发观点的论证。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理论推演—形成基本的观点, 最后撰写研究报告。[3]
三是小组讨论。研究报告完成后, 学生首先在学术小组范围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进行交流, 展开讨论, 在此基础上, 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修改。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并提出各自的见解,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是全班交流。在课堂上, 学生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拿出来, 展开讨论,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每个小组推荐代表,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讲述, 在学生代表发言过程中, 同组同学认为没能充分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时, 还可以补充。发言结束后,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教师要营造研究讨论的课堂气氛, 适当介绍一些问题研究的新观点, 使学生冲破思维定势, 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 积极思考, 获取新知, 从而实现教材知识外的“增值”。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控制节奏, 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
五是总结提高。讨论结束后, 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全面评价。点评工作很重要, 要由点到面, 由知识到能力, 由思维到方法, 作全面系统的评价, 并介绍和补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的体会文章, 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
二、研讨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教和学的内容都是预先设定好的, 而且多是前人经验的积累;认为教学就是传道授业, 因而偏重于知识的传承, 而忽视探求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缺乏体验的过程, 即缺乏对前人发明创造的艰辛和前人巧妙思考的体味, 缺乏对求索精神的感受, 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研讨型教学模式, 明确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坚持以学为中心, 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对问题的研究, 提倡和鼓励争论, 允许怀疑, 通过对已知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见, 研讨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 在教学目标上, 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研讨型教学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除了教材和教师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 绝大多数内容都要靠学生自己在各种社会资源中寻找。因此, 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重视培养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行研讨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 也是实行这种教学改革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4]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宗旨, 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二, 在教学形式上, 变平面单一的教学形式为立体多元的教学形式。传统班级授课制, 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一听到底, 学生完全成了听课笔记的机器;根本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讲, 讲得对不对;同样教师也不顾学生实际, 眉毛胡子一把抓, 更谈不上从学生那里吸收营养了。无疑这种讲记授课制显得单一、平面、枯燥。[5]研讨型教学改变了过去单向的讲授式教学, 使之变为研究与讨论结合式教学, 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群言堂”。研讨型教学模式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不论是研究学术, 还是课堂讨论, 都要学生广泛参与, 允许学生在课题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现了对学生需求各异的尊重。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而教师的指导则表现为示范性讲授, 平时启发思维、解疑析难等。这种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的定位, 它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上台讲课, 因而学习目标要求较高, 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可激起学生高度的热情, 强烈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
第三, 在师生关系上, 由“主动—被动”的单向关系变成了“主动—主动”的双向关系。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 教师居于主动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研讨型教学模式提倡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使师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发生改变, 教师的作用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 而更多的是起“场外教练”的作用;不仅仅传授知识,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教学过程, 提出学习建议, 从“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师生一起探索知识。学生实现了以下角色的改变:由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型的自主学习;由学习过程中的从属地位转变为积极参与者;由自己“孤军作战”变为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由单纯的接受、记忆和理解知识变为对思维能力、评价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训练。教师是导师, 也是学习伙伴, 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就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 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研讨型教学法反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教师作为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主张教学过程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6]研讨型教学模式,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研讨型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研讨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全面创新, 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之一, 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有可喜的收获, 一开始就深受学生欢迎。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 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中,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师生关系比较淡薄。研讨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授课制, 而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指导、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几者结合的教学新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没有预定的真理、知识、经验或价值,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探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这种新形式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转换了教师的角色, 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7]采用研讨型教学模式后, 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听课记笔记, 而是带着问题, 去查阅、比较、甄别、取舍资料并启动思维,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来, 教室、图书馆、寝室成了学生钻研和解决问题的阵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评学议教, 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增进了师生交流, 师生关系更融洽。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 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被动态度,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 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型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从静态的封闭型转向了动态的开放型, 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 由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笔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 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研究型教学的整体过程, 以问题启动思维, 即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法的确立及其过程、得到的结论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 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 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地探索, 分析归纳, 开动脑筋, 展开理性思维, 这样以问题启动思维, 以理论指导思维, 最后以思维推出合理的结论,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 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科学研究素质, 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的确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为学生今后的开拓创新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最后, 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人的素质、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 也不是通过单纯的说、教所能提高的。而研讨型教学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8]这一教学模式, 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出发,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提出问题, 布置任务, 限定时间, 个人钻研, 公开讨论等实践训练步骤, 压力与动力双向驱动,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着力培养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在研讨型教学中, 学生踏踏实实地研究、师生平等地交谈与讨论, 给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真理、领悟人生, 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与构建自我。因此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素质养成的过程。
总之,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研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教学实践中, 这一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氛围中, 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师生互动, 加速从单向知识传授的灌输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讨型教学转变。这种模式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 是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特别在促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方面, 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 2004 (4) .
[2][4][8]郭汉民.探讨研讨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2 (2) .
[3]闫继红.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 2005 (4) .
[5]薛其林.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突破[J].现代教育研究, 1999 (4) .
[6]陈均.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 1999 (6) .
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篇5
关于探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实施,存在问题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儿提供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2、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另外,以“问题情境中的主动学习者”为基本逻辑起点,建构了学习各阶段的教师辅导策略;以及辅导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更注重对话,辅导介入讲求适度,以及教师联合的必要性。
3、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度和师资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付强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已经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多层面的活动,包括通过观察、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调查研究、实验来收集、分析、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或作出评价,以及交流结果。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方式组织活动,发挥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我国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学校的实施中,的确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要指出,类似的成功毕竟不是普遍的。相对来说,在中小型城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已与大城市有明显的差距。可以说没有大城市开展的那样有声有色。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出现不能仅仅归结于学校的开展不利,缺少经验,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
三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比较
(一)历史与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有两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一是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自周代开始直至 民国初,等级和礼教森严的社会体系才开始有所转变;二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严格而根深蒂固。封建思想使得中国长期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重传统、重宗法、重教条。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与西方的文化、思想本身是相一致的,而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却是相背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很容易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实施起来效果显著,而在我国的实施中却面临了一些矛盾和困难。
(二)教育体制:我国教育体制主要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推崇的更多的是规范,致使探究性学习开展时,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积极性不高和想象力有限。虽然知识扎实但具体应用时能力较差。西方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实践能力,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学生很投入,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三)家庭:东西方家长的不同态度与指导程度,对探究性学习将起到截然不同的影响,鼓励、支持与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更大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促使探究过程顺利进行。而相反 的行为则抑制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使其丧失了创造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其,很多探究过程是要在家中进行的,所以家庭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学校硬件设施资源:西方经济的发达,使学校具有很好的硬件资源供学生研究和学习使用。而我国经济能力有限,学生多,学校设施及资源相对贫乏,贫困地区更为严重。这使得我国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多时候受到条件的限制。
(五)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影响,研究意识与能力大多较低,又由于升学率的问题,对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积极性不大。
(六)学生:西方的学生,独立性强,喜欢发现和思考。我国的学生由于传统教育影响,基础知识扎实,但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创造力、动手能力较弱。
(七)社会支持
四、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实施的建议: 1.突破传统,转变观念 2.完善教育体制 3.家长的配合与转变 4.解决硬件资源、条件的问题
5.教师的提高:在师范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在职教师的全方位转变。
6.学生: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总体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7.寻求社会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学校与各有关方面单位联系,协商如何给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
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采用分步实施,逐步过渡的方式。实施的同时注意以上提到的问题突破传统、转变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做好家长的配合和转变工作,解决学校的硬件资源问题,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寻求更多社会支持各方面的改革来配合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最终实现全面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篇6
Step 1 Pre-reading (10 minutes)
话题导入
1. Show a picture of a fat unhappy girl. Ask “Why is the girl unhappy? Whats the problem of the girl”?
2. Group Discussion about how to keep fit.
3. Vocabulary competition.
呈现新知
1. Presentation
Present key words and sentences by showing pictures on the screen.
2. A small quiz: determine some statements about healthy eating and fatness.
3. Provide words about the passage. Students predic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Step 2 While-reading(20 minutes)
Task 1:Skimming. Do the first reading and skim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 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Q2: If you want to stay healthy, what rules should you follow?
Task 2: Scanning
Read the passage and complete the table: Healthy food and drink, Unhealthy food and drink (Activity 3)
Task 3:Questions: Students rais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answers.
Answer 1: Eat lots of food and vegetables, drink juice, water, tea and milk, have a god breakfast everyday, eat noodles or rice.
(According to the answer, students will raise this question: What should we eat and drink to stay healthy?)
Answer 2: Eating a lot of meat
(Students question: What is not good for children?)
Answer 3: Eating too much sugar
(Students question: What is bad for children?)
Answer 4: Carrots and sweet potatoes
(Students question: What is good for childrens eyes?)
Answer 5: Milk, cheese and fish
(Students question: What is good for childrens teeth?)
Answer 6: Have lots of chicken soup
(Students question: When you feel tired, what can you do?)
Answer 7: Ice cream, hamburgers and Cola
(Students question: What is not healthy food and drink?)
Task 4:Students write a mind map of the passage and retell the passage.
Step 3 Post-reading(10 minutes)
Task 1:Work in groups to use the correct form of the words in the text to complete the passage. (Activity 4, P 23)
Task 2:Writing: grammar focus: Activity 6, P 23, Look at the sentences and join the sentences with “but”.
Juice is a healthy drink. Cola isnt a healthy drink.
Noodles are healthy food. Hamburgers arent healthy food.
Meat, vegetables and fruit are healthy food. Cola, ice cream and hamburgers arent healthy food and drink.
Chocolate is delicious. Too much chocolate isnt good for you.
Task 3:Complete the survey.
Report about what your partner have for three meals and give him/her some advice on healthy eating and drinking.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国家基于转型发展需要和国内创新潜力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让那些有能力、想创业创新的人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实现靠创业自立,凭创新出彩。为此国家为推进双创出台了很多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善了创新创业环境,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创业或就业的机会。在不少领域出现了很多创业创新亮点,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断涌现,双创在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在这种环境下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有了新要求,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高校是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授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双创型人才的数量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在这个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经济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现状,一是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程度,就有大多数学生都在花心思应付各种考试。对于能否创新都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事,并未留意太多。二是“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
随着高校每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面临工作问题。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更是其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近年来,政府为了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有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各高校有必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的目标就像海上的灯塔,尽管大海辽阔,但人们总能找到回到岸上的方向。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它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并不重视这门课程,将其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随随便便找个老师上上就完事了,并未真正的重视。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的学生对未来一片迷茫,有的甚至连自己学的专业以后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所以,有专家表示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可以开启学生的成长之路,促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内容和过程,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众多职业方向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双创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双创型”人才应该具备些什么特征呢?我们又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双创型”人才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对日常事务得心应手;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有独到的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把握机会、善于创新并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具有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能够在团队中与成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二应具有自己所属行业人才的专业特征。比如管理类人才,管理顾名思义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所以,经管类专业的人在具备基本经营管理能力的前提下,要具备创新现有各方面管理活动的能力,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和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根基。所以,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培养模式的构建,拓宽现有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选择的能力。同时,也利用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双创型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作适当改进,不能一味地照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仍然是六七年前甚至更久的教科书,有很多课本里的数据早就不适用于当下这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课程的讲解中,老师应该努力将当下的新知识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断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思考产生创新思维。另外,还要注重实践教育。第一要鼓励学生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比赛,比如:经济管理类学生常参加的全国市场营销大赛,这类比赛旨在使学生将课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二学校可以购进一些科技类公司研发的软件,模拟公司经营;第三要加强以毕业设计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环节是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实际生产、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第四学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校外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
(四)改变考核方式
在我国,大部分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评判一个人学习好不好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的高低。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考核,像这种大部分考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而“双创型”人才则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仅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这种考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所以要树立科学的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对原有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进行变革,使新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担负起为国家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积极改革,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我国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高校应积极改革,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考核方式,培养创新人才。同时,高校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关键词:创业,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汤婕,花日茂,徐微,樊霆,刘小红,张蓉.“五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8)
探究型学习模式 篇8
课题探究型复习模式, 是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 以学习小组为中心, 自主、合作探究, 发现、总结物理规律, 利用课堂交流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探讨、争论形成共识, 进一步加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 从而达到掌握物理知识,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 有效地实施对所学知识的建构目的.
(1) 确立课题, 成立研究小组.
(2) 合作研究, 跟踪指导.
(3) 课堂展示交流.
(4) 运用所研究成果解决新的物理问题.
下面以“子弹打木块模型的实质及其应用”为例说明课题探究型复习模式的研究过程:
课题:子弹打木块模型的实质及其应用
例一块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一个质量m的子弹以初速度v0水平飞来打进木块并留在其中, 设相互作用力为f.求
(1) 子弹、木块相对静止时的速度v.
(2) 求子弹、木块发生的位移以及子弹打进木块的深度.
(3) 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多少?这些能量哪里去了?它和f对子弹、对木块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一、解题过程展示
学生解法1:
(1) 由动量守恒得:
(2) 对子弹由动能定理得:.所以对木块由动能定理得:
打进深度就是相对位移
由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可知, 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由 (2) 可得:
解法2: (2) 对m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解得:
对M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二、师生交流讨论 (节选)
师:做完例题后, 大家对子弹打木块这一物理模型有什么认识?这个模型有什么物理规律?有什么收获?
学生1:从例题来看, 由于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故而遵从动量守恒定律.组成系统的两物体受力情况相似, 都受到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一对恒力, 故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与质量成反比, 方向相反.我们是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题, 从例题一解题过程看, 子弹穿过木块过程实质上是两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间的追及问题, 或说是一个相对运动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子弹射入木块的深度就是这段时间内两者相对位移的大小, 因此要通过作运动过程分析图弄清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 另外要特别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注意正负不要搞错.
学生2:我们应用动能定理解题, 从解题过程看, 力对子弹做了负功, 使得子弹动能减少, 力对木块做了正功, 使得木块动能增加, 由于相互作用力做功, 故系统或每个物体动能均发生变化:力对子弹、滑块和活塞做的功量度子弹、滑块和活塞动能的变化;力对木块、木板和气缸做的功量度木块、木板和气缸动能的变化.由第 (3) 问答案可知, 两个功之和就是力对系统做的总功, 其大小为子弹与木块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相对位移 (或路程) 的乘积, 等于系统动能的减少量.因此, 此类题目实质上是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另外在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要注意子弹、木块的位移都是对地位移, 这很容易犯错, 要通过作运动过程分析图弄清两物体的位移关系.
教师:大家的答案基本上分成两组, 把两种解法作比较, 哪一种更好些呢?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形成共识:对子弹打木块这一物理模型的解法, 既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 也可以用动能定理解, 更可以用能的转化各守恒定律解题, 显然, 利用能的转化的守恒定律来解最简捷.处理这类问题, 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动量与能量这两条主线, 弄清系统内参与做功的是什么力, 其相对位移 (或相对路程) 是多少, 从而顺利建立等量关系.
参考文献
[1]袁学锋.如何发挥学生课堂主动性.考试报, 2004.
[2]刑红军, 陈清海.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中国教育学刊, 2005.
探究型学习模式 篇9
情境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真实的情境往往是综合和复杂的情境, 人们认识事物多半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从综合到分解再到综合。情境又要有可探究性, 关注实验和其他实践途径的探究。可探究性其一反映在问题上, 是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对个人来说, 用原有的认识不能解决它;对集体来说, 各人的看法可能不一样, 这样的问题就具有探究性。其二反映在问题的解决上。可以分解为一些小的问题解决, 具有可收集证据的途径和方法, 如实验、调查等途径和方法, 并可与学生学习的理论联系起来, 获得一定的解释。该策略在于引出教学任务,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究学习过程中, 并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动脑、动口、动手和动情。
教师把将要学习的知识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或事件呈现给学生, 造成学生认知结构和周围环境的不平衡, 引起学生思维注意和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的探究活动始于问题, 而问题产生于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情境的仔细观察。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符合教学活动要求的认知意义, 即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与问题相适应的观念, 而且学生的已有观念又不能对问题情境作出完全理性的解释。
[ 案例1] 在“力的分解”一节教学中, 可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放在桌面上, 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 问学生用一根细线易断还是两根细线易断。大多数学生肯定回答用一根线易断, 但课上的实验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细线可以将重物稳稳地提起, 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提重物时 (注意操作时两线夹角要特意取较大些) , 细线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却没有一根线的效果好, 这一悬念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 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此时,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优化思维负荷策略
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 思维活动强度称为思维的负荷量。这种思维的负荷量必须合理, 既充足又适量, 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教学准备时分析思维负荷量
一个新概念、一个新规律、一个新原理, 或在分析原理或定律时的一个重要层次、一种物理方法的介绍, 或者对于一个演示实验的观察、观察实验中的一个环节, 或者一个学生实验、一段课文的分析, 或者一个例题、例题分析中的一个层次, 或者一个思考题的讨论、一次课堂练习, 或者一个较难的测验题、测验中的一组小题目, 等等, 都可以作为一个负荷点。
[ 案例2] 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可以划分为五个负荷点:
①课题的提出和实验一。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反过来磁场能否也能产生电流呢?最简单的设想是把导线绕在磁铁上, 导线跟电表形成闭合回路, 看能否产生电流。
②能否用洛仑兹力的理论解决这个问题?实验二:让线圈沿着垂直磁场方向运动, 线圈不动磁场动, 线圈和磁场都动, 观察是否有电流产生。得出结论一:当磁场和导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 可以得到感生电流。
③是不是只要导体和磁场之间有相对运动, 就一定有感生电流呢?实验三:整个线框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时没有感生电流。实验四:磁场发生变化时, 在静止的线框中产生了感生电流。实验五:尽管导线在磁场之外, 但包围了磁场, 磁场变化时仍能在静止线框中产生感生电流。
④如何表示磁场的变化, 介绍磁通量。
⑤得出结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闭合电路中就有感生电流产生。讨论闭合电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与切割磁感应线这两种说法的统一性。
2.教学过程中调节思维负荷量
众所周知, 在一堂课中, 学生真正能进行紧张思考的时间并不太长, 因为在45分钟内, 除去组织教学、布置作业的时间等, 留下的时间已不多了, 而且要使学生紧张地思考, 还需要有一个酝酿准备阶段。因此, 一堂课中负荷量的安排不宜过多, 应以学生能够接受为度。思维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交替的过程, 根据这个特点, 一堂课内负荷点的分布也以匀称为好, 不宜偏重。课与课之间的负荷点, 数量也要大致相当。增加思维负荷量应该体现出中学教学是基础教学的特点:从内容上说, 应该在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范围之内;从难度上说, 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承受的。增加思维负荷量, 不能脱离大纲和教材, 超越学生实际另搞一套, 更不宜随意下放大纲的内容, 造成学习上的混乱。增加学生思维负荷量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例如:“圆周运动是轨迹为圆的运动”, 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对学生来说似乎负荷量很轻, 可以让学生举实例。有的学生说“前进中的自行车轮子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运动”, 其实前进中的自行车轮子上的一点的运动轨迹不是圆, 而是螺旋线。让学生分辨清楚, 就增加了思维的负荷量。
(2) 定性问题的定量估算。
例如:介绍动量定理以后, 书上以玻璃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破, 掉在松土上不容易破的实例作定性说明, 可以改为让学生进行估算:设杯子的质量m=0.1千克, 高度h=1.8米, 水泥地上的缓冲时间为0.1秒, 分别估算出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和松土上所受到的力。在定量估算中, 学生所承受的思维负荷量远远大于听老师作定性分析时的思维负荷量。
(3) 模糊之处的点拨解题。
例如: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成为一个摆, 某一位置放开, 小球将向左摆动。若一切阻力均不计, 学生不难理解根据机械能守恒, 小球在左侧上升的最高点与右侧等高。若在悬点正下方有一个钉子, 在小球从右向左的运动中, 部分细线将被钉子挡住, 但小球在左侧上升的高度仍与右侧等高, 此时学生就有点接受不了, 为什么被钉子撞了下, 还能在左侧达到等高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讨论挡住时机械能是否守恒。
(4) 多种思路的引导诱导。
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一个思路比较容易, 形成第二个或更多的思路比较困难。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思维习惯, 第一个思路一般属于习惯性思维, 寻求不熟悉的思路, 其负荷量就比较大。
[ 案例3] 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高为h的平台上, 木块与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现用水平推力F使木块发生位移s1后撤去推力, 木块又滑行s2后飞出平台, 求木块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一看是直线运动加平抛运动的组合, 一般学生首先想到平台上匀变速则先求加速度, 平抛则先建立坐标系, 最后速度合成求出落地速度。这是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其实此题若能用能量观点来解决的话, 会显得更简单与清晰。
减轻负荷量的常见方法有:
一是分散难点。可以移一部分负荷点到下一节课中去完成, 例如:示波器的实验可以在讲电场时做, 也可以在讲交流电时做。关于示波器中两个电压叠加后示波器荧光屏看到什么曲线的练习, 难度较大, 可以移到复习时讲或讲交流电时再完成。
二是变讨论为探索研究。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 学生的思维负荷量大;听老师介绍, 学生的思维负荷量就小。对于思维负荷量过大的课, 教师若是多讲少问, 负荷量就会减轻。
3.教学结束后反思的思维负荷量
在同一堂课内, 针对同一问题, 教师可以自主地给学生加载或减少思维负荷。但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各不相同的, 品质好的认为“物理易学”, 品质差的认为“物理难学”, 特别是对高一新生, 要正确地引导学习, 使其能顺利地跨过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一大台阶。
[ 案例4]“直线运动”这块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高中物理内容, 其中有许多概念和公式。上完新课后, 作为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了解、记住、掌握所学概念和公式, 应用时直接代入即可, 强调是怎样怎样的简单, 课后直接进行了大量的运动学计算。试想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物理量的矢量性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何况还要一下子掌握这些矢量及其运算。教师要客观地分析作业情况, 讲解切忌一步到位。
三、提升思维负荷功效
课前设计了思维负荷量, 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实践中还要努力提高思维负荷的功效。
1.发挥知识内在吸引力, 提高学生思维自觉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自觉思维, 思想情绪愉快, 实际思维量大, 思维功效高, 思路宽阔, 还能产生连锁反应, 引起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被动的思维, 思想情绪低沉, 实际思维量不一定大, 思路偏向狭窄, 思维功效较差。那么怎样才能促成自觉的思维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最重要的是发挥物理知识内在的吸引力, 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 案例5] “电场”这一章理论性强, 概念比较抽象, 难懂。为了使学生自觉地思维, 需要加强感性认识。可以在课前推荐几个趣味性较强的静电实验, 让学生利用科技活动时间自己找出材料动手做。这几个实验是:滴水生电、搬出来的高压、静电闪光、静电马达、静电植绒、静电屏蔽、静电除尘、电容焊接、静电汽笛、奇形火焰等。学生兴趣很浓, 实验做成功了, 疑问也接踵而至, 边实验边争论, 气氛相当热烈。他们感到电场空间的奇特, 希望知道对于这些现象的科学解释。
2.注意感知过程选择性, 诱导学生思维的目标性
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对外界事物产生感知, 而外界事物给人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感知过程的这种选择性跟学生的思维情况关系密切, 课内进行演示实验常常碰到这个问题。
[ 案例6] 用水流做斜抛实验,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 理解抛体的水平射程跟仰角有关。这个实验很容易成功, 且能说明问题, 但有的学生却对另一个现象发生了兴趣:水流从喷嘴射出的是一条线, 而在落地时却散开了。又如:演示向心力的实验, 改变提供的向心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观察质量为m的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及角速度ω的变化, 从而理解向心力这个公式的物理意义。由于旋转, 旋绳下面挂的两个砝码绕着质心而转动。有的学生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
探究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10
一、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
(一) 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讨论与探究, 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的讨论、探究, 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往往是本节课的中心问题, 如教学的关键、教学的重难点等.设置问题大小、多少, 可根据教学内容来定, 问题由教师直接发问, 适当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呈现和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灵活性, 学生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争论, 最后才得以解决.小组讨论以4~5人为好, 小组长掌握讨论的进程, 并负责收集和整理本组的讨论结果, 选派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这种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扩展思路.教师在学生汇报时, 可以适当提示和引导, 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 既适合学习新课, 也可以用于复习课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比较受教师们的欢迎, 使用也较普遍.
(二) 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优点
1.符合新课程理念,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
2.能够将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表达和思维等能力落到实处.在小组成员充分发表见解和交流想法的基础上, 小组代表要将组里讨论探究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 归纳总结出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发言稿在班上交流, 这是多种能力展示的集合.
3.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状态, 使学生从消极的听课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和思考者,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 运用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容易产生的问题
1.时间和节奏把握不准.一些教师把讨论作为陪衬, 只是形式上的表现, 如给学生的时间过短, 只议不论;还有的教师留给学生的讨论探究的时间又过长, 控制不住, 最后草草收场.
2.讨论探究的问题把握不准.一些教师给出的问题根本没有讨论探究的意义 (很简单) 或问题过难, 学生讨论不起来.
3.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问题是教师提出的, 教师安排学生讨论探究, 教师掌握学生讨论的时间和小组发言, 由教师总结提高.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活动, 而活动只是单一地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这不过是“问答式”的变形.
二、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一) 情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这种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理解掌握.这种模式适用于实验教学和研究性内容的教学.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问题的设置、语言的引发, 实物的演示等, 营造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 能很快地集中注意力, 产生深入学习的动力.
3.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既感受情景, 也感受获得新知的愉快.
4.总结交流是在教师的组织下, 小组将探究结果展示说明, 然后通过教师的总结、提炼、归纳和总结, 将学生感受的零散知识内容概括为统一完美和谐的整体, 最后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 情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优点
1.符合现代的教育思想和观点.
2.采用这种模式教学, 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 变苦学为乐学, 可促使学生自愿参与学习, 并能养成有条不紊、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3.学生在情境探究中, 学会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和操作等方法, 对疑难问题很快形成思路, 领会选择的对策.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学生内动力和学习的潜能.
4.智能得到开发, 能力得到发展.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增加了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得到了发展, 促进了智力的开发.
(三) 情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薄弱之处
1.这种教学模式核心环节是创设情境, 许多教师并不知道如何去创设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这种教学模式环节单一, 灵活度较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反应不一.如果设计欠周密, 很可能造成忽视内向型性格的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
随着生物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生物课堂教学的模式的研究、构建也赋予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原则.因此, 教师的教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教育对象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下面几点是在选择教学模式时需要考虑的.
1.选择的教学模式应符合学生、教师、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在操作中需注意几个制约因素: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世界观、教育观为前提的, 强调知识学习的教师大多采用讲授型教学模式, 强调能力培养的教师十分注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同时教学模式也受教育对象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条件制约.教学方法还受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影响.
2.选择的教学模式向能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一般来说, 不同学科的教材都以科学性和逻辑性为主, 很少考虑兴趣和引起注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在不影响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条件下, 考虑如何引人入胜地进行教学.引起和维持学生注意和兴趣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一是提出问题, 使学生为寻找正确答案而学习、理解并得出结论.二是引起好奇心, 使学生注意、关心和探究, 新奇的程度虽然因人而已, 但只要提出的问题是新奇的, 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3.选择的教学模式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教师的评语对促进学习很有激励作用, 顺应评语, 即根据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矫正, 正确的予以好评, 学生受到了鼓励, 获得满足感, 效果最好.特殊评语在课堂上最能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如对优秀成绩评以“优等, 保持下去”, 对良好评以“良好, 继续努力”, 对及格的评以“还需努力”.如果不能在讲课时很好地组织好思想, 表现的观念太多、太杂乱, 学生就会不听或似听非听.学生听教师讲话并作出反应, 对于建立师生间的满意关系非常重要, 其中语言的有效使用又是核心.
摘要: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 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它能为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体系, 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 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探究,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汉光, 周淑美.生物学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4月.
[2]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6月.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
探究型学习模式 篇11
【关键词】英语;任务;模式
一、任务的组成要素
1.任务的目的
目的是指实施学习任务的基本意图,是联系任务和课程之间的纽带。外语课堂上的任务目的大致可以分四类:交际目的,如通过实施任务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相互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态度和情感来解决某个交际问题。社会文化目的,如了解目的语国家同龄群体的日常生活方式。学习如何学习,如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及选择实施计划的方式。语言和文化意识。如了解语言体系及其规则。需要指出的是,目的和任务之间并不总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有时一个复杂的任务可能涉及多个目的。
2.语言的输入
语言输入是任务实施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或阅读的方式向学生输入新的语言材料。新的语言材料既可以是专门为课堂教学而编写的语言材料,也可以是真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提供的语言材料,也要注意平时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渠道收集语言素材,使学生接触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
3.活动
活动指学生利用输入的语言所要做的事情。纽南指出实施任务活动时要注意三个方面:对真实生活的演练,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贴近“真实世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涉及技能运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互动运用所获得的技能进行真正的交际,理解他人信息,传达个人观点,保持交际的进行。关注语言的流畅和准确,教师对学生语言的流畅和准确的关注并不表现在当学生运用语言时,教师有错必纠,而是鼓励学生在班上展示自己的语言,以提高语言的流畅和准确。在活动的形式方面:小组活动、双向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语言的运用。
4.学生的角色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合作学习伙伴及意义的协商者。他们要通过合作和互动实施并完成任务。对于不同的任务,学生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如在学习“This is my school.”这个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理想的学校,并向全班回报时,各组必须在小组协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出个人的职责,如谁来画画,谁向全班汇报等等。
5.教师角色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主要有三种:交际过程的促进者,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观察者及学习者。
6.环境
环境是指实施任务时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全班活动,小组活动还是个人活动,是否需要全部或部分在课外实施。有些学习任务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如在学校内见到自己的老师用英语打招呼,课外完成英语简报等。
二、任务型教学程序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任务实施前的准备(pre-task stage)、任务的实施(task cycle)及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在她的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任务型教学专家设计出下列课堂教学程序:
1.启动和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所学话题设计与学生实际经验相关的一些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要导入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布置任务时,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明确任务的目标,任务的结果及任务的执行形式等。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开展此项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任务是什么,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而且目标越具体越好。“What would you like”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们这节课的任务是做角色表演,表演在餐馆的点菜活动。这样孩子们就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会如何用英语点菜上,以便能够完成表演任务。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发起者及任务的制定者,而学生则与教师交流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经验或见解。
2.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入
教师在要求学生运用目的语(即所学语言)执行交际任务前,首先要向学生输入新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对所学话题,语言的形式及功能获得初步感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看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听录音等方式了解新的语言材料的音、形、意及语言使用环境,再通过一些口头或笔头问答来检验学生对新的语言材料的理解程度。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资源提供者和验收者,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检验其学习效果。
3.新的语言材料的操练
学生做新的语言材料的操练是为学生完成教师在课初布置的交际性任务打语言基础,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交际所需的技能,而不是真正要求学生开展交际活动。因此,这种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并非学生是否传达了某种意图,而是他是否输出可接受的语言。
4.任务的执行阶段
在对任务做了充分准备后,课堂教学进入任务执行阶段。任务的执行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子阶段:任务实施、计划和汇报。在这些阶段,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不同的交互方式,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任务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任务,协商解决任务中的交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督导的作用,督促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任务,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方面给予一定指导。当大多数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做适度点评,就学生的参与程度及任务的执行程度予以肯定和赞扬。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流利程度及交际策略的使用。
任务实施阶段之后便进入计划阶段。计划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上一阶段的成果进行汇总和计划,在下一阶段向全班同学汇报。为了保证学生输出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性,教师要求学生以适宜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任务执行结果,研究表明,人们在公众场合的发言比私人场合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性。在汇报之间的计划阶段,学生要对汇报的形式及内容做出计划,还要对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做出明确规定,如谁做口头报告,谁展示实物、图片或演示多媒体,谁记录其他组的任务信息以做比较分析等。
最后的汇报阶段。各小组按照计划阶段商定的方式和步骤向全班做口头汇报,可使用挂图、录音、多媒体等作为辅助,说明该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担当大会主席的角色,在各小组做汇报前对小组做简单介绍,并在小组汇报后做简单评述和反馈,对报告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评论,并在最后进行总结。
5.语言的焦点阶段
教师在学生的任务汇报阶段应注意学生在语言形式及在语言情境的把握上的问题,在汇报阶段之后对学生们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普遍性的语言错误提出,带领学生进行操练,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语言意义转到语言形式上,提高他们所输出的语言的准确度。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意味着要重新分配课堂上的教学时间,结束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有更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所学内容设计选择适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任务型课堂上,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反应,教师应有能力对他们提供帮助。
(3)教师要做好行动研究,随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自己的方式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篇12
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并调整学习策略,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观察学生在课内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表现并对其分类的基础上, 逐步演变而成的一种既灵活、操作性又强的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框架表述如下:即“审题”→“略读”→“边细读边解题”→“复核”。“审题”, 即看清题目及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 心中有数。基于以往的高中英语任务型三步活动阅读教学模式, 就是教师根据所阅读的内容确定目标和任务, 并采取适当的活动方法, 分读前、读中和读后三步进行;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以文本为中介, 以任务为依托, 交往活动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创设情境, 巧妙引入,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尝试, 并根据学生口头和书面反馈的信息适当指导, 从而使学生在协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完成相应阅读任务, 掌握英语阅读技巧和学习的策略,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都得以提高。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 读前。
阅读前, 教师将主题和任务介绍给全班, 引导学生交谈有关阅读文本内容的话题, 激活学生原有的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词语, 帮助学生熟悉主题, 预测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因此, 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可设计一些涉及主题语言的前任务活动, 如情景设疑寻答、看图说话、词汇和短语的分类等活动, 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做好阅读前的预测活动, 从而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
2. 读中。
这一过程最为重要。可以使用多种阅读方法:1) 略读。略读只看文章标题、下标题以及每个部分或者段落第一行, 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略读时, 要用充足的时间读懂段落的第一句和第二句, 因为第一句往往是该段的主题句, 而第二句往往是对前句的延伸或进一步的解释。2) 扫读。运用扫读迅速浏览从第三句开始的后面部分, 搜寻作者对开头两句的支持句, 并同时注意文章中间是否有转折词, 因为这些词常常会把文章的思路逆转或加入其他重要的信息。当读到段落的最后一句时, 我们又要使用略读, 这时必须再次放慢速度直到完全消化作者对段落的小结, 因为该小结有可能与主题句截然相反或引导读者进入下一个段落。3) 精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空格中要填的信息, 寻找确定答案的关键词语或从文中进行概括, 同时仔细斟酌用词, 确保填的是最恰当词。4) 复查。通观全篇文章, 务必再仔细核对文章和任务, 保准确性。在这一阶段, 教师把自己认真统筹、细心安排的任务明确告诉学生, 使任务策划有的放矢。学生根据要求, 阅读文本, 以配对、或小组等形式, 通过情感相互感染、认知、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去完成任务。
3. 读后。
阅读拓展, 这是任务型活动教学的最后阶段, 包括语言分析和练习活动, 其目的是让学生近距离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是加强学生探索语言, 培养对句型、词组搭配、词汇及语法等方面的意识。
总之, 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客观上讲,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更多的是参与者, 是协调人。但在学生经过一番探究得出某一个结论, 或小组之间进行某一竞争性活动时, 教师的点评必须是高屋建瓴。教师站在较高的层面上, 宏观地调控和控制着学生的活动,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应该能让学生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或心领神会。然后, 能让学生有一个澄明的内心与视界。因此, 从客观上讲, 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本学科教学理论认识的加深, 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探究型学习模式】推荐阅读: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10-07
探究学习模式08-01
探究性学习模式07-25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10-10
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06-08
新时期移动学习下的学习模式探究论文09-02
探究型教学模式09-18
探析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探究性学习模式论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