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式(精选12篇)
探究学习式 篇1
教育心理学根据知识内化途径的不同,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或专题,在整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主动探寻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反思,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而接受式学习则是教师对知识进行联系、比较,明确给学生讲授新知识,并做出概括和总结及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接受式学习可以减少学生自我摸索知识的时间,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有利于学生便捷、高效地掌握系统、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探究式和接受式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建构积极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则更强调知识的灌输,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所以,我们要建构积极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即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并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规律,获取新知识,并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自己的能力。
建构积极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作出准确的理解和深刻的剖析,然后把自己的理解系统地告知学生。以《背影》教学为例。如果任凭学生自行探究,就会出现有的课堂上学生提出“父亲是否违反交通规则”这种脱离文本的牛角尖性质疑的现象。大部分课堂则是围绕“父亲如同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孩子”进行教学。教师如果能深入把握教材的话,就能感受到本篇文章真正打动读者的有两个亮点:(1)被感动到流下了眼泪;(2)当父亲回头,儿子唯恐被父亲看到,赶紧把眼泪擦干。这是一种偷偷地被感动,不让父亲知道的秘密感动。在这样的亲子之爱里,有着亲子矛盾:相爱,又不相沟通。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这一层,才能真正把历史的经典和当代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唤醒学生的体验,重新领悟“爱得越深,矛盾越激烈”的日常经验。而这个层次的理解,显然不是学生的探究所能达到的,只有依靠教师的教,而且是系统化的教,才能把学生带到智慧的上层,才能让学生眼界大开,领悟文中的深刻内涵。
其次,要求教师的讲授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所谓科学性、逻辑性,是指教师的讲授要概念准确,持论公允,论据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特点,重视学生的基础。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基本的文言词汇、特殊用法、特殊句式一定要讲透,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生只有在对文章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才能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在进行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诵读体悟”,让学生在诵读中领略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宁静淡泊等等。在进行现代文讲授时,可适当穿插写作技巧的训练。课堂不仅要追求诗意,也要追求科学、逻辑。在讲授时,教师不忘时时问自己一句:这样的安排、这样的要求、这样的方法有道理吗?
二、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式学习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要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和生成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一般说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目的性是指问题要针对教学目标而提出。教学目标是设计提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新异性是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能动性,使问题具有吸引学生的力量,让问题真正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位教师在讲授《道士塔》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以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探究一个课题“王圆箓简史”。这样的探究问题是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因为有关王圆箓的资料几乎无法查证。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则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任选其一进行探究:“1.为何王道士这样的人竟然当上了莫高窟的掌门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你如何看待斯坦因的文化远征?3.作者在文中对道士塔这一文化现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具有难度梯度,顾及了生态个体的差异,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而且问题设计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文本感悟的牵引力,从而避免了探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课堂也会因学生思维的碰撞而厚重。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怀疑被美国社会科学之父默顿称为“科学活动中最可贵的精神气质”。只有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才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精神主要表现为:不盲从权威,敢于对权威、教材、编者、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自己主动探究未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关文言文的注释部分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师说》中“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师”字,人教版的注释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苏教版的解释是“以道为师”,两者孰对孰错?“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到底是作“互相”讲,还是作“偏指一方”讲?“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中的“抱子”究竟是“抱着孩子”,还是当“婴儿”讲?这些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让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词的含义,比较前人解释的恰当性,让学生明白教材也有错误出现。而对于很多权威的解释,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比如,对《劝学》一文的理解,教参认为本文是一篇讲授学习意义、态度、方法的文章。但如果我们重新阅读《劝学》全文,就可以发现“礼”是荀子论述的核心,学习只是“礼”的建设的基本途径。如果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去看,我们会对《劝学》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只有不唯书,不唯师,勇于和善于质疑,敢于超越书本和教师,才能真正获得并提升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把问题作为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在发现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对文本的体验和认知,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莉.浅议语文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54.
[2]陈武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J].当代教育论坛,2008(9):56.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4]胡明道.“合作学习”教学理念及策略探讨[J].中学语文教学,2008(5):71.
[5]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探究学习式 篇2
秀洲现代实验学校 陆培林
内容提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理念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本文试从四个角度提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情境激发、活动拓展、问题引领、读写内化。关键词:探究—体验 学习方式 策略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那种纯粹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因而尽快建立起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结合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
2003年11月28日我校进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我被安排展示一堂公开课。我考虑再三,决定上鲁迅的《风筝》。因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与弟弟之间围绕风筝展开的一场冲突,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可贵的自省精神。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和反映的主题学生应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易引起感情的共鸣,因此我决定将它设计为一堂“探究—体验”型阅读课。
这天,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位家长,有一位家长还进行了摄像,课堂充满了紧张的气氛。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1、激趣导入
亲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温情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我们来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风筝》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亲情故事。
2、整体感知:
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
3、探究体验:
探究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体验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究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
体验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
探究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 体验三:两个学生再次进行演示,并说说体会。
探究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
探究五:冲突与误解的背后,仍然是浓浓的兄弟之情。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证据来吗? 体验四: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甚至冲突? 体验五:速读补充材料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谈谈你读后的感受。体验六:学习了两篇文章后,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是什么?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体验六”的时候,学生的表情严肃了,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终于有两位学生勇敢地面对众多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第三位同学蔡晓雯站起来说:“爸爸妈妈,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你们的心,你们对我的教育是对的,以后我一定听你们的话„„”时,早已泣不成声,她的母亲此时也早已热泪盈眶了„„
在上述案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情境激发:一是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这一教学契机,营造体验氛围,引发学生感情共鸣;二是精心设计导语,启发学生思索,激活生活经验;三是通过表演进行情景再现,将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四是利用拓展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到文本与其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究—体验”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安排了两次学生的演示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在上《纸船》一文时,有教师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导入
2、品读 A.教师范读
B.学生齐读,探究:冰心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C.品读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D.自由朗读,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E.按归纳的方法齐读,读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F.探究:诗人为什么借纸船来抒发感情?纸船象征什么? G.分男女声部再读,融入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爱。H.个别配乐朗读,进行个性化解读。
3、迁移训练
A.读两首《繁星》和《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谈读后感受。B.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请你当堂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课上学生参与踊跃,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流淌在字里行间。通过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体验也更真切了。整堂课教师将探究和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上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时,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桥之美更是缺乏感受,因而对课文的探究也显得苍白和概念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提高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布置了一个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寻找一座或几座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桥,用照相机将它拍下来,并附上3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两星期后,学生上交的作品异彩纷呈。尽管拍摄技巧犹显粗糙稚嫩,说明性的文字也不够准确,但每一份作业都做得很细心很精致,因为它是学生对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我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期“桥之美”的学习园地。学生反响积极。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问题设计须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层递性
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性问题:问题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问题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问题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问题一从整体角度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问题二创造性地研读文章重点,问题三进行细部语言探究,问题四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依次展开,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也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2、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在上述《纸船》的案例中,教师反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对语言的品读、融入感情的自由朗读、按方法朗读、分男女声部再读、个别配乐朗读等,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情感,培养语感,将文本探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内化。
在上《背影》一文时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诗歌《给父亲的诗》。
2、整体感知:认识父亲
a)让我们在孙道临先生的深情朗读中走进散文吧!b)在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3、探究品味:理解父亲
a)如此平凡甚至有点迂的父亲,作者为何对他的背影如此动情而难忘呢?请同学们再次速读全文,划出文中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说说父亲的背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能深情地把这些语句读一读吗?
b)在生活中我多次见过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这次的背影竟让我如此动情而难忘,以至流泪呢?结合全文再作深入探究。
c)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父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
d)通过刚才的探究和分析,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父爱的伟大。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片深情再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细节吧!
4、真情抒写:体验父爱
父亲也许是平凡的,但是他的爱却无时无刻不在。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动吗?请你学习课文写法把最让你动情的瞬间写下来。(播放背景音乐:满文军的《懂你》)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章抓住瞬间表现亲情的方法,并感受父爱的伟大。在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写作的练习:一是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父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二是进行真情抒写,感受父亲对自己的爱。前一次写作我利用角色互换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课文作者父亲对作者的爱,并将这种体验内化为情感的共鸣。第二次写作则是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父爱,掌握课文抓住瞬间表现亲情的写法。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实现了对文本的体验和自己生活体验从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和体验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究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探究的升华。通过探究学生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的体验式学习探究 篇3
一、精心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在优美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老师为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的虚拟教学情境,这里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虚拟场景或氛围。优美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理解、体验和感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运用情景表演创设教学情境,在表演或观看表演中体验文本角色的情感、性格和形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文本提供的情节、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入境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语言、动作、表情和服饰等媒介模拟角色行为,遵从角色规范,形象地再现故事内容。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换位思考,体会文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表演可以演绎整个故事,也可选择文本的某个片断进行模拟演出,一切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如教学《风筝》时,笔者选择两位男生扮演哥哥和弟弟,再现哥哥毁坏弟弟做的风筝的情景,哥哥气势汹汹,行为霸道粗野,抓坏风筝毫不留情;弟弟制作风筝精雕细琢,见到哥哥张皇失措,风筝毁坏后失声痛哭,可怜可叹。学生通过表演真正了解了课文主题,懂得了作者忏悔自责的心情。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立体化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内涵
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集成的优点,有很强的形象直观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声、光、电的传递,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力,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
如讲《黄河颂》这课时,笔者选择了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专家课文范读展示、《黄河大合唱》演出视频、黄河奔腾的画面、黄河有关历史地理知识梳理等丰富多彩的背景内容,使学生真正了解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黄河精神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学生在视听的享受中增长了知识,爱国情感得到了激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将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刻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兴趣化,静态事物动态化,又可以扩大课堂阅读的容量,加大阅读停息的密度,拓宽教学的时空,让学生的思维跳出課本,与历史地理文化对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各方面得以成长和提高。
(三)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在优美的语音世界里体验人物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老师的语言应有激情,有着充沛的感染力,通过教师的语言创新课堂语言情境。在交待写作背景、描述事件发生的场景、叙述事件的经过、勾画人物内心世界时,如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体态语言形象可感、手势生动、表情丰富,就能创设出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区分不同的文本类型,运用不同的语言模式,抓住诵读这个手段,真情诵读,激情朗读,渲染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创设虚拟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创设情境要建立在对文本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不能断章取义;创设情境可以贯穿教学全程;创设情境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创设情境方法多样,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二、进行合理的想象联想,让学生在想象联想中体验文本生发的新知识场景
在想象中体验是指在学生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积累,通过学生主体想象、联想、幻想,对文本进行拓展性体验。好的作品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分别叙述自己对天上的街市的想象,学生们异想天开,想象得五花八门,真正训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要帮学生找好想象的触发点,要充分体现文本所生发的情境,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延伸性推理,对文本内容进行相关性延伸,对学生情感进行丰富性拓展。
三、创建各种形式的课堂合作讨论,在合作讨论中进行文本内容的体验
在合作讨论中体验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文本为基础,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讨论,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能各抒己见,各种思想能进行交流碰撞,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对文本理解和体验。
合作讨论能体现学生的思想个性和语言风格,合作讨论中师生地位平等,在民主、热烈的氛围中合作讨论,每个学生发表见解,听取他人讲评,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
教师对课堂讨论合作要进行的理性调控,避免讨论走向极端,脱离课本纠缠枝节,缺乏效率,要以课本为基础,讨论中要尊重文本,重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动机等,讨论要收放自如。教师研读课本,把握合作讨论可能出现的偏差,设置问题难易适中,及时讲解讨论中生发的新问题,灵活筛选处理。
教师驾驭课堂合作讨论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师生互动、学生间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要体现情感交流和理智调节,教师也要参与到讨论合作中,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讨论的误区。
教师要改变课堂讨论合作由几个优秀生控制的局面,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合作讨论中来,照顾到中等生和差生,尊重他们的观点和发言,对他们多作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到合作讨论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合作讨论要做足准备,做好预案。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并不是要求我们每堂课都用,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采用,它只是我们学习方式的一种,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利与弊,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浅析高中历史探究学习式教学 篇4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探究学习环境与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应相互尊重、沟通与理解, 教师应急学生之所急, 想学生之所想, 务学生之所需, 解学生之所困, 有针对性地帮助和解决学生的困难。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 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随机生成、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情况, 并不罕见。我在备课中并没有深入地思考。但是问题出来后, 我就和学生进行探究, 甚至有些问题会延伸到课后, 通过查阅资料, 最终得出结论, 使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了知识的提升。它说明师生间平等的关系和民主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能够开放思想, 敢于思考问题, 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探究学习创设了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境。
二、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探究学习
开展探究学习核心问题在于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探究兴趣, 培养并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拓展知识面与探究历史知识内在联系, 深化认识问题的关系。高中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体现探究学习过程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逐步做到培养学生由解决学科教学单一问题向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性知识, 深化对学习内容的思考, 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方向发展, 进而逐步形成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学习方式。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间的关系。同时, 他们还应当深刻感受教师的循循善诱、方法指导、问题点拨、师生交流和有效训练的教学艺术, 从整体上获取知识、技能与方法等, 并切实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与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探究方法
开展探究学习不仅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内容的掌握, 形成正确的结果, 也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为此, 教师要精心选择探究学习的问题;认真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的学习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过程, 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介绍相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确保学习指导目标和内容的完成。
四、整体设计模块教学的探究学习目标以形成体系化的培养过程
探究学习的最大效益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 从而形成对学习内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严谨学习态度。偶尔、间断、不系统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 无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无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 需要整体把握模块学习内容, 整体思考和设计模块探究学习的目标, 有计划地实施探究学习策略和方法, 帮助学生对探究学习方式由认识感知, 到学习体验, 进而发展形成自己所适应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提出整体模块构思, 探究学习的目标与任务, 分别确立各专题的探究学习目标与内容, 明确具体要求, 逐题予以落实。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具体情况,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方式, 着力培养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思维品质。
五、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 应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 联系课堂学习内容, 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形式, 围绕有针对性的学习问题, 开展师生问、学生间的交流,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 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探究兴趣, 学会正确地搜集、分析和处理历史材料, 解决学习问题, 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认识, 是逐步发展思维品质多样性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廖鹏程.高中历史探究教学典型活动形式探析[J].企业家天地.2009, (1)
探究学习式 篇5
章丘市白云湖中学 张树平
随着我校“三段八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不断推进,我欣喜地发现原本沉闷、紧张、拘谨的课堂气氛逐渐被活跃、轻松、灵动的气氛所替代。我们的生态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力争通过最优课堂教学设计和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通过对比分析“杜郎口旋风”“昌乐271工程”与我校的教改实践,我们一线教师把目光转向更本质领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比如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呢?
一、实施“自主学习”的关键是课前做好充分准备。1.设计好合作的内容,组织学生收集资料
教师在选择探究活动时一要注意话题的价值性,话题必须能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服务;二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思考性,是学生真正想讨论的话题;三要注意话题的适当性,难度、大小都比较恰如其分,利于学生讨论;四要注意话题的层次性,话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使优生、后进生都有说话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东南亚”一课时,课前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马来西亚失联飞机热点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思考:东南亚有哪些国家?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有何特殊性?飞机可能去哪了?
2、灵活设计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特点和课型特点,精心设计合作学习方式。在学习“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时,我的课堂设计主要采用竞赛式、自由式、随机式三种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游戏——“找朋友”,首先教师向各组分发天气预报卡片(有阴、晴、雨、雪和特殊天气等多类天气符号),然后,教师随机展示出不同的天气符号,有关学生手持对应的天气符号卡片作自我介绍;第二步,各组抽签,按所给的不同的天气情况,小组商量并派代表上台组合相应的天气符号,全班进行评价,评出优胜小组和最佳解说员。实践证明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思想火花,即兴组织讨论,往往会让我们的课堂惊现预设之外的精彩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课堂上灵活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讨论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在合作讨论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但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只有老师的精心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讨论应有的功效。
1、合作学习的契机要恰当。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与确定。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发现学生产生了争论,有一定迷惑、容易产生错误的时候就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理清头绪。对学生在课堂上萌发的“随机话题”,教师要估量其价值性,择其要者组织学生讨论,切不可为了赶进度而将其抛置一旁,那很可能会错过最佳的讨论时机。2.注重采用民主讨论式,发挥德育渗透主渠道作用。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方法。一是要求学生能说会听。二是要求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三是要求学生学会整理讨论的结果,综合各种意见,形成恰当的文字记录。同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提出讨论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或疑惑较大的问题,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讲事实摆道理,学生心服口服,真正提高了思想认识。
3、积极创造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
有效地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有两个途径:一是激发学生的讨论愿望。主要方法有:①反激法,即当遇到“启而不发”的僵局时,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促使其产生一种急于用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②诱引法,即根据学生的探究心理,通过设置矛盾,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二是创设师生平等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妄加”评判,而是充分尊重学生不同见解,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加以肯定,使学生在“言论自由”的气氛中获得“成功感”。
三、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的结论、成果等。
有的老师上课时很注意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但不注重反馈,即没有展示学生讨论的结果。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上台,将本组讨论的结果、意见、成果,以灵活多样形式来表达,这样既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又使学生品尝到自主、成功的喜悦。还可以用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论,以竞争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应该做出适当的评判,指出优劣;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成果特别多,如:收集的各种资料、撰写的小论文、自制模型、自制地理课件、地理小报等,作为地理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探究学习式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专题式学习活动 学习方法 鉴赏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34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其活动与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或课文有密切的联系,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课内学习的自然延伸与拓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生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活动的多样性及文章的有限篇幅,本文只选取其中几类活动,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习方法指导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并不特别强调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事实上,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事倍功半。因此,特别需要开展这类的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参考书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一个常见的难题:不少学生抄答案,而且是抄各种参考书上的答案。可以说,课本后面的练习题全都可以从参考书中找到答案。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也完全成了学生的“答案宝库”。对此现象,教师采用了各种办法,或者没收,或者告诉家长不准购买,甚至见答案就撕掉。然而,防不胜防,屡禁不止。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参考书,让他们真正利用好手中的资料。例如:学习文言课文之后,总会有很多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内容需要小结,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小结来完成。如《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通假字“见”通“现”没有标示,学生从参考书中看到后来询问。教师解释后,进一步要求大家利用参考书,总结所有学过的文言课中的通假字,并将这些答案整理出来。结果,学生不仅完成了书上已有的知识的小结,还找出了其他一些在教科书上未注明的通假字。同样,在此活动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参考书完成了其他一系列知识的小结。通过这类学习方法的指导的活动,既能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和质疑能力、研究精神,又能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鉴赏体验类
编演课本剧
学生们对于表演课本剧这类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最怕学生套用当今影视剧中“搞笑”的噱头话或者流行的广告语等,这样虽然课堂气氛很热烈,但实质却是挂着文本这一“羊头”卖起了“狗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其实没有真正的收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思考如何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鉴赏和体验。于是在学习了课文《醉翁亭记》之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编演课本剧的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改编课本剧,进一步加深对课文《醉翁亭记》的理解,同时学习一些有关剧本的知识。活动之初,请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方式查找有关剧本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接触了真正的剧本,自然而然地扩展了阅读面。在课堂上,学生在相互交流资料之后,了解了有关课本剧的写法。因此,在开展编演课本剧活动时,要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任务。例如突出“台词”——是对原著的直接引用,还是超出文本的独特修改,或是其他什么用意的表白?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组织学生去品、去析、去赏,使学生在鉴赏体验方面真正有所收获。
三、探究类
“走近陶渊明”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能力。结合课文《桃花源记》的学习,我们开展了“走近陶渊明”探究性学习活动。准备阶段明确任务,学生自由结合进行分组,师生通过共同讨论后,确定各小组的选题。有关陶渊明的探究,内容自然有许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就学生们感兴趣的几个方面确定选题,包括“陶渊明的生平”“不为五斗米折腰”“田园诗人与田园诗”等。在具体的实施阶段,先请学生收集资料。为此,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了图书馆,走进了网络的世界,学生们都表现得异常兴奋。在整理资料时,要求学生制作多媒体幻灯片。许多学生还不会使用PowerPoint,教师对同学进行了培训,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然后,以公开课的形式,交流展示同学们探究成果。交流时,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各自的探究内容,采用朗读、讲故事、评插图等多种方式。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学习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总之,开展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发展自己,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对文本领悟、体验、鉴赏,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活动中发现和创新。
探究学习式 篇7
在新课标的实施下, 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学生不再单纯地依靠教师的灌输进行学习, 而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索,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这种方式就是“体验—探究”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探究和体验, 这就需要教师在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发,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在快乐中探索, 在收获中体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我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让学生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和体验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是学生,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通过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例如, 在进行《背影》的教学时, 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各个年龄阶段人的背影图片, 通过观看这些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印象最深的是谁的背影。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激发之后, 让他们对课文中描写的内容进行探究和体验。学生在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和已有知识对文章内容的体验能更深刻, 理解得更深入。通过对《背景》这堂课的学习, 在课后作业布置时可以让学生以《背影》为题目, 写一写自己父母的背影, 通过让学生动手写能激发他们的情感, 让他们在思考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活动拓展
在“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中, 学生是不断进行活动的, 这种活动包括思想上的探究和语言上的表达。在进行探究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的体会和看法, 通过对知识体验的分享, 让学生能获得不同的思考方法, 同时,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问题的引导, 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例如, 在进行《我的母亲》教学时, 教师可以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进行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个母亲在下雨天去给孩子送伞的小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来引发学生母爱的思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描写的母亲形象的伟大, 并通过结合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来理解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这不仅能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 教师可以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引申, 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 并在这张贺卡上写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情感体验获得了提升。
在上八年级 (上) 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时, 学生由于没有近距离接触过石拱桥, 对这种桥的特点不能掌握, 更不能体会到这种桥的美在哪里。这时, 教师如果只用语言进行描述, 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 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关于石拱桥的课件, 让学生亲眼看到石拱桥。通过认真观察, 学生知道了石拱桥的特点, 同时能发现石拱桥的美。在课后延伸方面,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找出来我国有几座有名的石拱桥;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身边的桥用相机拍下来;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桥用作文的形式写下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不断获得情感体验。通过课后延伸, 让学生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使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三、问题引领
从探究的效率和方法总结中,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 同时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目标。所以, 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 教师要当好他们的引导者, 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指引完成对文章探究。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过程中, 对课文的讲解是逐字逐句, 把课文分解成几个部分进行的,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只让学生不感兴趣, 还让他们对课文失去了整体的感知, 学到的是一些句型和语法, 对文章的理解没有任何提高和促进。“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 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 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也是培养语感, 深入探究, 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 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 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 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 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 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探究学习式 篇8
一、激发探究热情,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生来说, 学习并非简单被动的“填鸭式”地灌输书本知识, 而是需要他们自身主动思考和探寻未知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非常清楚地知道, 学习是在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对未知的信息加工、处理和记忆的整个过程。所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就是把每个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使得每个人都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数学的方式, 使得他们愿意, 也乐意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有无积极主动的学习意愿,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充满疑问和不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一种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学内容间的一种不可调和状态, 从而推动着他们去融入这种环境, 进而给予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式, 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达至正确的彼岸。
二、架设生活桥梁,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当然, 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非表示要让他们孤立地去学习和体验。探究式学习也鼓励学生相互合作, 彼此沟通, 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从而碰撞出真理的火花, 最终圆满解决问题。如某堂课, 学习内容是如何求得圆柱的体积, 教师将学生3~5人归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最后有一学生从圆柱体联想到长方体, 提出分割想法;为了方便操作, 更有一学生将随身带来的白萝卜拿出来用小刀进行切割划分验证, 大家齐心协力, 终于正确得出求圆柱体的公式。这种和生活能够接上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体验式学习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积极主动, 人人献策献力,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 知识源自生活。因此,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 尽量保证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 教师可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游戏来使学生轻松地接受和掌握知识, 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 学生才会主动接触数学, 主动学习数学, 并领略到数学独特的魅力, 最终迸发出无限的学习热情。数学游戏作为学生非常热爱的一种活动, 特别是对于低学段的数学教学而言, 按照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特点及获取知识的欲望, 认真地设置数学游戏, 依据具体的规则来进行游戏,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课堂知识, 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 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学生在探究过程之后, 为了让其从日常事务中加深对数学现象与原理的理解, 教师应主要采取以下方式:第一, 数学课堂上有效结合实验与数学原理, 让学生熟练掌握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第二, 将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的现象一一列举出来, 让学生对数学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第三, 课堂结束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实例作业, 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 下一节数学课上向学生讲述自身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的理解。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教育对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创新教育思想, 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体验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教学效果。同时, 要对教学体验活动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注重实践培养,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闫瑞.刍议小学低年级数学兴趣教法[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1 (10) .
[2]鲁龙山.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小作家选刊 (教学交流) , 2010 (11) .
[3]张晓慧.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J].学周刊, 2011 (08) .
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初探 篇9
其实, 《课标》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 并不反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 而是不赞成“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 本人认为一味否定接受式学习, 视探究式学习为万灵之方, 或在探究式学习课堂出现不尽人意情况之时就主张回到从前的老路上去的做法, 都是行不通的。将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结合, 以传授指导学生, 以探究挖掘学生潜能, 才是语文教学的正确之路。
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式学习不可或缺
1. 文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接受
《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肩负着对教材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思想的传承任务,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文本, 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课堂上透彻准确地传授, 正确地引导, 使学生在品味、领悟的基础上得到美和道德的熏陶, 从而使他们的审美与修养得到提升。
有学者认为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语文教学中, 编者一相情愿创作了答案, 用僵化的公式禁锢了学生的大脑, 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对经典的解读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积累的结果, 它们和经典作品一样是厚重文化的一部分, 值得传承, 教师不能盲目以学生不充分、有时是不科学的探究取代人类文化积累的结晶, 更不可轻率推翻一种文本的核心价值解读, 大胆质疑还需小心求证, 否则只能误导学生。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固然可能多元, 但由于学识、阅历、投入的精力有限等等因素未必能做到见仁见智,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珍视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但对学生背离文本和编者的核心价值观的结论也应及时予以纠正。
2.阅读趣味的培养需要接受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 教师要“以培养‘发现的眼光’为主要目标”, 所以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趣味的任务。
如何阅读, 首先是静下心来, 以审美的心态品读文本。朱光潜先生在其名篇《咬文嚼字》里说:“在文学, 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 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情感还没有凝练。”又说:“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 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一切探究都应在品读文本之后, 而缺乏社会阅历和阅读积累的学生, 正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
如果教师在尚未引领学生深入品味和领悟作品之前就匆匆设问让学生讨论探究、发表宏论, 这种架空的探究, 必然或蜻蜓点水、或空洞无物、或偏离背离文本, 使讨论探究流于热闹的形式。如有教师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整节课只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读课文, 然后就让学生以“生命的价值”和“母爱”为话题展开讨论, 讨论的结果可想而知;还有教师不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而是一味作拓展探究, 如教授《鸿门宴》却丢开课本, 引导学生讨论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霸王形象, 又由项羽《垓下歌》中虞姬的自刎让学生就中国古代妇女在历史上起的作用展开辩论, 经典的课文成了随意揉捏的泥团。这种悬浮于文本之上, 甚至丢弃文本的探究, 收获又在哪里?致使学生不会整体感知文本从而割裂文本断章取义。无效的探究可以休矣!
综上, 本人认为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语文教学不可少, 而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应在教师传授, 学生准确把握了文本的原始含义之后。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对话, 要以学生充分研读文本为基础, 没有对文本的细致准确的品读,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式学习势在必行
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的是核心价值观与高尚的阅读品味, 而教师则应把拓展的长空、反思的余地留给学生去探究。文学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川鄂就主张语文课上, 教师“不要把问题讲满, 有意留一些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补充。”要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我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起来” (见苏子琦对刘川鄂访谈录《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审美人格》, 《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师版) 》2008年第2期) 。美国坦普尔大学名誉教授梅尔·希尔伯曼 (Mel Silberman) 在说到自主式学习时指出:“光是听, 我会忘记;光是听和看, 我会记得一点点;听看并用, 提问或与别人讨论, 我开始明白;通过听、看、讨论、实践, 我可以多点知识和技能;只有亲自教别人的时候, 自己才真正拥有学问。”从这一角度看, 教师的讲授无论怎样深刻、精彩, 都仅仅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真正的落实还在于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所以《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因为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做了深入研读基础上进行的, 这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脱离、偏离、背弃文本核心思想的无效探究。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并不一定特别强调结果的正确性, 而是突出学习的过程。布鲁纳说过, 所谓知识, 是过程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虽然需要学习结果, 但要注重学生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会类似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一种情感, 强调在研究过程中学会学习, 也许学生最终得出的结论并没有多大价值, 但有价值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思维品质的培养, 逐步培养和提高的创新意识、研究意识、动手能力和收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3]探究的过程, 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那些认为探究学习只适合重点学校高素质学生的观点是荒谬的。有了对文本的准确把握, 探究其实水到渠成, 学生心中有话, 就会不说不快。由于中学生具有好新求异的特点, 教师应创设尽量多样的既为学生喜爱又适合文本探究的活动形式展开民主教学, 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充分自我体验, 感悟情感、感悟道德, 从而达到对情感、心灵、人格、精神的一种自我建构。
但又有些教师担心, 探究式学习会不会是用一些人的更大牺牲来换取一些人的进步?自主研究的艰苦和研究时所产生的茫然无助学生是否能够承受?对学生研究的结果怎样把握评价的尺度?探究学习是否有教学效果?等等。
探究式学习如何操作才能发挥其优势, 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呢?我的探索和实践是, 在学生接受式学习进行过程中及完成基础上, 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首先将全班按自愿方式分成六组, 每组六人左右, 推选一名组长, 以便于合作探究, 具体如下:
1.贯穿课文讲授的研讨活动
教师讲授过程中的问题讨论是一种最方便使用的探究方法, 讨论有收束式的,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为何要突出林黛玉的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窦娥冤》的主人公窦娥‘冤’在何处?”“《雷雨》中的周朴园爱侍萍吗?”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普遍认识应该说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答案的指向性很强。讨论探究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度走进作品;讨论有开放式的, 如“《故都的秋》中悲凉体现在何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给了你哪些启发?你还有新的见解吗?”“你认为程砚秋根据《窦娥冤》改编的《六月雪》好不好, 说明理由。”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究, 应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全部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 充分拓展思路, 勇于提出不同见解。
形式多样的辩论也是一种能快速激发学生思维并为学生喜爱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辩论也有收束式与开放式之分, 如讲授《窦娥冤》时辩论“窦娥是/不是弱者”, 学习了《师说》后辩论“师必须/不必贤于弟子”。辩题的指向性都很明确, 辩题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充分挖掘出正反两端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研读了《小狗包弟》后辩论“巴金必须/不必自责”, 熟背了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与荀子的《劝学》, 了解了两位思想家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后辩论“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 辩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 便于学生作充分的个性化拓展。辩论的形式也可多样, 可一对一作几个回合的小辩论, 可小组间辩论, 可全班男女生集体辩论, 也可进行专场的辩论会。对辩论中学生的表现可作鼓励性表扬, 可作课堂分数登记, 可以小组为单位计分, 可以学校名义授奖等等。
随着对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深入, 课堂活动的形式会更加丰富多彩, 如课堂游戏、角色朗诵、答记者问、课后随笔、虚拟法庭等等,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生活有多丰富, 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就有多丰富。有了探究前的接受垫底, 多样的探究形式就不会成为花哨的外衣。
2. 巩固单元教学的表演创作
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秦训刚说:“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作品的教育方式是审美、移情、感悟和隐形的启迪”, “小说的讲解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欣赏, 或者说帮助学生更加‘情绪化’”, “喜怒哀乐之后, 是想象和联想, 是灵魂的净化和提升” (见秦训刚《转变小说教学的思维方式》, 《语文教学和研究 (教师版) 》2008年第5期) 。表演是最直接的移情方式, 它能最大限度唤起学生的喜怒哀乐之情。对于戏剧单元和情节性强的小说、传记单元, 指导学生将文本改编成课堂剧表演, 是一种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 像人教版高中《语文》 (1) 第二单元 (篇目为传记《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 《语文》 (3) 第一单元 (篇目为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 《语文》 (4) 第一单元 (篇目为戏剧《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 等, 都适合指导学生作课堂剧表演。本人的操作方法是:
(1) 以抽签方式定出每组表演篇目。
(2) 组长负责落实每个组员任务。
(3) 第一节课:指导各组排练。每组在教室各占一角排演, 教师巡回指导。
(4) 第二、三节课:学生汇报表演。在教室或利用学校有舞台的场地进行。
评价。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方法是, 由教师根据全班表演总体水平制定四个等级的分数段, 全班以小组为单位, 以投票方式选出前三名, 与其它三个落选组一起形成四个等级, 给予打分, 另设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主角、最佳配角各一名给予满分的奖励。其它如诗词单元可根据学生的语文程度和兴趣特点适时开展诗词朗诵、格律诗创作, 新闻报告文学单元可进行采访写作, 演讲辞单元可进行演讲比赛等等。
3. 拓展教材内容的课题研究
《课标》倡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尊重他人的成果, 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语文教学中的课题研究, 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好方法。
但课题研究在操作层面上却不易把握, 一些教师的做法是选出某类或某篇课文让学生作课题研究, 仿佛课题研究是语文教学之外的第六只手指, 不能自如活动。如有教师选择《离骚》组织学生课题研究, 参考课题有“试论屈原对李白的影响”、“屈原自沉对中国文人的影响”、“《诗经》与《楚辞》抒情方式之比较”、“屈子思想与儒道两家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地缘政治与地缘文化”等等, 不再一一列举。可以看出, 任何一个课题, 涉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不要说一位高中生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做, 就是一位资深的高中语文教师, 不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研究, 也是难以完成的;而且全班都只就某一篇或某一类课文作课题, 学生的选择性大受局限, 探究兴趣就会打大折扣;还有这些课题已相当专业, 一般教师也很难指导和掌控。这样的课题研究本人认为很难普及, 也很难持续。其实课题研究应该也完全能够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完美嫁接。
《课标》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 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课题研究不是要撇开其它学习方式, 另搞一套, 而是对接受、感悟、讨论、质疑等等的深化和拓展, 经典是不厌百回读的。对于针对语文教材的课题研究, 本人的理念是课题研究要面向整本教材, 要在充分研读文本、和讨论交流基础上进行, 要将课题研究贯穿学期始终。本人的课题研究设计是:
(1) 开学第一周, 要求学生通览语文教材所有阅读篇章, 选出最喜欢的课文准备作课题研究。
(2) 教师开设网上博客, 就搜集、整理资料等方面与学生作互动交流。
(3) 学生整理与所选课文相关的资料, 每周以读书笔记形式上交。
(4) 第一节课:指导学生在各自小组通过个人阐述、组员帮助定出研究课题。
(5) 第二节课:指导学生就课题写成的小论文在小组内交流。
(6) 第三、四节课:成果展示, 组长向全班汇报本组课题研究情况, 小组优秀者1-2名将自己论文主要内容做成PPT在班级交流。
评价:为了鼓励合作, 鞭策先进, 带动后进, 也为了方便操作, 打分既要落实到个人, 又不宜过于细化, 所以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 依照组长汇报和优秀代表交流情况给各组打分
此种课题研究方法也可用于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J]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师版) , 2008, 112, 2009, 12.
[3]赵丰平.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研究从这里起步[C].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5.10.
探究学习式 篇10
一、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
他主学习是指他人主导的学习, 主要表现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等靠教师授业解惑, 等靠教师指令;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有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教学中, 要求他主学习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辅助方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过渡条件, 使学生从依赖到独立, 从被动到主动, 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探索、分析, 形成自主学习的形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应参与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协助学生做好学习计划:对学生进行问卷分析, 依据学生的相似特征分组, 与学生一起共同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把握好努力的方向, 不盲目地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而是关注任务完成的过程。只有讲究学习策略, 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并培养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其途径有加强记忆、坚持朗诵、长期研读、适当学语法、精泛读结合、学会查词典、主动复习、科学使用时间等, 另外, 要鼓励学生自我设问, 记下学习中的困难, 并帮助他们找到困难的根源, 克服这些困难。如把每天不会的词、句或做错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整理成册, 下次复习时就攻这个册子中的问题, 最后解决、掌握它。而且, 要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还要注重给学生成功感, 因为“成功越大, 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 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写对了一个句子, 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 继而对英语产生兴趣, 乐于学好英语。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并学会自主学习。
二、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 其目的在于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 扩展知识视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转变过于倚重传授知识的倾向, 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知识和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我们连云港现在实施的“三案六环节”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强调该放手要放手, 要让学生动起来, 学起来, 脑筋转起来, 变死学为活学。在上新课之前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 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所学内容作一定的了解, 能找出自己懂的和自己不会的东西, 这样上课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而且, 学生也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力所能及的归纳和总结。比如, 在讲解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 Grammar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时候, 前一天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规则, 绝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归纳出, 这样老师上课时精讲点拨就行了, 不用满堂灌, 只要讲学生不会的就行了。我就试过这样的方法, 效果很好, 平时不太积极的学生都动了起来, 回家积极准备, 而且学生讲的时候其他的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听。
三、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传统教育把学习视为个体行为, 浪费了集体学习中宝贵的人力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以小组为形式, 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 如课堂中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
第二层次为小组合作学习, 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
第三层次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性学习, 又称合作教学, 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
合作学习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信息、互动情感、促进学习, 在合作中加强实践, 降低焦虑感,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合作学习引入各科教学, 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各学科的积极态度,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探究学习式 篇11
关键词: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自主式学习引导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与世界各国接轨,国际化水平逐渐提升的影响下,日益受到国人重视。职业教育借此“东风”得到了快速发展。数学学科教学在职业高中学科教学之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学科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职业高中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职业高中学生往往对数学教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畏惧感。如何让参差不齐学生快速的适应职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职业高中数学自主式学习引导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所谓“自主式学习引导教学”,学生个体在学科教师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引导式教学。
二、职业高中数学自主式学习引导教学影响因素
根据长期以来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职业高中数学自主式学习引导教学主要受以下教学影响因素影响。
(一)学生个体差异性与学习能动性
自主式学习引导教学,首先强调“学生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具有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与普通全日制高中数学教学不同,职业高中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更加直接影响到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实效性。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作为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兼具数学学科特征以及职业教育特征。学生个体差异性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职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的实效性,也直接影响到的学生对职业高中数学学习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如果不能够重视学生的
(二)和谐教学环境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需要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即民主的教学环境。所谓“民主的教学环境”是指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数学教师与学生地位相对平等。数学教师不能够随意构建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而是应当考虑如何构建和谐教学环境问题。自主式学习引导教学,要求教师的教为“教”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学”的主体地位。教師的引导作用需要依学生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而最终达到效果。因此,应当注重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发挥。
三、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数学学习动机,即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职高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因而产生有意识、有目的的数学学习思想与行为倾向。数学学习动机的形成,是职业高中数学自主式学习引导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新时期职业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积极从职业高中教学实践出发,从学生个体差异性出发,尤其职业高中学生数学一般较差的现状出发,积极探索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水平以及职业高中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笔者认为只有职高学生从内心真正的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形成了较为强烈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才能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之中,从职业高中学生所学专业与数学知识之间找寻内在联系性,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时,能够采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去思考专业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动机大大提升。
(二)积极构建和谐的数学教学环境
著名苏联教育家奥加涅相曾说过“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的产生和保持”。笔者认为学生兴趣产生与保持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于是否能够构建和谐的数学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时,当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后则会产生愉悦感与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的获得当受到其他个体与群体的认可时往往会产生翻倍效应。积极构建和谐的数学教学环境,使学生习得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教师与其他学生个体的“称赞”时,则可以更好的促进其数学学习自信心与能动性的提升。尤其是对于职高学生而言,更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要积极构建和谐的数学教学环境,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学生与数学教师关系的和谐是整体和谐数学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无碍的教学交流,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密无间的交流,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才能够更好的积极构建和谐数学教学环境。
(三)引导式教学
教学法选择的好坏,对学科教学实际效果影响较大。自主式学习引导教学,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而非耳提面命的说教,抑或灌输。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职业高中数学相对于既往教育阶段而言,更加复杂。单纯的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得到职业高中数学教师的帮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职业高中学生往往对数学学科教学存在着较高的抵触情绪。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而言,更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引导,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的激发职业高中学生学习动机,长此以往,则可以大幅度提升职业高中学生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东辉. 交流与合作活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05
[2]钟宜福. 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解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D].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 郝爱霞.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对策[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探究学习式 篇12
下面以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为例, 剖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这节课选自二元一次不等式 (组) 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教学片段: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图形。
二元一次不等式x-y-6<0的解集所表示的图形。
师:前面已学习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的对应关系。请思考以下问题:方程x-y-6=0表示为一条直线, 那么二元一次不等式x-y-6<0所表示的图形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生: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出直线x-y-6=0, 然后列出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x-y-6<0的几组解, 并在图上描出相应的点。通过作图观察, 并与同学交流后, 得出这些点分布在直线x-y-6=0的左上方。
师:巡视过程中, 发现部分学生没有作出直线x-y-6=0, 给予及时点拨, 并选择部分学生的数据, 在通过几何画板上描点、展示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些点是分布在直线的左上方?请试着给予证明。
生: (静下来思考) 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
师: (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引领并梳理, 得出结论。) 如图1所示, 若P (x0, y0) 在直线上, 当点A (x0, y1) 中的y1>y0时, 即点A在点P的上方。然后通过几何画板和代数法作个检验。
生:学生立即动手实践, 不难发现。当x0-y0-6=0时, x0-y1<6。
师: (1) 引导学生归纳, 当x不变, y增大时, x-y-6整体减小, 即小于0 (即在上方的点使得x-y-6<0) 。 (2) 提出问题, 当x不变, y减小时, x-y-6整体怎样变化?再想一想:如果y不变, x增大或减小时, x-y-6整体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生: (合作交流)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尽量的多, 尽量地给予肯定) : (1) 在直线的左上方的点满足x-y-6<0, 直线上的点满足x-y=0, 直线右下方的点满足x-y-6>0。 (2) 同一区域内的点, 使不等式的符号相同 (代点法) 。 (3) 左方与上方, 右方与下方是一样的。 (4) 判断点所在的区域, 只要固定x或者y, 再去判断另一个变量。
……
对上述教学片段, 进行思考:
第一, 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都应该有个充分的预设。以使在课堂搭起的支架更有针对性。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 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可以进行这样的预设: (1) 能独立作出直角坐标系下的直线方程x-y-6=0的图象; (2) 能选取适当的点, 使点坐标满足不等式x-y-6<0, 能初步直观判断出点分布的大致情况。
对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可以进行这样的预设:
探究多项式x-y-6的大小随着x (y) 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这时就需要同学的合作及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数形结合来引出探索的方向。 (1) 直线的左方与直线的上方本质是一致的。直线的下方与右方本质上也是一致的。 (2) 点在直线的上方与左方的理解:p (x0, y0) 在直线上, 则点A (x0, y1) (y1>y 0) 在直线的上方、点A (x1, y0) (x1
有了上述这一教学片段的突破, 学生可以从本质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模块的知识。对于常见的题目类型都可以很快地解决。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深入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例1, 画出不等式x+4y<4表示的平面区域。
变式:画出不等式x+my<4 (其中m为参数)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以上例题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设计, 虽难度上有所加深, 但加深的内容就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生可通过一定的思考, 给予解答, 体验成功的愉悦。
第三, 应站在整体的高度上进行支架设计。支架式教学设计, 既要注重课堂上的横向联系, 更要注意到知识上的纵向联系。在后期的线性规则问题应用教学中, 要面临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 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2) 及已知最值的前提下求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所含参数的取值范围。而如果在这一节的教学片段中, 能够合理构建支架, 挖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得以发散。那么在以后教学环节中, 学生的思维方向将更明确, 可轻松解决这类问题, 充分享受到解题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如以下例题:
例3, 在如图2所示的可行域内, 目标函数z=x+ay取得最小值的最优解有无数个, 则a的一个可能取值______。
变式:在如图2所示的可行域内, 目标函数z=x+ay仅在点C (4, 2) 处取得最大值, 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在例3的变式中, 因为当y的系数含参, 可假定y的值不变, 当x的值越大时, z=x+ay的取值就越大, 即直线z=x+ay应往右移。依题意可知, 当直线z=x+ay在α范围转动时, 直线z=x+ay仅在点C (4, 2) 处取得最大值 (直线无法再向右移动) , 如图3所示。
在例4中, 欲使z=x+5y的最大值, 即将该直线向右上方平移。根据图4可知, 直线z=x+5y过点B时, 取得最大值。然后将点B代入三条直线方程, 可得m的值。
当然以上例题还可以从截距的角度进行分析、解答。此处先略去不讲。
第四, 支架要搭, 也要拆。在实际教学中, 可根据具体的情境, 搭建合理的、必要的支架, 为学生指点迷津, 不致于失去方向, 但当不需要支架时, 要学会放手, 及时拆除支架。支架式的教学不应该是面面俱到式的教学, 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具体操作上应根据教学实际, 做到有的放矢,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教学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梅.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数学探究性学习[J].福建中学数学, 2012 (12)
【探究学习式】推荐阅读: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09-08
探究学习活动06-14
学习与探究06-21
探究性学习07-06
探究学习模式08-01
探究创新学习08-08
生物探究学习09-26
探究自主学习11-02
物理探究学习11-12
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