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探究(共12篇)
学习方法探究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种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经验和能力, 储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积极要求探究数学中更多有趣、有意义的知识.所以,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很有必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现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探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一、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疑问”是每个人的天性, 学生要有“敢于问”的习惯.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 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 学生智慧的甘泉反而渐渐干枯, 听不到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数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教师大胆放手, 把要讲解的知识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 再给足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疑惑, 发现问题, 再提出问题.
例如, 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 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侧面贴满标签的圆柱体罐头盒子.课上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罐头盒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你自己准备的圆柱体罐头盒的侧面积呢?这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学生观察罐头盒上的标签纸, 有人先把标签纸取下来, 再展开来看看是什么状态, 孩子们发现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想办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了.小组里学生互相协作并讨论交流, 问题似乎也就能水落石出了.到了小组展示的环节, 一个小组的成员很有礼貌地站起来.生1:我们将这个标签纸沿着圆柱体的一条高剪下来, 将标签纸展开铺平, 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生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知道了, 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也就是这个罐头盒的侧面积了.生3: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可以用尺量.这时, 其他小组的学生在思考 (教师有意让大家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思考, 以便进一步探究, 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有学生举手并自己站起来说: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周长, 如果给我们的圆柱体不可以像今天这样把标签纸展开来, 那我们不就没有办法计算侧面积了, 所以, 我们可以测量圆柱体的底面直径, 利用圆周长的公式计算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再乘圆柱体的高就能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了.
二、紧扣探讨问题, 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 转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由课堂中的主要听众变为课堂自主探究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时, 不再是只听老师讲解知识, 听老师提出问题, 只要围绕老师提问思考回答就可以了, 而是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自主探究问题, 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探究的盲目性, 也就是一下子很难找准目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 只是解决比较肤浅的问题, 甚至是所答非所问, 达不到探究的效果, 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时, 要让学生紧扣问题探究, 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设计的问题, 目标要小, 不宜太大, 让学生容易理解问题的指向, 也便于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例如,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 教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拿出等腰的三角尺, 摸一摸边和角, 量一量边的长度, 比一比角的大小, 实际上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围绕三角形的边和角进行探究, 理解“等腰”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解决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条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一步一步进行探究,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断和特征.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尝试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画图的方法”就是学生探究的主题, 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方法, 再在全班汇报展示, 让大家共享探究的成果.事半功倍.
三、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
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比关注结果更重要.小学数学绝大多数题目探究的结果学生已经确定了, 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尤为重要了.所以, 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数学思想, 探究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说, 探究过程富含着较为深刻的教育意义.为学生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 探究活动的设计不宜过于细化, 不然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去完成, 不能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作用, 探究也就处于肤浅状态, 不能深入进行, 更不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也不宜过于粗糙, 向学生抛出一个较大的问题, 学生无从下手, 只会坐等.设计较为合理的探究活动, 要研读探究的问题, 分为要探究的几个部分, 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问题的预设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可设计师生共同探究的活动.教师先让学生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用2表示, 再分成两份, 每份用1表示, 这时教师又要求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怎样表示?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因为分数的表示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 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课本, 学习一种新数.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所以,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要得到保障, 要有充分的探究时间, 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判断别人发言的正确与否, 概括问题的能力等,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探究的问题较多, 不能一下子把时间交给学生, 应分成几个探究的小段, 分别探究, 这样既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探究活动, 又能挖掘问题的实质, 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探究过程中的方法.
四、注重探究后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在质疑、实践、推理、判断、演算和反思等探究学习活动中, 既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 这给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 而不同的探究, 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 加深理解, 而且可以让全班资源共享, 把不同的探究结果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 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
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表述过程中, 其他学生要注意认真倾听, 这是一个很好的接受、理解、对比、判断、整合知识等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 其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提出质疑, 让大家讨论, 还可以对展示的学生的表述内容作出判断和补充.在这个时间里, 我们要尽量让每名学生表述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探究经验与方法, 体验自己探究所得的快乐。
教师在这个时间里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重要的是组织展示活动的有效开展, 更要与学生一样注意倾听每一名学生表述的每一句话, 对学生的表述进行适当的修正, 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归纳、适当板书, 使学生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精彩表述, 进行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勇于展示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引起学生在学习观点上的根本转变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既要与同伴合作, 又要独立思考, 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自己对学习观的理解和认识, 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培养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通过模拟科学研究情境和途径, 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也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经历, 是感知、认知、体验的过程, 包括了挫折与失败, 成功与喜悦.
关键词:探究,体验,发现,关注
参考文献
[1]史冰清.问我所疑, 问我所想[J].小学教学设计 (数学) , 2013 (3) .
[2]黄伟星.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J].小学数学教学, 2013 (3) .
学习方法探究 篇2
教学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使学生明白九年制义务教育最后一年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在这短暂的一年、紧张的一年、非常的一年战胜自我,找到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优秀的学生不可骄傲,中等的学生不可迟疑、松懈,落后的学生不可气馁、灰心。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传授各科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1、由班主任分析月考成绩。
2、由不同层次的同学,通过多角度来谈谈考试中的得与失。
3、学生代表介绍各科的学习方法。
4、退步的学生表决心“我努力,我能行!”。
一、导言:同学们,进入初三的第一次月考、段考都已经结束,成绩已揭晓,有的同学取得很大进步,有的同学停止不前,有的同学略有退步,有的同学退步很大。一样的试卷,一样的教师,一样的上学,一样的教室,为什么所取的成绩却参差不齐呢?导致成绩下降的原因很多——基础知识底子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得当等。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和总结,最终就会取得成功。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就是要研究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们先请这次考的好的同学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之目的。
二、活动过程:请同学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小窍门。
三、班主任总结。
声乐学习方法探究 篇3
关键词:声乐学习 方法 效率
声乐艺术是一门抽象的歌唱艺术,看不见也摸不着。也有人把它说成是“有声无形”的歌唱艺术。它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它的传承方法——言传身教。它不像有的学科那样直观,有正规系统的学习教材、有琳琅满目的辅导用书、有详细准确的参考答案,因此有的学生甚至不需要专业老师教授、点拨,完全可以自学成才。
声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就与它们大相径庭。我们通过自己看书,自学成才的可能性很小。我们需要专业老师辅导我们逐步的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科学的发声方法。学生只能依靠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会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领悟音乐作品的内涵,去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1]这样才能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声乐道路位于正确的轨道上,否则有可能南辕北辙,越走越远。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当我们找到一个声乐老师后,也就可以开始我们的声乐学习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们之间的学习成绩也就慢慢拉开了。有的同学付出努力最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而有的同学付出了很多,而收获的却很少。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教师缺乏较强的教学能力,辨别不出学生的关键问题所在,导致学生盲目的练习。相反,有的教师能很好指出学生的问题,也能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学生不够努力,也会出现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声乐的学习需要专业素质较高的老师加上刻苦努力的学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声乐艺术的学习就是我们从老师那里学习声乐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师的知识就像是我们的“知识库”。一名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教师才有可能教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学习之前,寻找到这样一个“知识库”也是声乐学习者想要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一种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那么当我们寻找到这样的知识库之后又该怎样去有效的阅读、利用它呢?
一、充分的信任、尊重教师的劳动
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是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的,教学的成功与否,也是由两者共同努力和配和的默契程度来决定的。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的关键问题都很好的纠正出来,学生在声乐课堂上也就都能做到了。但這并不等于我们一直都达到老师的要求,有些属于声乐观念上的东西我们可以很快转变,而老师教授的声乐技术上的要领则需要我们静下心,用心琢磨、反复练习才能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有的学生在琴房练习的时候总是从头到尾一遍一遍的唱,不去思考回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到底是怎么讲解的、怎么示范的。反复这样练习显然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讲的技术上的要领,也将付之东流。怎么样才能高效的做到这些呢?个人觉得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在上课的时候随便带上一个录音效果较好的录音笔,把上课时老师讲的东西的录下来,课下自己先看着谱子回忆老师上课的要领,看自己能记住多少,然后再认真的听录音,对照一下自己到底还有多少技术要领没有记住。当我们把这些都清楚的记住之后才应该去琴房对照着逐一练习,这样才能保证下次课,能很好的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要求。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并不是所有的声乐学习都能按照这个理想的模式不断的进行下去,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情况是老师很认真的纠正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在课下却没有下功夫练习,以至于进度缓慢。有的情况是老师不知道学生的关键问题所在,学生在课下盲目的练习,最后也没取得理想的成绩。显然,声乐的学习需要学生与老师紧密的配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闲暇之余,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们之间有这样的交流:“不想唱声乐老师布置的某某声乐作品,很难唱很难听,自己很想唱某某作品,可声乐老师说先不让唱”。种情况估计大家并不陌生,但大家有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呢?这对自己和老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我相信每一个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有其合理的理由,我们要充分的信任老师。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确实在老师的技术性的要求上或者曲目的布置上跟老师的意见确实有分歧,要及时的与老师沟通,把事情搞明白。我认为这不但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也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我们要找准“标靶”,刻苦练习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他的《前出塞》中写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比喻在解决事情上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则不战自败。另外还有这样一句俗话“打蛇打七寸”。意思是说:要把一条蛇打败,一定要打蛇最致命的地方,因为“七寸”是蛇的心脏所在处,一旦受到重创必死无疑。这两句经典的古训,若用在我们的声乐学习上也同样适用。声乐教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的方法、技巧就是我们的“标靶”。我们在课下的练习必须严格的按照这个“标靶”来练习,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有人说:“歌唱艺术有一定之妙而无一定之法。”这是因为歌唱发声器官除了口腔鼻腔等体外器官外,大部分都生长在体内,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些器官的神经反应均不敏感,因此想要改造他们的性能并非易事,歌唱训练只能在人体高级神经系统支配下,通过调节体外器官的生理性能,获得某种符合声音发展规律的“生理感觉”,去间接控制体内发声器官,达到改善歌声质量的目的。它不像器乐演奏那样运用体外的手等器官进行具有外形的可视性和操作的直感性。[2]因此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要一畏的埋头苦干,如果方法不当,埋头苦干,只能让你的功劳变成苦劳。那什么是方法呢?方法就是老师在课上给你纠正出来的东西,我们不仅需要记住,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练习,并坚持下去,直到自己能做出来。当然有些错误也许我们一辈子都改不掉,但我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努力把这些毛病最小化。
三、用实践来检验我们的“真理”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重于理论性的学科,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课堂教学)和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如果脱离艺术实践,就不是完整的教学,将无法圆满地完成声乐教学任务。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讲,我们仅仅在声乐老师的课程上唱好了还不够。一些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的还不错,可一到台上就面目全非。声乐艺术也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每一次的演唱都是你在艺术道路上的一次新的再创造,也就是我们的二度创作。学生在舞台上的演唱不仅是学生各方面技术修养及内涵的展示,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在舞台上有可能超出了平时的演唱水准,但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舞台上可能连自己最基本的水准都发挥不出来。这一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自身的功夫不够,自己对自己本身就没足够的信心或者是上台演唱的曲目过大,超出了自己本身的能力。显然,我们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苦练基本功,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二是学生自己内向腼腆,缺乏表现的欲望,到公开场合就有点不知所措。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上台,直到把上台当成一种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准,使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较好的展示。
总的来说,声乐的学习需要我们与老师积极的配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勤学巧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付出与收获成一个正比关系,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天君.声乐教学感性经验的理性观察[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2]赵沧海.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黄河之声,2011,(01).
[3]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幼儿学习方法探究 篇4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让幼儿被动地学习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强调的是“教”的作用,注重教育的结果、成绩;“会学”则恰恰相反,它重视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注重幼儿的培养兴趣,向幼儿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养成幼儿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了以幼儿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么,让幼儿“会学”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一、学习兴趣,是使幼儿“会学”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是打开幼儿学习动机的钥匙,我们应针对幼儿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因势利导,激发求知欲。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先设疑引题,调动幼儿的好奇心,逐一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再展开活动。
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幼儿“会学”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会学”体现了注重向幼儿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幼儿能对细微的事物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教会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的重要一点。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获取知识,逐渐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会学”的活动的主体。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些习惯主要包括:
1.随时留意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
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教幼儿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时时处处能够以观察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一个人如果平时就能留意生活,那么他就会逐步积累起观察的经验, 遇到外来事物就必然会有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和判断。反之,平时不留意,只有到必要时才去观察,即使观察得很用心,也会因为缺乏观察能力和平日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达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对幼儿应该多加鼓励和引导,对他们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思维、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有好处。
2.认真 、细致的观察习惯
认真、细致地观察,是保证观察活动正常进行、取得良好观察效果的前提。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它的全貌、它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并不见得是一目了然的,往往需要观察者反复地、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达到目的。处在幼儿时期的儿童,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会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形,不能耐心地、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因而这一时期帮助他们克服马虎、粗疏的毛病,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3.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述的习惯
观察就是一种思维的知觉,离开了思维、离开了对观察对象的认识,观察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思维是观察中的一个实质性因素, 所以应该十分重视幼儿观察中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幼儿时期,儿童一方面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更多注意的是事物外露的表面现象, 而不能很好地注视和探究事物的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观察中思维的习惯, 主要是帮助他们由对事物外表现象的观察深入到对事物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的思考, 充分发挥思维在观察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同时养成语言表述的习惯。
此外,应让幼儿了解观察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幼儿明确了目的和要求,才会集中注意力,有效地观察和思考所指向的方面。
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要求的能力。幼儿的观察活动更多的是靠平时自我进行的,这就需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善于不断地给自己提出具体的观察任务,并明确每次的观察目的和要求。
三、引导幼儿主动探索,重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是使幼儿“会学”的关键
在教育活动中,尽量做到:凡是要幼儿动手操作、亲身接触来获得知识的都让他们去操作、去经历、去体验;凡是让幼儿通过与物体与他人的交往来形成认识、发展能力的都尽可能地采用,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相互作用的更多机会,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幼儿感兴趣的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日常生活练习区(娃娃家、理发店、点心店、银行等)、图书阅读区、建筑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表现区、动物饲养区和种植区等,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在同一活动区活动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可以说,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因此, 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在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发生的,这已经成为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游戏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这样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成为幼儿的交流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方向、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发的, 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也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 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区角活动为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 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篇5
龙门中心学校 白培松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亮点。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其实,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 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应着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同样,在七年级语文的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教学中,学生萌发了一个念头:出一本关于该书的专集,以次来呈现自己对该书的初步理解。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任务。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创作。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封面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当一本本手工编制,还显稚嫩的专集出炉时,相信师生间已真正达到了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知识短文中写到: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举止神态。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教师就应给予支持和珍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新世纪之初,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自主发展
龙门中心小学 蔡庆春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看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想做到那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例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注重知识获取的探索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究的空间。如教学“分数小数应用题”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当学生运用了方程或算术18÷(1+1/5)=15只,求到白兔再求黑兔(15×1/5=3只)。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数”与“比”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把条件“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转为“黑兔的只数与白兔的比是1:5”时,学生就能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1+5=6,18×1/6=3只;18×5/6 =15只)。只要老师能把这一个探索的过程点一点,那学生就有了一个探究的方向,老师就不只是停留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升华。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
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用脑去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把任务交给学生,给学生多留一个空间,给学生多提一个问题,相信他们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创造,使师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龙门中心小学 白锋艺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堪忧,教师普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产出与投入比率低,“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教学方式单调,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农村小学教师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思想陈旧,创新意识淡薄;应试教育阴影作祟,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要求转;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单一,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改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我校语文教师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即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思考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2、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 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3、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3、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客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语文教师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这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创境激情--引疑自究--启思自悟--导训自结。即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参与自主学习目标的制定;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评自结,整合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我们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互相讨论,及时评价。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的发言有优有劣,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借鉴意义。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大胆发问,鼓励创新。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有的老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下课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上课必须学习。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探究学习不等于科学探究 篇6
科学探究是人们对各类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根据确定的课题,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经验对问题的模型进行假想与推测,并进行实验,同时根据实验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自己的假想,直至正确的甚至是新的理论的诞生。而探究性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与方式。其方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对单元某方面的知识点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作专题探究。其方式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学习内容或问题进行的自主探究,与同学、老师进行合作探究。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与合作探究精神,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语文课堂教学则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非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担忧的那种科学探究。
我们弄清了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主要特征后又如何去实施呢?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摸索与尝试中,笔者深感以下方法可以达到上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探究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文本阅读是学生接触新课的第一步,只有学生对新课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课堂上的一切学习交流才有意义。所以笔者告诉学生探究文本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为使学生迈实这一步,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拥有的学习资源对文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积累生字新词,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赏析课文精彩片断及写作特色,找出阅读中的疑惑等等,为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例如《白杨礼赞》一课,按照笔者的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拥有的课外辅导资料,初步了解了作者茅盾的生平和文章写作背景,从而使学生顺利地理解《白杨礼赞》的内容。同时还明白了题目中的“礼赞”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合课文注解及工具书,理解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等词语,扫除了课文理解上的障碍。归纳出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主线:文章起笔就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第二部分赞扬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第三部分强调白杨树外在特点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第四部分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结尾又一次赞美白杨树。由树及人,托物抒情。许多学生十分赞赏作者第七自然段欲扬先抑的写法。汇报学习体会时,大家纷纷联系第七自然的句段进行赏析:开头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却是“伟丈夫”。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还有学生提出对“白杨树”、“楠木”等词的象征意义进行归纳的建议。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阅读探究,所以学生的汇报自主探究成果时显得十分活跃。
二、利用合作学习对文本深入探究
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感知后,笔者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第二步,就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以求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同时可以相互探讨各自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理解全文。
例如《幽径悲剧》一课,在合作学习交流中,有一小组成员认为《幽径悲剧》,题目用“悲剧”一词用得好。所谓“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课文中发生在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毁于愚氓之手,而且这样的悲剧竟然发生在“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成绩,说明国民的审美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作者感到更悲伤。另一小组成员补充道,这个题目中的“幽径”不仅只是说明美被毁灭的地点,而且有衬托作用:从历史方面看,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从自然环境方面看,幽径四季都非常美。更衬托出古藤萝的美,让人感到悲剧更悲。还有同学找出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来与大家共同品味其间蕴涵的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痛恨灭美的愚氓行为,激起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最后还有同学饱含痛苦之情朗读了自己为在燕园生活了两三百年的古藤萝而写的控诉愚氓的罪行书,使所有同学相继发出了“谴责愚氓灭美”、“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用实际行动爱美、护美”的呼吁,从而将文章的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利用学习中的问题作专题探究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但在理解中往往还会产生新的质疑,生成新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这一新的质疑或问题,再次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例如《孔乙己》一课,在交流学习时,有学生说: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在笑声中死去,在人们眼中只是一个笑料罢了,当他“长久没有”出现时,谁也不关心他的下落,只有酒店掌柜时常地念叨他还欠十九个钱。可却在此时,有学生质疑这小说有不符合情理之处,因为自己读了这篇小说怎么也笑不出来,几乎快要流泪了,但掌柜和一些人甚至小伙计也“哄笑”这难道是真的吗?他这么一问,周围的同学都顿时有点语塞。见此情形,笔者发动全班同学进行探究:有小组的同学说,他确实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比如孔乙己又脏又破的长衫一直穿在身上,以示他是读书人,因为他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买酒时一个动作——排,想在短衣帮面前摆阔,反映孔乙己的滑稽可笑、自欺欺人;别人说“偷”,孔乙己说“窃”,说明他极度的虚荣,死要面子,迂腐;别人说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得到,他立刻显得“颓唐不安”,说明他把科举功名看得最重要。这些都说明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是对科举制度的无情揭露和鞭挞。还有小组学生认为:有钱的酒店掌柜嘲笑他,无钱的“短衣帮”嘲笑他,就连酒店的小伙计也嘲笑他,这些笑恰恰深刻说明了中国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是对旧社会的有力控诉。学生深刻的分析,也使笔者情不自禁地说道:“这篇小说‘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这是鲁迅先生以喜剧的手法来表现本课悲剧的主题。他用这悲剧的主题告诉我们遭受了疮伤固然是可悲的,但一个民族麻木、愚昧才更可悲。要改变这种民族的麻木、愚昧,就要推翻那人剥削人的封建社会,消灭那种毒害人的科举制度。”学生情绪激动,抢口说道。这一生成性问题的探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学习方法 篇7
一、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究过程, 而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科自身优势,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 进行科学探究,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在新课程中提倡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和使学生能将化学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相联系的开放式实验, 此类实验主要是指学生运用实验手段, 探究未知的现象, 着眼于探索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化学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因为它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探索从而发现新知。例如, CO2通入Na2CO3溶液的实验研究
首先设疑:CO2通入Na2CO3 溶液会有NaHCO3 沉淀析出吗?
实验探索:①把CO2通入Na2CO3溶液中, 无论通多长时间, 也不见有任何现象发生。②把CO2长时间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观察, 也不见有沉淀析出。③在煮沸条件下把Na2CO3配成饱和溶液, 同时加入适量的固体溶解、静止、冷至室温后过滤, 在滤液中通入CO2, 很快就有NaHCO3晶体析出。通过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能形成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方式。
二、精心为问题立“疑”设“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疑”引导探究的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发现时机, 还要善于创造时机。精心为所要讲述的问题立“疑”设“障”, 而立“疑”设“障”时要反复考虑, 努力创设一种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氛围, 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根据内容巧妙的设疑布障, 在常规的途径中设置非常规的问题, 或在一般层次中设置较深层次的问题, 或在单向问题中设置多项问题, 特意给学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 独辟蹊径扫除障碍。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 先做演示实验:将一块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盛满氯气的广口瓶中, 让学生观察现象。当学生看到所演示的现象时疑问顿生:“Cl2 为什么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却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大家疑虑重重, 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有人说是因为有水吗?我看时机已到, 及时肯定他们的发现“很正确, 是因为Cl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那么大家能否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推测产物是什么呢?同学们跃跃欲试, 探究的兴趣非常高涨。从老师的设疑、学生的生疑到疑问的解除, 步步深入, 层层递进, 达到了启迪思维、引导探究、培养兴趣的目的。
三、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其实早在古罗马时期, 普罗塔克就明确指出,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生命的火种!精神的火种!心灵的火种!
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演”整个学习活动中, 学生应是主角, 是学习的主人。我们不能再循着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灌”学生“装”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应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尽展风采, 在学习中自我调控, 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提高学习效率, 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的根本原则, 教学法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一定是教师精心设计的, 更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现。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创造性处理, 使之转换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 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探究”有师生交流, 还要有学生之间的讨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高高在上, 袖手旁观, 应当热情地走到学生中间, 作他们探究新知的引导者和同路人。
例:我们在讲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这一问题时, 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酸溶液的PH<7, 碱溶液的PH>7, 中性溶液的PH=7。而对同一溶液稀释前后的酸碱性有争议。我抓住这难得的时机, 让学生自己动手得结论。结果难点很快化解, 因为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了同一物质在稀释前后酸碱性不变。即酸经过稀释后不可能变成碱, 碱也不可能经过稀释变为酸。我乘胜追击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经过讨论很快得出“都是水的电离引起的”。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水到到渠成, 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过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四、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通过化学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我们要让学生关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人们在享受化学科学的成果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环境正在遭受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士壤污染、噪音污染、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等日趋严重, 而许多污染源与化工生产等有关。我们在化学教学中, 应当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和酸雨产生的原因;学习化学燃料的利用, 化学肥料的生产和使用时, 认识到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知道医药、农药、材料等的生产, 在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会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 无论是从事工、农业生产还是进行技术革新, 无论是开办一家工厂还是进行一项工程, 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环境, 不带来环境污染。化学学科中的许多内容与自然资源的利用有关,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化学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方法探究 篇8
本文以“乙醇化学性质的探究”为例来说说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物质化学性质探究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导入
在学习“乙醇化学性质的探究”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古往今来诗人描述酒的诗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吟出了“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名句。紧接着,我马上提出问题:酒真能解忧吗?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真的是这样吗?最后用多媒体展示本地近期机动车驾驶员饮酒造成严重交通事故的案例、因酗酒造成严重人身伤害事故的案例和交警查酒后驾车的视频,这样不但对学生进行了交通法规、健康保健教育,还能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酒为什么会让诗人感怀人生,诗兴大发?饮酒为什么又会带来如此多的社会问题呢? 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奇特而富有魅力的物质?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乙醇的世界。
二、探究过程
1.阅读教材,明确主题
乙醇俗称酒精,是酒类的主要成分,可由粮食或水果酿造而成。乙醇能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肝脏中被氧化成乙醛、乙酸,最终被氧化成CO2和H2O,释放出能量。少量饮酒能扩张血管、舒筋活血、祛风散寒、 消除疲劳,但是高浓度的乙醛能致癌, , 导导致致心心血血管管病病急急性发作;高浓度乙醇会减缓大脑中信使分子的有效传递,影响人的判断力。
2.猜想假设,设计方案,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台上已经准备好的乙醇, 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如表一所示)。
接着,学生对乙醇的填充模型进行拆插,写出其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认识其官能团(如表二所示)。
在分析乙醇分子结构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可以把乙醇看成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的羟基取代,也可以看成是水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乙基取代,加深学生对乙醇分子结构中既有有机碳链结构(-C2H5)又有-OH原子团这种结构特点的认识,以解释其物理性质。同时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概念。(2)进一步分析乙醇分子中能发生化学反应(断键)的部位有C-O键、 O-H键和C-H键,为乙醇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做好铺垫。
学生根据乙醇的结构特点,选用不同的试剂,设计出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如表三、表四、表五所示)。
在上述的实验探究中,应该注意: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分组活动,然后对所得实验现象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现象的本质。
三、对探究结果的总结与思考
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非常认真,积极性都很高。通过我的引导和指点之后,学生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有些学生还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现象的本质、反应断键情况等,这些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再次对新课标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1.探究活动的多样化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 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因为在这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不仅可以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有利于他们建构起对自然界新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和书本,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探究教学的常态化
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曾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且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化学实验课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方法,深入探究实验的原理,同时做好实验探究教学的反思,以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实现实验探究的价值。
3.探究思维的习惯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提高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学,学探究的方法”。在平时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贯彻,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意识、 习惯、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培养,让学生养成“善思敏行”的良好学习品质。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因此要对探究的形式、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结果等进行思考,提倡探究形式多样化、探究教学常态化、探究思维习惯化。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探究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探究
高中数学因为它的难度, 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它不感兴趣, 学习效果不容乐观。我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 本文从7个方面来探究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希望能借以改善这种状况。
一、学习数学要有毅力
学习是要吃苦的, 学好数学离不开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毅力。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它需要不断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 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成绩优秀的同学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学习有毅力, 稳扎稳打, 并且经过长期的不断训练, 他们的数学技能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
二、制作一个错题集
同学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做错了题目, 当你隔段时间再做的时候, 会吃惊的发现, 你的错误并不是仅仅更正一次就可以完全改掉的。当以后再次遇到它的时候, 还是会再错第二次, 甚至第三次。针对这种情况, 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错题集, 把遇到的错题都收进来。平时不断的回过头来重新复习这些错题, 不要怕麻烦, 要坚持到真正掌握为止。特别是到学期的最后复习时期, 由于课程都学完了, 要想在知识上取得突破就显得可能性非常小, 而通过改正自己遇到一类题时常出现的错误这样一种手段可以使自己有一个不小的进步。
三、参考书有一本足矣
参考书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现在学生的课程内容很多, 时间有限。参考书再多, 学生没时间看, 也是起不到作用的, 并且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负担。其实, 在学生可以自由学习的时间里, 只要有一本好的参考书就足够了。学生关键要把这一本参考书看透, 把课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点烂熟于心。
四、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要善于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 尽量做到一题多解, 要有创新精神。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 要尽可能的独立解决, 通过自己的努力仍未能解决, 再向老师、同学请教。在学会解答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思路, 这样, 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五、做题讲求技巧
题目是数学的心脏, 要想学好数学, 就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 只有这样才能在做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但不是进行“题海战术”。做题不是目的, 关键是如何能更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主要有两点:第一, 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道题目考察了什么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的考察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第二, 做题时, 没有必要把每道题目的答案都详细的解出来, 只要知道它属于哪种题型, 要借此考察哪个知识点, 知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就可以了。不然, 会浪费很多时间, 而且只是盲目做题不加思考的话, 很容易陷于题目里面, 而对整个知识网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六、考场技巧
上了考场, 一般人都会不由得心理上恐惧, 这是很正常的反应, 但过度紧张显然不利于考试。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提醒自己, “害怕什么呢, 不管有多难, 大家都和我一样。”这样一段时间后, 心里就会平静下来。其实没有必要紧张, 考试的目的并不是看考的成绩如何, 而是把自己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 检测一下学习的效果如何。此外, 为了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学生就需要掌握正确的考试策略。拿到一张试卷, 可以在心里默默暗示自己, “我只要把这张试卷做好就行了, 其他的不用想。”这样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试卷上来。遇到难题的时候, 不要紧张, 要认真审题。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组成的, 学生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逐字逐句的认真审题, 细心推敲, 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 寻找突破点, 从而最终找到解题的方法。
七、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现代新式教育要注意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数学单靠老师是教不好的, 要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思维去获取,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好数学。学生学习数学不能被动的去学, 而要从内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 而不是仅仅顺着老师的惯性运转, 被动地接受知识。
八、课上做笔记, 课后总结
为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老师在上课时补充的内容很多, 如果不用笔记记下来, 就很容易遗忘, 从而在复习巩固的时候无从下手。并且, 在学生做笔记时, 他们自身也积极的参与了教学活动, 无形中加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 学生也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提高对知识点的概括能力。每学完一节一章后, 学生要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 从而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 这对于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方面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物理高效学习方法探究 篇10
进入初中, 当我们似懂非懂站在物理世界的大门口时, 我们可能会踌躇满志地想:我一定要把物理学好。不过当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 我们总是会发现, 学得很好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 学得不好的可能超过了四分之一。初中物理难学吗?从我的角度来看, 不难。那为何还有这么多的学生学得很糟糕呢?在教学中, 我们曾对同一批学生在初二和初三阶段的物理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采用问卷的方式采集数据, 进行了详细分析, 的确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大多数学生对物理有着较浓厚的兴趣, 但这种兴趣仅仅停留在好奇和好玩的层面上。
(2) 初二阶段喜欢物理的学生多于初三阶段的, 主要原因是知识难度的增加, 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所致。
(3) 初中阶段男生和女生在物理成绩上差不多, 女生在学习主动性上好于男生。
(4) 大多数学生仍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不愿意甚至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5) 大多数学生没有一定的学习计划和策略, 没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对物理知识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
(6) 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反思和总结的习惯, 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调控。
(7) 绝大部分学生缺乏与老师的交流, 不能及时的与老师探讨和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8) 中等成绩的学生, 学习方式主要还是停留在记忆和做题上。差生上课既不认真听课, 也不记忆, 做题主要靠抄袭答案。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 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融会贯通, 有一定的拓展和发散思维能力。
(9)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与老师交流多的, 学习成绩基本都可以, 不喜欢老师的, 物理成绩普遍不是很好。
现在我们再重点分析到初中毕业时, 物理学得很糟糕的那部分学生,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 就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 (1) 基础太差, 有些学生没有哪门学科是考试能考及格的, 就连家人和自己都放弃了, 所以无论你怎么鼓励都无济于事, 这部分学生人数不多, 但影响不小。 (2) 半途而废的, 就是开始学得很好, 但是中途到某个环节遇到问题了, 自己没有很好的去解决问题, 而是退缩了, 从此成绩越来越差。 (3) 有些是因为数学没有学好, 涉及到计算的就不会, 数学底子薄成为物理学习的障碍。 (4) 与老师交流不足, 甚至有隔阂, 因为讨厌老师所以不喜欢物理这门学科。 (5) 个性比较懒惰, 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 得过且过的。 (6) 可能因为家庭不和, 交友不善, 沉迷网络, 早恋等这些外在的不利因素, 导致后期自暴自弃的。
搞清了学生的原因, 再来研究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 就不难总结出学初中物理好的学习方法了。翻开初中物理课本, 我们就会发现:首先, 初中物理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以人教版课本为例, 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学的的是声现象, 介绍了声的产生、声速、声的传播和噪声的控制等,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很简单, 这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 入门很快, 也给了他们信心。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光现象, 第四章的物态变化难度都不大。即使第五章里介绍的电现象有点抽象, 但也不是很难。可以说, 八年级上册课本没有十分难学的内容。八年级下册课本介绍的是电和磁, 由于涉及到电和磁的运用, 另外还有计算, 所以难度有所增加。九年级物理是全一册课本, 涉及到的主要是力学部分知识, 总体难度不大, 不过像密度、浮力、机械效率部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次, 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八年级的声、光、电与物态变化这几章之间基本就没有联系, 而九年级的密度和力之间也没有多少联系, 至于后面所占篇幅较大的重力、摩擦力、浮力、杠杆和简单机械部分都属于力学内容, 也算是独立的系统。虽然八年级的电与热、电与磁, 九年级的能与力之间有联系, 内容也较为简单。另外, 初中物理更注重的是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的少之又少。例如九年级物理中, 讨论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只需说明用什么方法就可以, 而不需要具体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最后, 初中物理实验比较多, 而且大部分以演示实验为主, 需要学生去自己探究的不是很多, 所以说初中物理主要还是以观察为主, 即使要动手探究的也不是很深奥, 需要发散和拓展的地方就更少了。
针对初中物理的特点, 我们总结一下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
第一, 课前预习。只有课前预习了, 我们才能知道课本中讲了什么内容, 有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的, 还有哪些是自己看不懂的, 需要自己在课堂上重点关注的, 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使学习有了目标。
第二, 课堂认真听讲。课堂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 而且老师有的时候讲的内容比较快, 这就需要我们打起精神, 全神贯注的去聆听老师的讲解, 如果遇到重点内容, 或老师补充的内容, 或自己没有听懂的内容, 要快速的记录下来, 好留到课下解决。
第三, 课后复习巩固。新课之后, 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复习巩固, 该记忆的记忆, 不懂的内容抓紧时间问老师, 另外还要进行适量的训练, 在训练中加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 多观察多动手。由于初中物理实验比较多, 而且很多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都是很简单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器材去做些探究实验, 另外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 我们要认真观察现象, 这些都能加深我们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各种能力。
第五, 多和老师交流。首先一定不要害怕老师, 其次一定不要瞧不起老师, 老师的传授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很重要的一种渠道, 不管你多聪明, 你总有不知道的东西, 老师在自己所带学科上掌握的内容肯定比你多, 所以虚心求教, 多和老师交流, 是你提高成绩的一种好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兴趣 回归课本 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65
化学学科是理科学科中比较难的学科,初中化学的特点是内容繁多,概念繁多,关系复杂,并且其中夹杂着各种复杂难操作的化学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学生会操作、会分析,要求学生要把实验步骤背熟,并且熟悉当中的各种细节,要明白这些细节往往就是考试中要考查的重点。学生还要在牢记操作流程的基础上,熟练对实验进行操作,并且实验过后分析实验结果,倘若实验失败还要仔细研究实验过程中是不是出现了什么纰漏与错误等等一系列繁琐的事情。这无疑加大了化学的实验难度。如果没有顺利进行这些实验,学生就不容易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要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学好实验对于学好化学至关重要。化学实验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这需要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根据我自身的教学经验具体进行阐述。
一、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做任何事如果你对它不感兴趣,那么你再怎么努力做也是做不好的,只有你对件事充满兴趣,充满积极性,你才能热情洋溢的去完成这件事。兴趣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只要你拥有了它,你就不再惧怕任何事情,带着兴趣去做事情,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那么如何有效并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们详细来介绍一下。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有趣的化学现象:大家都知道水果可以解酒,但这是为什么呢?学了化学你就会知道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机酸,它可以与酒里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硫对物体有腐蚀作用,不能轻易碰它。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化学现象,在未接触化学之前学生可能不知道,甚至为此而苦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中间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呢?也许有些学生注意到了,但从来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等将来有一天学了基本的化学知识才会突然意识到,原来是这样啊!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科学是如此的奇妙。其实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堪称经典,确实是这样,如果细心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因此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可从生活出发,逐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初中三年级才开始开设的课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也是一样,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处于求知若渴的时候,在这期间,哪位学科教师把握了这个先机,他就能顺利地开展学科教学。所以初中化学老师一定要在这时候多下工夫,争取利用较少的时间以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继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回归课本
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学习,课本永远都是放在首位的、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从始至终较少都不能抛开课本泛泛而谈。初中化学虽为理科,但仍不乏许多要背诵要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像一些专有名词的定义,化学方程式、实验流程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背诵来记忆的。通过背诵课本里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相关概念,温故而知新,经常背诵还可以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与认知,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另外,学生在做辅导教材上的习题时,要时刻保证课本就在手边,必要时翻开看看,这样不仅能提高做题效率,还能对知识进行新的复习,并且在学生不会的情况下翻开课本找到的答案一定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有利于对相关知识加深记忆,更有的优秀学生还可能产生新的见解,一举三得。因此,要记得时刻发挥课本的作用,做题时一定保证课本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方便查阅。
三、小组学习,团结协作
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也是一样,特别是某些同学反映化学难学,很难理解,那么这时候就更加需要小组学习,团队协作。教师不可能时刻都待在班里辅导学生的学习,这时候就需要小组成员互相协作,解决困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教师将所有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一名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以小组为核心展开课堂教学。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的学习都能发挥最大效益。初中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内部,由他们课下先讨论学习,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等上课后分别向老师陈述在小组学习时遇到的困难,老师再一一释疑。课堂上如果遇到比较难解决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同时还能听取别人的想法和意见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对学习问题交流之后,学生肯定会有很多收获,伴随着也解决了困难。最后教师做简要总结,并对每个组的观点进行评论,指出优点和不足,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长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大家一起探讨化学问题,还可以探讨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小组成员要积极配合小组长的工作,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通过小组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减轻了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负担,缓和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探究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篇12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高中生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学习方式,但是他们学习的时间有些短暂,加之高考在他们心中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其自身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引导式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高效教学法,促使其以更好的状态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点,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主抓课堂学习,完善学生学习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培养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降低应试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推动学生个人发展的进程。但是目前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对知识点的记忆,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要积极的培养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习惯,为提升其学习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预习复习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预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的习惯,促使其以更好的面貌参与知识的探究当中,加深知识点在其心中的印象。首先,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门类。其中涉及很多趣味性的知识点,教师在新知识的教学之前,要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趣味性的一面,激发他们对知识点探究的欲望,从而带动其预习的热情。比如,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自己对标题的理解,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接着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为他们高效的预习知识找明方向,进而更好的帮助他们参与到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当中。其次,新知识点教学之后,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布置开放性的试题, 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也可以自主的投入到知识点的学习当中,更好的扎实知识点在其心中的印象。教师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复习和预习的习惯,可以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新知识点的学习当中,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学生课上学习效率
高中生接受了很长时间的课堂式教学,对于课上知识点的教学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中的知识点, 完善其课上知识点的学习方法。高中化学包含很多复杂的知识点,教师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听讲,让他们发现重难点知识奠定其学习效率的发展。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把学习用品都放在桌子上,免除学生因知识点的记忆造成手忙脚乱的现象,防止其因此忽略了知识点的记忆, 接着教师要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手脑并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记忆,提问他们接下来应做什么,可能有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其中包含哪些化学知识点,加强师生间互动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当中。并且遇到重难点知识教师要进行重点的讲解,为学生更好的发展铺平道路。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一边用耳朵听一边观看教师的讲解,课堂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实现听看全面同步,加深重难点知识在其心中的印象。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听、看、想”结合发展,提升高中化学的有效性,对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引导构建高效化学笔记
课堂上学生都会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点,都会加速课堂节奏的发展,导致很多学生记笔记的过程非常的凌乱,经常出现漏记或者是课下不知道记得内容的含义,对他们化学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掌握一套高效的记笔记方法,为学生课后复习知识做出铺垫。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学生直接抄教师的板书,黑板上的内容教师都会在课下进行整理,课上几分钟的时间学生不能做到有效的记忆,影响他们课上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把黑板上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忆,发现知识点中心性的语句进行记录, 既可以提升学生笔记效率还可以加深知识点在其心中的印象,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完善学习方法,深化知识点印象
化学虽然是一门理工类学科但是其中包含很多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知识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进程。 针对于这一问题教师要采用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化学知识点扎实在学生的心中,从而加速学生的发展进程。首先,课本中有很多抽象化的知识点,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实行对比式的记忆教学,课堂上说出教学的知识点内容,让学生联想性质相近或相反的物质,深化学生心中对知识点的印象,使得学生心中化学知识点趋于系统化。其次,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个人发展空间,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带动他们更好的实行互帮互助渐渐的加速全班学生的发展进程。并且教师可以组织以交流学习方式为主的班会,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和学生一起对高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优点与缺陷,采用针对性的引导方式推动他们取得更多的收获,为高中生今后的成长做出积极的铺垫。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知识点的验证过程进行探究,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加深知识点在他们心中的印象,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发展进程。
结束语
【学习方法探究】推荐阅读:
合作探究学习方法09-05
数学概念学习方法探究09-30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探究12-05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10-21
政治课探究式学习方法09-13
《对小学高年级信息技术课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12-16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方法 谈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08-30
德育方法探究09-11
具体方法探究12-13
导入课堂方法探究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