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探究

2024-06-21

学习与探究(共12篇)

学习与探究 篇1

刚分班时的学生有如一盘散沙, 一荡芦苇, 一滩泥水。人心涣散, 飘浮不定, 课堂上无动于衷, “水波不惊, 波澜不兴”。有怀念原班的, 有对新班惴惴不安的, 每个人沉默寡言的, 就连老生也怯怯的。上课没有一点精神气儿, 我要费很大的劲儿吸引他们, 以求给课堂增添点活力。

说实话, 好多时候我是装腔作势, 虚张声势, 强颜欢笑, 尽力来撑起一个像样的语文课堂。我甚至都有点怀疑自己的能力, 怀疑这个班学生的淡漠性情, 但是我更知道, 如果刚开始的课堂氛围没有营造得轻松主动, 不能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那么以后的课堂将是老师一言堂, 学生死气沉沉, 整个班级一潭死水, 师生受罪。所以我是使尽浑身之解数, 拿出“十八般武艺”, 极尽夸张之能事, 把这帮“服务对象”给“捧”起来, 竭尽全力驱散他们心中的顾虑、阴霾。

这里特别感谢我的两个课代表, 第一堂课征求意见, 他们建议还是搞个自我介绍 (我当时感觉没有什么新意, 没特别打算这样做) , 还真就是这堂自我介绍课松解了大家紧绷的心。自我介绍时我无视他们一副“时时留意, 步步小心”的林黛玉模样, 而是插科打诨, 撺掇怂恿!先拿“稀有动物” (文科班57人7名男性公民) “开刀”, 让“七朵金刚花”羞答答地开, 还好有潘顺鑫、张春红、胡家宝、王文玲、高文婧几位“带头大姐”, 新班级语文课堂就这样风生水起了。

给班主任汪老师建议继续上学期小组的教学, 感谢她的大力协助, 在小组长、积极分子的带动下, 在我的“鼓动吹捧”下, 语文课堂总算起死回生, 枯木逢春了……

现在这帮小家伙们上语文课啊, 那叫一个兴奋踊跃积极, 和小学生都有得一比了。一读文章, 他们手都举得高高的, 抢着站起来, 起来了又抢着读, 以致于七嘴八舌此起彼伏的, 有时候站起来一大片一起抢着读下去, 硬是没有停下的。我只有出个规定, 前面和后面, 后面优先, 中间和两边, 两边优先, 男生和女生, 女生优先, 高个和矮个, 矮个优先, 这样才紧紧张张地读下去。读书抢不算水平, 谈你对文章的理解看法再抢, 那才叫水平。嗨, 别小看他们, 还真有不少同学站起来谈, 你一言我一语的, 硬是把季羡林的《清塘河韵》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风格感情特点不同处给说出来了。教的多轻松啊!

我有时候在纳闷, 他们真的喜欢语文课吗?是不是刚开始啊?是不是瞎凑热闹啊?可是几个月都快过去了, 他们的热情没减反涨, 那就不是图个新鲜凑个热闹了。

说实话, 我对这一届学生可没有上届学生期望值高, 主要是他们的综合素质比上届学生差远了, 所以一开始我没报多大的希望, 也就是尽点心而已。可是随着接触的增多, 发现他们虽然语文素养较弱, 写不出上届学生那么流畅那么文学的好文章, 可是他们因无知而率真可爱, 而不拘泥做作, 而充满表现欲, 可比那些故作深沉的家伙们可爱多了。高中了还有这些童真, 太难能可贵了, 哪儿找去啊?我得好好地保护住了, 有这高昂的学习兴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基础弱一些, 文学素养差一些又何妨?

他们为什么兴趣盎然?小组学习, 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来讨论来交流, 话语权给他们, 哪怕只言片语, 哪怕旁逸斜出, 哪怕语意肤浅, 含义却在交流中渐渐明了, 思想就在表达中愈来愈清晰。天天坚持, 时时夸赞, 常常鼓励, 形成习惯, 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自我表现。

这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妙处, 这就是坚持鼓励为上, 坚持自主学习的理念, 合作探究行动跟踪的收效, 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啊!

更可喜的是他们的进步慢慢显示出来。书读得越来越多了, 课堂表达越来越清晰流畅了, 随笔写得越来越有文学味了, 感觉他们的气质在慢慢改变呢!相信他们一定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现在是自主学习寻常事, 合作探究进行中, 欢声笑语时时闻, 你争我抢齐上演, 朗朗书生满堂闻, 老小师生乐其中。我的女汉子、汉子们, 加油啊, 期末考试再考出好成绩, 那就更锦上添花啦!

学习与探究 篇2

关于探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实施,存在问题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儿提供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2、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另外,以“问题情境中的主动学习者”为基本逻辑起点,建构了学习各阶段的教师辅导策略;以及辅导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更注重对话,辅导介入讲求适度,以及教师联合的必要性。

3、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度和师资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付强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已经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多层面的活动,包括通过观察、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调查研究、实验来收集、分析、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或作出评价,以及交流结果。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方式组织活动,发挥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我国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学校的实施中,的确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要指出,类似的成功毕竟不是普遍的。相对来说,在中小型城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已与大城市有明显的差距。可以说没有大城市开展的那样有声有色。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出现不能仅仅归结于学校的开展不利,缺少经验,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

三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比较

(一)历史与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有两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一是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自周代开始直至 民国初,等级和礼教森严的社会体系才开始有所转变;二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严格而根深蒂固。封建思想使得中国长期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重传统、重宗法、重教条。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与西方的文化、思想本身是相一致的,而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却是相背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很容易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实施起来效果显著,而在我国的实施中却面临了一些矛盾和困难。

(二)教育体制:我国教育体制主要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推崇的更多的是规范,致使探究性学习开展时,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积极性不高和想象力有限。虽然知识扎实但具体应用时能力较差。西方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实践能力,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学生很投入,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三)家庭:东西方家长的不同态度与指导程度,对探究性学习将起到截然不同的影响,鼓励、支持与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更大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促使探究过程顺利进行。而相反 的行为则抑制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使其丧失了创造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其,很多探究过程是要在家中进行的,所以家庭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学校硬件设施资源:西方经济的发达,使学校具有很好的硬件资源供学生研究和学习使用。而我国经济能力有限,学生多,学校设施及资源相对贫乏,贫困地区更为严重。这使得我国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多时候受到条件的限制。

(五)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影响,研究意识与能力大多较低,又由于升学率的问题,对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积极性不大。

(六)学生:西方的学生,独立性强,喜欢发现和思考。我国的学生由于传统教育影响,基础知识扎实,但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创造力、动手能力较弱。

(七)社会支持

四、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实施的建议: 1.突破传统,转变观念 2.完善教育体制 3.家长的配合与转变 4.解决硬件资源、条件的问题

5.教师的提高:在师范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在职教师的全方位转变。

6.学生: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总体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7.寻求社会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学校与各有关方面单位联系,协商如何给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

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采用分步实施,逐步过渡的方式。实施的同时注意以上提到的问题突破传统、转变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做好家长的配合和转变工作,解决学校的硬件资源问题,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寻求更多社会支持各方面的改革来配合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最终实现全面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学习与探究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

1引言

我们要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属于这一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现在的教育教学过程里,很多的教师和学生过于关注探究性学习而忽略了接受性学习。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将两者相结合,以便老师更更全面地传授知识、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2探究性学习优势

2.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工作的重点在于开展课前的教学策划,并且在课程进行中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拥有更好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同时发现并提出疑问,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2加强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在高中生的整体队伍中,他们的阅历尚浅,没有足够的经验,也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很难通过单独的个体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需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师生间的协调合作才能够完成。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及知识积累也存在着差异,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能激发他们相互合作的精神。除此之外,老师在探究学习中也扮演着学习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学习,并一起解决发现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2.3学习方式更科学

以调查、考证以及实践方式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取代了以往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图书馆、校园之外进行学习,比如在开展《荷塘月色》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欣赏荷塘风光,感受荷塘的魅力。在探究学习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接受者,更利于教学。

3接受性学习含义及优势

我们口中的接受性学习指的是通过教师比较、联系不同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更加明确地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同时进行概括与总结的这样一个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3.1提高知识的传播率

接受性学习所传播的知识内容都是经过教师筛选出来的,能够显著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摸索所花费的时间,也就很好地提升了传播知识的效率。除此之外,还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便捷地对严密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掌握。

3.2加大知识的传播量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知道,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大的知识量,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更好的发挥。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很多的特定类型的技能或者知识实在没有必要让学生消耗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探究”或者“”发现“的。笔者认为,什么样的知识都让学生通过探究方式学习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这样的知识选择教师直接传授效果更好。另外,老师在分析一篇优美的文章的时候,他会将自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体验以及平息等思维成分和教学相结合,他的教学思路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基础上形成的。这样,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时候,能够在其中获得启迪,还能够促进它们主动思考和分析。

4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意义

关注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而关注结果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特点,我们主张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同时,在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以及收集的时候,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能力。对于一切兴趣阅读或者非必学内容,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习,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中找出自己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开展学习,过后及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所提高,还能够促进他们自觉学习。

我们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假若是能够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主动接受课本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维,以免形成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是对所收集的资料存在着一些疑问的话,就会促使他们再次收集资料,以便开展更深入的论证,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对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我们有一句古老的说法,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学习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从对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与吸收,时刻让新知识充实自己,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即时性调整。因此,我们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教学。

5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每个老师都应该树立起一种主张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科学化的观点,应当按照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知识的发展程度以及外部的环境支持条件等特点对探究性学习以及接受性学习进行有调整合,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探究》,朱 珠,《学周刊》2012年18期

[2]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张本奎,《成功教育》2009年01期

学习与探究 篇4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要素,基本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指出:“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帮助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树立学习信心。

一、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数学概论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质疑、推导等方法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 利用已知条件, 在数学理论的推导下, 运用科学合理的证明对问题进行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思维的学习方式。相同的是, 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数学都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学习目标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数学的要素

(一) 学生的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勇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对具有争议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内容大胆质疑, 从疑到思, 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才能敢说敢辨, 能说会辨。所以, 教师要多给学生质疑和解疑的机会, 努力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能力。

(二) 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

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因此, 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设计每个问题, 并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学习, 进而使自主探究的课堂轻松有趣, 让学生变得爱学、乐学和会学 (1) 。

(三) 教师的引导作用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 正处于慢慢提高的阶段, 对某方面不能完全理解和领悟, 所以对于学生回答不全面、理解不透彻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点拨, 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遇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一) 做到“一听”“二习”

学好数学, 我们就要做到课前预习, 课中仔细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并认真听教师讲解, 课后及时巩固复习。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为课堂自主探究做准备, 课后的巩固则是对自主探究学习的进一步提升和总结。“一听”, “二习”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

(二) 制定计划, 评价总结

制定计划, 明确目标, 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学习, 按照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 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条不紊, 循序渐进。一般而言, 计划可以分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 一步步实现。同时, 还要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因为评价并不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终结, 而是进一步的深化。学生间、师生间可相互交流、评价、思考、鼓励、促进, 最后用积分制或评优法激励学生评价总结。

(三) 小组合作, 明确分工

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数学离不开小组合作。成立学习小组, 实施任务分配, 使成员承担起各自的学习任务, 各施其才, 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 从而保证每位组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通过合作学习, 能够把本领域的学习内容和沟通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技能。

(四)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数学有很多方法, 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因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彻底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吃透典型数学例题、加强数学课堂记忆、整理错题集等。有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做习题时, 学生才能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应该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 所以要彻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不应该过多注重教师讲得怎么样, 而更多地侧重于教师引导得怎么样, 学生学得怎么样,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要教师启发有道, 引导有法, 学生便能自通和创新。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 把信任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使其拥有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 (2) 。

(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一般来讲把教师传授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 教学活动才能在学生渴望知识的状态下有意义地开展。因此, 教师要将问题问得有趣, 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努力为学生营造“兴致勃勃地学习, 聚精会神地思考”的学习氛围,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必须将重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而不是简单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不能越俎代庖和盲目控制学生的思维。

(四) 培养学生的整合知识能力

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 不断思索进取, 产生责任意识, 时刻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效, 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要达到这一目标, 课堂总结不可缺, 它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概括, 便于学生理解, 理清思路, 强化知识巩固。学生通过总结疏理、归纳概括, 整合所学知识, 能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加深印象, 进一步巩固所学。

教师要不断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念, 致力于创新教育实践,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 深入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要素与方法,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而服务, 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而努力。

注释

11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2-130.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篇5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考查的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融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命题中,加强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社会、语文与个性品质的联系,命题材料以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周围人和事;新科技、新思潮;环保、教育、旅游、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如:“推广普通话活动”:①写宣传标语,②开展哪些活动,③向学校提出富有创意的建议。再如:“漫游语文世界”调查活动:①精彩广告词集锦②绝妙对联一幅③网络语言“小词典”④校园游行语等等诸多问题,尽在综合性学习与探究中。

下面略谈几类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类信息概括题:步骤为熟读----找重点词句提炼----概括记叙体、抓记叙的要素:人物、事件、结果;说明文抓事物(事理)和特点;议论文抓论点即可。

第二类材料分析题:

一是文字材料。它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实用性。可提炼表达、可阐述、可评价。例:美国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问题是二则材料你有什么发现?联系自己或社会现象谈谈你的感悟。

二是图表数据。解决这类题的方法,一要“细”:细看图表名称、细看图表的范围项目、细看所给的数字。二要“比”:所用方法是“纵横交错法”,再归纳总结。

三是漫话材料,有两种常见题型:一描述漫画内容。注意画中的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并按一定顺序描述。二解读漫画寓意,可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三拟写标题,要紧扣画面的内容或寓意,可用中心事件描述法,引用画中语言法,比喻法等。

第三类广告标语、宣传语都具有语言精练、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等特点,语言多使用夸张、双关、比喻等修辞方法。广告标语题型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情境设计广告标语;改写广告标语;欣赏评析广告标语;辨析广告标语的优劣;为公益广告拟写广告词等思维,表达,创造能力。重视综合性学习的相关练习。结合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选择中考试题中的经典题目加以练习。同时关注地域文化特色及时政热点问题,如上海世博、和谐社会、重大科技成果等,搜集相关资料,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充分练习。

高效课堂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篇6

一、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抓好预习这一环节。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在预习中学生可以把老师即将要教授的内容提前思考,把许多生词提前认识,还可以巩固对知识的记忆,不仅能储备知识还能形成基本技能。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也比单纯依靠听课仅靠课堂获取知识效果更好。预习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还能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大多数学校都为英语科目设置了晨读、天天读和晚自习时间,我们可以把这些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线索进行预习。包括对新生词的预习,对对话或课文内容进行预习,对本知识板块进行拓展性预习等等,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还要要求他们做好预习笔记,并把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或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大概的了解,上课的时候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老师讲解时也听得特别认真,当然学习的效果也比老师单纯地讲,学生只是记和听好得多。

二、课堂展示,展出自信与魅力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最高。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只要我们掌握方法用我们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学生们会找到自信,体会成功的。因为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应学知识,他们已经胸有成竹,特别期待能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过一把成功自信的瘾,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态,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通过努力探寻到的东西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以一堂阅读课为例。学生在预习时老师已经向他们布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上课时老师把课堂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Article Show,只要能流利地朗读这篇文章,就可以举手展示,让大家目睹你的风采。一些平时稍差一点的学生因为课前经过认真的准备,已经读过好多遍,他们也敢于举手展示;一些英语基础较好,语感较强的学生甚至能脱口而出,背诵这篇文章,引来同学们不由自主爆发出的热烈掌声。接下来的环节老师取名为Question Time,也就是说对于本篇课文在预习时你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设置几个问题记在预习本上,到了这一环节你可以向全班同学提问,任何一个同学都可以回答。每个人都可以提问,问题不能重复。然后是Language Point,也就是说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参考教辅资料,对于文章中的知识点或语法现象,把你认为同学们应该掌握的东西记录在预习本上,自己先搞清楚然后针对该知识点举例说明。后来的环节如Retell The Article和Write your Own Article,学生也很感兴趣。整堂课学生就像是在表演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热情满怀,跃跃欲试,这才是他们自己的课堂,这才是他们想要的课堂啊,因为他们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找到了自信,体会了成功,而不是收音机、记录员。

三、相信学生能做好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话语权还给他们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这样不能那样,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地学习地位,没有轻松愉快可言,因此对课堂也没有兴趣。所以课堂环境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在快乐中收获。教师也应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相信他们能当好学习的主人。期待就意味着信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期待会给人的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它是人的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信任,一旦这种心理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感到振奋和鼓舞,产生巨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期待也是一种激励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让他们能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信任,相信他们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大胆地把课堂的自主权、话语权还给他们。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权,展示自己的机会和活动多了,他们就会对课堂越来越有兴趣,因为他们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自信、勇气和成功的体验,分享的快乐。但教师必须在学生活动时适时调控,引导,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如学生在Language Points这一环节的讨论中,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参考的教辅资料不同,而不同的教辅资料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解难度不一,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其中的度,这时教师发挥调控引导作用把那些太难太深的东西过滤掉,强调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并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记好笔记。最后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交换各自的看法,给予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力量,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胆怯和以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品质,通过引导——解答——归纳——总结使学生体验了获取知识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物理实验与探究性学习 篇7

一、物理实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探究性学习法是一颗最闪烁的明星。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筛选整合信息、研究探讨等活动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以“问”开始, 以“问”作结, 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 产生探究、创新意识,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 物理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石

“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教学不变的真理。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 仍然要让实验成为生动而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让实验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块奠基石。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 可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利用一台手摇交流发电机, 首先让学生取下永久磁铁, 快速转动线圈, 看看小灯泡发不发光;再装上永久磁铁, 转动线圈, 再次观察小灯泡发不发光。这样, 使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参与、仔细观察、探究科学真理,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

2. 物理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员

物理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一个首先确定研究对象 (即问题) 和研究目的, 然后运用某些知识和手段, 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探索研究, 并不断学习完善, 最终得到真知的过程。因此,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员。学生能在实验中动脑动手, 体验探究的乐趣, 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亿万年来, 人类不断探索、不断演进, 探究似乎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命脉。新生代的学生正是处于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年纪, 要让他们提出疑问, 让他们探索发现, 求得自身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有问则好, 学生无问, 老师就得“激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环节, 是创新的起点。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 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 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做实验。这样学生失去了对实验的探索欲望, 思维单一呆板, 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实际出发, 先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 积极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 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探究性学习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且针对提出的问题, 根据已有的知识, 经过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深入思考, 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假设或猜想。例如在演示“完全失重”实验中, 教材设计的是在容器的侧面开小孔, 做完这个实验后, 有些学生提出了问题: (1) 在容器底部开孔, 将其竖直抛出, 水是否流出? (2) 在容器底部开孔, 并让其自由下落, 水是否流出? (3) 将容器朝开孔的另一侧水平抛出, 水是否流出?

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好的开端, 接下来, 我便指导学生一一实验, 直至解决问题为止。在此次实验中, 学生们非常活跃, 为自己的重大发现喜不胜收。

在课改的浪潮里, 我们要着力让学生成为物理实验的舵手,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探究活动的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摘要:新课标提倡开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物理教学的学科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 探究性实验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学习与探究 篇8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的探究实践中, 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施探究性学习正是实现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参与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学生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团结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传统教学与探究性教学的比较

传统教学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 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而探究性教学是将教学过程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

传统教学中, 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 对知识的“正确性”具有最高权威, 不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 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而探究性教学, 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 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 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 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而探究性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 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生存能力的过程, 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随着探究活动的经历不断发展的, 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是随着开展探究教学的次数和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二、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 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 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 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 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认识物质, 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 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 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 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 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 针对发现的问题, 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 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 并进行验证。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 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 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篇9

一、背景

1. 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全方位推进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 而探究性学习方式, 又成为使新课改真正走进新课堂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说, 真正改变了学习方式, 新课改才走进了新课堂, 真正走进了新课堂, 新课改的任务才落到实处。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课改不同的几大特征: (1) 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课改理念和目标; (2) 突破了传统“双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 强调“四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 ; (3) 由传统的执行教学大纲改变为理解与创造性地贯彻新课标; (4) 传统的备课转变为教学设计。

2.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是“给予”, 单纯的赶进度式的“教”, 很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的一种服务, 而在课堂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 也带着自己的经验、兴趣、知识、心理准备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构成课堂鲜活的生命力, 从而使课堂显现出多变、生成不确定性而变得丰富多彩。应该说学生的学习是教与学“双边”互动、合作交流的活动。

3.《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 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的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与标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已成为教师必须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 除了对以往常用课型进行改造外, 我们必须创建新课型———探究性学习课。

二、新旧课型的比较

1. 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讲座课、检查测试课等 (个别学科还有概念课、听力课、语法课、演讲课等) 。

传统课型———讲读、演示、实验、谈话、时论、参观、实习课型。新课改后的课型———综合、研究、开放、创课等课型。

2. 结构

以新授课为例有传统的七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人新课→讲新知识→巩固练习→小结→作业。新课型探究学习课:自己预习→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解→课堂练习→作业。

3. 两种课堂类型分析

传统课型———一是强调“双基”, 二是灌输传授, 不考虑学生的学法、体验、态度, 没有反馈信息—————单边、指向性的“教”, 只有预设, 很少顾及生成。

新课改课型———一是强调“四基”, 二是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交流、注重生成, 反馈信息的把握, 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 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 是师生双边的双向性活动过程。

三、探究性学习课的教学策略

1. 含义

探究性学习课是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现时课堂教学的产物, 所谓探究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未知领域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主动地去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或者师生共同研究问题的一种新的课型。这种课型的核心是改变教师传递知识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发现, 是教与学的活动尤其是学生对未知的探索、发现活动。“问题”是这种课型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条件。

2. 探究课的重点是探究性学习

学生投身学习过程中, 对所经历的实践问题, 付诸行动探究, 自己思考做什么, 怎么做;自行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自身认识能力, 掌握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 将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学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例如在“自主预习”环节中, 学生可以结合“讲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指导去独立自主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两个环节上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对于“生成”的问题进行思考指导, 学生的积极探索交流将教学内容丰富深刻化, 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主体地位大大提高。

3. 探究性学习课的做法

探究性课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要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的基本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发现意识、研究能力、探索精神。

(1) 精选探究的内容, 善于提出问题。学习的内容是探究学习的载体, 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探究的方法教学。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教学方法, 合适的利用探究的方法。其次, 在探究教学中“问题”非常重要。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个环节) 这也是前段领导做课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往往以讲代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新颖度对整个课堂活动的开展影响很大, 这是“课”, 也是“讲学案”能否与“学习目标”相吻合、不脱离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教师在讲学案的“预设”中一定要考虑“生成”的问题, “检查自主预习、指导自主学习、引发合作探究”。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其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 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2) 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我在2008年第3期《中小学教学研究》发表文章, “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课堂”。经验告诉我们, 创设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客观情境是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前提。探究学习情境是探索学习活动的背景和舞台。失去了探究背景和氛围, 探究的现实意义和吸引力就被淡化了。探究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对某个问题的探究气氛中, 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所在, 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还可以从心理上意识到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 来解决问题, 而不应以现成的答案来解决。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

(3) 合作与交流是探究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 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也增强集体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都是这个道理。合作学习可建立探究小组, 分工合作, 提高教学效率。小组成员要有互补性。

整合阅读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上文已经说到, 学生的阅读基本上是被动的, 是被教师或者说被模拟题牵着鼻子转的,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能拿高分。于是乎, 介绍各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的文章见诸各类语文报刊, 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也就成了教师朝思暮想的东西。学生更是渴望教师能给自己一把金钥匙, 梦想有朝一日“芝麻开门”, 能找到解答阅读题的法宝。高雅的读书情趣一旦沦落到如此田地, 指望通过这样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成了天方夜谭。就学生自身而言, 既然阅读是为了高考, 那么凡是高考需要的就是阅读的对象, 而老师上课讲解的题目和就题目所归纳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就是学习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是被动的。探究性阅读就不同了, 学生可以不受高考模拟试题的束缚, 可以不考虑解题思路与技巧, 自己确定探究的内容, 抓好探究的题目, 进行自主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涉猎古今中外名著, 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 无论是在自主性和兴趣方面都是一般阅读所不可比拟的。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各班学生成立了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 他们三五人自由结合, 对自己所喜爱的名著进行探究性阅读。有些探究的课题还很有意思, 比如《西游记》探究式阅读小组的“猪八戒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红楼梦》阅读小组的“‘木石前盟’真的是‘金玉良缘’的障碍吗”等。当然, 学生的自主阅读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 而这种指导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保障, 探究的内容需要指导, 探究的题目需要指导, 就连资料的搜集整理、写作提纲的拟定, 甚至起草也需要指导。离开了这种指导, 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变浅层次阅读为深层次阅读

学生以往的阅读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是浅层次。课内的阅读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跟着高考试题模型走, 条分缕析的结构分析对指导学生阅读作用不大。课外阅读又缺乏鼓励, 缺少指导, 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没有目的性, 有的只是随意性的, 甚至是追求感官刺激的消遣性阅读, 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作用, 或者有反作用。据调查, 进行过课外阅读的学生80%是看趣味低下的言情小说和武打小说, 15%的学生是看《故事会》之类的通俗小品, 只有5%的学生看古今中外名著。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效率

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教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结合当地教学的实际,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且将“合作”观念引进课堂教学,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起来,笔者认为:

一、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应做到心中有数,要考虑学习成绩、各种能力、思想品德、男女性别、家庭背景、学习内容等因素,遵循“兼顾个体差异,能力互补”的原则,便于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同时也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优势互补,从多个视角、多种层面扩大信息量,丰富思维。课前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在什么组,然后教师再进行微调。教师要做好微调工作,如调个能调节这组成员讨论氛围的,能维持纪律的学生。

二、巧选内容,让学生产生合作的需求

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师一定要设计好合作的问题。如选择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学习内容;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需求欲。

三、把握契机,培养合作意识和习惯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学会尊重,达到生生相长

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异,思维能力也有高低。因此,要引导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教师要以合作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促进知识、技能的迅速掌握。

2.学会倾听,达到共同成长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每位学生都必须、而且一定拥有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权利,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3.学会沟通,达到共享共创

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批评对事不对人,不要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定论,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要多做思考和交流,要多查找有关资料。

要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合作学习时,要能够互相启迪、相互借鉴,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进而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智慧,达到共创的目的。

三、准确把握时机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不要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源于教学的需要,一般来讲,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①在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组织讨论;②在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组织讨论;③在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时组织讨论;④在揭示规律性知识时组织讨论;⑤在选择解题策略时组织讨论;⑥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组织讨论。

四、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合作习惯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习惯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教师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组和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

五、做到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

六、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

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由被动地去学转变为主动地去学。

七、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

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解之处标上记号;看结论组织讨论,寻找依据,对讨论中产生的正确与错误的想法与结论多问个为什么,让学生逐步掌握认真看书的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打破以往单纯注重班级整体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这种方法逐步完善,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通过教师中介学习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意识,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重视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应共同协作,取长补短,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它是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按均衡编组的原则,分为若干学生组成的多个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时,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旨在调动学生群体的学习。通过这一讨论形式不仅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旨在让全体学生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过程中,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使学生得以充分地合作,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向丽.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M].青岛出版社,2006.8

[2]沈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4]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5]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J].学科教育,2000.2

作者简介:

对情绪与学习幸福的探究 篇12

通常情况下, 学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期待和努力倾向, 他们不仅会积极获取知识, 而且会主动探求其原理和规律, 并常常以渴求的心态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这种积极的情绪, 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相反, 学习内容一旦被消极情绪所控制, 学生就会更多地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痛苦的差使和负担来应付。他们会强调、夸大学习过程中困难的一面, 更多地强调来自外界的种种不利因素, 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退缩、厌倦甚至逃避的倾向。他们完成任务, 学习知识, 只为了应付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在学习困难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时, 学生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失衡, 就会使学生自身失去和谐, 导致教与学失去了和谐,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 使得课堂的高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情绪追求对高效课堂的意义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最容易在愉快的情绪下参与各种活动并得到最大的动力激发。当学习过程或学习内容本不足以使学生感到兴奋、愉悦时, 学生的思想深处就很容易与学习的目标产生激烈冲突, 使学生不能专注于学习。因而加强教学过程本身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从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可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在学习过程中因愉悦的情绪体验而得到强化。因此, 改善学生的问题行为或转变“学困生”一个重要的方法或基本条件, 就是能使他们从学习过程本身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如对于班上的学困生,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请他们来回答, 回答对了之后, 教师可予以大力表扬, 使他们得到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 从而使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当然, 在强调良好情绪对学生学习最终目标影响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重视对情绪本身的调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提醒自己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教学目标所指的方向上。当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和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 就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处于相对轻松的接纳状态, 又能使学习动机和学习行动指向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方向, 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

三、高效课堂中情绪调控应把握的问题

情绪追求通常是无意识的, 把无意识的情绪追求刻意对待虽然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但它“趋乐避苦”的特性对学生学习目的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目标选择和行动指向。教学内容及其形式是否能够“有趣”, 这会影响到学生的“接受”与“不愿接受”的情绪表现。当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符合学生的需求时, 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相反, 就会明显表现出退避、厌烦, 甚至抵触的情绪。教师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与情绪低落进入课堂会出现不同的授课效果。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以及对课堂的有效把握所导致情绪追求以构成的教学活动预设, 将直接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发挥水平, 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接纳程度。

四、通过调控情绪内化学习动机

在一切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更多、更直接地来自因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吸引而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并且, 学生在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所产生的情绪差异, 都会直接影响他们注意力投入的意愿和深度, 并对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的最终结果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过程中, 教师需要借助良好情绪来调节学生的学习意愿, 使意愿与教师的教育目标相吻合。如果教师能使教学预设与学生的积极情绪相一致, 就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身的力量和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 学生就会从积极的方面肯定学习的必要性与自己的关系, 同时确立积极的态度。一旦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了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就不再是外因作用下的“身不由己”, 而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使得学习动机得到了内化。

五、通过情绪调节来增强学生的意志努力

对学生来说, 克服困难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如果学习中出现的任何困难是与愉悦的情绪体验相联系的, 那么, 学生会把困难当成是一种有益的挑战而去积极克服。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幸福。

摘要: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要是能够激起学生的幸福感,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 并能够从中获取满足和幸福, 就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打下基础。因此, 我们应努力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 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关键词:情绪与教学,调控,享受教育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0.

上一篇:身心健康意义下一篇:如何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