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模式

2024-07-25

探究性学习模式(共12篇)

探究性学习模式 篇1

21世纪伊始,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此,新的学习模式不断涌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教育工作者竞相研究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指南。其中探究性学习模式更是一枝独秀,成为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众多新型学习模式的典型代表。新的教育理念迅速冲击着中华大地,似一股春风,给传统的教育注入了新的希望。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彻底转变,曾经长期秉持的接受性学习模式似乎成为一种过时教育模式的代表,在人们的批判声中,默默地接受着变革所带来的不同境遇。我们真的需要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模式吗?我们又该如何接受探究性学习模式呢?人们在接受新教育思想的同时,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1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渊源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1]。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针对当时科学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忽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最早倡导和实验了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学习过程和方法。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哈弗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做了《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2],明确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并认为探究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探究来教学,二是作为探究的科学。施瓦布还对科学探究课程的教学提供了3种可供选择的建议:(1)提供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他们原先不知道的关系;(2)提供问题,方法和答案由学生独立地决定;(3)学生面对现象,自主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并基于自己的探究,给出科学的解释与建议。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探究列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3]。2000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具体的阐述,认为它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活动:(1)提出问题,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收集数据,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使解释和科学知识相联系;(5)表达结果,学习者要阐述、论证和交流他们提出的解释[4]。经过几十年不断地研究与改进,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方法之一,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中国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近10年的学习和应用,新的学习模式已在中华大地普及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2 接受性学习模式的理论渊源

接受性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5]。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知识便伴随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并得以不断地积累,再以社会经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不断传承。就经验传承而言,教育是社会经验传承的特殊系统,学生是这一经验传承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经验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社会经验,使之内化为个人能力,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因此,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接受性学习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学校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并对知识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接受性学习作为学校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有着漫长的历史,但是人们对其研究的历史却显得非常短暂,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奥苏泊尔曾对接受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批评了人们对接受学习的误解,并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国内学者对接受学习也进行过深入探讨,顾明远[6]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就曾对接受学习进行过详尽地阐述。刘衍玲、吴明霞[5]则对接受学习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接受学习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曾经对知识的传承起过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如今,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接受学习则受到了空前的批评与否定,仿佛已成为过时的学习方式。如何正确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更加合理有效地促进当前教育的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体育课堂教学领域中两种学习模式应用的比较分析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学方法及学习模式都有了相应的变化,这在体育教学领域也不例外。对于探究性学习模式,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地学习应用,不断地尝试。然而,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在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是其他学科所罕见的。那么在别的学科当中运用很成熟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体育学科中是否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在有关速度、力量等技能性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地采取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发展。然而,在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后,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无法准确地找到学习内容的关键要素,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更多的情况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以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然而,当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进行充分探究学习之后,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理、训练的方法以及技能要领等掌握得很好,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的达成。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尽管如此,探究学习并未显示出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也未显示出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有所促进。因此,在运动能力的目标达成上,探究性学习模式并未有显著的帮助。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探究性学习模式本身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出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因而对于情感目标的达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准确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效率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中,学生大都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丧失兴趣,进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知识目标达成的维度上,接受性学习尽管可以包含大量内容和节约很多时间,但总体说来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此方面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则较为深远。在能力目标维度上,接受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其广博的专业知识、准确到位的动作示范,详尽细致的动作讲解,来促进学生对于动作的模仿,深化学生对于要领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相比之下,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促进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运动技能的发展可能帮助不大。原因在于运动技能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训练以及在运动体验、教学经验的帮助之下循序渐进地巩固提高。尽管探究性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方法、原理、图片、资料等等相关的知识,而关于技能训练的组织性、自觉性、科学性、合理性学生却很难掌握或者是处理得当。因此,接受性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则显得更为有利。在情感目标维度上,处于被动接受学习境地的学生,其情感发展的目标是教师早就规划好的,其教学的效果也许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显然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帮助不大。因此,在情感目标维度上,探究性学习模式可能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学科应用范围内,探究性学习理论与接受性学习理论对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皆存在优点或不足之处。其原因可能在于上述两种学习理论的本身特性所致或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探究性学习模式可能更适合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接受性学习则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模仿与提高。此外,学习理论本身发展的完善程度以及与教学方法的融合程度,可能也是对于学科教学结果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课堂教学领域,探究性学习模式与接受性学习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各有优缺点。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领域,一味地推崇探究性学习模式或者盲目地固守接受性学习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不同学习理论的各自优势,积极取长补短,不断融合发展,努力完善提高,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课堂教学,则定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有力地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自人类历史开创学校教育以来,接受性学习模式曾长期占据着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精心细致地教,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伴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新的学习模式不断涌现,探究性学习模式逐渐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宠。该文针对新课改过程中学习模式的转变问题,在体育课堂教学领域对探究性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相关的研究设想。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思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J.J.Schwab.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Enquiry[J].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1962,14(9).

[3]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16-19.

[4]SN Council,Washington,DCF Sience.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M].Washington,DC:Academy Press,2000:223.

[5]刘衍玲,吴明霞.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探究性学习模式 篇2

黄石市新下陆学校

侯超峰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已从资本重心转向知识创新中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决定国家、民族地位的要素之一。为了培养创新人材,教育正在变革,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学科教学,已是公认的教育转型。然而,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盛行“以解题为中心,从理论到结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过分地注意建构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不适当的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材的绝对权威性。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没有了自己的思考,没有了自己的个性,不会质疑,不会探索,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笔者认为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借研究性学习之东风,构建一种既遵循学生个性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反映物理学特色和实际的教学模式,即“探究性学习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探究性学习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模式源于美国教育家萨其曼(Richard Suchman)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探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中,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有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达到上述能力要求,笔者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变教学过程为学习过程,把教学活动中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变成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探索的学习过程。其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也是一名普通的合作学习者,同学生一起互动探究,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未知领域,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志领域。具体操作模式如下表所示:

在上述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形式,灵活应用。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它可以科学知识为主线,插入具体问题和应用实践背景资料,也可以问题和应用为中心,逐步渗透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的教学;从教师作用上来说,它可以教师引导为主,也可以学生活动为主;从应用范围上来说,它可围绕某一探究活动进行整个单元的内容的教学,也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

二、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流程特征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的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在开始实施阶段,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为躲避?——子弹,它有杀伤力。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没有速度的子弹,不具有杀伤力。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 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课题探究,发挥小组合作作用

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后,思维处于强烈的不平衡状态,从而诱导自己主动提出探究课题,在接受性学习中,由于教师牢牢地把握着整个的教学过程,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是按照课题研究活动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因素、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男女比例等混合编组或自愿编组。给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小组合作形式就将“学生——教师”之间的单向反馈变为“学生——学生、教师”之间的多向反馈。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通过与同学间讨论,让思维发生激烈碰撞和提升。此外,小组合作形式最大优势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再通过组际间交流,综合集体意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始终维持于一定的激奋水平状态,互助的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更好的“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在探究性学习小组活动中,学生座位安排是很重要的。现行的教室安排是教师在前面,面对学生。这种安排鼓励从教师到学生,再从学生到教师的讨论方式,而不是提倡学生与学生两两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合作活动时,最好小组座位安排成一个圆形或矩形,这样使小组中任何人都能看见小组中其他所有的人,从而有利于小组合作讨论的顺利进行。

谨记:若开始没有能引起兴趣的话题,小组讨论很难进行。因此,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课堂教学中,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器材:浅盘、有机玻璃板、带针头的注射器、量杯、痱子粉、油酸酒精溶液,水等。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本实验选用油酸酒精溶液?油酸分子有何特性?

小组讨论中学生直接从抽象到概括是很难的,开始要学生从具体和简单入手,然后再通过实践进行归纳。如本课中让学生解决的问题有:如何测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如何在水面上形成边界清晰的油酸膜?如何记录油酸的边界?如何测量油酸的面积?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质疑解难,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探索验证,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传统教学中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后行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外化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4、组织讨论,创设民主学习氛围

探究性学习模式,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启发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彻底的改变学生在接受性学习中的旁观地位,人人都是参与者。其次,由于探究小组对学习材料的学习,所获得认识有高有低,有的完整,有的片面,有的甚至还有错误,此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组织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共享集体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的概念有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所以组织讨论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再次,模式特别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个性等方面的教育成果,而这些都是以潜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隐性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编码和传递,因此集体讨论和评价时,要引导学生作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多用延迟评价和积极评价。如主动协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或思维的敏捷程度,对他人的尊重程度„„,培养学生在讨论中的顿悟能力和自我否定精神,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

从心理学上来讲,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种,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讨论中为了小组的成功,学生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摆依据,做实验,谈看法,学生通过利用环境解决问题获得了内在的满足感,这比接受性学习中回答教师问题所获得的外部奖励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样也主观上促进了学生素养的自我完善。

5、鼓励创新,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以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⑴ 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⑵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0C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升温,而是使空气降温,如何解释?

⑶ 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只有把握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特征,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真正把“目标”落实.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有较多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交流、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数学教学选择探究性教学方式是由数学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师生对数学问题共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为:

1.创设情境

教学一个问题之前,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设计有一定容量和开放度的问题,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引出矛盾、共同探索.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主动的思维活动.例如,可以设计听故事、看动画、演示、做游戏、动手制作、画画、用特殊值算算看以及尝试解题等.其目的是通过创没情境,让学生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这些经验本身又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支持.

2.合作交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交流.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

3.反思小结

反思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为下一步探索创造条件.通过反思解题关键,促使学生思维精确化、概括化;通过反思策略,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反思问题本质,使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反思解题方法,优化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最佳策略;通过反思错误原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通过反思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证明为例,简要说明“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

一开始,教师提出问题:

(1)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2)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呢?

2.引导探索

有了问题之后,教师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想一想,在小学时,老师是怎样来说明其中的理由的呢?

(生:老师是用纸剪一个三角形,并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得到的.)

(2)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动手量三个角的度数.并将它们加起来.)

(3)在几何学习中,遇到新定理时,需要严格的证明,这样才能保证定理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回忆小学老师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其实质是将三个角“搬”在同一个顶点,通过作辅助线来达到目的.)

学生围着“搬角”这一目的,在练习本上开始画图,作辅助线,同桌、前后的几个同学围成一团,商量对策.教师通过巡视,适度加以引导,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力求规范化.

3.合作交流

在这一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共同探讨辅助线的作法和证明过程.

4.反思小结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归纳性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刚才将角“搬”家时,我们是怎样作辅助线来实现的?

(2)在“搬角”的过程中,主要是将角“搬”在同一顶点.那么在这一顶点可以分成怎样的几种情况加以讨论?(生:这里主要利用了添平行线的方法来完成.在将几个角“搬”在同一顶点时,这个点的选取可以分成三种情况:边上、三角形内部、三角形外部.)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转变角色,让教师从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才会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 篇4

一、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学习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教师不把问题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化简比、求比值中去猜测比是不是具有和除法、分数类似的性质,再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二、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出探究的问题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应简单地直接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说:请同学们报数,无论你报哪个数,老师总能马上判断它是不是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一试,果真如此,学生被教师的本领折服,头脑中便会产生疑问。教师问:想知道秘诀吗?请同学们随意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并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特征,然后记录下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了这节课,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电化教育等现代教学技术,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材料,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从感知、表象到抽象的外部条件。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去发现长方体具有哪些特征,并加以归纳、总结。

四、体现探究特点

积极、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依赖于恰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逼近整个问题的解决,以凸显学生的探究过程。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问:你能否能把梯形的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请把你的方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多种拼法,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原来的梯形和

新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新拼成的图形面积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样的探究经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五、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去束缚学生,而要让学生自由地发展,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思考,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以获取丰富的感知材料,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用剪刀沿一条棱把它剪成六个长方形,再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不仅理解透彻,而且容易记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拓展了思维,又学到了知识。

六、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

让学生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其在人类活动中的合作精神,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目的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个体先进行自主探究,对需解决的问题有了初步答案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与经验、思想方法,并获得了自己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与体验。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要注意:一是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二是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模式 篇5

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1.探究性教学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只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即是达到学生发展目的的手段与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盯着学生“知道了什么”,而始终着眼于学生“发展得怎么样”。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认为不是看教师讲得什么样,而是应该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即(1)增加学生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2)尽可能提高学生紧张的智力活动的品味,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智力加工的思维质量,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体现一堂课的效益。这样,才体现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2.探究性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运用上,教师既凭借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随时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与发展的需要。

3.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所以,探究性教学还须注重实践锻炼方法的运用。

4.积极探索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训练学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完成对一个问题、一件事情的思维过程。这种教学中重视思维过程训练,淡化思维结果追求的做法,会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趋向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是势在必行的了。5.探究性学习应积极实施以有效发展为标准的调控,认真做到凡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教学行为就强化和肯定,做到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例如:对课堂座位的排例不作整齐划一的硬性规定。又如课堂中对某些内容、某些实验操作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作临时调整,增加一至数倍时间,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与时机

1.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出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2,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三四个、七八个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学习,应当有多种选择:内容简单的题目,可以同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应当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伙伴合作。

3.合作学习在安排上必须遵循“宁少勿滥、宁短勿长”的方针,做到可有可无的不安排,不适当的不安排,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时间可短些,有半数小组结束讨论时,应当及时打停,转入新的学习。

4.小组学习后,同伴讨论得出的结果,用于集体,每个学生都有所有权,在全班学习汇报时,应当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来补充。在评价时,教师应肯定的是这整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哪一个尖子生。

合作学习的效果及评价

1.激活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伙伴之间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讨论不同于交换物品,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合作学习交换的是思想,有效的小组讨论,激活的是学生的思维,必定产生1+1≥2的效果。

2.训练语言

课堂教学中,学生只凭耳朵听,一般只能吸引5—20%的的信息,传统的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即使尖子生的回答是100%正确,这一尖子生单位时间里得益是100%,但是其他学生语言训练却难以得到提高,当学生合作时,每个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每个学生都即是老师又是学生,还是听众,耳、口、眼、脑并用,教学的单位时间效率大大提高,每个学生独立地在课堂上表情达意的训练次数和时间也相应增加了许多。

3.交流情感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情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具体内涵

我们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构建了“自主预习——导入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互动——质疑问难——拓展迁移”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供充足时机,引导自学探究。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注重疏导点拨,学会合作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课堂注重激励评价,引导深入探究。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并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機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二、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方法

经过我校广大语文教师的精心探索,我校在实施语文探究性学习课题方面摸索出多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自身经验,发现问题,采用类比生疑法、联想生疑法,异同对比法、借果推因生疑法等,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求过程中要总结规律、培养技能。

2.情境探究法。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兴趣提高和知识的掌握。

3.自主探究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

4.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如果用在刀刃上,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如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对阅读写作等整体性的学习内容,组织整节课探究学习……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就能产生1+1>2的效果。

5.想像探究法。对于一些寓言、神话及有想象空间的小说、戏剧等,将学生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

6.纵横探究法。既从课文间的联系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问题探究,获取知识。

7.接受式探究法。根据文本需要,让学生对个人、学校、社会等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中直接搜集或询问得来。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8.发现式探究法。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对文本经过阅读、分析、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知识间的链接来获得认识成果。

9.口语交际课的情境探究法。它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10.写作课的合作探究法。将探究性学习引入作文评改课堂,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确定一名学生作记录人,小组集体讨论评改分配的作文,评改内容按照本次作文要求,包括作文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以及在拟题、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不足、修改意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改情况,小作者根据小组评改的意见写出二稿,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

三、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心得

几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研究,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增强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求通而未通,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在学期初能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实际,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和高度,并据此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探索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努力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鼻祖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探究性学习模式 篇7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 结合数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应具备以下特点。

1.其教学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从教育对象看, 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 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3.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协调发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 而不是指挥者。

4.问题情境、自主探究、交流反馈、启发导学、强化训练、迁移应用, 是其主要的教学程序和方法。

5.教学要素包括语言、教具、形象、价值、人际关系等。

6.评价方式是不仅仅关注结果, 更应关注学习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教学角度讲, 所谓教学的结论, 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 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因此, 必须注重结论。但是, 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 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 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 结论就难以获得, 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化、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培养。所以, 不仅要重结论, 更要重过程”。[1]基于以上分析, 新课改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操作流程

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切入点,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 创设情境, 确立目标, 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 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 产生认知冲突。

【案例】在学习方程一节, 引入新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请学生想一个数, 不讲出来, 把这个数乘以3, 再减去4, 然后把运算的结果报出来, 老师即可猜出学生所想的数是多少。第一位学生报出的数是5, 老师就答“你想的数是3”;第二位报出的得数是0, 老师就答“你想的数是。学生顿感神奇, 于是对求出这样的数兴趣大增。教师顺势引出课题:“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然后鼓励学生讨论, 若设这个数为x, 列出方程分别为3x-4=3, 3x-4=0, 从而可按等式性质求出x的值。学生需要学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并为顺利进入后续内容的学习作了铺垫。

再如:在“有理数的乘法”一节中, 教材首先给出一系列算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中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当一个因数减小1时, 积就增大了。由此学生便可以自己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生通过这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还能感悟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 “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 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 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

不过,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二) 反馈交流, 点拨导学, 释疑解难。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通过多维互动 (同桌互动, 小组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等形式)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获取反馈信息的途径主要有课堂提问、小组研学、启迪助学、点拨导学、学情检测等多维互动方式。让学生充分显现思维过程, 暴露问题, 以便教师适时点拨, 并具针对性, 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课堂上注重设计诱发性问题, 引发灵感, 以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三) 强化训练, 总结巩固, 迁移应用。

这是对前三个环节的评价、发展和延伸。教师可以紧扣教学目标, 设计一些能顾及全体学生并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和设计巧妙、形式灵活、综合性强的应用题, 通过对这些题目的练习,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设计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 旨在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 并时常进行反思, 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实施纲要.

[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P89.

[4]曹炎.劳伦斯中学“自主研究”课程设置.外国中学教育, 1997, (3) .

探究性学习模式 篇8

1.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给思维以动力。例如, 在进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

问题情景1: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100W”和“220V 15W”, 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 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问题情景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 猜想一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情景3: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问题情景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 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 而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

2. 自主探究, 自主意义建构

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思考, 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动手“学物理”、动脑去“想物理”, 自主探究, 体验获得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 不仅在于获得物理知识本身, 而且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 学过楞次定律后, 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 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 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 我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 若就此课题进行研究, 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实验? (2) 你猜一猜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 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 (4) 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假设?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 (5) 给你电火花计时器的一套装置, 能否用它来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进行实验, 记录数据, 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果用图像分析的话, 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这样的设计比单纯地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更能让学生接受, 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3. 合作交流, 优化意义建构

所谓合作交流, 是指在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 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 实现学习互补,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能力, 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例如, 在学完“动量”一章以后, 学生对火箭的内容很感兴趣, 五个学生 (三男二女) 自发组成了一个“研制水火箭”的研究小组。该课题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制作、测量、总结交流等, 研究小组学生分工合作, 各展所长, 协作互补。其中一位学生担任组长, 全面负责课题组的活动安排, 包括实验地点、活动内容确定, 时间部署、人员分工等全方位的工作, 是小组活动的总指挥。另外, 还有一名副组长、两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首先研究小组集体论证, 根据课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制订方案, 确定研究方法, 制订具体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与咨询、实验制作、综合分析, 通过大量的理论论证和实验成败的经验教训, 研究小组一致认为, 制作中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理: (1) 加水———动量守恒; (2) 打气———增压; (3) 发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尾翼的作用———控制方向。设想用普通600 m L塑料饮料瓶, 在里面注入水后, 对瓶内空气进行加压, 利用水向下高速喷出使“火箭”作反冲运动来制作水火箭。研究小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1) “火箭”底塞材料的选用。 (2) 给瓶中空气加压的问题亟待解决。 (3) 使“火箭”飞得更高、更稳定的途径。通过近一个月的细心研究和精心制作, 研究小组最终成功地制作了水火箭模型, 并在交流会上获得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从组长那里学到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 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 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 形成了默契, 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研讨, 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 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 学会了理解和宽容, 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4. 引导探究, 创新提高

引导探究, 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 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 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 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 充其量只能算“学会”, 不能算“会学”。现改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 (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 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一半以上,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 学为主体”的思想,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5. 评价体验

探究性学习模式 篇9

目前,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高中学校都具备了网络教学的条件。同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探究性学习也逐步得到落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广大教师应该以实现教育目标为核心, 为学生创造更适宜学习交流的环境, 通过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据可靠调查与研究发现, 在网络环境下, 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可以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高效地展开[1]。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利用, 丰富了知识, 增强了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同时,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构成学习环境的因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构建。在这种学习理论下, 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主动, 而且目标更加明确。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全面了解, 鼓励学生加强同教师和同学的交流, 为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机会,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观点进行探究。由于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的多种感官会受到图片、声音、文字等多方面的刺激, 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很大的帮助, 从而有助于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中, 需要有真实感受的问题情境、具有可行性的探究目标、公平民主的探究氛围, 这些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是统一的。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有建构主义学习的影子, 它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与建构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对于构建主义理论的发展也有帮助作用。这种学习模式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通过自身经验的作用, 选择感兴趣的目标进行探索与研究。这样, 保证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都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都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性与合作性。因此, 建构主义理论是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在多种复杂环境下进行的。它的实现过程应该由以下四个方面来组成。

(一) 确定主题

具体来说, 探究主题的选定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 因此, 在进行选题时, 要与实际相结合, 选择和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主题, 特别是当今社会中广为人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的主题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

2. 可行性

在主题的选定时, 除了要注意实用性, 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主题所代表的探究深度与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让学生能够完成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此外, 还要对所选定的主题的相关资料的易搜性进行考虑, 学生是否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获取这些资料, 是否可以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完成对主题的探究。

3. 可探究性

选题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 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的体验。

4. 开放性

选题的开放性是指在选题时要突出人与自然或者社会的关系, 学生可以从社会、资源等开放的环境中进行问题的探究, 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 搜集数据

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直接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 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使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来获得答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例如, 电子图书馆、阅览室、电子报刊等。学生通过对所需信息的快速检索, 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从而解决探索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对网络资源进行了解, 在学生搜集资料时提供必要的指导, 使学生的检索具有针对性, 提高探究效率。

(三) 分析论证、进行构建

在这个步骤展开之前, 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分析数据的方法, 使学生具备意义构建的能力。这样, 学生在获得论证数据之后, 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意义构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表达能力[3]。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也增强了对多种能力的锻炼。

(四) 成果展示、完善质量

学生在获取探究成果之后,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展示。此时,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 以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增强自信。探究成果的展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 例如, 研究报告、制作幻灯片、或者网页的形式。这样, 可以使大家共同对这一成果进行论证, 提出更多的意见。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诸多优点。在实际的教学中, 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机械性的学习方式, 教学要更具趣味性, 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及合作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可能, 网络教学环境的出现可以有效迎合新课改的要求。本文对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 提出了该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法, 以期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有新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碧琰.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J].文学教育 (中) , 2014 (2) :97-98.

[2]曹玉峰.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师生互动共进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0.

[3]张本良.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职能定位[J].中学语文 (下旬·大语文论坛) , 2010 (7) :7-8.

探究性学习模式 篇10

1.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的现实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根本性目的在于推动学生个性及特长的充分发展,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新型的学习认知理念, 其学习模式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改变了以知识目标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 其现实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 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及能力构成进行完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 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及能力构成存在着积极的发展作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课堂及学校区域限制, 将课堂所获得的知识及认知与实际进行联系, 发挥独立性与自主性, 确定探究学习的目标或主题, 通过资料查找、方案设计、实践检验、探究与修正等途径, 获取相关知识, 并将知识进行应用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获得拓展, 其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二, 拓展知识面。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体现了多门科学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在探究性学习中对其各科知识面进行扩展,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水质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 引导学生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以及基础计算机知识相联系, 综合应用多种知识, 实现探究性学习目的。此外, 探究性学习在应用中,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悟, 培养其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发挥保障作用。

2.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的具体策略

探究性学习其本质上属于一项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并发挥自主精神, 通过自主性内在驱动, 以探究性方式去认知和把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与感悟, 培养自我创新思维。在践行探究性学习模式时, 需要采取多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1)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践行探究性学习价值, 要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改变传统的单一性的单方向的教学模式, 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 拉近师生距离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 提高教学艺术性, 改变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 采取多层次多样化教学方式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教学结构, 改变单纯知识点教学的方式, 将学生思维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 发挥学生内在学习的驱动性, 引导其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之中。例如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人体奥秘》的教学中, 教师对人体的主要器官与器官的功能进行基础性介绍, 并给出人体的器官如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等, 并认为这些器官的重要性是一样的。针对这种结论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 这时有的学生会提出反对意见, 认为嘴巴是最重要的器官, 因为嘴巴可以呼吸、可以吃饭;有的学生认为人没有了眼睛还可以生存, 没有了嘴巴与鼻子, 则不能生存, 认为嘴巴和鼻子是最重要的。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提出自主性见解, 打破认知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探究性学习存在于课程中的每个细节与细微的问题中, 在每个问题中均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之中, 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目标及价值的关键。

(2) 实现自主性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属于现阶段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习惯, 结合课程与实际, 获取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轮子与车》时, 为了让小学生对汽车有更为直观的认知, 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门口对路上的车辆进行观察,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汽车具体有哪些类型?汽车与轮子之间有着什么关系?汽车尾气对人体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提出更多问题, 并询问学生, 想要解答这些问题, 了解其现象, 具体应采取什么方法。由此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带着疑问进行调查, 或查找相关资料, 在这种兴趣及疑问导向的作用下, 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在探究与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要点。

(3) 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其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思维独立性, 并不意味着拒绝合作性探究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属于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重要内容, 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协作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水往高处流》时, 设置综合实践内容, 将餐巾纸一端置于水中, 让学生观察其现象, 学生会发现水会沿着餐巾纸向上渗透, 依据这种情景,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学生感觉这种现象十分新奇, 提出水为什么会向上渗透?换一种物质, 水还会向上渗透吗?可以让水向上渗透的物体其自身具备着怎么样的特征, 等等。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探究讨论, 在完成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此外, 在开展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主题的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时, 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 分别去调查相关资料, 协作分工并整合资源, 在培养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过程中, 实现自我发展。

(4) 重视培养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探究性学习, 应综合考虑小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其好奇心较强, 且好动、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较为活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开展以“垃圾的危害与环境保护意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 安排小组进行调查与讨论, 分析垃圾产生的危害, 并对垃圾桶的合理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自身知识进行分类垃圾桶设计,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工具》一课中,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工具的改进, 有学生动手改进出安全蚊香盒、设计出了方便书夹等, 其动手实践能力获得了提升。

探究性学习模式 篇11

關键词:小学数学;设置情境;探究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小学数学科目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的新变化,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科学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授课,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更新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设置情境,明确探究课题

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就是问题的引用和探究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大脑,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巧设探究课题,借助模拟、再现等问题情景的设置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圆形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自行车运动的案例,创设一个自行车运动的原理,然后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车轱辘是圆形的,进而讲解圆的知识。

二、组织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开发要注重它的实践性,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关注其实践的运用。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必须善于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活动与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动手体验,通过观察、研究、分析、实践来达到探究目的,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做好探究性学习的开发与研究。

三、通过探究合作得出科学的结论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交流,利用科学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探求出问题的真相,启发学生的大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探究,谈谈看法,总结答案,从而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找到正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探究性教学作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思维的扩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要营造科学探究的环境,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做好探究活动、探究实验和探究交流,从而发挥探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张厚保,高宇.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07(4).

探究性学习模式 篇12

探究性学习一般是指学生以相似或模拟科研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希望学生能独立地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来获得知识, 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一般来说, 物理教学的探究性教学主要是指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发主动性地探究物理老师制定和创设的一些情境问题, 运用探究性方法来获得教材中的知识内容, 同时还能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相对优势

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应该创设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 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思考策略, 让学生自己从问题情境中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最后得出所要得到的答案。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究性的训练模式,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也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一方面, 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指导下, 教学形式和内容不应呈现单一化形式, 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性, 作为探究性教学, 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些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以案例为分析材料, 去查找与案例相关的素材, 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 在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有疑问的难题, 而不是把教师的思维方法强加给他们, 需要重视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习惯。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策略

(1) 重视探究性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 应该给予正确指导, 否则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因此, 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对预设情境问题和案例解析等要认真研究, 准确地整理和设计相关的问题, 相应地选择学生知识水平范围内的引导策略。同时, 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 设计一些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的实验, 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反复探究, 这样能够提高他们在实验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方面, 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把握一些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来使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并引导学生根据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学习进行归纳和思考。另一方面, 教师应通过深挖教材内容, 提出探究性问题, 且问题要有启发性, 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探究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教师需要设计有利于训练学生对一些物理教程中难以把握和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缜密分析的思路, 这样可以起到教师和学生良好互动的效果, 从而使学生能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的理解。

(3) 通过物理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按照教师要求的模拟实验进行操作, 从操作实践中反省如何能够通过实验去验证已学理论知识, 把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应用到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他们在不断质疑中发现问题, 这样有利于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的问题的引导, 提升教学活动能力。

(4)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在探究性教学中, 第一, 要把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的现象结合起来, 并带着这些在现实中观察到的现象设计一些课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相互交流学习;第二, 教师可深挖有关的教学素材, 以便引导学生利用许多便利的手段去获得信息, 比如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 使学生不仅获得除物理知识外的动手的能力、收集与取舍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总之, 探究性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下进行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也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同时, 可以改变教师固有的教学方法, 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更新知识, 使老师和学生有效地相互配合, 来探索更多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摘要:探究式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教育途径。本文阐述了探究式学习的内涵, 对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相对优势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以期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模式,高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联轴器中心下一篇: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