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

2024-06-29

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精选12篇)

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 篇1

高中化学课程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强调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而且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说研究的情境, 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从而使他们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的探究实践中, 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施探究性学习正是实现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参与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学生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团结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传统教学与探究性教学的比较

传统教学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 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而探究性教学是将教学过程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

传统教学中, 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 对知识的“正确性”具有最高权威, 不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 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而探究性教学, 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 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 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 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而探究性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 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生存能力的过程, 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随着探究活动的经历不断发展的, 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是随着开展探究教学的次数和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二、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 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 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 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 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认识物质, 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 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 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 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 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 针对发现的问题, 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 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 并进行验证。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 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 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总之,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在主动中发展, 在“探究”中创新,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 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多彩, 它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 篇2

生物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开展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思维过程;由重“传授”向重“培养能力”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作 者:苗建军 作者单位:吕黎县城郊区虹桥初级中学,河北,秦皇岛,066600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633.9关键词: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转变

“探究性学习”下的生物教学 篇3

一、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

根据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利用实验(主要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死记硬背变为活学活用,由被动接受转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以及在实践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过程。如“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这样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都会有所增强。再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可先让学生组成小组去调查家庭周围的植物和小动物的生存情况,在课上让学生分别汇报调查情况,再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情况的原因。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教师的头脑中,以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学计划,学生就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角,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或以问代讲,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生的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被挤掉。而“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将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喜悦。教师应在“导”上下工夫,“精讲”上动脑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课堂上怎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当前人们关注的事件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在提出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细菌”一节,提出问题:夏天吃剩的饭菜为什么会很快变馊,什么生物使它变馊?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进行交流,这时要给足学生时间,否则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流于形式,对于实验探究,由于活动时间较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阶段解决一个问题。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习者明确任务后,就需要寻求相关的资料来完成任务。在自主探究阶段,教师要向学习者介绍可能与任务完成相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具体说来就是:呈示资料,简要说明——向学习者呈示或介绍相关资料,简单说明资料的内容概要。方法建议——向学习者提供把握资料信息的方法建议。

在自主探究阶段,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更多由学生自主控制。教师从知识的主要来源者转变为指导者、学习策略的服务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此外,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其中思考、探索和进行知识的建构,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把对某一主题感兴趣或有研究的人集中起来,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益广思。

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我们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总之,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只要我们破除了“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就能真真正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在新的课堂形势下,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实验操作方面教师需要熟练,正确地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对实验步骤了如指掌。有较强的绘图能力,在收集网络知识方面要熟悉有关生物学的相关网站,熟练收发电子邮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与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如讲授“遗传与变异”一节课时,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较感兴趣,我们可以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播放一些近亲结婚造成危害的例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

阅读教学呼唤探究性学习 篇4

其实探究性学习,并非要求学生搞科学研究,而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对语文阅读进行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一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与呼唤,因为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所以时代需要科研能力,呼唤探究精神。从这一角度来说,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方式,提高探究能力,培养探究精神。二是满足语文阅读学习自身规律的需要与呼唤,因为语文阅读只有通过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力,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阅读鉴赏目标。所以从语文阅读自身角度来讲,开展探究性学习,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与层次。

那么怎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呢?笔者深知这一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深感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中的探究性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一、开展遣词造句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

词句是文章组成的最小单位,所以要鉴赏文章,就要从遣词造句方法的探究起,这既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最基础的语言品味起,又可以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所以每课的探究性学习我总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遣词造句方面探究起,并且作为中后等生参与探究的基本要求,使中后进生能享受到参与探究活动的成功喜悦。如学习《回延安》一课时,后进生在交流中提出,本课大量运用了叠字表达作者的情感。尽管该学生说话有些结结巴巴,但得到了我充分的肯定,从而引起了全班同学对这课叠字运用的探究兴趣。我说这位同学很有品味能力,本课确实在叠字运用上很有特色。叠字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字,但一经叠用,它的含义就丰富了,就更能准确、深切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读起来还有独特的韵律美,别有韵味。本课作者在叠字后表现方法上非常丰富和富于变化,你们能说出有哪些表现方法吗?又从中分别体现了什么情感?大家兴趣盎然,立即自由组合讨论开了,并很快相继地举起了手:“有表情态的:如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红旗‘飘飘’以景抒情,传达出临近故乡时看见相迎的亲人的轻松、喜悦、亲切。‘团团’……”“有表颜色的……传达出儿女对母亲的依赖和热爱之情,也说明孩子们的机灵与可爱……”“有表数量的……”

二、开展布局谋篇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结构评价能力

每篇文章总需要通过一定的结构方式将由词句组成的段落组合起来,这是学生必须了解,也是必须学习的基本方法或技巧。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基本组合形式,同一种文体因为不同的篇目或不同的作者而呈现出不同的组合特色。因而,引导学生开展布局谋篇方法的探究,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评价能力,而且对优化学生结构文章的技能有着巨大的引导作用。所以我把开展布局谋篇方法的探究作为所有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如《背影》一课,通过探讨,学生体会到了作者以“背影”为线索,巧妙地将各部分材料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还反复照应了标题。

三、开展表达主题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意蕴赏析能力

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也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表现的: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蕴涵于记叙的事物之中……这些表现主题的方法尽管各异,但将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蕴涵在文章的情境之中是相同的。因此,要体会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情感,就必须通过开展表达主题方法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意蕴赏析能力。为此,我总是将文章意蕴赏析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文章的赏析过程中。如《木兰诗》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巾帼英雄形象,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形象的呢?有学生提出了采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我认为该学生一语中的,有探究价值。于是我要求学生开展这一表现主题手法的探究,学生通过讨论,认为衬托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虫声唧唧与木兰叹息等情境的衬托描写,表现她的勤劳与孝敬父母等优良品质;二是通过爷娘呼唤与水溅马鸣等语言的衬托描写,反映了木兰决心替父从军、保卫国家而义无反顾的坚强性格;三是通过将军战死与壮士归来等情况的衬托描写,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木兰的机智勇敢;四是通过可汗赏赐予木兰还乡等情节的衬托描写,表现了木兰不求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质。

四、开展表现手法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文章的表现方法,有记叙、有抒情、有议论、有描写,还有说明。不同的文体,需要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如说明文主要采取说明的方法,写景的文章可通过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段,记叙文则可以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包括各种修辞手法等,而同一种表现方法里面又包含了多种……所以开展表现手法方法的探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各种文体综合运用表现手法的能力。因而我又把表现手法的探究作为学生必须探究的第四方面,在教学进程中适时开展鉴赏活动。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通过分别鉴赏,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反复通过这样的叙事中抒情,表达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感。再如鲁迅的《故乡》结尾,学生体会到,作者通过记叙后的议论,将抽象的“希望”比作形象可感的“路”,这样的生发议论,形象生动,含蕴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 篇5

今天学习了专题讲座《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探究性学习、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二)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三)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四)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我最关注的还是第三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在这一部分,杨老师主要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策略入手,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探究性学习大致有如下策略

1、教会学生在预读时提出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视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中心主题的重要窗口。教师要教会学生:每预读一篇文章,注意结合题目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独自初读全文,用心思考、追根溯源。这样阅读,学生就能迅速且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主要情节及中心思想。

2、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有重点地阅读。在释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步骤和方法,于反复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解释词语、整体感知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注意发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释读的质量,也为教师在掌握学生自学程度、探明学情的基础上,接下来根据学生的未知,并抓住其中的主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而有重点的阅读,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了可能。

3、启发学生在析读中生成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深刻感受与理解。在指导学生析读文本过程中,少不了教师必要的提问。然而,教师如能更多地变“提问”为引导学生主动生成问题、主动思考与探究,让质疑、释疑环节贯穿析读文本的始终,那样课堂上就会高潮迭起,学生在自主建构文本信息、深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准确领悟段篇表达方法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究性学习 篇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激发兴趣 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主旨,生物学科不仅要学生掌握众多的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指引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亲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它要求教师必须努力建构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力改自己的角色,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脑思维的主动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精心设计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环节、方法及讲授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近年来,在教学中,每节课的伊始,我和学生都要设计一些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或讨论题,来激发学生们对知识获取的好奇心。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中,“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而蒜黄是黄色的,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请你亲自种植来探究吧。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作为前提,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对照实验,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从而逐步形成了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的习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那种强烈的主动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进行。

二、细心建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代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是教育科研的参与者、合作者、活动的承载者、成果的展示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课余时间一定要深挖教材,精选教法,多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法,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储备大量的知识和技能,收集相关的信息,努力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课堂上语言力求精炼,用词准确,和蔼可亲,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课上,教师要放弃不合理的权威与不平等的压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现学生的个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做完实验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对没能做出正确结论的学生要特别关助,帮助他们认识到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如没加试剂,盖盖玻片的方法不准确等。通过反向提问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体现出来。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老师更要有较高的组织能力,驾驭课堂,使课堂活而不乱,把学生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三、耐心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反复研究,自己发现知识,掌握规律,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我们的教学要逐步深入,教学过程和学生产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如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学生一旦观察到视野中的细胞就会瞪大眼睛惊呼:“老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当问及是否看到了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时,学生会一脸茫然,甚至把气泡当成了细胞。因此,在教学的最初阶段,采用由我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药品、推荐实验用具,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观察,收据数据的方法,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自觉地乐于实验,勇于探究了,真正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手动、眼观、耳听、脑思的过程中完成实验,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是生物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做为老师把握教材,深入钻研教材,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开辟自己的教学生涯,推进课改,用广博的生物学知识引领学生在生物学这片天空中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学法.

整合阅读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篇7

一.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上文已经说到, 学生的阅读基本上是被动的, 是被教师或者说被模拟题牵着鼻子转的,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能拿高分。于是乎, 介绍各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的文章见诸各类语文报刊, 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也就成了教师朝思暮想的东西。学生更是渴望教师能给自己一把金钥匙, 梦想有朝一日“芝麻开门”, 能找到解答阅读题的法宝。高雅的读书情趣一旦沦落到如此田地, 指望通过这样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成了天方夜谭。就学生自身而言, 既然阅读是为了高考, 那么凡是高考需要的就是阅读的对象, 而老师上课讲解的题目和就题目所归纳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就是学习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是被动的。探究性阅读就不同了, 学生可以不受高考模拟试题的束缚, 可以不考虑解题思路与技巧, 自己确定探究的内容, 抓好探究的题目, 进行自主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涉猎古今中外名著, 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 无论是在自主性和兴趣方面都是一般阅读所不可比拟的。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各班学生成立了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 他们三五人自由结合, 对自己所喜爱的名著进行探究性阅读。有些探究的课题还很有意思, 比如《西游记》探究式阅读小组的“猪八戒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红楼梦》阅读小组的“‘木石前盟’真的是‘金玉良缘’的障碍吗”等。当然, 学生的自主阅读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 而这种指导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保障, 探究的内容需要指导, 探究的题目需要指导, 就连资料的搜集整理、写作提纲的拟定, 甚至起草也需要指导。离开了这种指导, 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变浅层次阅读为深层次阅读

学生以往的阅读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是浅层次。课内的阅读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跟着高考试题模型走, 条分缕析的结构分析对指导学生阅读作用不大。课外阅读又缺乏鼓励, 缺少指导, 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没有目的性, 有的只是随意性的, 甚至是追求感官刺激的消遣性阅读, 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作用, 或者有反作用。据调查, 进行过课外阅读的学生80%是看趣味低下的言情小说和武打小说, 15%的学生是看《故事会》之类的通俗小品, 只有5%的学生看古今中外名著。

生物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策略 篇8

在探究活动中,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或与学生谈话、交流以发现问题, 要寻找最为关键的教学问题, 以此为思维导向,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形成问题意识, 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求知的渴望。例如:在探究草履虫的生活时, 由于条件所限, 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视频资料, 让学生仔细观看, 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草履虫, 在水里游泳、旋转前进, 引导学生思考草履虫是如何维持生命、怎样呼吸、怎样摄食等, 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另外, 教师刚开始可能会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太怪、太偏、太难, 会给自己回答和解决问题造成困难, 其实, 完全没有这种担心的必要。在传统理念中, 教师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权威, 教师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很没面子。新课程理念改变了这一观点, 课堂更多的是一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思考, 在互相激励中共同进步。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 要让学生知道, 教师也不是万能的, 科学的道路无止境, 教师只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二、创设自主空间, 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要使学生乐于探究, 首先要激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自主的空间,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涌现出很多奇思妙想, 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我充分相信学生, 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 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和舞台,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深深地感到:只有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 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时, 才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 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的愿学、乐学、会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实现探究性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 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作为生物教师, 在教学改革中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完成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深化生物课程改革、提高生物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1.充分利用和充实学校的实验室资源

实验、实践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 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更是当前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好实验室里原有的资源, 还要努力创设条件, 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器具, 利用学生周围的生物资源, 使之也成为生物实验室的资源之一, 充分为教学服务, 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生物实验室的主人。几年下来, 我校的生物实验室里, 除了学校按计划购进的实验仪器外, 还摆放着学生自制的模型教具、制作的植物和昆虫标本、学生种植的各种花卉、收集的生物图片、小型生态平衡装置, 这成了我校生物实验室一道靓丽的“风景”。

2.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世纪以来,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 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 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 经过自己的筛选和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快捷搜集到各种有效资源。

3.广泛发掘社区和本土课程资源, 拓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篇9

一、探究的概念

1. 探究的含义:

科学探究本意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高中新课程中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相似之处, 但学生的探究学习绝不等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

2. 探究的要素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

⑴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⑵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⑶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⑷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⑸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二、课堂教学探究的几个注意点

1. 不可将探究理想化。

理想化的探究认为只有包含上述五个基本特征, 才能称得上是探究学习。其实不然, 探究学习强调的是课堂中有没有探究的要素, 而不在乎探究的完整性。比如“问题的提出”这一要素, 有些问题只要是围绕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 就可以组织成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教学, 曾有一位物理教师的示范课是这样展开的:

讨论:乘电梯的感受。

看录像:人站在体重计上, 展示电梯运动时, 体重计的示数变化。

演示:手提测力计, 测力计下挂钩码, 测力计上下运动, 示数变化。

小结:加速运动时, 示数有变化。什么道理?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研究!

分析: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得出定量关系式。

讨论:各种情况下,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物体重量的关系:超重和失重

讨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 航天技术中的超重和失重

演示+看录像:漏水的瓶子, 当它自由下落时不再漏水。

练习:解题计算

教研员点评时, 对于这个看似平常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特别申明一点——在教学中, 没必要让学生走进电梯实际测量。其实, 高中物理的教学中, 有很多是没办法也没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发现、量子理论的建立等, 只要教师精心地组织材料给学生, 并配合适当的提问, 对学生来说, 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究过程。

2. 不可将探究形式化。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形式化的探究如下:

⑴热衷于分组实验, 给一些早已熟知的内容贴上探究的标签。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节课, 有的教师花很多时间组织学生分组探究重力的方向, 而重力的方向学生在初中时期就已掌握, 这无疑会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因此不要忽略学生原有基础, 对较容易的问题, 我们不必强求学生去探究。还有一类探究也要引起注意, 那就是探究一个新问题时, 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对绝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过高,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里完成不了时, 也可对分组探究作适当的调整, 没必要严格履行教材的要求。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一课, 我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现有能力基础上, 将学生的分组探究活动改为演示实验。总之, 探究应该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那么, 这个“最有价值的地方”存在何处?它存在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科学之处;存在于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时;存在于学生对课堂内发生某一事件产生疑惑或露出兴奋的表情时。这些地方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是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价值的地方。

⑵以问代讲, 一问到底。虽然课堂教学从来都离不开问题, 但关键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问题要么思维含量极低, 要么就空洞无边。对于前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应该说, 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 也是健康的。”“而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 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显然, 低劣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与探究“精神”背道而驰, 所以好的“问题”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关键。

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时, 教师要把每一个探究要素一步不落地向学生指明, 甚至以板书的形式写出来。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 有教师是这样做的——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物体的加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吗?

老师板书:提出问题——加速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老师:接下来我们开始猜想和假设。

老师板书:猜想和假设——跟力有关、跟质量有关。

探究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探究要素, 而探究要素不等同于探究环节, 也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 不可将探究“神”化

这里所说的把探究“神”化, 指的是有些教师把探究的地位看得过高, 认为有了探究就有了一切,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得很“完美”, 但探究得到的结论却一笔带过, 或者由于时间的制约, 探究有过程无结果。这种把传统教学的一个极端“重结论, 轻过程”推向另一极端——“重过程, 轻结论”。刘炳升《论科学探究与接受学习》中提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几个维度:

教师与学生: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独立学习

探究与接受:探究学习接受学习

任何学习方式都包含上述维度, 只不过偏向于两极的程度不同。其实, 任何探究活动都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 在一定的概念原理指导下, 观察现象, 形成问题, 进行思考推理, 使科学理论在探究中步步逼近真理。试想一下, 如果学生连力的图示都不会画, 怎么去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学生连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都不知道, 又怎么去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呢?在物理学习中, 每一次探究结果往往都是下一次探究的基础, 环环相扣, 逐渐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 篇10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其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合作操作时, 要有意识地设计有利于合作的活动,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合作中, 相互帮助, 相互提高, 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合作的机会, 在合作中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交流每一个人的独特感受, 在交流中获取不一样的见解与想法。

例如在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后, 我要求学生把该篇文言文改编成课本剧。各小组立即行动起来, 有的小组改编成古代版, 有的小组改编成现代版。同是现代版, 有的小组改编成语言高雅的正装版, 有的改编成诙谐幽默的搞笑版。每个小组成员各显神通, 各尽其才, 有的两人合作写剧本, 有的动手操作制作道具, 有的成了导演, 其余同学选取适合自己的角色自行排练。每个同学在此次活动中, 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都能发挥个人才智, 又能很好地与组内其他成员合作。他们完成速度快, 上演质量高, 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多进行类似操作, 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合作的习惯。

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自信心的培养;它还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 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互动情感交流, 增进了同学关系。

我回顾近几周来上过的每一堂课, 觉得收获都很大,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受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 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完全到位,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有时形式多, 实效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 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学生的参与来看, 部分小组成员尤其是后进生没有积极参与到交往过程中, 还是把自己作为独立个体。

无论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 还是学生的自信力不够, 其实都与老师的引导有关。如何把一个班集体的所有成员都纳入到活动中来, 需要花很大的力气。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层面上了, 可能要在课堂之外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 既要了解这些学生在想什么, 又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 更要了解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在哪个层面上, 这样才能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活动吸引他们参与, 也才能把这些迅速地带入集体并且融入集体, 小组活动的学习模式才有意义。

其次, 有时把问题一提出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灵魂和思想, 不是老师想怎样指导就可以怎样指导的。既要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 又要保证学生思考的兴趣, 这些在平时的教学中, 是非常难以拿捏的。所以, 老师一定要在教学准备时, 做相应的准备。

再次, 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 学生不知道该合作什么, 讨论什么。

“三结合”的方法就比较适合。文本、学生、方法, 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 这样设计出来的学习目标会更贴近学生, 贴近文本。

第四, 有的合作讨论根本没有时间的保证, 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讨论几句话就结束了,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最后, 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习惯的良好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等。

我认为, 为了更好地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主要应思考以下几点。

首先, 每节课只有四十分钟, 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用的时间肯定要比教师单纯讲的时间多, 时间怎样合理地分配。

其次,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不爱说话, 认为还是老师讲学生听更好, 怎样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 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或意见不统一时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

最后, 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 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合作气氛要民主, 要各抒己见, 诚心参与, 并且要有时间保证。

另外还有很多细节, 如小组人员的搭配,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独立思考问题、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等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 如何激励学生交往的热情, 等等, 都是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生物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实施 篇11

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仍然普遍盛行“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材的绝对权威,使学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个性,不会质疑、不会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施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措施。

一、探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能力。它的实质在于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它不是空头理论的简单堆叠,而是经一个个实验研究证明并经过概括、总结形成的各种科学理论的有机体。教育家施瓦布早就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呢?”。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它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突出体现在以下五点:

(1)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性

在课堂上提出对学生有意义、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这些问题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或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科学知识来解决,而不能是深不可测的。

(2)学生的主体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组织者而学生才是主体,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工作方案,自由组合小组,自选研究方式。

(3)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

首先,探究性学习在目标上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获得各种综合知识。

其次,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只要学生想到而又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

再次,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开放的。在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来源是多渠道的。除了书本知识外,学生可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头脑的加工形成结论。

(4)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

(5)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载体,实验为手段,操作、理论探讨、归纳总结等都要亲历亲为。通过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感受探究过程。

三、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实施

探究性学习不能坐而论道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应用到课堂中去。探究性学习课堂实施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巧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活动是学生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的。在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是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最好的问题是有一定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2)学生分析,提出假说

学生的探究学习要经历观察信息,总结分析,提出假说并给予解释,从而形成规律、定律等一系列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针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假说,既可以是正确的假说,也可以是错误的假说。对于错误的假说,教师不能简单地用几句话就让学生“明白”自己是错误的,而应指导他们通过“失败”的实验来深刻地体会自己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3)联系知识,设计方案

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建立起新的知识,并将新知识融合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设计探究方案,并帮助学生论证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4)课堂小结,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证据将正确的假说变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起科学知识。对错误的假说进行修正,重新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失败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的艰辛。

四、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课堂,学生是主体。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得新知。

(2)关注合作学习中的“不合群者”

探究性学习提倡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两类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一类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另一类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针对此类学生,可以给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认真参与。

(3)课堂评价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不以考试成绩、结果好坏论英雄。探究性教学重在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鼓励那些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生,发现、鼓励那些在合作探究中表现积极,能很好完成所分配任务的学生,而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则给予鼓励和帮助,找出问题所在,修正探究方法得出正确结论。

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初探 篇12

一、课题选择要具有弹性

确定课题,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中显得很重要, 课题的确定, 不可以是随意的, 不能够让学生完全地自由选择, 这样不但会给学生带来探究性学习的盲目性, 而且还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不便和困难。然而, 如果对课题定得过“死”, 就有可能严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等, 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个课题范围, 利用一个课题中的多种选择性, 提供学生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方向, 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集中精力在感兴趣的选择中深入钻研课题, 挖掘课题的深刻性。

二、课题要求要具体明确

探究性学习应当是具体而富有可操作性的, 因此, 在对课题的要求上必须具体而明确。让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基本的思路, 而且能够根据此检查其探究性学习的成效。如创编徒手操, 应该定下具体而明确的课题要求:1.选编的动作要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2.动作的先后顺序要科学、合理;3.配置的旋律、节奏要与徒手操的主题、动作相吻合;4.一个月后在室外课上展示并汇报设计的思路。又如编游戏, 可以在提供的器材条件的基础上, 加以明确而具体的课题要求:1.活动内容要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2.游戏名称要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3.游戏规则要简便易行;4.选择的活动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所提供的器材;5.两周后在室外课上展示并汇报设计的思路。探究性学习, 学生要明确所确定的课题的具体要求, 并对要求进行详尽的分析思考。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更有效地投身于课题研究中去。

三、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探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 而活动就要求全体参与, 讲求合理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参与, 亲身经历“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 从中发现问题, 并且解决问题, 利用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探究性学习的行列, 集中集体的思想智慧, 同心协力地共同应对问题, 进一步加大集体合作的合力。在全体参与, 讲求合力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中, 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合作人数的合理要求, 还要重视合作群体的组合方式, 追求最大化的集体合作的力量, 更要特别关注个别的不合群的特殊对象。

四、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学习

在体育活动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收集课题要求中明确定下的有关事项的资料, 引导学生去探究要求中各事项间的衔接配合。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的这些指导都是非常必要的。它既能够减少学生盲目摸索的时间, 又能够有意义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就是要在探究性学习中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得更深入,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信任学生, 发扬民主精神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发现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倾听和参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及尊重, 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全面地发展自我。并且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冲动, 积极听取学生的内心表露, 理解和尊重学生, 善于联系学生的不同观点, 鼓励学生个性张扬, 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同学生一起投入探究性学习当中。

面对学生在体育课上展示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组织师生共同评价, 让学生互相借鉴、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并提倡在体验、修正、欣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加深认识和体验, 变好奇心为学习快感, 进而促进其不断地追求长时的快感, 在信任和尊重中发扬教学民主, 不断地激发学生在被认可和被欣赏的环境之中产生创新意识。以此促进探究性学习的自觉追求,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上一篇:中文输入下一篇:提前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