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2024-05-28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共12篇)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篇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对教育有了崭新的认识,高中的政治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学生政治教育的目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值得教师去深思并解决。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理论教学

由于我国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高中的政治教学中比较强调死记硬背,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却忽视了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教育中的应试模式,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学校和家长都是以学生获得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好与差,学生只是机械的背诵书本上的知识,以达到考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教师受过多经验的影响,从内心不愿接受教育的改革。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最主要的就是比较封闭专制,课堂上完全以老师为中心,一味的给学生灌注知识。由于教师注重理论的灌输,没有及时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导致课堂上生硬的理论与生活背离。

(二)缺乏灵活的探究

有些政治教师虽然相应新课改的要求,但只注重表面的成果,没有给学生深层探究的机会。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上的表现与平时完全不同,在公开课时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准备大量资源并精心设计,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则沿用以往的教育方式。也有些教师十分注重新课标的探索,但是没有结合实际,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研究,没有删减和调整,不会变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还有些教师虽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自己却不加入其中,学生盲目的进行讨论,虽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没有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三)课程资源利用不足

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解程度还并不是很高,在课堂上不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案例,这使得教学单调而乏味。教学资源不仅只有书本上的内容,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与物以及自然资源。然而多数政治课堂对资源的利用还不够,没有有效的开发利用资源,使得新课程的开展比较落后,授课的形式比较单一。

二、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不足,并指导学生走正确的学习道路。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由以往的知识灌输变为知识引导。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于学生的互动,将学生当做课堂中主角,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再单纯的做知识的听众,而变为课堂的参与者,教师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不要为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是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丰富探究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将课程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探究的范围要广泛,不要局限于教材中资源。因为教材从出版再到修改会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因此教材中的内容难免会存在滞后。而教师要依据实际的情况,指导学生开展有生活性和地域性的的探究。对于相对抽象复杂的概念,教师要进行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布置出所探究的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整理,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深入解决问题。对于学生不同的探究结果,教师不要一味的否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从中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指引,鼓励学生注重实践,大胆探究。

(三)树立正确观念

在学习中,学生的观念一定要正确,其中价值观的确立尤为重要。价值观是学生完成破旧立新、去伪存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民主的环境下,提高发展能力。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探寻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进行课程的开展。不要使学科知识过于孤立的存在,单纯的记忆枯燥的概念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没有意义的,要使学科知识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并高度重视资源的主动开发利用。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我认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念,学习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三、结语

高中的政治课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政治课的教学中,不只是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使政治课的学习变得自由和主动。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篇2

课题组负责人:张国章

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使用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与新课程接触的过程中,广大老师感受到了富有生命力的新理念气息,感受到了它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时也给了不少教师带来深深地困惑。

一、教材自身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应对方法。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大。

新教材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编者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但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中会发现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如:最初的设计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展开、应试教育对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的冲击。农村中学现行的物质条件对教材内容展示的制约等等。

(二)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

教材的编者试图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观点、并展开探究活动来达到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发现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的目的,但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不够简洁明了,缺乏严密性,给人一种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讲不清,讲不透的感觉。

应对方法:学习过程中遇到陌生知识或是在课本后面要讲到的内容,可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这一知识即可,学完后再回头重新构建知识体系,体现知识的逻辑性。

(三)课本知识浅尝辄止。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淡化知识内容,浅尝辄止,不知是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还是深度到此为止。反观其他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难度绝非课本的深度,因此给教师教学带来困惑。新课标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负担降低课本难度,一方面高考评价难度又高于课本多个档次,让教学难以把握。

应对方法:根据教师教学经验,对重要内容、常考知识可以从多角度延伸,也可以结合一些材料或试题来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但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任何内容都做扩展,更不能把旧课标的知识简单的照搬照抄。

二、课改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只是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充当传声筒、录放机的角色,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素质发展、品格形成等方面大都比较相似,存在求同存异的特点;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教师遗弃的对象,其个人素质得不到开发、个人潜力得不到挖掘、个人得不到足够重视,而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放弃的情绪。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目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为适应新课程新课改,以便从根本上推动新课改,首先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才能有谈实施新课改的余地。为什么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难以改变呢?这主要是:

1、一些教师对新课改内容理解不深。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了,但对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把握不准,关于课改的目标是什么、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心中没底。出现这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为应付高考、提高升学率,怕影响升学率,无暇实施新课改,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二是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方式,让人固步自封,自以为传统教学很合适,不注意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

2、一些教师过分强调“标准”。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对待问题就硬性规定“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这就是标准答案”,所以有些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甚至是有创造性地按自己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格式化。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严重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一些教师不注重课堂知识的延伸。

课堂教学传授了新知识新观点,其实它们的外延内涵有很多的,要达到深刻掌握、举一反三的目的,就要实行研究性的学习,把课堂新知识新观点外延,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习惯将学生置于凝惑之中,更不适应把没有结论的问题留在学生中,不注重课堂知识的延伸。(二)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是以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面临的困惑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许多教师仍没有从课程内容中以传授为主解放出来。课前,吃透教材备好课,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己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学生配合教师活动,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旧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淡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难于驾驭课堂。

目前,教师仍然受到以学生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影响,把时间集中于完成指标和任务上,对于教学方式方法很少去研究、尝试。教师机械地教学,学生机械地学习,对新课改的教学方式难于驾驭。

2、习惯依赖教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目前,仍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深入去研究教材,习惯依赖教材,死板照条地使用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简单。课程改革之初笔者感到茫然,但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新的教科书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如何利用这个资源,要靠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

(三)解决办法

1、建立起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新观念。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应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注重了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课本中“探究共享”一些实际“镜头”等小栏目,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建立起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新观念。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

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坚决改变“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不良倾向。

3、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要求学生是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与学生应当建立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标准高了,严了,因此,为了做好教与学的工作,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业余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坚持终身业余学习,掌握课本内、外的政治学习前沿知识,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而且要认真学习《考纲》,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材,学习课程理论,课改信息,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2)学校为教师提供脱产学习的机会。

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积极送教师参加市、区政治课脱产学习培训班,坚持高标准、多层次、突出实用性的办学原则。通过典型引路、榜样作用、整体推进的思路,参与教改兄弟学校、同行经验交流会,学习他们的长处。

三、课改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方式不对和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依然没有养成。具体体现在:①习惯于教师灌输,习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知识,学习方法与方式单一化,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的不良习惯;②不注意知识的建构,知识面窄;③不善于思考问题;④缺乏探究精神。

(二)解决办法

1、转变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死记硬背学会的、大量做题练会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学会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等方法。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平时作业、考试卷上的质量都能看得出来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也是大不一样。新课改下的要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只有在新课改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才会有优秀的成绩表现,因此,新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其宗旨就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学习就是要思考,思考就是从疑问中去找答案、找结果。名言说“教学生会思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说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一是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联想、辨证思维、推理、讨论等政治教学活动。二是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处找疑点。

(2)培养合作性学习习惯。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政治课的学习中,应当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3)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

在课程改革中,要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习惯,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发学生心理上渴求知识、探求知识,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对一些问题加以探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探究气氛也浓厚起来了。如比我在教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时,一二节课没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其主要观点,为了让学习更好地掌握其理论,进行了探究性的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研究,学习完后,写一篇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研究性论文,用此来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理论。

领会新课标,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新理念;氛围;情境;实践探究

政治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思考及分析解决政治问题的动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涉及到课改的方方面面,其中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建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型”向“学生重心型”转变。但是,目前大多数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发生转变,或者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政治课堂的教学依然存在的许多需要改革的问题。

一、目前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许多政治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比较落后于新课标要求

当前虽然有些政治教师有意识地想转变一些教学理念,但仔细观察,大多数教师仍把“传道,授业,解惑 ”当作教学的目的和宗旨,从而无视政治思维训练和政治学科观念的培养,无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尚未得到确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仍立足于“讲课”是否精彩,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果。此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没有树立,许多教师注重研究教材与教学模式,而不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情感变化和意志倾向,遏制了学生的灵感与个性的发展。

2.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政治教学的主旋律

课堂,不应是教师的自留地,而应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场所,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天地。但是现在大多是政治教师仍以知识为本,把课堂当作讲堂,教师承担着灌输知识的任务,学生是存记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灌装车间”、“板鸭加工厂”。传授知识依赖于教师的教授,课堂成了“一言堂”,教师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一出课前就已经定稿的话剧舞台。这样的课堂,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智,重灌不重趣,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可言,缺乏对学生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因此,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用新课程理念引领现代政治课堂教学,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政治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呢?

二、优化政治课堂,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政治课堂

1.要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新课标的新理念能否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念的改变是关键的因素。虽然我们都知道转变观念,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渗透在教学中,则因教师个性水平,对教材把握尺度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并且把学生得到发展应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而不少教师却把完成知识传授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忽视学生是否“乐学”、“善学”,课堂上师生缺乏情感交流,更谈不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政治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新理念。

2.开拓学习视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愈来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必须是一个和谐的互动过程,促使“师”(教)与“生”(学)、“情”与“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场景来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上应不断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互动中,教师亲切的教态和委婉的语言是亲和力突出的表现。教学语言应多用一些比较婉转又有鼓励性的话。另外,课堂中的练习多采用学生之间互相点评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相互点评中共同进步。只有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和合作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

3.营造教学情境,设疑提问,激发创新思维

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政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灵活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把课本的语言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情景的设计要适合学生水平,层次要分明,内容要丰富多样,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相应地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首歌、一个问题、一个小品等都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景,以此渲染课堂气氛唤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

而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疑问、用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设问是教师进行教学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个恰当的问题能架起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启迪思维的钥匙,更是活跃气氛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个个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进行学习和思考。而巧妙地设疑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也可以从教材出发,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

4.构建自主、合作、实践探究活动的教学新模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空间,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自主地学习并养成善疑、多思、勤学的良好习惯,而教师仅仅起到主导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提供给学生满足需要的机会,为学生主动、深入参与课堂在组织上和空间上提供了保障。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活泼好动、模仿强等特点,充分利用趣味故事、政治歌曲、游戏、模拟演练、讨论、竞赛、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法,在宽松、和谐、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将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长时间的稳定,使学生相互启发、勤于思考、学时有趣、学后有用。寓教于乐,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较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调查采访、参观考察、专题讲座等,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增加社会经验,丰富人生阅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的方式。在兴趣小组里,笔者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5.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政治教学新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板、僵化,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但是,现代多媒体的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所以,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政治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结合起来,升级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创设主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强烈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的各种感官,使政治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政治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激发起学生的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大力推进的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冲击。所以,面对政治新课标和新教材,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政治课堂教学,才能使政治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扶绥县龙华中学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篇4

一、高考政治课堂的复习方法

( 一) 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经过调查,目前的临考学生普遍出现遗忘率高的现象,尤其是在政治课堂上更是比较明显,加之学生本身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大多较低,所以政治学习的底子相对较差,没有系统地对政治学习的概念。考前复习时,应改变原有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将复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因为学生在考前通常比较焦虑,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而政治课又有属于硬性的背诵式学科,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对政治课的课后复习较为反感。为了有效改善这种现状,我们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朗诵的方式进行复习,在听觉的刺激下,使学生大脑中的细胞活跃起来,接收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增强记忆力。

( 二) 默写法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在课堂新教学方式上增加新的方法,改变课堂结构。我们针对高考前政治复习提出了新的复习方法。运用默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政治课本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这种方法与课堂朗读法不同,它主要的执行方式就是让学生课下背诵并书写,老师将针对性的知识点提炼出来,( 高考政治重点) 要求学生课下复习,将学生不会、难懂的知识点记下来,及时与老师沟通。课堂上,学生默写知识点时,需要将老师所引导的知识点与默写内容一起书写下来。但是,这种方式的复习方法,必须要掌握好课堂时间,因为,需要要求每名学生将其不会的知识点,及老师怎样进行辅导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述出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来巩固了其他同学的政治知识基础。

( 三) 学生为主体的复习方法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符合《新课程》要求,增加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学生为主体的复习方法具体步骤是在老师初步引导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讲给同学和老师听。这个方法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收集与这节课有关的问题,并给出解答。老师在其中也起着关键因素,老师作为此复习方法的引导体,必须做好大量的知识储备,避免出现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无法及时给予引导的现象。以这样的方法进行考前复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动力,展现自身的长处,增加复习政治的积极性,也是学生和老师实现自我提升的方法之一。让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缓解高考带来的压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也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压力,从容面对高考,以良好的心态对政治课进行复习。

( 四) 科技手段

高考政治课堂复习就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对以往学习的政治知识点,并深入政治学习的内容,而在高考的重压之下,传统的课堂复习方法已经无法应对这样强大的压力。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政治课堂进行复习的时候忘记高考的压力,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复习。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已经相对了解。主要的实行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考题中的难点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利用鲜明的色块使各个知识点产生对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动画的形式将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展现出来。此种方法经过证明,这种方法运用在政治课堂的学习中效果较为明显。

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一) 联系实际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单纯的应付家长,应付老师,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学习。让学生产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将政治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因为任何文化都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们在学习政治课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政治课本中较为客观的知识点,或者在实际生活中不容易接触到的知识点,利用具体的案例结合课本讲述给学生听,提高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政治课堂的意义。

( 二) 鼓励教学

政治课堂通常都比较死板,因为其政治理论性极高,所以,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必须要使课堂学习始终保持在轻松的氛围下,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方针。自主学习的氛围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还属于比较放松的状态,但是基于长时间的课堂教育模式在学生们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导致学生在潜意识里,一直保持紧张的状态。为了有效地改善这样的现状,老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最大化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鼓励,利用鼓励教学法,改造紧张的氛围,适当的时候还可以放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的大脑神经得以缓解。老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给予奖励,学习能力较差的给予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 三) 利用科学、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已经成为普遍的学习工具,自主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视野。老师布置出需要深入了解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知识点进行收集。课上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以自己的方式讲出来,使学生在收集知识点的过程中增加政治课程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参加一些政治研讨会之类的节目,这样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能练习语言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高考政治课堂的复习方法与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引进新的办法,科学地提高政治道德水平,增加学生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道德观。

摘要:通常高考的政治课都是以学科基础知识为主要的考试标准,只要学生把握上课时间,并认真复习,就能得以很好的应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标背景下高考政治课的复习方式及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政治的能力。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篇5

教学设计思路

本框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家庭一般情况,即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建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堂讨论及给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来让学生了解家庭中的各种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家庭的一般概况,家庭的特点 2.家庭关系的确立

3.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

1.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2.辩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熟知家庭的同时,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和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 2.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学重点、难点 家庭关系的确立 教学方法

举例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家。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开始为我们绘制宏伟的蓝图,编制美丽的理想甚至为我们早早起好了名字。

有没有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名字的含义呀?(请2—3名同学介绍。)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什么是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框的内容:

[导入新课] 第一框“我知我家”(板书)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活动一 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探究家是什么,让学生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什么,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活动内容: [情景故事] 教材P4 在美国某城市,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认出是当地的富豪。警察说:“我送你回家吧。”“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一幢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富豪说:“那„„是我的房子。” 某国内战期间,一个中年男子与家人离散,几十个亲人丧生。后来,他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几经周折,冒死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悲喜交集的他紧紧地搂着女儿,泪流满面地说:“我又有家了。”

[教师提问]结合以上两个情景说说“我眼中的家是什么? 提问2—3个学生。

[小结]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一片蓝天;是一把伞„„

[我说我家]——我们有不同的家庭结构:大致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等。

[教师讲解] 第一则材料表明,家不只是房子;第二则材料表明,家中有亲人亲情。至于地域、住所、人群集合体、好朋友、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它与家庭有关。但家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家中有亲人、有亲情。

1.家庭的含义。(板书)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引出这个问题,是为后面讲家庭中父母子女关系,特别是权利义务关系提供法律根据。)

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板书)

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如:两口结婚成了家;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如: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如:养子女与养父母成为一家人;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如:继子女与继父母也是一家人;非婚生子女不一定与生身父(母)同住一起,但父(母)与子女间的法定权利义务关系仍然存在,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同的家庭关系,促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

——父母赚钱不容易:为了撑起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你知道爸爸妈妈具体从事的工作吗?他们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和委屈吗?他们回家后还要干什么? ——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爸爸妈妈为了我们,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对我们的成长无时不刻倾注着他们对儿女的爱。你能说说爸爸妈妈在你成长道路上付出的爱吗?

二、与父母关系不可选择 活动二 活动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不可选择,不能因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自卑 活动内容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同学们想选择“什么样的父母”?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同学讨论回答后

用心

爱心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政治课教学 教师 理念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87-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廣大教师突破传统教育束缚,注意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表现在:

一、树立“大政治”观,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新形势下,必须树立“大政治”观念,摒弃原有的课本观、课堂观,摆脱课本、课堂的束缚。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政治课教学有更广阔的空间,不局限于课本、课堂之上。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课本内容作详尽讲解。事实上,原先那种对教材过细的分析是很费时间的,也就不可能进行大量的课外知识的引入;再者,考试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因而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横耕竖犁是不够的。这些都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对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不去做过细讲解,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以启迪思维,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组织得更紧凑,安排得更合理。

二、教师和学生、新课程一道成长

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除有步骤系统地学习教育专著外,还要有步骤系统地学习教材。以教人者教己,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实现专业成长,和孩子们,和新课程一同成长。

职业中学的政治考试已经取消了统考很多年了,但学生学习存在两个误区:其一是认为政治考试不再重要了,考试就是可以随便考,一周就那么两节课,上课都不用认真学,也不用记,反正是最后在老师给的范围内复习一下就可通过;另一种则正好相反,依旧是死记硬背,教材上说什么,就背什么,完全的应试教育。这两种方法都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学生也不可能真正地学到东西。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需求者、占有者、供给者、生成者。要采取新型作业和考试形式,让学生能够体现自我,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和与他人研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应让更多的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对一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热门话题,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不是教堂,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地带、动感地带。在这里,他们体味到的应是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义,激情的迸发。而不该是压抑、无聊和厌倦。教育是严肃的,他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但教育目的的严肃性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手段也全都是严肃的、庄重的,严肃的事情假如能以轻松的富有情趣的手段做成功,这又何尝不可呢?新教材、新课标闪现的人文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帮助和鼓励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教师不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滥施者,而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员。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关研究表明,接受和发现是人的学习两种主要方式。接受式学习方式的特点是,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发现式学习方式的特点是,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死记就行,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传统的教学方式,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我们认为,发现式学习主要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就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学更要使学生自己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也就是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成立起一些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立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五、以人为本,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和探索者。”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其中凸现的是对学生的充分重视——学生就是教学的主人。思想政治棵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品德知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通过系统讲解和学习教材来掌握,甚至可以通过考试来验查,而品德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又该怎么办?情感、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证明。

由此可见,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确立新的理念成为思想政治课老师的当务之急,只有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领悟、感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获得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才能真正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学生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依据新课标理念实施政治教学 篇7

一、教学中要充分展示人格魅力

做任何事都要有的放矢, 事先要有个目标。一堂课只有有了明确合理的目标, 师生才有正确的活动方向, 教学效果才有了检验的标尺。要研究学生的学情, 看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那些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恰当地降低目标, 或分步达成目标。对于那些内容简单的知识, 就可以适当地提高或增加目标。在运用教学手段时要和教学目标相符合, 避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相互脱节。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手段的灵魂, 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的支撑。教师必须把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统一起来。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要使课堂成为有效课堂, 与老师的学术水平、精神状态以及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下功夫, 还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提高自身素养和品位, 增强人格魅力和影响力。面对蓬勃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渴求新知识新思维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提倡有激情、有微笑的政治课教学, 即快乐教学。政治课堂教学尤其要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 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政治课堂教学常用的情境包括认知情境、情感情境、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 即以质疑的方式来创设的教学情境。政治课教师要做到:以问题切入, 以问题引导, 以问题过渡, 以问题深化, 层层深入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二、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案,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政治的教学与学习,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高中政治概念原理很多, 而且知识分布较广, 学生们感到知识背过了, 但成绩总是无法提高。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 做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首先教师要掌握教材基本内容, 尤其是概念理论, 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其次, 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教师要将提高学生能力的工作放在实践中, 同时注意知识和材料的积累, 要培养学生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学生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 使他们觉得所学的知识不是空洞的, 而是实实在在能够在生活中用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尽量用他们平时能够接触到的, 或者是能够听到、看到的现象来作为实例, 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看问题才能更准、更深、更透、更远, 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感觉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此外, 政治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 要逐步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及培养创新意识。

三、在政治教学中了解学生需要, 做到因人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 顺从学生自己的心意, 从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取向和情感需求着手, 掌握学生的各种情绪, 把这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将人文关怀理念付诸实际。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 不要单纯地了解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的任何一个决定性的思维都是经过内心判断思考之后得出的。现在, 大部分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是考试分数的高低, 对每位学生的成绩起伏心如明镜, 甚至可以用一个曲线图来诠释一位学生在一段时期的成绩。学生的内心具有判断与思考的能力, 教师的态度、思路甚至一些细小的表情, 都能够影响学生的内心健康。因为内心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因。学生的意识的产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课堂氛围的影响和教师主观思路的引导下, 学生的头脑中会产生一种主观思维, 且将这种思维传输到内心, 在内心的发展过程中, 这种思维就会逐渐成为一种导致学生发展的关键内在因素。教师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成绩, 学生的成绩上升还好, 一旦下降, 教师就会有不满的情绪发泄, 这样的消极情绪, 会影响学生内心的成长甚至是扭曲性发展。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篇8

课程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教育观念载体。所以我们说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一、导入是关键

一节课,导入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乐趣,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与学生讨论用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带出本课将要教授的内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好的开头已经是成功了一半,相信在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教师—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中,这样活跃了课堂,活跃了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新课标的主旨与要求。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大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最直观可行的措施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力更新力度,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能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了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可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这个教学要求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和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这样既讲授了课程内容,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既讲授了必修内容,又扣住了时代脉搏,体现了政治课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如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必恭必敬的关系模式已经渐渐淡出了。在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倡导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具体来说,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充分相信学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互动的隔阂就消失了;教师由单纯的灌输者变成了知识生成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主动性就提高了。如,教师可以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抛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走神、打瞌睡的机会就少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参与的主动性提高了。

四、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的效率

学习是一个内在过程,知识获得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测量学习后的记忆才能得出结果。所以记忆是保持、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记忆也是高考所要求的各种能力的基础、起点。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记忆效果很差,觉得政治理论枯燥、难消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大降低。所以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记忆方法,是大有益处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且可以直接地增强知识记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一,层次记忆法。这是很多老师经常提到的,即将内容分成若干层次来进行记忆,便于从整体上把握要记忆的内容,有的放矢。其二,联想比较记忆法。是指对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所学同类事物或具有相反特点事物的回忆,只要记住一个事物,就能迅速准确地联想出与此相对应的其它事物,并与之进行比较。其三,趣味记忆法。即对需要识记的知识,撷取其本质特征或有趣味的地方,加以概括,刺激学生大脑产生兴趣和联想,用以加深印象。这样记忆的知识准确,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其四,重点记忆法。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抓住重点和关键。抓住了重点和关键,就能“纲举目张”。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篇9

2006年9月开始, 浙江省全面实施新课改, 作为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线教师——我,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 深深感受到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 无论在整体内容的编排上, 还是在章节内容的设置上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尤其是在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观察、思考、探究、阅读与思考等栏目, 对一线教师来说, 是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如何合理地、有效地运用这些题型,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探究题的认识及操作方法.

1 “探究题”的分布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意见, 高中数学新课程采用人教版教材 (必修) .高一年级学习人教版 (必修) 第一、第二、第四、第五这4册, 高二第一学期上半学期学习教材 (必修) 第三册.笔者对分布在一至五册的探究题数量作了统计, 见表1.

就高一年级而言在一学年的教材中安排了60个探究题 (不包括课后习题中的探究型问题) .设置数量如此之多, 足见编者的意图:体现新课标理念, 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知识发展规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有效地操作探究题.我认为作为“探究题”首先应立足于教材, 服务于教材, 其设计要符合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其次又要高于教材,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合作精神.

2 “探究题”种类特征

教材中的探究题, 根据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来分, 大致可分为生成型探究、网络型探究、应用型探究三大类.根据操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来分, 又可分为:实验型探究、类比型探究、发散型探究、聚合型探究, 调查型探究等类别.就形式而言, 有单个形式的探究题和多个形式的探究题两大类.教材中还有许多探究题, 没法加以明确的界定, 它们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综合体, 它们互相交错又相辅相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类型探究题的特点, 引导学生去探究,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行之有效.具体分类及特征分析见表2.

注:分布在第m册第k页的探究题表示为mPk.

3探究题教学案例典型分析

案例1 [必修1 (第61页) ]探究:选取底数a (a>0且a≠1) 的若干个不同的值,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指数函数图像, 观察图像, 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分析 本探究题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 绘画指数函数的图像, 并通过图像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此探究题属生成型探究.所谓生成型探究题是针对数学内容, 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题, 这些材料可以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 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 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

探究过程:

1) 确定a的几个数值, 如a=12a=2a=3, 分别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的图像.由于以前未学过指数函数, 也未知其图像如何, 要作出一个“陌生”函数的图像, 你有何方法? (描点法)

2) 描点法需确定一些点, 而这些点的选取, 特别是x的选取有何要求? (定义域)

3) 充分给予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列表、描点、成图的过程.

4) 通过观察、抽象, 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 自由发言, 不断补充、完善, 说出函数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说明 本节课气氛热烈, 学生发挥空间较大, 虽然这节课仅仅完成了这个教学任务, 但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真正做到了立足于教材, 而又高于教材.如学生又发现了以下这些教材中没有的性质:

①当a>1时, 若x<0, 则0<y<1;若x>0, 则y>1;

当0<a<1时, 若x<0, 则y>1;若x>0, 则0<y<1.

②同样取两个大于1的a的值, 其图像的相对位置关系.

③当a取两个互为倒数时, 其图像特征.

④不论a>1还是0<a<1, 图像都在x轴上方, 且x轴为其渐近线.

由于本题属学生自主探究, 全班同学共同参与, 共同合作, 因此图像及性质的掌握也就比较充分.紧接着教师以第67页的信息技术应用为材料, 通过计算机演示, 让学生更加明确其图像和性质特征, 更加加深学生对图像及性质的掌握.最后我又趁热打铁布置了一个课后探究题:探究y=ax+bx (a0b0) 的图像与性质.

案例2 (必修2第72页) 探究:请同学们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试验:

过△ABC的顶点A翻成纸片, 得到折痕AD, 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 (BD, DC与桌面接触) .

(Ⅰ) 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Ⅱ) 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

分析 今年是浙江省实施新课标的第2年, 根据1年多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探究, 发现教材中有的探究题的设计过于简单, 有的过于抽象, 有的不够合理, 当然学校不同, 层次不同, 也难以统一.因此对同样的探究题, 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

对案例2, 由于新课标中不要求严格证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只求直观感知, 注重合情推理, 因此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为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到“平面化”的过程, 我对原探究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1) 原“探究题”弊端分析:一方面学生在自行操作时本身就剪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不能突出一般性形式的探究, 矛盾冲突未能充分体现.另一方面, 在画折痕AD时, 本身就画了一条垂线 (即ADBC) , 不能突出线面垂直需要的条件的认知冲突.

2) 变更“探究题”设问方式:

①随意剪一个三角形纸片 (突出任意性) .

②在BC上任取一点D, 连AD, 并以AD为折痕折起, 并把它竖放在桌面上.由于D点选取的任意性, 许多同学感觉到要把纸片竖放在桌面上都不是易事, 即使有的同学勉强放好了, 但感觉歪歪斜斜很不雅观.

③如何折则能轻松放置? (此时学生想到作ADBC)

④观察此时ADBD, ADDC的关系.

⑤若把AD作为一旗杆, 它与地面有何关系?

⑥你觉得要使AD与桌面垂直, AD需满足什么条件?

⑦若AD垂直于平面α内的两条直线够吗?以进一步引起认知冲突.

这样由浅入深, 由一般到特殊的探究活动, 指导学生探究方式, 让学生更易了解其探究过程, 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 都是恰当的、合理的、有效的.

说明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 发现新课标与原教材变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增加了大量的应用性问题, 同时也增添了大量的应用型探究题, 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使他们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观, 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案例的探究, 引导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建立知识系统和网络系统,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 此案例也属网络型探究.诸如此类的探究题在必修教材中还大量存在, 如必修5第110, 111页的基本不等式探究题, 必修2第137页的台风影响探究题, 必修3第65页的水量标准制定问题, 必修2第73, 79页的条件探究题等等都是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精致探究题.

案例3 (必修3第85页) 探究: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见表3.

根据表3中数据, 人体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分析 对一个中学生来说, 人体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是不明确的, 或者说至少是不很明确的.更何况, 此样本数据的得到又显得比较遥远, 虽然教材本意是通过此题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样本数据和相关性分析.实际上, 适当改变探究内容, 不仅能系统复习整章内容, 还能进一步拓展新知.笔者通过思考作了如下分析:

探究 请用适当方法抽取本班15-20个样本, 分析身高与右手一拓长的关系.

探究过程:

1) 教师事先准备足量的卷尺和本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体育组备案的) 汇总复印件, 以4-5位同学为一组.

2) 关于抽样方法展开讨论.有的小组以学号为编号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获取样本;有的小组注意到男女有别, 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有的小组不仅注意到男女有别, 还注意到仅仅通过学号可能产生身高相同的现象, 提出把全班同学以身高高低编号然后采用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抽样方法的热烈讨论, 对统计第一节抽样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复习, 同时面对实际问题, 让学生学会对抽样方法的选择能够作出恰当的判断, 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来自实践, 而又服务于实践的应用意识.

3) 记录样本数据并思考如何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处理.

此时各小组又展开大讨论, 有的小组通过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来研究;有的小组在此基础上又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的角度来分析数据. (这些前面刚刚学过)

4) 此时, 教师指出:为了进一步直观地了解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把这些样本点放在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体现出来,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散点图, 回归直线的概念及其方程的求法等新的教学内容.

总之,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然新课程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探究题素材, 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先于学生对这些题型加以深入而系统的探究, 领悟新教材是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和编者意图的.只有这样, 才能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才能行之有效的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篇10

一、释疑突破, 让学生主动探究创新, 活跃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带着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请教老师, 这本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但仔细观察,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却反映出学生个性的千姿百态, 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教育契机。

例题:如图1所示, y轴在竖直方向, x轴在水平方向, 一质量为m, 带电量为q的小球在坐标为 (0, 0.3) A点以初速度v0平行于x轴正方向射入电场中, 在y>0, x>0的空间存在沿y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E1, 在y<0, x>0的空间存在沿x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E2, 其中undefined, 重力加速度g=10m/s2, 求:①小球到达x轴上的速度;②小球回到y轴时的坐标。

学生在解答第二问时遇到了障碍, 提出了问题。这表明这些同学有解决问题的学习心向, 但由于原认识结构或能力、方法欠缺, 不能自身解决问题而求助于教师, 构成了有意学习的条件, 产生了学习内需的动机和渴望。我及时针对学生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启动原认知网络, 探究内在联系, 捕捉新发现

复习回顾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 讨论分析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合成与分解等效性的意义。探究将复杂的、生疏的运动分解成简单的、熟悉的运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虽然结果不能直接解决问题, 但认识了一种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2.概念类比联想探究, 扩充知识储备容量、积蓄内能

分析曲线运动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平抛运动的分析处理方法, 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法则化曲线运动为直线运动, 实现由此及彼的跨越, 灵活地将一个复杂的实际运动分解成几个简单的运动, 那么复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方法类比联想探究, 完善原认知结构, 激活新的增长点

通过探究, 结合题给信息和第一问作答结果分析, 既然小球运动轨迹在与x轴交点处的合力恒定且和此点速度垂直, 如果重新建立新的坐标系, 沿合力方向建立y轴, 速度方向建立x轴, 不也可以视为在新坐标系中的平抛运动?

二、精选习题, 为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创造契机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一些课本作业题, 历年优秀高考试题进行改造、嫁接、变式等, 以丰富试题内涵, 增强问题本身的辐射功能和示范功能, 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综合推理能力, 达到学生主动探究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

1.把只注重结果的试题改为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创新的习题

高考试题, 出于功能性作用, 常常只关注结果的正确与否, 但所命题意图又往往是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问题, 让学生措手不及。这都源于教学中学生没有主动探究其内在关系和规律。如教师认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是再普通不过的读数问题, 而学生反而没有多少人会正确运用, 如果教学时不只强调读数, 而鼓励学生深究游标 (可动刻度) 与主尺 (固定刻度) 的刻度关系以及精确度的来源和测量的原理, 相信也不会出现“后遗症”。另外如研究匀变速运动的纸带分析, 如果学生只领会遂差法的运算, 往往得不偿失:不是把计数点间距弄错, 就是把打点时间算错。我们如果不在计算加速度上耗时间, 而引导学生认识逐差法的本质, 进而探究创新其他的方法, 比如干脆把已知点距划分为等时两段, 不就可以直接用公式△S=aT2了吗?这样同样把实验数据全部分析处理, 满足了实验的基本要求, 并且和认识遂差法也就殊途同归了。2010年高考重庆理综卷就没有计算加速度, 而是考查学生对求解方法的本质区别, 不失为一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好题。

例题: (2010年高考重庆理综卷第22题) 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 电源频率f=50Hz, 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 选出零点, 每隔4个点取1个技术点, 因保存不当, 纸带被污染, 如图2所示, A、B、C、D是本次排练的4个计数点, 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

SA=16.6mm, SB=126.5mm, SD=624.5mm。

若无法再做实验, 可由以上信息推知:①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s;②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 (取2位有效数字)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 (用SA、SB、SD和f表示) 。

根据元认知理论的观点,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技巧性频率过强给学生过多投机取巧的机会, 元认知体验不深或肤浅, 对学生元认知水平的丰富、完善和提高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教学中要善于借题发挥, 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求异、求新、求拓展、求迁移。

2.重视新教材中试题的推陈出新

新课标下教材试题的编排, 更多地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新课标理念, 体现了试题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发展态势, 力图构建一种新情境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但基于高中教材所包括知识点的局限性, 新课标中高考试题的构思更会源于课本, 但稍加变换后, 又高于课本, 变脸后让学生似曾相识而不陌生。比如课本必修1中出现的是曲线运动的产生条件判断, 在2011年新课标中第14小题, 立意新, 把环形电流的磁场和地球的磁场结合命题;而第20小题是利用曲线运动和电场结合分析电场强度的方向。又如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经典实验, 实验方法多样, 课本给出的实验原理图为伏安法, 但2011年的全国卷中第23题却是要测量多用表内电池的电动势。让学生知道一些这类习题, 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无异于为学生开设了能满足多种需求的“自助餐”, 学生可充分自主探究, 自主去选择, 通过自主交流、补充、完善, 教师在简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方面加以适当收敛性评价, 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个案讲评为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构建新模式

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以实现三维目标为目的的, 其中“知识与技能”也是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学重点, “过程和方法”是新课改的重要精髓, “情感与价值观”是针对现代社会特点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意志培养。所以不仅要求达到知识的完整性, 方法的变通性, 思维的灵活性, 更要突出能学以致用, 掌握过程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 案例讲评要尽可能推介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 让积极、主动探究创新的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 激励其他学生主动探究创新。

例如2010年高考新课标理综卷20题: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图3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象。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 (T/T0) 。纵轴是lg (R/R0) ;这里T和R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 T0和R0分别是水星绕太阳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是:

本人在试题分析中发现有些同学对开普勒第三定律、图象的意义描述的理解比较透彻, 也富有见地, 当即在全班进行推介, 以示对学生思维外延拓展的鼓励。而部分同学简单套用物理公式和数学关系, 得出错误结论, 其缘由是没有对图象所要表达的物理规律深入探究, 利用数学工具的对数知识写出数学表达式lgundefined=undefined, 寻找横纵坐标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而完成题意要求, 只作表层次的思考和凭记忆作答, 导致推导判断时张冠李戴, 得到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由此在不伤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性的原则下, 把他们的思维过程进行展现并展开讨论, 引导他们分析物理现象的背景, 物理过程的情境, 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的适用前提, 物理结果、物理结论的成立基础, 指明探究创新的理论依据、行动方向和建构模型, 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有据可循。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习题 探究

数学就是习题加思考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的中考试题有较多的题目源于“课本习题”,甚至全国中学数学竞赛也如此。为此,我们教学应紧扣教材。有的放矢,否则不是“无所适从”,就是“误入歧途”,难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认真的研究教材,深化和改造课本习题,才能培养起同学们驾驶课本知识的能力。因为课本上的习题,具有典型性,简明扼要,难度适当,编排合理,面向大多数学生,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检查对课本知识掌握好坏的良好的尺度。若对课本习题再进行反思、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对于数学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抓好课本习题,巩固“三基”捷径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课本习题学生一定要认真去做,才能对学过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等起着巩固和消化的作用。为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及其数学思想,必须要经过训练,而课本上的习题,是训练的最好的内容。通过训练学生对知识才会进行感知、理解、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促进学生的认识结构的内化,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重庆市2010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数学)试卷,在突出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尤其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如试卷(1)、(5)、(11)、(12)等试题均要求吃透概念方可作答;(2)、(17)要对基本公式非常熟悉。13个试题(3)、(4)、(6)、(8)、(9)、(10)、(14)、(15)、(18)、(19)、(20)、(21)、(22)涉及数学思想,占整卷试题的一半以上。因此,从整卷看试题非常突出对“三基”的考核。所以巩固“三基”是教学中的重要一个环节。

课本习题的所有题目均注重“三基”,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就不可能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切实抓好“三基”,而抓好“三基”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认真去做课本习题,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并形成合理的网络结构,使中学数学知识在头脑中有个清晰的认识。

二、训练典型习题,培养解题能力

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并非一定要课外另找大量题目训练,课本中的一些典型练习、习题只要重视解剖、深入探究,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特别是几何,课本中把一些次要定义、定理等安排在课本的练习、习题中,这就更要组织学生学习。现行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的初中数学教材,每小節课文都配备了练习,每小单元配备了习题,每章后还有复习参考题,题数较多范围较广,类型齐全,有易有难的,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程度,基本上能满足和巩固“三基”和培养能力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演算这些习题,要一一过手,精心安排给学生练习,并适当组织“习题分析课”与学生共同讨论解题方法,思维路径,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三、重视一题多解,锻炼思维广度

课本中有不少习题,可有多种解法,因而解完一道题后,应反思一下是否还有其它解法或者其它更好的解法。一题多解是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思维。在中学阶段,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对于二次三项式x2-10x+36,小明同学得到如下结论:无论x取何值,它的值都不可能是10.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请说明理由。

解法一(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取值求解):同意

理由:当原式的值为10时,有

x2-10x+36=10

即x2-10x+26=0

△=(-10)2-4*1*26=-4<0

此方程无实数根

所以,无论x取何值,它的值都不可能是10。

解法二(利用偶次方的非负性求解):同意

原式=x2-10x+25+11

=(x-5)2+11

因为(x-5)2≥0

所以(x-5)2+11≥11

即无论x取何值x2-10x+36≥11

所以,无论x取何值,它的值都不可能是10。

四、重视一题多变,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课本习题的“一题多变”,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结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题多变主要通过变换问题中条件与结论,或舍去若干个条件(结论),或增加附加条件(结论)等方法,使问题更加开放与灵活,并可准确地推理出一系列深刻的结果。为多数学生寻求这种方法,并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程的各部分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创新,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对课本典型例题,习题进行合理变形,把一些常见的题凝聚成题链。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加强知识纵横联系,培养创造性思维。将结论一般化、特殊化,培养辩证思想,通过互逆命题的研究,培养逆向思维;通过猜想论证,培养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能使学生从题海中摆脱出来,逐步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建模应用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有些学生一提起解数学应用题,就会认为它有固定的套路或公式,照教师方式模仿就行。这样的学生只会“按部就班”的解题,缺少对问题的探索,与当今提出的素质型人才相去甚远。学生在解应用题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去分析、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可将问题延伸,开放问题的结论,让学生去讨论、猜想、尝试、探索其结论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今后的应用。数学习题中的应用题与社会经济领域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联系,如有关利润、利息、股票、贷款、人口、环境等与数学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了解数学在当今社会、科技与生活中的种种用途。因此,通过习题中的应用题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 篇12

一、研读课标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阐述了课程目标。同时还规定了各个章节部分的内容标准,以及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课程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它所规定的内容标准和目标都是学生在该阶段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研读课标,理解课标的要求,分析其中的要点和关键词。

例如在《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中课标的表达是:了解、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可见这一课题的教学要求应该以明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为重点,并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紧紧围绕明朝内阁和清军机处的设立、职能、特点等反应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及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教师在研读课标之后,能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设计不偏离方向,课程实施具有目标性和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采取“一标多本”的形式,教师应该熟读课标,对比多个版本的教材,以博采众长。

二、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可见教材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资源。要理解教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分析课题立意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是按照专题的形式,每个专题都构成一个研究课题,每个专题每一小节也形成一个研究专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这一课题的主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同时要弄这一课题的内容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是什么。[2]这样就要求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入的分析。例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首先要明确专制时代晚期指的是明清时期,属于专题一的最后一节,既是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延续和结束,同时又孕育着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通过对课标要求,分析得出本课的主旨是明清加强专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2. 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

分析完课题的立意和地位后,要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分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和层次、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等,理清重难点。历史教科书的编排主要以章、节、子、目为单位,每一课分为若干个子目,一般是三个左右。这些子目就构成了课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层次。教师要理解和清楚为何要分为这几个部分,分析和理解这几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个小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君主专制整体的演进与强化,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各小节下面又分为若干部分。这些小节的安排主要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从纵向分析君主专制的开始—发展—鼎盛这一进程。教师只有把握了知识内容的框架和内在逻辑关系,才能使教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比较简洁,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深入,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地挖掘知识的内涵。

一方面是课本所涉及的一些历史史实部分往往没有详谈,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介绍。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所有知识,包括概念、术语等,都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讲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时,不仅要讲清楚内阁的发展历程,同时还要注意交代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明朝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的专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

另一方面是对于教材的内容教师要发掘它的深刻内涵。这就是对教材所含内容的核心、性质、意义等进行深度的挖掘。教材上对史实的叙述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下一番功夫。比如讲到内阁,除了内阁形成的背景原因,形成过程等基本史实的交代,还需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内阁的特点,在时代背景下的影响和意义等。

3. 理清重点难点

在对教材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要紧扣课标,对知识内容合理取舍,分清主次,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历史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所在。一般来讲,某一知识点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或者在整个教材中的某一主题起着决定作用,那么可以将其列为教学重点。同时确立教学重点应该紧扣课标,在课标上明确规定了每一章节的内容标准,一般就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

此外教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还需要找出教学难点。所谓难点就是教材中难以处理的知识点,比如教师不容易讲清楚的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一些学生没有听过的专业术语或者比较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学生不好理解的都应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有时候难点就是重点,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对于不是重点的难点既要想办法突破,又不能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对于难点的讲解建议教师尽量用通俗易懂简明的语言来讲解。

三、学情分析

我们在现实教学中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名师的教学设计确实很好,但是到了自己手中却达不到好的效果呢?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生活阅历不同等。因此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具体的学情为出发点。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课堂问题的设置都不可忽略一个问题———学情。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教师备课时,如果能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兴趣、攻坚的意志,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就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了解学生的学情,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特征。比如高一年级的学生各种心理品质趋于稳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自我认同感较强,且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的接触,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和知识水平。如果是熟悉的班级,则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比较了解。如果是新接手的班级,则教师可以采取摸底考试、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

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主要成果的体现。教学设计也叫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集中体现,是上课的蓝图。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类型、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教学设计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设计。因为教学过程要展示出一课教学的整个流程,设定好教学的环节,步骤,安排好时间分配,如:导入新课、新课教授、课堂讨论、巩固练习等环节的设置。

教学设计的编写因具体的课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不一一详说,下面提出对教学设计的几个建议。

1. 教学设计的预设与弹性

教学设计的本意是为教学提供一个方案,目前常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把教师的每一句话和学生的答案都预设好了。例如: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军机处的特点。

生:简、精、速、密。

事先预设好学生的准确答案容易使得老师的心里有了一个标准答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按照教案设想的答案来回答,或者引导学生往正确答案上靠。这样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判断和课堂观察。

教师备课应该考虑学生不是学生应该怎么答,而是学生可能会怎么答,然后根据可能的情况相应地给予肯定、补充、鼓励或者纠正、引导。

预设是一种假设,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上课的准备。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的过程,是与文本的对话,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不是在演戏,不需要背台词。[3]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设想和计划,是课堂上教师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和准备,所以教学设计不是剧本。

正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所以新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而其中的有些目标是需要学生去体验感悟的,而这绝非在预设中就能完成。

2. 注重课堂生成

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的发展。生成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原是只有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4]这种生成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求预设的弹性化和多样化,如此才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进行生成。比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多准备几个开放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

3.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完善备课

孔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教学也是这样,需要教师在反思中进步。根据对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哪些知识点处理得很好在课后进行经验的总结,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调整,逐渐完善第一次的备课。在这个过程中也就逐渐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循环上升的一个教学发展过程。

五、历史学科备课反思

由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对历史名词、历史事件的解释要清楚到位。因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历史名词中涵盖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有些历史名词含有特定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不好理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史实材料的补充,讲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尽量保证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立足于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能有较为全面清楚的了解。

其次,教师在表述的时候尽量注意用通俗易懂简洁的语言。有的教师在讲解史实的时候把查阅的直接资料读给学生听,学生一知半解或者印象不深。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历史很晦涩难懂,不感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在这点上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艰涩难懂的史实材料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好能结合身边的事件进行语言的转换或者解说。例如:讲到“侍从顾问”这一名词时,可以告诉学生:“顾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咨询,侍从顾问就是待在皇帝身边供皇帝咨询的人。这样的语言平直易懂,也易于学生理解。

最后,历史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要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余文森,黄国才,陈敬文,等.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赵才欣,韩艳梅,等.如何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钥匙在你手中论文下一篇:数字识别特征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