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

2024-07-08

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共12篇)

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可见, 公民意识对于我国真正实现现代化,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 凸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至此, 公民意识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现代诉求。

加强公民意识培养, 也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的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 思想政治课要达成以下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关心祖国命运,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关注社会发展,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诚实守信,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 培养公民意识。因而, 高中政治教学中, 必须认真贯彻课标的要求, 高度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

这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发展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高中政治课教学如何与时俱进, 对接新课标, 在实践中贯彻公民意识教育, 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需要, 提升中学生公民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1 高中政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

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 按照培养合格优秀公民的目的, 通过高中政治课程承载的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培养的理论, 以适合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条件,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生态意识等的训练和教育, 最终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宿感以及社会主义的正确权利、义务观。

2 高中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高中新课标将公民意识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公民意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 而不是少数精英。让政治课程承担对学生公民意识进行教育的任务是必须的, 理由有两个:一是, 公民意识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二是, 我国的高中政治课程中本身就有“公民”教育内容, 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可以说,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理想阵地。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2.1 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新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首要的基础目标就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培养。

2.2 内容上有学科优势

在学校教育当中, 各学科都会涉及到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但思想政治课应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上看, 思想政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经济生活》中要求学生珍惜诚信的价值, 培养进取精神;《政治生活》中更明确地指出, 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文化生活》中要求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生活与哲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对接新课标, 借助《经济生活》的知识, 培养高中生的诚信意识;利用《政治生活》的知识, 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运用《文化生活》知识, 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认识和实践活动, 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凭借《生活与哲学》的知识, 是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 高中生阶段特点优势

学生的高中阶段, 是完成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 我国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着公民意识不强、不爱关心时事、社会参与意识较弱、社会公德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基于此高中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 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高中政治课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落实公民意识教育《标准 (2011年版) 》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了解社会, 参与公共生活, 也就是说, 公民意识、公共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参与, 通过实践, 在增长社会经验, 尤其是公共生活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因此,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

(1) 课堂是落实支点, 更是落实的原点,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夯实公民意识培养的基础。一是, 要研读新课标, 深挖新教材, 对资源进行整合。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是一门专门培养公民意识的课程, 在新课标、新教材中有关公民意识培养的知识、理论, 还没有形成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 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有关公民意识的规定、要求, 挖掘教材中有关内容并进行归纳整理, 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二是, 要转变观念, 以人为本,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民主、平等教学课堂。新课标倡导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本人不搞“一言堂”, 尊重每一个学生, 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交流互动, 生生合作、探究学习, 以此熏陶和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三是, 要充分利用时政和学生生活的实例, 增加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典事例或重大国内国际时事, 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避免理论知识的空洞说教。通过对经典事例和重大国内国际时事进行分析、论证、解读, 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 实践是落实契点, 更是内化点, 在社会实践和角色体验活动中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公民行为习惯的养成仅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是完全不够的, 更多的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感同身受,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一是通过积极参与班级自治管理、班干部的民主选举、校园民主选举等活动, 让学生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其中, 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以及权力意识;二是通过升国旗、爱国主题的演讲、公民知识竞赛、国家重大灾难募捐以及悼念等活动,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三是通过深入社区、参与社区的民主选举活动, 以及对社区生活秩序、环境的调查, 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公德意识、生态意识。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 通过有效的引导、支持, 创设情景, 帮助学生以一定角色为参照, 学生可以是市长、区长等政府成员, 也可以是新闻发言人, 或者是联合国秘书长, 以及其他社会角色, 以此进行观察、感悟、模仿, 从而掌握该角色的规范, 在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取得相应的认同。

(3) 自主学习是动力点, 在自主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公民意识。所谓自主学习, 就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一定学习方法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最终通过其自主学习来获得和养成公民意识。只有当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能够自觉地按照公民意识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主动向公民意识要求的方向发展, 教育者预期的培养目标才能够达成。

参考文献

[1]朱小曼.公民意识教育如何对接新课标[N].中国教育报, 2014-12-10.

[2]王永春.思想政治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 2014 (12) .

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③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③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2.中国古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今有“八荣八耻”。这表明()

①“八荣八耻”强调的是遵循古训

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践行“八荣八耻”已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爱国的具体表现

③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情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内涵,无明确的具体标准

④爱国主义通过实际的言行具体体现出来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上述精神的共同内涵是()

①爱国主义②团结统一

③勤劳勇敢④自强不息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下列能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的诗句或典故有()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业广唯勤”

③“天道酬勤”④“不畏强御”

⑤“礼仪之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6.“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下列观点与之不一致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

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9.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一打就垮”与“不打自垮”相比较,杨院士启示我们()

A.要发展教育事业B.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C.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D.要增强民族自尊心

10.“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2·河南郑州)2012年2月6日,由《大公报》主办,国新办、民政部、北京市政府和重庆市政府等多方为支持单位的“汶川站起来——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援建成果大型图片纪实巡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请你一同参与。

[感知过去,放眼未来]

一首《生死不离》表达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如何指导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共渡难关?

12.某校高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开展一次“长城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班会做准备工作。

第一小组在图书室查阅到如下信息:在联合国大厦内,悬挂着中国政府赠送的巨幅长城挂毯。他们了解到中国政府之所以将绣有长城的巨幅挂毯送给联合国,是因为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长城的坚固雄伟、蜿蜒数千里,正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艰苦奋斗、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二小组在网上查到如下信息:中国长城是世界著名建筑,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影响了长城建筑的完整和完美。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对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假如你是该班一位成员,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1)请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理解。

(2)加强长城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你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有哪些?

(3)反思并概括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7课

【习题精选集】

1.D 此题综合考查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及丰富和发展等知识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故①②③④⑤均正确,选D。

2.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公民的道德选择等知识。材料表明“八荣八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不是单纯的强调要遵循古训,②③正确,①错误,④不符合事实。

3.C 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的有关知识。③表述错误,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情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也有明确的具体标准。

4.D 本题考查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材料中列举的几种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突出表现。①②③④都是其共同内涵,选D。

5.A 此题考查对勤劳勇敢精神的理解。“礼仪之邦”主要体现爱好和平,与勤劳勇敢相距甚远,故排除⑤,应选A。

6.C 本题以古诗、名言的形式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材料中的观点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而C体现的是勤劳勇敢精神,故入选。

7.A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的关系,④错误,经济和科技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8.C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之所以要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故选①②④。③不能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

9.B 二者相比较,“不打自垮”更可怕,由此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因此选B。

10.D 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等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正确解答此题,一是要正确理解题干所引用诗句的含义,二是要理解上述诗句之所以能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的原因,从而正确理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①②④都是对上述问题的正确理解,③说法错误,因为在我国还存在极少数破坏祖国统一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11.解析:本题首先应回答表达了怎样的民族精神,然后可以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分析。

答案:①抗震救灾精神。②抗震救灾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③抗震救灾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鼓舞人们生活的勇气。④抗震救灾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⑤抗震救灾精神提升了全民族素质,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

12.解析:本题属于综合探究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第(1)问,主要分析为什么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可以从长城的修建和长城的作用两个方面加以论证。第(2)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比较简单。第(3)问,主要考查探究性学习的有关知识。

答案:(1)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②长城的修建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团结勤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长城的作用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爱好和平、刚毅勇敢、维护国家统一等精神,这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统一的,因此我们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意义: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途径: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 篇3

【关键词】漫画;政治教学;应用

一、漫画发挥的作用

一直以来,漫画受到人们的喜爱, 它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它还紧贴人们的生活,漫画的生动在吸引人们的同时还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到高中政治课堂中运用漫画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原先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气氛活跃,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漫画的必要性

(一)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只要接触过高中政治的都知道,高中政治是一门严谨性高、科学性和原则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上课过程中由于政治课程的枯燥乏味往往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没有一点点的课堂气氛。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意味着老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了,应该想一下运用一种有效的方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能够重新让学生获得兴趣与热情。因此教师们可以引入漫画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通过观察发现,平时上课不积极听讲或者努力学习就是成绩提不高的同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漫画教学吸引着那些平时不积极的同学,让他们重新有了学习的热情,让那些对于成绩提不起来的学生在结合漫画听课的过程中学习提高的很快,原因是因为漫画更能让他们了解老师所讲的,在做复习时结合漫画回想老师是怎么讲的,所以成绩很快的就有了提升。幽默的课堂逐渐取代了以往的严肃的课堂,学生积极的根据自己所想去表达出来,课堂的气氛立马就活跃起来。漫画教学确实对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很好的作用。

(二)有益于思想教育的提高

漫画教学还能让学生的思想教育得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是通过讲解和阐述一些概念及原理让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高中政治课程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所以说它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的学科,他的思想性是政治课的本质,政治课程只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以后,才能使广大的学生对马列主义有更大的信任感。现在的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要把高中时期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各个方面的经验都不足,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恰恰漫画是一种具有教育和思想的一个绘画形式和传播文化的载体,他能够激励人和教育人。学生利用幽默风趣的漫画能够开阔视野,思想教育得到正向发展。

(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提升作用

教学要培养学生对各种新事物的敏感,也就是所谓的观察力。恰恰漫画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漫画能够让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思维变得积极,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漫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领会漫画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从中得倒启发。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那么学生在某一方面或许也会有提高,譬如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漫画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还是有必要的。

(四)使道理更加清晰化

将漫画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能让某些道理更加显而易见,更加清晰,书中的基本概念有了漫画做帮助能让学生更深刻的去记住它,并且学生在复习巩固时也能大大缩短时间,并且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渐渐地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下面就以一幅漫画为例,给大家讲一下漫画在道理方面的必要性。

如果我们仅仅靠传统方式去给学生讲解创新能力讲解事实求是那样会很吃力,而且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如果能结合上图的这个漫画,我们就能很清晰的了解这个漫画所讲的道理那就是道理: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人,他们没有创新精神,不实事求是,做事情不从实际出发。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漫画的有效方法

(一)巧妙地利用漫画

政治课堂需要运用一种导入方法,合理地恰当的导入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导入的方式能够让教学情境更加形象化。

漫画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一种作品,随着新课改的到来与发展,政治课堂中也将漫画导入了进去,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让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变得有趣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做到了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政治老师在以漫画做倒入的时候,首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这个漫画,接着让学生根据漫画各自发表观点,然后老师引导,左后让学生根据漫画做总结。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就能领会漫画的意思,而且还能更好更快的掌握书本知识。

(二)发挥学习指导

形式多样的漫画涵盖的信息量也很大,漫画对强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漫画的指导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掌握更加牢固。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漫画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漫画作为指导,要充分利用漫画这个载体,改变政治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当然老师在给学生做指导时还要做一下时间上的安排,那就得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啦。然后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老师试图去讲一下本节课的疑难点和重点,达到强化学习的目标。有的时候我们感觉漫画很简单,但是它却有着鲜明深刻的主题;漫画还有一些讽刺性和趣味性,所以形象直观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都能考察到。

(三)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工作

高中政治中讲到,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因为那样比较全面。所以,漫画在高中政治课程中也需要用矛盾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要遵守适度的原则。政治老师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政治老师在给学生用漫画讲解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度,收放必须得适当和自如。不要仅仅的让学生去感受漫画中的趣味,更重要的事要学生真真正正的去学习到知识。在注意力的时间安排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更要注意适度的将学生引到本节课的重点上去。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掌握一个“适度”,那就是漫画的讲解时间,要合理的安排各个内容的讲解时间,避免一个漫画讲一整节课,结果本节的重点还是没有涉及到,学生到时候也只明白了一个漫画,仅仅感受到了一个幽默的漫画而不明白本节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好之后还要注意主次要分清,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全面型的进行一次学习,最起码一堂课下来,学生明白这一节课讲的是什么内容还有就是这节课讲的重点是什么,这才是重点。

四、结束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导入漫画,合理选择漫画为题材,尽可能的发挥漫画的作用,使漫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真真正正的展现出来,结合新课标的思想,让学生的政治思维和课堂气氛都活跃起来,做到全面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鹤堂.论漫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孔美.谈漫画在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1

[3]林黎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教育导刊.2011

作者简介:

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 篇4

一、用漫画引发学生的疑问

漫画在政治课程教学中的效用有很多直观体现。首先, 它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并且进入对于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便是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较低, 他们对于知识点缺乏应有的挖掘兴趣, 这与课堂教学模式上的不合理有着直接关联。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 并且逐渐转变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在一些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减少单一的理论阐述, 可以通过漫画的呈现来引发学生的疑问。那些生动有趣的漫画在让学生觉得轻松有趣的同时, 往往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这就给知识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这也是漫画的教学辅助效果的一种良好体现。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婚姻与家庭相关的知识为例。教师如果简单地从理论层面告诉学生婚姻的定义, 这不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而且学生对于婚姻实质的领会也不会太深。鉴于此, 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法, 可以给学生先呈现一幅漫画。这幅漫画中画的是一名丈夫与妻子要分手了, 妻子提出要离婚, 丈夫就把自己每年给妻子买礼物的费用全部列出来, 要妻子还钱, 其礼物费共计13万元。这幅漫画会让学生发笑, 然而学生在笑的过程中会思考:这名丈夫这样向妻子算经济帐是不是对的?如果自己觉得不对的话, 那么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婚姻的实质和意义又是什么?通过观看这幅漫画, 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起来, 他们对于教学主题的各种疑问也随之产生了。这些都给后续教师的知识教学作了非常好的铺垫, 有了这样的疑问后, 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究热情也会更为高涨。

二、用漫画引导学生的思考

漫画的效用还有很多其他体现, 用漫画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便是另一个很值得进行的教学尝试。不少漫画作品看似非常有趣, 其实其中却揭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主题。这类漫画作品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会让学生对于很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这其实就是政治课程的教学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引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对于很多教学主题的思考与探究。这样, 才能够逐渐引导学生对于很多教学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鉴于此,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漫画这一教学辅助作用, 这对于提升知识教学的整体实效会很有帮助。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时, 可以给学生看一幅系列漫画, 这幅漫画中画着我国曾经出现的几个标语。第一个标语为“只生一个好, 政府来养老”;第二个标语为“只生一个好, 政府帮养老”;第三个标语为“养老不能靠政府”;第四个标语为“推迟退休好, 自己来养老”。学生会从这些漫画中分析: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养老政策会有那么多的变化?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究, 这是引导学生对于我国这些年来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内在原因有所思考的一个引子, 这也是这部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所在。

三、用漫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政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与时政新闻非常重要, 这是让学生形成对于社会的基本关怀, 并且对于很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与感受的过程。在这一点上, 漫画同样能够很大程度上发挥其辅助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对于生活常见现象描摹的漫画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并且加深学生对于很多社会现状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国政治体制相关的知识时, 可以给学生看一幅漫画。其画的是两个人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赛跑, 一个赛跑的选手站在车顶上开始做起跑的动作, 另一个选手身上背着两名老人和一个孩子, 他双腿被压弯了, 痛苦地站在起跑线前, 而手拿指挥枪的裁判一本正经地准备发令让两人开始赛跑。学生看到这幅漫画, 会联想到当今的官本位现象, 无论是孩子上学、参加考试还是从业就业都能轻易地解决。这一漫画从某个角度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当今我国社会中的一些实质, 相信这些现状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有过体验。这样的漫画才会更深入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并且引导学生对于生活有更密切的关注, 这也是让学生对于很多社会问题有更加敏锐的洞察能力与体验能力的过程。

四、结语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5

一. 课前准备很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老师必须要有效的指导,制定好教学目标,重难点,花更多时间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引导得好,学生学习就很积极,主动,他们不仅训练了某一方面的技能,也学到了学习目标,掌握了重难点。但是如果我没有充分做好备课准备,或者引导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话,课堂效果就不好,不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教师课堂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内容上要和重难点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解决疑难,提到课堂效率。要在教学生长处设问,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形式上要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教师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生合作的讨论过程中,老师是观察者,引导者。例如:教师必须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在适当的时候对进行顺利的小组提出表扬,而对偏离学习任务的小组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而在小组汇报时,老师则要扮演好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适时地介入让学生明白合作的技能与方法。高效课堂的实施,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要积极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四.运用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互动课堂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仅有教师的口头评价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富有创造性。例如:使用仿真百元大钞颁奖,小组积分奖励等。本人曾在课前发给每大组排头同学一块白板和一盒彩色磁石,每当该组有人回答对了问题,或表演精彩时,排头可从盒中取一块磁石贴在白板上。一节课下来白板上磁石最多的大组获胜。这种评价方式既节约了老师作评价打分的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最有趣的是,由于白板上没画格子,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彩色磁石贴出了各种不同的美丽图案。当下课前六大组高举白板,向所有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展示成果时,白板上美丽的图案如松树,小船,太阳,鱼等总会让师生哈哈大笑。

以上就是我对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和体会,还有很多盲点有待解决。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英语老师必须当好舵手,切实打造英语高校课堂,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高效课堂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必经之路。

新课标高中历史语言教学艺术 篇6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艺术

一、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仔细分析这一要求,很明显可以看出,新课标把历史教学方式提到了极为凸显的位置上。从这一要求出发,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是必然的,而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以转变,可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语言,其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方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重视它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运用高中历史教学语言

1.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必须讲究科学。历史教学语言,它本身是一种教学语言,最重要的是准确无误,因为历史既是客观的,又是严肃的,语言的准确无误,实际上就是重视科学性,这是对历史教学最起码要求。强调科学性,首先要注意语言的语音和吐字,这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基本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才不至于影响历史知识的传授,进而破坏历史教学过程,故此,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知识中,有一些历史名词,其读音与今天不一样,或者容易误读的,那就更加要准确表达,不能误导学生。

2.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追求精练。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3.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需要具有感情色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会有感而发:“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课标里面,情感教育是在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被专门列项提出,成了历史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 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语言要融入自己最真实也最真挚的感情。以情入理,以情感人。我们历史教学语言需要融入情感,而且是有感染力的真实情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4.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必须思维质量。从语言实施效果角度出发,衡量一种语言是否有生气、有魅力,标准应该是看语言的思维质量。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运用语言,自然也需要质量。有鉴于此,我们把思维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放到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上来。大家知道,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语言就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了。那么为了让语言使历史“活”起来,我们就必须讲求思维质量。

5.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应该通俗易懂。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教学语言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要贴近学生、通俗易懂也要体现时代气息。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首要一点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虽然雅观整齐,可是离生活较远,不如口头语言那么流畅鲜活。从情感方面,学生也比较容易于接受口头语言,毕竟那是他们的日常语言,理解起来十分得心应手。其次,语言要具有时代气息。历史教学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最后,适当应用身体语言。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身体语言,事实上,身体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最默契的语言,而适当用身体语言教学,也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三、高中历史教学语言新运用的意义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规律小议 篇7

首先, 新课标大纲中详解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本质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母语, 学会灵活运用母语从事社会工作, 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新课标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教师能够把教学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实现从教师的教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改变,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新课标的核心目的。

其次, 新课标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教育部把新课标下发以后, 广大语文教师要放下思想包袱, 运用各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尤其在部分适宜运用多媒体的课上, 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来弘扬语文的人文性, 增大了教学的文化意义。通过音乐、图像、视频、课本剧等形式,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觉得耳目一新。正是借助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 才能够把以往仅靠用语言讲明的意境通过多媒体等各种新形式展示出来, 收到了“教师动一键, 学生懂一片”的良好效果, 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强了思想修养, 培养了审美情趣。

通过进一步研究高考语文卷, 全面掌握高中语文复习的规律。高中语文教学到了三年级的时候, 整个新课程教学任务已经完成, 剩下的时间就是搞好高考复习。在正式进行复习之前, 教师要明确认识高考的新形势, 认真学习语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尤其是关注全国5个已经进行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卷, 认真分析并深刻领会, 领悟新课改地区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之间的联系, 找出改革前后的变化。在形式上, 新课标语文试卷分为必考题与选考题两部分, 考试内容增加了探究能力试题和选考试题, 语言表达部分的考查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等, 可以说考纲规定的考点更细实, 要求更全面, 内蕴更深广。

最后,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 努力培养语文学习的氛围,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平时的语文教学要是让学生有成就感, 适当降低语文练习的难度, 并且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最终才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新课改语文教学更加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语文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一门艺术”作为展开教学的出发点, 牢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更是学习人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培养内容。之所以说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的心灵艺术, 是指的语文教学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 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力求做到既关注人文精神, 也要让自己成为教学中自觉的实践者, 认识到教语文就是在教会学生如何生活, 教语文就是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语文教学还应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改变以往传统教学单一的灌输的模式,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互动交流, 让语文教学真正变成民主和谐的教学, 沟通合作的平台, 探究创新的新天地。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导演者和参与者,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真正主宰学习, 积极参与、探究、接受知识。

语文教学中要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做中心任务, 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力, 要理所当然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管什么样的课, 都要让学生成为活动主角, 让学生自己全新地面对每一个文本阅读, 让他们能够说出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 写出他们对阅读的内心认识和亲身体验, 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才能写自己对事物的真实看法, 才能让语文课转变为学生开发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

语文教学要全面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主动学习, 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乐趣、培养能力, 养成敢于刨根究底的科学精神, 让“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彻底落实。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 采取多种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活跃、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让学生学生的学习轻更加轻松愉快, 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目标, 才真正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的体会 篇8

一、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期初直接或间接的了解, 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实际运用英语水平、考试成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地说, 确有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较好, 但大部分学生没有打好基础, 加上高中课程难度大, 他们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针对这种实际, 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智力水平及内在潜力等情况区分学生层次 (分为A、B、C三级) , 授课、辅导、作业布置、测试与评估等都因学生的素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研究, 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分层辅导。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使他们积极学习, 全面发展。教师在备课时, 要备各个层次学生施教的方法、师生具体交际活动的过程及预测授课的结果, 通过实践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 最终达到分层教学优差并迸的目的。反馈教学, 能有效加强教与学双边的沟通, 也是成竹在胸地改进教法的途径。在各层次学生中选出科代表, 定期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 下面谈谈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对A级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在学好现行教材的基础上, 扩大阅读量, 成立英语兴趣小组, 经常拟出一些与他们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话题, 让他们用英语进行讨论, 然后写成短文。此外, 我还根据其英语水平的发展状况在不同阶段补充难度适当的课外学习资料, 包括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材料, 争取提前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一级目标, 为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基础。对B级的学生, 在进一步加强其现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狠抓其双基的落实, 按大纲要求学好教材内容, 努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使其顺利完成大纲规定的目标和任务, 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对C级的学生采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措施, 努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侧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当他们取得进步时, 及时给予肯定核鼓励,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一旦有了成就感, 就能克服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要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 尽早完成从知识的积累到能力的转化过程, 为高二达到一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高中阶段是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的认识能力比初中普遍提高, 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独立意识也有明显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课、小组讨论等具体形式, 特别是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 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 (situation) 主要指进行言语交际的外部的具体场合。因此, 在交际中构成语境 (context) 的依据是话语或文句意义所处的外部世界的特征, 所谓教学中的情境都是模拟的。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遵循反映论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形象, 创设具体生动的场境, 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 创设尽可能多的英语语言环境,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及感受英语 (feel English) 、说英语 (speak English) 、用英语进行思维 (thinking English) 、用英语的方式主导行为 (behave in English) 。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 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学生仿佛置身其境。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从而从整体上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即整体语言教学法 (Whole language) 。

2. 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风靡澳大利亚、英、美等国家。根据1998年澳大利亚ALL Guidelines (Scarino Angela, et al., 1998) 一书所述, 宏观的活动教学法认为“活动”是联结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 教师必须把活动作为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微观的活动教学法即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将活动作为教与学的中心单位以促进语言习得者用目的语言 (Target language) 进行交际。它认为活动包含积极的有目的的语言使用环境, 习得者必须使用已有的语言资源以满足在设定的语境中进行交际的需要。活动教学法 (Activity approach) 是交际法家族的后起之秀。它一出现, 就引起了外语界的高度重视, 迄今已成为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活动的内涵可理解为:“活”即活化、激活 (activate) ;“动”即行动 (act) 。

3.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完成任务而获得知识。任务完成的过程, 就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它应具备以下特点: (1) 以任务为中心, 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目的; (2) 任务的设计焦点应该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交际问题。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 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任务”中, 学生能够不断, 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 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 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 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直观、生动,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全方位感受语言的刺激, 是外语教学的一个辅助教学方式。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的, 我们不应一味追求现代多媒体全程使用, 而丢弃粉笔、黑板的独特优势, 这既不符合教学规律, 又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做好课后指导及检测

新课标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研究 篇9

我认为, 要想真的实现“知识和能力”, 必须在“过程和方法”中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在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前, 运用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根本上解决被动学习文言字词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能有助于一篇新课的开启, 是前提;又伴随着教学的整个过程, 是学习和探究的基础。

首先,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的爱好程度往往直接与高中同学面临的高考有关。因此, 在学法和教法上才有很多治标不治本的要求。学生让学习的目标由试题来决定;学生把学习的兴趣寄托在老师和文本上;学生在评价老师的水平时主要看老师是否会提高他们考试阅读的能力;学生认为文言文与自己的成长没有关系。也就是说, 学生在对待“知识和能力”上是被动听从高考的安排;在看待“过程和方法”上是由个人的爱好来定;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上最多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 只有极少数同学会认为对自己有感召力, 基本上没同学把它跟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挂上钩, 感觉像是一个局外人。

其次, 从老师的角度看。老师在教法的改变上远不如学生那么期待, 绝对以讲解实词、虚词及句式为主要教学任务, 否则学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要求能让课堂生动一些, 因为一落实到字词上来, 就没那么多可听可讲的故事。老师们要么会认真严厉, 一丝不苟, 这样面孔自然就会严肃起来;要么声嘶力竭, 唯恐自己在讲解时出现遗漏。也就是说, 老师心目中的“过程与方法”是与“知识和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统一听从于高考的需要;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没有放在教的重点上。

那么, 追究一下, 为什么高中的学生和老师在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和传授上会这么辛苦而又痛苦呢?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地留住学生那颗年轻的心呢?

在笔者看来, 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在现实中的教与学时顶多重视了“知识与能力”这一个教学目标, 而“过程与方法”的进行又大多有些不顺利, 也就是说, 没有将新课标中要求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全都落实。而且实际情况是, 即使重视了“知识与能力”的教与学, 想要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也是一种表面的功夫, 并不等于就实现得了课文在“知识与能力”上应实现的目标, 也不等于能够达到教学计划中所计划达到的水平。总之,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要求的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去实现的三个教学目标,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三位一体”中的一员, 更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 也就没有了实现另两个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这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的是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道有不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吗?我的回答是:肯定有。

每个高中老师在教学中都会发现, 实际上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很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不同的学习经历使他们对文言文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而这种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在进入新的学习环节前的精神基础。如果在过去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收获了知识、能力, 以及让心灵更坚强、或更宁静、或更聪慧等等类似的精神果实, 那么, 这种收获不仅会让课文中某个古代历史人物身上的某些优良的精神品质有了重生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同时还让今天的学子收获了愉悦与自信。这种学习收获必然成为开始新的一课的学习时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初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知识充满信心。

比如学习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这篇课文时, 在探究“项羽为何从‘大怒宣战’到‘默然不应’”这个问题时, 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开始对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人物有了一些立体的了解, 体会到在那个尚武时代, “武道”“道义”在最会打仗的项羽心中是怎么回事, 更体会到正是项羽自己的“恃强骄横”“妄自尊大”将大好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错过, 以及让一个又一个的有才之士归附到汉营的原因。正在这时, 有个同学没来得及举手就说:“有才的人当然只能到无能的人身边去才有机会显得有才。”声音虽然不大, 却足以让老师听得清。刹那间, 整个教室非常安静, 同学们一方面觉得这位冒失鬼是在跟老师唱反调, 同时又一下子觉得思想模糊起来, 到底该怎样评价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呢?但实际上这位同学并未跟老师唱反调, 而是一下子将课堂内容的境界提升了一个高度。他说的并不完全对, 刘邦怎是一个无能的人呢?但是他这一说, 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像他一样, 有情感, 有态度, 且更能跳出普通的“非善即恶”“非英雄即狗熊”的极端思维模式, 用历史辩证的眼光, 去还原了历史人物本来的复杂面貌;还一下子让全班同学找到了去解答“为什么司马迁将未做帝王的项羽收入本纪”这个问题的钥匙。这完全得益于他在过去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比较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而且, 为了能知道司马迁的真实想法, 几乎所有的同学开始逐字逐句地扣起课文的叙述和描写, 有的在课外很快研读完了《读本》 (一) 中的司马迁的《乌江自刎》。虽然这节课没有一下子让他们能进一步地“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但至少这一课让大部分同学开始运用“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并极大地带动了他们钻研文言字词句的积极性, 我觉得这已经足够成功了。至于我讲这节课所运用的“过程和方法”, 也不会有同学去计较有没有趣味了, 因为趣味已经在他们心里, 还有必要去计较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吗?

反之, 则会对即将开始的学习满怀陌生、焦虑或抱怨甚至失望之情, 觉得学习文言文跟自己的智商、情商毫无关联, 少有心灵的触动, 少有主动地求知。用这样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心态去学习, 怎么会让学习拥有新的收获呢?这就好比一不留神误入了一个让人身心倶疲的怪圈, 它隔绝了应该可以拥有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变得苍白无趣起来。这个时候的他确实是没有科学的辨识水平。比如, 朗诵应是文言教学中首先应该重视的环节。但是, 他要么在预习字词时要求老师只要求他们会读生字词语即可, 而在应该用诵读的方法去整体把握文言文的魅力时, 又表示对高考帮助不大, 不必要边读边讲。既不会乐于去接受文言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更不会走进历史的时代, 感受探究知识与探究历史文化的乐趣。他疲于对字词的学习中, 他是辛苦的;同时他作为学习主体并未成为学习的主角, 品尝到收获的喜悦, 他当然是痛苦的。为了摆脱这种局面, 他会要求老师在“过程和方法”上多讲些历史典故, 以帮助捆住自己的心灵在课堂上, 使自己不至于开小差, 或趴在桌上跟周公见面;或者会觉得文言文应该只选择一些他认为能暂时吸引他的内容;或者他会抱怨考得太难。

浅谈新课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10

教学活动是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多向交流并发生作用的过程, 教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体现与各种教学相关因素的交往与对话, 这样才会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特点.

一、与数学课标的对话

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与课标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这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课标的有效对话主要是为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灵魂.由章建跃博士主持的“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对教学目标设计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思路: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应当对它们的具体含义进行解析, 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还应进行分层解析;课堂教学目标不宜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 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 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例如,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节的教学设计, 依据课标, 教学目标为: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 (正弦、余弦、正切) 的定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这一目标的含义是: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知道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 (角的弧度数构成的集合) 到另一个实数集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构成的集合) 的对应关系, 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 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在借助单位圆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过程中, 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有关定义应用的问题.通过对课标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精神, 可以使教师以更高的观点来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

二、与数学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 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要通过与新教材的对话, 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结构框架等方面的特点, 以此提高自己组织实施教学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 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 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教材内容设计的作用、目的、意图、意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和使用.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作内涵和外延简要说明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分析, 即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 说明内容的核心之所在, 并对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 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 围绕当前内容, 从学科角度进行微观分析.比如,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内容说明如下:

这是一堂关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课.在初中, 学生已学过锐角三角函数, 知道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等于相应边长的比值.在此基础上, 随着本章将角的概念推广, 以及引入弧度制后, 这里相应地也要将锐角三角函数推广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但它与解三角形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 (角的弧度数的集合) 到另一个实数集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的集合) 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析:三角函数是又一种基本初等函数, 它作为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最常见、最基本的数学模型, 在高中数学和其他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又是整个三角函数内容的基础, 所以它不仅是三角函数内容的核心概念, 同时在高中数学中还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它需要借助单位圆、角的终边以及二者的交点这些几何图形的直观帮助, 其中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本节课将围绕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展开,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这节课的重点, 能够利用单位圆认识该定义是解决教学重点的关键.

三、与同行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中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 面对其中的问题或困惑, 有时需要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 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与对话, 共同开发和利用好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比如, 开展同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 同学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研讨及交流, 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通过学习和借鉴同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长处, 参考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景, 以此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 使自己从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为搞好教学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 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才能了解学生, 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情况, 作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诊断情况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中, 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 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 对教学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 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同时分析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 以具体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另外, 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 这也是在分析过程中要加以注意的.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 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 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考, 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学科规律.当前, 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

例如,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中,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可以表述为:学生在理解用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时可能会出现障碍, 原因是学生在此之前都是研究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 并习惯了直观地用有关边长的比值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要克服这一困难, 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与直角三角形有关边长的比值的联系;学生在理解将终边上任意一点取在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这一特殊位置上时, 又可能会出现障碍, 原因是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一特殊点不具有任意性.针对这一问题, 应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认识, 明白对于一个确定的角, 其三角函数值也就唯一确定了, 表示其三角函数的比值不会随终边上所取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学生在将用单位圆定义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 还可能会出现障碍, 主要原因还是受初中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影响, 仍然局限在直角三角形中思考问题.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 就要让学生知道, 借助单位圆, 用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三角函数, 就是为了很好地解决在直角三角形中不能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问题, 用单位圆统一定义三角函数, 不仅没有改变初中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本质, 同时还能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可以表述为:为了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 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定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本节课准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 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研究任意角与其终边和单位圆交点坐标的关系, 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思考.

另外,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而且还要关注学生为进一步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进行的课堂练习及作业.为此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在认真思考要为学生设置什么样的练习及作业的基础之上, 给学生布置和安排有价值的练习和作业.也就是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适切性, 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 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为此应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案例, 并对师生活动进行预设, 并阐明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 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 需要培养的能力, 特别要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述, 以“设计意图”的形式反映在教学设计之中.也就是在为学生所设置的每个问题或题目后面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每个问题或题目后面的“设计意图”可以只在教学设计中呈现出来, 而在给学生的题目中可以写出也可以不写.

比如,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类似的问题、例题和练习:

问题:你能否给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弧度制下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研究一个函数, 就要研究其三要素, 而三要素中最本质的则是对应法则和定义域.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已经由定义式给出, 所以在给出定义之后就要研究其定义域.通过利用定义求定义域, 既完善了三角函数概念的内容, 同时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师生活动:学生求出定义域, 教师进行整理.

例题:先确定下列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然后再求出它们的值:

设计意图:将确定函数值的符号与求函数值这两个问题合在一起, 通过应用公式, 解决问题, 让学生熟悉和记忆公式, 并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师生活动:先完成题 (1) , 再通过改变函数名称和角, 逐步完成其他各题.

练习:

设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 则sinα·cosα·tanα的值的符号是______.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三角函数定义应用的几个方面, 选择教学中已涉及题目的原形, 对其作同等水平或降低水平的变式, 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对三角函数定义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15分钟.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导入技巧 篇11

【关键词】 英语 课堂教学 非母语教学 导入法

高中英语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独特性,其他课程都是用母语教学,学生适应快、接受快、掌握也快,而高中英语则是使用非母语教学,教学难度相对来说较大。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包括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课的内容上、复习旧课以导入新课、为传授新知识而进行的步骤过渡、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等。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顺利学习新的内容铺垫好路基。相反,如果呈现新知识的方法单调呆板,平平淡淡,千篇一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对要学习的新知识毫无兴趣,教师授起新课来就会感觉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导入阶段,注意一些基本的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将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本人将一些切实可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法作如下介绍:

一、随意交谈导入法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作随意交谈(Free Talk),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如教虚拟语气这一新内容时,教师听了值日生小玲作有关大气、日期等情况的报告后,便可以开始与学生作类似如下的交谈:

T: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Whats your dream?

S(Xiao Ling):I want to be a doctor.

接着教师顺便点拨(板书): Xiao Ling wishes to be a doctor./Xiao ling wishes she could/would be a doctor.

这种师生之间的随意交谈,能使学生感兴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已经开始。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预习导入法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最好设置几个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提问。

这种方法能使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悬念导入法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揭开“谜底”的状态中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学习SEFC BI Unit 13 Healthy eating时,设计几个悬念问题:There is a famous saying,“Food is the number one need of the people.”Eat-ing,especially healthy eating, is important in peoples ev-eryday life.What is healthy eating? Is your daily diet healthy enough? What should we eat to keep fit? 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切身健康利益息息相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课。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或复习导入法

利用教材知识结构相互联系或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如SEFC BII Unit 8的语法重点内容是if引导的虚拟语气(与过去、将来事实相反),可通过先复习Unit 7学习的语法内容wish, if和as if引导的虚拟语气的基本用法(与现在情况相反)来导入新知识。

五、看图提问导入法

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采用这种方法时,还可先由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或课文中的插图并提出问题。如在上SEFC BII Unit 7 Living with disease的导入课时,让学生观察几幅艾滋病人的照片(发病前的健康、活泼、可爱及病情进入晚期时惨不忍睹的情景),根据照片上病人发病前后的鲜明对比,教师按图片的顺序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对艾滋病的疑问和看法,教学内容的导入非常成功。

六、音乐欣赏导入法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需要,直接让学生欣赏有关音乐、歌曲,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

七、背景知识导入法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如Abraham Lincoln, Karl Marx,A tale of two cities等,教师可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等)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或以介绍作者、 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

八、模仿录像导入法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播放录像,然后让学生按照录像中所看到的亲手也试一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SEFC BII Unit 8 First Aid的导入课,教师播放急救常识录像——心肺复苏(CPR),Bleeding 以及Choking的录像,然后让学生按照录像中看到的方法试给布娃娃急救,学生兴趣很高,气氛异常活跃。模仿录像导入法不仅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与求知欲,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身临其境,深刻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且有助于培养其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非常灵活多样,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多动脑筋多积累,就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根据教材语言材料的特点来导入新课,使学生更易于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产生共鸣,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灵活利用新课标高中英语课文教学 篇12

第一步:根据教材主编刘道义教授的建议, 通过快速阅读, 对文章整体理解, 并学会利用文章的题目和插图或图片, 把握文章大意、段落大意及关键词所传递的重要细节信息。

第二步:根据上述信息, 提出自己的问题。先在小组成员间进行问答练习, 并选出小组中认为最佳的问题, 为全班互动做准备。通过小组间互动, 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 取长补短, 完善自己的理解。

第三步:全班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 小组间展开问答竞赛。一组提问, 指定一组回答。教师适时点出最佳问题和回答, 把最佳问题写在黑板上。

第四步:汇总问题, 用“回答”完成对文章的复述。

例如, 在教学第一单元时, 笔者和学生用了六个问题, 完成了对Anne's best friend的课文复述。

Q1.Who was Anne's best friend?

Q2.Why did Anne and her family hide away during World WarⅡ?

Q3.What did Anne put down in her diary while she hid away?

Q4.How did Anne feel about nature before hiding away?

Q5.Why did Anne stay up on purpose one evening?

Q6.Why did Anne no longer like looking at nature through the windows?

在教学第二单元时, 笔者和学生用了八个问题, 完成了对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的课文复述。

Q1.Why was English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Q2.Why has English changed over time?

Q3.What was the old English like?

Q4.When was the vocabulary of English enriched?

Q5.When was English brought to America and Australia?

Q6.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es of English spelling by the 19th century?

Q7.Is English spoken in South Asia now?

Q8.What about English in China?

在复述中, 需要教师提供一些过渡语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复述, 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写作打好基础。

在教学了两个单元之后, 笔者发现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仍然不高。在与学生交谈之后了解到, 由于课上所给时间短, 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于是, 笔者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修正, 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提问”过程, 这样可以确保小组成员间的练习顺利进行, 并要求对课文核心词汇用同义词替换 (每篇文章3-5个, 借助字典完成) 。

此外, 在学习了强调结构和定语从句之后, 笔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从句整合信息, 充实对问题的回答。例如, 在复习第一、二单元时, 对复述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利用定语从句把简单句改成复杂句。

1.Anne was a girl living in Amsterdam, whose family was Jewish.

2.At first, the old English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spoken today, which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

经过45分钟的教学, 绝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所给出的问题完成对课文的复述。然后, 通过课下作业巩固, 把复述内容写到作业本上, 并上交。为了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 笔者又增加了一项练习。当学生能够复述文章之后, 笔者要求学生用30—50个词来概括文章大意或从文中得到哪些启示。这项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同时, 也为答阅读理解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较好地运用了新课标的理念: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在反思中, 笔者也发现学生的提问技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对学生在表述中的语言, 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训练加以引导, 建议学生在提问时参考课文后的comprehension练习。

总之, 灵活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是没有局限性的, 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 掌握了所学内容, 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摘要:灵活而又创造性地利用新课标教材进行教学的方法包括快速阅读, 抓住主题句、关键词;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互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全班互动, 师生互动;汇总问题、回答, 完成对文章的复述。

关键词:灵活,提出问题,互动,复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估算下一篇:指背皮瓣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