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2024-05-10

高中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1篇)

高中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程,也是一个民族兴亡的关键。政治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学期教学计划,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时代发展,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课程标准》),加强和改进我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本学期高一政治备课组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指南,以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使教学实效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XX东思想、XX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针对高中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教育;努力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我校20XX届高一新生共分5个教学班,学生水平不一,刚进入高中一年,接触《经济生活》,会感到陌生,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将面向全体,搞好衔接;立足课本,注重规范;强化积累,拓展视野;注重基础,因材施教。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考试评价方法,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理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将学习和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作为提高专业素质的必修课,并与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重点是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法改革研究。

(二)健全集体备课,集体协作,积极发挥集体的智慧。固定备课时间,明确每位老师职责,提高备课效率,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备课组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课本,注重夯实基础。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环节,向课堂要效率,认真做好四备、五点、两法(四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五点即每堂课都要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两法即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

(四)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政治学习。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学习政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帮助自己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成立政治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包括章节名称、内容、考试范围等)课时

1《经济生活》前言1

2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2

3第二课多变的价格24国庆放假0

5第三课多彩的消费26第一单元练习讲评和考试2

7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28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2

9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2

10第二单元综合探究、练习讲评和期中考复习2

高中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小组合作展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时代背景

我国上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就拉开了序幕,到2012年9月份,已经覆盖了所有省份。为了响应上一轮课改,全国各地中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调整和变革方面可谓是“八仙过海,各出神招”。如今,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又开始进行推广。一般而言,改革往往意味着创新和发展,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促进教育更好地回归人性,使学生更加快乐地学习、更加善于学习,从而逐步形成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与学习能力。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们也在努力地更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真正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这绝不仅仅是顺应一波又一波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解决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缺乏魅力、低效低分问题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美国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其大意:你告诉我的,我容易忘记;你做给我看的,我应该会记住;而你让我参与的,我则会深刻地理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更是直接地指出,要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让学生自由地学习。不要束缚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够自由地畅想;不要束缚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动手操作;不要束缚学生的双眼,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观察;不要束缚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交流……

本文所探讨的“小组合作展示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活动、进行合作探究,之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最后经教师适当的重难点点拨和知识框架构建的引导,从而比较轻松地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比较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可见,“小组合作展示式”课堂教学模式,既契合了中外教育专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又顺应了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大潮流,是新形势下值得探索和推广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组合作展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

新课标必修一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其知识点较少且简单易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单纯的教师说教显然是索然无味甚至苍白无力的。反之,如果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互动探究以及成果展示,其课堂效果显然会大相径庭。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课前预习。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学习,即预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相关内容。

第二步,动手准备。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各小组要留心观察身边的消费现象、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通过个别采访、设置问卷进行调查,或是用相机将一些消费现象拍下来,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出用于小组进行成果展示的课件。

第三步,成果展示。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各小组成果展示的时间约4分钟。)

第四步,巩固知识。教师结合各小组所展示的学习成果,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并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脉络,最后精选几道试题作为课堂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巩固。

三、“小组合作展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

以新课标必修一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为例,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式”课堂教学模式,各学习小组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和高度的参与率。在各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中,有的小组针对身边同学的消费心理设计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而且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并最终从统计结果中总结出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消费心理;有的小组用课件展示了大量与中学生消费观及消费行为相关的图片,如有些中学生穿着朴素大方而有些却热衷奇装异服,有些中学生使用大众化的手机而有些则使用最新最贵的苹果手机;还有一个小组播放了该小组拍摄的在校园内随机采访不同同学消费观的视频;等等。整节课下来,可谓是活力四射、惊喜不断!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展示式”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学生参与率高,“先进带后进”的优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与“参与学”,从而使政治课堂展现其应有的活力与魅力,进而顺利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作为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阶段使用率较高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展示式”课堂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进行自由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潜能。其次,它能够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可以上台展示自己做的课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课堂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点燃全班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与激情,从而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顺其自然地掌握课本中原本枯燥的内容。再次,它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教师工作的辛苦,从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与付出,并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运用“小组合作展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首先,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用于“小组合作展示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选择知识点较少、简单易懂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切不可不顾实际条件地滥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其次,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合作探究的主题并给予各小组适当的指导。尤其是在学生制作展示课件时,教师需要做好把关工作,目的是确保各小组的成果展示是为教学内容而服务的,并且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最后,在各小组“成果展示”结束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落实课本中的知识点,对重难点作适当的点拨,并构建起该课的知识脉络和框架。还需要精选几道题作为课堂巩固练习,从而检测该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生与不同教学内容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使抽象的政治问题形象化、枯燥的政治理论生动化,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踏入社会之后也能学以致用。

注释

高中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高一思想政治;课程衔接;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

本人多年从事初中及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初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存在很大差异:(1)课堂教学方面,初中思想品德内容较浅,具有课时相对充裕、节奏慢、采用开卷考试、知识重复性强等特点;而高中思想品德则具有知识容量大、闭卷考试、课时相对紧、节奏快等特点。(2)教材安排方面,初中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具体,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稍加指点便可理解;高中思想品德教材內容抽象、含义深奥、高理论性,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自学难度较大。(3)重视程度上,初中思想品德虽然作为中考项目,但是分值只有50分;高中阶段目前江苏省采用的等级分模式,学生选择性强,但也容易造成主观的不重视,甚至出现理科生不重视文科科目、文科生也不重视文科科目的现象。目前江苏高考采用的小高考是在高中二年级时进行等级科目考试,所以高一思想品德基础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作为任课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思想品德科目,同时也应当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向高中思想品德学习的良性转变,避免学生进入高中后对政治科目学习的不适应。经过本人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总结,做好初中与高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衔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吃透教材内容,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

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发现要想做好衔接工作,作为高一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知识内容,首先自我实现知识的无缝连接,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普及知识对接方法,做好过渡工作,主要是吃透初高中教材的区别,明确知识点的重复部分,教学过程中大胆取舍,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使学生保持新鲜感,避免总是重复初中知识点。教师也需要做到由浅入深,善意引导,培养学生对高中政治科目的兴趣,使学生觉得高中的思想品德课比起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加有趣,这也需要任课教师多关注课本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

二、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明确高中思想品德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与同事们的教学总结,认为教师在高一学生刚入学时第一节课就要对高中政治科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教育,使新生知道:无论读理科还是读文科,无论要计入高考总分还是只作为等级考试科目,学习思想品德都是有用的,在作为大学入学的参考等级以外,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应当告知学生,思想政治科目实际上是一门哲学入门知识,其中的知识包含了社会学、经济学、科学史等入门知识,学好思想品德课可以增强个人的哲学素养,让学生彻底明白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

高中学习的关键是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做到不完全依赖教师学习!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授学生以渔”:预习时做到学会看书、学会阅读教材。教师事先准备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完成,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思考题进行解答;听课时在教材上圈划、批注、补充,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开设师生研讨活动;学生课后复习,反复强化,做到随教随清,知识点不落下;引导学生解题时从题干入手,注意关键字,提取有效信息。其次,组织答案时做到:答题注意要点、段落、层次、逻辑四要素。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引进新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吸引力

高中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很难抽出时间专门对政治进行预习、复习。再加上政治课堂教学平均一周只有2课时。因此,课堂上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建议高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考虑适当引入新媒体教学,利用学生熟悉并关心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笔者所在地区新媒体平台在学生中已普及),建议学生在课后(长假和寒暑假)利用这些平台关注国内的相关部门的公共号,对热点问题进行关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公共讨论,或者采用分组式进行研究学习,具体可表现为针对课本某一知识点,分组搜集相关信息,然后向任课教师反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发现其中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进而提高课堂知识的课后吸收消化率。

总之,初高中思想品德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思想品德教师更应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上做适当调整,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高中思想品德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九年级政治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总析:

本册教材是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教本,由四个单元组成:即“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和“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四个单元。本册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让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既感受到压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从而负责任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人社会生活。

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了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及有关方针、政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情实感。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他们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二、学生思想状况:(1)、积极因素:

本年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别是经过每学期考试的锻炼和磨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2)、消极因素:

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

三、工作措施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做好自身工作,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决战课堂。

2、紧跟时代脉搏,认清教学形势,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思想性和人文性。

3、继续实行分层教学法,抓两头、促中间,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4、强化对学生认知和记忆知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法指导,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规范答题,严谨求实、勤奋竞争的学习意识和氛围。

5、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共同进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方法,跟上时代步伐,并把所学及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

6、加强情感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发现学生思想问题,进行正确的帮助、指导,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加强课外辅导,做好培优转后工作,促进成绩全面提高。

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不言代价与回报

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第一单元复习

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基本路线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灿烂的中华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二单元复习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单元复习与随堂练习

单元复习与随堂练习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灿烂的文明之花

第三单元练习、我们的共同理想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

第十七周 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未来道路我选择

第十八周 拥抱美好未来、第四单元练习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一、二单元

第二十周 期末复习三、四单元

第二十一周 期末复习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政治制度 篇5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 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 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高中第一学期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6

一、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国家与省市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师生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教好、教会”和“学好、学会”为目标,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师素质为重点,开展优质教研,促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树立 “大德育”观念,充分发挥政治课堂德育功能。具有钢中特色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观念已经逐渐成为我校德育工作者的共识。”我校全体政治教师的课堂上更要走在前边。全组教师教学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是教育的法宝。只有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教育才是有效的。爱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多的要求学生;爱的途径是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每位政治教师还要要有责任心。政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是学生精神家园里的守护者、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二):倡导理论学习,坚持学以致用

1、组织全组老师认真学习,认真研读有关课程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努力引领政治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真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发现者。

2、要求政治教师注重搜集各种与学科教学相关的理论学科,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时时留心现实生活中与政治相关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倡导教师积极进行教科研实践活动,总结主题和反思教学,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

(三):抓实教学常规,深化课程改革

1、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积极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按学校要求组织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年轻教师多上研究课,使青年政治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尽快提高。

2、大力深化“课改”。积极开设观摩课,研究课,扎实、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探讨与研究课程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以行动研究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

(四):加强三个年级政治教学,为高考、学业水平考打下扎实基础。

1、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2、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推进师生互动,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重视政治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发校本科和研究课程。

4、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科学运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录象等辅助教学。

5、加强毕业年级的政治教学工作,发挥群体力量,搞好重点研究。

高中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篇7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分析的依据, 从左栏 “内容目标”和右栏“提示与建议”看出,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 从教学内容看, 该综合探究根据课程标准1.1设计, 包括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与后果、衡量政治参与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第二, 从教学目标看, 按统、分结合的原则进行表达。 1.知识目标:了解有序和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后果, 理解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研究文献、剖析案例、制订规则的能力, 提高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有序参与的意义, 培养有序参与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 从呈现方式看, 教材在第一单元安排了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 在活动中, 学生要查阅资料, 列举政治参与中有序与无序的表现, 依据法律讨论其代价和后果。 尝试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 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

二、综合探究的逻辑结构与作用

第一, 宏观上看, 第一单元由两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和一个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组成。 教材立足公民个体的政治生活, 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政治生活为主题, 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公民生活在怎样的政治背景中, 享有哪些政治权利与义务, 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一方面, 综合探究沟通了本单元的知识, 既对前面所学理论观点进行概括和延伸, 又为开展本次活动进行理论准备, 使第一单元的知识实现整合和系统化。 另一方面, 综合探究架起了书本知识和社会的桥梁,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提高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增强公民意识。

第二, 微观上看, 教材用蓝色黑体字揭示了所研究的主题是“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开篇用三段简洁的文字归纳了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以此作为理论综述。 两个子课题“有序与无序的代价与后果”“有益的尝试真实的体验” 与主题紧密相关, 通过事例和问题的呈现, 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范例和方法上的指导。

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热点

教师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事件,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例如2015年10月30日南京举行了听证会, 上午的水价听证中, 14人赞同方案二, 认为能最大限度保证多数家庭不受影响。 6人赞同方案一, 认为利于节水宣传。 还有1人反对两个方案, 认为水价成本中其他捆绑费用没公开。 下午的气价听证中, 7人赞同方案一, 认为老百姓能承担得起。 1人赞同方案二, 认为调整幅度可弥补企业成本。 另外10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对意见。市物价局将对听证参加人的意见进行梳理, 形成情况报告, 上报市政府。

教师除了呈现热点事件, 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分析热点事件。 价格听证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南京市民代表积极参与阶梯水价、气价听证会体现了有序的政治参与, 体现了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在听证会上, 公民充分发表意见, 提出建议, 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订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修正、完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重点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后果。 依据在于:课程标准1.1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可见该知识点对于内容目标的实现很重要。 同时, 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提高政治素养很重要。 确定教学重点后, 应对它作具体阐释。 第一,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改善公共管理, 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 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后果有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遭到藐视; 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正常的政治活动无法进行;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到损害;社会生活的安定遭到破坏;人民生活的稳定受到影响。

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依据在于:该知识点从理论上说比较容易, 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有一定难度。 同时, 学生参与真正的政治生活的经验比较少, 该知识点能为学生有序参与提供方向。 确定教学难点后, 应对它作具体阐释。 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要做到以下几点:衡量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是法律与规则。 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时要遵循法律、规则、程序;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要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五、教材处理与完善的建议

总体来看,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的编写是成功的, 有如下几个优点。

第一, 教材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材编写者设计了列举事例、作补充、说想法、制订规则等活动, 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第二, 教材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注重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事例一是出租车司机维权, 事例二是选举村委会主任, 这两个事例比较典型, 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便于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结果。

第三, 教材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 能够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心理, 采用多种方式呈现。 事例一是以一段文字材料呈现的正面事例, 事例二是以文字概述加上5张图片呈现的反面事例, 内容上正反对比、形式上图文配合使得教材文本更具有可读性。

但是, 笔者在研读教材时也发现了美中不足之处, 在此指出来和大家探讨。

第一, 教材在论述“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可以怎样”时已经列出了5点, 在论述“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 会造成什么”时已经列出了4点, 这给学生再从其他角度补充增加了难度。 因此笔者建议, 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教材编写者适当减少要点罗列的数目, 可能各列出3点即可。

第二, 教材设计的活动与问题的数量有点多, 可能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所有要求。 活动过多, 会导致活动形式化。 问题过多, 会导致思考流于表面。 因此笔者建议, 教材编写者适当精简活动与问题的数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作适当取舍和调整。 比如说课前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第一组查阅宪法的规定, 第二组查阅法律对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规定, 第三组搜集有序政治参与的事例, 第四组搜集无序政治参与的事例。 如果学生在课前分工合作、准备充分, 就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就能在课上直接展示各个小组成果, 展示完毕后讨论有序或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代价与后果。 讨论之后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 如果对规则的评估来不及在课上完成, 就放到课后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高中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篇8

本学期本着“教好教会、学好学会”,坚持高效课堂理念开展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1、贯彻落实市教研室教研工作计划,学习先进课改经验,观摩优质课、录像课,观摩教研室组织的城乡交流课,参加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教研,并组织研讨。

2、贯彻落实我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有效教研、推进高效课堂。积极参加我校的每日一课,青年教师听课30节,老年教师20节。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工作。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教案、备课、布置和批改作业,严格考试制度,交换出题、流水阅卷。

4、高一年级侧重初高中衔接,高二年级侧重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高三侧重一轮复习。对于我校而言,学考是重中之重,压力很大。

5、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培训、集体研讨、暑假研修,努力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谈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 篇9

把心理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一年级政治课中融入心理教育的内容,是我国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能否运用新教材,上好这门以心理教育为主线的政治课是我们政治教师当前面临着的新课题。下面就上好初一思想政治课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吃透新教材、把握新特点

只有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才能使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程标准》中对初一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这样一段定位性的规定:“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重、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新编初一思想政治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定,从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德育高度出发,以非智力因素的品德修养为主线,集学习品德和心理知识、培养能力于一体,着重进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正确思想方法训练和指导。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主线,高尚道德情操教育应在小学阶段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二者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要贯彻和渗透于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例如,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既是热爱祖国道德的表现,又是对祖国坚定信念的心理特征的表现。又如意志心理品质教育有着鲜明的社会倾向性,进行意志心理品质教育、挫折心理教育和开拓进取精神的教育,就是将某些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任务融为一体,而提高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又要求能够客观地全面地和变化发展地看待自己,这又需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因而把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贯彻、渗透于心理品质教育之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住这个特点和要求,从品德教育的要求出发去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而不是把它上成心理知识课或是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也只有把以上的三个方面教育融为一体,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同时心理素质教育也会收到显著效果。

二、新教材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新教材的新特点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我们必需进行新的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迎接这一新的挑战。

1、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政治教师要讲好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这一新教材,关键是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观念。要明确认识到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以及学生心理教育的不足,认识到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认识到在政治课中纳入心理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使心理学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而其效能的发挥,还取决于我们教师的努力程度和教学水平高低。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千方百计地、积极地投身到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之中,使思想政治课变得更贴近学生,从而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心理的教育,达到融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境界。

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更新其教育观念,还要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能促进教育、教学,其一言一语、举手投足都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进行心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处处表现出乐观、热心、充满激情。因为,只有当教师生气勃勃、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走进心理教育的讲坛,才能使学生的兴奋状态得以激发。另外,教师必须将自身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或深沉、或激昂、或哀婉,用自己情感的巨浪去冲决学生的情感堤坝,使之产生感情共鸣,这对达到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相融于一体,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教师心理素质的完美化,可以赢得学生、感染学生,会成为学生人格教育的偶像。但这里并不回避教师自身的缺点与错误。正是在教师从真、善、美的角度,“实话实说”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的同时,学生判断是非,认识自己的能力都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2、补充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疏导的能力和水平

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一新编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主线,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完成初一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任务,教师应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充实、丰富课堂教学。

尽管许多政治教师是科班出身,毕业于师范院校,在校时曾修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公共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原有(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心理学知识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已日显苍老和贫乏,而新教材中则大量出现及运用了许多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因此,新形势迫切要求每位政治教师,重新去系统学习心理学和与其相关的知识,了解和研究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只有用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将其有关原理、概念、及其心理调节方法烂熟于心,并谙知当代青少年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的政治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他的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而在心理学和相关知识狭窄的情况下,谈融心理品质教育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是难以奏效的。

政治教师在学习、补充心理学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准确、全面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存在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青春期是多事之秋,是人生的“危险期”,是心理的“断乳期”。已迈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既要表现自己有独立的是非观、价值观,又由于教育上的一些缺陷使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实际能力;既想摆脱父母的约束而自立,又缺乏这方面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常常处在彷徨、动摇、孤独和苦闷之中,显露于外的往往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心理上很容易走极端,或过于清高,或丧失斗志。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进取心。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疏导能力和水平,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技巧,例如讲到“善于调节情绪”一课时(第三课),联系实际用自我激励法鼓励学困生,用升华法引导受早恋困扰的学生,用心理换位法教育常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教材的新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代之以更符合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和自我锻炼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一主体来谈心理教育,不仅是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种种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努力贯彻这样三个原则:一是努力抓住学生思想认识的盲点、误区和心理症结,以充满爱心的引导、帮助和启发,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去规定学生想什么、做什么和不想什么、不做什么。二是用耐心细致和通情达理的讲道理、提供榜样和实例,启发思考,引发心理共鸣的方法,指导学生行为,使学生经过学习和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加以判断、思考,作出抉择,付诸行动。三是注重心理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能力,达到知、行统一。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训练的小栏目、练习和活动,例如,“说一说”小栏目中的“联系你所熟悉的事例,说一说健康心理和发展聪明才智的重要性”,“做一做”小栏目中的“选择一两件小事,从现在做起,培养意志”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使用,会有效地提高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实施心理品德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觉性,重要的是不仅仅在于使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办”,所以把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结合起来将是最佳选择。

2、借助多媒体,创造“立体渗透”的教学

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根粉笔在讲台上对教材“炒作”,这方法即使再成功,但在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十分广泛的今天也只能算是昨日黄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活动是从认识与情感活动的统一体,只有同时调动这两种心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要使心理品质教育更吸引学生,融心理品质与思想品质教育为一体,就必须借助多媒体创设“立体渗透”的教学。

目前,一批质优价不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已经纷纷登场。此外,部分记录片、故事剧形式的VCD光盘,也可作为政治课教学、心理教育的课外辅导资料登上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大雅之堂。例如将录有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英雄王进喜面对着井喷毫不犹豫地带头纵身跳进冰冷的泥浆池中,用手脚代替搅拌机,终于制服了井喷;中国女排奋力拼搏勇战秘鲁队夺五连冠的场面的VCD光盘,运用到:意志心理品质中的“意志坚持的表现”(第四课第二节)的教学中,只要将光盘插入CD—Rom中,启动光驱,英雄形象便可栩栩如生的映入学生的眼帘,一段段有故事情节的讲解,激动人心的对白,形声兼备,会使学生身临其境,过目不忘,心理教育的效果会出人意料的好。此外,在运用新教材中大量知行结合的心理训练时,我们也可运用电脑这一网络技术,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答案,当答案选对时,电脑便会发出赞许声或极富激励的语言,在这种和谐的、让人激动的教学氛围里,学生的学习热情定会空前高涨。

有条件的通过在制作简易软件的基础上,开发高级教学软件,使心理教育更富有针对性,寓教于乐,效果更佳。另外,学校互联MPC构成一个网络又可实现资源共享。由此可见,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掌握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并运用于心理品德教育之中,使期达到教育的高效率,将是最具潜力的教学手段。

高中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篇10

一、大学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中也认为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可见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及时性。正是由于辅导员接触学生比较多, 所以当学生中出现问题时, 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情况, 并进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长期的需要不断推进的工作, 需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辅导员只有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并有步骤的深入引导, 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其次, 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具有普遍性。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所负责的学生,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面向全体的, 而不是特例。辅导员认识并熟悉所带学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学生现阶段的思想特点, 防止片面化。同时也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问题。最后, 辅导员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我校一年级的辅导员除要完成学校的各党政管理机关的任务外, 还要承担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的事务, 工作内容比较全面,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还要从学生需求的不同侧面来开展工作, 从小事入手,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 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同时,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 也是对辅导员本身素质的提高, 对于组织学生开展其他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二、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问题

怎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归根到底还是看学生有什么需求。也就是说学生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这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 也是我们工作的方向。首先, 目标缺失。绝大部分的一年级新生都有这样的思想状态。高中以前, 他们以考上一所大学为目标, 这是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但是上大学以后, 很多学生更加茫然, 不知道该做什么, 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除了课堂以外, 大部分人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面对人生的新阶段, 新生更多的是茫然不知所措。这其中, 还包括有部分同学在高考录取的时候, 接受专业调剂, 在进入到大学校园后, 发现并不喜欢所在专业, 极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不知道该怎样去度过大学生活。其次, 主动被动的转换。高中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授, 学生自主获取的机会比较少, 而且大多是小班教学, 老师的课堂节奏比较慢, 练习也比较多。但是大学阶段, 这种学习上的差异就比较大。课堂节奏较快, 要求学生需要有自学的能力, 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比较大, 学生在消化这些信息时也需要时间, 那么在课堂之外就要花时间再理解。老师对学生是放开的, 而不是高中时的手把手, 以前是被动的接受, 现在需要去主动获取, 不懂的问题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 去向老师请教。而新生往往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需要适时的引导。最后, 心理上的偏差。现在迈入大学校门的基本上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 这群学生的特点是开朗, 乐观, 善于表现自我, 有很强的竞争意识, 能够很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但同时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成长过程中少有挫折, 没有过多失败的打击, 也因此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的非常脆弱。[1]高中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护下对事物认识比较肤浅, 依赖性比较强。大学阶段, 更多的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解决, 新的生活环境, 人际交往, 都会对新生在心理上产生影响。

三、开展一年级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新生的思想状态有着自己的特点, 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需求, 辅导员作为他们最接近的人, 就要从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入手, 解决他们的疑惑, 卸下他们身上的包袱, 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首先, 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一年一度的新生军训将学生从懒散的状态拉回现实, 既进行了吃苦训练又锻炼了意志品质, 对改变“90后”身上的娇气起了一定的作用。针对目标缺失, 可利用开学初这段时间, 针对学生求知欲比较强的特点, 开展有特色的专业介绍会, 邀请学院知名的专家学者与新生面对面交流, 让新生认识了解专业, 迅速树立专业的思想。只有对专业有所了解才会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信心。只有将新生对专业的热情调动起来, 才能引导学生融入大学生活, 使他们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2]同时, 面对个体上的偏差, 辅导员还要深入学生中间, 对个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其次, 适应性教育。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要经常走访学生的寝室, 了解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状态, 还要经常走进学生食堂, 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是否有逃课现象, 从多方面多角度关注学生。在走访的过程中, 多与学生沟通, 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3]在学习上, 面对大学学习生活中主动被动的转变, 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新老生交流会, 让高年级的学生带动低年级的学生。这种交流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有作用, 因为同龄人间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更有利于他们转变思想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模式。第三, 积极调动班级的党员和团员, 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政治学习、文体活动等可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需要,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集体观念以及团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为其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还要重视对新生中党员素质的培养, 通过党建来促进和推动团的建设。同时重视小班建设, 开学伊始就下发基础学部优秀优良学风班建设评比条例, 各班组织班会学习, 主要班干部撰写工作计划, 以此为载体推进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党员及学生干部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又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协助辅导员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第四, 心理教育。新生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由于环境的改变, 在新的人际交往, 建立新的朋友圈子这一过程中, 很多人容易出现困惑或烦恼。面对这种情况, 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辅导讲座, 及时疏导他们心中的疑惑, 讲授一些切实可行的控制情绪的管理方法, 这些都会对化解新生的矛盾, 启迪他们的心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卸下了新生的心理包袱才能使他们轻装上阵, 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工作中, 真正地促进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新生进入大学后, 面对各种各样的转变, 很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在这个阶段, 如果积极引导, 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将会帮助新生迅速的融入大学生活。帮助新生明确奋斗目标, 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 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目标。新时期应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适应性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发挥朋辈之间的带动作用把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以使学生能够在人生的新的阶段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一年级是每名学生大学阶段经历的特殊时期, 许多矛盾都在新生中出现, 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展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引领学生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新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英.关于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 2010, (7) :81.

[2]陈玲.大学一年级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管见[J].安顺学院学报, 2007, (3) :38.

[3]洪旭斌.从辅导员角度谈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J].今日科苑, 2008, (18) :275.

高中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篇11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红卫兵运动

早在1966年6月初,北京一些中学就出现了红卫兵组织。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给毛泽东写信,并附他们的大字报《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这份大字报获得毛泽东的支持。毛泽东肯定青年学生的“造反有理精神”。林彪、江青等人利用毛泽东的想法,煽动群众。红卫兵运动很快在神州大地上发展起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先后11次接见来自全国的红卫兵和革命群众1 100多万人,林彪一再做煽动性讲话。这样,红卫兵运动也就突破最初的破“四旧”,开展起对“阶级敌人”的揪斗、批判,成为全国大**的前奏。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运动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出于对毛泽东和党的信任,是怀着“誓死捍卫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真诚信念投身这一运动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政治上的幼稚,这些年轻人一经煽动,就表现出狂热和盲动。红卫兵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特殊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给党和国家造成破坏,也给青年人本身带来伤害。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

A.在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进行批判

B.将刘少奇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出党

C.把刘少奇、邓小平指为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

D.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迫害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

A.宪法 B.民法 C.行政法 D.刑法

(二)能力提高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

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的错误发动 ③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④林彪、江青等反革命分子的利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地区的农村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根据自身条件,发展民族工业

C.少数民族经过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先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D.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三)延伸拓展

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确立的方针不包括()

A.“肝胆相照” B.“同舟共济”

C.“互相监督” D.“荣辱与共”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包括()

①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④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四)模拟练习

1.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九届全国人大

D.中共十四大

2.为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B.《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C.《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B.村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

C.村官由村民选举产生

D.扩大了基层民主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

──1908年清朝政府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第一条

材料二 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

──1946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第一条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分析三个不同时代的宪法条文,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本质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解答材料解析题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而读懂材料的关键是要学会联想,尤其是要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题目要求符合的信息。每一道材料解析题虽然立意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一定在教材中,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

识范围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 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引自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两段材料中的共同错误倾向是什么?材料一对“阶级斗争”问题的提法

有什么不符合实际之处?

(2)材料二比材料一又有什么发展?

提示:(1)“左”倾错误。材料一把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得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不相符合。

(2)材料二进一步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并且引向党的高层领导,为“文

化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二)例题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相同之处是()

①共产党倡导 ②目标是国家统一 ③基本任务相同 ④具有爱国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答案为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发动全民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为了发动人民争取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胜利,爱国统一战线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学习拓展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包

括哪些方面?

“文化大革命”是我党“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其错误具体表现在:认为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政、军队和文化领域中,相当多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

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很明显,这些论点偏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窑洞对

1945年的一天,毛泽东在延安会见民主同盟和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黄炎培。黄炎培问毛泽东: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力量,一执政就腐败,假如共产党人夺得了中国的江山,能不能跳出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共产党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重蹈覆辙?毛泽东回答说: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不腐败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这段类似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的谈话,被称

为“窑洞对”。

(二)学术前沿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演变

中国经历了从“人治”(rule of man)到“法制”(rule by law)、再从“法制”到“法治”(rule of law)的风雨历程。

“法制”的“制”是“刀”字旁的“制”,所以是“刀制”,法制建设难免以强权为后盾。“法治”与“法制”同音不同字。“法治”从“水”字旁,是“水治”。“法治”的“水”需要人大代表立法的“口水”、法官判决的“笔水”和律师辩护的“口水”、老百姓参政议政的“口水”。

“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痛定思痛,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起步时,就为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此,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驶入快车道。

中国共产党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载入中国宪法,并开始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

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三)书目网址

1.杨健著:《文革中的地下文学》

上一篇:电影《东邪西毒》经典台词下一篇:大型会议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