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论文: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08-30

物理教学论文: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共10篇)

物理教学论文: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

物理教学论文: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物理教学论文: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郑华明吴相兵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应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学、探究、评价、反思的过程。教师只是引导者,应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生学习的方法,不断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让学生自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问题:雨后天空有时会“鹊桥”

彩虹,而晴天或雨天却没有,这是为什么?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通过实际观察,让学生积累一些初步的物理知识。

二、分小组进行探究

在课堂上进行如下实验:让太阳光照射到三梭镜上,太阳光会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引导学生:太阳光是由七种光组成的,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由于每种色光折射的程度不同而分开,当七种色光依次通过三棱镜后又会混合成白光。雨后的天空还悬浮着许许多多逶明的小水珠,太阳光射入水珠后发生折射,像三棱镜一样,将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于是,天空便形成了美丽的彩虹。

笔者预先把电视里的红、绿、蓝开关任意关掉一个,打开电视让学生看荧屏上的画面,学生由于习惯了看正常画面,纷纷举手说不好看,然后笔者把关掉的开关打开,学生才满意了。接着让每组学生把三个聚光灯分别蒙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射到白色的屏上,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哪种颜色的透明体只能让该种颜色的光通过的.结论。再让分别蒙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合起来射在屏上,又得到不同颜色,反复探究得出光的三原色,即红、绿、蓝三种颜色。彩电屏幕上出现的艳丽画面就是光的三原色光合成的。最后拿来舞厅里转动的彩灯,让彩灯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向学生提回:“同学们,知道彩灯里面装的是哪些色的光源吗?”各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观察到彩灯各个孔装有不同颜色的透明体,学生讨论探究后得出如下结论:彩灯里面安装了一个比较亮的白炽灯,通过孔里装有不同颜色的透明体,白光射出后即得到五颜六色的光。

颜料混合的规律与色光混合的规律是不同的。各种颜料反射与自身颜色一致的色光,如黄颜料反射黄光,蓝颜料反射蓝光,红颜料反射红光,不反射的光通通被它吸收了。把它们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一种新颜色的颜料,即这三种颜色的颜料称为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白、红、蓝、黑色的四个物体。然后只用红光照射,通过交流合作得知:白色物体呈红色,红色物体仍是红色,原来的蓝、黑色物体由于不反射红光而都呈黑色。那么,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用白色灯光照明最合适。

三、让学生自我评价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七种色光叫光的色散。

2.在没有其它光照射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蓝色B、全身红色c、上衣呈红色,裙子呈蓝色D、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3.商场里花布的图案是由无数种的颜色拼排而成,各种颜色均是由三种颜料调和而成,这三种颜料的颜色是:()

A、红橙黄B、红绿蓝c、红黄蓝D、红白蓝

四、让学生自我反思

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反思,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学习方法。同时,知道自己还存在哪些疑难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实现愉快学习、轻松学习。

(作者单位:402274重庆市江津区李市中学)

物理教学论文: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新课程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基本特征中的突出特征,体验性顺应了新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这一有效且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体验性理念。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很早就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在必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有选择地学习“梳理探究”中的部分内容,效果良好。从个人的教学实践看,要很好地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中,需要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

1. 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具体研究内容时要以每册必修教材的教学重点为依托,从学生实际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程度出发。

教师可以在每册教材新开课时,用一至两节课的时间根据课本目录对教材阅读写作部分进行系统的介绍,并且对“梳理探究”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梳理探究”部分的具体知识,并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就其中的知识与本册教材学习重点、与应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合理的点拨。教师可以利用讲解当周的周记让学生谈谈对整册教材知识的理解,讲讲“梳理探究”知识中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周记进行合理的研究内容分类及人员分组。上述工作可以布置成寒暑假作业,从而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如对教材必修三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一专题的指导,可以结合必修三教材的学习特点,鼓励学生专门针对小说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前,笔者先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优秀的研究课题,如“我眼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红楼梦》主题探讨”、“《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等。利用寒假先按座位组成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钻研小说相关文本,通过书籍阅览、网上查阅等方式积极探究,形成以演示文稿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成果。开学正式上课时,先由各小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再开始教材文本部分的阅读学习。因为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教学任务完成得很顺利,学生感到收获很大,对小说的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学习结束之后,很多学生感到意犹未尽,又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提出一些更适合他们研究的内容,像“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描写的鉴赏”、“我口说我心—《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艺术”、“《红楼梦》判词之我见”等,学生在进行这些内容的研究学习时,除了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有全面的认知外,也提出许多看法。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的探索者,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关于小说阅读的方方面面,不仅顺利完成课内知识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从必须教材的学习开始就培养他们在小说阅读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2. 学生研究内容的切入口力求小,角度当求新。

教师在组织学生根据“梳理探究”部分的专题确定研究内容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自主并不等于学生可以随意确定内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主研究的质量及学习的效果。

笔者就曾经在进行教材必须四的教学前,通过课堂讲解及听取学生的意见,最终全班选定“走近文学大师”这一专题作为该册教材“梳理探究”部分的学习重点。在教材必须四的学习任务中,宋词的学习是重难点,苏轼是宋词的标杆性人物,最终学生将“走近文学大师”这一专题进一步落实为“苏轼研究”这一主题,自选研究角度分组。

在落实每个学习小组的研究任务时,笔者发现了学生在选择具体的研究内容时的不足之处。如有一个小组的研究内容是“苏轼的性格与其词作品的关系”,虽然极有价值,但是由于学生能力、精力等方面的限制,肯定不易完成。在和该组的学生交流和沟通后,他们转变思路,将研究的目光锁定在更具可行性的研究内容,最终确定“苏轼的赤壁情怀探究”这一研究主题上,将研究学习的范围缩小,对苏轼一系列关于赤壁的作品(包括词作、诗作、散文)做系统的分析总结,受益匪浅。

3. 明确师生双方在学习过程中的职责,建立完善有效的评价标准。

教师在安排指导学生根据“梳理探究”部分的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在研究内容的范围、难易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组织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研究学习,同时也要关注研究内容的层次差异性。

一定程度上说,研究小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因此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责任心、组织力、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尽量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在研究性学习结题后,无论课时紧张与否,教师一定要安排时间组织各小组做结题汇报,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并选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适当的表彰。优秀小组和个人的评价可以多元化,表彰一定要落到实处。

物理教学论文: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一、优化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初中阶段,在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的前提下,初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更为突出。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方式、是以坚忍不拔的思想还是以畏惧退缩的思想、是以勤奋钻研的态度还是以懒惰敷衍的态度去干。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因和兴趣。我在教九年级(下)《冷战中的对峙》一课时,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直观的方法,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幅“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漫画描述他们正在使劲地“扳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则分别摁向控制对方的导弹按钮。“扳手腕”正是初中学生中经常进行较劲的一项活动。形象生动的漫画,就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由这幅漫画引入本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用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八年级(上)第3课《收复新疆》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针对课文中提到“面对新疆局势危急,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分歧”,将学生分成李派和左派,就“海防”和“塞防”孰轻孰重展开辩论,最终使学生理解了左宗棠的“海塞并重”主张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和演练舞台。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作学生,学生当老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时故意说出不正确的观点,以此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设问寻疑,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努力去探究的目标。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深刻地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出其中的疑惑点,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我在教学《难忘九一八》一课中的“西安事变”一目时提出:“‘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蒋介石能不能杀?为什么?”确立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兴趣极浓,讨论热烈,人人动脑动口,教师从中启发诱导。学生最终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抛弃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周恩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西安,力挽狂澜,正确地解决了“西安事变”,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探究性实验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学生在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靠记住一两件孤立的和零散的事实,而更多地是需要理解,只有自己主动探究的知识才能较长时间地留在学生头脑中,学生的知识不是零散和孤立的,而是有逻辑编排的,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学生能够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地储存在这个知识框架当中,并能调用他们学到的知识。

有效性探究实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应用科学史进行探究有效性教学

如:探究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教学策略:光合作用的研究和发现,源于对植物生长现象的好奇和研究。从看似最简单的容易被忽视的“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科学家们的新奇、有趣、巧妙的实验,从而理解“植物生长之谜”在于自然界中最伟大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的进行,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线索。在此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置的逻辑关系缜密的环环相扣的层层设问和学生的亲自实验参与,由浅入深,展现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使学生感受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精心选编和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料, 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离自己并不遥远,科学离自己并不遥远。 如教师拍摄的校园中的丁香、珍珠梅生长图片,校园中彩叶草实验材料,检测土豆中的淀粉等,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又把科学家们的研究活动和同学们的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或者说参与到构建光合作用的的概念过程中,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

主要教学环节:展示植物生长现象实例→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讨论:植物为什么会生长→设计并展示海尔蒙特实验:探讨植物生长和土壤的关系→分析普里斯特里的实验, 明确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沙克斯顿实验结果,并通过马铃薯、彩叶草的实验证明,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从原料、产物、条件、场所方面总结什么是光合作用,解释植物生长之谜。

二、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进行有效学习

如:探究动物的组织

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思路:制作和观察脂肪组织装片;观察人体四种组织永久装片;描述同一组织和不同组织中的细胞组成特点;说明什么是组织、什么是细胞分化。

设计思想是:将实验探究和概念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分析和讨论,自主构建组织和细胞分化的概念。

选择鸡腿作为实验材料独具匠心。以鸡腿为实验材料, 有以下好处:

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主动性;

鸡腿的肌肉、骨、脂肪、皮肤容易区分,能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组织的宏观差异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增强亲自观察的欲望;

脂肪组织明显可见,细胞容易挑取和制作装片,组织细胞结构典型且易观察,学生在亲自操作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和理解组织的概念。观察与思考:

1.你观察的切片名称是什么?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2.你认为这些切片可以分为哪几类?

3.同一组织的永久装片中细胞形态结构是否一致?

4.比较不同组织的永久装片中细胞形态是否一致?

三、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进行探究性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5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26-01

新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为适应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播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同学合作等方式,自主地进行教学内容学习。将学生放在课堂学习主体的位置上,设置灵活多样的探究性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为学生营造和谐、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是对旧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究性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与补充,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在探究性教学中,要符合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原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及法则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教学形式探究。探究性教学的教学形式,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可以采用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中开展探究,在课下或假期探究等,在教学活动中,以组织学生自己探究为主,也可以相互交流研讨,开展合作学习,还可以走向社会调查研究,拜师求教。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种探究方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研究,做到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不要仅满足于讲清概念,更要深入到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上,即深入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上去。使学生善于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数学问题,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在常规解法上提出新颖的见解。

另外,课堂中积极引导,适当讲授,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流畅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从多方向、多角度、多手段、多途径入手,思路尽可能多地向不同方向扩散,不局限于书本或教师现有的理解。并且有目的、有计划组织扩散性习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进行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讨论,使课堂教学出现高潮,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开展探究性教学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入深,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指导也要由多到少,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己探究,不宜安排太多,但可以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研究,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变形性探究。结合教材内容把一些数学问题的探究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实验、归纳探究,一般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由数变形”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还可以“由形思数”,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总之,变形性探究可发挥 “形”的直观作用和“数”的思路规范优势,数形渗透,互相作用,扬长避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隐蔽的问题明朗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转贴于 233网校论发散性探究。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情境,并进一步通过探究式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推广,探究性教学逐渐成为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实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波.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年89期

[2] 任会刚.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高考(综合版),2015年09期

[3] 周 琴.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中学),2014(01)

物理教学论文: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老师们一直在探索,一般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师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主张,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的系统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教学流程。很明显,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探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设计,除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一、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再研究

探究性教学类似科学家探究,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站在物理学家的角度类似他们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去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并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探究性物理课堂设计时,应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点,预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应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教师应根据探究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增删与重组,强化学生的理解。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去挖掘相应的物理思想,不过分关注探究结果的正确与否,主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增删、重组的教学内容应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二、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是知识和情感的统一体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需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很少考虑或没有考虑,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研究探索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们的设计不可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动机,同时问题情境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探究的兴趣及动机,使学生爱物理,在探究中陶冶情操,产生情感体验。其次,应考虑到探究性教学不是被动服从,而是平等参与的学,探究过程不是老师叫学生“闭门造车”,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共同选择探究的问题,共同提出探究的方法,共同总结探究的结论等,探究性教学是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交流、学习、探究同步进行,通过交流使知识与技能、情惑与态度融为一体。

三、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与实际联系在一起

我们进行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除了遵循教材外,还要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许多物理知识就来源于生活、自然。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加深理解,并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的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探究性教学。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很多的教学内容是不能设计成探究性教学的,应尊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在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之前,我们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与探究的能力等,这是我们进行探究性物理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和类型,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逐渐形成能力,不同年级的学生更有不同的要求、探究过程、方法,达到的效果更应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探究之前了解了学生,但了解的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总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未预料到的新问题,学生的探究过程整个或部分与设计不符,所以,我们在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时应随机应变,灵活调整,并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四、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是探究、讲授互补的设计

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深入实际生活中去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更要设计讲授的成份,这对初中学生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必须在老师的答疑、点拨、指导下进行,通过老师的讲评加深理解,促进探究,讲与探结合,听与做统一。有了讲授,可减少探究的盲目性,结论更加清晰,有了探究,增加了讲授的趣味性,结论更加可信。

五、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探究性物理教学的“预案”

关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一、诱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科学始于问题, 问题源于发现, 发现源于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体现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的课本插图、文字说明以及社会或学生身边的生活, 用幽默的语言艺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比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 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或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 通过解析民间谚语、讲述小故事、打歇后语、出示图片、演示小实验、放录音、录像等方法, 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 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 然后再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 这样就会形成认知冲突, 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 进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 身上压一块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有多大?如果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 身上受到的压力会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却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 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 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 进入探究课题的过程。

二、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话, 直接与教师对话, 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同一问题有不同的问法;不同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 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问题间有密切联系;难易适中, 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例如:《测量小电功率》时设计电路图, 教师步步引诱深入:测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实验原理是什么?分别用什么仪器测这些物理量?怎样把仪器连入电路?要使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有电流必须要有什么?要用什么来控制电路的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额定电压是3.8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 必须用几节新干电池?能把这小灯泡直接接在4.5V的电源上吗?为什么?什么仪器可达到保护电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经过思考、讨论, 学生能逐步设计出电路图。

三、指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 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 及时地引导和指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 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 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 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 (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如:要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还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 阅读相关说明书, 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 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 , 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现象及数据, 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 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 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 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总之, 探究教学在策略上, 应着眼学生怎么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 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开发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摘要:探究教学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以问题为向导, 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 又培养起科学探究能力。以下方法值得尝试:一、诱发探究兴趣;二、引导探究学习;三、指导探究方法。

物理教学论文: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一、进实验室前要进行常规教育

所谓实验室就是科学实验专用的教室.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的重要场所.所以,进实验室前进行常规的教育很有必要,这样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具体要求做到:1.进入实验室后,按组、按规定就座,不能喧哗.2.保持室内整洁,不随地吐痰、随意乱丢纸屑及废物.3.不准带零食进实验室.4.遵守实验规则,按要求进行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5.要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积极完成各项实验内容.6.注意安全防毒害、防触电,遇到意外不慌张,立即向老师报告.7.爱护实验仪器、药品、标本及公共财物.8.离开实验室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即“三要”:(1)要检查实验仪器有否损坏、丢失.(2)要及时整理仪器,按要求摆放整齐,放回原处.(3)要在老师或检查员检查允许后才能离开实验室.“三不要”:(1)不要把器材、药品带出实验室.(2)不要忘了关闭电源、水龙头及门窗.(3)不要把课本、实验册及个人用品丢在实验室.这些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常规要求,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应该做到.

二、实验前要预习

进行预习实际就是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通过预习可以了解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等.

学生虽然对科学感兴趣,但许多学生没有预习实验的习惯,部分同学到了实验室后无从下手,甚至有的学生连实验的目的都不清楚,其结果是高高兴兴去,糊里糊涂回.所以学生在实验前应复习一下相关知识,充分做好预习.若遇到较难的实验,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只有这样,实验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对平时学习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熟悉仪器性能和用途及使用方法

在实验前要熟悉仪器性能和用途,对初学者来说很为重要.这也是正确使用仪器的前提.如温度计,它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它的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且粗细均匀的玻璃管,在管的下端是一个泡壁很薄的玻璃泡,极易碰损,在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除了这些还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学会读数.又如电流表、电压表,学生不仅要知道它们是用来测量电流、电压的,还要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只有对仪器性能、用途了解了,在做实验时使用仪器就不会发生错误,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坏,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实验内容.

科学实验仪器种类较多,各有用途,实验前要对各种仪器性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应有所了解.若更精密的仪器还要阅读使用说明书.

四、实验操作要规范

实验操作要规范,如药品取用:取用粉末或小颗粒固体药品时,通常用药匙或纸槽.做到“一送二竖”即将药品送入试管内,再把试管慢慢竖起来,使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部.若取用块状或大颗粒固体药品时,通常用镊子.操作要点是“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向试管加块状药品时,应先把试管横放后把药品放入试管内,再把试管慢慢竖起来,使药品沿着试管壁滑到底部.若快竖很容易引起试管底部的破裂.又如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砝码不能随意用手去拿,应用镊子,要做到轻拿轻放;称量潮湿或有腐蚀药品时,不能直接放入托盘上,应取相同的两片纸,左右两盘各放一张或把药品放在药品皿上称量,以免腐蚀天平.

做每一个实验操作每一步都要规范,切勿随心所欲,要按正确步骤进行操作.规范操作是取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观察实验时,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往哪儿看?看什么?这也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训练、观察方法的指导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具体要做到:

首先要明确观察对象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观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观察现象上,而集中在欣赏这个仪器漂亮不漂亮上,好不好玩,此时教师要指导一下学生,如何观察,要看什么?使每个同学都要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的内容.如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观察的对象是在磁场中的那部分导体,但观察的内容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运动方向,与通过这段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这三个方向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观察现象时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观察现象过程要全面.每一个实验都是通过全面细致观察后,才能达到目的.若观察不全面,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清,或由于推理出来的结论较混杂,就会得出不够准确的结论.如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学生只是观察到在光屏上有一个倒立的实像,却不知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当u>2f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多观察

在正常生活中一些现象可以进行直接观察、动手实践.如:杠杆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怎么利用它才能省力?平时生活中使用剪刀、钳子、用纲棒撬石块等,可以观察找一下,它们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分析思考一下使用时如何达到省力的.又如搬运重物时,若在重物下面垫几根圆木棍或钢管,只要轻轻一推,重物就可以移动了,推动它很省力.在这些日常生活例子中可以体验到科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可以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学好科学,掌握科学对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

六、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有部分学生不认真,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常会出现一些叙述不清楚,语不达意,表格设计不科学等.填写实验报告,也是实验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报告写的好与差,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我们应按照科学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以便可以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和指导学生书面填写实验报告.如有些说理题,要求做到答题规范化,书写要认真,语言要通顺、简洁、条理要清楚、说理要透切、结论要正确;对于讨论题要做到推理正确,考虑全面,结论合理.通过训练后可以逐步达到填写要求.实验后书写实验报告,这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一定的益处.

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篇9

关键词:生物 探究性学习 体会

新课程要求生物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和发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探究性学习,力求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将课程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探究性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结合教材灵活设计探究内容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更好地“用教材”,才能让教材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检索人教版四册初中生物教材,不难发现,科学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可以说,现行初中生物新教材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在探究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书本介绍了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是怎么做的?给你提供相关的器材,请你设计一个试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另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通过引导学生对其实验方法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纠正实验的不足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材中类似的材料还有很多。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对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很有好处。

二、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万能的方式。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要依靠多种教学方法,用一种方法来教所有的生物知识显然是低效的。较明智的做法是,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例如心脏的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这些涉及理论性强的知识,使用讲授法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无法自主探究的问题,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运用讲授法,去讲授知识的难点、盲点和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领悟知识。

例如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鉴于学生对心脏的感性认识较少,学生光靠阅读和讨论效果也不好,探究就更困难了。对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心脏的模型和挂图,让学生对心脏获得感性认识,同时教师编心脏结构的顺口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知识。

又如,讲“神经的构成”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对大家感到陌生而抽象的神经进行类比呢?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当教师拿出一根露出铜丝的导线时,学生就很容易答出,电线相当于神经,电线胶皮相当于神经的结缔组织膜,铜丝相当于神经纤维,功能也相似,都能传导。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多开展一些课后探究活动

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受时间、材料等的限制,使很多探究活动在课堂上无法完成,因此,教师应多开展一些课后探究活动。

例如学完种子的结构和萌发后,我有意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玉米种子的放位对出苗有无影响,哪种放位(尖朝上、平放、尖朝下)更易出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猜测,各抒己见。

通过此类课后学生探究的活动,将课堂知识渗透到课后实践,既可巩固有关种子结构和萌发方面的知识,又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根的向地性生长,懂得农业生产中种子的放位对出苗也有影响。

又如,在学生学完绿色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后,结合我们当地塑料大棚种西瓜的实际情况。教师有意设问:塑料大棚内的西瓜如何授粉?有些学生马上说:人工授粉。教师趁机布置课后作业,让家里大棚内种西瓜的学生利用周末各自领几个同学帮家长为西瓜授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既懂得了单性花,又会辨认雌花和雄花,还会为西瓜进行人工授粉,这堂课的知识一经探究和实践对接,学生自然熟烂于心。

可见,激发和启迪学生去探究,会使课堂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又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手脑并用,在动手、动脑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手操作,更需要学生去动脑思考。结合科学方法的特点不同,可将探究性学习分为以下三大类:

1.动手探究:主要运用观察、测量、记录、实验、制作等操作性的科学方法为主,进行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并记录家人的一些性状,制作泡菜,测量胸围差,制作膈肌运动模型,栽培一种常见的植物,观察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长发育以及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等。

2.动脑探究:主要运用假说、推理等思维性的科学方法为主,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解读并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等。

3.网络探究:主要利用网络信息为主,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收集和交流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成果的资料;收集和交流珍稀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创设一种让学生能积极、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眼观察”“动手做”“动口交流”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去体验、去感悟,乃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论文:对光的色散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阅读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49-02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读懂、读好文本,准确领会词句内涵,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领悟段篇的表达顺序和基本的表达方法,对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针对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不同时机,本人在这里来谈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开放阅读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的。”所以,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愿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瀑布的美景;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激情飞扬地读一读……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在学生们汇报学习情况时,有的说:“我画了一条闪闪发亮的瀑布从青山上飞流下来。”有的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雾,从远处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它像飞一样的直飞下来,足足有三千尺,就像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这景象多雄伟,多壮观啊!”还有的说:“听着同学们的描述,想像着气势磅礴的瀑布,我觉得瀑布就在眼前,多么令人陶醉啊!”

二、尊重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主动建构学生主动获取、读书内化的教学机制,即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读书,内化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学生在对齐威王、田忌、孙膑认识的基础上,我趁机问:“文中的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喜欢孙膑,因为他善于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聪明,还乐于帮助朋友。也有学生说喜欢齐威王,因为他驯的马好。更有的说喜欢田忌,因为他善于接受朋友的意见。面对同学们的不同回答,我说:“听同学们说的意见,其实每个人都有好的一方面,我们到底应该喜欢谁呢?”学生说:“都喜欢。”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做到了尊重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启发学生认识到:人都是有优点的,世界上既没有全优的“完人”,没有全劣的“庸人”。全面的去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

三、引导发现问题

在释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步骤和方法,于反复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解释词语、整体感知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注意发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释读的质量,也为教师在掌握学生自学程度、探明学情的基础上,接下来根据学生的未知,并抓住其中的主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而有重点的阅读,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了可能。如,面对《将相和》这篇长篇课文,为实现长文短学,使教学更有效、更高效,教师引导学生在释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注意标出并梳理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于释读全文后便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在秦国宫廷上,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宝玉和脑袋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吗?在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双方战平了吗?”这是两个十分隐含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联系当时两国强弱背景以及蔺相如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探究如上两个问题,深切感受人物品格、领会作者借助言行神态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四、促进评价延伸

在整篇教学即将结束的赏读环节,诱导学生站在篇章的高度居高临下地看一看、想一想,进一步萌生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章中心主旨,揣摩和深刻领会作者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凸显中心主题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乃至把课堂教学引向更深、更广的课外阅读领域,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师提示学生将正文与题目相对照,想想有什么疑难问题。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跳出文章内容、情意的圈圈,借助对照、比较,很快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题目看,全文本应着力记述圆明园被英、法列强毁灭的情形,然而作者为何要先用大半的篇幅详细描述圆明园昔日无比灿烂辉煌的景象?在中国的土地上,英、法列强为什么胆敢如此胡作非为,进行所谓‘文明的、合法的、自由的选择'?”这两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很快领悟到作者这样布局谋篇的独特匠心,认识到以这样对比的形式记述,不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对英、法列强无比愤恨之情,也会更加激起读者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英、法侵略者的刻骨仇恨。那么,英、法列强又为什么敢在中国的土地上如此胡作非为呢?这一深层的问题又把学生引向课外更为广泛、深入的阅读之中去。

上一篇:换届纪律谈话表下一篇:小升初小学生六年级毕业作文题目作文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