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2024-06-13

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精选12篇)

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1

小班美术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幼儿在活动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经验的过程。它体现了“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就是要激发幼儿的情趣,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为幼儿创设空间和时间,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将老师传统的灌输式美术教学变为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满足自我表现和创造的需要。下面是两节活动课的详案对比。

分析与反思

在第二次活动中,重点是对活动目标作了调整,使目标体现老师对幼儿自主表达、探究的关注,对幼儿亲身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关注老师根据幼儿实际操作的问题进行适宜的引导。除了将活动目标进行了调整,我还将活动的准备进行调整,在活动前带领幼儿去观察大树,丰富对树的感知经验。将原来的第一次出现的绿点点画上眼睛和嘴巴等表情,一方面使点点更形象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观察时区分点点和点点朋友。为了使画面更具冲击感,将原来幼儿作画的白色的背景刷成了黄色,这样两种绿色的点点画在黄色的背景纸上,使幼儿对画面的审美效果更好;第一次用的颜料盒是不锈钢的小杯子,第二次改用透明的一次性杯子,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观察颜料的色彩。在活动形式上也有了改变,表现在老师更多是用提问的方法,引发幼儿的思考,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让幼儿带着问题的自我探究代替了老师的示范,通过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使幼儿能更加大胆地表达与创作。

有研究表明幼儿园的孩子非常喜欢颜料,在使用这些材料时,他们表现出感官上的快乐,用颜料涂色,探索笔道在画纸上留下的意外效果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价值,应该受到鼓励。

我的启示

新《纲要》中提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的机会”。小班美术活动,老师更应该给孩子创设自由表达的环境,让孩子大胆去尝试、去体验各种不同的材料所带来的乐趣。

1.基于幼儿经验激发探究兴趣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经验,虞永平教授指出,让幼儿园课程回归经验,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现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虽然小班幼儿的经验相对不足,但幼儿的经验需要不断的迁移和提升,在幼儿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构经验,幼儿前期有印画的经验,以及对树的初步感知的经验等,在开展活动之前,我们了解幼儿的经验,幼儿对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在探究中也能带着目标大胆地尝试,在经验的基础上表达对树的感知,这是经验的拓展过程。

2.通过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亲身感受

小班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活动中创设了点点娃娃找朋友的情景,让点点拟人化,更适合幼儿理解和接受。在介绍操作材料时,创设棉球宝宝变魔术的情景,让幼儿在印画的过程,体验用棉球蘸上颜料后在纸上留下不同大小、颜色的各种点点的乐趣,感受到游戏的愉悦,在快乐中学习。

3.提供丰富材料让幼儿实践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要实践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为主,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可以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以及创作与表达。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同时对一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美术活动材料一棉球,让幼儿在操作棉球作画的过程中寻求探究的乐趣,在操作环节,让幼儿通过“按一按”“转一转”“碰一碰”的实际操作,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点点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让点点变大?点点碰一碰会发生什么变化?用棉球拓印的形式创作树,让幼儿在用点印画中,感受两种绿色装扮树的审美情趣,并乐在其中。

4.在与同伴合作探究中体验快乐

合作完成作品对小班幼儿具有挑战性,但小班下学期的孩子,他们开始尝试与同伴进行交往,在美术活动中也喜欢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交流,已具有与同伴一起合作创作的愿望,在《树》的活动中,主要是让孩子一起完成点点树,尽管没有合作的要求,幼儿之间还是出现了合作的痕迹,每位幼儿一份材料,在同一张纸上完成作品,4位幼儿在一起作画时,是有互动的,他们自己在按点点的同时,也在观察其他幼儿点点的情况,也会和其他幼儿的点点“碰一碰”,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逐渐的萌发,这样,为以后的合作做好基础。

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2

探究性试题的大量出现, 恰恰反映了我国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意图, 也反映出了“探究性”学习已被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笔者就从自己的教学中出发,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在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探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中学化学新教材中, 几乎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配有实验验证, 这为探究性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制订实验方案、探求未知结论。其目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作为化学探究性课题的探索性实验主要有六个方面: (1) 对实验中反常现象的探索; (2) 对反应机理的探索; (3) 对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索; (4) 对最佳反应装置的探索; (5) 对反应产物的探索; (6) 对最佳反应步骤的探索等。这些实验所用的方法都是自然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培养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学习、探究、探索事物规律, 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二、在现实生活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坚持面向现实, 围绕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突出事例, 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一问题、现象的深入探究来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环境污染既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也是一个大政方针问题, 如教师能以此确立探究专题, 积极引导学生从化学、物理、生物, 乃至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会明显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学过程中, 如环境污染这一节, 就可以采取亲近大自然, 让学生去发现, 去解决, 将学生分成以下几个探究性学习小组:第一组:到学校外去收集那些情况可以引起环境污染 (建立发现问题的途径) ;第二组: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去查阅资料, 了解当今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去解决 (了解问题, 关注生活, 参与社会) ;第三组:很多学生喜欢吃鱼, 可通过哪些方法辨别鱼是新鲜的, 没有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 希望第三组同学通过父母等方式能告诉其他同学买新鲜鱼的一些方法 (激发兴趣, 了解生活) 。

通过上述的调查和探究, 一方面可系统梳理有关知识, 另一方面又可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和课外收集到的有关信息, 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学生认识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开发家庭小实验,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 需要独立思考, 去想象、去钻探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自主性地运用知识, 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

总之,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 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化学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这种教学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随着教育工作者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 随着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推广, 将使我们的教育改革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3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学校承担了市级课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我个人做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中。预设了子课题----“探究性学习”本学期根据学校课题组的安排,开始全面的在教学中实施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与开学初上了第一节课改课的公开课。现将教学流程展开如下:

二、新教学模式准备工作做了二项

(一)、通过学校业务讲座和上网查资料全面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本质、操作基本过程、学习模式、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全面了解了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二)将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与美术课堂相融合,试着建立一种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在教材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四大版块中,子课题解决教材四大版块之一“造型-表现”版块并开始在一个班实施。同时准备将教材整合一下,在一学期的十六课时中集中前8个课时全都上本版块(在8个课时的进行中思考、分析其他三个版块的操作模式)。以此建立教学模式和建立教学秩序。

三、新课前的交流与勾通

学校主抓本课题的教学校长杨丽君与教研室主任赵杰老师。

课前一天与赵杰主任交流一小时内容主要有二点

(一)我的新课构想-------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建立

(二)关于整个初中美术的教学思想,及我个人美术教学的主张。

矛盾冲突:探究的基本过程赵杰主任给出的理化学科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是------提出探究问题、小组合作分析,实验、结论、验证、写出实验报告。实质是学会一种科学方法,是实验学科的必备方法。探究是过程、也是目的。而我的探究性学习预设的模式则是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动手做与展示。实质是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在美术欣赏、美术创作中的一种人个能力。探究是过程,不是目的。

达成的共识:在交流中我个人的美术教学思想比如关于欣赏、关于初中美术课堂的走向、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教学思想得到了赵杰主任的认同,在此大前提下做课题。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态度。

四、新课流程

(一)预设的基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同桌小组等研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展示与评价。

(二)公开课课题为---“观察”课程基本上呈现了全部的预设内容。

共有教研室、教导处及艺、体学科和政、史学科30余位老师参与了全程听课。

(三)课后教研活动交流与研讨了三项内容

1.老师们对课题课实施的认可与批评(经整理提炼四位老师的典评)

杜龙海(美术学科组长):整节课设计合理,导入、新课,探究,练习、展示脉络分明、环环相扣。在具体的观察方法上如能再点拨一下会更好。我们在平时的课中都做到这样,那么学生都会喜欢我们的课。

曹平(历史学科组长):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对整节课的把握与整体感觉,都十分的好,在学生无意识中设置障碍,在有意识中讲解观察的重要性。培养了学习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张影(政治学科组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亲和自然,眼神中的鼓励与认可对学生信心培养很有益,同时教师在学生一次观察、二次观察中教给孩子们观察的方法,这很好。

王立波(体育学科组长):由于学科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刚开始上课觉得很压抑,渐渐的融入,在观察、分析、操作中学生一点点的把问题解决了。同时也解决为什么画不好,怎样又能画得好的问题。练习的阶段再多一些,学生再大胆的表现一下就更理想了。

2、教导处主任与政、史学科组长谈杜郎口之行的收获

3、赵主任谈教研活动的方向,及具体操作方法。

(四)会后交流与勾通

在教研活动结束之后,我与赵杰主任就课改与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交流了50分钟。就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就以后的美术课堂的其他板块的模式建立交换了一下想法。

五、课堂教学个人反思有以下二点

(一)态度上:既然承接了此课题,就要先走一步,在大家面展示,与大家交流,接受各方信息,认真学习,践行课改思想,落到实处。

(二)课程模式建立上:课后我又与王晶老师再交流,然后又上网看杜郎口美术课堂教学视频,网上关于美术教学的视频资料很少,只找到一节。全程看完。又找到一个网页谈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比之下我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和杜郎口中学的美术课堂是十分一致的,但是我同时也总结出他们的课堂有二个难能可贵的特点:

1.学生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很自由,或蹲、或站,或座,发言不用举手。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学习。但是这样一个自由有序、散而不乱的课堂模式的建立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建立了这种有序的模式才能谈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2.学生在各个阶段大胆展示,张扬自我时,态度自然、表情流畅,且能围绕课堂内容不跑偏,这十分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而其他同学又能认真观看、暗自学习、全员参与更是十分可贵。

在我的课堂上如何才能这种学习习惯与学习秩序。是我接下来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如果这种秩序建立了起来哪么我想无论是探究性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自主性学习在课堂上实施应该都可是的。

以上是我对“观察”一课的课堂教学反思及体会,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4

中有哪些策略方法? 请认真回顾《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5

1、挖掘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语言材料,把它转化为探究性问题。

【案例1】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春》。

师:有人说,课文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一句与全文不协调。请大家反复诵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读书、思考,继而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课堂讨论。)

生1:我觉得是不协调。我反复阅读了课文,发现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健壮”、“铁一般”这些词儿不协调。

师:何以见得呢?

生1:你看文中的描写:“风”是“轻悄悄”的,还“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草”是“软绵绵”的;“雨”呢,也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等。这些景物都没有“健壮”、“铁一般”的特征。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是协调的。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刚才那位同学讲的大都在课文的开头,但是开头部分描写的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时的景物特点,也就是初春的景物。而春天也是在发展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应该到了接近夏天的时候的景物了。所以我认为是协调的、一致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全班形成两种对立意见,相持不下。)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恩格斯讲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强调要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的答案。大家下课后,把各人今天在课堂上发表的意见整理一下,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写一篇小论文。注意一定要以课文为依据,不能脱离课文哦。

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语言材料,经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后,课文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学生对课文有了真正的内化了的体验和感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利用课文的“留空”,设计探究性学习训练。

“留空”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课文中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空间,能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2】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为你打开一扇门》。

师:阅读课文“探究·练习”一《致文学》的节选,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学的功能。

除此以外,文学还有哪些功能?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体会和经验,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致文学”节选的两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文学反映自然、反映人生的两大功能,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利用这个“留白”,组织学生以扩写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开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文中“解衣欲睡”的“睡”,与“怀民亦未寝”中的“寝”有没有区别?

师:是同义词,没有区别,都是“睡觉”的意思。

生1:那两者之间能不能互换呢?

师(思考片刻):不好意思,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学生默然。老师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5分钟后,组织学生发言。)

生2:前面用“睡”,后面用“寝”,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

生3:不能换。“睡”带有口语色彩,“寝”是书面语。对自己用口语,随意自然;对他人用书面语,显示尊重。

生4:“睡”,去声;“寝”上声。读起来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在此案例中,教师把学生的疑问作为一种生成性的资源,并及时组织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由于知识的欠缺,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行为的交流,不具备真正的探究意义。如教师能适时为学生补充有关知识,指出只要“闭眼”就是“睡”,而“寝”则必须“上床”,然后再请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探究,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可以换,而且换了更贴切。因为,干什么要“解衣”啊?当然是想上床睡觉啊,所以,“解衣欲寝”就比“解衣欲睡”更准确。对张怀民而言,如改为“亦未睡”,就说明张怀民不但没上床,连打盹都没有,说不定满腹心事的他还在屋里踯躅徘徊呢。那么邀张怀民“步于中庭”共同赏月,岂不是更合时宜吗?

二、以几篇课文或一个(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有9个“专题”,可供教学时直接使用。除此以外,更多的时候,可以利用教材以生活为主题组织单元的编写体例,以几篇课文或一个甚至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探究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第三单元《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探究专题:月亮文化(传说、诗词、科学等)。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学习《月亮诗三首》,选择其中一首,用图画表达诗意,用散文语言描述意境,说出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学习:交流、对话、评价(学生争先恐后展示)。

课后学习:选择专题,展开研究并写一篇文章。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解析 篇6

一、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

开展探究学习, 一般有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调查研究、交流总结等四个基本步骤。

第—步是提出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探究的情境,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 帮助学生建立假设。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进行筛选, 提炼出主要问题, 明确探究方向。选定问题的时候, 一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 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所提问题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二步是制订计划。制订计划一般以探究小组为单位, 共同制订出具体的活动计划并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 同向时还要注意计划的可操作性。

第三步是调查研究。要求在调查、研究、探索的基础上, 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首先, 学生通过搜集信息或从教师那里得到直接的指导来增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然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研究形成一个合理的论证结构, 推导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最后, 引导探究小组集每个组员之长建立最终的解决方案, 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形式把这个方案展示出来。

第四步是交流总结, 即要求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小组交流汇报。一方面要引导汇报的同学, 将探究成果解释清楚;一方面要引导其他同学就自己不清楚的问题提出疑问, 请汇报的同学给予说明。在这一阶段, 师生应共同回顾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指导自我评价和小组工作评价, 不仅要使学生提高认识, 同时要学到新的探究方法, 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略

制定探究学习的教学方略, 对于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非常重要。根据很多教师几年来的实践经验, 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应采取的教学方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提高学习情趣。

探究学习的过程提倡独立性, 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充分体现探究的价值和成果。在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应让学生成为活动、探究学习、个体发展的主体。对于小学生来讲, 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最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 不宜过于注重学习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才是我们在教学中应重点把握的。

2. 重活动探究, 开拓空间。

探究在活动中进行, 只有把活动搞活, 使全体学生动起来, 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探究经验, 提高探究才能。活动空间的开拓, 能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决定探究价值, 以利于学生探究能量的充分释放。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能力。

小学生的价值取向, 需要良好的环境, 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 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的乐趣, 品尝成功的甜果, 对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支撑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展开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合作探究是指在活动中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研究, 其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共同研究学习的能力。更多的是重视生生间的交流, 合作。

4. 重研究体验, 积累内化。

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究周围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 为今后的生活、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知识的获取是次要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探究方法应渗透其中, 注重让学生意会, 通过一定量的积累, 自然内化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本领。

5.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提倡独立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近, 逐步发展的更高水平的学习方法, 其根本就是培养学生新的思考方式, 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重视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过程, 重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亲身感悟,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过程, 倡导学生提出有新意的思想;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反思, 认识和发现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评价也是一种学习, 也是一种提高和完善自我的方法, 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的评价中去。

通过参与过程评价, 不仅可以分散集中测试的难点, 还能完善我们的学生学习检测项目。在教学中, 一定要缩短教学和评价、反馈、矫正的时间, 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更有保证。

浅析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7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问题意识 思维训练 激发 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问题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获得认知和结论,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那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引导学生进入“已知—未知—求知”的境界。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开展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提问。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基礎上,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如讲“戊戌变法”一章时,可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参比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我们从中得到哪些教训?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其次,教师要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一种能力;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领域伸向未知领域的一种思维状态,因此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难。教学中,当学生不懂得提问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性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当学生提问发生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点拨,疏通思路,引导学生提问;当学生开始提出问题时,不管问题显得多么幼稚可笑,不管正确与否,首先就应该表扬鼓励。

二、进行示例探究,分解或深化问题,强化思维训练

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起初,学生还是不得其法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强化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

首先,老师应该搜集一些探究性学习的事例材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探究性的历史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从而初步懂得探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与方法。例如选修课“梭伦改革”一章第8页插图是一副写实油画《改革前夕贵族间的大辩论》,教材没有作具体解释说明,学生在对这幅油画进行赏析同时,老师要展开质疑:参与辩论会的是哪些人?有无不同的政治派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辩论?辩论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这一探究,梭伦改革的急迫性和必然性便昭然若揭,最终成功也便理所当然。

其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进行分解或深化,协助学生发散思考,形成探究。如在学必修二专题八“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一章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为什么中国还要积极参与,这不是亲自送上门任人宰割吗?对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分析利弊,趋利避害,指导学生发散思考,重点应放在相关史料的收集阅读和分析讨论上。

三、建构开放性的课堂,呈现开放型的学习态势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难以适应开放性社会的需要。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特殊性,提倡每个学生都依据自身条件和客观需要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因此,在历史学习中,建构开放性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学习形式要开放,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通常的教学范例中,都有阅读式、辩论式、范例式、分组讨论式,或一人独学,或二人对学,或多人群学,不一而足。学生既可以在独立思考的自学中发现新知,又可以在互帮互学的商议中释疑解难,还可以在唇枪舌斗的争辩中各抒己见。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机会,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其次,问题结论要开放,不要让学生只记住教师的结论或课本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得出结论。尤其对于一些灵活、开放性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地得出结论。我们平常设计的“说明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如何评价?”“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就是一些扩散性的发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布置探究性历史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而进行探究性学习,效果自然很好,但当学生没有提出质疑问题时,是否就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教师可以布置探究性历史作业,进而引导、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2001年上海卷第37题是关于2000年北京老山发现的汉燕王夫人之墓的。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试题中附有复原后的照片),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问考生倾向于哪能一种说法?并简要说明理由。试题还进一步设问: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试题以当时最新考古成就为背景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不明确的内容来考查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而,用这类题目作为作业布置学生去完成,更能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提升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必经途径,也是全体历史教师在新世纪里的必然要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问题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民主性,不断进行探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历史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一》、《二》、《三》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2001年上海高考历史卷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卷

谈初中美术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8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通过提出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所以探究性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又是学习目的,它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策略。初中美术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感悟画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及自身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美术知识,技能与情感的体验。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创作的过程是带有探究性的,欣赏作品也是带有探究性的。探究性学习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一、充分利用学校学习的平台,展开美术探究性学习活动

1、普通教室是初中美术学习的主要场所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广泛开展师生互动教学。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但只要围绕着有关美术知识问题的学习,也是一个好的探究氛围。特别是美术欣赏学习,通常放在教室里,也比较方便。简单的技能训练也可以进行。

2、带领美术小组进行美术技能训练

我认为就在书画室里展开比较好,可以让学生更自由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书画室能提供的学习资料和相关学习用品,更重要的是书画室有美术技能学习的气氛,有书画老师专门指导,这对于部分有书画特长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美术技能的好平台。

3、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美术知识自主探究学习

这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美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学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种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有一个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平台很重要。

二、初中美术探究性欣赏学习活动,可以多角度进行,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方式展开

1、多角度进行探究性欣赏活动

我们以中国画欣赏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社会,历史知识,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中去欣赏。中国儒家“和谐之境”,道家的“妙道之境”,佛家的“圆融之境”对中国画产生极大影响。国画构图、用笔、用墨,及其表现内容,无形中渗透着国学文化。所以,美术教师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学文化,以更好地去欣赏中国画作品。

不同时代不同画家各有风格。包括用笔之妙,着色之雅,水墨之韵,勾画之奇。教师要善于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所拥有的材料进行探究性欣赏。比如黄筌的富贵之气,徐熙的`野逸之性。八大山人的怪异之美,李可染的生活之趣等。

从中国画审美特色入手探究欣赏。诗画同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书法入画,诗书画印融合一体。诗画不仅在布局上相互照应,在精神意蕴上也要彼此补充。古代画家无不重视诗、书、画的修养,使其相融相渗。引领学生探究性欣赏名画,要与古诗词学习,书法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文修养,从而进入更高的欣赏境界。

2、探究性欣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展开

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之间分小组讨论,交流,实现知识互补。探究性欣赏美术作品要以教材及安排的内容为中心展开,让学生探究寻找美术作品中的新奇之妙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以美感人,以情又动人。美术欣赏主观较强,直接的感受明显,容易触景生情,这也是美术教育的情感抒发形式,教师要呵护引导。师生互动的美术欣赏方式比较灵动,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有合理的教学节奏,师生密切配合,这种学习模式,使师生关系融洽,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树立健康审美观。

三、初中美术技能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以美术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开展美术小组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开展美术小组学习活动,在书画室里进行美术技法探究性学习效果较好,书画室自由活动空间较大,可以展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学生在书画室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相互探讨,比较、研究、发现和归纳。这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其艺术才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2、探究学习传统技法很有必要

以中国画技法学习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临摹起步,探究古今画家笔墨之运用,结构之虚实,神理之变化。所临摹的作品要有所选择。根据已有的美术知识,很好地去读画,去理解。在具体书画技法学习过程中,会碰到不小问题,要经常练笔,要不断实践,交流。

3、探究性地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校园内花鸟树木和建筑物很多。通过写生创作活动,进行练手、练眼、练心。把握事物的形象,进行线条,构图方面的训练。美术技能学习,是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要先探究学习传统的东西,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再探究尝试新的技法,这样做比较恰当。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重要,而探究性创作活动是培养想象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美术作品,多是奇思妙想的结果,如石涛的山水画,境界幽深,烟云变幻,充满想象,他整体去把握自然现象进行创作。学习者也一样要有艺术想象力。美术创作需要发挥想象力,所谓画意中景也。经常去画想象中的画,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初中美术教材许多内容可以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合理引导。无论是欣赏活动,还是技能学习,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老师要精心准备,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为它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为美术老师,我们更应该大胆去尝试。

生物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篇9

生物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开展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思维过程;由重“传授”向重“培养能力”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作 者:苗建军 作者单位:吕黎县城郊区虹桥初级中学,河北,秦皇岛,066600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633.9关键词: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转变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10

在英语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至于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小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情境”: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要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具有重要作用,每个学习者的智慧是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习)

3.“交流”(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交流的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人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探究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小学英语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总目标是:在巩固和保证学生基础性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具体目标是:l)能积极参加交际活动;2)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3)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5)学会分享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气氛,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乐于探究。尊重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争论。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氛围,才能使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成为可能。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可以成为学生访问的对象,能够与学生面对面地自由交流;其次是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让学生纷纷发言并上台展现自我,使他们的灵性得以舒展,从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三是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自我修正错误的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或做得不对,也不批评、不挖苦,而是耐心地认真地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总之,教师要尽力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二)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创设情境,让各位小学生不仅轻松自在地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也使得学生通过亲自的参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越发激活学生跃跃欲试,共同参与的学习心态。

(三)营造氛围,激发情感,体验成功

认知需要是小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情景,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学生有了探究学习的过程,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老师则从学生身上看到了他们无穷的潜力。

(四)针对教材,设置问题,引导探究

1.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联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

2.精心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时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有话可说。

(五)运用时间,科学合理

在探究性学习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在课堂上学生要有充足的时间研读教材,思考内容,整理思想,组织语言,讨论争议。所以老师一定要在课前进行内容筛选,明确重点难点,尽可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六)激励评价,激励孩子

探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篇11

一、鼓励提出问题, 保护学生好奇心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例如我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 强调自由落体的条件是:忽略空气阻力, 只受重力作用。这时有位学生提出, 如果空气阻力不能忽略, 运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问题不属于教学内容, 但学生的好奇心是不能扼杀的, 我表扬他:“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 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你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寻求, 看看聪明的你经过自己的努力能不能告诉我们大家一个满意答案呢?”课后这位学生通过咨询老师, 进一步查阅资料, 找同学协助, 设计了以下实验:用一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塑料薄膜制作了降落伞, 如图1所示。他分别在一些降落伞下部挂一枚回形针, 另一些挂两枚甚至更多。他将降落伞从距离地面1.5m的高度释放, 并测量其降落至地面的时间。实验得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件的形状、质量等因素有关。

二、保障实验时间, 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手操作, 动眼观察, 动脑思考”, 它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物理教师要充分突出学科特点, 充分挖掘实验在探究式学习中的功能, 发挥实验的作用, 以达到提高学生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 我在实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就一改以前的做法, 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做实验前我只是简单介绍操作步骤:所用装置如图2。重物的质量用天平测出, 纸带上某两点的距离等于重物下落的高度, 这样就能得到重物下落过程中势能的变化。重物的速度可以用大家熟悉的方法从纸带测出, 这样也就知道了它在各点的瞬时速度, 从而得到它在各点的动能。比较重物在某两点的动能与势能之和, 就能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然后提示学生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重物在下落过程中, 除了重力外还会受到哪些阻力?怎样减少这些阻力对实验的影响?

2. 重物下落时, 最好选择什么样的两个位置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

3. 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可以重复进行多次实验, 还可以在一次下落中测量多个位置的速度, 比较重物在这些位置上动能与势能之和。

4. 实验报告中要写明这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主要实验步骤、数据的分析、结论, 以及对结论可靠性的评估。

这样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实验、处理数据、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体现了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思想, 也让学生觉得实验过程不再是凑数据和看老师做实验, 培养了他们科学求真的观点。

三、注意观察生活, 养成探究习惯

科学探究不一定都要做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 探求自然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例如:由野外岩石的风化裂隙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 联想到两段钢轨间的缝隙;由滑冰接力想到能量传递;由车辆前进和刹车想到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联想到前后轮的差异;由摩擦生热联想到功能转换, 联想到能量守衡, 等等, 使学生经过深入思考, 培养其探究的意识。

例如我在教授《超重和失重》时就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大家讨论:乘电梯时的感觉 (让一些同学讲述自己的感受) 。

第二步, 让学生看录像:在电梯中, 人站在体重计上, 展示电梯运动时读数的变化。

第三步, 教师演示:手提测力计, 下面有砝码, 观察上下运动时读数的变化。

学生仔细观察, 得出结论:加速运动时读数会有变化。

第四步,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道理?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研究。

分析: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求解, 得出定量关系。

讨论:各种情况下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与物体重量的关系——超重和失重。

讨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航天活动中的超重和失重。

第五步, 演示+看录像:漏水的瓶子, 自由下落时不再漏水。

……

学生亲身体验的、看到的录像都生活当中的例子, 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只要教师注意引导, 他们一定会有所发现, 有所思考, 这样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12

嘉峪关市师范附属学校 常玉萍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特点和历史,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指导与鼓励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因此,我充分利用主题单元“遨游汉字王国”中的学习资源,挖掘课程资源的内涵,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尊重学生意愿,自主选择主题、组别,分工合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从而,加强语文的学习与实践,升华情感,体现综合性、实践性、主动性、开放性、语文性的特点。

三、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进一步了解汉字的趣味性,感受汉字的魅力,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学会制订活动计划,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探究实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筛选信息、口语交流,以及在合作中的团结精神和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增强小组及班级的凝聚力。

3.通过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汉字的有趣性,体验汉字的魅力,从而热爱汉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合作意识。

4.鼓励有能力的小组制作课件,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5.通过活动,扩展学生广泛积累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四、活动准备:

1.师生课前搜集有关汉字的资料。2.制作精美的奖品。

五、活动开展

第一阶段:主题生成、制定计划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通过这两天《遨游汉字王国》内容的学习,大家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有趣。在下面的学习中,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骄傲和自豪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

(二)确定活动主题

1.首先读教材中的活动建议,再回忆文本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2.设疑。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到哪里去查阅 你想要去调查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准备采取怎样的方法去调查? 3.指导学生按探究内容相近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

4.确立小组长,分组讨论确定活动的主题及探究方法,明确活动目标。

“遨游汉字王国”,告诉我们很多有趣的汉字:字谜、古诗 谐音歇后语、笑话、汉字对联,以及汉字的演变、街头错别字、书法作品欣赏、小小故事会等内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调查、探索。

(三)小组合作讨论,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1.全班交流各组的活动主题及探究方法。

2.小组内明确分工,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完成小组探究活动计划的制定。______________小组

“走进探究汉字奥秘”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探究计划。(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2)师生共同评议:

老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第二阶段:信息搜集阶段(一周)

(一)指导学生根据拟定好的计划,实践探究。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小组拟定的活动探究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工作。

学习方式: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通过观察了解、请教师长、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互相交流、询问他人、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发现街头不规范字、寻找作业中常见的错别字,体会用字的灵活性及危害等。(数字、图片、文字、实物、网络等)

(二)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筛选、整理。

指导学生筛选资料:资料庞大繁杂,指导学生围绕小组活动主题的内容筛选资料。指导组长审阅资料:组长集中资料,浏览审阅,提出筛选要求。组员明确筛选内容,分工筛选、分类。

将分类的资料整理、汇总:如将汉字的演变,绘成表格;将搜集的字谜、歇后语、笑话、趣事写在纸条上;将寻找到的名家或优秀书法作品、伙伴的优秀书法作品收藏或拍照制作成幻灯片;将调查到的社会用字记录下来等等。引导学生利用手中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感受汉字悠久的历史和它那博大的精神及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第三阶段:活动方案的确立、探究成果的展示

(一)确立活动方案。1.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同学们在这次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大家都表现的非常棒。请大家看看手中的资料,不仅样式多,种类多,而且内容丰富,数量也很多。想想,我们该怎样展示探究活动的成果,才能调动同学们全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呢?

活动是否开展的可行有效,完全取决于怎样的活动方案。2.设疑

你想到了用什么方法展示探究活动成果,还能把大家搜集的资料全部展现出来呢?。你还有哪些想法?能让大家全员参与其中呢?

讨论以上方法的优劣及实效性。经过反复激烈的讨论,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确立了活动方案:将大家整理、汇总在纸条上的资料,一起枪纸条作答。要求:同学们努力记下字谜、歇后语等相关内容,以便作答。

(二)活动展示——汉字探究大揭秘

1.活动准备。指引学生把所有带有资料的纸条摆放在同一个平面内(将课桌在教室内围成长方形)。

2.明确规则。要求同学们在均等的条件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具体做法:全班同学绕桌子自由转动,将看到的自己能作答的资料纸条,快速 “抢”到手。作答要做到语言流畅,准确无误,答对五道题兑现奖品一个。

3.活动开始。

(1)枪纸条“大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自由转圈枪纸条方式,完全展现学生的综合实力。成语接龙、歇后语对答、谐音俱乐部、找错别字、猜字谜、背古诗等相关内容。

(2)讲笑话(如“一字之差”的教训等)笑话——引人发笑的话或事情

文体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巧妙,往往出人意料,取得笑的艺术效果。大多揭示生活中乖谬的现象,具有讽刺性和娱乐性。其趣味有高下之分。

(3)展示汉字的演变(绘制成的表格)。(4)赏析书法作品。

首先,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你喜欢不喜欢它们,为什么喜欢呢? 其次,拓展书法文化。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课件展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然后,读读背背《赞汉字》,结合诗中的词语欣赏搜集碑帖和书法作品,如行书流畅,楷书端庄,草书奔放,篆书隶书,古色古香等。

请有关小组展示制作好的书法赏析课件。大家赏析评价

总结概括: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5)兑奖激趣。学生兴奋的“抢”到纸条,迫不及待的找老师作答、领奖。(6)不断激励。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除了听学生作答,给学生发奖品,还用敏锐的眼睛观察,不时鼓励学生要继续努力,也不忘捕捉他们在综合探究实践活动展示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三、总结评价。

1.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获奖情况。2.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3.再来评一评活动中的优缺点,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改进的措施。4.公布得奖名次。为冠军发奖品。5.老师小结。

从活动情况和大家的总结、评价中,可以看出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老师看到了你们的成果,可谓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纳鞋底不用锥子——真好呀!我也是胸口挂钥匙——开心呀!同学们满载而归,受益匪浅啊!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更积极、更突出。并在说话和写作中恰当的运用。

总结全课

同学们,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订活动计划,我们还通过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料,感受到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我们的收获真大。大家还想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总结回顾:

同学们,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综合性学习,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受到了情感熏陶。希望大家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2、拓展延伸:

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四、活动延伸

安排下次活动内容。“遨游汉字王国”还有许多宝藏等待同学去挖掘开采,汉字王国的天地里到处都充满奇珍异宝,就让我们继续探索汉字的起源、来历、汉字的发展历史、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以及汉字书法和汉字的作用,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思想吧!

五、反思:

上一篇:形容人内心淡然的句子下一篇:村巡查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