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及透视图

2024-10-15

透视及透视图(通用12篇)

透视及透视图 篇1

合作学习, 可以使全班学生各尽其能, 和谐相处, 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与能力。对于高中学生, 心智已经成熟, 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进行合作学习对能力和成绩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简单谈一下在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问题透视

问题一:不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不管教学内容的性质、难度, 也不管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 一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合作完成。 本来用其他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目的的内容也非用合作学习不可, 本来用几分钟就可以解释清楚的概念也要花大量时间来讨论。而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或者远远超出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 更需要教师给予详细的讲解, 而教师却完全放开, 任由学生合作研讨, 结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问题二:不能正确认识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干些什么, 学生也不清楚自己的任务。合作学习时教师变成旁观者, 学生变成“无头苍蝇”, 没有师生沟通交流, 没有生生互助协作, 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 随着教师一声“讨论开始”, 教室变成了自由市场, 学生七嘴八舌, 互不相让, 教师则毫无目的地在组间巡视。最后让每个小组汇报时, 结果五花八门, 很多都偏离了主题。

问题三:不能突出合作学习的主体, 分工不明。教师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学习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帮助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上课时教师严格按设定的内容与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内也没有明确的分工, 谁主持, 谁记录, 谁将代表本组发言都不清楚, 都要临时决定。讨论时学生往往面面相觑, 无所适从。

问题四:不能有效控制小组合作的过程, 过程失控。教师过分追求场面的热烈, 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 讨论是否有意义。课堂中学生各执己见, 争执吵闹, 乱作一团。合作学习做不到务实求真, 只是走过场, 华而不实, 课上气氛活跃课下无所收获。

问题五:不能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在小组中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问题六:没有注重培养合作技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 合作流于形式。如在一节化学实验合作探究课中, 教师让合作小组做几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但几个小组的组内成员都互不相让, 争着要当实验者, 而不愿担任实验观察者、记录者工作等, 最后教师只能到这几个小组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而且答应他们下次调换。

二、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1.合作氛围的营造。

能否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使学生心灵放松、敢于质疑。在课堂讨论、合作交流时, 教师都应抓紧时机深入到各组的学生中去, 及时对各组的合作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多用欣赏肯定的语言, 给学生以自信和谐的课堂氛围。

2.注重培养合作技能。

学生合作技能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不断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如在组织课堂提问讨论时, 适时指导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 使学生逐渐学会表达、倾听、评判和赞赏别人等合作技能。

3.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均适合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 充分考虑各种要素。如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创造问题情境, 适时引出合作内容;利用何种资源或工具更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如何精讲必要内容为学生的思考和活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如何设计后续问题能将探究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另外必须充分考虑到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应对的方法。

4. 合理调控合作过程。

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监控。否则很可能会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成为无效劳动。教师的监控主要包括纠偏、消除误解、防止冷场。教师必须具有临场应变能力, 灵活地对合作活动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课堂时间有限, 干扰因素较多, 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 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5.注重合作过程评价。

我们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学生所完成的作业表述方式是否清晰, 陈述理由是否充足, 解决方法是否新颖, 学习效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等等。对暴露出来的不当之处, 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

6. 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 教师应对其进行更多地关心和鼓励, 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 并加以发扬, 使其能建立自信, 积极发言, 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 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 与其他学生形成和谐协作的关系。

实践表明,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同时, 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 学会处理分歧意见, 学会分享学习成果。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但怎样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 还需我们不断探索, 不断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剖析, 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法与技巧的阐述, 揭示了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合作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合作学习易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

[2]《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宁夏教育2005.

透视及透视图 篇2

美国的会计制度一直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健全、最有效的会计制度。然而,安然公司破产和与之相关的美国会计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美国会计制度缺陷的深刻反思。我国已经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审计行业也将更加开放,因此对美国会计制度缺陷的透视及反思,对于我国会计、审计改革战略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一、以规则为基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缺陷

目前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有两套会计准则,一套是以规则为基础(DetailedRulesBasis)的美国会计准则;一套是以原则为基础(BasicPrinciplesBasis)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包括原国际会计准则)。二者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相当繁杂而具体,它包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会计准则公告、紧急问题工作组(EITF)发布的问题解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的有关会计规则等。它们中许多都是根据实务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而专门制定的,因此不少会计准则实际上是会计规则。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公司可以减少交易设计的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可以减少与客户的纷争;证券监管部门可以便于监督实施。其会计准则曾经为众多国家所采纳,不少国家认为它代表了会计准则发展的方向。然而安然事件充分暴露出以规则为基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两大缺陷:

(一)企业较易通过“交易设计”和“组织创新”逃避准则的约束

安然事件表明,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不仅总是滞后于金融创新,而且企业公司管理者在众多的会计条款中能够找到漏洞,可以通过“交易设计”和“组织创新”轻而易举地逃避准则的约束。比如对安然的表外财务利益问题上,准则规定小于3%这一基准可不将“特殊目的.实体”(SPEs)列人合并报表范围,这就鼓励了上市公司将所有权结构复杂化,导致上市公司故意隐瞒财务信息,打会计准则的“擦边球”。

(二)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反而给企业滥用准则的机会。企业可以技巧性地安排技术上完全合乎规定的交易,同时又避免报告交易的实际经济意义。因为美国会计准则只注重人们对投资工具是否拥有形式上的合法所有权,而不是对投资工具的实质控制权,这样极易诱导人们只注重交易的形式,而漠视交易的实质,独立的专业判断让位于机械的套用规则。其结果,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可能敷衍了事,认为只要不违反会计准则详细的硬性规定,就是正确的,而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麻木不仁。与此相对照,国际会计准则推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迫使安然这类公司在其“特殊目的实体”成立时就对表外利益进行披露。

二、民间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缺陷

按美国的法律,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属于SEC,但事实上执行的是以民间自律为主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FASB,安然事件充分暴露了民间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如下缺陷:

(一)会计准则制定具有明显的利益相关者倾向

负责制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FASB是一个非盈利的民间组织,它的权威来源于法律要求公共公司(publiccompanies,公共公司的定义比上市公司更广)的财务报告必须遵守公认的会计准则,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大公司的自愿捐款。以非盈利的民间机构来制定会计准则原本是希望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免受政治或商业利益的影响,而事实上F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常常受到各种利益团体的游说。特别是当一个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告影响较大时,FASB必须为平衡各方利益而妥协,这样公布的准则在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上又大打折扣。比如,FASB在1994年前后,准备出台一项要求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予以确认和计量的准则。由于该准则的出台将严重损害美国大公司经理阶层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美国大公司不断游说国会,以至于许多国会议员提出了“1994年会计改革法案”,要求“任何新的准则或原则,以及对现行准则或原则的修订,只要准备用于根据本法案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编制,只有获得SEC法定委员会多数赞成票的情况下,方能生效。”后来,在克林顿总统的干预下,该项法案未予通过。为了避免出现FASB制定准则,SEC批准准则局面的出现,FASB相当明智地做出妥协,只要求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予以披露,而无需确认。结果是根据第123号准则,企业向雇员发放认股权时不需要确认相关的成本,这是明显违反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的。

(二)自计准则制定时间过长

例如,有关“特殊目的实体”的准则,FASB已酝酿了之久,至今依然无任何结果。而安然的向题起因就是安然长期有意掩盖它在“特殊目的实体”的负债和损失。另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是:FASB在20世纪90年代不遗余力地制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会计准则,为何包括安然在内的许多上市公司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准则的约束?从准则制定的效率角度看,FASB必须决定是制定一个或少数几个基本准则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还是针对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制定一系列的具体准则,并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FASB已经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方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而且严重影响了准则制定的整体效率。如何提高准则制定效率,以应对资本市场创新所带来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已成为后安然时代FASB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

三、美国会计监管体制的缺陷

安然事件是市场失败的典型例证。市场运转正常时,谁也不要政府干预。但发生重大的市场衰败时,社会公众必然会指责政府监管不力,并强烈要求政府介入。安然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如下缺陷:

(一)民间主导监管模式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海外市场透视:战后及当代艺术 篇3

当代艺术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即后现代艺术的达达主义,著名的倡导者是从法国移居美国的马塞尔·杜尚。当代艺术的具体定位很难,主要开始于1960年代,如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并延伸到今天各式各样的创作,有数不清的门派。当代艺术的兴起,也是英美替代法国成为艺术世界的主流的开始,艺术的重心也随经济而转移。

这一运动大致包括50来个潮流,其中有名的如1960年代的概念艺术和极简艺术,1970年代的超写实艺术和行为艺术(1950年代时已有),1980年代的自由创作,1990年代的数字艺术,到后来还有多媒体艺术、生化艺术以及众多无法归类的创作。

当代艺术的明星中确实有些是才华非凡的艺术家,也有些是因为拍卖纪录的不断创新而倍受市场的追捧。许多名家都是众所周知:弗朗西斯·培根、安迪·沃霍尔、杰克逊·波洛克、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达明安·赫斯特。

市场分析

当代艺术市场在2012年的平均价格为18,858欧元,前5%的高端市场为13,930,749欧元,将近739倍的差距(总体市场的平均价和高端作品价的差距是169倍)。由此可见,此专区的普通作品和明星作品在价格上的差距之大!

另一个让人惊异的数据是当代艺术市场这个专区的流动性指标只有1.1(从0到5,即流动性少到高),流动值低于整体艺术市场的1.5的平均水平。要知道艺术市场的流动性已经远低于金融等市场。如此看来,普遍上当代作品的转手买卖并不容易。然而,如果考虑到前5%的高端市场的作品,流动值便大幅上升至3.95。不出所料,他们的拍卖成交率为95.4%,相对专区的平均率61.7%要高出许多。

虽然当代艺术很热闹,市场宣扬很大,拍卖也众多。要注意的是,价格超过100,000欧元的作品数量只占专区的1.9%,其交易金额却达专区的63%。相比之下,小于2,000欧元的作品数量众多,占61.8%,而其成交总额仅占专区的1.3%。

许多人可能会诧异地发现,由数据显明,当代艺术这个专区并不是艺术市场的主导者,因为在2012年它的市场交易额仅占总市场的14.85%,交易数量占9.54%。从这点而言,当代艺术还是低于作为主导地位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它在2012年的市场交易额占总市场的31.16%。当然,如果按购买意愿这个指标来看,当代艺术是最时尚的,有42.7% 的购买意向。

在投资方面,这个专区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是相对不稳定的(波动值为3.9分,总分为5)。收藏者的购买意向率很高,有33%的人在购买动机中以喜好为主, 另外一个主要动机是处于地位的显示。

专家建议

只有历史才能大浪淘金。有人比喻投资当代艺术如创建公司,三分之一的会破产,大多数的公司很平庸,只有极少数能出类拔萃。由于总体上缺乏足够的因素和时间来辨别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仅仅是投机性的买卖是不理性的。谁会是明日的毕加索 ?一定程度上,如今当代艺术的市场也受资金操控,美国的一些亿万富翁就捧出不少本地的当代艺术巨星。艺术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彼此影响将会越来越大,那么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以何衡量?在美国次信贷危机后,当代艺术市场的价值跌破近30%,可见其风险。风险也来源于投机!

商标翻译的方法探索及文化透视 篇4

关键词:商标翻译,文化差异

一、商标翻译的基本方法

本文拟就音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法、非音译非意译几个方面探索商标翻译的基本方法。

1. 音译法

(1) 商标用语在英汉互译时有时借用了英语的发音, 有时也保留了汉语拼音, 两种不同的文化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不仅丰富了各自的语言文化, 更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音译商标举例:

Coca-cola (可口可乐) 、Boeing (波音) 、Sony (索尼) 、Marlboro (万宝路) 、

Gui Hua (桂花香烟) 、Deesha (笛莎童装) 、Gillette (吉列剃须刀) 、

Pantene (潘婷洗发水) 、Lesmart (莱斯玛特男装) 、Enicar (英纳格手表) 、

Hennessy (轩尼诗) 、Rolls Royce (劳斯莱斯)

(2) 有些商品已经被人所熟知, 或者是以我国地名、风景名胜或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事物或名称来命名的商品, 在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保留汉语拼音, 能有效的保留中国特色, 也能给对方留下“这是中国本土品牌”的印象。

例1:汉语拼音的Mao Tai (茅台) 在对外交流的宴会中可泛指中国的白酒, 既写意, 又传神。

例2:羽绒服品牌“鸭鸭”翻译时保留汉语拼音“Ya Ya”, 简洁上口, 充分凸显其国产优秀品牌的特点。

例3:特殊名称或商品品牌翻译成英语时保留汉语拼音。如chow mein (炒面) 、wonton (馄饨) 、tofu (豆腐) 等。

当然, 这种翻译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老外看不懂汉语拼音、简单音译无法传递产品理念等等。

2. 意译法

有时候简单的音译商标反而收不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因此应当适当采用词语的实际含义进行翻译。

例1:洁具品牌American Standard根据单词的实际意思翻译为“美标”, 给顾客留下“产品标准高, 质量好”的印象。

例2:丰田的Corolla轿车就被按照单词的意思翻译成“花冠”, 表达了车子外形美观, 在众多车型中一枝独秀的涵义。同样, 该品牌旗下的Crown轿车则翻译为“皇冠”, 充分体现了“尊贵”、“高档”的含义。

其他意译的例子:

Little Swan (小天鹅洗衣机) 、Snow Flying (雪中飞羽绒服)

Rainbow (彩虹牌女装) 、Be Cheery (百草味零食)

Welcome (迎宾牌香烟) 、Arrow (箭牌洁具)

Good Baby (好孩子婴童用品) 、Peace Bird (太平鸟服装)

Ariel (碧浪洗衣粉) 、Firs (杉杉服装)

Boat (船牌透明皂、) Triangle (三角牌)

3. 意音结合法

即音译+意译的翻译方法, 这些商品名称除了根据音译的翻译方法外, 还增加了相应的词汇意译, 集两种翻译方法之优点, 使商标所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易懂, 更能传递商标背后的产品理念。

例1:Benz (奔驰汽车) :不失音译, 又能体现汽车速度快的特性。

例2:Jaguar (捷豹汽车) :“捷”字既是“Ja”的音译, 同时也表达出了Jaguar的动感敏捷, 优于以前的“美洲虎”“美洲豹”等纯意译。

例3:Goldlion译为“金利来”。最初有人提议将其意译为“金狮”, 然而“狮”与“失”谐音, 产品的消费者大多为商务人士, 会觉得这样的商标名称不吉利, 于是改译为“金利来”, 深受消费者欢迎。

例4:Safeguard被译为“舒肤佳”。作为香皂品牌, Safeguard传递的是杀菌消毒, 保护健康的理念, “舒肤佳”音义兼顾, 体现了香皂对消费者皮肤的呵护和保护, 是一个上佳选择。

其他意音结合的例子:

Oct Mami (十月妈咪) 、Zhongyi Red Wine (中邑红葡萄酒) 、

Champagne (香槟酒) 、mini-skirt (迷你裙) 、New Balance (新百伦)

4. 非音译非意译的创新翻译

例1:Clinique, 其英文原意为“诊所”。

由此可见该品牌与医学的渊源。而中国化妆界还是很在意商标名称的优雅、浪漫, 因此译为“倩碧”。

例2:Sprite, 原意为“小妖精”。

倘若直译, 势必难以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译者大胆创新, 以雪碧二字传神, 体现其“晶晶亮, 透心凉”的产品形象。

例3:Hisense

“Hisense” (海信) , 来源于High Sense, 意指“高灵敏度, 性能卓越”, 点明产品特点, 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例4:FRESTECH

新飞冰箱的FRESTECH, 源于fresh technology, “新技术”。

例5:Mom Face

该品牌为孕妇专用护肤品, 英文原意为“妈妈的脸”, 体现其孕妇用品的本质, 但很不适合作为中文商品名。将其翻译为“亲润”, 显得既有亲和力, 又让使用者感到滋润。

二、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商标进入流通领域, 为了便于识别宣传, 商品包装上往往同时出现中外两种标志, 商标的翻译由此显示出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直接影响商品在广大消费者中的认可程度, 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失败案例:

例1:法国某集团推出一款OPIUM香水。

OPIUM意为鸦片, 容易激起国人的抵制情绪, 违反了中国的商标法。

例2:“荷花”牌的商品被销售到日本。

因为荷花在日本象征着死亡。

例3:“小鸭”洗衣机被译为“Little Duck”。

该词在英语中有“鸭蛋、零分”之意, 会让西方消费者误以为该洗衣机质量低劣。

例4:Chrysler公司曾用Nova牌汽车, 在美国销售良好, 当销售到西班牙和南美市场时, 却无人问津。

Nova在西班牙语是“不动”的意思, 谁会想买一辆“不动”的汽车呢?

例5:将“蓝天牌”译为blue sky, 销售到西方国家。

blue sky在西方有“吹牛吹到天上之意。

成功案例:

例1:“白象”方便面不译为“White Elephant”而译为“Bai Xiang”。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比其价值或效用所需费用庞大而不成比例者, 或虽然不需要但难于处理之物品。

例2:“鸳鸯”在中国象征着对爱情和伴侣的忠贞不二, “鸳鸯”牌枕头在销往国外时被翻译为“Love Birds Pillow”, 传递了品牌所蕴含的美好含义, 想必国外的新人也很愿意购买带有这样美好寓意的产品。

三、结语

翻译者在进行商标翻译时, 在恰当选用翻译方法, 准确翻译商标的同时, 要多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这样才能精准的选择适当的语言, 达到促进中外交易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向华.商标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 2005

透视及透视图 篇5

这是一张某单位某部门人员情况表,出于数据保密的目的遮盖了数据部分,这张表要用数据透视表进行分析各个班次的人数以及按职务进行人员汇兑并按班次进行区分。因此这个问题实际是涉及了数据透视表和函数两个部分,先介绍函数部分。(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H列,这列是性别的补充,0为女性,1为男性,公式=IF(G2=”男“,1,0)如果G是男性则该单元格为1,反之为0)

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如图的统计表,其中各列的关系如下:总人数=男+女;班次人数明细按人员情况表内的相关数据加总得到,

首先是如何计算总人数,公式为“=COUNTIF(表1!$I$2:$I$100,表2!B4)”。该公式的意思是计算人员情况表I2至I100单元格中与表2的B4单元格的内容相同的单元格数目。例中只有一个单元格与B4内容相同为部长,则在总人数一栏为1,这个1其实是单元格的总和。

中国电影市场受众行为及态度透视 篇6

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取焦点小组座谈会的研究方法,在北京和杭州共开展了8组小组座谈会,以考察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不同之处。同时,为了解不同年龄观众观看电影的行为,每个城市的4组座谈会分不同年龄段进行,每组8位被访者。研究通过小组座谈会这一定性研究方法来探索人们对去影院看电影的认知、行为及态度,并为第二、三阶段的定量调查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均在15个城市进行了共2500样本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都为13-64岁的电影观众。所不同的是,第二阶段为线下调查,通过在影院附近街头拦访的方式获得样本,第三阶段为线上调查,通过网络样本库获得样本,并且,第三阶段调查根据第二阶段调查得到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比例及观影频率进行了配额。此外,第二阶段还调查了250位不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被访者,了解其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原因及其通常的生活娱乐方式等。

本研究中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除上文提到的观影行为和态度等,还包括有孩子的父母的观影行为,对3D和IMAX的认知和态度,对电影中广告的态度,以及电影观众的生活方式等部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研究的部分结论进行简要介绍。

观影原因:

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

研究调查了250位过去半年内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的观众,被访者提及的不去影院看电影的最主要原因是“喜欢在休闲时间从事其他活动”(37.4%),其次是因为“可以在电脑上免费下载电影”(26.8%),“在家里看电影更舒适、更方便”(24.8%)。

而对于过去半年内去电影院看过电影的观众而言,“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可令我暂时忘记烦恼,获得放松”,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小组座谈会的调查结果表明,看电影在被访者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不一,年龄越大的被访者觉得看电影越重要,而年轻人因为娱乐项目丰富,反而认为看电影好像不太重要。

总体而言,影响被访者去影院观影的因素是比较多元化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就影片本身而言,“故事情节”、“演员”和“导演”是电影观众最为看重的三个因素;就影院环境而言,“干净整洁的环境”、“舒适的座椅”以及 “音响”的效果较为重要。而小组座谈会中,被访者则更倾向于将去电影院与在电脑或电视上看的效果相比较,提及较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电影院音响效果和视觉效果良好,尤其是对于特技效果明显的大片,更愿意去电影院观看。

观影决策:口碑和预告片是对电影观众决策

影响较大的因素

电影观众的电影信息来源非常多样化,小组座谈会中被访者较多提到公交和地铁广告是比较重要的获知电影信息的渠道,包括静态广告图片和移动电视上的预告片等。对于各电影信息来源对其决策的影响程度,线下调查的被访者选择的对他们决策影响最大的三个来源是“网上预告片”、“电影院播放的预告片”以及“电影院内的宣传海报”,而影响线上被访者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有“有朋友及家庭成员的建议”、“网上的评论”、“电影获奖信息”以及“网上预告片”(表1)。相较而言,影片的口碑是线上电影观众更为重要的决策依据,而线下电影观众则更倾向于通过预告片的好坏来决定。

观影行为:线下调查的观众更为随性,

线上调查的观众目标更明确

被访者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频率主要集中在每月两三次到两三个月看一次,以每月1-2次居多,去影院看电影的频率通常取决于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新片上映。多数被访者通常“提前两三天”决定去影院观看某部电影。值得注意的是,线上调查和线下调查的被访者在这一问题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线下调查的电影观众表现得更为随性,近三成被访者在影院排队买票时才决定观看什么影片,而线上调查的观众则目标更为明确,超过半数的被访者会“提前两三天”决定看什么。相较而言,线下的被访者更喜欢看新上映的电影,近四成(39.5%)被访者经常在“上映后的第一个周末”观看新片,而线上被访者中这一个比例仅为23.1%。线上被访者(9.9%)比线下调查的被访者(4.6%)更“不在乎观看的是否是新上映的电影”。

购票方式:

团购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电影购票方式

虽然现在电影购票的途径越来越多,但大部分观众仍然主要在影院柜台买票。值得注意的是,团购作为近两年刚兴起的买票方式,已成为第二重要的购票渠道,尤其对于线上观众,团购网站购票的比例已超过四分之一(25.8%)。而且相较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常使用团购网站渠道购票。

观影偏好:励志类和搞笑类的故事剧情

比较受观众欢迎

从观影偏好来看,动作片和喜剧片是电影观众最喜欢的影片类型。相较而言,线上观众和线下观众的喜好有一定的差异,线上观众对科幻片、魔幻片等类型的喜欢比例明显高于线上观众,而线下观众更喜欢爱情片。小组座谈会中,被访者对喜欢类型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喜欢动作片、科幻片、魔幻片的观众主要看重这类型影片的场面效果,期待电影院的视听效果给自己带来震撼的感觉;喜欢喜剧片、爱情片的观众希望通过看电影来放松心情,释放生活中的压力;喜欢惊悚/恐怖片、悬疑片的观众追求这类电影所带来的刺激感,希望挑战自己的极限。

虽然在小组座谈会中,大部分被访者都难以归纳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故事情节,但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比较常见的几类好莱坞模式的剧情,被访者还是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倾向性。无论是线上调查还是线下调查,被访者都对“影片人物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并取得成功”、“影片人物处在幽默和搞笑的环境中”、“影片能够激发人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以及“影片以感人的真实事件为基础改编”这几种故事情节表现出了更多的偏好。

其他观影渠道:线上观众使用各种其他

渠道看电影的比例均高于线下观众

除了去影院看电影,还有多种观影渠道可供观众选择。其中,“网络在线观看”、“下载到电脑上”以及“有线电视”是比较主流的观看渠道,使用较传统的DVD以及还不太成熟的VOD视频、手机和其他手持设备则相对较少(表2)。相对而言,线上观众使用各项设备的比例都高于线下观众。

结语

以上仅从整体上对电影观众观影行为及态度的调查结果进行了介绍,事实上,研究还从许多细分角度,如不同市场、不同年龄观众、不同生活方式以及是否有孩子等,对电影观众的观影行为进行了分析比较。本次调查对电影观众的观影行为及态度进行了横断面的考察,未来相关调查将每年进行一次,从而形成纵向历时性研究,以期对中国电影市场进行更全面深入的解读。

网络口碑传播模式的透视及重构 篇7

1 网络口碑的涵义及特点

伊曼纽尔·罗森曾经给出过关于口碑的管理学定义, 他说:“口碑是关于品牌的所有评述, 是关于某个特定产品、服务或公司的所有的人们口头交流的总和。”[1]若将口碑传播运用到网络传播中, 就形成了网络口碑。中国第一家网络口碑研究和咨询公司CIC将网络口碑定义为:公司或消费者 (合称网民) 通过论坛 (BBS) 、博客和视频分享等网络渠道和其他网民共同分享的关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文字及各类多媒体信息。这些讨论相应的传播效力会影响到这个品牌、产品、及服务的信誉度, 也就是网络口碑, 从而也会在某些方面对其生意造成一定的影响。[2]网络口碑具有以下特点:

网络口碑的传受双方都是网民。网民通过网络了解外界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并热衷于把自己知道的信息通过博客、论坛、社区等各种网络渠道传播出去。所传播的信息可能是重大新闻, 也可能是对某品牌商品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这就形成了网络口碑。

网络口碑的信息可信度非常高。参与网络口碑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是独立于企业、商家之外的第三方。网络口碑只不过是网民对某品牌产品的质量服务或某次购物经历的客观陈述, 相对于商业味十足的广告宣传而言, 网络口碑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被认为是客观和中立的, 更为受传者所信任, 不会引起受众强烈的戒备和排斥心理。

网络口碑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全面性。Web2.0的精髓正是人人贡献, 人人参与。在网络口碑传播中, 网民朋友们对企业商品信息的传播既涉及到正面的信息发布, 也会有负面的口碑传递, 而不像传统的商业广告, 只是不断地向消费者灌输产品的正面信息。所以说, 通过网络口碑获得到的信息更加多样全面。

网络口碑的传播速度更快, 影响范围更广。在网络中, 信息的流动通常是一个网状渗透型结构。它沿着网络的物理结构渗透, 在这个渗透过程, 信息本身不断复制繁殖, 形成分流, 最终呈几何级数增长。[3]

2 网络口碑的传播模式研究现状

网络口碑本身是网络传播众多传播形式的一种, 兼有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网络口碑有以下几类传播模式:

AISAS模式, 一种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模式, 该模式的观点是, 现在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都会习惯性的去搜索它的网络口碑如何, 会去专业的BBS网站看看其它网友的评论及测评文章。网民只要轻轻点下鼠标就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主动搜寻 (search) , 掌握充分的信息, 然后经过分析比较评估, 马上就可以在线购买。购买行为结束后, 顾客还会在相应的社区与其它网友分享自己的购后感受。

L-K-P (听-识-融) 模式, 它是CIC倡导的品牌进行网络口碑研究的模型。“听” (Listen) , 指倾听网民的建议和反馈, 了解网民在关心什

么;“识” (Know) , 指认识和了解各类产品品或或品品牌牌相相关关的网络社区以及他们的社区文化;“融” (Participate) , 指企业通过聆听和互动参与来为网络社区中的网民提供更多的价值, 让网民感受到企业对他们意见和建议的重视。L-K-P模式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的, 企业先了解网络平台, 熟悉网络文化, 找出本企业商品的目标消费群体, 识别出具有超强影响力的人物, 即意见领袖。然后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与意见领袖及广大的普通消费者进行互动营销沟通。

口碑传播的形成机理模型, [4]此模型把握住了口碑传播过程中的口碑传播者、口碑传播渠道、口碑接受者三个重要环节, 并着重分析了各个环节中对口碑传播效果产生较大影响的关键因素。此模型注意到了口碑传播者与口碑接收者的关系强度, 但却是一个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 而在实际的口碑传播过程当中, 这种现象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口碑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是存在互动的, 有时候传者同时也是受者, 受者也会变成传者, 传者与受者的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这种现象在网络口碑中尤为明显。

3 网络口碑传播模式的构建

基于前文对网络口碑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 以及前人对网络口碑研究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自己的网络口碑的传播模式, 如图1所示。

对网络口碑传播模式的结构解析如下:

网络口碑传播者。网络口碑传播者的传播意图、能力、产品及服务等因素都会对网络口碑的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企业为提高口碑的传播效果, 常会挖空心思制造有吸引力的传播点。如Gmail邮箱在开始推出市场的时候并未大规模地对用户开放, 而是采用邀请注册的模式, 让一部分人进行体验注册, 随后这部分人向朋友、同事推荐, 送出邀请注册码。

网络口碑接收者。网络口碑接收者是网民, 他们的接受意愿、接受能力及其个性特征是影响网络口碑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有些网民喜欢逛BBS, 有些网民喜欢在社区里游荡;有些网民热衷于传递消息, 有些只接收信息而不在网页上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因此企业在实施网络口碑时应密切注意网民的一举一动, 掌握他们的特点。

网络口碑信息。网络口碑信息既含有正面的信息也含有负面的信息。网民对企业品牌信息的传播是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质的, 他们的传播商品信息或是出于个人的喜好或是为了社交的需要。

网络渠道。网络口碑的传递渠道是多种多样, QQ, MSN, 博客等各式各样的方式都可以作为网络口碑的传播渠道。并且,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研发, 可用于网络口碑的渠道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因此,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品牌网络口碑传播的渠道是企业研究的重点。

意见领袖。网络口碑的意见领袖往往喜欢在论坛、社区发表他的言论,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企业需成立专门的的机构, 保持同这些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联系, 认真对待他们的意见, 尤其是对他们的批评意见。

反馈及关系强度。网络口碑的整个过程是双向的互动过程, 传者与受者的界限相当模糊, 消费者对口碑的反馈非常及时, 反馈方式也多种多样。另外, 传者与受者的关系强度也决定了网络口碑的传播效果与质量。一般来说, 强关系的推荐比弱关系的推荐有可能引起双方主动地搜寻和传递信息, 而且强关系对接收者的行为影响要比弱关系大得多。

摘要:网络口碑 (IWOM-Internet Word of Mouth) 作为一种新兴的口碑传播形式,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网络口碑的内涵及特点有较多的关注。在前人提出的相关口碑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建构出网络口碑的传播模式, 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口碑,传播模式,透视,重构

参考文献

[1]祁定江.口碑营销:用别人的嘴树立自己的品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2008.

[2]毕继东, 胡正明.网络口碑传播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10, 1

[3]高诚, 马映红.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9

透视及透视图 篇8

然而, 纵观高中英语教学, 尤其是高考英语复习教学,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复习方法缺乏严密性、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从而导致复习效率下降, 复习效果不佳, 甚至成了考生在英语高考中的严重“隐患”。对于高考英语复习而言, 关键是要有一套扎实有效的复习方法, 有了高效的复习策略, 整个复习教学就能稳扎稳打, 考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点就能有效地突破并牢牢地把握住, 从而满怀信心地参加高考。

结合复习教学实践, 笔者对高考英语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肤浅的透视, 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应对方法。

一、制订复习计划, 强化集体备课

审视当前的高考英语复习, 一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是一些教师疏于对《高考考试大纲》和《英语高考考试说明》的研究与理解, 对复习教学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计划, 复习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很大, 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想到哪里就复习到哪里, 没有重点, 缺少核心。一些教师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内容和新的高考方案, 显得无所适从, 对如何搞好高考英语复习心中无数。因此, 高效的高考英语复习, 教师应从《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了解和掌握考试和试题的一些具体信息, 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个充实、科学、系统的整体计划。在制订复习教学计划的时候, 应加强对命题趋势和评分标准的研究, 把这两个方面贯穿到复习教学中去, 这样的复习计划充分体现出了整体性、实用性、主动性和高效性。

高考英语复习中经常会出现“越位”现象。所谓“越位”, 是指复习的内容和范围超出了教材和考试大纲, 形成复习“越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这样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材本身的问题。例如, 江苏省使用的是《牛津高中英语》 (江苏版) , 其中的语法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的, 尽管所有的语法内容都比较简单, 然而考生却很难准确理解这些用英语表达的内容, 在答题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次, 大量的复习资料时常会产生误导。现实中, 英语复习资料几乎是“铺天盖地”而来, 力求囊括所有高考内容, 正因为如此, 复习“越位”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 在情理之中了。再次, 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的复习准备工作不充分, 未能系统地分析研究教材、复习资料和《考试说明》, 对学情的了解也不全面。因此, 就不能占据复习教学的“制高点”, 抓不住关键, 扣不住重点, 把握不好复习的度, “越位”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了避免高考英语复习中的“越位”现象,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强化集体备课, 把握《考试说明》, 研究教材并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精选复习资料, 确定重点复习的内容。做到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讲评, 这样才能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把握复习梯度, 慎用“题海战术”

高考英语复习梯度把握得如何对于复习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有些教师暴露出急于求成的心态, 往往讲到一个知识点时就不考虑其他因素, 也根本不去了解每年的试卷在题型结构上有什么新的变化, 不去了解整个试卷的难易程度, 就盲目地直接与高考挂钩、衔接, 要求学生做大量的难题、偏题、怪题, 还美其名曰“拓展考生答题思路, 拓宽考生思维视野”。殊不知, 这种没有梯度而直接凸显难度的跳跃式的复习教学, 不但有悖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而且还会使考生顾此失彼, 出现知识链的断裂, 形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错位或脱节, 导致考生不能有梯度、系统完整地掌握英语知识和答题技巧。

因此, 高三英语教师要加强对复习教学规律的研究, 遵循考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认知规律, 在复习教学中切实掌握好梯度。欲速则不达。要循序渐进, 实现各个突破。在把握好梯度的同时适当地增加密度和难度, 提高复习效果, 提升考生的学习能力。

“题海战术”是当前高考英语复习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诚然, 在大量的习题练习中, 知识点和考点可以得到循环再现, 考生也因此可以反复磨炼而提高应试技巧与应试技能, 从而为拿下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英语复习的开始阶段运用“题海战术”产生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也会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然而一些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 多练少讲, 甚至不讲, 使考生深陷“题海”而不能自拔。他们认为要提高高考英语复习教学的效果就要大量地做题, 只有在“题海”中奋战, 才能夺得高分。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复习教学中过分搞“题海战术”, 不但会加重考生的负担, 挫伤考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更严重的是会使考生掌握的知识很凌乱、没有重点, 形成不了知识体系, 甚至会得不偿失, 在高考中失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考英语复习的题目应精选, 教师要精讲。所谓“精选”, 就是要对练习题目爬罗剔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选精编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典型性、系统性、反思性的题目和例题, 让考生进行练习。这样考生就能够抓住知识点, 攻克重点难点, 系统地掌握英语知识。在高考中就能够融会贯通, 掌握解题的主动权。所谓“精讲”, 是指教师在复习教学中的讲解无须面面俱到, 而应在适当时候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 促进考生自主学习, 解决问题。

三、掌握复习节奏, 体现复习个性

复习的节奏是指复习过程中的进度问题。复习节奏的快慢对复习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教师往往只顾复习的进度, 而不考虑复习的效果和质量。不停地加快进度, 不停地让学生练习, 希冀以此提高考生的分数。然而, 在这种快速度、快节奏的复习中, 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往往会出现“夹生饭”, 甚至不求甚解, 出现“囫囵吞枣”的状况, 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复习的知识。因此, 英语复习教学必须掌握节奏, 知识的习得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有一个重复的过程, 重复是为了加深印象, 是为了巩固知识。在复习中需要把握好轻重缓急, 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时间上的间隔。重点的方面要放慢速度, 多花时间。要使学生减少复习中的盲目性和焦虑心理, 对学生复习的情况和复习效果要认真做好评估工作, 及时调整好复习步骤。要指导学生对《考试说明》中的词汇进行梳理, 在练习训练中要求学生巩固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高级词汇和高频词汇。加强阅读训练, 既要阅读教材, 又要进行课外延伸, 在确保准确率的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 提高理解能力。要重点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中出现的例题。对于图画类的作文, 学生应根据图画传递的信息、彰显的情节、蕴含的寓意、暗示的线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图画所提示的要点, 在作文时要全部涵盖到, 切不可把根据图画作文变成对提示文字的翻译。

个性化复习是提高英语复习效率的重要环节。所谓个性化复习, 一是指教师复习教学的方式方法具有鲜明的个性, 而且能有显著的效果;二是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 采用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的复习措施。对基础好、中、差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给他们选编的练习中体现出难度的层次性, 让他们在练习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从而更好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确保考试时发挥不失常、成绩不失真。力求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透视及透视图 篇9

关键词:民工荒,成因,对策

1“民工荒”的现状

农历新年刚过, 农民工似乎成了稀缺资源, 许多媒体在铺天盖地地报道各地争夺农民工:不少内地城市下达了招人指标, 并到车站、码头围追堵截, 意欲留住本地农民工。长三角、珠三角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似乎也在拉响新一轮“用工警报”。有许多企业到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客流密集的地方截留民工, 甚至去偏远乡村蹲点招人。为了招揽工人, 除了涨薪水, 企业还推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杀手锏”, 如提高介绍费, 提供夫妻房, 报销春节往返车票, 等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和发达地区, “民工潮”一浪高过一浪, 成为中国一大特色。从2004年开始, 我国东南沿海等一些地区相继出现“民工荒”, 到2010年, 工人招聘难成了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最头痛的问题。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数据显示, 当前企业招工难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省企业用工需求占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其中, 制造业需求尽管逐季下降, 但依旧还是用工最大的“大户”;而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从长三角到珠三角, 再到环渤海湾, 甚至内地省份的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

我国是个劳动力资源很丰富的国家,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迅速增长, “民工荒”这一现象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这不由得让人想探明为什么在名义上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 我国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的现象。

2“民工荒”的原因分析

其一,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等战略,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当地居民的收入也随之提高。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吸引外来投资, 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 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或者附近打工, 而不愿意外出打工, 背井离乡。

其二, 近几年, 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局面, 在城市的外来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在加大, 这就提高了他们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的预期。这几年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农业农民问题, 相继实行了减免农业税、种粮直补、粮食收购保护等惠农政策, 加大了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 农业生产效益增加, 农民负担减轻, 提高了种粮种田的积极性, 他们在家乡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降低了外出打工的意愿。

其三, 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但产业工人的工资却没有得到相应增长, 他们的工资一直处在比较低的水平, 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构成了巨大的农民工供给源泉, 因而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 造成农民工的供给相对过剩, 企业缺乏提高工资的内在市场动力, 可以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另外, 有些企业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 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影响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农民工们在城市付出了大量的血汗, 但与自己预期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 他们心灰意冷不愿呆在城市打工。

3 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3.1.1 为农民工提供受教育机会, 改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 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这不仅导致农民工就业面缩窄, 也不利于我国企业产业升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开展教育工作时,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使更多的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再教育, 这样可以满足企业产业升级对于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 同时可以帮助农民工拓展就业市场, 提高生活条件。

3.1.2 加快城市化进程,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应该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提供基本的制度保证。首先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 消除城乡差别待遇;其次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实行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让农民工逐步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另外, 制定诸如最低工作水平, 限制一周工作时长上线, 安全生产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 保障农民工工作的基本权益。

3.2 企业方面

3.2.1 东部地区企业加快产业升级, 中西部地区企业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

“民工荒”的出现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东部地区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凭借区位优势、资本充足, 积极做好产业升级工作,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 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内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 以更多的自动化设备代替大量劳动力投入。同时, 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生产和生活成本都日渐增高, 中西部地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明显, 加之随着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承接的条件日渐成熟。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不用跨省就业而在省内就业带来的便利和消除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3.2.2 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 改善工作环境。

企业应该不断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和生产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提升企业的竞争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 适当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以满足生活成本上升而导致的对工资水平上涨的刚性需要, 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劳动者以满足生产需要, 促进生产力发展, 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除此之外, 企业还应该注意改善工人生产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积极性的高低, 而且也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更好的吸引到足够的劳动者。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说“民工荒”是件好事, 这说明就业机会增多, 国内产业正在转移, 社会各界也在重视民工的合法权益, 民工不利的恶劣环境有希望得到改变。通过市场调节作用, 民工荒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缓解, 但这需要时间, 并付出很大代价。只有社会各届能够正视民工荒的现实, 认清民工荒发生的根源, 主动协调解决, 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林, 农民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238-243.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对策 篇10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 据有关调查显示, 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20%左右, 基础课在25%左右, 公共选修课则高50%, 6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不容回避的事实, 大学生厌学、逃课现象正日益成为家庭、高校、社会的一种焦虑, 也给高校的管理、教师授课以及学生正常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特点

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 我们发现大学生逃课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从学历来说, 专科学生的逃课率要高于本科生;从年级上来说, 高年级逃课率要比低年级高;从性别上来说, 男生比女生逃课率高;从课程来说, 基础课高于专业课、选修课高于必修课、人文类课程高于理工类课程;另外学生逃课率还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有关。目前高校防止学生逃课主要措施是点名制, 但这方法也这导致了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 如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聊天、发短信、打磕睡、看闲书等现象。

三、大学生逃课产生的消极后果

(一) 逃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只有学好专业知识, 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从长远角度看, 学生应培养自己良好素质和综合能力, 而这些都必须在平时课堂上一点一滴积累。学生逃课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纪、校风, 同时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 大学生逃课更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浪费无论是大学生个人及家庭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二) 导致大学教育无奈“缩水”

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压力不仅学生有压力, 同时学校也有很大压力, 就业率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评估、招生等各方面问题。面对就业挑战, 一些学校出现教学为就业“让路”。许多学校在大四时尽量少安排或不排课, 毕业论文则会提前布置, 大学生因为找工作而影响上课和写论文, 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了, 实在令人担忧。而对毕业生“逃课”往往采取默许或回避的态度, 这种不惜采取牺牲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它直接导致本科教育严重缩水, 教学质量大幅下滑。

四、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归因分析

(一) 外部的稳定性因素

1.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的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相对滞后, 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而同时有些教师更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 无法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课程乏味、空洞, 脱离实际, 教师照本宣科, 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质量必须由教师来体现, 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形式等都需要改进。

2.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现在学校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起到威慑作用的主要是课堂点名和随机作业, 但逃课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 出现“选修课必逃, 必修课选逃”, 甚至有高校里花钱请人代上课的现象。现在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生在校人数成倍增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 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避免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

3.严进宽出的教学体制, 课程考核不科学

由于我们高校没有淘汰制, 使大学生感到在校学习压力不大, 危机感不强, 动力不足, 学生普遍存在“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错误思想。另外, 大学考试制度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考试题型呆板, 缺乏创新性, 有的大学教师考前圈重点、划范围, 考题简单, 尤其表现在文史类考试, 考试试题与方式陈旧, 许多逃课学生都有采取复印、抄写笔记的考前“突击思想”应付考试。那些公共课和基础课更不必说, 要么写一篇论文, 要么开卷考, 很容易通过。

(二) 外部的不稳定性因素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毕业生择业的临近, 求职压力成为毕业生除学习压力外最重要的应激源, 为找工作到处奔波, 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四学生无暇顾及正常学习。进入大四后, 学生首要的任务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又不乐观, 为了让学生及时找到工作, 学校也不得不默许学生逃课找工作的做法。大四“空巢”现象看似普遍, 但它折射的其实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和大学的扩招热。

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近几年高校持续扩招, 在大众教育背景下, 高等学校学生规模成倍增长, 而教师数量却没有大幅增加, 教师队伍建设速度没能跟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另外, 由于高校扩招后引进很多新教师, 这些教师年纪轻、职称低, 教学经验不足,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有部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 如有的教师对待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对待工作没有敬业精神, 不思进取, 不求创新;部分学校的教风、学风不严谨, 一些任课老师缺乏责任心, 对于逃课的学生比较宽容, 只要不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般都不予干涉, 所以还是有很多学生想逃就逃。

3.学生家庭环境影响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凭借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容易找工作, 就业方便, 因而没有就业压力, 学习没动力, 基本上是逃课上网、睡觉、打牌。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依靠助学贷款和社会兼职完成学业, 当工作和学习相冲突时, 无奈利用上课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兼职。

(三) 内部的稳定性因素

1.学习目的功利性

有些大学生过于浮躁、太重视眼前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带着功利思想对待课堂。当然, 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其实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 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逃课对自身的危害, 避免急功近利,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高考后, 大学生上理想大学的目标实现了, 然而新的目标尚未确立, 他们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处于理想的重建期, 其心智、情感、人格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真正健全。

2.追求个性的叛逆心理

大学生时代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安分的年龄阶段, 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 标榜另类, 于是逃课也成了他们的一种时尚, 更是一种叛逆的表现。这些“逃课族”往往喜欢时尚、前卫的东西, 不喜欢拘束的、规律的生活。有的同学逃课去听我喜欢的课程, 现在学校逃课族中还有这样一类学生, 他们因为不满意学校的课程安排而逃课, 利用逃课时间去听自己喜欢的课程, 或者到图书馆看自己喜欢的书。

3.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有学习倦怠心理的学生对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低, 即个体对自身完成学业规定的有关内容学习能力的信念不高, 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不愿意去努力克服。一些学生在高中是优等生而到了大学里不再优秀, 落差比较大, 理想与现实距离较大, 有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 对某些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学习的前途渺茫, 不能在学校获得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动机不强, 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课现象。

(四) 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

1.考研考证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最常见的逃课理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为了考研或准备英语四、六级、GRE、考公务员等其他重要的考试。为了复习这些考试, 所以这些学生便选择了逃课。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 高学历已被“文凭+证书”模式取代。要为找一份好工作增加砝码, 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证书考试培训。但是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学生行为呈现一定的盲目性, 不少毕业生盲目考研, 考研已成为一种校园时尚, 但大多数考研生只是为了回避就业。毕业生盲目提前离校找工作, 盲目追求证书等舍本逐末式逃课现象的产生, 造成了毕业生的“空巢”现象。

2.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自制力不强

学生逃课, 折射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缺乏自制和自律能力, 许多大学生自我约束力差、价值评价失衡、理想渺茫是导致逃课现象的主导因素。一些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心态没有好好调整, 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 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这些“逃课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 打牌、谈恋爱。

3.就业心理定位不准确, 就业认知有偏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 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心理。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自我认知不准确, 产生自卑心理, 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不少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 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 就业心理压力很大。

五、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途径和对策

(一) 深化教学管理与考试制度改革

1.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更新教学内容和模式, 注重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采取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促进教师授课的充实性与生动性, 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教师授课内容要与社会紧密结合, 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校应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 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宽进严出,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要建立大学生逃课的监测评估制度, 改变以点名为主的监督方式, 转变到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上来, 防止学生隐性逃课。

2.加强考试制度改革, 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要坚持大学考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大学教育不是考试教育, 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与巩固的手段。大学考试应该不拘泥于笔试、更不能拘泥于书本, 而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 尤其是文史类课程的考试亟待改革, 彻底改变学生的考前“突击思想”, 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要加强考教分离力度, 要通过合理、有效、科学的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要发挥师德师风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逃课、学习没兴趣归根到底是学风问题, 由于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因此教师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以德育人, 要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学校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 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

(三) 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

1.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理性考研、考证。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逃课行为, 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 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 正确对待就业机会, 也要引导学生获取一些有用的证书,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引导学生理性考研、考证, 防止学生盲目追求证书舍本逐末式逃课现象的产生。

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要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 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去工作, 不能再以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就业观念来对待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 要把大学生定为一个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

2.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要引导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要进行各种素质准备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 要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 积极创业。同时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招聘制度, 适当改变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 全社会都要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政府应提供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共同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

(四) 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 而是新的起点, 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逃课对自身的危害, 避免急功近利,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干预和职场心理辅导。

(五)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大学生逃课表面上是学生个人的问题, 而实质上已是个社会问题。针对大学生逃课原因的多样性, 高校应该注重招生、学生培养与就业的系统性, 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才能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 高校要把就业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 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当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 把大学生教育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问题。

六、结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阶段, 因此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 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 同时大学扩招人数、规模以及专业设置, 也应随着社会市场需求而调整。

透视及透视图 篇11

[关键词]学习障碍格式化辩证破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69

由于受传统教材的束缚和旧有学习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习方面的各种障碍,从而扭曲了思想品德课应有的学科价值。

障碍一:单纯就文本而论文本,把教材与生活割裂,缺乏思想源头的活水。

思想品德教材只不过是一定范围的知识的一种载体,它本身不具有更多的意义和内涵。但学生对教材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把它作为自己学习的蓝本与依据,再加上教师在教材使用上的误导,导致学生对教材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与寄托,从而人为地割裂了教材和自己周围生活的各种联系,陷入了纯理论学习的误区。学生以这种心态进行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必然产生与我们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不良后果。

对策1: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一种理论或者学说的理解和接受,更是要借助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认识、分析和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思想品德课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策2:开通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在社会中接受教育。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把学生限制在教室里,人为地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必然联系,这也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社区,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得到深刻的教育,应该是我们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障碍二:简单定位和存储教材,把道理格式化为知识,缺乏自我内化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本身不仅仅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更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从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理论知识,更是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的方法。由于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作了简单理解。为考试而学习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认识的主流,他们把思想品德课中做人处世的道理格式化为一种纯知识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对策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

明确的目的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学生不单单是在学习一门课程,更是在塑造自我、成就自我,从而教育学生把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看成自己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是在为自己“充电”。

对策2:构建活力机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知识的内化过程就是学生思考问题、联系自身实际并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情操等非智力水平的过程,那么,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则成为我们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障碍三:片面认识周围的社会,陷入狭隘的思维定式,缺乏辨证认识的观点。

受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的限制,青少年学生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缺乏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他们往往只看到社会生活的消极一面而忽视其积极一面,思维不免陷入狭隘。

对策1:辩证认识问题,培养健康完整的人格。

北京市文汇中学校长李仲秋谈教师教育学生的问题时说:“从一个人成长来说,中学阶段只是人生很小的一段,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不可能一一教他解决。所谓做人的教育,就像学习知识的方法一样,是教给他一生成长有用的方法。”因此,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观察自己周围的社会生活,明确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分清社会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养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策2:参与道德体验,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完善。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青少年学生完全可以将自己从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获得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感悟,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情感并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最终实现了自我完善。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既不能将这门课程看作单一的德育课程,也不能把它定位为纯粹的文化知识教育课,从而人为地割裂学习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引领学生拨开层层“迷雾”,帮助他们突破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障碍,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学科价值的理性回归。

透视及透视图 篇12

一、对“学情分析”的诠释

学情透视是指执教者对施教对象——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思维、智慧、能力、情感及其发展的可能性等方面) 的认识和了解, 教师既要了解和分析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也要分析和研究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兴趣爱好。它是伴随着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产生的, 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实施新课程教学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公开课中部分学情缺失例证透视

一位教师开设的公开课《圆的认识》中关于圆的初步认识这一环节, 教师是这样做的: (媒体显示一组实物图形) , 教师:“看, 老师带来了一组圆形物体, 钟面、光盘、硬币……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圆形物体? (指名口答并揭题) 请大家沿着这些物体的周边把它们画下来, 就得到一些大小不等的圆。”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圆, 这样教学看似简单易学, 但对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这一特征不能清晰地理解。这样的教学, 教师只注重简单的知识技能传授, 无法寓学于乐中, 达成情感目标, 学生的学习只是浅尝辄止。

三、以《圆的认识》同课异构为例阐释学情把握策略

今年的4 月25 日, 我市组织了论文培训会。展示课的内容为《圆的认识》同课异构, 那一个个探究的场景, 生动活泼的争论画面, 独特的学习视角无不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给本文的学情分析透视与把握策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一) 关注学生兴趣需求, 促进三维目标达成

在教学中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导入方式。采用激趣导入法,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是三位一体, 不可分割的, 不能完成了一个目标再落实另一目标, 如何在教学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将这种追求统整于课堂之中呢?这是一个需要教学智慧的问题。

如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 老师在木桩上拴一根细绳按这位同学说的量出许多点。然后说:“这些点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 这样的点有多少个?”同学们一起回答:“无数个。”老师拉绳转一圈画出了个圆。问:“这是什么?”“圆”, 同学们齐声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老师随手板书课题:圆的认识。案例中老师通过套圈游戏, 巧妙地将同学们置身于一个充满趣味、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活动情境之中。以游戏为载体, 自然地将知识与技能目标 (圆的特征:圆的所有半径相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知识的形成, 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即比较完美地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二) 关注学生思维需求, 扎实促进数学能力发展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 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思维发展时间、空间顺序, 合理、有序、高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在学生认识圆后, 进入下一环节:画圆的教学, 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发展需求将教学分成两步走;最后归纳出画圆的步骤。第一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个圆;展示学生画的圆;学生交流画圆心得;要求用圆规画一个圆;比较画的圆为什么失败。第二步:出示圆规画圆步骤;介绍圆规用法;尝试画圆;总结画法:归纳为: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用圆规画圆是一个基本的作图技能, 先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关于圆的认识尝试画圆, 然后引出用圆规画圆, 通过失败比较, 再次尝试画圆, 这时学生有了更大的画圆冲动, 自主尝试为学生投入思考奠定了基础, 所以教师提出的要求, 不仅在于“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还在于“边画边想, 圆规画圆一般分哪几个步骤, 需要注意些什么?”于是学生在尝试后, 需要进一步概括自己的画法, 并和同伴交流。由此可见, 尝试是活动的基础, 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才是这一环节的核心。也就是说, 教师将数学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三) 关注学生的隐性需要,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学习过程不仅是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 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提高数学素养的过程,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归纳起来, 学生有这样两类隐性需要。

1. 与生活相联系, 感受数学的内在美。数学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高度提炼, 因此生活中含有大量来源于数学演绎的美, 引导学生欣赏, 帮助学生形成审美观念。

上一篇:贺拉斯模式下一篇: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