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透视

2024-08-07

现状透视(共12篇)

现状透视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是有必要的但长期以来, 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 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仍有部分教师在用一些无效作业让我们的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 这无疑是给我们的课程改革亮起了一盏红灯.这盏红灯时刻提醒着一个教育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透视学生作业的无效现象

加强作业问题研究, 开展作业改革是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途径, 更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实践.当前我国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那么学生的作业量过度, “低效作业”、“微效作业”、“无效作业”充斥其中, 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超负荷的各种缘由究竟是什么, 问题症结到底在哪里?在我区几所学校的学生中进行了调查, 发现有如下几种代表性作业现象.

1. 随意性作业

极少数教师个人认为, 布置学生课外作业乃老师个体“教学行为”, 可以随心所欲, 想怎样布置就怎样布置, 想布置什么就布置什么.“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根本不考虑“得法”与否, 一看课本后附练习题所剩无几, 基于“方便”, 布置作业就要求学生在“不统一征订”、“自愿购买”的练习册或AB卷上做第几题到第几题, 却不勤于自行设计创造.更何谈具有弹性!作业布置过于随便、笼统、简单化.

2. 重复性作业

有的老师主观上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但却不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题型, 而是把已做过的作业再次布置, 有的作业已反复做了几遍.对这种繁重的、机械的、无效的劳动, 学生很厌烦, 家长也有反感.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点, 但教师仍然不放心, 只有学生在大量的习题或抄写中都达到了正确, 教师才感到学生真正掌握了.

3. 惩罚性作业

在为数不多的学校, 教师处罚学生的一大方式就是罚抄写课文或做习题, 在加重学生课业、心理负担的同时, 这些简单粗暴又近似变相体罚的做法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在学生完成作业中, 如有部分学生出现“过失”, 把较简单的试题做错了, 极个别老师就连同全班同学一起罚.这样做对后进学生根本不起促进作用, 而对成绩好的学生则是一个不小的额外负担.

以上几种现象只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无效作业形式, 其实不止这些,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从这几种作业现象来看, 老师的工作态度是形成无效作业现象的症结所在.

二、探究行之有效的作业模式

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 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 从实际出发, 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充分发挥作业功能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作业目标, 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 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 赋予它新的价值:作业, 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怎样以精置各科作业为突破口, 行之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真心实施有效教学?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一是量要适度, 不能以为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多多益善.一般情况下以课堂作业为主, 课外为辅, 当堂作业当堂消化.二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内容要与课堂的精讲内容紧密结合.三是教师要加强课外作业检查, 及时反馈, 适时补救.四是要把握住作业的深浅度, 决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倡分层要求, 使他们“跳一跳, 摘得到”.

在开展小学生无效作业的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 我校教师们群策群力给无效作业把脉问诊, 也探究出了一些作业新模式.

1. 预习性作业

如在学习《解决问题》前, 我这样布置预习作业: (1) 你从情境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2) 你是怎样解决的?能列出算式吗? (3) 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4) 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想的?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 预习后有不明白的问题吗?如果有, 一定要写下来.

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帮助非常大.我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度地布置一些预习性的作业, 让学生带着一种成就感和疑惑进入课堂,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和求知的欲望.

2. 操作性作业

如在学生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 我是这样布置作业的: (1) 分别动手做一个1cm2, 1dm2, 1m2的正方形. (2) 用心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cm2, 1dm2, 1m2?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帮助学生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3. 写数学日记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其实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写数学日记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切实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4. 办数学手抄报

如学完《方向与位置》后, 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与《方向与位置》有关的数学知识、数学童话、趣味题等, 办一份精美、漂亮的数学手抄报, 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 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 不管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都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作业方式多样, 新颖有趣, 做到个性化、多元化, 体现开放性、思维性、实践性、层次性, 使学生不但喜欢做这样的数学作业, 更喜欢上数学课, 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状透视 篇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民办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与公立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在教育领域中的客观反映和内在要求。教育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命运以及人民福祉,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并积极、理性地促进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当然在这背后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挑战。本来在介绍民办教育现状的基础之上,透过现象本质,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结合民办教育本身的性质和整个市场状况来看,民办教育的现状可以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发展迅速,竞争空前。

2013年,民办教育规模继续扩大。从类别上看,总体态势是:民办学前教育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民办义务教育规模比上年略有增加,民办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稳定,民办中职教育规模下降比较明显,民办专科教育规模呈现下降趋势,民办本科教育规模增长较快,民办培训机构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民办教育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再度重生,发展时间不长,积淀不够深厚,总体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民办教育的实力和影响力总体上还难以与公办教育相提并论。随着适龄入学人口的减少,公办学校的扩招以及境外教育资源的涌入,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办学校在优胜劣汰中分流,一部分发展壮大形成品牌,另一部分规模日益萎缩甚至退出办学。

二 政策向好 亟待完善。

目前,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针是明确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方向坚定不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又以制度建设确保民办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但具体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相关法律的修改,国家层面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均尚在酝酿中。对改革试点中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和重要政策走向,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政策鼓舞人心,但实质性的进展还令人期待。

三 改革推行,但区域差异明显。

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积极推进民办教育相关制度建设与政策完善。各地也进行了有益探索,特别是试点地区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有些地区在政策上有重大突破。温州、广东等一些改革试点取得明显进展地区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一要领导重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二要进行系统设计,注重顶层制度建设;三要突出重点,解决关键问题;四要综合协调,形成合力;五要敢于突破,注重改革实效。温州、上海、深圳等地的经验为国家决策提供了实践依据,为其它地区提供了借

鉴,对民办教育界是极大的鼓舞。但是,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认识没有这样的高度,行动没有这样的速度,决策没有这样的力度,落实没有这样的强度。甚至,错误地解读法律和政策,在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方面无所作为。

四 质量提高,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民办教育发展模式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追求优质特色的内涵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民办教育在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广大民办幼儿园为解决人民群众子女“入园难、入园贵”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批民办中小学校努力提供选择性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有特色的教育服务。

目前,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也在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是,目前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状况仍然不能适应民办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要求,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比例太少,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过大等突出问题正严重制约民办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和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民办学校保证教学顺利实施、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与承担教育教学改革重任的首要前提。

透过民办教育目前所呈现的特点,我们也看到了相应的问题,针对民办教育的问题,相应的对策如下:

1.规范民办教育成立审核,促进民办教育良性竞争,设立国家民

办教育专项资金。

当前,民办教育的准入门槛还有待提高,审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民办教育改革已步入攻坚期,许多涉及全局性的政策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多部门协商解决。必须完善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建立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有关部门以及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参与的全国民办教育改革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应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生均教育经费补贴以及对民办教育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鼓励引导带动地方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资助政策。

2.积极完善民办教育事业相关法令法规,逐级逐步推出民办教育的实施办法和相关监督举措。

对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指出,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规划指出,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的具体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改革民办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级别的民办教育机构或者学校,能采取不同的实施办法,为被教育人提供相应最好的保障。

3.全面统筹民办教育区域发展,开展区域交流学习,共同促进民办教育的同意发展。

针对目前民办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大致呈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的发展布局。政府在当中应充当协调员的身份,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教育部民办教育管理机构的力量,指导全国的民办教育工作。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民办教育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工作,切实改善民办学校发展环境。许多涉及全局性的政策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多部门协商解决。必须完善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建立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有关部门以及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参与的全国民办教育改革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4.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民办学校举办者权益,设立相关专项,支持创建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第一,落实民办学校学生在享受公共财政支持上与公办学校学生的平等权利;第二,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养老保险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规定。建立民办学校教师“五险一金”由政府、学校、个人分担,政府为主的政策。落实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培养、进修、培训、奖励制度。参照招收免费师范生办法,制订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民办教育工作的政策。要尽快出台国家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在民办学校产权归属、用地、融资、合理回报、税费减免等方面明确规定,免除举办者办学后顾之忧,增强办学信心,使举办者真正关注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坚定长期致力于办学的决心和信心。为了提升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启动高水平民办学校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发展、优质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民办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日本报纸涉华报道现状透视 篇3

大众媒体在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两国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媒体向来重视与中国相关的各种消息,报道量在国际新闻中仅次于美国。在日趋紧张的中日关系中,日本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涉华报道,有关中国的新闻不断出现在日本的报纸和电视上,然而这些新闻报道是否全面客观地介绍了中国,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的形象,是否有利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却值得商榷。

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传播,但是对于中日之间的新闻报道,报纸依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报纸是日本的第一大媒体,拥有最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日本是报业大国,报纸发行量居世界第一,每2.34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几乎家家户户都订报纸,报纸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虽然电视拥有众多观众,对受众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但是日本电视新闻也深受报纸新闻的影响,甚至把报纸作为参考来捕捉新闻、录制节目,因此,报纸担负着判断新闻价值、选择新闻议题的主要责任。而网络新闻作为新兴的媒体,虽然也有一些它独立寻找的新闻线索、独立的采访报道,但它基本上还是以报纸的报道为基础,大量地参考了报纸的新闻内容。鉴于报纸在日本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主要以报纸为依据来分析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现状。

一、对华人犯罪的详尽报道

日本媒体对中国人在日犯罪问题可谓兴趣浓厚,每闻必录。有些媒体甚至故意夸大,言过其实。旅日中国人的犯罪确实呈增长趋势,像“福冈灭门杀人案”等恶性犯罪案件在日本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的确是造成中国人在日本形象不佳的原因之一。但据1994年~2003年日本警察厅发表的统计数据来看,在日外国人犯罪虽然在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方面有所增加,但在日本整体犯罪案件中所占比重非常小,并不是导致日本社会治安恶化的主要因素。从2003年的统计数据看,在日中国人犯罪只占日本国内整体犯罪案件的0.4%。在正常情况下,根据新闻报道客观、全面的原则,这一比例不应该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但实际上,由于日本媒体的恶意炒作,在日中国人的犯罪问题已经成了日本社会新闻报道的焦点之一,甚至还出版了大量的专门书籍讨论如何应对中国人犯罪问题。在大众媒体上,中国人犯罪的曝光率是日本人犯罪的4倍,几乎每周都可以从日本的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中国人犯罪的消息。在日中国人的不法行为再加上媒体的恶意炒作,普通日本民众对中国人的印象急剧恶化,“排华”情绪高涨,在日本的网站论坛和个人博客中,充满了对中国人的负面评价,弥漫着浓厚的“厌中”情绪。可以说,日本媒体对中国人在日犯罪的炒作影响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和全面认识,歪曲了中国形象,对中日关系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过热化的摩擦争端报道

从亚洲杯足球赛风波到东海能源危机,再到钓鱼岛问题,中日之间的摩擦和争端可谓源源不断,这些摩擦和争端也频频见诸日本报端,有些报纸甚至出专刊、专题进行强化报道。今年4月,中国各地反对日本入常的游行示威更使中日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这次游行示威,日本报纸进行了连篇累牍的“集中豪雨式”报道,为冲突火上浇油。所谓“豪雨”是大暴雨的意思,在“集中豪雨式”的报道模式下,同一新闻事件会出现在同一份报纸的多个版面中,并且往往配发评论,这种集中轰炸的报道方式对每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的日本民众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大部分报纸都指责中国政府拒不道歉的“强硬”态度,一向在日本国内被认为“亲中”的《朝日新闻》也发表社论说,这次游行示威是中国一直以来“爱国”教育和“反日”教育的结果。大量媒体在报道中称中国警察虽然呼吁游行队伍解散,但在日本店铺、公司遭到暴力袭击时袖手旁观,使得“暴行”无法遏制。这样的报道立刻在日本民众心中留下了中国“蛮横无理”日本“委曲求全”的印象,据笔者在日本的朋友说,此次游行示威令不少日本民众对中国颇感厌恶,部分民众抗议小泉政府对中国的“软弱”态度,出现这样的局面,日本媒体可谓“功不可没”。

三、抱有偏见的主观报道和评论

很多日本媒体对中国抱有偏见,这种主观偏见不可避免地使涉华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偏离了客观、公正的原则,甚至充满了毫无根据的主观猜测。这种主观偏见最典型地反映在日本媒体对两次中国领导人访日的处理上。1998年江泽民访日期间,重申了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强调日本应该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日本媒体因此纷纷表示反感,指责中国“打历史牌”,抓住日本曾经发动侵略战争这个小辫子不放,目的在于要日本拿出更多的ODA(政府开发援助)贷款。2000年朱镕基总理访日时对日本记者表示不主动提历史问题,但日本媒体仍然不对中国表示好感,他们认为中国突然转变态度不纠缠于历史问题是因为西部大开发缺乏资金,希望日本增加对华贷款。《产经新闻》发表社论把朱镕基总理的这次访日活动定位为“微笑外交”,其目的与“打历史牌”一样,就是希望日本增加对华ODA贷款。中国一提历史问题,日本媒体就总结道:这是在向日本要钱;中国不提历史问题,日本媒体又总结道:这还是在向日本要钱。不管中国对日本采取什么态度,中国的目的永远是向日本要钱,这是日本媒体得出的永恒结论。标榜客观公正的日本媒体对待中国的态度实在令人莫名其妙。从“打历史牌”到“微笑外交”,日本媒体始终把中国描绘成一个敲诈勒索者。在日本媒体这样的舆论引导下,实在难以指望日本民众会对中国抱有好感。

四、新闻选择上的冷热“温差”与日本媒体的“向右转”

中日之间经济文化往来密切,友好交流频繁,日本媒体视而不见,华人犯罪问题、中日摩擦,日本媒体却大炒特炒。20世纪80年代能经常从日本报纸上看到的“日中友好”已经很久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中日关系的负面信息。虽然这与大的政治气候有关,但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媒体新闻选择取向的改变。日本媒体选择报道还是不报道、多报道还是少报道,其标准是日本的“国益”。在有关“国益”的问题上,日本各大媒体都自觉统一口径,站在同一阵线上。对于日本谋求入常的举动,各大报小报密切关注、持续报道,热情地为支持政府谋求入常的举动大造舆论声势。“某某国今表示支持日本入常”这样的新闻不断见报,向日本民众表示日本入常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不忘暗示中国是其入常的最大障碍。而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却轻描淡写,低调处理。在日益右倾的政治环境影响下,日本媒体也逐渐“向右转”。对于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大多数媒体选择了沉默。而对这次吴仪副总理没有按计划会见小泉一事却指责批评不断。《读卖新闻》5月25日发表社论,语气极为严厉地指责中国违背最低限度的外交礼仪,并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辩护,声称“这是哀悼战死者的日本传统文化,他国不应干涉”。《产经新闻》也发表社论抨击日本政府对中国“过于软弱”,称日本政府“弱腰外交”后患无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媒体对于修改教科书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讨论,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绝大部分表示坚决反对篡改历史的行为,而如今日本媒体对教科书问题的报道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不再有澄清大是大非的决心。日本媒体对政界右倾的宽容和自身的逐渐“右转”令人忧心。

日本内阁2004年12月18日公布的“外交相关舆论调查”显示,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日本民众已经降至37.6%,这是自1975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据同年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民意调查显示,31.2%的民众对日本感到“不亲近”,22.4%的民众选择了“很不亲近”,两项加起来超过半数,也降到了统计以来的最低点。近几年来,两国媒体非但没有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加重了相互间的不信任情绪,其中日本媒体抱有主观偏见的新闻报道和不负责任的煽风点火应负相当大的责任。加深相互理解,促进中日友好,两国媒体任重道远,日本媒体尤需反思。

内蒙古中小企业现状透视 篇4

根据内蒙古金融办提供的数据, 2005年全区共有中小企业10.6万户, 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9%, 从行业来看,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分布最多的是服务业;其次是制造业;再次是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2006年, 全区中小企业50.12万户 (含个体工商户) 。其中, 中小工业达到12.1万户, 占全部工业户数的99.96%, 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82.66亿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5.74%;实现利润255.92亿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6.96%。2007年全区中小工业 (单位数) 完成工业总产值5400亿元, 同比增长42.4%。其中, 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00亿元, 同比增长47.8%。增速均列全国第1位。

二、中小企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国民收入取决于就业量, 即取决于现在用于生产的劳动力的数量, 也就是说在国民收入与就业量之间存在着惟一的相关关系。因此, 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制约因素。中小企业最大特点就是面广量大、开业快、投资少、竞争激烈、经营灵活、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要求低, 且大部分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 主要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 因而吸纳劳动力的容量相对较大, 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 全区中小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130.5万人, 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80.21%。

(二) 带动了农村牧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支援农村牧区、促进农牧业及农牧业的发展, 对于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蒙牛、奈伦、草原兴发、塞飞亚等一大批中小企业, 立足资源优势, 加大特色项目开发力度, 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 引导农牧民发展奶牛、肉羊、禽类养殖和种植业, 带动了农牧民脱贫致富, 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 活跃了市场, 满足了消费

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决定了商品市场的多层次。在这方面与大企业比较, 中小企业生产了多种多样的深化本地蒙古族群众喜爱的小商品、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 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种需要。尤其是在外部环境恶化时, 大企业的应变能力比较缓慢, 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 对经济变化能作出快速反应。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 更快地接受市场信息及时研制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尽快推出、占领市场、参与那些大型企业不愿意涉足的“多品种”、“小批量”和维修服务领域以及新兴领域, 从而使整个市场活跃起来。

(四) 增加了财政收入, 推动了经济增长

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在内蒙古的县域经济中, 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 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源。2005年中小企业利税总额占全区的63%。由此, 中小企业在推动全区经济增长方面处于“半壁江山”的地位。

(五) 中小企业更好地提供了个性化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活。中小企业以其机制灵活、贴近市场、规模较小, 可以直接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满足客户定制要求, 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鄂尔多斯市蒙元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汉奥斯”奶啤酒让人们感到很新鲜, 以及呼伦贝尔的黑木耳、沙果汁、杂粮杂豆等受到不少南方客商的追捧。

(六)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中要素作用的比较分析得到的结论是, 目前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50%~70%, 中国目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0%。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多, 劳动力资源丰富, 而资本稀缺。按照比较优势原理, 应该选择节约资本型的生产技术, 即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同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难以比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不可否认, 大企业因其实力雄厚, 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项目上占有优势, 但在众多应用型技术的发展创新上, 中小企业则拥有广阔的实践空间。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 经营方式灵活, 而且其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大多是市场拉动型, 其技术创新的要求更为迫切, 相应的创新成本也比较低。中小企业研制出来的新型技术, 一旦投入市场, 便会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三、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一) 融资不畅, 资金短缺

发展经济学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阻碍在于资本的严重缺失, 一国经济增长速度要受到生产要素短缺的制约, 而资本正是一些不发达国家最稀缺的资源。当前融资不畅, 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1) 从大环境看,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加快, 金融体制已发生了变革, “择优扶强”已成为金融政策的着力点, 而中小企业基本不在“择”和“扶”的行列; (2) 中小企业因其净资产较少, 自身没有担保条件, 寻找贷款担保单位又十分困难, 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对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3) 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使银行蒙受了损失, 改制银行产生恐惧心理, 不敢轻易给中小企业放贷等。内蒙古90%以上的中小企业创业者属于生存型创业, 存在缺少担保, 承受风险能力弱问题。2006年, 全区新增贷款620亿元, 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只占到15%, 而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区的56%。

(二) 政策不够配套, 缺乏理想的发展环境

内蒙古虽然从优化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方面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如《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 但还是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和保护性法规。另外, 现有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由于受资金、观念、认识、素质等因素影响, 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 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1/3的盟市有一些不够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外, 多数盟市尚缺乏能够提供多种服务职能的规范的中介组织。

(三) 亏损严重, 效益不高

内蒙古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不大, 经营业绩不稳定, 而且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 生产的产品中特色产品、知名产品少, 产品的竞争力差, 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经营粗放、技术设备落后、内部控制制度滞后的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率明显高于大企业。近几年, 这种亏损状况仍然没有明显改观, 由于亏损严重, 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十分困难, 职工不能按期领取工资, 退休人员不能按期足额领取退休金的现象相当普遍。目前, 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仍很重, 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名存实亡。对一些地方来讲, 国有中小企业成了地方财政的包袱。

(四) 结构雷同, 发展盲目

虽然内蒙古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开始显现, 但仍处于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内蒙古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盟市、旗县分散化经营, 靠个体自身来发展, 且以农蓄产品加工业居多, 结构上缺少层次。在关联度上, 从地缘来看, 内蒙古地域广阔、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 城镇数量少且规模小, 城市辐射带动力较差, 很难形成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发展的格局。从关联产业看, 由于绝大部分旗县以农牧业为主, 兴办中小企业多与农畜产品加工业有关,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造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 有突出特色的企业为数很少。

(五) 素质偏低, 管理不善

现状透视 篇5

为了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平遥统计局强力推进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2008年以来在往年检查的基础上扩大了检查范围,在对工业、金融、教育、卫生等传统领域进行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又对房地产业、建筑业领域实施执法检查,丰富和拓展了统计执法检查的内涵;在执法检查方式上,由以往的集中执法检查变为集中执法检查和日常执法检查相结合,加大了检查力度,提高了检查覆盖率。2008年和2009年包括2010年上半年共检查150家单位,限额以上单位占66%。从整体水平看,贯彻执行统计法意识和过去相比有提高,但是检查中发现还存在值得重视的问题,发现报表数据有差错的,还有报表填写不完善和不规范的,迟报现象等问题依然存在,按照违法情节轻重的不同,对19个单位分别给予了责令改正、警告和罚款的行政处罚。本文结合近两年的统计执法检查情况,就我县基层统计工作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如何改进进行探讨。

一、基层统计工作现状及问题

(一)基层单位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到位部分受查单位的领导不重视统计工作,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领导要求统计人员兼职很多工作,大多数财务人员兼做统计报表,并且经常更换统计人员,还有部分领导对统计人员上报的统计数据不进行审核。在检查中很多统计人员不能正确认识统计工作,片面的认为上报报表就是统计工作的全部内容,只在报表期间关注统计工作,平时不注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而是忙于其他工作。

(二)很多企业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

在检查中发现,很多企业没有单独设立统计机构,只是将统计职能附属于财务、办公室或其他部门。一些企业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在统计数据审核、统计工作交接和原始统计资料留存方面没有做出规定。

(三)会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造成上报统计数据有差错

会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由于统计指标填报要求与财务口径是不一致的,而很多财务人员习惯性地按财务制度填报统计报表,使统计数据出现错误。例如劳资报表要求数据以千元为单位,而财务人员往往要做到元角分单位为止。

(四)部分企业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我县统计人员除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单位外,其它单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且具有统计从业资格,但从实际情况看,虽持证上岗,但专业素质却不高,人才缺口仍比较大,还需要补充具有较高学历的统计人才。

(五)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网上直报系统的全面应用,优化了统计报表的申报流程,降低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强度,减轻了基层统计人员的负担。但是在检查中发现,由于有些企业的统计人员对电脑操作不熟悉,造成报表迟报或差错。

二、基层统计工作薄弱的原因

造成目前基层统计工作较为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基层单位自身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经济发展,经营主体发生变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主体发生变化, 国有企业纷纷成为各种非国有企业,平遥4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成为经营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计基础工作,造成了部分企业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不熟悉业务的情况。甚至个别企业根本不安排统计岗位,采取临时安排人员的办法应付了事,没有健全、规范的台帐和原始记录。统计基础工作薄弱,影响了上报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部分领导不重视统计工作,造成统计人员责任性弱化

部分领导不重视统计统计工作,随意变更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较为普遍,工作量多而得不到相应的待遇,这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明显不强,节假日不肯加班报表,这样的单位迟报报表时有发生,统计数据质量受到了严峻挑战。

(三)统计人员参与决策职能发挥不好,造成统计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企业决策者对统计工作的要求同过去相比有很大的改变,不仅需要统计人员能够按时报送统计报表,更为重要的是要求统计工作能够积极参与决策,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重要决策信息和依据,这样统计工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受到领导重视,取得应有的地位。从目前的检查情况看,同上述要求恰好相反,统计的整体功能没有全部发挥,统计工作不受单位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部分受查单位由于统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统计工作仅满足于只填报报表的工作模式,没有主动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献计献策,导致部分企业领导认为统计工作只做几张报表,没有必要配备专职人员。因而,这些单位在检查中暴露出兼职、应付了事的问题。

(四)企业统计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尽管统计局每年大力加强《统计法》,但受统计地位较低的传统影响,统计受查单位中仍存在着不详细了解《统计法》的现象,少数单位甚至表示没听说过统计局也能进行行政处罚,不了解《统计法》规定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义务,没有依法统计的意识,导致了企业上报的统计数据出现差错和迟报现象。

三、如何提高基层统计基础工作

(一)基层领导应加强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统计数据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领导决策的参谋部,对企业自身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只有企业管理者真正认识统计工作,才能发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辅助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仅满足政府报表需求的报告式统计,为企业自身服务。

(二)统计人员应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任何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操作水准,统计也是如此。统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和《统计法》,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统计人员要将重视统计工作提高到依法统计的高度,从思想上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地做到有法必依,切实做好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

(三)基层领导应加强对统计人才的培养

当前的社会形势,要求报表单位的统计人员既要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还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因此,单位领导应支持和鼓励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工作技能的学习,尤其是要学习信息化新技术应用的知识。

(四)统计局内部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和监督

当前汽车美容现状分析与透视 篇6

关键词:汽车美容;现状分析;策略品牌

汽车装饰美容是工业经济高速发展、汽车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和消费观念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已经作为大众化消费品进入百姓生活。

据悉,在发达国家,汽车美容业在整个汽车保修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超过85%。而我国的汽车服务市场刚刚兴起,在大中城市,用车理念已经逐步更新,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但是我国的汽车美容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很大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我国汽车美容市场现状

目前,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500万辆,我国正在逐渐成为轿车消费大国。仅以北京为例,人们平均用在新车的装饰费用约为5000元/辆,后期日常保养约为3500元/辆/年。然而,目前我国汽车美容企业仅有3万多家,并且几乎全部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现有汽车维修企业却多达20万家左右。现在人们对汽车不仅要求“行的方便”,也要求“行的漂亮”。因此,汽车定期美容护理正在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一块,汽车美容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状之一:消费者对车不了解;现状之二:美容店店方对车不了解;现状之三:美容店普遍缺少服务;现状之四:美容店过分追求极端; 现状之五:消费者的极端成本意识。 现状之六:汽车美容店的极端成本意识。

二、我国汽车美容业存在的问题

(一)汽车美容行业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

(二)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化人才不足

三、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猛增,市场急需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有保证、设备先进并具有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新型汽车美容企业。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汽车装饰与美容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只有把握好机遇,才能使整个行业的发展迅速进入良性循环,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人员培训,提供专业化人才

各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校应加强汽车美容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汽车美容企业应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工人方能开业,不同的汽车美容服务项目对技术工人的水平要求也不同,因此可根据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划分出不同等级并颁发相应的技术证书,只有拥有相应等级证书的技术人员才能从事汽车美容服务行业。这样既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提高了服务的技术水平。

(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企业应通过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汽车美容消费一般都不是一次性消费,汽车美容企业应提高服务意识,运用多种服务方式,提高其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质量,以满足消费者对汽车美容服务的更高要求,并且在服务价格上实行透明政策,不仅使消费者在消费时能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其后续消费;同时,还应加强营销服务网络的建设,提升服务的适时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构建高质量的服务网络以获取更多顾客,以此在行业竞争中生存并获得持续性发展。

四、创自主品牌

创造自主品牌,走自己的特色化致富道路使其形成品牌化、专业化经营。

行业前景好、门槛低,加上利润可观也使得汽车美容养护行业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汽车美容连锁店的扩张,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国外的品牌企业,创业店、经济店、标准店、豪华店、旗舰店一个接着一个抢占市场;二是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连锁、加盟、控股、合作,国内汽车养护市场已经多足鼎立,竞争的格局也已见雏形。随着市场逐步规范,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增强,品牌意识的形成,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就会发挥它的威力。现在很多汽车美容店出现亏损不是没有原因的。市场最终会选择“有技术、服务好、底子厚、有实力”的品牌连锁店,他们代表了客户的利益,会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有专家称,从竞争态势分析,将来汽车服务业竞争,并不是资金的竞争,而是品牌与经营理念的竞争。成熟的品牌连锁企业本身固有的服务专业化、个性化、标准化与独具个性的CI系统与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将是未来汽车服务业竞争的主角。建立品牌营销,专业的养护人才队伍是根本。

(一)车养护美容行业的开店经验

选址对开任何店的成败有很大的影响。为此,对目前我市几家生意好的汽车美容店的地址比较了一番,得出以下三种地方是开店比较理想的地址。第一,大型住宅区。车主把车开回家后就可以找到专业人士把爱车打扮一新,不用走任何多余的冤枉路,这种本身就意味着提供了方便、省时的店自然就是一个招牌,就跟超市进驻各个楼盘一个道理。第二,加油站和汽修店附近。深圳很多汽车美容店就是开在加油站和汽修店旁边的。车主在加油和“大修”的时候,就是车跑了很长一段路的时候,自然也是给车保养的时候。第三,车流量比较大的公路附近。一来因为位置明显车主容易找到,二来因为地段重要容易吸引“眼球”,形成影响力。

(二)汽车养护美容行业的运营模式

连锁经营是未来汽车服务行业最佳的运营模式。在这方面,国内的行业比较零散,没有非常强势的连锁企业,而国外在这方面就有较强优势,首先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其次有成熟的管理技术。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连锁经营的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在服务业、零售业和餐饮业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汽车服务业也不例外。连锁经营的汽车售后服务业必须做到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只有技术含量高的服务才能适应市场发展,而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是汽车服务后市场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晋东海.解析汽车服务市场[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9.

[2]王玲.汽车美容业养护知识[J].汽车维护与修理,2008.

现状透视 篇7

1广西壮族“打榔舞”的起源

广西壮族的“打榔舞”应该是由古时候的“舂堂舞”演变而来。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静江(今桂林)民间,…… 屋角为大木槽。将食时,取禾舂于槽中,其声如僧寺之木鱼。 女伴以意运杵成音韵,名曰舂堂。”舂堂所用的器具名为榔, 是一种用来去掉稻壳、舂米、舂糍粑的农具,形状略像磨, 多以竹、木、泥制成的。也叫做砻,是壮族的一种敲击体鸣乐器。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可见,打榔舞最迟在唐代就已经产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后来,这种舂堂发展为庆贺年节和祈求丰收的舞蹈,砻也就成了专为舂堂舞伴奏的主要乐器。其材质也由竹、泥变成了用龙眼木、榨木等整段坚硬原木挖制而成。砻的外形为一长方形敞口木槽,一般槽长20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槽壁厚6厘米, 槽口朝上,槽下两端支有木制或铁制脚架。砻体做工精致, 槽壁外侧还绘以各种花卉和图案纹饰。打榔舞使用木杵进行敲击表演,每根木杵长约150厘米,外形与乐杵有些相像, 两端较粗,中间手握部分较细,直径只有5厘米。打榔舞以农耕时代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内容,表达壮族人民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吉祥的祈求和渴望,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2广西壮族“打榔舞”的特征

2.1娱乐表演性

“打榔舞”作为流行于广西马山、天等、都安、那坡等地的壮族民间舞蹈,具有很强的艺术表演性,这也是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打榔舞节奏比较单一,舞蹈动作形式自由,因此敲击的方式花样繁多,出现各种不同的步法和敲法,表演者不分男女老少,有二人对打、四人对打、 多人交错对打等多种方式。2012年3月20日,天等县委、 县人民政府在天等县城组织了千人“打榔舞”比赛。来自该县13个乡镇以及县直党政、农口等5个部门共18个打榔舞代表队的1056名演员云集天椒广场,大家载歌载舞,以形式多样的“打榔舞”反映天等县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吸引了数万名游客观看拍照。打榔舞以其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不但在广西区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如今在东南亚等地区也同样相当流行。“打榔舞” 以其大众化的、相对自由的表演形式,赋于娱乐性、贴近生活的表演内容成为天等县有名的民俗旅游项目,也成为广西壮族历史悠久稻作文化的缩影。

2.2健身健心性

“打榔舞”既具有民间舞蹈的艺术表演性,又具有民间体育项目的健身、竞技性。第一,在舞蹈的过程中,表演者表达的是一种艺术形式,表现的是他们健美的身姿,灵活的舞步,观看者在观看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欢愉、感官上的乐趣;第二,“打榔舞”产生于民间稻作文化的过程, 连“榔”这种乐器原本也是一种农具,这无形中拉近了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观看者不由自主的参与到表演中去,从观看者到表演者之间,并没有一个巨大的舞台相隔, 观看者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身心都得到了锻炼,这就体现了 “打榔舞”的健身与健心的特征,这也是民间、民族体育、 舞蹈所具有的共性;第三,“打榔舞”的舞蹈动作简单自由、 器具方便获取,因此使得这种舞蹈具有良好的传播性、可接受性,其健身、健心的价值也能够比较充分的体现出来。

2.3民族文化性

“打榔舞”原初的文化意义是一种祭祀舞蹈,是壮族先民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以“娱神”为目的的舞蹈, 是广西壮族历史悠久稻作文化的一种体现。从原初意义上看,“打榔舞”的原初作用有点类似壮族的“铜鼓舞”,但是两者又有不同。第一,“打榔舞”是源自广西本土壮族的舞蹈,历史溯源至少可至唐朝,有一千三百多年,但是“铜鼓舞”却是一个“舶来品”。据《壮族铜鼓舞的起源》[1]一文中可以得知:春秋时期,铜鼓已经在我国南方出现,云南是铜鼓的发源地,云南古代的“百濮”是最早制造铜鼓的民族。而广西境内“铜鼓舞”比较流行的东兰县等地“一无铜山,二不会铸造铜鼓”。况且“铜鼓舞”在东兰县有据可考的历史只有六七百年,可见“铜鼓舞”确实是当地人为了增加祭祀的热闹氛围而引进的“舶来品”;第二,“打榔舞” 所用的器具“榔”原本是一种农具,而“铜鼓舞”所用的器具“铜鼓”原本也是一种生活用具,但是自传入广西开始, 它已经作为一种礼器在使用。综上所叙,可见,“打榔舞” 比“铜鼓舞”更加具有广西壮族的民族特色,也更能够体现壮族的稻作文化特性,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价值。

3广西壮族“打榔舞”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3.1广西壮族“打榔舞”的发展现状

目前,“打榔舞”主要在广西天等县发展得比较好。天等县壮族打榔舞2007年经县级专家组审核通过,成为天等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1月广西崇左市级专家组审核通过,成为广西崇左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2010年,天等县《打榔舞》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更好传承天等“打榔” 文化,增强当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2012年3月20日天等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天等县城组织了千人 “打榔舞”比赛。自该县13个乡镇以及县直党政、农口等5个部门共18个打榔舞代表队的1056名演员云集天椒广场,大家载歌载舞,以形式多样的“打榔舞”反映天等县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该舞蹈以其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不但在广西区内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东南亚等地区也同样具有广泛的影响。如今, “打榔舞”已经成为天等县的有名的民俗旅游项目,成为了天等县的一张文化品牌。“打榔舞”的发展引起了一场“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意为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2]”使得与“打榔舞”相关的旅游业、壮族服饰、壮乡特色产业以及其他壮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打榔舞”本身的文化影响力的发展, 产生了双赢的良性循环。

3.2“打榔舞”的发展前景

随着旅游与民族文化联姻,打榔舞日益成为受国内外游人喜爱的活动,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亮点。天等县在国内知名媒体报刊上推介天等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知名媒体的宣传,提高区域内外知名度,提升“打榔舞”美誉度,其中,香港凤凰台、中央电视台为天等“打榔舞”拍摄了报道专题片,广西电影制片厂为崇左市拍摄电视风光片《左江水清又清》时将天等县“打榔舞”作为重要片段进行了专题拍摄。随着打榔舞品牌价值的开发,对天等人生计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引起了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震撼,尤其是一些与天等人具有类似文化的壮族地区人们的羡慕。“打榔舞”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甚至产生了一种虹吸效应。“经济界的虹吸效应,指一地具有比较强大的开发吸引力会将别的地方的投资吸引过来,从而会减缓后者这些地区的发展[2]”。打榔舞较为成功的开发模式,较为理想的经济、 社会、生态效益的获得,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他类似地区的同类文化商品在以后的开发,尤其是对客源的吸引、投资的引入方向上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

4广西壮族“打榔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1人民群众的自我传承与保护

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要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真正开展起来,还需要从内因出发, 真正找到民族文化对他们的生活意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拥有者[3]”, 对于大量还在为生计奔波的他们来讲,最迫切的需要莫过于有更多的增收渠道来促进其收入的增长,也使自己在生活水平上获得更大的实惠。像天等“打榔舞”这样通过这项民俗活动既丰富了民俗节庆的文化内涵,又能够吸引更高的人气和更多的投资者,提高本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可以说“文化”“经济”得到了双赢的良好效果。如果参与民族文化能够改善“生活”,广大人民主动参与民族文化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此,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就有了 “主体”动力的保证。

4.2在发展中进行传承与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传统文化的古老基因,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但是文化的留存并不是以一种固态的形式,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能像保存古董一样,使之完全与社会隔绝,只能在发展中进行传承和保护。 比如 “打榔舞”,其形式是模仿舂米、舂糍粑等农事形态演变而成,然而,现代机械早已取代了这种原始的舂米方式,不可能在生活中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那么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另外一种形式对其进行传承。具体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天等县在“打榔舞”这个文化品牌的建立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第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在旅游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 这一点也必须建立在文化品牌的基础之上;第三,将民族文化引入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的影响力,对其进行传承,如今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已经成为了中小学乃至大学的体育科目,广西就有抛绣球、高脚马、打陀螺、珍珠球、 划龙舟等等。

4.3政府扶持与文化创新

少数民族文化是珍贵的民族遗产。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当今,少数民族文化如何适应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如何在强手如林的文化竞争中实现自身突破和率先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规划,离不开社会、民间力量的创新和传承,政府、社会以及民间力量如何实现互利共赢,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就更加需要文化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就没有传承与保护。政府只有意识到民族文化与本地区未来文化、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意义,并将民族文化的发展纳入本地区文化发展战略之中,才能够真正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真正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5结语

现状透视 篇8

一、高职透视课程群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电脑美术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较强的美术基础知识, 具有商业广告制作、包装装潢设计、展览布置、书籍装帧的设计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商业广告制作、室内、外装潢设计等方面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从教学设置、教师配备、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现状来看, 课程建设存在极大的问题, 很难使高职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显现出优势。

(一) 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缺乏整体目标。

透视课程群是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群课程包括:透视学、手绘效果图、材料与施工、AUTO CAD、3D MAX等。多年来课程教学的内容一直停留在几本教材上, 课程作业停留在虚拟课题上, 课程教学没能体现针对职业教育任何环节, 教育教学如同纸上谈兵。课程设置僵化的另外一个凸显因素在于, 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 更缺少核心目标。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缺少深入研究。课程教学照本宣科, 教学学时有限, 很难照顾到学科、专业以外的素养的传授, 更不用说把跨专业或跨学科教学知识融合到课程群建设中来, 导致系统知识缺失。一方面面临学时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各课程各自为政, 自说自话, 课程教学严重重复, 造成教学资源浪费。综上所述, 课程群缺乏一个明确的核心目标指导课程建逻辑性的重建;课程群缺少适合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课题, 陈旧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无法保障学生形成系统的职业知识、先进的职业技能和全面的职业素养。

(二) 师资配备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师资配备不足是高职院校在教学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首先在职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行业经验缺乏, 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教师在教学上能力不足可以通过“以老带新”弥补, 学科知识可以通过加强学习完善, 技术操作可以通过反复练习, 但是对于产业机构、施工流程、新产品上市等方面的掌握, 是不可能通过个人一时努力完善的。教学任务重, 教师工作量大, 使教师忙于备课、上课, 分身无术, 无法参加进修或者培训。在高职建设不断发展, 专业建设不断扩大的同时, 学生人数和教师课时量增加造成教师队伍的缺口逐年加大, 教师招聘面临窘境:专业人才大多选择就职各大广告公司和装饰公司, 教师招聘面临无人问津或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这一问题导致了恶性循环。有的任课老师多年从事一门或几门固定的专业课程, 对课程认识狭隘, 无法对专业课程有清晰的全局意识, 很难对教学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地改革和研究, 无力创新。透视课程群建设面临教师招聘难、教师授课难、教学科研难的多重困境。

(三) 实习、实训条件与制度的不健全。

首先, 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室是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高职课程群建设对实验室的要求相对较高。高职学校在专业建设上的投入远远落后于专业自身建设, 相关专业参考资料不足, 实验室建设缺乏, 学生缺少开阔视野的途径, 教师缺少有利的实验教学环境。以高职透视课程群建设为例, 急需建设的实验室有模型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及展厅。其次, 实习、实训内容与要求不明确。以高职电脑美术专业透视课程群的“毕业创作”这一实践课程为例, 毕业创作的唯一要求就是制作一套室内设计的平面图和效果图。从制作要求上看, 既没有实体样板间的测量, 又没有施工图纸的刻绘, 更没有产业流程中的房屋特性、居住者习惯的调查, 连基本的水电线路铺设、材料的选择等都没能体现出来。实践课题成了练习课题。最后, 实习基地与学校分工不清, 职责不明。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内容把握不清, 学校教师对实习监管不严, 学生对实习头脑不清。实习成为学校、实训基地、学生心头的一块石。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在职业技能的传授中, 受课程影响, 知识技能的掌握不连贯, 实践技能的掌握片面、应用性差, 相关职业技能的掌握缺乏监管, 职业技能的培养效果较差, 受实验实训环境、师资力量、学时要求等因素限制, 难以完成培养目标。

二、课程群建设的方案与优势

高职电脑美术专业透视课程群的建设, 以企业用人特点与工作流程的性质为建设标准, 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内容、手段、实践环节等诸多因素改革。通过课程群的重建, 课程群整体目标更明确, 培养方向性更突出, 技能培养的过程更连续, 外延不断拓宽, 高职电脑美术学生的培养会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一) 利用课程群优势明确目标, 重建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群目标, 强调在课程群目标下核心能力的培养, 强调完成各课程在课程群中的整体性功能, 加强单一课程的技能关联性, 尽可能为学生创建一个可通过自身能力贯通各单一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新课程群体系, 重整课程群内理论教学。课程群的建设一方面要删除各课程内容的重复部分, 对课程内容整合, 提高教学时效性和利用率。补充与课程群相关知识的讲解, 尽可能对课程深化和扩展, 以实现系统知识的最大化。在实践课题的设置上, 课程群中各课程分别设置了至少一项实践教学课题, 并对下一环节有指导意义。压缩操作类课程的, 把学时比例降低在10%左右, 除常规工具、界面的介绍外, 完全以实例讲解为主, 利用其他课程的实践课题项目和课程作业对电脑制度的要求, 达到对软件课程的熟练操作。重建后的课程体系, 理论和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之比接近1∶1, 以应用技能为主的主旨得到体现, 技能和素质培养体系更趋完善。

(二)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与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在理论教学中打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 利用教学资源引用典型案例, 利用多媒体教学或实验室观摩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经验。在实践课题教学中, 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 让课题从参观、测量、设计、施工都具备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直观性与自主性。主要包括:教案及电子课件的整理和发布、学生作品 (包括作品评价) 的收集与整理、优秀作品的收集和整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学空间, 拓展知识广度, 开阔学生视野, 有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三)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习、实训基地制度的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 将课程任课老师与实习基地设计师一同纳入教学队伍, 并努力形成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互补、科研成果共享、网络平台共享的局面。提倡学术交流与教学交流、校内交流与校外交流相结合, 提倡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积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切实做到对实习实训各环节合理系统、有序地设计与实施, 并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试评价制度。首先, 与实训基地明确实习项目。保障组织典型项目, 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尽可能多地参与设计典型项目。其次, 明确分工, 各尽职能。强调设计师对职业规章、相关标准、操作规范的讲授,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为目标。学校教师的职责是监控实习进程, 检验学生成果, 兼顾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的整理与反馈, 为今后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最后, 制定对学生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评价内容可以是学生作品评价、学习态度评价、沟通能力的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评价的手段可以是成绩单式评价、评价书式评价, 也可以是谈话式评价。

综上所述, 在高职教育改革中, 全面推荐课程群建设势在必行。

摘要:作者通过对高职电脑美术专业透视课程群现状的调查, 发现课程群存在一些问题, 并根据对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了明确课程目标、重整课程内容、压缩电脑操作类课程、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完善实习实训课题与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职电脑美术专业,透视课程群,课程群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江苏高教, 1999.6, (第一版) .

[2]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煤炭高等教育, 2006, VOL24, (4) .

[3]张圣勤.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上海机电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 .

[4]李冬.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群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2005, (01) .

现状透视 篇9

一、教育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高校男女教师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显示了令人惊讶的接受程度, 大多数人都认为男女的分工是合理的。”[1]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后天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课堂上, 与男生的交流多, 对其评价更客观, 而与女生的交流少, 对其评价更倾向于委婉;课堂外, 把难度大、需要深度调查或要求更多创新的任务分配给男生, 而把查找资料或总结前人成果等难度较小的任务分配给女生。教育主体就是这样将自身继承的传统性别意识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教学中, 从而强化了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

二、教育客体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们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对两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地位、责任、权利等认识仍以传统定位为主, 对两性的角色类型也出现了混淆和无意识状态, 对性别气质的差异存在刻板印象。[2]尤其是女大学生受传统性别意识的影响更为严重, 在自我认知、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成就动机等方面普遍比男大学生要差。甚至相当一部分女生把现有的性别差异当作一种宿命来接受, 遵循社会化的轨迹来打磨自己、改造自己。多重束缚下, 女性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和社会作用都受到了极大的羁绊。

三、社会性别教育内容的缺失

(一) 学科、专业上的性别隔离

由于地位、权力长期掌握在男性手中, 自然而然知识生产的过程也掌握在男性手中, 女性则被排除在知识体系以外。高等教育中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同的“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女生多被录取到文秘、师范、医护等“较适合”女性的专业中, 而男生多被集中到工程、建筑、计算机等“较适合”男性的专业中。这种学科、专业上的“性别隔离”或“性别分流”现象, 带有强烈的偏见色彩, 包含着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是社会对男女角色期望的产物, 是男权文化在学术领域的体现。

(二) 教科书中的性别失衡

大学生在与教科书的不断互动中, 建构着自己的学术性经验和非学术性经验。Mac Donald、Walker等归结了女性在教科书中受到的四种不公平:要么被忽视 (和男性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相比, 女性只处于配角地位) , 要么被省略 (教科书对女性的角色和活动略而不谈) , 要么被歪曲 (教科书描述的女性必须要由男性的媒介才能参与社会) , 要么被刻板化 (教科书描述男主外女主内) 。[3]从文字到图片, 教科书所呈现的是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 社会中既存的性别不平等现象通过教科书这种“观念载体”持续地再生产。

(三) 课程设置上的性别边缘化

现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这些课程都没有明确涉及到社会性别教育的内容。课程范式以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为依据, 研究领域、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按照男性的认知和思维来设置, 课程内容过分注重男性关注, 女性经验被无形化、边缘化。

四、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 校园环境文化的性别失真

宣传板报是大学的文化表征, 其质量高低影响着师生的心理与行为。环顾大学校园里催人奋进的雕塑画像和名人名言, 女性人物屈指可数, 放眼望去几乎清一色全是男性成功人士, 似乎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全是男性的功劳, 而女性在历史长河中难觅身影, 是被历史遗忘的可怜儿。这样的文化环境中, 男生很容易找到肯定自己的动力和榜样, 而女生得到的却更多是否定自己的理由和依据。

(二) 校园媒体文化的性别偏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迅速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但这一新兴的媒介却广泛地存在并传播着传统社会的性别规范与角色定型。娱乐、时尚、购物等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在不经意间将女性的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里, 将女性的生命意义限制在相夫教子上, 从而严重扭曲了两性的价值观, 给青年学子的社会适应、人生追求和人格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 校园学生组织的性别差异

高校各级各类的学生组织中, 女生参与的机会和获得的资源远远低于男生。以学生会为例, 主席、各部部长等重要职务多由男生担任, 女生任闲职、副职者居多;男生多集中于体育部、网络部等竞争性强、技术含量高、富于创新精神的部门, 而女生则多数集中在女生部、文艺部等表演性强、竞争压力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部门。这其实是社会上“男主女从”、“男将女兵”性别格局的缩影, 是传统“角色分工”和“职业隔离”性别观念的延伸。

(四) 校园学生活动的角色定型

高校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而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这些学生活动, 我们发现, 男生更多地参加创业大赛、篮球赛、网页设计等竞技性强、比较激烈的活动;而女生大多参加礼仪大赛、文艺晚会、宿舍装饰等竞技性弱、比较温和的活动。男女生参加的校园活动带有鲜明的传统角色定型, 存在着传统的刻板印象,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男女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综上, 当我们借助社会性别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时, 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相当程度的性别色彩。“给男生松绑, 还女生本来”, 社会性别教育无疑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长点。

摘要:社会性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当我们借助社会性别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时, 却发现无论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 还是教育内容、教育环境,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性别缺失现象, 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社会性别,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陈文.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 2006 (4) .

[2]许烨.大学生性别意识现状及教育反思[D].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0:25.

现状透视 篇10

一方面, 学生进入中专后, 对接受职业教育缺乏心理准备,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教师也缺乏一种应变的心理准备, 以至于出现职业倦怠心理,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尤其是数学课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如何才能搞好农村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呢?多年农村职教的数学教学工作经验及近几年来对教学的认识,使我觉得搞好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深入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把握了学生的特点,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实施教学,农村职教学生主要有那些特点呢?

1. 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

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初中时期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目标也不清楚,他们考高中无望,心理上有一种失落感。因此,进入职业学校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

2. 厌学情绪、消极情绪严重。

农村职教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学习不如别人,老师同学看不起,所以对前途不抱太大希望,有的甚至得过且过。这种消极心理势必给他们接受教育形成障碍,对学习尤其是枯燥无味的数学课更是产生厌学心理。

3.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薄弱,理解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种种原因,各种心理所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前面学不好,后面的知识就更难掌握,只能习惯性地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呆套题型解法,数学学习停留在记忆模仿的认识水平上,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4. 不善于总结反馈,导致知识记而不牢,用而不活。

一般来说,职教学生在智力方面与普教学生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只是在知识学习上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使他们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困难,有的甚至丧失信心。

二、切实改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育理念

通过对农村职教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做好数学教学中差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细致的任务,需要数学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积极地从多方面探索有效途径和对策。

1. 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课堂上要努力做到: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建立一个师生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2.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训导者,学生是机械的接受者,这种“教师教,学生学”的呆板型教学方式,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中就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方式,要把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教好农村职教学生,还要在教学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 实施“尝试成功教学法”,增强学生自信心。

做农村职教的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要过高、过急,先要注意到学生的实际,采用符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起步“浅、慢、少”,多给甜头,让他们尝试成功,使他们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实现近期目标,增强自信心。例如有时上课我会特意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回答那些浅显的、简单的题目,并不失时机地表扬、肯定他们,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大大的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实施“情感教育”,拉近师生的距离。

我对农村职教学生实施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让每一堂课都在对学生的赞美声中找到质量。课堂上常用“哄”、“诱”、“鼓励”等手法使他们燃起学习的热情,抓住每一个机会让他们自主表现,并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进步都给予肯定。第二,充分利用自习课、晚自习对数学课后的答疑进行情感教育。一个上完课就走而不重视课后教学反馈的老师很难说是一名好老师,特别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更要珍惜课后与学生的沟通,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发现并纠正在施教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还能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关怀和发展。

3. 实施“阅读教学法”,在阅读中培养兴趣、开发智力。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数学史话,数学趣味书籍,给他们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使他们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增长见识的同时激发兴趣。

4. 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总结和反馈。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 在教学中要善于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由于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我就着重基本概念的讲授和基本公式的理解,教给他们基本可靠的解题方法。因为我发现,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在数学中的错误很多时候是由于概念的不清而导致的错误。所以要教会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做题中理解概念和公式,如何总结做题的方法,从而抽象出一些类型题目的数学模型等等。

透视俄罗斯军用卫星发展现状 篇11

事实上所有俄罗斯目前的军事航天项目都起源于前苏联。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保持所继承的军事项目,同时防止太空基础设施的退化。从一定程度上讲,俄罗斯成功地应对了这一挑战,成功地保持了大部分军事太空系统成功运转。但是,仍有一些太空系统无法发挥全部能力,仅依靠前苏联解体前制造的设备。作为现有太空项目的一部分,前苏联开发和部署了各种军用太空系统——从军用早期预警到侦察卫星,从通信到导航卫星。现存的项目显示了俄罗斯军事航天发展的优先选择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至2007年底,俄罗斯在早期预警、光学侦察、通信、导航和信号情报等5个领域的军事航天活动尤其活跃。

一、早期预警卫星

天基传感器被认为是早期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天基传感器能够在发射后立即探测到弹道导弹,这些传感器能对陆基洲际弹道导弹(ICBMs)的发射,提供最多30分钟的预警时间。苏联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天基早期预警系统,目前,俄罗斯有2个不同的预警卫星星座:一个是“眼睛”(Oko/US-KS)大椭圆轨道星座,另一个是“预报”(US-KMO)地球同步轨道星座。除此之外,俄罗斯现在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天基早期预警系统,被称为“集中空间系统”(EKS),该预警卫星还能为弹道导弹提供通信,新系统的飞行试验期望在2009年开始。

“眼睛”大椭圆轨道星座

“眼睛”卫星属于俄罗斯第一代预警卫星,该卫星由发动机舱、设备舱和光学舱3个分系统组成,各分系统均被安装在一个长2米、直径1.7米的圆筒形骨架上,卫星发射时总质量为2400千克。“眼睛”卫星的光学系统包括一台望远镜,其发射镜直径为0.5米。探测系统包括一台线阵或面阵红外波段固态探测器,用于探测导弹尾焰的红外辐射。此外,卫星还载有几台较小的望远镜,作为辅助观测手段,以光谱的红外部分和可见光部分提供广角对地观测。卫星将其各台望远镜所拍摄的图像实时、直接传输给地面控制站。

“眼睛”星座包括9颗位于大椭圆轨道(HEO)的卫星和1颗位于地球同步轨道(GEO)上的卫星。该系统能够连续探测从美国领土发射的ICBM,但是不能发现从潜艇发射的海基弹道导弹。为了保持连续覆盖美国ICBM基地的能力,“眼睛”系统最少需要4颗大椭圆轨道卫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成功部署了全套“眼睛”系统,能够可靠的探测美国陆基导弹的发射。但是为了维持这种能力,需要每年发射3次以补充星座。尽管俄罗斯当时面临严重的经费困难,还仍然能够完成这些发射。但是这一状况从1997~1998年开始改变,“眼睛”系统的能力逐年下降,到1999年底,系统降低到最小作战能力,只有4颗大椭圆轨道卫星在轨。“眼睛”系统在2001年5月遭遇到了一场更大的挫折,位于莫斯科附近的“谢尔普霍”指挥和控制中心遭遇到了一场大火,导致了4颗部署的卫星全部失去控制,于是俄罗斯出现了4个月无法从太空探测导弹发射的尴尬局面。情急之下,俄罗斯紧急部署了2颗HEO卫星(Cosmos-2388、Cosmos-2393)和1颗GEO卫星(Cosmos-2379)组成了一个小型网络继续工作,使得俄罗斯在

2002年底到2006年保持了对美国弹道导弹发射场的持续监控,但是可靠性不高。2006年-2007年,俄罗斯发射2颗新的“眼睛”卫星一一Cosmos-2422和Cosmos-2430,以替代Cosmos-2388和Cosmos-2393。

“预报”地球同步轨道星座

由于“眼睛”系列卫星不具备探测美国以外弹道导弹的发射情况,苏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新一代早期预警卫星。新型的卫星能够穿过云层探测导弹发射。该系统都部署在大椭圆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上,被称为“预报”。“预报”卫星重3吨,配备直径1米的卡塞格林型光学装置,使用单一的硫化铅CCD线形阵列(高达12000个阵列单元),配有一个6瓣型遮光罩(类似相机的光圈收缩),必要时可以屏蔽光学器件以免受激光照射和反卫星武器的伤害。

俄罗斯从1991年发射第一颗“预报”卫星,到2006年底共发射了6颗“预报”卫星。最新一颗Cosmos-2397卫星于2003年4月发射。由于“预报”卫星系统存在技术问题,大大地缩短了其工作寿命。因此,所有1994年以后发射的“预报”卫星系统,除1颗(2001年发射的Cosmos-2379)外,都提前结束了使命。

二、光学侦察卫星

国外航天专家将苏联/俄罗斯的侦察卫星划分为8代:“天顶”系列构成了前3代;“琥珀”系列构成了第4代和第5代;“蔷薇辉石”系列构成了第6代和第7代;“阿拉克斯”卫星属于最新的第8代。这8代卫星中,除

第5代和第8代使用是数字传输型外,其余各代均为胶卷回收型。前3代卫星已退役,现今使用的是第4至第8代。第6、7、8代发射数量较少,第4和第5代卫星是俄罗斯当今光学成像侦察卫星的主要力量。

“琥珀”系列卫星

“琥珀”卫星家族构成了俄罗斯太空照相能力的基础。“琥珀”卫星家族有三类卫星:“琥珀-4KS2-钴”、“琥珀-4KS1-涅曼”和“琥珀-1KFT-彗星”。虽然这些卫星的任务和能力不同,但是他们基于通用的平台,有相似的结构特点。

“琥珀-4KS2-钴”卫星是一种照相侦察卫星,能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该星携带了一架照相机和2个胶卷回收舱,运行期间能够向地球传回胶卷。在结束寿命时,卫星本身也将作为第三个回收舱返回地面。此类卫星的典型飞行时间大约为60天,因此胶卷大约20天回收一次。“琥珀,4KS2-钴”卫星部署在低轨道,倾角大约67度,近地点和远地点分别是170千米和350千米。在上世纪80年代,“琥珀-4KS2-钴”卫星是俄罗斯主要的侦察卫星,苏联每年最多发射9颗以及时提供成像数据,并保证任何时间至少有1颗卫星在轨。90年代末,发射频率降低到1~2年一次,执行任务的时间也达到4个月。作为“钴”项目的一部分,2004年俄罗斯航天兵发射Cosmos-2410卫星,据称这是俄罗斯新一代侦察卫星——“钴-M”。航天兵宣布计划从2006年开始逐步发射“钴-M”卫星。2006年5月和2007年6月,俄罗斯分别发射了2颗“钴-M”卫星。

胶卷侦察卫星的最大缺陷在于携带的

胶卷数量有效,以及不能实时提供图像。电子照相侦察卫星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前苏联的此类卫星是“琥珀-4KS1-涅曼”,该卫星于1984年首次发射,任务周期6-8个月。上世纪80年代,苏联每年发射1到2颗“琥珀-4KS1-涅曼”卫星,使其至少有1颗卫星在轨。这种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变化,近十年来只在1998年和2000年分别发射了2次。

“琥珀”家族的第3颗卫星是“琥珀一1KFT-彗星”地球测绘卫星,能够为军用或民用提供全景图像。这些卫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发射频率为每年1颗,任务周期为45天。

“蔷薇辉石”卫星家族

除了“琥珀”系统外,俄罗斯还拥有2种胶卷侦察卫星——“蔷薇辉石-1-顿河”和“蔷薇辉石-2-叶尼塞河”。“蔷薇辉石一1-顿河”和“蔷薇辉石-2-叶尼塞河”卫星的主要特点是增加了胶卷回收舱的数量。“蔷薇辉石-1-顿河”卫星有8个回收舱,“蔷薇辉石-2-叶尼塞河”有22个回收舱。除此之外,卫星的光学系统也比以前的卫星更先进。但是它们的寿命相对较短,大约为40~60天。

“蔷薇辉石-1-顿河”卫星是一种比较旧的系统,此类卫星从1989年开始工作,1989~1993年,每年都有“蔷薇辉石-1-顿河”发射。从此之后,只有3次发射,1997年、2003年和2006年。Cosmos-2423是此类卫星的最后一颗。

虽然“蔷薇辉石-2-叶尼塞河”卫星项目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第一颗试验性质的卫星Cosmos-2290于1994年发射,工作时间超过7个月。“蔷薇辉石-1-顿河”和“蔷薇辉石-2-叶尼塞河”将被新一代卫星替换,新一代卫星被称为Persona,计划2008年发射。

“阿卡昂”

“阿卡昂”卫星是苏联/俄罗斯成像卫星家族中体积最大、功能最先进的新型侦察卫星。该卫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俄罗斯于1996年6月发射了首颗卫星——Cosmos-2344。Cosmos-2344部署在相对较高的轨道上,近地点1400千米,远地点2700千米。Cosmos-2344卫星向地面控制中心传送电子信号,在需要时使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中继。“阿卡昂”卫星之所以选择较高的轨道,其原因是为了延长卫星的寿命,因为在较高的高度能够免遭大气层的拖拽。但是,实际情况是该卫星的寿命还是很短暂。第一颗“阿卡昂”卫星由于故障仅4个月就停止工作,第二颗“阿卡昂”卫星于2002年7月发射,工作时间超过一年,但也比计划的工作时间要短。

三、少洋侦察与电子情报卫星

海洋监视卫星是20世纪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先进的卫星技术。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海洋监视卫星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军事强国拥有实用型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但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积极进行研制。前苏联投资大量资金用于开发能够探测船只并引导导弹攻击的系统。该系统于上世纪70年代最先开始工作,包括2种类型的卫星:一种是被动电子情报卫星,被称为US-P;另一种是主动雷达监视卫星US-A(RORSAT)卫星。由于担心提供动力的核反应堆的安全,US-A卫星于1988年停止工作了。由US-P卫星经过改进的US-PU卫星系统目前仍在工作中。

US-PU系统包括的卫星能够通过探测无线电通信、雷达辐射等跟踪水面上的船只。整个星座包括部署在400千米圆轨道上的3-4颗卫星。一颗US-PU卫星通常停留在轨道上大约2年。1997年以前,俄罗斯每年发射1至2颗卫星,以保持系统正常工作。1997年以后,发射间隔增加到2年,结果导致任何时候轨道上最多只有1颗卫星。据报道US-PU系统今后将逐步被新一代Liana卫星系统取代。

除了用于观测水面舰船上电子信号的US-P系统,前苏联还开发了一系列通用电子情报和电子侦察系统——“处女地”家族。前两代“处女地”型卫星一“处女地-O”和“处女地-D”卫星已于1984年和1994年退役。目前仍在工作的系统是“处女地-2”卫星,该系列卫星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的,1984年开始服役。

“处女地-2”卫星运行在高圆形轨道(850千米)。全部“处女地-2”星座包括4个轨道面上的4颗卫星。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成功维持了全部星座,但是2004年只有1颗卫星保持在轨。2007年,俄罗斯航天兵发射了最后一颗“处女地-2”卫星。根据俄罗斯的计划US—PU和“处女地-2”卫星将被新型的Liana系统取代,第一颗Liana卫星预计将于2008年发射。

四、导航卫星

俄罗斯目前主要使用2种导航卫星系统。第一种是“旋风”,运行在1000千米的圆形轨道上,能提供大约100米的精度。“旋风”系统最初是军用系统,但后来广泛用于苏联/俄罗斯民用船只的导航。近年来,俄罗斯每年发射一颗这类卫星,这就足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另外一个导航系统是GLONASS系统,这是苏联与美国GPS抗衡的系统。与美国类似,该系统包括部署在20,000千米的半同步轨道。与GPS系统不同的是GLONASS卫星包括24颗部署在3个轨道面上,美国的GPS是4个轨道面。GLONASS系统全星座提供的精度可与美国的GPS系统相当。2008年,俄新社报道,GLONASS系统将由原计划的24颗卫星改为30颗卫星组成,其中的2颗将作为备份卫星,GLONASS系统目前已有1 8颗卫星运行。

GLONASS卫星于1982年开始部署,但是系统直到1989年才具备初始作战能力。苏联解体后,GLONASS系统遭遇了管理不善以及资金缺乏的问题。俄罗斯政府尝试几次商业化该系统,但是并没有成功。结果是,虽然系统正在运转中,工作卫星的数目很少高于10颗。因此,系统提供导航信息精度的能力非常有限。此外,GLONASS终端装备的发展也严重滞后,不仅技术落后而且数量也少,这使得俄罗斯军方以及民间用户难以有效利用GLONASS提供的数据。

尽管遭遇到这样的困难,俄罗斯计划继续GLONASS系统的现代化改造。俄罗斯正在发展2种新型的GLONASS卫星,分别为GLONASS-M和GLONASS-K。GLONASS-M卫星将把设计寿命从3年延长到7-8年,还具有更好的信号特性。第一颗GLONASS-M卫星于2004年12月发射。至2007年底,GLONASS星座中有14颗卫星是GLONASS-M型卫星。同时,俄罗斯计划2008年再发射6颗GLONASS—M。未来经过现代化的GLONASS-K卫星能够运行10年,有望从2010年开始进入

轨道。GLONASS-K是以一个完全新型的平台为基础,以“快车”-1000模型平台的技术为标准建造而成的。根据目前的计划,俄罗斯将在2008年完成24颗卫星的星座部署。

五、通信卫星

俄罗斯拥有3种天基卫星通信系统——低轨道、高椭圆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虽然它们主要是为军事目的建造的,但是也可以为民间用户使用。

“箭-3”通信系统部署在低轨道,为军事情报研制的。其工作模式如下:它们在通过发射机的时候接收信息,在通过接收机的时候传输信息。整个星座包括部署在2个轨道面的12颗卫星,轨道高度1400千米。该系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运转,用于替代早期的类似系统。除了“箭-3”军用卫星系统,俄罗斯从1992年开始发展“箭-3”系统的民用型号——“信使-D”和“信使-DI”。目前,民用与军用卫星都部署在相同的轨道面上,“信使”卫星也可用于军事目的。1998-2001年俄罗斯停止了“箭-3”系统的发射。2001年12月,俄罗斯重新恢复了发射,截至2005年底俄罗斯航天兵已经重新部署了14颗“箭-3”卫星,显示了俄罗斯决心继续保持这一系列卫星。

部署在大椭圆轨道上的两个通信系统分别是“闪电-1”和“闪电-3”。卫星轨道的近地点是400~1000千米,远地点轨道高度40,000千米。由于卫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40,000千米的远地点轨道上,因此比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拥有更好的覆盖面积。“闪电”卫星用于常规军事和民用通信。为了保持这一星座,俄罗斯每年发射一颗卫星。2006年12月24日,俄罗斯发射了一颗Meridian通信卫星,该卫星被认为是“闪电”类型的后继型号。

现状透视 篇12

一、基本财务特征分析

(一)财务杠杆高, 长期负债比重大。 2014 年末,样本公司总体资产负债率为76%,而作为考察期内最低水平的2008 年末,资产负债率水平也达到67%,这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明显要高得多, 基本上处于一般工商企业70%的资产负债率 “警戒线”附近甚至明显高出。

(二)赊销少,预收多。 样本公司总体上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极低,基本在0.5%以下的水平;而预收账款占比在近5 年内均在30%以上的水平。 这种财务数据特征与房地产企业很少进行产品赊销而多采用预售方式的经营特征相一致。

(三)非流动资产占用低, 存货占比大。 一般工商企业的经营规模或生产能力更多地取决于拥有多少固定资产(厂房与设备),在技术领先方面则取决于拥有多少无形资产(专利技术及商标等)。 但房地产企业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占用比重极低,其非流动资产(这里指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无形资产三者余额合计)占总资产的比重还不足1%。 相反,其存货占比却达到了总资产70%左右的水平。因此,存货占用水平对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的影响最大。 偏低的非流动资产占用也决定了房地产企业相对偏低的固定经营成本水平,说明房地产企业有着偏高的经营风险(或经营杠杆)水平。

(四)经营内容专一,主营业务占绝对比重。房地产企业的存货及货币资金的合计占比基本在90%左右的水平,这说明房地产企业“不务正业”的投机行为很少。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行业本身对资金的需求大,难以抽出资金去经营其他资产;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本身的投资报酬率已经足够高,无须再作其他资产投资。 详见下页表1。

二、经营规模及其变化情况分析

代表经营规模的总资产、 营业收入、 净利润及存货4 个报表项目数据基本实现同步快速增长。 首先,从总资产占用规模上看,4 家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占用合计由2008 年末的2 454亿元增长到2014 年末的11 505 亿元,累计增长了369%;其次,从产品销售规模上看,4 家样本公司的营业收入合计由2008 年度的698 亿元增长到2014 年度的3 445 亿元,累计增长了394%;再次,从盈利规模上看,4 家样本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合计由2008年度的99 亿元增长到2014 年度的440 亿元,累计增长了340%;最后,从产品生产规模上看,4 家样本公司各年期末存货占有规模合计由2008 年末的1 784 亿元增长到2014 年末的7 632 亿元,累计增长了328%。 其中,营业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1%, 远超GDP的增长速度, 十分惊人。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房地产业有如此迅猛的发展, 对于稳定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是功不可没的。详见表2。

三、经营效率及其变化情况分析

首先, 从代表股东投资回报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该指标自2008年起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到2012 年达到峰值,此后两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其次,从代表社会资源投入回报水平的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来看,该指标自2010 年起便开始稳有中降。造成股东投资报酬率与社会资源报酬率变动不同步的原因在于权益乘数的影响,权益乘数自2008 年起逐年递增并于2012 年达到最高值的表现,加大了这段期间的财务杠杆效应, 有力地提升了股东的投资报酬率水平。再次,产品获利能力也是先增后减, 销售净利率与销售毛利率分别于2010 年和2011 年达到最高值后步入下降趋势。最后, 从代表资产运营效率的资产周转速度指标看, 总资产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两项指标均在2011 年进入低谷后有所改善。 详见表3。

四、财务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分析

首先,资产负债率从2008 年末的67%增长到2011 年末的76%,此后几年该指标的增速得到控制, 保持高位平稳的负债比率水平。 说明前期的规模扩张中负债增速明显高于自有资金的增速; 而后期的负债资产来源与自有资金来源增速接近。其次,从负债资金来源构成上看,带息负债(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项目) 比重及借入的长期资金(带息负债中扣除短期借款后的部分)比重均有所下降,而经营性流动负债(流动负债中扣除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之后的部分)比重明显上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经营性流动负债中的主体是预收账款, 而非急需以货币资金偿还的债务。 最后,存货占比从2008 年起一直保持相对高位, 并在最近几年出现了明显回落的态势, 这与存货规模增速低于总资产规模增速的数据表现逻辑相一致。

五、 现金流量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分析

首先, 销售所收的货款绝大部分用于商品及劳务的采购。 以 “销售商品、 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以下简称“销售收款”) 为结构百分比基数计算分析,“购买商品、 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占比最大, 最高值是2010 年的96%, 远高于同期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最低值则是2014 年的72%, 也明显高于同年度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但差距较小。 其次,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占销售收款的比重在最近两年显著加大,说明这方面的现金支付增速极快。再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占销售收款的比重值在各年度间正负相间、累计为负,与较高的销售净利率及销售毛利率正值水平不相匹配。 最后,从资金筹集情况看,权益性外部融资比重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新增借款的比重则远高于当年还款的比重,两者的比重差基本上相当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占销售收款的比重, 也说明借款增长速度显著快于还款增长速度。 详见上页表4。

六、主要分析结论小结

1. 房地产企业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 其经营规模得到了持续迅猛的发展。目前,房地产企业依旧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无明显减速迹象。

2.房地产企业产品的相对盈利能力已经有所减弱, 但资产的运营效率在近几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加上财务杠杆的提升, 使得股东的投资回报率依然在高位徘徊。

3.房地产企业规模上的高速增长与产品获利能力的相对下降形成一定的背离, 房地产市场中的卖方市场地位已有松动迹象。

4.持续高速的增长使得目前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存量规模巨大, 而刚性的消费需求、 改善性需求及投资性需求在得到一定满足后到底还有多大的潜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5. 各年度借款的增长率远高于偿还债务的增长率,处于历史高位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也意味着房地产企业目前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房地产企业不应再过多依赖提升负债水平的方式实现规模增长。 而从指标变化情况看,房地产企业的负债融资能力或需求已经有所抑制。

6.房地产企业对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投入的要求不高, 很容易导致在房地产市场升温时大批潜在竞争者涌入,比如在2010—2011 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中就有大量超募资金改变用途,进入房地产市场。

7.房地产企业赊销少、预收多,销售收现能力强。同时,过度的规模扩张又将销售收到的现金中的绝大部分投入到规模扩张中,以至于2008—2014年间的累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仍为负数, 与每年的高额盈利水平不相匹配。 如果要问房地产企业这些年赚来的钱都去了哪里? 最具代表性的答案就是进了“存货”里。

8. 房地产企业预收账款的占比高,而这部分负债并不急需货币资金,而是以存货交付的方式冲抵, 因此可能会导致其资产负债率指标相对偏高的假象。不过,预收账款一方面是对未来盈利水平的一种保障, 同时又会透支未来的销售现金流入, 在财务分析中应该引起必要的关注。

9. 在对财务报表数据展开分析时, 可先通过结构百分比法确定重要的报表项目和次要的报表项目, 以便于提升分析的效率; 通过定基百分比法则可以找出变化异常的项目, 从而提高分析的针对性。

摘要:本文以4家发展相对成熟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房地产上市公司2008—2014年期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营特征进行了归纳,对其经营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房地产企业在规模上依然保持持续高速发展、在盈利能力上有所减弱等结论。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特征,经营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上一篇:产品质量下一篇:其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