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幼儿心理世界读后感

2024-07-30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读后感(精选5篇)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读后感 篇1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读后感

一、充分了解孩子

作为一名老幼儿教师,相比生硬死板的各类教材书籍,比起偏重理论型的书籍,我更需要一本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有阅读价值的幼儿心理书。利用假期空闲时间,我静下心来读了这本《透视幼儿心理世界》论著。书中的每一个小的案例故事都很有趣,读完了所有的故事自然而然的对幼儿的心理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思想,作为父母想与孩子心贴心的交流,只有充分了解和分析孩子的各种所作所为所展现的心理世界,孩子才会既爱父母又尊敬父母,会主动与父母做朋友,与父母交心。

二、形成正确意识

这本书共分成三部分:幼儿是怎么认识世界的、幼儿是怎么感受世界的、幼儿是怎么应对世界的。书里的每一小章节都是从“几个小故事”开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小时候的`痕迹,“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怎么说”的等等。这本书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它能够引导读者了解、观察和分析幼儿的心理状况,探析幼儿的心理世界。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印象较深刻的是,书中有一部分提及了幼儿初步发展的性别意识――我是男孩!我是女孩!从本内容中三个故事非常直观的分析幼儿早期朦胧的性别意识。事实上,每一个幼儿天生并不知道男孩与女孩之间的不一样,甚至早期并不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和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性别教育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对幼儿教师和家长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帮助我们解决幼儿早期出现的性别意识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每天都要面对数十名男孩和女孩,经常会遇到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幼儿的性别问题,我们要思考怎样帮助这一时期的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对幼儿未来性别角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家园共育

阅读完这本书仔细回味一下,总体感觉是这本书通俗易懂,针对具体问题分析深入细致,结合具体实际案例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实践性非常强。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深层次的问题,了解孩子是怎样尝试独立应对世界,适应环境的变化。书中专家给出的分析和建议,能够让我在与孩子相处出现问题时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同时也增强了我与幼儿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和经验。

透视新入园幼儿的“赖学”心理 篇2

分析:这种“赖学”心理,大多数新入园的幼儿都有过,专业术语叫“新入园分离焦虑症”。产生儿童分离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孩子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一旦走出家门离开父母亲人,便不知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适应新环境、怎样处理人际关系。三岁幼儿年龄较小,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所以幼儿来园难免有哭闹现象。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妥协让步,很可能使孩子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闹就成了孩子要挟家长的手段。“反正妈妈舍不得我,我一哭妈妈就心软,不送我上幼儿园了。”如此一来,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当然,对家长来说,听着孩子的哭声走出幼儿园大门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想想小鸟总有一天要独自飞翔,如今的狠心只是为了让孩子起飞更早一点儿,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首先应克服这种与朝夕相处的宝贝分离的焦虑状态。

想要尽早克服宝宝的分离焦虑情绪,建议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地引导,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他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可以先带他去看看幼儿园,让他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主动向幼儿园老师介绍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及生活习惯,便于老师有针对性地稳定情绪,早日帮孩子从家庭生活过渡到适应幼儿园新的生活环境。

第二,注意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焦虑的产生有时还是因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动手的事情不会做,导致自信不足,产生依恋、焦虑情绪。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指导孩子试着在大小便时自己脱、提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

第三,必须坚持天天送幼儿园,态度要坚决。孩子肯定应该上幼儿园,这一点没有商量余地。把孩子送到班里立刻转身走,班里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两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家长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孩子,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上,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

第四,家长在孩子面前谈到幼儿园的时候态度要积极,不要流露担忧的情绪——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苦,应该让孩子感觉上幼儿园是一件高兴快乐的事情,而不要让他觉得上一天幼儿园好像吃了亏一般。

透视小人心理 篇3

从古到今,人类,虽有百种阶层,千种行当,然而,倘若用“人格魅力”的标尺去衡量,却只有两类了--君子与小人.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天天向自己发问:“你属于哪类?”令人不解的是,凡属真正的君子,都能时常反省自己(即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用君子素质的`利刃,剔除潜伏于头脑中可能病变出“小人习气”的细胞,让君子风范永驻.而几乎所有小人,却在那里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划人纯君子者流,终日摆出一副“人上人”的架势.然而在众人眼里,他们压根儿就未曾光顾过君子阵营.

作 者:江志龙  作者单位: 刊 名:北京教育(高教版) 英文刊名:BEIJING EDUC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读后感 篇4

【论文关键词】校园

语言暴力

心理分析 心理健康

【论文内容提要】校园“语言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和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层次剖析了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人们对校园生活中的同伴暴力、体罚等暴力行为深恶痛绝,然而有一类无形的暴力还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2004年3月,“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在全国范围的小学生中开展了“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的专项调查,其中“语言伤害”以高达81.45%的比例列居首位,“同伴暴力”、“运动伤害”居第二和第三。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园“语言暴力”的重视。何谓“语言暴力”?它是指诉诸于口头或者书面的语言暴力行为。比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直接或间接对学生使用谩骂、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口头语言暴力现象则更为普遍,如“笨蛋”、“傻瓜”、“没有出息”等语言。近日.有记者就此对厦门市两所小学的120多名六年级学生及相关人士调查采访,发现“语言暴力”确实已经伤害了许多孩子。老师的冷言冷语、家长的厉声呵斥、同伴的闲言碎语,就如同插在幼小心灵上的一把把无情的尖刀,悄然无声地带来了无法治愈的伤口。本文试图通过对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视,为减少乃至杜绝校园“语言暴力”提出一些建议。

一、“语言暴力”受害学生的心理分析

案例1:2004年4月,重庆市渝中区初三女生丁某因为上学迟到,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其间班主任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赤裸裸地贬损丁某:“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丁某遭此侮辱,一时想不开,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案例2:某小学四年级的一位优秀学生明明(化名),在一次班干部选举中当选为小队长。但由于他的好朋友丽丽(化名)当上了班长,他就遭到了妈妈“连女的都不如!”的训斥,同学们也拿这件事笑话他。结果,一对本来很要好的小伙伴从此不再说话,他更是开始自暴自弃,最终导致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案例3:小涛个头高,人长得靓。但从初三开始。他的脸上长满了粉刺,同学们喊他“麻瓜”,刚开始还只是几个同学开玩笑,后来所有同学都开始喊,连女同学也这样叫。每次被喊“麻瓜”,小涛虽然不吭声,但心里都不好受。一天早上,他突然跟母亲说,自己长得难看,体毛很长,要妈妈带去脱毛。还说自己鼻梁上有疤痕,要妈妈带他去北京整容。以后,小涛常低着头,掩着鼻子,不敢抬头看人,不打篮球,后来不愿上学,最后连家门都不愿意出了。上面几个活生生的案例足以让我们看到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的“语言暴力”对孩子心灵的巨大杀伤力了。“语言暴力”不仅侮辱了学生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而且还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自杀等严重恶果。可以说“语言暴力”是残害学生心灵的“凶手”。

据许多临床心理医生的总结,家长、老师或同伴侮辱性的语言是对孩子心灵杀伤力最大的软暴力。受到“语言暴力”伤害的学生,首先容易出现成绩下降、失眠、心跳加快、情绪不稳等表现,随即就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心理症状,再接下来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相比成人,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思想单纯,心理敏感,感情脆弱。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经受过多少挫折和苦头。因此,往往大人感觉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有可能对青少年造成重大伤害。严重时甚至危及他们的心理健康。当一个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有了一种自觉的意识,有了一种自尊的感觉时,会慢慢筑起一道心理的防线,去保护自己那脆弱的心灵;而一旦这脆弱的心灵受到了有意还是无意的侵扰与冒犯,就很有可能变得尴尬窘迫、自我封闭、痛苦无助及至心灰意冷。最后是。哀莫大于心死”,再也提不起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了,久之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皆渴望得到他人对自我的爱护与肯定。特别是得到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是人性之本。也是人格成长的需要。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逐步增强,需要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对他们成长有重要影响。如果青少年在团体中获得肯定、尊重,可以帮助他们肯定自我的价值。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面对缺点错误,他们需要的是师长的中肯批评和循循善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恶语相向。

二、“语言暴力”肇事者的心理分析

事例1:据一位王女士反映,她的孩子属于顽皮和自尊型,并非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有一次孩子上课做小动作,被老师当场严厉训斥:“像你这样的小孩就不配来上课!”从此以后,王女士的儿子对上课读书充满了挫败感,对老师充满了恐惧。王女士为了调动儿子的学习积极性,只得将他转到另一家学校。

此事例其实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近年来,随着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孤立、冷落、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现象却呈上升趋势。

首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心理健康欠佳。造成.“语言暴力”的内因是教师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其次,有的老师说出伤害孩子的话,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教育观念过于陈旧。在他们眼里,孩子是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格,不必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主体看待。

另外,这也说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成了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衡量学生学习是否有发展前景的考核标准。在这种压力下,老师的心理也比较急躁。当。望生成龙”的希望化为泡影,当学生成绩成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指标,那些所谓的“差生”、“调皮生”便成了少数教师的。肉中刺”、。眼中钉”。一旦这些学生犯错,在目前。体罚”不准也不能的情况下,“心罚”便成了教师对学生施暴的。首选”。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彻底告别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事例2:一位从事心理工作的家长说,他在小时候曾经当众笑话过一个同学长得过大的耳朵,当他的同学哭着冲出教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后来。他当了家长,很早就告诉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取笑别人。事例二告诉我们:很多老师和孩子在。出语伤人”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这些语言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许多老师自身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知道。你真笨”这些话对孩子有心理伤害作用。也许就是这些。随口说说”的话语,给思想单纯、没有设防能力的孩子带来了的心灵伤害。我们应该尽快让孩子周围的人特别是教师们了解到。语言”也会伤人。

事例3:笔者的一位好友是一位中学老师,据我了解他的脾气非常好,也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很尽职很有耐心很勤勉的人民教师。但是在一次交谈中。他告诉我他也经常被一些非常不听教导的学生搞得很头疼,他们不但不听课而且在课堂上捣乱,忍无可忍的他只好扔给他们一句话:。滚!”

事例三启发我们:对于顽劣的孩子,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但是问题是应该怎么“惩戒”。以往或现今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有些家长特地交待老师:“你能骂孩子。是对我的孩子更负责!”这是中国家长传统的意识、习惯。对于特别调皮不服管教的学生,通过一些反话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其收心,努力学习,有一定的效果。但如何批评惩罚?我们认为,用激将法重要的是老师能真正站在爱学生的立场上,而不是一气之下的泄愤,更不是放弃这个学生。例子中笔者的好友对其学生的呵斥,就只是一气之下的泄愤,而没有讲究批评的艺术。不适度的批评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不可否认.还有些老师常以恨铁不成钢、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孩子的自尊心、促其上进为借口,但骨子里暴露出的却是对孩子人格尊严的轻视。

三、消除语言暴力现象的几点建议

在对。语言暴力”受害者和肇事者进行心理透视时。已经提到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了。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也许就是下面两则事例给我们的启示。

事例1:某校开家长会,有位老师对一位家长说:。你的孩子很不遵守纪律,上课没能坐定三分钟,你要好好管教他。”这位家长听后很伤心。当她回到家里时,看到孩子正在等着她。这位孩子知道自己平时表现不够好。所以很想知道老师对自己母亲说了什么。这时,母亲控制着情绪,很认真地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你以前上课只能坐定一分钟,现在能坐定三分钟了,并希望你以后要做得更好。”孩子听后很高兴,也受到很大鼓舞。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特别早,也很遵守纪律。此后,这位母亲不断地鼓励他,后来这孩子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教师与家长要优化教育的科学方法与艺术,学会表扬和批评。教育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遇事冷静,善于克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宽广的胸怀,和蔼、友善、热忱、耐心和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表现出信心与爱心。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这种控制应该建立在对孩子最真挚的爱心基础上。要告诉孩子:你不错、你行、你很棒、你没有问题、你只是小小的。心理感冒”等。

批评,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但使用它不可简单、粗暴、生硬。如果需要批评的话。教育者也应该充分考虑批评方式、受批评者的承受能力与效果。否则。会事与愿违,产生不良后果。教育者在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探讨,使批评艺术化。从而收到良好效果。事例2:最近。广东江门新会一些小学,共同推出1O条教师禁用语。1O条禁用语主要是对教师日常教育学生时,容易说出的有伤学生自尊的话进行归纳。禁止使用。学校老师纷纷表示。将努力不使用1O条禁用语。

这个事例启示我们。学校教学管理中要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比如可以采用制定“教师禁语”等措施。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陆续推出了各种形式的“行业忌语”。如医生忌语、法官忌语、从警忌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语言暴力”的发生。因此。教育管理部门也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教师忌语。把此列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有三类话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忌语”:一是话题涉及到家庭、父母时。不可使用“缺少家教”、“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带有讽刺或鄙视的语言;二是不要对孩子的本性妄下结论,诸如“天生就是个蠢才”、。一辈子没有出息”等;三是不要对孩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如“你比猪还笨”、“你简直不是人”、“我像你这样早就跳楼了”等。

另外,教育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健全心理辅导机制,使学生们在心灵受伤时有一个倾诉和治疗的场所。

冷静透视幼儿园男教师现象 篇5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是女性一统天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深入,男教师开始进入幼儿园。那么人们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呢?

一、理论争鸣

理论界对男教师进入幼儿园这一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支持鼓励

这种观点认为,幼儿园引进男教师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两性角色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也有利于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虽有性别上的优势,但也有弱点和不足。男教师的性别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教学方式、接触幼儿的风格等不同于女教师。在教育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男女教师如能充分交流,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各自的素质。男女教师的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半推半就

这种观点认为,幼儿园引进男教师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男性的开朗、自信、勇敢、豁达等特点,可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女性教育的不足,但他们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养者的性别,而在于教养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只要提高女教师的男性度,即可解决相关问题。而且还有家庭中父亲的影响,对于幼儿的性别和个性发展而言,这些已经足够了。

3.排斥拒绝

这种观点认为,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女性的温柔、细心、体贴等心理特点更适合幼儿教育的需要。幼儿园引进男教师会带来管理、教学上的一系列麻烦。男性的粗心、随意也会给幼儿带来不安全因素。所以,没必要自寻烦恼。

二、实践探索

国际上,日本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率约占7%;美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例约占10%。我国部分省市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有些地方开始引进男教师,有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师范学校也相继招收了部分男生。但是,目前我们幼儿园男性教师的“存活率”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一些在职幼儿园男教师和其他幼教工作者。

在职幼儿园男教师认为,在目前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包括自己的亲人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的角色认同不足,这对男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恋爱婚姻成为男教师的一大难题。有人认为,我国当前对男教师的培养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只不过是女教师培养的点缀。其他幼教工作者也普遍认为,现在人们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对男教师的园外生活、社会压力等关注较少。他们认为在目前形势下男性从事幼儿教育还只能是一种尝试,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他们指出,孩子是非常欢迎男教师的,关键是幼教机构应该考虑如何创设更合理的环境使男教师有更多的安全感、自信心,能长期留下来任教。他们同时认为,爱应该包容温柔满溢的母爱和含蓄克制的父爱。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小就应该给他们全面的爱。

三、应然分析

男女有别,但价值同等。两性都具有某些不变的价值和永恒的优点。女教师在发扬女性美的同时应汲取男性美,但绝不是所谓的“男性化”或“提高男性度”。“一切自然美都产生和个性化于性别中”(费尔巴哈)。性别角色的定位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女性躯体展现出男性灵魂的结果会是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造成的后果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幼儿教育培养出来的儿童首先应是社会的儿童。

家庭教育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它绝不能取代幼儿园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教师的影响是父母所无法替代的。家长和教师各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优势。相比之下,家庭教育的计划性、选择性、前瞻性等不如幼儿园教育,且家庭情况的各种复杂因素易导致双亲教育的不一致、“四二一”综合征等。

因此,在幼儿园男性教师已成为某种必需而目前还只能作为一种尝试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完善用人机制,充分利用男性的长处,发展幼儿教育,还需要我们作全面的、系统的努力。

1.男教师──自我支持、建构

①确立对儿童的爱,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以观察了解儿童、发现认识儿童、关心尊重儿童为基础的。爱是深厚而真诚感情的结果。对儿童、对幼儿教育的一时兴趣绝难成为长久发展的动力。“爱心、耐心、童心”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样也是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担任幼儿园教师的起码要求。男性从事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学会用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克服自身的不足。

②正确看待自身,树立性别形象。男性从事幼儿教育有其优势,男性的果断、刚毅等优秀品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但是,性与性别是不同的概念。性是指男女的生物特征,性别则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从性别角度讲,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男与女。正因为如此,如果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领域,不能保持自身的性别优势而被女性同化,性与性别不统一时,其自身的价值也随之失去。而这种男教师不健全的性别特征,对处于性别角色形成关键时期的幼儿来讲是极其不利的。男孩“女性化”不完全在于教养者的性别,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养者的观念和行为。性别形象是男性教师开创幼教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条件。男教师既要汲取女教师的经验,更要注重对自身价值的发掘,必须明确认识到:男性从事幼儿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女性教师的不足,而是一种开创性工作。

③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目前在社会上,人们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偏见。男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仍不理想。男教师所得到的与社会对男性所要求的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男教师的园外生活不容乐观。可以讲,男教师的生活在目前形势下出现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男教师更要强调敬业乐业精神。择业不易,持业更难!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冲突时,在得不到社会充分理解、尊重的情况下,自尊、自强、自爱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我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一份平和,我们才能真正地去爱儿童,在让儿童快乐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④根据不同层次要求,积极完善自己。目前我国的幼教师资培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幼儿师范学校,二是高等师范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前者强调实践技能,后者则注重理论熏陶。必需的实践技能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所不可或缺的。高校学生必须深入实践,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男性在技能方面与女性相比处于相对劣势。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必须树立远大目标,把自己的职业价值定位在更高的位置上,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养,不能满足于对一般教育技能的追求。

⑤外专业男性进入幼儿园应注重自身转换。外专业男性进入幼儿园有其自身的优势。幼儿园目前很热衷于引进此类男性。但如何使自身的学科优势成为幼儿发展的养料,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外专业的男性应更多地了解儿童的特点,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从思想上、心理上实现从学科知识本位到以儿童为主体的定位转换。其道虽难,但非做不可。因为从某种角度讲,幼儿教育专业的男性提高自己某方面的特长是一种建构性的包容,而其他专业的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则是一种重组式的转换。

⑥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的。男性从事幼儿教育是一种改革和尝试,男教师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踏踏实实,不卑不亢。男教师在择业时也许备受青睐,处于一个主动选择者的地位,优越感较强,而一旦工作后则只是幼儿园中的普通一员,一切都将从零开始。与此同时,还可能承受来自社会、亲友等方面的压力。对此男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幼教机构──全面关怀、促进

上一篇:描写阴天的好句子有哪些下一篇:方山县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