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透视现象

2024-06-20

性别透视现象(共11篇)

性别透视现象 篇1

1. 引言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的社会态度紧密相连, 并在很大程度由其社会观和价值观所影响。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社会以人为本和以人为中心。女性,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性别歧视问题存在了一段很长的时间, 它完全服从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乃至家庭生活等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不可避免的是, 这种现象已经在语言方面留有印记, 尤其是词汇方面表现出了对女性的轻蔑、侮辱等, 这便是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2.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因素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不是一天形成的, 而是建立于语言的发展周期, 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文化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2.1 文化因素

《圣经》中记载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衍生出来的。上帝说:“一个人独居不好, 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于是, 上帝趁亚当熟睡时从他身上取了一条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 “这是我的骨中的骨, 肉中的肉, 可以称她为‘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后来夏娃受撒旦的引诱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 于是上帝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 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 你丈夫必管辖你。”

在现代人类文明重要源泉之一的犹太——基督教文化中, 从人类始祖开始, 就把女人放置在一个从属的地位, 女人是从男人的身体中创造出来的, 是男人的骨中骨, 肉中肉, 所以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同样, 在东方虽没有亚当夏娃那样的神话, 但这种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同样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女人是不具备社会地位的, 男尊女卑一直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就是在宣扬众生平等的佛家, 男女同样有别, 佛陀在接受女出家弟子时也进行了强烈的思想斗争, 在蔓延了数千年之久佛家文化中仍处处可见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质疑。

2.2 生理和心理因素

男人比女人体型上更加强壮, 这就决定了男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男人在外面工作, 而女人的工作就是待在家里做家务和照顾孩子。妇女被视为弱者, 只能通过婚姻实现自身价值。妇女地位较低, 她们必须依附于男人, 由男人主宰。渐渐地, 人们开始歧视妇女, 认为她们的智力不如男人。这个错误的观点形成后, 慢慢地在语言中反映了出来。

2.3 社会因素

不同的劳动分工, 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对于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分工, 存在很长历史的刻板观念——女人能做什么?在历史上, 妇女的地位被限制在做家务和照顾子女上, 而男人在外工作。男性支配女性, 女性不得不依赖男人。在父系社会, 奴隶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妇女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已经逐渐积累起来。后来, 女性开始进入工作场所。然而, 即使一半的妇女在外工作, 也要承担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由于女性的身体虚弱和教育背景低, 她们主要从事地位低的、收入低的工作。虽然男人在家庭中也有自己的角色, 但他们主要是由其经济或职业地位来定义的。因此, 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已经存在, 并且体现在语言方面。

3.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语言习惯上, “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那么, 英语语言是怎样歧视女性的呢?

3.1 通用代词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通性人称代词的使用和一些固定表达的词序上。性别歧视最重要的表现是使用通用的男性代词“he”和它的变体“his”, “him”和“himself”这样的句子, 如:

(1)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2) Everyone must do his homework well.

(3) If anyone calls, tell him I will be back later.

(4) Everyone should learn to solve problems himself.

在上面的例子中, “his”, “him”和“himself”并没有明确性别, 但一般来说, 是指男性和女性公民。在正式场合, “his”, “him”和“himself”可以用来指不定代词为每个人, 而“she”, “her”, “herself”没有这样的用法。

3.2 通用名词

著名的例子是“man”在《牛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中所定义的“人”, 如下: (1) adult male human being (2) human being of ei ther sex;person (3) [sing] (without the or a) the human race;mankind还有一些该词典中的例句: (1) All men must die. (2) Growing old is something a man has to accept. (3) Man is mortal.从这些定义和例句, 可以很容易地看到, “man”和“men”可以用于指男性和女性, 但是, “male”和“female”不能用于指男性。

这提醒人们, 美国独立宣言的名言:“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们认为, “man”不包括妇女, 因为妇女没有给予十八世纪时美国大选的投票权。

3.3 称谓词

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一观点充分体现在英语称谓词当中。Mr.是对一位男士的尊称, Mrs.则是一位男子的太太的尊称, 女性的称谓也就依附于男性了, 如:丈夫是John Smith具有博士学衔, 于是可以称这对夫妇为Dr.and Mrs.John Smith。假如丈夫没有学衔或职称, 那只能称为Mr.and Mrs.John Smith。假如妻子是博士, 丈夫没有学衔或职称, 妻子的名字叫Marry, 随夫姓后只能称呼为Marry Smith。Miss是用来称呼未婚女性的称呼。Mr.却既可以称呼未婚男性, 又可以称呼已婚的男性。女性从称谓马上就可以被识别出婚姻状况, 而对男性却无从知晓, 而且女性结婚后改随夫姓, 这样自己的姓就完全被遗忘了。

3.4 职业名词

英语本身并没有性别的差异, 但在这个男人为中心的社会中, 人们习惯认为有信誉的人是男性。然而, 一个女人如果得到较大的声望就被视为一个特殊的例外。

许多专业人员如人们习惯地认为像教授 (professor) 、医生 (doctor) 、律师 (lawyer) 、工程师 (engineer) 、科学家 (scientist) , 以及参议院议员 (senator) 等受人尊敬的职业都是男人的专利, 因为从历史上看, 以前女性在这些领域中几乎无一席之地。因而, 当听有人说“His cousin is a lawyer”时, 人们大多会自然而然地把他的“cousin”理解为一位男性。如果有女性从事这些职业而要指称“她们”时, 需要在表示职业的词汇前面附加woman, lady或female等显示她们性别的女性词, 如:woman professor, woman engineer, lady doctor, lady lawyer等。由此可见, 社会上的大多数上层职业都被男性所垄断。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许多普通的甚至下层的职业, 如:护士 (nurse) , 秘书 (secretary) , 模特 (model) 等大多被认为是女性的职业。

英语是一种超级男性语言。这点清晰地体现在表示职业的词加上人形成的复合结构中, 如:主席 (chairman) , 商人 (businessman) , 国会议员 (congressman) , 记者 (newsman) , 政治家 (statesman) , 邮递员 (postman) , 警察 (policeman) 和发言人 (spokesman) 等。

4.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消除

首先, 社会在变化, 语言也随之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尤其近几十年平权运动 (Civil Rights Movement) 的兴起和女权主义 (Feminism) 的发展使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男女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英语语言中有关性别歧视的内容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 性别歧视现象的消除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 一系列体现男女平等的新词应运而生, 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 同时也使社会语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如出现了中性称谓词Ms.来代替Mrs. (已婚女性) 和Miss. (未婚女性) , 避免了在提及未知婚姻状况的女性时可能带来的冒昧和误会, 同时也争取了与男性称谓词Mr.的相应地位。再如pn. (person的缩写) 现常置于男女人名前, 取代了Miss., Mrs.或Mr.。另外, 随着女性在那些过去被认为只能是男性才能从事的领域中有了一席之地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出现了chairwoman, policewoman等词。

其次, 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避免使用那些具有明显性别倾向的词, 取而代之的是没有性别倾向的中性词。如用businessperson代替businessman;personnel, staff代替manpower;congressperson, member of congress代替congressman。此外, 有了性别歧视词汇意识的人们开始在句法上也注意克服性别歧视, 特别是代词与名词的搭配, 趋向于用中性化和复数化的人称代词来避免句子中的性别歧视。如将Everyone needs his ownspace.改为:All people need their own space. (将主语every one改为复数形式, 同时用复数代词their取代his) 。

5. 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全社会的责任。男人应尊重女人, 应承认女人与他们拥有同等的权利。因此, 男人不应使用贬损女性的词汇, 也不能把妇女视作二等公民。同时, 女性应高昂起头来, 为争取与男人同等的社会身份而奋斗, 应当拥有与男人同等的语言身份。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彻底地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参考文献

[1]Lakoff.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r&Row, 1975.

[2]Crawford, M.Talking Difference:On Gender and Lan-guage[M].London:SAGE pulications, 1995.

[3]戴月兰.Sexism in English[J].科技信息, 2007, 36.

[4]佟靖.汉英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 28, (11) .

[5]吴军俐.英汉人名性别差异与文化内涵[J].时代文学, 2010, (4) .

[6]冯英杰.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根源[J].科技信息, 2009, 29.

性别透视现象 篇2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探析

语言性别歧视是性别歧视的重要形式之一.英语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主要包括:称谓形式中的歧视;词汇的不对称性;语义所指方面隐含的贬义色彩;男性词的`泛指现象;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他方面.这种性别歧视现象有着深刻的形成原因,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人们正在采取各种方法来消除或改变这种现象.

作 者:苏子恒 SU Zi-heng 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学校,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年,卷(期):10(2)分类号:H31关键词:英语语言 性别歧视 表现形式 原因

性别标记的不对称现象与性别歧视 篇3

(一)在称呼词上的体现

性别标记的不对称首先表现在对对方身份的称呼上。在我国封建社会,女子长期没有地位,出生后也没有名字,出嫁前随父姓被称为“氏”,嫁后再加上夫姓称为“ × 氏”,或者直接冠上夫姓称为“×夫人”或“×太太”。在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地方,则被冠上夫名称为“嫂”或“家的”,甚至其夫去世之后,这种称呼仍不会变。直到现在“李小姐”“李夫人”“张太太”的称呼仍很普遍,但相对应的“李公子”只有戏称时才用,而“李丈夫”“张相公”则是从古到今都未曾闻。这种称呼上的不对称直接导致男女性别词使用频率的不对称。

其次,这种不对称还表现在对职位、职称、学历的称呼上。一些被认为需要高智商、高技能的工作,理所当然被认为是男性的世界,如果女性一旦涉足了这个世界,便要给加上“标记”。比如:教授——女教授;总统——女总统;警察——女警察;党员——女党员;战士——女战士等等。这其中的无标记项理所当然被认为是男性。甚至在一些比较正规的会议上公布名单时都要在女性成员名字前加“女”以示区别,当名单以书面形式出现时则更是要在其后的括号内特注“女”以引起注意。在前几年,大学生——女大学生这一不对称称呼还很普遍,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女大学生”的说法除了在偏远的农村已不太多见了。也就是说,一旦“大学生”不再意味着太高的智商,那么女性的涉足也就不需要作标记了。但是“女研究生”“女博士”的说法不仅存在而且还要重读“女”字。这种职位或学历上的不对称特别能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性别歧视现象。当然,反过来,如果男性从事一些比较卑微的、不起眼的职业,也是会给他加上“标记”的。例如:保姆——男保姆,护士——男护士,秘书——男秘书,妓——男妓等,女性在这些领域里则以无标记形式出现。

再次,在亲戚称谓上也体现出不平等。子女对父辈男性亲属的称呼有“伯”和“叔”之分,而女性则合称“姑”;对母亲家的亲属不管男女都不分称,与母亲同辈的男子不论大小都称“舅舅”。晚辈称长辈为“父辈”,而没有相应的“母辈”。统称长辈和平辈为“父老兄弟”而没有相应的“母老姐妹”,这些时候如果想指称女性是必须用别的词来表现的。

(二)在语义褒贬上的体现

语义褒贬在表示两性词的词语里也是不对称的。这首先体现在造字上。“女”字在造字之初就表示对女性的歧视。“女”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上身直立,两手环抱胸前。甲骨文产生于殷商,也就是说女性早在殷商时代其社会地位就已经相当低下了。而“女”部字则更是很多与卑微、低贱有关。例如:奴、妾、婪、婊、妓、妒、娼、姘等。即使“女”字部的字呈现中性甚至是褒义,也多是含有“色美、顺从”之义的。比如:妇、如、媚、妻等。另外,一些明显带有女性标记的贬义词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带有男性标记的词。例如:黄脸婆——黄脸公、母老虎——公老虎、母夜叉——公夜叉。特别是在一些粗话中,女性便成了发泄对象,如:他妈的、娘的、奶奶的、婊子等。就是代表女性的“阴”与代表男性的“阳”字在构词时其褒贬色彩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在汉语文化里,“阴”字已经有了较深的贬义色彩。例如:阴险、阴间、阴冷、阴森森、阴谋诡计、阴魂不散等等,而“阳”字就不同了:阳间﹑阳刚﹑阳光﹑阳春三月等词明显表现出生命力的十足。这些古已有之的字词反映了在男性支配的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

其次表现在词义的演变上。许多带有女性标记的词语在开始使用时用于中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果往往是向贬义方向发展,而相对应的带有男性标记的词,其褒贬色彩不变或是向褒义方向发展。例如:古时,“千斤”“小姐”指的是富贵人家的女儿,后来泛指任何青年女子,现在几乎是从事肉体交易的女子的代名词,而与之相应的“少爷”“公子”,词义变化不大,仍保持着以往尊重的含义。显而易见,词义降格也表现出人们的思维观念中某种程度上的性别歧视。

最后,褒贬还体现在男女两性修饰词的使用上。我们看到修饰男性时常用的词为:魁梧﹑高大﹑英俊﹑挺拔﹑大将之风﹑浓眉大眼等,而修饰女性的词常为:娇媚﹑窈窕﹑温柔﹑文静﹑秀丽等等,让人一看便可以感觉到男人是女人的靠山、保护伞,女人要依靠男人而存在,无形中体现了一种性别歧视。我们还注意到这两组词中,修饰男性以表现其力量为优点,而女性以表现其美色为长处,突出了在那个社会中女性以美色侍人的特点。

(三)在分布范圍上的体现

虽然在社会中男女两性各占一半,但作为男性标记的“他”和作为女性标记的“她”的使用频率可就大不相同了。这表现为,在男女共存的群体里,人称代词用“他们”而不用“她们”,比如“他们赢得了五星红旗的一次又一次升起(体育健儿)”,“他们不惧病魔,冲锋在前(非典时战斗在一线的医生和护士)”。这种表达方式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而觉不出有任何异常。还有,在性别不明的情况下用“他”不用“她” 。更让人费解的是,女同学会在自己宿舍的门上赫然贴着:请勿打扰他人午休,谢谢!可见,在长期的使用中,“他”字已经作为“她”字的上位词出现了。如果某位执笔者心中不平,以“她”代“他”的话,反而会让读者感到迷惑。

(四)在分布顺序上的体现

分布标记是指有无标记项的使用和分布情况。带有性别标记的词同时出现时,其先后分布顺序也可以反映人们对性别的不公正待遇。正如H.weil(1887)指出的:“思想彼此间的关系会明显影响句中词语语序的安排。”

无论在日常谈话中还是在书报文摘中,我们注意到,男女两性的词同时出现时,带有男性标记的词一般情况下都会出现在带有女性标记词的前面。例如:爷爷奶奶﹑男左女右﹑郎才女貌﹑男耕女织﹑兄弟姐妹等等。如果我们硬是要把女性标记词置于男性标记词前,反而会觉得拗口,听话的人也会感到相当别扭。

二、性别标记不对称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男女两性的不平等首先来自男女两性的分工不同。恩格斯说过:当生产力发展到畜牧业、制造和使用金属、纺织,乃至最后耕种农业出现的阶段,产品有了剩余,新的性别劳动分工便产生了,男人此时在生产中扮演的角色使得他们相对控制了较多的资源。

男人由于生理上的特点而承担了较多的体力劳动,而在当时以农业或是畜牧业为主的社会里,就等于他们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者,从而在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进而,便会在经济﹑文化及政治上也居于支配地位。而女性则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胜任需要较大体力的劳动,只能退居家中从事轻体力劳动。比如洗衣做饭、相夫教子,因而在经济上只能依靠男人。于是就有了延续几千年的外与内、国与家、公与私的两性分工,而这种分工基本上否定了男女两性的平等。

(二)民俗教化

儒家思想在汉初被确立为正统的国家理念,并且从那时起到最近为止一直得以作为正统的政治理念而存在。而儒家的开山鼻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下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定论。早在先秦时代“三从四德”的观念就深入人心,这就造成了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中,男人是家庭的主宰者,拥有绝对权威,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完整的人格,被看成是男人的私有财产。这体现在文化领域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颂读非女子事也”。历史上普通女性几乎全是文盲,即使是官宦世家,女子也只是接受一点启蒙教育。“贤妻良母”成了女性的理想职业。于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几乎根深蒂固,直到几千年后的现在,这一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21世纪的今天,对绝大多数女性来说,其理想职业就是做一个贤内助,做一个为支持丈夫的事业而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对于公共事业的参与只是边缘性的,即使是职业妇女,他们的工作范围也仅限于秘书、护士、教师、服务员等职业。

(三)宗教文化

千百年来,三大宗教的教规教义无不在体现性别差异的同时贬低女性的价值。基督教认为女人是万恶之源,是男人的附庸。佛教同样视女人为“祸水”,女人是不洁的,因此要远离女人。只有做到无欲才能皈依“佛门”。而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崇尚神灵的社会,女人本身又是宗教活动的热衷者,所以她们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神灵的裁决。

三、结语

本文用标记理论分析了汉语中带有男女两性标记的词在使用上的不对称现象,并揭示了存在这一不对称现象背后的诸多社会原因。通过这一分析,笔者旨在能引起广大语言工作者注意汉语言中存在的这一消极现象,正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它进行改革或消除。当然,这一任务不是光靠语言工作者就可以完成的。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要清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必须根除人们思想深处的性别歧视观念,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所以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参考文献:

[1]杜芳琴.女性观念的演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5]张抗私.性别歧视的历史文化背景考析[J].学习与探索,2004,(4).

[6]肖建安.论英汉性别标记言语的象似性[J].外语教学, 2003,(3).

[7]钱进.姓名用字的性别差异统计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5).

性别透视现象 篇4

1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分析

1.1性别屏蔽使女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迷失自我

体育教育纲要中的统一标准, 落实到实践性的体育教育中, 很难得到百分之百的实现, 因为人分男女、性别差异是客观事实, 而体育教育竞技性强、专业化程度较高, 因此, 在实际体育教育场域中, 生理性差异决定着教育的公平、平等性, 由于对这一基本事实的忽略、忽视, 给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带来了极大的误导, 也造成了隐性的性别屏蔽现象, 导致了女大学生潜意识、意识层面的自我迷失。

1.2运动项目选择的分化和隔离是性别歧视的表现

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师资结构是衡量体育教育中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基本的调研数据与经验可以认识到, 在体育项目中有明显的分化或隔离现象, 如男性教师对应于足球、篮球, 尽管我国的女足非常出色, 受关注度也依然较低;再如, 女性教师则对应于体操类、舞蹈类、健身类项目, 因此, 可以看出性别隔离的隐性存在依然势力强大, 需要进一步克服。

1.3性别刻板印象规劝女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意识

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 能够认识到一个基本事实, 就是女性细腻、灵活、主动性强。但是, 事实上体育教育中却因为男性参与的活动多、女性参与的项目少, 男性偏于力、女性偏于美的表面现象, 而将男性归于主动, 女性位处被动, 这种趋势与意识强化之下, 错误的提升了男大学生的地位, 让女大学生产生了扭曲的心理暗示, 导致了在体育学习中, 积极性受挫、主动性受到抑制, 很难发挥出其本能性的潜力, 而性别刻板印象的赋予主要是这种错误的性别角色信息误导所致。

1.4课外体育活动中性别偏失是体育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表现

在体育教育教学之中, 会将体育课延伸至课外活动, 因此, 教育教学中也非常重视课外活动, 其原因是在这种延伸中, 减少了课堂强制, 学生的自由度大大提升, 潜力更能得到充分激发。然而, 通常的课外活动中, 男大学生参与人数远远大于女大学生, 而且, 在活动目标上取向也差异较大, 如男大学生倾向于锻炼、发展爱好、满足兴趣需求;而女大学生则倾向于健身、减肥、身材保持等, 因此, 在课外活动中, 明显带有性别偏失的现象, 这也是体育教育定位不当、性别处理不科学所导致的教育结果不公平现象之一。

2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性别平等的思考

2.1改变学校体育决策者以及教师的性别意识

首先, 要转变种种不良的思想、改善隐性存在的性别透视现象。具体的做法是“对症下药”, 按照具体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处理、解决, 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

比如, 针对性别屏蔽、运动项目选择分化与隔离、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失, 分别给予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认知生理的差异与改变性别理念、克服心理暗示与真实表现自己、拓展课外活动项目与积极提高活动精神。

其次, 需要高校体育教育者、管理层、决策者, 透过权力—责任来消化此类性别意识, 比如, 组织教师研究该课题, 将其提升到一个更深刻的层面, 积极宣传教育推广, 让“体育教育中的男女平等”从表面化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从而对社会的偏颇舆论产生强力影响, 改善当前带有误导性的性别意识, 尤其是应该借助教师这个主体, 将此类“平等教育、公平教育”常态化。

2.2淡化传统性别角色分工, 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首先, 性别角色分工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溯与对社会学的创立与研究所构建起来的一种学说, 也就是说, 它只是对于人类文明演进方式的多种解释中的一种, 虽然, 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但是, 现代学者通过对19世纪的历史学的反思、批判, 已经渐渐地在改善这种“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学说独霸天下的单向思路, 作为体育教育教学自然受到了这种性别角色分工的影响, 也正是由此, 也形成了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分工, 目前来看, 这种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有其不当之处, 因而并不全面也并不科学, 因此要改善对这种解释的盲目崇拜。

其次, 在思想上解放之后并不足以改善问题, 而是要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对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因为现代化的体育教育事业核心旨在通过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自主意识的培育、性格的强化、对干扰的抵抗防御能力方面的培养, 实现多样化的内在素质训练, 所以, 要多种手段并行、多个层面齐头并进, 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使其真正克服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带来的误导。

2.3注重体育教学中的性别差异, 发展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方式

性别差异建立在生理差异之上, 而生理差异仅仅只是生命在其自身演进形成中所进化成的一种完整形式, 所以无可厚非, 但是, 由于在体育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意识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诸多误导性的定位, 造成了人们对性别差异的误解, 所以, 要改善这种意识, 并在教育中, 通过多样形式的增加, 方法、内容的改观来真正形成新的更为科学的理念, 以此, 提高女大学生在体育教育场域中的地位,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男生与女生的平等。

3结语

总之,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体育教学能够改善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 提高健康指数, 提升生命质量, 但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存在诸多项目间的差异, 男、女大学生必然会出现一些区别, 通过上文的讨论, 主要是对那些隐匿于体育教学背后的潜意识层面的性别歧视、性别非平等现象做了进一步透视, 也认识到了其中隐含的主体意识缺失, 所以, 在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 不仅应该从教学形式上、教育方式上改善具体的教学, 还应该在教学中通过树立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去角色分工化, 从中建立起更为自主的平等意识、公平思想, 进一步推动我国男女平等教育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传播与发展。

摘要:该文以高校体育为研究主题, 主要探讨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 并对其展开一系列反思。首先分析了性别屏蔽、运动项目选择分化与隔离、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失等引起的自我迷失、性别歧视、规劝行为意识、造成教育不公平;并以此作为基础, 对性别平等在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实践进行了具体的反思, 提出了改变意识、强化女大学生主题意识、在性别差异中发展多样化体育教育形式等。希望能够通过该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对于此类性别透视下的不公平、非平等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 从而引发更为广泛的交流, 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场域,性别,透视现象

参考文献

[1]郑丹丹.社会意识的行动逻辑——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学社会学解释框架[J].浙江学刊, 2006 (5) :196-201.

[2]程文广, 刘兴.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价值诉求失范成因审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5 (1) :1-6.

[3]王琪.现代体育科学形成初期美国体育教育研究热点演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5 (4) :64-69.

[4]段丽梅, 戴国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体育科学, 2015 (6) :75-82.

[5]周鹏.中西体育比较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4 (2) :109-112.

定型现象与跨性别交际 篇5

定型现象与跨性别交际

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跨性别交际.男女性别群体是人类社会中两大亚文化群体,二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像其他跨文化交际活动那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性别定型现象是阻碍跨性别交际的最大障碍.研究跨性别交际中的定型观念及其影响将有助于促进人际间良性的交流与互动.

作 者:骆洪 LUO Hong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年,卷(期): 3(3) 分类号:G04 关键词:定型现象   性别   社会性别   跨文化交际   跨性别交际  

军语泛化现象透视 篇6

一、汉英军语使用情况对比

在中国的语言中,一直存在着军事用语泛化的现象,中国大陆有着浓厚的军语使用情结。无论是以往的政治运动还是现在的社会工作,人们习惯于将一次紧迫的、对抗性工作或突发事件理解成为一次军事行动,即使在一些日常清洁卫生活动中,也不乏“火药味”,例如将单位迎接上级检查的大扫除活动称为“打一场消灭垃圾的人民战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也是人民战争思想深入人心的反映。比如“保卫战”,《军语》中的解释是:“保卫重要城市、要塞等战略要地和根据地的防御作战。”新闻记者把它用于“98抗洪”之中——“九江保卫战”、“哈尔滨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再比如,“抗击非典”被比喻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双方即“白衣战士”与“SARS病毒”。现代汉语中的军语泛化不是个别语用现象,军事用语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工作的准备阶段:如,大敌当前备战、请战、鼓舞士气、立军令状、誓师(大会)、贻误战机。

2.工作开始时:战斗打响了。如,宣战、出战、挑战、迎(应)战、拉开战幕、交战。

3.工作的过程或进展:战争态势。如,连续作战、厮杀、瞄准XX、战略进攻、挥师南下、杀入XX、杀出一条血路、会师、兵分几路、卷土重来、车轮战术、狂轰滥炸、过关斩将、冲锋陷阵、连战连捷、所向披靡、捷报频传、战无不胜、突然袭击、突出重围、抢占制高点、按兵不动、攻城掠地、迎头痛击、狙击、打游击、当靶子、放空炮、打头炮、打埋伏、打头阵、打先锋、打点射、打冷枪、上一线、连珠炮、当尖刀、地雷阵、炸碉堡。

4.工作的结局:战争胜负。如,告捷、打了一场漂亮仗(翻身仗)、战果、战功赫赫、战报、全军覆没、不敌、战成平手、给某某—个下马威、鸣金收兵、班师回朝。

5.不同种类或性质的工作:战争样式。如,联合作战、大会战、持久战、攻坚战、歼灭战、拉锯战、游击战、运动战、遭遇战、肉搏战、短兵相接、闪电战、剿杀或围剿、反围剿、宣传战、价格战。

6.工作的参与者:参战部队。如,几路大军、几个军团、主帅、执掌帅印、挂帅、参谋、军师、大将、干将、虎将、猛将、新锐军团、兵卒、先头部队、排头兵、后备军、后备军团、后续部队、生力军、老将、小将、少帅、湖南人——湘军等等。

7.工作手段:军事装备。如,十八般兵器、先进武器、秘密武器、小米加步枪、装备落后、连珠炮、催泪弹、糖衣炮弹。

8.工作方法与策略:战略战术。如,防御、进攻、战略、战术、迂回战术、拖延战术、缓兵之计、诱敌深入、杀回马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兵不厌诈。

其中,体育解说、股市用语和新闻报道是军语泛化的主要领域。

比照英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汉语中军事用语泛滥的程度。例如,

(1)粤越之战首先打响,刚刚访美归来的胡荣华征尘未洗,就执掌帅印,率XXX三员大将迎敌,主帅徐天红领军,统领XXX组成的新锐兵团出战。次日中越对抗赛拉开战幕,双方4比4战成平手,由于连日征战,在与江苏队的第二场比赛中,越队惨遭重创,全军覆没。(搜狐体育网2002年8月20日)

(2)张德江说广东省从“遭遇战”到“主动战”,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胜利。为彻底战胜非典疫魔,夺取最后胜利,我们要打一场攻坚战。(搜狐新闻网2003年04月28日)

对比《纽约时报》(NY Times April 21,2003)有关“非典”的报导,只有一个combat(抗击);而例句运用了8个军语:遭遇战、主动战、抗击、斗争、阶段性胜利、彻底战胜、最后胜利、攻坚战。

相比之下,美国的政界、军界和外交界越来越习惯于军事用语模糊化,即使用非战争的语言——委婉语来谈论战争问题。军事委婉语最能体现这一点,为了掩饰战争的狰狞面目,slaughter(屠杀)被说成是depopulation(减少人口),invasion(侵略)被说成是involvement(介入),“genocide”(种族灭绝)被说成是“final solution”(最终解决),所以委婉语也被称为“化妆词”(cosmetic words)。布什总统将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称为“游戏”,并声称游戏已经结束(the game is over)。从“游戏”,到“定点清除”再到“外科手术”,在这些不具有刺激性的中性词语的背后,掩盖了高科技战争的残酷性,从表面上看淡化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联想,但它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观念,使人类面对残酷的厮杀而变得冷漠起来。任何关于战争的轻描淡写或歪曲宣传都将带来更多的恶果。美国人可以为正义而战,但决不可美化战争本身,不可在全世界普及可怕的美国式战争文化,如果那样,美国的战争不但不能消除地区冲突,反而会引发更多的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

我们发现,英语新闻报道中使用的军事术语虽然少,但都可以直译成汉语而不会引起中国读者误读。夹杂军事术语的对外宣传汉语,如果直译成英语,则必须舍弃这些中国特色的军事术语,英美读者才不会一头雾水,或者产生误解,例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召开迎接教学评价“誓师大会”,各有关单位一把手立下“军令状”中的“誓师大会”和“军令状”应省略不译。

股市用语是军事语言泛化的又一重要领地。例如,股市行情被比喻成军事行动,空方在股市中常被叫做“空”军;空方的打压或公布利空消息被称为“空”袭。“散兵游勇”,指的是散户和游资;“地雷”,指的是季报、中报和年报业绩意外的大滑坡给投资者造成的突然性经济损失;“子弹”,指中小投资者为数不多的资金。有些证券报刊特辟有“信息烽火台”、“点将台”、“超级主力动向”、“股市行情情报站”、“近期精彩战”等等。

二、泛滥原因分析

现代汉语军事用语的泛化和泛滥,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无论是科技攻关、体育比赛、股市行业,或是抗击非典、抗洪抢险还是其他危机事件处置,其难度及所需付出的艰辛和勇气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是军事用语大规模地泛化的充要条件。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源于三个动因。

1.与古代“兵家”有关。中国历史治乱兴废,战火连绵,堪称五千年的战争史,兵家丰富的思想著述、无数的战场厮杀和历次民族大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使一部分古代的纯军事术语和一般军事术语逐渐地移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约定俗成,进而使军事文化流变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矛盾”,古指兵器,现主要为哲学术语;火箭古指器械,现主要为航空航天术语。此外,兵法中的一些隐性文化基因如三十六计等军事用语被激活和放大,在当今国际关系、管理运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并且成为人们在日常话语中起作用的显性文化基因。

2.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中国近代的政权更迭几乎都是采用战争手段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用暴力改变世界。阶级斗争学说和暴力革命理论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发挥,中国共产党坚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武装斗争”策略;并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等历次军事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建国初期,开国元勋习惯于使用战争时期的语言来部署和平时期的工作,人们也逐渐地适应了那种用战争时期的大规模动员方式来解决和平建设时期的问题。解放军大批军转干部和复员战士,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在把军人作风带到地方的同时,这些人也把军人的用语带到了地方,并用于非军事的方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军事用语的普及和泛化。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的话往往影响更大,更有权威性,因而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一些,而我国长期爱军拥军的社会传统也推动和加速了全国人民接受和传播泛军事语言。

3.与建国后的各种“运动”有关。特别是“文革”时期,全国皆“兵”,战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运用到了极至,民族的斗争意识空前膨胀。“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对阶级敌人“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使其“永世不得翻身”,“对自然开战”、“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人们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对外宣传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此皆斗争哲学和军事作风。

三、结束语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对她的认知思维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的战争体验,以及各种类似战争的体验(如中国式的政治运动),是把各类紧迫的、对抗性的工作理解成为军事行动的基础,也是汉语中军事用语泛化的直接原因。本文给我们军人的最大启示就是:为了形象生动地展现典型的军事生活、军事人物,在军事题材影视、文学中,必然较多地使用反映军事生活的各种语汇,在军事立法语言中,必然大量使用规范的军事术语。为了统一部队的军事行动,在军用公文语体尤其是作战文书中,则必须规范使用含义单一并在军队内部统一的军事用语,而不能采用比喻和引申后的泛军事语言或美国军界惯用的“春秋笔法”——军事委婉语,以维持军语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性别透视现象 篇7

一、教育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高校男女教师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显示了令人惊讶的接受程度, 大多数人都认为男女的分工是合理的。”[1]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后天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课堂上, 与男生的交流多, 对其评价更客观, 而与女生的交流少, 对其评价更倾向于委婉;课堂外, 把难度大、需要深度调查或要求更多创新的任务分配给男生, 而把查找资料或总结前人成果等难度较小的任务分配给女生。教育主体就是这样将自身继承的传统性别意识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教学中, 从而强化了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

二、教育客体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们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对两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地位、责任、权利等认识仍以传统定位为主, 对两性的角色类型也出现了混淆和无意识状态, 对性别气质的差异存在刻板印象。[2]尤其是女大学生受传统性别意识的影响更为严重, 在自我认知、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成就动机等方面普遍比男大学生要差。甚至相当一部分女生把现有的性别差异当作一种宿命来接受, 遵循社会化的轨迹来打磨自己、改造自己。多重束缚下, 女性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和社会作用都受到了极大的羁绊。

三、社会性别教育内容的缺失

(一) 学科、专业上的性别隔离

由于地位、权力长期掌握在男性手中, 自然而然知识生产的过程也掌握在男性手中, 女性则被排除在知识体系以外。高等教育中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同的“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女生多被录取到文秘、师范、医护等“较适合”女性的专业中, 而男生多被集中到工程、建筑、计算机等“较适合”男性的专业中。这种学科、专业上的“性别隔离”或“性别分流”现象, 带有强烈的偏见色彩, 包含着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是社会对男女角色期望的产物, 是男权文化在学术领域的体现。

(二) 教科书中的性别失衡

大学生在与教科书的不断互动中, 建构着自己的学术性经验和非学术性经验。Mac Donald、Walker等归结了女性在教科书中受到的四种不公平:要么被忽视 (和男性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相比, 女性只处于配角地位) , 要么被省略 (教科书对女性的角色和活动略而不谈) , 要么被歪曲 (教科书描述的女性必须要由男性的媒介才能参与社会) , 要么被刻板化 (教科书描述男主外女主内) 。[3]从文字到图片, 教科书所呈现的是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 社会中既存的性别不平等现象通过教科书这种“观念载体”持续地再生产。

(三) 课程设置上的性别边缘化

现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这些课程都没有明确涉及到社会性别教育的内容。课程范式以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为依据, 研究领域、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按照男性的认知和思维来设置, 课程内容过分注重男性关注, 女性经验被无形化、边缘化。

四、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 校园环境文化的性别失真

宣传板报是大学的文化表征, 其质量高低影响着师生的心理与行为。环顾大学校园里催人奋进的雕塑画像和名人名言, 女性人物屈指可数, 放眼望去几乎清一色全是男性成功人士, 似乎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全是男性的功劳, 而女性在历史长河中难觅身影, 是被历史遗忘的可怜儿。这样的文化环境中, 男生很容易找到肯定自己的动力和榜样, 而女生得到的却更多是否定自己的理由和依据。

(二) 校园媒体文化的性别偏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迅速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但这一新兴的媒介却广泛地存在并传播着传统社会的性别规范与角色定型。娱乐、时尚、购物等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在不经意间将女性的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里, 将女性的生命意义限制在相夫教子上, 从而严重扭曲了两性的价值观, 给青年学子的社会适应、人生追求和人格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 校园学生组织的性别差异

高校各级各类的学生组织中, 女生参与的机会和获得的资源远远低于男生。以学生会为例, 主席、各部部长等重要职务多由男生担任, 女生任闲职、副职者居多;男生多集中于体育部、网络部等竞争性强、技术含量高、富于创新精神的部门, 而女生则多数集中在女生部、文艺部等表演性强、竞争压力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部门。这其实是社会上“男主女从”、“男将女兵”性别格局的缩影, 是传统“角色分工”和“职业隔离”性别观念的延伸。

(四) 校园学生活动的角色定型

高校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而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这些学生活动, 我们发现, 男生更多地参加创业大赛、篮球赛、网页设计等竞技性强、比较激烈的活动;而女生大多参加礼仪大赛、文艺晚会、宿舍装饰等竞技性弱、比较温和的活动。男女生参加的校园活动带有鲜明的传统角色定型, 存在着传统的刻板印象,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男女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综上, 当我们借助社会性别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时, 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相当程度的性别色彩。“给男生松绑, 还女生本来”, 社会性别教育无疑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长点。

摘要:社会性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当我们借助社会性别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时, 却发现无论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 还是教育内容、教育环境,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性别缺失现象, 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社会性别,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陈文.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 2006 (4) .

[2]许烨.大学生性别意识现状及教育反思[D].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0:25.

性别透视现象 篇8

由男、女组成的人口结构, 是人口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人口结构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体育人口结构则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人口中, 男女体育人口占总体育人口的各自比重, 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性别的人口对体育的参与度。[2]人口社会学关注每一人口年龄段性别结构变化情况和差异性以及性别结构差异背后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3]性别比的差异反映了基本人口过程中的性别差异, 也反映了两性所具有的社会生存条件的差异。

鉴于此, 笔者通过对厦门市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的调查研究, 着重对厦门市妇女体育开展的现状进行剖析, 探寻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期均衡两性的健康发展, 进而对指导我国的全民健身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厦门市6个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 采用多段分层抽样的方法, 抽样范围涵盖了思明区、集美区、湖里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6个区的居民, 对其的体育活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 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12份, 有效回收率为93.1%。正式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性别、学历、年龄段、工作与收入的人群, 能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厦门市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与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了该地区不同性别的人口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和参与度。[4]本研究将体育人口定格为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不低于2次, 且每次的锻炼的时间不低于30min, 具有与自身的体质相符或从事的该体育项目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的人群。

由厦门市的体育人口的性别年龄的趋势图中可知:厦门市的体育人口集中在21~40岁之间, 20岁以下的体育人口的比重相对不大, 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课上, 60岁以上的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甚少。呈现两头比重小、中间比重大的正态分布趋势, 即“马鞍形”分布与实际状况相符, 故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通过对厦门市各个年龄段的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的深入分析与探讨, 试图得出厦门市的体育结构出现“异步”的缘故。

厦门市体育人口的性别比为156.03% (上表) , 与厦门市目前总人口的性别比99.50%, 高出了56.53个百分点, 高于人口学界所规定的总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区间96~106这一标准。男性体育人口高于女性体育人口, 且波动较大。性别比最高的为41~60岁该年龄组, 为342.86%, 女性体育人口很大程度上低于男性。说明年龄段的妇女, 很少参与体育锻炼, 一方面, 自身原因, 未能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另外, 外部因素, 该年龄组的人口大致处于中年阶段, 处于事业的平稳期, 大多的妇女将精力投放在了家庭与工作之上, 孩子的成长成为该段女性任务的重中之重。此外, 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影响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较于男性偏少。20岁以下的性别结构的差异也较大, 在该年龄段主要表现为学校体育的发展, 对于该数据的说明, 主要是参考的厦门市人口结构与厦门市的人口状况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步淡化, 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导致男性的出生率降低。21~40岁为125.00%, 性别比也超过了平衡区间, 说明该段为妇女们家庭、工作压力的增大, 再加上结婚生子, 负担系数过高, 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

“中国妇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显示, 女性的健身意识很强, 还透露了一个数字, 在消费方面, 健身列女性消费支出的第四位, 从侧面显示, 在体育消费上女性比男性更舍得花钱。大力发展女性体育运动, 是厦门市体育人口发展的生长点和着力点, 也是社会进步的显现。

(二) 厦门市体育人口的体育项目偏好的logistic模型研究

在本研究中建立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 因变量是体育项目的偏好状况, 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月平均收入五项, 变量类型及定义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 回归模型分析

1.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有许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的前提是不管反应变量的分割点在何位置, 模型中各个自变量的系数都保持不变, 即自变量对反应变量的影响在回归方程中相同。通过平行性检验, 得P值<0.05, 通过显著性检验, 因此, 拒绝回归方程相互平行的原假设, 说明样本数据不适合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应采用多分类的无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

2. 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研究女性结构的差异导致项目选择的差异, 故本研究的主要变量为性别。通过参数检验, 学历与性别差异是影响球类运动选择的主要因素;月平均收入主要影响田径运动的选择;同样的, 性别影响桥牌运动的选择;学历主要影响水上运动的选择。器械运动受到变量的影响不大。其中性别对项目的选择最具显著性意义的是球类运动与桥牌运动;其次, 性别在项目选择中出现了几个哑变量, 各哑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中有某一 (几) 个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也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

3. 拟合优度检验。

通过拟合度检验, 得P值=.000<0.05, 说明拟合情况良好;偏差的P值=.000<0.05, 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贸然比检验”, 可得影响人们选择体育项目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年龄、月平均收入和性别这四个变量显著程度较大, 对于模型的贡献率大。其中, 学历、月平均收入与性别对体育人选择项目锻炼的关键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厦门市体育人口的性别比为156.03%, 比目前厦门市的人口性别比99.50%, 高出了56.53个百分点, 出现较大的反差。其中女性体育人口低于男性的体育人口, 且年龄性别比波动较大, 说明女性参与体育锻炼大众化程度较低, 且喜欢体育项目的程度相对较低。

2.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与其参与体育锻炼发生冲突, 其角色冲突是制约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 传统的社会角色“相夫教子”和后现代主义, 严重制约着妇女的行为, 严重影响她们的体育参与。

3.体育项目自身的问题。目前, 社会普遍流行的体育项目大都属于力量型项目, 针对女性开展, 或根据女性身体特性开设的体育项目较少, 从而影响女性体育参与的热情。

(二) 建议

1.转变观念, 提高妇女的体育参与意识。由于观念对行为具有导向和决定作用, 因此, 要多渠道培养和宣传广大妇女的正确体育观念。广大的女性应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观念, 扩大自己的活动与交流空间, 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 塑造自身的社会形象, 形成正确的健身观与审美观, 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这是自身权利和自身独立的象征, 也是建立良好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径。

2.充分利用媒体效应, 形成科学健身的生活方式。通过大众传媒加大对女性健身活动宣传的力度, 借助新闻媒体及其他的途径手段, 充分报道科学、正确、和谐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响应国家的全民健身政策。秉承“人人参与锻炼, 人人享受健康”的理念, 形成全社会范围内关注的妇女体育运动, 各界支持的妇女体育参与, 全体妇女自愿参与的科学健身氛围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3.加强妇女体育组织建设, 丰富妇女体育健身项目。建立网络式的体育锻炼网, 即建立以社区和基层组织为主体, 在体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体育参与者、体育组织者的积极性, 不断探索适合妇女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的简单易行的体育健身项目, 以满足广大妇女群体的体育需求。扩大妇女健身指导员队伍, 有计划地进行体育健身的培训班。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提高妇女的体育意识, 从而提高女性的体育参与度。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通过对厦门市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及人们对于体育项目选择的偏好研究。结果得出:在厦门市体育人口中, 女性的体育人口低于男性体育人口, 且女性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在对制约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希望为妇女体育运动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体育人口,性别,妇女体育,影响因素,厦门

参考文献

[1]徐菁, 肖焕禹.从上海市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透视其妇女体育的开展[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1) :1.

[2]徐奕宏.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社会文化学分析[J].体育学刊, 2008, 15 (4) :1-2.

[3]肖焕禹, 翁志强,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体育人口机构的基本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9 (2) :3-4.

透视银行排队现象 篇9

关键词:银行,排队,成因,竞争力

引言

到中国国内银行办理业务, 排队等待现象似乎已司空见惯。实际上, 并非只有正在接受服务的客户才是银行需要关注的对象, 从客户踏入银行营业大厅开始, 就应该受到关注, 得到应有的服务。长时间的等待降低了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 还会削弱银行竞争力、丧失发展银行业务的机会, 成为影响银行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融合, 国外银行成熟的服务管理已经对国内银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能否有效解决银行排队问题不仅仅涉及社会民生问题, 还严重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 采取措施并妥善解决银行排队问题已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研究服务管理的专家认为, 顾客服务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进行排队管理。顾客的特点是随即到达, 并且要求立即得到服务, 如果客户到达时, 所有的服务能力都已经被占用, 顾客就需要耐心地排队等待。到达率和要求的服务时间两者都不是均值, 这就导致了排队的产生。顾客排队在服务系统中不可避免, 又是管理者密切关注的问题。

长期以来, 中国国内银行的排队现象比较严重, 然而, 国内关于银行排队现象的研究比较少, 还不够深入。郭晨光、薛明皋 (2009) 通过对银行排长队现象的分析, 总结了社会、银行本身方面的原因, 阐明现在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试图探寻银行将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谋求在将来人民币业务完全开放后, 国有银行发展的新方向以及解决现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周华 (2009) 的研究中, 运用运筹学中的排队论M/M/C模型, 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银行排队的原因, 探索与研究了我国银行排队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为银行管理者合理地设置窗口、优化系统、提高效率, 提供了决策参考。可以看到, 现有的研究还只限于针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研究, 系统与深入的研究内容比较少。

一、当前我国国内银行的排队现状

长时间以来, 银行网点排队现象成为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总体来看, 银行排队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排队现象比较明显, 股份制银行以及地方中小银行客户排队现象相对不明显。

第二, 从业务结构上看, 客户排队办理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转账、人民币现金存取款;从时间上看, 网点中午休息时间的业务量明显要高于其他时段, 而生活区网点周末业务较多。

第三, 基本上, 不同地区网点高峰时点和高峰工作日不相同, 第一、四季度为业务高峰时期, 每月缴水、电、气费, 发工资前后为业务高峰时段, 国债发行、基金申购和赎回的集中阶段也是网点业务高峰时段。

第四, 排队客户群体性较强。其一是排队客户办理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一些代理业务;其二是坚持在银行排队存取款以老年人居多;其三是排队客户普遍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设备等现代交易方式不习惯、不放心、不会操作。排队状况的分布以月为周期大体呈现出“月初平稳, 月中激增, 月末回落”的波动特征。银行排队现象的成因多元化, 针对此现象, 银行需要高度重视窗口服务, 建立长效机制解决。

二、银行排队现象的成因分析

本文以银行排队现象为切入点, 从宏观经济、客户和银行本身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排队现象的成因, 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 客观因素分析

1. 宏观经济方面

(1) 国民经济迅猛发展

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 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居民财富的大幅度增加, 带来了金融业务和服务需求的急剧膨胀。适应居民大众的金融需求, 银行的新业务层出不穷、新产品日新月异, 银行已逐步成为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投资理财场所。从过去的存取款、缴水电费、领工资等简单的业务发展到今天的炒股票、买基金、购保险、申请住房贷款等复杂业务, 并且大量的业务集中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办理, 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架势。

(2) 股票基金推波助澜

2007年以来, 沪深股票指数节节攀升, 股票、基金成为大众新一轮投资理财的热门产品, 大量的客户涌向银行。金融业务向复杂化、多元化、经常化、大量化方向发展。

(3) 金融滞后经济发展

我国的工商银行在实施股改上市前, 对不少网点进行了撤并,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居民金融需求日益高涨, 金融服务没有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这就形成了业务量增加和银行网点数目基本保持不变之间的矛盾。

(4) 金融资源分布不均

在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出现了金融资源越来越向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 中西部广大的不发达地区的不少地方金融资源匮乏。虽然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近年来异军突起, 但普遍定位高端客户, 普通的民众难以享受大众化的金融服务。

(5) 金融业务普及不够

近几年银行科技手段日新月异, 大量的个人银行业务都可以通过自动存取款机、自助理财终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完成, 真正必须在柜面交易的并不多, 但是银行业务毕竟是专业性强、比较复杂的特殊业务, 要求高、难度大, 与普通民众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自助渠道, 在客户出于行为习惯、自身素质、安全防范等方面的考虑, 全面接受的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使得自助设备、电子银行等渠道使用率不高, 难以缓解银行柜面的压力。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很难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 金融业务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

2. 客户方面

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 银行的个人金融理财产品大量销售, 客户的金融意识和理财意识不断加强, 趋向于更加理性地处理自己的财产;客户大量增加的同时, 银行网点受运营成本等因素的限制, 总量上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就形成了广大居民迅速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不太适应的银行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

2007年以来, 证券市场持续火热, 居民金融投资理财服务需求迅速增长, 基金销售、基金开户、银证转账、买卖国债等销售型新业务增长迅猛, 加剧了金融服务供求矛盾。银行传统的交易型业务, 业务流程较为简单, 占用柜台时间很短, 如办理一笔存取款业务仅需3分钟左右;而销售型新业务则相反, 如办理一笔理财和中间业务, 涉及咨询、协议签署、资金划转, 短则10分钟, 多则半小时左右。目前, 不少银行正从交易性业务向销售型业务转型, 而排队现象的出现正是这一转型的反映。

(二) 银行自身原因分析

近几年, 我国银行经历了大力度、广范围、多内容的改革, 采取了压降不良资产、强化内控管理、实行财务重组、系统升级换代、大规模撤点减员等一系列举措。虽然这一系列的措施都着重于内部管理, 推出新产品, 创新金融服务, 更多地考虑到资金安全、制度规范、同业竞争的要求, 同时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服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 我国银行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 银行办理的业务种类增多, 除一般的存、取、转账、汇款的业务外, 这几年代理的保险、基金、代发工资、代收各类费用、股票资金划转和银行推出非储蓄类理财的中间业务越来越多, 造成了客户的激增。这些服务的数据要求、系统接口、发票格式等千差万别, 品种、数量还在逐年增加, 这是造成银行排队现象的基本原因。另外, 我国私营、个体经济蓬勃发展, 而这些私营企业或个体户为减少或逃避国家的税收和国家对单位账户的管理, 长期通过个人账户或现金进行交易, 特别还有很多通过个人账户与国外进行贸易。上述这些客户要在银行办理转账、兑换、存取大量现金, 造成单一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大大延长, 排队等候的时间就自然延长。

2. 柜员设置不尽合理, 业务流程教条化、机械化

(1) 银行对外统称为综合柜员, 事实上其内部有明确的业务分工。相对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和较为复杂的理财业务互相混杂, 虽然迎合了内部制度流程的需要, 却忽视了客户对快捷服务的要求。

(2) 高科技的电子业务处理系统和人性化的客户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员工面对严格的内控制度很难灵活掌握, 客户不了解银行的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而产生不满情绪也就难以避免。

3. 服务管理意识和手段的滞后加剧排队矛盾

(1) 银行柜面大量使用合同柜员。这些员工由于身份不确定, 以及总、分行对使用合同柜员的严格限制, 使得这些员工流动频繁、责任心不强、业务不够熟练。此外, 银行系统升级快、业务复杂、工作量增加以及担心工作差错等因素, 导致银行办理业务的速度慢, 无法适应当前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迅猛发展、品种日益丰富、业务操作更加复杂的需要。

(2) 长期以来, 各银行的普遍观念是:普通散户对银行效益增长的贡献度很小, 甚至不但没有贡献, 还增加了银行的负担;而大户的资金多、贡献度高。这种观念致使大部分网点甚至在很多营业面积较小的网点都设有贵宾窗口, 不惜加大设施和场地的投入以争夺高端客户, 使得面向大众的服务窗口越来越少, 经常出现普通客户窗口排长队, 而贵宾窗口前无人的现象。

(3) 各银行近年来追求的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的范畴很大, 最显而易见的是代理保险、基金、外汇买卖等, 这些业务为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 也给业务员自身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所以银行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为大户服务和中间业务方面, 对普通客户排长队办理业务的现象置之不理, 所谓的“差异化服务”严重。

4. 缺乏有效的柜面引导

不少银行网点未配备大堂经理, 或者虽配备大堂经理, 但是主动性不够, 业务知识不全面、不熟悉, 在引导和分流客户、宣传和解释使用自助设备、减少客户排队等候时间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难以应付集中问询的压力, 使推广好几年的综合网点核心竞争力项目运营很不理想。

5. 营业时间不足或未能科学安排营业时间

(1) 实行守押社会化之后, 接、送款时间不是提前就是推后, 日均减少营业时间近1小时。针对个别业务, 银行实行的是双休日休息制度, 形成周一和周五的客流高峰。

(2) 各银行机构网点普遍在中午安排柜面服务人员午餐休息, 大多只留1~2个窗口由串休人员值班, 而午休时间又往往是客户到银行办理个人业务比较集中的时间, 客观上造成了这个时间段排长队现象的发生。

6. 银行自助设备的分流服务缺位

据有关机构的调查, 对于在柜台和自助设备上均可完成的业务, 60%的客户反映更愿意到柜台办理。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自助设备信息量有限, 客户无法通过沟通获得更多的产品信息, 并且当日取现的额度受到限制;其次, 客户对自助设备的接受程度和熟练程度不同, 对电子设备的安全问题也存在顾虑, 使得部分客户, 特别是年长客户不愿选择自助设备;再次, 银行在自助设备区的宣传指引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的排长队现象, 必须标本兼治, 采用综合性的手段和措施, 着力提高银行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实行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

(一) 各级管理人员须要提高认识

1. 高度重视银行排队现象。银行各部门、各网点都要结合自身情况, 以对客户高度负责的态度, 深入分析排队原因, 征求客户意见, 根据调查的结果制订有效解决排队问题的措施。

2. 有关单位要做好宣传工作, 广泛宣传非现金支付的便利性, 宣传产品、服务以及使用要求, 宣传各类支付系统特别是小额支付系统的业务功能, 培育良好的非现金支付环境, 同时做到及时地向社会公告各项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措施。

3. 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改进过时的烦琐的操作程序, 层层汇总上报至总行;向全社会征询客户对银行产品及服务的意见, 及时作出更改和解释, 为广大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

(二) 制定银行业服务考核评价办法

1. 针对银行网点柜面的主要金融服务项目, 列出构成优质服务的各项指标, 年末进行现场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评估和评分, 每年评定服务等级, 并向社会进行公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行政许可和监管评价的重要依据。

2. 实施柜面服务压力测试。通过压力测试, 对每个网点、每个员工实行定额管理, 对超额的劳动给予奖励, 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 构建银行网点服务质量监测网

1. 做到定点监测。各银行要选择3—5个营业网点进行长期监测, 以适时了解其出现的各类紧急情况, 研究对策措施。

2. 加强对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细化业务处理流程, 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支付风险;加强对自动柜员机等自助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

3. 加强投诉监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公布柜面服务投诉电话, 对客户投诉不得相互推诿, 应做到有询问必有答复、有投诉必有回应;银行业协会也应向社会公开再监督举报投诉电话, 专门受理银行内部不能妥善处理投诉的再投诉事宜。

(四) 提高银行柜面服务效率

1. 按照“流程银行”的要求, 对柜面的操作流程进行全面评估。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整合业务流程的办法, 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 适当简化现有业务操作流程, 加快业务办理速度, 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2. 加强柜面管理, 加强柜面人员培训, 特别是针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培训, 使人员的技术考评同考核激励相结合, 提高柜面服务效率。

3. 改革现有柜面的设置。取消综合柜面, 按业务的性质设置分工细化的专业柜面;高端客户与普通客户分开、简单业务与复杂业务分开、现金业务与非现金业务分开;使经营更加专业化, 管理更加精细化;在物理网点数增加难度大的现实条件下, 尽可能的增设服务窗口, 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建立应急预案, 采取相应的措施快速应对柜面压力。

4. 建立柜面服务应急机制。各银行要针对营业网点可能出现的非常状况, 如系统故障, 停电、水, 电、气、物业、电话等缴费高峰期, 或央行利率调整、推出新基金、国债发行等, 制定各类应急预案。上述各种情况一旦出现, 就要适时启动应急预案, 积极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和安抚工作, 化解可能产生的矛盾, 维护银行良好的服务形象。

(五) 建立弹性窗口和弹性岗位制度

1. 各银行应该对柜面服务的承受能力进行定量测算, 特别是要测算客户数量的峰值 (如在业务量高峰时点和业务量高峰工作日) 。当等候客户超过峰值时, 立即开设相应的柜面窗口增加服务, 在业务高峰时期要做到网点柜面窗口全部开放, 提高银行网点的接待能力。

2. 根据业务品种或某时段业务的集中度, 灵活开设特殊窗口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当普通客户服务窗口前发生严重排队情况时, 贵宾窗口也应该对普通客户开放, 以此做到灵活调度资源, 缓解排队现象。

3. 根据网点忙闲情况实行弹性工作制度。适当调整服务时间, 繁忙时段多调配人手, 闲时安排部分员工休息。

4. 适当地延长营业时间。减少人为造成的营业时间缩短,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业务处理系统开关机时间应在班前和班后适当延长, 以最大化保证8小时有效工作时间。

(六) 简化柜面业务程序

如今老百姓到银行办理业务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而银行的服务没有及时地跟上, 所以出现了银行排长队的现象。要解决银行排队问题就要做到客户细分, 中国银行已经在上海进行试点, 对银行柜台进行开放性的区域产品分类, 付费的柜台全部办理付费业务, 买基金的和其他的银行代理产品柜台专门办理代理业务等。

1. 简化银行将个人活期储蓄账户转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手续。个人需要通过储蓄账户办理转账支付结算的, 银行凭个人客户办理第一笔转账支付业务时, 在付款凭证上的签章即可将个人活期储蓄账户转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同时允许个人合法收入款项转入个人活期储蓄账户。

2. 全面开通跨行转账功能。通过改进系统设置, 实现社会公众和收、付费单位在任一银行开立一个结算账户就能办理水、电、煤气、电话等公用事业服务费用以及工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统筹等社会保障金的缴纳和发放。

3. 简化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支付款项的处理手续。对单笔超过5万元人民币、付款单位在付款用途栏或备注栏注明事由的, 可不再另行出具付款依据, 但付款单位须对支付款项事由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4. 尊重个人自主选择开户银行的权利。银行不得拒绝为个人办理跨行转账业务, 也不得通过与代收、代付单位进行排他性合作, 变相为客户指定开户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 。

(七) 针对规模较大的营业网点加强大堂指导和服务

1. 大力推行银行网点核心竞争力项目。该项目是在现有业务处理系统的基础上, 结合业务特点推出的高效集约的系统工程。其中, 大堂经理的识别引导、宣传解释工作对于稳定客户心理、缓解排队压力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各银行应在规模较大的营业网点设立大堂经理, 积极主动地了解客户需求, 做好服务区域的引导和分流工作, 指导客户正确填写相关表单或办理非现金业务, 把客户的等候时间最大限度的转换为业务办理时间。

2. 在自助服务区的显要位置张贴公示。告知公众自助区所能办理的业务种类, 并对相对复杂的操作业务列示操作步骤及程序, 减少公众对办理自助业务的顾虑。大堂经理还应通过宣传、演示的方法, 引导客户通过自助机器办理相关业务, 缓解银行的柜面压力。

(八) 挖掘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潜力

1. 各银行应建成小额批量支付系统。银行的很多缴费、收费业务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 实现跨行资金转账、代理收付和通存通兑。如果各银行推广、利用此项技术平台, 就能整合银行之间的柜台资源, 实现银行营业网点之间的资源共享, 方便客户就近选择银行网点办理业务, 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当前的排队难题。

2. 加大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届时, 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签发的支票可在全国通用。

(九) 拓展自助渠道, 加强金融创新

1. 银行的自助终端和电子银行设置应该再简单一些, 并提高其安全系数。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提高全社会对电子产品的认知程度, 减弱客户对柜面办理业务的依赖性, 银行应该致力于金融服务超前于客户需求的努力。

2. 央行表示, 有效解决银行排队问题, 要完善电子支付服务功能, 提高自动柜员机取款交易上限。各银行可在2万元的限度内根据客户需要、服务能力和安全控制水平等因素, 确定本行每卡单笔和每日累计提现金额。

3. 创新支付方式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在2009年中国国际金融展上, 展出了中国银联推出的银联新一代智能卡手机支付业务:摁摁手机功能键就能管理银行卡和缴纳公共事业费, 在POS机前晃一晃手机就能刷卡购物。这项业务是以手机中的金融智能卡 (SIM卡或智能SD卡) 为支付账户载体, 以手机为支付信息处理终端, 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和非接触通信技术 (NFC) 进行远程和现场支付。银行卡余额查询、信用卡还款、跨行转账、公共事业费用支付等金融事务都可使用手机来完成。银行除了要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外, 积极地与各行业进行合作, 进行金融创新, 对于提高业务离柜率, 缓解网点柜面压力能提供很大帮助。

(十) 推广使用“第四种支付方式”

现金支付、网上支付、移动支付, 被誉为支付行业传统的“三驾马车”。目前, 为顺应消费者固有的刷卡支付习惯, 一种全新的电子支付方式已经悄然而至:以拉卡拉便利支付为代表的“第四种支付方式”。

“拉卡拉便利支付”是指拉卡拉和中国银联及其他电子商务企业紧密合作, 通过和各大城市24小时便利店、超市、卖场配合, 搭建起一个老百姓家门口的便利支付网络。这种支付方式主要提供两项服务:其一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原本要去银行排队办理的各种缴费、还款业务, 例如交水、电、煤气费, 给手机充值, 信用卡还款等;其二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子支付模式, 让因为不能网上支付而与网上购物无缘的消费者能够在家门口刷卡付款, 享受网络购物的乐趣。

农总行电子银行部电子商务处谢凯认为, “这种选择在较为接近消费者日常生活地点开办支付网点的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办理金融业务就要去银行网点的固有观念, 可以说是一种支付渠道创新上的有益尝试, 在我国目前支付体系发展仍不成熟的情况下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我国银行排队现象的成因和对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我国银行目前所出现的较为严重的排队现象并非偶然, 其中固然有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 但同时也反映出银行在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诸多不足, 反映了银行在自身发展中所面临的危机。在外资银行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之后, 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对客户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对国内的银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冲击。国内银行若要与之竞争, 当务之急就是要妥善解决排队问题, 使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感到满意, 进而把客户留住。因此, 银行应该从技术、人员、设施、管理理念和手段等多方面努力, 采取对策, 有效解决银行排队现象, 提高客户满意度, 留住客户, 占领市场, 并与外资银行相抗衡。

“服务无止境, 创新无止境!”, 作为金融服务部门, 有必要也有义务更新服务观念, 拓展服务渠道, 创新服务产品, 再造服务流程, 完善服务制度, 提高服务效率。总之, 银行排队现象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通过国家、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银行自身等各方的协同努力才能让银行内不再排起长龙!

伴随着国家缓解银行网点排队现象政策的不断出台和银行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以及理论界对银行排队现象的日趋重视, 有效解决银行排队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积累, 解决策略在不断创新, 对银行排队现象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与完善, 我们有理由期待银行排队现象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郭晨光, 薛明皋.对银行排队原因的探究及建议[J].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9, (10) .

[2]梁万泉.由银行排队引发我国金融服务改革的思考[J].浙江金融, 2009, (2) .

[3]王艳娟.商业银行出现‘排长龙’现象基本成因[J].商场现代化, 2009, (8) .

[4]周华.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银行排队系统[J].上海金融, 2009, (11) .

[5]张弘.银行排队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6) .

[6]黄卓君.解决银行排队难题的根本出路何在[J].南方金融, 2007, (7) .

作文个性弱化现象透视 篇10

一.似曾相识燕归来———作文个性弱化的主要表现

作文个性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四方面:

1.选材重复化

学生作文千文一面, 千篇一律, 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在扬州市2008年中考作文“回家”中, 选材过多地局限于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过多聚焦在汶川地震和春节雪灾等主题, 因而造成“撞车”现象严重。成千上万的文章扑向“抗震救灾”当然让人“倒胃口”。在扬州市2009年中考作文“呵护”中, 大部分都是父母送子女上医院或雨中送伞等题材来表现父母的呵护, 选材脱离生活实际, 雷同现象严重。

2.结构公式化

古人云: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 发舒其志气, 但见文之易, 不见文之难”。然而, 许多教师为了所谓的“不跑题”, 一味地以“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如何开头, 如何承接, 如何结尾, 都有规矩;如何写事, 如何写人, 如何写景, 都有格式。学生往往按照老师的要求, 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 形成立意相似、构思类同、表达接近的“孪生”作文。这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套作”, 尽管非常规范, 但毫无生气, 很难令人产生共鸣。

3.表达单一、语言贫乏化

有些学生写文章往往表达方式单一, 毫无变化。如写记叙文, 往往一叙到底。优秀的文章大多是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这样使文章情景交融, 形象鲜明, 说理服人。

不少学生因平时读书较少, 积累的词语量有限, 写作时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就是词不达意, 或只能罗列干巴巴的句式, 通篇很少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很少使用修饰限制语,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

4.情感虚假化

叶圣陶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 非由衷之言不发, 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但遗憾的是, 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 胡编乱造十分普遍。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 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不是选取“老师到我家帮我补课”, 就是选取“老师挑灯批改作业”。为了得到一个高分, 甚至编造父母双亡、离异、残疾, 不惜拿父母的命运作假设。这样的作文缺少生活基础和情感体验, 没有真情, 无病呻吟, 给人做作之感。也有些学生玩深沉, 刻意追求“作家式”的成熟世故, 写作时矫情造作, 失去自我。

二.未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个性弱化的重要因素

未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的作文里缺少源头活水。缺少独有的生活、阅读体验, 这是造成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的重要因素。

1.生活体验匮乏

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生活的根底厚了, 作文才有起飞的基石。很难想象, 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 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

学生的生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作为学生主要生活时空的学校和家庭, 或因学科本位的影响, 升学阴影的威慑, 不能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或因家庭规模的缩小 (越来越多的家庭是三口之家, 父母又忙于工作) , 孩子生活的圈子也缩小了。这一切导致了学生个性生活的贫乏, 个性体验的匮乏。

往返于两点之间的路程原本是学生自由的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 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坐在父母亲背后的车座上一闪而过, 他们因此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 不能自由地观察身边的草木、景致, 没有机会体察人情世俗。

学生的休闲方式也单一, 由于长期缺乏自主安排闲暇时间的锻炼机会, 学生甚至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 即使拥有难得的闲暇, 也只会选择看电视来打发时间。

生活的源泉不丰盈, 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 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2.阅读感悟缺乏

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语言文字为阅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每一个字, 每一句话都通过他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 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呈现于他的脑海, 使他如身临其境, 感受欢乐、痛苦、喜悦、悲伤……简直就是亲历了另一种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作品中流露的人类美好的感情以及洋溢的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 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丰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如果说生活是“源”, 那么文学作品就是“流”, 沐浴其间, 接受的是精神的启蒙、人性的铸造。有了丰厚的精神底蕴, 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个性纷呈的情感浪花, 也就会有属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流露——个性化作文。

然而, “闲暇出智慧”, 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读读自己喜爱的书, 做做自己喜爱的事, 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爱因斯坦说过,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闲暇出智慧, 闲暇出思想, 闲暇出想象力。个性中举足轻重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往往是在闲暇时间中主动选择和自我反省获得的, 满负荷的生活导致学生自主意识淡薄, 个性兴趣磨灭。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个性弱化的解决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只有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 引导他们更好地关注生活, 阅读文本, 这样的“躬行”, 才能引得源头活水来, 他们的作文才会个性纷呈。

1.“亲水”———亲近才有体会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 一切的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唯生活是艺术的不竭源泉, 只要用心去体会, 用慧眼去发现, 用灵感去感悟, 生活中的花花草草、枝枝叶叶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最好的题材。我们要调动一切感官, 去看、去听、去闻、去嗅、去尝, 把生活与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独特体验的文章。在扬州市2008年中考作文“回家”中, 一考生通过对农民工节前讨要工钱回家时所遭受的种种境遇, 呼唤社会对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这样的构思关注社会现实, 立意高远, 不落俗套。

2.“下水”———常在河边走, 不如下水游

亲身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有阅历必然就“动于中, 发而言”。老师应给予机会, 帮助学生体验, 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如:让学生运用理化课上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已做一个科学小实验, 然后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个小制作, 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如举行一些实践活动后, 可让学生把操练后的感受写下来。教师可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植树等活动;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医院、商店、养殖场等;可组织学生开展拔河、跳绳、踢毽、歌咏、讲故事等文体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承办街道文化建设、义务当导游, 为本地产品写广告词、写对联、写标语等。另外, 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小组之间的挑战、擂台赛等。通过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 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根底厚了, 个性才有起飞的基石。

3.“引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对写作大有裨益。杜甫“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欧阳修“无他术, 为勤读而多为之, 自工”等等, 都说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多读”作为手段和途径的。因此, 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间接地从生活中获得第二手材料。

阅读内容上, 可内外结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 使学生积累感悟, 读写结合, 提高写作能力。教材中有大量的好词佳句、诗词警句、精妙段章, 斟酌品味, 积累语言素材, 陶冶美好情操。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漫游, 和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让学生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并从文本中采撷甜蜜的花蜜。

若仅限于教材上的文章, 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指导学生多读名著, 这样能更好地开阔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词汇,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水浒传》《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中外名著都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它们展示了作者渊博的知识, 娴熟的写作技巧;它们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表达的主题深刻感人;它们的语言或以诙谐幽默见长, 或以平白如话而显本色。多读, 勤思, 感悟深切, 必能从中开挖写作的源头活水。

广泛的课外阅读, 必能积累深厚的底蕴。在扬州市2008年中考作文“回家”中, 有一考生通过一件圆明园文物瓷器的颠沛流离的经历, 演绎一个国家的兴衰发展史;有一考生通过王昭君、文成公主、刘细君这些“和亲”公主的感天动地的特殊经历, 描绘她们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的千古豪情。这些作文取材别致、新颖, 富有历史、文化底蕴, 自然就取得了高分。

4.“击水”———在模仿借鉴中创新

吕叔湘先生曾讲过, “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技巧, 模仿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课本是模仿的最好的例子。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们中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诸如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语言的遣用。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精彩构思, 《孔乙己》的人物描写,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选材,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环境描写, 《春》的优美语言……这些文章思想性强, 语言规范优美, 读起来琅琅上口, 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因此可让学生领悟作者表现生活的方法, 揣摩名作家们的匠心, 并借鉴课文学作文, 在模仿中领悟写法, 有所创造, 从而提高写作技巧, 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透视军营“自媒体”现象 篇11

“军营博客”成了搭建发表个人见解、记录个人心得的网络新平台、“时尚微博”成为官兵网络聊天的必备工具、“个人主页”让官兵训练、生活更加精彩……在某集团军政工网上记者看到,官兵们坐在电脑旁尽情地畅游在军营网络的“海洋”里。

社会是个大环境,军营是个小社会。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军政工网、中国军网、部队局域网等军事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网络进班排”的强势推进,“自媒体”再也不是地方上的专用名词。很多官兵利用博客、微博、论坛和个人网页等方式,在学习训练之余记下自己的心情、写下自己的经历、讲述军营生活的精彩片段。他们渴望发出的声音被关注,也渴望融入到庞大的网流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自导主播”。

热流涌动:军营“自媒体”

带来诸多新变化

“军营博客”使成才“提速”。“中国军网博客”、“强军博客”、“东线博客”、“雪线博客”等一大批军营博客的出现,为广大官兵搭建了一个发表个人见解、记录个人心得的网络新平台,也给多彩的军营增添了几分时尚气息。列兵小彭入伍前是学校的“网络写手”,曾在互联网上开设了3个“博客”。入伍后,他又在军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博客,经常把训练心得、军旅感悟和生活小短片放入其中与战友一起分享,点击率始终居高不下,成为网友频繁光顾的地方。半年后,小彭又在机关的帮助下,广泛征求博友们的修改意见,把自己的精华博文整理成一本博客书,印发全团官兵辅助学习,一时间小彭成为了部队小有名气的“博客之星”。采访中他感慨地说:“一天不上网,手心就发痒;两天不发文,心里就发闷,是军营博客让我的成才之路驶上了快车道。”军营博客的盛行,使许多类似小彭这样的战士找到了追求的目标,学习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时尚微博”为建言“开路”。“微博”开辟了一个资讯高速流动的时代。在集群化军营网络中,微博把大量信息碎片集中在一个主题下,就可能汇集成事件流或思想流,进而成为时下热门话题,成为各级领导了解官兵、决策参考的一个新渠道。今年初,摩步某旅接受了军区的文化建设现场观摩任务。从方案、计划的制订,到基本展示内容的設置,包括各个环节的具体组织,他们都注意通过部队政工网微博,发动广大官兵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修改意见。几个月下来,先后收到官兵1000多条微博建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质量高的意见建议,为任务的圆满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式观摩那天,不少与会代表连称“眼前一亮、大有收获”。

“个人主页”给训练“把脉”。共享是旋律,成长是主题。官兵喜欢把自己的个人成长轨迹、工作训练情况以文字的形式发表在“个人主页”、论坛之中,与战友一起共享自己学习、生活、训练中的点滴积累。全军“优秀基层带兵人”、被誉为“新一代郭兴福传人”的某部坦克营长邓彪,喜欢把自己的教案课件、训练心得等内容放进自己的“个人主页”里,让官兵相互借鉴、共同“把脉”。此外,他还在政工网上主导建立了“坦克特级群体交流平台”,引来不少兄弟单位的装甲兵同行来切磋技艺、交流体会。据调查统计,某部1000名官兵中有32%的官兵开设了“个人主页”,他们经常在网上交流训练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讲述来自练兵场上的精彩故事。

“QQ群落”让交流便捷。QQ一族走俏军营,给绿色的方阵增添了无限的活力。特别是军网QQ群搭设了多功能聊天室,可以任意向QQ群中的网友发起聊天。四级军士长李胜国刚开始接触军网QQ群成为群落的一员时,他带着好奇心进到群聊界面,大家的畅所欲言让他不由自主地加入了群聊的行列。在谈到家庭话题的时候,李班长想到因部队工作忙,无法及时回家照看体弱多病的女儿,顿感愧疚不已。看到李班长突然沉默了下来,群落网友心照不宣发起“声援”:“老班长,嫂子会理解你的,小孩也会为有一个胸怀大爱的爸爸而自豪的。”“老班长,我给你唱首《说句心里话》吧,这首歌陪伴我走过了军营的日日夜夜,今天我把它献给我最尊敬的老班长。”……一句句温馨的话语,一曲曲动人的旋律,传递着真切的关怀,深深地打动着李班长的心。

众说纷纭:军营“自媒体”

缘何这样火

军营“自媒体”与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其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和独有的传播理念、传播平台和传播价值,受到广大官兵特别是青年官兵的追捧和青睐。

军营“自媒体”传播方式快。传播方式快,是军营“自媒体”的突出特点,官兵想要在军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只要一输入“关键词”,很快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和答案,发布消息的速度也远远快于传统媒体。在军营“自媒体”时代,不需要成立专门的媒体机构,也不需要进行层层筛选,官兵只要心中有想法,心中有感悟,就可以在博客、微博、论坛和个人网页中即时进行发布,网友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

军营“自媒体”传播内容多样。训练录像在线观看、流行音乐跟随播放、图片文字不断滚动。军营“自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合了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格式文档的“网络日志”和新闻,成为官兵的一本“军旅日记本”,可以想记什么就记什么,不管想发表什么格式的新闻都可以满足。抽样调查某部1.2万余名官兵显示,有82%喜欢“自媒体”这种传播形式。

军营“自媒体”公开交流平等。“自媒体”处在一个公共、平等、交互的平台上,遵循的是一种“去中心化”传播方式,更像一个“众声喧哗”的自由发挥空间。它的最大特点是平民化,它将过去的“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公开、公平、平等的“自媒体”,也影响和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操作方式。随着军营“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青年官兵热衷于网上“冲浪”、“开博”,在网上没有职务之分,没有军衔差异,大家可以实现平等对话,把心中的真实想法和对单位建设的意见建议,以自由发帖的形式在网上进行交流和探讨。

因势利导:让官兵成为

健康“自主导播”

我们在看到军营“自媒体”给部队建设和官兵工作生活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可能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如何有针对性地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扎实做好军营“自媒体”的“保鲜”、“保质”工作,日益成为需要各级密切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在这方面,南京军区某部的做法值得借鉴。军营“自媒体”的“自我”特性,决定了其主要依靠使用者的自我管控约束。这几年,该部坚持结合开展形势任务等教育,认真组织官兵学习新闻传播法规及相应的制度规定,着力筑牢大家思想上的“防火墙”。同时,他们还将加强学好、用好“自媒体”方面教育,纳入到经常性思想教育的范畴,引导官兵看清军营“自媒体”世界的约束虽小,但更需要始终保持表里如一的事实,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觉做到既不轻信、更不传播不健康的信息,以实际行动全面建设健康向上的军营网络文化。

硬件设施努力完善。军营“自媒体”作用发挥好不好,电脑和网络等硬件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让官兵能在军网上更好地展示自我,该部按照“系统建设、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思路,在为建制连队配齐电脑等设施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各级力量,积极为167个单独居住的班购买电脑、连通网线,做到排排有电脑、班班通军网。平时,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到基层连队和小、散、远单位检查网络使用情况,主动维修和保养。

网络管理持续加强。为防止“自媒体”引发的负面效应,该部通过及时制订下发《网络管理办法规定》、《军营“自媒体”发布审批规定》等规定,细化话语权,明确发布消息的范围和内容,对发布军事秘密、不健康信息的要严肃处理,使军营“自媒体”环境更加健康正规。及时成立网络“护卫队”,组织舆论宣传引导员定期向官兵宣传正确的“自媒体”思想理念。

“网络中有个‘我’,是现实中‘我’的延伸;网络中有个‘你’,是现实中‘你’的继续”。只要我们每名官兵都自觉从每一次敲击键盘、点击鼠标做起,争做高素质的“媒体发布人”,就一定能借助军营“自媒体”这个特殊平台炫出精彩的自我。只要我们各级都能不断加强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信息网络文化的巨大潜力,军营“自媒体”这个新生事物在部队建设和官兵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将进一步显现。

很多官兵利用博客、微博、论坛和个人网页等方式,在学习训练之余记下自己的心情、写下自己的经历、讲述军营生活的精彩片段。他们渴望发出的声音被关注,也渴望融入到庞大的网流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自导主播”。

上一篇:干扰:控制策略下一篇:实验指导教师素质